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际交流与合作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5 15:43:35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第1篇

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对国际间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视,教育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际文化事务交流与合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事业在传统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占据主力位置,也是非常活跃的部分,具有长期稳定性。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对外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作为传播本国文化的重要手段,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完整的立法体系,并建立了专业的机构,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国际教育的发展,与许多国家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以促进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二、国际教育交流的理念

国际教育交流的理念主要包括:第一,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延续的重要手段,随着国际间的交往密切,国际教育交流加强了国际文化的交流,使教育作为主要的文化传播手段,成为国际文化关系的长期组成部分,构建起系统的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国际教育交流的开展。第二,教育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教育和其他文化活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教育体系的形成是按一定规范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第三,国际教育交流具有传播价值观的重要特征,当一个国家形成了规范的教育体系后,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其国家形成有一定的基本价值体系,国际教育交流可促进价值观念的形成。第四,教育具有受众主体年轻化的特征,主要是针对年轻的一代来进行的教育,因此要怀着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进行国际教育交流。

教育是没有国界,不分种族的。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要加强对不同地域、不同国家民众的了解,建立互信的交流氛围,各国要加强关注和重视,把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作为发展国际关系,促进国际间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对于促进界的和平与稳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我国教育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国际教育交流官办化程度太高、行政限制过强

中国留学生中虽有较大部分是学生自费出国深造,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公派留学生,由政府出资出国深造。我国对于留学生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在资格审查方面和出国留学条件方面有一定的限制。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交流方式,如教育代表团互访、合作办学等,但我国对留学生出国深造的管理有较多限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不利于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活动高效、快速的发展。

2.我国国际教育交流还存在教育资源的浪费闲置

我国国际教育交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出现了很多留学生不回国的现象,此外,还有部分留学生归国后学习内容与实践脱节,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海归”变成了“海待”,不能学以致用,造成了人才流失和人才闲置。

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两种模式

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是多样的,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和民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1.国际教育交流和两国政府之间的合作,是国际教育交流的主要内容

政府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国际教育交流的主要内容。由于政府实施不是国际教育交流,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政府间教育合作协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双边条约;二是文化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三是要建立双边条约教育合作的原则规定;四是多边条约,国际教育组织和其他多边教育合作协议,并在政府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教学的全球或区域会议,自然也有官方合作的特点。政府和国际教育交流的国际法律效力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与符合整体利益。

2.民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民间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和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不同,民间教育交流是在政府教育交流协议的框架下,由民间机构从事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民间国际教育交流较政府间的教育交流而言更丰富多彩,形式更多样化。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21世纪,科技与经济竞争将更为激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与发达国家、教育大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这也是我国教育蓬勃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周南照.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国家政策比较和世界态势反思[J].世界教育信息,2013(04).

国际交流与合作第2篇

[关键词]话语交流 国际合作 话语伦理 互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024-03

在国际合作过程中,误解会时有发生,而话语交流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的基本途径。通过话语交流,人们可以分析产生误解的原因,化解矛盾和分歧,增进彼此了解,促成相互信任。当今世界各民族文化特点各不相同,跨文化交流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隔阂甚至矛盾和冲突。为了增强沟通,促成国际合作,话语交流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交流,人们可以协调内部与外部行为,促成个体收益和整体收益实现合理化。因此,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必需加强话语交流的互动意识。

一、话语交流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

西方国际合作理论新自由主义流派代表人物基欧汉认为国际合作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矛盾与冲突,相反,合作与冲突是同时共存的,而话语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诱发性”信任,从而使国际合作“变得更加容易”[1](p46-50)。不管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还是促成国际合作,话语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一)话语交流是国际合作得以顺利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话语交流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交换或者讨价还价,话语交流还可以塑造指示对象,使其“富有感召力”[2](p14),从而使国际合作变得更加容易实现。话语的功能不单是将指示对象符号化并加以传达,更重要的是可以塑造话语行为人的形象,体现话语行为人的思想意识形态。正如法国话语理论大师福柯所说,“不能把语言的能指简单地归结为其内容或者表达,而应把语言当作系统形成这些话语以及所言及的对象来研究[3](p62)”。在现实世界中,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无一不是以话语交流为先导,在经济合作中所涉及的权利、收益、分配等关系无一不是话语交流产生的结果。因此,不涉及话语交流问题,就无法真正解决国家间的合作问题。国际合作其实就是话语交流形成的结果,只有通过沟通交流才能达成共同的合作目标。

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影响最大的建构主义合作理论代表人物温特教授指出国际合作从来都不是在“沉默”中进行的[4](p152),话语交流在国际合作过程中起着沟通与协调的作用。国内不少学者也认为在国际合作过程中,话语交流是“代价最小的博弈方式”[5](p29),因为对话与交流意味着允许对方做出反应和评价,如果话语行为人能就话语内容的真实、真诚和正当性达成相互理解,就有助于从冲突走向合作。

在国际合作过程中,人们应当加强话语交流的互动意识。互动是指交流各方在交往过程中交替调整自己的话语行为以达成共识的行为模式[6](p18)。话语交流互动的模式包括协调互动和趋同互动两种。协调互动是指在交往过程中人们调整自己的话语以影响对方,这一机制包括一系列针对受话人的人际间话语互动策略,即“说话人调整自己的言语方式以适应受话人的个性特点[7](p38)”。趋同发生在话语交流的过程中,话语行为人通过一系列的语言特征如语音、语调、停顿、话轮长度、词汇特点等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话语以适应对方[8](p14)。话语交流中的互动涉及到一系列影响交际行为的动态社会心理过程,交际各方应当理解交谈时自己和对方的意义,进而调整自己的话语以使交际能顺利完成。在话语交流过程中,人们应当注意运用话语交流的各种互动机制,通过协调趋同,消除误解,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从而使国际合作得到稳步发展和巩固。

话语交流在国际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话语交流并不是合作取得成功的充分条件。所以,在国际合作的谈判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话语交流的各种机制,协调互动达成“同一”之外,还应充分考虑合作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的不同等,从而使国际合作更加容易实现。

(二)话语交流促成国际合作收益实现合理化

国际合作总是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因为国际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各个行为主体的某种利益[9](p64)。这些利益可能是政治上的,也可能是经济上的。各国在交往过程中总是理性地思考着自己的策略,以实现自己收益最大化,其中话语交流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合作过程中,话语交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对话与商谈可以协调合作各方的需要问题,还可以平衡权益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从而使国际合作收益实现合理化。

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各国合作的价值理念和共同目标也只有在充分话语交流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如果没有充分的话语交流,合作各方就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也就不可能形成共同一致的合作目标。即使已经形成临时的合作事实,如果不注意加强对话交流与沟通,还是不可能使合作参与者对已达成的合作目标保持忠诚,也不可能使合作得到稳步发展。

在经济合作过程中,谈判是促成合作,实现共赢的基本手段,而谈判本身就是话语交流的一种特殊形态。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时代里,所有国家都是通过话语交流这一方式进行沟通,从而达成合作,并最终使合作收益实现合理化。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话语交流更加显示出其重要的意义。

二、国际合作中话语交流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国际合作中,理性话语交流的形成有赖于多个方面共同起作用。首先,话语交流应遵循伦理规范原则。话语伦理是一种互动式道德理论,它建立在平等对话理念的基础之上。在国际合作中,话语伦理强调话语的道德理性和伦理规范,它不仅为话语交流提供基本道德准则,而且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国际合作中产生的矛盾与冲突起到缓解作用。其次,在国际合作中,话语交流还应当遵守互主体性原则,即话语行为主体之间应当奉行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

(一)话语交流的伦理规范原则

话语伦理是一种互动式道德理论,它建立在平等对话理念的基础之上,其作用在于为人们的话语交流提供基本道德准则。话语伦理通过话语行为人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言语从而使国际合作得以顺利进行。德国著名的交际学家哈贝马斯在交往哲学的基础上建构了话语伦理学。话语伦理是指某一话语规范能够得到所有交际参与人的赞同,那么这一话语规范才是“有效的”,合乎伦理的[10](p179) 。根据这一原则,在国际合作中,话语交流的实践应当是互相包容,而不是排他的,每一个话语参与者都应当有平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所有话语参与人的权益都应得到平等重视。在话语交流的过程中,不论是说话人还是受话人都应当采取有利于达成共识或“同一”的交往态度,并按照所有话语参与人的平等利益调整各自的话语规范,使交流既没有内在压抑,也不受外来强制。

哈贝马斯提出在话语交流过程中话语行为人应当思考自己的话语是否符合伦理规范,并通过协调趋同这一话语交流互动机制调整自己的话语,从而达到一种自制状态。在交往过程中,话语伦理意识有助于话语行为人之间达成“同一”,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为国际合作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话语伦理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话语行为人应当选择恰当的话语进行交流。话语恰当是话语伦理的一个基本要素,通过话语行为人在交往过程中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来实现。哈贝马斯认为恰当的话语应当满足三个条件,即话语的“真实性、真诚性与正确性”[11](p126-128)。话语真实是指话语所表达的意思真实有效,即话语的信息内容符合事实,而不是虚构或凭空臆造。话语之所以能够影响受众的意志、改变受众的态度与行为,是因为在交往过程中受众认为说话人的话语真实可信。所以,话语行为人应当自觉遵守诺言,树立良好的信誉与形象。其次,说话人应当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诚恳,以取得受众的信任。总之,在交往过程中,话语行为人应当选择恰当的话语进行交流,真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树立良好的信誉与形象,才能使国际合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话语交流中的互主体性原则

哈贝马斯认为要建立起正常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就必须承认和尊重社会中一定的共同规范标准――互主体性原则[12](p2)。互主体性原则是指话语行为主体之间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在国际合作过程中,话语行为人不应当推行话语霸权,更不应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给他人,而应当采取一种平等的态度进行对话交流。研究表明,话语行为人往往通过推行话语霸权来追求自身价值的普遍化,而话语霸权常常导致交流失败,不利于国际合作。所以哈贝马斯提出,“在奉行自己存在方式的同时还应承认不同存在方式的合理要求,不论对陌生人或异己者是否反感或不理解,都应给予他们平等的权利,不追求自身价值的普遍化”[13](p153)。

互主体性原则强调话语行为主体之间的平等与相互尊重,即在话语交流的过程中,说话人与受话人都采取一种平等、互利的态度进行交谈,这样的交流才能得到所有话语参与人的普遍接受,从而有利于国际合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国际交往中,合作各方只有相互承认,相互尊重,不推行话语霸权,不追求自身价值普遍化,才能建立起正常的合作秩序。

在国际合作过程中,人们应当充分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差异,营造良好的话语环境。合作各方要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共同参与制定并遵守合作规则,在承认和尊重一定规范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起良好的话语交流环境,这是国际合作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良好话语交流的基本特征及其培养

美国交际学家伯德对话语交流的机制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良好的话语交流应当包括以下几个特征[14](p207)。1.会话的进程为交互式。在话语交流过程中,话轮转换体现了双方交换话题的过程,话轮的长短反映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控制话题程度的异同。交互式会话进程是良好话语交流的主要特征之一。2.交际是理性的、诚实的。理性话语的形成有赖于话语行为人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对话语伦理规范行为进行自觉运用,说话人应当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评判社会,这样才会取得受话人的信任与支持。3.交际人履行自己的承诺。承诺是话语行为人向受话人许下的诺言。承诺的产生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承诺人与受诺人之间存在一定的信赖关系,受话人会因为承诺人的承诺而产生某种期待。承诺的遵守是信任得到实现的基本方式,不守诺言,话语就会变成谎言,承诺人的形象也会因此受到损害。4.信息交换真诚,说话人比较专注。所谓专注是指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事物上。一个专注的话语行为人会把自己的注意力凝聚到交流上来,使交际对方产生信任感,从而使话语互动能更加顺利地进行。

与哈贝马斯话语伦理的变量相比,伯德话语交流的特征与人们的生活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这些特征代表了话语交流的基本规范,是良好话语交流活动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对于人们的学习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在会话交流过程中,人们应当自觉遵循这些规范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话语伦理意识和话语交流能力。

根据伯德话语交流的基本特征,良好话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鼓励话语行为人多说话,常交流,因为只有对话才可能促进交流与合作,而沉默不利于社会交往与人际沟通。其次,在话语交流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各种互动机制,尽量协调趋同,消除误解,逐步达到“同一”与共识。话语交流需要各方互动,因为交往行为是由交际各方各自构建的意义和话语规则构成的。话语交流各方应当认识和理解交谈时自己和对方的意义,进而调整自己的话语以使交流能顺利完成。再次,在话语交流过程中应允许各方持有异议,尽量避免中断谈话。只要话语交流能不断进行,就可能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根本上给予解决。

四、结语

在全球化语境下,通过话语交流来化解矛盾、消除误解是促成国际合作取得成功的基本途径。在国际合作过程中,话语交流应当以沟通为目标,以达成合作为导向,充分发挥话语交流互动机制的各种作用。掌握话语交流互动的技巧,善于言语交际,能使国际合作更加顺利愉快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试论话语交流与国际合作[J].晋阳学刊,2007(5).

[3]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8.

[4]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惠耕田.沟通理性与国际合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2).

[6]Philipsen,G.The 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Theory of Pearce,Cronen,and Associates[A].In D.P.Cushman & B.Kovacic (Eds.),Watershed Tradition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Theory.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pp13-43.

[7]Coupland,N.,Coupland,J.Giles,H.,& Henwood,K.Accommodating the Elderly:Invoking and Extending a Theory[J].Language in Society,1988(17),pp1-41.

[8]Giles,H.,Mulac,A.,Bradac,J.,&Johnson,P.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The Next Decade and Beyond[J].In M.Mclaughlin(Ed.),Communication Yearbook 10.Newburry Park,CA: Sage,1987,pp.1-48.

[9]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汪行福.通向话语民主之路――与哈贝马斯对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1]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2]阳海音.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8).

国际交流与合作第3篇

关键词:高校 交流 国际 合作 管理

目前,国家各产业经济迅速发展,受此市场竞争影响,高校对外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事务的开展也备受压力,且面临的严峻挑战更是不小。而高等院校本身更是一个人才输出、培养基地。如何将专业学术项目、办学讲学、人才塑造、社会服务等职能、价值发挥等熔于一炉对高校发展而言十分关键。基于此,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以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对外交流工作而言,分析了地方高校对外交流工作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并与之提出了必要发策略。

一、主要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办学水准显著提高,国际间对外的交流合作事务开展也取得了显著学术成果。但就目前不少地方高校而言,在国际交流对外合作事务开展还是存在着明显的滞后问题,面临的严峻问题十分突出。这主要包括:

(一)国际化开放理念滞后

在产业经济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下,高等院校教育改革问题炙手可热。特别是对高校国际交流工作而言,其工作任务不仅是拓展校内资源优势、加强留学师资队伍培养、参与学术项目研发等,更重要的是讲究国际化中外合作,吸纳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合作研讨成果等。因此,对于不少地方高校国际化开放理念滞后问题首要亟需解决,必须立足根本,将发展眼光、观念层次得以改善,否则必将阻碍高等院校国际化对外交流工作事务的建设进程。

(二)管理体系制度亟需更新

地方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及实践办学等一直以来是沿用传统的管理体系制度以及管理模式,并由校级单位统一包揽,而没有健全院系、以及教务职能体现的明确职能划分,这就导致了校内各部门单位的工作负荷量加大,而在此影响下,沿用旧习管理体制的灵活性欠缺就凸显出来。而实际上,院系具体职能发挥,是保证专业科研项目能够实现国际化交流的关键,一旦院系职能发挥不力,学术研讨、交流合作脱离院系支持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突出成果,进而也就无法促进国际化对外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强化

高校国际化交流工作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是建立在一支优秀师资队伍、专业教育工作团队的基础之上。因此,在目前高校面向国际化交流、专业研讨合作的基础背景下,涉外专业型、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储备更是十分关键。对于目前地方高校涉外职能发挥的机构人才储备问题而言,必须要却确保人才的储备与专业学术技能等问题的协调发展,否则会影响对国际化对外合作等相关事务的开展,对交流与合作带来负面影响。

(四)建设经费投入需下放

高校教育事业任何项目的开展都需要财力经费、人力管理、物资支持等。但就当下而言,不少地方高校建设经费的来源渠道都非常单一,在投入程度上明显不足,特别是国际化学术项目的研发经费问题,很难做到及时反馈、及时下放,因此,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及现金设备的供给、完善问题就非常严峻,更别说加强国际化学术交流、合作等的对外交流工作的开展了。

二、对策研究

(一)正确衡量国际化和区域化的发展关系

区域化面向国际化的发展走向定位是我国地方高校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一个重要转折,如何就现有区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进行正确定位、衡量才是明确国际化对外交流工作发展战略的首要问题。所谓区域化是指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满足高校社会教育职能而建立的学术、科研交流中心组织机构,这种机构性质是固有的、地方性质明显的;而国际化则是以区域化作为一个发展单位、一个单元而逐步形成的国际化学术交流中心,一般会系统指代不同国家的学术交流,跨国流性质尤为明显。因此,加强高等教育跨国流研讨与确保两者相辅相成的主要关系十分关键。

(二)改革管理体系制度

应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以学校为主导、以院系为主体、以项目为基础,具体到专业学科的统一归口管理模式,真正体现院系和专业教师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大支持力度,增强国际化意识,调动教师及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使其参与到全校。

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中来。

(三)强化管理队伍建设

学生交流、师资队伍交流、教务管理者相互交流是确保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环境、氛围得以保障的关键。因此,学生对外交流必须要确保到外校的积极融入,学习到生活经验及实践能力养成,以为今后学生在社会生存、立足提供充实资本;师资队伍交流必须明确派遣教务人员的进修、访学交流等基本对外交流的工作事务开展进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学术动态的及时更新,利于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准的提升;管理者交流在不少高校将其混淆为内部管理优秀队伍建设问题,而事实上,专业和非专业课程的进修与调研就是衡量其国际化交流与养成管理理念的关键。因此,为了充实国际化管理交流团队人才储备,必须要强化专业体系知识,或者尝试外聘管理支教等,吸纳先进管理经验及成果等,以保证校内管理建设自成一系,辅助对外交流事务工作的开展。

(四)下放、增加建设投入经费

地方政府支持获得建设经费是普遍经费下放的一个执行方式。而除此之外,地方高校可以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学术研讨、国际学术项目技术交流的组织机构,利用固有专业学术项目来获得对方的经费支持,同时还能实现与对方的资源互助与互补。

三、结语

高校对外国际化交流事务开展需要校内、校外资源的供给与支持。而除此之外,高等院校本身也应树立国际化理念、强化开放性意识,以保证吸纳适合自身教学改革的先进成果与经验,彰显自身发展特色,提高自身院校在教育组织机构中的国际化竞争地位。

参考文献:

[1]高玉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提高高校办学水平[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3)

国际交流与合作第4篇

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现状

1.扩大广度、挖掘深度,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双向拓展

近年来,学校以优质项目为牵引、以优势学科为平台,广泛建立国际间的合作关系,深入拓展合作与交流,主要呈现出“量”“质”齐升,广度与深度双向拓展的特点 :一是突破美国、加拿大地区合作瓶颈。近5年,新建校际合作伙伴43个,47%集中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区。二是稳定欧洲合作重心。积极扩大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欧洲高校的合作层次及领域,从学生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转变,从工科领域向管理学科等领域拓展。三是深化亚洲地邻合作。集中强化与日本高水平大学的深度校际合作,包括举办双边学术研讨会,开展实习研究生项目合作、硕士双学位合作,拓展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领域等。

2.中西融合、多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升级

学校本着“双面推进、内外并举”的工作思路和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学生境外培养和境内培养的双重环节、多种模式。境外培养环节中,包括本科交换项目、联合培养项目、攻读硕士学位项目、短期学术交流项目等培养模式,2007年~2011年,学校成功派出1,200余名学生赴海外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和研修(见图1)。境内培养环节中,注重扩大国际理解课程的受众面,增强国外教授参与课程设置和讲解的实效性,提高引进国外高校的优质课程和师资的多样性,使学生成为双边和跨境教育的最大受益人。学校构建了应急救援国际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卓越应急救援人才为目标,通过引进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国际一流应急救援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打造了一支“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国际教学团队,完善安全学科人才培养国际化方案,逐渐建立起贯通“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图1:近年派出学生情况示意图

留学生培养以“规模适度发展、层次结构优化、培养体系完善”为目标,在大力推动留学生教学纳入学校整体教学体系的同时,重点强化研究生培养、英文授课、汉语生培养等方面的规范化、模式化、机制化建设,突破了理工科院校招生的制约因素,对留学生的吸引力逐年增长(见图2)。2012年,学校在校留学生人数长期生825人,其中学历生701人,学历生中本科生468人,硕士研究生174人,博士研究生59人。非学历生124人,在校留学生人数比2011年增加了60人。

图2:2006年~2012年外国留学生数示意图

3.拓宽渠道、着眼高端,引智工作数量和层次同步推进

近5年来,学校依托优质的科研项目,共执行教育部引智重点项目190余个,总计聘请专家1,750余人次; 两项“创新引智基地计划”以及一项“海外名师引进计划”被国家外专局批准;举办国际性大型双边会议21个,参会外国代表2,300余人次,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300余篇。至今,学校已聘请70余位名誉教授,其中诺贝尔奖获奖者2人,授予名誉博士学衔2人。聘请的专家在学校的学生培养、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4.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教学基本建设显著优化

随着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认知的逐步深入,学校不断加大对教育资源国际化的资金投入,加大图书、网络等资源的整合力度和使用率,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专业认证方面:2010年,学校开展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工作,加入关于工程教育学历国际性协议中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世界范围知名度最高的《华盛顿协议》。通过专业认证,有效促进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提升了学校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网络教学方面:学校通过世界最先进的互联网视频协作技术,开展了北科大高工——美国国际教育联盟的工程师卓越国际教育系列讲座,实现了学生和美国国际工程师的实时连线,共享了美国著名高校资源、K-12学校资源以及国际跨国公司工程资源。图书资源方面:3年来,学校累计投入2,400余万元的文献经费,新增国外数据库资源9种,外文图书6,389种、7,684册,外文原刊498种,购外文版权期刊111种,图书馆外文电子期刊、学位论文和文摘数据库检索量逐年递增。

差距及问题分析

1.立体化对外开放格局尚未建立

大学的国际化,包括学生构成、师资、科研、国际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国际化,是一个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工共同打造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但是目前,学生日益增长的国际化教育需求与全校教职员工对国际化的认识程度还存在一定差距,学校国际化机制,尤其是校院两级国际化建设机制尚不健全,完整的国际化政策及激励措施体系尚未形成。

2.留学生培养发展不均衡

在学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中,从数量看,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从留学层次看:学历生中修读本科学位的学生占66%,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比例较低,开展高层次科研工作的留学生较少(见图3);从生源地分布看:由于英语授课体系尚未建立等原因,学校留学生生源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对欧美等发达国家长短期交流学生和攻读学位的留学生形成较大障碍;从学科专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经济与管理类和信息工程类,材料、冶金、土木等优势学科的吸引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经费来源看:主要是自费生和中国政府资助,本国政府资助、校级交换经费非常少,国际组织资助为零,对高质量生源的吸引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3:2006年~2012年留学生层次分布图

3.国际人才智力流动尚属初级阶段

从目前学校师资队伍来看,尚无具有高级职称的全职外籍教师,聘请的专家学者主要由语言类教师、长期专家和短期来访专家组成,且以短期来访专家为主,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方面的教师存在较大缺口。学校目前有外籍教师19人,相对于教职工总数2,917人而言,比例较低。

关于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的思考

1.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扩大学校建设发展的开放性

审视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化进程,理念先行无一例外是推进国际化战略的首要工作。学校要以建立健全机制体制为核心,以落实国际化项目为着眼点,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提高院系和师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分步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立体格局,使国际化办学逐步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和共同行动。

2.培养体系与国际接轨,拓展教育教学体系的兼容性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命脉,高校要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拓展教育教学体系的兼容性,促进人才培养体系与国际的接轨。要积极构建国际化的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学分制度、学籍管理等,争取在学历、学位、学分的相互承认以及质量认证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满足本国学生和留学生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需求,这是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高校以及高层次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条件。

3.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增强优质师资队伍的流动性

学校人才发展要注重引进与培养并举,开展“海外高端引智战略”和“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引智工作充分利用海外名师项目、高层次文教专家引进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等国家项目,聘请一批高层次专家来校合作研究、讲学。同时,结合国家公派、单位公派等多种形式,分学科、有计划地选派不同层次的教师赴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访学研究,增强优质师资的流动性和国际化水平。

4.搭建科研开放平台,提升优势学科的学术权威性

国际交流与合作第5篇

2010年10月15~17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2010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在北京举行。年会由国际教育论坛和国际教育展两部分组成,包括以“教育引领绿色未来――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教育论坛”和以“国际教育,交流共享”为主题的“2010中国国际教育展”。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章新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有关国家驻华外交使节、国际组织机构驻华代表、教育部等有关部委代表、来自海内外各级各类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院校长以及企业界人士500多人参加了论坛的相关活动。

郝平在为年会主论坛作的题为《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主题报告中说,今年中国政府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两件大事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形势和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新动向,在新的起点上为全面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对中国今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郝平说,从1978年到2009年底,各类出留学人员总数达162万人。从1950年接收第一批来华留学生开始,中国已累计接收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169万人次,目前有24万多名留学生在中国求学。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教育部将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力争到2020年把中国建成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为年会作的题为《教育一未来社会的希望》的报告中说,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教育得也遭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批判,社会贫富之间的矛盾并没有缩小,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生存竞争越演越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对教育进行反思。尽管教育不是万能的,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外部环境的制约,但教育自身也的确存在较大的缺陷,教育功利主义的色彩浓厚。社会教育、非正规教育、农村教育,道德养成教育、网络文化教育等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教育改革和发展来解决,而教育改革和发展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都应该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地位来考虑,积极改变教育观念,还原教育本质,加强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加强通识教育,相信教育依然是未来社会的希望。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作了题为《构建绿色校园,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他说,当前,垒球能源、环境以及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大学应承担属于自己的使命,引领社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绿色校园建设的宗旨主要在于加强校园有关环境生态方面的科学研究,注重环境保护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师生的环境意识,带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北京大学积极开展绿色校园建设,并将其提上事关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主要体现在构筑多学科齐头并进的绿色知识体系,北大有11个学科近40门课程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发起和参与环保活动,并努力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学生的绿色校园文化中;发挥高校在科学研究中的前沿地位和社会进步方而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广泛的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中寻求资源融合与优势互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绿色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划和动态的过程,高校有能力和责任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届年会,英国首次作为主宾国参加中国教育展,有70多所英国各类院校和教育机构参展。英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白琼娜女士说,国际教育交流是促进各国青年了解彼此文化,维系国际知识经济的关键。不久前中国政府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增加了吐界各国与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机会,包括分享教育政策和实践。英国正在就其技术、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与中国开展对话,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同时,英国将加深与中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包括研究教育质量评价、高等教育管理、战略与运营规划、与企业间的联系、领导能力与发展以及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当今世界,要成为成功的毕业生,需要具备的条件远远不仅是接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除取得学术成果外,还需要能够周游全球,精于文化理解和语言,并掌握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均能发挥作用的高水平沟通能力。这些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目前,94%的英国大学已经制定了国际战略,而其中的86%已经规划7"--系列的具体活动。中学同样应借鉴国际上的最佳做法,帮助学生获得在全球化社会中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认识。全球已有多所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课程中融入国际元素,从而在这一领域走在界前列。

国际交流与合作第6篇

一、利大被评为“伊拉斯谟项目”最佳案例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利莫瑞克大学的副校长,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贵校的情况,尤其是国际化方面的相关政策。

保罗·麦克凯臣:利莫瑞克大学建于1972年,如今已有40年的历史。它是由爱尔兰政府授权的国立大学,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计1.3万人。利莫瑞克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其专业涵盖范围广泛,有科学、工程学、商学、人文艺术、社会科学、教育、健康科学及表演艺术等学科。在1.3万名学生中,约14%的学生来自爱尔兰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利莫瑞克大学一直坚持国际化的办学方针,通过欧盟“伊拉斯谟项目”同欧洲27个国家的255所大学开展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在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被欧盟评为“伊拉斯谟项目”的最成功案例。除了欧洲国家,利莫瑞克大学还同澳大利亚、巴西、乌拉圭、加拿大、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泰国和美国等国的约40所大学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

利莫瑞克大学的国际化政策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打算扩大国际学生的数量,争取在未来5年内使国际学生比例从14%增加至50%。同时,我们也将增加赴海外留学的爱尔兰学生的数量。近年来,我校本科生中30%的学生都拥有一个学期的留学经历,我们有信心将该比例提升至50%。此外,我们将选派更多的研究者外出学习,并争取吸引海外研究者来校进行交流研讨。另一方面,我校正在创建具有明确国际定位的学位项目。2012年,我们开办了新的国际商学学位,实践证明该学位很受欢迎,今年申请该学位的学生数量继续攀升。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办了专家项目、预科项目,为来爱尔兰学习的国际学生提供帮助。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国际化有何重要性?利莫瑞克大学在爱尔兰教育国际化战略中的定位是什么?

保罗·麦克凯臣:首先,国际化很大程度上为大学扩大了学生、教职员工及研究者。利莫瑞克大学校园目前有来自80个国家的学生,我们的社会机构也因为有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员而不断完善。其次,全球化使所有人联系在一起,分享信息,了解时事。没有一所大学可以孤立于世界,就像在中国发生的事情不只是对中国重要,对爱尔兰、英国、巴西、美国等其他任何国家来说也都重要,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健康等领域,国际化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比较交流和互相学习。

在爱尔兰,高等教育目前正经历着变革。2011年,爱尔兰政府出台了《高等教育至2030》(Higher Education to 2030)的国家政策。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为研究主导型大学,我们的研究与爱尔兰主要的工业领域紧密联系,我校的国际化政策有许多都是基于发展国家工业的考虑。比如,我校设立了国家软件工程中心,爱尔兰是全球主要的软件出口国,其出口量占全世界的10%。我校在生物工程方面也很专业,爱尔兰是世界最大的制药生产地之一,最近我校刚刚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而获得国家基金。另外,我们还发展能源研究,尤其是新能源的开发。

二、如何在教育经费紧缩的背景下

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利大面临的最大挑战

《世界教育信息》:对爱尔兰的教育国际化战略您有什么建议?您认为贵校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保罗·麦克凯臣:我的建议是,爱尔兰需要选派更多的学生到国外留学。在爱尔兰,我校派出的留学生比其他学校都要多。爱尔兰是一个小国家,但是经济开放,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谷歌欧洲总部就设在爱尔兰。谷歌需要雇佣具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言能力的经济学方面的毕业生。我们有IT毕业生,却没有具有外语语言能力的毕业生,因此我们不得不为谷歌引进国外的人才。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引进国际人才能推进国际市场的优化,对爱尔兰来说也是件好事。

对于学校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我认为有三点。第一,目前爱尔兰正处于经济衰退期,每所学校得到的资金都有所削减,我们不得不用更少的资金做更多的事情,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第二,我们需要具备国际意识。第三,我们的焦点应该从欧洲转向亚洲,事实上我们也正在尝试这样做。爱尔兰政府也已经意识到,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爱尔兰第四大贸易伙伴。在未来的12年内,我们需要更多可以说汉语、懂得中国贸易又了解中国社会的爱尔兰人。

三、利大有效平衡了教学、研究

和社区服务三种功能

《世界教育信息》:我们都知道大学有三种功能: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作为爱尔兰的研究型大学,利莫瑞克大学如何平衡这三种功能?在您看来,哪一项最重要?

保罗·麦克凯臣:这三点有时是很难平衡的,大学是综合而复杂的组织,可以起到很多不同的作用。首先,大学有很多角色,教学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在爱尔兰,60%至70%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这是很高的比例。发展知识经济是我们国家政策的一部分,而想要发展知识经济就要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其次,关于工业方面的研究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的研究与国家经济重点发展项目一致,国家科技机构确定的14个研究优先项目条件,我们都很适合。再次,在社会服务方面,我们与城市及行政区有多重联系,例如安排学生做社区志愿者。每年我们有1.3万学生提供6万小时的志愿者活动,这些学生志愿者可以辅导当地的孩子们学习,这在发展落后的地区很奏效。最后,我校学生的志愿者活动在妇女组织等其他团体中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志愿者们带去技术或者为需要帮助的组织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总体来说,教育和教育发展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都有所贡献。

四、利大中国留学生表现优秀

《世界教育信息》:您提到贵校有14%的国际学生,其中中国学生大约占多少?这些中国学生通常选择什么学习内容?

保罗·麦克凯臣:国际学生主要来自美国、中国、印度和沙特阿拉伯四个国家。中国的学生数量排在第二位,大约占学生总量的1.4%。他们主要选择工程学,IT、软件及商学,其中大部分都在攻读学士学位。

《世界教育信息》:与爱尔兰学生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带给您怎样的印象?他们能从爱尔兰学生和其他欧洲学生身上学到什么?

保罗·麦克凯臣:我觉得中国学生非常刻苦,很有礼貌,很勤奋,上课很准时,他们都很珍惜家人为他们提供的出国留学的机会。我校的国际交流办公室有一位中国女士,专门帮助中国学生到西方学习,同时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我认为她像是在爱尔兰留学的中国学生的母亲,我们很荣幸能够拥有一些毕业后留在爱尔兰工作的中国学生。

中国学生与其他国家学生的不同点是,爱尔兰学生和美国学生更有自信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中国学生往往懂的很多却很少表达。我认为这可能是文化差异,它会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而得到解决。

五、利大与中国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相信您对与贵校合作的中国大学已经有些了解,请问您对中国大学和中国教育有什么看法?

保罗·麦克凯臣:我对中国大学和中国教育的了解不是很多,我简要说一下我的观点。中国大学资金实力雄厚,我所访问的每一所大学都有新的校园或者正在建设新的校园,我觉得这点很好。我认为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新的、好的教学设施是很好的,这表明了中国政府正在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我了解到,中国留学生大都准备攻读硕士学位,他们都很优秀。就拿英语学习来说,中国留学生在出国之前只是在中国国内学习了英语,但他们的英语水平却让我震惊。昨天我参观了一所大学,我们的翻译是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中国学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我问她“你的英语在哪儿学的”,她说既不是在英国也不是在澳大利亚学的,她在中国就已经拥有了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这是中国人值得骄傲的地方。

《世界教育信息》:您如何看待爱尔兰与中国的合作?

保罗·麦克凯臣:我们正在尝试与多所中国大学进行合作,目前,我们在中国已有20所合作学校。我们正巧妙地采用“3+1+1”,“2+2+1”项目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我认为这些形式将更持久、更有效。同时,我方的教授会来到中国参与部分教学,中方的教授也会到爱尔兰讲授部分课程。双方共同合作,互相交流。

六、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可以兼得

《世界教育信息》:近几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许多人认为教学质量不高,人们都在反思如何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保罗·麦克凯臣:有一些人认为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近来,如何培养那些有天赋的优秀学生也成了热点话题。包括爱尔兰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也有这样的争论,因为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比例更高。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为10%,而现在这一数字达到60%。这是个很大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大学教育不如我那个年代。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大学教学水平和我上大学的时候并没有很大区别。知识是自由的、可掌握的,到大学同样是听课和记笔记。那时候的大学生可能只能读到一本书,而现在有太多的图书和媒体可以提供信息,这些对教师们来讲都是挑战。

我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是有特权的,毕业生获得学位后基本就不会再接触课本,而现在是终身学习的时代,毕业生还可能在工作过程中攻读MBA等其他学位,还有可能频繁更换工作。

我认为重要的是要保证教学质量,但是我并不认为扩大教育规模就会削弱教育质量。免费中等教育于1968年在爱尔兰推出,此前人们必须支付中等教育的费用,因此,60年代许多12~14岁的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被迫辍学。现在我们有免费中等教育,学生离校的平均年龄为17~18岁。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推行免费中等教育降低了教学质量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七、世界大学排名标准应该多维化

《世界教育信息》:在国际化进程中,世界大学排名已经成为焦点问题。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保罗·麦克凯臣:我认为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问题。据我了解,不同的大学排行榜有不同的排名方法和侧重点。学术声誉很重要,但是难免主观。每个人都认可世界顶级名校,如哈佛、耶鲁、牛津和剑桥,但是从各方面去综合评定大学更为重要。正如我所说的,大学不只做教育这一件事情,比如我们的学生做60个小时的志愿者,这也是对我们城市的贡献,然而这并没有体现在纽约时报、QS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欧盟正在努力开发一个新的多维度世界大学排名系统,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排名系统的发展。我认为排名能够提供的另一个作用在于它使高等教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焦点。我们不仅可以比较爱尔兰的大学,还可以比较中国的大学、尼日利亚乃至其他地区的大学。

八、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使学习方式多元化

《世界教育信息》:正如您刚才所提到的,如今学生们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哈佛大学与MIT联手了EdX网络在线教学计划,您对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热潮在全球的兴起怎么看?

保罗·麦克凯臣:在大规模网络公开课中,EdX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很有发展潜力。只要是在有网络和计算机的地方,无论多么偏远,你都可以坐在那里听哈佛大学的教授讲授物理学、数学的神奇。大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赠予,我们鼓励学习、提供高质量教育的条件。我认为网上授课具有巨大的潜力,它将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但是人类的面对面的交流与接触是永远不能被取代的,远程网络授课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会阻碍人们的交流。早在19世纪,伦敦大学就已经开设了“函授课程”的远程教育,他们向远在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学生进行授课,这对剑桥、牛津和哈佛大学的传统课堂并没有什么影响。一些人认为MOOCs将会永久改变教育模式,我不这样认为,但我承认这是一种新的学习资源。

国际交流与合作第7篇

20世纪80年代,从全球进入经济一体化开始,高校教育便向着国际化发展,各高校把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方向都放在了世界的舞台上,参考世界各国的教学方法,结合本国国情和学校自身情况,引进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会面临更多的问题,但无论面临怎样的挑战,为了使学校可以更好的发展,跟得上社会的步伐,输出的人才可以具备国际视野,具备长期可雇佣能力,民办高校都要积极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1 民办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具有的性质之一就是它具有“企业”性,所以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在社会环境下发展,首先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变化,接受社会的上新的理念,还要想办法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其提高自身实力的办法之一。民办高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民办高校要想输出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就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与国际接轨,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知识,接受到国际上的教育。所以,民办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现实情况的需要也其发展的必要。

2 民办高校如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民办高校要想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必须要树立教育教学国际化的意识,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在国际舞台上深造的机会,让教师先接受国际上的最新理念和学术上的最新信息,然后分享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学校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采取对外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自身情况为学生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学习环境,除此之外,民办高校还要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拓展经费来源、自主开发培训项目、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教育,可以实时的了解新的信息,使教师、学生的教学与学习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3 民办高校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落后,对教学国际化认识不够

目前,有些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还停留在“迎来送往”“礼仪接待”的事务性和普通管理型工作上,学校领导与外事人员们只是进行简单的参观和简报,在学术上并没有深入的进行交流,缺少以学术交流为主体的学术氛围,对于在交流中学习到可以实践的内容也并未付诸实践,交流访问的工作过于形式化。学校对教学国际化认识不深入,认为为教师安排出国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接收外来学生和教师在学校进行学习和授课就是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

3.2 参与人员受限与师资力量的制约

许多民办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外事管理的模式下,就是校级以下的部门很少有机会可以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来,学校认为这样性质的工作与师生的联系不大,教师与学生的参加是没有必要的。民办学校的一线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资历的不多,师资力量较弱,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还只是以完成教学内容为主,教师缺少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和主动性,并且还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3.3 经费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不像国家重点高校那样其经费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民办高校的所有经费都是靠教育经费来支撑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必然会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近年来,各民办高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又在进行着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由此涉外专项经费就更加紧张。经费的不足导致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涉外活动场所,缺乏相应的实验设施,致使有些课题无法进行实践。

4 民办高校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工作的具体措施

4.1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加强对国际化的认识

对于国家重点高校来说,其在国际上、社会上的享誉程度是非常高的,许多外国学校会主动的与这些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重点高校开展涉外工作是相当容易的,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就需要积极主动的去与外国学校建立联系,领导要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校教学及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还需注意涉外工作不能只拘于形式化,要将符合学校发展、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付诸实践。

4.2 改变管理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学校外事体制,在今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学校应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良好的参与机会,让教师和学生可以更直接的参与到其中,因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教育教学的实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涉外人员的综合素质,聘请更多的一线教师、外国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来,还要为教师提供学术交流的活动,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项目,并为教师创造与外国学者探讨交流的机会。

4.3 拓展经费来源,完善基础设施

外事的工作是需要很大资金的,要想使外事得以发展,更好地服务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必然要增加经费的投入,所以民办高校要与国家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寻求地方政府的资助,与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争取到的资金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尽快的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所用到的实验设施,还要将完善网络教学的内容,是学生可以实时的了解国际信息,更好的学习。

国际交流与合作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服务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培养符合世界标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既是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客观分析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和发展环境,有利于明确湖南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近年来,湖南省高职院校不断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从国际交流与合作内容看,各校纷纷采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外院校间师生互访、教师境外培训、聘请外籍语言教师、聘请外籍专家、与国外院校学分互换-互认、开展学生海外实习项目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

但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与高职教育发达省份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从合作办学项目数这一反映较高层次交流合作水平的指标看,湖南省高职教育现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30个,位列全国第10名,与排名第1的江苏省155个合作办学项目相比,湖南省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还面临艰巨的发展任务,但同时也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以2012-2014年湖南省涉外办学项目为例,湖南省仅有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保险职院等5所高职院校与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等国外教育机构合作举办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汽车运用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金融保险等高等专科教育项目。主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高职院校数仅占全省66所高职院校的7.5%。所办专业与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交叉较少,缺乏对经济转型升级面向的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的提前布局和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考虑。

在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方面,湖南省共有招收外国留学生高等学校27所,但仅有湖南大众传媒、湖南科技、常德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院校具有招收资格,总体看,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相当有限。

上述情况表明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教育部和湖南省政府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主要原因是许多高职院校尚未明确自身国际化定位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目标,合作动力还停留在外部推动阶段,合作目标主要以业务需求导向为主,尚未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优势,距离“接轨国际通用行业职业标准、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与国际标准对接、推进与湖南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符合湖南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国际化人才。”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还任重道远。

二、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环境分析

(一)湖南省经济外向型深化发展为高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方向指引。“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加快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工业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对外经济贸易加快发展,进出口排名从全国第21位提升到19位。2011年到2014年四年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从190亿美元增长到310.3亿美元,年均增速20.7%,其中出口从98.97亿美元增长到200.2亿美元,年均增速25%。进出口增速2014年排名全国第6,列中部六省第一,但进出口总额仅位列中部六省倒数第二,随着湖南省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和外向型经济的加快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服务贸易领域,湖南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 营业额从22.28亿美元增长到40.8亿美元。外派劳务从4.25万人增长到6.93万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5.22亿美元增长到47.4亿美元,国际技术服务交流持续扩大。

国际直接投资领域,2011年到2014年,在湘投资世界500强企业从119家增长到134家,实际利用外资从61.5亿美元增长到102.66亿美元。在“请进来”的同时,湖南省“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实际对外投资实际对外投资从17.82亿美元增长到21.5亿美元,截止2014年,湖南省累计向8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境外投资,新兴市场投资进一步加大,对外投资的开放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随着湖南省经济对外开放的体量越来越大,企业对国际化标准的人才需求不断加大,湖南省高职院校应紧密跟踪湖南企业国际化发展动态,探索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为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的教育发展环境。一是高等教育招生的国际竞争愈加激励。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中国本土教育愈加面临世界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从2000年的3.89万人猛增到2013年的41.39万人,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出口留学人员年龄结构越来越有低龄化趋势,中国本科以下层次的高等教育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办学竞争压力。二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存在发展水平不均的问题。一方面突出表现在院校差异上,重点院校国际化水平较高,一般院校水平较低,职业院校水平最低;另一方面表现在在学科差异上,语言类学科和文、理科国际化合作水平较高,技术类工科专业合作交流开展少,制约了湖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水平。三是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升和“一带一路”战略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万名外国留学人员来华留学,其中亚洲学生占到60%,彰显了中国在亚洲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和教育文化影响力,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增长显著,如何促进高等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同时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对湖南高职学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但湖南来华留学人员显著低于全国发达地区,以2008年为例,当年来华留学人员总人数为22.3万人,湖南省仅1629人,排名全国第21名,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湖南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和留学政策环境都急需突破发展。

三、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建议

如何审时度势,依据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利用高职院校特色发展优势,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意识,优化国际资源引入结构,对提升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职教育国际形象和地位,服务“走出去”国家战略具有紧迫和现实意义。

(一)树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意识,着力打造湖南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竞争力。加快和加强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支持和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家化战略、提高高职教育社会影响和形象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湖南省高职教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理念、政策环境支持、院校组织机构、项目实施管理上均存在各种短板和制约,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构建清晰的国际化办学定位目标,促进专业结构与湖南优势产业对接,面向经济国际化领域加大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湖南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

(二)优化高职国际合作办学专业结构,确保引入高水平国际教育资源。目前,湖南省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设置,一般是依据合作双方是否有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合作项目实施门槛一般较低,较少考虑外国合作学校是否具备较强的专业建设优势,是否符合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为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国际办学合作专业遴选、国际合作办学国外学校教育资源评估及合作办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科学客观地比对合作专业是否是国外职业教育院校强项专业,是否是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现实和发展所需求的专业,优先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提升湖南省高职国际办学影响和职业教育竞争力的特色专业走国际合作办学发展道路,科学规划和布局合作办学专业结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偏向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和信息交流,构建国际交流通用信息交换平台。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项目缺乏统一的资源渠道、信息共享机制、成果平台和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导致各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往往是自行其是,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换和沟通,导致合作资源信息不能共享,合作经验难以推广,对各种共性和特性问题难以形成通识,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项目效益的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应针对性加强外事工作的组织建设和人员建设,加强高职国际交流的信息搜集、评估、交流沟通机制建设,国际合作项目运作规则、同类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经验与模式,构建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大数据,为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和改革创新提供信息资源、分析案例和决策依据。

(四)彰显高职办学特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核心能力和基础条件建设。高职院校是否具有能以国际水准衡量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是决定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深度与广度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坚持在职业性和实践性上形成与普通院校相比的错位发展优势,要充分运用我国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优势,锐意创新校企融合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深化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改革,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终身教育需求,培养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把握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合作导向。建设国际视野、大师引领的师资团队、开发对接国际标准的实践课程体系、研发一流水准的应用技术、培养谙熟企业文化和技术的准员工都是高职院校构建专业特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的核心能力条件。同时,湖南省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基础条件建设,建立健全国际交流项目组织与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培养一支精通主要国家外语、谙熟国际交流与合作规则的国际交流管理队伍,提升骨干教师和重点专业学生外语语言沟通能力和专业外语能力等,为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育峰.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及地区合作办学项目:现状、特点与方向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6).

[2]黄华.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调查及分析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7).

国际交流与合作第9篇

【关键词】重庆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策略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从此,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入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国家的经济法发展,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成为一种必然趋势。2011年,国务院把重庆定位为四大国际大都市(北京、上海、重庆、广州)之一,这个正在努力将自己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中上游地区教育中心的直辖市也应抓住机遇,结合区域实际,把重庆的高等职业教育推向世界。

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通常从五个层面展开:一是,通过学生、教师、科研人员的国际交流展开,派出和接受国均可从人员交流中获益,但获益的比重有大小之分,有短、中、长期获益之分;二是,通过合作研究,双方互相协作、互通有无,对培养科研人员,完成高质量的科研项目很有益;三是,技术援助合作,通常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指导、帮助,以先进或发达的技术帮助改进落后或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进步;四是,课程或学科建设开发,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师、学生的国际知识、国际观点相当有益;五是,各种短、中、长期培训,通过培训把最新的知识、技术广为提倡,增进受训者的技能,包括观念、知识的更新。

通过前期对重庆市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现状调研,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地域所限,国际化程度差;具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很少,缺乏国际化渠道;国际化意识淡薄,对外交流与合作尚未展开;外事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完善;对外交流与合作缺乏创新性和时效性;外事专项经费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还未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外事队伍;普遍没有开展留学生教育服务项目等。根据目前现状中表现出的诸多问题,重庆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以创建国际知名高职院校为目标,调整寻找策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1 更新观念,重视办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由于中国传统思想及地域的束缚,重庆部分高职院校属于闭门造车阶段,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学意识较弱。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较为完善的国外高职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重庆高职院校应树立办学国际意识,开放办学观念,积极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 抓住特色,树立品牌

在磅礴浩瀚的国际大浪潮中,吸引人眼球的无外乎是一所学校的特色、品牌。每一所高职院校的建立与发展都有自己的特色亮点,有适应、服务行业、区域经济发展特点。重庆高职院校要善于利用和发掘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传统历史的优势,结合各高职院校地方特色,重点开发与这些行业相关的专业项目,树立品牌,作为高职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主打产品,率先走向国际高职教育市场。

3 找准定位,长效坚持

作为高职院校,尤其是部分新兴院校,自身或多或少有一定局限性。每个高职院校应该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规划,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综合效益。合作与交流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双方发展,获取利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任何一方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院校,所以高职院校应该选择地位对等的伙伴,真正建立长效、实质的合作与交流。外事工作也不能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也应该具有连续性。

4 改革外事工作机构,创新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的外事部门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核心部门,外事工作是高等院校对外合作的桥梁。目前,重庆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专门设立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室,没有专门从事外事工作的人员,大多采用兼职或联合办公的形式。即使部分院校设有专门的外事机构,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手包办、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各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改革外事工作机构,创新管理体制。集外事管理、国际交流、涉外教学科研、外籍教师生活服务于一体,归口外事部门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建立学校外事部门主抓,各部门、院系积极参与的管理机制。各院系、部门根据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际,提需求,找项目,由外事部门按学校发展计划及需求统一规划,编制方案,有步骤加以实施。这样既能发挥学校外事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的职能作用。也能调动其他部门的积极性。

5 加强外事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

重庆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外事队伍建设,提高外事工作水平。外事工作人员不光是要英语流畅,在实际工作中还会涉及涉外法规与政策、外交礼仪等各方面问题。外事人员应加强政治与业务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积极为学院外事工作服务。

6 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途径与形式

由于各方面综合原因,重庆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形式相对单一。高职院校应多借鉴本科院校等外事工作丰富的院校,结合自身实际特点,积极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形式。比如,加强与国外企业、教育机构、国际组织等的合作与交流,探索多样化合作形式。

7 领导重视,拓展经费来源,保障外事经费

高职院校的外事工作要更好地为学院教学、发展服务,就必须要有足够经费保障。学院领导不光口头上重视,在实际工作中也要重视加大经费投入,拓展经费来源。校要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密切联系,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和资助。

加强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高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我国客观形势的需要,也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重庆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化改革,提高办学能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成功的教学和管理经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努力培养国际化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高登亮,陈丽英.新建本科院校外事工作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 龙岩学院学报,2009(27).

[2]熊倪.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实践途径创新研究[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