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闽南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17 17:52:54

闽南文化论文

闽南文化论文第1篇

【关键词】闽南文化;企业文化;影响

福建省闽南地区主要指“以厦、漳、泉”为中心的三角地区,闽南文化发源于泉州,它深受外来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闽南人敢于冒险犯禁、爱拼敢闯、积极进取和勇于开拓的积极人文精神,一直在激励着闽南的企业家爱拼敢闯,同时也融入到了企业文化之中。当中与此同时,家族思想、本位思想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众多企业无法摆脱传统枷锁的禁锢,是企业始终无法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企业文化现状

(一)敢于冒险犯禁、爱拼敢闯的精神

泉州人从小受到的来自社会的教育就是只当“头家”,不做“伙计”。所谓 “泉州人个个猛”、“卖三文豆腐也要做头家”。在80年代末,有大批的有为青年,抛开传统的观念,开始创建作坊式的小型工厂,这与福建素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点十分搭配。这些青年本着“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心态,从“草根”做起,顺应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步步走向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们的精神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其企业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刻激励和影响着内部员工的行为方式,甚至影响了整个企业经营理念。

(二)积极进取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影响企业内部员工甚至是整个企业的行为方式。一种积极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长远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和发展动力。闽南文化中具有的积极进取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在很多企业中都有得到运用。

上世纪90年代一直是运动鞋业的卖方市场,晋江几乎所有的鞋厂都是订单不断,生产多少鞋都能迅速被市场消化掉,保持企业运营的“小康”状态根本不是问题。安踏领导者丁志忠和安踏人并没有满足现状,他和他的团队居安思危的想到,如果安于现状,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才想到转型,注定要被无情的市场淘汰。因此安踏开始聘请体育明星作为产品代言人,这让安踏有机会进入以体育营销为主的品牌时代,单一的生产运动鞋的产品线丰富为运动服装和运动配件,安踏也向综合性体育用品公司的方向转变。

二、闽企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家族思想影响下的企业文化

闽南众多的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几乎都是都依赖于家庭纽带,利用家族的亲密关系聚集力量,发展企业。在早期,这样的方式确实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家庭关系和组织结构相互交织,由于夹杂复杂的感情关系,使得领导者在处理利益关系时会处于更复杂,甚至是两难的境地。企业领导人的亲属和家人违反制度时,管理者很难像处理普通员工那样一视同仁,这给企业内部管理留下了隐患。

家族企业存在着的勾心斗角、任人唯亲的现象与一般企业相比尤为严重,电视剧里对这方面的描绘倒不是空穴来风。在家族思想影响下的不安因素随着企业发展,时间推移,越来越严重的阻碍着着整个企业前进。

(二)企业文化中潜在的本位思想

本位思想可以看做是家族思想的一个细分,由于本位思想过分强调个人甚至是局部而忽略了整体的利益,导致了整个企业整体利益的损失。众多的晋江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中都隐含着本位思想。部门的领导者在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可能与其他部门争一时之长短,抢短期之利益,而忽略了整个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所需要的通力合作、提高效率。员工也可能过分看重自身的利益,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做法。如果企业长期如此,必将导致整个企业人心惶惶,内部动荡,而员工也不能安心工作,积极性下降。

晋江磁灶天宫大酒楼就是一家家族式大酒楼,拥有员工60人左右,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晋江天宫陶瓷城的出口处。在经营初期,由于是在本地较为上档次的酒楼,通常都是商业人士在此吃饭、谈生意的地方,日营业额有20万以上。一年之后,由于家族关系的影响,内部员工本位思想严重,导致出现各种“派系”,甚至各种明争暗斗。有些在“斗争”过程中失败的员工可能会被辞退,被辞退员工不满,以至于出现被辞退员工回酒楼盗窃、破换的事件发生。

(三)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视了内涵

在闽南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忽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所形成的经营理念和价值是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如果只是打着企业文化建设的口号,不但使优良的企业文化难以维持,而且对企业的推动和发展将起到阻滞作用。在闽南, 有很大一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天天开会倡导产品“质量”,然而天天在处理产品质量问题。没有把问题落到实处,没有把出现质量问题的根源予以切断并从根本上去分析原因,也就是没有把企业文化内涵的主体内容予以细分并实施,对企业文化的发展造成影响。

三、对闽南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立足当下,不断挖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不管是大型上市公司,还是小型的私企,都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文化理念。对闽南企业来说,务必要在原来的文化基础上,不断探索,最后发现、归纳、宣传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尤其是在闽南文化的熏陶下的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将它们发扬光大,科学的的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而对于阻碍企业长期发展的糟粕文化,需要合理的的进行抵制和摒弃。家族思想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它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的发展,那些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文化必须适时的丢弃,不要让过去推动企业发展的财富到最后制约着企业的前进。

(二)海纳百川,广纳贤才

文化的主体是人。企业的发展存在着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容纳四方之才,如何留下四方之才,如何使用四方之才,闽南企业亦是如此。其破题对闽南企业文化建构的意义,就在于闽南企业文化建构需要吸纳、包容、融合、创新外在的诸多先进企业文化,引进大批外地人才,就能消解他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造就一大批有地方特质又有现代企业文化意识的文化人和企业家,进而造就闽南特质的企业文化。

(三)确实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并不是单从宣传上、口头上、书面上的树立。而是要确实转变把员工看成企业的“包袱”的想法,看清员工是企业利润的创造者;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企业制度。在制度的保障之下,以培养人、塑造人、成就人为目标,构筑高素质的企业团队;通过各种方式的激励手段,建设亲情文化,使职工保持永不满足、永远进取的精神状态。要对职工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塑造、能力上培养、生活上照顾,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四)打造品牌,树立独有的企业文化

一个成功的品牌代表了一种文化,或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区域文化。例如看到泡菜就可以想到韩国的饮食文化,看到葡萄酒就想到新疆等等。品牌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说,代表着的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代表企业形象。树立品牌的过程,就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乃至占有市场的艰辛过程。它必须以规范管理为基础,以先进的技术为质量后盾,以严格制度进行制约,以诚信为内涵。因此,基于现代企业市场竞争与规模性集约发展的需要,闽南企业的发展可以考虑将闽南文化所特有的地域特色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努力做出成绩。

四、结束语

在当今,决定企业成败的不是资源,不是技术,不是资金,有的人甚至说不是人才,而是企业文化。这句话正确与否有待商榷,但是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闽南企业若能结合闽南文化的优秀传统,加以创新,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继承、创造、发扬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定能为企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何玉卿.闽南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J].海峡科学,2008,(04):28-32.

[2]冯静.打造新闽商文化推进海西区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09,(15):137-139.

[3]张幼松,林龙.论传统闽商精神与新闽商企业文化建设[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0,(02):11-14.

[4].安踏HR:追求卓越永不止步[J].人力资源,2008, (12):40-46.

[5]周松峰.论晋江企业文化模式的时代构建[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01):124-127.

[6]章登庆.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7]陈勇,刘贤伟.闽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2):92-93.

[8]林斌高.闽商家族经营模式的变革与创新[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2):12-13.

闽南文化论文第2篇

关键词:闽南茶文化 航空服务 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41-01

据调查,国内部分高职院校中航空服务专业开设茶艺课程作为职业延展课程。但无论是相关教师或者学生多功利地看待茶艺课程,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学习茶艺仅仅是为了弥补学生在应对航空公司面试时才艺不足的缺陷,有些人仅是因为某些航空公司有茶艺表演的活动而略做学习有备无患,他们往往认为只要学会花哨或者烦琐的泡茶动作和程序即可,纯粹将茶艺当成类似某种程序化舞蹈动作的简单行为。正因为许多人对在航空服务专业开设茶艺课程,并推进茶文化对人才培养过程的渗透并不理解或者理解得不够到位,本文将对闽南茶文化背景下开设茶艺课程的意义进行论述,并对该课程的建构提出意见。

1 航空服务专业在闽南茶文化背景下开设茶艺课程意义

1.1闽南茶文化中的茶艺展示程序性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服务技能的高标准相耦合

福建闽南地区盛产茶,闽南人对茶情有独钟,且闽南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以乌龙茶铁观音为例,其茶艺表演程序甚至有十八道工序:焚香静气、叶嘉酬宾、火煮山泉、孟臣淋漓、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韵、玉液回壶、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喜闻幽香、鉴赏三色、初品奇茗、尽杯谢茶,环节一道接一道,每一道都体现出“纯、礼、雅、和”的文化精髓,每一个动作都讲究规范的操作和程序。而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服务正是航空服务人才的起码要求,同时在进行程序化的服务同时还要兼顾展示性和艺术性,这也是航空服务人才之所以成为服务行业内人才标杆的原因。通过对茶艺展示程序化的学习就能够使学生在校内有相应的载体体会服务流程的艺术性,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按程序有条不紊、准确到位艺术化地进行服务流程的展示。同时这也是航空公司、地勤公司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1.2闽南茶文化中的“五境之美”茶艺气质营造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美感培养的目标相耦合

闽南茶文化重在围绕着茶元素,通过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等展示国人生活之美。以环境中的茶席之美为例,闽南茶文化讲究透过一席茶的布置有机平实、源远流长而生命力不减的方式来体现文化,把茶席当成以生命自身的哲学体现之场。茶席不仅是单纯的视觉美感,更要求符合泡茶逻辑,这个逻辑包含了对茶的解读。种种细节的妥帖安排,会幻化出天然的中澹闲洁。各个因素,如品茗的时令节气、身边的一景一物、水质水温、茶的性情,由此而砧拣择的用那把小壶还是这只盖杯,每一个选择都是那么的用心别具,但在决定前又不是只有唯一的选择,每一个用心就体现在选择的过程里,最后汇聚成一种特殊的气质。航空服务人才美感的塑造也不仅是外表的,训练有素的专业素养,对于美好形象和美好环境的创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给人带来毫无做作的舒适感,把女性的柔美优雅、男士的绅士帅气演绎得恰到好处,有一种增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足的美感。因此在茶艺课中可以达到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进行气质的培养、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美境”的创新能力。

1.3闽南茶文化中的茶艺礼仪要求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礼仪的高要求相耦合

礼仪是茶艺的核心部分。闽南传统茶道表演其实就是待人迎客的过程,它每一个环节都寓意着一种东方待客礼节。而服务礼仪更是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这两者的耦合之处更是不言而喻。

2 关于航空服务专业中茶艺课程的相关建议

闽南文化论文第3篇

【关键词】闽南;民间舞蹈;文化资源;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03-02

开发闽南民间舞蹈的文化资源和校本课程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不仅有利于对学生个性化舞蹈风格的培养以及视野与眼界的拓展,培养闽南地区学生对家乡的地域自豪感和故土情节,还能增强海峡两岸同胞对地方性文化之间差异性的认同感。

一、闽南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

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双重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学科的课程开发就出现了两种科学合理的开发模式,即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这两种开发模式为闽南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和校本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开发思路和开发理念。

1949年笔者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目标模式的概念及其知识原理,将目标模式分为确定目标、选择和组织经验与评价目标这三个部分。确定目标即在安排和设置课程之前明确指出教学的根本目标和课程教学的预期成效;选择和组织经验指的是根据指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预期来选择教学内容,并且确定了实现课堂目标和达到预期成效的详细方案和具体手段。评价目标则是指在课程结束之后检查和审核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以便后期研究分析和改进更新。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建出了目标模式的整个开发过程。

1976年出版的英国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一书,对泰勒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更正和完善。其在书中强调课程开发过程的重要性,主张建立起由学科的概念、标准和过程等知识所构成的过程原则和过程模式。通过发现法和探究法来进行课程教学,以此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二、开发闽南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选择闽南民间舞蹈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

1.代表性和广泛性相统一

代表性是指闽南民间舞蹈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点。要对闽南民间舞蹈的校本课程进行充分而有效地开发,就必须要从闽南民间舞蹈文化中选择出最具民族特色、民族个性和民族精神的代表性舞蹈来进行。闽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舞蹈放在中国渊博的民族文化中具备了一定的民族代表性,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中迅速掌握闽南民间舞蹈的内涵和精髓。

广泛性是指闽南民间舞蹈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尽量包容了闽南地区的代表性舞蹈。这种广泛性的舞蹈教学体系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眼界。代表性和广泛性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基础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相统一

基础性学习指的是对教材内容的学习。闽南民间舞蹈的文化内容较为庞大和复杂,但是课程的学习时间是极为有限的,不可能兼容并包,包罗万象。那么就只能从庞杂的闽南民间舞蹈文化中提取出具有“萌芽”和“胚胎教育作用”,并且含有一定“生长发展成分”内容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元素。应用元素提取法对闽南民间舞蹈的动作素材、舞蹈技巧、民俗风格和精神文化等进行严谨的选择和提炼,让学生在学习了这些基础知识之后能够对闽南民间舞蹈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和微观上了解,奠定闽南民间舞蹈学习的理论基础、技能基础和发展基础。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能力较高的学生在充分掌握了闽南民间舞蹈文化的基础性知识和舞蹈技能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着探索独立进行即兴舞蹈创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这种学习方式是对基础性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基础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和谐统一可以帮助学生在打好舞蹈基础的同时,建立和发展即兴创作舞蹈的能力。

(二)闽南民间舞蹈课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1.口传身授教学

“口传身授”是由吕艺生教授依据舞蹈课程教学的特点而提出的一种舞蹈课程教学方法。“口传”指的是舞蹈教师通过对舞蹈的体态、动作和技巧原理的细致讲解来教授学生完成舞蹈的正确做法、规则和要领。“身授”指的是舞蹈教师通过亲自示范舞蹈来为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舞蹈表象,使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到舞蹈动作的时间值和空间值以及舞蹈在表演过程中的现场特点。“口传”和“身授”这两种教学手段并没有先后顺序的硬性规定。舞蹈教师可以先讲清楚闽南民间舞蹈的动作原理,再亲身示范;也可以先进行现场示范,再说明其中原理。这种分别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教授学生舞蹈技能的教学方式具有极高的奠基性作用。只有通过舞蹈教师不断地言传身教,学生才能正确地把握住闽南民间舞蹈的风格和韵味。所以,闽南民间舞蹈课程的第一条教学策略就是聘请老艺术家们莅临学院,对学生们进行“口传身教”的舞蹈教学。

2.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在教学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模拟情境之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对闽南民间生活情境和风俗习惯的模拟是在闽南民间舞蹈教学课堂中创设情境最核心的教学要素。首先,老艺人们可以通过对闽南传统文化的讲解来实现跟学生之间言语上的交流,从这种沟通的关系中生成情境,巧妙地将这种模拟情境与学习的课堂环境相融合。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熟悉或钟爱的角色来进行扮演,创建出具有表演性质的活动情境。最后,在学生假期期间,舞蹈教师应该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乡的民间舞蹈活动,在刻意营造出的民间舞蹈文化氛围中感受与课堂情景不同的真实情境。这种课外的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舞蹈情境中思想感情的进一步理解和表达。所以,舞蹈教师在教授闽南民间舞蹈的课程时要准确把握课内虚拟情境的创设方式和课外真实情景的营造方式。

3.即兴创造指导教学

作为中国民间舞蹈主要创作方式之一的舞蹈即兴创造,指的是舞者在观众情绪和自身情绪双方面的影响之下受到了精神上的激励,没有经过事先的编排就在民间舞蹈表演活动中随着音乐和鼓点即兴起舞,创造出兼具传统舞蹈规范和自身艺术造诣的即兴舞蹈。即兴创造体现的不仅仅是舞蹈表演者的舞蹈功底和舞蹈素质,还展现了舞者发现新事物,独立完成艺术通感转换和发散性联想能力以及突破传统和自我的高超技能。广大人民群众和舞蹈艺术家们的即兴创造既是一种传情达意、表现才华的展示形式,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中优良舞蹈传统的一种传承和延续。舞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欣赏舞蹈艺术家们的即兴表演,分析和总结即兴创作的规律和特征,并且指导学生在课后尝试进行即兴的舞蹈创作。所以,教师应该在闽南民间舞蹈的基础课上注意对学生即兴创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闽南民间舞蹈的感悟和领会。

三、结束语

闽南民间舞蹈课程的开发是一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延续。在开发闽南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和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坚持代表性和广泛性相统一,基础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相统一的原则来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应用口传身授教学、情景教学和即兴创造指导教学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以上观点是笔者个人探索的结果,以后也将继续对这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得到更多体会。

参考文献:

[1]黄明珠.闽南民间舞蹈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45-150.

[2]施婧.闽南文化传承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以闽南文化校本教材的研发为中心[J].闽台文化交流,2010,(02):79-83.

闽南文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廊桥;人文;教化

泰顺、庆元廊桥与经常古代名流望族连在一起。南宋礼部尚书陈嘉猷(庆元竹口镇平岭岗村人)《题济川桥>日:“长桥高阁一时胜,巨碣雄篇众口夸”古人把廊桥与文章联系在一起,足见廊桥深厚的文化底蕴。曾任南宋大理寺少卿、起居人、工部、礼部及吏部侍郎等要职的胡舷(庆元松源镇坑西村人)从小就经过松源草桥(后建咏归桥)到镇上念书。他在南宋庆元三年曾亲具奏章极力请命,皇上恩准置庆元县制。从绍兴经泰顺库村迁移到此的吴氏望族对修建廊桥更是情有独钟,大济二座,月山村二里十桥,从某种意义上说,庆元人是从廊桥上走出大山、走向全国的。

庆元、泰顺的木拱桥,桥上都盖廊屋,这桥廊屋有多种功能:其一,从木拱桥力学结构上其可增强桥的稳定性;其二,从木结构建筑的保护(特别是防风雨)方面,延长桥的使用寿命,建廊屋是必不可少的;其三,浙南山高路远、气候多变,桥屋可以遮阳、挡风、避雨,过往行人可在桥凳上歇息、乘凉、聊家常,有的桥(如庆元竹坪桥)还在桥内设木床可代行人商贾睡觉休息;其四,一般村里造桥桥址皆选择在村溪流出口处,意为固一村之风水,所以桥上一般设神龛祀神佛于廊层之中。因桥廊屋的桥头,桥屋脊造型,造桥的题缘、记事碑记、木匾,桥柱楹联、桥梁墨书等等,留下不少历史印记以及文字资料,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木拱廊桥人文景观。

一、桥屋景观

木拱桥廊屋一般采用四柱九檩穿斗式结构,中间为五架梁左右用单步梁。桥两旁檐下设多重挡风雨板,寿宁多全封闭并开窗,其他县(市)有小部分为半封闭。桥内两旁设桥凳以供行人歇息,有的桥还将板凳加宽铺成床状,可供行人睡觉,更显得人性化。桥屋脊双坡顶居多,简洁古朴,也有的升出重檐或三重檐,并在桥内设藻井,显得壮观华丽。有的桥内梁上墨书丰富的人文资料,有建桥董事、缘首、造桥工匠、书梁、择日、地理先生以及当地官员,四方百姓捐助、地名、人名、数额。此种做法,也称作以梁代碑(有的书写在匾额里)。柱联、梁上绘画。

二、教化空间

其实廊桥作为教育下一代,传授民间技艺之场所在第一章中已做陈述,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廊桥在村落社区中被当地官员主事者作为议事、教化与道德评判场所,其功能等于村落中的宗祀,但优于宗祀,因宗祀总是一姓一房所有,还不如廊桥更具广泛性。因此廊桥在乡村社会组织与结构中成为议事、舆论、评判、惩治之场所,是乡村道德维系、治安维持的重要场所,对村落民众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福建屏南双溪劝农桥与陆地莲宝台宝塔桥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例子。劝农桥位于古镇双溪村东二里的千年古刹北岩寺前,桥原名下院桥因首任邑令沈钟劝农于此而改名劝农桥,沈钟《春日近郊劝农》诗云:“载酒春山自劝耕,官亭杂沓共欢迎,溪回树绕青旗转,风定花随翠盖轻。已荷恩纶蠲宿赋,史占丰穰报秋成。太平乐事原多众,野老休跨长吏清。”在古代农业社会粮食生产第一要务,一县之长吏春耕时节劝农告农桑也是必然,但在屏南开县之初,农业生产与农民教化问题相对突出,这可从沈公《治屏管见》中得出答案。其文云:“治屏之要,莫先乎教养。”“屏民习于懒惰,耕获之外别无所事,每见冬成后唯闭门向火,男妇皆然,良可笑也。”“屏南虽自古田分出,然从前百姓实未识有官长,与生苗无异,其朴陋山野之状难以言喻。”8《沈志》卷五“风土”载:“(屏南)山多田少,耕作常远在一二十里之外,晨往暮归,逾岭涉山献,工去其半。”清乾隆开县前屏南水稻岁只一获,且产量低,民无以为生,多出外谋生,沈种上任后经调查提出许多措施,如推广“蓄水灌田法”、“杂粮豆麦法”、“设猪圈屯灰粪肥田法。”9等,同时还兴修双溪水坝等全县多条水利工程,并每年开春于劝农桥上率众吏鞭春劝农,可以说,沈种的确是名良吏,在他课桑重农下,屏南农业在清乾隆朝及以后二百多年来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在劝农桥上劝农成了每位县令开春后的常例,不管沈公之后的170多位县令几人用心、几人作秀,廊桥被官方做教化民众之场所确实实实在在的。

庆元如龙桥作为村落教化空间功能也很突出。一个村落中小到夫妻口角,大到宗族纠纷都可拿到廊桥上由众人评说。如果出现一个道德失范之事,当事人是难以承受廊桥之上众口一词的舆论指责。同时,廊桥上有神明,神明崇拜除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道德维系功能,“抬头三尺有神明”,在因果报应思想的长期灌输下,人们在神明面前不敢说谎,神明也就成为乡村道德治安的有力维护工具。屏南陆地村订有许多村规民约,包括禁鱼、禁伐、盗窃、毁物等方面,处罚包括罚戏、罚物、公开道歉、张榜检讨等等。

三、建桥登科

在浙江一带有“建桥登科”的风水之说。例如,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浙江宁波定海县令王阮一上任,了解到本县尚无人由科举取得功名,他十分迷信风水,听从风水先生说,在城外架了一座石拱桥,并亲自题写一副桥联:“人从桥上过,状元此时生”。桥中间设有神龛,供奉文曲帝君,祈愿文教昌盛、人才辈出。桥成后,名日状元桥,据说大有利于发荣科甲、文运昌盛之意。平时许多文人学士争相过桥,以祈登科。果然不出几年,当地文教大振,有几个学子文武登科,应验了“状元此时生”之言。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当地有个名叫张信的书生,中了解元,族人出资造了一座石桥,名为解元桥,以示光宗耀祖。翌年,他又中了状元,人们便相信是造桥缘故。时至今日,科举制度早已废除,但当地每年有些高考生,深受民间口碑传说影响,为图个吉利,在考前也会在状元桥、解元桥上往返走一遍祈盼“人从桥上过,状元此时生”的洪福降临身已考上理想大学。把桥与功名联系在一起,来是属于一种偶然巧合,但却被风水先生牵强附会说成是风水的必然现象。

四、桥头送客

古有在桥头迎送客友之俗。起源于我国史载最早的一座桥——绍兴舜桥。《会稽地志》载:“舜桥,舜避丹朱于此,百官候之。”从此,开创了一个久传不衰、盛行各地的迎送桥俗。凡帝王临幸桥梁,地方官吏要在桥头迎恩;凡派到地方的官吏赴任或离任,地方其他官吏也要迎送到桥头。此习俗,逐渐延伸到文人雅士、平民百姓在桥头送客别友的桥俗。

古人送客到桥头,折柳送别亲友,是古时的风俗。因为“柳”与“留”是谐音,表示主人挽留之心。用柔柳挽系离愁的习俗可追溯至汉唐。《三辅黄图》卷六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当时灞水两岸多柳,长安人送客,必至桥头折柳而别。唐诗人裴说《柳》诗云:“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五、桥上赏月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端午、重阳并列为我国民间传统的“五大节日”。中秋明月皎洁,晶莹团圆似镜,人们把它当作幸福美满的象征,并出现许多中秋赏月的故事。旧时,在江南、中原、西南一部分地区,中秋之夜有在桥上赏月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西周,唐宋时代此风甚盛。古时,说拱桥是人间彩虹,顺着这道彩虹可上天。据《龙城录》记述,有年中秋之夜,唐明皇李隆基在桥上遥望明月,遐想着跨上“天桥”进入月宫见“广寒宫”前有仙女起舞,便记下其乐曲。当他回到人间后,将嫦娥舞曲记述于《霓裳羽衣曲》中,乐工演习,乐音清丽动人,宫女翩翩起舞,为赏月助兴。历代帝王沿此习俗,代代相传。南宋《癸辛杂识》中说:“中秋之夕,帝王在京都临安德寿官内桥上焚香拜月,遥寄美丽善良的嫦娥,并在桥上宴饮赏月,池之两岸宫女穿白绸衣,与月光相映生辉,舞于桂树下,乐工奏乐助兴。”在《东京梦华录》中也有记载,说中秋明月夜,富贵之家结伴到台榭桥亭饮酒赏月,民家争占酒楼赏月。

明清时,宫廷内桥上赏月礼仪流人民间市井。旧时,孔子门徒仲子路的故乡山东泗水卞庄一带,每逢中秋之夜,村民汇集在一座名叫“卞庄双月桥”的古桥上共赏明月,祭祀孔子,看桥下双月戏水。

六、桥头聊天

在江南水乡苏州、绍兴和四川成都一带乡镇,桥头常建有茶楼酒馆,桥上设肆摆摊,商贾、行人、游客常在此处品茶饮酒,买卖交易,赏景聊天,热闹非凡。许多人常到桥上石级或低矮条石状桥栏上,席地而坐,小憩、闲聊。尤其是夏日晚上,明月高悬,河水盈盈,凉风习习,桥上更是近处居民纳凉好去处。三五成群坐在一起,纵论古今人世百态,趣闻逸事,付诸一笑,其乐无穷。这种江南盛行的“桥头聊天”千年遗风,至今仍为人们所继承。

总之,在我国传统的文化现象中,如科举、风水、命相、宗教、建筑、学宫、农事、娱乐等等,都与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沿成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桥俗,蕴涵着古老历史文化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表征。

参考文献:

[1]吴积雷.民俗文化视野下的庆元木拱廊桥[J].语文学刊,2006(1).

[2]韩增禄.藏风聚气选居所[J].绿色家园,2004(7).

闽南文化论文第5篇

大家早安!我是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传播协会负责人陈宗钰,爱拼敢赢、重乡崇祖的闽南人。闽南文化传播协会,成立于2010年4月1日。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传承闽南文化,服务校园师生”为己任,做有理想,有特色,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的社团。

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不能没有灵魂,不能没有理想,不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明确,那便是通过各种闽南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播、弘扬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即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闽南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家乡、传承家乡;让非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泉州、爱上闽南、奉献海西,也就是让闽南的小伙伴乐意回报乡梓,让省外的小伙伴,愿意留下来建设我们福建。因此,我必须强调,社团的活动,从来都不只是闽南人的独角戏,从来都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文明一旦灭绝了语言,便被宣布死亡,例如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因此,在闽南文化传播中,闽南方言文化就显得举足轻重。为此,我们设置了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三个活动。其中,闽南语歌曲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第六届将于5月8日母亲节当天以“爱要大声讲出来”为主题举行,每届的闽歌赛都得到非闽南地区的同学积极参与,2014年更是被入学前从未接触过闽南语的、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学员、来自新疆的小伙伴张伟同学夺得冠军;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于去年11月首次举办,共吸引了包括陕西、海南、贵州等在内的277人报名参与。足见,社团活动,绝不是闽南人的独角戏。

我们从来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每个项目的设置,都经过我们的调研、思考,并且进行可行性评估。例如,我们闽南语歌曲大赛及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的设置。有人说,读大学就是品读一座城市。但是,现实中,许多闽南籍同学,会唱国语、外语,甚至粤语,对于乡音却只停留于《爱拼才会赢》;许多非闽南籍同学,来了泉州四年,却只学会了公交车上提示注意安全的“开门请细腻,落车请行好”。这无疑将会是大学青春时期的遗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社团在汉语言方面的优势,开设了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举办了一届又一届结合不同时事、节庆的闽歌赛。

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有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的武装。市场营销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明确社团闽南文化传播的对象,设置有针对性的项目,才能真真切切地起到闽南文化传播的目的。从学生社团的性质来说,兴趣是社团成型的原因,因此对闽南文化抱有强烈兴趣的会员是我们的主要的文宣对象。但是,文化的传播也不能忽视潜在市场,立足社团,辐射全校,乃至全市,一直是我们的理想。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社团文宣活动分为对内(即会员、理事)、对外(即全校师生)两个部分。对内文宣活动由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两部分组成。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包含闽南语教学、闽南灯谜教学、闽南文化研讨会三个子项目。闽南文化研讨会是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项目中的亮点,能够引导会员深入了解闽南文化,近一年来,先后在社刊《一页刺桐》发表了《论闽南文化重乡崇祖的精神内涵》等近5篇学术论文。对外活动由闽南民间艺人进校园演出、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文化摄影大赛及摄影展、“中国灯谜之乡”灯谜展猜、戏曲小品表演等活动组成。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创新、淘汰、升级我们的活动。

闽南美食品鉴会是社团的特色项目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对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从一开始的单纯品尝,到讲解环节的加入,茶文化、闽南语歌曲表演的加入,到第六届的“自己动手做”。会员通过自制闽南美食,分组讲解美食蕴含的历史文化。既享受了美食和劳动的快乐,又学到了闽南文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活动得到了《海峡都市报》半版的专题报道和东南网、闽南网等媒体的报道或转载。

不仅如此,社团的许多活动在校内、泉州市内都具有影响力。首届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吸引了包括华侨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等近5所高校总计58部作品参赛。活动得到了泉州晚报社、泉州网等媒体的宣传和报道,4天网络点击超过4万人次。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等活动被列为中科院闽南文化研究基地社科普及计划项目。

打铁还需自身硬,传播口中“大有可为的闽南文化”需要坚强的文宣队伍。社团现设决策团、顾问团,秘书处、财务处,组织部、实践部、文宣部等七大机构,及隶属文宣部的社刊工作组、闽南语教研组、灯谜教研组,拥有一间闽南文化学术研究室。值得一提的是,社团组织部由会长直接领导,负责社团理事凝聚力、向心力的建设工作,确保文宣队伍具有极强的战斗力。社团的顾问团,由社团离任理事自愿组成,负责监督社团,为社团发展献计献言、发挥余热。

泉谚:“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闽南文化传播协会一步一个脚印,做切切实实地闽南文化传播志愿工作。

谢谢!

附件:

答辩材料

1.     社团活动理论联系实践

文化的研究、传播离不开切身的体验,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到切实地文化传播。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便是社团为此设立的活动项目。“闽台缘博物馆采风活动”是项目中的传统,其目的在于促使新一届会员了解闽台五缘,领略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对闽南文化形成初步认识。文化骑行是该项目的另一传统,也是社团活动中最受会员欢迎和好评的活动之一。2015年11月社团组织会员开展了新一届“蟳蜅-滨海”民俗调研骑行活动。在本次活动中,社团依托蟳蜅“王爷生”等重大民俗活动,结合蟳蜅村蚵壳厝及传统闽南“皇宫起,燕尾脊”建筑和宗法产物,结合“蟳蜅女”服饰、头饰,进行实地讲解,让会员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此外,社团的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也会结合时事热点和月份民俗,灵活增加项目。如,2014年因永春达埔镇获评“中国香都”而开展的“香都古韵、文传千里”暑期采风活动、泉州广播电视台“香恋?中国香都”文艺演出现场采风活动,结合泉州“海丝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举行的“源和1916”采风,2015年结合第14届泉州亚洲艺术节开展的泉州戏曲采风(含泉州南音、提线木偶戏),2016年4月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采风等。采风活动所征集的采风报告、诗歌、散文,都择优发表在社团《一页刺桐》宣传栏、微信公众号。

2.社团活动宣传:节俭实用原则、闽南文化同活动一并宣传原则。Eg.宣传书签、会员证钥匙扣。

闽南文化论文第6篇

>> 闽南话的台湾语境 情感味道:闽南话对台湾广播的独特功能 浅谈对台闽南话广播主持人的语言素质 以《祖地乡音》为例论对台广播闽南话节目以特取胜 浅谈闽南话播音与普通话播音的异同 论马来西亚巴生闽南话浊辅音[mbl]的语音变异 浅谈闽南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对台闽南语广播新媒体的实践与思考 传播爱的森林之声 对台广播中闽南文化要素运用分析 “海峡论坛”的传播特色 从闽南聚落看闽南的地域文化 浅谈北京外语广播的跨文化传播模式 闽南乡土文化走进美术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闽南文化视野下的闽商精神 闽南文化研究中的独特风景 闽南武术的文化生态研究 海峡两岸闽南方言的形成和异同 把闽南文化融入美术教学实践中 海峡那边的文化运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③⑥《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六点意见》[N].《人民日报》,2008-12

④林其泉、陈慰锭,《闽南文化与两岸统一》[J].《黄埔》,2004(4)

⑤全国研究室编:《历史怪胎——“”》[M].华艺出版社,1992

⑦袁曙霞,《两岸文化大交流对台湾同胞认同的影响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⑧郑淑真、萧河、刘广才:《根在河洛》[M].华艺出版社,2000

⑨张喜燕,《对台宣传的文化心理基础、现实挑战及对策分析》[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

闽南文化论文第7篇

闽南文化研究关注闽商精神

闽南文化是中原文化、闽南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长期碰撞、交流、融合而形成的具有多元互补蕴蓄、独特地域内涵的文化;就历史而言,闽南商帮是闽商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闽南文化不仅直接哺育了闽南商人,也在闽商精神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研究福建文化还是研究闽商,闽南文化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石。

闽南文化研讨会是闽南地区厦漳泉三地共有的学术交流平台,自2001年创办以来,一直致力整合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学术力量,推动闽南文化的研究。11月27日上午,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漳州开幕。来自海峡两岸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就闽南文化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研讨会上,闽南文化与闽商精神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对闽南文化的研究,促进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促进新闽商的成长壮大,成为不少专家学者所关注的话题。出席此次研讨会的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对闽南文化和闽商之间关系的发言可谓是妙论迭出,精彩纷呈。

闽商精神是闽商长成不衰的键

“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还有就是那早已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闽南习语――“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些从闽南乡土中走出来的朴实话语深藏于闽南商人乃至福建商人的内心之中,它们中间反映出来的闽南文化的特点伴随着他们从故乡发展到他乡,从历史繁盛到现代。

福建师范大学的苏振芳教授分析说,闽商自宋元尤其是明清以来,在中国商界活跃了几百年且至今兴盛不止,得益于他们在商场运筹过程中,孕育和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闽商精神,而闽南文化正是孕育闽商精神的重要条件。

苏教授进而指出,研究闽商精神。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闽人经商意识的形成,唐代以来,世界上几大自古便以从事海外贸易而著称的商人集团,都曾落户福建泉州等地像阿拉伯商人、欧洲意大利人及犹太人,还有南印度商人,这么多历史上以善于经商而闻名的民族,不期而遇,汇聚福建泉州等地,与福建人杂居相处,甚至通婚繁衍,福建人受其经商意识的濡染很深,并且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其次是,历史上闽商国内经营活动所具有的地域特点,尤其是明清时期,以江浙地区和广东地区为多,这些地区成为闽商南下东南亚的中转地:最后,福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福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闽商商帮。他们各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但都共同创造了闽商的辉煌。

闽南“国民性:”对闽商发展利大弊少

“个个猛”、“输人不输阵”,闽南的俗语也从侧面反映着闽南人的性格。胡沧泽教授是国内知名的历史学家。他总结说,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迁徙和联姻,外地、外省、外国人的加入以及闽南人向外地、外省、外国的播迁,形成了闽南人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胡教授认为,闽南人的性格特征主要有:强悍拼搏,甚至敢于冒险犯禁;重商务实,讲求实利、讲究实际,既有获取高额利润的愿望和要求,又有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包容和合,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开放性和“海纳百川”的胸怀。而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方能孕育出闽商这朵历百年风雨依然盛开不败的鲜花。

不过,胡教授也分析说,物极必反,闽南人强悍拼搏的精神走到极端就是目无法纪和胡作非为,重商务实走到极端就是唯利是图和市侩哲学,包容和合走到极端就是不讲原则和目光短浅,因此,闽南人性格特征又有目光不够远大,集体观念不强,法制观念较弱等弱点。

华侨大学的陈少牧先生也提出,在闽南文化辐射的区域内,面子心理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撑门面”的事情随处可见。这其中,有些是礼节礼仪和规则的需要,但更多的是人为的浪费和造假。这些缺点,对闽商的健康发展和闽商自我人格的塑造,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

闽南人性格创造宝岛辉煌

正如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所强调,福建和台湾有着“五缘”,存在深厚的历史渊源。当年众多福建人尤其是闽南人东渡台湾,在宝岛上打拼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台商,亦可说是广义上的闽商。闽南文化和闽商精神,同样是他们的文化血脉。

台湾知名人士、台商服务总会总会长廖正豪先生表示,当年的移民发扬闽南人的性格,筚路蓝缕,方把台湾建设成一个“宝岛”。做好闽南文化的传承、接受、整理、再出发,对台湾和台商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闽南经济学是研究和提倡闽南学的重要分支

台商的发展离不开闽南文化的哺育,但相辅相成的是,台商和台湾经济发展的成就也为闽南文化和闽商精神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意的启迪。台湾知名人士魏萼先生指出,台湾闽南文化是闽南文化圈中的重要成员,但台湾的闽南文化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因而经济发展的生命力特别强。它从本土文化出发,趋向于全球化价值观接轨,也从国情出发趋向于国际的理想接轨,因此它的市场经济本能特别发达。

闽南文化论文第8篇

关键词:闽南话;普通话;播音

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134-02

一、闽南话的由来与传播

闽南话是汉语方言中很重要的一种方言,它与汉语的其他方言比较,可以说是历史最久,时间最长,文化积淀最深的一种方言,所以闽南话又被人称为语言的“活化石”。那闽南话是什么语言呢?“有人说是‘福佬话’也有人说是‘貉獠话’。它是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文化的语言,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面对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仍然坚持完整地保留两汉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中原标准音。[1]

二、与普通话相比,闽南话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闽南话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语音

普通话几经改变,成为了现代汉语,它已经放弃了很多古音,但是闽南话却还是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语音。比如普通话“咖啡”的“啡”,闽南话是bi,b就是古音的保留。从古书上的一些音注里也可以看出今天普通话里有f的字,在闽南话里大量念成b或p的音,比如“吠”闽南话中读bui,“负”读pnai,“富”读成bu 。还有普通话的卷舌音zh、 ch 、sh,在闽南话里有一部分会读成d或t 。换句话说,其实在闽南话发音中是没有平翘舌之分的,所以这也是闽南人在说普通话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的语音错误。比如“伫”闽南话读“du” ,“迟”闽南话读di ,这在普通话里都是zh 、ch 的音,我们现在还保留d 、t 的读音,这也是古音的保留。还有“月亮”的“月”,闽南话读gguat ,gg是古音,大概是上古的音,一直保留到中古,到元朝以后才消失,而闽南话还保留着这个音。连gguat里的at是代表上古时ggua这个音的一个重要读音现在依然还保留着。由于闽南话保留了很多古音,所以很多研究闽南话的学者都说闽南话是古音的化石,当然其他方言也有,只不过没有闽南话这么多、这么系统。

(二)一字多音

而一字多音则是闽南话的另一大特点。“闽南话历史悠久,它是我们中原的汉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北方来到福建,带来不同时期的读音,所以闽南话就成为不同时期汉语读音的大汇合,其中有些音是古音,有一些音是唐朝的音,有一些音是宋朝的音,有些音是现代的音,这样汇合起来,一个字就读很多音。所以普通话的读音,只有“阴阳上去”四个读音,而闽南话却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8个读音。

比如成功的“成”,普通话就一个读音cheng,呈报的“呈”、呈文的“呈”、呈请的“呈”,通通都念 cheng 。而闽南话却有3个读音,呈报的“呈”读ting,呈文的“呈”读dnia,“呈请”的“呈”读tnia。据统计,汉语常用字有3500字,其中有1800字闽南话都是有2个或2个以上读音。有的读音属于文读音,有的是白读音,因为有这么多的读音,构成闽南话的音韵特别丰富,光韵母就有80几个,声调有8个,音节2300多个,表达音非常丰富。所以有一个语言学家说闽南话保留文白读音的系统是汉语所有方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闽南话的特点。

(三)变音很多

普通话中虽然也有很多多音字,但是在单字所对应的词汇当中,是有其固定的读音的,但是闽南话中单字是一种读法,词又是一种读法,比如“天理”连起来读,“天”字就要变音,“这种变调在闽南话里相当丰富,这就是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语音汇合的层次的变化,构成闽南话一个丰富的语音和词汇系统。” [2]

(四)闽南话的一些语法也保留了古汉语的构词特点

普通话播音讲究语法语序,一般是“主语+介词或者动词+谓语+形容词+宾语”,而闽南话就保留一些古汉语构词特点,会出现在古文中常见的“倒置”的现象,这也是闽南话的特点。比如:“我比你大”,闽南话是“我较大你”。闽南话在造词、语音、语法等方面与其他方言及普通话相比较,有很多是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所没有的,这是闽南话的一个特殊之处。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认为闽南话比外语更难懂难学,甚至有人将几种方言作比较,最后闽南话入围了“十大难学的方言”中的三甲。而且普通话有很多词是口音词,是从口发音的,而闽南话有些词是口和鼻子同时发音的,这也是许多外地人认为闽南话与众不同的地方 ,光鼻韵母就有几十个,这是普通话所没有的,入声字也没有的,所以闽南话语音很丰富。

三、从普通话播音看闽南话播音的特殊之处

那么是不是说闽南话播音与普通话播音就完全不一样了呢?其实不然。因为闽南话播音与普通话播音一样是用声音传递情感、传播知识,是一门播音主持艺术。“在播音中主持人依然是节目的核心,他需要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有采访、评述能力且思维敏捷,有一定创造性的节目锦上添花,相反会使节目黯然失色。而且在播音时必须做到‘有搞锦上添花,无稿出口成章’。”[3]这些都是与普通话播音相通的地方,但是作为特殊的方言节目不同的是,由于受众群的不同,在主持的语言和风格上,闽南话播音又有其特殊的地方。正是由于闽南话自身诸多有别于普通话的特点,从而也会让播音员在播音时遇到一些困难。

(一)方言的萎缩

如今,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倡导普通话。铺天盖地的普通话对于闽南话的传承造成了很大的无可避免的冲击,压缩了方言使用空间,而闽南话往往只是家庭日常范畴上的用语,更缺乏古代府城官方的正音。由此导致方言的不断错乱和式微甚至断层,年轻一代的闽南人甚至有许多不会说闽南话的。而一些古老通俗的谚语词汇更是失传,只能从一些老人那里得知,这对于播音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闽南话播音与普通话一样需要“字正腔圆”,一些词汇如果说得不对,或者是夹杂了普通话的发音就会导致节目质量下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闽南话和普通话一样都有字典,但是发音和拼读却完全是两码事,如“波浪”中的“波”字普通话中的拼音为“bo”,但是在闽南话的字典中它的注音为“ph”,闽南话采用的是罗马拼音,有一整套特殊的拼读法,没有系统的学习,闽南话的字典就无从下手,无法拼读。而且在叙述时要更贴切地使用“文”、“白”读法,讲究通俗易懂。如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时,“黄连”读如“honglian”,实际应读为nglhi。虽“黄连”读作honglianbok,但作为中药应读作“hia”;又如“细腻猫踏破瓦,细腻查某走过社”,“瓦”读为“碗”(wa),实应读为“hia”。前指方音色彩,在“数尾”读如“suma”且提醒不是“数码”,其实,应读作“siaubak”;而谈到“尾巴”不如用“尾溜”、“煞尾”或者“后尾”更通俗些。

(二)播音的难点

方言节目存在着再译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巧妙地用口语化的方言准确表达节目的内容,不仅要生动,而且应该贴切易懂。这就类似于普通话播音的“说新闻”,只是闽南话的再译更为通俗罢了。在普通话看来有时候是一句简单的话,在闽南话表达中就不那么简单了。举个例子,如“我们制定国家法”,这句话中的“我们”一词在闽南话中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用“wen”,二是用“lan”,就这句话来理解这个“阮”,其所指的是中国大陆,而“lan”所指的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巨大的差别,如果运用的不贴切就容易造成大差错,误导听众,使其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另外,备稿并不是简单的读顺句子或者查字音读法,而应该充分理解吃透稿件内容。

(三)发音用词标准的统一

在闽南话播音当中是以厦门话作为标准音的。其原因是因为泉州腔的闽南话语音声调较轻,一些发音更倾向于古音,一些词汇也是局限于泉州地区使用,与如今渐渐发生变化的闽南话有了一些不同,而相较于语音声调较重的漳州腔闽南话也有了很多不一样,虽然在台湾地区有70%左右的台胞祖籍都在泉州,但是由于长时间的混居,他们的语言也发生了些许变化。而厦门腔闽南话较之泉漳两地的闽南话,其发音声调居中,不轻不重,且其语言面貌能让闽南地区各地的民众都听得懂,所以,在播音中来自闽南各地区的播音员都要尽量克服“九腔十八调”向厦门音靠拢。而且有些话语是漳泉两地特有的语言,其他地方的人根本不能理解它的。例如:“是谁啊?”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在泉州口中是“si xiong a”,而在漳州人口中它是“xi zua a ”,不仅两地人互相不明白彼此的意思,在厦门人听来,一个说的是“熊”(音同),一个说的是“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按厦门音读为“ si xiang a ”这样就可以让所有听众都听得懂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所有非厦门人的播音员都尽力向厦门音靠。所以这就需要通过与频道里的其他播音员多交流表达出彼此间的方言存在的差异,并经常交流各自对某一个词语的读音,来达到发音用词的标准和统一。

播音主持是一门讲究实践的学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帮助下,多多的实践是很重要的。而且,在实践中要做一个有心人,除了不断加强锻炼自己的基本功外,同样重要的是向前辈学习,特别是在遇到自己从未接触过的播音领域,而且最关键的是要正视自己的弱点与不足才能有进步。最后用一位前辈的话结束我的论文――“一个再好的节目、再好的主持人都难免有点瑕疵,但是瑕不掩瑜,节目才能真正受到欢迎”。

参考文献: .

[1] 闽南方言谚语 [EB/OL],2007-6-12

闽南文化论文第9篇

关键词:闽南;武术;文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7)01-0010-05

当前,随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正式出台;随着我国体育(武术)治理能力(体育治理能力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不断深化,武术的文化生态问题必将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众所周知,地域上的“闽南”包括厦门、漳州、泉州、龙岩;文化学意义上的“闽南”主要指厦门、漳州、泉州三地。本文研究的“闽南武术”是特指孕育于厦、漳、泉地区,受其地理和人文环境影响而产生并流传下来的武术统称。“文化生态”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状况和环境。那么,闽南武术“文化生态”则可理解为“闽南武术文化在一定的环境下存在和发展的状态”。本文主要从闽南武术文化生B的现状及其问题为切入点,通过闽南武术文化生态(文化结构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格林内尔[J・Grinell,1917]最先将其定义为一个种或亚种所占据的基本空间单位。鉴于此可将文化生态分为物质文化生态位、制度文化生态位、精神文化生态位)三层面的具体剖析,解构闽南武术文化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利于闽南武术文化生态的建设与保护。

1闽南武术的物质文化生态位

1.1闽南各种武术样式发展现状

中国武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传统武术、竞技武术、艺术武术、媒介武术、大众武术、学校武术等多种样式。通过调查和走访发现,闽南的传统武术保存较好,民间习武人士较多(如:石狮的周盟渊先生门徒众多,每日求教之人络绎不绝;南安的王明钦先生亲传弟子300余人,等等),保存相对完整的拳种主要有五祖拳、永春白鹤拳等;竞技武术发展较快,近十年来在省级和部级各类竞赛中获得奖牌的人数持续上升;艺术武术和媒介武术相对较弱,没有形成较大的闽南武术文化品牌,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闽南武术传播出去;大众武术普及较好,闽南人在经济比较充裕的境况下以及当地“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全民健身意识普遍提高”的背景下,已经充分认识到武术的健身养生功能,习练人口与日俱增,在南安市水头镇朴里村的几次调研中发现,不断有新村民加入习武行列;学校武术有待加强,目前有些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没有实质性的武术课,有些开设武术课的学校也多局限于五祖拳健身操等。以泉州市区中小学开展现状来看,各校对武术重视程度存在差异,与之相应的教学情况、课外活动也不尽如人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传统体育等进校园等。这是国家宏观层面发出的指令和号召,可以利用此契机在闽南范围内,全面调查学校武术的开展情况,尤其是市郊、乡镇易被忽视的地方。将所有的学校都纳入统筹战略之中,全方位考察闽南武术文化生态建设的成效,促进闽南武术物质文化生态的平衡发展。

1.2闽南武术的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关系

闽南大地尚武之风久远,受其尚武精神的影响,闽南武术传统元素与其他地域相比保存较好,但是现代创新元素不多,有些拳种并没有融合现念进行创新发展;另外,由于闽南多山川与江河湖泊,古来交通不便,“形成了许多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地区,它们的文化产生和发展也不尽相同,使得人们对本民族的传统比较保守”,再加之闽南语言的独具特色,自成体系,阻碍了人际之间的交流,使得闽南武术只是在当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化。如有的研究者指出:“通过赢得泉州武林的承认,实现了五祖拳的本地化;借助精英化和大众化的两向度传播,推动了五祖拳在泉州的发展”,等等。这些言论进一步证明了闽南武术本土继承与发展较多,而外来引进和融合偏少的局面。应该说,闽南武术发展不能靠国家政策的勉强维持,也不能靠特殊群体的友情支持、而要靠自己的努力、创新,使它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真正需求。新时代的闽南武术要力争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之间综合考量、协调发展。

钱穆先生曾在《中国文化史导论・弁言》中言到,文化的发展,必须有刺激,犹如人身必赖滋养,人身非滋养则不能生长,文化非刺激则不能持续发展。一种文化必须有多种异质文化的不断渗入,才能在博弈中互相吸收,才能在比较中取长补短。闽南武术吸纳外来文化的因子越多,推动自身文化发展的力量则越大。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出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多种原因,闽南武术排斥异质文化现象明显,这虽然保存了自身相对完整的技术风格,但也缺少了进取的创新意识,不利于闽南武术的长远发展。

1.3闽南武术技术体系与练习场域

闽南武术上承南派武术,相较于北派武术而言,技术体系风格独特,套路动作一般短小彪悍,常常配有发声呼喝等;闽南武术(以南拳见长)整体上以手法为主,多善桥手,灵活多变、拳势勇猛,少有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和跌扑滚翻等;另外,由于闽南地处亚热带,常年气温在20℃左右,所以闽南武术练习场所多以室外为主(明显区别于北方),尤其是乡村。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习武者或聚集在自家庭院或相约于山头林间,三三两两有单练、有对练,不亦乐乎;在练习方式上也是兼具分散与集中。如有的村镇(南安霞美村、桃源村)开设了武馆,村民茶余饭后可免费在一起切磋武艺。另外,也有一些常年习武者早晚会到附近的山上(九日山、紫帽山)独自修炼,追求大自然赋予的天地灵气,迎接东方的第一缕晨光。总之,闽南武术技术体系保存较好,但是创新力度不够;练习场域分布不均,少有室内独练者。

2闽南武术的制度文化生态位

2.1闽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在举国上下齐声呼吁抢救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闽南地区的武术文化遗产曾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如1986年,五祖拳被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确认为福建传统拳术之一;1990年,“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会”在泉州成立;2008年,五祖拳成功进入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永春白鹤拳史馆在永春县五里街镇大羽村成功开馆;2010年动画片《永春白鹤拳》正式开拍。上述这些事实说明闽南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了当地政府及协会团体的重视,收到了较好成效。但遗憾的是,近年来并没有更为细化的保护条例出台,也没有闽南武术非遗保护的具体时空框架建构,一定程度上又出现了“失衡”的文化生态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得当与否是衡量文化生态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与关键维度,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建设文化生态,就是要调整文化定位和社会关系,把它们的关系重新理顺,成为常态。这就是文化生态建设的基本使命。目前,闽南地区在抢救和保护民间传统武术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的文化生态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五祖拳、永春白鹤拳等代表拳种的重视程度较高,对民间其他拳种的投入和宣传则相对较少。另外,五祖拳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的重点并不是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而是蕴藏在这些物质文化形式背后的精湛技艺、独特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涵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显然,在@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意见》指出,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2011年国家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旨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非遗保护等相关问题纳入法制化。但是通过调查和访谈得知,漳州地区的武术非遗政策配套不够完善,缺乏对传承人的具体保护措施和后续财力支持;泉州地区的武术非遗保护条例不够细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有的法制化、规范化等要求相比,一些拳种(如五祖拳)的保护还表现出无序、无法,随意性大的特点。

2.2闽南地方武术管理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

2004年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11年又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些意见和决定表明,我国已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研究以及当代文化建设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闽南地区虽早在2007年便成立了我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一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厦门、漳州、泉州分别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和保护规划。但是闽南地方武术管理部门对武术的哲学社会科学价值显然认识还不到位,出台的法律法规、保护规划不完善,没有针对武术非遗保护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深层发展等方面制定进一步的措施。另外,由于制度文化建设的不健全而导致错位现象明显,有些拳种的非遗申报受到商业利益的驱使,出现了传承不清、权属纷争等问题。有研究者指出:“许多体育范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资源一制度,正在淡出主流体育文化,濒临灭绝”。可见,当前应该结合闽南武术的实际发展状况、在借鉴各类已有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闽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闽南武术非遗传承人的确认与培养制度、保护支持制度和经费分配制度等,引导闽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效、有序地开展。

2.3闽南武术代表性拳种传承人的遴选制度

闽南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的遴选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具体操作要个人申请、逐级报送、层层帅选,最后通过政府部门审批来认定。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闽南民间武术传承无序,分枝众多,互相“争大”“正宗”难觅,对闽南武术代表性传承人遴选与认定工作造成了一定阻力,影响了其健康发展。在泉州永春调研过程中发现,由于永春白鹤拳传承人分枝分派,且辈份不一,有的传承人技术水平难以服众,有的传承人自我标榜第一,还有的传承人唯利是图,弟子徒孙良莠不齐,等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地民间武师传承与传播武术的积极性,违背了“非遗”传承人遴选制度与保护的宗旨,造成了闽南武术代表性拳种传承人遴选制度与文化生态建设现实需求不对称现象。其实,有研究者早就指出,在近十年来的武术“非遗”保护上,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名录的评审、技艺的保护及传承人的遴选等。闽南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的遴选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要有长期的制度跟踪,遴选时要根据候选人的平时表现――武德、人品、技艺、口碑等做出综合评价,不要因为“一匹害群之马”而导致该拳种的衰落或对该拳种名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事实证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损毁,也不是缺乏相应的技术保护,而是人们各种片面的观念和错误的做法”。在这方面厦门市的做法值得借鉴,厦门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实行专家评审制度。市、区文化主管部门组织专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评审。评审结果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文化主管部门根据评审意见和公示结果,拟定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市、区人民政府对符合条件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相应扶持。这种公开透明遴选代表性传承人并给予奖励和扶持的做法有效避免了部分代表性传承人滥竽充数或真正的代表性传承人无力开展工作以及担心后继乏人的状况。

3闽南武术的精神文化生态位

3.1闽南武术人文价值宣传平台

闽南武术文化内涵丰富,人文价值厚重,但是受转型期社会发展的影响,官方特别是当地武术管理部门主要认可武术的社会经济价值,对武术的文化价值显然缺乏重视力度和缺少宣传平台。通过调研得知,闽南武术文化价值宣传平台相对匮乏,乡镇、村级主要通过人际传播,传播主体仍然是在民间并以口口相传为主(缺少专业理论人士引导和书面整理),县、市级主要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尚未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形成合力。“当前,信息载体、传播渠道更新迭代越来越快,移动应用、社交媒体已成为主要信息入口,聚合类平台、自媒体公号不断涌现,网络直播、问答社区等成为信息传播重要源头”。面对传播形态的深刻变化,我们认为,要想发扬闽南武术文化,传承闽南尚武精神,就要着力打造闽南武术宣传平台,通过体现时代特征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联合作业”来提升闽南武术文化传播能力。

鉴于此,当地武术主管部门可根据闽南武术文化生态总体规划宏观构建闽南武术文化价值宣传平台,综合运用纸媒、广播、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手机报、移动电视、网络电台等“叠加效应”建设好闽南武术的网络媒体、数字化平台,提高闽南武术主流媒体的文化公信力和文化影响力。

3.2闽南武术精神文化创新途径

闽南自古以来即是兵家必争之地,尚武之风浓厚,历史上出现了俞大猷、傅应嘉、郑成功、施琅、陈化成等一大批名将,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的闽南武术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审美价值取向。但是,精神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文化,要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使之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将闽南武术文化中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等核心要素加以整合并凝练成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合青少年审美价值取向,使之在闽南武术文化生态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特色,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结合时代的精神导向进行再凝练、再创造、不断增添新质一凸显武术“仁”“礼”教化的内涵,这样才能解决当下闽南武术面临的精神生态失衡问题(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闽南武术已经偏离武术本体发展、丧失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和职业操守,进而破坏了闽南武术长期建立起来的精神文化生态)。

“中国实用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已然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对礼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看得很重,强调在日常用度中抵达中国文化的深处。”中国武术文化亦如此,深度挖掘闽南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已经时不我待;在体育强国、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时代背景下,推动闽南武术文化深度的、全方位的精神传承与当代阐释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传承与阐释不仅可以在“守正创新”中感受闽南武术的“爱拼敢赢”之风范,而且可以在“文化生态”的建设中发挥闽南武术的“精神引领”之作用。

3.3闽南武术文化生态美学意识

文化生态美学意识是一种“和谐”意识,它“既强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忽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闽南武术的文化生态美学意识既要考虑自身发展又要顾及其人文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但通过上述论述不难发现,闽南武术的文化生态美学意识并没有将三者有机结合,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和加强。

就当前来说,闽南武术管理部门必须把握时展的脉搏,提高闽南人的武术文化生态美学意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把闽南武术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密切结合起来,尽可能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美学氛围。譬如,我们可以在积极推进闽南武术文化生B制度建设的同时,主动与当地企业建立互相合作的“伙伴关系”,促进闽南武术文化与消费文化相结合;还可以精心策划组织各种形式的武术文化活动,推动市场化筹集资金的渠道。我们只有在全社会构建起闽南武术文化生态建设的价值理念,才能在与各种文化的碰撞与磨合中凝聚共识,整合资源,推动闽南武术文化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首先应认识到,要想传承闽南武术优秀文化,就要实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关系的优化组合,统筹闽南武术的物质文化生态。其次,文化生态建设受闽南现实的经济发展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的影响和制约,应在客观的经济社会基础上构建现实的闽南武术制度文化生态。再次,要时刻做到立足闽南本土,借鉴他域成果,凝练精神内核,坚持守正创新,重塑闽南武术精神文化生态。总之,要想提高闽南武术文化生态的美学意识,就要努力实现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层面的协调发展,和谐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