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7 16:05:25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第1篇

《贸易畅通合作倡议》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记者:在“推进贸易畅通”平行主题会议上,相关方发出《贸易畅通合作倡议》。请问发出《贸易畅通合作倡议》主要基于什么考虑?

钟山:主席在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重申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张,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受到与会代表和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发出《贸易畅通合作倡议》,就是贯彻落实主席关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中国立场、中国主张,广泛凝聚共识,深化经贸合作,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具体来说,从三个方面贯彻落实:一是着力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秉持丝路精神,共商共建共享,集思广益,凝聚共识,以开放为导向,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促进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二是进一步挖掘贸易投资新增长点,拓宽贸易投资领域,创新贸易投资方式,释放合作潜力,促进贸易投资增长,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三是发挥贸易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自贸区建设,坚定不移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共同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一份凝心聚力的重要成果文件

记者:贸易投资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参与国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经贸合作,取得明显成效。请问,《贸易畅通合作倡议》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内容?

钟山:《贸易畅通合作倡议》源自各方对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共同意愿,反映出各方寻求畅通、高效、共赢、发展的共同愿望,展现了各方在促进贸易增长、振兴相互投资、促进包容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共同行动,是一份凝心聚力、求真务实、继往开来的重要成果文件。《贸易畅通合作倡议》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

第一,确定了推进贸易畅通的合作原则。在《贸易畅通合作倡议》中,各方表达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支持经济全球化、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各方认为,要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消除贸易投资壁垒,共同完善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具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以共享促发展、以合作促共赢。

第二,提出了推进贸易畅通的合作举措。在促进贸易增长方面,各方强调推进贸易便利化,发展新业态,加强服务贸易合作,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在振兴相互投资方面,各方表示愿探索创新投资合作模式,增强投资对贸易的带动作用,共建经贸产业合作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在促进包容可持续发展方面,各方重申将共同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深化贸易投资合作,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第三,展示了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积极姿态。中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者、推动者,更是参与者、贡献者。《贸易畅通合作倡议》包含中方一系列主动开放的务实举措。我们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为外国产品进入中国,也为世界各国开展贸易、推动全球贸易增长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还将与参与国加强贸易便利化基础设施合作,与感兴趣的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支持参与国加强经贸及投资人才能力建设。

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互利共赢

记者:《贸易畅通合作倡议》已成为高峰论坛一大亮点。请您具体谈谈《贸易畅通合作倡议》对促进经济全球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钟山:《贸易畅通合作倡议》是这次高峰论坛一个重要成果。这个中国倡议,得到了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响应,还会有更多的⒂胝吆椭С终撸体现了参与方支持经济全球化、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共同意愿。这充分说明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上深得人心。我们提出的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一举措,也得到了“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大力支持,还得到了其他国家的热烈响应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世贸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说:“举办进口博览会是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重大举措,我愿参加明年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目前情况看,预计明年会有90个以上国家参加进口博览会,这将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的影响力,也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对外开放、推动全球贸易增长的战略主动权。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第2篇

贾庆林指出,围绕编制“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是人民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工作,是广大政协委员切实履行职能,积极建言献策的重要使命。希望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会议议题,牢牢抓住一些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力争形成一批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参考、作出贡献。

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就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关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需要研究的几个重大问题作了报告。他说,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形势,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举措,我国已进入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坚持在促发展中转方式、在转方式中谋发展。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在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的同时,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涉及理念的更新、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要深化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按照议程,常委会组成人员将围绕本次会议议题所设的六个专题进行讨论,审议全国政协有关视察考察情况的报告和外事出访报告,审议通过有关人事事项。

会议开始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向因病去世的徐展堂常委表示悼念。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杜青林、白立忱、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黄孟复、董建华、张梅颖、张榕明、钱运录、孙家正、李金华、邓朴方、万钢、厉无畏、罗富和、陈宗兴、王志珍、何厚铧出席会议。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应邀参加会议。

6月23日下午,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16位常委和委员作大会发言。贾庆林出席。

王钦敏常委代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发言,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着力实现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等六大转变。赖明常委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发言,建议以举国体制推进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宏观调控,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设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李卫华常委代表全国工商联发言,建议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徐冠华常委在发言中提出,要以小型电动汽车为突破口,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推动小型电动汽车产业化。刘江常委代表全国政协常委赴山东视察团发言,建议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陈锡文委员、钱克明常委就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产品保障水平问题作了联合发言。王东进委员代表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发言,呼吁进一步加快我国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城乡统筹的步伐。何丕洁常委代表民革中央发言,就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提出建议。温思美常委代表民盟中央的发言关注收入分配问题,认为“十二五”时期应特别着力于国民收入结构的调整、社会分配格局的优化,将“国强”建立于“民富”基础之上。杨健常委代表台盟中央发言,建议在编制“十二五”规划过程中,创新发展住房保障体系,促进城镇普通群众的住房问题得到全面改善。曹小红常委代表致公党中央以《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为题作了发言。李国璋常委代表民进中央发言,提出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刘志峰常委代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发言,建议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王金祥常委代表全国政协常委赴江苏视察团发言,认为应当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周明甫委员代表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发言,提出要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周文重常委在发言中提出,要在对外开放战略中加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主持会议。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杜青林、白立忱、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黄孟复、董建华、张梅颖、张榕明、钱运录、孙家正、李金华、邓朴方、万钢、厉无畏、罗富和、王志珍、何厚铧出席会议。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应邀参加会议。

6月22日下午、23日上午和24日上午,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举行了三次专题分组讨论。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编制“十二五”规划积极建言献策。

这次常委会议议题下设六个专题,一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夯实“三农”基础,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进步;四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五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六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常委会组成人员紧紧围绕会议的六个专题,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常委们认为,“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我国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但是,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主要表现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凸显,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问题还需切实加快步伐等。

常委们提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形势,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十二五”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常委们建议,要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促进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快发展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发展现代高端高效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促进就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区域和贫富差距。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对民族地区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和更多倾斜,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促进民族地区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优化出口结构,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有序引导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杜青林、白立忱、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黄孟复、董建华、张梅颖、张榕明、钱运录、孙家正、李金华、万钢、厉无畏、罗富和、陈宗兴、王志珍、何厚铧分别参加了专题分组讨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应邀到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6月25日上午,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在京闭幕。贾庆林出席闭幕会并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主持会议。

贾庆林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出席开幕会并作了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编制“十二五”规划开展了深入讨论,集中建言“十二五”发展大计,富有真知灼见。中央国家机关30多个部委办负责同志也到会听取了意见和建议。对这次会议的成果,全国政协办公厅要认真归纳整理,及时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这次常委会议后,人民政协还要抓住“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综合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继续深入研究,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贾庆林说,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切实增强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将进入总体低迷而又波动式缓慢增长的时期。对中国经济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机遇,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十一五”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又要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精心谋划“十二五”更好更快的发展。

贾庆林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贾庆林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重阐述了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扩大内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经济发展格局。二是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三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养人才,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四是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继续努力推进城镇化。五是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六是要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贾庆林指出,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要把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快边境地区建设,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加快特困民族地区发展。

会议通过表决,决定增补李学举、张耕为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决定任命张耕为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李学举为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白立忱、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黄孟复、董建华、张梅颖、张榕明、钱运录、孙家正、李金华、邓朴方、万钢、、厉无畏、罗富和、陈宗兴、王志珍、何厚铧出席会议。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第3篇

发展观更加明确

前些年,我们谈到经济发展时,一般注重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如何,以此判断经济发展状况,但对速度之外的东西关注的不够。近几年,中央开始强调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的质量问题,可以说,经济发展观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最近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及计划等工作会议中可以看出,这种发展观更加明确,即:不仅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要兼顾效益、质量、环保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指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重点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管好用好国债投资,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较快增长;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大力提升工业竞争力,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市场取向改革,深化投资、价格、粮棉流通和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培育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要有新思路,必须紧紧抓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个主线开展工作。在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调整上,迈出新步伐。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

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在经贸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坚持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和做法、做好各项经贸工作的同时,努力做到“六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二是更加注重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三是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四是更加注重流通业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五是更加注重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六是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发展观的明确,必将对政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财政政策转型

1998年以来,我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带动投资3.2万亿元,年均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可以讲,国债投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运用国债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力量办的大事,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但辩证地说,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有一些副作用。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债务余额和赤字规模的扩大使风险因素有所积聚,当然还包括在某些方面增强了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程度,持续的政府投资还会在某些领域产生效用递减等问题。

因此,关于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应该继续实施以及如何实施成为2002年以来经济学界一直争论的一个热点话题。

在年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2003年积极财政政策的走向作出了全面而明确的规划,其中包含不少值得琢磨的变化。会议把“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列为2003年经济工作要着重把握好的四个方面之首,并具体提出五项要求: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重大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二要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三要向结构调整倾斜,促进技术进步和企业技术改造,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四要向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倾斜,继续为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五要向生态环境建设倾斜,加快实施退耕还林,促进可持续发展。会议还要求国债项目建设必须保证质量,严格资金管理;扩大投资需求要同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促进消费结合起来,实现投资和消费双拉动;要继续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国家鼓励的产业和建设项目,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这表明,以国债扩大内需的油门将踩在富民为本上,就是说使人民更多地受益,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少数民族将优先受益。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而且是一个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不仅对2003年经济发展将产生良好的拉动作用,同时,对未来的长期发展也将奠定良好的基础。

税制将进行有增有减的结构调整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人庆在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表示,在保持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今后要对税制进行有增有减的结构调整,基本建立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为辅助,符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税制体系。

今后要建立持续稳定增长的税收收入机制,保持税收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或略快于经济增长,提高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今后要推进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完善个人所得税,调整消费税和营业税,改革地方税,推进费改税。同时,要整体推进,全面深化,基本建立完备的税收立法、执法、司法、护法体系。合理配置税收立法权限,加快税收立法步伐,制定税收基本法,提升税法级次。此外,还要完成金税工程三期建设,推进税收信息化,并不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和加强税务队伍建设。

从中可见,人们呼吁的税制改革2003年将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并有望迈出比较大的步伐。

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全国经济工作会议透露,2003年要着重抓好“四项改革”,即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步实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说明政府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加快改革有清醒的认识。今后5至8年,我国将加速向市场经济体制转移,政府和企业的管理体制将尽快适应这种变化。

会议把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列为今年四项改革之首,预示着国企改革将有重大突破。而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将有利于妥善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权责问题,通过构建符合基本经济制度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解决部门多头管理国有资产的问题,通过成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实现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为国有资产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条件。

而且,为提高工作效率,新一届政府会进一步提出精简机构、调整不同部门的职能的目标,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特别是会议在提及加快结构调整的内容时,要求各级政府将注意力转到“引导、规范、监管、服务”上来,尽快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结构调整新机制”。这意味着政府职能将发生重大转变,即转向引导市场、规范市场、管理市场、服务企业的职能上来。政府不能再充当结构调整的主体,这一角色将交给企业。

在改革要有新突破的思路下,2003年我国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取向的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法制加强管制减少

自2003年1月1日起,我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将施行一批新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制度等,比如《政府采购法》、《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办法》等。法律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中国证监会于2002年12月24日在官方网站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第一批取消行政审批项目(32项)的通告》,公布了中国证监会第一批被取消的32项行政审批项目。种种迹象显示,在取消首批32项行政审批项目后,中国证监会将会加快解除行政管制的步伐。这表明,2003年我国经济管制将进一步减少。

特别是备受关注的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2002年12月也提请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初次审议。草案对私人所有权作出专章规定,旨在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民法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这部民法草案的起草甚至出台,将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民事法律制度,保护自然人、法人的民事权益,规范民事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非公发展条件趋好

有关部门信息表明,2003年,我国将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参与竞争创造条件。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的高度,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摆到突出位置。具体为:首先要尽快出台与《中小企业促进法》相关的配套政策,抓紧制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设立和使用管理办法;尽快出台中小企业标准,为贯彻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提供依据;二是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创办中小企业;三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四是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五是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六是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国家还特别强调,要发挥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逐渐成为新增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放宽市场准入,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应当允许国内各类资本进入。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保护公平竞争。

可以讲,2003年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在新的一年里,党和政府还将对社会保障、就业、教育等社会问题更加重视,支持信息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第4篇

时代背景

2.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各国都在追求和平、发展与合作。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国际发展合作描绘了新蓝图。

3.在此背景下,我们欢迎各国积极开展双边、三方、区域和多边合作,消除贫困,创造就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推进市场化产业转型,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我们高兴地注意到,各国发展战略和互联互通合作倡议层出不穷,为加强国际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4.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世界经济面临诸多挑战,虽在缓慢复苏,但下行风险犹存。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依然低迷,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有待加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消除贫困、促进包容持续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共同挑战。

5.我们注意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在挑战和变革中创造机遇,我们欢迎并支持“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加强亚欧互联互通,同时对非洲、拉美等其他地区开放。“一带一路”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际倡议,为各国深化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取得了积极成果,未来将为各方带来更多福祉。

6.我们强调,国际、地区和国别合作框架和倡议之间沟通协调能够为推进互联互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合作机遇。这些框架和倡议包括: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议程、非洲2063年议程、文明古国论坛、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亚欧会议及其互联互通工作组、商旅驿站关税倡议、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欧海陆快线、中间走廊倡议、中国―欧盟互联互通平台、欧盟东部伙伴关系、以平等、开放、透明为原则的欧亚伙伴关系、南美洲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倡议、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欧亚经济联盟2030年经济发展基本方向、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跨欧洲交通运输网、西巴尔干六国互联互通议程、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议等。

7.我们重申,在“一带一路”倡议等框架下,共同致力于建设开放型经济、确保自由包容性贸易、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我们将努力促进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普遍、以规则为基础、开放、非歧视、公平的多边贸易体制。

合作目标

8.我们主张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和各种发展战略的国际合作,建立更紧密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南北合作、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

9.我们重申,在公平竞争和尊重市场规律与国际准则基础上,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扩大贸易和投资。我们欢迎推进产业合作、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中小微企业深入融入全球价值链。同时发挥税收和财政政策作用,将增长和生产性投资作为优先方向。

10.我们主张加强各国基础设施联通、规制衔接和人员往来。需要特别关注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有效互联互通。

11.我们致力于扩大人文交流,维护和平正义,加强社会凝聚力和包容性,促进民主、良政、法治、人权,推动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共同打击一切形式的腐败和贿赂;更好应对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诉求;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确保所有人公平享有发展机遇和成果。

12.我们决心阻止地球的退化,包括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立即采取行动,鼓励《巴黎协定》所有批约方全面落实协定;以平等、可持续的方式管理自然资源,保护并可持续利用海洋、淡水、森林、山地、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等,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领域综合、平衡、可持续发展。

13.我们鼓励政府、国际和地区组织、私营部门、民间社会和广大民众共同参与,建立巩固友好关系,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

合作原则

14.我们将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平等透明、相互尊重的精神,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上,本着法治、机会均等原则加强合作。为此,我们根据各自国内法律和政策,强调以下合作原则:

(1)平等协商。恪守《联合国》宗旨和原则,尊重各国和领土完整等国际法基本准则;协商制定合作规划,推进合作项目。

(2)互利共赢。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兼顾各方立场。

(3)和谐包容。尊重自然和文化的多样性,相信所有文化和文明都能够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4)市场运作。充分认识市场作用和企业主体地位,确保政府发挥适当作用,政府采购程序应开放、透明、非歧视。

(5)平衡和可持续。强调项目的经济、社会、财政、金融和环境可持续性,促进环境高标准,同时统筹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合作举措

15.我们重申需要重点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强调根据各国法律法规和相P国际义务,采取以下切实行动:

(1)加强对话协商,促进各国发展战略对接,注意到“一带一路”倡议与第六段所列发展计划和倡议协调发展,促进欧洲、亚洲、南美洲、非洲等地区之间伙伴关系的努力。

(2)就宏观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磋商,完善现有多双边合作对话机制,为务实合作和大型项目提供有力政策支持。

(3)加强创新合作,支持电子商务、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科技园区等领域的创新行动计划,鼓励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同时,加强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模式交流。

(4)推动在公路、铁路、港口、海上和内河运输、航空、能源管道、电力、海底电缆、光纤、电信、信息通信技术等领域务实合作,欢迎新亚欧大陆桥、北方海航道、中间走廊等多模式综合走廊和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构建国际性基础设施网络。

(5)通过借鉴相关国际标准、必要时统一规则体制和技术标准等手段,实现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协同效应最大化;为私人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有利、可预测的环境;在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效率的领域促进公私伙伴关系;欢迎国际金融机构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投入。

(6)深化经贸合作,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和效力;共同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第11次部长级会议取得积极成果;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让普通民众从贸易中获益。

(7)通过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促进贸易平衡、推动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等方式扩大贸易,欢迎有兴趣的国家开展自贸区建设并商签自贸协定。

(8)推动全球价值链发展和供应链联接,同时确保安全生产,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双向投资,加强新兴产业、贸易、工业园区、跨境经济园区等领域合作。

(9)加强环境、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抗灾、减灾、提高灾害风险管理能力、促进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等领域合作。

(10)加强通关手续等方面信息交流,推动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共享;加强海关合作,通过统一手续、降低成本等方式促进贸易便利化,同时促进保护知识产权合作。

(11)合作构建长期、稳定、可持续的融资体系;加强金融设施互联互通,创新投融资模式和平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探寻更好服务本地金融市场的机会;鼓励开发性金融机构发挥积极作用,加强与多边开发机构的合作。

(12)为构建稳定、公平的国际金融体系作贡献;通过推动支付体系合作和普惠金融等途径,促进金融市场相互开放和互联互通;鼓励金融机构在有关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推动签署双边本币结算和合作协议,发展本币债券和股票市场;鼓励通过对话加强金融合作,规避金融风险。

(13)加强人文交流和民间纽带,深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智库、媒体以及包括实习培训在内的能力建设等领域务实合作。

(14)鼓励不同文明间对话和文化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愿景展望

16.我们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加强互联互通倡议对接的努力,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新机遇、注入了新动力,有助于推动实现开放、包容和普惠的全球化。

17.我们重申,促进和平、推动互利合作、尊重《联合国》宗旨原则和国际法,这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实现包容和可持续增长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我们的共同目标;构建繁荣、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第5篇

一是通过战略规划和重点部署,全方位推进了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工作。通过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技规划纲要》,以及生物医药、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等十几个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规划,对全国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工作进行了部署和推动。科技投入大幅增加,2000至2010年,中国全社会R&D年支出总额增加了6倍,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

二是通过加强可持续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着力培育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加强了可持续发展适用技术的示范、应用和推广,着力提升医药健康、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科技水平,满足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大需求;促进了资源环境关键技术研发,破解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问题。

三是依靠科技引导和机制创新,持续开展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验试点。从1986年开始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实验区总数已达131家,覆盖人口1.1亿。

四是通过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促进了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互利共赢。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南-北科技合作深入推进,南-南科技合作成效显著。如南南科技合作,在农业、生物、能源、环境、医疗等领域,十年间举办了350个科技援外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培训7 000多人。

实践表明,科学技术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愿景和新挑战,国际社会要高度重视并继续依靠科技创新,支撑与引领可持续发展。

一是科技创新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要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与驱动,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开发绿色环保产品,在全社会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是科技创新要切实服务于民生改善。要不断探索科技成果惠及人民、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和模式,促进科技与民生、科技与市场、科技与政策、科技与金融等的结合,加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示范、推广可持续技术的能力建设。

三是科技创新要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要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技术成果,提高各国应对全球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灾害等多种风险的科学决策和综合风险管理能力,推动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保障人民生活安康。

当前,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已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多边和双边合作的重要内容。国际社会要创新合作机制,开辟合作领域,拓宽合作渠道,建设可持续发展多边科技合作平台,促进双边科技合作。要切实推动发达国家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转移的义务;大力拓展南南科技合作空间,真正促进环境友好技术造福于广大发展中国家。

在此,我提出以下两项建议:

一是促进全球地方可持续发展科技合作网络建设。地方可持续发展是各国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20年来,通过实施地方21世纪议程等实验试点工作,世界各国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可持续城市、减贫、社区发展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和典型案例,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建议建设“全球地方可持续发展科技合作网络”,开展可持续技术转移与扩散、地方可持续发展最佳案例的总结推广、信息共享与交流、政策机制研究和能力建设,提高地方政府决策者、管理者的创新和管理能力。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第6篇

上述三个方面原因的存在,既影响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经济工作监督的开展和成效,阻碍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也成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需要不断加强探索、研究和努力的方向。通过对近年来我区人大常委会加强经济监督工作的做法的分析和思考,我认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就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把保障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把监督经济工作与支持经济工作有机统一起来,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提高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依法认真履职中实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有效推动。

一、准确科学把握经济形势,不断增强服务大局的意识和信心

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区人大常委会通过准确科学地分析和把握地区经济形势,明确肩负的职责,进一步增强服务大局的意识,不断发挥在推进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充分认识我区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增强前进的动力和发展的信心

近年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争当又好又快发展先行区”的总体目标,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各项经济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更大的成绩。到“”计划末,全区三次产业之比由年的13:51:36调整到3:61:36,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由年的84家增至206家,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都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23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647元,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总体全面达小康,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区人大常委会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和倍加珍惜我区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自觉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树立发展的信心,增强前进的动力,通过依法履职推动全区经济继续健康、持续、协调、科学地发展。

2、充分认识人大工作在全区经济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是强化全局意识。人大工作只有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贯彻党委意图,服从服务大局,才能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在当前,对而言,“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全区工作的全局。常委会要自觉立足这一全局,找准自己位置,更好地围绕中心、融入中心、服务中心。二是强化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对人大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主动掌握全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政策,及时了解全区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密切关注全区加快发展的具体进程,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充分发挥人大在促进发展中的应有作用。三是强化群众意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势,及时了解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积极主动地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四是强化创新意识。人大工作仍处在一个探索和开拓的时期,在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运作程序上,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我们要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以勇于创新的精神,去观察、分析和研究人大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共同探讨推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着力在具体化、可操作性、针对性和补充性上下功夫,进一步促进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3、准确理解区委的战略部署和工作意图,进一步明确促进发展的具体任务和措施

当前,我们正在开展以“居安思危、居安思学、居安思进”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常委会要以此为契机,一方面按照区委的精神和部署,加强对全区经济发展中重大问题的调研,深入思考人大常委会如何为全区走在新一轮科学发展的前列发挥作用,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和措施,切实提高人大工作与全区中心工作的紧贴度。另一方面,常委会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与“一府两院”的关系,始终加强与“一府两院”的沟通协调,注重理解和支持“一府两院”的工作,与“一府两院”构建和谐的工作关系,形成各自充分发挥职能,在互相支持中共同发展的局面,推动全区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良好的与“一府两院”的联席会议制度、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等,通过监督与支持的有机结合、有效统一,形成了齐抓发展、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自觉围绕全区中心开展工作,努力推动地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层次和方方面面,也牵扯到全社会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从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抓住那些在地区经济建设中地位重要、涉及面广、问题比较复杂,或是社会各方面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和工作作为重点,通过行使各项法定职权,促进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以此推动有关工作,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具体而实在地实现人大在地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一是通过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更好地推动发展。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本行政区域的经济建设事业中发挥作用,应该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从地区经济发展全局出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重要决策、重大事项行使宪法赋予的决定权,把党委的意图变成地方国家意志和地区全体人民的意志,变成地方政府必须坚持贯彻执行的具体工作行为,有效地保证经济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使全体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地区经济建设事业中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几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先后作出了《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走在新一轮科学发展前列的决议》等决议,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区委重大部署的深入贯彻。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把握好人大工作与党委全局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选择那些事关科学发展重大事项的问题,适时作出决议决定,更好地服务全区发展大局,充分发挥人大在推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是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加大监督工作力度。当前,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经济工作的监督应突出以下四个方面:(1)监督本行政区域内计划和预算的执行情况;(2)监督党和国家有关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3)监督本级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关经济工作的决议、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4)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经济工作的重大事项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在监督过程中,要注意监督的形式和方法,力求在监督的形式上求活,方法上求新,层次上求深,效果上求实。近几年来,常委会在工作议题的安排中,始终坚持把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作为主线,加大了对全区重大建设项目财政预算执行、全区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全区小化工企业的关停与搬迁、全区重点项目的推进等工作的监督,对《劳动合同法》、《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台商投资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开展执法检查,积极提出建议,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全区重大战略部署的落实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具体开展工作中,常委会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一是根据形势的发展和不同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听取和审议政府有关方面的经济工作报告,切实发挥常委会会议对经济监督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并提出有问题、有分析、有意见的调研报告,督促和支持政府改进工作。三是通过开展视察活动,加强监督。组织开展视察活动,是强化监督职能,支持和促进“一府两院”工作的重要形式。它不仅影响面大,而且收到的效果也比较明显。四是提前介于计划和预算的编制过程,做好计划和预算出台前的调查和预审工作,发挥实质性的监督作用。五是加强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和政府经济部门的日常联系,及时了解政府经济部门的工作,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

三是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人大代表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生活于群众之中,发挥好人大代表的作用,对推动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要继续按照中央9号文件精神的要求,围绕经济发展大局,积极发挥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中各方面专家多、知识结构丰富、与实际生活和人民群众联系更为紧密的优势,积极出主意想办法,提出意见建议,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要继续开展人大常委会联系代表、代表联系广大选民的“双联系”活动,积极向代表通报政情,使代表更好地知情议政,及时把党的富民政策带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智慧反映上来,使党和政府能够及时地、真实地了解社情民意,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要继续深化代表活动内容,激发代表履职热情,适时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代表履职自觉性,激励代表在贴近民生、帮民致富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要继续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督办工作机制,落实现场督办、重点督办、跟踪督办和督办月集中督办等制度,确保取得实效。要继续采取召开人大代表座谈会、开展调研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极组织人大代表为地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努力在人大代表中形成齐思经济发展、共建宏图伟业的良好氛围,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奉献力量。

四是密切关注经济发展中的焦点难点问题,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民主渠道,人大要充分发挥政治上的优势,通过积极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及时关心和着力督促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几年来,常委会密切关注经济发展中的社区建设与管理情况、“三项整治”工作情况、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改革工作情况、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与再就业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找准问题症结,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督促纠正,使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受益、真心诚意认可。

三、坚持开拓创新,全面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自身建设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更好地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基础。在推进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区人大常委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锐意改革创新,努力用时代的要求审视人大工作,用发展的眼光研究人大工作,用改革的精神推动人大工作,围绕人大常委会及人大机关建设,不断提高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促进发展的能力。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常委会要继续采取各种有效形式,认真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和人大机关工作人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到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的讲话精神以及现代经济、科技和金融知识,从而严格遵循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区委作出的经济发展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规律,清醒认识全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不断提高人大常委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第7篇

稳中求进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增长

当地时间18日下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七次峰会在新落成的洛斯卡沃斯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在峰会第一次全会上,发表题为《稳中求进 共促发展》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中国对于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和完善全球治理的立场,呼吁各国协调合作,共同推动世界发展繁荣。

本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新的风险又在形成和积聚的背景下举行的。如何寻求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和复苏的对策,是与会领导人讨论的重要话题。

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指出,各国既要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又要稳中求进,探索新思路,采取新举措,解决新问题,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为此,他提出五点建议:

1.坚定不移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当前,二十国集团成员面临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保增长、促就业、促稳定。我们应该继续本着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精神,认真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共商妥善应对之策,巩固和增强来之不易的复苏势头。我们应该继续以建设性、合作性方式支持一些欧洲国家解决债务问题的努力,推动这些国家经济早日迈入稳定增长轨道。我们应该认真落实以往峰会承诺,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充分考虑各国国情和合理关切。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创新潜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培育新兴产业,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从源头上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反对将价格上涨简单归因于新兴市场国家发展带来的需求增加。

2.坚定不移深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对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增长十分重要。我们应该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进一步深入,当务之急是落实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中方赞同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源,提高其应对危机和紧急救助能力,以更好履行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职责。我们应该提高国际金融机构负责人遴选程序的透明度和合理性,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我们应该加强国际金融监管,使金融体系更好服务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我们应该完善国际货币体系,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使用并改善其货币篮子组成,建立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

3.坚定不移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发展

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应该重视当前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共同营造自由开放、公平公正的全球贸易环境,消除贸易障碍,增强贸易发展动力。我们应该坚定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恪守历次峰会承诺,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授权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国际机构加强对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的监督。我们应该保持各种双边和地区自由贸易安排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之成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重要促进力量。我们应该维护并加强多边贸易体制,继续推进多哈回合谈判。我们应该关注国际贸易中的价值链问题,使贸易统计标准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各国从贸易中获益情况,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所谓贸易失衡问题。

4.坚定不移推进发展事业。实现共同发展是世界经济持久增长的根本之道。我们应该重视有关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对发展中国家的外溢效应,推动国际社会在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繁荣进步、缩小南北差距方面下真功夫并见到实效。二十国集团应该加强同联合国的合作,支持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继续在发展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增强国际金融机构推动发展和促进减贫功能。我们应该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贸易的支持,切实解决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在贸易领域的关切,尽快实现对最不发达国家产品的免关税、免配额待遇。我们应该在粮食安全、基础设施等发展问题上加大投入,着力破解导致南北发展失衡加剧的难题。

5.坚定不移倡导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增长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机制保障,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应该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充分考虑各国发展绿色产业面临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能力水平差异,支持各方自主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应该加强有利于绿色增长的国际技术传播和合作,避免产生新的绿色贸易壁垒。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即将召开,我们应该坚定支持联合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主渠道地位,推动大会取得实质性成果。

讲话中有关巩固和增强经济复苏势头,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营造自由开放、公平公正的全球贸易环境,以及实现共同发展、推动绿色增长的建议,高屋建瓴,明确务实,在与会国家和地区组织领导人中引起共鸣。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说,主席的讲话既传递了中国对于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又为解决全球经济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对二十国集团加强宏观政策协调,起到了关键作用。

墨西哥经济研究与教育中心研究员劳尔·费利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提出要保增长、促发展,同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发出了声音。

全球治理推动世界经济秩序改革

峰会期间,无论是双边会见会谈、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还是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全体会议,全球治理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始终是主要议题之一。

自2008年二十国集团成员领导人首次在华盛顿举行峰会以来,这是主席连续第七次参加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华盛顿峰会,明确提出国际金融改革的方向和原则,提出四点措施;在伦敦峰会,他强调加快相关改革,重建国际金融秩序;在匹兹堡峰会,他提出坚定不移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在多伦多峰会,他呼吁加快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在首尔峰会,他提出完善金融体系,推动稳定发展;在戛纳峰会,他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提出五点建议……中国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原则,积极推进世界经济秩序改革,切实履行各项承诺。中国的主张和行动,成为峰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在洛斯卡沃斯峰会第一次全会上,面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领导人宣布,中国将以430亿美元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增资计划,以切实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进程,让该组织拥有更充足的资源,提高其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中国的这一重要举措,受到与会国家的欢迎。

路透社报道说,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领导人同意提高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出资额,并寻求将增资与长期拖延的改革挂钩,这将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更大话语权。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以发展中国家代表的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何建雄表示,中国参与增资,是世界经济形势的需要,也有利于中国扩大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和话语权。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安全流动性和回报都是有保障的,对储备管理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主席在峰会期间就全球治理问题提出的一系列主张,代表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中国反对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归因于新兴市场国家需求增加,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要求从价值链角度看待所谓贸易失衡问题,在绿色增长问题上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张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和基础设施等投资,这些立场受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欢迎。

张宇燕说,中国以积极的行动,树立起“积极、建设性、负责任”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共同行动携手世界繁荣发展

“戛纳峰会以来,在二十国集团成员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世界经济保持复苏态势,增长前景有所改善。”在本次峰会上对二十国集团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给予充分肯定。

无论在华盛顿、伦敦、匹兹堡、多伦多、首尔、戛纳还是洛斯卡沃斯,主席始终强调二十国集团的重要作用,倡导有关国家携手推动二十国集团机制向前发展。

由中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土耳其以及欧盟组成的二十国集团成员人口占全球的三分之二,国土面积占全球的60%,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90%,贸易额占全球的80%。由于涵盖面广,代表性强,其构成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地域利益平衡,二十国集团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成为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有效多边机制。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机制自2008年启动以来,逐步从危机应对机制发展为全球经济治理平台,在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绿色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断向前推进。

正如所说的那样,“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二十国集团的作用和影响,牢牢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同心同德,协调合作,共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共同推动世界发展繁荣!”

在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当今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积极推动世界向经济更加平衡、国际关系更加合理、全球治理更加有效、世界和平更加持久的方向前进。

19日下午,峰会闭幕。会后发表了《二十国集团洛斯卡沃斯峰会领导人宣言》,为全球携手应对金融危机,解决共同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行动方案。

人们期待,在峰会共识基础上,各成员本着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精神,继续加强协调合作,推动世界繁荣发展。

(据新华社)

链接:

二十国集团

二十国集团成立于1999年9月25日,其成员包括:八国集团成员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以及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土耳其和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这些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世界的85%,人口则将近世界总人口的2/3。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国际金融问题的解决除西方发达国家外,还需要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参与。1999年9月,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华盛顿发表声明表示,同意建立由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就国际金融问题进行磋商。

1999年12月16日,二十国集团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柏林举行二十国集团创始会议。会议强调,二十国集团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新机制,旨在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二十国集团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其构成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地域利益平衡,人口占全球的三分之二,国土面积占全球的60%,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90%,贸易额占全球的80%。

二十国集团议题涉及各方经济金融主管部门,国际影响大。会议讨论机制专业化、多层次,按照协商一致原则运作。二十国集团以非正式的部长级会议形式运行,不设常设秘书处,主席采取轮换制。该集团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每年举行一次。每年的部长级例会一般与七国集团财长会议相衔接,通常在每年的年末举行。会议由主席国及一些国际机构和外部专家提供秘书服务和支持,并可根据需要成立工作小组,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评审和提出对策建议。

有学者担心G20议题广泛容易导致峰会不能集中突破取得成果。但如果从G20本质上是非正式机制的特征出发,“集中议题”的建议也值得商榷:一是非正式的特征决定了G20的主要目标是在大国之间谋求共识,议题之间相互关联的特点,决定了保持议题开放更有利于领导人统筹各项议题,通过“议题联系”来建立解决问题的共识;二是其他专门性的正式国际组织可以参与G20峰会,如本次会议邀请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来参加,由它们负责具体议题领域达成协议的执行,让领导人将更多时间集中于各问题统筹达成共识的“务虚”层面。

在机制架构方面,作为一个非正式会议的体系,目前G20已经形成了“峰会-协调人会议-部长级会议-工作组会议”的机制架构,但过于集中在“峰会层面”,其他层次的会议有待进一步加强。峰会事务协调人作为领导人参加G20机制的“全权人”,理应在峰会会前筹备和会后成果落实中发挥更大作用,召开更多的峰会协调人会议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部长级会议目前主要是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以及劳工部长会议,但随着G20更多地涉及贸易、环境、能源等议题,应该考虑召开G20贸易部长会议、环境部长会议、能源部长会议等,为峰会取得成功奠定扎实的部长级会议支撑。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第8篇

把握主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建议》明确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时代的要求,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也是《建议》最鲜明的特点,是‘十二五’期间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潘同志表示,把科学发展确定为我省“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们前进中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归根结底得益于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237亿元和近5000美元,经济总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年位居全国第23位分别上升到年的第12位和第10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面临着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以及两岸关系正处于和平发展阶段等诸多重大机遇。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样需要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同时,我省发展与先进地区仍有相当差距,周边地区竞相发展,先进地区继续领跑,后发地区不断赶超,我们必须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迅速做大总量、提升质量。为此,《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围绕“两个力争”落实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超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实现财政总收入翻番,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其次,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全面准确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加以落实。当前,我省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凸显了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为此,全会作出一个重要论断:“对来说,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推动跨越发展;推动跨越发展,就是落实科学发展。”未来5年,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

突出主线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把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确定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是《建议》的一个突出亮点。潘同志指出,《建议》突出这一主线,有三个原因:

这是顺应发展的阶段性特同志的必然要求。《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我省进入了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新阶段。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的历史方位所在和责任使命所在。

这是解决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根本途径。当前,我省发展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投资带动、消费拉动较弱,产业规模不大、层次较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矛盾增多,等等。必须把加快转变、跨越发展这条主线,贯穿经济社会全过程和各领域,才能切实优化经济结构,真正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这是抢占未来竞争主动权的重大举措。面对各国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形势,面对国内新一轮区域竞争激烈、一批新兴区域加速发展的态势,只有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积极培育新的长期竞争优势,不断提升我省经济竞争力,才能为跨越发展增添后劲、开辟广阔空间。《建议》强调,必须坚持先行先试和深化改革,坚持经济结构调整,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引领,坚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坚持实施全方位大开放战略,把加快转变和跨越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在转变中实现跨越、在跨越中促进转变,努力实现快步伐、求突破的发展,高水平、可持续的发展,重民生、促和谐的发展。

立足根本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获得持续动力的关键所在。”潘同志告诉记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确定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立足点,这是《建议》的又一大亮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立足点,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是单纯财富积累,而是要不断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福祉;强调了把保障和改善民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第9篇

关键词:G20杭州峰会;创新增长;全球贸易增长;三位一体的反腐败合作

DOI:10.13939/ki.zgsc.2016.39.107

G20是当前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加强政策协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首次以创始国和核心成员国身份参与的全球治理机制。2016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成功召开,这是中国近年来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多边经济会议。杭州峰会围绕着“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一主题,聚焦当前全球经济核心重大问题,达成了丰硕的成果和共识,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它有力地推动了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治理模式。

中国作为东道国,在G20治理平台更多地承担“领导者”角色,引领下一代G20议题设置。通过此次峰会,将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介绍给各伙伴国,将中国的发展经验与各国分享,表达中国的关注,体现中国的思想,提出中国的方案,为重振世界经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中作为全球经济治理方向制定者的角色日益凸显。同时,杭州峰会为中国进一步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实施对外开放新战略,深化中国经济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从会议召开的背景和预期目标、机制改革、议题设置,成果达成、方案落实等多方面,杭州峰会都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会议既包含对传统核心议题的关注和突破,又针对当前G20发展新阶段、世界经济面临新挑战,引领了全球经济治理新方向。中国发展理念与治理思路的融入,也是杭州峰会与历届G20峰会最为不同之处。

一、推动G20峰会从短期应对机制向长效治理机制的转变

主席在杭州峰会开幕式上主旨演讲指出,“世界经济已经来到了新的关口”。上一轮科技进步带来的增长动能逐渐衰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尚未形成势头。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与2008年相比,世界经济虽然总体保持复苏态势,但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场反复动荡、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等多重风险和挑战,现状仍令人担忧。G20峰会的首要目标已经从最初应对重大的、突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转变为如何在中长期内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发掘经济增长新动力。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G20成员中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已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引擎,对世界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东道国,中国在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风险与挑战,推动议题设定从短期问题向深层次和长期性问题延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此外,杭州峰会加强G20机制化建设,为G20从短期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的转型提供了坚实保障,确保合作延续和深入,通过改革促进G20成为21世纪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在面对世界经济重大问题时G20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领导作用,推动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的包容性增长。

二、“创新增长”成为G20首要议题,创新增长蓝图倡议将是重大贡献

“创新增长”首次被纳入G20核心议题,也是G20首次聚焦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动力,主动制订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计划。历史实践证明,仅仅依赖货币和金融政策的协商与制定只能应对短期危机,依靠投资、出口和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和新型发展模式,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全方位提升和发展生产力。

杭州峰会一致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支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创新,推动创新成果交流共享;通过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方式,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拓展新边界;形成“协同、合作、开放、包容”长效创新机制,成为本次G20峰会最为重要的成果之一。

作为创新增长的倡议方,中国正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从经济大国向科技创新大国和强国的转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此激发新活力、新动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各种要素更加公平、自由、快捷地有效配置,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5年5月中国了《中国制造2025》,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发展将按照“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总体要求,着力提升创新能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以科学、技术和创新作为推动未来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的手段,符合我国产业布局升级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要求,也符合国际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加强结构性改革顶层设计,明确九大优先领域和指导原则

结构性改革议题一直都是G20峰会的重点议题。2009年,匹兹堡会议领导人宣言中首次明确承诺“要在结构性改革上做出显著成效,以培育私人需求并加强长期增长潜力”,“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需要结构性改革来创造更加包容的就业市场、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及优质的教育和培训项目”。这表明G20各成员国开始意识到结构性问题是制约各国长期增长的关键。

2010年首尔峰会上,结构性改革被作为独立议题在领导人宣言中提出,明确了产品市场改革、劳动市场与人力资源发展改革、教育和培训、税收改革、绿色增长和创新、平衡经常账户、基础设施投资等七方面改革重点。

2013年G20圣彼得堡峰会围绕着“保持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的主题,确定了《圣彼得堡峰会行动计划》,各个成员国分别就本国情况制订了详尽的行动计划,承诺通过促进投资、补齐关键短板、提高生产率和竞争、提高劳动参与率、改善金融市场稳定性和扩大信贷,解决内外部失衡。

2014年,G20布里斯班峰会制订了《布里斯班行动计划》,分别从增加和促进投资、促进竞争、促进贸易、提高就业和参与率四大方面给出了结构性改革承诺。承诺到2018年前使全球GDP额外增长2%,并承诺设立全球基础设施倡议(GⅢ),以满足每年约5万亿美元的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

2015年G20安塔利亚峰会,领导人宣言重申“G20的首要任务是及时有效地实施增长战略,包括支持需求和结构性改革的措施以提高实际和潜在增长,创造就业,促进包容性增长和减少不平等”。

尽管G20对结构性改革越来越重视,各成员国也做出诸多承诺,然而议题深入推进与行动计划落实的情况却不及预期。2016年7月G20财政和央行行长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完成了G20结构性改革顶层设计,确定了结构性改革的9大优先领域和48条指导原则,制定了衡量改革进展和成效的指标体系。其中,优先领域包括促进开放的投资和贸易;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活力;促进创新;促进竞争,改善营商环境;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和完善金融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促进环境的可持续性;促进包容性增长。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G20框架下标本兼治促增长的思路。

在2015年安塔利亚峰会后,中国率先启动进行结构性改革,建立开放型经济。当前的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a短板”五大重点任务,要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宏观环境。中国经济结构改革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治理经验和成绩,主导推进此项议题,表现出中国对全球经济治理的责任感。实践证明,短期工具如货币和财政政策空间有限,需要我们调整政策思路,改变中长期结构性失衡的现状,做到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并重,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只有通过扭转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减缓的局面,改善收入分配不均现状,实现有效的创新驱动,才能带领世界经济走出萧条,中国的结构性改革实践可以为全球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四、《G20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峰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提出:我们决心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这两大引擎的作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2016年G20在贸易领域的推进是中国担任主席国的又一重要贡献。

回顾历届峰会,G20尚没有将贸易和投资单独列出作为主要议题深入讨论,有关贸易议题的成果或共识,大多还停留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呼吁推动自由贸易发展”的倡议,并没有落实任何的行动方案或确定时间进程。直到2013年圣彼得堡峰会,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起推动了WTO巴厘贸易部长会上达成“早期收获”协议,巩固和维护了多边贸易体制地位,为WTO多哈回合谈判注入了新的动力。

本次杭州峰会实现了贸易议题多个“第一次”的突破:第一次在G20框架下设立了贸易和投资工作组机制;第一次确认将G20的贸易部长会议常规化和机制化;了第一份G20贸易部长会议共同声明。峰会批准并制定了《G20全球贸易增长战略》,成为继WTO巴厘会议、内罗毕会议之后,全球贸易自由化推进的重要内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具体内容包括七个方面:降低贸易成本、加强贸易投资政策协调、促进服务贸易、增强贸易融资、制定贸易景气指数、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推动贸易和发展。G20还一致决定推动尽快实施wro《贸易便利化协定》,努力将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5个百分点;落实在2016年底前达成一个富于雄心、面向未来的《环境产品协定》,在广泛范围内削减环境产品关税。

五、《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成为首个世界投资政策的多边纲领性文件

G20的贸易投资机制化充分肯定了国际投资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贸易部长会议共同声明又一大重要成果,G20框架下推动投资自由化议题,建立全球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投资指导原则》),有助于改变全球投资管理体系高度碎片化的现状;有助于促进全球投资政策协调,为企业对外投资决策提供更强的可预见性和确定性;有助于为各国协调制定国内投资政策和商谈对外投资协定提供重要指导,弥合国家间投资政策分歧;为下一步建立WTO式的国际投资多边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开创性意义。《投资指导原则》这一非约束性规则,有助于弥补当前国际投资治理领域缺乏全球性政策指引的空白,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

2013年圣彼得堡峰会将投融资问题单列为议题,就长期投资、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融资等达成了共识。2015年安塔利亚峰会公报中重申了“全球贸易和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引擎”,承诺通过调整后的增长战略,推动贸易和投资;并要求贸易部长定期举行会议,同意建立支持性工作组。可见,中国作为G20“三驾马车”之一,对议题设定和成果推动的引领能力已经有所体现,杭州峰会的成果充分落实了安塔利亚峰会的承诺和要求。

由中国主导推动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促进全球贸易投资治理一体化的发展,逐步构建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全球网络,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也符合中国“走出去”的战略目标,有助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对于政策法规、监管体制等风险的规避。六、完善国际金融治理架构,国际金融改革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国际金融构架改革是G20长期关注的核心议题,中国也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倡导者。

2009年G20伦敦峰会达成了1.1万亿美元的扶持计划,用以遏制危机进一步加深,加强金融机构和重建信心,稳定金融市场。计划中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可用资金提高两倍,上升至7500亿美元。中国承诺参与该计划,并购买500亿美元IMF债券,使得中国的投票权从3.8%提高到超过6%。

本次杭州峰会承诺“继续推动国际金融机构份额和治理结构改革,加强落实各项金融改革举措,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2016年中国担任主席国以来,重启了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本次峰会核准了《迈向更稳定、更有韧性的国际金融架构的G20议程》,强调了国际机构对金融风险防范和管理的重要性。承诺积极迎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份额和治理改革的落,并致力于在2017年年会前完成第15次份额总检查,包括形成新的份额公式。支持世界银行按照达成一致的路线图、时间表及原则实施股份审议,目标是逐渐实现平等投票权。增加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性、投票权和发言权。扩大特别提款权(sDR)使用以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增强完善和构建国际金融安全网,完善债重组机制和改进对资本流动的监测与管理等。中国还首次把绿色金融议题引入G20议程,创建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杭州峰会通过了第一份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明确绿色金融的定义、目的和范围、面临的挑战,并为各国发展绿色金融献计献策,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七、发展议题受到重视,制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

2016年是落实2030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开局之年,2016年G20峰会的重点推进领域之一即推动包容、联动式发展,力求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未来15年的全球发展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G20发展议程的行动计划由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贸易、私人部门投资、粮食安全等10大支柱构成。联合国2030年发展议程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领域,有17个目标和169个子目标,对各国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或参考作用。这是G20峰会第一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也是第一次围绕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制订行动计划,展现了G20协调和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导力,对巩固G20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意义重大。杭州峰会公告还承诺通过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提高能源可及性、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青年创业等方式,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和不平衡,使各国人民共享世界经济增长成果。

2010年首尔峰会通过了《增长共享的首尔发展共识》,明确表明G20成员国对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支持,此后发展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后危机时代,G20的首要任务和核心议题就是发展,应注重机制化建设、平衡发展和绿色发展。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兴经济的领头羊,中国倡导并力求形成关于发展的国际规范准则,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制度中的诉求和主张,体现了主席国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担当。八、创立“三位一体”的反腐败合作,构建共赢的国际平台

反腐败国际合作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一项重大课题,自2009年G20匹兹堡峰会以来,G20以声明、宣言、公报、反腐败行动计划等多种成果反复重申这一共识。除了G20,《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和APEC的反腐败倡议也为多边框架下的反腐国际合作提供平台。2016年G20峰会上,中国将推动G20制定追逃追赃高级别原则,设立追逃追赃研究中心,制订反腐败2017--2018年行动计划,构建原则、机制、行动三位一体的反腐败格局,从而形成对腐败问题的零容忍国际环境,以行动构建反腐败的合作网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