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价值观调研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8 15:17:43

价值观调研

价值观调研第1篇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价值理论及价值观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经过近10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我国价值理论的体系框架。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由单一到多样、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同时也引发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激烈冲突。社会转变根本上是价值观的转变,很多问题的争论实质是价值观的争论。价值观的变化既充当了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引起了一定的混乱。

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国家力图利用其经济、军事优势,对其他国家进行价值输出和文化侵略,试图开展一场没有硝烟的价值战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国家利用其主导全球化进程的优势,力图在全球推行西方的价值观乃至政治制度,实现西方主导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同质化”,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成为90年代国际冲突的重要形式。

同时,9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着社会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当代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产生空前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使世界进入了普遍交往的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角落,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我们的生命本身,对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科技领域的一系列变革,引发了价值领域的深刻变化。

国内改革的深入,国际形势的变化,科技革命的进展,使传统的主导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价值观建设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人们思想观念空前活跃的同时,也出现了价值失范、目标阙失等现象。这种状况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引发了价值观问题研究新的热潮,大大拓展了价值观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价值观基础理论研究得到加强,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受到重视,对我国当前价值观现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导价值观的研究,特别是系统地揭示和总结了邓小平价值观理论。  

二、价值观及其结构  

    虽然对价值观的精确界定还有一些争论和分歧,但是学术界对价值观基本内涵的理解已趋于一致。大家普遍认为,价值观是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知识的另一类认识形式,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准则。“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而人们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理想,便构成了价值观所特有的内容。” “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特殊观念系统。进一步说,它是人们在处理价值问题,特别是那些普遍性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价值观特有的形式,是人们头脑中有关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统。”在心理学中,关于价值观也早有研究,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

价值观是判断好坏的标准,也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禁止的,对此做出判断就要借助于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则对同一事物或同一行为的价值评价也不同。价值观就是价值评价的标准,价值评价的差异根源于价值观的差异。人们的行动受到价值观的指导,在方向各异的行动背后可以看到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在社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文化的精神之所在。“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它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为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往往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差异,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冲突。

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而错误的价值观只会引人误入歧途。“一种价值观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条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当一种价值观同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并能够反映最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时,这样的价值观就是合理的、正确的。而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违背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的价值观就是不合理、不正确的。关于价值观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讨论,以及关于价值真理的讨论都与此相关。主张价值观具有绝对性和真理性,就是肯定正确价值观与错误价值观之间界限分明,不容混淆。

    价值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世界观是价值观的前提,有了科学的世界观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价值观的一个部分,价值观对人们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理解生活、如何处理人我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共同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动,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是对人的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术界普遍认为价值观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就个人的价值观来说,有的居于核心地位,它制约和引导着其它价值观。就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而言,有的价值观居于主导地位,它引导着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从主导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中引申出次要价值观,从而形成主导价值观的“保护带”。但是究竟哪些价值观属于核心价值观,学术界对此意见分歧较大。

  观点之一:在价值体系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信仰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这就决定了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设的核心。”

    观点之二:价值观念的深层结构是与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相联而形成的对最高价值的看法或原则。它构成价值观念的内核,表层结构则是由之推出和派生的对具体事物、行为的利害、好坏的观点,执行评价标准的功能。

    观点之三:关于劳动的价值观和关于人我关系的价值观是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价值观。劳动价值观用以解释劳动的价值,合理的劳动观可以激发劳动的热情和创造的渴望。人我价值观用以解释人在社会中的价值,正确的人我价值观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观点之四:本位观念是价值观的核心。把什么看作是最重要的价值,以什么作为衡量其他价值的标准,对此作不同理解就形成不同的本位观念,如群体本位、个人本位、权力本位、金钱本位、能力本位等。

    观点之五:利益观是整个价值观的基础,也是其核心。

    以上是在哲学的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探讨。在心理学中也有对价值观内容的分类研究,最有影响的分类方法是将价值观分为经济的、理论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不同类别,并按此标准制定了价值观研究量表。还有的心理学家将价值观分为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每一类由18项价值信念组成。

我们认为,区分价值观的层次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实践问题。从当前社会面临的价值观问题出发,以引导社会价值观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划分价值观的层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我们主张从以下三个方面划分社会价值观的层次。

    第一,要区别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个或几个价值观成为主导价值观,它们引导着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信仰。主导价值观应该有最广泛的接受者和最深刻的解释力,成为社会群体在观念上普遍认可并在行动中实际践行的价值标准,为人们的价值评价、价值选择提供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主导价值观还应该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和基本要求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人心,发挥更强大的引导作用。当一个社会主导价值观阙失时,会出现价值危机、信仰危机、价值失范等现象,此时必须尽快确立主导价值观。非主导价值观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主导价值观基本一致的价值观,对这些价值观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另一类是与主导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应注意这些价值观对社会和个人造成的消极影响。

    第二,要区别理想价值观和一般价值观。理想价值观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最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其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理想价值观在目前社会历史阶段还不能成为社会大众普遍践行的价值观。如果无视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把理想价值观作为唯一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宣传,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为此,在提倡理想价值观的同时,还应该宣传人们应该践行而且能够认同的一般价值观。如爱国主义、公民观念、社会公德等。一般价值观不能违背理想价值观,一般价值观也应该发挥提升人们思想境界的作用。

    第三,要区别公共领域的价值观和私人领域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所涉及的领域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涉及的是社会公共领域,如政治观念、公德观念等;有些价值观涉及的仅仅是私人生活领域,如审美观、职业观等。前一种可以称为公共价值观,后一种可以称为私人价值观。虽然纯粹的私人价值观并不存在,它们或多或少都与公共价值观有所联系,但是区别公共价值观和私人价值观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从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角度进行价值观宣传与教育,应该主要针对公共价值观领域。公共价值观应该统一,如此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有序,而私人价值观应该是多样的,如此才能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当前社会价值观现状  

    关于中国社会当前价值观现状,学术界普遍认为,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样化(多元化)的态势。有研究者指出,目前我国有三种价值观形态同时并存:一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二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所形成的重功利、重才能的价值观;三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极端利己主义、绝对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还有研究者从价值观的内容、目标及衡量体系三个方面对价值观多元化表现作了描述。

关于价值观多样化,学术界指出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价值多样化一方面是对原有价值观内容的拓展、深化和丰富,使价值评价标准更为全面,可以对人和事物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的多样化,造成了多种不同性质价值观并存的局面。如集体主义价值观和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并存;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并存等等。不同价值目标的并存也造成了对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冲击,在一部分人中间形成了“价值虚无、无所适从”的状况,造成了价值失范的现象。

    价值多样化引发了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有研究者把当前价值观冲突的主要表现概括为: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冲突;个体价值观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和利益的冲突。价值观的多样化还引发了信仰的危机。信仰的危机给一些歪理邪说提供了可乘之机,使一些人产生了理想和信念的混乱,误入歧途,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方面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关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价值变迁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当前的价值观与以往的价值观相比出现了“滑坡”。由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负面效应,也由于长期以来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导致价值观念偏离正确轨道,物欲泛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流行,社会风气恶化。另一种意见认为,现在的社会道德风气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如改革开放之前,但价值观念在本质上、整体上却是进步的,人们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平等观念、效率观念、竞争意识、代价和风险意识的强化,都是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不能因为一些暂时的无序和混乱就否定当前价值观念变革的历史进步意义。

    关于中国当前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学术界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仍然是我们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仍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的,没有主导的价值观,主导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或重建阶段。持前一种观点的研究者占大多数。他们比较一致地认为,集体主义是当前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但对集体主义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变化。

    关于价值观现状的讨论涉及到怎样看待传统价值观和亚洲价值观的问题。传统文化的作用及其评价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90年代以来,这种讨论不再停留于对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二元纷争,逐步摒弃了简单的文化决定论和文化相对论,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从价值学的角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行历史反思,从全新的视角重新评价了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的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和思想史。这表现出学术界历史价值观的重大转折。

关于亚洲价值观的讨论是与亚洲经济的兴衰密切相关的。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一度被称为经济奇迹,东亚国家的一些政要和国内外的部分学者把亚洲经济的崛起与儒家文化的影响联系起来,认为亚洲价值观为亚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文化支撑。所谓亚洲价值观一般被归纳为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义利兼顾的行为准则、克勤克俭的生活信条,其核心是整体主义的儒家价值观。国内的一些学者对盲目崇尚亚洲价值观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认为儒家文化与亚洲经济腾飞没有直接关系,也不可能开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各种不同观点表现出此消彼长的状况。更多的学者看到了儒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认为“裙带资本主义”在亚洲国家的普遍存在与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这与金融危机有着一定的联系。亚洲价值观的讨论深化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互关系的认识。  

四、主导价值观研究  

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主导价值观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看法。主流观点认为,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价值观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提倡和坚持的主导价值观。

在近年有关价值观的讨论中,关于集体主义的文章占有很大的比重,这表明集体主义价值观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同时也说明集体主义价值观需要重新阐释。学术界批驳了把集体主义对应于计划经济,把个人主义对应于市场经济的说法,否定了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价值观代替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的观点。指出不应把集体主义价值观与计划经济体制强拉在一起,只要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就应该以集体主义为主导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不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固然对强化集体主义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决不能把这种作用误解或夸大为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巩固和完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经济体制的更新,而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因此,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地位不能改变。

但是,学术界认为,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需要重新理解和阐发,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现实。有的研究者指出,要坚持集体主义首先要澄清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误解。误解之一,认为集体主义就是只讲集体利益而不讲个人利益。集体主义是关于集体和个人关系中把集体利益放在头等重要地位的一种态度、倾向和信念,并不是把集体看作唯一的真实存在、只承认集体利益不承认个人利益。集体主义不同于整体主义,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和集体不可分割。个人利益只有和集体利益相结合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和实现,集体利益代表个人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应在兼顾二者的同时,要求个人服从集体。而尊重、保护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是集体主义的内在要求,一旦集体不考虑并实际地满足个人的正当需求,就迫使个人只有自己去关心自己,脱离集体去谋求个人的发展,这时集体就已名存实亡,成为“虚假的集体”,失去向心力和凝聚力了。误解之二,认为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相排斥。虽然市场经济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体主体性,但市场体系中不同利益主体必须把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为他人或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个人利益才能得以实现。个人意识、个人取向和集体意识、集体取向都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放大、强化市场经济中的集体意识、集体取向,在重视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体性的同时,应明确提出人民为本、集体优先的原则,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有的学者还指出,要坚持集体主义还必须将集体主义的价值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起来,批判地继承计划经济时代倡导的集体主义,合理地对其进行体系结构的调整和内容的更新,形成新的集体主义。与传统的集体主义相比,这种新的集体主义应具有如下两个主要特点:

其一,强调集体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集体成员的正当个人利益。传统的集体主义具有片面强调集体至上性、绝对性的弊端,其突出表现为:过分强调集体的权利,对个人的权利重视不够;过分强调集体形成后个人对集体应承担的义务,对一个真实的集体形成的前提条件即集体必须维护集体成员的切身利益的义务承诺强调不够。新的集体主义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求,将集体应当对个人承担的义务加以科学的阐释。真正的集体应该维护各个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实现组成集体的各个主体的自我价值。这种新型的集体主义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的真实反映,既与个人主义有本质区别,也不同于传统的集体主义。

其二,要体现道德要求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主义,缺乏清楚的层次性要求,过分地强调了道德的先进性,忽视了道德的广泛性要求,错误地把作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应该践行的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要求视为集体主义的全部内容,从而使集体主义脱离了普通群众的道德水准。在现阶段提出集体主义的层次性要求,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们的思想道德层次性的客观状况,符合社会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准的实际水平。集体主义的先进性要求是针对社会先进分子而言的。集体主义的广泛性要求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般社会公民,只要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时,具有谦让精神,能做到“三兼顾”,即在实现个人合理利益的同时,兼顾到他人、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利益,就可以说他们坚持了集体主义的原则。

    学者们对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也作了深入的讨论,认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原则。为人民服务凝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为人民服务,被历史地赋予了以下两大新的特征:首先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关系的社会一体化。其次是为人民服务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制度化特征。把主人意识与服务意识切实统一起来,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邓小平价值观理论为研究探讨主导价值观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对邓小平价值观理论的探讨也是近年来价值观研究的一个热点。学术界普遍认为价值观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邓小平价值理论的基本框架:邓小平价值观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邓小平价值观的基础是爱国主义,邓小平价值观的核心是集体主义,邓小平价值观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价值观的取向是人民利益。很多研究者认为,邓小平价值观思想中的“三个有利于”是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五、当前价值观建设的几点建议  

    总结近年来价值观问题研究的成果,针对目前我国的价值观现状和价值观建设的实际,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认真总结和宣传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价值理论,以此作为我们当前价值观建设的指导思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江泽民同志审时度势,及时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理论,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而且是对价值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标志着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价值理论的形成。这一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价值学说,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适应了世界形势的新变化,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是价值理论的新形态,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时代品格,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高度统一。这一面向新世纪的价值理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为价值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开拓创新为实现手段,以公平竞争为激励机制,以遵纪守法、德法统一为行为准则,以“三个代表”为价值标准。我们当前的价值观建设要紧紧围绕着这一核心价值观展开。要对这一理论加以丰富和发展,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并采取有力措施宣传这一价值理论。

    第二,把“以德治国”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道德观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既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也需要伦理和道德的支撑。在治国方略上,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统一起来。现阶段,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下,要把“以德治国”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以德治国”有两方面的含义:治国者须有德;治国必用德。坚持“以德治国”的方略,首先是加强执政党的思想道德建设,“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执政党的党风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全体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以德治国”的思想事实上是从国家宏观治理的高度强调价值观的建设,从而把价值观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第三,强化价值观的创新。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主导的价值观,我们要努力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而新价值观的生成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价值观的创新要植根于中国实际,把握价值观变革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方法。当前主要应从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进一步挖掘、整理、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价值理论,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创造性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经典作家关于劳动创造价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自然与人道统一、人类共同价值等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显示出现实意义,对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观察和分析全球化进程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因此,我们应该从时展的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始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创造出与时代共进的科学的价值理论。

二是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根据新的形势加以改造,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形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时代感的新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诸如经济上的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政治上的敬业爱国,团结协作;自然观上的尊崇自然,天人合一;道德观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格精神上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开掘,实现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

三是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外来价值观,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作为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西方价值观也有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的方面,如强调个人的权利,独立的自我意识,这些都对发挥个体价值的合理因素有一定作用。在经济领域强调自由竞争,重视信誉,遵守法纪,这对我们发展市场经济也有借鉴意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 ,西方一些政党在90年代后半期发生了引人嘱目的变革,他们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路”的主张就是其政治架构的价值论基础,他们所推崇的一些价值观,如“没有责任就没有权利”,“没有民主就没有权威”,在推动社会变革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要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总结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立足中国实际,批判地借鉴其优秀成果。

四是总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鲜活的价值观,加以精心培育,使之成为新价值观的生长点。人民群众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观的创新者。我们应该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价值理论。江泽民同志倡导的“五种精神”,就是对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先进价值观的宏观概括。再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民主思想,就是对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具体化。还有“知识改变命运”的科学理念,对“知识就是力量”做出了更为鲜活有力的阐释,表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

第四,加强对价值冲突的引导和调控。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和深刻变革,是当代人类文明进程的突出表现。当前,价值冲突表现出普遍化、尖锐化、复杂化的趋势。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矛盾,自由与规范的矛盾,政治统一性与思想多样性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矛盾,传统观念与时代观念的矛盾,外来价值与本土价值的矛盾,公平与效益的矛盾,权利与责任的矛盾,等等,就是价值冲突凸现的明证。价值冲突的结果可能是从无序到有序,最终确立一种新的主导价值观;也可能是主导价值观被摧毁,而新的主导价值观又没有确立,导致社会总体价值目标的失落,从而造成社会心理的失衡与混乱。因此,对价值冲突要加以调控和引导,使科学的、健康的价值观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要在价值观研究中引入定量分析等科学方法,逐步建立一套价值冲突的预警系统,以准确把握时代脉博,及时采取有力举措,主动进行调控,使价值观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健康有序。

第五,要改革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应当注意价值观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将先进性与广泛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提倡什么和要求什么区别开来,切忌形式主义和一刀切。既重视对主导价值观的倡导和宣传,同时也不能忽视一般价值观,尤其是劳动观念和公德观念的宣传教育。不仅要从政治的角度提倡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主导价值观,还要在公共生活领域提倡健康合理的公民观念、责任意识等。在行业部门抓职业道德教育,在家庭抓家庭美德教育,全方位地培育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还需要行之有效的手段,要把思想教育、舆论导向、政策调节、法律约束结合起来。当前尤其要突出强调对一部分价值观加以规范化,以法律、法规、政策的形式,使之成为有强制力的硬约束。价值观教育需要以理服人,也需要以情感人,将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应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将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价值观教育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

价值观调研第2篇

关键词:浙江价值观 适应性 对策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国际形势的变化,科技革命的进展,使传统的主导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价值观建设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人们思想观念空前活跃的同时,也出现了价值失范、目标阙失等现象。人们普遍出现逐利倾向,掀起了经商潮、下海热等。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即以个人主义为核心,逐渐充斥着人们趋利赴势的观念,物欲就像脱缰的野马四处奔腾也给社会带来了混乱和无序.为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和价值观整合带来了困难.甚至诱发了许多违法犯罪活动。所有这些都要求社会主导性价值观承担起新的社会统摄与驱动的职能,以保证社会既充满生机和活力,叉不致失范而无序。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

2.1.目的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的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价值观,是建设现代浙江的现实需要,它来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民族精神,树立和践行浙江价值观,是浙江“更强、更富、更和谐”的本质要求,引领着浙江人民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贯穿并渗透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伟大实践之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励精图治、埋头苦干,在深化“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实践中促进“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才能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写下壮丽诗篇!

2.2 意义

近几年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这一切,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然而要实现社会的长期和谐发展,必须形成能够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一方面,利益格局和组织形式不断分化,价值冲突日益广泛和复杂;另一方面,中与西、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落后,各种价值观相互交织,竞相纷呈。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价值观,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提升。

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巨大的经济资源和技术条件,需要独特的社会政治条件,也需要包括道德精神在内的文化道德资源。而追求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价值观,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多关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关注社会个体道德修养,明确现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价值,建构与社会发展相应的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为浙江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动力。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个别交谈、小组讨论、文献检索

四、调查对象

浙江省金华市洋埠镇居民,金华市市民,及在校大学生

五、调查结果及分析

此次调查共向金华市市民及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27份。为确保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与专业性,调研组借助SPSS19.0专业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一)公民对浙江价值观的了解程度

(二)公民践行浙江价值观的方式

由图表二可知,影响个人践行浙江价值观的最大因素是家庭教育,其次是朋友圈子,然后是学校教育,可见家庭教育在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方面作用很大,虽然学校教育的影响靠后,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在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从图表三中可以知道大部分公民希望大众传媒在宣传浙江价值观方面加以正面引导,并且开设专门栏目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浙江价值观。

由图表四知政府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尤其是建立图书馆、文化宫等公益设施,开展地方特色活动以及文化演出等方式,来宣传浙江价值观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

(三)总结分析目前现状及建议

在我国,对价值观的全面系统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与价值观相关的一系列核心范畴,如主导价值观、主流价值观、价值导向、价值取向、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标准等等已经成为从学术研究、到人们的日常用语、直到官方的正式文件都大量使用的概念。而浙江省出台的浙江价值观历时4个多月,在“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中,收到5万多份建议稿,23万余次的价值观词条,全省11个市人民热情参与,总结出“务实、守信、崇学、向善”八字内涵。

六.结束语

本次研究针对浙江价值观分析与影响,采用问卷数据以及文献搜索等方法探究浙江价值观的现状,经过小组讨论得到解决方案。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巨大的经济资源和技术条件,需要独特的社会政治条件,也需要包括道德精神在内的文化道德资源。而追求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价值观,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多关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关注社会个体道德修养,明确现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价值,建构与社会发展相应的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为浙江进一步发展指明正确方向,提供支持和动力。(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荣国,仇小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价值观冲突的控制[J] .广东: 广东商学院, 2009.

[2] 史瑞杰.价值观建设与大学的社会责任[J] .2011.

[3] 姬翠梅,张桂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调研分析[J] .山西: 山西大同大学, 2011.

[4] 北京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关于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研报告[J].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2002,(01) [5] 梅荣政,王炳权.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J].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7,(06).

[6] 杨芳,梅荣政.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11,(10).

[7] 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J].1006-0391(2007)02-0036-4.

[8] 鲁宽民,杨尚勤.网络时代边缘化价值观对青少年的侵蚀[J].西安:西北工业大学,1003—3637(2012)02—0212—04.

价值观调研第3篇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药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取向及特点。方法:运用修订后的萨帕职业价值观量表对复旦大学药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学生职业价值观更多受到宏观社会文化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药学专业特点。结论:药学教育应积极倡导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为医药行业和社会发展服务。

价值观是人类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对个人的行为及其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价值观(work values)是个人追求与职业有关的目标,以及在从事工作时所追求的职业特质或属性。黄希庭等〔i7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价值观既表现在人们的择业观上,也表现在具体的工作态度上。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职业价值观与个体职业选择、工作满意度和道德判断均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影响到工作绩效。因此,无论是对个体还是组织,了解其职业价值观,并尽可能保证职业价值观与工作的匹配,将有利于个体和组织的良好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药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取向和特点,以便为药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塑造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上海市复旦大学药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问卷调查。共发放职业价值观量表78份,回收67份,回收率85. 90%。有效问卷67份,有彭率100 %。应用excel软件将问卷表数据录人,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方法采用宁维卫修订过的萨巾〔( 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 Work Values Inventory简称WVI),修订后的量表既适用于在职人员,也适用于学生。萨帕将职业价值观分成3个维度,即内在价值(与职业本身性质有关的因素)、外在价值(与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因素)和外在报酬(在职业活动中能获得某种满足的因素),每个维度下又组分为若干个价值尺度,共有巧个。它们的含义分另L是:“生活方式”指希望工作能带来消遣、休息或享受的生活方式;“经济报酬”指希望通过工作获得优厚的报酬;“成就”指不断完成自己的目标;“工作环境”指希望有优越的工作条件;“同事关系”指希望与同事的相处感到愉快;“独立性”指工作时不受他人的干扰;“变动性”指希望工作内容丰富多彩;“利他主义”指希望工作能为大众谋利;“创造性”指希望工作能不断产生新想法和新东西;“声誉”指希望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监督关系”指希望与上级容易相处;“安全性”指希望工作稳定;“美感”指希望工作能追求美的东西,得到美的享受;“智力激发”指希望工作中充满困难和挑战;“管理”指希望通过工作能获得对人、事的支配权。每个价值尺度都通过四个问题来测量,共60题。测量采用五级评分法,分别为“很重要”分、“较重要”4分、“不能确定”3分、“不重要”2分、“极不重要”1分。

2结果与分析

2.1药学生职业价值尺度得分的总体情况67份有效问卷中,男生34人,占51%,女生33人占49 %;上海学>,!

2. 2职业价值取向受社会宏观文化的强大影响本研究与杨慧[2〕对华中科技大学201位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进行了比较(见表2),表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重视“生活方式”、“经济报酬”、“成就”、“同事关系”等价值。这说明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社会宏观文化具有强大的整合同化能力,其他影响职业价值观的因素只在有限范围内产生作用。

3讨论

3.1大学生正处在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期,其职业价值观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药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主要受宏观社会文化的影响,但是,专业教育亦有不可忽略的影响。郑伦仁等〔’〕曾对全国14所高校1 044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文科生和理科生职业价值观尺度的重要性顺序显着相关,但在某些尺度上具有显着差异,如文科生对美感和成就的评价高于理科生,理工科大学生对变动性的评定高于文科大学生。孟续铎〔4〕2006年对北京地区25所大学425名应届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调查发现,不同专业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的某些因素上有显着差异,如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看重工作的自由性和经济报酬,

法哲类大学生则对社会声望与地位特别看重。

3. 2药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外在价值高于内在价值的倾向,可能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有关现实生活表明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对职业行为具有不同影响,西方学者研究发现,有外在动机倾向的个体在工作雇佣期有如下表现:偶然性习得比较粗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降低;得到的知识比较粗糙;比较急躁、刻板;需要打破工作定势时的固化思想较高;在变化的工作中创造力较低。此外,有外在动机倾向的人,经常是服从权威的,或想得到奖赏的;而有内在动机倾向的人,经常是独立的,不迷信特权的,自信的。曹娟I进行的教师的职业需要与教学成效的相关研究发现,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更注重职业的内在价值。因此,帮助药学生发掘职业的内在价值,将职业与兴趣、能力相结合,将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潜力。

3. 3通用职业价值观量表可能无法满足药学生核

心职业价值观的测量尽管在重要价值尺度的排序上,药学生与普通大学生表现出了较大的一致性,但在一些具体价值尺度的评分上两者仍表现出一定差异。如药学生对“生活方式”、“经济报酬”、“工作环境”、“变动性”、“安全性”的评价较普通大学生高,而对“利他主义”、“声誉”、“美感”、“管理”的评价较普通大学生低。由于本研究的样本较小,范围有限,可能存在某些偏差。此外,目前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大多是在不同院校开展,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也可能是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因此,药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仍需更多的对照研究来帮助判断,或设计专门的药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

价值观调研第4篇

[关键词]就业价值观 就业选择 问卷调查法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28-01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较以往发生了重大改变,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调查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所谓就业价值观,一般是指人们在就业过程中,对于种种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行为取向标准。从医学生的角度对就业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旨在补充就业价值观的研究体系,并为就业指导部门提供参考信息。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贵阳医学院在校学生360名。居住地:城市170人,农村190人;研究采用《医学生就业价值观问卷》,包括对价值观的认识、人生规划、物质生活、职业选择等25题项。就业观念的准确定义是有关就业的意识、态度及想法。而态度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就业观,就有什么样的就业行为。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调查内容与分析

在360份问卷调查中,涉及医学院各个专业,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学生对就业价值观的了解程度如何,学生自身就业规划情况以及在他们看来对于学校需要加强就业方面的信息还有什么要求等问题。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多数同学对于就业价值观的认识较深刻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你如何认识就业价值观”,80%的同学认为能正确的认识就业价值观;对于“你认为你如何看待你的人生规划”,70.1%的同学认为他们很清楚自己的人生规划;对于“你是否有明确的职业理想与规划”,78.4%的同学表示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并且也有行动。调查问卷表明:1.大多数同学对于自身的人生规划有积极的想法,并且希望在校期间能够有就业创业方面的讲座,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2.高年级的同学对就业方面的认识比大一的同学要深刻,源于他们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服务、学习参观等活动;3.在调查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医学院学生也认识到就业观念的重要性。

(二)学生对于如何提高对就业价值观的认识有自身的见解

假设有一场有关就业创业的讲座,68.2%的同学对在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感兴趣;58.2%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创造空间;72%的同学认为就业价值应体现在对国家、民族或者全人类的贡献上;对于学校如何提高就业观的建议上,90.5%的同学认为应该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以及多开展模拟招聘会。根据以上调查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更多的同学希望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学校进行的讲座获取更多的关于就业方面的知识;2.希望学校可以更多地提高课程质量,使他们在课程当中获取更多的有关知识。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一)通过提高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以便提高学生对就业价值观的认识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提高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和学校进行的讲座具有重要意义。就业指导课程是指导学生在就业方面最直接的途径,应该通过问卷以及多媒体手段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加强就业观念的提升

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模拟招聘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启发,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现场招聘会,以提高学生对单位和社会的认识。例如,组织同学在学校开展模拟招聘会,让学生自己组织,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也可以让他们了解招聘会是一个什么形式,活动结束后通过写心得体会让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和体会。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就业素质,让教育循序渐进

就业指导课程和学校进行的讲座是学生对于就业价值观的初步认识,可相应地开展关于“好职业”“好岗位”“好工作”的讨论,并邀请典型人物进行宣讲以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医学生各个年级层面的学生就业价值观和就业心态有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应对。老师要因人施教,指导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倡导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学风、班风,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的生活、工作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所以,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长,引导学生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后,对于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关键所在,在求职过程中学生的焦虑和不良情绪依然需要相关领导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庞芳.独立学院女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5(3),32-33.

[2]罗筑华,陈熙,张天成.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J].教育管理研究,2010(1):31-32.

[3]张亮,原晓红.2008届汕头大学医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与现状调查分析[J].校园心理,2009,7(1):16-20.

价值观调研第5篇

【关键词】汉中;景观文化;育人价值

地方景观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之所在,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本课题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背景,与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相呼应,以各地兴起的文化规划和建设的高潮为契机,以地方景观文化为研究方向,这符合时代的需求。同时,这对探讨当地文化景观对人的影响具有很高的价值,重新思索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们将以此为基点,让更多的人关注文化,了解人文景观文化的内涵及其教育作用,重视景观文化的文化传承、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重视景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着眼点,同时也为两汉三国景观文化影响力的扩大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及切实可行的参考建议。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采用实地考察法、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展开,对汉中两汉两汉三国景观文化景点里的400名游客实行抽样调查。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的是一份科学的关于“景观文化对环境育人价值”的调查问卷,该问卷设计了两部分的相关内容,第一部分的内容包括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成长环境(城市或农村)、文化程度。第二部分的为问卷正文内容,题目有:①调查人们对两汉三国景观文化的认识的题目有:你最关心本地区的什么;您认为景观属于文化的范畴吗;您对本地两汉三国景观文化的了解程度为多少;您及您的家人或朋友是否经常来游玩这些景观吗。②检测人们对汉中两汉三国文化的功能的认识的题目有:您认为景观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作用吗;您认为两汉三国景观文化对文化的传承作用有多大。③检测人们对景观文化的育人价值的题目有:您认为两汉三国景观文化有育人作用吗;您认为当地的景观文化对您有哪些影响。④检测对汉中两汉三国景观文化保护的题目有: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过程景观文化有必要保护和发展两汉三国景观文化吗;政府对文化文化景观的保护程度有多大。

3.施测:采用匿名式展开调查问卷,数据收集于2012年8月21日完成,数据统计于2012年9月中旬完成。

二、汉中景观文化育人价值发挥的现状

(一)汉中两汉三国景观文化区提供了一个自然舒适的生活环境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这里雨量丰沛,气候湿润,形成与关中、陕北完全不同的气候气象及资源环境。它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汉江滋养的丰饶盆地,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誉。汉中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地质地貌,还孕育出了独特的山水风光,以部级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朱自然保护区等驰名中外。南湖、南沙河、紫柏山、天台山等七处省级风景名胜区,风光旖旎,美不胜收。有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和紫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四处国家森林公园,尤其是以盛产“秦岭四宝”的佛坪、长青二处部级自然保护区在全国范围内更是独一无二。实为“中华聚宝盆”。

除此之外,汉中与两汉三国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刘邦凭借汉中休养生息,自此发迹,一统江山,成就汉室。两汉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曾上演一幕幕辉煌的史诗。身处汉中景观文化中,一边欣赏着美景,呼吸着新鲜空气,一边品尝着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厚重文化,怡然自得。

以天荡山古战场为例。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每天都会有大批的人们到天荡山上休闲放松。经调查显示有超过5成的人很了解附近的两汉三国景观文化,而有近8成的附近居民会经常光顾天荡山。通过我们当时的笔录发现,他们喜欢到天荡山游玩是因为山上空气清新,环境安静,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繁华,而且这里适合人们爬山锻炼身体。山清水秀、景色瑰丽,登高临远,这里确实是陶冶情操的好地方。

类似于天荡山这种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自然风光景观文化在汉中随处可见,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拥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水利风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陕西南线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早在2002年被国家确定为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地区。这些自然风光景观文化独特秀丽,质朴,自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然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汉中两汉三国景观文化的历史教育意义

汉中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刘邦曾以汉中为基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完成统一大业,兴建了汉王朝。韩信被拜将于汉江之滨;张良功成名退于紫柏山。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老将黄忠刀劈夏侯渊;骁将赵云汉水之滨大败曹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诸葛亮屯兵汉中,六出祁山,成败皆在汉中,死后归葬在汉中的定军山下。我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张骞的故里和东汉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葬地均在这里。汉中境内有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张骞的墓地、蔡伦的墓地,还有“天下第一武侯祠”的武侯祠,以及褒斜古栈道和被誉为“国之瑰宝”的“汉魏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等众多的历史人文遗址。中国历史一路走来,在汉中留下了不少遗迹。两汉三国历史中所建的纪念性建筑物以及当代旅游发展中所创立的景点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很深远的教育意义。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汉中类似这样的景点有很多,我们又以汉中勉县的两汉三国景观文化为例,如表一勉县景观文化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景观背后悠远的历史渊源,当我们站在这些景观的旁边时,我们会穿越到一个时代,经历历史的洗礼,感受古人睿智的光辉。

(三)营造一种浓郁的人文文化氛围。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水横贯其境,汉水不仅浇灌出了汉中秀丽的自然景观,也孕育了汉中古老的文明,例如栈道文化:汉中栈道自古就是连接秦蜀、沟通陇鄂的必经之地,特别是始于春秋,兴盛于汉唐的秦巴栈道,更是我国古人翻越秦巴山脉、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汉中境内的七条栈道:褒斜道、金牛道、陈仓道、傥骆道、子午道、米仓道和荔枝道,绵延千里通川达关,其数量之多,年代之久,世之无双,令人叫绝。每条栈道都曾演绎过或轰轰烈烈的历史话剧,或缠绵悱恻的爱情佳话,或文人墨客的感慨抱负等。其中广为人知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都发生于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中又受到了秦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的影响,因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融合文化,这在人们的生活习俗、民居宅地、饮食习惯、宗教文化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汉中地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汉中的文化,让她无处不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文化氛围,熏陶了一批批游客,壮大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综上所述,汉中两汉两汉三国景观文化区不仅提供了一个自然舒适的生活环境,还为人们提供了历史教育场所以及制造了一个浓郁的人文文化氛围,这都是其发挥着强大的育人价值功能。但是根据我们我的调研发现,有超过9成的人们认为两汉三国景观文化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起到重大作用,并且认为有必要保护和发展两汉三国景观文化,但是当今其育人价值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原因主要有这些方面:商业气息过于浓厚;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当地人们不引起足够重视;交通不够便利等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调研组经过反复研究,并综合接受访问的群众的意见,提出我们的建议,希望能够为汉中两汉三国景观文化充分发挥出其育人价值的作用贡献一点力量。

三、建议

1.政府方面,应该加强对两汉三国景观文化的保护力度,重在宣传两汉三国景观文化的丰富内涵,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呈献给游客,提高传统历史文化景观的质量。汉中两汉三国的景观文化不纯粹是自然风光,而是在每一个自然景观的背后都蕴藏着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政府在打造两汉三国景观文化形象的时候应该进行深挖掘,广发现,例如开发一些民俗艺术节、收集历史文化故事、编著更为详细的地方志等等,让其充分体现出历史教育价值。

2.旅游景点管理部门加强管理,侧重宣传。正如上文所述,两汉三国景观文化蕴藏着浓郁的人文文化如栈道文化、古战场文化、历史人物的传统民族精神和智慧等,这些文化赋予了景观文化更深层次的意义。旅游景点管理部门应该着重揭开这些景点背后神秘文化的面纱,而不是做些表面的、庸俗旅游的噱头的工作。

3.当地的学校应该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学习先贤们遗留下的优秀的文化,学生要了解历史,注重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景观文化的育人价值中的人指的群众,但更倾向于青少年。我国的青少年是中国未来的一代,如果不学习我们先贤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那又如何能够承载历史的使命,更谈不上宣传中国的文化了。所以当地学校应该注重组织学生参观这些自然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景观文化,让学生了解历史,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真正让景观文化发挥育人作用。

4、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的倾斜力度。一方面,汉中盆地是一个地形复杂的地区,很多地方交通还不是很便利,要想扩大汉中景观文化的育人作用,首先就要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汉中地区,而便利的交通起到一个关键作用。因此,地方政府要想真正落实景观文化的育人价值,必须要让财政倾斜交通。另一方面,部分遗址遭到破坏或者年久失修,政府需要把一部分财政倾斜到对历史文化景点的修缮和保护上。

价值观调研第6篇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性价值观; 调查研究

A survey on sex valu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EI Hanbing, WANG Hui

Baotou Medical College, Inner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ermongolia 014010, China

【Abstract】Sex value,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value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tudy and lif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the rapid growing information era with all sorts of sex conception entering into the society, it becomes even necessary to have sex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made a survey on college students' sex value and proposed some viewpoints concerning sex value instruction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collected data.

【Key word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ex value; Survey

引言

性是人的一个基本需要。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性,人既是性的产物,也是性的实践者。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它既要受到人类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的支配,又要受到人类文化和道德发展的制约。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的青春后期和性心理发展的恋爱期,他们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都趋于成熟,对性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如今互联网及各种媒体高度发达,各种性观念充斥社会,特别是西方性自由、性放纵思想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性价值观。潘绥铭认为性价值观是指人对自身和他人的性活动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性活动包括,也包括非直接肉体接触,但仍以获得或性感受为目标的行为。性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关系到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与进步。因此,对当代大学生性价值观的调查研究显得格外重要,这为如何采取正确方式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性价值观提供了依据。

1 研究方法

笔者对包头市三所大学在校大学生作了一次有关大学生性价值观的现状社会调查。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形式。

1.1 样本抽取本调查从2010年3月开始,2010年5月完成,采取调查问卷形式,随机选取包头市三所高校的在校学生500名,抽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大二、大三为主,男女生比例为1:1。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2份,有效回收率96.4%。

1.2 调查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形式。调查问卷涉及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大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概况、大学生对学生发生的看法、大学生关于性与婚姻的关系等问题。

2 当代大学生性价值观现状

本研究在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性价值观现状作如下概括。

2.1 大学生对性基本知识了解概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23.77%的学生经常有性冲动,有49.06%的学生偶尔有性冲动,有10.75%的学生没有性冲动,有16.42%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性冲动。当有性冲动时,有37.88%的学生采取转移注意力,有12.69%采取压抑,有34.81%的学生采取性,有7.88%的学生选择发生,有6.73%的学生选择其它。

2.2 大学生恋爱及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有32.35%的学生曾经谈过恋爱,有44.12%的学生正在谈恋爱,有5.88%有过单相思,17.65%的学生没有经历过恋爱。

有23.76%的学生与异性的关系是一般朋友,22.77%的学生与异性有过约会,24.75%的学生与异性有过接吻的行为,8.91%的学生与异性有的行为,9.90%的学生与异性发生过,有9.90%的学生与异性同居。

2.3 大学生对学生的看法

关于性观念问题,有16.35%的学生认为自己很传统,35.58%的学生认为自己较传统,31.73%的学生认为自己处于中间状态,15.38%的学生认为自己较开放,0.96%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开放。关于婚前的“童贞”问题,有33.33%的学生认为对女性很重要,对男性无所谓,0.98%的学生认为对男性很重要,对女性无所谓,51.96%的学生认为对男女都很重要,13.73%的学生认为对男女都无所谓。关于爱情与性的关系问题,有4.95%的学生认为有爱而无性,65.35%的学生认为先有爱后有性,27.72%的学生认为爱和性可同时产生,1.98%的学生认为先有性才会有爱,没有学生认为最好有性而无爱。关于与发生性关系的异性结婚的可能性是多少的问题,有11.11%认为没有,26.26%的学生认为是40%,24.25%的学生认为是60%,24.24%的学生认为是80%,14.14%的学生认为是100%。关于与异性发生的最大障碍问题,有21.85%的学生选择怕被同学知道,23.84%的学生选择怕被家长知道,12.58%的学生选择怕被老师知道,25.17%的学生选择缺少金钱,16.56%的学生选择有罪恶感。关于是否会影响到学习的问题,有26.73%的学生认为会,有50.50%的学生认为不会,22.77%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关于是否会影响到以后的婚姻生活的问题,有29.70%的学生认为会,37.62%的学生认为不会,32.67%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关于如何评价有过的同学的问题,有3.96%的学生表示支持,6.88%的学生表示鄙视,38.12%的学生表示理解宽容,51.0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3 结论与思考

3.1 多元性价值观的相互碰撞及其引发的矛盾心理

从宋代开始中国人性观念变得越来越否定、压抑。中国人在性问题上,历来是暖昧的,是谈性色变的,所以,性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一直处于含糊、不明朗、彼此心照不宣的状态。但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当代大学生接触多元文化信息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一代都要高,这一方面,开拓了他们的眼界,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另一方面,也对他们传统价值观包括性价值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使当代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形成既受到东方否定、压抑性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西方近代性解放思潮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性观念是中西文化相互冲击、相互碰撞的产物和必然结果。选择“性解放”还是“性保守”,或是折中,当代大学生必须面临选择。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性价值观处于矛盾之中。例如:11.11%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可能与发生性关系的异性结婚,只有14.14%的学生认为自己会100%与发生性关系的异性结婚,而且38.12%的学生表示对有过的学生表示理解宽容,51.0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这些都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性“解放”的渴望与肯定;另一方面,16.56%的学生表示与异性发生性关系最大的障碍是罪恶感,23.84%的学生认为与异性发生性关系最大障碍是家长,51.96%的学生认为婚前“童贞”对男女都很重要,这些又体现了传统性观念对于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影响。

3.2 客观、理智的认识和评价大学生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已经是成年人,渴望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得到性的满足,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的不应该遭受过多的指责和批评;另一方面,他们还没有完成学业,没有经济基础,思想观念还处在不稳定期,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的应该更加的慎重,因此,大学生受到了社会、学校、家庭的广泛关注。那么,我们――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大学生的呢?笔者认为:

首先,我们应该对大学生表示理解与宽容。毕竟,性是人的一个基本需要,人类的繁衍生息离不开性,人类的社会生活也离不开性。性的满足作为评价人是否幸福的指标,是任何成年人都有权利获得和享受的,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从对人性的关爱角度予以理解和宽容。

其次,在我们为大学生的表示理解和宽容的同时,也要让大学生明确理解不等于支持。一方面,我们要为已经有过的学生解除心结,消除他们的罪恶感,因为在这次调查过程中发现,有23.84%的学生认为与异性发生关系的障碍是怕被父母知道,有12.58%的学生怕被老师知道,有16.56%的学生有罪恶感。因此,为了使这些学生能够安全的渡过后的心理障碍期,使其以后的学习、生活不受影响,我们必须理解和宽容这些学生。另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的使大学生认识到大学生的不良后果,例如,会分散学习精力,意外怀孕对女生身心带来的巨大伤害等等,使他们更加理智的对待问题,尽量减少大学生对他们造成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

3.3 对大学生性价值观进行积极的、有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由于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他们对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性价值观教育应该采取更多的引导手段。采取家庭配合、学校主导、社会影响的方式。

首先,性生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性生理知识教育内容比较广泛,包括解剖学知识、卫生常识、、遗精、月经紊乱、避孕等问题;男女性别的心理差异和男女性社会角色的特征;障碍的表现、医治与预防的知识以及遗传与优生问题等等。通过这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性知识,既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对异性的神秘感与好奇心,有效地消除由性生理的变化而带来的紧张与不安情绪,为大学生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又可以减少大学生由于性知识缺乏而造成的身体伤害。

其次,性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也可以看的教育。要让大学生理解性不仅是为了生理的需要,同时也是情感的需要,是爱的表达方式之一。性与爱是不能分割的,不能为了释放自己的性冲动而去伤害其他人。有性无爱是错误的观念,同时有爱无性也是不正确的,在调查中发现有4.95%的学生认为应该有爱而无性。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异性,正确对待,正确对待性与爱的关系。

一个人的价值观指导着他的行为,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大学生的才可能更加健康。国外的性教育也表明了,仅仅教授学生性知识,并不能达到性教育的目的,一定要注重价值观的教育,这才是更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明.性教育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

2 潘绥铭,曾静.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

3 郑连斌,等.当代大学生性观念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0,(4):36-41.

4 雷焕贵,段云青.大学生性观念导向的人性化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2):93.

价值观调研第7篇

关键词: 农村 中学生 体育 健康 价值观

1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复杂多变,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基本观点理念不断更新和创建,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的力度加大,步伐加快,以尽快适应社会的多变的发展。体育事业作为社会和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也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加快改革步伐,才能适应社会的协调发展,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的思想理念骨架已基本构建。二者构筑体育基本思想理念的平台,学校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容纳90%的体育人口,是体育价值理念平台的基本支柱,是体育事业最活跃的层面。教学改革已将学校体育价值转轨到健康体育思想及理念。新的教学大纲、教材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已顺利实施,现逐渐构筑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学校体育的基本因子优化组合而成的健康平台。必须研究分析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理念,只有了解学生的价值理念,认识基本规律,才能对学校体育进行科学合理的革新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尽管对体育价值观的研究也不乏其人,但大都集中在城市。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故此农村中学生的体育意识、思想、理念及价值观直接影响我国整个学校体育的改革于发展。为了推动全民健身、构筑健康思想平台及加快学校体育的改革,从而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得提高,作者针对河南省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以共同行们商橘。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大量的文献资料。

3.2访谈法

作者依据河南省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选择性地对郑州、新郑、开封、洛阳、南阳、商丘、周口、濮阳等地区农村中学生进行访问面谈,了解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认识、取向、及追求。访问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有关教育、心理、哲学、体育等方面专家及在农村中学任教的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体育教师,通过沟通交流对农村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认识基本达到共同趋向。

3.3问卷调查法

3.3.1问卷制订

依据赵冰洁〈〈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几点思考〉〉所采用日本心理学家高木秀明加腾隆胜修订的价值观测量表及许仲槐《港奥台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研究》的调查量表,结合访谈的实际情况自制调查量表。

3.3.2量表的修订

量表制出后由六个年级的农村中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层面来理解修改并提出建议,参考有关专家及优秀体育教师的意见,筛选出十五个问题,每个问题均有很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很不同意五种不同的回答态度,制成如下量表。(如表一)

3.3.3效度验

问卷由学生、优秀体育教师及有关专家共同参与制订,对其结构和内容较高的评价,故有较高的效度。

3.3.4信度检验

采用重测法,以(男:女)3:2的比例每个年级选五人(共30人)进行间隔三周的两次测试,依据李克特五级量表法按同意度分别给予5(很同意)、4(同意)、3(一般)、2(不同意)、1(很不同意)分,采用电脑spss系统来统计分析:经方差分析得组间方差f=0 .0574〈 f0.05(1.58)=4.032 ,p>0.05 两次测试无显著差异,相关系数 r=0.8535 表明本问卷有较高的信度。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调查表(表一)以下是关于体育价值观的15个问题有五种不同的回答态度,请依据自己理解将认为符合自己的态度挑选出来(在括号内打对号)

表一 (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调查表)

3.3.5问卷调查及处理:按比例分层次进行抽样调查(男女比3:2)。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6份,回收率91.2 %,经整理得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92.11%,其中男总252人、女总168人,初(高)210 人= 男126人+女84人 ,将所得问卷以李克特五级量表用电脑spss系统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逐渐城镇化、农民逐渐商业化、劳务人群逐渐都市化以及农村旅游业向主题公园、休闲娱乐、渡假保健等发展。近城边农村经济结构经济升级,整个学校体育的产业化、社会化、大众化、健康化的发展趋势,吸纳社会资金而向社会开放,逐渐向容经济性、开放性、社会性、大众性、健康性为一体的新型学校体育匡架体系。农村城镇化,由城市到农村,由城镇带农村,既城镇辐射照带农村发展,由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因素共同推动农村体育的结构升级,尤其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的影响,以人为本的健康思想筑建了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的新型思想及理念平台。将调查数据整理得如下统计表(比率计算,各题项得分比率=各题项得分和/各题项最高分,男女、年级、初高各自所占比率)。依据学生得分比率80%、70%、60%、60%以下为界分为几个级别来分析论述。 由调查可知农村中学生基本形成了以身体健康为首,、以调节大脑愉悦身心促进智力发展、磨练意志品质、陶冶情操等心理健康和培养上进心竞争意识等思想品质健康、中华民族强盛等群体健康为基础的体育健康价值为第一级层取向,其得分率均在80%以上, 有很高的肯定态度。表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深深根植于农村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 以追求体育活动实现生活感、随意、自由、平等、无拘无束及与同学交往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做体育健将拿金牌为国争光的价值取向为第二级层价值观,其得分率均在70%以上。 以满足好玩的心理、塑造健美的身材、展示自己形象及威信为当代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第三级层价值观,而应付体育考试与做体坛明星挣大钱已基本上呈否定态度,分别得分率42.76%、45.24%。依据人数比例计算应付考试项仅有12.67%的人持肯定态度。见表三 年龄性别不同的个体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态度及取向不同,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对农村中学体育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

表二(依据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统计得分率 %)

4.1 第一级层

第一级层价值观取向于肯定态度,得分率均在80%以上,除(1)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的肯定度呈上升起势,外其它均呈下降起势(如表四)(1)强身健体-促进发育体整体呈很高的肯定态度(得分率94.24%),初高中各年级变化不太明显,但是高中94.48%明显高于初中90.38%,性别差异较小,高三男9476%明显高于女9143%。充分表明:随年级增长农村中学生的强身健体意识明显增强,对体健康价值的追求肯定态度加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深深植到农村中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中,年龄越大对体育的认识越深刻,对体育强身健体意义的取向越明显,由于男女性别对成熟年龄的影响,导致高三女生对强盛健体意识较高一、二年级及同年级男生低。 (3)、(6)、(7)、(9)、(15)均有不同下降趋势,表明随年龄的增长健康意识明显下降。女高于男,初中尤为明显,女性成熟相对男较早的缘故,男子下降趋势,即初一高一时,农村中学生对调节大脑愉悦心身的价值认识及取向肯定度最高,随时间推移学习压力的增大,考分包袱压弱体育调解大脑、愉悦身心、进化心理及大脑的思想意识,表明农村中学生还处在硬实教育笼罩之中。(6)磨练意志品质-陶冶情操得分率在86.10%,初中87.81%高于高中84.38%,整体呈下降趋势,男87.70%高于女83.69%,初中尤其明显。个体越近成熟,心理及思想越复杂,价值越多元化,(女性成熟较早)故肯定度较低。(7)增进上进心-竞争意识得分率82.38%,男女差别显著,男84.52%明显高于女79.17%,整体呈下降趋势,尤其高男最为明显,但是初一女84.29%同高三女77.86%悬殊很大,充分表明生长发育期的女子到高三年级已接近成熟年龄,其思想意识的转变及差距突出,竞争意识的性别差异较强(9)促进中华民族强盛得分率80.86%,肯定态度较高,初中84.57%整体上明显高于高中7 7.14%,初男86.51%高于女81.67%,男子从初一到高三呈下降趋势,初女86.17%高于女77. 14%,毕业年级明显较其它年级(初三75.00%高三74.29%)下降十几个百分点。农村中学生的群体健康意识较强,个体健康已经上升到国家民族高度,初中生的民族精神明显高于高中,岁年龄的增长,民族精神下降,女较男弱(15)促进智力发展得分率 85.00%,初中 85.81%高于高中84.19%,男85.89%高于女83.69%, 男女从初一至高三呈下降趋势。(1)、(3 )、(6 )、(7 )、(9)、( 15) 体育的健康价值观有良好肯定态度,基本上是男子肯定态度高于女子,除(1)外均有下降趋势,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健康心理及思想的的肯定态度竟成下降趋势(随年龄的增长),

表四(依据李克特五级量表得分比率详细统计表 %)

虽说体育健康价值已构筑成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坚强骨架,但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健康思想相对于男生较低,这是由男女发育特点、传统思想及社会地位等因素所制约的。但其基本骨架正随年级的升高而呈下衰趋势。充分表明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受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大众化、商业化、都市化等因素引导其体育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层面的增宽,对体育价值的取向趋于复杂,对体育价值的认识逐呈直接化、现实化,尤其毕业班健康意识及思想明显低于其他年级,而趋于追求直接现实化。

4.2 第二级层价

(4)、(5)、(14)、(12)整体呈较好肯定的态度,得分率均在70%以上。(4 )追求体育活动的随意、自由平等得分率74.52%,高中76.19%高于初中72.86%,女76.31% 高于男73.33%,高中极为明显。说明性别差异在低年级中不显著,而在高中阶段较为明显,男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强于女,随年龄的增长肯定态度基本呈上升趋势,高女79.05%明显高于初女,初三男最低66.67%,高三女最高81.43%,表明年龄越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越强。同时也表明:随年级的增长,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自由和平等渐减,(尤其女生)越近高考对自由平等越渴求。其将体育活动作为满足自己自由、平等、生活化主要因子,以摆脱紧张乏味的文化科‘打禅静坐’式的束缚及说教。对开放、独立、自主性教育的渴求。(5)追求交往获得良好得人际关系整体得分率78.14%,较好的肯定态度,高中75.81% 低于初中80.48% ,男8……0.08%高于女75.24%,男初一(86.19%)最高,高三(73.33%)最低。女毕业年级最低,高中三个年级中高二(80.00%)最高,初中基本上呈下降趋势。学生希望通过体育活动来获得良好得人际关系,但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这表明随年龄的增长,知识层面的升高,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增多,毕业年级因升学而无暇顾及交往导致肯定态度下降。由于社会及传统因素的影响,男性对交往的需求明显高于女性。故农村中学生男子对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价值肯定度高于女生,充分显示出其对体育交往价值的渴求,他们追求体育类似社会生活世界的互动、共享、共创的过程式的个体行为互触的、升华、提炼自己的价值。对交往式的人类社会实践教育的肯定及寄以期盼。(14)追求体育活动现实生活感得分率78.38%,较好的肯定态度,高中79.14%高于初中77. 62%,男79.37%高于女76.90%,男初一81.90%最高,高三76.67%最低,初一女82.14%在整个中学阶段最高。整体上男女均呈下降趋势:毕业年级最低,初一年级学生刚脱离儿童时代,对生活充满无限崇尚,必然对现实生活追求强烈,在学校体育科是其学习中的‘社会大世界’故有较高的肯定态度。随着年龄的增大,思维的发展,知识层面的增宽,对现实生活大世界的追求转移到校外,学习和社会压力等多种因素导致肯定态度下降。但是整体上较高的肯定态度,充分表明:农村中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无尚追求,希望通过类似现实生活的体育活动来体验感受生活,在这一师生共同构筑的生活中展示、实现、超越、提炼、升华自我,使自己能够在将来飞速发展的复杂社会中自如生活。(12)作体育健将-拿金牌为国争光整体得分率74.38%,初中81.33%远高于高中67.43%,男子75.63%高于女子72.50%,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差距为二十几个百分点,随年龄的增长思想逐渐现实化,感觉到拿金牌希望很渺茫,以便减少了为国增光的趋向。而低年级的学生对社会充满希望和理想,志在四方,为民族为国家着想,为国争光的肯定程度较强。由上所述及表中数字表明,农村中学生不仅健康身心奉为龙头老大,而逐渐转移到追求体育的无拘无束、随意自由平等、现实生活感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方向趋同,均给予较高的肯定态度。农村中学生追求平等,向往自由,期盼现实生活的潇洒自如,希望从书堆中摆脱,从教师的管束中飞翔,寻找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娱乐天地和放纵自己的时机,他们追求在真实的生活中同友好的同学和睦相处,以随意、自由、平等方式通过体育活动来达到健康身心及思想,也表现出其对平等教育、交往教育及现实生活教育的追求,对传统教育的大胆挑战。他们希望在现实生活中以平等交往的生活方式来接受知识、提高能力、下意识的提高己升华自己,以便于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4.3第三级层

(2)、(10)、(11)得分率均在60%以上,基本上为肯定态度。(2)满足好玩的心理需要得分率67.24%,整体上看无明显变化。男68.25%高于女65.71%,男从初一到初三69.9 5%--72.38%--73.33%;从高一到高三61.43%--69.05%--72.38%增长十几个百分点。年龄越大,好玩心理需求越大,知识层面越高,所感觉肩负的担子越重,心理压力越大,越敢于直面现实。越接近毕业压力越大,好玩的心理需要越大,驱动参加体育活动的驱力也高,故对体育价值趋向于玩的观念也越强。他们希望从学习束缚中解脱出来。(10)塑造健美的身材得分率69.33%,高中71.43%高于初中67.24%,女72.38%高于男67.3 3%,男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初73.37%、 62.86%、 64.76% ;高 68.57%、65.24 %、60.95% 出中无性别差异的现象,高中男67.62% 明显底于女77.14%,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美的追求升高,女子的爱美之心高于男子,高一对未来报有希望,学习压力也不太大.高三已经出现两极分化,故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11)展示自己-树立形象和威信得分率65.95 %,从整体上看高中67.05% 高于初中64.86%,男67.06 %高于女64.29% , 初中男67.30%高于女61.19%. 高三女69.29% 高于男子63.33%, 女子高三最高,男子高三最低。农村中学生基本上对其持肯定态度,表明其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形象和威信有明确的注意,随年龄的增长自我需要加强,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高三出现女子高于男子的现象,主要是女性对异性的渴求较强(尤其十七、八岁的年龄)。

4.4 持否定态度的级层

(8)、(13)本调查的最低级层,得分率在50%以下,表现为否定态度,由表三可知:持肯定态度的人数比率很低(应付考试12.67% 、 作体育明星挣大钱13.58%)。(8 )应付考试整体得分率42.76%,为否定态度。初中39.24%明显低于高中46.29%,这与高中生参加过中招体育加试有一定关系,男子41.03%低于女子45.36% ,整体上基本呈上升趋势,充分说明:体育加试在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理念中地位较低,对体育加试持否定态度,即使毕业生也不将其作为应付考试的价值追求来取向,在他们意识领域中体育作为考试科目应相较低,心理上不接受这一现实,不希望将这一愉悦欢快的科目作为乏味的考试而丧失体育的意义及最理想的价值。(13)做体坛明星挣大钱整体得分率45.24%,持否定态度,初中46.10%整体高于高中44.38% ,男子46.51%稍高于女子43.33%,初中男子无明显变化;高中男子呈下降趋势,充分表明:农村中学生很现实,也体现出农村中学生体育经济意识淡薄,不认从体育的经济化、产业化、商业化观念,这与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有直接关系,交通、信息的发展相对较缓也有一定的原因。

5小结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农村中学生体育价值观主要取向于健康价值,追求现实生活感、随意、自由、平等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念呈较高的肯定态度;而对满足好玩的心理、追求美感、树立威信、为国争光的价值取向基本肯定;应付考试、作明星挣大钱持否定态度。基本构筑了健康为主体,追求现实生活(自由、平等),获得良好人际关系为主导,满足好玩心理、追求美感、树立威信、为辅的农村中学生体育健康价值观取向理念平台。 6建议

6.1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依据农村中学生体育健康价值观的追求及取向主体。

6.2抓住农村中学生对体育现实生活感、随意、自由、平等及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价值的追求,发挥主导作用,8注意其对合作性、交往性、独立性、自主性、现实生活性的新型教育方式的向往,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开展学校体育改革。

6.3应考虑其它体育价值观念取向科学、合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润智.教育关系学校场域的要素关系与结构.教育研究.2004.11

(2)赵冰洁.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几点思考.广西大学学报.2000.5

(3)张目.青年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许仲槐.港奥台地区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研究.广州体育学院

(5)李得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6)

(6)寅生.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84年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7)

(7)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95年10月版 8

(8)李朝栋.现代教育理念知识学反思.教育研究.2004.2 9)

价值观调研第8篇

对外开放地区青少年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他们的价值观在传统影响的基础上,面临着新的挑战,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地方。研究对外开放地区青少年学生(特别是中学生)价值观的新特点,加强学校德育建设,从而树立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创新意识和献身精神,以适应开放和改革的形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外开放地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新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开放区青少年的价值观问题。

(一)理想观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与内地一样,并没有失去青少年浪漫的天性,他们对人生、对未来也充满信心和希望。他们的理想观有如下特点:

1、人生目标取向多元化。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当问及“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回答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建立事业,追求知识、财富、爱情、服务社会,成立家室和献身祖国等等都有涉及,与内地学生相比,在目标取向方面存在差异,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高尚的人生追求,也有庸俗低级的人生追求。这与开放地区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思潮多种并存相联系。

2、社会理想层次较低,往往与个人利益相联系。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虽然对生活充满信心,但对于社会理想则比较淡薄。有的人对政治不感兴趣,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存在不少糊涂观念。他们更重视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的追求,把个人利益与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希望在满足自己的兴趣、才能的前提下,服务社会,热爱祖国。但如果把开放区的青少年学生与香港相比,开放区学生的社会理想则更浓些。这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对学生思想的不同影响。

(二)公私观

公与私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范畴。公私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的体现。目前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在公私观方面表现出多元的选择趋向和讲求个人实际的特点。

从以下四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公私观的特点。

1、传统的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趋于淡化,明显让位于先公后私,尤其是公私并重的道德观。

2、公私兼顾的观念已成为学生公私观的主流。

3、在公私兼顾这个天平上,开放区青少年学生明显把砝码加在个人利益一头。从中可以看出开放区学生对公私并重和先私后公选择均比内地高,而先公后私却远比内地低。

4、先私后公、有私无公的观点也露出苗头。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公私观变化的特点和趋向,说明当前学生在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方面已由只重社会价值向寻求二者统一的方向发展,这是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影响在学生道德意识观念中的反映。但是学生在公私兼顾的思想中缺乏那种为祖国为人民献身,只讲贡献,不求索取的忘我型思想。这与社会主义德育目标是不相符合的,值得开放区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三)苦乐观

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感受,通常是通过“苦”与“乐”的感受表现出来。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这里有一个衡量标准,这个标准是与个体自身内在的价值体系相联系的。因此苦乐观可以反映出价值观的特点。

1、强调自我发展,以自我理想的实现为乐。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绝大部分都有自己追求的理想,自我意识强烈,他们在幻想年龄中构思自己的未来,以自己的理想未来的实现为乐。如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或实现自己的某些愿望。然而他们的这种理想追求往往与自身的利益相联系,讲求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缺乏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精神。

2、传统的艰苦奋斗精神淡薄。

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把苦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如学习相联系,认为条件困难,学习不如意就是苦,而对于“以苦为乐”的看法则持反对意见。他们的苦乐观是以实际的体验为标准,缺乏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与开放区青少年讲求实效的价值观相联系的。他们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国外社会思潮的影响,已经不再追崇那种精神式的苦乐观,取而代之的是实际体验式的苦乐观,因而对于体力劳动有着鄙视感,吃苦精神不够,在挫折面前有进取心,但缺乏顽强的毅力。

3、在自身理想追求的同时,重视享受,出现了某些消极的享乐主义。

由于受社会上某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开放区的部分青少年学生在思想上也出现了消极“享乐”主义观念,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在于“享乐”,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没钱,把金钱看成是享乐的前提,这种思想虽然为数不多,但代表了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的一种心态,不可忽视。

二、影响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因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发展国民经济,同时,西方的一些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开放区,受到影响最深刻,人们的社会意识、生活方式等等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讲求经济价值、经济利益的意识观念,形成一股“经商热潮”,促进人们竞争意识、自我 意识的发展和私有观念的滋展,从而直接、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以家庭和小团伙影响最为主要。一些家庭成员的意识观念、家庭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如出现“一切向钱看”思想和讲排场、摆阔气现象,以及学校、社会小团伙的意识观念,都给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以一定的影响。学校德育并没有完全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在观念和工作上存在不足,造成一定的失误。

首先,学校德育目标单一,忽视了“双差生”的思想教育。传统观念认为德育就是讲求步调一致,讲求单一思想,忽视学生活跃的思想和独立的个性。特别是对于“双差生”,往往按优秀生的统一要求来教育,结果使得学校德育失去针对性,在学生中出现思想断层。

其次,德育内容空洞无物,脱离现实实际。许多教师为搞好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升学率,忽视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在工作中空谈教条理论,空喊政策口号,不能就社会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具体的生活实际偏差太远,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社会理想、政治思想薄弱。

第三,德育的方式方法形式化,德育工作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心理内层。很多德育工作者往往是追求形式上的目的,在方法上,认为“政治教育就是灌输”,把德育与教学割裂开,造成学生的品德游离现象,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前面三个因素对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变化都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开放的影响是客观的因素,而学校德育则是主导因素。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建设,是当今开放地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关键问题。

三、教育对策。

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点,如何针对这些新特点进行教育呢?这里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问题来探讨。

(一)德育的微观建设

德育的微观建设主要是指学校德育自身内部的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问题。前面分析过,由于“左倾”思想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德育长期处于目标单一化、方法形式化、内容抽象化的现象,与开放的局势不相适应。学校德育必然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改革。

1、学校德育目标层次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目标应该是多层次、多水平的网络结构体系。同时,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又是多元化、两极化,因此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也应该是层次化。

第一层次要求青少年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提倡和树立“大公无私”、“勇于献身”、“艰苦奋斗”的崇高价值观念。这是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广大学生特别是党团员、少先队员、先进分子必须以此作为最高行为目标和准则,不断进取和奋斗。

第二层次要求青少年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想观,提倡和树立“先公后私”,在服务社会,贡献祖国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发展的价值观。这是一般性的要求,全体学生必须以这种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第三层次是一种基本的要求,就是消除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不择手段获取经济利益的思想,培养青少年以自我的行动、才能为社会贡献的思想品质。

多层次的德育目标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加以教育,而不是片面地降低德育标准。应根据三层次步步提高,而不是让学生自由发展或停滞不前。

2、德育内容系统化。

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价值观的成熟程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富有针对性,形成系列化。具体说,青少年阶段德育内容应形成循环,分成多层次来进行教育。

现阶段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以社会理想、集体主义、党的革命传统等为主,但内容的要求不同。少年时期主要强调学生的认识,并引导他们化为行动,解决“是什么,怎么做”问题,而青年阶段则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两个阶段在具体环境中可分成多层次进行教育。这样,环环紧扣,层次递进,循环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内容系列。

3、德育方法灵活多样化。

为了解决青少年学生品德游离现象,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学校德育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把德育与教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如主题班会、夏令营、演讲、革命优良传统和先进事迹介绍、影视教育等,各种具体方法如情境陶冶法、心理疏导法、自我教育法等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实际的集体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在实践的锻炼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二)德育的宏观建设

德育的宏观建设是指把德育当作一个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学校德育的改革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升华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延续性。因此必须把中小学的德育看成一个整体、多个层次,在目标、内容、方法上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统筹安排。特别是小学向初中过渡的阶段,必须注意衔接,避免成为“三不管”地带,给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良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学校、社会、家庭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学校德育必须加强横向交流。首先必须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增强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超前可控性和免疫力,建设一个适合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此外,还要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吸收优秀的教育经验,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观调研第9篇

一、对外开放地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新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开放区青少年的价值观问题。

(一)理想观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与内地一样,并没有失去青少年浪漫的天性,他们对人生、对未来也充满信心和希望。他们的理想观有如下特点:

1、人生目标取向多元化。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当问及“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回答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建立事业,追求知识、财富、爱情、服务社会,成立家室和献身祖国等等都有涉及,与内地学生相比,在目标取向方面存在差异,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高尚的人生追求,也有庸俗低级的人生追求。这与开放地区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思潮多种并存相联系。

2、社会理想层次较低,往往与个人利益相联系。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虽然对生活充满信心,但对于社会理想则比较淡薄。有的人对政治不感兴趣,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存在不少糊涂观念。他们更重视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的追求,把个人利益与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希望在满足自己的兴趣、才能的前提下,服务社会,热爱祖国。但如果把开放区的青少年学生与香港相比,开放区学生的社会理想则更浓些。这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对学生思想的不同影响。

(二)公私观

公与私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范畴。公私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的体现。目前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在公私观方面表现出多元的选择趋向和讲求个人实际的特点。

从以下四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公私观的特点。

1、传统的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趋于淡化,明显让位于先公后私,尤其是公私并重的道德观。

2、公私兼顾的观念已成为学生公私观的主流。

3、在公私兼顾这个天平上,开放区青少年学生明显把砝码加在个人利益一头。从中可以看出开放区学生对公私并重和先私后公选择均比内地高,而先公后私却远比内地低。

4、先私后公、有私无公的观点也露出苗头。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公私观变化的特点和趋向,说明当前学生在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方面已由只重社会价值向寻求二者统一的方向发展,这是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影响在学生道德意识观念中的反映。但是学生在公私兼顾的思想中缺乏那种为祖国为人民献身,只讲贡献,不求索取的忘我型思想。这与社会主义德育目标是不相符合的,值得开放区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三)苦乐观

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感受,通常是通过“苦”与“乐”的感受表现出来。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这里有一个衡量标准,这个标准是与个体自身内在的价值体系相联系的。因此苦乐观可以反映出价值观的特点。

1、强调自我发展,以自我理想的实现为乐。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绝大部分都有自己追求的理想,自我意识强烈,他们在幻想年龄中构思自己的未来,以自己的理想未来的实现为乐。如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或实现自己的某些愿望。然而他们的这种理想追求往往与自身的利益相联系,讲求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缺乏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精神。

2、传统的艰苦奋斗精神淡薄。

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把苦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如学习相联系,认为条件困难,学习不如意就是苦,而对于“以苦为乐”的看法则持反对意见。他们的苦乐观是以实际的体验为标准,缺乏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与开放区青少年讲求实效的价值观相联系的。他们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国外社会思潮的影响,已经不再追崇那种精神式的苦乐观,取而代之的是实际体验式的苦乐观,因而对于体力劳动有着鄙视感,吃苦精神不够,在挫折面前有进取心,但缺乏顽强的毅力。

3、在自身理想追求的同时,重视享受,出现了某些消极的享乐主义。

由于受社会上某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开放区的部分青少年学生在思想上也出现了消极“享乐”主义观念,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在于“享乐”,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没钱,把金钱看成是享乐的前提,这种思想虽然为数不多,但代表了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的一种心态,不可忽视。

二、影响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因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发展国民经济,同时,西方的一些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开放区,受到影响最深刻,人们的社会意识、生活方式等等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讲求经济价值、经济利益的意识观念,形成一股“经商热潮”,促进人们竞争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私有观念的滋展,从而直接、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以家庭和小团伙影响最为主要。一些家庭成员的意识观念、家庭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如出现“一切向钱看”思想和讲排场、摆阔气现象,以及学校、社会小团伙的意识观念,都给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以一定的影响。学校德育并没有完全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在观念和工作上存在不足,造成一定的失误。

首先,学校德育目标单一,忽视了“双差生”的思想教育。传统观念认为德育就是讲求步调一致,讲求单一思想,忽视学生活跃的思想和独立的个性。特别是对于“双差生”,往往按优秀生的统一要求来教育,结果使得学校德育失去针对性,在学生中出现思想断层。

其次,德育内容空洞无物,脱离现实实际。许多教师为搞好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升学率,忽视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在工作中空谈教条理论,空喊政策口号,不能就社会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具体的生活实际偏差太远,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社会理想、政治思想薄弱。

第三,德育的方式方法形式化,德育工作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心理内层。很多德育工作者往往是追求形式上的目的,在方法上,认为“政治教育就是灌输”,把德育与教学割裂开,造成学生的品德游离现象,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前面三个因素对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变化都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开放的影响是客观的因素,而学校德育则是主导因素。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建设,是当今开放地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关键问题。

三、教育对策。

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点,如何针对这些新特点进行教育呢?这里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问题来探讨。

(一)德育的微观建设

德育的微观建设主要是指学校德育自身内部的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问题。前面分析过,由于“左倾”思想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德育长期处于目标单一化、方法形式化、内容抽象化的现象,与开放的局势不相适应。学校德育必然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改革。

1、学校德育目标层次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目标应该是多层次、多水平的网络结构体系。同时,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又是多元化、两极化,因此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也应该是层次化。

第一层次要求青少年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提倡和树立“大公无私”、“勇于献身”、“艰苦奋斗”的崇高价值观念。这是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广大学生特别是党团员、少先队员、先进分子必须以此作为最高行为目标和准则,不断进取和奋斗。

第二层次要求青少年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想观,提倡和树立“先公后私”,在服务社会,贡献祖国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发展的价值观。这是一般性的要求,全体学生必须以这种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第三层次是一种基本的要求,就是消除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不择手段获取经济利益的思想,培养青少年以自我的行动、才能为社会贡献的思想品质。

多层次的德育目标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加以教育,而不是片面地降低德育标准。应根据三层次步步提高,而不是让学生自由发展或停滞不前。

2、德育内容系统化。

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价值观的成熟程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富有针对性,形成系列化。具体说,青少年阶段德育内容应形成循环,分成多层次来进行教育。

现阶段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以社会理想、集体主义、党的革命传统等为主,但内容的要求不同。少年时期主要强调学生的认识,并引导他们化为行动,解决“是什么,怎么做”问题,而青年阶段则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两个阶段在具体环境中可分成多层次进行教育。这样,环环紧扣,层次递进,循环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内容系列。

3、德育方法灵活多样化。

为了解决青少年学生品德游离现象,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学校德育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把德育与教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如主题班会、夏令营、演讲、革命优良传统和先进事迹介绍、影视教育等,各种具体方法如情境陶冶法、心理疏导法、自我教育法等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实际的集体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在实践的锻炼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二)德育的宏观建设

德育的宏观建设是指把德育当作一个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学校德育的改革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升华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延续性。因此必须把中小学的德育看成一个整体、多个层次,在目标、内容、方法上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统筹安排。特别是小学向初中过渡的阶段,必须注意衔接,避免成为“三不管”地带,给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良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学校、社会、家庭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学校德育必须加强横向交流。首先必须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增强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超前可控性和免疫力,建设一个适合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此外,还要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吸收优秀的教育经验,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