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研人才培训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9 16:29:04

科研人才培训

科研人才培训第1篇

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成立于2007年,根据学校优势学科开设了理工、机电、电信、材化生和经管五类实验班,专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孵化器,学院在加强本科生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积极搭建科研训练平台,经过近六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以科研训练为主线贯穿拔尖人才培养全过程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通过科研训练培养拔尖人才的创新能力也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为此,我院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广视野、强能力、高素质”的目标,突出“层次性、自主性、个性化”三个特征,结合实验班学生的知识结构及专业特点,将科研训练纳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同时实施“启新学员科研训练计划”,来激发实验班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启新学员科研训练计划”分成与学生四年本科学习相对应的4个阶段,分别为“科研兴趣培养”、“科研基础训练”、“科研项目参与”、“科研能力形成”。针对不同阶段,配以不同的科目和训练内容,从低年级的科研讲座到高年级的科研实践活动,由浅入深地开展科研训练。学院还要求所有的学员在本科四年当中都要百分百的参与各类科研及学科竞赛。实验班的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各类科研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实施5年来,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200余项。科研训练作为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得到全校师生的共识。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有许多,比如教学计划、课程建设、教学手段单一、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等,因此,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是必要的。

学院从优化课程体系入手,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和发展创新能力出发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同时实施小班化教学,加强基础课程,拓宽专业口径,适当扩大选修课比重,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课堂教学中也注重与科研训练结合起来,倡导知名教授或者是优秀教师给实验班学生上课,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了解到各学科发展前沿,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实验班开设的程序设计课程,引入了程序设计竞赛(ACM)内容,实验班多名同学在浙江省、全国和亚洲赛区ACM竞赛中获得金、银、铜奖,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已向全校辐射。

三实施导师制,发展学生创新人格

我院以科研训练为契机,实施导师制,制定了《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学生专业导师制实施细则》、《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实验班学业负责人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的文件。通过选聘各学院的学科带头人、国家百千万人才、钱江学者、浙江省151人才、浙江省教学名师等一批学识渊博、思想活跃、经验丰富、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的教师担任实验班学生的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性学习计划和科研训练培养方案,一般3~5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一年级至二年级上学期导师的职责侧重于指导学生课程学习和引导学生的科研兴趣;到二年级的下学期,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导师的职责侧重于确定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开展科学研究训练,指导学生科研实习等,且一直负责到学生毕业。

在科研训练中导师不仅帮助实验班学生解决问题,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而且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学生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研究,在科学研究的不断探索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技能,遇到了许多困难,感受到了科研工作的严谨性,在实验室里可以与教授们零距离接触等等,这些对培养学生的个性特质,比如观察力、意志力、想象力等方面有着直接影响。

拔尖人才导师制这一制度实施6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方面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得到了系统培养,另一方面学院对所带学生有突出创新成果的导师给予“荣誉导师”称号和奖励,也激励了导师积极投身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事业中来。

四构筑科研训练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创新技能

学院不断拓展学生科研训练形式,搭建实践平台,形成了培养拔尖人才创新能力的多元举措。

1科研活动赛事化

学院每年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形成了以“挑战杯”为基础,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程序设计、机械设计、英语演讲比赛、创业计划等校级、省级、部级三位一体的科技竞赛体系。每年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80余人次,如2011年一名同学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一名同学获ACM程序设计大赛亚洲区铜牌,2012年三名同学获全国机械产品数字化大赛一等奖等等。

2参与科研项目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设立了“启新学院科研立项创新经费”,鼓励各实验班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内容进行科学研究,参与科研创新项目,每个项目资助1000元。近年来学院共有42个团队项目(168位同学)获得了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资助,14个团队(56位同学)获得了学校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资助。通过实施科研项目,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开放实验室

学院依托于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专业学院的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每学期安排固定的实验室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实验成果的转化。仅2012年学院实验班学生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6篇,其中SCI收入7篇,EI收入4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

五建立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保障学生科研活动有序进行

1加强制度和组织建设

学院成立了由党政领导牵头的“科技竞赛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领导学院的各类科技竞赛工作。成立了“科研训练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学院学生科研立项管理,立项课题的评选、确立和结题鉴定等工作。同时,专门制定了《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启新学院科研立项制度办法》等一系列推动科研训练的文件,进一步保障了学院各类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的开展。

2构建科研训练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学院鼓励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对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学院均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同时对于所指导学生在科技竞赛中获奖、的导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获得专利等,学院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给第二课堂学分的认定,每年学院推免学生到校外攻读硕士研究生,把科研训练的个人成效也作为推免的考核条件之一。

3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学校定期举办学术交流、科研项目答辩会和科研成果报告会,展示学生最新的科研成果,活跃学院学术氛围,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学院还积极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陆靖教授、国家“”特聘教授王际平等一批著名学者与我院学子密切互动,为他们传递各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

目前,科研训练是我院培养拔尖人才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且已取得了预期效果。但提高拔尖人才创新能力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从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科研训练对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继续强化、探索、改革拔尖人才创新能力的各种举措,切实提高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建中,赵剑曦,黄长沧,林树坤,高绍康.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5(5).

科研人才培训第2篇

城乡人力资本的分布现状是城市富集、农村匮乏。其主要原因,一是城乡家庭在教育费用上的差距很大,农村在教育经费投入上远少于城市,二是农村学生离校后缺少后续教育,使得人力资本状况得不到改善。从宏观角度看,改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主要依靠两个途径:一是人才引进,包括鼓励和引导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中小企业就业创业,成为农村科技人才;二是开展培训教育,培育乡土人才,提高其在农村科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培育创业人才和服务人才。由于城乡在工作环境、条件以及待遇等多方面的差距,目前人才引进并不足以满足农村科技发展的需求。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实状况,通过科技培训利用好、培育好乡土科技人才,是缩小城乡人力资本差距,改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的重要途径。农村乡土科技人才是留得住的人才群体,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力资本现状,该群体也是本文所述的主要培训对象。乡土科技人才分布广、群体大,经过科技培训使之成为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已成重要趋势。

一、开展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的关键机制

城乡教育和科技资源分配不均是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状况,冯宇提出我国农村科技人才还存在总量不足、来源不广、流失严重、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与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现实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1]。农村科技人才结构存在缺陷也是一个现实,智敏提出农村科技人才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但目前还存在着农村科技人才区域分布失衡,农村科技人才年龄、性别比例失衡,农村科技人才技能单一、培养机制亟待完善等一系列问题[2]。喻科认为我国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培养工作缺乏系统性;培养模式缺乏创新、区域特色差异不明显;培养过程缺乏事后辅导等问题[3]。另外,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缺乏持续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从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的效果看,无论是农民还是其他受过培训的人员,经常是阶段性、临时性的培训,普遍缺乏持续性。

农村科技人才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如何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如何使相关主体有效参与、如何提升培训效果以及如何把科技培训和市场衔接等诸多方面,因此,确立开展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的主要机制成为关键。

(一)通过政府参与,解决市场失灵的机制

农村科技培训体系的建立之所以要由政府来引导,其原因有三:一是教育培训属于准公共物品,需要政府来参与,而农村科技培训由于科技人才、培训设施、培训渠道等不完善,主要依靠市场不能完全得到满足;二是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其往往更信任政府;三是政府能够从科技需求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全面布局。可见,培训体系建设需要把多种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示范基地,以及人事、教育、科技、信息等多个部门的资源引导进来,这些都需要政府来协调。因此,建立政府的协调引导机制是必要的。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筑产业主体连结机制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够增强培训的实际效用。一是增强农村科技人才的服务及创业能力;二是在农户方面,培训要达到提高农户科技素质和能力,使农户能够参与农村科技人才的创业与服务活动,并在区域产业链上找到自己的分工,生产出符合产业链发展的产品;三是要提升农村科技人才、农户、政府等各参与方的合作效果,为实现多赢奠定合作基础。

(三)结合培训、示范和产业链,构建“三位一体”的融合机制

制度创新理论认为,必须给予参与主体相应的激励才会使新事物得以持续和发展[4]。在培训体系中,培训者、农村科技人才、生产经营实体等多个参与主体通过培训共同实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并推动培训体系的发展。

农村科技人才培训需要面向产业链,在产业链上开展创业与服务,促进产业链发展。实行培训、示范和产业链的“三位一体”融合机制,意味着将培训基地、示范基地与产业链相互关联,三者相互依托,有序联接,互不分割,从而能够较好地将培训、示范与生产经营相衔接,将源自于生产经营的激励和动力向培训参与主体传导,扩大参与群体,提高应用技术的积极性。具体落实到培训实践中,不仅要在培训过程中把相关产业链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受训者,还要在培训后加以跟踪,解决学以致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再反馈到培训过程中来,最终形成“培训、示范和产业链”相辅相成的局面。

(四)完善高校等多部门参与培训的合作机制

科技传播理论和规律认为,传播系统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等四个要素组成[5]。结合农业科技培训的特点来分析,传播者应包括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龙头企业等多方的科技人员,科技信息在传播者向受传者传递过程中,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龙头企业等部门影响着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因此应从多个角度考虑发挥高校等部门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其参与培训的机制。2012年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

二、乌兰察布市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地案例分析

(一)培训基地基本情况

乌兰察布市利用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对乡土科技人才的培训。该基地由乌兰察布市科技局、丰镇市科技局以及乌兰察布劳动就业中心等部门联合创办,具体由内蒙古慧明科技有限公司管理,基地占地面积15亩,有专兼职教师18名,具有标准办公室、学生宿舍、教学大棚、实验室等基础设施,能够一次性完成100多人的长期培训任务。其主要任务是把乡土人才培育成乡土科技人才,培训方向包括科普培训、技工培训以及技术员培训等。

从结构上看,参与科技培训的相关主体主要包括组织者、培训主体、受培训主 体和依托部门。由于科技培训的公益性,组织者一般是政府部门,农业产业化企业部门也可参与;培训主体是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业的专家人才等科技传播者;受训主体是乡土人才或农户;培训依托部门是各类农村学校或其他培训基地等。

乌兰察布市以农村科技培训基地为依托,以在产业链上增强农村科技人才的创业和服务能力为根本目标,通过高层次专家培训农村科技人才,再由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农民的形式开展科技服务。具体目标包括:其一,把有技能基础的农民逐步培育成能够开展创业与服务的乡土人才类型的科技人才,并提升现有科技人才的科技素质,强化其创业与服务能力。其二,构筑农村科技人才之间、农户之间相互交流与扶助的平台,为培训农户创造条件。具体培训流程见图1。

图1 乌兰察布市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培训流程

基于创业和服务两项重要科技服务内容进行培训。对于以创业为主的受训者,不仅要授予专业技能,而且要加强创业知识、经营管理技能的培训,并在创业与服务关系上加以引导;对于以服务为主的受训者,除基本技能外,还要在服务理念、服务意识等多个方面加以指导。目前,该培训基地的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基本技能、研发创新和引进示范三项,如图2所示。

图2 乌兰察布市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内容

(二)培训基地的主要启示

1.培训、示范和产业链的“三位一体”融合机制

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的特点,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各方协作”的方针,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人才培训机制。从调研看,乌兰察布市农村科技培训是以政府组织为主线,配套相关措施与条件,以科技专家培训乡土科技人才、乡土科技人才培训农户为路径开展科技传播,其运行中融合了政府协调机制,需求导向机制,培训、示范和产业链的“三位一体”融合机制等,其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2.多部门参与的合作机制

乌兰察布市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地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科技局和教育局联合共办,领导机构由科技部门牵头,与教育部门、人社部门共同组成,实现了人事、教育和科技部门的优势互补、优化组合。科技部门主要是提供科技成果和实践知识,教育部门提供教学设施和部分师资,人社部门颁发学历教育资格证书。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科技培训往往是免费培训,但这并非是脱离市场经济的原则,原因在于科技培训往往是围绕农业产业链的发展需求开展的,而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这就决定了开展什么样的科技培训、培训哪些内容、由谁来参加、达到怎样的培训效果等,要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

三、加强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的思路

(一)优化外部环境,发挥政府支撑作用

推进科技培训工作需要发挥政府重要支撑作用。一是制定规划。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农村科技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创立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对于开展培训的教育机构、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如补贴、税收优惠等。三是对培训效果、培训规划执行等行使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作用。

(二)多渠道投入,扩大培训机构的数量与规模

农村科技人才培训不仅要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引导设立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金等,更要鼓励多方主体参与进来,使培训经费能够可持续性投入,形成以各级政府投资为主、产业链相关企业、教育部门、各类培训部门、农民个人共同投资的格局。此外,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地数量少、规模小,不能满足广大主体的科技需求。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促进培训机构扩大规模。一是充分发挥现有培训基地的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扩大招生规模等;二是将农村职业学校、农村成人学校等培训机构纳入培训支撑体系中来;三是创新培训模式,鼓励城市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城乡联合办学模式等;四是鼓励培训市场上的培训机构承办各类专业科技培训班,扩大培训师资及服务供给;五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等利用自身优势条件主办各类科技培训班,扩大科技培训规模与水平。

(三)突出创业与服务能力,完善培训内容

从农村科技人才职业要求角度看,尤其是对乡土科技人才而言,他们既可是受训主体,也可充当科技传播主体,因此,农村科技人才培训要把创业服务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根据产业链的需求设置培训内容。具体来说,培训内容要涵盖:农业科技推广理论;创业理论;专项技能;创业实体的经营管理培训,如开展建立合作组织相关知识与实务的培训等;职业道德和法律常识等相关课程。

(四)强化高校等部门与培训基地的合作机制

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门具有人才、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农业相关企业也具有自身优势,而培训基地具有硬件设施及地缘优势。因此,应探索创新高等院校与培训基地的合作机制,积极实施“政产学研密切结合”、“企业研发机构进基地”、“多学科团队下基地”、“实用农业高新技术推广”等具体措施,进一步通过“产学研”的结合推进农村科技人才培训。

科研人才培训第3篇

关键词:科研试验;质量管理;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一、科研试验部队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国防科研试验特点的需要

科研试验部队承担着航天试验、武器装备科研试验任务,事关国家战略、国防安全,责任重大。航天与武器装备科研试验系统庞大、技术度高、投资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高,具有高科技、高集成、高风险的特点。针对国防科研试验的特点,建立和运行GJB9001B质量管理体系,按GJB9001B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和方法抓好质量工作,是科研试验任务质量管理走向科学化、标准化、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将使科研试验任务质量管理工作减少经验色彩,从经验走向制度、从制度走向文化,使每一项科研试验任务真正做到。“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是全面提高科研试验部队管理水平的时代要求。

(二)国防科研试验高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研试验任务规模越来越大,投资越来越多,周期越来越短,风险越来越高,涉及专业越来越广泛,内部协调关系越来越复杂,与此同时科研试验领域的社会环境条件也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与试验相关的资源保障和协作单位已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作机制全面转变,科研试验不仅要追求成功率,而且要追求综合效益。因此,科研试验为确保成功率和综合效益,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国防科研试验标准化管理的需要

国防科研试验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风险大、准备周期长、技术度大、单位时间物耗大,而且参加的人员多、单位多、岗位多、装备多、学科多、领域广,是其他任何项目以比拟的。特别是在高频任务并行或交叉的情况下,更需要有强有力的统一管理和灵活的快速协调机制,这就对质量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四)与国防工业部门管理模式相适应的需要

参与航天试验及武器装备科研试验的各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工程施工单位目前都已经普遍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采用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提出的质量管理标准和方法,因此在与参试单位的合作过程中,必须采用一致的管理思路、术语和标准,才能够相互适应,协调一致。

(五)国防科研试验与国际合作的需要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科研试验技术和手段的发展,载人航天及其各种军事装备科研试验的圆满成功,航天试验从提供发射服务向参与国际航天试验项目发展,各种国际间的军事合作与交流也日益频繁,这对国防科研试验领域实施世界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方法,提出了极为迫切的要求。

二、科研试验部队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人才培训的需求

(一)技术人才需求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不仅要懂得武器装备科研试验技术,还要懂得质量控制技术。然而科研试验部队大部分专业技术干部对质量控制技术尚不精通,对常用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掌握得很少,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因此学习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对于促进部队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管理人才需求

目前在科研试验部队范围内,有相当一部分单位和人员,对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还不了解或知之较少,甚至还有些人对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存有种种疑惑。不少人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性认识不足,没有认清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原有质量工作的关系不是另搞一套而是提升和发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不是增添多余的工作,而是使工作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基础性工作,是部队管理工作一次质的跃升,因此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十分重要。

三、科研试验部队质量管理体系人才培训的作用

(一)更新理念,提高认识

通过培训,可以使更多的人员认识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意识到质量管理不仅是某些人员、某些机构的重要工作,而且是所有人员都需要予以关注的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必须“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各级管理者、骨干、文件编制人员以及内审员,如果不参加认证标准的培训活动,对认证标准的要求不明白、不理解、不掌握,体系建设和运行就会走弯路。

(二)掌握标准,熟悉程序

通过培训合格的审核员,将对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起到监督作用,对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的保持和改进起到参谋作用,在质量管理者与所属人员之间的沟通方面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第二、三方审核中起到内外接口的作用,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

(三)学到技术,提升能力

通过不同班次的教学,使学员除了学习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质量策划工具、质量控制工具外,还可学到一些质量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如零缺陷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有助于提升在单位科研试验的质量。

(四)发挥作用,推动建设

参训学员学成回到单位后,有助于促进部队质量文化建设,使全体成员逐步接受先进的质量理念,形成共同的质量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质量道德和质量行为习惯,以此实现由强制性质量管理向自主式质量管理转变,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执行力,进而提高质量管理的成效。

四、科研试验部队质量管理体系人才培训体系构建

(一)构建组训体系

1 建立院校、部队两级组训体系

院校作为科研试验部队质量管理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重点进行领导干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骨干培训。部队要建设一支质量管理人才队伍,根据需要开展普及性培训。

2 区分培训层次

为提高总装部队质量管理体系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议分为领导干部、质量审核人员和质量管理技术人员三个层次。

3 建立常态机制

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制度化的全员培训,建立质量管理培训的常态机制,使部队始终保持一批能够充分理解标准内涵、明确体系要求的管理人才。

(二)改进方法体系

1 短期培训,突出专题

现代高技术武器装备科研试验伴随的是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参与人员越来越多,时间要求越来越紧,任务种类多、间隔时间短、多项目并行、高密度试验将是科研试验部队今后一段时间内任务的主要特点。工学矛盾一直是培训中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骨干,脱产培训就更为困。因此建议将培训内容分散为若干个专题,按专题设置培训班,时间设置为1~2周,学员可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工作情况进行选择,既可解决工学矛盾,又可提高培训效益。

2 类型多样,针对性强

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可围绕科研试验部队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举办高级研讨班;围绕科研试验部队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举办审核员班;围绕科研试验部队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举办质量管理专题技术班。高级研讨班主要针对科研试验部队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进行探讨、交流、研究及学习,是一种研究型的培训方式。审核员班目的是让学员掌握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知识和审核知识;培养审核员应有的素质、知识和技能,是一种资格认证班。质量管理专题技术班主要是学习质量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是一种知识和能力结合型的培训方式。

科研人才培训第4篇

关键词:专业实习实训;初期改革措施与问题;构建新模式与制度机制;新模式取得实效

0.引言

“未来十年,世界将进入万物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潮流的泛智能化时代,‘硬件+软件+服务’日趋融合相互渗透,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总理提出的“互联网+”顺应了全球信息技术形势的变化,引领我国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加快发展的新步伐。然而,产业发展需要一定数量与特定质量的专业化人才,据统计,软件行业每年有120万人才缺口,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也给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为此,各高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革。实习实训是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前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交流能力的重要过程。

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实习实训概况

近十年来,针对软件人才共性化培养与企业个性化需求出现的供需脱节问题,我国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采取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如调整专业结构、开拓校企合作渠道、与企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等,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应用型“3+1”人才培养目标,即前3年在校学习专业理论与技能课程,第4年全程进入企业开展工程实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各高校进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重新制订,作为实践教学改革核心的专业实习实训,其主要办法包括建立校外企业实践基地、增加实习次数及学时数、增加课程设计门类、加强实习实训的管理等,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应用型本科专业实习实训存在的问题

实习实训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校企合作出现了如下的问题。

(1)以培训机构为主体,合作资源单一化。

(2)实践基地数量不足,地域局限性问题凸显。

(3)实习实训存在随机性,校企合作缺少约束力。

(4)顶岗实习缺少程序管理与质量跟踪机制。

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四年一体三段式”实习实训新模式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升级目标。基于应用型(3+1)人才培养目标,在前期实习实训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实习实训工作中探索新的模式,实现实习实训工作由过程管理转化为制度规范的科学管理体系,提升管理层次。

3.1多地域分层次建立企业实践基地

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与专业方向相对应的实践基地是实习实训改革的首要条件。根据各专业实习计划要求,需要在多地域建立企业实践基地。目前,学院的实践基地有深圳软件园、青岛软件园、东软集团、上海交通大学实训中心、北京天健集团、北京尚观科技、上海九城、杭州创客汇、苏州高博教育、哈尔滨海康软件等30多家企业,并将这些企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专业、物联网工程4个专业相对应,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实习实训,满足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

3.2构建“四年一体三段式”实习实训管理模式,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我们重点构建“四年一体三段式”实习实训管理模式,将实习实训贯穿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全过程。新模式将大学四年的实习实训分成“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三个阶段进行,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达到了专业教学总课时的30%,达到了教育部最新文件精神的要求标准。

3.2.1开展企业认知实习,开拓学生行业领域视野

“认知实习”为“四年一体三段式”的第一阶段,安排在大一学年。该阶段统一安排学生到国内相关专业方向的知名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实习活动,时间为1周。认知实习以企业参观为主,让学生了解软件行业。期间,项目经理给实习学生做行业引导,并利用C语言与导论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指导学生编写小型的程序项目,让学生了解项目设计流程。通过认知实习,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涉及岗位的感性认识,使其对专业领域及现状有一定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领域,明确所学的专业方向,形成初步的专业感性认识,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并增强其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2.2加强专业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专业实习(实训)”是“四年一体三段式”的第二阶段,为重要阶段。专业实习,主要安排在大二时期进行,为期3-4周。在该阶段,学生基本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院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方向划分并组成新的专业班级。此时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完整的技术程序,了解实习单位各个部门的职能和运作,体会专业实践与课堂理论的联系和差距。实习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内容根据不同方向分别设计,如计算机科学的嵌入式方向和软件方向、数字媒体的游戏媒体设计方向和游戏软件设计方向等。根据各专业系主任制订的要求,本阶段的实习让学生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分项目组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中等规模的项目,实习结束之前所有学生均要进行项目组集体答辩。

专业实训在大三阶段进行,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本阶段的实习主要以项目实训为主,采取校内、校外结合的方式完成企业模拟与真实项目。一方面充分发挥学院特色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的功能,校内教师与企业经理双向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另一方面学生全部到企业去,由企业项目经理带领,将学生分成几个项目组,分模块参与项目的研发,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2.3落实全程顶岗实习,促进学生高质量实习与就业能力

“顶岗实习”是“四年一体三段式”的第三阶段,为关键阶段。

根据应用型“3+1”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在大四学年要以企业准员工身份全程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活动,称为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体系、知识结构、技能要求以及职业特征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系统运用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本专业实际操作过程的具体内容、环节、方式、方法以及工作性质、工作规程有所了解和熟悉,以便毕业后尽快熟悉本专业的业务,胜任本职工作。

顶岗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企业工程实践过程,需要学院有计划、有程序、有步骤地将学生逐一落实到企业进行实习。在大三下学期,学院组织安排企业校园招聘实习生,为学生搭建平台,学生针对自身条件及兴趣选择实习企业。顶岗实习以推荐实习单位为主,学生自主联系、分散实习为辅,顶岗实习的学生承担实习企业相关职位的工作任务:①能力强的学生通过投简历自行找到实习公司;②学院引入软件园、软件与服务外包公司进行校园招聘,学生经过考核进入公司实习;③需要进行短期培训的同学,进入培训机构进行4个月的学习,再进入公司实习;④考研的学生,学院统一安排公司定期实习;⑤确定实习企业需要签订实习协议;⑥进入公司实习10个月;⑦实习结束后,回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4.建立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机制

根据“四年一体三段式”的实习实训管理模式,我们制订了《实习实训管理办法》规章制度文件。《实习实训管理办法》从实习基地建设、企业考核、实习计划、带队教师、企业教师、学生管理等方面制订相应的文件规定,并附有校企合作协议、实习涉及的各类表格等文件。《实习实训管理办法》是学院实习实训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可使实习实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操作,形成一整套科学管理体系。

4.1严格考核实习实训相关企业

对于实习实训合作的企业,需要经过实习实训领导小组深入企业进行考察,包括资质、环境、规模、师资力量、承担实习的能力、完成实习的质量标准要求等指标,并对其进行审核。考核后确定合作的企业,首先必须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根据教学要求制订详细条款,保证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能够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并对学生的安全管理等关键因素给出保障。

4.2制订实习实训管理规定与职责

制订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要求学生遵守实习计划,遵守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和其他各项规章制度,虚心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业务流程知识,认真做好实习日志,认真撰写实习报告,实习活动结束后,由实习单位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对实习学生进行实习鉴定,给出鉴定意见。

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实训)实行带队教师(包括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负责人逐级管理制,带队教师全面负责,学生负责人协助带队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动态。顶岗实习实行按人数比例分配专业指导教师与区域学生负责人逐级管理制,分区域对实习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监管。

4.3制订学生成绩考评标准

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均按照专业培养计划进行成绩考核,实行学分制,成绩考核表记入学生档案。成绩不合格者需重新进行专业实习,累计三次不合格者按结业处理。考研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要求学生考试结束当天提交研究生考试准考证原件,考研总成绩作为核定学生实习实训成绩的一部分,占50%。学校统一安排企业组织学生定期实训,企业实习成绩占最后实习成绩的50%。

4.4成立实习实训管理组织机构

实习实训工作需要成立领导小组管理机构,并针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各阶段的实习点的选定、顶岗实习企业的选择等事宜开会进行商议确定。领导与实习实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分别对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期间的各专业实习点进行巡查,及时了解并掌握带队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实习情况以及企业的配合与支持力度,形成领导及广大教师齐抓共管的督查与分级管理机制。

科研人才培训第5篇

关键词 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关键机制;培训基地;内蒙古

中图分类号 G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9-0066-04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及建设新农村的重要路径之一,而农村科技人才培养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目前农村科技人才是科技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科技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农村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重视和开展对农村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人力资本的分布现状是城市富集、农村匮乏。其主要原因,一是城乡家庭在教育费用上的差距很大,农村在教育经费投入上远少于城市,二是农村学生离校后缺少后续教育,使得人力资本状况得不到改善。从宏观角度看,改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主要依靠两个途径:一是人才引进,包括鼓励和引导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中小企业就业创业,成为农村科技人才;二是开展培训教育,培育乡土人才,提高其在农村科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培育创业人才和服务人才。由于城乡在工作环境、条件以及待遇等多方面的差距,目前人才引进并不足以满足农村科技发展的需求。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实状况,通过科技培训利用好、培育好乡土科技人才,是缩小城乡人力资本差距,改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的重要途径。农村乡土科技人才是留得住的人才群体,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力资本现状,该群体也是本文所述的主要培训对象。乡土科技人才分布广、群体大,经过科技培训使之成为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已成重要趋势。

一、开展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的关键机制

城乡教育和科技资源分配不均是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状况,冯宇提出我国农村科技人才还存在总量不足、来源不广、流失严重、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与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现实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1]。农村科技人才结构存在缺陷也是一个现实,智敏提出农村科技人才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但目前还存在着农村科技人才区域分布失衡,农村科技人才年龄、性别比例失衡,农村科技人才技能单一、培养机制亟待完善等一系列问题[2]。喻科认为我国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培养工作缺乏系统性;培养模式缺乏创新、区域特色差异不明显;培养过程缺乏事后辅导等问题[3]。另外,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缺乏持续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从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的效果看,无论是农民还是其他受过培训的人员,经常是阶段性、临时性的培训,普遍缺乏持续性。

农村科技人才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如何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如何使相关主体有效参与、如何提升培训效果以及如何把科技培训和市场衔接等诸多方面,因此,确立开展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的主要机制成为关键。

(一)通过政府参与,解决市场失灵的机制

农村科技培训体系的建立之所以要由政府来引导,其原因有三:一是教育培训属于准公共物品,需要政府来参与,而农村科技培训由于科技人才、培训设施、培训渠道等不完善,主要依靠市场不能完全得到满足;二是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其往往更信任政府;三是政府能够从科技需求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全面布局。可见,培训体系建设需要把多种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示范基地,以及人事、教育、科技、信息等多个部门的资源引导进来,这些都需要政府来协调。因此,建立政府的协调引导机制是必要的。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筑产业主体连结机制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够增强培训的实际效用。一是增强农村科技人才的服务及创业能力;二是在农户方面,培训要达到提高农户科技素质和能力,使农户能够参与农村科技人才的创业与服务活动,并在区域产业链上找到自己的分工,生产出符合产业链发展的产品;三是要提升农村科技人才、农户、政府等各参与方的合作效果,为实现多赢奠定合作基础。

(三)结合培训、示范和产业链,构建“三位一体”的融合机制

制度创新理论认为,必须给予参与主体相应的激励才会使新事物得以持续和发展[4]。在培训体系中,培训者、农村科技人才、生产经营实体等多个参与主体通过培训共同实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并推动培训体系的发展。

农村科技人才培训需要面向产业链,在产业链上开展创业与服务,促进产业链发展。实行培训、示范和产业链的“三位一体”融合机制,意味着将培训基地、示范基地与产业链相互关联,三者相互依托,有序联接,互不分割,从而能够较好地将培训、示范与生产经营相衔接,将源自于生产经营的激励和动力向培训参与主体传导,扩大参与群体,提高应用技术的积极性。具体落实到培训实践中,不仅要在培训过程中把相关产业链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受训者,还要在培训后加以跟踪,解决学以致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再反馈到培训过程中来,最终形成“培训、示范和产业链”相辅相成的局面。

(四)完善高校等多部门参与培训的合作机制

科技传播理论和规律认为,传播系统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等四个要素组成[5]。结合农业科技培训的特点来分析,传播者应包括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龙头企业等多方的科技人员,科技信息在传播者向受传者传递过程中,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龙头企业等部门影响着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因此应从多个角度考虑发挥高校等部门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其参与培训的机制。2012年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

二、乌兰察布市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地案例分析

(一)培训基地基本情况

乌兰察布市利用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对乡土科技人才的培训。该基地由乌兰察布市科技局、丰镇市科技局以及乌兰察布劳动就业中心等部门联合创办,具体由内蒙古慧明科技有限公司管理,基地占地面积15亩,有专兼职教师18名,具有标准办公室、学生宿舍、教学大棚、实验室等基础设施,能够一次性完成100多人的长期培训任务。其主要任务是把乡土人才培育成乡土科技人才,培训方向包括科普培训、技工培训以及技术员培训等。

从结构上看,参与科技培训的相关主体主要包括组织者、培训主体、受培训主体和依托部门。由于科技培训的公益性,组织者一般是政府部门,农业产业化企业部门也可参与;培训主体是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业的专家人才等科技传播者;受训主体是乡土人才或农户;培训依托部门是各类农村学校或其他培训基地等。

乌兰察布市以农村科技培训基地为依托,以在产业链上增强农村科技人才的创业和服务能力为根本目标,通过高层次专家培训农村科技人才,再由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农民的形式开展科技服务。具体目标包括:其一,把有技能基础的农民逐步培育成能够开展创业与服务的乡土人才类型的科技人才,并提升现有科技人才的科技素质,强化其创业与服务能力。其二,构筑农村科技人才之间、农户之间相互交流与扶助的平台,为培训农户创造条件。具体培训流程见图1。

图1 乌兰察布市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培训流程

基于创业和服务两项重要科技服务内容进行培训。对于以创业为主的受训者,不仅要授予专业技能,而且要加强创业知识、经营管理技能的培训,并在创业与服务关系上加以引导;对于以服务为主的受训者,除基本技能外,还要在服务理念、服务意识等多个方面加以指导。目前,该培训基地的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基本技能、研发创新和引进示范三项,如图2所示。

图2 乌兰察布市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内容

(二)培训基地的主要启示

1.培训、示范和产业链的“三位一体”融合机制

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的特点,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各方协作”的方针,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人才培训机制。从调研看,乌兰察布市农村科技培训是以政府组织为主线,配套相关措施与条件,以科技专家培训乡土科技人才、乡土科技人才培训农户为路径开展科技传播,其运行中融合了政府协调机制,需求导向机制,培训、示范和产业链的“三位一体”融合机制等,其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2.多部门参与的合作机制

乌兰察布市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地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科技局和教育局联合共办,领导机构由科技部门牵头,与教育部门、人社部门共同组成,实现了人事、教育和科技部门的优势互补、优化组合。科技部门主要是提供科技成果和实践知识,教育部门提供教学设施和部分师资,人社部门颁发学历教育资格证书。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科技培训往往是免费培训,但这并非是脱离市场经济的原则,原因在于科技培训往往是围绕农业产业链的发展需求开展的,而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这就决定了开展什么样的科技培训、培训哪些内容、由谁来参加、达到怎样的培训效果等,要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

三、加强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的思路

(一)优化外部环境,发挥政府支撑作用

推进科技培训工作需要发挥政府重要支撑作用。一是制定规划。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农村科技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创立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对于开展培训的教育机构、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如补贴、税收优惠等。三是对培训效果、培训规划执行等行使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作用。

(二)多渠道投入,扩大培训机构的数量与规模

农村科技人才培训不仅要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引导设立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金等,更要鼓励多方主体参与进来,使培训经费能够可持续性投入,形成以各级政府投资为主、产业链相关企业、教育部门、各类培训部门、农民个人共同投资的格局。此外,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地数量少、规模小,不能满足广大主体的科技需求。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促进培训机构扩大规模。一是充分发挥现有培训基地的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扩大招生规模等;二是将农村职业学校、农村成人学校等培训机构纳入培训支撑体系中来;三是创新培训模式,鼓励城市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城乡联合办学模式等;四是鼓励培训市场上的培训机构承办各类专业科技培训班,扩大培训师资及服务供给;五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等利用自身优势条件主办各类科技培训班,扩大科技培训规模与水平。

(三)突出创业与服务能力,完善培训内容

从农村科技人才职业要求角度看,尤其是对乡土科技人才而言,他们既可是受训主体,也可充当科技传播主体,因此,农村科技人才培训要把创业服务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根据产业链的需求设置培训内容。具体来说,培训内容要涵盖:农业科技推广理论;创业理论;专项技能;创业实体的经营管理培训,如开展建立合作组织相关知识与实务的培训等;职业道德和法律常识等相关课程。

(四)强化高校等部门与培训基地的合作机制

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门具有人才、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农业相关企业也具有自身优势,而培训基地具有硬件设施及地缘优势。因此,应探索创新高等院校与培训基地的合作机制,积极实施“政产学研密切结合”、“企业研发机构进基地”、“多学科团队下基地”、“实用农业高新技术推广”等具体措施,进一步通过“产学研”的结合推进农村科技人才培训。

参考文献

[1]冯宇.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J].生产力研究,2009(19):42-44.

[2]智敏.建立灵活多元的农村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国外成功经验对陕西的启示[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1):137-139.

[3]喻科.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探究[J].农村经济,2009(9):76-79.

[4]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5.

[5]林坚.科技传播的结构和模式探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8):49-56.

The Key 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 to Carry out Training for Rural Technological Talents

——Based on Survey of R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ining Base in Wulanchabu City of Inner Mongolia

WANG Zhen1,XIA Ying2

(1.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Hebei 063009; 2.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R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plays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ervice platform. Case analysis on the training of rural technological talents of Wulanbucha City shows that, the key mechanism for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rural technological talents including governmen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market demand-oriented, trinity fusion mechanism of training, demonstration and industrial chain. In order to boost training for rural technological talents, the following measures can be taken: optimiz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exert the support function of government; form multi-channel investment mechanism and enlarge the scale of training; attach importance to entrepreneurship and service abilities; strengthen coopera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and training bases.

Key words r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training; key mechanism; training base; Inner Mongolia

收稿日期:2013-05-29

科研人才培训第6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农村科技人才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17-02

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农民富则国家强、农业丰则国家根基壮、农村发展则国家现代化实现。党的十报告再次强调了农业现代化道路,将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然而,农业发展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农村建设的根本举措在科技应用,农民致富的决定因素在于科技能力的掌握。考察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现状,我们发现农村的科技成分相对缺乏、农民的科技素质相对落后,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1 农村科技人才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相辅相成

农村科技人才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城乡一体化要求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这就要求把农村现代化放在重要位置来抓,真正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而农村现代化要求用现代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工业装备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推动农村的科技进步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由此可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归根到底归结于科技的进步,然而,支撑条件确是掌握科技知识的农村科技人才。

农村现代化的实现首先是农民的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农村劳动者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题中之义。农民不仅是科技进步的受益者,而且还是农村科技进步的直接推动者。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从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形成引导农村发展的先进力量,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直接动力。引导和组织农民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变革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才能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才能逐步打通长期桎梏农村发展的科技、流通两个制约“瓶颈”,进而充分发挥科技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最终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

2 农村科技人才发展困境与阻滞因素分析

目前,对农村科技人才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界定,该文认为,农村科技人才主要包括四类人才,即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的人才、进行农业科研的研究型人才、以及进行农业科技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该文对农村科技人才的研究主要基于这四类农村科技人才进行。从总体来说,受建国初期政府城乡发展“二元”双轨制和先城市后农村发展政策的影响,农村相较于城市来说普遍落后,农村人才外流现象普遍,农村的科技人才普遍缺乏。

2.1 农村科技人才面临的发展困境

2.1.1 农村科技人才专业结构亟待完善

2006年5月中组部和人事部对我国人才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国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类别表”显示,具有高级技师职称的人数比例仅为2%,农民技术员的人数比例高达71%。这意味着我国农村科技人才中,学习传统农学、农艺的多,学习农业科技信息产业、农产品加工、营销、水土保持、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新型人才少,农村科技人才专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目前这种状况也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

2.1.2 农村高级科技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近几年农村外出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拥有一定技能、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劳动力通常较容易得到就业机会,并且具有技能和知识的劳动力往往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这也更加剧了农村其余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外流状况。

2.2 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阻滞因素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开展不同层面的教育培训,投入大量资金、技术力量,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重大需求。目前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影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障碍因素。不破除这些制度上、政策上、机制上和意识上的障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将难以开展。

2.2.1 对科技人才教育投资不足

我国政府在教育投资中,大量向城市倾斜,广大农村没有得到与城市相应的人力资本投资。城乡教育的差异化投入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公共教育投资总量逐年增加,但农村所获得的基本公共教育资金仍极为短缺,而且很难保障农村基础教育的全面开展。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是“以县为主”,地方财政收入是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基础,然而对于很多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虽然名义上是由县级和乡级政府支付,但实际上很多乡镇财政紧张,难以支付必要的教育经费,这就使得由政府支付的义务教育落实困难。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农民家庭不得不重新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承担者,这不仅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且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后续发展。

2.2.2 对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认识不足

农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在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竞争的新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对于农业发展还依循传统路线,对于农业、农村中科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金量少,竞争力弱,科技创新度低,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可持久性受到严重挑战。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意识薄弱,事实上成为农村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2.2.3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阻碍人才发展积极性

在我国,受长期执行的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普遍存在人才“外流”现象。现有农村科技人才大多土生土长,靠的是多年的实践积累,与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差距较大。虽然政府在基层人才的培育上开展了一些工作,但培训内容杂乱,简单;培训形式上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农村科技人才培训流于形式,技能提升不明显。

3 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及途径

农村科技人才根据其类型不同一般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和方法。依据农村科技人才分成的农村实用人才、农村科研人才、农村科技推广人才、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人才四种类型,笔者认为针对不同人才应采用不同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3.1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途径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方积极参与下,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走形式、走过场、培训与需求脱节、师资队伍不完善、没有制度化、体系化等等突出问题。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应本着有用、科学、灵活、长效的原则进行。

3.1.1 建立成果快速转化体制,促进实用人才的培育

建立以农业试验站为载体的成果推广机制,通过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推广和人员培训等等方式,强化农业试验站和所在地区基层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有效连接,使基层推广的作用通过试验站成果展示、人员培训得到充分发挥。

3.1.2 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推广体制

科学有效的农业推广体制应包括方法多样的培训手段、灵活多样的培训渠道、不同客体的培训对象、多种多样的培训内容。就培训手段和培训渠道来说,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宣传手册等手段拓宽推广培训领域。就培训对象来说,要照顾到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年龄结构开展针对性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及农村家政服务教育,引导农民合理规划、利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在科技推广的过程中实现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

3.1.3 加强培训后的追踪服务

农民在参加了培训活动以后,可能会对培训中的若干方面尚不明白,亦或培训结束后,在实际生产中的技术运用中出现问题,培训机构应及时进行培训后的追踪服务,针对农民科技使用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和督导。对农民培训后的追踪服务是培训活动的持续性表现,是培训活动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3.2 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途径

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是将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连接的有效桥梁。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养,不仅能满足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人才需求,而且能有效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技术水平。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主要培养措施如下。

3.2.1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学历教育

应鼓励农村科技推广人才进行学历的再教育活动。对各省、市、县、乡镇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开展有计划地逐级培训活动,并针对培训结果的考核情况给与一定的学历资格的认证,承认其培训行为,并及时地将培训结果与培训人员的薪酬有机结合,通过提升培训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报酬,承认和激励培训行为的正确性,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和正向激励作用。

3.2.2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职业培训

鉴于我国农村科技人才中,学习传统农学、农艺的人多,学习农业科技信息产业、农产品加工、营销、水土保持、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新型人才少的这种专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现状,应加强对科技推广人才的职业培训活动。

3.2.3 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长效培养机制

政府应立足于统一规划,完善对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多层次、全方位、长效性培养机制。比如,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考核力度,确保推广人员的质量;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完善科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激励机制等,实现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由短期培养向长期培养、短期效应向长期效应的有效转化。

3.3 农业科研人才培养途径

农业科研人才培养主要是解决农业生产试验型人才缺乏、农业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与实地结合紧密的科研体制,在此体制下,运用资助、教育、考核等方式培养科研人才。主要措施如下。

3.3.1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复合型培养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复合型培养模式主要是将生产一线或企业、农业院校、科学研究机构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组织和企业的联动,采取学历教育、长短期培训、企业攻关课题和项目等多途径复合型培养科研人才,教育培训组织与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在促进科研成果、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培养造就农业需要的科研一线人员。

3.3.2 加大对农业科研人才的再教育,提高其科研创新的能力

农业科研人才是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科技转化的关键。农业科研人才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高低,成为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必要保障。为此,应不断加强对农业科研人才的再教育培训,从科研理念、科研内容、科研手段、科研实践能力等若干方面保障培训的质量和实效性。可以通过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将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农业科技的现实需要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学习农业理论知识,提高学历和技能水平,创造出更多的农业研究成果。

3.3.3 建立农业科研人才绩效评价机制

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可以激励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形成正能量激励效果。农业科研人才绩效评价考核的内容可以从工作结果、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成果转化等方面内容进行量化指标体系的设置,并以绩效工资和晋升职务等形式将考核结果客观正确的进行体现,从而激励科研人员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

3.4 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途径

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人才是农村科技发展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承担着管理和服务的功能,是农村科技发展的重要的人才构成部分。

3.4.1 加强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理念的转化

目前农村科技发展的落后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理念落后所致,并进一步影响到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农村科技转化、农村科技发展的主客观环境条件的配备状况等。因此,转换科技管理与服务人员的思想意识和管理理念成为农村科技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为此,使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人员意识到农村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农村科技发展的目标、农村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措施等宏观理论的培训,增强其管理思想与管理服务的目的性、前瞻性、规划性,才能为农村科技发展制定正确的宏伟蓝图、提供正确、科学、完善的服务活动。

3.4.2 建立灵活的分层次培养机制,提高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的能力水平

科研人才培训第7篇

1 改革背景

自1998年探索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来,尤其是2009年加快研究生教育战略性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之后,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各试点单位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培养模式改革,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造就了大量高层次的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相关培养单位立足本单位研究生教育实际,逐渐建立完善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已在广大培养单位中达成共识,得到了教育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的高度认可。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六部委于2014年6月联合颁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以下简称《改革意见》),将并轨培养模式在全国推广实施,可以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基本成型,实现了改革的预期效果。

因此,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改革意见》提出要深化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推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具备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可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探索临床医学“5+3+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5+3+X”一贯化人才培养的终端,属于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对于培养高层次临床人才,有效衔接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推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提高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有机对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具有重大影响。作为国内首批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的试点单位之一,重庆医科大学历来非常重视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随着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不断发展,其间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2010年,学校开始全面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全面提高了该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全国范围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获得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的充分肯定。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在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上的成功为该校探索实施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希望通过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完善临床医学“5+3+X”人才培养体系。从准确把握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发现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突出培养模式特色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制订“5+3+X”模式的导师遴选标准及考核体系,形成包含入学标准、轮转安排、考核办法、授位要求等关键环节的系统培养方案,以期不断提高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无缝衔接,为西部地区培养大批高端医疗卫生人才。

2 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培“并轨培养”的基本思路

2.1 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5+3+X”新型模式进行需求分析 要构建成熟可行的临床医学“5+3+X”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准确深入地掌握行业部门、用人单位、培养单位等对新型培养模式的需求,试点单位要开展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调查,对以下要素进行分析:(1)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5+3+X”培养模式的主观需求分析,包括培养模式现状,研究生对新型培养模式的内容、形式、质量等需求;(2)用人单位对新模式的主观需求分析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前景分析;(3)学校、基地能为学生提供的培养资源情况;(4)有关职能部门对新模式的政策、策略、措施的思路及可行性分析。如卫生部门、教育部门等职能部门在实施新型培养模式方面的政策支撑、文件资料、研究进展、相关培训考核情况等。

2.2 完善基于“5+3+X”新型培养模式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要构建“5+3+X”新型培养模式,首要条件是建设一批具备较好资质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基地要拥有良好的软件条件和硬件设施,能够有效地将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单位应结合多年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工作经验,利用好实力雄厚的毕业后临床教育教学优势,全面贯彻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以提高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能力为训练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培训体系创新为重点,遵循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规律,积极探索,逐步健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形成适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需求又符合单位实际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2.3 构建新型培养模式要充分把握两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情况 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现行培养模式、执业资格培训、就业前景等方面为基础,逐步探索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 “5+3+X”新型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要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有新的认识,要准确把握发达国家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趋势,要掌握当前我国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情况,要深入思考我国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从而准确把握两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培养的各个环节逐步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构建并实施并轨培养新型模式。

2.4 对新型培养模式全过程进行系统研究 “5+3+X”新型培养模式是一项有机衔接两类不同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工程,它既包含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又涵盖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型培养模式的构建涉及诸多方面,当前这两类体系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入学标准、考核办法、毕业授位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研究这些差异的同时,作者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完全存在并轨培养的可能性。二者宗旨都是培养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层次较高,都注重对临床技能的培训、考核,在培养安排上可以有机结合。因此,如何有效缩小二者之间的差异,寻找一个平衡点,能够满足两类不同培养模式的要求,制订出包含师资建设、入学标准、轮转安排、考核体系、毕业授位要求、奖助贷体系等在内的系统培养方案,是解决并轨培养难题的关键。

3 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培—— “5+3+X”新型模式的具体举措

3.1 促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强化职业导向切实保障培养质量 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使其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对接,需要将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与医学特定职业领域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与执业资格认证体系紧密结合。在培养目标上强化职业导向,要求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系统而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研方法,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二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有效指导实习医师和下级医师的业务。

3.2 形成完善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师的“摇篮”,要将“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提升建设。培训基地要做好规范管理,重点要把握“四性”:(1)管理制度要体现协同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是项系统工程,培训基地的科教、医政、人事、后勤、财务等有关部门一定要协同配合,各司其职,负责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监控、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支撑条件等方面管理制度。(2)临床带教过程要坚持严谨性。培训基地要严格遴选带教师资,有计划安排师资培训学习,使临床带教师资要有荣誉感和使命感,遵循医学的客观要求,严格按照培训标准要求,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做好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强化理论基础,提升临床实践综合能力。(3)培训方式要注重灵活性。在医患关系处在磨合期的阶段,教学的需求量大和可提供的患者实体实践较少之间的矛盾将直接影响培训工作的开展。培训基地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保障学员学习达到培训标准的要求,使学员真正具备临床综合处置的能力。(4)培训内容要融入人文性。培训基地应注重对住院医师的医德医风及职业素质教育,在医疗工作和实践中结合医学伦理道德要求,开展新形势下医学人文教育,从而实现优良医德的传承与发扬。规范评教评学制度,将人文素养纳入带教老师的教学考核机制和住院医师的结业考核机制。

3.3 创新培养模式,实现两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无缝衔接 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要把握培养单位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实际,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有益经验,学习兄弟单位先进的培养模式,勇于探索符合我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特色的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模式,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缩小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的差异,寻找二者在入学标准、师资队伍建设、轮转安排、考核体系、毕业授位要求、奖助贷体系等方面的平衡点,逐步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使这两种培养体系能够达成统一的目标,即纳入并轨培养的博士生既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学历又能够获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和集约性。

3.4 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5+3+X”新型模式系统方案 (1)要明确新型培养模式的目标,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为新型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无论是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还是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二者都是以培养真正“会看病的医生”为宗旨,以提高研究生(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二者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为构建并轨培养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2)要建设好课程体系和临床轮转体系,这两套体系是保障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实行弹性课程学习制度,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临床能力考核,建立多层次全过程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保障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训练质量。(3)实现“三项结合”,建立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5+3+X”人才培养模式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招录相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专科医师资格认证标准相结合。(4)实行“三证关联”,即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达到培养要求,符合授位条件后,可同时获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博士毕业证书、博士专业学位证书。(5)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保障改革方案落实到位。相关政策支持包括主管部门积极支持、学校政策有效引导、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奖助贷体系等。

4 构建“5+3+X”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色

4.1 创造性实现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 通过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施情况进行广泛调研,深入研究教育、医疗等相关行业政策,对现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改革,使之有效对接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两类不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结合。

4.2 率先构建“5+3+X”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推动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招录相结合,培养与培训过程相结合,授位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解决了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难题,构建起“5+3+X”医学高层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4.3 创建两大体系,有效涵盖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 为切实保障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实现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对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和“标准化”临床能力考核体系。两套体系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既能满足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需求,又能实现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

科研人才培训第8篇

关键词:科技人才 成长规律 能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221-02

人才是永恒的主题,是核心竞争力。年轻科技人才学历层次高、思想新、有活力、想干事,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能力,缩短年轻科技人才的培养周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企业以往人才培养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通过分析年轻科技人才成长特征、成长周期及内在规律,对新时期加强年轻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建议。

1 年轻科技人才的作用及特点

年轻科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关系着事业的长远发展。年轻科技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他们经历开放的社会环境,接受传统的现代教育,感受多元的价值文化。他们志向远大、学历较高、富有热情、思维活跃。他们工作干劲十足但经验缺乏,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的能力较弱,需要培养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建立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他们主体意识和自我观念强,注重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希望在平等交流中追求真理,敢于质疑。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人才成长的一般发展过程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与梅尔,对于人生发展的过程根据心理成熟度提出了人生发展的“八阶段”理论。1979年我国科学家赵红州提出了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在25~45岁之间,峰值为37岁。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学研究复杂程度提高,最佳创造年龄产生了后移,科研人员在35~45岁的年龄段上,创造能力处于较高的水平。

2.2 科技人才能力成长过程研究

美国学者库克认为,人员参加工作后创造力的发挥呈S形状(如图1),以表示在参加工作前3~4年的学习期间创造力增长情况,如果不改变环境和工作内容,其创造力将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

上述关于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理论,各有侧重。他们指出,人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应根据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实行不同方式和内容的指导。虽然不同的学者在阶段划分上有所差异,但都认为每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前一阶段的发展情况关系到下一阶段的职业发展状况。

3 年轻科技人才成长规律

3.1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学术训练,具有强烈的创新愿望,突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潜力科技人才,主要是指从新员工到成长为科研骨干的年轻科技人才群体。为了深入研究年轻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及成长规律,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履历分析、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得出科技人才的成长路径和成长周期,并对年轻科技人才成为科研骨干的成长阶段进行了细致划分;提炼了科技人才在不同成长阶段需要重点提升的能力要素,以及在不同阶段采取何种有效的培养措施能促进年轻科技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骨干人才。该文研究采用的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3.2 年轻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

该文将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看作是其各方面能力素质逐步成熟的过程,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将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重点分析科技人才在各个阶段的成长目标、培养内容,以及针对能力提升的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来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从而总结出科技人才成长规律。

基于对年轻科技人才群体特点的分析和培养实践,结合人才成长规律,将年轻科技人才从入职工作到成为骨干的成长成才阶段进行了细化分解,即适应期、成长期、提升期和成才期,具体描述为:

(1)适应期(1年内)。年轻科技人才从院校毕业到能够适应岗位要求。

这一阶段,年轻科技人才学历层次高、工作热情高、学习能力强,更易于接受新的事物。但是,他们刚刚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对企业业务、研制流程、技术制度和规范都不清楚,岗位适应能力还需加强,对企业文化也缺乏深入的理解。他们发现工作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仅仅依靠学校里学的知识和有限的技能是难以解决的,很多年轻科技人员感到压力大,所以,他们有很强的学习欲望,他们迫切需要资深科研工作者的指导与协助。在这个阶段,年轻科技人才重点是要熟练地掌握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各项工作技能,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经验总结进行全面的学习和理解。通常采用导师的经验传授、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记录了前人研究成果及经验总结的科技档案等方式培养。该阶段是年轻科技人才能力初步发展的阶段。

(2)成长期。年轻科技人才从适应岗位要求到参与到科研任务中,能够独立分担完成相应的科研岗位任务,一般需要2~3年时间。

年轻科技人才已经基本适应了岗位的要求,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特定的科研领域和特定的工作岗位紧密结合起来,对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各项专业技能有较熟练的掌握,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有较好的继承。他们会渐渐表现出谦虚好学的特征和积极、热情的一面,愿意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团队观念逐渐加强。但是也存在设计水平不够、工程经验缺乏,科学作风没有形成,他们需要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锻炼提高自身的系统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在这个阶段,年轻科技人才初任科研角色有了自己的科研任务,可以依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工作形式,成为科研团队中的一员,并能够对所做的事情承担更多的责任。此阶段应是年轻科技人才的实践能力迅速增长的阶段。

(3)提升期。从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科研岗位任务到能够提出和承担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一般性科研课题,一般需要4~6年的时间。

随着实践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增长,年轻科技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全面提升,主观上希望能够承担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企业也希望他们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他们的钻研,使某个业务领域的技术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个阶段要求年轻科技人才需要对其知识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必须进一步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对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有较广泛的了解,并能借助外界的启发和自己的判断思考,发现和提出一些有助于提高企业某业务领域技术水平的新建议和新课题,并有能力付诸实现。在经过培训后,一些员工在本专业领域内已取得一定成绩,成长为基层专业骨干。此时年轻科技人才心态趋于稳定,工作较为扎实,渴望得到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该阶段是年轻科技人才研究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

(4)成材期。从能够负责完成一定难度的科研任务到基本具备牵头组织完成较大型或较高难度攻关任务的能力。一般是工作时间在7~10年。

经过长期的培养和实践锻炼,年轻科技人才的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主观上则表现出对事业成就的进一步追求,企业也需要他们逐步担负起更重要的责任,为科研事业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相应就要求科技人才能够积极跟踪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能够抓住业务领域内较为关键和具有较大意义的攻关课题,能够综合利用各相关专业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并具备一定的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能够取得多方面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协调好各子系统、各专业和各类人员之问的合作,牵头组织完成一些有一定规模和较高难度的业务攻关任务。该阶段应是年轻科技人才科研组织能力有较大增长的阶段。

科技人才成长过程所划分的“阶段”只是一个概念框架,并不是严格、清晰的边界,实际上科技人才成长过程是渐进的,阶段之间的分离以及阶段之内的稳定都是相对的,成为科技人才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是一种历程而不是终点,任何科技人才的成长都从未停止过,是一个在个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动态流变的过程。

4 年轻科技人才培训培养对策建议

根据年轻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企业要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培训需求,设定具有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的培养目标,使得年轻科技人才的学习与发展更具科学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对年轻科技人才能力提升进行双向塑造。

4.1 完善培训课程体系,构建个人学习发展地图

要针对年轻科技人才的不同成长阶段,依据能力要素和岗位所需业务知识要求,科学合理设计培训课程大纲,明确科技人才任职培训、岗位培训和业务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形成科学、系统的培训课程体系。此外,积极构建从上岗培训、成长培训到发展培训的长期“学习地图”,为年轻科技人才指明成长路径。

4.2 注重企业文化传承,培养优良品质和科学作风

要发扬文化育人作用,增强年轻科技人才的责任意识和提升自身素质的内生动力。以企业优秀文化传承为牵引,通过形象展示、榜样塑造、荣誉激励、情感沟通等工作,坚持技术传承与精神传承并重,激发年轻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促进个人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4.3 搭建实践平台,积累工程经验

以重大工程搭建年轻科技人才成长的平台,推动人才与事业的同步发展。一方面,坚持以工程项目为牵引,以业务研制为平台,尽快让年轻员工参与到重大项目中去,在科研生产的实践中增长本领;另一方面,应注重在工程时间中加强交流和岗位锻炼,助推他们成长。

4.4 促进知识转移和共享,鼓励对外交流

一方面,建立知识和经验共享机制,进一步发挥资深科研工作者培养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积极适应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形势,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继续教育、知识培训,积极组织年轻科技人才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加速人才成长。

4.5 创新培训形式,提升培训效果

针对年轻科技人才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研究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课堂讲授、实地参观、现场体验、行动学习等方式相结合,提升培训实际效果。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创新课题等方式,鼓励年轻科技人才的创新思维,为年轻员工提供可以发挥个人创新智慧的平台。

5 结语

综上所述,年轻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涉及面广、周期长,培训实施专业性强,需要从战略高度予以统筹规划,需要结合企业的特点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做好培养和培训工作,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支撑。

参考文献

[1] 白春礼.杰出科技人才的成长历程:中国科学院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郭新艳.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9):223-225.

[3] 李德才,杨成平,吴勇.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6,20(6):40-42.

[4] 佟新蓉.中央部属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的特点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8):207-210.

[5] 方桂玲.关于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思考[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2000,19(3).

[6] 梁红静.浅谈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J].科技创业月刊,2008(7).

科研人才培训第9篇

技术攻关中培训的实施

开展技术攻关培训应按下列步骤实施:(1)根据生产、科研课题选配人员,成立攻关队选配攻关培训成果,必须坚持高工带助手,以老代新,以新为主原则,一般应选配经过生产实习,已转正定级,对生产装置,工艺,生产操作等有整体了解的大中专毕业生参加。要把技术攻关培训同单位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由生产、科研单位依据攻关项目涉及的专业技术的难易程度,决定什么专业和水平的人参与什么攻关队。每个队一般同涉及的专业技术的难易程度,决定什么专业和水平的人参与什么攻关队。每个队一般由5~10人组成,由单位总工或技术负责人领导或带队,其中配备1~2名有扎实基础知识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老技术人员参与工作,70%~80%应是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其目的既能攻克关键,又达到在实践中培训人才的目的。(2)深入生产,科研一线认真开展调查。调查是为了较准确地掌握需求,确定攻关项目。调查工作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科研一线的需求,重点是影响生产、科研的关键问题,由生产、科研单位的领导提供信息,施工、设计负责人介绍现状;二是通过业务主管部门,以企业全局出发提供需求信息。通过两头提供的信息,使攻关队成员比较准确地掌握情况,明确目标。(3)进行综合分析,排列攻关项目。把通过调查掌握到的生产、科研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列出明细,同有关单位领导共同协商,初步确定哪些项目是影响生产、科研的主要因素,亟需解决,然后分门别类,理清轻重缓急,排出攻关项目并分解到攻关队。(4)集体研究,选定课题。攻关项目分解到队后,由攻关队集体研讨,分析问题的现象,抓住问题的实质,及时研讨论证,选定攻关课题项目及顺序。(5)课题报审。将选定的课题,按难易层次分别呈报总局或分局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审定,如课题批准,便可组织实施,如课题否定,攻关队重新开展调研,重新选定课题。(6)组织开展攻关培训活动。整个攻关过程中分五步进行:①学习有关基础理论和先进科学技术理论;②以理论为指导,弄清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理论根据;③讨论提出解决问题实施方法;④组织可行性技术论证;⑤对可行方案开展小型试验,取得试验结果。(7)组织技术鉴定。对影响面大,涉及全局的重大技措、技攻方案,必须经总局“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技术鉴定,经批准方可实施。如被否定,攻关队伍重新研讨,提出新的实施方案。(8)大型投用。经技术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的攻关技术,在生产、科研中投用。

技术培训的效果

宝鸡峡工程局开展的专业技术人员攻关培训的研究成果应用,还不是十分成熟,实践中仍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但已取得明显效果:(1)技术攻关培训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积极性,加快了人才开发步伐,基本解决了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才断层问题。通过近几年的技术攻关培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人才效益。2011年~2012年两年中该企业有68名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为工程师,有306名青年企业技术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与开发。经过严格筛选,确定了30名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培养对象。经过一系列培训,使的大批青年技术人员迅速成长起来,目前的技术负责人90%由年轻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企业生产、科研、设计专业技术人才断层问题基本解决。(2)技术培训创造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宝鸡峡工程局近几年坚持不懈的抓培训促攻关,提高了企业的科技水平和施工能力,所占建筑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创造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先后承建了总投资近4亿元的林家村渠首加坝加闸工程、投资6000多万元的渭惠渠改造工程、7000万元的魏家堡水电站工程,获经济效益达1300多万元。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