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2 09:24:24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第1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评价 高校体育 现实反思 完善策略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简单而言,指的就是在遵循高校体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在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理性分析的前提下,总结、提炼、细化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指标,并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价值反馈的过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是高校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其不但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还会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由此可知,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内容。然而,综观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开展情况却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并没有发挥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应有的价值和作用。鉴于此,本文就从评价理念、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入手针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了反思。

一、评价理念层面

评价理念是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根本依据,也是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灵魂所在。评价理念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不但会直接决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价值属性,还会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实施成效。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在评价理念的层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长期受“以技术教学和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思想的影响,过多的重视生物体育与技能教育,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高校体育教学的这种现实状况使得与此相对应的体育教学评价活动也过多的强调学生体育运动成绩的评价权重,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而这显然是与我国社会大环境和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不符的。

二、评价目标层面

从评价目标的层面来看,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还存在生态观扭曲的问题。根据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和内涵可知,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和衡量高校体育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教学评价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高校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但是,很多高校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却仅仅将完成评价任务作为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将评价活动本身当作目标来看待,造成了生态观的扭曲,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评价内容层面

在组织开展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过程中,评价内容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评价的质量和成效。通常来说,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内容,不但要符合高校体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要符合高校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生态系统而言,其生态要素包括了高校体育范畴内的组织、人力、设施以及制度等多个方面,而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实际上就是针对这些要素围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存在的状态或者是相互之间的作用所进行的审核和衡量。但是,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中,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却仍然是以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为主的,主要强调的是学生运动技术和体能的达标程度。这样的评价内容,不但不符合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需求,而且还很容易使得任课教师和学生忽视教育的服务性和体育的娱乐性,从而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不利的影响。

四、评价方法层面

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量化的评价方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评价方法之一,在部分学科教学中,甚至是教学评价的唯一方法,而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一部分,显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部分高校在组织开展体育教学评价活动时,将量化评价作为组织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主要方法甚至是唯一方法,以至于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中出现了评价方法过于单一的问题。

实际上,虽然说量化的评价方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但能够将抽象的情况和现象以数据的方式直观的呈现出来,而且多数情况下这种以数据来直观反映事物运行状态和实施效果的方法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科学性。但是如果在组织开展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这一种单一的方法却是不可行的。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一部分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教学内容是无法采用量化的方法来进行衡量的,仅仅以量化的结果作为评价标准往往会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实施质量。例如:体育运动对于学生的临场状态要求比较高,偶尔性也比较大,某些学生虽然已经熟练掌握了所学习的运动技术和技能,但是在达标测试的过程中,也很有可能因为临场状态不好或者是其他各方面的主客观因素无法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甚至是取得与自己实际水平相差较大的低分数。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以达标测试的结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唯一依据,显然是不科学的,不但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后续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第2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师 继续教育 反思性教学 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又是实施高校体育工作的主群体,是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决定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关键。为了改善和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在学历、职称、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等专业化技能不尽合理的状况,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对教师提出了职前学习、入职培训和在职继续教育的计划和要求。目前最常见的继续教育方式理论脱离实践,使许多教师感到所培训的内容与高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科研实际相差太远, 难以满足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需要。

20世纪80年代,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思潮陆续在西方各国兴起,并迅速受到世界其他国家教育研究者和广大教师的重视是体育教师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拟从反思性教学理论的角度探讨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二、对反思性教学理论的理解

反思性教学也称反思实践。它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综合国内外关于反思性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博采众长,反思性教学就是指: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他人经验,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挥自身教育主体功能,与他人真诚合作,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策略对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探讨,借助一些手段对自身的内隐理论不断归纳、总结和外化,从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其进行审视、 分析和反思,从而促进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反思性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三、反思性教学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而且要使教师树立正确教学意识和理念,为教师终身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和内容进行调查,使教师发展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体。

(一)反思性教学实践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继续教育

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教师的自我教育随着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将会促使教师自觉性教学行为的提高,使教师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转化。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这种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一种自我继续教育。

(二)利用反思性教学寻找继续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反思性教学为体育教师寻找继续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性。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可分为积累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和积极验证四个主要环节。积累经验阶段的任务是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的情境。在观察分析阶段,教师既是各种信息的搜集者,又是冷静的批评者,同时也是经验的描述者。重新概括阶段是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教学活动中所依据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吸取新的信息,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策略。积极验证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验证上一阶段所提出的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又会积累新的经验,发现新的问题,开始新的循环。

通过教学反思发现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了解自己能力的不足和欠缺之处,有针对性的选用有效地继续教育途径进行再学习,促进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正是在“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教师的信念态度、知识技能、行为方式、教学训练方法等才更趋成熟,教师才得以从一个阶段向另一更高阶段过渡,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三)在继续教育中开设“反思性教学”专题培训

了解反思性教学的概念、意义、过程和研究方法, 帮助他们提高对课堂行为的洞察力, 使他们学会善于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行为、过程和教学训练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进行经性常反思, 掌握最基本的反思性教学途径, 从而逐步发展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1.培养体育教师技术实践课堂观察能力

具体培训中,培训者可把反思性教学融入于整个培训环节。组织他们对某一特定教材内容进行相互观摩教学、相互点评。通过相互观摩,促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和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从中汲取经验。

2.培养体育教师充分利用现代课堂媒介的能力

在培训中,通过录像、录音可以再现教师教学的过程。使教师能更客观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发现自己课前的设计与实际授课有何不同,以便日后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学计划和教案。

3.培养体育教师记录和分析课堂教学小结的能力

课堂教学小结是课堂教学过程现象和问题的总结,课堂教学小结应该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观察和感受,对某一教学行为态度的认识和对教学成功与失败的分析和反思。课堂教学小结可使教师记录和保存许多真实可靠的教学记录,同时为反思教学提供研究的数据。课堂教学小结应保持即时性和经常性。

4.培养体育教师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反思性教学不仅要有感性的反思,更要有理性的反思,尤其是身体教育的结果。这就要求体育老师熟练掌握数据收集、处理的方法,通过数据结果分析,反思教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具体培训使体育老师掌握现代数据处理的方法,从而可以站在更科学、客观的角度从不同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需求、学习困难、学习效果、对教学的看法以及教学的效果等等。

5.培养体育教师做好课前与课后的反思的能力

课前反思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先前教学经历和过程进行反思。课后反思要求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及时地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进行回顾和评价,对课前形成的教学理念、课堂行为、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表现进行反思,认真总结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通过对其总结归纳,发现问题,提高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

6.培养体育教师行动研究理论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

在培训中,指导和培养体育教师从事与教学、训练实际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是迅速提高教师反思性教学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师本人的独立思考和与其他教师的讨论,参与有关行动研究的理论研究,提出假设,制定出行动计划, 然后在实施计划的基础上, 进行相关的研究, 总结归纳,并写出行动研究报告。这些过程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一)将反思性教学融入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能使教师逐渐从注重感性经验传授转变为注重教学的理性审视,最终将会提高体育教师执教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在反思性教学理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将会获得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达到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后就能运用,运用后就有效果的继续教育目的。

(三)反思性教学理论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过程也要安排设计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培训。

参考文献:

[1]Dewey, J. How We Think. Chicago: Henry Regnery. 1933.

[2]L.M.Villar. Teaching: Reflective, from T. Husenetal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1994.

[3]Schon, D.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6]吴晓涓.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现状与培训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31.

[7]吴家琳.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J].体育学科.2005(2):12.

[8]袁翔.高等学校发展继续教育的战略思考[J].继续教育.2005(11):71.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第3篇

摘 要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包括文化传承缺失、教学内容单一、不适应青年身心发展需求等等。在新课标改革模式下,基于文化传承视角,需要构建文化与技术并重的体育教学模式,体现对文化传承的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不断的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 高校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模式 反思

传统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传承的需要,特别是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特殊时期显得更加重要。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秉承传统文化传承需求,加强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

一、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体育教学发展的几十年中,经过长期的师资培训、科研工作、运动竞赛等,民族传统体育早已成为本科院校体育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就现阶段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而言,尽管在很大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中,逐渐加入了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但是传统体育教学没有落到实处。具体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教学思想层面来说,现阶段高校传统体育指导思想基本相同,和普通的体育教学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导致传统文化特色缺失;第二,从传统体育实施内容层面上,开展的传统体育形式过于单一,往往集中在太极拳以及长拳上,不能完全体现传统文化价值;第三,从教学方法层面上,传统体育仍然使用过去的教学方式,理论大于实践,教师通过示范让大家进行模仿,导致学生对传统体育失去兴趣,不利于学生掌握动作要领。

二、基于文化传承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构建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该有别于普通的体育教学,使传统体育项目秉承文化传承的特色。同时将新课程改革中的相关文件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根据高校学生身体状况、学习能力等情况,将传统文化有效的导入到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进行民俗体育、传统武术等项目学习中,贯穿讲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只有突出民族体育传统文化特色,才能让学生不仅增加体质,更能够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二)构建完善的传统体育教学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种多样,不仅仅局限于太极拳以及长拳上,需要根据现阶段高校开展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具体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分类,具体可以分为养生功法、武术、民俗体育以及少数民族体育。其中,养生功法包括了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等等;武术包括太极拳、长拳、武器等;民俗体育包括跳绳、象棋、舞狮、踢毽子等等;而少数民族体育包括木球、博克、珍珠球等等。这些多元化的传统体育项目各具特色,将这些项目进行有机的整合与分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身条件等选择学习的项目,或者也可以组成一个个学习兴趣小组,利用课外的时间开展团体活动交流等。

通过对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不仅增强学生体质,更能够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获得文化传承。比如太极拳学习过程中,行云流水的动作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华武术中包含的谦虚、守信等道德情操。再如在一些民俗体育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学习到中国民俗文化,了解体育项目背后的文化传承。

(三)突出传统文化特色,创新教学方式

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体育学习健身、休闲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在健身锻炼的过程中,体会到民族文化带来的知识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这一点,还需要加强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将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改为多元化的模式。

教师根据学生年龄、性别、技能等,将各种各样的传统体育项目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另外,改变过去单一的动作师范,采用不同的方式向学生转播动作要领以及背后的文化,如利用影片资料、影视资料等等,同时还可以采用让学生相互“切磋”、小组互助等方式,让学生更快的掌握动作要领。对于同一个体育项目教学中,也必须学会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还应该根据学生个体化差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保证绝大多数学生掌握基本动作,并领悟背后的传统文化。

(四)设置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也是教学的一部分,是对教学成果的有效总结。改变以往通过最终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将学生平时出勤率、进步能力、努力程度、对课程重视程度等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体现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主体性以及科学性,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向着合理化、客观化的方向发展。另外,需要针对学生掌握传统文化,获得文化传承等方面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良能力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估,也可以采用学生互评、师生互评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能够将这一特点进行体现,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传承,并将这种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构建新时期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手段等几个方面入手,完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提高传统体育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 单静怡,刘俊荣,李俊杰.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5(9):144-145.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第4篇

关键词 高校 青年体育教师 专业成长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高校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踏入社会前,提高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爱好的最后教学阶段。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导者,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体育教育质量。《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提出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体育教师只有超前发展、优先发展、持续发展才能够保证学生的发展。

2 结果与分析

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是指体育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 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体育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是体育教师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当殊的一员,承担着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传授体育知识、发展身体能力、传播体育科技文化、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特殊任务。因此体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制约高校体育教师发展的因素和环节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学习”、“反思”、“科研”、“创新”是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主要策略。

2.1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垫脚石——学习

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接受终身教育和坚持终身学习的职业,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注重自身的学习,学习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连续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其职业价值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学习”是广义的概念,但归根到底就是三点:“学习做人、学习做事、学习做学问”。就“做学问”而言,不仅包括体育专业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修炼与提升;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在更要注重信息技术及教育心理的学习。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不断改变体育教师在少数人眼中的偏激看法,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赢得持续地发展,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强化人格魅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2.2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剂——反思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学习需要反思,教育更加需要反思。教育反思是教师成长过程的重要机制。高校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形象,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为对象,主动反思,深入探究,推进自身专业成长。什么是反思?按照心理学的理解,反思就是对思维的思维。对思维前提进行审视,对思维的各个环节进行批判,对认识所得结果的再思考,对自己心理感受的再认识,对自己行为的再描述,这种不断的再评判、再思考、再提升的过程,就是反思。做到正确的反思,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要反思自身在日常教学中形成的经验,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 成长=经验+反思。只有经过反思,使原有的经验处于不断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的思维状态之下,对原有经验进行分析批判,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只有在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体育教师才能不断地实现个人专业水平的提高;其次,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和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主动捕捉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反馈信息,进行不断地反思,不仅要以同化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理论的认识,更应该以一种顺应的态度学习和接受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最后,在教学中还应该借助于他人的意见,尤其是同事的建议和帮助,进行批判性质的反思,这样的反思才更有效。近些年在中小学推行的体育教师集体备课的制度就在很大程度上利于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这种集体备课制度同样可以借鉴到高校。

2.3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科研

不论哪种科目,科研终究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高校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必须加强自身科研水平,不断的学习与探究专业内涵。加强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要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入手。内因方面,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明确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更不应该是为了某种特殊的利益而写作,而是发自内心的对已有教育经验的总结、探讨与升华。其次,要增强自身的科研意识,除体育教学外,要多看书,多学习理论知识,为科研奠定一定的基础知识。外因方面,高校要高度重视体育科研工作,给予一定的科研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积极申报体育教学相关的研究课题和专项科研基金,支持体育教师参与教学科研工作,对体育教师申请课题的要给予机会、经费、评奖等方面优先的条件,调动体育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培养体育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能力。

2.4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踏板——创新

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除了学习、反思、科研之外,还必须培养其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不论哪个行业都是非常必要的。要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要使体育教师树立不断创新的理念,理念是进行实践的向导,只有确立了正确的理念,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去向理念靠近。创新理念要求体育教师自身要有不断创新的心理动向,还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培养体育教师创新精神还要求我们培养高校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它也是创新精神的核心要素。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从想象力、联想思维、多向思维以及对于灵感的捕捉等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中的比例日益增多,青年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未来。加强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而专业建设又是重中之重,专业建设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可持续的过程,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只有在学习中不段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升华,进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在此过程中,始终用创新的理念要求着自己。笔者认为,通过学习、反思、科研、创新四部曲,一定可以有效提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潘凌云.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与专业发展[J].体育科学研究,2008.4(2).

[2] 张萍.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紧迫性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6):150-151.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第5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5-0104-04

当前,教育界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是一个成熟的高素质教师。”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是指高校教师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思考和批判的能力。[1]孔子就以教育家的战略智慧提出了“反思”的教育理论,他主张“吾日三省吾身”,可见,孔子是十分重视教师的反思能力的。为了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高校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

一、高校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师德

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前途。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应当比其他人员的职业道德有更高、更先进的要求。[2]大学时代是人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高校教师的品德、价值观和文化修养能够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勤勉努力工作。[3]但也应该看到,部分高校教师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师德失范现象:有些高校教师虽然身在教学岗位,但敬业精神欠缺,对学生要求不严、关心不够,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教书育人方面,除了完成教学工作量,其他时间基本用于副业;有些教师讲课内容陈旧,不与时俱进,新知识不多;有些教师对布置、批改作业马虎了事,对考试环节抓得不严,指导实验和毕业论文粗枝大叶;有些教师治学不够严谨,学术风气不正,甚至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4]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今一些高校为了学校的排名与影响力,只重视教学科研而轻视对教师师德的培养,只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淡化了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乘虚而入,部分高校教师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最后,是由于考评制度的错位。在对高校教师进行职称评审、年终考核等评价过程中,只重业绩而轻视师德品行,缺乏师德考核的量化指标。[5]虽然导致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原因较多,但高校教师必须从自身查找原因,使自己成为具有较高师德的教师。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应当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应该反思自己是否符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高尚是最起码的先决条件,高尚的师德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为此,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对自己的师德进行反思。

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是否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师应该像加里宁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血汗,把自己一切所有的宝贵品质都贡献给自己的学生,贡献给本国人民。

其次,要反思自己是否热爱、关心、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要热爱学生。当今流行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有位名人曾说过:“师爱是神圣的,其神圣之处,在于它有很强的原则性和崇高要求。”所以,教师要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格。出了格、过了度,师生关系就会失去原则性,或者关系紧张,或者关系不正常。所以,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笔者认为,对学生的爱护是一种责任、一种尊重、一种激励、一种感化,是一种能触及灵魂的教育过程和教育艺术。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不能把教师对学生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另外,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0月

第30卷第5期曹宇光,等:对高校教师反思能力的思考

再次,应反思自己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校教师要在社会的大是大非面前,在科学与伪科学、反科学的斗争中,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追求真理,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关心、教育和陶冶学生。

总之,高校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师德,使自己具有敬业、勤业、精业、创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像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所说的那样,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不仅是一个光荣而重要的岗位,而且也是一种崇高而愉快的事业。它对国家人才的培养、文化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后一代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教师应勤于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

所谓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教学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想和观念体系。[6]可见,教学理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淀起来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会在教学过程中自发地发生作用,反作用于教学实践。因此,教学理念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高校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勤于反思,其重要性在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有明确表述:“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因为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者。

现在,中国现行大学教育仍普遍存在着以下弊端:以知识性教学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单一,以传授为主;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师生关系不民主,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不够等。[7]一些高校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循守旧、不愿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或者即使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但落实到具体教学中时容易固守原有的习惯和做法,新的教学理念只是拿来做做样子而已。

当前实施的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高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就应该勤于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是否以单纯的知识性教学为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教师应勤于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是否仍然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将自己所教的某科知识采取传统的讲述式教学,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方法;是否在教学中总想让学生适应自己,而不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高校教师通过勤于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能够使自己切实感到:真正有本领的教师,不在于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会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

三、高校教师应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

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有多种,但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事半功倍的方法。

(一)高校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高校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根据学生的听课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受学生欢迎,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以便发现学生的心灵世界具有重要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热爱教育工作,因为它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人。我在工作中首先去认识人,观察他们内心的各个方面。如果善于对待和善于琢磨,就能使人成才。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能够看到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

高校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受学生欢迎,只要用心观察学生上课时的状态就会一目了然。如上课时学生的出勤率高低;学生听课是否认真,有没有玩手机、说话、打瞌睡的现象;学生听课时情绪是否饱满;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是否积极等等。

在观察学生听课情况的基础上,要注意反思。对于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加以总结发扬;对于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及时改进。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摸索出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

(二)高校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

高校教师的教学效果主要可以通过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测试成绩来体现,对此,教师要注意从这两方面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学生做作业是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高校教师应对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进行反思。为了使学生的作业能够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应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并亲自批改。要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以此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高校教师还应该把对学生的测试看作检查教学效果最有效的形式,并通过测试的结果来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为了使对学生的测试能够有信度地反映教学的效果,教师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组织好测试工作:一要科学命题。科学命题,就是要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题型要尽量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二要采取最恰当的测试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是笔试还是口试(或是实验操作),是集体考试还是个别考试,都要精心安排。三要严格考试纪律。经过这些精心考虑、设计,在克服测试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的基础上,教师应对测试结果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目的是否实现,教学效果是否令人满意,教学的得失何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四、高校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

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也应包括对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这是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和责任所在。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代一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主要表现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不会调动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过分依赖老师;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不会读书,不会查资料,不会与人协作;学习缺乏计划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除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外,主要是一些高校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重视不够,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而轻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较弱。其实,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更需要较高的学习反思能力,高校教师只有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高校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应培养学生学会对课程学习目标和计划进行反思

针对一些大学生当前存在的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以及学习缺乏计划性等问题,高校教师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制订具体的课程学习目标和计划,并经常反思学习目标和计划实现的程度。高校教师引导、指导大学生制订课程学习目标和计划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高校的课程特点、教学方式、学习要求等与中学阶段差异较大,大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和科学的学习计划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为此,高校教师必须引导、指导学生制订学习目标以及实现学习目标的计划,并要求学生及时反思自己是否严格执行了学习计划。学生只有在此方面经常反思,才能不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计划性,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应培养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

针对一些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够科学这一问题,高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1)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把预习当作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反思,对未掌握的知识要采取补救措施;同时要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情况,不能理解的内容要打记号,以便引起自己听课时的注意,或向教师提问。(2)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听课是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反思法”去听课。如在听课时反思自己预习的结果;反思预习方法是否正确;反思有些内容为何听不懂,对于听不懂的内容要引起特别的重视,或改进听课的方式,或提高注意力,或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迅速改变“听不懂”的状况,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3)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查资料、学会与人交流沟通,这些技能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必备条件。因此,高校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上述技能。

(三)应培养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第6篇

[关键词]构建; 反腐倡廉; 思想教育; 机制。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预防为主,思想为先,根本在教育。要扎实推进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根治腐败,必须在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和惩治处理机制的同时,切实突出思想教育机制建设,强化反腐倡廉思想教育。这是高校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是体系建设不间断的主线,是筑牢思想道德“第一道防线”、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途径。

一、构建高校反腐倡廉思想教育机制的意义。

高校反腐倡廉思想教育机制旨在从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机、行为层次和道德水平着眼,着力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准,解决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问题,使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真正筑起拒腐防变的牢固防线,从源头上抵制不正之风,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 一) 构建反腐倡廉思想教育机制是高等教育事业和谐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世界新形势的变化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曾经被誉为“一方净土”的高等学校也出现了腐败现象,且呈现出易发多发势头。虽然为数不多,但产生的社会影响十分恶劣。从案发后许多腐败分子的忏悔书中不难发现,放松学习与思想改造,以及信仰的缺失是产生不正之风和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积极构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思想教育机制,进一步强化反腐倡廉思想道德教育,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了。

( 二) 构建反腐倡廉思想教育机制是高校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某些党员干部走向腐败的深渊,首要的是从思想道德滑坡与缺失开始的。所以,要大力推进惩防体系建设,首先就要重视反腐倡廉思想教育机制的构建,强化反腐倡廉思想教育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观念和法纪意识,自觉地处理好个人、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严于律己,防微杜渐,真正从源头上预防与根治腐败。

( 三) 构建反腐倡廉思想教育机制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对高校而言,就是进行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而腐败则是和谐校园建设中最不和谐的音符,所以,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产生就显得格外重要。对少数腐败分子来讲,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思想觉悟,潜移默化地获得内心的认同,从而接受教育,打消腐败欲望和动机,不再腐败; 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讲,则要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积极抵制腐败的滋生,不想腐败。

二、构建高校反腐倡廉思想教育机制的基本原则。

( 一)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把尊重党员干部的主体地位,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作为高校反腐倡廉思想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注重整体部署与具体安排。既要把握全局,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狠抓关键,深入推动高校反腐倡廉思想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 二)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把强化思想塑造、营造廉政文化氛围作为高校反腐倡廉思想教育的中心任务。

坚持与高校发展总体布局相适应,把反腐倡廉思想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等各工作之中,扩大覆盖面和渗透力; 坚持与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相融合,与党的建设协调推进,互推互进。

( 三) 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原则。坚持与制度建设相结合,不断完善制度规范机制,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坚持与监督制约相结合,不断完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强化权力的规范运行; 坚持与惩治处理相结合,不断完善惩治处理机制,发挥惩治处理治本功能。

( 四) 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就是要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增强反腐倡廉思想教育的预见性、前瞻性; 大力推动教育制度创新,逐步形成反腐倡廉思想教育长效机制;大力推动教育方式方法创新,增强思想教育的感染力与有效性。

三、构建高校反腐倡廉思想教育机制的途径。

( 一) 科学确立反腐倡廉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

反腐倡廉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强化人的自律意识,增强人的自我控制力。要区分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开展有针对性地思想教育,使人在教育中得到心理的满足与实际的需求,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1. 高校中层 ( 处级) 以上领导干部的教育。对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要着重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教育,强化示范教育,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引导领导干部算清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亲情账、自由账及健康账,强化“腐败成本”警示教育,明确行为规范,促使他们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政治上清醒、理论上清楚、行为上清白,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教师的榜样。

2. 一般党员干部的教育。对一般党员干部要着重加强“三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强化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促进他们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做到爱岗敬业、奉公守法,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3. 广大教职工的教育。要对教职工着眼于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加强师德师风、廉洁从教教育,培养爱岗敬业、严谨治学、诚实守信、为人师表的道德情操,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正确的敬业观、教学观和学术观,遵纪守法,淡泊名利,坚持学术自律,反对学术腐败,以高尚清廉的职业道德形象影响和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4. 在校大学生的教育。大学生有着极强的社会可塑性及感染性。应根据大学生在校期间认识的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以培养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为根本,积极开展廉洁教育,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完善的人格,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

( 二) 不断探索反腐倡廉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

1. 坚持全面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在全面教育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教育。一是重点对象。是指高校中层( 处级) 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抓好他们的反腐倡廉思想教育,使他们更好地掌好权用好权,以优良的品质和作风,带出优秀的队伍和良好的风气,发挥表率示范作用。二是重要部位。是指高校中具有资源配置权的管钱、管物、管人的管理部门。抓好重要部位的反腐倡廉思想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力,切实处理好责、权、利的关系,做到拒腐蚀永不沾。三是关键环节。是指容易产生腐败的关键工作点,如: 决策、用人、招标、采购等环节。虽然他们职务不高,但权力较大。要对他们加强职业责任感及权力运行规范教育,形成权力运行预警机制,遏制和减少权力腐败。

2. 坚持示范教育与警示教育相结合。示范教育“以贤激志”,能够产生崇廉尚洁、学习楷模的效应。一要突出时代性,积极倡树具有时代特色的勤廉兼优的典型;二要突出先进性与真实性,善于从本单位、从身边宣传典型,学习先进,使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成为一种群众参与、打动干部的教育活动。警示教育“以案明纪”,能够产生触及灵魂、震撼心灵、以案说法的效应。要重点选取本系统内外发生的腐败警示案例,综合运用“一案两报告”的治本与教育功能,开展观后感座谈、交流活动,来切实提高警示教育的说服力和震撼力。

3. 坚持广泛宣传与群体参与相结合。

一是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广泛性等特点,积极开展校园网落宣传与交流,让广大师生员工都能广泛地参与交流和发表言论,建设网上强势论坛,让正确的理论和先进的文化占领、充实这块阵地,弘扬时代主旋律。二是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学报、橱窗、宣传板牌等宣传优势,进一步扩大宣传教育的影响力,增强渗透力。同时,要注意结合学校反腐倡廉的阶段性工作重点,集中举办廉政文化活动,如廉政图片展、书画展、廉政广告征集、专题廉政理论研讨和专题廉政文艺汇演等丰富的廉政文化活动,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育的广泛性,营造浓郁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

4. 坚持反腐倡廉教育与“三风”建设相结合。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是高校校园建设永恒的任务,也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要在“三风”建设中有机地融入反腐倡廉思想教育的内容,进一步拓宽反腐倡廉教育的外延,形成明确的舆论导向,使广大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到贪污受贿、奢侈浪费是腐败,失职渎职、玩忽职守、学术造假也是腐败。要积极营造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 爱岗、敬业的严谨教风; 勤奋、好学的向上学风。使崇尚廉洁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

( 三)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思想教育制度。

制度的作用在于规范人的行为,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加强反腐倡廉思想教育,并形成一系列反腐倡廉思想教育制度,确保反腐倡廉思想教育机制有效运行。

1. 党内生活制度。这是保证党内日常生活的关键。通过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抵制各种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行为和不正之风,在党内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又有统一意志、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2. 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这是领导干部提升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提高管党治党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各级党组织及其领导班子成员廉政理论、党纪法规的学习,使其知其任、明其责,自觉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

3. 党员干部培训制度。这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要根据党员干部不同的岗位和业务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脱产进修培训和在职集中学习培训,注重加强岗位廉政教育。通过培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用现代科技知识和人类文明成果充实干部,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干部,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党员干部队伍。

4. 领导干部上廉政党课制度。党员领导干部定期上廉政党课是在“身教”基础上的“言教”,既是教育别人又是自我教育,是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对领导干部理论政策水平检验的一个好机会,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自觉加强廉政理论学习,不断增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能力,更有利于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政策的学习。

5. 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这是加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自我监督的有效形式。要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规定,明确高校各级各类干部述职述廉的范围、时间、内容和程序,把述职述廉的过程当成学习提高的过程、解剖自我的过程、接受监督的过程和教育大家的过程。

6. 廉政谈话制度。其目的是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教育、挽救和保护干部。要坚持实事求是、防范为主的原则,认真调查研究,严格掌握政策,注意谈话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全面启动以任前谈话、定期谈话、诫勉谈话、警醒谈话为主要形式的预警促廉机制,明确廉政谈话的主题、对象、内容、方式,使干部在谈话中得到提醒,受到教育,得到保护,防患于未然。

7. 思想教育考评制度。将反腐倡廉思想教育纳入业务考评之中,发挥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督促各职能部门从各自的职责范围、工作特点出发,认真负责地开展反腐倡廉思想教育活动,形成全员受教育的良好局面。

( 四)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思想教育工作机制。

机制是一种内在的制约力量,它能产生动力,形成活力,激发创造力。构建高校反腐倡廉思想教育工作机制,必须切实整合全校各方面的力量,创新载体和方法,形成强大的合力和浓厚的工作氛围,才能促进反腐倡廉思想教育工作深入有效开展。

1. 强化党政齐抓共管,建立“大宣教”格局。建立“大宣教”工作格局的核心是党政齐抓共管,关键在于职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高校各级党政要担负起反腐倡廉建设的政治和领导责任,应切实将反腐倡廉思想教育纳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部署; 应切实列入党委思想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有计划地开展反腐倡廉思想教育活动; 通过党政联席会、协调会、工作例会等协调工作,形成务实高效的反腐倡廉思想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增强反腐倡廉思想教育的推动力、执行力和落实力,使反腐倡廉思想教育常抓不懈。

2. 强化“一岗双责”,建立目标管理责任机制。根据既要抓好业务工作,又要抓好反腐倡廉建设的“一岗双责”的要求,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依据职责范围,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分管、谁落实”的规定,细化责任、分解任务、强化措施,加强考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覆盖全校的反腐倡廉思想教育责任工作网络,并通过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各个时期的反腐倡廉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规划,切实将“软任务”变为“硬指标”,并与业务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

3. 强化督促检查,建立考评激励机制。按照责任目标管理的要求,既要加强反腐倡廉思想教育日常工作的督促检查,又要强化期末年终工作的评议考核,并将考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以确保反腐倡廉思想教育责任目标的有效落实。同时要完善考评办法,抓好四个结合: 即年度考评与专项考评相结合; 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考评班子与考评领导干部相结合; 考评对象的述职述教与民主测评相结合。

总之,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要从源头上预防和根治腐败,必须首先切实加强反腐倡廉思想教育机制建设,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筑牢思想道德“第一道防线”,逐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扎实推进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高校的反腐倡廉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白如雪. 创新惩防腐败的思想教育机制[J]. 社会科学家,2006,( 4) .

[2]李晓艳等. 高校反腐倡廉教育要科学推进[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 2) .

[3]郑付海. 思想教育: 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J]. 前沿,2010,( 18) .

[4]黄少斌. 高校反腐长效机制的构建[J]. 人民论坛,2010,( 36) .

[5]肖强. 关于民族高校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考[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 5) .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第7篇

关键词: 校长课程领导力 教学反思 有效途径 需求

一、课程领导力,是对现代校长的全新要求。

课程领导力是近年兴起的一种理念,它是指校长领导学校全体老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它已成为要求现代学校校长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它要求校长从传统的“行政权威”转为“专业权威”。它要求校长不仅仅是一名管理者,更重要的是一名专家型的教师,是先进教育理念的践行者。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并不是一种行政力量,而是通过行政力量整合的学术力量。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实施,不仅仅依靠课程领导的法定权力,更多是依靠自身的专业威信,校长课程领导的动力来自提高教育质量的责任感和创造力,是一种自我驱动,不是来源于外部,上司的监管、监督。

校长的“课程领导”强调学校远景的塑造,着重教师的课程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关人员参与课程规划的机会,推动学校内部教师的课程领导,保持持续性的课程对话,形成关心课程发展的专业社区,确保学生的学习品质。课程领导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课程领导所倡导的管理新理念,注重和谐发展的塑造和相互过程的领导创立,注意发挥下级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依靠教职工的智慧,切实发挥教职工的潜能,让教职工分享权力,民主参与,跟教职工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反思,是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途径。

现代校长,要提高课程的领导力,一定要多走进课堂参与教学、指导教学,和教师一道开展教学研究,形成合力,发挥集体的智慧,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这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具体体现。要做到这些,我认为校长亲自领导和组织进行的教学反思,是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可以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不足,记录教学中的困惑,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等。它一方面是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是找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失误或缺漏地方,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行为更加完美。而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这种自觉的、深刻的反思,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教学实践进行的反省与审视。教师通过反思,可以有效地促进业务能力的提高。

在经济、文化与教育等瞬息万变的今天,教学反思无论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开展教学反思的活动中,校长担任的不仅仅是管理者的角色,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专家,一名教学研究的带头人、引领者,是教学反思的组织者,是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它是校长用以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途径。

校长可以组织和指导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成功的做法。充满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有趣的谈话,典型的案例,巧妙的设问,幽默的讲解,独到有特色的实验,有益的启示,精彩的教学设计,恰当的多媒体应用。

2.失败与失误之处。表达不清、处理欠妥、方法不当、演示失败等课前预估不到的地方,教育学生语言不当、环境不适,等等。

3.课堂灵感。在教学展开,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深入过程中,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的瞬间灵感;突发事件的灵活应对、恰当处理。

4.对新理论新经验的认识。在运用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思想、教育科研成果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时,改革的实效性、实用性如何,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本章节某知识点的处理,主要优点有哪些,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何,有利于学生哪方面的发展提高,不利于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

5.同行之共识。其他教师独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听评课中值得商榷、批驳的观点和做法,以及引以为戒的地方;听课老师指出的符合学生实际、不受学生欢迎、学法指导到位和不到位的地方。

6.学生方面的问题。学生对所授内容的接受状况,包括对所授知识的接收程度、重难点是否已经掌握理解、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

7.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意。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独到的见解或新奇的问题,优于教师预设对问题的分析理解。

8.再教设想。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体会和反馈信息,反思自己在教学上探索出的规律,教法上的创新、组织教学上的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发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思考再教这部分如何做,某种情境下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

教师通过这些方面的教学反思,有助于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有效的帮助。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对教师而且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所以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进行教学反思还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教学反思鼓励教师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活动,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方式也正契合了当今对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要求,与课程领导所体现的共同性、平行性、参与性与互动性的特征是一致的。

三、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反思对校长的要求。

1.有先进、清晰的教学和教育理念。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反思,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先导。校长作为本校教学反思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领导为切入口,其自身必须实现教育理念的提升和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校长自身不断地学习。校长要懂得抓大放小,要懂得放权,抓好学校的大事,其他的事交给老师们去完成。不能什么事都管,份内的管,份外的也管,每天忙得不亦乎,找不出一点时间来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领导学校的教学工作,才能组织和指导好学校的教学反思工作。

2.开展教学反思,校长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课程领导要求校长走到教学中的一线来,不能仅仅躲在背后作为一名管理者。课程领导要求校长成为学校的首席教师,成为教师中的教师,成为教学和研究教学的专家。校长在搞好学校管理的同时,要亲身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认真实施教学过程,要潜下心来研究教学,静下心来思考问题。除了亲自带课外,校长还要经常参与听课,比如有的学校校长坚持“每周随堂听课”,经常参与评课。校长亲自参与日常教学和常态化的教学反思活动,会带动学校全体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引领全体教师争当研究型教师。而且校长亲身参与教学反思,才能真正提高校长自身反思的能力,才能驾驭和引领教师们开展行之效的、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活动。

3.正确指引,创造条件,营造教学反思的良好氛围。在教学反思中,校长除了要亲身参与,还要负责组织协调,组建团结高效的研究团队,给出明确的目标。校长要给学校的教学反思创造良好的条件,除了必要的物质上的支持外,还要有精神上的鼓励,要有公正公思成果的评比,从而激励全体老师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热情,发挥他们的潜能。在教学反思中,要坚持民主的原则,通过讨论、聆听、探索、争论与质疑等方式,分享不同的观点,建立尊重、容忍、敏感和相互关联的工作环境。课程领导强调教师的参与,强调权利的共享,它不再是校长、行政人员的专利。教学反思作为课程领导一种具体的形式,更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校长创造的条件,营造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们的参与热情,影响着反思的质量,也影响着反思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从“行政权威”到“专业权威”.教育发展研究,2006,4A.

[2]张民生.校长的课程领导[J].基础教育课程参考,2005,(9):4.

[3]杨明华.打造活力课堂必须提高课程领导力.上海教育教研,2008,4.

[4]杨连民.回归课堂――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途径.上海教育教研,2008,3.

[5]本刊特约评论员.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能力,上海教育,2007,9.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第8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029

我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探究由来已久,随着2005新课程方案的提出和实施,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入新一轮教学改革阶段。同时,面对全球经济、信息的高速发展和坚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以及价值观提出新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如何应对时代变化,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和创新提出客观的要求。“05”新课程方案中提出: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是课程宣讲者和传播者。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以及与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反思和审查。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实现课程的有效教学。针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意义。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1.1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缺少或忽视“教师真实声音”的表达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教育教学过程,同样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有其逻辑和连贯的教育教学过程。这一教学过程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是教学体系向知识和信仰体系的转化的过程。“05”新课程方案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使用了统一的教材,同时为教师配备了多种多样的辅助教材,可以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体系建构基本形成。但是,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存在一些教师对教材体系“权威”一味的服从,按部就班教材或教学大纲,有“不作为”亦或者“不敢越过雷池半步”之嫌,[1]原封不动的把教材体系当成教学体系的全部内容。一味相信权威,服从于权威,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自身没有或者说不敢思考,把权威的教材体系等同于教学体系,从而缺少或忽视教师个人作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宣讲者和传播者的思索。

1.2 教学过程中重知识的传授,易于表面化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授是正确的,但这不应该是一个终止阶段。这个过程不但包括教师传授知识,还应该有学生获取知识、把知识内化为信念和道德以及教师个人的反思和成长等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该是螺旋式上升过程。教学过程的落脚点不能是表面的知识的传授,更深层次的是一方面学生能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进而内化为学生坚持的信念、价值观和道德等。另一方面是教师个人对课程进一步的反思和提升。

2 教学反思的主要观点

2.1 教学反思立足于探索和解决教学问题,重视教师真实声音的表达

教学反思,是对教学和教学相关活动的反思。不是对教学情境的简单回忆,而是深入探究教学决策和技术等各层面之中,借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这与“不动脑筋的遵循学习理论或缺乏分析的教学”形成鲜明的对比[2]。教学反思之下,教师不是教材的复述者,权威之下的服从者。教师从教材的权威中解放出来,在其职权范围之内,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按照其自身对教材体系的理解,不断改进教师自己教学实践,成为真正的教学实践行动者。

2.2 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种螺旋式上升过程

“任何反省思维都有一些确定的成分,它们连结在一起,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持续不断的运动”。[3]教学反思是对教学和教学相关活动的反思,强调反思过程是螺旋式的上升。教学反思重于“思考”,更重于“改进”,是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对其教学主体、内容、手段等再认和重思,并伴有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分析和改进。

3 教学反思之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启示

3.1 “问题?问题。问题?……”

教学反思之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是这样一条路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改革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展应该是在遵循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前提之下,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并重点解决这一问题。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当中,教师不是机械地对教材或教学大纲或上级的要求原封不动地服从,而是教师自身在遵照教材体系基础上构建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体系。[4]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和教学中,在教学反思支持之下,对其教学或教学相关活动积极、持续的思考,从中发现问题,采取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3.2 “这不是结束,是开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反思呈现螺旋式上升式。教师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是这不是课程教学反思的结束,仅仅是一个阶段的完成。“教学反思是一个持续、周密、深入的思考,它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5]教学反思之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反思,解决问题之后加之思考,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这一循环又将开始、持续下去,不断获取更为广泛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同时,应该是一种更为深入的反思,教师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活动和其课程背后所隐含的信念、价值观等合理的判断和选择。教师是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宋吉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误区及对策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4):64.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3]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2001:3.

[4]赵平.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转换艺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10):74.

[5]申继亮,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3):44.

[6]高璐.“05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第9篇

正确理解校本研训的理念

校本研训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与培训,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最终目的。基于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把教学研究和培训的重心下移到每个学校中。

通过具体实践,教育工作者深刻懂得校本研训所主张的“问题即课题,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校本研训的基本理念概括理解为五个方面:第一,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制度化、系统化的专业成长支持。第二,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自主学习密切相关。第三,以集体互助的方式促进个体发展,依托学校组织文化的建设,建立校内教师合作关系。第四,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反思具有密切关系。第五,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专家引领。

有效运用校本研训形式及内容

研训的形式主要有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也就是通过理论学习、专家辅导、合作研讨、集体备课、教学反思等手段使研训工作落到实处。它的初级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终极目标是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民族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研训内容主要涵盖了师德教育培训、新课程培训、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培训以及计算机培训等方面的培训。

新课程培训主要在于对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校积极组织开展新课程理念方面内容的学习活动,聘请专家进校面对面讲座,或是收看专家讲座录像等;学校不惜经费资金等,组织教师参加大连教育学院组织的观摩课、研讨会等,以此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奠定基础。

构建特色师资和精品课堂

有效利用校本研训,加强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使教师获得最真实的成长。

让教师在校本研训中自主学习,稳步成长。读书是教师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应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尤其要读教育名著,才能不断提升教育理论素养。通过读书,教师能不断从各方面充实自我,不断接受最新教育理论,不断更新调整教育思想,跟上新课标的要求。

课改以来,在实行“小组合作,和谐高效”学习方式中,教师们深入研究教法、潜心探讨学法,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实行了“学案导学” 数学课堂。全体数学老师深入学习凤城六中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在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把疑问留到课堂。课堂上,教师拓展延伸,引领学生解决预习中的问题,并强化训练。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既可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又可以体验互助的乐趣,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参与意识和表现欲大增。在地域性教学质量抽测中,成绩喜人。教师们尝到甜头,都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学习的潜力,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让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迅速成长。学校鼓励教师通过反思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完善课堂教学。课前,教师需要充分反思新课标要求、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教学设计的每个细节,从而设计出效果最佳的教学方案;课上,需要反思教案的不足,根据课堂上的实际状况及时做出调整,让课堂“灵感”不断,焕发教学活力;课后,务必反思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成败和教学效果。学校提倡教师每节课都写课后小结或教学反思,规定每周精选两篇反思写在反思日记上,期末上交教务处存档。实践证明,每一次小结和反思,都是总结经验和自我提高的过程,所有的教师经过锤炼,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