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8 15:18:06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第1篇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胆结石手术;术前焦虑

胆结石手术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用于胆结石治疗的手术方式,在胆结石的治疗工作占据着重要的位置[1]。在目前的胆结石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尤其在术前的护理中,由于护理人员的疏忽,经常会出现患者因为对所患疾病相关知识的欠缺导致过度紧张和焦虑,加之一些护理人员在围手术期护理时的方法不当和监察不仔细,经常会发生一些由于胆结石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欠妥当导致的医疗失误。在护理中忽视了对患者正确心理的疏导以及科学的健康教育,会出现患者发生焦虑、恐惧、抑郁、不配合治疗等问题[2]。人性化护理是近几年提倡的一种以人为本的优质护理服务方式,效果颇佳[3]。因此,对于胆结石患者手术治疗前的人性化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其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在手术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本文主要对2013年3月~2014年3月通过胆结石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进行了人性化护理服务,并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该种方式在患者中的满意程度以及患者经过护理教育后对疾病的掌握程度进行调查,现将调查与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进行胆结石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58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1.6岁。将这100例患者按照平均的原则,参照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文化程度分为两个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两个组人数均为50例,男性患者均为21例,女性患者也均为29例。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的比较方面不存在着明显差异。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胆结石术前的常规护理进行术前护理,同时,研究组患者还要执行我院设计的人性化术前护理方案,在术前,要让患者熟悉病房的基本情况。在术前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调整患者的心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波动,给患者带来心灵上的放松。

在术前护理时,还要进行健康教育结合术前护理干预的人性化护理原则。首先,在术前,可以组织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胆结石和胆结石手术科普知识的学习,讲解内容主要以胆结石的发生原因、常见症状、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以及饮食注意细节等。其次,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患者进行适宜的心理调整,让患者了解治疗的安全和可靠;可以定制一些宣传册,记录胆结石疾病的有关常识发放给患者,并在宣传册上印上一些心理调整的常用方法,让患者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再次,在护理中,护理人员的工作要给予患者如沐春风般的亲切感。护理操作中要做到人性化的护理,在各项护理操作中能够做到举止稳重、动作熟练、操作轻柔、反应敏捷,给予患者详细、专业、人性的各种术前指导。

1.3调查方法 进行对两组患者进行SCL-90评分,SCL-90是由焦虑、恐惧、抑郁、敌对和躯体化这5个因子组成。其评分结果可以间接反映出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其对治疗的配合程度如何。同时,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术前人性化护理后后的满意度调查分析,满意度调查表由我院自行设计,为三个标准,即"好"、"一般"和"不满意"。这三个标准有患者不记名方式选择,我院派专门人员对调查表进行整理、统计,满意的计算方式为"好"和"一般"的总和。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l5.0程序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

2 结果

2.1满意度调查结果 两组患者进行术前护理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SCL-90评分结果比较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SCL-90评分结果可以看出,人性化护理后的研究组患者在焦虑等术前不良因素的控制方面要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手术之前的患者属于敏感群体,在进行手术之前会因为过度紧张而不知所措,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恐慌[4]。并且,一些患者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会产生焦虑与抑郁心态[5]。所以在护理时,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在手术前尽量让患者保持愉悦的情绪接受手术[6]。

在本研究中,当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前,我们使用本院结合人性化护理理念设计的术前护理方案,对50例研究组患者进行人性化术前护理,经过了SCL-90评分和满意度调查显示,这种人性化护理服务不但降低了患者在术前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而且也受到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肯定。在术前护理中,我们参照了人性化护理理念,对患者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个性化护理服务等。同时,我们还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避免了由于患者体质问题而造成的手术危险。并且,我们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对疾病有清晰的认识,在护理中,我们参照了人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以患者为中心,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在缓解患者焦虑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本研究结果中不难看出,使用人性化护理的患者焦虑改善情况良好。这些结果的获得使得我们能够相信人性化护理可以应用于胆结石手术的术前护理中。总之,人性化护理理念融入到胆结石手术术前护理中是正确且符合护理工作发展潮流的,将会为胆结石手术的护理工作带来新的方向,并对保证护患关系的和谐奠定了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芬.人性化护理对胆结石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2,26(1):67.

[2]古丽仙.阿布拉.对35例胆结石手术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护理研究分析[J].新疆医学,2009,14(9):86.

[3]倪祝宏.临床护理路径在胆结石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2,9(7):160.

[4]陈铁群.浅谈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的应用及体会[J].中华现代中医杂志,2007,5(8):13-14.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第2篇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 生理状况; 焦虑心理

手术治疗作为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使围手术期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进而导致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波动,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带来负面影响[1]。这一现象理应引起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重视,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给予患者术前访视、术中舒适护理、术后细致护理等人性化护理措施,使患者各项生理、心理指标获得了明显改善,为探索针对手术室患者的人性化护理措施取得了有益经验,现将研究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6例围手术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19~81岁,平均(65.4±6.8)岁,来自普外科患者16例,骨科9例,妇产科10例,泌尿外科5例,其他科室3例;观察组患者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21~82岁,平均(63.5±6.2)岁,来自普外科患者14例,骨科8例,妇产科13例,泌尿外科4例,其他科室4例。两组性别、年龄、一般情况、原发疾病、手术种类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观察组护理措施 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包括:(1)术前访视。手术前1 d派出巡回护士到病房对患者进行探访。与患者见面前先仔细阅读病历资料,了解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手术史、过敏史以及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信息。然后到患者床前先作自我介绍,说明来访目的。护士与患者交流时应注意态度亲切、语气和蔼,注意语言技巧,获得患者信任[2]。向患者简要介绍手术流程,讲解手术室的环境以及进入手术室前的准备工作。告知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有手术室护士进行专门陪护,并在手术各个环节对其进行专业护理,护士会协助医生处理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尽最大努力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使手术达到预期效果。护理人员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应根据其不同年龄、职业,不同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来采取个体化的沟通方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阐明手术的必要性与可靠性,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对于患者的疑虑,护理人员应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不应有敷衍或不耐烦的表现[3]。沟通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有明显的焦虑、恐慌情绪,应给予心理疏导,对患者提供鼓励性、安慰性心理暗示, 使患者积极面对手术, 放下思想负担,达到术前心理的稳定状态。(2)术中人性化护理。手术室护士在迎接患者进入手术室时应注意态度亲切、语气和蔼。患者被推入手术室后,调整好室内的温、湿度等条件,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尽量为其选择较为舒适的,力求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手术环境。术中护士可通过术前探视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安抚性地触摸患者的手、脸等,并给予语言上的鼓励,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增强患者对手术成功的信心[4]。并且随时留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情绪状态,尤其针对采用局麻的清醒患者,应随时给予眼神交流和语言安慰。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动作应轻柔,使患者感觉舒适。(3)术后人性化护理。手术结束后,护士应将患者皮肤上的血液和消毒用品擦拭干净,盖好被单,注意保暖。把患者送回病房后,可询问患者手术期间的感受,并解答其疑问,同时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

1.2.2 对照组护理措施 给予对照组传统护理措施:术前由病房护士完成常规术前准备,手术当日由巡回护士提前30 min将患者送入手术室,按常规手术护理操作程序给予术前、术中、术后护理。

2 结果

3 讨论

现代护理模式强调整体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思路,力求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达到舒适、平和、愉悦的心理状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措施,有助于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进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生理状态[5]。

人性化护理模式是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这一模式下,手术室的护理程序和方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它要求手术室的护理内容不应只局限于的配合手术, 更应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患者的诊疗体验[6]。即在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情况下,给予患者最大程度的人性化护理,保证其在心理和生理层面上均达到最佳状态。使患者感受到人性化护理在心理上给予的满足感和安全感,对手术的结果充满信心,从而为手术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并为患者术后尽快康复提供了心理上和心理上的最佳条件。

实际上,人性化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影响手术顺利进行的患者生理指标也有明显的正面作用,如改善患者的呼吸、心率及血压等生命体征[7],进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并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手术室护理人员应该意识到,人性化护理是一种个性化的整体护理模式,其目的在于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生活等方面达到最佳状态,顺利完成手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出现, 提升临床护理质量。人性化护理的实施,突破了传统医学模式的框架,将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重心转向患者,而不是简单地围绕手术进行。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交流,营造舒适的手术环境,并用心体会患者的心理状态,使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融入医疗护理行为中,让患者感受到舒适、安全,对手术的成功和术后的康复充满信心。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和心理状态都明显由于对照组,说明人性化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手术患者生理和心理状态,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术后康复,值得在各级医院护理人员中进行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1]程真霞.人性化护理模式对手术室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2,18(17):112-113.

[2]胡晓华.人性化护理管理在手术室管理中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5):72.

[3]曹燕. 舒适护理在手术室工作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08,7(6):53-54.

[4]刘美英,顾扬.手术室护士对子宫肌瘤患者实施围手术期舒适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10): 68-70.

[5]马小芸,贺清.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27): 5804-5805.

[6]陈幼嫦.手术室护理中人性化护理应用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2012,18(6):849-851.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第3篇

在人类的工作和生活中,手是重要的一种器官,人类在进行各项活动的过程中都需要应用手,因而,手受到损伤的概率也相对较大,在临床上也较为常见。据慈溪市调查,在外科急诊患者中约20%为手外伤患者,约为骨科急诊患者的40%。手的功能相对复杂,结构精细[1],受到损伤后多伴有程度不等的损伤皮肤组织,同时伴有神经、肌腱、血管以及骨关节的损伤,损伤较轻时会引起瘢痕出现,对美观造成影响,严重时会引起部分功能缺失,患者失去劳动能力。大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程度不等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反应。假如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疏导以及治疗,其可能会成为心理疾病多发的高危人群。因而,对于手外伤患者应积极分析其术后出现抑郁和焦虑的原因,同时对症实施护理措施。浙江省慈溪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间进行诊治的700例手外伤患者,分别对其抑郁和焦虑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调查,通过根据其心理问题制订相关的护理措施,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间进行诊治的700例手外伤患者,对其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分别运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所选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其中男400例,女300例;年龄16~60岁,平均(35.2±10.2)岁;其中浅软组织或者皮肤出现缺损220例,骨关节发生损伤240例,深部组织联合损伤180例,肢体发生离断伤60例。所有患者术后意识均处于清醒状态,能够将自己的需要和感觉清晰地表达出来,在进行研究前患者均同意加入研究,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从患者的个人、社会以及家庭三个方面来设计问卷的内容,以此来对手外伤患者术后出现抑郁及焦虑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内容为:姓名、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同时包括患者术后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原因。

2 结果

2.1 患者术后出现抑郁和焦虑的原因

患者术后出现抑郁和焦虑的原因见表1。

2.2 抑郁和焦虑产生原因的分析

2.2.1担心伤口预后效果 第一,由于意外的损伤导致患者的心理上出现大幅度的波动,担心术后伤口是否能够达到预计的效果。第二,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或者心理准备不足,心理上没有对伤口术后的改变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三,没有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上述原因都会引起患者对伤口的的预后认识不足。

2.2.2 担心医疗费用过高,家庭负担过重 大多数出现手外伤的患者家庭条件一般,为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需要大量的活动,多数为农村到城市来打工的人员,其收入不稳定,家庭经济困难,当出现意外时所需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他们本来就不富裕的生活增加了沉重的负担,这给他们精神上带来很大的压力。

2.2.3 担心术后失去劳动能力 由于手的功能相对复杂,骨折需要长时间才能恢复,这就给细菌可乘之机,容易出现细菌感染,加长了病程的治疗时间,术后患者易发脾气,对于手一些原有功能的丧失不能接受。

2.2.4 术后对手的外形美观不满意 因受到损伤后,首先是保住手的功能,因此对外型上有时需要有一定的舍弃,术后手的美观程度没有达到患者的期望,患者会表现出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

2.2.5疼痛 术后因手术器械等机械性牵拉刺激等,对皮肤、皮下组织、血管、骨膜、筋膜等高阈值感受器产生影响,使其不断释放疼痛物质,术后患者会出现疼痛感。将石膏固定在患者容易出现卡压的位置,例如腕部,会导致针刺样疼痛。包扎过紧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而且组织肿胀后也会出现疼痛,此外术后感染也会引起疼痛。

2.2.6考虑致伤纠纷,担心事故责任 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手经常会受到损伤。其中很大比例为压、绞、挤、擦以及炸伤等工伤,另外还有一些车祸和非生产性外伤,在住院期间患者不能安心诊治,担忧致伤的事故责任及纠纷情况[2]。

3 讨论

3.1 加强创面护理,加快愈合

护士应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交待术后需要注意的问题。解释保持情绪稳定对患者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对术后恢复的意义,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让患者的手保持在功能位,局部肌肉适当进行锻炼。定时对敷料进行更换,确保敷料干燥清洁。合理适量地使用高效、广谱抗菌药物[3]。将病房内温度控制在28~32℃,湿度控制在50%~60%。定期对紫外线进行消毒,防止出现感染现象。用周到、全面的护理服务得到患者的信任,抵消患者心理的顾虑。

3.2对负担较重、经济困难的患者的护理措施

对于这类患者,护理人员应最大限度地解决其困难,告知其医院相关治疗的具体费用,为其安排收费相对较低的病室,同时告知患者根据国家、医院的相关规定,我院对下岗职工、贫困户患者可免除一些费用,同时提醒医生在对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要依据患者的经济状况,尽量降低治疗费用。

3.3担心日后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美观的护理对策

耐心倾听患者对损伤、意外打击以及手术刺激等负面情绪的发泄,给予一定的劝导和安慰,与患者进行交流时态度要和蔼。指导患者学习控制情绪,自我调节,多向其讲解一些曾成功治疗的病例,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不能避免发生手部残疾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给予安慰,并鼓励其勇敢地面对生活,培养自立、自强的坚强意志,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同时告知患者,通过矫形、安装假肢等手术方式,能够将残疾程度降到最小。

3.4考虑致伤纠纷,担心事故责任的护理对策

对于这类患者,护理人员应告知其安心在医院养病,加快伤口愈合速度,等治好出院后再处理相关事宜,同时为患者提供其所需的证明材料[5]。告知患者家属,不要让患者参与事故责任以及致伤纠纷中去,最大限度地为患者创造一个轻松、安静的住院环境。

3.5缓解疼痛

护士应意识到疼痛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从多个方面对疼痛情况进行分析。患者术后回到病房后,护士应主动到病房与其交流。倾听患者的诉说,同时对其行为、表情以及生理活动等情况进行观察,对患者疼痛的性质、时间、部位以及程度等情况进行准确评估,每个一段时间评估一次。对伤口情况进行细心观察,石膏长时间压迫或者绷带包扎过紧都会引起伤口剧烈疼痛,需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尽快更换纱布,石膏固定的患者应将石膏打开,重新固定。断指再植的患者应密切注意血液运行情况,对于末梢循环不佳的患者应重新进行处理,例如烤灯照射、肌内注射罂粟碱等。手术区域如果出现感染时,应及时地更换敷料,确保引流充分,适当地应用抗菌药物来控制感染[6]。护士查房时应对每个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个患者都要有爱心,关注每一位手外伤患者疼痛的情况,同时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早日走出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讨论

手外伤包括手部锐器伤、钝器伤、损毁伤等。手外伤患者术后的疼痛多难以忍受,对患者的睡眠、活动、饮食造成影响,疼痛剧烈时还会对其心理产生抑郁焦虑情况[7]。对于手外伤患者,护士应耐心、嘴勤、眼勤以及密切观察,对于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同时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保证患者的心理状态良好,及时对伤口部位换药,防止发生感染,一段时间后,指导患者进行手部功能锻炼,持之以恒,严格监督执行,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康复,将损伤降到最低[8]。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焦虑状态评定量表对80例首发精神分等症康复期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测评,并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研究人员制定的护理干预对策,对照组仅接受精神科护理常规。结果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焦虑情绪较重,通过干预实验组焦虑情绪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采取多种形式的护理干预,能改善其焦虑情绪,促进其康复。

[关键词]首发精神分裂症;焦虑;康复期;护理干预

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是指患者经抗精神病药物、心理等系统治疗后,精神症状得到控制,自知力恢复,病情稳定后的巩固和维持治疗时期。这个时期的患者对自身的现实状况及周围环境有了较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开始考虑较多的实际问题,因而情绪波动较大。患者既为即将出院而高兴,又为出院后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顾虑重重。据报道,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有烦恼、忧虑、紧张等焦虑情绪者占15.3%,尤其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更为明显。表明康复期患者的心理状态比较复杂,焦虑情绪较重,这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需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我们对住院的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焦虑情绪进了测评,并实施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选择2005年3月~2006年6月住院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14~52岁,平均32.4±19.6岁,病程3.6±2.8年。人组标准:病情稳定,精神症状基本消失,无药物副反应,能参加工娱疗,自知力部分恢复。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接受研究人员制定的护理干预对策,对照组仅接受精神科护理常规。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评定工具与方法 采用焦虑状态评定量表(STAI)m,由1~20项组成,1~4级评分。由经过统一培训的2名主管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在护理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观察评分,评定者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r=0.96(P>0.05)。

1.2.2 护理干预措施 实验组:①根据患者焦虑程度的差异,分别给予安慰、疏导、支持、鼓励和针对性暗示治疗,每周6次,并随时有针对性护理干预;②开展丰富多彩的工娱疗,每周6次,每次1~2小时,如集体游戏、音乐欣赏、唱歌、体育比赛等;⑧实施“开放式”管理,每周1~2次,每次1~2小时,如带患者外出游玩、参加适宜的社会活动等;④寻求社会支持系统,与患者的亲人、朋友或单位领导取得联系来院探望,给予安慰、鼓励、实质性支持;⑤开展科普宣教及心理健康教育,每周1次,每次1~2小时,以集体授课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授课内容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处理生活的应激技巧、心理减压及自知力教育。对照组只接受一般的精神科护理常规。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

焦虑状态评定量表能较好地反应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焦虑情绪的变化,经过6周后,两组比较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紧张、烦恼等焦虑情绪的改善状况优于对照组(P<0.01)。表明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地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焦虑情绪,能调整心理状态,对促进康复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第5篇

【关键词】

心理干预;肺结核;护理

肺结核主要是由于结核杆菌而引起的一种慢性肺部传染性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并且有很强的传染能力和复发率[1]。由于肺结核在临床中治疗过程非常漫长,所以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表现,主要多见于焦虑,从而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也造成一定的影响与阻碍[2]。并且由于经济负担的原因也会加重患者这一心理表现,在临床中对患者应用心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情绪表现,从而促进患者的临床治疗[3]。本文通过临床对100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措施和心理干预措施,分析两组患者的焦虑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肺结核患者作为临川观察对象,年龄6~76岁,平均46岁,调查患者的病情,其中有11例患者为血行播散型、68例患者为浸润性肺结核、13例患者为慢性纤维空洞型、8例患者为结核性胸膜炎。

1.2 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其中一组患者设置为观察组,临床对其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另一组患者设置为对照组,临床在对其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分别对患者干预前后应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分,并将结果进行比较。

1.3 评分标准

焦虑自评量表正常总分值为50分,50~59分视为轻度焦虑,60~69分视为中读焦虑,70~79分视为重度焦虑。评分后将20项评分进行相加算出总分后乘以1.25,取总数视为标准总分。患者治疗结果后再次给予相同自评量表测试。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

2 心理干预措施

2.1 入院时护理

患者在进入医院时介绍医院的环境、并且对患者讲解住院须知以及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早日适应医院的环境,减轻患者进入一个新环境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并且给予患者适当的鼓励与支持,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评估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

2.2 住院期间护理

因为肺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患者自身的原因会对病情造成一定的影响,加重患者的心理情绪表现,所以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一定要多鼓励患者,正确的指导患者生活以及行为习惯的准确,促进患者自我病情掌握能力,在饮食方面也要对患者进行指导,密切观察的具体临床表现,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良好关系。

2.3 康复护理

患者在病情恢复期间,心理护理也是不能忽略的,因为患者由于长期的治疗过程,在心理方面会不同程度的情绪表现,所以要对患者制定相应的运动锻炼,减轻患者的苦恼以及焦虑表现,并且定期询问患者的临床需求,增强患者的信心,并且告知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使患者了解自己在社会以及家庭中的重要性。

2.4 出院护理

肺结核患者的临床复发率非常高,所以有部分患者还会有焦虑的表现,会担心病情未痊愈再次进行传染。此时护理人员要消除患者的心理紧张,对患者进行普及肺结核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自信心,使患者早日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

3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前焦虑值为49±3.6,干预后焦虑值为37.2±5.6,对照组患者干预前焦虑值为48±4.0,干预后焦虑值为45.6±5.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由于肺结核是一种传染性和复发率都非常高的一种疾病,并且其临床治疗过程非常漫长,所以患者在临床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表现,所以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的自信息,积极接受临床治疗,使患者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以及社会中的重要性,并且养成良好的自我病情控制能力[4]。总而言之,心理干预措施在肺结核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与意义,值得日后的推广与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张培元.结核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24(2):70-72.

[2] 吴文源.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9,10(12):124-131.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第6篇

【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67-01

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是在质量控制(quanlitycontrol,QC)和质量保证(quanlityassurance,Q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它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更注意过程环节质量控制的质量管理。

随着老年人器官功能的衰退,常罹患多种慢性疾病,老年患者在求医时多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且容易被忽视。焦虑是指个体对未确定的危险因素所产生的一种不适、不安和模糊预感性的情感体验,是影响疾病治疗的不良因素之一[2]。如何减轻老年患者的焦虑心理,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避免影响疾病的转归。我院综合内科(心内、呼吸)对病区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实施持续质量改进(CQI),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10月~2010年10月间我院综合内科(心内、呼吸)796例老年患者焦虑情绪为常规管理组,其中冠心病350例,心肌梗死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46例,支气管炎14例。2010年11月~2011年11月间832例老年患者焦虑情绪为改进管理组,采用CQI管理,其中冠心病272例,心绞痛45例,支气管哮喘8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98例,肺炎236例。两组患者在疾病谱、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对常规管理组和改进管理组患者进行心理状态测评。所有常规组患者入院期间在主管护士的指导下完成测评,所有管理组患者在实施CQI管理之后在主管护士的指导下完成测评,测评表由患者填写,30分钟收回。

2 CQI的实施

2.1 成立CQI小组:2010年11月成立科室CQI项目小组,在院护理部的领导下,由病区护士长负责,病区全体护士组成CQI小组成员。本科护士15人,均为女性,年龄20~42岁,护龄2-23年,主管护师2人、护师5人、护士8人。

2.2 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①护士对老年患者心理状况评估欠重视。②护士对患者产生焦虑情绪的预防缺乏预见性。③护士业务水平不足,知识层面的更新未与时俱进,理念较陈旧,不能准确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④护士的健康教育措施落实不到位。⑤多数老年患者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患病后常常忧心忡忡,担心能否完全康复,是否会留有后遗症,更甚者误认为不治之症。在此情形下,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⑥由于慢性疾病的长期折磨,使患者对治疗丧失信心,或是由于孤独而失去生活的希望,或是由于经济压力而无奈无助等,造成老年患者产生复杂的心理和精神变化,产生焦虑情绪。

2.3 整改措施:以问题为切入点,CQI小组全体成员针对以上分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制定质量管理对策,具体措施如下:①入院评估常规化:将心理状态评估作为首次护理记录的常规评估项目,对每位入院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3]测评法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以便及时筛选焦虑情绪患者,能有针对性的落实相关措施。②加强护士业务知识的学习:每周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每月进行考试,进一步提高护士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③加强护患沟通:接待患者时面带微笑,热情礼貌,做到尊重、理解、关心患者。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提高沟通艺术、耐心讲解疾病的基本常识,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态度真诚、和蔼,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将其贯穿于护理全过程,尽可能避免负性情绪的发生。④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所患疾病、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等,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健康宣教与指导。由于老年患者对环境适应能力降低,焦虑、固执情绪严重,所以一定要有耐心,使其心理放松。⑤放松疗法:协助患者采取适宜的放松,护士用轻、柔、愉悦声调引导患者依次练习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胸、腹及下肢,重点强调面部肌肉放松1次/日,每次20~30分钟[4]。⑥家庭社会支持:调动家庭和社会支持,鼓励家属亲朋好友探视,引导家属积极参与协助患者的日常生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消除孤独感,重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焦虑情绪的发生。

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使用持续质量改进前796例老年患者中出现焦虑情绪的有112例。其中轻度焦虑92例;中度焦虑18例;重度焦虑2例;使用持续质量改进后的832例老年患者中出现焦虑情绪的有55例。其中轻度焦虑48例;中度焦虑有 7例;重度焦虑0例。实施CQI后,老年患者出现焦虑情绪的例数及程度均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轻度焦虑人数中度焦虑人数重度焦虑人数出现焦虑情

绪的人数 常规组92182112 改进组487055 p0.0170.0160.0210.018

4 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新时期医院质量管理发展的重点,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强调持续的、全程的质量管理[5]。通过不断的持续质量改进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为了能更好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我科室在每周组织一次护理人员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组织CQI小组成员参加持续质量改进会议,分析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会议中小组成员都要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大家共同讨论,最后护士长做总结,并将持续质量改进会议结果向护理部汇报,并从中评估确定较成熟的举措予以实施。科室成立CQI小组后,每位护士都参与到问题的分析中来,针对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在质量改进中既是管理者,又是实践者,提高了工作责任心、主观能动性和护理工作效率,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CQI后我院综合内科老年患者的焦虑情绪及程度均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 姚智萍,许月萍.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4,3(6):412-413

[2]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7-19

[3]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94-198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第7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3-0101-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5.33.048

肺叶切除是当前肺癌一期和二期患者采用的治疗方式,但是在传统切除手术开展过程中,其手术切口较大,切口范围比较广,术后容易引发一些不良反应,甚至会造成肺部感染,影响手术疗效。最近几年腹腔镜作为一种微创技术逐渐应用于手术治疗过程中,腹腔镜手术可以实现对患者疾病的有效诊断和治疗,当前已经成为治疗胸部疾病的重要方式[1],也正因为此类手术效果良好,因此临床中逐渐开始对早期肺癌患者也应用此类手术实施治疗,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了患者的不良反应,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下面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76例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患者,分别进行整体护理干预方式和常规护理措施,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组疗效和心理情绪改善状况结果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进行治疗的76例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患者,男46例,

女30例。将其随机分为整体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38例。整体护理组患者年龄39~70岁,平均(57.22±8.00)岁。常规护理组患者年龄40~70岁,平均(57.23±8.10)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组 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患者术前简单介绍手术操作过程,针对围手术期的各方面开展基础护理指导工作[2]。

1.2.2 整体护理组 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措施,(1)建立心理护理氛围。医护人员要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指导工作,必须要加强心理方面的护理培训和考核,能够接收心理卫生培训和考核工作,充分去了解心理诊断和心理护理指导工作的开展对于整个围手术期的影响效果,从而能够在护理工作开展时,学会针对性的换位思考[3],开展优质心理护理指导工作。(2)呼吸道准备。对吸烟者入院后严格劝其戒烟,指导并训练患者深呼吸或腹式呼吸的有效排痰。呼吸松弛训练。手术开始前3天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呼吸松弛训练[4]。(3)意念放松训练。这是一种心理暗示护理方式,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引导患者思考一些美好的事物,然后让其头脑摈除杂念,保持一种身心平静的状态,从而有助于消除内心的焦虑、紧张、不安情绪,降低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状态,有助于心理护理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护理疗效[5]。(4)分散注意力。医护人员为了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其不良情绪,需要尽可能多的给患者一些良性信息,避免恶性刺激,同时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各方面的护理指导技巧,开展护理工作,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可以通过和患者聊天谈话、沟通交流、播放音乐、视频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从而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消除疼痛感,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6]。(5)术后护理。术后需要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和护理指导工作,能够针对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比如疼痛、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加强感染护理,保证患者按时服药,保持心态良好,提升术后护理效果。

1.3 焦虑评价标准

心理焦虑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焦虑量表进行评分测定,得分低于50分表示患者无心理焦虑情绪;得分50~60分表示患者轻度焦虑;得分60~70分表示患者中度焦虑;得分高于70分表示患者重度焦虑。心理焦虑发生率=(轻度焦虑例数+中度焦虑例数+重度焦虑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焦虑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手术前3 d的心理焦虑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后,整体护理组患者心理焦虑发生率为39.47%(15/38),常规护理组为63.16%(24/3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整体护理组出现低血压1例,术后出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2/38);常规护理组出现低血压3例,术后出血2例,肺炎1例,心律失常1例以及皮下气肿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05%(8/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胸腔镜手术是最近几年逐渐兴起的一种微创手术,对于治疗患者的胸部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效果,在临床中以往的手术治疗效果较差,同时患者术后还容易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术后的有效康复,延缓了康复时间[7]。针对此腹腔镜手术的出现逐渐改善了这一局面,提升了手术疗效,降低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通过在围手术期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升手术疗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状态,促进其早日康复。

患者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后会使其血压升高,呼吸变得急促,主要是以胸式呼吸为主,而采用胸式呼吸后,容易因为手术中胸部疼痛和不适而造成患者通气不足,也不利于患者术后咳嗽和排痰,还有可能会反射性的对患者胸腔迷走神经造成更大的焦虑和不良反应,进一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系统[8]。因此采用腹式呼吸方式后可以有效避免这种不良的恶性循环,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得患者心理情绪变得稳定,同时避免因为手术过程中胸部疼痛或者是一些不适反应而引起呼吸暂停,通过采用这种呼吸方式可以有效患者的压力和不适感,提高患者术后康复能力,有效防治不良反应症状,能够综合分散注意力,提升护理效果。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第8篇

【关键词】心肌梗死患者 心理不良因素 护理干预措施 临床效果

在临床上,心肌梗死主要是指患者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等引起的心肌坏死疾病,若不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会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是休克等并发症,给患者健康和生命带来严重威胁[1]。为进一步了解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不良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效果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82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男29例,女12例;平均年龄(59.56±1.18)岁;对照组41例,男30例,女11例;平均年龄(60.03±1.21)岁。对82例心肌梗死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护理,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采用亲切和蔼的语言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为患者介绍医院环境、治疗方法、主治医生和医院相关准则等,有效减轻患者出现不良情绪。

1.2.2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基础上加以护理干预措施:(1)心理支持:护理人员耐心倾听患者心声,并实施适当安慰,及时为患者讲解其病情,促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减轻其出现焦虑、抑郁、悲观和心理否认等不良心理因素等。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并为患者列举治疗成功的案例,促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生活护理:护理人员应指引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休息习惯,保障健康规律的生活。避免因暴饮暴食、过度兴奋等不良习惯等出现严重后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生活能力等。(3)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采用讲座、宣传册和板报等方法对其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强调积极配合每项检查的重要性,从精神上支持患者认同感。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悲观和心理否认所占比例。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SPSS17.0软件对临床治疗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

2.结果

治疗组患者护理前,焦虑占95.12%(39/41),抑郁占75.61%(31/41),悲观占46.34%(19/41),心理否认占17.07%(7/41);护理后,焦虑占4.88%(2/41),抑郁占2.43%(1/41),悲观占2.43%(1/41),心理否认占0.00%(0/41);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焦虑占92.68%(38/41),抑郁占80.49%(33/41),悲观占43.90%(18/41),心理否认占19.51%(8/41);护理后,焦虑占73.17%(30/41),抑郁占51.22%(21/41),悲观占29.27%(12/41),心理否认占9.76%(4/41)。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悲观和心理否认所占比例均同对护理前存在一定差异性,P

3.讨论

在对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临床上,焦虑、抑郁、悲观和心理否认等不良因素给其临床治疗效果带来严重影响。焦虑是指心肌梗死疾病发病较为突然,患者在出现该疾病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加上该疾病出现剧烈频繁的疼痛症状;抑郁是指心肌梗死疾病诱发心率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降低患者应激能力,同时,患者对疾病预后和经费较为担心等,患者极易出现抑郁心理;悲观是指患者因疾病带来的生理和精神上的折磨,加之经济压力,其极易出现悲观心理;心理否认是指该疾病给患者正常生活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使患者出现强烈的应激心理状态,增加患者心理否认,出现沉重心理压力等。因此,护理人员应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有效降低其出现焦虑、抑郁、悲观和心理否认等不良因素,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综上所述,本次研究选取的82例心肌梗死患者中,治疗组患者护理后焦虑、抑郁、悲观和心理否认所占比例均同对照组患者间存在一定差异性,P

参考文献:

[1]袁瑞凡.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8(10):176-177.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第9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焦虑情绪;心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常伴有复杂的负性情绪体验,而焦虑是出现最早而且最严重的心理反应之一[1]。大量研究证实,心肌梗死后焦虑情绪可使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还可使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这些表现都可使梗死面积扩大,并发症增多,造成预后差[2]。因此,对AMI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有着重要意义。现将笔者对42例患者的焦虑情绪产生原因及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7月在我院心内科CCU病房首次住院的AMI患者42例,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42~76岁。以上病例采用国际认证的Zung焦虑量表(SAS)测评,SAS总分均达50分以上,且无智力障碍,有认知能力,能进行语言沟通。

2 情绪焦虑产生原因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患者因为经历压榨样的心前区疼痛,气促,出汗甚至强烈的濒死感,产生生死未卜的紧张和恐惧。紧急住院后又因为环境的改变,CCU的监护与治疗以及家庭经济,自我概念改变而焦虑不安,这一切可成为患者产生焦虑情绪的诱因,而对疾病知识的缺乏,疾病预后的不确定,更加重了焦虑的程度。

3 具体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1)首先,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护士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患者的信任。(2)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主要包括AMI基础知识宣教和相关知识宣教,如疾病预防、饮食控制、血脂控制、康复与运动、起居与养生等,视患者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及疾病状况,阶梯式进行,并向家属交代病情,争取得到理解与合作。(3)每日询问患者的饮食、休息、胸痛与胸闷情况,评估心理状况,耐心倾听患者主诉,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给患者以安慰、鼓励及疏导,随时发现患者焦虑、紧张等心理危机征象及时干预,在患者面前应表现镇静、自然和有信心,以消除患者的心理危机。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以针对性的心理护理。(4)每日参加医疗查房,协调医患关系,向患者讲解医疗措施的目的及意义、药物治疗的原理及作用,并鼓励患者参与决策。(5)暗示、放松疗法:恰当运用共情、积极的心理暗示疗法,指导患者用语言及视觉想象诱导心理放松,或用深呼吸配合全身整体放松训练,1日2次,15~20min/次。向患者讲解平静的心境、乐观自信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积极应对能力。(6)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让患者收听广播、轻音乐,阅读报刊、杂志,以减少严格的探视制度所产生的孤独感。(7)经过2周的心理护理干预,出院前再次协助患者完成SAS的测评,观察护理干预前后两者的差异。

经过给予上述具体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AMI患者的焦虑程度明显降低,患者的不适感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达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同时,护士开展心理护理工作,克服了以往关于AMI护理中只重视躯体疾病而忽视患者心理状况的缺点,促进护士学习心理学知识,并增加了护患、医患沟通,医患、护患关系得到明显改善,患者、陪人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