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钢琴音乐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5 16:19:31

钢琴音乐教学

钢琴音乐教学第1篇

自2000年来,由于网络的平民化,数码产品的大众化,手机的多功能化,促使了流行音乐在新千年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许多国家的许多艺人带着自己的独特曲风在全世界的各个地区相继崭露头角,转瞬便铺天盖地。其中很多的古老音乐艺术体领域中也衍生出了很多的新鲜的艺术风格,自成一体,流行钢琴音乐也赫然名列其中。由于全社会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从中产生了很多的新兴的经济,文化领域。流行音乐以其乐曲简短,容易上口,内涵鲜明,曲风新奇,创作简单等特性,成为了时下很流行的广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快餐式文化。为了迎合当今社会对钢琴音乐师的需要,高师钢琴音乐教育也应当从传统的教育方式中结合现在快餐式文化对流行钢琴音乐的需求,培养出当今社会需求的专业性的人——流行钢琴音乐师。为此,我通过对诸多资料的阅读,并融合自己多年教学的实践和感悟,简单的提出了几个方面,来改善又或完善现行的教育模式,达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符合当代大学生品味的流行钢琴音乐师。

2.高师流行钢琴音乐的教学初探

2.1准确了解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确定教育方向

钢琴文化,他有着悠长的音乐艺术文化历史和浑厚的音乐艺术文化底蕴,钢琴乐曲以其曲艺内涵深奥,演奏技艺复杂,各学派风格迥然等诸多特点,垒砌出了较高的钢琴文化艺术的门槛。很多的历史中著名的钢琴演奏艺术家的成名之路都是及其坎坷的,在他们的一生中的很多年中都经历过几次的大起大落,直至中年,晚年甚至身死后才被世人所了解,所接受,才铸就了他们在钢琴艺术生涯中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回归现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高效率的生活步伐使得古老的钢琴艺术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这很多年都难以的到较高的发展。现在的音乐领域几乎全被流行音乐所占据。社会大众对高尚艺术的理解能力和喜爱程度日渐减少。而流行音乐的脍炙人口,个性鲜明,再给歌曲中加入歌词,使得流行音乐更加的浅显易懂,从而流行音乐得到了众多人们的喜爱。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社会中对流行音乐的需求已经超过了对高雅艺术的追求。所以我们的教学方向也应当迎合现在的社会需要,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符合流行音乐需求的钢琴音乐师。从传统教育教材及流程与流行钢琴音乐特点这两方面中找到他们的契合点,摒弃陈规,研究出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让我们培养出来的音乐师能够学以致用,真切的得到可以使用的知识。所以,培养出掌握钢琴弹奏技巧,能够很好的认识流行钢琴音乐的音乐师就是我们现在应该培养教授学生的大方向。

2.2解剖自身,找准教育过程中的偏差并寻找方法改正

长期以来,钢琴音乐教育的传统方式是以教授学生音乐以及钢琴的基础知识,加入钢琴的弹奏技巧,长期的钢琴弹奏训练和许多著名钢琴乐曲弹奏的积累,用相应难度的钢琴弹奏曲目为标准,当作考核学习者对钢琴弹奏的掌握程度的评价。从现在的社会需求和人们的认知角度来看,这其中显然是出现了偏差。我们培养出来的钢琴师在毕业后是要面向社会的,他们在这里学习的目的是在走出校门后,能够凭借在学校中所学得的知识和能力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传统的钢琴教育方式那种音乐知识与钢琴弹奏技巧的积累并不能带给学生们很多以后能应用的到的知识和能力。我们不仅仅要教授他们音乐基础知识和钢琴弹奏技巧,更重要的,我们还要教给他们如何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技巧,结合社会中对钢琴师的需要而展现出他们的才华,创造出他们的价值。在传统钢琴教育中,钢琴演奏的独立性很强,演奏中讲求弹奏技法和对音乐的理解,弹奏时将自己对乐曲的理解用所掌握的弹奏技法结合,用钢琴为器具表达出来,让听者能够感受到乐曲中和弹奏者所要表达的情绪。但当今流行钢琴音乐已经走向和其他多种样式的乐器乃至电子音配合,来演绎当红的流行音乐。现在的钢琴乐,已不再孤独。随之而来的,两架钢琴合奏,四手连弹,钢琴与其他乐器合奏,与其他多种乐器合奏,与电子音合奏等等。这些能力就是我们要教授的东西。我们要让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已经熟悉甚至掌握到这些在学校外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法。

2.3结合现在的流行钢琴音乐中很多成功的例子教授其中技巧

何谓流行音乐。《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的解释是“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描述的情感世界简单、质朴、直接、现实,它注重情感的宣泄和交流,在内容上直面人生,生活气息浓厚,在形式上较短小精炼,音域偏窄,易于表达、传唱,亦称“通俗音乐”。通俗又被解释为浅显易懂。那么不难理解,流行钢琴音乐就是通俗钢琴音乐,就是浅显易懂的钢琴音乐。在流行钢琴音乐的教授过程中,引入时下诸多的成功流行钢琴音乐,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有较高的成效。如法国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弹奏的具有浓厚中国曲风的《梁祝》,著名音乐明星周杰伦的歌曲《不能说的秘密》,光良的歌曲《童话》等等的很多众所周知并广受喜爱的曲目。吊起学生的兴趣,教授其中应用的技巧和合奏技法。用教材中的课程和实际的应用相结合的方式教授学生来学习,让学生们能够真切的体会到教材中所提到的知识项点,技术难点。认准,吃透教材中的知识项点,熟悉,熟练的掌握教材中的技术难点。不仅让学生能够理解在特定情况下运用出的这些知识和技法,还能想到这些学到的知识和技法在其他的实际应用情况下也能够运用的到,并且运用的很好。学以致用才算是真正的学会,学懂,学透。

2.4注重培养学生对钢琴音乐的理解能力,合奏能力以及即兴发挥

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群体学习的优势,不能让群体学习的课堂成为教授者的减负工具。开课就讲理论知识和知识重点。然后演奏给学生们听。再然后叫大家分别练习本节课中讲诉的知识和学到的弹奏技巧。这样的教授方式是严重的不可取的。有了群体学习的课堂,教授者就应当发挥群体的优势,让大家成为一个整体。在教授过程中除去教材中的知识项点,演奏技法,还要利用群体优势带领大家共同练习演奏技法,共同理解知识的项点。组织钢琴合奏,四手连弹等项目。有条件还可以和其他乐器联系合奏的技法,让学生们能够懂得并掌握合奏的要点。有时间还可以给学生们讲一讲诸多著名钢琴音乐家的生平和创作出著名作品的时候当时的作者是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精神环境中。叫学生们深切体会这些著名的钢琴音乐家是在怎样一个环境下创作出的这些广为流传的作品,体会其中的心境,熏陶学生们的内心世界,结合乐曲领会钢琴音乐的情感。当学生们有了相应的心境成果和弹奏技法的熟练后,可以组织学生们即兴弹奏。让学生们也能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和创作的意境,还有创作过程中的领悟。

钢琴音乐教学第2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到美妙的音乐就会感受到诗情画意,我们常会用圆润形容乐器演奏的音色,用甜美温暖形容美妙的歌声。在古代文献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充分反映了听觉、视觉、味觉方面的通感转换。可见在艺术审美活动中,音乐通感有着多么微妙和重要的意义。这种在音乐进行中多感互用、多觉贯通的感觉转移,能最大限度地创造出鲜活、完整的艺术形象,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二、音乐通感体验在钢琴演奏和教学中的作用

钢琴演奏是一种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复杂运动,它要求技术规范、思维及手指快速敏捷,极大地调动了人类生理运动和心理运动的极限。而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在社会文化形态和艺术创作审美等方面的综合才智,是钢琴教师最基本的任务。拿到一首钢琴曲目,大多数学生会集中精力主攻机械识谱,也就是简单的音符弹奏,而忽略了听觉能力和视奏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学生都选择时间堆积、旋律线条和技术要点慢慢叠进的方式练习弹奏,而忽略了调动各种感官的转换和互通,失去了音乐协作和感悟能力的训练。如果在钢琴弹奏及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巧妙的音乐通感体验,将会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视觉、听觉、动作协调性、艺术审美、音乐感悟等方面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能让演奏者在多种感觉交替中,获得更高的鉴赏水准和审美情趣。

1.钢琴视奏能力及听觉能力的培养

对于一首钢琴作品,由于乐谱的复杂规范和立体化,以教师客体声音作为学生直接认识对象的可行性微乎其微,大多数学生都以键盘乐理的正确性作为演奏的唯一标准,教师则是以学生演奏技能的提高作为教学的准则。这就忽视了学生在处理视觉符号中的连贯思维及敏锐听觉的训练,就是我们常说的视奏能力及听觉能力的培养。运用音乐通感体验,让学生在识谱初期,通过眼睛快速读谱,加大视觉提前量,调动大脑视奏思维,下达手指弹奏指令,继而弹奏音符、进行听觉反馈。一系列的连贯动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视觉、感觉、听觉的感官渗透和挪移。同时,听觉反馈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觉想象空间、听觉色彩分辨和审美能力,这种能力和空间的建立,对钢琴演奏的触键水平和音乐表现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2.音乐感悟能力的培养

音乐感悟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它与学生的性格特点、生长环境、气质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无法通过后天训练来获得的天赋。我们无法提高天生木讷的学生钢琴演奏时审美的敏感性,但通过音乐通感体验,可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水准和审美情趣。比如我们可以在学生钢琴演奏时不再一味强调音符的正确、节奏的均匀,而是启发学生对乐曲的音色和情感展开联想,让声音弹得“清脆或圆润”,让曲目感觉“俏皮热情或悲凉苦涩”,这种借助音乐通感体验带来的复合立体的音乐感受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音乐、对音乐产生共鸣。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音乐通感体验,适当引导感性敏锐的学生,让他们能够进入格调更高、更复杂的审美境界,在钢琴演奏技术和音乐意境诠释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从而改善其艺术感悟能力。

3.动作提前思维的培养

钢琴演奏和其他乐器演奏一样,应该具有一定的心理活动,才能灵活指导手指动作、弹出流畅的旋律、准确表达出作曲者的音乐意图和个体情感延展。我们把这种提前的心理活动称之为“音乐提前思维和连贯重叠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钢琴教师和演奏者司空见惯的一种思维方式。而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还有一种思维方式没有得到钢琴演奏者和教学者的重视和探讨,就是“动作提前思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钢琴演奏技术时,只注重表象的手型模仿,而忽略了手指在运动过程中力量转换的感觉运用,这种感觉就是一种音乐通感体验的意念和想象,是动作提前思维的内部感觉能力。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学习演奏技术的速度有快有慢,也经常发现学生有正确的弹奏姿势,却并没有准确地弹奏音色,这些都是缺乏以音乐通感体验为前提的“动作提前思维”所致。所以我们可以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通过音乐通感体验,加强音乐提前思维和动作提前思维的培养,通过音色的表达展现来感悟手指、手臂的动作要领,从而更大限度地提高钢琴演奏水平。

4.艺术综合能力的培养

音乐通感现象作为一种复杂深刻的心理活动,没有对音乐艺术各种技术理论的掌握和相关经验,通感体验就无从谈起。所以音乐通感体验的感觉转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与钢琴弹奏技术相关的音乐理论和技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我们经常发现,在学习音乐理论时,鲜有学生会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灵活多变的键盘上来,当然,在键盘实际操作时,更无法直观快速地掌握键盘乐理。同时我们还发现,大多数学生会唱会听,却不一定会弹,这些都是缺乏音乐通感体验良性作用的表现。所以,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运用音乐通感体验可以将枯燥的理论和先修作品欣赏感悟转换到指尖的欢快跳跃中来,可以将声乐演唱中优美流畅、深切自然的旋律线条表现方式及感悟转换到手指的舞动中来,体验音乐艺术的完美享受。如此利用理论知识的转化渗透和借用感觉的挪移,可以让学生的音乐表达更丰富、音乐诠释更全面,让音乐专业的理论知识和钢琴演奏技术结合得更紧密,这正是我们培养“综合艺术能力”人才的初衷。

三、音乐通感体验在钢琴演奏和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钢琴演奏与教学是社会艺术教育和高校艺术教育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相似情绪感受的感官中介,只有将它们融为一体,才能更大限度地体现综合的艺术,才能在演奏过程中做到音乐艺术最高境界的诠释,才能让听者得到更全面的感官体验。如何在钢琴弹奏过程中展现音乐多方位的通感体验,成为目前高师音教专业和社会艺术教育机构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课题。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将钢琴演奏的音乐通感体验运用方法作以下归纳:

1.通感联想法

钢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旋律、节奏、音色、风格特点来表达人的情感,具有抽象的音响效果。而绘画则是视觉的艺术,它是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来表达具体的事物,具有具象的视觉效果。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与绘画艺术中的线条和形状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通过线条的规律表现和主旋律的呈现手段在绘制不同的艺术形象,而音乐中的音色就是人们通过心理的感知赋予其色彩,这些均源于绘画中的色彩原理。这种通感联想的运用,让许多钢琴作品获得意外的演奏和倾听效果。如汪立三的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德彪西的《原野上的风》都是作曲家从绘画作品中找到灵感而作的乐中有画、音画交融的钢琴作品。它们都鲜明而直接地体现出图画的意境和印象,通过演奏者对音响的理解和联想,创造或者还原出作曲家心中的画面。同时还有许多钢琴作品来源于舞蹈,其节奏类型取材于舞蹈本身的节奏。如肖邦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op.53),是肖邦为了表达对祖国波兰的热爱所创作的著名波兰舞曲钢琴曲。这种舞曲起源于16世纪后半叶,最早来自武士凯旋的舞蹈。钢琴演奏者在弹奏此类作品时,应该在脑海里形成通感联想,想象舞蹈的姿态动作和节奏类型,掌握它的风格,用快速灵动的手指和持续长久的臂力来表达充满阳刚之气的波兰舞曲。

2.通感转换法

转换意指将一项事务或情感转移到另一事物,而钢琴演奏中的通感转换法就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将不同感官的诸多感觉转换成美好的音乐形象的方法。众所周知,人的触觉、嗅觉和味觉必须与客观事物相接触才能得到直接的神经反射,这种反射因无法超越想象而很难在心理活动中留下审美的印象。所以钢琴演奏的艺术表达方式中,触觉、嗅觉和味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听觉和视觉并不一定与客观事物相接触就能得到音乐的感知刺激,因而能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所以,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要表达曲目中较难表现的触觉、嗅觉和味觉时,可以通过通感体验将之转化为视觉和听觉的感受体验,以此来表达完美的音乐形象。比如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由12首典雅优美的富有标题的独立小曲组成,这些小曲与四个季节相关联。其中第三首《云雀之歌》,旋律轻捷灵巧,展现云雀欢唱的春日情景,动听的歌唱可以在钢琴的演奏中通过通感体验转化为美妙的音响效果。最为著名的第六首《船歌》,舒缓的主题部分温和而略带苦涩忧郁,匀称而略有起伏的伴奏通过钢琴的演奏,让我们在听觉的享受中仿佛看到初夏夜晚的河面上孤寂的小船轻轻地向着远方飘荡。

3.通感移情法

所谓“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与情绪外射到其他事物上,是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统一的境界。钢琴演奏中的通感移情法则是在演奏作品时将人的感情、意志移至一种新的境界和事物中,让演奏者在感受作曲家的感觉思想、情感意志的同时,上升到一种更高尚的情感境界,最终达到共情,从而增加钢琴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创造力。优秀的钢琴作品,往往能够通过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语言,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鲜明生动地展现出来,将生活中的情绪感觉准确再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演奏者是否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曲家提供的音乐想象空间,将丰富的情感移情到音乐之外的事物和情绪中来,就成了演奏者弹奏活动成败的关键。所以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运用通感移情法,可以让演奏者浮想联翩,由音乐想到音乐之外的更高境界,体验近乎完美的艺术享受。如肖邦的《b小调谐谑曲》NO.20是其在维也纳时期比较重要的作品,乐曲第一主题一出场,就是不稳定的七和弦,演奏者应从不稳定中体会到一个远离祖国的海外游子在祖国遭到危难时的愤慨、焦虑和无助,而乐曲中间部分的柔和宁静则应该让演奏者体会作曲家回忆祖国美好山水、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精神。这其中更高的境界则是通过音乐通感移情法,让演奏者的情感升华到对祖国母亲无以言表的真挚感情、对当下美好生活的歌颂、对未来生活更加美好的憧憬。

四、结语

钢琴音乐教学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教学改革和艺术类高考政策的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也必须不断更新。本文通过对弹好钢琴的几个要点的论述,简洁地阐明了如何对音乐高考生的钢琴演奏进行科学正确有效的辅导,用更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完善我们的教学,以帮助更多的考生取得优异成绩。同时,这对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科学的钢琴教学体系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引言

近几年来由于高考中艺术类的分数线较低。很多学生纷纷报考艺术类作为上大学的捷径之一。但从2005年高考录取的情况看,艺术类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在不断提升:文化课成绩较好的学生走这条路的也比往年有所增多;今年各高校均没有扩招计划,艺术类高考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专业课考试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以辽宁省为例,今年全省的艺术类考生均于2007年1月26日在沈阳音乐学院集中考专业课。由此可见,专业的成绩确实更加真实、更加透明了,但另一方面,也确实增加了专业实力的竞争的力度。

怎样才能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无疑给音乐高考的学生,尤其是辅导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高考形势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必须相应地改变,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配套工程。笔者仅以辅导钢琴学科的音乐考生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何教好钢琴专业考生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供大家讨论与研究,希望以为高校输送高质量的音乐艺术人才为终极目标,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好的教学思路。

本文从演奏钢琴的技术是基础,慢练是途径,音乐表现是目的,临场发挥的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的全过程,畅谈了考生在练琴中从纵向、横向,个体与综合训练中形成的音乐技能对智力要素中想象力创造力的启智作用,阐述了音乐高考中的钢琴教学,对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科学的钢琴教学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钢琴演奏的技术是基础

钢琴演奏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技术是到达钢琴艺术顶峰的基础。而这种基础的含义是丰富的,它包括钢琴演奏的技法和表现规律.独立理解以及处理音乐的能力等等。

教师要在第一节课对音乐考生进行全面了解,即通过考生的演奏听学生的音准、节奏,听调试中各种音色的不同触键技术技能,听音乐的表现内涵。通过对学生的初步了解是迈出教与学的第一步。有了这第一步,此后的教学安排便都是有针对性的了。

1.技术是音乐的前提

首先分析学生所弹乐曲、练习曲中都包括哪些音乐材料,这些音型都应选择什么样的触键方法才能符合作品内容的需求和风格。然后,再将这几种不同的触键方法归纳起来,分阶段依次练习。采用难点分散解决。各个击破的战术,将每一个技术动作做到位。如:手指技巧中的“勾指”、八度的“伸展”、特殊的“拇指”、手指技巧的适应性变化——“快拨”、“慢抹”、“轻触”,手掌关节的“支撑”与“放弃”,音阶、琶音、和弦结构认知的手架把位技巧,手腕的“落滚”技巧、“刚柔相济”技巧,肘部下垂与提高技巧,腰部的协调,臀部的作用及肢体语言的融入。这些基本功训练结束后,还要引导学生认识旋律起伏.和声的色彩变化,节奏的错落有致,对音乐语言本身的规律和文法等等,都必须学会看懂和听懂它。要把技术和音乐统一起来,这才是练习基本功的目的。

2.技术为音乐服务

(1)基础训练要从培养听力入手

训练敏锐的听觉是打好基础的最重要一环。它是通过培养学生仔细倾听、检查自己弹奏的每一个音的质量、时值、力度、音色及上下左右的关系长期形成的。高考学生尽管时间有限也不能忽视这一环节,要尽可能地创造时机去训练。

对考生更要注意对他们听觉、视觉、大脑和心灵的协调一致的训练,挖掘并提炼他们的潜能。要反复提醒学生,要用自己的耳朵来监听自己的琴声。能听出弹奏的毛病才能及时纠正,才能提升自己的乐感。时时都要牢记培养听力是钢琴演奏的最基本的技术训练。

(2)视觉、听觉和记忆的协调

视觉演奏快慢,是衡量学生学习效率的标准。视奏快,能有效地缩短学时,并能增强读谱能力和背谱能力.为钢琴演奏打下坚实基础。所以辅导考生要在着重安排强化视奏能力训练的基础上,还要增强背谱弹奏的训练。背谱亦即背奏,是训练大脑记忆力的最好方法,它需要调动听力、心灵,掌控琴声和音乐结构。是一种技术手段。能够背谱背奏便可腾出眼力来关注手指训练,从而增加手指弹奏的准确性和力度,迅速掌握演奏技巧。

(3)全方位训练

在进入多元化钢琴教育的今天,全方位训练自然是集中外著名钢琴大师教育思想之大成的新理念,我们要为之实践而竭尽忠诚。强调技术与艺术并重,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以音乐艺术带动技术训练:以技术训练保障艺术的完美,使技术与艺术和谐共荣。造就创新的音乐人才。

二、钢琴演奏的慢练是途径

慢练不是简单地把乐曲的速度放慢,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涵义就是要把乐曲中所标注的音的时值延长,把音与音之间的间隔拉大。实际上是把乐谱所承载的音乐元素放大了。放大了的实际效果是使阅读者对乐谱一目了然,心领神会,从而在弹奏过程中能够从容、准确地兑现乐谱。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慢练能使人的运动神经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根据视觉、听觉反馈的信息,调整并改正演奏上的缺点、错误,从而建立起运动神经的正确习惯反映和条件反射。

所以对音乐考生的辅导中,要充分利用慢练这一手段,仔细分析每一个乐句的技术与音乐的关系,根据需要慢练。可以采取分解式慢练(分声部慢练:分手慢练),充分体验多声部多层次多音色的触键感觉,特别是难点之处,更是要用慢练这把钥匙开难点这把锁。

当然,慢练不是目的,而是一个过程,慢练的目的是快练。当考生能在慢练中准确无误地兑现乐谱时,就要逐渐加快速度,直至达到乐谱所示的要求。这时考生的演奏已经是优美动听,今非昔比了。

三、钢琴演奏的音乐表现是最终目标

钢琴演奏是一门表演艺术,是演奏者通过钢琴用音乐语言来揭示作曲家深刻而广阔的内心世界活动的。同时也表现了演奏者的内心感受,并进而感染广大听众的。这种音乐表现的涵盖极为丰富,它包括美感、情感、情绪、情调、联想、想象、音乐意境、音乐形象以及音乐语言、音乐逻辑、音乐思维、音乐语调、音乐涵义、音乐趣味、音乐韵味、音乐哲理、音乐风格等等,都属于表现的范畴。

钢琴的表现力是极其丰富的。人们常常把钢琴比做是一个乐队。它既能显现整个乐队气势磅礴的效果,又能模仿某一件乐器,甚至可以模仿人的歌声。在钢琴上.我们可以自由转调,使用丰富多彩的和声,发挥多声部的作用,惟妙惟肖地展示各种生动的事件、场面、背景,人物肖像、性格、内心活动等等。

钢琴的音乐表现是考生综合素质的反映,是弹奏技术和音乐情感的结合体。要使音乐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以上所述各点有所领悟。关键在于辅导教师在传授弹奏技艺的同时,还要千万百计地开启学生丰富的音乐情感之门。

首先,在技巧训练时要细心培养学生的声音分辨能力。音乐是听觉艺术,钢琴是通过音响来描绘音乐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声音分辨能力既是感受音乐内容最重要的保障,也是表现音乐情感的最基本条件。在教学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弹奏技巧和辨音能力两个方面。一定要使考生养成“听”的习惯,提高考生“听”的水平。

同时,从简短的乐句入手培养学生对音乐语言的感受能力。乐句是音乐的语句,是音乐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它是理解音乐的基础,也是表达音乐的基础。乐句有长短。有高低起伏,有抑扬顿挫。乐句与乐句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惟其如此,乐曲富有旋律,流畅而优美。组成乐句的最小单位是音符,音符与音符之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考生惟有理解了乐句的内涵,把握了其中的内在联系。才能感受音乐语言,才能产生音乐情感,才能把内心从音符中感受到的东西,通过手指触键弹出乐音的方式显现出来。也就越能揭示乐音之间,乐音之中,乐音背后的音乐内涵,从而完成带给听者音乐感受的使命。

音乐表现是音乐考生弹好钢琴的终极目的。

四、临场发挥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

确保音乐考生的临场正常发挥,是师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关键词。因为在演出或考试的关键时刻,由于学生过度紧张而使演奏效果大打折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在关键时刻由于过度紧张而使得手足无措,甚至头脑一片空白而无法弹奏下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使得长时间的准备,多年的学练付之东流,令人扼腕。按常理,一般的演奏者,尤其是阅历不深的考生,初次登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为了增强考生的心理素质,能以一颗平常心在考场上正常发挥,我做了一些探索。

1、在慢练的过程中,用视唱法,对每个音符的固定唱名做强化训练,借语言神经的兴奋点,强化旋律的准确记忆。以避免由于紧张而形成大脑一时记忆空白。

2、在视唱中,要反复推敲每一个音符的触键感觉,找出最佳音色,反复练习,以形成动力定型。以听觉掌控技术,从而避免由于紧张造成的记忆浅薄,手无章法。

3、进入角色。要尽可能地引导考生深入到作品的情景中去,展开想象的翅膀,敞开情感的大门。使外部世界的形象暗淡下来。使音乐成为唯一的真实世界。牢记德国伟大的音乐巨匠贝多芬的一句名言:“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4、营造考试氛围。多次请几位老师或家长作为“评委”,模拟考试现场。要求考生每次入“考场”只能将所准备的曲目演奏一次。以避免在家长时间练习所形成的手记谱的“熟练”,总是第一遍不如第二遍,第二遍不如第三遍的只能逐步进入状态的不良习惯。这种模拟形式在一段时间内多次进行,情况表明是卓有成效的。

结束语

钢琴音乐教学第4篇

关键词:钢琴教学音乐素质理解力表现力

钢琴是一种技巧性极强的乐器,在钢琴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要贯穿始终,学生在初学阶段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打好扎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辅导学生练琴时,既要重视基本功训练,还要注意对他们各方面音乐素质的培养,从而增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能力和表现力。

1.听力的培养

听力是指接受声音、分辨声音的能力。音乐的注意力、记忆力、曲调感、节奏感以及多声部音乐感、对音乐的共鸣等都与听力有关。听力的培养与训练在钢琴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和训练手指同等重要。在学生初学钢琴阶段就应该重视听力的培养与训练,以增强他们对音乐的听辨力和独立练琴的能力。

2.读谱习惯的培养

教师要认真培养学生严格读谱的习惯。学生读谱不严格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有些学生在练琴时只重视音符、节拍,而对其他小标记,如指法、休止符、连线、跳音、保留音等经常忽略,有时是因为粗心,有时是因为学生还不明白为什么必须照谱弹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明白这些小标记的重要性,同时老师应当告诉学生,只有使用正确的指法才能把乐曲弹得准确、流畅。

3.背奏能力的培养

背奏是视觉、听觉、运动神经等共同配合的综合运动,只靠运动神经的记忆,也就是只靠手指的习惯动作来背谱是靠不住的,只让学生在琴上从头到尾把曲子反复背奏并不是好方法。在背奏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头脑、视觉、听觉的积极作用,让他们一边背奏,一边用耳朵听自己的弹奏,脑子里对乐谱要有清楚的印象。背奏还可以按乐曲的结构采取分段背的方法,对于那些基本上相同,只是稍有变化的乐段要特别注意。例如,奏鸣曲的呈示部和再现部,有时旋律音型完全相同,只是调性不同,如果脑子里有调性转换的记忆就不会背错。再如,三段体乐曲的一、三段往往一样,只是结尾略有变化,要注意把变化的乐段或乐句抽出来背熟。有时还可以让学生先不打开琴,只用眼睛看乐谱,唱出旋律,或心里默唱旋律,训练记忆;也可以让学生试试既不打开琴,也不看乐谱,用脑子把整个乐曲回忆一遍。

4.旋律的弹奏方法

在钢琴上弹奏的旋律,是没有歌词的,把没有歌词的旋律在钢琴上弹奏出来,怎样才能弹得富有表情、优美如歌呢?这在钢琴学习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学生练习时,如果教师能用唱来启发、带动学生的情绪,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只有使学生体会用手指在琴上“唱歌”,才能把旋律弹得优美动听。

让学生学会连奏是弹好旋律的前提,连奏时要求声音明亮、圆润、均匀、如歌。即使在学生练习音阶、琶音、练习曲时,也应要求他们一样有旋律感、有歌唱性。要想弹好旋律,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乐句。一个乐句就像一句话一样要有语气。音乐有走向、骨干音,通过弹奏把这些表现出来,旋律就会变得有生气、有表情、有流动感。一般乐句的尾音应该轻下来,乐句进行中不要乱加童音,乐句之间要有呼吸,还应注意乐句之间往往有起承转合的关系,在弹奏中应把它表现出来,这些都是弹奏旋律时必须注意的。另外,弹奏方法不正确也是弹不好旋律的重要原因。胳膊不放松,重量沉不下去,手腕僵硬、缺少柔韧感,手指力量不均匀,下键生硬,指尖缺乏弹性等,都会影响旋律的表现。

5.节奏和速度的训练

音乐节奏和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在生活中的多种行为动作(如走路、劳动、舞蹈、划船等等)所特有的节奏韵律,在乐曲中往往有所反映,如舞曲、进行曲、摇篮曲、船歌等。当学生们练习这些乐曲时,教师如果能用学生们熟悉的动作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比如,练习进行曲乐曲时,引导他们联想的队列行进;弹摇篮曲时,让他们做拍洋娃娃睡觉的动作等,这样他们就能较快地掌握住乐曲的音乐形象。此外,几乎所有的音乐作品都要根据作曲家标明的各种速度来表现乐曲。如果在演奏中选用了不适合乐曲性质的速度,必然影响演奏质量,以致破坏音乐形象的准确性。

节奏不稳、速度不统一是学生在弹奏中容易出现的毛病,这里包括技术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有些学生在弹奏较难的地方时速度会一下子放慢下来,弹奏容易的部分时又可能把速度加快,渐强时加速,渐弱时减速,弹快速的乐曲时越弹越快,弹慢板的乐曲则越来越拖。还有些学生在演奏前没有想好速度就开始弹,结果弹奏的速度不符合乐曲要求等。对这些容易出现的毛病,教师的经常提醒和具体帮助是十分必要的,要让学生养成数拍子的习惯,边弹边数拍子,也可以先不弹,用手打拍子唱几遍,不论是伴奏部分或是旋律部分,如果把拍子唱对了,再用手弹时就比较容易掌握了。在练习快速的乐曲时,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紧张慌乱,特别在碰到有长串的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乐句时,一定要以慢速或中速练习打好基础,再逐渐加快速度。

6.加强学生对钢琴作品与作曲家的了解

每开始一首乐曲的学习时,都应让学生对作品有概括的了解,包括对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乐曲的基本风格等,这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学生对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伟大的作曲家一无所知,对他们作品的风格一点不了解,是很难弹奏好他们的作品的。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这样就能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当学生学习这些作曲家的作品时,就能更准确地把握好作品的内容和风格。

参考文献:

[1]魏小凡.少儿钢琴学习之路[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8.

[2]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应诗真.钢琴教学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4]葛德月.朱工一钢琴教学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钢琴音乐教学第5篇

读谱主要是解决视觉问题。学会读谱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要让孩子看清谱面上所有的符号,这些视觉符号为看不见的音乐作了最好的注解,使音乐的每一个细腻的表情变化(如强弱、快慢、高低、音色等)都清晰可见,从而使音乐变得可以指认、感受、理解。教孩子时,还要特别注重看清指法,以便将来弹奏时保持正确的指法习惯。读谱训练需要口、手、耳、脑的准备及相互协调的能力,这是一个由大脑指挥,眼看、口唱、手敲(可借助节拍器)、耳听的综合协调能力思维过程的反应。经常练习读谱,使你在反复的练习中,不但记住了音高、速度、节奏……还训练了音乐记忆力,这样的训练会使音乐思维更加敏锐。按线间相隔一个音的音乐思维方式来记忆五线谱的音位,有其独特的优点。因为它正好与三度音程关系构成的三和弦、七和弦不谋而合。弹奏和弦时,由低到高,手指一个比一个用力更多一点,旋律音是最响亮的。

二、坚持训练是支点,专注敏锐的听觉

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为孩子提供音乐教育环境,那么,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对音乐的敏感与喜爱将会日复一日地丧失。让孩子每天接触音乐、听音乐,慢慢地就能一点点地听懂音乐,进而也学着去爱音乐、表现音乐,欣赏能力也随着提高了,孩子对音乐的表演兴趣和能力也随之提高。您要培养孩子们像科学家做实验一样去寻找每一个好声音。既要专注于手指触键瞬间的声音,还要静心听到发音的过程,更要倾心于弹奏之后的延音。先发好一个音,再发好第二个音,继而,一个乐节、一个乐句,逐渐扩大。在发好每个声音的前提下,再链接整个作品的分句、语气、各种力度、表情……在多次反复的练习中,将记忆的链条串接成一条宛如珍珠般的项链,形成一种独特的学习音乐的思维方式。使你真正享受音乐、创造音乐、领悟音乐魅力。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要用听觉仔细分辨。手指的触键和感受是练琴的重要任务。断奏是每天都应进行的练习,它可以说是连奏的分解动作。连奏是将声音一个个的延续、发展。一个大连线就是一句话,没有句子的整体感觉,就会弹得支离破碎。弹连奏的技巧应从两个音的连线开始学起,再学三个音的连线、四个音的小连线,最后再弹大连线。

三、触键音色是指标,掌控练琴的过程

学琴是学习选择一种好声音的过程。练琴也是不断寻找好声音的过程。不断地去做,你的手指、耳朵、就会有变化。用力的多少、下键的快慢,每一个音触键前都要有充分的心理、生理准备。在不断地寻找、巩固中,你把这种感觉像程序一样调出来,你就自如了。寻找声音的过程,完全是主观的愿望,你是用心感受、反复推敲,还是没心没肺的乱拍乱压、硬敲硬砸,完全取决你自己。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造就一个完人的最终环节是“乐”。“乐”对人的德性的培育不是依靠外在的强制,而是“寓教于乐”,以自然之美感化人的心灵,使“仁”成为人的内在情感的自觉需要。

四、快乐弹琴是终端,把握练琴的节奏

钢琴音乐教学第6篇

钢琴音乐自传入中国到现在,已经历了一百多年风风雨雨的发展,尽管和外国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和薄弱环节,但在众多钢琴家不懈努力下,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老一辈音乐家们创作出了众多的钢琴作品,为我们学习和了解中国钢琴音乐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资料和丰富的教材。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并没有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尽管大家一直都在提倡和呼吁要大力加强中国钢琴音乐教学,但总有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迟迟未见其付之于行动[1]。

1中国钢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不受重视的原因分析

中国钢琴音乐在教学中之所以出现被忽视和冷落的尴尬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的钢琴老师对于传承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意识比较淡薄,存在“崇洋”的教学理念;对钢琴音乐的民族性理解不深甚至出现误解,教师的素质和修养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指导方针。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授业之师在教学中对民族音乐都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学生就更可想而知了。其次,从客观条件上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教学中之所以得不到重视和普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钢琴作品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比较缺乏,创作性的作品比较少,基本上都是由中国传统古曲和民间音乐改编而成的,缺乏创新,这是中国钢琴音乐一直未能站上国际舞台得到世界认可的主要原因。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发展,我们不能总是走老路,吃“老本”,应该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放宽视野,勇于创新,这样才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突破。中国的钢琴音乐的前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创作水平,这不仅仅是作曲家自身面临的问题,也是所有从事钢琴艺术工作者和广大钢琴爱好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另外,固定僵硬的教学模式也是造成中国钢琴音乐在教学中得不到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们的钢琴音乐教学几乎都是全盘西化,包括练习作品、弹奏手法、钢琴文化等,从一开始学习钢琴所接触的都是外国的东西。我们不否认,钢琴在国外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无论在演奏技巧、作品创作、教学体制等各方面都比较成熟,我们应该去学习和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但不是拿来主义,一成不变。当今是一个融合与创新并存的时代,钢琴音乐也已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轨道,单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人们都在为音乐艺术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而民族性则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所在。我们在吸收外来钢琴文化的时候不能过度崇洋,而应该结合自身的条件,有选择的舍取[2]。

2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评析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地位应是不容置疑的,钢琴音乐不只存在于西方,实践证明,钢琴作为西洋乐器不但能弹奏西方音乐,同时还能更好的演绎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以及其他民族的音乐。加强和重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教学中的运用,对于促进我国钢琴文化的发展,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钢琴教学体系,以及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从教学的角度来看,选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作为教材,更容易让学生把握作品的内容精髓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现在的钢琴教科书从入门开始几乎都是清一色外国的,这些教材让刚接触钢琴的学生会觉得枯燥难懂,毫无兴趣可言。试想一下,让一个对自己祖国文化尚未了解的小孩去读懂和学习外国文化可能吗?这与没有学会走路就学跑步的道理是一样的。虽然说是音乐无国界,但这需要站在一个很高的境界才能去体会和感受到的,音乐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而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大都具有民族性、标题性这一特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从而很好的达到教学中“教”与“学”充分融合。如钢琴曲《牧童短笛》,让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一幅美丽的田野风光画面:乡间小路上,一脸童真的小孩骑在老牛背上,沾满泥巴的裤腿,黝黑的小脸,略带单调的笛声悠扬飘荡,配合着树上咝咝的蝉声;还有那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稻田,青青的小草和那潺潺的流水声。又如钢琴改编曲《十面埋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战场上的千军万马,刀光剑影,干戈铁蹄,战鼓声呐喊声的血腥场面。这些标题性很强的民族作品对学生具有极大的亲和力,让人产生想去了解和学习的欲望,而不是像学习外国作品那样“不知其所言”,只是机械的弹奏和背诵,这样的学习苦了家长也苦了小孩。对于初学钢琴的儿童,教材的选用很重要,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多选择一些儿歌和通俗的民歌作为教材,由于这些都是他们耳熟能详的旋律,学起来会让他们倍感亲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自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3]。

其次,从单纯的钢琴弹奏方式和技巧来看,通过学习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能够更好的表现出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多变的音色和音质,对传统的西方弹奏技术和表现手法有所突破。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民族性色彩比较强的原因是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根据中国传统民乐改编而成的。为了更好的表现出原作品的神韵,决定了它的表现手法和弹奏技巧必须是丰富和多样化。无论是在《十面埋伏》中要表现琵琶轮指长音,还是在《牧童短笛》里模仿笛声,或是在《夕阳箫鼓》中对各种民族乐器的模仿等,都给钢琴音乐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形式,需要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与传统的钢琴弹奏技法更好的结合起来,这使中国钢琴音乐在弹奏技术和音乐表现手法上比西方国家更为丰富和灵活。因此,我们既要学习西方钢琴音乐传统技法和弹奏技术,又要赋予中国钢琴音乐其民族特点的新内涵,让两者充分的融合,力图在钢琴弹奏技术和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走出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再次,让学生接受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教育,有助于培养民族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这是我们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方向和宗旨。中国钢琴音乐教育不只是音乐理论和弹奏技巧手法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如果一直沿用外国的教材,必然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最终失去了民族最根本的东西。由于钢琴是外来乐器,这让很多人长期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钢琴只能演绎外国音乐,把外国的音乐作品练好了,就是把钢琴学好了。其实,很多走上国际舞台被世人所接受的经典之作,它的创作源泉都取材于其民族背后的历史,折射出自己祖国的民族文化,带有明显的民族烙印和爱国情怀。如贝多芬的5部钢琴协奏曲,体现的是德意志精神风貌和日尔曼民族意志;肖邦的《玛祖卡》、《波罗乃兹》,是以波兰民族歌舞曲为音乐素材,表现出他对祖国波兰的深爱之情与对沙俄入侵者的痛恨之情;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反映的是祖国匈牙利的民族风情等,这些都是民族性非常强的作品,为何它们能影响着世界而我们的却不能?“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或许只有我们真正的领悟和体会其中的含义,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不会一味的舍近求远,舍本逐末。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经典之作大部分都是通过对传统民族音乐改编而成的,反应出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体现各族人民的生活劳动、风俗习惯、以及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相当大一部分是革命战争歌曲。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既了解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又能在演奏时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神”韵,从而向世人展示中国钢琴文化的内涵,培养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优越感,这是我们教学的宗旨和最终目的[4]。

中国钢琴音乐是世界钢琴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钢琴作品应当在我国乃至世界的钢琴教学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只有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本民族的钢琴教学体系,我国的钢琴音乐才能不断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北京华乐出版社,1999.

[2]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钢琴音乐教学第7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钢琴教学;弹奏技能;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业余钢琴教育的蓬勃发展,不少青少年学生在钢琴弹奏技巧方面已经表现出较高水平,然而,对于业余钢琴教育最重要的成果接受者——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生而言,受以考试、考级或比赛等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倾向影响,虽然绝大部分学生进校时的钢琴弹奏技巧已达相当程度,但由于过去的某种“功利性”目的始然,其在基本弹奏技术方面仍然还有许多需要梳理或改进之处。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其特点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让学生在已有技术程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钢琴弹奏水平,是值得业界认真研讨的问题。

一、因势利导

从心理学的角度思维,人从小到大的知识水平提高和能力发展的过程,必然受到“学习远期效应规律”影响。

对于业余钢琴教育而言,这个规律表明:处于幼年、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一方面思维反应灵敏但思想单纯、情感单一,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严格按要求专注于纯技术方面,同时,由于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不仅身体机能活跃,记忆力较强,而且与钢琴弹奏相关的身体机能如手指、骨骼等的发育也正处于活跃期,因此,更容易使钢琴基本的弹奏方法及相关的身体机能等,通过他们的练习过程实现定型、提高与稳定发展。所以,尽管处于业余教育中的青少年学生理解力较弱导致其在音乐情感及内涵等综合素质方面表现不足,但仅凭借年龄上的优势也仍然容易从弹奏的熟练程度方面得到人们的赞许。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弹奏技术的进步速度在进入大学后会明显有所减缓,但在青少年时期(或在业余学习期间)所建立的钢琴弹奏技巧上的“童子功”优势,不仅仍然能够继续得以发挥,甚至音乐的情感与内涵等也可以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提高和能力发展正是“学习远期效应规律”。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学大纲》中明确:“钢琴基础课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觉、识谱、节奏感、音乐感和对作品的理解及表现力;丰富音乐知识,增强音乐修养,能弹奏各个风格的音乐作品,能适应今后的教学工作。”这个大纲不仅对学生已有基本钢琴弹奏技术水平程度的认可,也不单纯地强调其钢琴弹奏技术在大学教育中拔高等具体问题;不仅有对学生自身已有钢琴弹奏能力和水平的尊重,也没有超越音乐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程度的预期。也就是说,在学生进校时的基本钢琴弹奏水平与能力已定的前提下,我国许多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大纲中对“全面培养”的教育目标的强调,明显受到了这个“学习远期效应规律”的影响。

遗憾的是,现实中个别教师在钢琴教学已将这个可供参考的“学习远期效应规律”抛弃了——在个别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不论学生已有弹奏方法及技术水平程度高低或谬误与否,一概强调钢琴弹奏技术技巧方法的改进与提高——单纯关注基本钢琴弹奏技术的训练,着重关注弹奏方法的所谓科学化、规范化,为了达此目的甚至不惜一味加难作品程度。此类无视学生实际能力且颇具“功利性”的做法,使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无形中成为了业余钢琴教育或“应试教育”模式的演变与继续。

现在大凡能进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估且不论其钢琴弹奏方法或技术科学、正确与否,一般都已经历了备考期钢琴“应试教育”的突击过程,即已经具备有一定程度的钢琴弹奏技术能力和水平。仅鉴于此,符合“学习远期效应规律”的“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获取最佳教学效益的有利选择。

所谓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中的“因势利导”,即是关注与认可音教专业学生所具有的基本钢琴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并根据学生现有弹奏技能这个“势”,来制定“乘势而上”的目标计划。钢琴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不至于将4年不太长的学习时间,单纯地视为钢琴弹奏技术或技巧提高的过程,还可以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弹奏技术技巧程度及改进与提高方向,增强学习自信心。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明确钢琴弹奏水平程度及能力提高与音乐和教育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共同发展的音教专业的教育目标,从而增强学生钢琴学习的主动性与广泛性。

在具体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钢琴弹奏技术技巧程度,来决定其技术改进方向和水平及能力提高的基本教学原则,而且,在基本教学原则的制定上,还应该遵从学生弹奏技术技巧进阶的连贯性与连续性,使弹奏技术能够在教师“因势利导”的教学中既不拔苗助长,又能在原有水平与能力程度上有较大的发展,还能使学生为自己钢琴弹奏技术程度及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方面增添信心,帮助学生对科学的钢琴基本弹奏方法准确掌握,以及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练习习惯。

二、难易无序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过程如何安排?问题一提出,一些人的脑海中首先便会闪出“循序渐进”的原则。正因为此,一些钢琴教师长期冥思苦想,费心尽力地希望寻找到钢琴教学如何渐进的那个“序。”然而,“循序渐进”果真是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吗?

当然,从教育学的广度看,“循序渐进”的确是一个有效地基本教学原则,理论上不存置疑。然而,对于当今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来讲,“循序渐进”的原则就值得商榷。

原因在于,虽然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方法因人而异,技术也可能参差不一,但其基本的钢琴弹奏能力和水平却应该是通过了严格的入学专业考试,并得到了相关专家的充分肯定。于是,在大学音教专业学生钢琴基本弹奏水平与能力已定的前提下,钢琴教学并不应该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一趋“循序渐进”的,即“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于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并不具有普遍性意义。

实际上,在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培养已逐渐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具体的教学重心也开始从过去注重于“做”的单一模式,向既注重实践又强调“知”,更注重“知”“做”并重,即向提高学生素质、拓宽知识面以及重视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全新教育观念转变。而建立在有一定弹奏水平和能力基础上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理当从具体的弹奏技术水平提高的钢琴演奏型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向未来需要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师培养的教学思路转变,以适应当今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然而,目前有个别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似乎将这个现实问题忽略了。例如,现今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写的音教专业钢琴教材,似乎就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似乎编者们普遍都觉得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技术程度较低、水平较差,所以,如何提高学生钢琴弹奏水平才应该是教学重点。例如,四川地区过去普遍采用的是某大学2000年所编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材,在这套4册8级教材中,每级除大量用于弹奏技术技巧训练的练习曲外,只安排有4~5首钢琴音乐小品或是少量的中小型作品;而在其2009年最新出版的《高等音乐师范院校钢琴分级教程》的10级丛书中,中小型钢琴音乐作品总共不足20首,而较大型的钢琴音乐作品就更少,总共还不足8部。

其实,大多数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钢琴弹奏技艺在其业余学琴时就已经形成,因此,他们入学后除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误的基本弹奏方法进行纠正,对一些弹奏技术技巧进行更加科学化的训练外,教学已然没有必要仍从“由浅入深”的传统教学模式重新开始。因为,这样的“循序渐进”反而容易得到“少慢差费”的教学效果。从实际来看,现行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教材的“序”也不尽合理。根据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一般都应当具有一定的钢琴弹奏技术技巧水平的特点,钢琴教学本就理当是一种跳跃式思维的“序”进,而不应当是亦步亦趋爬行式的“渐”进。

可见,虽然人类对任何知识的获取过程肯定都是有“序”的,但作为具有独特性的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所的“序,”却并不一定就必是过去那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传统思路。因为,鉴于自身学科以及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及程度特点,钢琴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就必须重视客观存在的“序。”在这一点上,“难易无序”应该是又一值得关注的方法。

三、不求甚解

将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来表述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一种方法,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提议。

从人生命发展过程规律看,大学生已开始处于记忆力有所下降、理解力大幅上升的成长期。青少年时期学习钢琴弹奏,许多方法与技术掌握的科学性或是作品情感与内涵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在当时并不能被完全理解、消化,也无法自内心主动产生表达的冲动或是能够被准确地表达出来。然而,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随着理解力的飞速发展,那种由理解而引发出的情感冲动,就很容易促使其借助已具有的钢琴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将音乐作品的相关情感内涵准确地体现并表达出来。

这种由知识积累和水平提高而生成的钢琴弹奏技术能力表现,包含了“量变到质变”这个人类知识进步发展规律。也就是说,在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过程中,即使是有学生在音乐理解上出现了某些问题,在作品演奏上也可能并未完整熟练,在弹奏技术上也可能存在某种难点,但却不一定马上在课堂上予以彻底纠正或根本解决,有时甚至可以暂且不管并让其一带而过。因为“熟能生巧” ,只要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和对音乐的理解基本能达到教学及弹奏要求,教师就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新的作业,提出新的要求,以保证教学进度的正常进行。

当然,学生的弹奏技术出现了问题应当立即指出并予以纠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钢琴教学,却不宜斤斤计较。因为,惟恐学生在弹奏的方法学习、技术的练习,或是在钢琴音乐与艺术知识吸收和积累过程中有一点不完美,于是,抓住一点便一味纠缠,结果必然侵占和浪费了学生并不太充足的宝贵学习时间。

相反,随着学生弹奏及练习时间的增加,以及所浏览与接触的不同钢琴音乐作品的广泛和数量的逐步增加,不仅因弹奏水平不够所造成的技术问题或难点可能会迎刃而解,而且,还有益于学生在钢琴音乐与艺术教育的知识性和广泛性方面得到充实并获得提高。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不求甚解”不是不能求“解,”而是暂不求或暂缓求“解,”甚至暂不求“甚解,”一切皆应“因势利导”并以适可而止为宜。

四、发展音乐表达能力

由于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钢琴音乐表达能力——未来音乐教师应当具有的综合素质,于是容易产生一个误解:钢琴弹奏水平属于技术问题,而音乐表达则属于能力的问题。由此,导致一些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大纲对这个问题混为一谈,表述模糊不清。

其实,无论是钢琴的弹奏技术还是音乐表达,需要发展的都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必须是包括音乐的、艺术的、文化的等综合素质在内。对于钢琴艺术来讲,钢琴弹奏技术技巧具有工具性,它的训练与提高不一定需要有情感内涵表达等艺术与文化方面的内容。而音乐表达能力却是弹奏者综合素质及能力的体现,而这个体现虽然应当建立在坚实的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之上,却也未必需要高超的钢琴弹奏技巧程度。钢琴弹奏技术指的是弹奏者以钢琴为媒介的音乐表达行为,而音乐表达能力则体现的是其钢琴艺术与文化方面的综合实力。两者虽然在钢琴演奏家的艺术创造活动中是同步的,但在任何钢琴学习与训练活动中却应有着明显的区别。

例如,在音教专业学生进校前的应考阶段,原则上解决的就主要是钢琴的弹奏技术(为应考的几首钢琴作品服务),这属于钢琴学习的低级阶段。而进入大学后的主要教学方向应该属于学生钢琴艺术发展的较高级阶段,原则上主要应该解决的是其音乐表达能力及其发展问题。二者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具体表现为:1、弹奏技术及方法是单纯的,原则上在任何时间段、任何年龄段的弹奏者那里都是一成不变的;音乐表达能力一般则会因为弹奏者自身年龄、知识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程度。2、掌握弹奏技术的活动允许历经思辨、重复、稳定、提高的内容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体的技术技巧可被肢解与重复的成分比比皆是;而音乐表达能力的体现则是这一切内容和过程经历之后具体应用的结果,它要求精炼、准确,限制或根本禁绝重复或多重意义的表现形式。3、在教学过程中,各类具体的钢琴弹奏技术技巧难易程度的学习与掌握,虽然有大致规定的过程要求和质量标准,但顺序却并不一定是严格的,它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弹奏水平,来定制技巧难易程度教学的时间表,学生对已知或未知的某些难易程度不同的弹奏技术,原则上也可以不分先后。而较强的音乐表达能力与弹奏技术水平基本上是成正比的,不可能出现有倒装的情形。4、学习者针对某部具体的钢琴音乐作品,根据与完成作品技术要求相适应的自身条件,对某些并不急用的技术技巧可以允许有选择性的吸纳。而音乐表达能力的体现一般则是有一个较为恒定的艺术标准,不能见人见智具有随意性。5、相关弹奏技术技巧的方法要求具有同一性,因此,学习与弹奏的训练和掌握过程应当是科学的、严格的,不允许因人而异。而音乐表达能力虽然也能够具体体现弹奏者技术技巧水平和能力,但更主要的是其综合素质及能力和个性品格的展示,它可以是因人而异的。6、围绕各类弹奏技术技巧训练的练习曲或钢琴音乐作品可以是有限的,且掌握即可。但围绕音乐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接触与积累广泛的、风格各异的钢琴音乐作品却是必须的。

钢琴音乐教学第8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钢琴教学;弹奏技能;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业余钢琴教育的蓬勃发展,不少青少年学生在钢琴弹奏技巧方面已经表现出较高水平,然而,对于业余钢琴教育最重要的成果接受者——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生而言,受以考试、考级或比赛等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倾向影响,虽然绝大部分学生进校时的钢琴弹奏技巧已达相当程度,但由于过去的某种“功利性”目的始然,其在基本弹奏技术方面仍然还有许多需要梳理或改进之处。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其特点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让学生在已有技术程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钢琴弹奏水平,是值得业界认真研讨的问题。

一、因势利导

从心理学的角度思维,人从小到大的知识水平提高和能力发展的过程,必然受到“学习远期效应规律”影响。

对于业余钢琴教育而言,这个规律表明:处于幼年、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一方面思维反应灵敏但思想单纯、情感单一,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严格按要求专注于纯技术方面,同时,由于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不仅身体机能活跃,记忆力较强,而且与钢琴弹奏相关的身体机能如手指、骨骼等的发育也正处于活跃期,因此,更容易使钢琴基本的弹奏方法及相关的身体机能等,通过他们的练习过程实现定型、提高与稳定发展。所以,尽管处于业余教育中的青少年学生理解力较弱导致其在音乐情感及内涵等综合素质方面表现不足,但仅凭借年龄上的优势也仍然容易从弹奏的熟练程度方面得到人们的赞许。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弹奏技术的进步速度在进入大学后会明显有所减缓,但在青少年时期(或在业余学习期间)所建立的钢琴弹奏技巧上的“童子功”优势,不仅仍然能够继续得以发挥,甚至音乐的情感与内涵等也可以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提高和能力发展正是“学习远期效应规律”。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学大纲》中明确:“钢琴基础课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觉、识谱、节奏感、音乐感和对作品的理解及表现力;丰富音乐知识,增强音乐修养,能弹奏各个风格的音乐作品,能适应今后的教学工作。”这个大纲不仅对学生已有基本钢琴弹奏技术水平程度的认可,也不单纯地强调其钢琴弹奏技术在大学教育中拔高等具体问题;不仅有对学生自身已有钢琴弹奏能力和水平的尊重,也没有超越音乐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程度的预期。也就是说,在学生进校时的基本钢琴弹奏水平与能力已定的前提下,我国许多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大纲中对“全面培养”的教育目标的强调,明显受到了这个“学习远期效应规律”的影响。

遗憾的是,现实中个别教师在钢琴教学已将这个可供参考的“学习远期效应规律”抛弃了——在个别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不论学生已有弹奏方法及技术水平程度高低或谬误与否,一概强调钢琴弹奏技术技巧方法的改进与提高——单纯关注基本钢琴弹奏技术的训练,着重关注弹奏方法的所谓科学化、规范化,为了达此目的甚至不惜一味加难作品程度。此类无视学生实际能力且颇具“功利性”的做法,使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无形中成为了业余钢琴教育或“应试教育”模式的演变与继续。

现在大凡能进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估且不论其钢琴弹奏方法或技术科学、正确与否,一般都已经历了备考期钢琴“应试教育”的突击过程,即已经具备有一定程度的钢琴弹奏技术能力和水平。仅鉴于此,符合“学习远期效应规律”的“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获取最佳教学效益的有利选择。

所谓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中的“因势利导”,即是关注与认可音教专业学生所具有的基本钢琴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并根据学生现有弹奏技能这个“势”,来制定“乘势而上”的目标计划。钢琴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不至于将4年不太长的学习时间,单纯地视为钢琴弹奏技术或技巧提高的过程,还可以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弹奏技术技巧程度及改进与提高方向,增强学习自信心。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明确钢琴弹奏水平程度及能力提高与音乐和教育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共同发展的音教专业的教育目标,从而增强学生钢琴学习的主动性与广泛性。

在具体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钢琴弹奏技术技巧程度,来决定其技术改进方向和水平及能力提高的基本教学原则,而且,在基本教学原则的制定上,还应该遵从学生弹奏技术技巧进阶的连贯性与连续性,使弹奏技术能够在教师“因势利导”的教学中既不拔苗助长,又能在原有水平与能力程度上有较大的发展,还能使学生为自己钢琴弹奏技术程度及水平和能

[1] [2] [3] 

力的提高方面增添信心,帮助学生对科学的钢琴基本弹奏方法准确掌握,以及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练习习惯。

二、难易无序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过程如何安排?问题一提出,一些人的脑海中首先便会闪出“循序渐进”的原则。正因为此,一些钢琴教师长期冥思苦想,费心尽力地希望寻找到钢琴教学如何渐进的那个“序。”然而,“循序渐进”果真是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吗?

当然,从教育学的广度看,“循序渐进”的确是一个有效地基本教学原则,理论上不存置疑。然而,对于当今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来讲,“循序渐进”的原则就值得商榷。

原因在于,虽然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方法因人而异,技术也可能参差不一,但其基本的钢琴弹奏能力和水平却应该是通过了严格的入学专业考试,并得到了相关专家的充分肯定。于是,在大学音教专业学生钢琴基本弹奏水平与能力已定的前提下,钢琴教学并不应该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一趋“循序渐进”的,即“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于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并不具有普遍性意义。

实际上,在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培养已逐渐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具体的教学重心也开始从过去注重于“做”的单一模式,向既注重实践又强调“知”,更注重“知”“做”并重,即向提高学生素质、拓宽知识面以及重视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全新教育观念转变。而建立在有一定弹奏水平和能力基础上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理当从具体的弹奏技术水平提高的钢琴演奏型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向未来需要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师培养的教学思路转变,以适应当今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然而,目前有个别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似乎将这个现实问题忽略了。例如,现今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写的音教专业钢琴教材,似乎就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似乎编者们普遍都觉得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技术程度较低、水平较差,所以,如何提高学生钢琴弹奏水平才应该是教学重点。例如,四川地区过去普遍采用的是某大学年所编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材,在这套册级教材中,每级除大量用于弹奏技术技巧训练的练习曲外,只安排有~首钢琴音乐小品或是少量的中小型作品;而在其年最新出版的《高等音乐师范院校钢琴分级教程》的级丛书中,中小型钢琴音乐作品总共不足首,而较大型的钢琴音乐作品就更少,总共还不足部。

其实,大多数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钢琴弹奏技艺在其业余学琴时就已经形成,因此,他们入学后除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误的基本弹奏方法进行纠正,对一些弹奏技术技巧进行更加科学化的训练外,教学已然没有必要仍从“由浅入深”的传统教学模式重新开始。因为,这样的“循序渐进”反而容易得到“少慢差费”的教学效果。从实际来看,现行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教材的“序”也不尽合理。根据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一般都应当具有一定的钢琴弹奏技术技巧水平的特点,钢琴教学本就理当是一种跳跃式思维的“序”进,而不应当是亦步亦趋爬行式的“渐”进。

可见,虽然人类对任何知识的获取过程肯定都是有“序”的,但作为具有独特性的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所的“序,”却并不一定就必是过去那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传统思路。因为,鉴于自身学科以及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及程度特点,钢琴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就必须重视客观存在的“序。”在这一点上,“难易无序”应该是又一值得关注的方法。

三、不求甚解

将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来表述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一种方法,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提议。

从人生命发展过程规律看,大学生已开始处于记忆力有所下降、理解力大幅上升的成长期。青少年时期学习钢琴弹奏,许多方法与技术掌握的科学性或是作品情感与内涵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在当时并不能被完全理解、消化,也无法自内心主动产生表达的冲动或是能够被准确地表达出来。然而,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随着理解力的飞速发展,那种由理解而引发出的情感冲动,就很容易促使其借助已具有的钢琴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将音乐作品的相关情感内涵准确地体现并表达出来。

钢琴音乐教学第9篇

关键词:实践音乐教育哲学 钢琴音乐教育 启示

美国音乐教育领域的著名学者贝内特·雷默出版了《音乐教育的哲学》,为世界的音乐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启示,随后其学生戴维·埃里奥特也出版了《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其全新的音乐教育的理论和思想彻底打破了传统的音乐教育哲学,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的钢琴音乐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启示。本文就“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钢琴音乐教育的启示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1、“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概念

1.1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作者和提出背景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最初是由美国音乐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贝内特·雷默的学生戴维·埃里奥特所提出的,并将编写成书,出版了《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引起了许多音乐教育学者的关注。

戴维·埃里奥特在自己的工作期间经常热爱收集与音乐本质和价值存在差异的观点理念,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音乐教师的教育工作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将音乐教育的理论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1.2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主要思想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主要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音乐教育的目标是针对音乐本身

埃里奥特在著作中表明了“实践”一词的内涵,他认为这个词汇包含了对音乐本质的全方位理解,而并非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音乐的内容决定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对音乐作品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并不等同于对音乐本质的理解,音乐教育的目标主要还是针对音乐的本质。

(2)音乐教育的价值建立是以音乐技巧的掌握情况为基础的

埃里奥特在著作中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他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身具备多种意义和价值,人们只有在学习和掌握了音乐技巧的基础上,才能充分认识和了解到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因此,音乐教育的对象需要在音乐学习中具备一定程度的音乐情结和素养,对音乐的本质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音乐教育的自身价值和意义体现出来。

(3)音乐本质文化具有多元性

埃里奥特在著作中提及,音乐包括了各种音乐文化,其丰富的内容使其具有多样性,音乐自身的文化具有多元性,因此音乐教育的本质也需要体现出这一点。

1.3“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价值

在目前,“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自身价值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地大多数的音乐教育者的大力关注,其自身的思想理念,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不断地被应用于音乐教育行业的各个方向。“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价值彻底打破了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思想,人们对于音乐教育的思想理念也因此受到了冲击,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音乐教育实践的价值和作用。

2、“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钢琴音乐教育的启示

2.1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为音乐本身的观点影响了我国钢琴音乐教育的发展

在长时间的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已经将“审美音乐教育”的思想理念融入其中,大多数音乐教师在教学工作上也将“审美音乐教育”作为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并将“审美”的理念观点融入到整一个教学过程中,这也因此使得大多数钢琴教师在进行音乐作品本质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本质与“美育”相联系。在目前的钢琴教育工作中,将钢琴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定义为审美教育的教学思想普遍存在,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上不断地放大钢琴音乐作品中的“美感”,这一种错误的做法和思想直接导致了音乐作品本身的价值受到了更多人的误解,造成钢琴音乐“千律一面”的形势局面,钢琴音乐的教育本质也被大多数人单纯的定义为审美教育,成为了更多人学习审美教育的目标和途径。

在埃里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明确说明了音乐教育目标应该是音乐的本身,而并非其他的一些元素。这一种说法也为我国钢琴音乐教育工作带了新的指明道路和发展方向,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这一观念的提出,也让众多的钢琴音乐教师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本质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更多人对其与钢琴音乐教育的联系加深了分析,这一观点对钢琴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让传统的钢琴教育思想被不断瓦解,钢琴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开始引起了更多人的重新思考,钢琴音乐作品的自身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开始有了新的诠释,其内在价值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2.2 “音乐教育本质的多元性”观点提升了中国特色钢琴音乐作品的地位

钢琴音乐最先出现在国外,在国外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发展才开始传入我国,因此,钢琴音乐对于我国而言算是一项外来的文化,这也使得外国的钢琴音乐作品成为钢琴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我国在上世纪出现多位音乐家,如贺绿汀、朱践耳等,这些音乐家都将本土的音乐素材融入到了自身的钢琴音乐作品。另外,周广仁、但昭义等钢琴教育家编写的优秀理论著作也对我国的钢琴音乐教育有了推动性的发展。然而,大多数的钢琴教育工作者还是将国外的钢琴音乐家的音乐作品作为正统的钢琴音乐。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作者明确说明了音乐的本质具有多元性,音乐教育的本质也应该具有多元性。这一观点,让中国的本土钢琴音乐作品的价值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地位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任秀蕾.师专生的音乐素养与钢琴教学的基本策略[J].曲靖师专学报,1999,(04).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