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智能市场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4 18:03:29

智能市场分析

智能市场分析第1篇

市场现状分析

国内电视企业迎合时代潮流趋势,纷纷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智能电视产品,要向“平台+内容+应用+终端”转型。相对于传统的电视机,智能电视具有其与生俱来的独有优势,不仅仅只是一个传媒工具,还兼备自主拓展、功能齐全等特点。从传统电视向智能电视转变,这一过程,不仅仅要求技术的进步,更是需要传统电视企业的运营方式转型。传统电视企业不能仅仅依靠硬件销售这种单一的营销模式,更需要向应用商店、开放平台这种靠功能内容获利、靠社交运营推广的智能数据时代思维模式转型。

大家为什么要纷纷转变,其实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争抢内容通路,以此获得更多的用户,包括之前的手机大战也是如此。电视行业是一片为数不多的互联网公司还没完全深入的“屏幕”市场。电视机作为一种大众商品,必然会以占市场份额最大的消费群体的心理需求作为支点进行设计,以此符合最普遍的用户需求。如今电视机的功能和种类快速变更,品牌也越来越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保证自己的品牌优势成了企业面临的难题。产品本身便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而设计就是促使消费者购买的媒介物。

目标用户分析

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与兴盛,同时新兴的80后与90后用户队伍的壮大,原有的传统电视观看方式正在逐步发生改变,年轻用户将会是最先抛弃传统电视观看方式的群体,这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原有的电视用户逐步分化为传统用户群、便捷用户群、个性用户群。

传统用户群――指向只使用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的用户群体。该用户群体是目前电视的主要收视群,他们习惯了固有的“下一个再按下一个”的切换操作模式,在好几百个频道中一圈又一圈的轮翻转换来寻找自己可能会喜欢的电视节目。同时,切换过程中短时间的停顿会令他们产生潜在的焦虑,不过电视节目频道仍然是他们选择观看的主要路径。

便捷用户群――指向用电视看影像,很少收看电视节目的用户群体。该用户对枯燥的换台行为和电视广告有所厌倦,需要看的是节目而不是频道。

个性用户群――指向只用电脑或平板以及手机看节目,几乎不看电视的用户群体。这类用户群体对互联网熟悉度很高,电脑操作知识丰富,“只想去看我爱看的,同时想什么时间看就什么时间看”的个性化体验使得他们愿意忍受设备的小屏幕缺点和前倾式收看姿势的不适。通过网络便可以轻松获取最新节目资源让他们离开了电视。当然,也有少数人开始尝试用电脑连接电视或者投影装置来重新获取舒适的观看体验。

用户需求分析

目前市场上使用较多的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

手机屏幕较小,较为普遍的为5-6寸,可移动式使用,触摸屏,适合平时快速处理小事项或观看短视频,私密性很高。平板略大于手机,一般屏幕为9-11寸,适合在办公或短时间休息使用,触摸屏,私密性一般。电脑显示屏从11-27寸不等,适合公司办公或作为家用设备,需要鼠标和键盘(或者触控板)搭配使用,出门携带相较于前两者较为不便,适合处理需要长时间并集中精力的任务事项。电视的屏幕在四者中最大,无私密性,适合与家人长时间娱乐时使用,一般放置空间为客厅。

过去,手机、电脑、电视的功能相互独立,各具引用场景。现在,随着手机智能化,已经融入了电脑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替电脑使用。未来,在互联网智能时代,电视也开始走向智能化,融合电脑的功能,结合云数据,达到真正的“3C”贯通的时代。

目前,互联网电视设计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操作体验。在目前人们生活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屏幕中,就操作难度而言,最简单的是手机和平板,其次是电脑,最难的为电视机,电视主要通过遥控器来进行操作,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机顶盒类的产品依然会是目前用户最需要的,它可以很方便快捷的把手机连接到电视上,在手机上的操作可以直接反馈到电视上,用手机来取代遥控器。

其次,电视机普遍放在家中客厅,往往是彰显家庭实力与主人审美的一种方式。对于不同价值观念,电视机的外形设计能显示出主人独特的审美趣味,还应该与其家庭的购买能力相衬。高端和低端的产品要有所区分,低端的产品更要注重其美观性和实用性。另外,对于大部分的消费者来讲,电视是一种可以提供与朋友、亲人分享快乐时光的东西,在许多人心里,它已经脱离了“物”的层面,上升到“情感纽带”的高度。所以电视机的外形设计也要注重心理层面的舒适性和影响力,用感性设计的手段达到目标。

小结

智能市场分析第2篇

在硬件成本下降、规模量产等因素的驱动下,智能手机价格不断走低,加之三大运营商的终端补贴和宣传造势,智能手机市场需求大幅增加。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2年4月份全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528.7万部,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811.4万部,比2011年同期增长287.6%,首超功能手机出货量,市场占有率达到51.3%。与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幅攀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功能手机的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国内市场正逐步加快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过渡。

2、中国手机市场的结构分析

2.1手机用户规模。

根据三大运营商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电信移动用户数达到1.36亿户。移动用户数达到6.67亿户。联通用户数达到2.095亿户。三者相加,中国手机用户已达10.125亿户。这一数据超过了欧洲的总量,是北美市场的三倍。

2.2智能手机用户规模。

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截至第三季度末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达到3.3亿人,环比增长13.8%。

2.3出货量规模。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2年1-9月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72亿部,比2011年同期增长183.4%。受智能机性能及价格等因素的驱动,第三季度智能手机销量再创新高,智能手机市场销量达到4980万部,环比增长31.1%,同比增长154.9%。

3、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集中度

3.1销售份额集中度。

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三星以17.8%的份额领先于其他对手。排在前五的手机品牌还有联想、酷派、华为以及中兴,占比分别为13.2%、10.9%、10.6%、9.7%。本季度HTC销量较上季度有所提升占比达到5.7%。苹果由于在国内推出产品太慢份额下降至4.8%。诺基亚3.4%,摩托罗拉3.0%,金立2.3%,天语2.1%,其他16.5%。根据以上数据,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CR8=76.1显示出很强的寡占形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国产智能手机占到了54.5%(其中中华酷联占到了44.4%)。

3.2操作系统集中度。

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操作系统中安卓份额持续扩大,达到67.0%,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塞班系统持下滑趋势,本季度在中国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份额下降至17.3%。另外本季度IOS系统份额较上一季度有所下降,为10.7%。WindowsPhone系统2.7%,其他占2.3%。手机操作系统中,安卓和IOS和占77.7%,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塞班虽然还有17.3%的份额,但是是源于诺基亚以前的巨额销量所支撑的,随着诺基亚宣布放弃塞班系统,塞班系统消失只是时间问题。而WindowsPhone系统虽然只占到2.3%的份额,但由于有微软和诺基亚强大的技术支撑以及微软在桌面电脑端压倒性的占有率,WindowsPhone系统的前景还是审慎和乐观的。

3.3价格集中度。

在不同价位智能机销量方面,第三季度1000~2000元的智能手机占据主流,占比为45.2%,1000元以下的达到33.7%,两者共占据78.9%。此外2000~3000元的智能手机销量占12.8%,3000~4000元的智能手机的销量占4.6%,4000元以上的占3.7%。在体现厂商实力的高端手机市场,国内3000元以上手机市场90%的份额被苹果和三星两家占据,剩下10%则由索尼、诺基亚、HTC等少数国际化品牌瓜分。至于国产品牌,在该区间市场占有率则几乎为零。

3.4利润集中度。

虽然国产品牌智能手机占据了国内过半的市场,但都集中在低端市场。三星和苹果占据了手机市场99%的利润,而国产品牌和其他国际品牌只能去争夺剩下的1%的利润。以上分析可知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是高度寡占的市场。从销售份额来看,国产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过半;从价格集中度来看,国产品牌集中在两千元以内;然而从利润角度看,超过五成的销售份额却只能是和众多厂商争夺剩下的1%的利润额。

4、国产品牌厂商SWOT分析

4.1优势分析。

4.1.1国产品牌厂商更了解国内市场。

国产品牌扎根于国内,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共同的消费习惯,因而更了解消费者。智能手机是以消费者的体验为生存条件的,如果能按照中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来设计手机和相应的系统(例如小米深度改造的MIUI系统在国内很受欢迎)生产更加符合国人使用习惯的手机,那么就大有可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取得优势。

4.1.2国产品牌厂商在国内有着更为成熟的销售渠道。

国产品牌长期耕耘国内市场,组建了完整的销售网络。同时由于小米的营销创新被各厂商模仿,网络销售也风生水起,国内产商纷纷与电商企业如京东商城等合作,华为等企业组建了自己的网上商城,开辟了新的营销渠道。论文格式加上传统的与运营商合作、实体店销售等,在营销渠道上国产品牌厂商有着很大的优势。

4.2劣势分析。

4.2.1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链上,芯片、操作系统等智能手机的关键部件至今仍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即便是显示屏,核心技术也多集中在日韩厂商手中。国产手机的手机系统基本上是安卓系统或是基于安卓系统开发的。国内厂商目前还只有华为研制了自己的芯片,但只是作为对芯片供应商断粮的替代品,并没有能在市场上供应其他厂商,没有市场占有率。

4.2.2过度依赖运营商。

对运营商的过度依赖是国内智能手机厂商利润稀薄的重要原因。运营商出于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需要,纷纷与厂商合作推出定制机尤其是千元智能手机。表面上看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大大提高,超过了50%,但由于运营商的大幅压价,各厂商在产品定价上缺乏自主权,利润甚微。

4.2.3品牌美誉度不够。

品牌美誉度不够一是由于功能手机时代山寨机的冲击,破坏了国产手机的名誉。二是由于国内手机厂商长期以来是与运营商合作推出定制机,没有对品牌进行培育。品牌美誉度不够,同等价位的手机,消费者愿意出钱买洋品牌,而不是国内品牌。从华为的产品定价可见一斑。2012年4月上市的Ascend P1标志着华为首次进军高端手机,定价2999元。2012年9月的Ascend D1定价2699元。2012年11月最新上市的荣耀四核定价1888元。从时间顺序看华为三款精品手机,价格从2999元到2699元再到1888元,一路下滑。

4.3机遇分析。

4.3.1巨大的市场潜力。

国内手机用户规模已经超过10亿,而智能手机用户只有3.3亿,不到四成。借鉴国外的手机持有量与人口比例,我国手机的持有量应该与人口的比例超过1.5。伴随3G网络的逐渐全面覆盖和三大运营商的强势宣传,以及过去几年的市场培育,国内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认知度大大提升,功能手机用户向智能手机用户转变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巨大的市场容量为国产智能手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4.3.2更快的出货速度。

目前高端市场被苹果和三星把持,在千元手机市场又有众多厂商的竞争,在中端手机市场留下了空白。国际巨头的中端手机定位还不清晰,按照目前手机市场快鱼吃慢鱼的现状,国内厂商抓住机遇率先推出机型就能打开市场。

4.4威胁分析。

4.4.1高端手机进军中低端市场。

目前苹果和三星牢牢控制高端市场而HTC这样的二线品牌由于业绩不振,欲进军国内中低端市场,如果在加上其他洋品牌也卷入的话,国内厂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4.4.2低端市场竞争更加恶化。

随着联发科的芯片研发成功以及零部件等的降价,低端手机市场尤其是千元以内准入门槛进一步放低,各山寨厂商也想加入这个市场,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集中于价格竞争,行业利润进一步摊薄。

4.4.3潜在进入者虎视眈眈。

鉴于苹果的赢利模式“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国内各家互联网企业有进入智能手机的企图。百度、盛大等推出了自己的手机,360也推出特供机,虽然反响不好,但将对行业利润进一步稀释。

5、国产品牌智能手机怎样突围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产智能手机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虽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然而利润却不到1%。而营销渠道又过于依赖运营商,没有自己的品牌美誉度,因而没有完全的自主定价权,在过去这轮销售热潮中基本上属于赔本赚吆喝。然而国内巨大的市场以及耕耘多年的经验和渠道,加上国际巨头的战略定位,都给国产厂商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因而在下一轮的竞争中国产品牌厂商将大有作为。

5.1加大科研创新和产业链整合。

苹果的巨额利润来自于“手机+系统+服务”,三星则是在整个产业链上有很强的控制权。国产手机要与它们竞争,必须要加大科研创新,要制造出机皇级的手机和非一般的客户体验,这样才能实现产品的差别化才能避免价格战。同时还要加强知识产权建设,避免被竞争对手专利控制,不仅增加成本而且面临禁售等制裁。加强整个产业链上的整合。华为单独研发出芯片,表现出后向一体化的倾向,这在以后的采购等方面会大大加强话语权。

5.2创新营销渠道。

小米手机的横空出世让国产厂商眼前一亮。小米的销售全靠网络,这种销售方式省了渠道费和中间环节的成本,让零售价格尽可能做到最低。由于是提前预订厂商还能收取预付款预估销量,精确采购最低限度控制库存。这种不依赖运营商采购的方式也加强了厂商的自主定价权,对节约成本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大有益处。营销渠道的创新不仅只有网络,还有更为创新性的途径,谁能在下一轮竞争中率先开辟出新的途径谁就很有机会获胜。

智能市场分析第3篇

近年来在机器人领域,一种全新的、有蓬勃生命力的自主机器人已经出现并且迅速发展起来,这便是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的机器人,按照应用环境的分类,它同军用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共同划分到不同于工业机器人的特种机器人行列。

一、如何识别竞争者

智能捡球机器人的竞争者有两类:一类是替代品——球童,另一类是潜在竞争者——高校及国家科研机构、大型国有机械自动化公司、中小型智能机器人企业、外资机器人。表1为创睿智能网球机器人有限公司根据替代品竞争者与潜能竞争者的对比,对两者做出优劣分析。

二、应对策略

集中化策略:集中一切资源迅速占领“智能网球拾取机器人”细分市场,提升市场份额,满足该细分市场的需求,能够通过提供附加值而得到高利润和快速增长;产品差异化策略: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以差异化产品开拓新市场,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

三、需求分析

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从事智能网球拾取机器人的服务及产品,属于有待开发的市场。我国现有网球场约85475所,网球运动人口864万,且运动人口数量每年以10%~12%的速度增长,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专门从事网球捡球的球童数量较少,且人员素质较差,多为网球场临时雇佣工作。据调查,球童工资为7元/每小时,年收入约为6120元,而一般智能网球拾取机器人价格约5000元/台。网球场引进这种智能机器人产品,既节省开支,也满足了网球爱好者对时尚的追求。

四、影响顾客购买的因素

品牌是服务型公司的生命线,在网球行业也同样如此。由于网球相关服务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的名声和经济效益。因此在选择其服务提供商时往往特别注重公司的品牌,并将公司的品牌看作衡量公司技术实力、服务水平的核心标准。

网球行业属于贵族消费,其提供的服务应该与时尚、潮流、新奇、相挂钩才能打动消费者。提供智能机器人服务的公司拥有的受到消费者较高认可的创新技术,是该公司免费的广告招牌。因此,公司技术背景雄厚的服务提供商往往是企业的首选合作对象。

五、SWOT分析及对策

运用SWOT对企业内部因素的优势和劣势按一定标准进行评价,并与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结合起来权衡抉择,将促使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协调平衡,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牢牢把握住对企业最适宜的机会。

六、市场选择及定位

1.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即以顾客需求的特征为依据,区分具有不同需求的顾客群体。网球行业是一个高消费群体的服务行业。其客户追求的是时尚、新奇、舒适、高度社会认可的消费者感知价值。对于不同的实力的企业规模,提供的服务质量有所差距,客户的消费水平不同,获得的感知价值也不同。

2.目标市场

在最终确定目标市场选择之前,企业需要进行目标市场评估,以证明其市场可行。

第一阶段的目标市场:网球高消费场所。高消费场所,其客户属于高消费、高感知要求、高质量要求人群,他们对服务的要求及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及欲望较强,初期易于进入。智能机器人产品属于高科技产品,现有市场上的供应情况还处于空白,并且产品性价比极为突出,高消费场所购买这一产品后能有效的提高场所的服务创新能力,为客户带来高质量的消费享受。

第二阶段目标市场:所有类别网球消费场所。企业不断地“开疆辟土”,影响力不断上升,产品线不断加长,为智能机器人产品打入网球消费市场做足准备。一方面,网球运动本身属于时尚、“贵族”体育项目,消费人群收入普遍较高;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存在价格差异,适合不同人群消费,产品可以在市场形成竞争力;而对于国内来说,网球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快,国内市场将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就必须进入国内市场。因此,创睿智能网球机器人有限公司积极争取在第二阶段打入国内市场,应用差异化竞争策略来扩大市场份额。随着公司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性能的提高和增强,通过在中小煤矿企业的的实践积累及改进,创睿智能网球机器人有限公司的产品逐渐走向尖端化和精准化,将扭转竞争者和替代品对大型煤矿企业供需稳定的局面。

3.不同阶段目标市场的选择

第一,市场导入期阶段(2012年)——立足湖北,开拓五大一线城市

创睿智能网球机器人有限公司将目标客户群定位于湖北及全国五大一线城市的网球高消费场所,同时在这几个省市开拓市场,推广产品,并且将湖北及全国五大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选为初期的目标市场,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五大一线城市,经济发达,人均收入及消费水平高,网球运动普及率高,高消费场所多。

二是湖北省是李娜的故乡,可以利用李娜效应,快速在湖北开拓市场。

第二,市场成长期阶段(2013—2015年)——“辐射全国”高级网球消费场所。

进入成长期以后,市场将从湖北及全国五大一线城市辐射到全国,公司的目的在于扩宽产品市场,挖掘潜在目标客户群,扩大产品适用范围、丰富产品型号、扩大产品兼容性,逐步将产品扩展到体育行业的各个层面。同时,加强技术研发升级力度,使产品能够运用于其他行业,如预警机器人等。

第三,市场成熟期阶段(2016—2021年)——抢占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进入。

进入成熟期后,公司产品准备在全国范围全面进入市场。随着公司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公司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产品不断升级,公司的综合实力不断加大,并且增强了公司的竞争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日本机器人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工业机器人未来的成长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反观服务机器人将有大幅成长。虽然各种统计数据对机器人的种类划分不是很统一,导致预测结果有差异,但都表明了服务机器人未来良好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在机器人领域,一种全新的、有蓬勃生命力的自主机器人已经出现并且迅速发展起来,这便是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的机器人,按照应用环境的分类,它同军用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共同划分到不同于工业机器人的特种机器人行列。

一、如何识别竞争者

智能捡球机器人的竞争者有两类:一类是替代品——球童,另一类是潜在竞争者——高校及国家科研机构、大型国有机械自动化公司、中小型智能机器人企业、外资机器人。表1为创睿智能网球机器人有限公司根据替代品竞争者与潜能竞争者的对比,对两者做出优劣分析。

二、应对策略

集中化策略:集中一切资源迅速占领“智能网球拾取机器人”细分市场,提升市场份额,满足该细分市场的需求,能够通过提供附加值而得到高利润和快速增长;产品差异化策略: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以差异化产品开拓新市场,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

三、需求分析

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从事智能网球拾取机器人的服务及产品,属于有待开发的市场。我国现有网球场约85475所,网球运动人口864万,且运动人口数量每年以10%~12%的速度增长,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专门从事网球捡球的球童数量较少,且人员素质较差,多为网球场临时雇佣工作。据调查,球童工资为7元/每小时,年收入约为6120元,而一般智能网球拾取机器人价格约5000元/台。网球场引进这种智能机器人产品,既节省开支,也满足了网球爱好者对时尚的追求。

四、影响顾客购买的因素

品牌是服务型公司的生命线,在网球行业也同样如此。由于网球相关服务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的名声和经济效益。因此在选择其服务提供商时往往特别注重公司的品牌,并将公司的品牌看作衡量公司技术实力、服务水平的核心标准。

网球行业属于贵族消费,其提供的服务应该与时尚、潮流、新奇、相挂钩才能打动消费者。提供智能机器人服务的公司拥有的受到消费者较高认可的创新技术,是该公司免费的广告招牌。因此,公司技术背景雄厚的服务提供商往往是企业的首选合作对象。

五、SWOT分析及对策

运用SWOT对企业内部因素的优势和劣势按一定标准进行评价,并与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结合起来权衡抉择,将促使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协调平衡,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牢牢把握住对企业最适宜的机会。

六、市场选择及定位

1.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即以顾客需求的特征为依据,区分具有不同需求的顾客群体。网球行业是一个高消费群体的服务行业。其客户追求的是时尚、新奇、舒适、高度社会认可的消费者感知价值。对于不同的实力的企业规模,提供的服务质量有所差距,客户的消费水平不同,获得的感知价值也不同。

2.目标市场

在最终确定目标市场选择之前,企业需要进行目标市场评估,以证明其市场可行。

第一阶段的目标市场:网球高消费场所。高消费场所,其客户属于高消费、高感知要求、高质量要求人群,他们对服务的要求及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及欲望较强,初期易于进入。智能机器人产品属于高科技产品,现有市场上的供应情况还处于空白,并且产品性价比极为突出,高消费场所购买这一产品后能有效的提高场所的服务创新能力,为客户带来高质量的消费享受。

第二阶段目标市场:所有类别网球消费场所。企业不断地“开疆辟土”,影响力不断上升,产品线不断加长,为智能机器人产品打入网球消费市场做足准备。一方面,网球运动本身属于时尚、“贵族”体育项目,消费人群收入普遍较高;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存在价格差异,适合不同人群消费,产品可以在市场形成竞争力;而对于国内来说,网球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快,国内市场将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就必须进入国内市场。因此,创睿智能网球机器人有限公司积极争取在第二阶段打入国内市场,应用差异化竞争策略来扩大市场份额。随着公司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性能的提高和增强,通过在中小煤矿企业的的实践积累及改进,创睿智能网球机器人有限公司的产品逐渐走向尖端化和精准化,将扭转竞争者和替代品对大型煤矿企业供需稳定的局面。

3.不同阶段目标市场的选择

第一,市场导入期阶段(2012年)——立足湖北,开拓五大一线城市

创睿智能网球机器人有限公司将目标客户群定位于湖北及全国五大一线城市的网球高消费场所,同时在这几个省市开拓市场,推广产品,并且将湖北及全国五大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选为初期的目标市场,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五大一线城市,经济发达,人均收入及消费水平高,网球运动普及率高,高消费场所多。

二是湖北省是李娜的故乡,可以利用李娜效应,快速在湖北开拓市场。

第二,市场成长期阶段(2013—2015年)——“辐射全国”高级网球消费场所。

进入成长期以后,市场将从湖北及全国五大一线城市辐射到全国,公司的目的在于扩宽产品市场,挖掘潜在目标客户群,扩大产品适用范围、丰富产品型号、扩大产品兼容性,逐步将产品扩展到体育行业的各个层面。同时,加强技术研发升级力度,使产品能够运用于其他行业,如预警机器人等。

第三,市场成熟期阶段(2016—2021年)——抢占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进入。

进入成熟期后,公司产品准备在全国范围全面进入市场。随着公司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公司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产品不断升级,公司的综合实力不断加大,并且增强了公司的竞争能力。

智能市场分析第4篇

速途研究院分析师团队通过总结2014年到2015年初智能硬件发展状况,分析讨论了智能硬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可穿戴设备整体市场规模走势 2016年将突破228亿元

(速途研究院制图)

2010年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仅有0.9亿元,到2014年我国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已达到66.2亿元规模,随着智能手表作为新一代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代表产品正式登台,国内智能可穿戴设备将迎来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的局面。预计2015年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35.6亿元,2016年将突破228亿元规模。

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走势 2018年将达到1.4亿台

(速途研究院制图)

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在2010年的出货量仅为40万台,2012年出货量为230万台,相当于2010年的5.75倍。2014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是2260万台,是2012年出货量的将近10倍!而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识度提高,智能可穿戴设备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组成部分。预计2016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是7800万台,2018年出货量将达到1.4亿台,而这其中将包括近3/4的手腕部位的智能设备。

手腕智能设备出货量及构成 2015年智能手表超越智能手环

(速途研究院制图)

2012年手腕部位的智能设备出货量为183万台,包括150万个智能手环和33万只智能手表,手环数量是智能手表数量的近5倍;2014年手腕部位的智能设备全部出货量为1800万台,是2012年的近10倍,其中包括1300万只智能手环和500万只智能手表。随着2015年各厂商在智能手表上发力,智能手环将逐渐让位于智能手表,2015年智能手表将有望首次超越智能手环,荣登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榜首,预计2015年智能手表将有 2120万只,而只能手环仅有1700万只。此后,智能手表的出货量和智能手环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2018年近3/4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将包括6800 万只智能手表和3600万只手环。

用户关注可穿戴设备的类型分布 智能手表关注度最高达66.8%

(速途研究院制图)

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各类智能可穿戴设备在用户中的关注度,智能手表以66.8%的占比跃居关注榜的第一位,接下来是智能眼镜,关注度为 50.2%,而一度甚嚣尘上的智能手环略显疲势,在用户的关注度中只排到了第三位。此外还有19.6%的用户关注智能跑鞋,11.5%的用户关注智能头盔,3.8%的用户关注智能纽扣,1.2%的用户关注智能项链。可以看出,智能手表在2015年伊始便赚足了人们的眼球,为其在2015年的发展开了个好头。

智能手表品牌关注分布 三星、苹果、摩托罗拉位列三甲

(速途研究院制图)

智能手表品牌中,以三星、苹果、摩托罗拉三家最受人们关注,其中三星的关注度达到36.6%,苹果关注度为27.2%,摩托罗拉关注度为 11.7%。此外包括索尼、inWatch、智器、Hi-PEEL、LG、果壳电子和pebble等品牌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关注。智能手机做的如火如荼的三星、苹果两家在智能手表领域再起战端,其战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智能手表品牌产品数量分布 Hi-PEEL最高产

(速途研究院制图)

智能手表产品虽然以三星、苹果、摩托罗拉最受人们关注,而Hi-PEEL则可以说是低调而高产,其产品占据了市场的24.3%,三星也只能屈居第二,占比16.2%。排在第三位的是索尼占比10.8%,摩托罗拉、苹果分列第六和第8位,分别占到了5.4%,2.7%。随着几家巨头在智能手表领域的发力,未来一定会有更多更优质的可穿戴产品问世,让我们稍安勿躁。

智能手表尺寸关注分布 1.6-2.0英寸最受关注

(速途研究院制图)

智能手表屏幕的尺寸关注度分布和智能手机如出一辙,随着屏幕尺寸的增大,关注的用户也越来越多,1.6-2英寸屏幕的智能手表关注人群占到了64%。较大的屏幕意味着用户将拥有更大的操作空间,也为其UI等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智能手表价格区间关注分布 500-1000元之间关注人数最多

(速途研究院制图)

智能市场分析第5篇

行业巨头逐鹿智能汽车

在说道智能汽车产业发展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科普扫个盲。其实,所谓智能汽车,就是在普通车辆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先进的传感器(雷达、摄像)、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通过车载传感系统和信息终端实现与人、车、路等的智能信息交换,使车辆具备智能的环境感知能力,能够自动分析车辆行驶的安全及危险状态,并让车辆按照人的意愿到达目的地,最终实现替代人来操作驾驶的目的。

其实,人们对于智能汽车的畅想由来已久,并在20世纪正式踏上了探索之路。20世纪70年代,美欧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始进行智能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与开发;随后,我们国内也于80年代开始涉足无人驾驶汽车的理论佐证和技术研发。

在前期的摸爬滚打过程中,智能汽车的概念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引得越来越多的汽车、科技等行业企业试水智能汽车。日前,《华尔街日报》报道,苹果正在打造自主品牌的电动汽车,并已将原定于生产汽车的600人团队扩张至1800人左右,计划于2019年将首辆电动汽车推向市场。另国内企业也是纷纷摩拳擦掌,运筹帷幄。东风汽车与华为合作,在汽车电子、智能汽车、IT/ICT信息化建设等领域展开跨界合作;北汽集团与乐视携手,以乐视汽车生产厂商的身份在智能汽车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上汽集团与阿里合作,同时开发无人驾驶功能;一汽集团则于今年4月了智能汽车“挚途”战略;江淮汽车计划于2020年进入3.0时代;海马汽车也于今年3月正式了移动互联人车生态系统;长城汽车则表示将投50.33亿元用于发展智能汽车项目。

伴随着大腕大款而来的各汽车、科技、互联网企业抢滩智能汽车市场,无疑将对行业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将引领整个智能汽车及相关产业朝着做强做大的方向迈进。

智能汽车产业空间何在?

“碟5的黑科技中,对那个手掌按压玻璃直接开销的智能汽车比较感兴趣,不知道对于创业屌丝来说,还有没有可以切入的空间?”继智能服装的讨论之后,网友再度提出如是疑问。对此,我可以给予的回复是,“智能汽车的市场空间巨大,行业发展大有可为”。这个推断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一、国家政策支持加速智能汽车产业发展

据有关部门预测,2015年全球85个主要国家的汽车销量将在同比增长3.8%的基础上,首次突破9000万辆。作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的销量有望增长8.9%达2570万辆,保持上升势头。这为智能汽车及相关技术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

而在庞大的市场机会面前,国务院于上半年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所提出的利用三十年时间将我国从制造大国发展成为制造强国,更是一剂强心针。因为基于此要求,工信部已经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智能网络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到2025年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及产业群,基本完成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国家有要求,行业便有需求。那么,相关的利好政策自然也就少不了了。这个时候,不管是老牌公司,还是新创企业,但凡能借得政策东风之势,必有企业发展之机,

二、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繁衍商机重重。

伴随着智能汽车产业的推进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汽车的周边辅助产业发展颇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之势。目前,已经有许多成熟的辅助驾驶系统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之上,如智能雨刷,可以自动感应雨水及雨量来控制开关和频率;自动前照灯,在光线不足时会自动打开;智能空调,通过检测人皮肤的温度来控制空调风量和温度;智能悬架,也称主动悬架,自动根据路面情况来控制悬架行程,减少颠簸;防打瞌睡系统,用监测驾驶员的眨眼情况,来确定是否很疲劳,必要时停车报警……这诸多的衍生产品线,无不蕴藏着商机无限。

于此同时,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节能化和车联网发展趋势,还推动了汽车电子万亿级市场不断扩大。根据德勤测算,2016年全球汽车电子规模将达到2,348亿美元,2012-2016年复合增长率为9.8%。2014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总规模同比增长13.8%,达579.2亿美元。而在接下来的2016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预计将继续保持以两位数增长,有望达到740万以上。在消费电子增长势头转弱的情况下,汽车电子市场将有望成为电子行业新的增长点。

智能汽车领域的市场机会不仅存在于横向的辅助产业设备中,同样也滋生于车联网的纵向产业链相关环节。如上游的元器件和芯片生产企业,中游的汽车厂商、设备厂商和软件平台开发商,以及下游的系统集成商、通信服务商、平台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等。据《2015年车联网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车联网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62.8亿美元,到2020年,全球车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311.3亿美元,即2015-2020年间全球联网汽车产品的销售将增长近4倍。

智能汽车发展的前路漫漫

智能汽车产业前景可观,但是,其发展也面临着基建设施、安全保障、法律和道德规范等各方面情况发展不完善带来的制约和禁锢。

首先,智能汽车要真正像人们所预想的那般“智能”地运行,需要有相应的智能交通设施建设为基础。例如由于无人驾驶汽车靠传感器感知路面障碍,或者通过4G/DSRC与道路设施通信,因此需要在交叉路口、路侧、弯道等布置引导电缆、磁气标志列、雷达反射性标识、传感器、通信设施等。如若这些都不能得到实现,那么智能汽车的发展可谓是“无根之木,无水之源”,途停留于纸面,空谈。

其次,智能汽车所依赖的智能信息系统的安全尚令人担忧。据媒体报道,在一次网络安全大赛中,一名14岁的黑客利用从RadioShack购买的价值15美元(约合人民币96元)的电子元器件组装了一台设备,便能远程开启汽车车门、发动引擎,通过车载音响系统播放其手机上的音乐。

近年来,更有多起智能汽车被黑客入侵事件让智能汽车网络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今年3月,乌云平台曝光了比亚迪智能汽车的一个漏洞,通过该漏洞,黑客可以编写程序获取任意车主的信息如姓名、车牌号、车架号、身份证号、第二联系人姓名、手机号和控制密码;甚至还可以在没有钥匙的情况下,利用电脑于两分钟之内完成远程开锁、鸣笛、闪灯、开启天窗等行为。

无独有偶,国外大牌汽车厂商也是频频被曝安全漏洞。今年1月,德国的一份报告显示,宝马汽车公司的“互联驾驶”系统存在安全漏洞,黑客利用这一漏洞可在几分钟内无线开启汽车的车门;7月初,路虎揽胜因车载系统的漏洞可能导致车门被远程开启。

智能市场分析第6篇

一、品牌关注格局

前十五品牌关注度降至九成以下

10月智能手机市场上,三星以20.6%的关注比例仍处于领跑者地位。苹果关注比例超一成,为12.8%,位居亚军。联想、诺基亚关注比例分别为 6.9%、6.6%,分居第三、四位,关注比例差距较小。华为以5.7%的关注比例排在第五位。其他上榜品牌关注比例均在5%以下。整体来看,本月最受关 注的前十五家品牌累计关注度较以往下降明显,首次降至90%以下。

(图) 2013年10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品牌关注比例分布

第一阵营前五品牌排名稳定

与9月相比,10月智能手机市场最受关注的十五家品牌中,前五品牌排名均保持稳定,其中三星、苹果、诺基亚、华为关注比例相较于9月均小幅下降,只有联想与上月持平。第二阵营变动明显,HTC、酷派品牌排名均上升一个位次。索尼移动、魅族下滑。

表 2013年9-10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品牌关注比例对比

排名 2013年9月 2013年10月 品牌 关注比例 品牌 关注比例 1 三星 21.1% 三星 20.6% 2 苹果 14.0% 苹果 12.8% 3 联想 6.9% 联想 6.9% 4 诺基亚 6.7% 诺基亚 6.6% 5 华为 6.3% 华为 5.7% 6 索尼移动 5.4% HTC 4.7% 7 HTC 4.8% 索尼移动 4.6% 8 小米 4.7% 小米 4.3% 9 魅族 4.6% 酷派 3.9% 10 酷派 3.7% 魅族 3.8% 11 OPPO 3.3% OPPO 3.5% 12 中兴 3.1% 中兴 3.1% 13 vivo 2.7% LG 2.8% 14 LG 2.6% vivo 2.5% 15 摩托罗拉 2.3% 摩托罗拉 1.9% —— 其他 7.8% 其他 12.3%

二、产品关注格局

(一) 产品关注型号

苹果iPhone 5S(16GB)夺冠,并遥遥领先

10月苹果iPhone 5S(16GB)上市第二个月,用户关注度依旧呈强势的上升势头,本月凭借4.6%的关注比例夺冠,并遥遥领先于其他上榜产品。

从产品数量来看,本月苹果共有四款机型上榜,与三星齐平。前三甲产品中,除苹果iPhone 5S(16GB)居首位外,第二、第三的位置均被三星手机收入囊中。

国产机型本月上榜数量为四款,小幅下降

从阵营来看,本月国产手机阵营共有四款机型上榜,魅族MX3 (无NFC/16GB/普通版)排名第四,在国产机型中居首。此外,魅族还有一款机型魅族 MX2(16GB)上榜,排在第十四位。小米、OPPO均有一款机型榜上有名。

四核机型居主流地位,占据七席

从上榜机型的参数来看,采用四核心处理器的机型占据主流地位,共占据七席,另外,双核机型占据六席。本月一款双四核机型上榜。从主摄像头像素来看,本月搭载千万像素以上的机型数量有所上升,达到五款。

(图) 2013年10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产品关注排名

表 2013年10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最受关注的十五款产品及主要参数

排名  产品名称 上市时间 主屏尺寸(英寸) 操作系统 摄像头像素(万) 9yeu 30报价 1 苹果 iPhone 5S(16GB) 2013年 4 iOS 7.0 800 ¥5,600 2 三星 GALAXY Note 3(N9006/单卡/16GB) 2013年 5.7 Android OS 4.3 1300 ¥4,500 3 三星 GALAXY S4(I9500/16GB/单卡版) 2013年 5 Android OS 4.2 1300 ¥3,950 4 魅族 MX3(无NFC/16GB/普通版) 2013年 5.1 Flyme 3.0 800 ¥2,499 5 苹果 iPhone 5C(16GB) 2013年 4 iOS 7.0 800 ¥3,600 6 苹果 iPhone 5(16GB) 2012年 4 iOS 6.0 800 ¥4,700 7 苹果 iPhone 4S(16GB) 2011.10 3.5 iOS 5.0 800 ¥3,800 8 索尼 L39h(Xperia Z1) 2013年 5 Android OS 4.2 2070 ¥4,450 9 诺基亚 Lumia 1020(EOS/32GB) 2013年 4.5 Windows phone 8 4100 ¥4,600 10 诺基亚 920 2012年 4.5 Windows phone8 870 ¥2,600 11 三星 GALAXY Note II(N7100/16GB) 2012.10 5.5 Android OS 4.1 800 ¥4,699 12 小米 红米手机(移动版/4GB) 2013年 4.7 MIUI V5 800 ¥799 13 OPPO N1(16GB/移动版) 2013年 5.9 Color OS 1300 ¥3,498 14 魅族 MX2(16GB) 2012.12 4.4 Flyme 2.0 800 ¥1,699 15 三星 GALAXY SIII(I9300/联通版) 2012年5 4.8 Android OS 4.0 800 ¥2,850 (二) 不同价格段结构

2000元以下机型关注度累计涨2.1%

从价格关注格局来看,本月2000元以下智能手机关注度集体上涨,累计涨2.1个百分点,其中千元以下机型关注度涨1.2%。此外,3001-4000元 价格段机型关注度也较上月出现较大幅度上升,涨2.1%,5000元以上高端机型关注度微涨0.1%。其他价格段机型关注度则均出现下降。

(图) 2013年9-10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不同价位产品关注对比

(三) 不同核心数产品分析

四核机型关注度突破50%

ZDC监测数据显示,10月智能手机市场上四核机型在售数量达到376款,较上月增长30款,其关注度也水涨船高,达到50.5%,首次突破五成,成为用户关注的主流。双核、单核、八核机型关注度均较上月出现不同幅度下滑。

(图) 2013年9-10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不同核心数产品关注对比

(四) 不同操作系统产品分析

Android系统机型关注度为78.9%

从操作系统来看,本月Android系统机型关注度尽管仍在80%以下,但与上月相比,出现0.9%的上涨。苹果iOS机型关注度也较上月小幅下滑。 Windows Phone系统机型本月有诺基亚新机,但关注度并未获得显著提升。Symbian及BlackBerry系统机型关注度均已降至0.5%以下。

(图) 2013年10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不同操作系统产品关注比例分布 (五) 摄像头结构分析

1200万及以上像素机型关注度逼近三成

从摄像头像素来看,本月搭载1200万及以上像素的机型关注度大涨3.6个百分点,达到27.8%,逼近三成。800万/810万及500万像素机型关注度则均出现不同幅度下滑。整体来看,800万/810万像素机型仍为用户关注的主流。

(图) 2013年9-10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不同摄像头像素产品关注对比

(六) 不同屏幕尺寸产品分析

5.0英寸以上机型关注度超两成

从屏幕尺寸来看,本月采用5.0英寸以上超大屏幕的机型关注度获得大幅上涨,达到21.0%,涨近4个百分点。其他屏幕尺寸机型关注度则均为下降势头。其中4.6-5.0英寸仍最受用户关注,关注比例在三成以上。

(图) 2013年9-10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不同屏幕尺寸产品关注对比三、案例分析:

(一) 诺基亚品牌关注比例走势

诺基亚关注比例仍呈阶梯状下滑态势

ZDC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1-10月智能手机市场上,诺基亚关注比例呈明显的阶梯状走势,1-3月,其关注比例均在8%以上,4-8月则降至8%以下,在7.8%左右波动。9-10月其关注度进一步下滑,降至7%以下。

ZDC认为,尽管诺基亚在新品布局方面的速度已经跟上来了,但产品营销、相关应用等环节也要跟上步伐,如此才能看到回归的迹象。

(图) 2013年1-10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诺基亚品牌排名及关注走势

(二) 诺基亚产品结构分析

诺基亚在售机型以千元以下机型为主

从诺基亚目前的产品结构来看,Symbian系统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其机型依旧有部分在售,。在当下诺基亚29款在售机型中,WP系统占据18款, 为主流。从关注情况来看,诺基亚虽然千元以下机型占比超四成,但用户关注度却不足两成,ZDC认为这与Symbian系统已经过时有直接关系。而诺基亚 4000元以上新机尽管占比仅为14.3%,但却获得28.4%的关注比例,用户关注集中。

智能市场分析第7篇

本文智能硬件全渠道推总数据包括智能穿戴、智能家居和智能健康三类。其中,智能家居数据仅包括智能家居外设(智能音箱、智能插座、智能摄像头、智能照明)与智能OTT盒子,不包括智能化了的家电(如智能电视、智能空调等)。

一、2015年中国智能硬件销量为0.4亿部,全球占比高达32%

2015年业已结束,全球智能硬件获得了长足发展。据权威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智能硬件零售量为1.3亿部,季度零售量呈稳步增长态势。

从品类结构来看,全球智能硬件市场中占比最大的品类是智能穿戴,零售量占比高达59%。排名第二位的是智能家居,占比高达31%。智能健康品类占比最低,仅为10%。

2015年中国市场智能硬件零售量达0.4亿部,占全球份额32%。与彩电等品类全球零售量占比不到四分之一的情况相比,中国在智能硬件市场更显活跃。小米等厂商推出的低价手环产品热销,降低了消费者购买心理门槛,直接拉高了中国智能硬件零售量。

分季度来看,中国大陆智能硬件零售规模整体平稳,Q4销量规模达1097万部,较Q1增长8%。

从品类占比来看,智能穿戴占比为56%,略低于全球(59%)3个百分点;智能家居产品占比为39%,高于全球(31%)8个百分点;智能健康占比仅为5%,低于全球(10%)5个百分点。

中国智能家居占比高于全球,得益于近年来智能OTT盒子在国内的热销。国内仅智能OTT盒子一个品类的零售量就超过1200万部,占中国智能硬件总体零售量的29%。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占比最高的是智能穿戴。

智能穿戴设备全球热销,主要得益于产品可“show”、生态成熟、巨头引领的三项要素。

产品可“show”

智能穿戴设备大多随身穿戴,尤其是手环、手表,容易在社交场合被发现。且智能穿戴本身作为全新事物,在品类推广初期,具有可“show”价值。

生态成熟

智能穿戴设备多配合智能手机使用。智能手机在全球范围普及,为智能硬件设备的快速增长打下了硬件环境基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类传感器、芯片等零部件得以批量生产,从而降低成本,进而降低智能穿戴行业的进入门槛,并保证了零部件的稳定供应。

巨头引领

苹果智能手表,提升了用户对这一品类的关注度和接受度,引领了大批新进入者加入市场竞争。小米推出百元以下智能手环,将厂商与消费者期望与购买门槛一举降至空前低位,极大地推高了腕带产品的零售量。

以上三因素共同促进智能穿戴零售量占比在诸品类中夺冠。

二、智能穿戴中国零售量为2381万部,全球占比达30.6%

对智能穿戴品类进一步分析,2015年全球智能穿戴零售量为7787万部,分季度数据显示全球智能穿戴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2015年,中国智能穿戴市场零售量为2381万部,全球占比达30.6%。分季度来看,规模增长趋势喜人。

智能市场分析第8篇

[关键词]食品脆性;市场分析;市场预测

[DOI]10.13939/ki.zgsc.2015.40.056

1 产品概况

1.1 产品简介

食品脆性快速智能测试仪是一款代替人类专家感官评定,实现食品脆性客观、准确、快速的检测仪器。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分析人类感知食物脆性的过程,采用耦合仿生技术,实现对人类咀嚼系统、听觉系统的模拟,建立耦合仿生脆性测试系统,并进行脆性测试和比对,实现对食品脆性客观、准确、快速地检测。

1.2 主要技术

①仿生咀嚼装置的研制。获取人类咀嚼系统结构模型,设计改进,加工制作仿生咀嚼装置。通过在仿生牙齿下安放仿生牙周膜传感器,对测试过程中的力学信号进行采集;在仿生口腔内部安放声音传感器,对测试过程中的声音信号进行采集,最后通过咀嚼模拟测试软件对获取力学信号与声音信号进行综合分析。②测试软件的设计。脆性采集分析系统是在仿牙周膜压力传感器、信号调整电路、仿耳膜传感器、采集卡等硬件基础之上,根据咀嚼部件对食物样品的质地测试要求和数据分析的需要采用Visual C++语言进行设计的。本测试软件可完成样品的信号采集、图形分析、数据处理等任务。③脆性测试模型的建立。采用小波分析、傅里叶分析处理声音信号,采用曲线图形分析、归一化处理等方法分析处理力学信号,最后通过模式识别系统分辨出声音和力信号的类型,构建食品脆性模型。

1.3 产品创新点

①采用耦合仿生技术,在压力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咀嚼系统与听觉系统耦合,建立耦合仿生脆性感知系统,使测试结果更加接近人类感官评定结果;②利用温湿度控制系统来模拟人体口腔的特殊环境,更接近人类的脆性评价机理;③基于耦合仿生的食品脆性测试仪响应时间短,测试速度快,结果准确客观。

1.4 服务对象

①广泛用于膨化食品类如饼干、薯片等食品企业,还可用于酱腌类食品如榨菜企业,对其食品脆性进行实时、快速检测,帮助企业改进食品加工工艺,判断产品质量的优劣。②本仪器已对饼干、薯片、榨菜三类食品进行实地调研测试,验证其科学合理性,实效性强,市场推广潜力大。③为相关食品研究所提供一种新型食品检测技术,有助于在食品脆性方面的研究。可运用于果蔬等农副产品的脆性分级与新产品的开发。④可辅助医学口腔研究,对婴幼儿口腔咀嚼磨牙矫正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产品研究发展史

目前,国外对食品脆性方面所做的研究比较透彻,脆性感官评价研究的人员主要有Booth,脆性仪器测定研究的人员主要有Bourne、Julian、Pauline P等。具体研究发展如下。

2.1 脆性机理研究

①戈振分析了食品脆性的力学、声学及组织结构特征,研究了水分等因素对食品脆性的影响。②于泓鹏等讨论了食品结构、水合和组成成分等参数对脆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脆性食品研究的方法、仪器和感官鉴定法。

2.2 脆性的感官评价研究

①Booth等邀请六名评价员对脆性饼干进行口腔咀嚼评价,首先让评价员用切牙咬下一块饼干,然后用磨牙咀嚼一次,将感知的脆性、硬度、碎裂性进行描述,结果表明脆性与最初的咬合力有关,硬度与咬碎饼干的最大力有关,碎裂性与一次咀嚼过程中饼干碎裂块数有关。②姜松等利用口腔咀嚼感知和咀嚼声音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腌制菊芋的脆性、硬度、性、破碎性进行了评价。脆性的感官评价仍作为脆性评价的主要方法,但是评价结果主观性强、不稳定,评价过程费时费力。

2.3 脆性的仪器测定研究

①Bourne运用三点梁原理,将脆性食品置于两个支撑点之间,使用圆形压力杆下移压碎食物,测定脆裂力,建立脆裂数学模型,分析脆裂力与物料失效应力、物料形状尺寸之间的关系,并验证了模型。②Julian应用物料断裂力学方程,测定黄瓜、胡萝卜、芹菜、苹果四种样品的断裂韧度,同时对样品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样品的断裂韧度与样品的感官评定结果相关性很高,断裂力学方程可以用来评定食品脆性。③Behic M等利用圆球形压头挤压玉米渣样品脆性,测定破碎力、阻尼系数、硬度等,建立了力学模型。

2.4 人工口腔或咀嚼模拟系统用于食品质地检测

①Pauline P等研制了由密闭容器、齿形活塞、可变速电动机等组成的人工口腔装置,通过压碎面包,分析面包的特性。②Xu W L等研制的6RSS并联机构咀嚼机器人,能模拟人的咀嚼动作粉碎食物。③Salles C等研制的咀嚼模拟装置,包括减速电动机、人造上下颚牙齿、气味收集器等,通过旋转挤压运动磨碎食物,分析食物团的特性。④孙钟雷等模仿人类咀嚼系统,利用仿生技术设计了一种用于粉碎食物的仿生咀嚼系统,该系统能实现三维咀嚼运动,能够对多种食品的硬度、黏弹性等质地特性进行检测评价。

以上人工口腔或咀嚼模拟系统大多是模仿单一器官的功能特征,根据单一参数或信号来评价食品质感,而且还没有用于食品脆性的专一测定。目前,通过耦合仿生分析评价食品脆性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3 市场分析

3.1 产品市场概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食品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销售量。生产脆性食品的企业注重产品脆感,在国内市场上,对于食品的脆性测定方法有感官评定方法和客观的仪器测定方法。其中感官评定方法是食品脆性评价最主要的方法,国内大多企业几乎采用感官评定法,其不仅需要经验丰富的感官评定专家,而且对评定条件和评定环境要求较高,评定过程也费时费力。一名评定专家年薪为6万元,一个评定组为5~10人,企业一年花费较大且结果带有主观因素。

目前,市场上精确、高效率、便捷的微量元素检测仪器尚未出现。因此,食品脆性快速智能测试仪的研发为市场提供了消费需求,其市场前景十分乐观。

3.2 市场需求分析

对于食品行业,产品质感是消费者感知产品好坏的标准。因此相关食品企业对于产品的质感十分重视,其中影响食品质感的因素之一是食品的脆性。许多企业在生产产品时会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产品脆性的检测,但目前对食品脆性检测都是通过感官评定法测定,准确度低、成本高。而食品脆性测试仪的诞生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产品质感,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得出:重庆市有饼干企业160多家,酱腌菜企业150多家,薯片40多家;这些企业均需对其产品进行脆性检测。由此我们可知,市场上对食品脆性检测仪的需求量非常大。

3.3 竞争者分析

食品脆性测试仪,在国际上只有FTC公司从事食品物性分析仪器开发设计。现阶段国内没有此类仪器,因此在国内没有竞争对手。只是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拓展业务时会有相应的竞争对手。

4 市场预测

4.1 市场销售预测

从供求关系看,目前我国食品行业对食品脆性检测仪的需求日益明显;从发展趋势看,将创建食品脆性检测仪产品线。企业对食品的质感正在不断升级,而此产品能针对不同年龄层的需求,进行食品脆性检测,同时也为不同的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产品和品牌结构看,本产品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低、高效便捷,其技术得到了各大企业的高度认可。从这一角度看,食品脆性检测器将会在中国市场逐步兴起,在未来几年中国及至整个亚洲对食品脆性检测仪的消费量会大幅度的提升;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此产品的推出将能垄断整个消费市场。

从区域结构看,未来的食品行业将进一步加大对食品脆性检测器的需求度;产品销售量将快速上升,品牌倾向性将强化,市场重心向高端食品企业倾斜。

从营销手段看,广告宣传将是未来食品脆性检测器市场最重要的营销手段,厂商将根据本产品定对性地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建立品牌形象,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4.2 经济效益预测

食品脆性测试仪的研究成果丰富了食品脆性检测技术,本仪器可对食品的脆性进行实时检测,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还实现了食品脆性的快速、准确检测,从而提高食品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

以应用研究为基础,结合仪器的设计开发,缩短成果应用和技术转化周期,推动食品加工检测技术发展,为传统产业中现代新技术应用开拓新途径。

以榨菜厂为例,一个季度进行一次感官评定:榨菜厂一天工作10小时,以1小时为抽样单位,一天需感官评定专家组评定10次。

(1)若评定专家组成员为5名,一名专家评定一次的费用为1000元,则一天需5万元。而采用基于耦合仿生食品脆性检测仪可替代人类专家的感官评价,一年可节省的支出有:

5×4=20万元

(2)感官评定专家组评定一次时间为1小时,则整个过程需要10小时,而基于耦合仿生食品脆性测试仪测试一次时间为5min,一个过程仅需50min。榨菜厂一天生产榨菜10吨,平均1小时可生产榨菜1吨,则剩下的9小时10分钟,可生产榨菜9.16吨。则一年可多生产的产量为:

9.16×4=36.64吨

(3)一袋榨菜50g,则一年可多生产的榨菜包为:

36.64×1000×1000÷50=73.28万袋

(4)1袋/0.5元,则一年可多销售的金额为:

73.28×0.5=36.64万元

(5)总计年效益:56.64万元

通过以上分析,食品脆性快速智能测试仪的市场潜力大,利润空间高,有较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笑丹,孙永海.仿真技术检测牛肉嫩度方法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2(12).

智能市场分析第9篇

关键词:商业生态系统;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力

一、相关概念论述

(一)商业生态系统

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穆尔提出来的,它是由组织和个人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经济集合体。具体地说,商业生态系统是由供应商、零售商、生产商、市场媒介以及顾客、股东、政府等群体所组成的,它们以提供商品生产和服务为基础的,并按照一个一个或者多个中心企业指引的方向发展自己。

(二)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是针对传统的手机而言的,除了具有传统的手机的可以随时与外界取得联系的功能之外,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类似个人电脑一样,可以随意地安装和卸载软件,以此来填充或者减少机器的功能的这样的一类手机的总称。

(三)市场竞争力

所谓市场竞争力,就是指市场参与者双方或者多方在市场这个大的宏观环境中进行竞争或者比较所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是一种相对指标,只有市场的双方或者多方进行了竞争这种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并且这种竞争力的大小也是难以比较的,它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简介

自从1999年,摩托罗拉推出了全球第一部智能手机之后,智能手机就倍受青睐,开始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进入全球市场。根据市场调查,2003年全球智能手机的销售量是1460万部,为全球手机销售量的3%。到了2004年,它的销售量翻了将近一倍,达到了2300多部。到了2010年,智能手机成为整个业界关注的焦点。Gartner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全球普通手机销量为3.147亿部,同比增长17%,而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48.7%,达5430万部。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量达6165万部,同比增长50%。预计2012年底,智能手机用户将突破2亿。据测算,智能手机将以每年50%的速度提升。这意味着到2014年,中国将有一半以上的手机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终端,届时将全面进入手机智能时代。

近期,谷歌委托调查公司对全球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进行了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全球范围内智能手机的使用情况及普及率。本次调查一共涉及了中国、德国、日本、法国、美国、英国等六个国家,其中,智能手机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为英国,其比例已经达到了52%左右,随后是美国、中国、法国等,其普及率均已达到了45%、34%、36%等。就图表看来,智能手机普及率最低的日本也已经达到了20%左右。依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智能手机的使用率还会继续增高,以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适用。

三、基于商业生态系统角度的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力分析

竞争是一种内生的力量,原动性地推动产业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智能手机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在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存在着不可抗拒的竞争力量来推动整个产业的运行和发展。在迈克尔?波特在其经典著作《竞争战略》中,提出了行业竞争力量分析模型,下面我们就从商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来分析一下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力。

(一)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智能手机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从商业生态系统这个大的宏观背景下来看,智能手机的供应商可以包括手机的设计公司、手机操作系统的生产厂商、芯片生产商、手机外壳生产商、手机内部声控系统的生产商等。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讨论智能手机市场的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1、智能手机供应商的集中程度低于购买者的集中程度。智能手机行业有着众多的供应商,并且他们所处的行业各异,因此他们的行业集中度低,并且作为一个电子产品的供应商,其生产规模也肯定比较庞大,集中监管难度大。

其次,作为现在飞速发展的智能手机行业,本行业发展的好坏对供应商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手机零部件的供应商,智能手机的发展状态完全决定了他们的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

2、对于智能手机现在的市场来说,要实现后向一体化是存在一定的进入壁垒的。因为,要想实现供应商市场的兼并,除了具备一定的市场洞察力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和专长。对于目前只注重于发展市场空间和争取市场份额的智能手机市场而言,要想做到这一点,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

最后,供应商对于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智能手机的核心零部件芯片的生产商就对此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商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智能手机市场的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还是较强的,其讨价还价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智能手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继续更新换代。

(二)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智能手机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对于手机行业的发展来说,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是非常强的,特别是对现在正在蓬勃发展的智能手机市场而言,它并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购买者对商品的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决定着这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下面就从商业生态系统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智能手机的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1、智能手机的购买者一般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很少出现集体购买的现象,这就导致他们对手机的价格的敏感度是非常高的。

2、手机虽然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但它还不是必需品,对一部分消费群体还是不能适用的,销售者的购买欲望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智能手机行业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竞争者颇多,消费者选择余地大,增强了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4、智能手机是一种新兴的高科技产品,品牌之间的替代性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智能手机市场的讨价还价能力。

由以上四点可以看出,作为智能手机市场的购买者,就目前商业生存系统中的智能手机发展的市场状态来看,他们的讨价还价能力是极其高的。

(三)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智能手机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波特五力模型中的“潜在进入者”,是指行业外可能进入本产业,并且与产业中的企业形成竞争的其他企业。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各大手机品牌之间的竞争力已经形成,并且各大品牌之间的品牌特色明显,生产规模庞大,销售者已经对他们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思维定向和信任感。对于行业外即将进入本产业参与竞争的企业来说,进入壁垒很高。借助波特的五力模型从以下几各个方面分析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智能手机市场的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1、从品牌知名度来看,对现存的智能手机市场的各大品牌而言,他们的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优势已经形成,规模经济也已经产生。因此,对于行业外的潜在进入者来说,进入壁垒高,形成品牌影响力成本巨大,如果不是资金链雄厚的企业,要想进入此行业进行发展必须慎重思索其发展战略和规划。

2、从品牌差异化程度来看,大多数现存品牌具有很强的品牌差异化优势,不同的品牌对产品的性能的侧重度不同,就导致了他们在不同的性能如品牌质量、品牌功能、品牌外形、品牌性价比等方面都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支持度和信任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削弱了智能手机产业外的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力。

3、从各大品牌之间的资金链的流动情况来看,他们大都处于一个较好的运转状态。对于潜在的进入者来说,技术研发费用和品牌宣传费用是非常庞大的,在资金储量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导致他们资金链断链。

4、从销售渠道方面来看,现存的各个智能手机品牌大都已经具有了比较密集和专业化的销售渠道,对于潜在的进入者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增加了其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进入壁垒。

作为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智能手机市场,由于其已经形成的规模经济和强大的品牌垄断力,致使行业外的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壁垒很高,因此,就使他们对智能手机市场的威胁力很小。

(四)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智能手机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所谓“替代品”,是指行业外可能与本产业产品具有相似或相同功能的,并对本产业产品产生威胁的其他产品。就现在的商业生态系统中运行的智能手机的发展状况而言,其替代品为传统手机和平板电脑。

1、从性能方面来看:对于传统手机相对来说,功能比较少;对平板电脑来说,功能庞大,甚至胜于智能手机,但是其在通讯功能方面存在不足。

2、从价格方面来看,智能手机的价格明显高于传统手机和平板电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替代品的威胁力度。

3、从便携性方面来看,智能手机比平板电脑携带要方便,和普通手机的便携性基本持平。

综合所述,基于商业生存系统角度的智能手机替代品的威胁强度并不大,智能手机的性能综合了平板电脑和传统手机的优势。

(五)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智能手机行业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分析

对于行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的研究是为了了解行业内的竞争强度。在现存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各大品牌的智能手机的竞争力度空前,并且还将会出现竞争持续加剧的状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智能手机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度进行分析:

1、行业之间的退出壁垒高。各大智能手机的品牌差异化和专业化性能高,品牌知名度的成本以及形成规模经济所需要的资金庞大,所以导致他们退出智能手机行业壁垒高。

2、现存的智能手机行业内的竞争品牌数量多。现存的智能手机品牌中,品牌影响力较高的有苹果、诺基亚、摩托罗拉、索爱、黑莓、三星、联想、HTC、小米等等。

3、智能手机更新换代频率高,导致各大品牌之间竞争加剧。作为高科技时代的产物,智能手机更新速度快,品牌之间的转换成本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在现行的商业生态系统中运行的智能手机市场,该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空前激烈,加之更新速度的频率快,更给各大品牌之间的竞争提出了挑战和压力。

通过波特的五力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供应商、零售商、生产商、购买者、潜在的进入者、替代品、智能手机行业内的竞争企业等以环境为依托,通过一定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为了维持自身的利益所得,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按照一定的方向来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在现存的生态系统中,智能手机行业内的各个群体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进行交流和互动,达到自己的利益目标,并与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平衡,实现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并通过他们之间的利益链结来维持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例如,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一路看好的苹果公司,作为其支持企业的供应商环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运转过程中,也在做着不懈的努力。而其余各大智能手机品牌也就是这个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寄生企业在苹果的智能手机全球销量飙涨,市场收益颇好的关键点上,也开始效仿苹果企业研发自己的智能手机,来跟苹果竞争自己的市场份额,典型的如HTC、三星、诺基亚等。智能手机行业前景甚好,自然吸引了不少潜在进入者正在为此筹措资金,蓄意待发。顾客作为智能手机行业这个生态系统当中的关键角色,其所担当的作用自然是作为这条链条当中的最高级“消费者”,为这条利益链条的最终成果支付资金,进行物物交换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在这整个行业的运行过程中,每个角色都缺一不可,他们互相依赖,以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为前提,通过信息交流和沟通,最终以一定的物质所得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完成物物交换这个过程。在这个运转过程中,如何一个企业的运行出现了失误,将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使商业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从而导致其他相关联的企业不能正常经营。这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就是通过各个角色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来维持平衡,并持续运行下去。

四、基于商业生态系统角度的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前景展望

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智能化的社会,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呈现了的趋势。就近几年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它将还会以一种增长的势头继续刺激人们对手机的更新换代的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带动四核处理技术的到来和声控技术的持续更新,同时也会继续刺激各大智能手机品牌之间的竞争,导致他们之间的竞争加剧,各大品牌之间的价格战和手机性战也会愈演愈烈。将来的智能手机市场将会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为基础,制定不同的细分市场,达到全球范围内更高的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实现智能手机市场的蓬勃发展。(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参考文献:

[1]田秀华,聂清凯,夏健明,李永发.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企业互动关系模型构建研究[J].南方经济,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