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村镇银行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31 16:35:51

村镇银行发展

村镇银行发展第1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发展动力;制约因素

1 概述

2006年中国银监会根据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中国农村开设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贷款金融组织等金融机构,以探索解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金融体系薄弱导致的“三农”发展所面临的金融资源匮乏等问题的新路径。本文针对当前中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主要运用农村金融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思想进行探讨和研究,力图理清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历史脉络,然后采取问卷调查调研法、文献综合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针对当前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与其他同类型金融机构进行比较,考察和探究中国村镇银行的内涵及市场定位。进一步分析目前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2 文献综述

中国银监会颁布的《村镇银行暂行管理规定》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因此,中国村镇银行是以面向农村经济发展而设立的金融机构,其直接目的就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金融机构网点少、竞争不充分而造成的融资难问题,从而实现“以增量改革倒逼存量改革,构建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在村镇银行研究方法方面,国外学术界大多采用定量分析法对村镇银行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如早在2002年,De Young就采用业务模式就村镇银行发展的市场价值及股份制条件下村镇银行股票收益进行量化研究。当前国外学术界对村镇银行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村镇银行的表面问题,并逐步走向深化。随着国内村镇银行的逐渐兴起,中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以日益成为国内学术界关心和研究的热点。总体来看,上述学者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但研究方法多集中在定性分析上,这就造成了国内学者关于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经济效益提升以及核心竞争力培育等相关研究缺乏较为充实的数据支撑。

2.1 中国村镇银行综述

2.1.1 中国村镇银行的性质

中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立足于县(市)以下的乡镇和广大农村地区,其业务主要是为当地农民、农业、农村经济以及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合理的金融服务,亟需村镇银行填补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不足。“发起人制度”是指根据2007年中国银监会颁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国村镇银行的设立必须由至少一家国内经营效益较好、符合监管条件、经营效益好的商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银行,且该发起银行持股所占比例必须大于等于所成立的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百分之二十,单个股东或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百分之十,这种由其他银行发起而创建金融机构的制度被称为“发起人制度”。

2.1.2 中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背景

从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源头上看,党和政府关于中国村镇银行的探索最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孕育于20世纪90年代,产生于21世纪初期。总的来看,中国村镇银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字显示,从2007年3月份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到2007年年底中国村镇银行的开设数量已达到19家,截止到2014年3月末,我国村镇银行数量已达到982家。中国村镇银行设立地区,大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县(市)多城(镇)少”的格局。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省份的特定区域。山东、浙江、辽宁、四川、河南、内蒙古五省市村镇银行设立数量占到了全国村镇银行总数的49%。与之相对比,截止到2013年年底,西部偏远地区省份如自治区尚未建立村镇银行网点,青海省也仅有1家村镇银行,其所占全国村镇银行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2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性因素

2.2.1信誉度积累薄弱导致资金来源不足

中国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经济创新性发展成果具有机构单一、决策效率高等优势,但是无疑是一个仍处于试点阶段的弱小金融机构,不可避免的带有经营规模小、营业网点少、结算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2.2.2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村镇银行风险控制力薄弱

农民收入的不稳定特点直接提高了村镇银行的借贷风险。长期以来我国相关部门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仍严重受限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农民生产一旦遭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很可能导致颗粒无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丧失偿还村镇银行贷款的能力,大大增加了村镇银行的借贷危险。

2.2.3业务结构单一阻碍了经营特色的发挥

现阶段,中国村镇银行主要业务仍停留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传统业务上,服务内容与农村信用社、中国储蓄银行等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多大差异性。可见,目前村镇银行开展的业务结构比较单一,存贷模式与农村信用社等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没有多大差异性,缺乏自身特色。。

3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问卷调查法。笔者以村镇银行市场定位为研究主线进行问卷调查设计,发放500份问卷调查,作为此次研究的数据支持。采用结构化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基本以选择题的形式展现给调查对象。此次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一些针对村镇银行的消费市场潜在顾客、村镇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村镇银行的经营状况分析、影响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一些内外在因素及归纳总结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二,文献研究法。查阅了大量的关于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背景、中共中央关于推进中国农村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研究意见、村镇银行发展模式等相关方面的文献资料,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中国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发展问题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针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区域规模、发展趋势等做出一些统计分析报告,另外一些上市商业银行会有一些年度审计报告。

3.2 研究工具

在对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制约因素和困境的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其村镇银行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分析村镇银行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机会和挑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其市场定位,构建村镇银行良好发展的方向和秩序。

3.3 分析结果

发出调查问卷500份,实际回收到有效调查问卷420份,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及对其进行“SWOT”分析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村镇银行缺乏核心价值;企业信用文化建设落后;金融服务能力较差;营业网点较少;金融产品较为单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及范围相对比较狭窄;另外,村镇银行门槛发展比较高;村镇银行由于受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以及中国民众消费习惯的制约等因素,以至都在缓慢的向前发展。

4 数据成果分析

基于中国民生银行具有的中国商业银行的普遍特点和作为村镇银行的发起行与村镇银行所具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以中国民生银行为例展开对中国村镇银行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4.1 村镇银行与民生银行资产规模分析

4.1.1 中国民生银行股本结构和资产规模分析

从民生银行所持股的股东来看,居于前8位的是:香港中央结算(人)有限公司持股4078629247股,占发行股票总数的15.27%;新希望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333586825股,占发行股票总数的4.99%;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151307314股,占发行股票总数的4.31%;中国船东互保协会持股905764505股,占发行股票总数的3.39%;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888970224股,占发行股票总数的3.33%;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持股805600038股,占发行股票总数的3.02%;中国中小企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737955031股,占发行股票总数的2.76%;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698939116股,占发行股票总数的2.62%。同时,民生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有效整合银行内部相关业务,大幅度提高银行管理费用的使用效率,从而在保证民生银行总体规模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使管理费用所占营业利润的比例由3.46%下降到2.91%,这进一步反映了民生银行总资产、净利润和管理费用的财务指标数据结构不断优化,总体经营效益的显著提高。

4.1.2 以中国民生银行为发起银行所成立的村镇银行资产规模分析

与民生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注册资本相比较,村镇银行明显存在注册资本少的特点;从民生银行在全国各省会、直辖市等大城市设立的一级分行营业网点的资产规模来看,以民生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所发起的村镇银行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更为显著的是,民生银行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和股本主体在所发起的27家村镇银行中有24家控股比例达到或超过半数,明显高于民生银行各大股东所持有的股本比例,从而确立民生银行在所发起的村镇银行董事会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使村镇银行的经营活动始终处于发起行的控制之中。

4.2 村镇银行与民生银行市场定位分析

4.2.1 从营业网点来看,民生银行所设立的27家村镇银行存在经营网点少量稀少,经营员工不多等显著特点,其业务主要是为当地农民、农业、农村经济以及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合理的金融服务,以弥补传统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偏远农村地区金融网点稀少、服务业务单一等问题的不足。

4.2.2 从经营业务来看,民生银行除具有村镇银行所开展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等基本业务外,服务职能已基本覆盖了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发行兑付和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等各种金融服务业务。

4.3 数据分析

民生银行经过数年持续不断地对所发起村镇银行的资金投入,村镇银行的经营业务不断丰富,经营网点逐渐健全,经营效益显著提高。截止到2013年6月底,民生银行所发起的27家村镇银行总资产达到164.68亿元人民币,除去贷款资金和其他债务支出,净资产已突破20亿元人民币,仅2013年上半年就实现净利润1.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71%。然而,相对于民生银行其他子公司,村镇银行仍然存在着发展速度慢,盈利数额小,增幅相对落后等问题。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目标

5.1.1 缓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金融资金短缺的矛盾

中国村镇银行的发展拓展了农村金融的新渠道,尤其是村镇银行可以为农民群众发放一定数额的无抵押小额信用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商业银行相关金融服务的空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资金紧缺的局面。

5.1.2 推动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进程

村镇银行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可以有效地推动农村竞争性金融市场格局的形成,迫使农村信用社和在村镇银行竞争过程中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扶农、惠农的水平,从而激发整个农村金融经济的活力。

5.1.3 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合法渠道

首先,国家和政府对村镇银行的设置门槛相对较低,经营方式较为灵活,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金融资本数额情况自主的决定投资或者贷款;

其次,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体制的创新模式,为农民金融借贷和投资提供合法的渠道,大大降低了农村群众融资的高成本风险;

最后,通过农民与村镇银行的经营互动,激发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从而挖掘出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潜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最终达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目的。

5.2 研究结果对现实的启发意义

相对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中国村镇银行则是一个新生事物,不可避免的面临着社会认知度低、服务结构单一、专业人才短缺、风险控制能力弱等诸多问题。然而,中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与机遇并存。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树立村镇银行良好信誉形象,打造村镇银行特色服务品牌,提高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建立村镇银行完善监管体系。

5.2.1 树立村镇银行良好信誉形象

①打造企业信用文化,增强企业信誉积淀

村镇银行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较为成熟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使企业职工树立“立足村镇、服务农村”的意识,从而在村镇银行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团体精神,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和服务精神。

②增设营业网点、提高服务水平

首先,必须扩大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增设营业网点,“拓展网络功能,提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营造干净、整洁、敞亮的服务环境,最大限度的满足村镇银行服务对象的需求,提高服务客户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增强服务对象对村镇银行的信任感。

其次,加强村镇银行员工服务群众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塑造银行员工良好的精神风貌,提高银行职工服务质量,以服务赢得银行客户的信赖。

最后,加快村镇银行现代化升级,保障村镇银行之间、村镇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之间存兑渠道畅通,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来降低人工造成的损失,提高自身业务拓展、开发和运作的能力。

5.2.2 打造村镇银行特色服务品牌

①坚持惠农原则,明确市场定位

打造中国村镇银行的特色服务品牌,必须明确村镇银行“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业”的市场定位,充分利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扶持村镇银行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始终不疑的坚持惠农的原则,以服务“三农”为目的,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探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特色发展道路。

②发挥本土优势,坚持产品创新

打造村镇银行服务品牌,必须发挥村镇银行本土优势,坚持走本土化道路。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村镇银行规模小、机制灵活等特点,针对农民群众和中小企业主资金需求规模小、频率高的典型特点,坚持产品创新,开发适合农民群众和中小企业主需求的特色理财产品,从而降低村镇银行资本运行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5.2.3 建立村镇银行完善监管体系

①建立完善的村镇银行法律监督体系

在社会主义法治经济条件下,有法可依是国家监管部门实现对村镇银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的前提。

在立法方面,一方面,立法机关在制定村镇银行监管法律时要有一定的前瞻意识,监管法律的适当的超前性“不仅体现了法律规范的导向作用,也使金融业务的拓展、金融创新从开始就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立法机关可以有效地借鉴国外关于农业金融发展方面的相关法律,如日本颁布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和美国《1916年联邦农业信贷法》都为各自国家的农业金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②加大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

首先,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管理金融机构的各自监管职能分工,做到不重叠、不模糊,机构精炼、权责明确,从而实现监管系统联动,监管有力。

其次,加强监管人员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同时鼓励监管人员探索监管创新模式,实行监管人员业务素质和监管效果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激发监管人员工作热情和创新积极性。

再次,在监管手段上,充分利用当今社会高科技手段,在原有的现场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基础上对村镇银行的经营状况、运营风险进行实施监控,并做出客观评估,进而重点加大对资产状况恶化、经营效益低下等不良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必要时予以停业整顿或宣布破产。

③建立完善的村镇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一是加强对银行员工进行金融知识和风险预防知识方面的专业培训,降低实际操作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二是加强村镇银行与发起行之间的风险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保障村镇银行与发起行之间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与应急机制的畅通。

三是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贷借款的比例规定,即“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

四是在村镇银行日常运行过程中,银行管理人员要定期对村镇银行金融业务的风险关节点进行检查和梳理,重点排查金融风险程度高、容易造成银行资产流失的环节,从而将村镇银行风险扼杀在银行内部,防患于未然。

五是是村镇银行管理人员定期对银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风险预警,对已经无法避免的金融风险应提前制定出应急方案,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张元红.当代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2]姜波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金融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张鸣.浅析村镇银行的“汤水效用”[J].农村经济,2007(7).

[4]阿西夫・道拉,迪帕尔・巴鲁阿.第二代格莱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5]王威,徐倩.当前村镇银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北京辖区为例[J].中国农村金融,2011(7).

[6]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研[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7]李敏.资金瓶颈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浙江为例[J].农业经济,2011(1).

[8]张小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06.

[9]李建英.转轨期农村金融新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10]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2010年第27号.

[1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2012年第27号.

村镇银行发展第2篇

农村金融需求不足、供给滞后一直是制约我国“三农”发展的瓶颈之一,经过多年探索,村镇银行的构想已成事实。2006年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允许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农村金融机构。故村镇银行的产生是实现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新兴力量,一直备受关注。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截至2011年9月末,全国有537家村镇银行开业,87家在筹建,已开业村镇银行运行总体上健康平稳。但吸储难、结算难、存在脱农倾向等问题,使得村镇银行成长的每一步都面临着巨大压力。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就我国村镇银行的现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战略性意见。

二、基于swot分析的村镇银行

SWOT分析法,它由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是一种能够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基于swot分析的村镇银行,就是通过对村镇银行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en)等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通过把村镇银行内部资源与优势、外部威胁和机会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了解其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略层面加以调整方法和资源以保障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以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

(一)内部分析

1.优势分析①草根性优势明显,促进农村资金回流银行监管部门根据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确定了农村新设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从下表1-1、表1-2中可以看到监管部门一改我国以往金融机构进入的高门槛,村镇银行进入强调低门槛。低门槛是指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从机构种类、注册资本等方面,大幅度降低村镇银行的准入门槛。“低门槛”的设立合理增加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面,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村镇银行多是由当地城乡企业出资组建而成,使农村资金就近、及时、合理的回流到农村经济中。“草根性”使其在当地具有强人气,便于在较短时间内设计出针对性良好、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②资产潜在盈利能力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在于服务“三农”、扎根县域。明确的贴近社区、贴近“三农”的市场定位决定了村镇银行远低于商业银行的低贷款利率。村镇银行自产生以来受各种优惠政策的庇护,不承担国家政策性业务,无历史负担,使得村镇银行的资产潜力得到解放。针对农业生产的特点,村镇银行会积极创新适合农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弥补了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的欠缺。③治理结构灵活,产权结构清晰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的设立条件之一是有一家公司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经营业绩好的金融机构做主发起行。村镇银行可吸收发起行的管理技术,合理移植管理制度,防范经营风险。村镇银行根据相关监管法律法规有权适当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规定》还指出村镇银行属于一级法人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其独立实现经营决策。村镇银行的组织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其建立适合村镇银行特点的组织架构,规模小,业务简单,实行简灵活的公司治理。与其他商业银行比,皆具有一定的优势,这对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劣势分析①盈利性经营原则与支农目标相矛盾村镇银行是股份制银行,以效益性为经营原则之一,其出资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发展的追求目标。而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农业是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经济体,受自然、市场和系统的影响大,显然追求利益和服务“三农”相冲突,使贷款方向偏离初衷,导致支持农村的宗旨破产。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有35家村镇银行。截至2010年5月,浙江省村镇银行存款余额54.55亿,贷款余额62.53亿。虽然,浙江全省村镇银行户均贷款76.55万元,成功的体现了村镇银行“支小”的市场定位。但是,贷款发放对象的构成中,农户贷款22.7亿,仅占比36.32%。②吸收存款难,开拓市场难村镇银行虽发展至今有6年,但是长远看仍是新生事物,这使农民以及当地乡镇企业对它的了解缺乏,从而相较农信社等认可度较低,这导致村镇银行筹措资金难。目前,大多数村镇银行仅靠储蓄存款作为资金来源,加上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闲置资金有限,更阻碍了村镇银行贷款业务发展的步伐。就村镇银行本身来看,经营规模小,业务类型少,对于村镇银行市场开拓也不利。③风险多,控制难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宗旨决定其具有风险多、难控制的劣势。首先,农业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很强,而我国农村保险体制发展未达到完善,使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需承受很大自然风险。其次,目前我国的农民是一个信用意识淡薄的群体,会把村镇银行当作政府扶贫“公益机构”,而且农户缺少有价值的贷款工具,这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要求抵押品具有较强的变现性相违背。再次,村镇银行这种自给自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简单模式极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同时存贷比的不断增大也使其面临很大流动性风险。据调查,截至2011年7月底,江苏省共建31家村镇银行,共吸收存款106.27亿元、贷款余额101.12亿元,很多村镇银行存贷比已经超过了监管红线75%。存款增长远远赶不上贷款增长的速度,流动性风险突出。④监管力度不够目前,银监会明文规定了村镇银行“低门槛、严监管”的监管模式。但是,实际上严监管很难落实到位。首先,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新颖,业务经营方式也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需新的监管模式的探索,而现在新管理模式仍在创新中,并未成熟;其次,村镇银行日渐发展,意味着监管任务日益加重,而基层的监管人员并未配备齐全。再次,细节上的监管程序并未确定,在实施时难免会无章可循。

(二)外部分析

1.面临机会①农村金融需求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成熟,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金融的需求不断多元化。据2009年对江苏省的某县农村金融状况调查显示,根据调查样本,2007年,农户贷款项目1141个,比2006年增加175个,增长18.1%。在样本245家农户中,有借贷需要的农户有147户,能够从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得所需金额的农户为72户,有16户的贷款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其余的农户无法从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存在着明显的供给约束。从目前农村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农民对金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贷款需求越来越多,额度也在扩大。总之,巨大的农村市场潜力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机会。②供给严重不足在1997年前后,大部分商业银行资金逐步撤离农村市场。同时,农信社由于盈利性原则驱使,逐步将资金面向城市需求客户,而且农村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这样逐步空缺的农村市场环境无疑对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更有益。③政策支持力度大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出台了很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村镇银行发展,也必将完善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体系。

2.威胁分析①同行的威胁农信社是我国第一次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产物,在农村其他金融机构中,其对村镇银行威胁最大。尽管近年来农信社的重点逐渐转向城镇,但是其50多年在农村信用的积淀以及配备设施的完备,仍然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同时,由农信社诞生的一系列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农发行等其他金融机构也威胁到村镇银行的发展。②非正规金融的威胁改革以来,农村民间金融借款,一直很活跃,是广大农民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非正规金融的提供的金融产品虽然不如正规金融机构的规范化,但却市场化,深得农民心,例如借钱快的高利贷,无疑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很大威胁。

三、Swot战略组合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1.市场战略:认知自身市场定位狠抓服务“三农”,充分认知自身市场定位。村镇银行明晰的产权结构和灵活的治理结构决定了其业务程序简洁、运营效率高的特点,为服务“小而多”的农民特殊客户群体提供了良好软性条件。村镇银行的宗旨是服务“三农”、扎根县域,从而决定了客户群体的差异化。村镇银行不仅要在社区内优选农民、城镇居民等不同客户群体,还要根据不同的客户对象、不同的客户融资、不同的贷款方式,开发设计不同的信贷产品,把客户服务工作做精。除此之外,村镇银行要针对农民目前对其认知不够的缺陷大做文章,努力“营销自己”,多利用媒体和平台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村镇银行。

2.特色战略:认清自身“一技之长”完备体制设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战略。村镇银行要脱颖而出,确立独特经营模式,做到人无我有。村镇银行治理结构灵活,但是仍未完善,这需要村镇银行加强体制建设和员工素质建设,完备设施,加强金融创新,逐步走向金融电子化和现代化,达到减少经营成本的效果。同时,充分调查农村金融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确立专业化、特色化战略,把农村金融服务做优。外部环境上,政府应该出台更多优惠村镇银行的政策与条例,特别是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相关费用方面,以此来增加村镇银行发展动力。

村镇银行发展第3篇

(一)股本设置欠合理且村镇银行股份制优势难以发挥

从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看,虽然民间资金参与了新设的村镇银行,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并且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这样,大股东对村镇银行占有的绝对控股地位,致使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相当于大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人员管理、业务经营诸多方面都受到约束,自主经营权难以发挥。另外,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较低,导致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存款客户特别是一些大额资金不敢进入,影响了负债业务发展。此外,受最大贷款户比例不得超过注册资本5%限制,难以满足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影响其资产业务拓展。

(二)配套法规政策不健全

自从《意见》出台以后,中国银监会又陆续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各地区的政策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能减多少税、免税多少年没有规定;二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尚未建立激励机制,影响其支农积极性;三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四是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信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当前还未能明确。

(三)信用环境较差且贷款风险难以控制

农村信用环境是村镇银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农村信用环境不容乐观。首先,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他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其次,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农民对政策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凡是国家在涉农方面的政策举动都被认为是对农民的“救助”。部分农户认为在村镇银行借钱,可以先不用考虑归还,从而引发资金的道德风险。第三,担保机制缺失,村镇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农村地区信贷担保体系的完善,但农村地区可用担保资源稀少,遏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加之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

(四)金融监管模式缺乏针对性且“严监管”难实现

当前银监部门对村镇银行采取“低门槛、严监管”的模式,“低门槛”即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覆盖面;“严监管”即强化监管措施,实行刚性市场退出约束。但是事实上很难将“严监管”这一目标落实到位。首先,目前的监管力量不够充足;其次,即使有足够的监管力量并采用目前通常的银行内部关系人控制的模式来对村镇银行实行严厉的监管,也可能因为管得过多过严,而使村镇银行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以退出机制的运用来看,村镇银行一旦出现经营风险,就启动刚性市场退出机制,其负面效应是很难预料的。而且,由于金融风险有着强烈的传导效应,因某一家金融机构非正常退出,则有可能引发区域性的金融风波。

(五)业务类型有限且存款来源不足

目前村镇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从存款的角度看,首先,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其次,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再次,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小。这就使得村镇银行存款来源少,制约其市场开拓及业务范围。

我国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如果村镇银行改变目前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的做法,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农村。例如:可以进一步放宽银行业机构发起人组建村镇银行的条件,探索境内外各类出资者,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企业和自然人共同发起组建专司控股村镇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逐步尝试由控股金融公司发起组建村镇银行,形成投资多元、主体多样、形式多种的银行格局,更好地为农村小额农户、农村种养殖专业户、农村及县域小企业等不同层面的金融需求者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村镇银行的支持政策应当明确。作为银行业的新生力量,特别是诞生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农型地方性银行,村镇银行在发展时处于明显的经营弱势,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关于税收、准备金、再贷款等各方面的支持或优惠措施。具体而言,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第二,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第三,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发展壮大;第四,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保障,并考虑建立村镇银行的联合银行;最后,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

(三)不断优化经营环境

首先,要大力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加违约者的机会成本,培养和打造一批愿与村镇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的客户群。第二,要加快农村个人诚信系统的建设,在全面采集个人信息的基础上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同时,可以在试点村镇开展诚信农民评选活动,在农民诚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不断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环境。第三,要建立农村风险补偿与转嫁机制。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或者按照“企业+农户+银行”模式,开办由企业和种养大户签订协议、农户给企业签订单、企业给农户贷款做担保的贷款品种。第四,要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组建村镇银行要杜绝政府参股和干预管理决策,为村镇银行提供一个市场化的、充分竞争的发展环境。

(四)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部门应引导村镇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银行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第一,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或企业建立相应的举报制度,让公众对申请者的资信、品行进行评议。第二,要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对于村镇银行,考虑到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特点,对其运营应坚持更为审慎的原则。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以保障其运营更安全,努力减少因经营不善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要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比如按季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布经营情况:主要客户名单、各项经营指标、各类监管要求等,由监管部门组织成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将经营情况置于公开场所,使存款人方便查阅,借以增强市场对经营者、借款人、监管者的制约,向存款人提供充分的信息。

(五)努力拓展资金来源

首先,政府可以考虑对村镇银行开放更多的融资途径,以使其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比如捆绑发行金融债券,可以吸收大额的协议存款等等。其次,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增强公众向村镇银行存款的信心。第三,可以不断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加快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的加盟。第四,村镇银行应及时了解农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

(六)加强金融手段创新

从长远来看,发展村镇银行仍然需要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产品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首先,可以加强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合作,通过对大中型项目的联合贷款,或者为县域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需求主体提供信贷支持,扩大金融供给规模;其次,可以参与县市、乡镇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建设规划,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扩大金融服务对象;第三,应探索多种担保、抵押方式帮助种养殖大户、专业农户、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其资金需求,如经济林木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保单受益权抵押等,并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三农”和微小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保险、、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填补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同时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童.首家“草根银行”的标本意义.农民日报,2007-3-30

2.李恺萌.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运行初期的障碍与启示.人民网,2008-12-16

村镇银行发展第4篇

(一)村镇银行的设立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镇银行的设立正赶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其建立是由于农村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以往农民主要是依靠农村信用合作社来解决融资问题,但审批时间长,容易使农民错过最佳发展时机,使许多农民无法实现投资需求。村镇银行向农民提供一定的无需担保的小额贷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2月底,三类新型机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互助社)共筹集各类资本12726.65万元,其中,银行资本6480.21万元,占比50.9%,产业资本1953.89万元,占比15.4%,个人资本4292.55万元,占比33.7%。而其资产总额也达到了32446.16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2008.43万元。

(二)村镇银行的设立有利于促进农村新金融竞争格局的形成,由此形成村镇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及各种非正规金融机构同时并存的局面。村镇银行的进入对我国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起到促进作用,增加一条支持“三农”的金融渠道,可以弥补商业银行撤离农村地区所形成的空白,还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因审批严格、手续繁琐、门槛高而对“三农”和中小企业支持不足的问题,有利于“三农”和地方经济的更好发展。中外资商业银行进驻农村金融市场,增大了农信社的竞争压力。由于涉农贷款机构的增多,农信社已经开始主动上门服务了。这对于农信社的发展、进步而言,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三)村镇银行的设立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舞台。首先,为农产品企业或者个体业主提供金融服务。长期以来,这类企业或者个人融资需求较大,而且基本上是通过民间融资(非正规金融)完成的,村镇银行的出现无疑拓宽了融资渠道,从而为形成规模化农业经营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其次,村镇银行的出现可开拓我国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农民生活支出中教育、医疗比例较大,村镇银行可在这方面做出一定的探索,从而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再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些农民拥有一定的闲余资金,村镇银行的出现可以满足广大农民的理财需求。

(四)设立外资村镇银行——汇丰村镇银行是创新农村金融的有效举措。有利于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从“开放”的角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战略,注重统筹利用国内国际资源,积极引导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二、村镇银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偏离服务“三农”的目标。银监会《村镇银行暂行管理规定》显示,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小额信贷需求一直未能被信用社很好的覆盖,这是农村金融的空白点,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难题,村镇银行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弱。部分村镇银行无意“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三农业务,而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及出口企业上,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当时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

(二)村镇银行信誉度不强。商业银行法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如果没有资金来源,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也无从做起。一些村镇银行人士介绍,他们行在村民中的信誉度还比不上其他银行甚至农信社,吸存十分困难。在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的南充市仪陇县,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小额信贷的名义利率是8%,实际利率在13%以上,比村镇银行和信用社都高,但农户却更愿意到协会贷款,而不是村镇银行或者信用社。出现了协会资金不够贷,村行、信用社资金贷不出的情况。另外,该银行现在只有一个网点,没有加入银联,村民存款、取款都必须要到网点来,让客户感到不便。

(三)缺乏差别化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很多村镇银行目前开展的贷款业务与当地信用社业务基本重合,由于规模经济原因,其信贷能力远弱于信用社。因此,实际工作中常与信用社“撞车”,从而引发村镇银行存在必要性的质疑。

三、解决村镇银行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村镇银行的独特性,明确村镇银行的定位。组建村镇银行有一个最大的政策背景,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已经富裕起来的群体扶持弱势群体的指导思想适时组建村镇银行,让具有优势的金融机构把信贷支持延伸到村镇,并通过股份制吸收和引导民间资本,从而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的金融服务,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让弱质产业尽快升级换代,让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符合十七大精神、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决策。当前农民状况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民,农田不多,收成不好,没什么技术,也没有打工的经济来源,勉强维持着生计。二类是正在脱贫致富的农民,他们从事个体经营,成为种植、养殖大户,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成为农村经济活动中的有生力量。三类是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办企业,办商场,办学校,从事一切有利可图的规模化的经营活动,基本实现小康水平,走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村镇银行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首先应该为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最贫困、最需要扶助的人提供帮助,否则,它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村镇银行。

(二)加强监管。村镇银行市场定位与政策目标的差异应得到及时矫正,否则,试点效应一旦扩散,再来进行规范就比较被动。要从农村经济平衡发展的大局出发,站在国家的整体利益上,定位贷款的投向。金融监管部门应设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年度或阶段性考评,对不符合市场定位要求的村镇银行提出改进措施,直至责令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的组建和运行虽然是经济现象,但要看到它关系到民生问题。

(三)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性发展。要建立健全村镇银行相关法律法规,对村镇银行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比如推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减免税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给予政策性贷款利差补贴、允许申请央行再贷款、提供征信服务、及时解决支付结算等方面的障碍问题,等等。对外资金融机构组建或参股我国村镇银行,要积极引导鼓励,并利用其成熟的管理技术和小额信贷经验,来增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

(四)产品及服务创新。要推出适合农村中低收入阶层的产品,没有好产品的推出,就没有生命力。村镇银行可以在寻求合作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主动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联系,了解当地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同时与当地经济合作组织接洽,把握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和农户金融需求特点,针对不同需求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探索并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另外,除有贷款的需求外,部分农民也有理财需要,村镇银行可借鉴城市银行的理财经验,设计适合农民的理财产品。在提供金融服务上,应把村镇银行建设成为“田野上的银行”,让农户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银行。在村级层面将金融与生产、流通、采购结合起来,更有利于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创新。在降低信用风险方面,对村镇银行来说,可以由三个途径来强化这方面的工作:提高信息的对称程度;创新担保方式;与专业合作社进行融资担保合作等。村镇银行要真正深入基层,了解收集大量客户资料,降低因对客户信息的不知情而导致的信贷风险;寻求和开发新的担保方式;对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贷款时可要求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等。

(五)放开农村信贷利率限制。放开利率限制是农村金融得以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为基准利率的0.9~2.3倍。对于信贷供给方,关心的是成本收益,考虑到农户居住偏远、分散,借款额小、借款频率低等因素,要想使农村金融商业化可行,2.3倍的贷款利率上限还是太低,应该实现利率市场化。对于信贷需求方,最迫切的问题是“贷款难”而不是“利率高”。

(六)建立农村存款保险体系,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我国目前没有存款保险制度,一直由国家承担隐性担保。在金融市场逐步开放、所有制和产权制度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再由国家承担隐性担保已不合时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在鼓励发展各种农村金融机构的同时,为保护存款者的合法权益,可先在农村试点,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与金融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功能一起被认为是支撑金融安全网的三大基本要素,它可以提高存款人对农村金融体系的信心、抑制个别金融机构倒闭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通过该制度,运用存款保险机制对有问题的农村金融机构采取及时监测和早期纠正措施,有效防止农村金融机构只能存活、不能退出市场的情况发生,促进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健康发展。

总之,发展适合中国国情、适合广大农村地区不同需求的农村金融,需要打开思路,勇于创新和探索,走出新的路子,创造出可持续的多种新模式来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这对于整个金融行业来说是一个挑战。

村镇银行发展第5篇

一、完善结算系统,加强风险防控。

由于村镇银行始终没有完全进入到银行支付、结算、清算系统,导致资金的流通渠道不畅,村镇银行和其他银行之间不能进行资金的汇划,必然会影响村镇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所以在宏观上,需要央行进行改革,将村镇银行划归到整体结算系统中。在改革进行前,村镇银行本身也可以采取租用清算平台和清算系统的方式缓解这一问题。目前,兴业银行已经推出支付系统客户服务端,为村镇银行支付结算提供了一定支持。

前期的村镇银行门槛低,资本金总量小,经营风险本身较大。事实上,一些村镇银行已经出现了流动性问题,资本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并未达到8%和100%的国家标准。村镇银行的客户群是弱势群体和弱势企业,他们无法承受过高的风险,更无法承受银行资金链断裂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所以,村镇银行需要在多方面加强风险防控措施。对于流动性风险,村镇银行应当注重资产比率的监控,增强资金的流动性,同时尽量从多种途径拓宽资金来源。对于信用风险,村镇银行在审批贷款时,应当对贷款人进行详细审查,并确定其信用等级,以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同时建立完善的准备金制度,效仿商业银行控制其信贷规模。

二、建立保险制度,设立退出机制。

村镇银行的各项业务风险高,势必在进行内控的基础上,进入到保险体系。尤其是村镇银行现在缺乏银行业最为重要的存款保险制度,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储户的存款安全。如若短期内不能建立完整的保险制度,也应当以地方政府或国家信用作为其最终保障,保证储户利益,同时提高村镇银行的公信力,也有利于村镇银行的各项业务开展。

村镇银行发展第6篇

【关键词】银行 社区 方向

一 社区银行存在的理论根据:基于规模的银行业专业化分工

针对小银行优势的形成机理,学者们给出了各种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规模经济假说

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大企业更严重,因此对中小企业的信息搜寻和事后监控的成本比大企业更昂贵。而且单位贷款交易成本中的固定部分会随着贷款规模的上升而下降,因而大银行对量小、频度高的中小企业贷款存在着规模不经济。

2.市场竞争结构假说

由于资金和市场力量有限,小银行在与大银行争夺大客户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大银行可以借助其雄厚的资金规模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实现信贷资产多样化和风险分散化,而小银行由于实力限制只能在中小企业之间分散风险。

3.信息优势假说

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由于其地域性和社区性的特征,可以通过长期与中小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与互动来获得各种非公开的关联信息(即软信息),因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上拥有优势。

社区银行是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经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的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的业务联系。

二 社区银行的发展方向选择:村镇银行的社区化模式

1.社区银行的作用

社区银行的概念来自于美国等西方金融体系发达的国家。这里的“社区”并非一个严格的地域概念,与中文里人们所理解的城市社区不尽相同。可以是一个市,也可以是一个县,乃至是人们聚集在城市或乡村的一个区域。

客户定位聚焦于家庭及小企业客户。集约发展模式要求社区银行将优势资源聚焦核心业务,形成核心竞争力。美国社区银行将当地家庭、小企业视为主要服务对象,大中银行则主要面向高中端企业客户。这种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为社区银行带来了集约化经营的优势。

金融服务聚焦于小额储蓄和传统贷款。美国社区银行充分发挥在小客户群上的竞争优势,以小额储蓄和传统贷款为主业。首先,社区银行在小企业贷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区银行和大银行相比,在发放小企业贷款方面更具集约化的优势,因为社区银行更容易获取企业及当地市场信息,且能与借款者保持长期的密切的关系;其次,社区银行也是非住宅不动产项目贷款和家庭农场贷款的主要提供者;再次,社区银行更依赖个人储蓄作为其资金来源,因此对小额储蓄者提供服务更感兴趣。

高效的运营效率。社区银行的业务运营免除了相对复杂的环节和程序。由于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因而社区银行作出信贷决策相当迅速。相反,大型银行则需要经过必要的内部审批程序,耗时较长。许多社区银行对个人客户的零售业务方面提供了相当全面的业务选择。

2.村镇银行的社区化发展方向选择

借鉴国外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结合村镇银行制度设计的内在要求和特点,确定村镇银行的社区化发展方向。社区化发展既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也是村镇银行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有其客观必然性。首先,村镇银行目前主要从事“存、贷、汇”三种业务,中间业务少;其次,在社会认可度、网点分布、联网结算、资金规模、社会关系等方面都远远不如其他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再次,监管机构在村镇银行设置的制度设计上已经将村镇银行的区域发展方向定位于县级区域。向社区化转型,就是变单纯执行政策性目标为面向市场追求盈利最大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村镇银行的社区化模式可以坚持以下三个定位:一是消费群定位,服务当地微小企业及市场型农户的小额贷款需求;二是企业定位,“草根银行”、“农村金融”,扎根小城镇建设,贴近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服务“三农”;三是产品定位,包括贷款制度的创新、经营模式的创新和金融产品的设计。

三 村镇银行向社区银行转型的核心竞争力培育

1.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打造人力资本层面竞争力

首先,要树立“人才为本”的意识,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求吸引大批素质好、经验丰富的管理者与员工;其次,要加强人才的使用,充分理解每位员工的特点,发挥其长处,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推行个人客户经理制度、员工竞聘上岗制度、综合柜员制度、绩效挂钩分配制度等,建立淘汰机制,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努力培育潜在金融市场,打造市场层面竞争力

社区银行必须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将工作重点放在市场现状、潜在需求、发展趋势及自身与竞争对手的潜力、优势和劣势等问题上。要积极培育潜在的社区银行金融市场,大力推动中小型企业及农村金融客户的挖掘。

3.强化产品创新能力,打造产品层面竞争力

社区银行在注重产品创新的同时,还应关注产业技术创新。因为产品创新属于金融创新,而其所服务对象的创新属于产业技术创新;金融创新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融资便利和促进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能够促使社区银行深入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形成再次的金融创新。

4.创新社区银行品牌内涵

一是加强村镇银行的社会公信力和信誉度建设,采取各种途径提升村镇银行的公信力和信誉度;二是要强化村镇银行社区化服务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村镇银行的小银行优势。

参考文献

村镇银行发展第7篇

【关键词】孟加拉乡村银行;我国村镇银行

一、孟加拉乡村银行发展情况

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简称GB)由・尤努斯博士于1976年在孟加拉的JOBRA村创立,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运作最成功的农村小额贷款金融机构,目前营业网点遍及孟加拉全国,主要提供经营性贷款、贫困人口住房贷款、助学贷款、乞丐贷款、小型企业贷款、贷款担保、人寿保险和存款等业务。

1.发展历史

孟加拉乡村银行发展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1976年-2001年为第一阶段,向客户提供标准化的金融产品,但是灵活性较差,在客户违约的情况下,缺乏可行的补救措施。1998年的洪涝灾害对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打击重大,尤努斯博士开始对孟加拉乡村银行进行优化与改革,由此,孟加拉乡村银行进入第二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与第一阶段相比,转型后的孟加拉乡村银行灵活度更高,风险控制能力更强,业务发展非常迅速,贷款余额由2001年底的1.94亿美元发展到2011年底的9.68亿美元,增长了499%。

2.经营情况

截至2011年末,孟加拉乡村银行有2565个营业所,覆盖了81379个村庄,员工达22124名。共发放贷款113.5亿美元,回收贷款101.1亿美元,贷款余额9.68亿美元,还款率高达96.67%。孟加拉乡村银行坚持商业可持续发展,1995年之后不再接受捐赠,除1983、1991和1992年外,每年保持盈利,不良贷款率控制在2%以内。

3.成功要素

(1)将借款人变为股东。孟加拉乡村银行5%的股权归政府所有,借款人拥有其余95%的股权,这种股权结构有利于保持只为穷人服务的经营立场。

(2)信用自律组织发挥重要作用。孟加拉乡村银行贷款实行连带责任制,借贷人需参加由不含直系亲属的5人组成的互助互保贷款小组,再由6-8个小组组成一个中心,分别选出组长和中心主任。银行通过小组成员自控机制来开展业务,中心主任定期召集中心会议组织还款、放贷,这种方法降低了银行要了解和监管客户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金融风险。

(3)组织网络深入服务对象。以支行为基层组织,每个支行管10个左右的营业所,每个营业所管10个左右的乡村中心,约60个小组300个组员,形成真正围绕客户、根据客户特点来设计的信贷管理方式。

(4)存款来源有保障。孟加拉乡村银行对每个组员和外部人员都开放存款业务。组员贷款不需要任何抵押和外部担保,但必须以贷款的1%购买银行的股份成为股东,这使得组员在存款等业务上对孟加拉乡村银行保持很高的忠诚度,目前组员存款占总存款的54%。

孟加拉乡村银行为全世界农村需要信贷的低收入人群提供了可复制的小额贷款模式,传递了“穷人也能获得信贷”这个普惠金融理念。印度、乌干达、坦桑尼亚等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模仿和发展这一农村信贷的模式,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情况

2006年12月,四川、吉林等六省(区)开始村镇银行试点,标志着我国村镇银行的诞生。经过八年发展,村镇银行已遍布全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活跃和发展农村金融做出了重要贡献。

1.乡镇银行数量快速增加,资产规模迅速扩大

截至2013年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开业987家,筹建84家),其中,中西部地区组建665家,占比62%。全国已开业村镇银行资产总额628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632亿元,负债总额541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631亿元。

2.村镇银行“支农支小”持续深入

截至2013年末,全国村镇银行的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474亿元和1832亿元,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达90%。全国村镇银行累计向137万农户、36万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03万亿元,同时坚持小额分散的经营原则,户均贷款59万元,有效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

3.监管指标总体达标

截至2013年末,全国村镇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23.3%,不良贷款率0.49%,拨备覆盖率517.3%,贷款拨备率2.6%,流动性比率68.5%。各项主要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风险总体可控。

4.经营效益持续增强

2013年,全国村镇银行共有829家实现盈利,占开业机构的84%;利润总额121.3亿元,同比增加46.1亿元,增幅达到61.3%;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分别达1.7%和11.7%。

三、我国村镇银行与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共同特点

1.仅服务于所属辖区内的客户

孟加拉乡村银行以营业所为支点向周围乡村发放贷款,贷款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存款。而我国村镇银行同样按照《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不能异地放款,不能跨地域吸收存款,只能立足特定区域获得资金来源,在所属辖区内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2.具有独立性和自主决策权

孟加拉乡村银行为独立法人机构,治理层拥有绝对权利决定银行的重大事物,并且治理层级较少,能够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发挥小巧灵活的优势。我国村镇银行多数为单一机构或设立了支行的两级机构,决策链条短,决策效率高。

3.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大,抵御风险能力偏弱

由于主要立足于农村地区,不论是孟加拉乡村银行,还是我国的村镇银行,均存在资产规模相对较小、资本金相对较少、业务区域相对集中等特点。因此,区域经济下行或发生经济危机时,极易对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形成较大不利影响,甚至导致银行倒闭清算。

四、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启示

1.坚持“支农支小”的差异化政策定位

我国村镇银行可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群众路线服务农户模式的经验,深入农村基层,提高服务质量,防控业务风险。进一步明确“支农支小、服务民生”的市场定位,通过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来助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特别要为农村地区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稳固自身在农村市场服务的主导地位和客户基础。

2.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开发特色金融服务

村镇银行应充分了解掌握经营地的区位特点,结合当地的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制度文化和信用环境,从金融小企业身份、资源条件、区域经济特征和市场需求个性出发,以市场化、商业化为取向,实施“农村银行、零售银行、小微金融”的特色服务,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品种。

3.将软信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村镇银行可以凭借与中小企业以及农户长时期交往中所获取的定性软信息来评审贷款。这些软信息包括:银行信贷员与客户常年交往所形成的对其人品和信誉的评价;银行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客户收支记录;与中小企业供货商、顾客或农户周围邻居交流形成的对企业和农户经营发展前景的预测等。这些信息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获取,难以在一个机构庞大、层级繁多的大银行内部有效传递,从而形成村镇银行的独特优势。

4.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政策支持

适当加大对村镇银行的税收补贴力度,形成长期补贴机制;对村镇银行在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定价等方面给予灵活监管政策;对村镇银行发放专项政策性贷款或支农再贷款,以扩大村镇银行资金实力;加快解决农村抵押担保难的制度问题,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等纳入合格抵押品范畴,引导支持村镇银行创新农村信用担保模式。

村镇银行发展第8篇

目前,虽然中国农村金融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理论上对于构建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促进机构多元化发展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围绕农村金融基本框架的存量改革变得举步维艰,于是,进一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逐渐增加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以增量改革推进存量改革就变得异常迫切。3月1日以来陆续成立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以及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领域增量改革的开始。尤其是村镇银行的成立与发展,将对农村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村镇银行设立的积极意义

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对农村金融体系存量改革的思路。由于多种原因,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启动迟、进展慢,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具有低门槛、多元化资金来源、灵活多样的股权与治理结构的村镇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不但为农村金融市场引入增量因素,而且村镇银行从成立之始,就对其设立条件、股权设置、治理结构、经营管理、内控机制及监管方面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对股东在财务状况、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更形成了机构经营者的优胜劣汰,这必将推动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

有利于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的矛盾。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始终围绕着农村信用社这一存量机构展开,可是从结果看,无论是规范合作制,还是提供多种模式的改革尝试,效果都不甚理想。深究其原因,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处于近乎垄断的地位,造成一方面农信社本身缺乏改进的动力,另一方面政府也难以下决心彻底清除绩效差的信用社。而村镇银行的建立,无疑将会与农信社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在促进其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促成竞争性的市场环境。

为民间资金提供了良性的发展渠道。在我国长期的金融抑制条件下,为了从金融领域内获取高额利润,大量的民间资金以“灰色”身份参与着各种形式的地下金融活动,难以寻找到正规的发展渠道,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也为资金所有者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村镇银行成立的相关规定,明确了民间资金可以入股,这是继“只贷不存”小额信贷机构试点以来,正规金融机构再一次对民间资金打开大门。

能否解决农村金融问题

农村金融的全部问题,都是围绕着向农村人口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展开的,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难题。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庞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解决这一问题任重而道远。这次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引入村镇银行这样一个新的金融机构,旨在提高金融机构覆盖面,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其初衷是好的,但是就操作而言,村镇银行的设立对于部分经济相对发达的中西部县乡(镇)是可行的,但是在较多的传统农区、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乡镇,以盈利为目的的村镇银行恐难涉足。

同时,村镇银行由于其较低的市场准入门槛,在县(市)和乡(镇)新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分别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和100万元,决定了其主要针对的客户群体是那些中低收入者和小规模金融需求者,解决的主要是农村地区较低层次的金融需求问题。

而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包含了多个层次,有农业产业化发展之后的农业企业的资金需求,有兼业经营的农工商户、较大规模的种养殖户、传统的农业经营者以及部分需要政府补贴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资金需求。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资金供给主体,单一的机构,无论是农信社或者新引入的村镇银行,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的问题。

因此,在推进新机构的增量改革的过程中,农村金融存量部分的改革也需要同步进行。围绕逐步完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推动机构多元化才是解决农村金融的关键所在。这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注意发挥现有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利用一定的政策措施引导包括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的资金回流农村;二是强化政策金融机构,这不仅包括政策性信贷,更主要的是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问题,还包括构建政策性保险、政策性担保机制等;三是进一步推动农信社改革,在许多传统农区、贫困地区,尽管农信社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其事实上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期,其作用还无法为其他机构所取代,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创新,积极推动农信社改革与发展;四是关注农村金融领域内已经出现的资金供给创新形式,包括以前存在的非政府小额信贷项目,“只贷不存”小额信贷机构,此次银监会批准的的贷款子公司,以及长期存在于民间此次被肯定的资金互助合作社,这些创新形式必将丰富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主体,有利于竞争性市场的形成。

能否“常驻”农村

从村镇银行现行制度安排的剖析可以看到,村镇银行从其资金来源看,包含了国内外的银行资本、国内的产业资本以及民间资金,这些资金所追求的无一不是利润最大化,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事实上村镇银行也属于商业性银行机构的范畴。如何保证其长期留在农村地区,尤其是传统农区、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政策的引导与配套。

同时,从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看,虽然民间资金参与了新设的村镇银行,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并且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所以村镇银行仍然不能脱离现有金融机构独立存在。如果国内商业银行作为村镇银行的惟一股东,那么其能否在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上有所作为就十分值得商榷了。因为长期农村金融实践已经说明,国内商业银行距离农村越来越远,其不仅很难为农村地区提供资金支持,且其在县域以下的机构反而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另外,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做大”的信贷方式,是否能主动去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小额、分散特点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再者,对于国内商业银行而言,如果真要留在农村地区,开设分支机构的成本应该比建立或控股村镇银行更低一些,其是否会“舍近求远”也是值得关注的。因为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而言,“舍近”而“求远”必是有隐蔽的利益所在,诸如民间资金可能会通过幕后交易获得村镇银行的控股权,届时可能在监管上产生一些难以预料的新成本。因此,对于村镇银行的制度设计而言,显然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之处。

能否可持续发展

村镇银行按照现有的制度安排建立起来,假设其也愿意留在农村地区,那么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关注,即其是否能够在覆盖面与机构可持续发展中找到平衡点。从非政府小额信贷项目在中国的实践来看,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很难解决。覆盖面要求尽可能通过提供小额、灵活的信贷服务来满足更多人的金融需求,而小额、分散的服务成本相对较高,这就需要相对较高的贷款利率来覆盖成本和风险。

村镇银行发展第9篇

通过前两期《经济》记者对一些村镇银行的走访,发现了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存在着一些共性的普遍问题,如认知度不高、吸储难、贷款产品不好用等问题。但村镇银行在全国已经有了6年的发展经验,每一家的经验又因为经营地域、时期等多因素而有所不同。那么,就看看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它们又积累了哪些宝贵的经验。

做“村镇”还是做“银行”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村镇银行应该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但是,由于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一级企业法人,各发起人或出资人必然会把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作为自身的追求目标。

可以说,几乎每家村镇银行在发展中都会面临支农还是盈利的尴尬,甚至出现村镇银行不“村镇”的情况。

同时,作为一家独立的法人企业,村镇银行面对的是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良好的定位才是胜出的关键。而村镇银行行长们对于如何定位也各有心得。

村镇银行是“盒饭”生意——仁寿民富村镇银行行长邹玉敏

村镇银行的经营职能是做“盒饭”生意,而不能去开“高档餐厅”,并且只有创新,村镇银行这个“空降兵”才能在仁寿生存发展。

村镇银行必须研究当地的实际情况,创造当地特色的经营模式。仁寿县金融机构比较齐全,在乡镇基本都有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2008年12月,仁寿民富村镇银行刚成立时也并不顺利,最初每天只办理几十笔业务,月均的贷款笔数更是不到20笔。

为了让村镇银行的定位更为明晰,仁寿民富村镇银行将“定位”纳入考核,董事会每年对经营层的考核指标中不仅包括了规模、质量和风险指标,还包括了体现村镇银行特色的贷款户数、户均余额、涉农贷款占比指标。

成为大银行的补充——中山小榄村镇银行副行长陈灿明

我们现在定位主要是作为其他大银行一个业务的补充,融资金额小,以小企业为主。因为我们银行网点设在中山小榄,服务对象主要也是针对广大的中山小榄的客户和群众,所以我们从成立的时候就定了一个目标,小榄中小企业和小榄的三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我们投放的贷款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的贷款。

杜绝信贷资金投放“农转非”——江苏邗江民泰村镇银行董事长杨扬

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风险高、效益低的弱势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如果各级财政贴补政策不能持续实施到位,村镇银行在利益的驱动下,就会逐渐偏离办行宗旨,寻求新的市场定位,出现信贷资金投放“农转非”的现象。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只有政策给草根金融更多支持。例如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及监管部门要发挥国家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差别利率等货币政策在鼓励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降低银联入会费和人民银行征信入网费等,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通过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摊存款和财产的风险,让存款人放心。

多策并举 抢占农村金融市场

尽管村镇银行已经发展了6年之久,但是在老百姓的眼中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他们认为这种银行是“不可信的”、“容易倒闭的”,甚至是“违法经营的”、“没有大行靠谱”。这也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面对农村金融这个有待挖掘的市场,大型商业银行甚至国有银行都在把小微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加大了投入力度,逐步渗透进县域市场。这样一来,村镇银行如何找到市场空间尤为重要。

和大行相比有劣势——河南长垣民生村镇银行董事长郭磊

尽管长垣民生村镇银行因为有民生银行这个大股东,受到了总行的直接支持和援助,但是处理结算系统等问题还是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远远超过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承担的时间和精力。村镇银行处理正常的问题却要耗费这么长时间和精力,我觉得是不匹配的。

村镇银行要提高公信力——江苏沭阳东吴村镇银行行长耿小清

提高公信力,一是要真正立足农村,服务三农,让农民得到实惠,不断加大支农力度;二是村镇银行自身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三是监管部门要改善村镇银行的异地结算环境,鼓励村镇银行开办更多的金融产品;四是地方政府在养老、医疗、农民补贴、一卡通等全民性的产品承办单位上向村镇银行伸出橄榄枝。

放电影、发礼品、送春联,多策并举——巩义浦发村镇银行副行长吕自力

我们一年的广告投入是2万块钱,投放在电视、广播以及巩义通讯。在户外搭建了LED进行大型广告的投放。另外,我们组织员工每天晚上到社区去放电影,再发一些小礼品,春节送对联,八月十五送月饼,挨家挨户地做这些。这样做下来慢慢感觉还是有些效果。

走特色化和精细化发展之路——江苏邗江民泰村镇银行董事长杨扬

村镇银行要逐步办成“服务县域的零售银行、立足社区的特色银行、农民喜爱的给力银行”。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价值、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各项业务的又好又快发展;另外,要严守资产质量和流动性风险的底线,强化风险防控手段,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完善风险预警处置机制;村镇银行经营满两年,若对资本充足、资产质量、管理、盈利、流动性和农村金融服务状况六个要素评分低于5级,要限期整改,加以补救,否则实施清盘或市场退出。

根本是要提升服务质量——中山小榄村镇银行副行长陈灿明

一是小,针对小榄的情况和其他银行服务的做补充。二是快,审批的速度要快。三是灵活。其一,期限灵活,从一年期的到十年期的贷款都有;其二,还款方式灵活,一年期可以每个月还利息,到期还本,一年以上可以分期还本;其三,担保方式灵活,如果能提供房地产的,基本上其他银行都可以受理,但是如果不能提供证件齐全的房地产,对于有集体土地使用证,或者有红线图的土地,我们就可以受理。

改变等客上门的“传统”——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行长朱海荣

我们银行自己量身定制了“特易贷”系列产品。在借款主体上,分别与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等部门联合推出创业贷款,重点帮助解决农村低收入党员、复员退伍军人、青年团员、农村妇女等特殊群体创业初期资金不足的困难。

在资金价格上,对涉农贷款适当下浮贷款利率水平,主动让利于民,减轻农民利息负担。在贷款手续上尽量简化小额贷款手续,推行“双线调查”制度,大大缩短了审贷路径,提高了审贷效率。

在营销服务上,改变等客上门的“传统”,主动上门营销服务。该行还先后到和平镇回车岭村、林城镇北汤村举行支农贷款现场发放仪式,与30户贷款农户签约,发放贷款262万元。

盈利重要 风控更重要

村镇银行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稳稳当当地实现盈利。

一方面要控制风险。呆、坏账的大批累积对于银行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而对于新成立的村镇银行来说,尽管放款较为简单和快捷,但因为风控能力存在短板,往往容易留下祸根。

另一方面,如何提供好的产品,使其真正惠及消费者,才是村镇银行可以依赖的发展之路。在记者的走访中,有高管向记者表示,现在村镇银行的贷款产品并不好用,不适合当地的市场环境,急需有人专门来研究产品的制定和创新。

简单不等于随意放款——中山小榄村镇银行副行长陈灿明

小榄村镇银行在贷款流程上,推崇一个简单。但是简单不等于随意放款,严格来按照贷款的标准做贷款的管理。

中小企业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在它的财务信息方面。出于多方面的原因,财务报表可能不太真实。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我们对企业的评判不只看财务报表,还要看他方方面面的信息,如:经营者的诚信状况、生活习惯、工作经历,甚至是一些工资、水电费、订单之类的经营信息。

“眼见为实,交叉检验”——深圳福田银座村镇银行李文荣

目前深圳福田银座村镇银行的业务经理都能熟练运用信贷调查技术。该技术的精华在于“眼见为实,交叉检验”,也简称“双人四眼”原则。一个贷款对象,有两个业务经理交叉进行现场考察,最后由分行信贷经理综合论证。考察对象的订单、账单、电费、水费、库存材料甚至婚姻变故都成为资信论据来源。

避免呆、坏账三道大门——湖南平江汇丰村镇银行行长詹关楠

避免呆坏账只能从经营风险上严格把关。首先是从程序上控制,坚持贷前、贷中、贷后三查,日常营运方面避免操作风险;其次,严格内部制度和管理,避免风险;此外,注重员工培训和素质的提高,打造专业化团队。

培养具有职业道德感的团队——河南长垣民生村镇银行董事长郭磊

村镇银行员工少,但是它的岗位设置远远超过同样人数规模的国有和股份制银行的分支机构,道德风险的防范就非常重要。挑战在于能否在很短时间内把来自各个不同机构,甚至没有银行从业经验的人培养一个专心做金融、具有高度职业道德感的团队。

先天短板 后天来弥补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成立之初,大都具有支付渠道不畅、科技系统不完善等村镇银行的通病。科技创新需要跟上。

再者,由于村镇银行所处地域有所不同,导致有的银行具备先天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有的银行的发展却还要受到当地发展水平的制约。以上这两大短板都成为村镇银行发展的绊脚石。

科技建设要量体裁衣——西平财富村镇银行行长陈辉

在科技建设上,西平财富村镇银行筹建之初对使用发起行的IT系统还是采用IT系统外包进行了一番研究。

自建IT系统有利于开发适合本行发展需要的核心系统,但需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对于村镇银行来说不现实。作为刚刚起步的村镇银行,规模小、人手不足、资金实力不够雄厚,没有多余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去建设独立的IT部门,不能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搭建一个独立的核心业务系统。所以对IT系统的搭建进行了外包。

要与当地经济相融合——河南长垣民生村镇银行董事长郭磊

因为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是县域经济、县域市场,同时各个县的经济发展情况、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不尽相同,所以村镇银行的发展如果和当地的金融结合度不高,就不能够嵌入到当地产业发展的步伐当中去,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带来很多难题。

长垣县民营企业发展也比较强劲,经济活跃程度比较高,但是它的发展以乡为单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根据调研我们发现,村镇银行的发展要提高县域金融的充分性,同时要坚持企业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立足于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所以发展战略的制定非常关键,而且制定过程中一定要经过反复论证,切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嵌入到当地的发展水平当中去,包括公司治理、经营发展、年度规划、风险管理,甚至包括企业文化的培养和引导。

西部的村镇银行也有机会——新疆石河子国民村镇银行行长胡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