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5 15:43:52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第1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税收政策;体系构建

中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遇到了最佳发展时期。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一体化、社会化的发展过程。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各产业的分工逐渐深化,专业化水平提高,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产业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因而得到相应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税收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也是国家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农业产业化需要税收政策支持

我国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综合的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纵多优越性,提供了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途径。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距离农业强国还有很大差距。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基础产业,我国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解决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农业问题。自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政府无论是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应对WTO对我国农业冲击而需要扶持角度出发,都迫切需要从政策层面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税收政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调控宏观经济杠杆。现行农业产业化的税收政策集中体现在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等联合发出的《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主要规定有:国家认定的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取得的所得,企业所得税均暂免征收;重点龙头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研究费用,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所发生各项费用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企业,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减应纳税所得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以从(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对于符合国家高新技术目录和国家有关部分批准引进项目的农产品加工设备,除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我国从2004年开始逐步降低了农业税税率,2005年全国有28个省(市、区)免征了农业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废止了在我国有47年历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除烟叶税外,所有农业税、农业税附加、农业特产税已全部废除。此外,税务部门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制定了一系列“以税惠农”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实体减免所得税,降低了农产品经销和加工的增值税税率。

二、现行涉农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1.增值税对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保护力度不够。现行增值税规定,对农民生产的初级农产品销售免征增值税,从2001年1月1日开始对收购农产品的企业按13%的扣除率抵减进项税额,虽然解决了部分销项税额按13%计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税负问题,但对按17%计算销项税额的企业来说,仍然存在税负偏重的问题。再者,就增值税率而言,对农业投入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优惠税率还不够完善,保护支持力度不够。

2.税收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比较单一。税式支出的形式包括优惠退税、优惠税率、税式扣除、投资抵免、税式豁免和加速折旧等,不用形式的税式支出会产生不用的效果和功效。现行税收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主要是对所得税优惠,在流转方面的优惠不够,这就使得现行税收制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照顾作用远大于鼓励作用。单一的税收优惠政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但不利于农业、乡镇企业及涉农部门的投资增长和技术进步;主要是对部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及农业科研机构,覆盖面较狭窄,没有形成全程的渗透机制,缺乏促进传统落后农业结构和产品向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缺乏对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生产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扩大农业生产基地,提升农业生产规模。

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偏高。国家对“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主要是以规模和效益为标准,对于固定资产规模及近3年的年销售额,东部地区是5000万元以上、2亿元以上,中部是3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上,西部是2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上,还要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得超过60%,A级(含A级)以上银行信用等级的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需经过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审查确定,这就使得大多数企业无法达到认定标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中小型企业不能够像大型涉农企业一样享受所得税优惠,造成税收优惠资格的差别,不利于发挥税收政策的刺激效应。

4.财政体制不规范,政策和管理服务有待改进。现行分税制“以基数加增长”的分配方式划分地区政府财力,经济越发达地区得到的财力支持越多,越落后地区得到的财力支持相对越小,地方财力增长缓慢,导致地区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无法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资金投入。税收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服务和管理服务待改进,我国缺乏规范性的税法公告制度,宣传力度不够,降低税收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经济和增加农业收入,政府应加大力度在政策手段方面加以改善和促进,但是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体制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必须对税收政策完善,以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1.确立保护和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建立多环节、多层次、协调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保护和扶持农业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做法,政府把对农业投入作为重点。调整我国产业性税收优惠政策,把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保护和扶持农业的重点,充分利用WTO规则,在不扭曲农产品市场和贸易的“绿箱”条件下,明确农业生产、交易、加工等领域的税收倾斜,建立保护和支持农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尽快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城市金融机构投资农业经济、为农业经济建设,对农村信用社实施更为优惠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对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投资农业的收入或者支农资金的信贷收入减征、免征营业税。

2.用足用好现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发挥倾斜政策的经济效应。调整与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不相适应的区域性税式支持政策,加大对落后地区农业优惠力度,使得落后地区能够以投资软环境的相对优势弥补硬环境的不足。同时,充分运用好国家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集中扶植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效益好、带动农民增长增收作用显著的骨干龙头企业,促进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的“一条龙”产业链经营机制的形成,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化。认真贯彻落实好涉外税收和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先办理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和发展外向型农业。积极运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研究开发农业优良品种和农业生产技术,鼓励生产优质高效无公害绿色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税式优惠政策对农业倾斜的范围不仅包括农业自身的种植业、养殖业等,还包括与农业相关的产业、行业,如农村生产资料的生产行业、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乡镇、村镇企业以及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农业服务业等,使农业处于一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中。

3.改善现行增值税制度。大力推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制度,按农业产业的不同行业确定最低的合理税负水平,对实际税负超过合理税负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推动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对于农户,现行增值税规定销售额免税,但实际农民还需承担进项税,可比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购入农产品依据收购凭证按13%抵扣进项税管理,农民购入农用机械、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依据普通发票或其他合法的销售凭证,经税务机关审核通过的,即可对其所含的进项税实行退税,从而有效解决农民的税收负担问题。

4.进一步挖掘税收政策扶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潜力。尽可能降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门槛,取消规模、效益认定限制,中小型企业只要能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政策的就予以相应的税收支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使其能真正融入市场竞争,增强发展后劲。结合各种税收支持形式,将税收豁免、优惠税率等直接税收支持与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加速折旧、税收扣除等间接税收支持相结合,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鼓励和促进、引进、利用闲散资金流向农业产业,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报酬率,还可以对税率、税基制定优惠政策,实施更广的税收优惠扶持政策。

5.全面加强税收管理,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税务环境。按照WTO透明度原则要求,建立和完善税法公告制度,提供良好的税收政策服务,将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背景下出台的,散见于各种法规、文件和补充规定中的农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清理、归集和分类,装编成册,使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公开、易得,易于操作。我国城乡差距较大,不同地区间的农村差距同样存在差距,可考虑对特别落后的农村地区通过制定法律明确其标准和地域界限,采取与经济特区类似的全面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方便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鼓励企业和个人在地区间投资或服务农业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应通过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渐把资金引向农村和农业产业,充分发挥税收的激励和限制作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项目,理顺农村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以及城乡关系,加速农业向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各产业的分工日益深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将带动农产品加工、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因而得到相应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继而使三农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但是农业因其自身原因制约使得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需要国家政策扶植和保护,税收政策就是其中一个保护手段,因此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税收政策加以保障,我国应从符合现实国情的情况出发,构建一个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周波,施婕.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与思考[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9(2)

[2]董洪肖,汪固华.税收政策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研究综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4)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第2篇

一、即墨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城市人对回归大自然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向往环保生态的生活环境。大城市周边区域以及市区内适合农业生产的空间,以其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理想场所。青岛农业总体上已进入到现代都市农业时代。即墨毗邻青岛城区,区位优越,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农业有条件逐渐向园区化、设施化、工业化方向发展。人们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改变原来即墨农业的“城郊农业”定位,改变其仅提供农产品和原料的物质方面的单一功能,而向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能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等多方面需求的现代都市农业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即墨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不断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的新功能,增进产业融合,使现代农业产业服务青岛,融入青岛,成为青岛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园区聚集引领发展

近年来,即墨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发展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技术、设施配套等多方面进行了倾斜扶持。特别是最近几年,日光温室、大拱棚、中小拱棚发展较快,设施农业园区不断涌现,让农业项目在园区“抱团”,把园区打造成项目发展的“洼地”,使农业园区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全市的设施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近10万亩,成规模的农业园区150多处。即墨市已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出口甘蓝生产基地,大姜、华南型黄瓜、食用菌、设施西瓜等种植面积都居青岛市前列。

(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拓宽发展空间

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无公害农产品、优质果茶等高效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目前,以生态观光、茶果采摘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村、观光园20余处。全市有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山东省旅游特色村3家,省级旅游强镇3个,省级“好客人家”农家乐7家,青岛市星级农家乐12家,直接从业人员3000多人,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最高可达100万元。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

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中,始终坚持实施生态循环战略,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积极推广以生态绿色、节水节肥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发展蔬菜、果茶等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38个,面积22万亩;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54个。

(四)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品牌带动促农增收

即墨市以放心菜、放心肉、优质粮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此带动农户发展绿色种植,培育农业品牌。一是品牌农业逐步壮大,形成了以蔬菜和茶叶为代表的品牌农产品聚集区。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的潜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创建农业品牌。以品牌为带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注册农产品品牌300余个。涌现出“白庙”芋头、“鳌福”绿茶、“金口玉芽”芹菜等青岛十大名特优农产品;“鳌鹤春绿茶”、“大任河粉条”等近百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出灵山韭菜、七级食用菌、华山甜瓜等一批区域性知名农产品。

二、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现代都市农业还在发展初期阶段,为都市居民提供的休闲、教育、体验等功能还不多,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是名特优少,知名度较低,品牌农业发展差距较大。缺乏叫得响、知名度高的品牌。

二是园区档次不够高,科技和装备水平一般。缺乏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品产业,园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产业链短。

三是特色不突出,缺乏创意,精品少。缺少让市民在休闲观光过程增进对以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还不够。

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有待完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和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

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打造现代都市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实现即墨市现代都市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世界眼光谋划,国际标准要求,制定完善发展规划

即墨地域东、中、西部存在明显差异,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层次,按照“东果茶、西蔬菜、中粮油”的空间布局,整合资源,带动现代都市农业整体突破。东部自然环境多样,交通便利,应结合蓝色硅谷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高档次果、茶种植为主的精品农业,大力开发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等生态功能,建设土地集约、技术密集的现代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农耕休闲文化、果蔬采摘体验、市民租赁农场等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形式,为人们提供优质鲜活的农产品,还可打造出优美的生态环境。在西部以大沽河为轴心,重点以发展高端设施农业为突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配套发展休闲农业,建设高质量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创新农业服务业发展。率先建成一批机械化、信息化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

(二)设施农业引领,促进都市农业智能化、高端化,满足市民的物质需求

一是实施农业园区建设引领工程,着力打造精品现代农业园区。引进推广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智慧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先导,切实做到示范一片、带动一方。二是统筹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培育产业特色,突出规模效益。加大园区科技示范作用的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用好的政策、好的项目调动各方面主体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

(三)创新休闲农业,开拓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领域,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利用自然风光、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将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和人们生活进行有机融合,重点培育农业果蔬采摘体验式旅游、休闲度假等模式的休闲农业,为城乡居民提供系列化的产品和服务。一是加快推进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民俗历史、乡土民情,通过设施栽培、生态立体种植、特色农业等模式,加强高科技成果集成示范,突出农味,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精品。例如,可利用田横祭海节和鹤山柿子节等民俗节庆活动,把即墨两千年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农业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成精品农业旅游品牌。二是发展创意农业提高效益。针对市民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费心理,如可种植五彩辣椒、迷你西瓜等特色农产品,以满足其“猎奇”需求。三是积极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发挥农业在教育、生态等方面的功能,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节水优质作物品种,为市民提供回归自然的良好生态,建设成为青岛市的绿色生态屏障。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质量

一是高标准打造“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农业精品名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产品安全的目标。二是加强品牌营销。发展初期,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品牌建设的扶持,注重通过新媒体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沟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促销活动。以市场促生产,实现由单纯抓生产向抓市场促生产转变,建设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产品物流网和信息网,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大力营造品牌文化。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企业文化的开发力度,对本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等各种资源要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利,从更高的视角、更深层次挖掘企业和产品内涵,打造文化农产品,唱响“金口玉芽”芹菜、“鳌福”绿茶、“白庙”芋头等品牌,力争形成品牌优势,不断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选择一批重点农业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吸引资金、激励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外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农业企业,引进或培植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对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实施“园区+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以科技带动、订单拉动,大力发展标准化种植基地,优化种植业结构布局,推广机械化生产,实现农业发展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三是抱团发展闯市场。把分散的农户联系在一起,将“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闯市场”。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走规模化发展道路。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第3篇

关键词 农村经营管理 农业 发展 建议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农村经济也迅速发展,农村经营管理逐步完善。农村经营管理是党在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推动了农村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维持农村的社会稳定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今时代,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地将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应用到农村经营管理中去,更高效的促进农业的稳步发展。

一、农村经营管理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区农经机构逐渐向农村推广服务中心合并,同时一些乡镇农经机构也逐步并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中去,逐渐实现了由乡镇政府对人力、物资以及财物的统一管理。经过多年的工作调整,在编的从事农经管理的干部在不断地减少。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实际从事农村经营管理的人数明显不足,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导致部分地区的农经管理处于瘫痪状态,未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经营管理还普遍存在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改进。

(一)管理人员对农村经营管理认识存在缺陷

许多基层工作人员并不能正确的认识农村经营管理这一概念,部分工作人员认为该经营模式是无用的,对农村经济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基层单位是与农民直接接触的单位,他们的态度将严重的影响农民对农村经营管理的认识,进而影响着整个制度的推进。

(二)相关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农村经营管理制度主要有农村土地承包、农村财务审计以及农村负担监督等,这些体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农村发展的需求。完善的经营体制离不开法律的制约。但当前我国还没有农村经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将大大影响我国财物管理的效率,同时也会增加农民自身的工作压力,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这将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制度的实施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

(三)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缺乏动力

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生了飞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着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基层村干部的工作热情不够高,常常表现得很散漫,没有很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就导致了在农村经营管理中没有新思路、新点子,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后动力。

(四)农民合作社作用未充分发挥

农民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之上,为同一种农产品或者同一类农产品的经营者提供一个自愿联合,并进行民主管理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以服务为宗旨,谋求共同发展。现实生活中,一些基层干部和农业大户未能全面的认识农民合作社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看不到发展前景。因此,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申请农民合作社。同时,一些初具规模的农民合作社未能向一些新的合作社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使得农民合作社发展较慢,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

(五)集体公益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随着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体系的不断发展,财政局以及减负办联合乡镇经营站等逐步开展村级的一事一议的惠民政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集体公益事业的提供了资金的支持。但是,许多乡镇的基层干部在公益事业上的积极性不够高,没有最大程度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上级部门对项目资金的审查较为严格,这就导致基层干部在争取项目时积极性不高,使得农村集体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一直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农村经营管理水平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经过几年的发展,农村经营管理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但是整体水平不高,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改进,让农村经营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农村经营管理的建议

今后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深化农村经营体系的改革,是我们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构建新型农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优化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健全基层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

健全基层管理机构,合理的充实农村经营管理的人员,是推进农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农经体系构建中的成功经验,通过各级政府分别管辖区和乡镇的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明确各级工作人员的职权,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部分合作社分别设置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土地流转部门以及农村土地承包仲裁部门,同时还设立了专门负责财物指导的部门,优化了各部门的职权,提高了工作效率。健全的基层管理机构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任何体制的有效推进都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党的十提出,我们要建设法治国家,任何发达国家都具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目前,与农村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权益,这就导致许多农民对农村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推进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

(三)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基层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影响着我国农村发展的整体水平。在过去的几年里,部分基层工作人员不能充分地意识到农村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工作热情不高,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对基层管理者进行培训,加强管理意识,提高其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基层管理人员应该严把质量关,将农业生产质量和农业经营效益有效结合,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最大程度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构建农民合作社

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农民合作社成为我们今后加强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民合作社应该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谋求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在今后的农民合作社的构建中,需要我们领导人不断地创新思维,构建新型的农民合作社,使农民合作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使人们真正的享受农民合作社所带来的巨大利益。

(五)加强集体公益事业的发展

加强农村集体公益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作人员的有效宣传,有效的宣传可以改变基层工作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经营管理的认识,进而得到群众的支持,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工作人员在为群众争取项目的时候,应认真选择,以人民利益为最大的出发点。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农村集体公益事业的资金投入,为农村集体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推动了集体公益事业的发展。

三、结论

在当今时代,农村经营管理作为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农村经济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不得不认识到我国现有的农村经营管理体系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改革,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作者单位为山东省东平县老湖镇农村经营管理站)

参考文献

[1] 迟培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网络建设与管理实践[J].中国农资,2013(07): 43-46.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第4篇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完善和深入实施现有各项政策,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1 持续增加农业投入

以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为目标,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各项事业的投入支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每年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加大对旱改水的扶持力度,把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作为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末,全县水稻种植发展到50万亩以上,全部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种植模式,打造出具有饶河特色的水稻品牌。通过预算,50万亩水稻总产量25万吨,总产值约6.5亿元;同等面积玉米总产量为20万吨,总产值约为3.2亿元。同等面积水稻总产值是玉米的两倍,由此可见,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全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二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对我县农业的项目投资,做到建设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以项目资金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完善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机制,统筹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

2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程,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大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发挥示范性工程作用,提升实施水平,加大推进力度。重点加强无公害蔬菜基地、东北黑蜂基地、特色养殖基地等基地建设,扩大规模,完善标准,提高效益。依托我县生态、口岸优势,以最优的政策、最佳的环境、最强有力的措施,培育壮大具有饶河特色的对俄果蔬出口产业发展,在项目资金、银行贷款、征地审批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加快黑蜂产业园区建设,改善环境,完善功能,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

3 建立完善补贴政策

坚持“多予不取”原则不动摇。增加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大力实施农业生产保险补贴,深入推进农村家电、农机补贴政策,开展新的补贴种类,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农村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工作步伐,加大对土地流转扶持力度,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需求。“十二五”末,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要达到70万亩以上。

4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加主导农产品科技投入,重点增加农业节本增效、产品加工增值、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投入水平。加快场县共建步伐,充分发挥地方和周边农场在农机装备、农业科技、动物防检疫、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促进县域内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5 积极推进农产品认证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其它建设项目同步发展,制定政策,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以“生态、优质、安全”作为发展方向,对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施行财政补贴,调整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建立对农产品认证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建立以市场为本,政府为盾,各方组织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带动中小企业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全方位加快对产品认证。

6 全面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

抓好当前的农村工作,首要的就是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解决好农村干部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应把干部职能和工作方式方法转到服务上来。一是当好引路人。进一步强化对农民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寻找致富门路,通过网上招商、网络销售、信息指导,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产销动态、价格行情等方面的信息,使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克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二是当好明白人。新形势下的农村干部不仅要全面掌握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村工作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农业科技知识,工业基本知识,还要善于让农民掌握科学致富的本领。通过典型宣传、教育培训、进村入户指导等多种形式,让农民也具有先进生产经营理念和较高的农业科技素质。三是当好经纪人。发挥干部信息灵、联系广、门路多的优势,积极为农民抓定单、找销路,帮助农民把产品卖出去,卖上好价格。四是当好带头人。新时期的农村干部首先要会干、能干,会富、能富,才能领导和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应继续倡导乡村干部直接领办、参办项目,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为有项目的干部创造条件,出台专项政策,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第5篇

关键词: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税收政策:建议

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全国一样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综合地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诸多优越性,提供了符合武陵地区区情的发展途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已成为武陵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突破口。税收政策既是国家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促进区域农业与地区经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从农业产业化问题的一般规律出发,研究和探讨如何实现税收政策的优化以促进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合理界定税收政策支持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域

税收政策支持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一批引导武陵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骨干力量,使武陵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带动武陵地区更多的农户和生产基地,促进武陵地区农民稳定增收;加快形成符合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要求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具体来说,税收支持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域应为: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税收应加大对武陵地区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引导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开发具有区域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农产品基地建设。其重点是在税收方面创造宽松的环境,解决好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促进武陵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殖,鼓励武陵地区出口企业获得符合进口市场要求的国际认证,增强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对武陵地区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所办加工、流通实体减免有关税费,支持其开展技术培训和推广、发展标准化,增强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四是支持武陵地区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应从税收政策上引导龙头企业采取保护收购价、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武陵地区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武陵地区基地和农户发展。五是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应通过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把资金引向武陵地区农村和农业产业;应充分发挥税收的激励和限制作用,促进武陵地区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项目,理顺农村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以及城乡关系,加速武陵地区向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

二、加大对武陵地区农村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

我国城乡差距大,不同地区的农村间差距同样很大,可考虑对特别落后的武陵地区农村,通过制定法律明确其标准和地域界限,采取与经济特区类似的全面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方便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鼓励企业和个人在武陵地区投资或服务,促进武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建立健全鼓励武陵地区农业工业化、规模化的税收优惠政策

首先,在武陵地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增值税转型。其次,对武陵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的经营性收入、会费收入、服务收入和接受捐赠收入等应实行免税支持政策。再次,对武陵地区所有企业和个人转让农业土地使用权的收入免征营业税、所得税,以鼓励武陵地区农业用地的合理流动和集中。最后,采取鼓励生产要素在武陵地区城乡之间流动的税收政策。对在武陵地区农村从事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的企业,予以营业税和所得税优惠。对武陵地区专门服务于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服务产业予以营业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武陵地区企业专门服务于农村的交通运输、通讯、有线电视、电力所获得的收入,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实施税收优惠,促进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理论上分析,税收调节产业结构的机制有以下方面:一是实行差别税率或通过税率变动来影响相对价格结构及投资结构,进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二是通过税收优惠的激励措施调节税后投资收益,进而影响投资结构和技术状况,达到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创造良好的税收政策制度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从以下方面人手:首先统一武陵地区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税收制度。鉴于目前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比照《关于明确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所得税征免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124号)规定,对武陵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园区,以及向武陵地区农村转移扩散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及部分城市工业的配套企业取得的所得,均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以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武陵地区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武陵地区城乡生产层面的衔接,吸收武陵地区农村剩余劳力,增加武陵地区农民收入;对武陵地区农业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同样适用于新《企业所得税法》第30条第(一)项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95条的规定,实行所得税前加计扣除,以促进武陵地区农业的科技创新,发展高效高产优质农业。其次,对出口武陵地区农产品实行彻底退税的零税率政策。我国对出口农产品增值税采用出口退税的办法,依据出口退税率来计算实际应退税额,低于农产品中实际所含税额,退税不彻底。为了增强武陵地区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考虑到WTO允许对农业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行财政补贴及我国农产品出口退税率低的实际情况,我国应对武陵地区出口农产品实行零税率政策,使出口农产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

五、完善农业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武陵地区农业科技进步

税收对农业科技进步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影响技术研发的直接成本与收益,激励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从实质上讲,主要是通过制定有利于农业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

企业和社会增加科研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的投资,加快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步伐,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水平和效率。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致力于农业科技进步总体投入活动中的风险。农业科技进步的整个实施和实现过程,是一种实验新技术成效的风险过程,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施阶段,这种风险更高也更明显。国内外经验证明,农业科技只有渗透至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其他生产资源中才能真正成为有实际意义的创新。从一个农业科技成果到创新出产品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另外,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有些农业高科技成果能否带来预期收益是不确定的。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起到降低和化解这种风险的作用,从而促使企业解除后顾之忧,投入科技研究和应用。事实上,从税收实践来看,广泛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武陵地区就更不能例外。首先要明确武陵地区农业高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特点,实行差别优惠待遇;其次要加大对武陵地区农业科技^员的税收优惠力度,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农业实用技术。现行税收政策应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下一步税收优惠设计的重点应转移到创新孵育体系和高新技术或果产业化支持体系方面,建立起比较符合国际规范和要求又能满足武陵地区需要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并制定有关武陵地区风险投资的税收倾斜政策,鼓励武陵地区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加大对武陵地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税收支持,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投入减免个人所得税,以促进个人多接受教育培训,增加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对社会各界向武陵地区农村教育培训机构和农业科研机构的捐赠不设最高捐赠限额,可在税前据实列支。

六、加大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武陵地区循环农业的发展

首先,通过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武陵地区生态农业和生态示范区建设,搞好土地整理,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和农药,把生态农业建设和保护耕地、水等自然资源作为促进武陵地区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次,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武陵地区农村新能源建设,有针对性地引导投资和消费,从而限制发展能耗高、污染大的农产品,鼓励发展低能耗、无污染的农产品,对投资于防治污染、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纳税人给予税收减免,促使武陵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调整。再次,要加大对武陵地区农业科技园区的秩持力度,进一步提高武陵地区农业科技园区的税收优惠程度。如对企业用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但国内又不能生产的进口农业设施和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园区内直接用于农、林、渔、牧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企业购置清洁生产设备时,允许抵扣进项税额,以降低企业购置清洁生产设备的费用;允许用于清洁生产的设备加速折旧;对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生产的产品或生产有利于环境的绿色环抱产品的,给予企业所得税减税甚至免税的优惠。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第6篇

一是要充分利用好、保护好江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江西省素有“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全省有林地面积1036.6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90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05%;全省淡水已养殖面积33.72万公顷,淡水鱼类170多种,产量较多、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鲤、鲫、青、鲢等30多种。农业一直是江西的优势产业,在过去的岁月里为国家提供商品粮、商品肉、农副产品出口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农业科技推广和产业化经营步伐的加快,传统农业正迅速向现代农业转变、生态农业前景可喜,绿色农产品正成为重要增长点。

二是要走农业特色化道路。就是要根据各地市的气候、土壤、温度等地理自然特点,按照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既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又有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符合地方特色的产业,形成“一市一品”或“一县一品”的产业格局。集中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并以高标准设施化栽培和工厂化生产,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农产品,扩大优质高档产品出口。围绕绿色化和特色化的要求,以现有区域性蔬菜产区为基础,在城市形成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竞争能力强、市场潜力大、规模化生产的优质高效蔬菜和奶业生产基地。粮食、油料、生猪、花卉等要主攻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和品牌优化,提升良种化率和产品优质率。以南丰蜜桔和赣南脐橙为重点的水果,要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产品保鲜、储藏和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培育和发展水果优势产区。以全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养殖淡水鱼为主的养殖业,要逐步形成若干个鱼类、蟹类、虾类的繁殖养殖基地,有目的地遴选几个繁殖点予以扶持,实行集约化经营,实行生物链的分层养殖和立体养殖,提高单产和养殖密度,形成产业化规模。

三是要走农业科技化道路。就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效农业。深化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推进一批以智能型为方向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强先进设施的完善配套,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之成为良种、良苗生产和高新农业科技的孵化器,提高其示范、辐射能力,为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继续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围绕优势主导产品,有重点地选择建设一批专用农产品和特色产品良种繁育和引繁中心。建设一批示范性项目,积极推广新型绿色肥料、新型高效低度农药、病虫害综防、新型农业机械、保鲜储藏设施、先进仪器设备配套及有关成套实用技术,发挥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效果。继续推进和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创建一批以专业性区域农技站、农业科技示范场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农技推广形式。培育适应专业化生产需要的各种民营科研推广企业,促使科研与生产、推广紧密结合,为农业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巩固提高现有森林覆盖水平,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观光林业,推进林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第7篇

一、政府立规,明确农机用油或农机作业补贴,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机监管工作走向良性发展道路

随着国家农机具补贴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大型农机具取代了落后的小型农机具,先进、适用的耕作、收获机械已得到了广泛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关中地区,农业机械在粮食生产和秸秆综合利用主要环节,基本能满足本区域土地面积需求,或者个别区域机具已近饱和状态,导致农机经营过程中,农机作业价格不良竞争,农机户经营机械效益不明显,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有跳槽倾向,失去经营农机的信心。故政府立规,财政予以支持,通过农机部门对农机户进行适当的农机用油或农机补贴,这样不仅增强了农机户经营农机的信心,还有利于农机部门对农业机械实施有效的监管作用。目前,农机监理工作规章、法规的贯彻落实,基本处于凭农机手自觉行动,农机监理部门难以实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为了规范农机队伍,只能开展一些宣传、说服教育工作。农业机械遍及农村千家万户,使用又集中处于三夏、三秋农忙季节,无法强制进行约束和管理,建议政府部门出台农机补贴政策,农机监管部门相结合,对实行牌证管理的农业机械进行农机用油或农机作业补贴,来促进农机经营,农机监管工作走向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二、组建农机服务区域站,强化乡镇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

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当前仅发挥出了区(县)站的服务职能,各乡镇站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和设备,农机专干,不专不干,乡镇随时拉用,一年中,农机专干几乎无心、无时间去干自己本分工作。

为便于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建议按照区(县)土地面积和各地农机拥有量大小,规划设立乡镇区域农机服务站,农机技术人员岗位前移,深入基层,专职常年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及安全监理工作。

三、强机构、促发展,规范农机队伍建设

多年来,在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推动下,区(县)农机管理部门,对各自区域内农民群众兑付了大量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宣传、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激发了农户购机热情,极大提升了农业装备水平,促进了区域农机化工作发展。在粮食生产及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农业机械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农机管理部门通过开展农机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工作,摸索出了适于本地区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主要方法和工作措施。小麦秸秆切碎、秸秆机械化捡拾打捆,玉米旋耕(带状)播种及硬茬播种等技术应用,形成了开展夏季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根本途径,减少作业环节,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且出苗齐、苗旺;玉米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及秸秆青贮等技术,逐步大面积推广应用,形成了开展秋季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根本途径,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节约资金,增产增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应有贡献。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第8篇

(一)199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大力发展市场需要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继续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在农业连续丰收的好形势下,一定要保持更加清醒的头脑。对农业,在思想上必须始终重视而不可有任何麻痹,在工作上必须切实加强而不可有半点放松,在投入上必须不断增加而不可有丝毫减少。当前,顺利实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做好各项经济工作,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自觉地重视农业。要着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主要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继续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和粮棉收购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粮棉购销体制改革,尽快建立有利于粮棉产销协调发展的新的流通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搞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强化农业的科技基础,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市场需要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继续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促进农业增值增效。

(二)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村稳定。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稳定和加强农业。1999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的部署,稳定农村基本政策,下大力气抓好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村稳定这两个突出问题。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广泛开辟农村就业空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努力使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减轻农民负担,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同时要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促进农村社会安定团结。

(三)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调整地区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开发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

会议要求,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抓紧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要注意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会议还要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从调整优化结构、增加农业投入、扩大以工代赈、促进农产品流通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

(四)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注意安排—些有利于农民直接增收,有利于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改善农村市场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建设项目。认真搞好乡镇机构改革。

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九五”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现在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件大事来抓。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紧紧依靠科技,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要积极稳妥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产业化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应当大力推进和扶持。要正确处理调整农业结构与稳定粮食生产的关系,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继续贯彻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要保持相对稳定。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注意安排—些有利于农民直接增收,有利于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改善农村市场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建设项目。要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高度重视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认真搞好乡镇机构改革,下决心精简财政供养人员,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还提出,加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农业,需要继续增加投入。

(五)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工作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调整农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工作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要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大事来抓: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进一步扩大退耕规模,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步伐,要继续抓好水利、公路、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多搞一些小型基础设施。今年出台的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对于健全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2002年要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加强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粮棉主产区和贫困地区倾斜,保证农村教育和基层政权运转的必要开支。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不能刮风,不能下指标,不能强制推行。继续抓好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六)200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国债资金使用要向农村倾斜,向生态环境建设倾斜。要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城镇化进程。

200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调整和优化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结构,着力提高使用效益。其中要求: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向生态环境建设倾斜,加快实施退耕还林,促进可持续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业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围绕发展优势农产品,调整区域布局,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城镇化进程,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增收渠道。

(七)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必须坚持“四个始终重视”。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要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优势农产品合理布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强农业科技储备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做好农村扶贫工作。

(八)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第9篇

一、工作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第十二届纪委第三次全会精神,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要求,扎实组织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促进政风行风建设。通过把评议活动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切实提高评议效果,促进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农民群众合法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干部职工服务“三农”能力素质进一步增强,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二、评议对象和内容

(一)评议对象。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二)评议内容。围绕“服务农业惠农政策落实、服务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服务减轻农民负担防控体系落实,使农民满意”的“三服务一满意”主题,重点评议三方面内容。

1.提高为农服务质量。

①强农惠农政策是否落实;

②涉农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集资摊派是否有效遏制;

③为农服务态度和水平有否提高。

2.规范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

①“万村审计”是否按要求开展;

②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是否积极推进;

③村级会计委托、会计电算化、民主理财、财务公开、监管网络是否落实。

3.完善土地流转行为,维护农民土地承包和流转权益。

①土地承包权证是否发放到位,权证管理是否规范,制度建设是否健全;

②土地承包和流转政策是否落实,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是否构建,流转土地用途是否符合要求;

③土地承包和流转过程中是否损害农民利益,是否及时调处。

三、工作步骤

评议活动采取“上下联动、内外结合,面向社会、群众参与,评议系统、覆盖行业”的方式展开。通过宣传发动、自查自评、征求意见、整改落实、组织评议、完善机制等步骤进行。评议活动从4月下旬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

(一)搞好宣传发动(5月底至6月初)。

采取召开动员会、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使干部职工认清评议的目的和意义,端正思想态度,主动接受评议,推动评议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局将通过面对面、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征求意见,并在农业信息网上向社会公开评议内容、重点和投诉渠道,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二)扎实检查整改(6月底至8月底)。

1.组织自查自纠。围绕评议内容,着力开展“六查六纠”。即:一查政风行风建设情况,纠正思想认识不够到位问题;二查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情况,纠正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不够高问题;三查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纠正依法行政、科学执政不够规范问题;四查工作措施落实情况,纠正监管不力、指导不强、手段不足问题;五查农民权益保护情况,纠正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六查廉洁自律情况,纠正监督机制不够健全问题。同时,对规范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完善土地流转行为,维护农民土地承包和流转权益涉及的法规政策执行、工作措施落实等进行重点自查,完善薄弱环节,纠正突出问题。应坚持查纠并举、边查边纠,做到检查有深度,纠正有力度,为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奠定基础。

2.广泛征求意见。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诚心诚意征求意见,做到揭露问题不怕丑,纠正错误不护短,切实整改不敷衍,确保评议不走过场。一是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走访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基层干部等服务对象,听取意见建议;二是组织召开服务对象参加的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了解意见建议;三是邀请行风监督员、农民负担监督员,采取问卷调查、明察暗访、召开座谈会、现场征询等方式,征求意见建议;四是设立征求意见箱、投诉电话和电子信箱,收集意见建议。

3.切实整改提高。对自查自纠和征求意见环节发现的问题和征询的意见建议进行认真梳理,实事求是地进行剖析,深入查找原因,并制定整改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和解决办法,落实整改责任,明确时间进度要求,促进整改到位。尤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惠农政策落实、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等“热点”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务必切实加以整改。对一时难以解决的,提出逐步解决的方案和措施;对群众举报投诉的案件进行认真查处,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大胆推进改革创新,改善管理手段和方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达到纠建并举的目的。

(三)认真组织评议(8月底至9月中旬)。

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撰写自评报告,分送纠风办和农负办。召开民主评议行风会议,邀请行风监督员、农民负担监督员等进行面对面评议。8月初召开民主评议,对征收到的主要意见进行汇总。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是农业部门转变作风和提升服务的重要契机,是推进系统行风建设、行业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政策落实和工作深化的重要方法。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评议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建立工作机构,落实责任人,形成上下统一、协调有力的工作机制,确保评议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局成立以局长严秋林同志为组长,副局长叶洪甘、邵敏华同志为副组长,局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局民主评议行风活动领导小组。

(二)统筹兼顾,搞好结合。把评议的重点内容与相关的业务工作有机衔接,通过评议活动的开展,促进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促进农民的土地承包和流转权益更好维护。通过相关工作深化落实,使各方面的评议达到满意效果。结合评议,大力推进省厅的“万村审计”活动、“万名农技人员联万村结万对”活动、“绿剑”系列执法活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化”创建活动等活动,并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加强配合,协同推进。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作为被评议单位,应当加强联系,积极配合,按步骤有序推进各环节工作,并做好各个阶段活动情况的汇报。要坚持开门评议,广开言路,支持行风监督员、农民负担监督员开展工作,虚心听取意见建议,自觉接受监督。

(四)挖掘典型,总结经验。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工作进展情况,深入挖掘落实惠民举措、实施“六大提升行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大力宣传评议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典型,认真加以总结,并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