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9 16:29:04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闽南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11-02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位高校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实践教学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的有效方式。本文就闽南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开发问题进行探讨。

一、闽南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资源

闽南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兼容闽越土著文化和海洋文化形成的,多元的、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尽管其中尚存不足之处,但蕴含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多得的丰富资源。具体如下:

1.开拓精神。敢于吃螃蟹,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是闽南文化中最有价值的精神之一。古有宋元时期,闽南人大规模出洋贸易;明清海禁时期,闽南人敢于冒禁下海。今有20世纪80年代初期闽南人率先与我国台湾商人进行海上贸易。即使在“”时期,全国各地正在大割“资本主义尾巴”,而闽南的晋江人却敢于冒险犯禁,开设“地下工厂”做生意。如今,闽南商人勇于竞争的精神促使他们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形成一系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仅以鞋业为例,晋江每年生产的运动鞋数量超过50亿双,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运动鞋生产基地。闽南人以其面海的自然优势,甘冒风涛之险,置生死于度外,向海洋发展,锤炼出勇于竞争、敢于冒险的开拓精神。

2.拼搏精神“爱拼敢赢”是闽南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闽南民间自古就有“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的说法,特别是闽南商人更是崇尚“宁做鸡头,不当凤尾”的思想。而要做“鸡头”就不能随大流,必须独辟蹊径,拼搏进取。因而,“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成了闽南人拼搏进取精神的现实写照;“办企业就要当老板”就成了闽南人的价值取向。自古到今,闽南人怀着“爱拼才会赢”的坚定信念,把封闭的边海变为开放的窗口,把闽南文化中最值得弘扬的的拼搏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省外投资创业的福建人超过250万人,其中,仅闽南的泉州一地就达70多万人。

3.开放精神。闽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一直与漫长的移民历史和海外交流史结合在一起。闽南移民可以分为比较集中的两个阶段,一是自西晋开始,久经战乱的中原人“衣冠南渡”大举南迁;二是自明朝以后数百年间,闽南人“过番”南下东南亚。长年闯荡异域,艰难谋生和见多识广,塑造了闽南人胸襟广阔、自强不息的豪放性格。同时,闽南背靠大陆,面向大洋,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各国、各民族、各宗教文化在这一地区和谐共处。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下形成了以中原华夏文明为主体,以儒学为核心而带有浓厚海洋性和地域特征的文化系统,塑造了闽南文化兼容、开放的精神。

4.务实理念。闽南地区地瘠民稠,生存空间狭小,再加移民环境,致使闽南人更加崇尚务实的创业理念。这也就是明清以来相当部分闽南人冒险漂洋过海到东南亚,以谋取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原因所在。精明务实的创业精神,培育了闽南人无所畏惧的性格,历史上闽南人就以敢作敢为而著称,缔造了许多奇迹,以致巨贾辈出。若以世界华人富豪榜所列资产1亿美元以上者统计,闽南籍和来自闽南文化圈范围者(台湾、广东潮汕地区)约占2/3。改革开放以来,闽南人精明务实的创业精神再次得到充分激发,并取得巨大的成就。仅以泉州为例,改革开放之前,泉州地区是福建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泉州现在已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0年居福建省首位,约占全省1/4。2010年,泉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564.76亿元,人均GDP已达6000美元。同时2009―2010年泉州人均收入在全国城市人均收入排名第24位,达12699元。

5.“祖根”意识。闽南文化崇源重本、格守传统。不管是西晋开始的中原人大举南迁,还是明清时期闽南人远渡重洋南下东南亚,闽南先民闯荡异域,艰难谋生,思乡念土,塑造出强烈的“祖根”意识。在共同的血缘、心理、文化和精神的基础上,能把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广义的闽南人凝聚在一起,养成强烈的群体意识,这种强烈的“祖根”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维系闽台区域关系的“粘合剂”,是闽南文化向心力的大众心理基础,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的基本形态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闽南文化是指闽南地区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共同心理和文化特性的结合体,包括一定的行为规范、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念、理想目标、地域心态等。它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宝贵资源。这一资源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1.物质文化资源。所谓物质文化资源,是指闽南文化形象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闽南地区的自然景观、人工环境和生产、生活用品中的文化因素等。例如,闽南大地分布着众多的文物古迹,这些文物古迹即使是处于宏大历史背景之中,也与闽南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当地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地方意义,它们是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实践教学课程的重要资源。又如,闽南大地拥有大量富涵地域特色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资源,各风景区还伴有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或名人轶事趣闻,这些都是开展爱国爱乡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再如,闽南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积累非常深厚的地区,各种博物馆星罗棋布,而博物馆正是学校教育难得的宝贵资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稳定基地。还有,闽南村落建筑是中原士民进人闽南后逐渐形成的,具有特定基质的社区基层组织基本形态,具有血缘性、聚居性、稳定性的特点,并代代相传至今,是“祖根”理念的物质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场所。

2.传统风俗文化资源。所谓传统风俗文化资源,是指闽南民众的生活习惯,如婚葬嫁娶、节日庆典、饮食起居、社交往来等地方传统。这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且以某种方式固定下来的生活经验的凝结。例如,闽南人具有聚族而居的传统风俗。闽南人90%以上是北方移民,他们既受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之苦,又受国内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的双重侵害。当他们到达新垦地之后便自然而然地采取了聚族或聚乡而居的形式,以应付新的环境,稳固自己已经占有的生存空间,拓展本家族、乡族的社会势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一风俗促进了早期闽南文明的开发和进步。到明清时期,闽南人远渡重洋到东南亚谋生,身在异国他乡,他们又聚族而居,扎下根来,并将在海外的赢利回报故乡的同时,为故乡带来了南洋文化。所以,闽南人历来爱国爱乡,涌现出许多动人典范,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3.精神文化资源。所谓精神文化资源,是指闽南地区民众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心理倾向和道德标准,它是闽南人的精神支柱和活力源泉。其表现形式为民众价值观经过提炼高度概括出来的口号、歌曲、象征性符号等。例如,从某种意义上讲,《爱拼才会赢》这首家喻户晓的闽南歌曲,正是闽南人“爱拼敢赢”文化精神的写照。纵观历史,闽南先民正是在这种精神支撑下,开疆拓土,远渡重洋;横看当今,闽南人正是在这精神鼓舞下,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开创闽南经济发展的新纪元。

4.活动文化资源。所谓活动文化资源。是指闽南民众在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具体工作、生活、文娱、学习等行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它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方式、生产方式和锻炼方式。闽南活动文化方式种类繁多,其中很多不仅具有娱乐价值和生产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以泉州为例,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享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著名侨乡”、“木偶之乡”、“南音之都”、“多元文化宝库”之美誉。不仅富有星罗棋布的静态文化,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动态文化,二者完美地形成了泉州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海丝”文化、华侨文化、泉台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方言文化,以及茶文化、石文化、瓷文化等诸多元素。这些都是我们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丰厚素材。

三、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开发的行为模式

1.完善闽南文化资源开发的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是以不同的形态分散于社会各个角落,具有多重属性,正常情况下,它们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因此,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做到:

首先,闽南地方政府应制定当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资源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资源的需求分析为基础,对闽南文化资源开发力量进行整体部署。在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等在该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扩大社会各界特别是闽南文化资源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教育参与力量,激励更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协同该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

其次,高校必须面向社会宣传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取得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广泛支持与合作。通过宣传和沟通,使闽南文化资源所有者和管理部门与学校形成共识,达成协议,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明确各自的职责,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正常开展奠定基础。

再次,高校必须充分挖掘开发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的地域特色人才。所谓地域特色人才,是指闽南地区那些在知识、技能、社会资源、人脉等方面有教育影响力的人士。其构成主要有:党政机关相关人士、闽南文化专家、企业界人士、离退休干部和学生家长。他们身上聚集着各种不同的资源和潜力,是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人力因素。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提升自身闽南文化素质。由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的开发最终是要落到课程执教者身上,所以,教师的闽南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质量。针对高校教师来自全国各地,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非闽南地区,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其闽南文化积淀先天不足,这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的开发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通过各种手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闽南文化素质势在必行。

2.探索闽南文化资源开发的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创新思维,努力探索一条充分发挥大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最大限度实现闽南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新路子。具体模式如下:

第一,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所谓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就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诸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华侨博物馆、郑成功陵园、施琅纪念馆、李贽纪念馆等闽南文化保护区的各种物质文化资源,让学生去亲身感知和体验闽南文化精神,以获得思想道德升华的模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深受学生欢迎,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探索式实践教学模式。所谓探索式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引进来的教学模式。一是邀请闽南文化专家到校为学生作有关闽南文化的专题报告。二是将闽南物质文化资源、传统风俗文化资源、活动文化资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探索所蕴涵的闽南精神文化。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闽南文化所含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培养学生学术探索能力,挖掘闽南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三,创作式实践教学模式。所谓创作式实践教学模式,特指引导音乐、美术、建筑、创意等相关专业学生,对闽南物质文化、传统风俗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进行传承、创作和创意的模式。在创作过程中使学生深刻理解、领悟闽南文化精神的内涵,实现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深受相关专业学生的欢迎,对学生的影响也具更直接的效果。但这模式通常只适用于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学业基础的大学生,而且还应得到专业教师的支持。

第四,娱乐式实践教学模式。所谓娱乐式实践教学模式,指结合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欣赏闽南传统风俗文化和活动文化,从中提升对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感悟,以达到寓教于乐目的的模式。如,引导学生观看高甲戏、梨园戏等。又如,利用节日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演出和南音欣赏会等,这种实践模式的优点在于受众面广、参与性好、感染力强。但必须得到宣传、艺术、演出等部门的协助和支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文为2010年福建省教育厅思政课教学研究专项课题《挖掘闽南文化宝贵资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吸引力的研究》[JAI0393S]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黄国波.闽南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5)

2.庄国土.闽南人文精神特点初探.东南学术,1999(6)

3.李燕.试论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2)

4.李康平.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的价值与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5.吴太胜.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模式探索. 继续教育研究,2008(2)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第2篇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迅速发展,许多地方都在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闽南地区由于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吸引了许多的游客,特别是港、澳、台和东南亚的游客。如何根据闽南文化的独特之处对闽南文化进行旅游业开发,挖掘闽南文化中的旅游业资源,是现在闽南旅游业开发的重点之一。本文结合闽南文化的形成及特征,就闽南文化历史资源旅游业开发的形态及关键点进行探讨。

一、闽南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文化作为社会内在的构成因素和外化的存在形态,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渗透在文化之中,使其呈现出相应的特点。我国由于幅员辽阔,地理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在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和改造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纵向遗传、横向衍播,反映各地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从属于中华文化的区域文化,其中福建东南的闽南文化即是其中之一。这里的闽南主要是指包括厦门、漳州和泉州在内的闽南三角地区,而闽南文化通常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在播迁闽南的过程中,因地理环境的不同、历史发展的差异等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区域性文化。同时闽南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物化为带有区域性文化特征的独特的闽南文化资源。

(一)闽南历史文化的包容性特征从地理上说,闽南地区正是陆海交汇的海口地带,这就使闽南文化带有大陆文化向海洋文化过渡的性质,因而闽南历史文化包含了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质。从人文层面上说,从宋元开始,闽南就成为一个广泛接受外来文化的区域。所以,所谓的闽南文化的包容性,其涵义是从中华文化的内部看,闽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南播之后接受闽南海洋地理环境和海洋人文精神的影响,出现的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互相吸收、融合与涵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内部的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交汇。

(二)闽南文化的开放性特征闽南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不可分割的。从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关系来看,闽南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地带和先发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把阿拉伯文化和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传入闽南,冲淡了闽南文化中源于内陆文化的保守性,使得闽南文化具有了开放性的特征。近代殖民主义者对闽南的入侵则把西方新兴的商业文明传播到闽南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闽南地区人民的传统观念,并促成闽南重商好利的商业文化意识的形成。闽南地区半开放的地理特征使得闽南地区成为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场所。因此,无论是阿拉伯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东洋文化,或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途径,或是通过殖民战争的方式传向闽南地区,这同时也赋于闽南文化有别于中原传统农业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特点,使闽南文化包容并蓄,许多外来文化得以在闽南地区存续和融合。

二、闽南文化历史资源旅游业开发的形态

上述闽南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经过社会发展、历史演变直至今天,存在许多物化的表现。闽南文化的这些物化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具有极大的潜质,都可进行旅游产业开发。

(一)闽南文化的历史遗迹资源的旅游业开发历史遗迹形成于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之中,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活动的结晶,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是前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历史遗迹作为旅游资源,其价值在于它再现了历史,是历史发展轨迹的见证,因而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文化历史资源。以泉州为例,宋元时期,泉州港是全国最大的港口,对外贸易已经十分发达,正是由于港口贸易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逐渐与闽南当地文化融合。通过对港口遗址的开发,可以使世人了解当时闽南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有助于人们对闽南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二)闽南文化的历史建筑资源的旅游业开发由于闽南古代曾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窗口之一,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其古代建筑物也因此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特别是许多建筑融合了多民族、多宗教的特点,体现出独特的风貌。以泉州为例,有伊斯兰教寺庙,其建筑与其他寺庙建筑风格迥异,是古代伊斯兰教文化对外传播的反映。另有作为中国两大佛教寺院之一的开元寺,其建筑风格也是独树一帜,特别是大殿的设计在中国中原佛教寺院中是比较罕见的。此外,由于闽南多水靠海,因而闽南地区人民对桥梁的设计也别具一格,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桥梁遗址,全国闻名的有洛阳桥、安平桥等。这些都是闽南文化特征物化表现,也是闽南特色旅游的重点之一。

(三)文化民俗风情的旅游业开发闽南土著居民、中原迁徙的移民和外来的民族等,都在闽南地区留下了历史遗迹,不仅形成了闽南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也为闽南地区留下了许多特有的民俗文化资源。比如闽南的惠安地区在长期的渔业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惠安女”文化,还有漳州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闽南地区在宋元时期曾是多民族的聚集地,闽南地区的回族文化就是在宋元时期阿拉伯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在闽南地区扎根繁衍形成的,在泉州就遗留有众多阿拉伯风格的建筑。这些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资源是闽南旅游业开发的亮点,可以吸引广泛的游客前来观光。

(四)闽南宗教文化资源的旅游业开发由于闽南文化自身的包容性使许多宗教得以在闽南地区长期发展并保留下来。除了类似中原地区的佛教、道教以外,闽南沿海还有其特有的民间信仰———妈祖,以及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外来宗教———伊斯兰教等。这些一直都存续至现在,并在闽南地区特别是泉州地区留下了宝贵的宗教文化历史资源,主要有泉州的妈祖庙、开元寺、圣墓,厦门的南普陀寺,以及我国现存唯一的摩尼教遗址———晋江草庵等。把这些特色宗教文化历史资源作为旅游产品开发出来,作为闽南文化旅游的重点,是发展闽南旅游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第3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仁:

大家早安!我是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传播协会负责人陈宗钰,爱拼敢赢、重乡崇祖的闽南人。闽南文化传播协会,成立于2010年4月1日。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传承闽南文化,服务校园师生”为己任,做有理想,有特色,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的社团。

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不能没有灵魂,不能没有理想,不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明确,那便是通过各种闽南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播、弘扬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即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闽南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家乡、传承家乡;让非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泉州、爱上闽南、奉献海西,也就是让闽南的小伙伴乐意回报乡梓,让省外的小伙伴,愿意留下来建设我们福建。因此,我必须强调,社团的活动,从来都不只是闽南人的独角戏,从来都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文明一旦灭绝了语言,便被宣布死亡,例如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因此,在闽南文化传播中,闽南方言文化就显得举足轻重。为此,我们设置了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三个活动。其中,闽南语歌曲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第六届将于5月8日母亲节当天以“爱要大声讲出来”为主题举行,每届的闽歌赛都得到非闽南地区的同学积极参与,2014年更是被入学前从未接触过闽南语的、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学员、来自新疆的小伙伴张伟同学夺得冠军;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于去年11月首次举办,共吸引了包括陕西、海南、贵州等在内的277人报名参与。足见,社团活动,绝不是闽南人的独角戏。

我们从来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每个项目的设置,都经过我们的调研、思考,并且进行可行性评估。例如,我们闽南语歌曲大赛及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的设置。有人说,读大学就是品读一座城市。但是,现实中,许多闽南籍同学,会唱国语、外语,甚至粤语,对于乡音却只停留于《爱拼才会赢》;许多非闽南籍同学,来了泉州四年,却只学会了公交车上提示注意安全的“开门请细腻,落车请行好”。这无疑将会是大学青春时期的遗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社团在汉语言方面的优势,开设了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举办了一届又一届结合不同时事、节庆的闽歌赛。

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有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的武装。市场营销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明确社团闽南文化传播的对象,设置有针对性的项目,才能真真切切地起到闽南文化传播的目的。从学生社团的性质来说,兴趣是社团成型的原因,因此对闽南文化抱有强烈兴趣的会员是我们的主要的文宣对象。但是,文化的传播也不能忽视潜在市场,立足社团,辐射全校,乃至全市,一直是我们的理想。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社团文宣活动分为对内(即会员、理事)、对外(即全校师生)两个部分。对内文宣活动由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两部分组成。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包含闽南语教学、闽南灯谜教学、闽南文化研讨会三个子项目。闽南文化研讨会是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项目中的亮点,能够引导会员深入了解闽南文化,近一年来,先后在社刊《一页刺桐》发表了《论闽南文化重乡崇祖的精神内涵》等近5篇学术论文。对外活动由闽南民间艺人进校园演出、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文化摄影大赛及摄影展、“中国灯谜之乡”灯谜展猜、戏曲小品表演等活动组成。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创新、淘汰、升级我们的活动。

闽南美食品鉴会是社团的特色项目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对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从一开始的单纯品尝,到讲解环节的加入,茶文化、闽南语歌曲表演的加入,到第六届的“自己动手做”。会员通过自制闽南美食,分组讲解美食蕴含的历史文化。既享受了美食和劳动的快乐,又学到了闽南文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活动得到了《海峡都市报》半版的专题报道和东南网、闽南网等媒体的报道或转载。

不仅如此,社团的许多活动在校内、泉州市内都具有影响力。首届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吸引了包括华侨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等近5所高校总计58部作品参赛。活动得到了泉州晚报社、泉州网等媒体的宣传和报道,4天网络点击超过4万人次。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等活动被列为中科院闽南文化研究基地社科普及计划项目。

打铁还需自身硬,传播习大大口中“大有可为的闽南文化”需要坚强的文宣队伍。社团现设决策团、顾问团,秘书处、财务处,组织部、实践部、文宣部等七大机构,及隶属文宣部的社刊工作组、闽南语教研组、灯谜教研组,拥有一间闽南文化学术研究室。值得一提的是,社团组织部由会长直接领导,负责社团理事凝聚力、向心力的建设工作,确保文宣队伍具有极强的战斗力。社团的顾问团,由社团离任理事自愿组成,负责监督社团,为社团发展献计献言、发挥余热。

泉谚:“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闽南文化传播协会一步一个脚印,做切切实实地闽南文化传播志愿工作。

谢谢!

附件:

答辩材料

1. 社团活动理论联系实践

文化的研究、传播离不开切身的体验,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到切实地文化传播。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便是社团为此设立的活动项目。“闽台缘博物馆采风活动”是项目中的传统,其目的在于促使新一届会员了解闽台五缘,领略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对闽南文化形成初步认识。文化骑行是该项目的另一传统,也是社团活动中最受会员欢迎和好评的活动之一。2015年11月社团组织会员开展了新一届“y-滨海”民俗调研骑行活动。在本次活动中,社团依托y“王爷生”等重大民俗活动,结合y村蚵壳厝及传统闽南“皇宫起,燕尾脊”建筑和宗法产物,结合“y女”服饰、头饰,进行实地讲解,让会员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此外,社团的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也会结合时事热点和月份民俗,灵活增加项目。如,2014年因永春达埔镇获评“中国香都”而开展的“香都古韵、文传千里”暑期采风活动、泉州广播电视台“香恋?中国香都”文艺演出现场采风活动,结合泉州“海丝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举行的“源和1916”采风,2015年结合第14届泉州亚洲艺术节开展的泉州戏曲采风(含泉州南音、提线木偶戏),2016年4月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采风等。采风活动所征集的采风报告、诗歌、散文,都择优发表在社团《一页刺桐》宣传栏、微信公众号。

2.社团活动宣传:节俭实用原则、闽南文化同活动一并宣传原则。Eg.宣传书签、会员证钥匙扣。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闽南语;闽南歌曲;闽南文化;文化传播

一、闽南文化与闽南语歌曲

在当下文化传播中,闽南文化蕴含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已经成为文化研究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如何让闽南语文化经久不衰地传播下去,成了相关学者的研究目标。闽南文化起源于泉州地区,是如今福建南部地区生活的人经过历史的变迁所共同创造出来并传承和发展下去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一种文化形式。闽南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闽南地区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礼仪风俗、信仰、当地习俗等都是闽南文化的内容。闽南语歌曲是闽南文化的真实写照,是当地人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积累的文化财富。闽南语歌曲反映了闽南地区的特色思想和文化生活习俗,值得探究和欣赏[1]。在闽南文化中,闽南语歌曲是民俗音乐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闽南当地的民俗音乐具有闽南文化的特征,被现在的人称为“活化石”,其通过悠扬的旋律和歌词反映闽南文化古老的传承,体现闽南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记载着闽南地域上千年历史的变化。闽南文化的传播对东南亚地区的音乐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是传统民族音乐中不可取代的部分。

二、闽南语歌曲中所蕴涵的价值取向

在历史上,随着中原地区人口不断朝南方迁徙,闽南地区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闽南地区负山环海,田少民多,当地的居民为了正常生活,都会迎浪出海捕鱼或者漂洋过海从事贸易工作。这种生活习性孕育出闽南人好拼搏,不惧艰难的价值取向。到了明朝时期,由于闽南地区山多田少,已经无法负荷日益增长的闽南人口的正常生活,因此,闽南原住民利用海峡优势,寻找全新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开垦和拼搏的过程当中,闽南地区人民与自然环境相抗衡,即使遇到困境也要一直往前冲。这展现了闽南地区人民不怕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勇于拼搏的人文精神。闽南地区这种特殊的拼搏进取精神也融入了歌曲当中。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体力开垦到脑力创收,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闽南歌曲特有的韵律油然而生[2]。例如《一枝草一点露》这首歌的歌词“认真打拼天袂绝生路,脚踏实地三思每一步,自己路着靠自己铺,不免惊咱无好前途”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闽南人的拼搏精神和不惧困难艰险的进取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首《爱拼才会赢》引起了当时闽南地区人民的共鸣,这首歌迅速走红。一句大家都熟悉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唱出了当时人民的心声,甚至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激励着众多的闽南人继续拼搏,寻找自己的道路。到了21世纪,拼搏进取的精神和价值取向成为闽南语歌曲的主旋律。像翁立友的《坚持》、袁小迪的《打拼》、王识贤的《坚强》都是以拼搏进取为主题的闽南语歌曲。近些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闽南地区人民将拼搏进取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未来的闽南语歌曲仍需要传播这种正能量。

三、福建地区闽南语歌曲的发展现状

就目前闽南语歌曲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闽南方言的特殊性,歌曲的传播力度仍然不够。尽管现在有专门的闽南文化研究机构,其对各种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挖掘,但是闽南文化的研究依然有所欠缺,且推广力度也比较薄弱。虽然闽南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种体现,近年来学界也会将福建、闽南文化作为交流研究的典型,但到深入挖掘和探索的时候,某种程度就偏离了民族文化的范围,因此,闽南语歌曲在深入研究上并没有取得太大的发展。一种文化想要被认同和体现存在的价值,离不开传播的作用,而这种文化的传播不是单一的宣传,而是要经历一代代人不断传承和记载。发展和传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了西方的传播学。传播学让人们知道文化是需要沟通和交流的。文化交流模式是文化传播很好的途径之一,闽南语歌曲的流传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发展到今天的,闽南语歌曲中仍传播着古老文化元素的韵律和特殊情怀。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民俗音乐的传播进入了新的时代,这为各种音乐传播带来了更广泛的途径。但是,这种传播也为闽南语歌曲带来了挑战,闽南语歌曲特有的古老韵味想得到认同和发展,还需要一个时间节点。

四、如何扩大闽南语歌曲的文化传播

(一)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拓宽传播渠道

经过这些年对闽南文化的推广,对闽南语歌曲的推广,可以看出,闽南语歌曲是传承闽南文化重要的途径,对整体研究闽南地区的历史和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过去,有着许多特有的方式保护着闽南语歌曲的传播。如在传统模式下常见的民间歌曲传承人到各地采风,收集当地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特色,但是,这种传统的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式,其收效微乎其微,更暴露了许多收集中的不足之处。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互联网拓宽闽南语歌曲的传播渠道,已经是新型模式不可或缺的渠道之一。要想扩大闽南语歌曲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让闽南语歌曲通过互联网融到生活当中,提升人们对闽南语歌曲的熟悉度和认可度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办各种闽南语栏目,打开思路,拓宽传播道路。例如,在互联网中举办闽南语歌曲线上比赛,明确比赛目的,在比赛中注重挖掘人才,尤其要重点关心年轻群体对闽南语歌曲和闽南文化的了解程度。要利用互联网,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对节目进行大力打造,从赛程到赛后的包装,歌手的包装,歌曲的包装,创作的包装等都进行专业性设计。要通过比赛的形式使歌手、作品、文化宣传和举办方实现共赢,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让闽南本土文化更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挖掘更多创作人才,更好地推广闽南语歌曲和文化。只有以强大的文化底蕴为创作的基础,才能让文化更好地流传,才有利于对闽南文化进行推广。利用新的传播方式,开发新的传播途径,是闽南语歌曲和闽南文化适应新的生存模式的必经之路。

(二)在中小学普及推广闽南语歌曲

将闽南语歌曲带到中小学课堂中,成了闽南语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的有效途径之一。闽南语歌曲进入课堂,可以将闽南语歌曲中的拼搏精神融入孩子的脑中,以这种形式唤醒闽南文化特有的记忆。闽南语歌曲承载着闽南文化传播的希望。通过在中小学推广闽南语歌曲,将闽南语歌曲带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带动每一个学生通过传唱记住闽南语歌曲的特色。从长远来看,将闽南语歌曲带到课堂当中也不是让师生通过几首歌曲来体会闽南地区文化的特色,而是让学生从小就开始对闽南地区文化产生认同和归属感,潜移默化地促进闽南语歌曲的传播和传承。在课堂当中,即使学不会闽南语歌曲特有的韵律唱法,师生也可以感受到闽南语歌曲特有的祥和快乐氛围,这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只有亲身体验闽南语歌曲才能感受到独特的魅力,接触了才能知道其独特的文化底蕴。闽南语歌曲在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引入中小学教育模式,通过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教学和传唱,让更多的学生喜爱这种淳朴的古老韵律。在音乐教育体系中加入闽南语歌曲,是闽南语歌曲发展和传播的主要方式。《闽南方言与文化》这本书受到了厦门市幼儿园和小学的喜爱,将此书融入课堂教学中,家长看到学生在学校传唱闽南语歌曲,可以加深家长对闽南文化的回忆。因此,将闽南语歌曲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将闽南语歌曲和文化传承下来。在未来闽南语文化推广和发展中,闽南语歌曲承载着传承音乐和传承文化的使命。

(三)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进行推广

无论是在家乡拼搏还是在外地拼搏的闽南人,相信在广为流传的经典闽南语歌曲中,一首《爱拼才会赢》是他们在拼搏路上唱响的主旋律。闽南语歌曲中许多的旋律都有着浓厚的乡愁特色,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广为流传的《爱拼才会赢》。这首歌是20世纪80年代末歌手叶启田演唱的经典曲目之一,即使不会闽南语的人也会将“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句歌词唱得别有一番韵味。这首歌完全展现了闽南人在打拼中不惧艰辛不怕吃苦的拼搏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引起了拼搏在外的所有人的共鸣,征服了所有打拼人的心。同样韵律的闽南语歌曲还有《向前走》《坚持》等,都体现着人们在各行各业中的拼搏状态。随着一代代人的拼搏付出,社会经济也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逐渐提高。想要扩大闽南语歌曲的文化传播路径,让闽南语歌曲所蕴含的拼搏精神更直观地展现在世人眼前,扩大闽南语歌曲的影响力,可以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将闽南语歌曲的推广融入其中。这些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促使旅游业得到了发展。而音乐作为抒发感情,传播文化的媒介之一,表现了浓浓的当地特色和艺术情感,具备精神享受和娱乐休闲的多种功能。将音乐与旅游相结合进行推广,可以让游客在旅游中通过音乐的熏陶获得放松,精神获得愉悦。而当音乐与旅游相结合,要根据旅游主题设计歌曲,让歌曲成为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符号,形象地展现在游客面前。而闽南语歌曲特色的韵律和传统古老小调的传播可以很好地融入闽南当地旅游业推广当中,通过旅游推广,将歌曲中蕴含的拼搏精神传播出去。闽南地区的闽南语歌曲有很多都是描绘闽南特色的词语,代表着闽南地区特有的文化。例如《古城泉州》的歌词体现了古城中的各种特色小吃,这种描述与泉州的文化底蕴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这也是闽南语歌曲文化底蕴的象征。对于游客来说,可以通过闽南语歌曲构建出闽南地区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了解闽南语歌曲,对闽南语歌曲产生兴趣,对闽南文化产生兴趣。旅游业对闽南语歌曲的文化传播符合闽南文化的形象,音乐的融入同样有利于旅游业的开发。游客可以更好地对闽南语歌曲进行感知,对闽南文化进行了解,对闽南特有的拼搏精神产生认同和向往。

参考文献:

[1]黄小露.以情养德以美育人——基于海洋文化的闽南语歌谣与歌曲“情·美”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8):70-71.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第5篇

闽南语是公认的汉民族最具历史价值的语言之一。如今的闽南语颇有汉唐遗风,是我国语言文化中的瑰宝,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它不仅对研究古代汉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闽南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一、加强闽南语与闽南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闽南语曾经是比较强势的语言,不过近年来讲闽南语的人逐渐减少,闽南语的强势地位已不复存在,反而逐渐走到消亡边缘。语言学者指出,闽南语逐渐被弱化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标准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言,标准普通话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已基本普及,校园中学习和运用闽南语的现象已属罕见;二是由于经济发展,国内贸易往来逐渐增多,而跨地区贸易往来多采用标准普通话来进行沟通;三是因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闽南地区外来人口逐年增多,为了方便交流,越来越多的闽南原始居民使用普通话,这些都是促使闽南语走向衰弱的原因。然而,闽南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的根本原因还在于闽南语言没有完整的音标系统,存在有音无字的现象,同时闽南各地区的闽南话也存在差异,这与标准普通话相对完整的音标系统而言,其劣势就很明显了。

当然,闽南语的发音在音标系统方面并不是毫无章法,只是闽南语的音标大多以韵书字典中汉字标注的反切法来进行,随后又演化成为十五音反切法,这种反切法在古代尚存,现在,由于没有简单又完整的音标体系,人们对其发音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这使闽南语的普及变得困难。此外,闽南语有音无字的现象也很严重,这一方面是由于闽南语沿袭了古代汉语,对字的根源无从查找;另一方面是因为闽南语在变迁的发展过程中吸纳了迁居地区的语言,没有汉字与之相对应。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闽南语学者翻阅各种古籍文献,力求改变闽南语有音无字的现象,但仍有很多闽南语无法找到相对应的汉字。无奈,部分闽南语只能用汉语的谐音来“凑数”,或者创造新字,乱象丛生,导致台湾、厦门、泉州等地的闽南话在腔调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也是闽南语流通不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由于同属闽南语言根系,尽管部分地区在口音与腔调上存在差异,但也不至于出现无法沟通的局面。不过,如果再任由闽南语毫无拘束地自由发展,很有可能会导致不同地区的人们用闽南语沟通出现障碍,这也将成为闽南语消亡的信号。

二、地方课程的开发模式

在闽南语地区,最突出的地域文化就是以茶文化、闽南童谣、闽南语歌曲以及传统南音等为代表的乡土文化,这也是这些地区历经千年传承下来的重要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就更迫切。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闽南文化,推动闽南文化的持续发展,就有必要从孩子抓起,在学校中开展以认识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为主的地区文化学习。

翻阅着厚重的丰富的闽南文化资料,真的很难割舍,笔者从中选取了一些趣味性强、容易读的富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元素作为材料,编写成“闽南方言与文化”校本课程。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三个:首先,在中学课堂中引入闽南文化,能有效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让学生直接在课堂内得到实践经验,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再有,让学生从闽南文化的教学中,产生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培育学生的集体意识,正确认识个人的社会价值;最后,闽南文化教学使语文教学的内容得以补充,因为对于从小熟悉的闽南生活环境,学生更有亲切感,这样就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了切实达到以上三个目的,笔者进行了下列尝试。

1.选择合适曲目进行闽南歌曲教学

首先,作为最直观、最容易被接受,也是最容易流传的方言歌曲,在学校音乐素质教育中就最为常见。高校音乐选修课所选择的歌曲课程,也是学生普遍喜爱的课程。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歌曲种类也非常丰富,如年轻人更喜爱艺术歌曲以及通俗歌曲;从语言上划分,又分为中文歌曲、方言歌曲、外文歌曲等。闽南语地区的方言歌曲主要是闽南语歌曲,又因为毗邻港澳,与港澳的文化交流最早最广,粤语歌曲也在闽南地区流行。无论是什么方言,都代表了一方的文化,是一方文化的重要体现,因而方言歌曲也就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学习方言歌曲相对来说比直接学习方言更容易、更灵活,即使是不会讲方言,同样可以通过学习方言歌曲来体会地方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方言歌曲来加深对地方方言的理解,毋庸置疑,可以引起学生对方言的兴趣。因此,学唱闽南语歌曲,不需要会讲闽南语,有兴趣就完全可以学会。

在曲目的选择上,应注意下面问题:作为语言活化石,闽南语歌曲在歌词表达以及曲调编排上,都丰富多彩。闽南语歌曲通常侧重描述人们的生活与心情等,有表达励志的,有表达悲情的,与此同时,还有的表达对家人、朋友的爱,对爱人的深情等,因此在选择教学用的歌曲时,重点应当选择歌词积极健康向上的。闽南语歌曲中大部分歌曲表达的都是爱国、爱家、爱父母、爱亲人、爱朋友的内容,这为校本课程教学的选材带来很大的方便。

2.将闽南文化作品作为课程资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本土文化气息浓厚的文章,会特别感兴趣,比如《沁园春・长沙》有湖湘文化的影子,《胡同文化》有中原文化的展示,《云南的歌会》有古滇文化的呈现,而中学语文教材中与闽南文化相关的只有《致橡树》。这让大量闽籍学生对教材感到陌生。如在读到杜甫《登高》一诗时,由于缺少北方生活的体验,学生无法切实感受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苍凉意境。但是,当他们学习舒婷《致橡树》一诗时,他们对“鼓浪屿上的女诗人”则很有兴趣,因为舒婷所描写的木棉是他们生活中处处可见的树种,他们早已熟知木棉树所包含的坚强、英勇与独立等文化价值观。加上舒婷从小在厦门读书,厦门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是舒婷的校友,这也让学生对《致橡树》感到格外亲近,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名人作品可以有效拓宽学生阅读面,丰富校本课程。针对闽南文化的学习,笔者选取了一些贴近闽南本土文化并符合学生学习标准的名家作品收入语文校本教材,作为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具体作品有本土文化名人龚洁的《到鼓浪屿看老别墅》,许地山的《落花生》、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曾藜的《泥土》等闽籍作家名作等;另有杂志报刊:《鼓浪》、《海峡旅游》、《厦门日报》等。这些作品及刊物不仅贴近闽南文化,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本土文化,可以作为学生学习闽南文化的有效补充材料。

著名文化名人林语堂出生在漳州平和,后来又在鼓浪屿生活过,不管是在生活习惯上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充满了闽南文化的气息。针对其作品《京华烟云》,笔者设定了通读、精选、点评的课程目标,着重介绍最具闽南文化的部分,帮助他们领会闽南文化的语言风格。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朴实、生动并且韵味十足,都充分地反映了闽南文化的风格,如红玉说“鸭子死了嘴还硬”、木兰说“坏竹子也能生出好笋”,经亚说“家就是个枷”等。这些贴近闽南生活并风趣十足的方言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曾藜的《泥土》表达的“海纳百川,不自卑、不怯懦”,许地山《落花生》传达的“朴实无华、无私奉献、不求名利”,都是可以为学生带来正能量的。这些文学作品蕴含的人生态度可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它就好比灯塔,指引着学生的人生方向。这种正能量会根植于学生心灵,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以这种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态度,用这种平和而内敛的姿态坦然地处理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状况。

3.选取闽南文化资源作为“小作文”素材

调查显示,厦门生源有很大一部分生活在闽南地区城乡结合部或农村。他们因缺乏生活体验而出现的知识储备贫乏、知识结构不全、学习兴趣低等情况,往往会让他们在写作时产生畏难心理。想要完成基本写作任务尚且不能,更别谈写出思想性和审美性兼顾的优秀作文了。但是在闽南城乡结合部或是农村地带,一些本土的文化建筑却保留得很好,如厦门的钟宅、马巷、薛岭等便有许多原生态并极具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可以作为学生了解闽南文化的一个平台。将闽南文化作为作文的一个写作点,可以有效地将生活色彩融入写作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降低了学生对语文“阳春白雪”的畏惧。

“短”“趣”为两个合理的切入点,通过这两个切入点对学生做出有效引导,能让学生写出更形象、生动的“小作文”。其中较为成功的尝试便是将“对联写作”融合进“闽南红砖古厝楹联―――赏联、拟联、评联、贴联”综合实践课程,这个尝试在当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后来,经过深入的研究探讨,我们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闽南红砖古厝楹联资料展示、红砖古厝楹联中的生活艺术、红砖古厝楹联内容分类、红砖古厝楹联保护与传承。然后按照四种分类,结合学生的素质及兴趣将学生分进不同小组开展学习。教师给学生留下两周左右的自由活动时间,学生可以根据本组的内容自由分配任务,通过实地参观调查、互联网资源和图书馆查阅等方式来搜集资料,然后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最终以PPT的形式呈现出来。此外,再分配两个课时的时间供学生进行班内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分配赏析任务,引导学生对楹联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和归纳,教师对一些典型的写作手法:比喻、押韵、借代、对仗等技巧做相应评析。只要学生有兴趣,教师就可以再鼓励学生进行对联的创作尝试。最后,是教学评估和总结的阶段,选择公平的方式评出各分类前三名学生,并进行适当的奖励。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书法教师进行对联书写的教学,并将优秀作品张贴在班级内,供大家观摩学习。

令人师惊喜的是,这些看起来缺乏生活经验、文化水平还不高的中学生在有效的兴趣调动后,竟然可以写出颇为优美的对联来。为了更加贴近生活,把对联写作的经验跟手机短信、广告词的写作相结合,并要求学生适当融入闽南文化特色。这是一次创造性的尝试,是中学语文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是语文的生活化,更是对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成功实践。

4.开设“闽南文化进课堂”活动

闽南文化历史悠久,我们通过对相关文学作品的对比研究,选出相对普及的、极富闽南地方特色的作品,开展以“闽南文化进课堂”为主题的实践教学。如进行《陈三五娘的传说》《豆仔鸟》《蜈蚣搁》等经典民间故事的搜集、复述、改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沏茶去――走近闽南茶文化”:以闽南茶文化与书法、闽南茶文化与谚语、闽南茶文化与诗歌等为教学任务,让学生依据兴趣自行分组,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做成PPT在班级进行茶艺、方言、书法等传统文化的展示,最后可以通过组织模拟茶博会的方式将学习氛围推向高潮。“状元插金花――闽南民俗超级体验”:通过组织学生体验猜灯谜等民俗活动,让学生实现“玩中学”。“爱拼才会赢―――闽南歌曲童谣大赛”则是考虑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通过举办诵唱、比赛等方法让学生投入到《爱拼才会赢》等闽南经典歌曲童谣的学习中,不仅能欣赏歌曲童谣的音乐韵律,还能感受到歌曲童谣中朴实乐观向上的闽南精神。

三、渗透闽南文化要注意的问题

目前,闽南文化进课堂迈出的步伐还很小。展望未来,我们还需努力。

首先,要加强教师对闽南文化知识的了解,以学习促进教学。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聘请专业人员来为教师做相关讲座,请做闽南文化研究的学者进行乡土文化的教学探讨,甚至请在这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好的我国台湾地区的教师来传经送宝。

其次,闽南文化教学活动必须以学情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区的学生对闽南文化的掌握程度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进一步打开学生的兴趣大门。在闽南文化教育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文化渗透策略,比如初期可渗透一些闽南风的童谣与歌曲,慢慢再引进闽南文化浓厚的皮影戏,更进一步,便可以对相关的闽南文化著作进行阅读与研究。

当然,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比如当前的“闽南方言与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实行选修课以及走班制,将闽南文化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分开,实行分别教学的方法。对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具有深度文化内涵的闽南文化教学,比如关于闽南文学的一些交流与探讨;而对稍逊色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趣味性较强同时具备一定的实践性与鉴赏性的教学模式,比如楹联写作等;对于零基础的学生,猜灯谜等初级的教学模式更为适合。

最后,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来推动闽南文化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对闽南文化进行渗透教学的过程中,社会资源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资源,一定要善加利用,比如可以带学生实地参观与考察极富闽南文化特色的展馆。在厦门有诸多这样的地方,如oY书院、儒士馆以及厦门博物馆和厦门石雕园等地。这些“闽味”十足的地方,能够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闽南文化的艺术氛围,更深入地理解闽南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总之,将闽南文化和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并非一朝一夕可达完美,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过程。所幸,厦门教育界极其重视闽南文化研究,经过前辈们多年的努力,现在厦门市中小学的闽南文化教育体系已日趋完善。今后的努力方向,就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尽可能利用已经取得的相关成果,提升我们自身的素养,从日常教学到专业闽南文化校本课程教学,都能持之以恒地渗透闽南文化,最终实现“闽南方言与文化”专业课程的全面启动与开展。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第6篇

【关键词】 闽南文化传承;闽南俗语;漫画教学;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语言等文化符号和载体,就将失去自己民族的特色和身份,最终被外族所同化,历史上这样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的民族并非没有。可见,中华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载体,是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而其中独特的地方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不仅增添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内涵,而且充分显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品格,闽南文化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一例。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人员流动的频繁和文化活动方式的多样性,灿烂多姿的闽南文化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托中小学传承闽南文化自有其重要意义和现实性,且势在必行。而作为闽南地区的艺术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去挖掘、开发和传承本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并将其发扬光大,也是应尽的义务和应有的意识。

我们研究的“以漫画形式表现闽南俗语,构建闽南文化传承途径”的课题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进行教学实践的,以期为闽南文化的传承建构一条行之有效的传播途径。

一、闽南语传承在当今教育中的困境与出路

闽南语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在交融互渗中形成的独有语种,堪称“晋唐古音”,现为我国方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60种语言中的一种。闽南语具有古老性、独特性和厚实的文化底蕴,是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的传承基础与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闽南语这种颇具代表性和实用性的方言,却有日益被冲淡的趋势和失去的危险。《泉州晚报》、《东南早报》等媒体曾以“闽南语的文化底蕴”为题进行报道:在闽南文化的核心区泉州城里,许多年轻父母认为让孩子从小就说普通话,发音就会标准,就不会有“地瓜腔”(闽南腔调)。父母的偏见导致许多孩子在生活中只会听和说普通话,而不会讲闽南话,即使偶尔听得懂闽南话也是一知半解,更别说用闽南俗语进行表达和运用了。显然,闽南语的弱化已经成为闽南地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闽南语的生存和保护正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为此,不少专家学者发出强烈的呼吁:闽南语是传播闽南文化的根基和重要载体。如果不加保护,不重传承,闽南地区许多优秀的地方文化、独特的传统习俗也将随之消失。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双重作用下,多项保护闽南语的工作已经启动,同时传统闽南文化课程也将全面进入泉州乃至闽南地区的中小学和幼儿园课堂,并将结合学科教学进行传承。

二、漫画创作对闽南谷语的作用

如今的孩子处在繁重的学习压力环境下,他们特别需要找寻一种自己喜欢的形式和媒介调剂紧张的情绪与释放心灵的重负。基于此,在教学中只有依托一种孩子喜欢的艺术形式,并以此为载体与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进行巧妙的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多方面的比较,我们决定采用漫画表现形式对与之在多方面具有相似性特点的闽南俗语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艺术化诠释。

漫画创作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绘画技巧,它具有思想性、智慧性和艺术性等特点,特别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方面有着其它艺术表现形式替代不了的作用。它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和体验生活,从中提取具有思想内涵与情趣的创作素材,进而运用发散式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多角度的创意构想,从中找寻最佳的表现点,从而创作出具有思想性与艺术表现力的作品,以此提高欣赏与思辨能力。因此,体验富有闽南人文本色的俗语漫画创作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在创作中感受闽南俗语的智慧,也能让学生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放松,进而在幽默的氛围中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由此逐步促进他们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2004年,国家教育部就在试行的《“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中写道:“漫画卡通越来越受到中小学师生的喜爱。收藏、临摹、设计创作漫画与卡通的同学已很普遍。学习优秀的漫画卡通作品,不仅可以增添生活的乐趣,愉悦身心,而且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教育。其夸张幽默的形象、生动的情节和有创意的表现,能体现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设计创作优秀的漫画卡通,还可以提升人的道德品质。”显然,开展漫画教学活动是在素质教育和传承文化的功能方面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与切入口,它兼顾了美育、智育和德育的功能于一身。因此,依托学校开展漫画创作表现闽南俗语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和弘扬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闽南俗语的特点及其在漫画创作中的优势

闽南语的词汇与普通话一样分为两大部分,其中,一部分叫词语,就是我们日常所用的口语词;而另一部分叫俗语,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些有一定的含意、有固定的表达形式、简练通俗并富有哲理性的定型化语句。在日常生活中,闽南人往往喜欢用形象诙谐的语言来表达对于实际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的感悟,这种形象诙谐的方言就是闽南俗语。

林华东先生在《泉州方言文化》一书中认为泉州方言俗谚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押韵上口,流畅回环。如“细空不补,大空叫苦”,意为小问题不解决,发展成大问题就难办了。二是形象生动,明快简练。如“鸡仔飞上树——假鸟”,嘲讽装模作样或喜欢多嘴的人。三是涵义丰富,耐人寻味。如“鸭仔落水身就浮——免惊”,意为遵循自然规律的东西其结果是肯定的,不必要惊慌失措。再如“空嘴哺舌”,比喻空谈无用;“掠龟走鳖”,意为顾此失彼;“有耳没嘴”,意为多听少讲,等等。从以上可以明显看出,闽南俗语与漫画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即二者都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达到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以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或抨击人世间的假、恶、丑现象,从而充分表达作者对世事人情的看法。基于此,让学生以闽南俗语为素材,通过漫画创作的形式表现其内在的含义是非常适合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把闽南俗语再创作为漫画,不仅有利于营造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且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所表现俗语的含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准确运用俗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尽量挖掘、提炼、利用闽南俗语的精华,将其作为一种漫画教学资源,适时渗透,由此建立起漫画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闽南俗语和运用漫画形式表现闽南俗语的兴趣,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和归属感。与此同时,把学生的视线吸引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利用思维导图通过发散性的构思方法的练习,让他们对闽南俗语漫画创作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

经过上述实践,学生不仅学会了漫画创作的知识,也理解了所创作俗语的含义及获得将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相应场合进行表达运用的本领。

四、运用“思维导图”创作闽南俗语漫画的具体方法

在漫画创作初始,学生面对现成的表现题材——闽南俗语,大多不懂其读法和含义,因此,教师首先应朗读其准确的闽南语读音,直到学生会读为止,然后对该俗语进行解释,并在学生懂得其所表达含义的基础上让他们开始进行漫画构思。然而,此时学生若没有借助一定的构思方法,往往会在创作中觉得无从下手,施展不开。即使有些学生能一时画出自己的想法,也常常显得雷同且无新意,甚至是“图解式”的构思。为此,我们利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的构思途径,激发学生找到与众不同的漫画创作点子。

思维导图是风靡全球的思维工具,许多漫画家或设计师就是利用思维导图创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同样,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联想拓展也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下面就是我校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以闽南俗语“人喊跟人喊”为创作素材,在提炼出其“模仿”的含义后作为命题核心,进而运用“思维导图”设计有趣的情节,再用漫画形式进行表现的一个课例。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所表现俗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确立创作主题的核心。如“人喊跟人喊”这句闽南俗语的含义就是“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若用简单概念进行转换就是“模仿”。确定了“模仿”这个命题核心后,接着以此核心放射延伸出可以是“人物”的模仿,也可以是“动物”的模仿,再由其中的“人物”延伸出可以是“老人”或是“小孩”等的模仿;与其相似,“动物”也可以延伸出“老鼠”、“长颈鹿”、“袋鼠”等等的模仿。在启发学生联想延伸出众多的概念后,让他们进行概念间多层次的交叉组合,最后完成有趣的漫画构思。如小孩模仿老人有胡子、老鼠模仿人吹喇叭、老鼠模仿袋鼠有袋子、小孩模仿长颈鹿的脖子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发散构思,能让学生避开雷同的创作思路而另寻它途,从而让学生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作品。

在借助思维导图创作闽南俗语漫画的课堂上,学生们情绪高涨、思维敏锐、想象丰富、发言踊跃,一个个与众不同、富有创意的构思不时“闪亮登场”。在课外,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或借助网络等媒介积极收集有趣的闽南俗语,并在与同学相互交流中得到适时、自然的运用,引得同学间的欢笑声不断。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第7篇

(1)注重闽南文化经典案例的价值取向与德育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中职校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既要关注学生现有水平,从中职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入手,注重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和品行,又要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社会对他们的基本的道德期许和行为准则要求,从而学会为人处世。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其在价值取向、民俗信仰、语言艺术、励志创新等方面自成体系。如何把闽南文化经典案例融入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认为应该注重经典案例与德育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我们把闽南文化作为教育优势资源,既承载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历史使命,又把闽南文化的励志、创新等优秀传统与学校德育的工作主线紧密结合,形成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2)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统一。德育工作覆盖于学校的方方面面,既有德育理论教育,又有德育活动教育。在基于闽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要把闽南文化知识和精神内容贯穿于德育理论教育课程中,让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以闽南文化为实例和支撑,同时,在校本课程中要融入具体的实践活动,设定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活动方案。以活动方案为主线,指导班级或专业学部开展相应的德育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把知识性、理论性内容活动化,把教育思想和目标活动化。德育理论、闽南文化经典案例等通过德育实践活动加以展示,使教育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接受。(3)注重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科学推进,切忌盲目照搬。不同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质量、学校经费、教学设备、社会物质环境及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时,我们特别注重可行性和适应性的统一。我们对学校在闽南文化特色教育方面的优势进行可行性论证,突出了学校的区位优势、师资力量、经费配备等优势,提高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率。基于闽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源于我校师生多年的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一方面,加强德育校本课程的培训实践,注重德育队伍的能力和技术培训,提高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围绕学生的适应性,强化对学生德育活动的指导。我校学生多来自闽南地区,学生学习生活空间相对稳定,但是由于受到当前信息化潮流的冲击,学生的生活、心理、思想状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传统闽南社会环境有所脱节,对传统闽南文化的传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应在德育课堂中融入闽南传统文化素材,把闽南文化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在德育课堂中进行展现,一定要适应学生现实情况,强化指导。

二、开发流程

(1)调研论证,明确思路。我们通过闽南文化专题调查、德育专题理论研究、专家论证等方式,确定基于闽南文化精神的德育教学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然后,组建校本编写队伍,明确工作分工,编订德育教师工作手册,启动德育教师队伍培训。由于教师们此前对课程标准的认识还很肤浅,甚至对其体例、内容还很陌生,我们在制定《德育校本课程标准》之前,便先组织教师研究新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特别是对《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开展编写队伍的校本建设理论学习和编写工作培训,统一思想,提高大家的校本课程建设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德育校本课程的特点与要求,确定了《德育校本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为前言,从总体上阐明德育校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分别阐明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第三部分为内容标准,分专题提出具体目标、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分别对教材编写、活动实施、活动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开发提出比较翔实的要求与建议。这为整个德育校本开发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与准绳。(2)收集材料,编写课程。组织德育课程编写队伍,开展课程开发研讨会,划分任务,分类对闽南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初步形成典型案例文稿。我们还与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东南花都闽南文化展馆、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收集并编写通俗易懂的闽南文化知识读本,归纳有关励志和创新的闽南文化精神的案例。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的特点,我们尽量规避闽南文化知识中的学术性文稿,而主要以案例和活动内容为主融入德育教学中,并编写德育校本课程。德育校本课程简述如下:序言第一章闽南先贤:爱国与爱乡篇以郑成功、“开漳圣王”陈元光等闽南历史名人的实例,编写德育课程。第二章闽南印象:传统与现代之感悟篇围绕厦漳泉等典型闽南文化古迹编写闽南印象,突出传统文化感知与心灵的感悟。第三章闽南现代名人堂:励志与德行篇以中国近现代文学家林语堂的实例编写励志教育课程;以教育家、慈善家陈嘉庚的实例,编写德行教育课程,等等。第四章闽台同根同源:爱拼创业启示篇结合闽台人文和企业文化实例介绍,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启发学生的爱拼思想和创业激情。(3)设计学习情境与课堂活动。设计学习情境,重点突出德育课堂的活动化,依据编写的闽南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精神品质,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以闽南文化为基础,创新教学方式,开展以闽南文化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比如:开展以闽南印象为主题的情景活动,如海报设计比赛、闽南语歌曲习唱、闽南文化历史讲堂。实地考察漳州历史古街、漳州文庙、漳台宗亲文化族谱对接馆、林语堂纪念馆、闽南文化展示馆等风景名胜古迹,品尝漳州的特色小吃,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感知闽南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编写要突出具体实例配合德育活动,加入学生参与的情景教学环节,创新德育课程。(4)闽台互动交流,突显特色。我们还积极开辟闽台文化沟通渠道,与台湾高校、出版社、研究机构、台资企业建立联系,收集台湾地区的闽南文化读本、案例,对校本课程进行修改和扩充。针对闽南区域闽台合作优势和丰富的台资企业资源,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对校本课程中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校本课程中增加台资企业文化,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有关学习阶段、顶岗实习和就业阶段的知识,进一步提升校本课程的深度和实践性。(5)修改和完善。我们确立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分步实施、逐渐完善的原则。我们先在低年级新生中进行试点,先指定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德育读本中的内容和活动方案进行操作,摸索出经验后,再给其他教师上观摩课,课后大家交流研讨,对校本课程中的不足之处加以修改完善。在活动模式基本定型后,予以全面推广,广泛运用。我们还把校本课程交给有关专家、教师、家长乃至社会有关人士去阅读,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通过具体教学实践和专家评估,寻找校本课程的不足,适时组织教师对受教育学生进行跟踪调研,对校本课程进行完善。通过不断总结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在校本课程中及时加入对德育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成果。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确立课题、总结经验、指导实践、完善校本,形成我校自身的德育特色。

三、校本课程建设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第8篇

【关键词】 闽南童谣;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I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10-02

一、前言

(一)闽南童谣以其丰富的内容对少年儿童起着极高的教育价值

曾几何时,闽南童谣广泛流传于闽南地区,是这个地区每一个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闽南童谣这一个优秀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其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充满着天真童趣,例如有些闽南童谣,将儿童少年最为熟悉也是最感兴趣的那些长在闽南地区的树木和动物、生在闽南地区的山水、建在闽南地区的房屋以及形成于闽南地区的那种季风气候具有独特的天气和气候特点融为一体;有些闽南童谣则是刻画逢年过节那种最为喜庆的场面;有些闽南童谣则是反映闽南地区那种特有的亚热带田园风光和虽是繁忙但充满乐趣的农家生活等等,所有这些童谣内容都凸现了闽南童谣极其亲近大自然,与周围大自然的山水、动植物是极其和谐相处的。由此可见,闽南童谣中不仅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知识,还蕴含着我们闽南人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以及我们闽南人的人生智慧,在闽南童谣中处处充满着我们闽南人长期以来形成的那些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气息,几百年以来闽南童谣都是闽南地区每一个家庭对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和人生启蒙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教儿童学闽南童谣,让儿童唱闽南童谣,不仅可以让他们增长很多知识,了解我们祖先世代相传的是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我们闽南地区的悠久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以及保护大自然的良好习惯和高尚情操。

(二)如今闽南童谣的现状——日渐淡出孩子们的生活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及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功利思想的日渐滋生和逐渐流行,促使原本曾经伴随着我们几代人成长的闽南童谣,在如今孩子们生活之中却难觅其迹,具有逐渐淡出如今孩子们生活之中的趋势。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曾有记者对泉州市区的几所小学和幼儿园进行调查和采访,结果让人非常惊讶地发现,在这些市区小学和幼儿园中,能够完整用闽南话吟诵出闽南方言的童谣却没有几个孩子,不要说吟诵闽南童谣,很多孩子甚至连最基本的闽南话都说不准,也说不好。这不得不让人倍感担忧:曾经传唱于几代人之间的这些闽南童谣,是不是真的就要消失于我们如今这一代孩子们之间?之所以使得原本流传于几代人之间的闽南童谣出现如今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这几种原因:

第一,如今校园不流行闽南方言童谣。根据相关调查,现在的很多幼儿园、小学在进行教学校园歌曲时,一律采用普通话进行,没有哪个学校有开设闽南语教学课堂,自然就不存在用闽南方言教学生吟诵闽南童谣了。

第二,现在的年轻父母不会唱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学闽南童谣。众所周知,对孩子们进行启蒙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孩子们所在的家庭,而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正是自己的父母亲,跟孩子们接触最多、了解最多关系最为密切的也正是孩子们的父母亲,所以在对孩子们进行启蒙教育父母亲们有着天然的巨大优势,但现在正面临着这一种奇怪现象,现在年轻的父母亲,不要说他们会不会闽南童谣,他们甚至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们学用闽南方言唱的那些童谣。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用闽南方言教孩子们学唱闽南童谣,这会极大影响到孩子们今后的皮通话的标准发音,以致让孩子们今后普通话讲得不标准,还有在他们看来,如今的孩子们功课紧张,课外作业多,学习要紧,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学那些闽南童谣。

第三,现在的书店很难找到有关闽南语童谣的教材。关于学唱闽南童谣对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也有一部分有识之士包括学生家长能够意识到,也很想为孩子们购买一些闽南童谣的教材和音像制品。但问题是时下的书店、音像店很难找到这些跟闽南语童谣有关的物品了。

此外导致这些流传上百年甚至更久远的闽南童谣日渐消失在我们耳边甚至出现断层也跟闽南童谣本身所固有的时代强烈气息以及如今这个社会对内大力普及普通话、对外提倡学好外语的这个大背景也有着密切关系。为此,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抢救闽南童谣,发展和继承闽南童谣,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发展闽南童谣,使之成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闽南童谣在新时代的出路

闽南童谣产生于民间,寻求闽南童谣出路也应该在民间。在新时代,要使闽南童谣能够传承下来和持续发展,除了充分发挥闽南民间力量来保护和发展闽南童谣外,还必须把握现代这个社会发展的特点,紧紧跟随新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同时闽南童谣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更多的形式来展示其自身的教育价值,主动去适应多元文化这个现代社会主流。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第9篇

闽南文化的包容性特征

从地理上说,闽南地区正是陆海交汇的海口地带,这就使闽南文化带有大陆文化向海洋文化过渡的性质,因而闽南历史文化包含了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质。从人文层面上说,从宋元开始,闽南就成为一个广泛接受外来文化的区域。

所以,所谓的闽南文化的包容性,其涵义是从中华文化的内部看,闽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南播之后接受闽南海洋地理环境和海洋人文精神的影响,出现的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互相吸收、融合与涵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内部的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交汇。以泉州为例,宋元时期,泉州港是全国最大的港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对外贸易已经十分发达,正是由于港口贸易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逐渐与闽南当地文化融合。

闽南文化自身的包容性使许多宗教得以在闽南地区长期发展并保留下来。除了类似中原地区的佛教、道教以外,闽南沿海还有其特有的民间信仰――妈祖,以及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外来宗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历史遗产有泉州妈祖庙、开元寺、圣墓,厦门的南普陀寺,以及我国现存唯一的摩尼教遗址――晋江草庵等古代建筑物也因此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特别是许多建筑融合了多民族、多宗教的特点,体现出独特的风貌。如泉州有伊斯兰教庙,其建筑与其他寺庙建筑风格异,是古代伊斯兰教文化对外传播的反映。

闽南文化的开放性特征

闽南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不可分割的从世抖文化多元化的关系来看,闽南中国文化与外来完话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地带和先发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把阿拉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传入闽南,冲淡了闽南文化中源于内陆文化的保守性,使得闽南文化具有了开放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