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护理专业探索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8 16:56:47

护理专业探索

护理专业探索第1篇

1急救护理在高职护理专业中的定位与重要性

急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各类急性病、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急重症患者抢救护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在学生具备了公共文化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临床专科护理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专业体系中处在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高职护生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识别、观察和救护能力,具有专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护士在面对急危重症时能否及时无误地做出判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快速、准确的判断、及时有效地抢救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提高救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急救护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护生今后紧急状态下的工作质量有密切的联系,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2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教材的现状

2.1教材的改革与建设有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2009年笔者对2000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和部分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高职护理专业使用的《急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急诊护理学》、《急症急救与重症护理》等相关教材进行随机调研,调查发现:现行护理专业使用的《急救护理》教材的改革方向很明确,都在努力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探索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急救护理》教材建设方向,并且有了突破性进展,具体表现在:(1)在教学目标上高度强调知识、技能、态度的完整统一,在教材结构上以急救护理学的组成为主线,在教学内容上紧密联系临床护理实际以各项护理技术为重点[1]。(2)开始将护理程序贯穿于急危重症患者救护的教学过程之中,重视急救技术和抢救仪器的使用[2]。(3)在重视让学生掌握各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调对其急救意识和严谨思维方法的培养,打破了传统的只重视知识的自身要素,而忽视对学习者思维和情感培养的编写模式[3]。(4)教材重视贴近前沿,突出救护的整体性,能力目标符合岗位要求和高职学生的特点[4]。

2.2尚存一些不足需要深入的研究整体的优化

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教材尚存的问题:从教材的体例结构和内容设置方面看,其医疗化的设置弊端尚未完全纠正,教学内容的构成通常是“急救基础知识+常用急救技术+各科危重症抢救+常见急症救护+重症监护”等模式。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护理岗位对知识及技能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以临床急救护理工作为导向进行专业教学的内容还缺乏。对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的重视程度较高,但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且符合岗位需要的急救护理教学内容的研究还需要深入地进行。

3急救护理教材建设的思路

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教材的结构与内容设置,应立足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护理岗位的实际需要,按照工作过程组织学习过程。职业行动的过程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所谓“完整行动模式”[5],它可以划分为: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要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必须重视“完整行动模式”这一系统化过程的每一个阶段[6]。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从而使护理专业急救护理的学习者迅速成长为能胜任急救护理岗位的工作者。

3.1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定位

急救护理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和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具备常见危重症救护,一般监护、急救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熟悉急救护理工作的内涵及流程;能够有效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护理能力;能够对急救设备、药品及物品进行管理。并且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2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教材的内容设置

职业教育要想培养“解决综合实践问题”的能力,必须让学生有机会在涉及技术、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过程完整地解决一次实际问题。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课程应采用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进行设计,整个学习领域由若干个学习情境组成。学习情境的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学习情境的设计是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想的要求进行。学习情境是在职业院校实训场地对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化加工,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标。(2)学习情境的前后排序以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为依据,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3)学习情境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考虑覆盖急救护理的院前、急诊预检与分诊、观察与护理、抢救、一般监护技术等。

3.3高职护理专业《急救护理》教材的体例结构

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以及岗位的特性,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组织编排。学习的任务由院前救护到急诊科救护,再到急诊科重症监护,直至灾难事件的救护,实现由简单救护到繁杂救护的过渡。删除前期课程已经学到的单项技术操作的内容,以综合项目任务为主设置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应源于临床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具备学习价值。每个学习任务都由学习目标、内容结构、学习任务描述、学习拓展4个部分组成。

3.3.1学习目标

完成本学习任务后,预期学生应当能够达到的行为程度。

3.3.2内容结构

用图式化表示学习与工作内容的要点。

3.3.3学习任务描述

包括3部分,一是学习任务的知识要求;二是任务分析,其编写体例依据现实工作的流程顺序递进,以帮助学生通过任务的学习学会工作的过程;三是评价与反馈,通过项目评价、学习情况反馈了解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3.4学习拓展

为了满足学生更高层次需要而设置,是对学习任务的延伸。

护理专业探索第2篇

关键词: 中职院校 中医护理 教学实践

中医护理技术具有不良反应少、简便易行、经济、患者容易接受等独特优势,在临床中起着重要作用[1]。文献显示学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护士多数为西医院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中医护理的学时有限,导致在工作中出现这样的局面: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得少,临床应用不扎实,影响临床工作开展。尽管有些医院为了更好地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加强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的方法,但是效果不佳。如何通过对中职护理专业在校生的培训,使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中医护理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好地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临床,是困扰中医护理教师的难题。在中职护理专业进行中医护理教学实践和探索,笔者进行了一系列课题研究。

一、中医护理教学实践与探索

在中医护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笔者及课题组成员通过电话联系、问卷调查等形式请教了临床专家、临床带教老师,以及通过电话联系、访谈确定了实习学生、毕业生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点。在中医护理教学中,计划安排耳穴、推拿、穴位贴敷等教学内容。

1.针对在校生的问卷调查

在学期初,对护理专业在校生进行了有关中医护理课程的初步调查,在学期末,学完中医护理的教学内容,对护理专业在校生进行了教学内容效果评价的问卷调查。

2.中医护理教师访谈

通过对中医护理教师的访谈,收集教师对中医护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建议,以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记录,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

3.临床专家访谈

通过对临床专家的访谈,收集对中医护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建议,作为确定中医护理教学内容的参考。

二、中医护理教学实践与探索结果

1.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效果评价

在学期末,发放152份问卷调查表,收回152份,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医护理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可在教学中增加中医适宜技术相关知识点。

2.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

对中医护理任课教师进行集中座谈,5位老师分别就学生的上课表现给予评价。教师甲认为学生学习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时兴趣不高,部分学生经常走神,但是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授课时,兴趣很高,愿意动手在同学身上进行训练;教师乙认为学生对在实训室进行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很是接受,学生学得快、知识记得也牢;教师丙认为学生在进行中医适宜技术学习时更注重和同学间的交流和合作,课堂气氛热烈而融洽,比起讲理论知识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强,上完课会有一种满足感;教师丁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知识的时候,主动学习兴趣更高,教师上课时维持课堂秩序的时间减少,一节课的信息容量更大;教师戊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医适宜技术时,更善于和同学探讨问题,主动问老师有关学习的问题更多,师生交流机会更多。

3.家长对于学生的评价

在学期末,课题组成员随机电话联系了几位家长,记录如下:

家长您好,我校在本学期进行了一系列《中医护理》教学改革,在课程中增加了操作性强的中医适宜技术内容,包括耳穴、推拿、音乐疗法等。请问您的孩子在学完之后,有没有给您操作过?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什么建议?

家长:以前由于工作忙,和孩子的交流时间少。孩子周末回到家,看见我很累,就说,妈妈,我给你按摩一下吧。孩子在我的身上熟练地做着按摩,我觉得特别感动。她给我按摩头的时候,我竟然睡着了,特别舒服。孩子跟我说想考按摩师证,说在学校学习、考试,我很支持她。我觉得孩子在学完这些中医技术后,能在生活中用到,能给家里带来方便。学校这种教学很好。

三、中医护理教学实践与探索讨论

1.问卷调查显示,在学期初,学生对中医的认识很模糊,来源途径主要靠电视、网络等,但是学生对中医针灸、推拿、冬病夏治、音乐疗法等感兴趣。在学期末,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相对于中医护理的理论知识,学生更喜欢、更容易接受操作性强的、可以学以致用的中医技术。在随后教学研究中,中医护理教师可以进行中医适宜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按照知识、技能模块进行重组,从而在学校教学中引入更多、更实用的中医适宜技术,为培养具备中医素质的护理人才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2.通过对教师、家长、学生的访谈,可以看出教师、家长认可学生的变化,学生认可学到的知识,同时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可以缓解家人的不适。从而在学生、家长、学校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进而使学生受益。

3.在课题研究中不断总结中医护理教学经验,自主开发适合中职护生的培养教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医疗卫生发展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在中职护理专业进行中医护理教学实践和探索,中医护理授课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既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流程,又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医护理教学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防止出现单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模式。通过在中职护理专业进行中医护理教学实践和探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收到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护理专业探索第3篇

关键词:医学护理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人们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水平的要求也在相应的提高,这就对我国的医疗护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用化学作为其中的必修课程,可以为其临床实践、理论分析或者药理研究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性意见。本文从我国医学护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如何更好的提高我国的医学护理水平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原来的护理专业一般是五年制,主要包含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两门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时长都比较冗杂。但是现在的护理专业已经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时间上的缩短势必要相应的调整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在时间范围内合理分配。要想使得医学护理专业的学习更加合理和完善,一定要重新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让护理专业可以真正被学生们所认可和接受,从而真正掌握知识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在医学护理专业的教学中将基础化学及有机化学两门课程合并为医用化学一门课程,并在第一学期完成教学,这样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由于教育制度的改革,现在的医学护理专业可以接纳文科生学习该专业,但是也给医学护理专业带来一定的困扰。主要是因为文科生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对于理科的知识接触太少,而医学护理的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化学专业的知识,这使得文科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远远落后于大部分的理科生。根据调查发现,在医学护理的日常授课当中,文科生普遍跟不上老师教学的节奏,但是理科生却认为老师授课速度缓慢,这就造成了两种类型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化,不利于正常的医学护理授课的展开。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就要不断调整医学护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部分化学知识、医学知识或者部分生僻的内容进行删减。除此之外,在实际的课堂当中教师要多开展与临床实践相关的医学化学内容,而不是让学生一味的死记硬背很多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要更加突出实践对于医学护理专业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有机化学方面,可以有意识的减少对化学合成方面的考查,更多的倾向于考核有机物的结构、性质等方面。

二、优化医学护理教材及内容

上文提到,医学护理学制的改变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教材在内容方面上的改变会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无法深入地理解医疗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的真谛,因此选择专业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比各种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对于实验的重要性内容较多,旨在突出实验是医用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所以在教材当中要增设实验部分篇幅,强调实验对于医疗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当中的推動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另外为了配合教学的时长,教学内容应该要化繁为简,将冗杂的知识合并或者删减,特别是多次实验展示完成以后可以将实验概括总结。尤其是常规化学的实验教学,实验报告是衡量实验目的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准。虽然日常的实验较少,但是教师还是要有针对性的提出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让学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就实验的侧重点进行总结和概括。

三、改进医学护理教学的方法

传统的医学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不能完全适用学制改变的教学要求,需要配合多种教学方式。尤其是部分学制较长的学生不仅要接受到更多的理论知识,更要逐步养成自主实践能力、独立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将更多的实验方法投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当中,例如血栓形成实验、溃疡发炎等形成实验、人工气胸实验等,在老师的指导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逐步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课外的实践活动,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设计、查阅文献等完成整个的实验操作,利用现代新型技术和设备为理论提供必要的影像支持,例如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该系统集图像、应用软件、语音等为一体,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整个画面,加深对于医学护理实践的印象。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更为直观,完全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将同学们的疑问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求得真知。此外借助现代的仪器设备等会有效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提问老师直接回答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使得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活跃良好,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此外理科生还可以发挥自己在化学方面的优势为文科生解疑答惑,实现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还可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近几年来国家对医疗水平的重视,医学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需要进一步深入发展和完善,这对于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是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在实际的医用化学教学中存在各种问题,但是总体来说是大有发展的,要想真正提高医学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水平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切实有效地改革真正实现医疗水平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席晓岚,徐红.医学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

[2]马俊凯,王华夏.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02).

护理专业探索第4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儿童护理;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和期望不断增长,21世纪,护理工作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儿科护理将向着高质量、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现代“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宗旨,贯彻以人为本”的职教理念,立足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全面职业素质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儿科护理学的高职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教育实施改革和优化。根据护理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及就业的需要,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设置能力培养模块,与临床对接,成为我们改革探索的趋势。

《儿童护理》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干课程之一,跟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儿童护理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预防及临床护理的一门护理专业课程。研究对象是从新生儿期至青春期的儿童,运用现代护理理论和技术为儿童提供整体护理,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1]。

教学改革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适应“必需、够用”和“整体护理”的职教理念。按照职教思想和现代护理理念构建教学内容,淡化学科与学术观念,降低理论难度,注重实验实训和学生技能培养。

一、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理论难度

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以“必须,够用”为度,我们按照这样的理念选择、重组、整合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遗漏和重复[2]。我院儿科护理教研组负责人组织所有儿科专业课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共同商定授课计划,将儿科护理学与其他课程有交叉的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学情特点,将学生缺乏的基础知识进行补充,增加临床实例和实验教学内容,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了理论教学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病理组织教学内容。在讲述较难理解的授课内容时,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导出第一病例+讨论病例(病因、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护理措施)+提出第二病例+总结本节内容”的模式进行。一节课以一个病例开始,以另一个病例结束,激发学习兴趣,降低了理论学习的难度。

二、注重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

为更好的达到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出不仅基础理论扎实,更重要的是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优的专业型技能型高素质护理人才,应注重校内外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

1、注重理论教学服务于实验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强化校内实验室建设,为学生的实验操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因素。更多内容选择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师讲解+示范教学+学生操作的形式,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理论结合实际,使课堂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巩固。

2、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加强学院和医院的合作共赢,使学生在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过程中,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护理,应用护理程序对急慢性及临终病儿进行护理;熟悉医院儿科的各项护理操技术;在实习结束时完成一份儿科护理大型病历[3]。

3、开发适合本校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实验教材

结合学院软硬件设备,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将原开设的儿童护理实验和母婴护理实验项目进行筛选整合,再开发新的实验项目,编写适应本学院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实验实训指导,作为校内自编教材。

三、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实现角色扮演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早实现角色转变。在教学模式上,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提出护理问题为焦点,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例如,计算机、幻灯机、视频、光盘、模具、挂图等辅助教学,以提高临床教学的形象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从学生的角色转变为为护理活动的执行者、健康知识的宣传者、健康教育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四、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

儿童护理人员对儿童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为儿童护理事业奋斗终生的医德修养。健康与疾病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更是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和谐状态。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4]。

儿童护理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咿咿学语不能明确表达感情的儿童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交会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还应交给学生谨慎、诚实、有爱的服务态度。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都与成人有很大差别,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身心方面发展也不均衡。因此,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儿童的年龄分期和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的健康与家长的日常看护和指导密不可分,我们在教学中还应教会学生对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宣传和咨询技巧。使家长能够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不吮手指,勤换内衣裤等等,定期对儿童进行健康检查。

五、小结

儿童从生命开始到整个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均与成人不同,儿童护理工作者责任深远,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基于这样的学科特点和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初步探索了《儿童护理》的教学改革和教学优化方法,即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理论难度;注重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实现角色扮演;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旨在适应现代“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宗旨,贯彻以人为本”职教理念,立足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儿童护理(卫生部护理教改课题研究成果)[M] ,崔焱,程志军.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

[2]李敏艳,马慧玲.高职高专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改革初探[J].青年科学,2012.10.

护理专业探索第5篇

【关键词】课证融合 护理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285-02

高等职业教育是将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证书体系衔接起来,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技能,并将其贯穿于学历教育的全过程,以此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课程体系,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1]。

“课证融合”中的“课”是指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证”是指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岗位要求。 从微观上讲,“课”指专业课程体系,“证”指的职业资格证[2]。“课”的实施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学生由知识技能,心智技能向策略技能转变的手段,而职业资格证书持证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持证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也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在校期间,考取职业资格证,有助于学生增强就业能力。

1 护理专业实行课证融合模式的现实意义

护理专业目前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职业岗位的需要,以学科体系知识对接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出现了所学知识与职业岗位需要的脱节。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和优质就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势在必行。

课证融合培养模式,注重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设计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2 “课证融合”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全面分析护理专业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见表1所示),结合护理专业开设的课程,重新构建基于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所示。

表1 护理专业学可考取的职业资格证

图1 护理专业课证融合培养模式图

3 课证融合模式实施框架

3.1 课程改革

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重构行动领域,转化为课程[3]。在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中),融入职业考试课程内容。该课程学习结束,学生即可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试合格后,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课程设置有两种方式。1.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合到课程内容当中,不另外开设相关课程,如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是护理人员从事护理工作的首要的证书,在课程授课中,将护士执业考试内容分别融入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而不需另外开设相关课程。2.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资格考试课程。如育婴师职业资格证,可以单独设育婴师课程。学生有单独的教材,培训结束,参加资格认证考试。护理人员可以考取的这些证书,均可采取第一种方式,无需另外单独开设课程。如老年护理员证,融合到老年护理课程中。营养配餐师证,融合到临床营养课程中。

3.2 职业资格考试要求融入教学大纲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依照各门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内容,同时糅合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即课程教学大纲要包含职业资格考试要求,但同时要兼顾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将教学大纲等同于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即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同时让学生提前了解该行业的职业资格要求,节约学生适应未来岗位的时间。

3.3 整合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涵盖资格考试内容。而不是仅仅教授学生考试内容,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人文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实践。教师要及时了解未来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资格考试要求。而这两者都是在动态变化的,因此教师要据此调整自己授课内容,而不是备一次课讲好几届学生。

3.4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动手能力,融“教”“学”“做”为一体,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手段,设计实践教学,真正实现课和证融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不能用课堂理论知识同化或代替职业能力的培养。

3.5 对教师的要求改变

3.5.1 备课的难度增加了 原来教师上课,参照教学大纲,讲清楚重点难点,学生考试达到60分,就可以了。施行“课证融合”模式后,要求教师要了解相关行业职业要求,同时了解资格证书考试要求,并以此来规范和组织教学,增加了老师备课的难度。

3.5.2 对教师设计教学环节的能力要求提高了 由于“课”和“证”融合在一起,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思考如何能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不感觉突兀。按照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同时完成考证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费心思设计教学环节。

3.5.3 对教师行业企业经历要求提高了。基于职业导向的要求,学生要掌握经典工作过程,进而由经验层面上升到策略层面。因此教师要具有相关行业企业经历,即具有双师素质,这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做到“课证融合”。

4 改革评价方法

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由两个主体来完成:学校和职业证书考试主管部门如劳动部,卫生部等机构。学校考核方式主要有理论考核、过程性实践考核、学生平时表现等。主管部门考核,主要是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职业证书获得率要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5 总结效果

我院通过课证融合,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学生职业证书取得率达到98%。学生反映,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开始理解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学校专家组认为,通过课证融合,优化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用人单位反映,学生适应新岗位的时间缩短,工作能力大为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振业.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改革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2007,12x:45-46

护理专业探索第6篇

关键词:高素质 实用型 护理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C-0044-0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教育体制的调整,市场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对技术全面的实用型人才的开发给予了更多的重视,仅凭一纸文凭必将在人才的选用上失去竞争优势。这无疑对我们已经延续了几十年的医学人才培养思路及教学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医疗体制的改革、患者维权意识的加强,以及新的医疗法规的出台对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使教学与医疗、护理之间的矛盾凸现出来,使学生在患者身上进行技能培养的模式受到制约。近几年,全国范围内医疗纠纷频频发生,其中传媒和患者的因素不容忽视,但医务人员的工作作风及医疗护理操作技能是否存在纰漏也是令我们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进尝试,加强对护理本科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取得了一定成绩,规范了学生的技能操作,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使他们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和高素质、实用型的合格医学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加强对临床教师的培养

医院十分重视临床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招聘护理人员政策。近年来招聘的护理人员要求专科以上学历,鼓励在职教师继续深造,医院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临床教师进行培养,每年分期分批送出去进修,学习本专业新知识、新理念。同时,定期举办护理专题讲座,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积极参与临床护理的科学研究与探索,鼓励临床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申请教学立项,参与各类教材的编写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为了确保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对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的资质进行审核,要求具有中级职称三年以上的教师带教,每年对新上岗的教师组织全院集中试讲,试讲合格后方可承担临床教学工作,不合格者继续努力,参加下次全院集中试讲。为了规范临床教师的技能操作,每月对全院护理教师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培训、考核,提高了我院临床护理教师的基本护理操作水平,规范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提升了护理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

二、加强对课间教学环节的管理

由于医科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医院教学任务更加繁重,护理专业的课程和课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倍,临床教师教学任务更加艰巨,为了确保护理本科的临床教学质量,教务部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把关,从理论授课到见习课,从教研室到授课教师,要求教研室安排具有丰富临床教学经验和医德医风评分较高的教师授课,希望他们将渊博的医学知识和高尚的品格传授给学生。我们还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将理论课的部分内容由原来的“填鸭式”课堂集中授课向多样化教学授课方式转变,比如PBL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布置学习内容,学生进行自学和分组讨论,然后提出问题由带教教师进行答疑,此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动性,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提问题、去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毕业实习环节的管理

医院十分重视医学院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的管理,毕业生进入临床要参加医院人事培训中心组织的集中培训,入科前还要参加科室组织的入科岗前培训,使毕业生在从事临床工作的第一天就受到专业、规范的职业教育,入科后教研室秘书编排实习轮转表,安排一些高年资优秀教师进行跟班带教。由带教教师负责所带毕业生熟悉实习环境、本科室的专业特点以及掌握临床各项操作技术,并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使毕业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每周还安排了小讲座,由各教研室教学经验丰富、临床知识较为全面的教师主讲,要求每位授课教师制作和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提高授课效率,并可将部分内容留给同学自学,进一步提高了独立思维能力,能够尽快进入角色。

实习期间,还十分重视毕业生临床技能操作的培养,改善近年来临床学生技能操作水平低的状况,充分利用和发挥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资源优势,全天开放,使临床教师和实习学生随时可以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在临床工作中的护理操作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可以完成。学生在工作之余,弥补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技能操作部分的不足,也可以减少因工作中操作不当或技术不过硬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或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通过以上改进,使毕业生的临床技能操作水平迅速提高,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四、加强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教师授课能力的直接体现。它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素质、实用型合格的学生。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除提高理论课的授课水平外,对课间实习和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提高同样重要,临床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中之重。

我院教务部有计划地对临床护理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组织医院教学专家督导组对护理教学各环节进行督导检查,内容主要有理论课、见习课听课评教,检查临床教师书写的教案、讲稿及多媒体课件,检查教研室组织的出科考试,对期末教务工作进行监控,包括出题、监考、阅卷等工作。通过对护理专业本科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提高了全体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促使授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备课更加认真,授课更加规范,提高了教师带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教学效果,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确保了护理本科的教学质量。

通过一系列教学措施的完善,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临床护理的教学质量,从而大大提高我院护理专业本科毕业学生在市场的竞争能力,使我院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居自治区高校榜首,最大限度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内蒙古医科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课题编号NYJGB201107,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NYFYJG2014002

参考文献:

护理专业探索第7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 职业能力 培养探索

    随着人口结构和质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和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导致护理实践复杂性日趋增加,护理职业教育要应对这一挑战,与先进的护理理念接轨,全面发展我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护生职业能力全程化教育,使我们培养的护理人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一、构建适应现代卫生职业教育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现代卫生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办学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评价质量依据的教育。学校要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为核心。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核心即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然而目前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仍沿袭相对独立的传统学科体系,课程门类繁多(如3年制中专护理专业在校学习期间仅为2年,而开设的课程达25-27门),学科意识使各门课程人为地强调自成体系,造成观念、学科界限和定位的诸多冲突,而且,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在此基础上选择的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一味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容器”,其学习所得完全依赖老师的“一言堂”,没有师生互动,技能训练被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束缚,教学质量长时间在低水平徘徊。为此应建立新的卫生职教课程观和教学观。

    1、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职业学校不能采取原有教育的课程模式,必须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要由“学科型”走向实用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书本走向实践,围绕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护理职业特点,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观念指导护理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必须打破“学科自成体系”的传统模式,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实行课程综合化改革,融知识、实践、能力、技术于一体,使课程更突出职业特色、贴近临床实际。

    针对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我们调整课程结构,从必修课程中减去了数学、物理、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作为任选课,安排、增加了与护理专业关系较为密切的医学边缘课程,如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充分协调人文与医学基础课程之间、医学基础与医学临床课程之间的教学衔接和内容取舍等。人文课程及医学基础课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增加了临床教学时数,特别是加强了临床护理实训教学环节,将十八周教学调整为十六周理论授课,两周课间实习;加强了实践训练,如《护理学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调整到1:2,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

    2、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减少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面对知识,而且要面对“人”;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能力,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加深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其从思想意识、情感、个性、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升华,潜能得到激发,学习品质得到提高。 

在课程设计上,要按照医疗卫生工作过程设置学习情境,以“应用性理论讲授+岗位技能实训”为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体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努力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学习过程。

    二、改革实践、实训教学,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实验、实训教学环节是护理人才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训练科学思维和培养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应以“护理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实训+社区实践+医院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校——社区——医院”交叉渗透,全程化培养实践能力。要注重学生护理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培养,提倡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体验护士角色和病人角色,理解护士职业的价值和情感,学习人际交往沟通技巧、基本的生活护理技术,使学生能够持续获得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护理职业的感性认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的内化。

    在实验、实训环节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造就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护士工作内容单调重复,工作环境紧张,压力大,加之传统习俗、社会偏见对现代护士职能做出了较低评价,影响了护生的专业信念,使部分护生对职业前景产生了困惑或动摇。因此,护生进入实习环节后,应逐步领悟护理工作的内涵,领会护理工作的真、善、美,感悟并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形成恰当的职业价值观,最终形成健康的专业心理。二是注重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包括评估及观察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应对压力能力、慎独自律能力等。

    三、完善考评体系,突出岗位能力评价

    有时教师眼中很不错的学生(听话、成绩好、不调皮)并不一定受用人单位欢迎,而教师认为一般化的学生(不太听话、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他们社会适应性较强,思维活跃,表达、协调能力较好,反而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究其原因:学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有问题。一直以来学校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而考试又主要是理论知识,不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如何,只要卷面符合标准答案就行。由于对学生的衡量标准出现了偏差,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从根本上与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相悖。因此根据社会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来改革评价学生的标准和方法、改革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制度势在必行。

    1、理论教学评价,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评价对象的全员性,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可将考试改革为“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几个部分进行评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如知识技能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技能中的应用和综合,看其能否将掌握的课程知识应用到操作技术当中,有关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情感态度的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知识能力、信息资料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看这些能力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提高。

    2、临床实践评价,建立临床、院校合作的评价体系

    要充分发挥临床医院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请医院的带教老师对不同阶段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早期见习应注重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评价,能够将课堂讲授的沟通交流及人文关怀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临床见习应注重自我认识角色转换评价,使学生通过临床实践尽快适应专业职业角色转换,建立工作责任感。毕业实习应注重专业能力及临床思维评价,加强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决策力,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临床接轨,实现无缝对接。

护理专业探索第8篇

关键词 护理 职业道德 护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37

Abstract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ursing students in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professionalism, let it to stand out in today's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employment market is our vocational nursing school educators must face the problem. 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and spiri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vocational nursing professional nursing students is shouldering the burden to heal the wounded and rescue the dying, cultivate their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for the future on medical job plays a vital role.

Key words nursing; professional ethics; nursing students

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各种行为规范的情况下,让学生能够树立起来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当然职业道德教育完全归于学校是不准确的,它需要家庭、工作单位和全社会一起努力。特别是中职护理学生的临床实践教学单位真正重视起来,需要中职学校与临床教学实习单位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只要营造出良好外部环境,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职业科学道德素质培养体系,敏锐捕捉到新形势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新要求,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能成长为既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又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人才。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系统工程,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

1 护理职业道德概念的界定

职业道德是指一定职业范围内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①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调整人们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②护士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与健康,同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尤显重要,因此加强护理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服务方式的改变,人们医学健康观的发展,护患间的关系逐渐成为了服务者和消费者的关系。患者的权利意识及在医患关系中的主体意识的增强,以及对护士的职责和义务了解的逐渐增多,患者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在医疗体制改革中保持医疗卫生是事业的优势,护理工作者需赢得患者的信赖和尊重,担负起保护人们生命与健康的光荣职责。

2 护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1)是提高护生更好服务患者的保障:护理职业道德教育旨在使护理人员能为护理对象提供优质护理。③必须树立学生心中的典型形象,加强学生热爱专业、忠诚本职的思想。南丁格尔说,护士必须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患者的阶层、民族、年龄、性别、性格各有不同,患者病情又各有不同,这就决定了学生以后工作的复杂性,也就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具有不怕脏和累的人道主义精神,具有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忠于病人的思想,学到精湛的技术,树立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护理事业的理想。由此可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保障。

(2)是提高护生就业水平的前提:在现代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服务作为一种竞争手段所得到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护理工作者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掌握和应用操作技能、提高工作技巧、做好本职工作的原动力。④提升护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能有效地使护生能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3 护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现状

由于受区域生源的影响,随着护理专业学生的扩招,学生数量快速增加,学生综合素质也有所降低。面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困境与现实的诘难,护理教育工作者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如增强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开展护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职业道德培养、开展丰富的职业道德实践活动等等,这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育质量与培养效果。

这些积极的探索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同时也发现尚存在不足之处。对护士职业道德培养路径的全面性把握不足,培养过程没有形成连贯性与系统性。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不够深入,没有把握住改革的关键点,没有摆脱学科体系的窠臼,致使改革的效果不能彰显,针对性与时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护理专业课程重知识、能力的教育,轻职业道德与素质培养,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力度不足,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4 护理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4.1 入学教育中职业道德的培养

创新新生入学教育的手段,通过护理专业学生手册、入学教育大会、主题班会及德育活动课等途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手册中包含大量职业道德内容,如南丁格尔誓言、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简介,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认同感、人文关爱精神等职业道德水平获得提高。并且学生手册采取小册子的形式,利于学生长期保存,经常阅读与感悟。

4.2 制定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方案

分析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结合专业特点,全面探讨培养路径,制定护理专业职业道德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从创新入学教育手段、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职业道德培养的课外活动等多方面探讨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路径,力求体现全面性、创新性、针对性与时效性,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

4.3 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

在教案中体现德育目标,教学过程种融入德育案例,在教学评价中,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保障职业道德内容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护理工作始终贯穿着职业道德思想,护理专业课程是护理职业道德的重要载体。护理专业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在现代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才能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4.4 护理专业教师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应用高尚的思想情操去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加强自身的良好的行为道德修养。临床护理工作者及带教老师要发挥用自己的榜样作用,不论在理论教学方面还是在实践教学方面,都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临床护理工作者及带教老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无意识地进行仿效。树立学生的正确道德观念。护理专业的学生对医学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不懂医生的职业道德,也不懂护理专业工作者应有什么样的工作态度、什么样的业务水平,这些是职业道德的基本。所以学校教师及临床护理工作者应在教学、实习、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观念教育。

4.5 开展丰富的校内外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道德理论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结合的过程。社会实践是护理专业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桥梁,通过多种活动,以参与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⑤课外活动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内容易被同学们所接受。开展与职业相关、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系统性的职业道德培养课外活动。

4.6重视临床见习实习阶段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护理专业工作者不能仅靠各种规章制度对自己的约束,应让职业道德行为形成习惯,养成自己良好的职业品格。护理工作者要勤奋学习、不断地探索创新,丰富自己的护理经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结合专业课程进修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果必须在从业生涯中巩固和强化。在临床带教中,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是带教工作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护生实习效果及今后发展,是完成技能目标的原动力。⑥通过见习、实习教育、岗前培训、临床带教等途径加强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实习计划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学生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培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服务的职业操守。将职业道德表现列入实习生鉴定内容,在出科鉴定与实习鉴定中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与实践表现作出评定。

4.7 毕业教育

毕业教育中高度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采取教育大会于班级主题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向护生传播必须养成优雅的风度,端庄的举止,才能让患者对护理工作者产生信赖感。护理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勤劳细致、严肃忠诚的品格,对工作认真负责,不弄虚作假。护理专业的学生需养成良好的个性修养,谦虚谨慎,在以后的工作中尊重、体谅、帮助每一个患者。要养成沉着果断,遇事不慌和灵活机动的好习惯,始终保持自己崇高的职业道德。拓展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包括岗位职责、风险认知、职业形象、职业态度与职业精神等。把握护理职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将最新的内容带给学生。举办优秀毕业生讲坛,宣传毕业生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履行岗位职责、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等优秀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

5 结论

通过对用人单位及带教老师的问卷调查,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座谈会、电话访谈等多种途径,检验职业道德培养的实际效果。结果显示毕业生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快速提高,以及职业态度、人文关爱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大幅改善;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职业认同感、职业价值观强烈,综合素质满意度显著提高。实践证明,通过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探索与实践,对高素质、高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 陈惠珍,苏爱华,张玲等.社会学习理论在护生职业道德培养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7.5(1A):66-67.

② 徐晓雪,夏小红,林佳佳.浅析护理职业道德与护士职业素质的重要性[J].吉林医学,2010.31(3):382.

③ 史瑞芬.市场经济中的护理服务文化[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3):1-3.

④ 张秀蓉.浅谈提高临床护理教学的有效性[J].护理研究,2003.17(6):64.

护理专业探索第9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药理学;精品课程;实践;探索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于2003年8月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整体进程中的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举措[1]。近几年来,我院也十分重视精品课程建设,通过护理专业药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对我院护理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院护理专业2006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安徽省师范专业”;2013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教学团队”;2014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护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及办学质量,我们药理教研室于2016年成功申报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精品课程―药理学》,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我深刻体会到精品课程建设对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进师资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将近段时间以来课程建设的实践及探索汇报如下:

1 修订课程标准,优化课程内容

1.1 修订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随着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素质实践技能型护理人才成为培养目标。依据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药理教研室在2016初年制定了高专护理专业药理学课程标准,实施后,利用将近一年时间在临床进行了广泛调研,及时与毕业生、实习生取得联系,随时了解反馈信息,根据岗位需求及实际需要,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再次修订,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1.2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集中表现形式[2]。我们药理教研室全体老师,加强学习,深入调研,不断创新,一方面精选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作为学生用书,同时也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同济大学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等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另一方面,在广泛汲取传统教材经验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团结协作,以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和护理职业岗位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编制了具有特色的高专护理专业药理学校本教材,突出了与临床护理岗位紧密结合的特点,同时又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密切相关。

1.3 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遵照职业教育“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强化了实践,优化了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侧重代表性药物及临床常用药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用药护理,简化药物作用机制,并将临床护理用药案例引入教学,培养职业理念;在实践教学中,减少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增加了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临床护理用药所需技能如正确使用药物、进行药物不良反应检测等,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责任意识,强化了职业素养。

2 改革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2.1 改革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我们在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粉笔”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课件,同时还开放了学院图书馆计算机中心、不久学生也可以进入我们药理学精品课程网站同步学习。还与学生建立微信群,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将教学过程从课堂延伸到生活,让学生在平时玩手机时也能想到药理学,也能得到最新的药理学信息[3]。

2.2 改进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我们药学教研室全体老师,每周二下午集体备课,开展讨论,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合理应用。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基础上,我们还灵活运用了:1)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注意收集与日常生活及临床用药有关的一些典型案例,以故事、录像等多种活泼的形式展示,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激发学习药理学的兴趣,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职业熏陶。2)直观演示法: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药物作用机制显得抽象难懂,如何让学生能易于理解呢?在授课中,采用直观演示法,如氯丙嗪、地西泮作用机制,采用简短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帕金森病作用机制,通过天平的直观演示,学生获得了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集中了学生学习注意力,引起了学习兴趣。3)实践法:如抗高血压药的学习,让学生利用周末,深入家庭、走进社区、走访高血压的病人,进行高血压用药知识问卷调查,完成问卷调查表,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实践法,加强了理论内容的学习,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4)其他:课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总之,通过改革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让枯燥的学习变得更轻松有趣,提高教学效果,更能让学生从学习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3 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

精品课程是一个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的教学与研究、实践与管理的系统工程[4]。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能有利地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练就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现有专职教师7人,均在本科学历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3人,占43%;具有高级职称者2人,占28%;年龄结构合理,50岁以上者1人,占15%;35~50岁2人,占28%;35岁以下4人,占57%;双师型/双素质型教师4人,占57%。以精品课建设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一在每周二下午的教研活动中,集体备课,积极讨论,探讨教学方法,并制定相互听课制度,观摩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指定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高年资教师带教青年教师,在工作上指导他们备课、听课、试讲、讲课、科研等,在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能以更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三组织安排老师参加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四针对药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等多内容进行研究,积极申报课题,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数十篇。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药理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护理专业药理学精品课程建设进展比较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构建了比较合理科学的课程建设体系;制定了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标准;优化了教学内容;统一了教学计划;编制了合适的校本教材;制作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完成了课程教案、章节习题及涵盖课程内容的综合测试等,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认识到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有待我们进行改进与探索、改革与创新,不断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现代服务理念、有护理岗位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月光,伍三妹,王玲,等.创建护理药理学精品课程的实践与认识[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4);60-62

[2]赵有亮,杨先振,李蓉.高职药学专业药理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