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31 15:13:46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第1篇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是创造的先驱。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教师要突破常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达到效果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德国教育家斯第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学生能依据语言环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言之成理地理解课文时,教师就该给予肯定。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使学生不迷信、敢创新。

二、要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贫瘠的土壤是生长不出茁壮的禾苗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求知欲。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青年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其次,培养好奇心。将蒙昧时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这是坚持、发展好奇心的重要环节。要对自己接触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再次,培养创造欲。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要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盘旋。最后,培养质疑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要鼓励青年大胆质疑,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最佳方法,从多角度培养青年的思维能力,激励青年创新。鼓励青年提问,大胆质疑,是培养青年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提出问题是获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才能发展。一定要以锐不可当的开拓精神,树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过他们,在他们已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

三、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教师应抓住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凡接触同类事物,就主动地选择新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对培养学生学习新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重要意义。

这样的阅读教学,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要努力的创设创造性思维

(一)拓展读物内容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和想象,挖掘创造想象的潜能,以此拓展读物内容的想象空间。“在任何创造活动中,创造想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创造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重要条件”。创造想象,是创造性思维闪烁着耀眼的火花。人类的想象力很大程度是指向未来的。这种面向未来的思维品质也是学生形成坚持探索、追求赶上目真理品格的必备因素。

(二)唤醒参悟生活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由于满足提供应试直观需要,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远离生活,成为象牙宝塔。脱离了生活的阅读必然成为空谈,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自然只能是奢望。所以,参悟生活的情感体验的缺失正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创造性思维培养功能的病根。

五、要发展良好健康的创造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第2篇

一、理论分析法

学生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充分利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理论分析法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从现象中提炼观点。如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使其出现“文景之治”。正是汉初统治者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因而出现“文景之治”这个清明时期。(2)用观点驾驭史实。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封建的波旁王朝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要促进生产力发展必须先废除封建的生产关系,那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规律探寻法

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历史规律是指通过历史现象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科学结论。如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史,明朝中期以前实行开放政策,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在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状况可以得出“开放国兴,闭关国衰。”的规律。又如,马克思“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之后又反被先进民族所同化”这一规律认识,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元朝初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措施的相关史实中可得到比较充分的反映。再如,讲到每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都是发生在巨大的社会转型和政治变革之中时,中国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比较分析法

许多历史现象存在着共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通过归纳、比较、分析形成对原因或结论的认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有重要作用。比较分析法可分作横向比较分析法和纵向比较分析法两种。(1)横向比较分析法,即是对同一历史时期的同一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比较、分析得出原因或结论。如围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等促进因素基础上,认识中国在这方面的弱点:〈1〉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闭关锁国政策未能形成海外市场。〈2〉西方(英国)把农民从土地上驱往城市的时候,中国却把流亡农民安置到原有的土地上。〈3〉缺乏资金本积累,手工难以扩大再生产。〈4〉封建制度束缚,工商业发展受限制。〈5〉传统观念和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2)纵向比较分析法,即把不同历史时期同一历史现象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得出原因或结论。如对中国古代史重农抑商、科举制度不同历史阶段起不同作用的认识。

四、逆向思维分析法

逆向思维分析法就是引导学生从已知历史知识的反面进行思考其成败的原因、教训等。如中共“二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由此可以说明在此之前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纲领都是不彻底的。再如“从总路线、、化运动中应吸取那些教训?”回答此类问题可用此方法。(1)教材分析总路线时提及它“忽视客观规律”,就可反推出“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2)“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可反推出“生产关系调整必须有利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3)从的后果可推出“制定经济政策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认识。

五、宏观揭示法

宏观揭示法就是立足于历史,把握方向,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如科举制度在中国史上演变、发展和消失这一现象的基本发展线索。再如对“1911—1921年中国革命发展的特点及其历史必然性”的认识。通过对这个时期历史知识的把握,可归纳如下特点:(1)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2)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3)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中国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六、微观剖析法

微观剖析法就是对某一历史现象所给材料进行深刻分析,让学生明确了解其隐性本质,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如(1)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2)“三国干涉还辽”说明俄、德、法三国在中国殖民利益由于日本割占辽东半岛而受损,日本的扩张妨碍了他们的扩张,中国和远东将成为列强激烈争夺的地区。(3)“重庆谈判”是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而内战准备又尚未完成,而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实质是为内战准备时间。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B-0069-02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在如何加强中学语文课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通过实践,我深深认识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都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法,实施创造性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发展能力的条件。学习兴趣是驱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关键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应尊重学生,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以教师的爱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热爱。教师动情,学生才会动心,才能达到以情激趣,以趣促学的目的。一般来说,学生对教师的感情越好,就越爱听他的课,就越对他所教学科感兴趣;反之,学生对教师产生厌恶之感,就对他所教学科丧失信心。所以教师必须注重与学生沟通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方,综合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可以发现各种教法的基本构成因素(如听、说、读、写等)一般都是相同的。依照现代教学论,将这些基本因素进行排列组合,研究对比,不难发现由于基本因素的不同排列,不同组合,产生的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学效果也就大不相同。如果教学形式和练习形式刻板,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实验显示,在基本情况、基本条件差不多的甲乙两个班实施同一教材内容,在甲班里采用传统的四平八稳的单一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而在乙班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设疑辨析,将教法的各种基本构成因素,根据课的内容不同、课的要求不同,进行有意识地选择使用。实验结果证明,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 就能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心理学原理,即充分刺激人的多种感官,既营造了一种教学氛围,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教学目的的要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得以融洽体现。

3.合理使用多媒体

根据学习的需要,把音乐、影视、投影等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以生动、鲜明的视觉和听觉形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可有效地激发兴趣,强化认识。比如学习《窦娥冤》、《雷雨》等剧本,可播放戏剧片段,以营造气氛,深化理解;学习《荷塘月色》等优美散文时,利用配乐进行朗读,把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叶、月光、树木是那么诱人、那么细腻、那么含情、那么俊俏……梦幻般的意境,田园诗般的诗情深深打动学生。另外,介绍作者时,可以把作者的有关生活图片提供给学生,以增强亲近感。

二、开拓

课堂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给学生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所涵盖的知识面、生活面最开阔,见多识广是提高语文水平的特殊要求之一,我们常说教学要“举一反三”,但如果学生的知识面,生活领域非常狭窄,根本不存在“三”的条件,即使“举一”也反不了“三”。因此,我从高一开始就有意识、有计划地要求学生多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节目,多读名著,每节课让一个学生介绍一首唐诗和讲一个成语小故事,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办手抄报。实践证明,这样做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创新能力。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学生,凡是语文学得好的都是阅读面广、生活面宽的,而闭目塞听、孤陋寡闻的人是不能学好语文的。

适时扩充信息,结合课文内容及文章的社会价值,见缝插针、适时适量扩充社会信息、知识信息和语文信息。比如科学发展与人文精神,时代特征与文学动态,文化冲击与词汇发展等,这些时代信息的介入,可增强语文课堂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使其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三、求异

求异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独立钻研、大胆质疑,不断地发现新的矛盾和问题,并以开拓精神不断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1.鼓励学生质疑

反对照抄照搬,不求甚解,因循守旧,唯唯诺诺。鼓励学生根据事实,独立思考,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不迷信、不轻信、不盲从,不满足现成答案和方法,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求学生不满足于数量上的多少,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对社会上的各种思潮、行为要有分析辨别能力,决不墨守成规,人云亦云,使学生敢于大胆想、大胆问,对学生“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思维要扶持和鼓励,这样学生才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才能使学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使学生活起来。

2.逆向思维的训练

思维可分为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以前语文教学囿于教材和传统教法,学生主要采用顺向思维形式,如问法的单一、答案的统一等,逆向思维能力相对薄弱。这样就造成学生思维呆板、单向的定势。心理学告诉我们,逆向思维的反向性与异常性对学生作出新的发现将起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并善于发现语文知识的可逆关系,结合教学内容不断变换角度,经常采用逆向设问法或辩论的方法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提出不同风格的新观念,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如“班门弄斧”这一成语,我就用辩论的方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甲方的观点是传统的观点,他们认为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简直是不自量力,没有自知之明,而乙方则用逆向思维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在“班门”前“弄斧”是值得肯定的行为,因为这种敢于在行家面前表现自己的勇气,正是我们当代青年所需要的,只有不迷信行家,敢于比较,才能不断进步;如果做事瞻前顾后,那将会错失良机。双方经过激烈的辩论,既活跃,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3.想象力的训练

想象是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歌德说:“假设是科学的天梯。”科学上的假设和预测,其实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力。不仅科学,文学也如此。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形成的感知过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的形象,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和幻想的能力。作文在这方面可起积极作用,比如利用想象写《二十年后我们再相会》、《未来校园的网络风暴》这类的作文,就可以通过假设一定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这些假设条件包括假设时间、地点、环境、人物、情节等等。这种作文题目打破了传统作文的模式,为学生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出现了不少真正属于自己的新颖而有个性的文章。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第4篇

    古语有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何意?园丁栽种,只要认真种植,精心呵护,树木就会日渐挺拔,日趋俊美;而育人之职,却因人本身的复杂而变的难以预测,而未成年的学生,又因其单纯和不稳定性而成为更为复杂的群体,由此育人的工作也就变得复杂难测了。而教师的工作就是如何将复杂变简单,帮助并指导学生使之逐步走向成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

    然而怎样才能成才呢?生拉硬拽还是潜移默化,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要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为此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不断总结,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方法。

    班集体活动是一个班级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利用班集体活动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并使之运用在其课业中,是我在班级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创造性是优良的思维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健全人格的良好特征之一。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人在未来社会才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而具备创新精神的人一定是一个在各方面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基于这些,在带班的过程中,我从活动入手,将活动与创造精神结合起来,在活动中使学生逐步了解并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为其创新精神的具备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指导并培养学生使他们具备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具备创新精神呢?

    创造性研究专家托兰斯于1965年指出,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应当遵守以下几条原则:A 、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B、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C、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D、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的机会;E、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根据1973年新的研究成果,他又得出这样的结论:最成功的做法乃是必须促使认识功能与情感功能都充分发挥作用,提供适当的结构和动机,并给予积极参加、实践以及和教师、同学相互接触交流的机会。

    根据他的这些理论,和自己的一些经验,在班集级体活动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其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应先从发展想象开始,特别是创造想象,这样创造力才能得到较好地发展。为此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的同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获得感性经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至开拓他们视野。

    同时在这个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指导学生从已知的信息中寻找答案,运用联想和想象法拓展思考范围,由此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例如,带班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一方面在活动中活用所学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将知识内化,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增加他的生活经验,为其发展想象力创造良好条件。

    二、在活动中拓宽思路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好方法

    在班级管理中,每一位班主任都要搞班级活动,但是否能搞好,是否受欢迎就是另一回事了。然而要想班级向心,形成自己的特点,体现自己的班级精神,从而促进学业,班主任还是要费些精力的,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所取得的成绩,社会的不断发展都要求我们不仅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科技人才,还要求我们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健全的栋梁之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掌握拓宽或分解问题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我曾组织学生举办了一个小制作比赛,在短短的一周内学生们交上了自己的作品,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各样,就连班里平时不苟言笑的同学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看着这一件件精心制作的精美作品,我想了很多……其实我们的学生有很大的潜能,就看我们怎样发现,怎样挖掘了,怎样为他们创造时机了。如果我们注意观察,有一双慧眼,我们也会成为伯乐的。而我们的学生也会因我们的注意而一展自己的风采。

    小制作比赛结束了,但他引起的思考远没有结束。就在学生们问我如何处理这些作品时,我的灵感突现,我不动声色的反问“你们说呢?”片刻安静之后教室里就议论纷纷了,有的说当奖品,有的说当礼物,也有的说留给老师做纪念品……这时,一位同学说捐给福利院,捐给希望工程吧,教室里的几十双眼睛投向了我,我点头表示赞同,这时又有人说,这些东西虽是我们的心意,但是并不实用。这时间学们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我,“我们能否举办一个拍卖会,将作品卖给其他同学,一方面展示自己 ,另一方面组织全校同学参加,人多力量大吗!”听了我的一席话,他们又议论起来了,最终一致通过。这次班会不仅圆满结束,更受到全校同学的支持。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在议论中开拓了思路,这次活动使学生们懂得了解决问题时不应拘泥于一个小范围,就象不应只考虑如何处理作品,而应想一想怎样使我们的作品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样。这为今后学习中进行更为广泛的探讨开辟了道路。

    三、在活动中鼓励提问与“随心所欲”,从而培养创造性个个性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非智力的个性特征也有关。据教育界多年研究表明,有创造力的孩子富于想象、依赖性小、爱自行学习、尝试困难工作、寻找个人独立性、好沉思、不盲从等。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还要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机会,并使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而激发全班创新精神的形成。记得我班在高二时创办了自己的《班级周报》,同学以自由结合的方式写了一期期的报纸,一轮结束后,我们举办了《周报》评比,其中班里的几个女同学办的一期报纸,因其背景简洁明快——简单的图形和浅绿的底色,内容贴近生活且丰富多彩,使人感觉清新自然而倍受大家好坪。这几个女同学正是班里的“小活跃”, 每一次活动她们都是与众不同,每一次开会她们都是问题多多,主意多多。她们的个性有时让人难以接受,但她们善于动脑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又值得大家学习。对待她们,我从来是以鼓励为主,肯定优点提出方向,在各类活动中让她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并创造条件,满足她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将其创造性在学习中逐步引导出来,使她们真正认识自己潜力。在这种看似“随心所欲”的发展中,学生们逐渐发现自己的优势,就连最差的学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快乐的发现自我,不断成长着。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每个学生在我们的培养下都可以具备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何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愿望,如何指导学生把这些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和新问题的学习行为等等。因此,这就给我们教师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调动自己的创造才能。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第5篇

关键词:培养学生 创造性思维 方法与途径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及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创新,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就必须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作为中学教师来讲,在每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是一门最生动、最真实、最精彩的课程。因此,历史教学就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生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健全人格”。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下面就培养的方法和途径谈几点看法。

1 注意加强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1.1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首先要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和需求。因为只有激发出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实施创新活动,达到创新之目的。对于我国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学生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有的问题提的可能很幼稚,对学生来讲却是好奇心的满足,也是探索与创新的良好开端。所以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有多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创造良好的热情和欲望,自觉进行创造性学习。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

1.2 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创新预示着风险。然而创新活动又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不可缺失的主要活动。当创新的难度愈来越高,失败的风险愈来越大时,只有树立起百折不挠的意志,持之以恒地坚持创新,才有可能获得创新的果实。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经过成千上万的人的努力和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后,才可能得到一次创新的成功;历史上,很多科技重大发明,都是经过科学家的无数次艰苦劳动和无数次失败之后才创造出来的。近代历史上中国革命的成功,正是通过无数革命先烈的艰苦卓绝斗争,经历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才取得的,这样讲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从而逐步培养起坚强的意志品质。

1.3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分析总结。善于分析总结是创新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的确要告诉学生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如果都是老师总结的,就算是再清晰,学生也有忘掉的时候,因为那毕竟是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分析,得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去处理相关的问题。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1 多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围绕解决一个问题多方寻求答案,即发散性思维。目前的历史教材重视了逻辑性,科学性、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的培养有所忽视。需要历史教师在课中弥补,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一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经常开展此类活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就会得以极大地提高。

2.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问题是启发创新思维的源动力,能够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求知欲望,通过阅读、分析交流等,发现寻找整理,得出有关结论。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深入挖掘启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其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好是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或是立体思维的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以主动的思维状态投入历史学习。例如,如在讲《》时,讲了由于袁世凯的告密,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失败了,随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袁世凯告密,会失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时处于愤徘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此时抓住时机,开其意达其辞,因势利导,展开分析,就会使学生领悟其真正原因。若经常把此类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养成爱思、多思、会思的习惯,就能够培养他们的独创性,使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3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3.1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思维创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也正是从质疑开始的。因此,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发表独特见解,有的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真正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题多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富有吸引力的提问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对典型例题设计一组层层深入的问题,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开阔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另外通过一题多变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想、判断中深化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外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

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一个学生读了《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后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其探索精神非常可贵。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使他们不断进步。

3.2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创新的明显标志是“标新”和“立异”。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应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 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要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对学生的“标新立异”教师要坚持多鼓励、多倡导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坚持精神,要教育学生不但要从成功中获得经验,而且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3.3 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谈不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科学的态度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营造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创新思维的火花尽情绽放,对学生的观点要及时的进行鼓励,保护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4 结语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第6篇

关键词:联想思维法;发散思维法;逆向思维法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建立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心智活动,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特别是形象思维与辩证思维的高度结合的结果。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数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数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通过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出定义、定理、性质等规律,这就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战场。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联想思维法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联想思维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探索、发现、创造的前提,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要过程。它是通过对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可比性,去扩展人脑中固有的思维,使其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

例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学习“空间中的平行关系”时,后面的线面平行、面面平行,可让学生联系线线平行,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有哪些性质和定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法,它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在心理学和教法学法的各种专著中,都一致承认“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

例题的讲解应该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讲清解题思路,然后条件改变,结论不变(多题一解);或条件不变,结论改变(一题多问);或条件、结论都改变(即增加原题部分条件,变换求解结论)等变化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联想、猜测等多角度去研究、探讨,往往可以从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中,创造出某些新颖有趣的数学问题。

数学题目,由于其内在规律或思考的途径不同,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在例题教学中,可叫学生先做例题,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探求多种解法,然后教师再给学生分析、比较各种解法的优劣,找出最佳的、新颖的或巧妙的解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逆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相对于习惯思维而言的。习惯思维是从题目给的已知条件出发,对问题进行推理,找出结果;而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在创造思维中,逆向思维是最活跃的部分。

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往往习惯于正面看、正面想、正面用,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在解决新问题时,这种思维定势是一种负迁移,作用是消极的。要很多数学问题是逆用公式的问题,所以,在重视正向思维的同时,养成经常逆向思维的习惯,破除思维定势的束缚。

如何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呢?首先,在教学中可教学生从正、逆两个方面去理解概念。其次,从正、逆两个方面去掌握公式、法则和定律。数学中的许多公式、法则和定律都可以用等式表示,等式具有双向性,既可以用左边的式子替换右边的式子,也可以用右边的式子替换左边的式子。最后是在解题中注意逆向思维的训练。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第7篇

关键词 设计基础课程 创造性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The Methods of Design Basic Course to Train Students'Creative Thinking

GAO Youfei

(Department of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Nanjing Communicatio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188)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professional art and design foundation course of cultivating the creative thinking, and the importance of actual deficiencies exist in the teaching and discussed the basic design courses for cultivating creative thinking way, think of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hinking to reform teaching mode,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so as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design basic course; 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1 设计基础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以构成艺术为主的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是设计专业的认识观和方法论,在整个设计教育中起着先导作用与基础作用,它与专业课程有着很大的关系,对专业课程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重要性一直受到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介、新技法拓宽了设计基础的内涵,而作为设计基础教学如何适应新形势和时代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由过去注重学生专业基本功的训练转向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以及构成艺术等课程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它们是设计专业学生走向设计的关键转折点,是设计教育中的核心基础学科,从课程的定位和性质上面来说,它应该是强调专业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分析我们沿用至今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情况,虽然几经改革,但受限于课程自身的特点,现行的教学中依然有很多问题亟待探讨和改进。

2 基础课程教学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存在的不足之处

(1)在教学思想上,没有能够真正达到思想一致,不同的老师对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地位作用并没真正重视,存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还流于表面,重艺术,轻思维方式;重画面效果而轻设计。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渗透;在教学方法上,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处理手法,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思维单一、封闭的学习状态,导致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没能真正发挥出基础课程地位与作用。

(2)学生对于专业基础课的地位与作用的理解也没得到根本的扭转,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的提升与服务功能不够明显,造成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上与专业基础之间的割裂非常明显。

在笔者教学过程中,有这样的教学体会,尽管非常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鼓励他们独辟蹊径,并希望他们能将自己的奇思妙想通过动手加以实现,但由于学生对于美术基础和设计关系的理解不足以及对生活的体会不够深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只是流于表面,流于形式。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只停留在一个很粗浅的层面。

3 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法与手段

3.1 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应紧紧围绕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

目前,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还是比较传统的依据专业认知规律,按照难易程度和渐进秩序设定纵深式教学模式,学生不同的阶段掌握的内容是循序渐进的,但也是互相割裂的,比如很多基础课程老师都比较强调基本功而忽略动脑筋。另外一种,就是现在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当中注重将各部分内容并置的模块式结构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项目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但项目本身注重内容的系统性训练,不失为一种适合专业实践的教学模式。

在专业基础教学中也可以教学内容上的递进关系进行模块化设计,甚至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按单元分阶段地进行课题设计,构建一系列有机动态的作业内容与形式,注重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效应。这种教学可以避免只注重手上功夫的训练的弊端,达到动手和动脑同时得到训练的目的。

3.2 教学内容的设置应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

教学过程,老师要有耐心与责任心,要善于引导,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现在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知识面也是很宽广,但是不加以引导只强调创造只会让他们流于表面,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创造也是没任何意义的,学生的系统性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基于扎实的基本课程内容的学习。因此,有别于传统的教学体系下,老师可以在课题训练中只提供一个作品的部分成果,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3.3 教学方法需要灵活运用,注重效果

(1)案例教学应该以引导学生思考设计过程为重点。经典设计作品欣赏与分析已经成为许多设计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在赏析设计过程,往往给人一种看花容易绣花难的感觉,无法让学生体会到设计过程的艰辛,所以效果也是大打折扣。

欣赏设计作品可以说是一种反设计,它是与设计过程互逆的一个过程。主要是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对已经完成的作品系统进行的一种有目标的分析。但是,一个好的创意无法体现构思的艰难过程,真正体现出来可能从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简单,相应的,我们应该从设计作品生成这一特定的视角来分析设计形成的原因。这个验证的过程是设计分析的主体过程,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就得出对此作品的理解性的诠释。在设计过程中,对许多设计影响因素的判断和提取,一部分来自设计者实际的生活体验和提取,另一部分主要的来源是运用“设计生成过程分析”的方法对优秀实例和作品进行认知,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和思考作品的设计过程应该是设计教学环境中比较关键的内容之一。

(2)提倡到生活中实地考察教学。在课程实践性环节的安排可以由课程内的设计实践与讨论和课程外的设计体验与考察两大部分构成。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课外的体验与考察。

课程外的体验和考察环节着重于培养学生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设计的本质说到底应该是解决实践的问题,并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许多所谓的奇思妙想都是在解决生活当中实际的困难或者提升生活的品味而体现出价值的。因此,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基础课,一定要使学生有扎根生活,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的意识。这样,设计思维灵感的启发和灵活应用的能力以及启发学生将对生活的敏感体验和细致观察和设计才能紧密接合起来,使设计的表达内容更富个性和时代性。这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供创意的源泉。

(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开展学生学术科研与科技竞赛活动,同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参与设计竞赛,一方面争得了荣誉,另外一方面,巩固了课程知识,掌握和提高了对基础课程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专业自信心的树立无疑是有很大的促进的。

4 结语

设计教学的改革是一个与时俱进,自我调整完善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上述内容正是在笔者教学实践中,从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专业素养、创造性思维方面训练,以及将来进一步深入专业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的过程中的探索和思考。

本文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部分成果(项目编号:JR0817)

参考文献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第8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方法

十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创新思维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严重缺失。语文是一个基础学科,创新能力的缺乏将会影响到所有学科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使“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这一代的学生任重而道远。自然语文教师身上的担子也是非常沉重。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或者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上。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而阅读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块宝地。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愉悦宽松的阅读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我们首先应该营造一个民主的班级氛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1]人的情绪一旦放松了,那么思维也就灵敏了;思维灵敏了,就会不断地产生智慧的火花。

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应注意两点:(一)教师与学生的和谐;(二)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和谐”[2]。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即是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而不是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姿态。这样我们就能尽量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师生关系融洽,营造一种“教学共赢”的和谐教学情境,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学一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和谐,是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诱发学生以高涨的情绪,全身心地进入阅读思考的主体角色,去探索,去创新。比如“母爱”这一主题,讲授《我与地坛》、《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课文时,教师即可拨动学生记忆的琴弦,由己及人,真正领略那一份深厚的受,由小家庭到大社会,使学生意识和感觉到成功阅读的智慧与能力,体验到成功与创新的乐趣。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将思维推向更高境界。又如讲《祭十二郎文》时,可以播放刘欢的《哭诸葛》,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文境,无需老师多言,他们就能够领悟其中的悲痛之情,不仅如此,还能理解更深沉的哀痛。

由此可知,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最终促成了最佳的阅读心态。“而创造思维能力的出现,往往是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潜在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结果,而且最佳心态的形成是诱发潜在创造智能的基础”[3]。所以,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的创造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和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鼓励学生反思批判,存疑阅读

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宿儒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阅读中的创造品质就集中表现在“质疑”这点上。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思考问题,不盲目接受既定答案。现代解读学认为,文本意义是由读者与作者共同建构的,文本脱离作者后,经读者阅读,其新质就会不断地生成,并富有时代特征,因此,有“说不完的红楼”“道不尽的哈姆雷特”之说。中学生的生活阅历与知识水平有限,不可能有专家一样的创见,但要求他们不拘泥于作者的思想,突破课文阅读提示的局限,提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则是完全可以的,也是阅读教学必需的。

上海市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举过这么一个例子[4],其大意是这样的:有位老师在与学生一起分析和探讨《孔雀东南飞》一文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这一主题时,突然有学生提出另一种理解,即本文宣扬的是一种女子应该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意识。理由是既然焦仲卿不能保全他和刘兰芝之间的爱情,那么为什么刘兰芝一定要非焦仲卿不嫁?太守的儿子真心诚意地前来求婚,刘兰芝为什么要严词拒绝?她完全可以作出再嫁的选择,因为当时的妇女这样做是允许的。而她却选择了死。课文最后还在歌颂这样的爱情,岂非在宣扬从一而终?平心而论,学生的见解是有道理的。他能破除迷信,不唯书唯师,敢于质疑求异,正是创造性的显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维护“师道尊严”,或不冷静思考就加以否定,否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被扼杀。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谁不迷信权威,勇于与传统的观念决裂,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谁就能有创造性的发现,这不正是社会前进的原动力吗?

三、引导学生联想思维,增强阅读感悟

“多想出智慧”,此“想”即联想。“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内部和外部复杂而有系统联系的反映”[5],它在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具有其他思维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它是人们一切思维的基础。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好教学智慧,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联想思维,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增强阅读感悟。比如,当学生吟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离别之情,人皆有之,教师此时就要把握时机,激励联想,使学生更好地体味千丝万缕的离别之情。既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凄怆,又有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告白,更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桀骜。在这种“思接千载”的联想中,时空拓展了,意蕴深厚了。学生可以尽情地展开双翅在思维的王国里自由飞翔,去追求真理,增长才干,升华思想和陶冶情操。这不仅能使思维呈现出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敏捷性等品质,而且能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四、比较阅读,培养变通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运用比较、对照等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能力的迁移。迁移有顺向与逆向之分,亦有正负之别,一般情况下说的“迁移”都指正迁移,即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但是,无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都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思维灵活了,就能发挥创造功能了。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求同或求异等比较手段训练思维的迁移性。如将韦庄的《菩萨蛮》与白居易的《忆江南》比较,思考问题:同写江南之美,在情感上有何不同?同样是纪念烈士的文章,在学习《为了忘却的纪念》时可以与已学过的《纪念刘和珍君》进行对照,看看鲁迅先生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

思维的变通需以思维的缜密为先导。为此,比较阅读又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如学习了苏洵《六过论》,可结合贾谊《过秦论》、杜牧《阿房宫赋》比较分析,同类题材的文章尽管写法不同,前者开篇点题,分层阐述,后者重笔铺陈,篇末点睛,但是,综合而言,这类政论文都有共同特点,就是借古讽今,以古喻今,所述观点,直到今天仍然有警示作用和借鉴意义。比较阅读,思接千载,思维贯通,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就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总之,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我们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大胆鼓励、正确引导,让他们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使带有个性的创造性阅读闪亮登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语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罗杰斯(Car Ransom Rogers).转引自郑逸农.“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初探.语文学习,2000,(7):23.

[2]王芳.语文教学炽的情境设置.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6):35.

[3]张莲.浅谈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中学语文教学,1996,(2):45.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第9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造性、思维品质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素质教育就是从这一思想出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要抓住这个重点,就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能动优化身心的技能是其主要任务。“能动优化身心”本身就包含着创造和创造性思维品质----这就规定了体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方法。

    1、发展观察力、强化好奇心

    观察是人全面、深入、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打开眼界的重要途径。如快速跑教学中,老师将腿部力量差不多的几个学生分成强、中、弱三组,让他们做起跑示范,其他同学观察第一步放脚的位置对跑速的影响;疾跑上体逐渐抬起与直接抬起之间的差异等。在观察中引导、启发学生,让他们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增进新知识、发展好奇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学中目标明确、态度科学、欣赏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和发展学生的好奇性。如,跑得快的因素有哪些?肌肉结实的做法是什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式、方法和顺序,通过做课外作业的形式,教给学生做观察记录和分析整理观察材料的方法。

    2、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质疑是学习的起源和动力,解疑和答疑既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获的知识、探索和发现真理的有效途径。如我们在讲“生命在于运动”时,学生提出“体育锻炼损害身体”的相反意见;又如“篮球比赛球压线为出界,足球压线为何不出界呢?”的疑问等等。面对学生的相反意见与疑问,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思考,其次要认真听取学生不同意见提出的缘由,再次要针对学生质疑的缘由,既透彻阐述“动体养形”、“静体凝思养神”、动静之“阈”的科学原理,又充分讲解身体与心理的动静对生命发生作用的辨证关系,使学生从中获得正反、左右发现问题,辨证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出创造性思维品质。

    3、鼓励创造性娱乐

    创造性娱乐,就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已有的运动技术经验,创造新颖别质,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体育娱乐活动,并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如打沙袋----跑圈、击中目标、“保护环境”;跑----追逐与摆脱、绕“杆”跑、你追我赶、突破重围等等。学生创造的这些娱乐体育练习,不仅增加了趣味性和娱乐性,而且也增加了健身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将学生的创造成果引入课堂,并对学生的创造、发明给予表扬和鼓励。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4、给予实践的机会

    创造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创造的沃土和息壤。根据这一认识,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基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把准备部分抽出来交给学生,让他们创编教学内容、组织准备活动。同时提出,内容必须有新意;必须使基本部分参与活动的身体部位得到充分活动;教法生动有趣,白重复前面同学的内容(但可借鉴)等要求,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这一方法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丰富和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教师局限下的陈旧训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为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加工改造经验和记忆表象,克服胆怯心理,建立自信、自强、积极进取、主动探索的自我意向、获得能动优化身心的能力等方面,提供了最佳的演练舞台。

    5、启发想象

    全人心理学指出,我们内心的感觉就是改变的力量。创造美好、积极的感觉离不开想象,想象是保持快乐、宁静、健康以及创造力的心灵“营养”。如在慢跑健身指导中运用假设----让学生想象自己在淅沥地小雨中赤膊跑进,雨水流过自己的背,冲过自己的肩膀,同时每一次跑进地落地脚都踩在松软的沙滩上;又如在放松练习中让学生想象自己的整个身体向四周扩张,直至充满整个空间;再如长跑教学中让学生背一些韵律性强、意境美妙的诗文,使学生的身心全部投入和乐愉快的氛围之中,进而提高呼吸节律和轻松奔跑的能力。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做一些探索性健身实践,让他们在享受时光、享受思想和享受欢的氛围中,收获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成果。

    6、引导学生善于协作、集智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