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家庭教育探讨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8 16:56:48

家庭教育探讨

家庭教育探讨第1篇

1、家庭教育仅仅是辅导孩子学习

调查显示,10%的家长对“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大部分家长对此观点总体上倾向于认同,只有27%的家长完全不同意此说。对“孩子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情绪比学习还重要”这项调查,完全同意的家长仅占5%,有32%的家长完全持反对态度。少儿部工作人员指出,这种只关注孩子学习,而忽视了孩子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培养的家教方式,不利于孩子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

2、儿童教育中父亲参与程度低

调查表明,持有“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传统观念的父亲大有人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60%的母亲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有15%的家庭家教任务由祖父母承担,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过25%。很多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是态度简单粗暴,缺少耐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调查的家庭中,孩子父亲的学历总体高于孩子母亲,他们培养儿童兴趣、开发儿童智力方面比孩子的母亲有优势。父亲在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双方都参与家庭教育,父母行为方式互补,孩子能从父母双方身上吸取优点,有利于孩子完善的人格的形成。父亲游离于家庭教育之外,对儿童性格的培养也不利。

3、父母缺少科学系统的家教知识

调查问卷中有“家长列举自己读过的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书”这项内容,只有5%的家长读过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25%的家长读过《卡尔·威特》和《哈佛女孩刘亦婷》;23%的家长在这一项中列出的是《唐诗三百首》、《育儿家典》一类书籍;17%的家长的教育知识是从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获得的;25%的家长在这项调查中留下空白。

专家认为,由此可见目前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虽有较高的积极性,但还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处于盲从状态。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智力水平也不同,兴趣爱好也有差异,家长应以科学的态度,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及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家教方法,这样的家教才能成功。

4、儿童消费过高

这次接受调查的0至6岁儿童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调查发现,出于对孩子的爱护,家长都是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消费额占家庭总收入的35%以上,有的家庭甚至超过了50%。父母们在孩子们身上花钱不吝惜。有些家长因企业不景气下了岗,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奢求。太高的儿童消费不仅加重了家庭的负担,更使儿童从小不懂得勤俭节约,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吃不得一点苦,容易使他们养成惟我独尊和自私自利的性格。

二、专家提出家庭教育新理念

“高雅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高雅的孩子!”在无锡召开的全国德育工作年会上,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以“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为题,给来自全国的近千名教育工作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家庭教育启蒙课。

1、“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内核。”关教授首先用四句话概括了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智育抓不好会出次品;体育抓不好会出废品;美育抓不好会出低档品;德育抓不好就会出危险品。关教授认为,现在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困惑是“知行脱节”,家长们老是抱怨,他们一直把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告诉孩子,可社会上的干扰太多,总把他们设想的计划毁掉。关教授认为,在家庭教育中,与其把一大堆孩子无法理解的道德训条灌输给他们,还不如培养孩子的道德选择能力,让他们自己去辨别,去比较,去批判。2、“凡是孩子喜欢的,家长也要适当涉猎。”关教授讲了一个故事,一名初中女孩迷上了言情小说,母亲知道后大加贬斥。女儿反问母亲:“妈妈,你看过言情小说么?”母亲一时语塞,女儿立刻顶了一句:“你没看过怎么知道不好?”关教授说,“相近的思想相吸”,现在的孩子喜欢流行歌曲,喜欢电视剧,喜欢卡通,喜欢F4,如果家长一点都不了解,就很难与子女沟通。他建议,父母应适当走进孩子的世界,就他们关心的东西展开交流、探讨甚至争论,在亲子互动中明辨是非。当然,家长的“进入”并不是给孩子绝对的自由,主张用名剧、名著、名画、名曲来约束孩子的生活轨道,这不仅对孩子,就是对整个家庭都是有益的。

3、“孩子提十条要求,最多只能满足七条。”关教授指出,现代社会诱惑太多,竞争太激烈,要鼓励孩子竞争,但不要攀比,要教会孩子“节制欲望”。“贪官十个有九个都是欲望膨胀,”关教授说,“现在的孩子容易狂妄,家长要让他们知道,世界上不是什么都可以得到的。”因此,家长给孩子设定的目标也要适当高一点,让他们伸手摸不到,跳一跳又能够摘到。

4、“天天干才能有义务感。”现在很多家长用家务劳动来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关教授指出,家务劳动不应是救火式、临时性的,应该通过长期的、规律的家务劳动培植孩子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关教授特别欣赏日本的一句教育口号:“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和中国古代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蕴含着相似的家庭教育理念。关教授主张,家庭中应实行家务劳动承包制,父母和孩子都要有明确的分工,谁没干活就要得到相应的惩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对家庭、对社会的义务感。

5、“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笔者主张对不听话的孩子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在道德问题上不听话,要坚决反对;如果是因为淘气不听话,家长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是思维上不听话,则要予以支持和鼓励,甚至允许标新立异。关教授认为,总的说来,对于孩子听话的问题,家长应该遵循“行为上严,思维上宽;小时候严,长大了宽”的原则。

6、“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海”。中国的孩子从小到大几乎都在女性的关怀下成长,从妈妈、幼儿园阿姨到学校老师,女性教育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关教授认为,父亲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男性所具备的自立、勇敢、逻辑思维、活动能力等品质,对于孩子成长来说甚至更为重要。大海带给人温情和浪漫,但高山的挺拔和坚强却能够撑起孩子成长的脊梁。

7、“教子弟求显荣,不如教子弟立品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不光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感染着孩子,同时在家庭教育方面也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宋代学者郑樵,平时喜欢读书,也喜欢藏书。当时,当官的都忙着买田置房,为子孙谋安乐。唯独郑樵,用钱为其子买书,让其知书明理;马克思从不勉强自己的孩子去做什么,而只是劝说他们不要去做什么;同志更是严于教子。年少时,规定儿子每天要清扫一块院子,凡是自己能做的都要自己做,不准让警卫员帮忙。有时还带儿子打扫厕所,并要求儿子坚持下去。

家庭教育探讨第2篇

(一)关于教育目标

传统的犹太教教义中并没有专门明确地论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或章节。其中也没有一个系统的教育理论。但是,圣经原文中一些章节,反映了犹太教义中有两种基本的教育目标:

其一,教导孩子敬畏上帝。犹太典籍中多处提到了要对上帝报敬畏之心。例如“智慧的开端是对上帝的畏惧。”[3]“你应该全心全意地爱你的上帝,用你所有的心血,所有的精神,所有的力量。认真对待今天我告诫你的这些话。让你的孩子们也深深铭记住这些话语。”[4]

其二,应该教导孩子们学习圣训,按照圣训所说去做事。例如,有文章说“遵循上帝的指示,做正确而合理的事情”[5]。“对上帝的敬畏使人心情愉悦,这种敬畏之情带给人快乐和长生”[6]。相似的论述还有“没有比敬畏上帝更好的事,没有比遵从上帝的圣训更美好的事”[7]。

(二)关于教育内容、方法及要求

犹太教教育的内容,在教育目标中其实已经提到了,就是圣训。所谓圣训就是犹太人认为从上帝那里获得的两种启示录——手写的和口述的。概括起来就是:《摩西五经》、《先知书》、《神圣著作》、《塔木德》。

1、学习圣经是义务

犹太人非常重视学习犹太典籍,尤其是《圣经》。十二世纪亚里斯多德学派的哲学家和法律学家迈蒙尼德写到:“每一个犹太人都有学习圣经的义务,无论他是贫穷或是富有,是健康的或是生病的,是年轻富有活力的还是年老而虚弱的。即使一个人贫穷到靠施舍来维持生计或是挨家挨户地乞讨为生,或者一个人要养活一家老小,一天中他都有义务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圣经。”[8]

2、枯燥的方法和内心热爱结合

犹太教义的学习方法非常枯燥,甚至很残酷,犹太人不以这种枯燥为苦,还把它视为上帝对人们的磨练。“每天的第四个小时,上帝在教孩子们犹太哲学——拉比哈姆比亚德(HaimBeyad)把这理解为折磨儿童”[9]。

犹太教强调口头传授,注重记忆就不足为奇了。《圣经》中多处提到记忆的重要,例如,“认真对待今天我告诫你的这些话。让你的孩子们也深深铭记住这些话语。当你在家和外出的时候,当你躺下和起床的时候背诵它们”。[10]

但同时,犹太教义也强调学习者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所学的内容。这二者怎样统一起来呢?从《圣经》中一些描述集体活动的故事,我们能找到家长怎样教育孩子的例子。例如《出埃及记》中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记载了祭祀礼仪法典的重新制度的过程、祭祀礼仪的每个步骤,还记载了父母亲和孩子就上述两个方面讨论的内容。孩子们见证了祭祀礼仪的过程,询问礼仪的意思,大人们就告知他们一些相关的故事。例如在逾越节时,人们要吃未经发酵的硬面包,当孩子们询问这是为什么,“……你应该解释给你的儿子听‘正是因为上帝为我做的一切,我才得以从埃及逃出来,恢复自由’”[11]。

在《塔木德》中说到“如果孩子不会提问,父母要教他们,要用孩子的理解能力能理解的答案去教他们。”[12]

因此,背诵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基础的,同时,还要参与公共实践活动,提出问题,寻求解答,在与家长的对话中丰富自己的理解,加深记忆。所以犹太人的教学方法中非常注重对话,他们认为上帝对亚当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问题“你们在哪里?”。[13]

(三)关于教育角色

1、父母亲都应承担教育的责任

家庭教育中主要的教育人员当然是家长,是父母亲。父母是年轻人们模仿的典范。希伯来语中“教师”和“父母亲”的词根是一样。在《希伯来圣经》中,有许多句子是要求父母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的训诫:

“最大限度地关注那些你自己的眼睛所看到而且没有遗忘的事物……把这些事物全都教给你的孩子和你的孩子的孩子们。那一天你在何烈山,站在你的君主——上帝的面前时,上帝说‘把人们召集到我面前来,我要让他们听到我的话,这样当他们生活在地球上的时候就能学着去敬畏我,并这样教育他们的孩子们。’”[14]

“认真对待今天我告诫你的所有这些话语。把这些话嘱咐给你的孩子们听,使他们能切实地遵守这个教义中所有的内容。”[15]

2、父亲有特别的责任

在孩子开始学习圣训时,父亲担负着特别的责任,例如,要介绍他的儿子们参加戒律的仪式。“询问你的父亲,他将会告知你。”[16]

3、父母有相等的教育地位

除了上述这些,教育孩子是父母双方的责任。这一点,我们在不忠诚的并反叛的儿子的例子中发现了一个暗示:

当某人有一个不忠诚的并反叛的儿子,这个儿子并不听从他的父亲或母亲,而且即使在惩罚他之后,他也不服从父母。他的父母就应该抓住他,在这个社区的公共场所,把他带到这个城镇的长者面前,并且对长者说“我们的这个儿子不忠诚而且反叛;他不听我们的话。”[17]

有先贤们探讨上文中为什么要用“不忠诚的”和“反叛的”这两个词,其实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已经足够了。答案是“不忠诚是指他对父亲不忠”,“反叛是指他对母亲反叛”。[18]换言之,在教育儿子时,父母双方分担着相等的责任,延伸到女儿方面也是如此。

由于这种连带责任,圣经中能看到要求孩子尊敬父母的命令:“尊敬你的父亲和母亲”[19],还有“你应该敬畏他的母亲和他的父亲”[20]。《圣经》强调母亲的教育角色和父亲是相等的:“我的儿子,听从你父亲的调教,并且不要忘了你母亲的教诲”[21]。

二、犹太人家庭教育的特点

从上述关于犹太教义中家庭教育思想近乎零散的论述中我们能概括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注重学习

为了让孩子热爱书,热爱上帝,据说在每个犹太人的家庭,当小孩稍微懂事的时候,母亲就会滴一滴蜂蜜在《圣经》上,让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22]

他们钻研犹太典籍,几乎一生都在学习。有人说“一个人要将他的一生时光分成三部分,其中三分之一时间学习《摩西五经》,另外三分之一学习《米示拿》,还有三分之一学习《犹太法典》”。还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学习《圣经》和《米示拿》的时间应该缩短,因为它们已经被包含在《塔木德》的学习中了。无论是哪种观点,总之,典籍的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

(二)注重思考和理性分析

从上文我们发现,犹太人的阅读量非常大,孩子们要记诵典籍,而典籍的覆盖面非常广,既有上帝的训诫,还有先贤圣人们对训诫的注释和理解,有流传下来的犹太法典,还有对法典的认识和评述。尤其是《圣经》和《塔木德》。以《塔木德》为例,它几乎是一部犹太人的百科全书,从宗教典礼怎么进行,到伦理道德、医学、魔术、星相、民间故事、公共事务、谜语、笑话、数学、生活饮食、穿着、宗教生活细节、教育、经商、法律、婚姻、神话、信仰以及社会责任等等,几乎无所不包。犹太拉比不断的对一个论点进行论证,和其他书籍不同的是,《塔木德》中很少会存在一个完全确定的单一的论点。例如当一个拉比说“医生的职业是崇高的”,会有另外一个拉比说“医生是罪恶的”,并举证说明。但《塔木德》最终不会告诉你,哪个论点会是正确的,而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也在这里:拉比们永远不会就一个论点达成一致。这给人一个感觉:世界上永远没有固守的东西,论点可能因为人的理解力和审视角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23]

通过阅读这样的文献资料,犹太人重视思考,不追求问题的唯一答案,而是强调说出自己的观点。拉比赖施(Rashi)在他对圣经的经典注释中提出:人们与生俱来就已经理解了圣经原文中的问题,他们要做的是说出自己的答案。[24]

(三)有家庭集体学习的氛围,父母是孩子学习的典范

公元前5世纪,以斯拉(Ezra)和尼希米(Nehemia)使《摩西五经》的公共阅读制度化,即定在每周一、周四和安息日为公共阅读时间。这种全家,甚至整个社区一起学习的氛围一定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圣经》还强调孩子从父母亲身上学习,把父母视为学习的典范。有些情况下,父亲甚至被视为或等同于神父。[25]

(四)父母共同承担责任,具有相同地位

犹太典籍中专门提到父母亲具有同样重要的教育地位。这使孩子养成尊重父母双方的习惯,有助于发挥教育的合力。

注释:

[1]佚名;“令人惊叹的犹太民族”;《犹太人的礼物》;/ijews_com/list.asp?id=172

[2]曲伟《以色列的启示》/ijews_com/list.asp?id=629,转载自《活力》2003年第5期

[3]《诗篇》Psalms111:10

[4]《申命记》Deuteronomy6:4-5

[5]《创世记》Genesis18:19

[6]《德训篇》Ecclesiastics1:12

[7]《德训篇》Ecclesiastics23:27

[8]TwerskyI.“LawsConcerningtheStudyofTorah”AMaimonidesReader.p64-65NewYorkBehrmanHouse.1972

[9]Pallaggi,I.(1873)ResoponseofHayyimBeyad.IZMIR:Raditi(inHebrew)

[10]《申命记》Deuteronomy6:6—7

[11]《出埃及记》Exodus13:18)

[12]《米示拿》MishinahPesahim10:4

[13]《创世记》Genesis3:9

[14]《申命记》Deuteronomy4:9-10

[15]《申命记》Deuteronomy32:46

[16]《申命记》Deuteronomy32:7

[17]《申命记》Deuteronomy21:18-20

[18]Finkelstein.I(1969)SifreonDeuteronomy;NewYork;TheJewishTheologicalSeminaryofAmerica(inHebrew)

[19]《出埃及记》Exodus20:1,《申命记》Deuteronomy5:16

[20]《教义记》Leviticus19:3

[21]《箴言》Proverbs1:8;6:20;23:22

[22]佚名,《犹太人认为教师比父亲更重要》;来自《文汇报》;本文从互联网摘录;/ijews_com/list.asp?id=173

[23]佚名,《我眼中的犹太法典“塔木德”》;犹太网

[24]Melamed,E.(1978)BibleCommentaries.Jerusalem;Magnes(inHebrew)

[25]《士师记》Judges17:10;《箴言》Proverbs6:20

家庭教育探讨第3篇

【关键词】自闭症;家庭教育;暴力倾向

前言

家庭对自闭症孩子的发展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自闭症儿童家庭而言主要是训练他们对外界信息的传递的敏感性,并在这个信息传出时做出一定程度的反应,由于自闭症患者本身对于交流的恐惧性,很多患者都是乐于处在自己的世界中做他们认为的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又很难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一个地方,这就需要专门针对性的强化训练。首先,在面临自闭症患者语言障碍的困难下可以训练与家人的对视能力,家人是自闭症儿童可以依赖和信任的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在日常的生活当中通过眼睛对视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沟通交流的效果,对视时从家人温和,亲切,鼓励的眼神中自闭症儿童可以感受到温暖的力量,从内心深处渴望回应对方的殷切期盼,他们懂得。

但是,由于自闭症患者多为未发育完全的青少年儿童,他们的身高与自己的父母有明显的差距,因此,要想做到与孩子的目光对视就必须在之前调整好自己的方位,在对视正式开始时对自己的孩子要有一定的指令性要求,比如:“妈妈很爱你宝贝,你最近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情要和我分享啊?”起初的时候孩子并不怎么在意这样的做法,也有可能会显得有些冷漠和不安,家长可以用手遮住孩子的眼睛,然后慢慢的往外打开把视线一点一点的扩大,如果在此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分散,家长应及时的对其加以提醒。还有就是在与自闭症儿童进行交流时无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陌生人都应该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自闭症患者情绪焦虑时。自闭症人群需要在对特定的人或环境熟悉的情况下才能在即使不说话的情况下也能更坦然。所以,如果有机会可以跟自闭症儿童建立这样的特殊性,最好可以离他更近一点,如果实在不耐烦这样的情况时,可以给他们平常喜欢玩的东西来吸引患者的注意力,接着就可以很快地使其进入到互动交流的状态。

一、家庭教育与自闭症儿童的联系因素

1、训练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家庭在自闭症孩子的发展中起到的语言能力强化是帮助自闭症孩子增强自我意识和加强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训练自闭症孩子能够较清晰地表述自己意愿的结果之前,家长应该把语言能力的运用及强化作为日常训练的重点。主要方法是,在与自闭症孩子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注重每个词的发音训练,首先,应从对该词的口型模仿教起,在儿童的身心状态都处在一个好的发展阶段的时候开始对其进行训练。每次进行的时间都不宜过长,根据每个孩子自身的特点安排。家长与自己的孩子要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手势语言要清晰简单又能保证其学习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更好地进入状态,取得好的治疗效果。训练的内容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丰富,最好的教育结果就是孩子慢慢的融入到与家长的互动过程,乐于表达自己的意愿。

2、诱发自闭症儿童的主动性语言

在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育过程中,从日常生活的习惯模式为开端为自闭症孩子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家长作为孩子的守护者可以从家庭教育的基础部分做起,在孩子最熟悉的空间中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帮助这些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对孩子的教育可以从最基础的教育做起,比如,对亲戚朋友的简单称谓,既能引导其自身性格的的促进也可以对语言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效果,缓和自身的自闭症状。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平时的简单生活劳动,如:扫地,淘米洗菜,洗碗,抹桌子等轻微的活动,更有效的方式是跟孩子说需要某个东西让孩子帮自己拿过来,所告知的物品一般不被轻易发现,需要自闭症孩子有一个寻找的过程,来锻炼他们的自主社会意识,并在寻找的过程中再发现要寻找的物品时,就会有一定的满足感,提升自信和幸福感。最后,可以通过每天给儿童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使其独自大声地读出来,这样下的家庭教育可以提升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还可以增强语言表达及主动交流的意愿。

二、家庭教育对自闭症儿童应坚守一定原则

家庭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的耐心教导和呵护是自闭症孩子早日恢复和发展的关键,离开了家庭自闭症孩子就相当于失去了自己的一片天空,自闭症儿童所面临的自我抑制性成长,回避社会的种种自我封闭的世界是他们处理身边事情的主要方式,父母的爱和关心是帮助他们成长的最好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家长对孩子所发出的指令要准确,清晰。所采取的方式越简越容易理解越好,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处理遇到的事情,并坚持一定的原则,不可过于溺爱更好地为孩子的恢复治疗负责。

三、总结

总而言之,自闭症儿童在自己封闭独立的世界中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和不离不弃,因此,家庭教育可以从最基本的生活开始,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是自闭症孩子陌生且恐惧的世界,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自闭症儿童从跟父母对视,帮爸爸妈妈打扫卫生,为了自己的英雄故事激动不已大声朗读的每时每刻都是他们生活的精彩,家庭教育给孩子走出自己黑暗空间的信心和勇气,让他们做跟平常人一样的事情。毫无疑问家庭教育是自闭症儿童自我恢复发展和完善的最有效的方式,可以为我们的孩子打开有阳光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彭其林.论家庭教育在促进人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3期

[2]曾秀敏,彭洪林,崔万秋.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党史博采(理论),2009,3

[3]龚晓洁.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4]申佳鑫.探讨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育的基本要点及对策.第五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二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20120530

家庭教育探讨第4篇

1.注重情绪、情感教育

和上几代父母不同,当代年轻的中国爸妈们在被问到“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时,绝大部分家长会说,希望孩子健康、幸福成长就好。这个回答与几方面因素有关,其一,当前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家长的观念正在产生变化,特别是父母的学历层次和职业层次在上升,这使得家庭教育摆脱了知识教育唯我独尊的樊笼,重视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健康、丰富统一、旷达幸福的内在情感机制;其二,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使人的存在越来越复杂,在浮躁的社会中如何寻求长远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新生代父母更重视儿女的情绪、情感教育,毕竟,考大学只是漫长职业生涯的起点,而情商考试才伴随职业生涯的全程。其三,今天的00后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伴随新媒介成长,具备与新媒介技术互动的天赋,但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却出现退化的兆头。这也使明智的父母把目光聚焦到情绪、情感教育上来,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当他们需要愉快、、自足、憧憬、希冀的时候,给出相应的情感应答方式,当他们产生厌恶、痛苦、惧怕、伤感的时候,及时给予疏通和引导。

2.注重亲子互动

近日来,湖南卫视一档“爸爸去哪了”节目引发了收视热潮,热潮背后,可以看出,中国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亲子互动环节。这个节目原版权属于韩国,湖南卫视买下版权并进行本土化运作,也体现出中国式家庭教育迈向国际化的趋势,当然也反映出湖南卫视在节目选题方面的社会敏感性。70、80后父母较多抛弃“家长权威”思想,不再把子女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待,更重视平等地对待孩子,让他们有自尊和自信。他们希望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心理素质,为子女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他们认为,这种渗透的身教往往比灌输式的说教更有效、影响更深。相比上几代,当代中国儿童家长更渴望接近孩子,了解孩子所追逐的潮流文化,多掌握与孩子沟通的知识和手段。也正因此,年轻的中国爸妈们和孩子的亲子互动来得更频繁、更亲密。

3.注重个性化教育

日前,有关孩子教育的“虎妈PK猫爸”之战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一边是“大棒教育”,另一边是“圆舞曲教育”,双方各执一词,自成一派,支持率不相上下。而“虎妈”与“猫爸”之所以能在中国家长中掀起讨论,其背后也反映出中国家庭教育的个性化趋势和探求,未来可能还会出现“骆驼爸”“狮子妈”等。

4.注重家庭教育技能

几年前,一本引进版家庭教育读物《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在国内的畅销反映出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转变:从寻求教育理念到教育方法、技能的转变。这其实也是一个必然的成长阶段。中国新生代父母们越重视家庭教育、早期教育,未来就更需要家教技能的支持。中国家庭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反映在很多特征上,这里就不更多列举。呈现这些趋势,其目的,是为分析它与中国童书的国际化走势做一个铺垫。

二、家庭教育理念国际化促进童书出版国际化

考察童书版权输出大国,几乎都是家庭教育强国。先进的、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技能保证了童书出版的国际化水准,同时,童书出版的质量也反映了这个国家家庭教育的实力。在我国,随着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逐步向国际化靠拢,童书出版的品味也呈现出国际化趋势。而这种趋势必然会对童书版权输出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下文从选题、营销和延伸服务三个方面,结合我国目前一些试水海外的童书,简要阐述家庭教育理念与其微妙联系。

1.选题:更重视儿童情绪、情感

既然童心无国界,为什么多年以来,我国童书一直难以迈进欧美门槛呢?其原因与我们的出版选题常常忽视儿童的情绪、情感有关。我国并不缺乏儿童文学作家,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不仅要有好的文笔,好的故事,更要了解儿童的想法、兴趣,关心儿童的发展,确切地说,她的贡献一定不小于儿童心理学家。畅销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正是因为探索童心,才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在版权输出的道路上进行了尝试。但是,是不是“笑猫”“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就代表了童书国际化的深度和成熟度呢?当然不是。情绪、情感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孩子学会它,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会变得通透与明亮。当前,我国原创图画书领域的国际化起步离不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比如说曾荣获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画书的《团圆》,很多人认为英国出版社之所以购买它,是出于有新年背景的中国元素,但事实上,吸引他们的不是那些中国元素,而是书中一年只回家一次的父亲,和小女儿之间彼此关心的情感。简单来说,文化意象只是外在形式,重要的是故事里的情感,和相得益彰的插图,那样的书才能打动人心。随着当前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出版社和作家也或主动或被动地将目光投射到这个焦点中来,这是一种进步现象。

2.营销:更强调内容、媒介的交叉跨界

中国式家庭教育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亲子互动化的趋势,这也使得童书的营销思路向跨界转移。而玩转跨界,本身就代表了童书出版的国际潮流。这种跨界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媒介呈现上,更体现在阅读年龄上。比如说,天天出版社推出的《杯子的故事》,邀请两国作家对同一题材用、同一体裁之下进行创作,同时邀请两国顶级翻译家与插图画家为对方国家作家的作品进行翻译和配图,最后两部作品将被装订成一本完整的图书,分别以两个国家的语言在各自国家出版发行,从而,使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作品在同一本书中实现跨语种、跨国界、跨艺术形式的立体演绎。这种跨越地理疆界的营销思路,和家庭教育的多元化、全球化理念恰好相得益彰。再比如说,新媒介技术时代,新生代爸妈们和孩子一起共读PAD,这种亲子教育的模式也无形中促进了童书营销的转变,不少童书从营销开始,就考虑到电视剧、电影、网络、电脑游戏、移动设备、授权产品(服装、玩具)等多媒体的整合开发。

3.延伸服务:针对家庭亲子互动的多渠道阅读推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所有那些有教养、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这点已渐成很多中国家长的共识。新生代父母逐步意识到:通过共读,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父母可以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传递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家庭亲子阅读理念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童书的推广服务,日前上海童书国际展上丰富多彩的亲子阅读活动就是一个例证。越来越多的专业出版社,联合文化、教育等部门,链接家庭、图书馆、民间组织、学校,多渠道开展亲子阅读推广,不仅针对单独一本书,更延伸多重服务,包括向家长推荐阅读书目,指导家长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亲子阅读,如:亲子共读、交流分享、悬念吸引等,使孩子在长期的亲子阅读实践中逐渐养成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三、好童书带给我们的思考

好的童书应该是什么标准?本届上海国际儿童书展第一场重要论坛“中外童书出版人5+5圆桌会议”的讨论主题之一就是“什么是好的童书”。那么,从国际视野下的家庭教育需求来说,好的童书应该具有哪些特征,回答好这个问题也许能为我们思考这个主题提供新的思路。

1.增加全球化、多元化主题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媒介多样化日益显著,儿童阅读也呈现出全球化、多元化等特性,中国儿童图书出版企业要适应这一新挑战和新机遇,就必须放开视角,尝试较大的拓展和调整。而且,从家庭教育视角看,要提供给孩子多元化的食物,必然包括多元化的精神食粮——童书,很多家长不惜重金购买引进版高端童书,也有一份希冀,希望书籍可以增强孩子的国际视野,培养多元思维模式。为儿童创作,主题有禁忌吗?德国著名作家米切尔•恩德曾说过的一句话,没有什么写作主题是孩子们不能接受的,关键看作家如何选择切入主题的角度。稍微研究一下国外童书的创作题材就会发现,外国作家普遍关注跟儿童心灵成长有关的多元主题,这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儿童文学主题。遗憾的是,很多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或受限于眼光,或受限于市场,创作主题亟待突破。近年来,中国少儿出版所提倡的与世界同步,包括本次上海国际童书展提出的“为全世界小朋友打造书橱工程”,对延伸童书出版国际化、多元化等内涵要素具有重要意义,而外国出版商也对中国童书的未来抱有极大兴趣,因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理应是多元童书的富矿。

2.增强审美功能

童书版权输出之路,其实也是一条审美探索之路。如果打开世界图画书的发展史来看,并把焦点对准日本部分,我们会发现,日本的图画书最早出现在1936年,当时由讲谈社花很大经费请了当代著名的插画家,出版了“讲谈社的绘本”,内容包括:童话、童谣、史地、科学、艺术等。欧美很多国际性的图画书展览或比赛,更推动了全世界插画家在创作方面的努力。比如,19世纪后半的英国画家埃凡斯,为了提高他想要的印刷效果,采用木版印刷,有时候在一幅画上使用了九张木版,并且用画家专用的油画颜料作为印刷颜料。他的信念是给孩子们的书籍不仅要漂亮、廉价,而且要富于艺术性。中国童书版权输出的瓶颈,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审美观。早些年,国内的童书大多还比较简陋,何曾想国外的图画书根本就是艺术品。毫无疑问,好童书永远都离不开一个好故事,但此外,还必须有一个新颖的风格和形式。美的童书能够激发孩子和书本之间良好的互动,譬如,可以让孩子翻翻、插插、玩玩;可以让孩子打开、关闭;能够让孩子粘粘贴贴等。这些,把故事推上全新的审美层次,引领孩子进入更广阔的艺术想象。

3.注重科学

家庭教育探讨第5篇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随着流动人口规模逐年扩大,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日益严峻,已经严重影响到流动人口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成为中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主要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强调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以期唤醒社会各界对该问题的关注,从而促成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进一步解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翱翔于同一片蓝天。

流动人口是在中国户籍制度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概念,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它地方居住的人口。而流动人口子女不仅指随父母或其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并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也应该包括留在乡村的“留守儿童”。对于家庭教育,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也包括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

一、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产生和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逐渐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并努力实现现代化。然而,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众多新问题,人口流动加快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流动人口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它们在为城市建设做出来很大的贡献。随着流动人口的迅猛增长,催生了“流动人口子女”这一新的社会群体。流动人口子女成长与发展面临的困难显得错综复杂,家庭教育问题无疑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却又不能被忽视的问题。

二、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强烈的自卑心理与自强意识。当前外出“闯天下”的多为中青年,他们对自己的命运有不满情绪,但敢于挑战现实,试图以自己的劳动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但严格的户籍制度将他们拒之城门外,更无从享受子女上学、住房、医疗等社会生活保障,有被随时解雇的危险。所以,他们在看到改革的希望同时,愿意通过劳动改变自己的命运,有时城市并未真正接纳他们,他们本质上还是把自己当成外来户。故自卑与自强的矛盾常常交织于他们的内心,他们既希望改变现状又感到自己力量的不足。

2.居无定所,缺乏起码的家庭教育的物质条件。流动人口作为一种外来劳动者,大都居住条件简陋,许多人居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内,人口多而杂,孩子没有自己的学习思考空间,甚至没一张像样的书桌,家庭成员基本没有阅读习惯,子女上学的随意性较大。

3.亲属分居,孩子缺乏应有的归依。流动人口中很多是单独外出的打工者,他们将妻儿安置家中,孩子与父亲接触的机会大大减少。由于父母异地而居,家庭教育总量减少,父亲或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作用减弱。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给家庭带来了不少的物质财富,但他们也牺牲了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机会,这就放弃了培养与增进亲情的机会,他们抱有深深的歉疚,希望通过物质等方式来补偿孩子,但常常忽视与孩子精神上的沟通。

4.辍学经商,过早加入流动人口大军。在外出打工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辍学者,他们放弃了在校学习的机会,过早走上社会,加入了劳动者的行列。在大量辍学者队伍中,女童又占相当的比例。

5.流动中从传统的封闭性转向现代的开放性。进入城市从而获得都市体验是农民接触现代、培养个人现代性最便捷最直接的途径。流动人口以家庭形式进入城市社会后,其家庭教育面临着从传统的封闭模式转向现代的开放模式。开放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流动家庭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充分利用城市资源教育子女,让子女在生活中主动接受教育。以社会为课堂,以社会生活为教材,鼓励孩子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在实践中经受磨练,增长才干,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社会的大趋势来看,家庭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是必然的,所以流动人口的家庭教育也不例外。

三、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流动人口收入偏低,家庭生活相对贫困,能享受的教育资源很有限,融入社会容易受挫,有些父母对家庭教育不太重视,故本文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通过对身边的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观察和访谈,总结以下三个普遍存在于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中的典型问题。

1.对“流动”的认识不够,家庭教育时间投入贫乏。大多数人口子女的家长们出去工作是为了孩子,为了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意识里认为暂时的离开是为了家庭的未来,所以对于自己的缺席,他们虽感到无奈但也无大碍。父母在管教孩子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有的父母甚至不知道孩子学校的地址,班主任是谁,他们很少关心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2.溺爱现象严重,管教方式过激,期望值过高。在流动人口中,有许多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祖辈照顾或寄养在亲戚家。这时,日常生活中的父母之爱就变成了祖辈之爱,亲戚之爱,祖辈和亲戚的百依百顺成为普遍现象。其消极后果是: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胆怯、孤僻、懒惰、娇气、意志薄弱、缺乏责任感和独立人格。很多家长因深受文化之苦,所以总是希望孩子能够自立自强,他们认为改变这一切现状途径就是考上大学。但是很少有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对孩子前程做出合理的规划,只是对孩子成绩提出高要求。很多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就先数落一顿再说,基本不起什么效果。

3.家庭教育内容失衡。在流动人口子女中,很多孩子做不来或做不利索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家长们普遍把家务劳动看作简单的劳动,实际上家务劳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吃苦精神,而且这种良好的品质还可以“迁移”到学习等方面。但家长没有时间来教孩子怎么做家务,而当每次有家务需要完成的时候,家长们总是没有耐心看着孩子磨蹭半天,于是很果断的放弃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机会。家长们除了关心身体健康问题就是关心学习问题,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更多的是侧重在子女升学问题上,对于子女的全面发展却往往缺乏应有的责任心。由此说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内容严重失衡。

总之,流动人口同样是城市社会的“细胞”,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应处于主流视野之内,这样才有利于流动人口家庭自身和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梁.试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及特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2]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因为.祖辈照料下一代的误区[A].家庭与下一代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家庭教育探讨第6篇

农村山区留守儿童调查

缺少父母的监管 5年来,笔者走遍了附近的山区农村小学,经调查发现:父母双双在外务工的占51.2%;父亲一方在外务工的占86%;单亲家庭在外务工的占100%。以上数据表明:多数孩子的家长外出打工。这些孩子的父母由于常年在外务工,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语言成人化、老年化。由于爷爷奶奶比较溺爱孩子,造成孩子个性突出、行为自由、不愿受约束、纪律观念淡薄。有些男孩特别顽皮,他们在家看电视没有节制,痴迷游戏,上课无精打采,不做作业,污言秽语多,给学校管理带来不少难度。

缺少家长的跟踪辅导 农村山区孩子的父母文化程度偏低。据笔者调查:小学没毕业的占40.7%;小学毕业的占27.9%;初中毕业的占22.1%;高中毕业的占9.3%;爷爷、奶奶文盲的占85%;半文盲的占15%;这些数据有力地说明了农村山区不少孩子的家长没能力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更令人担忧的是家长们缺乏正确的教育导向,重现实不重视将来,重视打工挣钱而不看重孩子的长足发展,造成部分学生人生目标缺失。对孩子学习上的关心,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家长们常常只注重孩子们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家长最常问孩子的一句话是:“写完作业了吗?”有不少孩子撒谎说:“写完了!”至于孩子写没写,做没做,家长很少翻阅一下孩子的作业,这部分孩子到校后,就借口说:“作业忘在家中。”老师考虑路上安全问题就不再追究了。这样久而久之,这部分孩子就认为:家长不看我的作业做没做,老师拿咱也没办法。从此,就养成不做作业的坏习惯。相反,城市中的孩子们,父母文化程度较高,他们既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结果,也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许多低年级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作业常常亲自检查,并帮助孩子们纠正作业中的错误。家长们关注孩子们的程度不同,结果当然也不同。

缺少父母心理的 由于农村山区的孩子们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不能同孩子交流,因此,农村山区的孩子们缺少父母的,导致了孩子内心忧郁、少言寡语,脾气暴躁、任性、自闭。山区农村的单亲家庭占11%,而且家庭情况也比较复杂,这样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平时不善于和他人交流,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了一个不愿轻易提起的自我封闭的世界,这将不利于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

缺乏丰富的课外生活 由于受经济的制约,农村山区孩子的课外生活相当单调,放学回家,几乎处于无目地的游玩状态,他们不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部分学生也不做家庭作业和温习功课,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爷爷奶奶的管教又跟不上,他们把书包一放,就跑出去玩,玩的内容也十分单调,很少有先进的、提高智力的、积极向上的游戏。

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力求经济发展平衡,减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大量在外务工人员。如果国家把部分重点项目安排在中小城市,分布比较均匀的话,将会减少在外务工人员的数量。如果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再进一步抓好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让更多的人就近务工,增多家长和孩子在一起时间,将有利于孩子们的家庭教育,让孩子能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监督。这样也解决了春节期间每年一次的国人大迁徙问题,缓解交通压力,节约更多的资源,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降低能源和减少污染。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今年春节期间我国交通部门解决了28.3亿人次的客流量。如果经济发展基本平衡,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将会节约多少能源?如果将节约的部分资金投入到农村山区小学,用来改善农村山区小学的办学条件,那么农村山区小学的孩子们幸福指数将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对家庭教育也有促进作用。

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建立城乡教师交流的长效机制 在加大对农村山区小学孩子家庭教育的同时,还要建立城乡教师交流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山区小学工作,提高教师待遇,达到城市和农村教师待遇基本一样或农村略高于城市,在晋级、职称评定时要向农村山区小学教师倾斜。教育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山区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将更多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农村基层小学。为农村山区教师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把职称评定与是否在农村教学挂钩,更多的比例放在农村山区一线教师身上,增强农村山区小学的吸引力。

目前农村山区小学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平均在40岁以上,老、中、青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师资力量不足,一师多职、包班、长年停留在一个年级的教学现象已相当普遍,尤其缺少专业的音乐、舞蹈教师,专业的体育、美术教师。新分配的大学生由于农村山区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待遇低于城市等根本留不住。所以,造成教育队伍缺乏应有的活力。另外教师年龄偏大,跟学生之间代沟较深,交流较为困难。因此,采用城乡教师交流的方法,为农村小学注入新鲜血液,开设心理辅导课,可以弥补现实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农村山区小学的教育同样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要培养具有新型文化知识的农民,必须投入较大的教学成本,给山区农村教师更多进修的机会,努力提高师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只有在农村山区小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搞好山区教育。学前教育也要有大的改变,教育部门应培养大批优秀的幼儿教师到农村去,做好幼儿的学前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同时解决大部分在外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和看管问题,为众多家庭解决教育难题。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来规范学生行为,解决在外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集中管理学生,培养更多的心理辅导员来辅导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是对课堂教育的一个补充。各级政府都要关心农村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要把关心教育留守儿童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让更多的资金和教育资源向农村山区小学倾斜,确保孩子们就近上学,解决孩子们的奔波和安全问题,减少农村山区家庭的费用支出,解决小学生涌向城市上学的问题。

增强家长教育意识 目前,山区的家长教育观念滞后。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在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和教育态度上也存在问题。部分家长认为供孩子上学,只是为了让他们识几个字,长大了学点技术,能赚钱就行,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这种教育观念迫切需要转变,我想建议这些家长,不论你外出多远,都不能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多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将家庭经济的压力,变为培养孩子坚韧奋发向上的动力,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感染孩子。学校和各级政府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对家长开设家庭教育辅导培训。教育孩子应从点滴做起,要言传和身教相一致。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要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参与适当的家务。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讲卫生、能干事、不懒散的好习惯,做家务也是孩子拓展知识面的好机会。关爱和体贴父母,可能始于给父母倒一杯水;培养井井有条的好习惯,或许就源于整理自己的书包、床铺。

家庭教育探讨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育;缺失;应对策略

前言

通常情况下,家庭教育指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及产生的相应影响,其中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特质,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种拓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多方因素影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

1、家长过分娇宠学生,家庭教育力度较低

现阶段,我国家长普遍宠溺子女,在家中对孩子百依百顺,导致学生养成诸多不良习惯。甚至很多学生在学校犯错误后采取说谎或者逃避的措施,毫无担当与责任意识。并且很多家长在知道学生犯错误后,还极力为学生辩解,并未对子女的错误进行反思和检讨,而是偏袒和维护孩子的错误。此外,还有很多家长认为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教育便是学校的问题,学生犯错应该是学校教育缺失的责任。在这样的形势下,学生的家庭教育处于严重缺失状态,并且家长一味地袒护学生,使得学生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如此恶性循环,势必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2、家长期望过高,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当前,很多家长将自身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干涉学生的专业选择和学校选择,如果学生与家长发生意见冲突,家长则采取强制或者物质诱惑的手段,致使学生遵循家长的意愿。这样的教学形式严重缺乏家庭情感,极易造成学生厌学、情绪低落,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校教育的难度,甚至会威胁到社会和谐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的应对策略

1、建立家长沟通机制,转变家庭教育理念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辅导员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例如针对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高职院校可通过辅导员与家长联系,以“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为宗旨建立家长沟通机制,定期向家长告知学生在学校中的相关情况,其中以生活人机关系、思想政治状态和情趣情感状况等方面为主。并且,如果学生家庭特殊或者自身存在某些特殊情况,辅导员必须采取跟踪管理模式,在与家长有效沟通的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此外,辅导员应组织以“创新教育目标,树立生活教育理念”为主题的座谈活动,邀请心理咨询专家参与其中,在座谈会中以案例的形式为学生家长传达“生活教育理念”,引导家长注重教育与生活的融合,而不是单纯地以分数、升学率和就业情况衡量教育成果,同时在座谈会中心理专家就高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辅以详细的疏导方法,以此为家长与学生开展有效沟通提供了专业性的意见。并且家长也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殊情况向专家进行咨询,进而找出学生问题的根源,辅以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

2、发挥学校教育作用,注重学生身心发展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拓展,家庭教育的缺失必然会增加学校教育的难度,为了有效缓解家庭教育缺失情况,高职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校教育的创新性与科学性。例如在学校教育中,高职院校应妥善处理知识教育与身心健康教育的关系,以德育作榻萄У母本,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比如学校可创新性地组织“引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活动,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引进来”,学校从不同角度邀请社会专业人士为学生开设专题报告,其中包括抗战老兵,为学生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包括公安干警,为学生讲授安全防护常识,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二是“走出去”,学校为学生提供走出校园的机会,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之中,进而增加其社会适应能力,比如学校可在重大节日时组织学生开展公益活活动,以“父亲节”或者“母亲节”为例,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要求学生与中小学生互动,在互动中接受感恩教育,以此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改变自身的思想及行为。

3、理应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家庭远程教育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中,很多学生并非本地生源,学生家庭分散且间隔较远,为了便于家庭与学校和学生沟通,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家庭远程教育平台。例如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可在高校网站增设家庭教育管理系统,并以学院或者科系为单位进行管理,家长通过该功能模块可以了解到学校的基本情况,并获取学生在校情况信息,保证了信息的畅通性。同时学校创设微信公众平台,针对校园活动或者学生情况设置互动环节,给予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某个环节的机会,

从而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长可向学校提出具体建议,学校在整合家长有效意见的基础进行调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在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缺失严重的现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并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融合,为学生提供和谐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谭亚欧.高职院校重点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学理论, 2014(36):192-193.

[2]窦海英.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与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关系探析[J].教育:文摘版, 2016(8):262-262.

家庭教育探讨第8篇

关键词: 家庭性教育 婴幼儿 素养 父母 教育研究会 教育协会 青春期 性健康

 

一、相关概念界定 

 

性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伴随人的一生。 

性教育是一种卫生教育、生活教育,也是道德教育、责任教育和人格教育。不能把性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性知识教育,其实性教育涉及生理、心理、社会、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 

幼儿家庭性教育,就是家庭成员(主要指父母)都来学习与性有关的科学知识并且树立健康进步的性观念,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按照幼儿身心发育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性意识,获得科学的性知识,培养健全的性心理,养成高尚的性道德观。幼儿家庭性教育的关键不是给孩子讲多少有关性的知识,而是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性问题。使孩子对性养成一种自然的、坦率的、科学的态度。 

 

二、幼儿家庭性教育现存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陈一筠教授说,家庭作为人的社会化的源泉,孩子自幼在家庭中接受父母对其最初的“性启蒙”和性心理的培育,是保障孩子后来性健康发育的首要环节。父母之间健康、和谐的婚姻关系,是孩子获得良好性发育的最佳环境。对于幼儿来说,父母是其性教育的最合适的老师。首先,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其次,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知识水平、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幼儿性教育不容乐观,集中表现为父母坚持无师自通论和奉行无知盲从论两方面。坚持无师自通论,是因为父母对儿童早期性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认为性教育无关紧要,特别是没必要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进行性教育,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他们会自然学会基本的生理卫生常识,长大了可以无师自通或水到渠成。奉行无知盲从论的父母已经意识到性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碍于大人的面子或架子,羞于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面对孩子的提问显得局促不安、手足无措。由此可见,对幼儿进行性教育的首要环节就是要提高父母的性教育素养。 

值得关注的是,1999年世界性学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sexuality)在中国香港召开了第14次世界性学会议,会议通过了《性权利宣言》。《性权利宣言》将性教育权纳入了性权利体系之中,并认为是基本人权。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对幼儿进行性教育是作为其教师和监护人的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忽视幼儿性教育是对幼儿性教育权的剥夺。 

 

三、父母必备的性教育素养 

 

1、树立正确的性态度和性观念 

“父母对性的看法,是决定性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 

(1)接受孩子的性好奇 

布鲁纳认为人类婴儿生来就有一种好奇的内驱力;巴甫洛夫认为儿童生来就有一种不学而就的探索力。儿童一出世就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满怀强烈的探索欲望。幼儿特别喜欢问成人“这是什么?”因此有的心理学家喜欢把幼儿期称做“疑问期”。 

心理学研究认为,3岁左右的孩子已处于一个特殊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即“性蕾期”。这时幼儿开始在朦胧中对性感兴趣,儿童便开始关注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尤其是对生殖器官充满好奇。家长“首先应接受孩子的好奇之心,亦既明白孩子对性的好奇与他对鼻子、电脑、机器人的好奇并无两样,责备与惩罚于事无补,相反的,只会徒增孩子的罪恶感与叛逆性。”假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摸自己的生殖器时经常被打一巴掌,那么当至少有人在他身边时他会停止这种行为,年纪稍长后,这种非难行为,可能会使孩子认为那种行为有点邪恶。 

(2)务必做到坦然表达 

对于父母来说,幼儿性教育不是父母要给孩子讲多少有关性的知识,而只是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性问题,使孩子对性养成一种自然的、坦率的、科学的态度。 

如何才能使幼儿养成对性的一种自然的、坦率的、科学的态度?关键是家长在回答

及讨论孩子提出的性问题时务必做到坦然、正面、愉快的答复,让幼儿明白性器官和眼、耳、手、鼻一样,都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孩子好好保护,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和父母谈性是很正常的。切忌在回答孩子性问题时躲躲闪闪、支支吾吾或者转移话题,也不要面露尴尬和不悦之色,以免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中便种下“性”神秘、性肮脏、性下流的种子。

如果孩子从小对性养成一种自然的、坦率的、科学的态度,面对悄然而至的青春期,成长的烦恼和困惑可以无拘无束的和父母探讨,父母可以减少孩子因生理变化而引起的困惑、烦恼、焦虑等心理疾病,否则孩子因得不到家长的正面指导而令社会上各种私下的、不健康、不科学的性观念和不良的信息乘虚而入,冲击孩子毫无价值判断的大脑。 

 

2、掌握基本的性知识 

人成长的不同阶段和时期需要了解不同的性知识,幼儿需要的性知识自然有其独特性。1991年,美国性信息和性教育协会编写了《全国性教育综合大纲》,其中幼儿园和一年级的性教育内容如下:(1)一切生物都要繁殖,生命来自生命。(2)要保护身体的各个部分,并了解和学会正确称谓这些部分。(3)男孩女孩有些不同,可以开诚布公的讨论这些不同。(4)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隐私,每个人都应尊重他人的隐私。(5)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很重要,应该关心其他成员的幸福。笔者认为,这些性知识对于中国的幼儿性教育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也同样适用于我国的幼儿性教育。 

 

3、运用性教育技巧 

在幼儿性教育中掌握一定的技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适时的引导 

性教育专家认为,利用生活中的“可教时刻”和“黄金机会”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做法,远胜于等着对孩子进行一次郑重其事的性谈话所起的作用。“可教时刻”意义同于“不悱不启,不愤不发”,是指幼儿提出相关性问题的时刻,才可以正面、巧妙地回答孩子的问题。“黄金机会”指选择恰当的时机使幼儿更容易理解性问题。比如,在回答孩子自己的来源问题上,带孩子去观察孕妇,可以告诉孩子:“那位女士怀孕了,肚子里有一个小宝宝,正在她身体内的一个叫子宫的地方成长,你也是这样来到父母身边的。”使用这种方法,孩子很自然的了解了自己的来源,同时感觉不到性神秘。 

(2)适度教育 

了解性知识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严格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进行。对孩子来说,在他们成长的每一年龄段都有不同的知识和信息需要了解。正像马卡连柯所说:“不错,儿童有时会问孩子从哪里来的,但是不能因为儿童关心这个问题就认为在儿童年龄很小的时候,应当把所有这一方面的问题原原本本地对儿童详细说明……我们不能过早地忙于以儿童所不了解的知识去增加儿童的负担。”我们不应该把性生活和性知识一切秘密告知儿童。 

(3)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性教育也应该是爱的教育,爱是一种伟大深邃的情感。”“我们应当这样教育我们的儿童:使儿童将来把爱情看作一种严肃的、深刻的情感,能够将自己的欢娱、自己的爱情和自己的幸福,真在家庭里予以实现。”因此在爱的教育里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爱心,还要培养孩子对待爱情的责任感以及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身教甚于言传,在“爱的教育”里,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父母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生活作风正派,有责任心,夫妻恩爱有加,互敬互重,努力营造一种美满幸福的家庭氛围。孩子生活此中,耳濡目染,自然形成一种良好的性道德观和价值观。正像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父母的权威只能出于一个地方,那就是父母的操行,包括行为的各个方面——换句话说就是父母两个人的全部生活,他们的工作、思想、习惯、感觉和意图。” 

 

四、结语 

 

家庭教育探讨第9篇

关键词: 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缺失 对策分析

小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人生阶段,此时个体人生观、身体、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均处在逐步形成和巩固阶段,如得到了良好引导和发展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反之,将会造成不良后果,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生道路。与社会个体不同,小学生的社会关系相对较为纯粹,主要包括家庭关系和师生关系,而朋友关系仅仅处于朦胧阶段,并非重要的人际关系。一直以来,中国教育模式决定了大部分家长均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也即相对于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对学生的影响通常被认为不那么重要,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了,家长完全不用参与教育过程,这种“放养式”的教育在农村尤为多见,尤其是现代随着学生父母进城务工,更加加剧了这种现象。如何使农村小学教育适应新的形势,充分发挥家长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问题分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由此家长在小学生教育中的角色应是至关重要的,而并非无关紧要,甚至有观点认为,在小学阶段,学校教育应是家庭教育的延续。但实际情况是,随着近年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进城,正是身为小学生父母年龄的青壮年通常把孩子放在农村由爷爷奶奶照顾,造就了大量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统计,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多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部分留守儿童面临情感慰藉缺失、家庭监护缺位、安全保障缺乏、心理健康缺护等突出问题,教育过程中缺乏家长参与,令“家庭教育”在农村小学教育中严重缺失,已成为我国农村教育的一大难题。

面对农村留守小学适龄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和监管,已引起严重社会问题的现状,部分地区尝试全寄宿制,以预防留守儿童被社会不良因素侵害,但在大部分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已十分紧张,几乎不具备多余的人力物力照顾小学生课堂外的生活,从而实施效果不佳。在当前农村小学家长普遍无法直接参与小学生教育,同时教师资源不足,硬件条件有限和教学投入不均衡的客观情况下,如何尽量做到“家长教育”不至过度缺失亟待解决。

2.对策探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加强学校管理、建立有效的学校和家长沟通机制、实施帮扶结对制度,以及丰富校园生活等多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

2.1强化学校教师的关爱在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地位

与城市小学适龄儿童通常能够得到家长足够关爱不同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大都不在身边,从而普遍缺乏家庭温暖,甚至造成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卑心理,不利于未来的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无法发挥正常功能的情况下,学校就变成了留守儿童获得关爱和温暖的重要场所,也即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农村小学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关怀,例如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课外辅导,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等。事实证明,对于严重缺乏安全感和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一点点关怀或者一句温暖的话,可能带给其巨大的鼓舞和促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为了促进教师课外时间关爱学生的意识,学校可建立相应制度,必要时刻出台相应激励政策,以促进教师多关爱留守儿童学生。

2.2建立畅通的家长和学校沟通机制

虽然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均不在身边,无法通过“家长会”或“家访”的形式沟通学生在校的表现。但在通信工具已极为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电话、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建立畅通的家长和学校沟通机制是可行的。QQ或微信目前已在农村中青年群体中较为流行,从而可考虑建立家长QQ群或微信群,通过群聊的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此外,可通过私聊与个别家长单独沟通,达到实时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的目的,并为及时解决学生在校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良好途径。笔者通过建立QQ群的方式,将所在班级家长联系在了一起,收到了良好效果。

2.3实施结对帮扶制度

结对帮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家长之间的结对帮扶,二是同学之间的帮扶。目前大部分留守儿童学生由爷爷奶奶看管,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定困难,可有效利用建立的QQ或微信群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比如班上有一个学生感冒发烧,但是爷爷奶奶由于农忙没有时间带他去看病,群里另外一个学生家长看到后,主动要求带他看病。此外,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也相当重要。虽然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但小学生同样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如果引导得当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针对此,笔者有意识地让成绩好的学生辅导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安排品学兼优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同桌,多组织课外活动,多给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机会,这次措施大大加强了班级团队意识,让留守儿童获得了自信,学习成绩也明显提升。

2.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农村小学硬件条件有限,没有钢琴、专业运动场等体育设施,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开发娱乐项目,尽可能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文化生活。比如农村小学具有的宽阔的田野和丰富的野外教学资源,可充分利用野外场地开展体育活动,比如跑步、跳绳、踢沙包等,野外的树木、花草、动物也可以为丰富语文、常识课等教学内容提供条件。此外,多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缺乏家庭关爱的阴影中走出来。

3.结语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小学教育的重大难题,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参与度,在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在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均与城市小学适龄儿童存在较大差距,并因此严重影响我国的教育公平基本原则。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以供同仁参考。

参考文献:

[1]赵霞.小学家长学校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高宇婷.农村家长参与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冯仕成.新时期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管窥[J].吉林教育,2015,2.

[4]董晓玲.农村家长参与中小学子女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新课程研究,2016,6.

[5]汤岚.农村小学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