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4 16:04:12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第1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体系 现状 发展趋势

一、村镇银行产生的必要性

随着 2006年末全面取消对外资银行在空间和业务上的限制,我国金融市场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面临着比其他产业更严峻的挑战,如果缺乏金融支持,我国农业和农村就不可能稳健的发展。发展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村镇银行的产生主要由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决定。

1.金融供给不足。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渠道大体上分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四个方面,从理论上来说,他们都是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户服务的。但是由于受经济发展二元理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往往把工业而不是农业看成经济迅速增长的工具,由于利润的导向,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正规金融供给主体都主动边缘化。

2.新农村建设要求日趋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随着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以及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目前农户的贷款需求已不再是购买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部分农民已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成为专业户和生产大户,他们对资金的需求有着很强的季节性,且数额较大,超出一般农业生产的数倍。

3.农信社缺乏效率,竞争不足。农村信用社是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在村镇银行诞生前,农信社是农村市场唯一的正规金融机构。加入WTO使得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信社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长期以来,由于产权不清,管理混乱,农信社的经营状况不佳。此外,农信社的金融产品少,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农信社结算功能尚不完善,办理结算的方式和汇兑时间均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农信社的内部管理及开展业务的电子化程度较低,难以适应现代金融业务运行的需要。

二、村镇银行面临的风险

1.农业生产的高风险。首先,农业属于弱质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很大,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是农户小额信贷形成呆坏账最主要的原因。其次,任何一种农产品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都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又有生产周期长、信息相对滞后的特点,使得生产经营面临着极高的市场风险。

2.经营的高风险。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农业小额信贷的功能还处在为农户扩大农业生产(主要是种养殖业)提供信贷资金,这些项目都是小型的生产或经营,单个农户在激烈的竞争中时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农业小额信贷一般是向贫困人口提供短期劳动资本贷款,其贷款类型和地区都比较集中,农产品市场信息闭塞,许多农民对市场缺乏必要的了解,又无有效的信息渠道加以引导,一旦遇到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将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归还。

3.信用风险较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抵押品一般要求具有变现性,而农户一般缺乏有效的抵押工具。而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单纯的信用贷款将使得客户违约后的强制执行变得没有保障。另外,中国一向将扶贫作为慈善事业,农民已经习惯不归还扶贫贷款,信用环境较差,商业银行盈利性质的农业信贷在回收上面临很大的操作难度。

4.外部环境发展不健全。中国现今缺乏完善的征信系统。完善的农村征信系统,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大范围推广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农村信用问题未被重视,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三、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1.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虽然较大的注册资本可以增强防范风险能力。但目前我国已开办的村镇银行多数坐落于贫困的乡镇,业务量有限,容易造成村镇银行单户贷款额度过大,不良贷款压力很大。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资本规模,初次设立时最好不要超过1亿元,以后随着资产规模可以适当增加,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同时,监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2.村镇银行应放眼未来,积极提高自身实力。部分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即面临着吸储困难、放贷无门的境地,当年甚至第2年将面临亏损。尽管如此,我国村镇银行应坚持自身的市场定位,致力于为广大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成立初期,董事会应制定三年的发展规划,将工作重点放在拓展客户上,宣传自身的服务,培养忠实的客户群体。其次,应积极为农户和小企业量体裁农,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品种,要进行切实的“转型”。最后,必须建立并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贷款流程和日常管理中严格控制,降低经营风险,只有这样,村镇银行才不会陷入坏账泥沼,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和谐的发展环境。由于村镇银行个体小、资金实力弱、网点少,在当地的社会名气较低,普通百姓对这类新兴的金融机构比较陌生,往往被当作“个人开的银行”,规模又远不及其他机构,这样的新面孔较难建立起足够的信誉。监管部门应逐步完善结算环境,对村镇银行出台优惠政策,使之尽快加入支付系统、银联系统、个人征信等系统,帮助其完善银行功能,可以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

同时,由于我国村镇银行多在贫困地区设立,当地信用环境不完整,缺乏担保机构。当地政府应尽快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诚信的氛围,制定对农户的贴息或保险政策;降低农户贷款风险系数;适当时机成立针对农户贷款的担保机构,扩大农户的受益群体。

参考文献:

[1]阮勇.村镇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问题研宽[J].安微农学通报,2008,14(23).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第2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支付服务;内控机制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地区新型金融组织,围绕服务“三农”,为当地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发设计适应较强的信贷产品,对提高当地金融服务水平,有效解决农村个体、小微等企事业的资金问题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村镇银行业务不断扩大,经营活动日益频繁,客户对其支付结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满足正常的账户服务、资金汇兑外,更需要村镇银行依托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便捷、高效性发挥服务“三农”的业务优势。本文通过对山西省范围内的村镇银行调查走访,了解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探究促进其发展的可行途径。

一、山西省村镇银行建设概况

山西省村镇银行设立起步于2009年,受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大量民间资金转向参股设立村镇银行,极大促进了村镇银行的发展。截至2015年一季度,全省共设立村镇银行41家,网点54个,设立状况呈现如下特点:

1.覆盖面广,地区集中

全省11个市均开设有村镇银行,最多的分布有11家,最少的设立1家。网点开设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村镇银行较多,如图1所示,吕梁、太原、晋中等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较高,人均收入水平较其他地区增长较快,成为村镇银行扎堆的主要原因。

2.机构增速由快转慢

2009年至2015年3月末,全省村镇银行数量逐年增长,如图2所示,2009年至2015年村镇银行年增长速度经历了2013年的最高点,全年增长11家,随后下降至年增长7家。村镇银行设立速度受山西省经济状况影响,同步波动。在村镇银行准入门槛低,扶植政策较多的刺激下,村镇银行成为民间资本转型较为青睐的对象。

3.主发起行类型较为集中

山西省村镇银行股东构成中,农商行、城市商业银行持股比例最大,仅有一家村镇银行由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本地农商行成立村镇银行占比较高,达到48%以上,外省城市商业银行在山西设立村镇银行有5家。农商行与民间资金合作共同设立村镇银行,不仅扩大了经营地的范围,更为获得政策支持开拓了多元化的道路。

4.核心业务系统依托主发起行建设

由于受经营规模、资本投入、成本效益等因素的考虑,独立开发行内系统不成为村镇银行的选择方式,41家村镇银行均采用通过主发起行原有核心业务系统的通道或系统模式构建自身行内系统,具体合作形式又分为“银银平台模式”、“分支机构模式”两种。“银银平台模式”是村镇银行租用主发起行业务系统,定期缴纳一定费用的合作形式,村镇银行自主发展业务;“分支机构模式”是村镇银行视作主发起行的一个分支机构,免费使用发起行业务系统,业务发展统一由发起行负责管理。

二、村镇银行支付结算服务现状

1.支付系统主渠道作用明显

在支付系统接入方式上,村镇银行作为主发起行的间接参与者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完成跨行跨地区资金汇兑业务。从2013年至2015年3月末的支付系统业务量统计(右上表)来看,村镇银行支付系统业务量占比虽小,但增长速度较快。2013年村镇银行支付系统共发生4.55万笔、427.71亿元资金交易,占总业务量的0.1%;2014年支付系统业务量快速增长至28.13万笔、1209.3亿元,较2013年增长1倍之多;2015年一季度业务量超过2013年全年,达到2014年的一半以上水平,占总业务量的0.38%。

2.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尚处于起步初期

村镇银行受经营规模小、客户集中度高等影响,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并不广泛。票据业务仅以支票业务为主,本票、汇票虽已获得人民银行制版批准,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尚未开展此类业务。具备发卡条件的村镇银行有30家,已发卡的村镇银行有5家,且只发行借记卡,信用卡业务暂不能办理;银行卡交易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3年至2015年一季度,5家村镇银行的银行卡交易量增长了37%,基于银行卡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业务也逐步开办,业务量逐步提升。银行结算账户规模较大,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达到2.1万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60多万户,占账户总量的96%。

3.支付服务与“三农”紧密结合

村镇银行以“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作为市场定位,为农村客户提供了自助金融服务终端,有效地解决农民存取款难、汇兑手续多等问题。同时,部分村镇银行推进存折小额取现业务,实施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拓展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打通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积极同电信部门展开合作,在农村便民服务点同时开展通信费的缴纳业务,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农村居民,使农村便民服务点社会服务效用最大化。依托银行卡产品为农民打造“便民贷”、园区贷,为小微企业提供“工商通”、“乡情通”等流动资金贷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农村贷款难题。

三、村镇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瓶颈

1.业务同质化严重,资金渠道狭窄

由于村镇银行设立之初受发起行影响较大,运营模式、内控管理、业务模式基本一致,个性化产品不突出,与村镇银行职能定位相矛盾。由于村镇银行核心系统使用发起行的旧系统,对二代支付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等人民银行新开发的业务系统无法对接或报文信息无法识别,限制了村镇银行结算方式的选择性,严重制约了客户资金的灵活使用。

2.社会认知度较低,“支农”效能发挥不充分

村镇银行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成立时间短,机构规模小,人员数量和业务配备能力较弱,对农村地区形成的影响力不够深入人心,客户对其信赖度偏低。从网点数量来看,村镇银行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不足5%,且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或经济发达的县城,尚未延伸至乡镇或行政村,服务对象主要青睐城镇居民和中小企业,难以真正履行服务“三农”的金融职能。

3.发起行管理不到位,日常监督出现真空

村镇银行在硬件设施、营业环境、内控制度、应急预案等制度基本沿袭发起行的管理习惯,但又相对独立与发起行自主进行人事管理、业务发展,对日常业务运行的监管基本靠村镇银行的自觉性,主发起行不能及时了解经营运行情况,信息传递也容易出现阻隔,再加之两者地理距离较远,村镇银行的日常业务监督出现真空。

4.运行机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弱

在资金运作方面,村镇银行规模普遍较小,受经营范围所限,客户数量、种类、存款意愿、存款能力显著低于城市,抵御流动性风险和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弱。再加之,村镇银行以信用贷款模式作为农业信贷的主要经营方式,担保措施脆弱,甚至无担保物,交易遭受道德风险、信用风险的冲击,贷款风险无法把控。在行内核心系统建设上,村镇银行科技水平有限,核心业务系统服务器摆放在发起行,营业网点通过客户端进行远程访问,业务数据也集中存放在发起行服务器,数据备份只能在营业日终实现,实施日间数据备份尚未建立,一旦出现系统故障,数据恢复存在时间差,容易形成资金风险。

5.结算手续费偏高,客户满意度较低

村镇银行的资金结算业务中,支付系统汇划业务成为主要途径,由于其不能直接办理跨行转账汇兑,任何一笔从外地汇入的款项基本都是跨行跨地区,按照《商业银行服务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目录》收费标准,对公客户要承担5元至200元汇划费,个人客户要承担2元至50元的汇划费,超出了农村客户的承受度。部分村镇银行为维护客户资源,对某些客户实行手续费减免,又造成经营成本增大,结算收入贡献率降低的双重压力。以朔州村镇银行为例,2014年村镇银行结算收入15.23万元,仅占全部营业收入的1.1‰,远无法弥补系统运行费用。

四、村镇银行支付服务持续发展的可选择路径

1.构建专业化清算渠道,加快资金运动速度

村镇银行可规避个体规模小的劣势,集合组建村镇银行资金清算中心形式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以专业化资金清算中心集体优势以“一点接入”的形式加入人民银行二代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等业务系统,各村镇银行以间接参与者身份完成系统对接,实现支付作业流程化、集中化处理,加强资金清算风险抵御能力,解决村镇银行差异化系统接入模式和业务处理不规范问题,提高系统管理水平,优化结算渠道,提升清算资金管理水平。

2.加强与第三方合作,弥补渠道短板

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蓬勃发展,经营项目涵盖线下收单、网上支付、预付卡等多种支付业务,且资金结算渠道灵活。村镇银行扎根农村,农村资源丰富、优质项目多,可充分借助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功能优势,以强强联合的形式发展农村特约商户。一方面,村镇银行可化解银联入网费用过高的困境,又可通过为客户提供简单、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支付服务形成资金沉淀,提高存款比例。另一方面,通过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有助于优化村镇银行非现金支付工具产品,为农村提供线上、线下多样式的支付结算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3.发展特色支付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村镇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生力军,应在接地气、重民生上下功夫,围绕农村经济做文章。一是可通过开展农村市场调查,围绕农村特色发展产业、养种植产业、家庭作坊、农业合作社等,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为“支持三农、扶植小微”发展的业务基地。按照农户结算需求,提供适宜的结算服务,以拓宽支付市场。二是可通过开展城镇个体商贸调查,致力于满足转型农民多元化的支付结算金融需求,让村镇银行的金融服务成为商户发展的致富摇篮。如依照辖内村镇银行推出的“商易贷”系列金融产品,聚焦县城蔬菜农贸市场、商贸市场等,积极拓展金融服务,培育支付、信贷市场,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

4.加快互联网金融建设,形成农村现代化金融服务新常态

“互联网+金融”已经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得到充分的应用,此种模式在资金供需双方间建起了超越传统银行服务的新渠道。村镇银行应紧跟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步伐,为农村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提高资金融通效率。村镇银行可通过市场细分,挖掘客户需求,结合本地产业主流及当前政策热点,探索与互联网金融P2P平台合作,扩大资金募集规模,村镇银行以融资性保函形式为农村客户提供资金担保,实现“输血+造血”的资金循环流动体系;另一方面,通过与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为农村网上商贸交易提供银行账户服务,实现客户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完成农资销售和购物的经济活动。

5.健全风险防控体系,筑牢资金保护屏障

伴随着新业务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村镇银行服务终端不断向乡村延伸,村镇银行结算效率与安全性面临着更高、更新的要求。简易、快捷的结算服务虽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但资金运营的风险和质量也随之增长。要平衡两者的关系,村镇银行必须改进内控制度,针对简化性业务出台针对性操作规程,并及时提醒客户查询和管理,引导客户选择性使用可行的支付结算工具,加强自身资金管理,避免财产损失延误生产经营。此外,村镇银行还应梳理重要岗位业务流程,做好基础性业务管理,将潜在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排除在日常业务之外,提高公信力;建立完善的清算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对支付业务变化进行风险管理,防止技术风险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从而保障业务畅通,防范资金风险。

参考文献:

[1]吴志贵,吴帆,林昕.海南省村镇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时代金融,2012(35)

[2]陈亚楠.村镇银行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考[J].现代商业,2013(34)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第3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 机遇与挑战 发展趋势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5-037-05

农村金融需求受抑制、供给不足是制约我国“三农”发展的瓶颈之一。为缓解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问题,增强农村经济活力,2006年底,银监会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允许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农村金融机构,并于2007 年1月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将设立村镇银行作为缓解农村金融抑制、增加金融供给、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活力的重要措施。自2007年3月全国首批3家村镇银行挂牌开业以来,村镇银行在我国陆续出现,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一支新生力量。村镇银行设立近4年来,在机构数量、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突破,但同时也面临着吸储难、结算难等难题,并存在一定程度的离农倾向。本文拟对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面临机遇与挑战等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展望村镇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向。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一)村镇银行设立由冷变热

村镇银行设立目前正在经历一个由冷到热的过程。根据规定,村镇银行需要由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由于银监会将村镇银行限定于中西部及欠发达县域农村地区,发展前景不明朗,大中型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热情不高,村镇银行数量增长缓慢。截至2010年末,村镇银行数量仅为349家,这与监管部门规划的2010年村镇银行大提速、2011年成立1027家的目标相去甚远。

但从当前情况看,形势正在发生改变。据了解,目前村镇银行牌照争夺已日益激烈,村镇银行数量在未来2年有望呈爆发式增长。拟未来大规模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金融机构既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包商银行、广东农商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及其他中小城商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包括了信达资产、长城资产等资产管理公司,另外,台湾地区的环宇财务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也拟在河南省发起设立30家村镇银行。村镇银行设立由冷趋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当前情况看,村镇银行普遍盈利,而且盈利能力较强,部分村镇银行甚至开业半年就实现盈利。二是为激发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热情,银监会于2010年进一步放宽了村镇银行的限制,并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使金融机构设立村镇银行变得更有利可图。

(二)盈利能力较强

农村地区旺盛的资金需求为村镇银行提供了绝佳的发展环境。从已开业村镇银行的运行状况看,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各项业务发展较快,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据统计,截至2009年9月末,全国村镇银行存款余额157亿元,贷款余额123亿元。2009年1月-9月,村镇银行共实现盈利9092万元。以较早开业的3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甘肃庆阳瑞信村镇银行和吉林东丰诚信村镇银行为例,除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开业的2007年出现亏损外,2007年-2009年间,3家村镇银行都实现了盈利连续增长、商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注册资本规模不断增加

为降低村镇银行准入标准,银监会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较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明显降低。从现实情况看,金融机构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普遍有加大注册资本的趋势。据统计,2007年9月之前,在6个试点省市成立的前12家村镇银行平均注册资本为1060万元,最大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最小注册资本仅200万元。截至2009年4月,正式成立的96家村镇银行平均注册资本上升为4870万元,注册资本超过亿元的村镇银行有14家,最大注册资本规模上升为2亿元。“全国最大村镇银行”的记录也在不断刷新。2009年之前,“全国最大村镇银行”的称号由浙江平湖工银村镇银行保持,注册资本为2亿元, 2010年6月末,“全国最大村镇银行”的名号已归东莞长安村镇银行所有,注册资本3亿元,2010年12月末,“全国最大村镇银行”的记录再一次被刷新,河南南阳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12月30日正式宣告成立,注册资本金5亿元。

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规模的扩大,主要源于做大贷款规模的冲动。根据规定,村镇银行对单一客户的最大贷款规模为注册资本的10%,注册资本越大越易争取县域内资金需求量大的大中型企业。未来,不排除有注册资本达到全国性商业银行注册资本要求的村镇银行出现。

(四)客户定位中高端

为确保村镇银行能扎根农村、服务中小企业和农户,银监会规定村镇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遵循小额、分散的原则。但由于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其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县域大中型企业等中高端客户业务利润高、成本低,在县域中、高、低端客户并存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在利润导向下必然将目标客户由农村中小企业和普通农户这样的中低端客户转向中高端客户,从而偏离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从当前村镇银行注册地看,真正将村镇银行注册在乡(镇)的较少,绝大多数已设村镇银行的注册地都位于县城。首批2家村镇银行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固阳包商惠农村镇银行都将总部设在乡镇,但后来均很快通过开分行和搬迁总部的方式回到县城。村镇银行设立在县城必然将目标转向县域中高端客户,脱离了对信贷资金最为需要的农业、农村和农民。

(五)存贷比过高

存贷比过高是村镇银行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造成存贷比过高原因是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难而发放贷款易。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汇兑结算难。村镇银行多数未纳入人民银行结算系统,与央行结算系统不畅,使清算、汇兑等业务无法办理,与外界相关机构和发起行也没有实现相应的网络连接,代收代付、通存通兑、信用卡及网上银行等业务难以开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镇银行对存款的吸收。二是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因而不敢将个人存款放到村镇银行。三是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吸引力小。2010年4月有浙江媒体报道,从浙江银监局获得的数据显示,浙江省目前长兴村镇银行规模最大,约有14亿元存款,部分村镇银行半年只吸收3000多万元存款。几乎所有村镇银行资本金都已贷出,个别村镇银行存贷比甚至超过150%-200%。

二、村镇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农村经济长期看好

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相继出台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措施,并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等民生项目的投资力度,增强农村经济增长的后劲。2004年-2010年中央连续7个聚焦“三农”的一号文件,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有效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2006年-2010年的4年间,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4040亿元增加到4049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3587元增加到5919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幅为8.82%,工资性收入占比由38.3%提高到41.1%,农村经济基础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力度,继续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农村将继续沿着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趋势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为村镇银行增强发展实力、提高利润水平奠定了基础。

2.农村资金需求巨大

农村地区巨大的资金需求为村镇银行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从农户贷款需求看,随着农业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升级,农户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有较强的信贷资金需求。同时,农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也促使大量农户离开农业从事个体工商业,对融资的规模和方式也有了更新的要求。据估算,我国2.2亿农户中真正有贷款需求的大约有1.2亿户,正规金融机构仅能满足50%左右农户的信贷需求。从农村企业和组织资金需求看,随着农业产业积聚程度日益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有普遍做大规模的需求,流动资金约束普遍存在。从农村设施融资需求看,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项目需要投资。据估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投资15万亿元-20万亿元,仅靠政府财政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明显不够,迫切需要信贷资金支持。

3.优惠政策扶持

村镇银行相关政策的放宽及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是当前金融机构设立村镇银行的最大利好。2009年以来,银监会、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相继出台了若干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村镇银行的设立和农村信贷业务的开展。2009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的通知》,为存贷比大于50%且贷款余额实现正增长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其贷款余额给予2%的补贴。2009年,财政部联合税务总局印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对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2010年,银监会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进一步放开村镇银行的相关标准。调高了村镇银行单户贷款上限,对同一借款人上限调至注册资本的10%,集团客户上调至15%。同时,允许超过30家村镇银行的金融机构探索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控股公司,允许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除省会外的地(市)级城市成立总分行制村镇银行。

(二)面临的挑战

1.经营环境仍不乐观

村镇银行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连。虽然我国农村经济长期看好,但从目前情况看,农村地区的经营环境与城市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农村地区经营环境更是恶劣。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环境仍然较差,农户人均收入水平低。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近年首次超过城市居民,但城乡居民的绝对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拉大,2010年底,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仍高达3.23:1。二是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农村居民收入不稳定、抵质押物缺乏,个人信息获取难度大。乡镇企业存在有效抵押资产缺乏、担保单位无法落实、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造成乡镇企业与村镇银行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农村地区的征信体系建设刚处于起步阶段。三是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在农村地区开展保险、担保等业务有利于增强农村居民的抗风险能力,降低银行信贷资金风险。但目前农村地区保险覆盖面小,担保公司及其他金融中介较少,不利于村镇银行业务开展。

2.竞争压力加大

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金融支持力度的加大,农村经济金融环境显著改善,农村金融市场重新被各金融机构看好,各类商业银行开始纷纷抢占县域农村金融市场。一是农行重返“三农”市场,并将深入实施县域蓝海市场战略。二是邮储银行机构日益完善,开始涉足农村信贷业务。三是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加大对县域市场的布局力度,纷纷在县域开设分支机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

当前,村镇银行面临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竞争对手为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与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除了“决策链条短,操作机制灵活,贷款审批时间较短”外,别无优势,并在资金实力、网点数量、客户基础、存贷款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在村镇银行与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趋同的情况下,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三、村镇银行发展趋势

(一)“控股公司+总分行制”将成为趋势

当前,新设村镇银行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状态,未来这一局面将会改变。“控股公司+总分行制”将成为未来村镇银行主要的组织架构。2010年,银监会在《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中明确:允许西部除省会城市外的其他地区和中部老、少、边、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地(市)为单位组建总分行制的村镇银行,并明确拥有30家以上机构可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控股公司,这为村镇银行构建“控股公司+总分行制”组织架构奠定了政策基础。从实践层面看,已有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包商银行、民生银行、广东农商行等银行金融机构明确提出将组建村镇银行控股公司,部分银行已进入实质操作阶段。不过,鉴于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更适宜服务农村中小企业和小规模农户的现状,监管部门将坚持地(市)级或县(市)级村镇银行的独立法人地位,全国性村镇银行总行或省级村镇银行总行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二)村镇银行发展将呈现两极化

经济决定金融,村镇银行所处县域经济环境决定了村镇银行的发展状况。我国较大的地域经济差异,决定了立足于不同地区县域经济的村镇银行在资产规模、利润规模、资产质量等方面必然出现分化。另外,为引导主发起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避免出现“东热西冷、东快西慢”的状况,银监会提出实行准入挂钩政策,平衡村镇银行的地域分配,即“主发起人在规划内的全国百强县或大中城市市辖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原则上与国定贫困县实行1:1挂钩,或与中西部地区实行1:2挂钩;在东部地区规划地点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原则上与国定贫困县实行2:1挂钩,或与中西部地区实行1:1挂钩。” 在我国村镇银行普遍与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定位趋同、信贷技术、内控机制落后的情况下,银监会实行的准入挂钩政策将使处于东部发达地区村镇银行与中部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的差距进一步显性化。

(三)将走机构扩张、谋求上市之路

商业资本的逐利特性决定了村镇银行必然将走目前广大城商行、农商行所走的机构扩张、上市之路。村镇银行的利润增长主要依靠存贷款规模的扩大,因此,追求规模扩张将是村镇银行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扩张将主要通过增设分支机构和联合重组两种方式来进行。在村镇银行发展初期,设立分支机构将是村镇银行机构扩展的最主要方式。这种扩张的态势目前已经显现,最早开业的一批村镇银行已经走上了以所在县城为中心向外扩张的道路。如,湖北曾都汇丰村镇银行目前已经在曾都区下属的厉山镇、均川镇、三里岗镇、淅河镇设立了4家支行。新疆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目前已经有3家支行和1个营业部,分布在3个团场和五家渠市。随着村镇银行的发展,那些在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管理方面存在明显劣势的村镇银行将成为兼并重组的主要对象。村镇银行将向部分具有管理优势、技术优势的村镇银行控股公司集中,未来极有可能出现若干家重量级村镇银行控股公司。

(四)风险问题日益严峻

在市场定位与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机构趋同的情况下,村镇银行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出现为争取客户而违规放贷、降低信贷标准等现象将不可避免,这将是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潜在风险之一。随着村镇银行的扩张,村镇一级的分支机构将主要从事普通农户信贷业务。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贷款额度小、笔数多、工作量大,使得监督农户资金使用情况显得异常困难,农业是弱质性行业,自然再生产过程可能带来风险,这种双重风险将使村镇银行的风险倍增。另外,随着规模扩张,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都将发生改变,对风险管理能力、管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村镇银行面临的风险形势也将更加严峻。

四、政策建议

(一)注册资本适度

目前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规模有不断加大的趋势,较大的注册资本固然可以提高村镇银行单户贷款的比例,增强村镇银行发展后劲,但注册资本过大也会为村镇银行设立初期的经营和营利带来压力。合理的情况应该是: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规模与当地经济状况、企业规模、金融市场规模等相匹配。为此,在村镇银行的设立过程中,应当本着“一行一策”的原则,合理确定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规模,不宜盲目求大。同时,在发起设立过程中,应充分吸收当地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入股,为村镇银行初期在当地快速打开局面奠定良好的客户基础。

(二)加强多方合作

作为小法人机构,设立初期的村镇银行在网点、技术、结算、人才、研发等方面都具有天然弱势,除应充分利用主发起行的管理经验、技术优势、内控制度等外,还应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做到取长补短。一是与辖区内银行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其他银行的网络、渠道等优势。二是探索同一主发起行下异地村镇银行行际间的合作,克服研发能力不足等弊端,共享有无、整体作战、降低成本。三是加强与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积极为合作社和社员提供存贷款、结算等业务,同时充分利用农村合作组织的信息优势,降低农户贷款风险。

(三)加强风险管理

作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村镇银行面临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多重风险,加强风险管理是确保村镇银行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2009年12月,银监会印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为村镇银行建立起与自身业务规模、复杂程度、服务对象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机制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村镇银行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先进风险管理文化,从而为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莉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进程与阶段性评价[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9期.

2.赵冬青,王树贤.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10年第7期.

3.孙雪梅,李鸿建.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2009年第7期.

4.田光武.外资村镇银行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发展现状及启示[J].武汉金融,2009年第12期.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第4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趋势;建议

村镇银行是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新生儿,它的诞生为原本单一的、缺乏活力的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建设村镇银行的高潮。本文主要阐述了村镇银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村镇银行的意见和建议。

1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2007年10月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从2007年3月初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97家村镇银行,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而这一数字还将迅速壮大。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

2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趋势

2、1注册资本规模逐步增加

根据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但在目前已成立的97家村镇银行中,注册资本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时注册资本仅为200万元。而去年年末成立的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5亿元,规模居全国村镇银行之首。注册资本的逐步增加,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村镇银行开业之初吸储比较困难,缺乏营运资金;另一方面高额的注册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各项指标满足监管标准,有利于村镇银行拓展业务。

2、2金融机构发起人范围逐步扩大

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多以当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同时,外资银行在这轮农村金融机构布点中表现活跃,2007年12月,汇丰银行发起设立了第一家村镇银行,随后它马不停蹄地在重庆大足、福建永安、北京密云和广东恩平设立了5家村镇银行。渣打、花旗等外资银行业巨头也在摩拳擦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农村的村镇银行,并且在积极布局,设立网点。相比之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这场金融布局中的态度反而不是非常积极,2008年8月,由中国农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和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在湖北、内蒙古同时成立,开创了国有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先河。建设银行紧随其次,同年12月在湖南省发起设立了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截至目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均未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说明了我国银行业整体实力上升,特别是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经过几年的改革重组,资本总量、内控制度等已具备了跨区经营的实力,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正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助于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抢占农村金融市场,实现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从而实现跨区域经营。

3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的村镇银行已经开办了97家,实现有效贷款40多亿元。但是在村镇银行设立以来,吸储困难、业务品种单

一、社会影响低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困扰着正在发展的村镇银行。现对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

虽然较大的注册资本可以增强防范风险能力。但目前我国已开办的村镇银行多数坐落于贫困的乡镇,业务量有限,容易造成村镇银行单户贷款额度过大,不良贷款压力很大。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资本规模,初次设立时最好不要超过1亿元,以后随着资产规模的可以适当增加,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同时,监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设立多种所有制的村镇银行,采取市场化方式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参股,促进规模型村镇银行的发育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可设立小型化的村镇银行。

3、2村镇银行应明确服务对象,坚持走“尤努斯”模式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微型金融,起源于尤努斯乡村银行模式,类似于国外的社区银行。尤努斯模式在孟加拉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的主要业务是为穷人发放小额信贷,帮助穷人脱贫。我国的村镇银行是由金融机构做为主发起人,人员构成也多由发起人指派,这种诞生的模式必定会将发起银行的经营模式带人村镇银行。目前国内已经成立的90多家村镇银行中,大多数存在着“放大不放小、放富不放贫”的问题,偏离了办行初衷。这种经营模式还易造成单户贷款比例过大,一旦发生风险,将对村镇银行产生巨大的威胁甚至破产。因此,我国的村镇银行必须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必须是“三农”、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巩固村镇银行的客户群体,千万不能为了短期的利益放弃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可以将村镇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区别开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3、3村镇银行应放眼未来,积极提高自身实力

部分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即面临着吸储困难、放贷无门的境地,当年甚至第2年将面临亏损。尽管如此,我国村镇银行应坚持自身的市场定位,致力于为广大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成立初期,董事会应制定三年的发展规划,将工作重点放在拓展客户上,宣传自身的服务,培养忠实的客户群体。其次,应积极为农户和小企业量体裁农,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品种,不能简单延续以前大银行的传统做法,而是要改造自己的工作流程,调整自己的经营机制,在客户信息的搜集、贷款风险的甄别、抵押担保品的设计、客户沟通方式等细节方面,要进行切实的“转型”。最后,必须建立并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贷款流程和日常管理中严格控制,降低经营风险,只有这样,村镇银行才不会陷入坏账泥沼,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4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由于村镇银行个体小、资金实力弱、网点少,在当地的社会名气较低,普通百姓对这类新兴的金融机构比较陌生,往往被当作“个人开的银行”,规模又远不及其他机构,这样的新面孔较难建立起足够的信誉。监管部门应逐步完善结算环境,对村镇银行出台优惠政策,使之尽快加入支付系统、银联系统、个人征信等系统,帮助其完善银行功能,可以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

同时,由于我国村镇银行多在贫困地区设立,当地信用环境不完整,缺乏担保机构。当地政府应尽快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诚信的氛围,制定对农户的贴息或保险政策;降低农户贷款风险系数;适当时机成立针对农户贷款的担保机构,扩大农户的受益群体。新晨:

参考文献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第5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2

一、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

(一)政策方面

1.在财政政策方面。国家为扶持新型金融机构,增强其服务农村金融的积极性,颁布了众多激励性优惠政策。然而现有的相关政策并不是面向特定的金融产品和市场而是某些特定业务、机构和区域等,致使同样丰富了县域金融体系、服务于农村金融的村镇银行无法得到补贴的堪忧现状。

2.在金融政策方面。具体金融政策主要是指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方面。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市场未来顺利发展的必然路径,但是一刀切式的贷款利率并不适用于农村金融体系,尤其是村镇银行等新型r村金融机构,反而会适得其反。农村金融机构也是以利益优先作为经营原则,而农村地区的经济环境及信用体系不利于其良性发展,全面放开贷款利率反而会促使农村资金加速流出县域地区,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村镇银行也易偏离“支农”的初衷。

3.在其他政策方面。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率现阶段为3.3%,村镇银行则为5%;农村信用社享受优惠的再贷款利率,村镇银行却实行商业银行的利率规定;村镇银行吸储困难已是定论,而无法得到优惠的存准金率,更是加剧了村镇银行的不理想处境。并进一步限制了其信贷扩张能力,使其在竞争中处于弱势,抑制了其发挥弥补金融服务不足作用的潜能。

(二)经营环境

村镇银行有着聚焦本土的重要优势,这就意味着其定位集中在农村地区。于是决定了其经营环境的局限性,主要为县域地区。同时由于农业的弱质性,使得村镇银行要应对相比于其他金融机构来说更高的风险及相对较低的收益。这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农业生产是靠天吃饭的产业,自然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其收益性,同时由于农副产品市场需求价格弹性偏低,致使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回收周期均较高,而收益却较低。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规范,农林牧渔分别所占的比重不均衡,种植业大幅度高于林牧渔业。三是农户贷款较为分散、额度不高,因此造成发放贷款的投入产出呈反向变动趋势。四是贷款者的担保物或抵押物范围有限,难以达到标准。

(三)金融制度

金融制度的可持续是指建设与村镇银行的发展相匹配的金融制度、金融监管和市场体系等。村镇银行由于支持其发展的各项优惠补贴政策的不完善、激励与引导作用的不到位,如财政扶持、税费减免、利息补贴等。使得其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制约,不利于提高其支农的信心。现阶段,处于农村金融供给的主力军地位的农村信用社仍然享有多于村镇银行的各种优惠政策,金融制度上的倾斜,会加重农信社“一家独大”的现状。而作为丰富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弥补金融服务不足、促进农村金融机构适度竞争的村镇银行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村镇银行更需要金融制度以及政策上的支持。

(四)功能制约

农村金融服务仍有着单一性的特点,目前的金融服务仍集中于存贷汇三大方面,而其他服务功能仍亟待完善。随着农村金融需求向多样化发展,农村金融的服务功能也应该随之跟上,例如保险、结算、股票投资、信托等,利用各种渠道达到满足多元化的金融需求的局面。村镇银行应利用其自身规模与结构的灵活性,使其服务功能区别于农信社,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五)社会认知

村镇银行由于其聚焦本土的地域性限制,加之农村地区贷款者并没有通过有效合理的途径加深对村镇银行的了解,使得农村地区的农户依然极大程度上的依赖于传统农村金融供给,也就是农村信用社,对村镇银行的社会认知度较低。即使知晓村镇银行,也无法完全信任将资金存于村镇银行或向其贷款。这和村镇银行成立时间不长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与此同时,对于村镇银行的功能宣传也不是很到位,所以进一步加重了信息的不对称性。进而加大了村镇银行的吸储难度,并抑制其向农村地区提供贷款资金的能力及规模。

(六)风险制约

1.信用风险。村镇银行的基本目标是服务于“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而一些贷款者却主观上将扶贫贷款与慈善救济混为一谈。扶贫贷款是具有针对性的贷款,与慈善救济有着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此贷款者有必须按其偿还的义务,而非私自占有。农户缺乏对村镇银行的基本了解,加之自身信用约束能力也较弱,使得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升高迹象。

2.流动性风险。村镇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还有待完善,由于跨地域结算受到限制,导致了流动性风险的产生。

3.操作风险。村镇银行组建的时间不长,机制完善度不高,从业人员素质也相对较低,使的操作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4.行业风险。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决定了其高风险和低收益的现状,自然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而农业保险体系的不完善与金融机构逐利的本性,也使得行业风险不可避免。

二、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影响因素

(一)自身建设

村镇银行的经营能力也可用于评价其发展潜能,也是能衡量其运营效率的要素之一,经营能力越强,说明其在市场中与其他机构竞争时就有着一定优势,也能避免自身在市场发展进程中不被落下,可以分为业务成效和效益成效。前者是指村镇银行的业务覆盖率合理,并具有与资金规模相匹配的客户数量。后者则是指村镇银行能够在现有金融业务上实现自身的资金可持续,不会达到收不抵支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服务“三农”的基本目标。这两个指标的有效性是决定资金来源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因为资金来源是评价村镇银行自身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资金运用

目前我国对于村镇银行的资金运用渠道限制仍然较多,而在日益快速发展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进一步扩大投资渠道,才能使村镇银行的发展和资金运用规模相符,并使得其聚焦本土的优势更大程度上的得以发挥,增强与其他金融机构间的竞争能力。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不断优化资金运用结构是未来村镇银行的必然发展方向。

(三)技术资源

随着信息、通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进步,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技术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1.借力于网络科技力量,村镇银行可以实现服务网点下沉,通过更多的电子设备就能实现对客户的远程服务。

2.运用前沿信息技术,能够使村镇银行实时了解客户的差异化需求,通过系统性分析,为其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进而能更好地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

3.随着金融服务技术的进步和客户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的可预测性将进一步降低。

(四)金融创新

农村的金融需求有着区域、对象、行业、时间上等的差异性。农村金融需求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其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来适应这种多样性。但是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金融服务仍集中在存、贷、汇上面,已经不足以满足农村金融现有的发展需求。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受教育程度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使得他们的金融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业务上。而大部分金融机构由于信息技术、硬件水平、人员配置、创新机制等的制约使创新缺乏实行动力,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创新。

(五)结算制约

村镇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由银监会审批,目前仍处于不完善阶段。相比于一般的金融机构,大多数村镇银行均未在中国人民银行开户,也未加入中国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电子信息网络系统的滞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村镇银行办理结算、汇兑等业务时,因其无法进行跨区域结算,只有通过其他银行平台办理这一途径,这会产生不必要的支出,增加银行营运成本的同时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六)人力资源

具有高技能的人才是农村金融机构业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地缘性原因,高学历人才并无太大意愿去农村地区工作,同时四大行等大型银行通过每年的校园招聘吸引了大批高校毕业生,不乏重点大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也从一方面抢占了优秀的人才资源。村镇银行发展较慢的原因之一就是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率较低,人才素质有待提高。人力资源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直接关系到能够提供给储户的服务水平的层次,有利于金融机构间的良性竞争,并能够为农村金融体系提供永续发展的动力。

三、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要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应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力度;努力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壮大村镇银行发展实力;明确市场定位和客户目标,深入挖掘市场和客户资源;增强业务能力,促进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监管,完善政策,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建设合格的村镇银行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孙飞霞,郭雪萌,史文冲.中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师,2015(2):11-14.

[2]张曼.村银行可持续发展及外部监管框架设计[J].经济研究参考,2015(20):78-82.

[3]高晓燕,孙晓靓.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39(6):96-100.

[4]唐晓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及推进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11(5):190-192.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第6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村镇银行成立几年来发展较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过于功利,“虹吸现象”严重,只看到短期利益,并没有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看问题。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当前管理模式难以推动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村镇银行的商业化属性制约了支农的发挥。村镇银行是独立的法人机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商业化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属性。盈利性是其最终目的。这就无法避免股东和私营业主更会关注收益和盈利。而支持“三农”扶持社区、则属其次。从长期发展来看,农村金融机构脱农趋势难以避免,如此可见,村镇银行并不能解决为三农服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从近几年村镇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尽管不良贷款率偏低,但村镇银行发展时间短,还没有达到一个完整的周期,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村镇银行是否能保持这样一个良好的态势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另外,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规模小、信誉积累偏低、并不具备政府隐形政策担保,很难形成稳定的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所以说,村镇银行未来可持续发展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2.市场定位偏离

现阶段我国农户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贷款和存款两个方面,存款业务一般都能得到满足,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却一直未有效解决。部分村镇银行将主要精力放在贷款数额大的企业及进出口企业,集中锁定大客户和高端客户,其行为从某种程度上已经背离了村镇银行既定的经营理念,逐渐背离了村镇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宗旨。通过调研了解,在农村一些相对富裕的农户因为有一些闲置资金,有一些社会资源,可以较快地从当地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而一些贫穷的农户,因为没有可以作为贷款的抵押物,所以从当地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比较难。很多都是从民间借贷,放高利贷取得生产资料所需资金。这些问题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

二、针对村镇银行在发展经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选择“小而精、小而专”的发展战略

村镇银行行业竞争环境分析根据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存在着5种竞争力量:潜在的行业竞争者、替代品的竞争、客户、供应商以及现有竞争者。随着农行、农发行等商业银行逐步撤出农村地区,在农村,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村镇银行的出现将凸显其巨大的行业竞争优势。对此,需要辩证的看待,一方面各商业银行的退出主要是因为规模经济不景气行业利润低,资金的来源是银行生存的基础。随着人们理财观念的增强和存款可选择途径的增多,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居民储蓄存款数额的居高不下说明负债市场的开拓仍大有潜力。村镇银行战略选择村镇银行立足农村,虽有一定的地域、制度设计等优势。但生存空间狭小、服务空白、没有核心竞争力等劣势。因此,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扬长避短,坚持走差异化发展战略。村镇银行处于起步阶段,实力较弱,无法及时有效地分散风险,但是,可以集中自身力量,发挥自身优势进行专业化经营。根据村镇银行规模小、资源有限等特点,笔者认为村镇银行应选择“小而精、小而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进一步明确村镇银行的目标和定位

(1)目标客户的准确定位

村镇银行作为银行系统中的新成员,在成立之初的市场定位是服务于农村、农民、农业。在“三农“服务上被寄予厚望。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村镇银行逐渐背离了最初的目标,客户定位更趋向于中小型企业,中高端客户。我们可以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目标客户的准确定位是他们成立这么多年来一直不变的初衷。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应定位于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尽量满足农村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和农民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共赢关系,形成良性循环。逐步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独特能力。

(2)产品的准确定位

产品定位是指:银行开发什么样的产品,给客户提供怎样的产品和服务。村镇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熟读当地重点发展农业的政策法规,了解农户资金需求特点,积极和当地农村经济部门接触深入了解,针对不同农户的需求和中小企业的需要,探索开发适合他们的个性化定制产品。例如,汇丰村镇银行就根据不同的农村市场设计出“企业+农户“的贷款模式。业务也由最初主要面向企业,也开始面向农户。据统计,汇丰村镇银行超过一半以上的贷款额是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发放给农民的。村镇银行应以当地农民的需求为导向开发适合农户的小额信贷金融服务。积极开发特色贷款业务、土地承包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等创新业务。

2.给予最惠政策扶持

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理应得到呵护,国家应给于一定的政策支持,对贷款数额小、笔数多、成本高的支农贷款,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多发放数额多、笔数多的小额支农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财政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从多方面鼓励村镇银行支农贷款。国家政策的扶持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政策扶持旨在强调享受最惠政策待遇。是指享受赋予除其他优惠政策之外的附加政策。例如:辽宁省【2009】22文件指出为进一步加大对县级及以下地方的经济投资,要求对新增贷款超过新增存款的部分,由当地财政给予0.5%的奖励。还规定了以下几点优惠政策:(1)从200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对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2)从200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总额。

参考文献:

[1]巴曙松.社区银行中国生存[J].银行家,2002(7):78-80.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第7篇

关键词:城镇化;商业银行;基础设施

城镇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城镇化就是由现代工业体系的社会和经济力量将农民逐步导入城镇的过程。我国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乡经济共同繁荣、沿海与内地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将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同时也为商业银行业务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状况及遇到的问题

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民的市民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推进城镇化要求。

城镇化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市场,扩大内需的需要,也是推进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奔小康的一项战略措施。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县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城镇产业充分发展要依托于合理的产业结构,只有建立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才能加快城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

其次,民营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强劲。融资难--体制内金融对民营企业歧视,体制外金融不合法;投资难--竞争性领域供应饱和,垄断性领域无由进入。对此,我认为参与城镇化战略正是政府从战略层面上为民营企业提供的一个能够与国家主流经济接轨、具有极大盈利机会和前景良好的投资新领域。

最后,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在强劲增长。城镇化的基础条件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备,城镇化的发展会促进和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县级政府正不断加大对诸如城镇工贸园区的建设,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这些都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保证。然而各地政府的财政状况参差不齐,因此应设法解决地方政府的融资途径问题。

二、农村城镇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但地方政府财力很难满足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因此,充分发挥金融业的资金融通功能和优势,对推进城镇化发展意义重大。

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的集约化程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相应地会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特别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城镇化发展无疑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遇。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在未来重大战略机遇期内的一个大方向和大趋势,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大战略。

(一)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机遇

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抓好了可以为发展积蓄能量、增添后劲,而建设滞后则可能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发展的基础。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在农村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或不完备的问题,严重降低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阻碍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也妨碍了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必然地会进一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使这些产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再加上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市场机制的完善,这些产业将会因其具有良好的盈利性而备受商业银行的关注,这为商业银行优化信贷资金投向提供了新的更多的选择机会。

(二)城镇化进程中居民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为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机遇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必然减少自给消费,提高商品消费的支出比例, 对购置大宗生产、生活用品和汽车、旅游及教育等都将产生巨大的需求, 将带来相应的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城市化率的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纯收入的增长和人口聚集效应所形成的人们消费倾向、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变化,通过积极发展住房金融业务和其他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将为商业银行在支持城镇化建设中找到新的市场拓展方向。

(三)城镇化进程中中小企业发展为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机遇

近年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偏重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城市、特大和超大城市的发展,而忽略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现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同时也强调要把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上。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和发展中具有大企业所无法取代的作用,已经成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经济条件。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城市经济信息、资金和技术向农村的加速传递,一般加工产业向农村乡镇企业的辐射,乡镇企业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产权明晰并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优秀民营企业和中小股份制企业都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广阔的优质信贷市场。

参考文献:

[1]晓州.城镇化:区域金融蓝海[N].金融时报,2010-6-01.

[2]姜烨.高速发展、区域差异与梯度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对工商银行区域城镇布局的启示[J].中国城市金融,2008.12.

[3]熊筱燕.相广进.发展民间金融 推动农村城镇.人文社科[J],2009.3.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第8篇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导力量,自2007年初实行试点以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2011年末,全国范围内共建立了村镇银行726家。村镇银行的出现,激活了农村得金融市场,丰富和完善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而且还为农村金融供给搭建了新的渠道,并使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是,作为一种崭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村镇银行运行时间尚短,发展得不够充分,这必然会使这种新的形式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我国村镇银行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对风险防范的水平较低,没有较好的风险规避能力,信贷资产质量差,有些村镇银行甚至出现了轻微得亏损。在村镇银行试点的大范围推广的形式下,金融风险问题日益成为村镇银行发展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村镇银行的发展优势

通过与我国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对比,不难看出,我国村镇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优势有以下几点。

1.1 村镇银行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

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相比,其准入门槛低且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大中型银行多而小型银行较少。这些大中型银行的市场定位基本相同,都倾向于贷款给大型企业,而忽略了小型企业。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撤并了县及县以下的经营机构,并限制了他们的贷款权限,而出现了商业银行“贷城不贷乡”的现象。

1.2 村镇银行拓展了农村资金融通的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的剩余资金。然而,农村投资渠道太过单一,致使大量的资金不合理利用甚至是被违法者欺骗用于未个人非法牟利和非法项目中。从近几年来发生在各地的金融诈骗案、非法集资案等案件中发现,受骗者和违法者大部分来自农村,非法机构的行为不仅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也给资金所有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村镇银行的合法性、正规性的优点正可缓解这一局面,农民可以找自己信赖的银行进行储蓄投资,如有所需还可以从村镇银安心贷款,所以说村镇银行拓展了农村资金融通的渠道。

1.3 有利于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

设立村镇银行能打破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垄断,改善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目前农村信用社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主要提供者,对农业金融服务缺乏充分、有效的竞争。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在资金的运用上存在着忽略农村资金需求,而更倾向于把资金投入到其他项目上,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且农村信用社组织结构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道路异常艰难。村镇银行的建立,必定会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竞争压力,打破经营垄断,促使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从根本上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长久之道。

村镇银行生存与发展的优势并不意味着其发展道路是一帆风顺的。所有事物发展的道路都是曲折的,村镇银行发展和壮大必将面临诸多挑战。

2 村镇银行的风险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八大类。村镇银行是银行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拥有银行以上种类的风险。但另一方面,村镇银行也有区别于银行系统的地方,这就决定了村镇银行某些风险会与银行不同。因此,村镇银行不仅面临一般银行都会面临的风险,而且面临农村金融的特殊性风险。

村镇银行特殊性风险概括如下。

2.1 农业生产风险

在农村,农民借来的款项主要投入了种植养殖业的扩大再生产,但是由于农业产品的盲目趋同性和结构的固化性,村镇银行又面临着其他银行所没有的农业生产风险。这些风险主要两种:一是产品的盲目趋同性:由于同一地域自然条件的限制及农民多年形成的耕作习惯,农民在种养业的品种结构上高度趋同,农业发展存在盲目性趋同性,容易出现大幅起落,不易把握其发展状况,这必然导致同种产品的供给过多,价格下跌。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难度较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比较弱。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并且有极强的季节性。因此,即使农户获得了市场行情,也不能像生产工业品那样加班加点。这也是农业生产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生产的特殊风险,削弱了农民还贷能力。

2.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衙对的主要风险,也是村镇银行的面临的主要风险。农村的信用状况不是很好,农村信用状况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经济基础不足,农民很少将资产抵押等都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阻碍。由于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农民普遍缺乏投资、储蓄等理财观念,对村镇银行并不了解,使得农民借款不能按期偿还或者根本没打算偿还贷款的情形经常发生。这样就导致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信用风险。

2.3 流动性风险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产品及农业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贷款的需求也就非常大的。但由于农村地区广泛存在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再者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的闲置资金较少,村镇银行吸储难度较高,所以村镇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就导致了村镇银行存贷比失衡的普遍发生,存在资金缺口,从而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同时,村镇银行存贷款期限不匹配也容易引发金融风险。活期存款是村镇银行主要存款业务,而贷款主要为定期贷款,致使存款流动性偏强,贷款稳定性偏高,如果防范不当很容易引发支付危机。

2.4 政策风险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实力、盈利能力均不是很强,按理来说,它应与农村信用社一样得到国家税收减免政策的扶持。然而事实正与之相反,村镇银行在营业税、所得税征收方面比照的是其他商业银行标准,所得税是25%,营业税、城建税、教育税及附加税率是5%,然而受到政策支持的农村信用社所得税全部免除,营业税只缴纳3%,这巨大政策支持反差,使村镇银行利润进一步缩水。此外,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的不够成熟,农业风险经济补偿机制尚不健全,特别是由于农业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更加需要政策性保险的支持。所以保险及补偿机制不健全,增加了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的风险系数。

2.5 操作风险

村镇银行内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导致操作风险比较高。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村镇银行处于起步阶段,业务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规章制度还不完善。村镇银行由于地域等原因,绝大多数员工都在当地聘任,而真正的金融专业人才较少,因此人员素质不高,合规操作意识差,业务操作流程相互制衡的规章形同虚设,极易导致操作风险发生,对村镇银行日后业务发展埋下风险隐患。

3 完善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的建议

村镇银行若想良好的运营,就应把风险管理看作是发展的关键。为此,村镇银行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按照《村镇银行监督管理意见》的要求,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3.1 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提升资产质量

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的评估方法和信用手里的标准化流程明确每个信用管理环节的内容、责任主体及职责,确立信用评价细则,划分风险管理责任。然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不光要建立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开展信用评价,还要做到以下三小点:完善贷款“三查”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定期进行贷款风险检查,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健全资本约束

3.2 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机制,促进运营模式的良好发展

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在市场及财务出现危机时期能有稳定的流动性,从而有能力应对债务和客户的需求。村镇银行应提高流动性管理,制定合理存贷比率。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对资金的需求量大,村镇银行可以以他们为主要客户,抓住这一主要市场,增强吸收存款的能力,充分发挥村镇银行立足于当地和服务于“三农”的自身优势,将农村客户吸引到自己的银行中。村镇银行更要落实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加强对流动性指标的识别、分析、监测和控制,建立健全的流动性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应急预案,尽可能的减少流动性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3.3 提高操作风险管理能力,完善操作规范

村镇银行要进行定期检查,认真排查操作漏洞,系统地提出相应的弥补方法和建议,不断完善制度、改善操作规程。而且要定期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员工的操作水平、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员工在业务拓展时能够识别风险并予以控制。这样做不光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并且让员工对银行的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更加熟悉和了解,从而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同时建立重要岗位定期交流制度,对在同一岗位工作三年以上的都要遵循轮岗制度,进行换岗。但也不能忘记加强对员工的监督管理,监管部门要制定出相应的监管制度并加强监管力度,以最大的可能避免操作风险。

3.4 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文化

村镇银行要想打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应从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入手,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深刻认识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在进行业务的同时控制风险,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其次,让风险观念深入人心,使员工在每一次业务处理的事前事中,都仔细分析给银行带来的各种风险。再次,把内部控制落实到根本上,在每项业务的开始都要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计划。最后,深化风险动态量化观念,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和监控的能力,做到预防风险,控制风险。

村镇银行发展趋势第9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 产业化 担保人

一、村镇银行的含义及特点

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制约因素,金融服务是其中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农户或乡镇企业由于没有适当的抵押物,很难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在需要资金是主要向邻里或一些民间资本贷款。另外,一些现存的金融机构为了追逐利益,把农村的资金通过自身的渠道输送到城市进行投资,使本来就缺少资金的农村建设更是“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要建设好新农村,需要设立适合于现阶段情况的金融组织,增加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村镇银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

在我国,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成立主要是为了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村镇银行既要坚持商业存在的原则,坚持盈利为目的,也要坚持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业和农民,因此,无论村镇银行模式如何改变,都不能脱离“服务三农的、都要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实行小额、分散的原则,存贷款业务不能超出县域经济区域。”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像其他金融机构一样,将所筹集的资金用于与“三农”无关的项目上。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从目前村镇银行的发展来看,面临诸多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村镇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大,资金来源不足。村镇银行主要建立在发展潜力比较大,但现阶段发展比较缓慢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与外界联系较少,农民对投资理财理念了解不多,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农户或乡镇企业的收入水平有限,用于储蓄的资金较少,再加上各大商业银行在这些地区也有网点,且认知度较高,更多人愿意把钱存入这些金融机构。这样导致了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对村镇银行的正常运营造成了不利影响。

第二,村镇银行本身资本有限,正常运转面临较大风险。村镇银行的建立,对注册资本的要求不高,一般在100万元到300万元之间,资本实力薄弱,对于农村的贷款显得力不从心。而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户和农村小企业,农户收入水平低,缺少适当的抵押品,信用意识不高,导致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较大的风险。再加上,村镇银行由于自身网络建设不全,导致一些金融业务无法有效开展,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三,村镇银行面临困境,制约其发展。一方面,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村镇银行的发展可能在某一地域具有一定优势,但是这些地区的农户或乡镇企业的闲置资金有限,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激烈的竞争,目前,我国农村设立的金融机构有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农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金融等,因此村镇银行的发展要在现存的市场环境中寻找生存的空间,显得比较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措施,主要有:

第一,正确定位市场,寻找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市场。村镇银行应根据其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与农村金融需求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发展满足农户和乡镇企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丰富金融产品的品种,提供个性化服务,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展开错位竞争。

第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村镇银行应立足于服务“三农”这个目标来开展业务,建立起取信于民的企业文化,让农户信任村镇银行,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真正的好处。建立起为愿意为贫困地区发展做出贡献的企业文化,建立起适合地方特色的信贷模式,对员工进行专业训练,培养其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积极参与到银行的发展事业中,消除经营过程中的面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通过各种媒体来宣传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和特点,介绍政府关于村镇银行的有政策,让老百姓对村镇银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村镇银行应给农户或小企业提供优质、快捷、方便的服务,形成自己的品牌,扩大在当地的影响力,提高其社会认知度,以消除老百姓心中的疑虑,为其长期发展打下基础。

虽然对村镇银行的发展有很多的研究,但大多探讨的是: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而实际上村镇银行的发展正在逐步偏离“服务三农”的初衷,就是因为在农村地区,老百姓对于这样一个新型的金融机构认识不够,不愿把款存入存村镇银行,或者是抱着将来要从村镇银行贷款的态度,把钱存入村镇银行。如果将来由于不满足条件而没有从村镇银行取得贷款,那么农户宁愿把钱存入其它声誉较好或规模较大的银行,使得村镇银行的生存就面临困难,又不得不投资一些“非三农”的项目,使得农户对村镇银行的办行宗旨产生怀疑,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最终村镇银行和一般商业银行并无什么不同,起着“抽水机”的功能,即从农村抽取储蓄存款用于投资其它建设项目,这样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并无帮助。

三、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探索

如何提高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的社会认知度,得到农户的认可,并非只做媒体宣传和提供态度良好的服务就能办到的。只有村镇村行能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做出贡献,能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突出自己的特点,其地位和认知度才会上升,远比宣传取得更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实现呢?

首先,来看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发展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润最大化的大规模生产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各个地方根据当地的条件,探索出了一些新的发展模式,以解决这个矛盾。目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行规模化经营,即通过整合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资料,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通过规模经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收益,增加收入,调动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中,使得农民大量进入城市工作,农村的土地如何处理呢?一是丢荒,二是租给愿意规模化经营的个体或组织,这样不仅土地没有荒芜,每年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因此,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趋势,但是现阶段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比较缓慢,因为很多愿意进行规模化经营的农户或组织,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承包土地。而对于这些农户或组织,并不像企业那样,有详细的项目计划,所以很难在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只能凭自身有限的资金租种较少的土地,基本上达不到规模经营的效果。

如果村镇银行能够抓住这个契机,给这些愿意或计划进行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农户或组织提供贷款,那么会真正实现其服务“三农”的宗旨,同时也可以增加自身的盈利。这是一个待开发的需要去培育的市场。如果这个市场能够顺利发展,那么村镇银行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将无其它金融机构可以相比。

其次,来分析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模式。

第一,村镇银行可以和地方政府合作,通过地方政府的帮助,对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和农作物生长情况及其一年的气候等进行综合的了解,对农户规模化经营取得的收益进行大致的评估。

第二,地方政府出面作为贷款者的担保人,以减少村镇银行面临的风险,因为地方政府在当地村民中有很高的威望,而且还可以提供专业的农业科技人才在经营过程中给以指导,以保证规模化经营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村镇银行根据规模化经营的预期收入,第一年谨慎贷给一定数量的资金,解决规模化经营中面临的资金困难,并要求贷款者在申请贷款时,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或担保,所贷资金要用于合同规定的用途,每次使用资金时,银行才将其相应资金汇入其账户。银行委托地方政府对贷款者的日常经营进行监督,并进行不定期的检查。第一年规模化经营取得成果后,第二年的贷款可以根据第一年的经验适当增加或减少金额。

第四,对于贷款的收回,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要求在农产品销售完后一定时间内,按合同约定先还一部分本金和利息,也可以选择全部还款。规模生产的农户或组织也可以和采购商签订合同,收取部分定金用于提前还贷,以增加村镇银行资金的流动性,每年贷款都应重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审核。

第五,明确借贷双方和地方政府的责任与义务。地方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起着监督、指导、担保的作用,规模化经营顺利展开后,农户或组织可以向乡镇企业转型,实现产业化经营,这样可以逐步减少贷款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负担。转型为有实力的企业后,又可以担保其他个人或组织向村镇银行申请贷款,为村镇银行的发展培育出一个新的市场。

只要这个模式能发展成功,农村经济的发展会取得突飞猛进的成果,这个市场由村镇银行培育出来,在以后的发展中,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的认可度比一般金融机构更高,农户可以通过当地政府或转型后的企业作为担保人向村镇银行申请贷款,这样就愿意把钱存入村镇银行。只要得到农户的认可,村镇银行的发展就不会面临现阶段的困难局面。

最后,这个模式要成功运作,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为他们提供稳定的工作,只有这样农村的土地才有实现长期稳定的规模化经营的基础。第二,在试点过程中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特点,指导农户或组织的规模化经营,且愿意作为他们的贷款担保人。

综上所述,在我国,村镇银行要实现服务“三农”的初衷,不应仅仅停留在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生存的市场空间,而是应该去根据未来的发展趋势,培育和发展的新的市场,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引擎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舒.中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金融纵横. 2010(10).

[2]朱海城.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

[3]柴瑞娟.村镇银行支农性制度构建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4).

[4]彭浩,邢欣.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10(4).

[5]王光远.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0(6).

[6]邹力宏,姚滢 .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