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博物馆发展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5 16:19:33

博物馆发展现状

博物馆发展现状第1篇

关键词:博物馆;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2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也是广大民众借以认识过去、把握今天、探索未来的文化教育机构,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一、我国博物馆的现状

(一)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是一个城市及所代表区域科技、人文、资源等综合实力的反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步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

根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年检备案情况公布,截至201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4510家,比2013年度增加了345家。从博物馆举办主体看,国有博物馆3528家(文化文物部门所属2798家,其他部门所属730家),非国有博物馆982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增速尤为显著,比2013年度新增171家,在博物馆中所占比例由2013年的19.5%上升至21.8%。从博物馆分类来看,综合类1743家,历史纪念类1840家,艺术类411家,自然科学类196家,专题类(含其他)320家。虽然仍以综合类、历史类为主,但博物馆的体系结构正在逐步调整完善。现阶段是我国博物馆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跨入新世纪后的近10年中,每年平均增长200多家。而我国改革开放前全国博物馆总共不到350家。可见近30多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如雨后春笋增长之快。

(二)展览注重体验与互动

最早体现参与体验和交互作用的展示方式的是各类科技博物馆,这种方式不仅在展示内容上贴近了参观者的生活,还通过与观众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展示了各种最新的科学技术。随后这种展示方式被引入到其他类型的博物馆。而今,已经成为博物馆展示手法的主流发展趋势。在博物馆的工作中,互动理念首先在陈列设计中得以实施。在陈列中设计出互动项目,观众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使观众融于其中,观众、展品、展线、展览环境等诸多因素有机的融和,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总体看来,陈列中互动内容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互动项目与陈列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陈列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分割。第二,互动项目是陈列内容的延伸,起到对陈列内容的补充作用。第三,开辟独立的空间设置全方位的“互动展览”, 通过各种新技术结合博物馆藏品的展示方式,给参观者以新的参观体验。

(三)休闲观念逐步确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对博物馆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观众到博物馆参观,已经不满足于以往那样简单的参观浏览,他们渴望能够在博物馆获得更多方面的体验。尤其是青年和中年观众群体,他们不只是来看看博物馆展览中的珍贵藏品或者去科普教室听一场科普讲座,而是希望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还能够得到放松休息,购买一些体现博物馆文化和历史文化之类的纪念品。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参观者的这种需求,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服务项目,从而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在这方面还是属于起步阶段,一些中大型博物馆也在拓展休闲娱乐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

二、当下博物馆存在的问题

(一)展示内容和手法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博物馆从整体上来看,无论从规模、管理、收藏,还是展陈、科研、宣传等,都还处于粗放发展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管是博物馆的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在思想观念上还比较保守,还没有顺应参观者的变化而变化,很多博物馆还普遍存在展示内容及方式陈旧死板、不能适应当下参观者需求等状况。

(二)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许多博物馆的管理者很少或还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对外宣传的重要性。而在国外发达国家,通常在各类酒店、餐饮或者娱乐场所都能看到本地关于博物馆的宣传介绍资料;在大众媒体上,总有各样的宣传短片,宣传博物馆藏品和展览信息;馆内通常都有精美的介绍资料免费提供给观众,场馆内设置的小商场有各种反映博物馆特色的精美纪念品。

(三)人员和经费相对短缺

博物馆属于社会公益性单位,由于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精简机构、压缩财政供给人员,博物馆的编制也被削减,而观众对于博物馆的社会化的功能不断攀升,造成博物馆人手紧张,致使有些比较重要的岗位使用编外人员担任,编外人员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由于有些地方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博物馆经费不能保障,使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三、对博物馆发展的思考

(一)重视观众的消费需求

当前,我国的博物馆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高潮期,而博物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本地观众的积极参与。这些观众主要是学生、家庭和个人爱好者。对学生来说,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如果结合了实物陈列可以增强学习效果,从而增进学生对自然、科技的兴趣;家庭类的参观者一般都由家长陪同孩子来参观,是希望孩子通过参观博物馆开阔视野,增加一些感性知识,同时也是希望在空闲的时候能够与家人一起有一个好的参观体验。

(二)引入企业营销的观念

虽然当前我国的博物馆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但同时很多已经建好的博物馆,却出现开馆时人山人海,随后不久门庭冷落的情况。因此,要让观众源源不断来馆参观,就应当逐步地将行销学的有益理念引入到博物馆的经营中来。要有明确的定位,进行观众调查了解观众的需求,根据广大观众的需求举办各种展览。同时,对已经推出的展览,要进行大量的宣传活动,让感兴趣的观众及时充分地了解到这些展览信息。博物馆的管理者要转变观念,不能只等观众自己上门来参观,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观众来博物馆参观,让博物馆的展览成为人们生活之中有益的组成部分。

(三)更广泛地融入社会

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不能仅仅停留在陈列展示和教育活动的互动上,更需要建立良好有效的公共关系,使博物馆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形成与公众的互动。也就是要将博物馆互动理念从“观众”这单一层面拓展到“社会”的整体层面中去。 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博物馆志愿者、博物馆之友,他们担当着“公众”与“博物馆员工”双重角色,是连接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志愿者、博物馆之友属于热爱、关心、支持博物馆发展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博物馆的工作实践中,可以把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的理念以“公众”向“公众”传播的方式融进社会,同时又会把“公众”的认知和愿望及时反馈到博物馆中来,达成一种“互动”。 此外,博物馆的网络建设、专家讲座等各项活动也都是博物馆与社会互动的重要内容,应认真抓紧抓实。

(四)增强博物馆的个性化

目前我国各类博物馆都以“突出个性”“彰显特色”作为追求目标,在文物(标本)征集、宣传教育、展示交流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博物馆,以及具有特色的陈列展览。可以说个性化理念在博物馆同仁中已经达成共识。 但是在各地博物馆突出特色和个性发展的同时,有一种新的趋同化趋势在蔓延。最严重的就是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的趋同。虽然各个博物馆内容设计各具特色,但在展现形式上却大同小异,特别是声光电的运用、景观的制作等雷同之处相当普遍,甚至有照搬照抄现象。这种现象的另一层隐忧,就是将陈列流于某种形式,而不去挖掘展品本身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必须克服这种不良现象,不断增强博物馆的个性化。

(五)倡导和宣传低碳环保理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保护环境、生活低碳已成为时下生活的关键词而逐渐深入人心。博物馆作为科学文明的传播基地,应勇担社会责任,倡导和宣传低碳理念,推行低碳实践。博物馆应成为低碳、环保理念推广的前沿。博物馆在陈展中要倡导“绿色陈列”,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室内环境质量和环境新技术应用水平。如在陈列展示中降低光照能耗;在设计和设备使用上尽量使其延长使用寿命;在材料采用上要购置无环境污染的材料;在施工、制作阶段进行无污染化运作等。

(六)不断增强休闲功能

随着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与追求高品味的文化生活,博物馆已经成为大众休闲的最佳选择。其休闲功能正是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迸发出来的,现今的博物馆已不只是获取知识的场所,人们对博物馆的期望已不仅仅满足其观赏藏品和储存知识的功能,还需要具有文化交流及娱乐休闲的功能。这就要求博物馆从业者更新理念,并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不断加强藏品内部联系的研究,充分体现“本主义”和“精品意识”,以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博物馆应该力求优化组合内部资源,在传统功能上增加和拓宽各种新功能,以适应公众在休闲时代里的消费趋势。 休闲理念在博物馆中的体现主要是“寓教于乐”。教育与休闲本是博物馆功能中不同的两端,但却是彼此交融、互相联系,整合这两项资源既是博物馆应对自身发展的抉择,也是社会对博物馆功能的要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使当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功能,还需要不断地在策略上进行探索和拓展,在工作方式和方法上不断改进和提高。只有努力做好各方面工作,不断为广大民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深受百姓欢迎的文化产品,才能使越来越多的观众涌入博物馆,才能真正发挥当代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作用。

博物馆发展现状第2篇

关键词 成都博物馆业 博物馆业现状与思考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经学院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利用暑期时间走访了成都 21 家博物馆,其中包括 17 家国有博物馆、4 家民办博物馆。本文试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成都博物馆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思考未来博物馆业发展的前景。

一、成都博物馆业概况及现状

成都的博物馆事业起源较早。从 1914 年的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 ( 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 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发展较为缓慢。到七八十年代,伴随着杜甫草堂、武侯祠、永陵 ( 时称 “王建墓”) 等几家专题性纪念馆的正式挂牌和成都市博物馆的恢复,成都的博物馆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都兴建了一些企业办的博物馆和私人陈列馆、艺术馆,为成都博物馆文化事业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到目前为止,成都共有历史考古、地质、名人纪念、民风民俗、酒文化、医学、钟表等专题门类博物馆约 86 家,其中,国有博物馆 50 家,民办博物馆 36 家。这 86 家基本涵盖了目前成都所有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收藏馆、陈列馆、艺术馆。这些博物馆的分布除了成都市区,也有在周边的郫县、新津、彭州、大邑等地。基本上形成了门类丰富、国有馆与民办馆共同发展的博物馆体系。

成都博物馆业藏品丰富、种类齐全、且富有特色,如四川省博物馆和成都市博物馆是市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四川大学博物馆是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也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是西南第一家医药卫生专业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的民间博物馆;

川菜博物馆,是世界唯一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主题博物馆等等。

成都博物馆业的发展是喜忧参半,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 总体发展较快。博物馆数量明显增加,博物馆藏品范围不断扩大,藏品量迅速提高,私人收藏家日渐崛起。2010 年安仁古镇 “中国博物馆小镇”挂牌,更是为成都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 各博物馆发展不平衡。博物馆之间的生存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知名度有着天壤之别。有些被人津津乐道,有些则根本不为人所知。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武侯祠博物馆盈利一年比一年高,建川博物馆的经营状况也是一年比一年好。而馆藏丰富的高校博物馆却门庭冷落,锁在深闺人未识; 李劼人故居的游客也是少之又少; 民办博物馆王安廷徽章纪念馆更是独处一隅。

3. 博物馆自身普遍宣传不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博物馆都还是采用旧的管理体制,经费靠拨款,展览靠指示,顾客靠等待……长此以往,就渐变萧条了。如李劼人故居,毗邻高等学府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优势非常明显,但是附近的居民和学生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纪念馆。

4. 民众缺乏参观博物馆的意识。2010 年初,《成都商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四川博物院自 2009年 5 月免费开放以来,平均日接待观众 2400 人次,仅相当于其接待能力的一半多一点,四川博物院出现免费后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据调查,绝大多数的成都市民只对几家大的博物馆有印象,如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博物馆等,表明公众对博物馆的参观意识还非常薄弱。

5. 其它问题: 如资金、人才、可持续发展等。

博物馆资金问题和人才问题是制约博物馆发展的主要因素。很多博物馆都面临着资金的问题,国有博物馆虽然有财政拨款,但相对于日益增长的藏品管理保护费用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二、成都博物馆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近年来,成都博物馆中发展比较好、发展模式比较有特色的主要是古蜀文明博物馆。如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 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如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 民营博物馆如建川博物馆、川菜博物馆; 艺术类博物馆如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据 《成都商报》统计,2010 年国庆大假期间,成都市内各大博物院 ( 馆)共迎来 26. 8 万游客,四川博物院、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成为外地游客来蓉必去之处。

1. 古蜀文明博物馆稳步发展

古蜀文明博物馆中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目前都发展得比较好。

金沙遗址博物馆于 2007 年 4 月 16 日正式对外开放。开馆两年多来,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160 万余人次。可以说,金沙遗址博物馆是成都博物馆的新标杆,现代高科技手段处处相随,科学、通俗、生动而活泼,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呈现出金沙古蜀王国丰盈的面貌。金沙遗址及大量精美文物在全新而独到的展陈方式下尽态极妍,美不胜收。采用的原生态、场景式、戏剧化、空间化等展示手段,将二维 ( 平面) 与三维( 立面) 、静态与动态、光与影、型与色等陈列技法与高科技技术有机结合,令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对博物馆的老印象被彻底刷新———原来老古董不是冷冰冰的、和我们有距离的,而是富有情趣的、让人开心而养眼的。

金沙遗址博物馆诸多的工作方法,很好地体现了创新的理念,是对目前国内博物馆工作创新内容的借鉴和总结,它代表了博物馆工作发展的一种趋势,对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借鉴意义。所以说,以金沙为例谈博物馆工作的创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门票制度、场馆设计、陈列艺术、文化品牌的打造等方面都体现了创新意识[1]。

2. 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突飞猛进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中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博物馆在省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他们创立的产业公司每年的盈利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 223 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 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 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 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 “三国圣地”之美誉。

武侯祠博物馆现分文物区、园林区和锦里三部分,面积 230 亩 ( 15 万平方米) 。根据武侯祠新的规划内容,武侯祠将对这三个区域进行更加合理的功能区划,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三大板块。

2006 年,武侯祠正式向媒体公布了其面向社会征集的博物馆标志。门票收入占武侯祠旅游收入的比例正在下降,也就是说,景区不再是依靠门票的单一收入,而是复合型收入。武侯祠将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初步确定为实施品牌化、特色化、市场化三大战略。近年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促进了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明显增长。

3. 民办博物馆异军突起

民办博物馆中建川博物馆和川菜博物馆都各有特色,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建川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聚落占地 500 亩,坐落于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刘氏庄园所在地安仁古镇。聚落内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艺术品三大系列 20 余个分馆。同时,在博物馆周边区域内,配套建设各种文化商业设施,形成一个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游休闲、收藏交流、艺术博览、影视拍摄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之一。

在博物馆聚落建设过程中,充分把博物馆藏品、文化资源优势、民营资本与当地资源相结合,并以此为依托,搞好安仁古镇保护与开发,将发展文化产业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新农村文化建设内在地协调起来,大力推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和经济建设,初步形成了弘扬历史文化传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热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4. 艺术类博物馆大放光彩

艺术类博物馆中发展最具特色的要数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了。该馆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红砂社区,由设计艺术馆、学术交流中心、艺术交流中心、高级研修班工作室及相关配套设施构成。博物馆展品分为四类: 酒瓶及包装艺术设计、不锈钢铸造艺术设计、红木制品艺术设计、陶艺作品。

许燎原创意设计博物馆作为全国首家设计类博物馆及中国酒类包装设计基地,是个人出资筹建的全民营博物馆,是我国白酒包装设计、产品规划、形象策略、咨询服务的著名机构,其丰硕的研究成果以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中国当代酒文化的典型代表。该馆从建筑到景观打造、从展品到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体现了创意设计的理念及价值,是中国创意设计的窗口。该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国内外设计界大师作品展览建立交流平台。目前,已经在此成功举办了许多国内外创意界颇具影响力的展出,如: 国际著名大师杉浦康平先生的 《半个世纪设计展》、 《设计师摄影展》、《香港新生代 7080 作品展》、《形上形下许燎原墨象展》、 《荷兰能量展》、 《隐藏的和谐》等项展出。

许燎原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以自己的创意设计为基础,发展创意产业,是典型的创意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博物馆的藏品基本来自自己设计,经济上自负盈亏,博物馆的经济状况在逐年好转。

三、发展成都博物馆业的一些思考

成都市的博物馆数量在增加,藏品在增加,但是它们的职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博物馆该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职能,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国家文物局于 1979 年颁布的 《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对中国博物馆的性质、任务作了明确规定: 博物馆是 “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 “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搜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国家的财政支持、社会资助、自身管理运营,群众的积极参与,哪一样才是博物馆的生存之道? 传统的文博观念就是把博物馆当成庙子来守,只要看好不被破坏就行了。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文物资源如果不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和利用,就必然会影响文博事业的发展,反过来,文物资源的保护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 一) 博物馆社会效益———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是社会公益性组织,它的社会效益应该始终放在第一位。

近年来,一些博物馆先后被定名为部级或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的博物馆成为大、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在此重任之下,博物馆将长期成为学校教育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最佳场所[2]。但是效果如何,还有待研究。在美国,博物馆都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配合学校教育。该部门通过为学生在博物馆设立专门的教室、实验室,或者开办专供儿童参观的陈列室,提供有偿借用的图片、幻灯、标本、模型等方法,为来博物馆参观的青少年提供服务。一些大型博物馆还专门编制了讲座教材。如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两套为3 至9 年级学生准备的讲座,内容是 《我们居住的世界》,每次讲座大约一小时左右,另有一小时结合讲座安排参观,进行直观教育。我们许多博物馆的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简单流于形式。如何真正落实这项工作同样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还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体系,还存在认识不够全面、措施不够得力的现象,因此其教育活动的内容有待完善、形式有待创新、效果有待提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特点在于它提供的是一种终身教育,所面对的群体和对象具有极大的广泛性,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阅历的人参观博物馆收获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 二) 博物馆经济效益———博物馆产业化

1. 挖掘自身优势,重视博物馆陈列、展览,多举办一些有特色的展览。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在展陈中充分利用了多种展示手段,有原生态展示、场景化复原、实物、沙盘、模型、仿真雕塑、灯箱、声音、光影、电子设备等,将虚景与实景、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强调了展览的直观性和通俗性,增强了观赏性、趣味性,满足了普通观众的心理需要。

2. 加强宣传,注重品牌创建,使博物馆更有吸引力。多做调查,知道观众的需求。建立自己的文化公司、产业公司。如武侯祠博物馆创办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公司,专门负责博物馆的宣传策划工作。金沙遗址博物馆也有专门的商品销售区,创办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金沙音乐剧”。在展览的宣传方面应该多向西方国家博物馆学习,重视展览的宣传。在美国,一个新的展览正在布置当中,便可以在车站、地铁、商场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有关该展览的宣传招贴画,有关展览的宣传资料可以免费索取,电视上也不断地播放着该展览的广告,甚至一切与展览有关的文字往来材料都印上了精美的与展览有关的文物图案。利用博物馆日、相关的节假日、特殊日子举办一些活动,吸引观众,扩大知名度。

3. 与其它机构展开合作。与其它博物馆合作办展览,与旅游部门合作,与其它文化产业部门合作。博物馆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 17 种文化旅游项目发展潜力的调查研究表明,其中人文考古旅游占据榜首,为 75%左右,因此,博物馆将成为 21 世纪游客关注的焦点[3]。

4. 动用社会力量,鼓励社会人员参与。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从本质上说它既是为了服务社会公众而办,同时,它又必须依靠社会公众来办,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支持、赞助才能办好[4]。这一点也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经验。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有博物馆之友、博物馆会员、博物馆志愿人员,这些组织的称谓有所不同,但其性质都为了支持、帮助和赞助博物馆而建立的热心公益性事业的公众性团体。在这些国家,博物馆之友是博物馆群众的基础,也是经费来源之一。金沙遗址博物馆在这一点上已经走在了前面,2007 年开馆之际就开始组织金沙遗址的博物馆之友。

5. 拓展自身的功能,多一些体验互动。如川菜博物馆,模拟考古、讨论会、组织夏令营、开通网上展览等。开设一些茶吧、餐饮、娱乐设施等。如武侯祠博物馆的成功之处在于体制创新和对文化底蕴的挖掘。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正是牢牢把握住 “三国文化”,积极探索文博单位产业发展道路,增强自身的 “造血”机能,形成保护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我国文博单位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提供了启示,走出了一条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的路子[5]。

6. 政策支持。博物馆特别是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早在 2003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就指出,要加快建立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力争在我省形成以 “四川博物馆”为龙头,市、州博物馆为主体,其他形式博物馆为补充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博物馆体系。此外,成都根据国家 2009 年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制定了成都四川文化产业规划,其中就包括文博旅游的发展目标和多项保障措施。

现代博物馆是一个 “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向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高水平的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主要服务手段,但并非是唯一的服务手段,博物馆仅仅局限于向观众展示自己的收藏是远远不够的。发挥博物馆以丰富的实物资源为依托的特点和优势,以多样的服务手段,不断拓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门路,是充分实现博物馆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摆脱困境,谋求生存、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6]。

博物馆从自身特点出发,运用多种手段,为社会服务,并大力强化自我形象的宣传,争取更多的人成为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成为博物馆的朋友,使进入博物馆的人们不仅仅是等来的观众,博物馆的活动也不仅仅局限于博物馆院墙之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从事博物馆事业的人也越来越多。成都博物馆的发展有着非常有利的社会大环境,有些博物馆抓住了历史机遇,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创新,走出了新的发展路子。有些博物馆则固守陈规,渐渐被人们淡忘,经营状况越来越差。博物馆应从自身的特色出发,做好藏品的保护管理、陈列展览、形象宣传、社会教育、营销策划等工作,敢于借鉴其它馆的发展经验,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充分发掘藏品内涵,发掘市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职能,这也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

附: 成都博物馆一览表 ( 此次调研的博物馆仅限前 21 家)参考文献[1]詹挽强,史婷 . 浅谈博物馆工作的创新———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例[J]. 湘潮( 下半月) ,2008( 8) .

[2]陈媛媛 . 博物馆应怎样发挥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J]. 剧影月报,2009( 3) .

[3]于萍 . 对发展苏州博物馆旅游的思考[J]. 旅游科学,2005( 5) .

[4]王宏钧 .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博物馆发展现状第3篇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免费开放;文博工作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114-03

一、县级博物馆的主要工作任务

当前,县级博物馆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以文物标本收藏为基础,以文物征集、管理、研究、陈列为基本任务;通过对文物标本进行收藏、研究、陈列,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反映本县自然环境、资源、革命史、民族史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文物保护法》等文物、博物馆方面的法律法规;承担全县境内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文物保护单位的筛选和推荐、文物保护单位的“ 四有”工作等;配合县级主管部门进行文物古迹的维修、抢救性发掘等工作和打击盗掘、倒卖、破坏文物等违法行为。

二、县级博物馆近年来开展的主要工作

以靖远县为例,靖远县博物馆成立于1978年,位于县城鹿鸣园内,为靖远县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下属的事业单位。博物馆馆舍占地总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552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38平方米;馆藏文物1万余件(实际数量),其中珍贵文物200多件(套)。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几代文博工作者多年的不懈努力,靖远县博物馆各项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硬件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1996年,靖远县博物馆完成博物馆大楼新建工程;2009年以来,先后对博物馆二楼展厅进行了全面装修,安装了文物库房藏品密集柜及陈列大厅安防设施,达到了文物安全风险三级标准。

(二)基础业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靖远县博物馆建立并完善了靖远县文物保护单位及管理机构信息数据库,一、二、三级文物藏品数据库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圆满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县18个乡镇、175个行政村、385处,其中新发现275处;文物普查点的数据全部录入微机,并顺利通过省级、国家验收。钟鼓楼整修工程和寺儿湾石窟造像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现已全部竣工;完成了钟鼓楼、寺儿湾石窟、法泉寺石窟等3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三)展览展示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

1990年以来,靖远博物馆依据文献资料,通过深入走访调查,将靖远县历代名人、忠勇将士等21人的生平事迹整理编撰成《靖远县历史人物传略》,并在乌兰山、法泉寺、钟鼓楼、大芦乡等地巡回展出。同时展出的还有《文物保护法》图片40余幅、靖远县石窟寺文物图片70余幅、铜佛造像数尊。1995年,将《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挂图加工成横幅的形式多次在法泉寺、乌兰山、钟鼓楼、若笠乡、大芦乡等地巡回展出。1998年以来,将精心筛选出的300多件文物进行了陈列,同时展出的有《靖远县历史人物传略》、《馆藏精品书画作品展》、《靖远乡情书画作品》。10多年来,共接待省、市、县各级领导500多场次,接待中、小学生80场次。2009年,新布“靖远历史文物”专题展厅,展出文物111件,实现了向社会零障碍免费开放。2010年在钟鼓楼举办“靖远钟鼓楼专题图片展”、“靖远当代名人书画作品展”、“靖远红色革命图片展”。

(四)专业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多年来,靖远县博物馆充分利用参加省市各类文物培训班、馆际之间交流学习等途径来不断提升员工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使博物馆员工队伍的质量得到了较明显的提高。目前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人,技师2名;而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6人,大专学历以上8人。从业务上看,博物馆事业发展已具备了较好的工作基础,也取得了良好的工作业绩。

目前,靖远县博物馆已成为靖远县县委、县政府接待和会客的窗口单位,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博物馆作为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社会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三、县级博物馆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队伍需要壮大

靖远县博物馆现有11名工作人员,但队伍结构不合理,男少女多(3男8女)、年龄偏大(45岁以上4人)、专业骨干青黄不接(现有在职职工大部分是在职在岗培训或自学出身),在工作中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且工作任务繁杂,不仅要肩负博物馆的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展示传播等工作,还兼有文物保护的职能,包括承担全县地上地下300多处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的保护与管理,地上地下文物的调查,文物保护单位的筛选和推荐,文物古迹的维修,文保“四有”工作以及突发的抢救性发掘工作。由于工作业务量大面宽,在岗人员均身兼多职,即使满负荷运转,部分工作也仅限于应付或因缺乏人员而无法正常开展。同时,自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又面临增加展厅管理人员、展厅内外安保人员、保洁员等一系列问题,人员匮乏及经费困难,直接影响了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收藏与保护是博物馆最基本的功能。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要素,征集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工作。由于民间收藏的兴盛和财政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靖远县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工作越来越困难,难以征集到展览所需的文物,藏品的种类和质量都无法满足举办专题展览的需求;文物征集途径不畅,征集经费落实困难,专项业务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博物馆的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展示传播等基本功能的充分发挥。

(三)现有展览不够丰富,展示水平亟待提高

靖远县博物馆现有一项基本陈列,虽然于2009年重新进行了装修布展,但因经费投入不足,陈列展览手段落后,艺术性、感染力尚需进一步加强,展示效果亟需更新。基本陈列常年不变,无法推出符合观众需要的高水平的临时性展览,使得博物馆所能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所以,努力提高博物馆的展览展示水平,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展示教育作用乃是当务之急。

(四)运行经费紧缺,严重影响县级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经费问题是制约博物馆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靖远县级财政每年给博物馆的事业经费(按编制人头数安排,7个编制,在职11人),仅能勉强支付职工的工资,办公经费每年仅有1万元。因无经费购置通风设备和取暖设备,博物馆展厅里夏天极热,冬天又极冷,因而,不能正常开展业务活动,藏品建档、藏品保护和陈列布展等工作经费更无法谈起,严重影响了各方面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影响县级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管理体制相对滞后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与扶持。由于政府投入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经费缺口很大,加之社会资金的投入与参与受到政策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资金困难也就成为了博物馆工作正常运作的瓶颈,也是制约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靖远县博物馆自1978年成立以来,先后隶属于县教育局、文化广播局、文化局、文化体育局、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其人员编制7人始终未变。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和文物安全压力不断增大的严峻局势,目前的人员编制紧缺的状况严重阻碍了靖远县文博事业的正常发展。

(二)自身服务意识欠佳,职能定位不准确

从严格意义上说,博物馆应具备藏品、陈列、科研三大职能。而县级博物馆的现状能兼具这三大职能的为数不多。就靖远县博物馆来说,基本陈列仅有一项, 科研力量几乎为零。目前虽已具备保管藏品职能,但文物库房不健全,安防设施不达标,却要承担本不属于博物馆业务范围之内的文物保护职能。另一方面,由于县级博物馆长期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博物馆自身以往对此思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摆正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没有把展览展示、服务社会的工作摆到应有的突出位置,忽视了博物馆自身价值和自身作用的展示、宣传和体现,这就使博物馆难以得到广大观众的认知和社会的认同。

(三)人员专业水平普遍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对博物馆的宗旨、职能和专业特点认识不到位,人员配备制度不规范,培训制度不完备,导致博物馆的人员队伍老化、庞杂,男女结构不合理,专业人员不足。特别是考古、经营等专业性人才奇缺,而人员总量上却人满为患,且年龄普遍老化,缺少中青年骨干,较难以适应现代化博物馆对高水平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的需要。仅以靖远县博物馆为例,现在职的11名干部职工中,年龄在45岁以上者达4人之多,且35岁以下人员中,没有一个属于正规文物、博物馆专业的人才。大多数人文化层次、专业水平目前无法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考古、美术、鉴定等急需人才后继乏人,严重制约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五、县级博物馆事业发展对策

(一)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改善博物馆发展的社会环境

按照《文物保护法》和《甘肃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积极申请县人民政府承担起县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主体责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和扶持措施;增加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人员编制(包括展厅管理工作人员、安全保卫人员、保洁员等);解决落实博物馆藏品征集、保护、展示及配套服务的工作经费,确保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能正常运行。文物主管部门也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强化政策导向,加大扶持力度,从而进一步优化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规划引导和规范管理,走可持续、内涵型发展道路

要按照《博物馆等级标准》中对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博物馆提出硬件、软件建设的标准要求,积极组织县博物馆达标实施工作;对博物馆现有配套设施不健全之处和隐患要限期整改,以提高博物馆内涵质量;通过整顿、提高、发展和完善,努力提升县博物馆整体发展水平,实现博物馆社会作用的有效发挥,促进博物馆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三)加强基础工作和制度建设,提高博物馆的各项业务工作水平

博物馆要努力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落实文物征集经费,加大社会文物征集工作力度,尤其要重视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特色文物的征集,不断丰富文物藏品;要集中人力,拟定计划,落实责任,认真抓好馆藏文物的登记、建档、备案等基础工作,健全、完善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确保馆藏文物安全;要加强文物科技保护工作,重视馆藏濒危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努力改善保管、保存条件,遏制因环境不利、管理不善造成文物受损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加强藏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馆藏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水平。

(四)加强改革创新和人才培养,抓好博物馆的队伍建设

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是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博物馆要通过改革来实现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增强队伍活力;强化“人才兴馆”的思想,加大专业人才培训和培养力度。制定、落实培训计划,提高博物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培养博物馆行业的急需人才,从而全面加快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

(五)博物馆自身要加强公众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争取社会力量对博物馆活动的参与和支持;尤其要争取吸纳社会资金资助,本着互利共赢的目的让社会共享博物馆文化的成果,实现博物馆与公众的相互认知,与社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为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广泛的社会基础。

(六)立足特色,扩大视野,发挥地方优势,建立有特色的博物馆是县级博物馆发展的趋势

特色就是生命力,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是县级博物馆可资利用的潜力。由于大、中型博物馆陈列了各地文物艺术的精品,因而县级博物馆很难在展品品位上取胜。因此,县级博物馆只有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及特点,加强对县级博物馆资源调查研究,积极挖掘地方特色,建立有特色的博物馆。同时,要冲破文物历史类博物馆的藩篱,开拓视野,认真分析和研究本县行政区域在哪些方面有可以开发和利用博物馆资源,做到合理配置,永续利用。要把挖掘本县诸如生产方式、民间工艺、宗教民俗、土特产品、自然资源等潜力作为博物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

(七)积极改进工作方法,探索开展博物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首先,举办灵活多样的临时展览和专题展览是搞活县级博物馆的重要手段。在县级博物馆中横向比较,举办一些灵活多样的临时性展览或专题展览来扩大县级博物馆的影响。其次,加强开展参与性活动是县级博物馆发展的有效方式。开展一些参与性活动,将欣赏展览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观众充分了解展览的有关知识,也可以大大提高参观者的兴趣。第三,加强横向联合,是县级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内容。县级博物馆要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社会各界以及博物馆间的横向联合,互相交流,可利用有特色的个人收藏品,采取租借等有偿使用的办法在县级博物馆展出。最后,加强讲解宣传是促进县级博物馆的重要措施。在讲解中,要准确理解本馆陈列内容,紧抓本馆特点,利用特殊的民风民俗和当地的优美传说、典故以及受众感兴趣的话题,通俗易懂地向观众讲解,增强讲解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要认真分析受众的心理,把握其心理动向,灵活机动地的讲解宣传。这些做法对于渲染参观氛围、提高县级博物馆的知名度有着特殊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张艺红.浅谈县级博物馆的发展[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6).

[2]陈亮.市县级博物馆事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文物工作,2005,(9).

[3]黎宏河.博物馆“免费时代”的困惑[N].工人日报,2008-3-29.

[4]段炳刚,杨丽华.免费开放背景下的博物馆发展[N].全国文化青年“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主题征文活动获奖作品,2008-6-24.

博物馆发展现状第4篇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问题;发展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material life level, people pursuit of spirit is also increasing, contains the rich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of color art museum is also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museum under the opportunity and the challenge of free open, also increasingly highlight its inadaptability, can't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development. How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county level of the museum'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function, develop the county museum to become a new generation of wenbo people thinking about?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museum,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further development in detail.

【Key words】The county museum;The problem;Development

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型博物馆特别是县级博物馆发展迅速,数量众多。长期以来,县级博物馆在发展地方文化事业,对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等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功能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县级博物馆在适应当前形势,发挥自身优势,寻找发展途径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下面本文就县级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博物馆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1.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瓶颈

1.1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专业人才数量稀少,专业性不强,优秀的管理人才短缺等。一方面,由于县级博物馆级别较低,大学毕业生分配较少,选择对口专业人才比较被动,因而造成专业人才“进不来”。加之文物保护的专业性较强,要求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文物进行维护、研究与开发。另一方面,馆内工作人员少,专门从事文博工作的人员就更少。特别是在一些县级博物馆,分管领导或馆长不懂业务或更换频繁,使得文物保护工作难以有序、稳定地开展。此外,县级博物馆队伍建设中还多少存在着编制、专业、知识结构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级博物馆的人才队伍建设。

1.2基础设施建设力量薄弱

随着县级博物馆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加之地方政府对县级博物馆发展重视不足,投入资金少,造成县级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很大问题,具体表现在博物馆选址不准、文物库房不达标、展厅陈列不规范、安全技术装备及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不完善等,一定程度上造成县级博物馆发展滞后。

1.3博物馆藏品征集停滞不前

我国博物馆诞生较晚,尤其是县级博物馆起步较晚,由于受落后体制和陈旧观念等的影响,十几年来,大部分县级博物馆藏品征集处于停滞状态。藏品保持十几年不变,造成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单一和数量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县级博物馆的生存发展。

1.4公共服务及社会教育职能欠缺

从经营理念和手段方面看,我国县级博物馆存在经营理念落后、手段方法简单的问题。大多数博物馆仍被视为文物珍品的保管和研究机构,其工作重心和经营目标仍然是收藏、保管和研究。展示内容未能与时俱进,紧跟不断变化的观众需求。对文化资源的发掘、研究不深;展示手段雷同,缺乏富有创意的展示手法,都将难以吸引广大观众的眼球。

从政策和机制方面看,我国县级博物馆普遍缺乏绩效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尚不能充分调动博物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博物馆依赖财政拨款生存,事业经费多寡,主要取决于博物馆的规模和人头,而不是看博物馆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的经营绩效。

2.县级博物馆的发展对策

2.1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县级博物馆要通过改革来实现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增强队伍活力;积极协调争取扩大文博专业人才的招生规模,加大专业人才培训和培养力度,从而提高博物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进而改善博物馆队伍结构。另外,要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博物馆事业。

2.2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工作和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博物馆的各项业务工作水平。县级博物馆要争取财政和社会的支持,落实文物征集经费,加大社会文物征集工作力度。要集中人力、拟定计划、落实责任,认真抓好馆藏文物的登记、建档、备案等基础工作,健全、完善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确保馆藏文物安全;要加强文物科技保护工作,重视馆藏濒危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努力改善保管、保存条件;同时要加强藏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馆藏文物的保护利用水平。

2.3创新文物征集观念,拓宽藏品征集范围

我们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扩大文物外延,赋予文物以新的内涵。出台奖励政策,广泛征集珍贵文物,尤其要加大对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展览中所缺文物的征集力度,不断充实馆藏文物。

2.4借助“乡村记忆”工程,大力发展民办博物馆

“乡村记忆”工程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工程引入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和乡村博物馆等新概念,弥补了目前博物馆工作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覆盖不足的缺点,将民办博物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措施,出台有助于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政策和管理办法,支持、鼓励和引导民办博物馆的健康发展。

2.5满足公众需求,着力提升教育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机制,开展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绩效。创建博物馆展陈内容、形式和手段,拓展博物馆教育、保护、传承和体验休闲等功能,提供免费开放博物馆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指导文博衍生产品开发,举办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促进文物关联产业,创意产业发展。

2.6打造文物精品展,促进博物馆走向“大千世界”

充分发挥县域博物馆的突出资源优势,在打破地域和级别限制的基础上,统一调度、统一组织,通过借展、联展,打造几条各具特色的展览品牌,如孔子文化展等;打造几个文物对外展览品牌,让县域文化更多地走出家门,走向“大千世界”。

【参考文献】

博物馆发展现状第5篇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定位;现状;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1

一、加强基层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博物馆肩负着对藏品按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标准予以分类的任务,承担着为公众提供知识介绍、学术教育和艺术欣赏的使命。基层博物馆置身于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的最前沿, 在整个博物馆事业中,基层博物馆占有比重最大,具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影响与文化效应的辐射力度。基层博物馆作为基础和主体,重任在肩。

二、基层博物馆的定位

基层博物馆的定位不应追求场馆的面积、展品的精美、装饰的豪华。相反,基层博物馆更需要的是一种抹去浮华的返璞归真。基层博物馆应该扎根于基层,踏踏实实,满足广大群众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将其建设成为展示历史文明,反应地域特征的文化建设场所。 功能设置要”量力而为” 。从功能上来说,展示、宣传、教育、服务、保护修复、研究等功能必不可少。但其主要资金和精力应该投入到保陈列,保运行上。由于服务的对象大部分是基层群众,相对来说,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对文物认识较单一,陈列布展时就必须从实际出发,考虑这些因素,加入普及型的元素,建设一座亲民型的博物馆。 以龙门县博物馆为例,2005年9月26日落成开馆,免费为社会大众开放。龙门县博物馆在定位上,致力于反映龙门县的乡土历史,彰显地方鲜明文化特色。为实现这一目标,博物馆设置了一个文物陈列厅,以及两个机动展厅。

三、基层博物馆的现状

(一)管理体制落后。受体制方面的影响,没有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和创新意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比较落后,影响了基层博物馆的发展。大多基层博物馆对社会教育服务功能缺乏认识,不能正确摆正博物馆和社会的关系,不能将服务社会、展览展示的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使博物馆工作不能被广大群众和社会认可。

(二)经费短缺。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经费一般由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对经济建设的过度关注,造成许多地方政府对文物工作不甚重视。由于经费短缺问题,许多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宣传活动也不能有效开展。缺少维护经费,有的文物也只能任其损坏。

(三)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缺乏、科研能力得不到加强。基层的文物工作人员所学专业往往不对口,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差较大,一般仅具有基本的文物保管知识。这些知识也主要来自省内举办的库房培训班、老师传教和书本自学。长期缺乏文物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新来的人员只能通过本地离退休人员口传身教慢慢磨合,造成现在基层博物馆难以更好地持续开展工作。

(四)事务繁忙、职责不明确,分工模糊。由于各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同、领导重视度不够,致使基层的文物管理机构所肩负的任务繁多,新闻媒体、文字报道、宣传册设计和印制、展品摆放与陈列、活动策划与组织等等系列工作往往只有十多个人员完成,部门分类不细致,导致基层的工作繁乱、缺少秩序,人员也显得更为紧张和忙碌。

(五)缺乏交流合作。基层博物馆大多闭门造车,缺乏交流合作。一些博物馆馆藏较为丰富,但是缺乏展览场所,发挥不了文物自身的真正作用和价值。另一些博物馆空有规模,偌大的展厅也没有藏品可以展示。博物馆之间缺乏交流合作这种状况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四、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新时期的博物馆不再是保管文物的库房,不再是研究藏品的成果展示会,也不再是教化参观者的“象牙塔”,而是一个与参观者平等交流,让他们享受学习、探索发现、充满活力想象的地方。博物馆通过引导,让参观者自由讨论、研究展品,鼓励更多的实际操作,并引进虚拟博物馆,从而使之产生新的创意流感。博物馆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对其社会需求理解越来越深入,从表面的展厅环境、服务质量等基本方面,到深层次认识到博物馆到社会的抽象联系,在广阔的环境背景下,用新的思维方式研究、利用、保护、展示藏品。

五、基层博物馆的发展思路

(一)加强基层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好博物馆的工作,需要自身过硬的内部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群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是切实发动群众力量共同保护的基础。如果群众的文物保护知识淡薄,基层博物馆的工作便会磕磕绊绊。文物的征集就不会得到民间的相应,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就不会得到理解和支持。

(二)加强设施建设。应该制定科学有序的基层博物馆设施建设方案,分步进行基层博物馆设施的完善及巩固。加强基层博物馆的硬件例如库房、展厅及有关设施等方面,对博物馆的机构设置、人才结构、管理水平等软件也要加强。

(三)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基层博物馆除了争取财政支持外,还要积极扩大经费来源渠道,提升博物馆的使用效益。龙门县博物馆就多次利用企业赞助主办和协办书法、摄影等各种比赛,并将获奖作品整理后,在机动展厅进行对外免费展览,收到了不错的宣传效果,也提升了博物馆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与旅游相结合。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与旅游业是两种不同的行业,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极为密切。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重要保护单位,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是旅游者的重要参观景点。旅游者每到一个城市,常常会把博物馆列在他们的目标中,通过参观博物馆,旅游者能够准确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所以,博物馆事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拓宽合作途径,合理分配旅游收益,将是一个双赢的合作方式。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要不断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学习,提高专业技术力量和扩充基层人员知识的储备。基层博物馆要强化与行业学会、协会及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研究。同时利用其加强人才资源整合,强化对自身人才队伍的培养,尽快提升基层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从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以确保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加强与文物收藏爱好者的合作。基层博物馆无论从藏品数量还是种类上看,都有很多局限性。龙门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费十分紧缺,要想在一定期限内充实馆藏文物的数量和种类非常困难。因此,博物馆应积极主动地树立”横向联合,多方交流”的运作理念,走出馆门,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其他县区博物馆,也可以与教育、书法协会等各行业建立协作关系,相互合作举办陈列展览,可以更好地缓解博物馆经费不足的作用,再者是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设施优势,加强与民间收藏者的沟通与合作。

参考文献:

博物馆发展现状第6篇

论文关键词:民族博物馆;文化多样性;内容设计;形式设计

一、贵州各民族博物馆的现状

(一)运行理念陈旧

当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已经开始走入社区,注重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时候,中国大部分博物馆还处在以专家、领导为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因此展览的陈列内容,往往只以专家的思路为指导,忽略了观众的切实需要。由于贵州不少民族博物馆的定位往往是集中展示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宣传地方的一张名片,因此深受政治性的意识形态影响。各地通常委派抓宣传、文化工作的干部主持民族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有些领导并不具备博物馆学知识也参与管理。因此在运行上,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出,竞争意识淡泊,长期以来“等、靠、要”的思想充斥在民族博物馆的从业人员之中,这种僵化的运行体制,导致民族博物馆发展缓慢、滞后,民族博物馆的不少工作人员缺乏对民族文物及历史文化研究的热情,常常为了做某个展览,临时开展征集工作,谈不上对展品地深入研究,少有推出或无法推出精品展览,无法满足民族文化研究学者的需求,很难吸引到长期、固定的观众群体。

(二)经费短缺

贵州目前拥有三所综合性民族博物馆,分别是贵州民族文化宫民族博物馆(该馆已获批准即将挂牌为“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黔东南州博物馆以及黔南州博物馆。同时在各地州县有不同类型的专门性博物馆,如雷山西江苗族银饰刺绣博物馆、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等。在我国,目前只有隶属文化系统及宣传系统的博物馆可以享受国家的公益性事业补贴。除了黔东南州博物馆于2008年划入文化局管理,从2010年开始享受到国家的补贴而外,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及黔南州民族博物馆隶属民委系统,每年正常拨付的经费十分有限。以黔东南州博物馆为例,该馆2008年的接待人数达3万人次,而门票收入仅有6万余元,大量的参观人数属于免费接待性质。而黔南州博物馆和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自开馆伊始就执行免票制度,没有门票收入。目前黔南州博物馆每年正常的维护经费是25万,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每年仅电费一项支出就超过十万元,但却没有固定的运行费用,所有经费都是实报实销。由于没有日常运营的专项经费,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额度往往取决于是否有大型活动或接待任务。

(三)展示手段落后

一个展览是否能吸引观众,除了展品本身的质量而外,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往往是关键。许多民族博物馆的展品通常仅仅以展柜陈列或悬挂上墙的形式来展出,谈不上科技含量或设计理念的博物馆陈列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追求。

与单一介绍某一族群或者某一类文明现象的人类学博物馆相比,综合类的民族博物馆要找到一个既新颖又独特的选题,以清晰的脉络串起丰富的民族文化,对于博物馆的内容和陈列设计人员是相当大的挑战。据笔者调查,贵州大部分民族村寨博物馆(陈列室)目前的陈列风格依然局限在上世纪90年代的形式,以实物、图片为主,大篇幅的、教科书式的枯燥文字充斥版面。很多村寨类博物馆尽管阵列着大量劳动生产工具,但并未挖掘出其上承载的该民族的精神文化源头与发展史,没有挖掘出该民族文化价值的精髓,致使参观者一瞥而过,毫无深究的兴趣,甚至留下“民族博物馆就是陈列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印象。

(四)缺失公众性

公众的参与意识固然与国民整体素质相关,但缺乏有目的的宣传方式却是民族博物馆自身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的宗旨,是当前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以“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为主要任务,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是民族博物馆在新时期应当建立的生存理念。很多民族博物馆出现观众稀少、门可罗雀的现象,其原因不仅在于经费短缺、展示手法陈旧,引不起观众的兴趣,更在于没有“走出去、请进来”的主动意识。一般民族博物馆在开馆初期,会采取一些宣传手段造势,但是没有延续性和持久性。有的民族博物馆虽然开通了网页,但由于缺乏专人管理与维护,内容更新缓慢,对于观众的留言建议也无法及时反馈处理,渐渐失去吸引力。还有的民族博物馆只在有团队参观时才开放,散客往往被拒之门外。

二、针对民族博物馆现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展览设计

在内容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将“讲道理”变为“讲故事”。这要求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人员,在研究展品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理清历史与文化脉络,对展品倾注感情,在文案写作过程中同时注重学术严谨性与文学可读性。内容设计人员将不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者、旁观者,也将成为参与者、创造者。

在形式设计中,充分考虑形式设计原理,将“体验感”作为核心设计方向,为观众再现一个文化、历史的世界。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将光影、色彩、平面、立体各方面因素使用在景观复原、动态陈列以及互动展示中。在辅展用品的选材上,应充分考虑如何更好的阐述文物内涵。例如,陈列贵州土法造纸环节时,展品的说明牌或版面如能设计使用贵州丹寨石桥、贞丰小屯等地制作的纸张替代通常采用的普通木板或亚克力材质,这就抓住了土法造纸这一传统手工艺朴素、天然的本质。又如,抓住某些少数民族崇尚和喜爱的颜色特征,作为展出属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展品时的基础色,于无声中有声,潜移默化地使观众了解到少数民族的审美倾向,从而达成文化认同。

(二)注重博物馆的社区服务功能

到欧美国家旅游过的人深有体会,许多城市的街道与建筑充满历史感,行走其间,仿佛其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博物馆,人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能代表历史,这是欧美国家博物馆的“社区化”的特征。民族博物馆身处少数民族聚居地,更应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发挥教育职能的同时,发挥社区服务职能,消弭文化裂缝,促进文化共同繁荣与发展。比如不定期举办各类民族文化专题展、文化沙龙、讲座论坛,有条件的民族博物馆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每周或每月固定日期放映反映民族历史文化的风情片、纪录片等。根据研究与收集成果,出版各类介绍民族民俗文化的印刷品、光碟制品,因为博物馆本身的学术性与权威性,参观者将非常乐于从博物馆获得了解展品背后故事和增长知识的机会。

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该馆自2007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也经历过“爱国主义教育无法打动人心”的困境。为了传承红岩精神,更好的在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爱国主义教育,该馆另辟蹊径,首次在博物馆界采取了编排舞台剧的形式进行宣传。所有参演人员全部是该馆的职工,研究员、讲解员、包括司机,都在其中担任角色。不仅调动了员工学习与研究本馆藏品的热情,也用如此生动的形式,向观众再现了红岩精神,从推出至今深受好评,如今已成为重庆市文化消费市场中重要的一环。

(三)设计有特色的文化产品

民族博物馆可以与地方旅行社合作,根据旅游人群的分类和市场需求,共同开发与推广以欣赏民族风情、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传统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目前很多旅游项目打着体验民族风情的口号,但仅仅是单纯的农家乐形式,并不能使游客对于保护民族文化有着认知感与责任心。民族博物馆在与旅游市场结合的过程中,可以让观众(游客)拥有更多的体验,例如亲自制作蜡染、学习一种刺绣手法、学习一种民族乐器的吹奏、学会一种民族舞蹈动作、参加一场原汁原味非表演性质的年节活动等。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经费不足的情况,还能提升当地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

同时,民族博物馆可自主开发、制作一批带有博物馆藏品的特点并被赋予民族文化含义的纪念品。可与地方民族企业合作,定制带有博物馆LOGO或某种文化符号的旅游小商品,既扶持了地方民族企业,又符合国际博物馆协会对于“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号召。

(四)抓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民族自尊与自信心的建立,对一个族群有着无可替代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以贵州的侗族大歌为例,侗族大歌是当今世界上最纯真、最完好并正在继续流传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歌曲,是一份十分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但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也正因为如此,侗族文化尽管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仍以一枝独秀保存下来。然而,眼下侗族大歌的流行区域还不到一千平方公里,流行区域总人口不足十万,侗族大歌生存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正在急速变异,最终可能导致侗族大歌这一传统文化的消失,更严重的是,造成侗族历史与文化的缺失。贵州的苗族同样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的迁徙及发展历史,都通过妇女的刺绣纹样被记录在衣饰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苗族年轻人热衷于外出打工挣钱,许多独特的文化符号与刺绣技能随着老年人的去世而失传。

博物馆发展现状第7篇

关键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少年;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是社会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与学校教育为互补关系。在国外,博物馆是国家的重要教育资源,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美国各级博物馆都将“教育”与“为公众服务”列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有80%以上的博物馆设立了针对幼儿直至少年年龄段的教育项目。

我国的博物馆长久以来的重点在于场馆建设,却忽视了功能定位,轻教育、重展览,展览和教育处于脱节状态。如我国的博物馆还没有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博物馆和纪念馆的社会公益服务价值,2008年,由中央及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越来越多的民众走进了博物馆,这也对博物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从事社会教育的职能部门进行相应的更名,由“开放接待中心”改称为“公众教育部”,下设教育推广科,主要负责策划博物馆教育活动。接下来,笔者将介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贯彻博物馆理念在空间改造和活动策划上为青少年这一群体所做出的努力。

一、延伸服务,打造“123”博物馆教育空间品牌

当今,生活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们,精神世界逐渐被网络和新奇的电子科技产品所占据,对自然、传统文化、习俗等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少,他们正面临着“童年消失”的文化危机。博物馆作为特殊的社会教育场所,可以协同学校教育解决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教育问题。与学校教育相比,博物馆教育形式更加自由,具有启蒙性、社会性、直观性的特点。

为了给观众创造一个美好的体验空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全新改造完成了“123”创艺坊,并于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123创艺坊”秉承自然、环保和健康的理念,空间设计以种子细胞的显微镜结构为蓝本,紧紧围绕着“有机”的概念,做到了设计美观和实用性强的完美融合。简单的一组数字123却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可能,博物馆人希望青少年们可以跟着这样的旋律,带着好奇来博物馆,体验探索文物的魅力,从而发现文物背后的文化,如此循环,实现从展示过去――牵手现在――创造未来的动态历程。

二、为青少年观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1.“我们的节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受经济全球化、英语国家文化在中国的普及、传统教育缺失的影响,我国传统节日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节日氛围淡化,庆典仪式被简化,节日食品、器具等制作逐渐失传的现象。许多传统节日几乎流于形式,同时传统节日的原本内涵意义也逐渐消失,而变成了“消费节”“旅游节”。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的民族节日文化,加深观众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积极利用和开发丰富的馆藏资源,推出了“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这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的节日”是根据中国的法定假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大节假日所开发的教育活动。2015年元宵节期间,重庆中国三峡馆开展了投壶、闹元宵猜灯谜、汉代画像砖拼图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投壶最早起源于西周,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的一种投掷游戏,是一种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活动,在战国时得到发展。它既是一种礼仪,又是一种游戏。到明清时期几乎绝迹。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元宵节期间,观众来博物馆亲自体验投壶游戏不仅可以感受古人的礼让和虔诚,还可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3米×3米的巨型画像砖拼图游戏是2015年元宵节的压轴教育活动。拼图的创作蓝本来自于博物馆主题展厅汉代雕塑展厅的盐井画像砖和弋射画像砖拓片。画面再现了汉代时期人们在农田里辛勤劳作的场面,浓厚的生活气息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情趣。拼图游戏的设计目的不仅在于宣传介绍汉代画像砖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传递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深度挖掘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价值,结合节日氛围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让青少年充分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2.“小小讲解员”,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2009年年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启动“小小讲解员”培训项目,如今已形成百余人的队伍,先后招募了7期“小小讲解员”。培训课程涵盖语言表达、讲解技巧、形体礼仪、重庆历史故事及相关文物知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培训,青少年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重庆的历史文化,感受巴国文化的魅力。培训结束,经考核通过的小小讲解员可以为博物馆观众义务讲解,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勇气,真正地体现了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3.博物馆学堂,搭建馆校共建平台

如何与学校合作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中国博物馆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史家小学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了《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系列教材。课程内容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为依托,以史家小学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涵盖“说文解字”“美食美器”“服饰礼仪”和“音乐辞戏”四大主题,在国内博物馆教育项目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引领作用。

2014年在重庆市文物局的主导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重庆主城和部分区县设立了一批博物馆学堂,包括鹅岭小学、武隆县第二实验小学、巫山县龙骨坡小学、大足区城西中学等10所中小学。博物馆学堂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面向以班级为单位的学校群体开发的,目的在于如何将博物馆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目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正在建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库”,已经推出一批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课程、趣味手册,并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引进的精品展览制成展板、挂图到学校巡展,让学生听课与动手、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博物馆学堂主要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专家和社教工作人员授课,邀请所在学校教师、博物馆志愿者参与。目前,重庆三峡博物馆已策划了走进远古、手心的遗产、重庆记忆等精品课程。

4.开发教育体验包,把“博物馆”带回家

手工体验包的开发是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另一生动载体。好的博物馆教育体验包,带有博物馆特色,承载了文化的符号和记忆。青少年动手操作体验包,可以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对文物的理解,增强其动手操作的能力,也更加符合学生喜欢活动性较强、参与程度较高的教学方式。目前,根据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馆藏特色,博物馆教育专员开发了下列手工体验包。

手工包一:手绘・时光秀。

“手绘・时光秀”体验包的创意灵感来源于博物馆绣品类文物上各种精美的图案。通过手绘形式将古人精心绣制的美丽纹样以极其精细的线条描摹到环保袋上,青少年可以使用纺织纤维颜料通过填色的方法把画面内容丰富起来,完成一款私人订做的环保袋。该类活动体验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同时也于无形中让他们感受到环保带来的美好生活。

手工包二:绣・吧――把十二章纹穿在身上。

蜀绣生产历史悠久,与湘绣、苏绣、粤绣并称我国四大名绣,与蜀锦并称为“蜀中之宝”。蜀绣制作主要集中于成都和重庆。十二章纹是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是官位等级最直观的标志。观众打开“绣・吧”体验包,跟着蜀绣的针法说明书亲自绣制一片“十二章纹”的图样,在感受到蜀绣的神奇魅力的同时,还能体会到中国帝制时代的严格而繁琐的等级制度。

手工包三:微观・汉代故事。

汉代文化以其多元性、统一性、包容性、和谐性与创造性的“博大兼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微观・汉代故事”体验包从考古、民俗、科技、美学、哲学等角度,通过挖掘文物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物质文化现象,触摸汉代盛世社会的文化肌理,进而探寻自汉代以来流传至今的民族文化元素,让观众在薪火相传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永恒的魅力与精髓。目前,汉代故事系列已推出弋射收获画像砖微场景。

手工包四:夺宝奇兵・一个印章。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20858平方米,现有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展览10个,馆藏文物18万余件。为了让观众尽可能多地了解丰富的馆藏文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教育专员特别设计了“夺宝奇兵・一个印章”系列手工包,观众可以使用手工包内准备好的刻刀,把三峡动植物、战国时期钱币、陶器和青铜器、汉代陶俑、明代紫砂壶等文物转变成一个个萌呆可爱的图章。

手工包五:3D抗战纪功碑纸膜。

抗日战争胜利纪功碑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中华民族精神瑰宝,是对抗日战争时期艺术的浓缩,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我国唯一一座抗日战争胜利纪功碑。为了让广大青少年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数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取回来的,教导他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教育专员特别设计了迷你版的抗日战争纪功碑纸膜,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感受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结语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博物馆是展现我国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政府越发重视博物馆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对社会教育功能重要性的认识也正在逐步提高,为做好相应的工作,教育员应投入饱满的工作激情,努力提高业务能力,积极探索如何创新博物馆教育活动,提升活动水平,真正让博物馆资源惠及社会大众。

参考文献:

[1]王鹤北.博物馆定义的发展与演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杨丹丹.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首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0,(1).

博物馆发展现状第8篇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博物馆;博物馆;发展现状

农业博物馆通过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进行科普宣传,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探索新时期农业博物馆的发展新思路对于促进农业博物馆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当前博物馆发展的现状

尽管博物馆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范畴,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取向存在着多元化趋势,作为传播历史、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的博物馆已不是观众的唯一选择,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农业博物馆的建设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观念不新,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思路不宽,总是在狭隘的天地中打圈;方式不活,人们对呆板陈旧的展览失去兴趣,对空洞乏味的说教失去耐心,观众越来越少。对此情况,博物馆必须改变自身现状,开拓自身潜力,要因地制宜,对博物馆的历史沿革、环境保护、自身建设、机构设置、藏品征集和保管、对外宣传教育等现状逐一调查研究并科学定位,进行提高生存竞争能力的综合分析,转变思想观念,深化体制改革,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实行人才基础培育,合理利用文物展厅资源,多渠道筹集办馆经费,多方面提出发展对策,以促进现代博物馆的发展建设。

2 辽宁农业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辽宁农业博物馆的前身是辽宁农业展览馆,期间为沈阳阶级教育展览馆,始建于1954年,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展馆事业,由辽宁省第一任省长杜者蘅批准建成了辽宁农业展览馆。该馆有17座展厅,建筑面积约5400㎡,土地面积11.3hm2,建筑规模在当时属全国第二大,它是中苏友好时代的象征,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2008年成立了辽宁省农业博物馆,除建立了近代农史陈列馆和自然资源馆外,并没有其它馆类,其类型单一、影响不大,这与当前社会人们对科学技术渴求和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还有距离,也证明了博物馆职能的重要性仍未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据有关调查显示,西方国家博物馆人均拥有量是十万至二十万人拥有一座,有些发达国家甚至能够达到一万到两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而我们国家这个数字是偏低的,沈阳市共有人口800多万,而博物馆才只有十座。其次,博物馆馆藏文物资料数量少,文物等级低。再次,博物馆功能总体水平偏低等等,现状令人担忧。

3 新形势下博物馆发展之路探寻

在过去,博物馆工作者是不谈经济的,她们认为这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悖。实际上,博物馆作为社会机构不仅是社会的一部分,是依靠社会变革而存在的,也是社会变革内容之一。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社会需求决定博物馆的发展去向。自90年代以来,信息科学带来了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特别是数码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这些都要求传统博物馆必须向现代化的博物馆转换,现代博物馆是将传统博物馆收藏、研究、陈列、教育与现代化的技术水平巧妙结合起来,增加展览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紧跟时代的潮流。因此,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阶段,博物馆要走发展之路就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大力推进与生态旅游的相容发展

随着社会生活的大幅度提高,旅游业迅速兴起。旅游的大发展驱使着博物馆的大发展,大批旅游者叩响了传统博物馆的大门,驱动着博物馆向现代化、大众化发展。当下市场环境为博物馆营销活动开辟了新途径,现代博物馆已经与旅游业形成共进共荣的良性关系。因此,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将博物馆发展建设与生态旅游和结合起来。辽宁农业博物馆地处沈抚公路13km的公路旁,往东方向有东陵公园、鸟岛、沈阳市世博园、棋盘山、辉山动物园、海洋馆等,这是一条旅游地带,我们在打造现代化博物馆的同时,可打造农业绿色生态园,建立蔬菜、果树、花卉等基地供游人参观选购,建立餐厅、宾馆、多功能厅等娱乐场所供游人玩乐休息,打造参观学习、吃住玩购融为一体的有特色的绿色生态场所。

3.2 加强对历史建筑物及其环境的保护

辽宁农业博物馆有苏式风格建筑17座,馆中有近百年松树千余颗,馆中树木成荫,花卉开放,环境优美,是沈阳市园林式单位。然而,近年来外来小工厂占地扩建,居民占地种地,导致大量树木被毁,出现了环境危机、生态危机,已危及到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应加强对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设生态博物馆。

3.3 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展览

博物馆的工作是属于精神文化层面和教育层面的工作,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文化教育是博物馆责无旁贷的义务。因此,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配合学校的教育,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教育活动。目前所有革命性、纪念性博物馆,都被任命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期间,辽宁农业博物馆曾是沈阳阶级教育展览馆,举办过大型日本帝国主义罪行展览和中国革命胜利历史展览等,给沈阳市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今社会已进入高科技时代,在教育展览中大量应用高科技技术必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4 加快博物馆信息化建设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工作、学习、业务管理已经成为当代的一种新趋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其应用面不断扩展,如今已广泛应用在博物馆工作中,实现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博物馆发展的方向。辽宁农业博物馆也是一样,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规划,争取跨越式发展,逐步完成博物馆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多媒体陈列辅助系统建设、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展厅和库房智能化建设、内部网络平台建设和Internet网站建设。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信息化建设是博物馆提高陈列水平、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徐旺生.当代人文环境下农业博物馆定位问题的思考[J].古今农业,2002(04).

博物馆发展现状第9篇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创新;开发;模式

1.前言

现阶段,旅游业已经逐渐的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休闲体验时代,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和休闲时间的增加,旅游便成为了当今人们提高自身素质、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径,更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的一种必要消费行为。旅游活动已经从传统的观光活动逐步的转变为了以休闲度假为主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美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也提出了更深一步的体验参与性,以便于充分的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博物馆旅游作为一种具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模式,突破传统发展思路,并且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才可以与全新的旅游发展形势相适应。

2.我国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

2.1受到现有模式的限制

现阶段,博物馆旅游产品基本上都采用的是静态展示模式,使得参观者和展品之间无法进行及时的互动,在与展品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相对于其他旅游产品类型来说,旅游者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此外,博物馆的馆址一般都比较固定,很多的展品由于特殊的保护而无法走出展馆,和室外旅游相比,博物馆旅游更易产生抵触情绪和心理压抑。同时,绝大对数的博物馆展品都是有着非常高研究价值的重要文物,大多数旅游者都无法直观的获得文化的熏陶和美的享受,最终使得我国的博物馆旅游始终处在“高处不胜寒”的不良局面。

2.2无法发挥博物馆功能

博物馆作为陈列、研究、保管有关历史、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标本及文物机构,不但展示了民族及国家的文明,并且能够进行艺术熏陶、历史文化教育、科普宣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博物馆类别的多样化和数量的增多,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整体素质的提升,使得我国的博物馆职能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是当今博物馆的现状却无法有效的发挥出自身的功能。

2.3管理观念落后

很多的国有博物馆机构都承担着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多数的管理者都是专业的研究人员,所以,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严重的缺乏市场意识和营销意识,许多博物馆都鲜为人知,更谈不上游览观光。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不仅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并且自身的经营也依赖于政府部门的拨款,以对运营状态勉强维持。

3.博物馆旅游创新开发模式

3.1与市场需求的功能相适应的转型

3.1.1服务对象的转变

传统的博物馆服务对象基本上都是少量参观者和文化研究人员,基于当今的发展方向,博物馆应当将传统的研究机构逐步的转变为现代化的休闲场所,博物馆服务的对象也应当由学者向社区转变,博物馆社区的服务性主要的体现为:(1)为社区的发展带来品牌辐射效应。品牌辐射效应是借助于商业与博物馆的结合来得以实现的,博物馆作为高品位的一种文化设施,能够为所在的社区创建出高雅的社区环境,当博物馆和商业进行联合的时候,便能够使社区逐渐的成为一种品质较高的文化商业社区;(2)社区居民的文化休闲。现代的博物馆应当为所在的社区提供服务,不断的满足居民对文化的迫切需求,并且运用休闲的方式,来促进人们与博物馆文化的接触。

3.1.2功能的叠加

在传统的观念当中,博物馆的三大基本功能就是教育、研究和收藏,而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则是举办展览。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不仅创新能力不足、层次单一、形式老化,并且很难吸引参观者。此外,在博物馆日常支出日益增加的状况下,仅仅依赖于国家相关部门的拨款无法全面的维持博物馆日常的运营。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就必须增加博物馆新的功能,在原有基础上适当的叠加与人们需求相适应的新功能,博物馆和旅游的有机结合便应运而生。实现功能叠加之后,博物馆便能够针对市场的不同需求来对产品进行拓展和细化,使旅游者能够寓教于乐,从根本上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3.2创新开发模式

现代的博物馆旅游创新开发模式都是基于对旅游产品的分类来进行设计的,并且是通过对博物馆不同类型的旅游开发产品所进行的思路研究与设想。从总体上来看,博物馆旅游创新开发模式主要分为:(1)酒店+博物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博物馆旅游设计出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房间名称和员工服饰,为广大游客提供文化感知环境,使其能够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进而获得文化的享受;(2)景区+博物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博物馆景区带有多彩的文化特色,在景区的走廊和休息区设置可供游客欣赏的壁画复制品、画册和宣传册,创建出带有文化色彩的博物馆旅游风景区;(3)休闲体验模式。这种模式应当以服务为舞台、以满足游客心理要求为主要目标,彻底改变博物馆空间压抑性、展示方式陈旧性和高文化性等不良因素,消除游客的疲劳心理,重视游客的心理体验。

4.结束语

近些年以来,博物馆旅游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旅游形式,并且博物馆旅游逐渐的由一般传统性质的观光旅游逐渐的上升为了高文化层次的消费行为,但是相对陈旧以及落后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以及开发模式却大大的制约了我国博物馆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由此看来,深入的探究博物馆旅游创新开放模式对我国博物馆旅游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飞,冯威娜.广州市博物馆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2]邹亮.沈阳博物馆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