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美丽乡村路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4 18:03:29

美丽乡村路建设

美丽乡村路建设第1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十三五”;福建省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272

近年来,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呈提升转型态势。2016年起,中央财政按照每村每年150万元,连续支持两年,计划“十三五”期间全国建成6000个左右美丽乡村,如何进一步推进乡村建设提质增效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1南平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

党的十以来,就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南平市紧跟上级部署,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按照“彰显闽北特色、抓好典型示范”的思路,积极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

11规划领军,美丽乡村与城镇化实现无缝衔接

建设美丽乡村与新型城镇化道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南平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要坚持把中心村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承载点。“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闽北特色美丽乡村,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由此可见,“统筹城乡一体”“科学规划建设”等仍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词。

2013年9月,南平市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若干意见》。四年来,科学规划建设美丽乡村为“就地城镇化”打下坚实基础。以延平区为例,2013年制定下发《延平区建设美丽乡村八年行动计划》,明确按“八个好”标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展开。在因村制定规划方面,力争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如樟湖香山村、太平南溪村、夏道洋坑村等地,对房屋进行立面和平改坡改造,融入闽北传统建筑元素,形成良好的整体建筑风貌。在凸显村庄特色方面,强调“显山露水、透绿见景”,如西芹镇高坪村、浆甲村,以自然景观原貌为基础对村容村貌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村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不搞大拆大建方面,坚持将“宜小不宜大,宜矮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藏不宜露,宜土不宜洋”的理念贯穿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如茫荡镇宝珠村、王台镇溪后村重点保护历史建筑,做到修旧如旧,充分展现当地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12因地制宜,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多重模式

强调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因此南平市建设美丽乡村,还根据不同村庄具备的不同特点打造最合适的建设发展模式,而不是一味地“浓妆艳抹”“大拆大建”。

一是与造福工程相结合。延平区来舟镇游地村原来受自然条件限制,存在“行路难、就业难、读书难、就医难、交流难、娶妻难”和“山边民房溜方危险”的“六难一险”问题。村两委与村民代表商议后,提出“借造福工程建新村,整村异地搬迁”的想法。经科学规划设计,建成集环保绿化于一体、总投资1600多万元、占地47亩、可融纳177户村民居住的造福工程。搬到新村后,村民就业有保障,小孩读书有条件,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840元提高到2015年的15997元。二是与灾后重建相结合。2010年“6・18”特大洪灾过后,延平区确立了37个集中重建点,集中重建3448户。太平镇儒罗村作为灾后重建村之一,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建设新村,完成多项工程建设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4年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三是c卫生整治相结合。政和县松源村石圳自然村过去遍地垃圾,在松源村支委、妇代会主任袁云姬的带领下,成立了由十个妇女组成“石圳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学习借鉴村庄整治的先进经验做法后,短时间内清理了堆积30多年的垃圾山,修复古井4口、古水渠1400多米,新建石砌沟渠5000平方米,并逐步形成“妇女党员带头、建设理事会主导、村民共同参与”的美丽乡村卫生整治模式。目前,石圳已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乡村旅游业随着环境整治不断发展壮大。

13产业带动,打开美丽乡村建设的崭新思路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造山清水秀、路洁房美的新农村,更要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注重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带动促进经济发展,变“输血”为“造血”。

目前,发展特色产业与重点项目也已成为南平市建设美丽乡村重要途径之一。松溪县大力开展“七个一”工程,推进农村工作品牌化、特色化发展。祖墩乡刘源村充分利用生态茶园优势,坚持规划先行,在龙源茶庄科学布局建设了停车场、休闲娱乐体验馆、农产品展示中心、百竹园、果蔬农场等功能区;同时,使用防腐木建成了部分栈道、观景台、观景亭等设施,打造田园水岸景观;此外,还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注明百竹园中各类竹种在古诗词中的出处,提升文化品位。目前,刘源村已建成功能协调配套、要素完整、特色鲜明的生态茶旅线路,优美的田园风光让冰心研究会会长、著名作家王炳根先生由衷地发出“松溪美乡村,中国瓦尔登”的赞美。

2南平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南平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乡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要取得长足发展,还需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农民主体意识不强

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是主战场,农民是主力军。当前仍有一部分村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必须一手包办,对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建设美丽家园的认识缺位,工作中“上面急、下面望”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民希望政府能够将建设工作一揽子包到底,但全市共有1600多个行政村,若村民的主体作用不发挥、依赖思想不打破、等靠心态不消除,只靠政府的力量,美丽乡村建设难以持续深入。

22乡村建设特色不足

目前一部分村庄的建设缺乏“特色之美”。在建筑风格方面,有的弃土随洋,只是简单地以城市小区为样板,将村庄建成小规模的“城市森林”,表面上看起来颇有成效,但展示不出闽北民居的特色、体现不了传统文化的特征,留不住美丽乡村的“乡愁”。在产业发展方面,部分村庄经过改造提升后,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但经济发展模式仍没有转变,后续发展比较困难。南平市农村土地、山林资源丰富,种养殖点多面广,但特色农业的专业合作社覆盖范围小,运作不规范,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弱。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村庄没有主导产业,没有经济支撑,乡村宜居环境和持续发展难以保障。

23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三分建、七分管”,美丽乡村建设既要重建设,也要重管护;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但有的地区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还停留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阶段,满足于“新房盖好了、道路修好了、公园建好了”,在村容村貌的后续维护和村民精神文明水平的发展提高等方面,尚未建立长效机制。在制定村规民约、建设精神文明等方面更是不足,村级组织尚未形成管理意识,村民尚未形成维护意识,“垃圾随意倒、杂物乱堆放、家禽遍地养”等“脏乱差”现象出现回潮,甚至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

3“十三五”期g加快推进南平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十三五”期间,南平市将实施乡村建设“五个一”工程,着力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到2020年,形成100个“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创造特色,创新发展。

31政府牵头,村民做主

村民才是村庄的主人,政府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是“服务员”而不是“包办人”的角色,要继续试行“以点带面”“以奖代补”等政策,积极探索建立政府牵头、专家参与、社会投入、村民做主的决策机制,从而真正让村民的思想实现“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延平区西芹镇高坪村后坪自然村,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伊始,采取政府包揽的形式建设乡村,规划设计过于依赖专家意见,不注重村民的想法,导致工作推进难度大。2014年,通过认真总结、转变思路、移交决定权,鼓励村民参与前期规划设计,村民的主人翁意识积极调动起来,干部工作干劲足,群众参与热情高,建设工作持续推动,井然有序。2015年,高坪村被评为福建省首批乡村旅游特色村。

3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村庄在建设过程中要留住“乡愁”,必须结合自身特色,培育地域之美、文化之美和产业之美。一要注重村落保护。把保护、传承和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坚决避免大拆大建,大搬大迁,尽可能以原有的村落形态和植被绿化,科学合理地进行本造,在改变乡村旧面貌的同时还原农村“土”特色。顺昌县大干镇来布村,依托千亩竹林,建成8千米长、25米宽的竹林漫道,打造射箭场、大圣迷宫、寻圣桥等游乐项目,既美化了乡村风貌又发展了乡村旅游,实现村落与自然的和谐,风光与产业的交融。二要注重产业提升。要加快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提档升级,尽快形成农村特色产业,以品牌理念经营美丽乡村,从而促进当地百姓增收致富。政和县铁山镇东涧村,充分发挥土地平坦、交通方便的优势,引进千亩花卉基地项目,通过“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领村民创业增收,三年时间内人均收入翻番,东涧村也由有名的“无资产、无资源、无资金”的“三无村”变为美丽的花海新村。

美丽乡村路建设第2篇

关键词:“大陆阿里山”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思考;永福镇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030-06

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①多年来,被誉为“大陆阿里山”的漳平市永福镇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农业和农村工作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始终把乡村环境保护与整治、发展绿色产业、文化传承、创新管理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抓手,积极构建“产业优、生态美、机制活、百姓富”美丽乡村建设格局,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并取得一定经验。

一、“大陆阿里山”漳平永福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丰硕

因纬度、海拨、气候、山地植被、人居环境、产业发展与台湾阿里山相近的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镇,被两岸农民誉为“大陆阿里山”它地处海峡西岸、福建戴云山脉深处的高山盆地,境内峰峦叠嶂,溪流密布,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乡村田园风光秀美,素有“高山花园”之美誉。在此创建的“台湾农民创业园”是目前中国大陆台湾农民投资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是大陆最大的台湾高山茶种植基地、海峡两岸最大的杜鹃花和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一)发展生态经济驶入“快车道”

以高山茶、花卉、反季节蔬菜、乡村休闲旅游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据有关部门统计,永福镇“台湾高山乌龙茶”种植面积5.5万亩、铁观音茶0.5万亩,名优花卉苗木3.5万亩,反季节蔬菜4万亩②(含复种)。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13.89亿元,同比增长11%;地方级财政收入1 2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 293元,同比增长10.8%,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二)环保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永福镇坚持“基础先行,配套优先”原则,城乡污水、垃圾处理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完成了永福至和丰(香山段)、文星至箭竹(箭竹段)、文星至桂洋、和丰至佳山、麻南溪至适中等村道建设,实现村村通上水泥路。近两年,建设集镇防洪堤11.7公里,修复水毁工程163处,修建河堤、护坡24.3万立方米,修建排水渠38.6公里,续建标准化渠道13公里,提高保灌3.5万亩;总投资1 442万元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已动工兴建,可以改善近4万人口饮水条件;镇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三)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乡村环境得到全面保护和整治,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14年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8亿元,全面完成西山、大坂、清源等3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任务,全镇硬化村内主干道路43公里、入户道路54公里,房屋立面亮化改造232座,修建青砖花围墙近2万米、村级文化广场9个1 700多平方米、村民服务中心27个、便民小桥6座,修建垃圾房(池)58个、村级垃圾处理场35个、购置垃圾转运车21辆,新修公厕3个、建景观小品4个,建装健身器材35套,安装石桌凳18套、村级标示牌27个,农树(花)池32个,安装道沿石3 800多米、护栏600多米,安装健身器材35套,石桌凳18套、村级标示牌27个,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四)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永福人信仰妈祖并在各村设置神庙供奉妈祖,祈佑妈祖救人除灾保佑人们平安幸福;为了纪念妈祖诞辰,每年在农历三月中旬举行庆典活动。如今,已有700余年历史的“游宝塔”民俗活动在中断25年后重新启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举行祭拜关帝的民俗文化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舞竹马、舞龙、舞狮、舞蜈公、迎龙倪、迎塔、划旱船、山歌剧、过火星、坐刀娇、爬刀梯、接铁钉球等民俗活动,一年比一年热闹,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传承。2013年以来,该镇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以创建精神文明村、模范户、“花清香、茶清润、菜清甜”为载体的群众性“三清”文化艺术活动,文明乡风蔚然成风,全镇评选出文明家庭580户、文明商店60家,星级文明户270户,建成道德讲堂8个,选出“最美永福人”30人。

(五)美丽乡村各俱特色

永福镇根据不同村庄特点,因地制宜推出以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支撑的发展模式,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例如,按照“六优六美”①要求,搞好村庄规划、住房建设、环境整洁和绿化美化的大坂村;集休闲、 避暑、观光为一体,打造“华夏杜鹃第一村”、“高山花园式乡村旅游地”品牌,被授于“部级生态村”的西山村;结合台湾“三生”农业理念,引入观光茶园,打造休闲农业景观,发展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产业的后盂村;依托“上林水库”生态优势,发展库区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创建“部级水利风景区”的清源村;依靠省级革命基点村等政策优势,实施革命纪念碑修缮、现代农业种植基地等一批项目,注重保护与传承“游宝塔”等传统民俗文化的龙车村;围绕“绿色经济、生态家园”,实施环境卫生整治、主干道绿化等,打造滨水特色景观,保护与挖掘古民居文化的古溪村。

二、“大陆阿里山”永福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做法

(一)道法自然,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相结合,优化美化乡村环境

1.活态传承,原生态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从保护开始,坚持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原则,保护好青山绿水,保护好蓝天白云,保护好乡土气息。一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常态化。永福镇是福建省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原始性保存最好的区域。永福镇党委、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综合账。2012年以来,在永福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农村环境保护与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实施“蓝天绿水”工程,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加强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做好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工作,完善森林生态体系;巩固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管理机制;加大政策扶持,保证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加强乡镇环保机构和人员配置、培训工作,设立专职环保员,确保乡镇、村生态环保监控到边到底,形成反应敏捷、管理高效的运行体制和机制。二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农村空间布局及永福镇依托现有山水自然风光,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主要是编制村镇布局及水资源、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确定城镇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统筹安排城乡建设及基本农田、产业集聚、生活居住、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建设,完善交通、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引导产业聚集发展,促进农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推动农村土地连片集中开发,推动农业向规模经营转变,促进生态环境山清水秀。同时,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吸引农民向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集中,促进人口集聚、要素集约,让农民享受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2.加强乡味整治,把乡村建设得更象乡村。永福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原则,完善村庄整治规划,扶持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圈,做到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质达到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一是加大农村环境整治“三大工程”建设。实施以保护农村饮用水源为重点的“水源清洁”工程,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设饮用水源保护设施。实施以整治生活污水和垃圾为重点的“家园清洁”工程,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建设一批相对完善的、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处置设施,使得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妥善处理;实施以整治农村畜禽养殖和面源污染为重点的“田园清洁”工程,对畜禽养殖小区和畜禽散养密集区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二是推行农村环境整治市场化运作机制。永福镇率先实行了农村环境整治作业市场化机制,推行了“作业、管理、监督”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成立环保公司,由农民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目前全镇已成立环保公司2家,其中善勇公司除负责永福集镇环境保洁工作外,还承包了国、省道沿线5个村的环境保洁任务,取得了良好成效。保洁公司的保洁员来自于各村组,保洁员待遇有保障。这样,一方面让群众充分就业、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各村组的保洁员带动群众参与环卫保洁工作,提高群众的环卫意识。三是把农村的环保指标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坚持党政一把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原则,设置专门的环保机构,配置专门的环保管理人员5人,切实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每年定期对辖区农村环保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制订工作计划,检查落实;每年解决一、二项当地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同时,将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环保经费保障情况等纳入考核体系,创新官员政绩考核方法手段,扩大基层群众在干部考核中的评判权。

(二)彰显特色,内生发展与外引驱动相结合,绿色发展乡村产业

1.打造海峡西岸生态农业基地。一是政策引导,龙头带动绿色产业发展。早在1995年,永福镇就率先实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产业联动政策,以“一村一品”推动、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动等发展模式,推动茶叶、花卉、蔬菜等绿色农业快速发展。加强培育典型示范,积极引导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种植大户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模式,集中力量培植扶持一批集中连片、标准化高、管理到位、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绿色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以典型示范引领绿色农业发展。目前,创办成功的农业龙头企业有鸿鼎茶业、台品茶业、金兴园艺、花卉研究所、盛唐花卉、十里花街合作社、闽台缘合作社等。二是强化服务环境,加大绿色产业扶持。镇财政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至少筹集500万元资金,用于钢架大棚、科技生产示范基地和集中育苗基地等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成立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和良种种苗繁育中心,引进优新品种试验、示范、繁育与推广以及农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成立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开展测土配方、检测检验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工作;同时,对上级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兴农、农业产业化等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加大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支持。三是注重自我管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永福镇先后建立花木协会、西山村十里花街花木合作社、花木城市商业合作社、杜鹃花产销专业合作社等,实行全天候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主要是与省农科院、省农大等有关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聘请资深农业专家搞好先进农业设施技术指导。选派技术人员参加有关部门统一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具有示范、指导作用的花卉、果蔬土专家,逐步建立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协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外来从事高山茶种植的台胞在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与当地农民享受同等待遇,并允许在种植基地内兴建生活住房,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台胞对高山茶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落实新鲜蔬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政策,对整车运输新鲜蔬菜产品车辆的管理实行“三不准”政策,即不准滞留、卸载和罚款,减免有关收费。注册登记于2008年5月的永福闽台缘高山茶产销专业合作社借鉴台湾产销合作社模式,逐步建立生产资料统一采购、用工协调、产能调剂等制度,规范高山茶产业生产标准,促进高山茶产业发展,使漳平台湾高山茶统一了品牌,保证了品质,提高了组织化程度。

2.融入闽西旅游大格局,开发集特色农业观光游览、避暑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观光旅游区。永福镇以打造5A级景区为总目标,以建设“全国高山休闲农业旅游区”、“全国最美台湾农民创业园”特色景观旅游为抓手,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划,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努力打造旅游休闲集镇。一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全力推进黄金旅游线路建设。利用有山有水、有花有果、有温泉有水库的优势,重点建设358国道永福段。截至目前,该项目投资2.9亿元,已建成投入使用。通过该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建设旅游休闲集镇的交通基础,逐渐融入闽南金三角两小时经济圈,成为龙岩中心城市后花园。近年以来,该镇完成了十里花街改造提升工程(即永福名优花卉标准园)、沿街立面改造、河道景观及沿河樱花种植、农民公园、花卉长廊、花卉文化馆等工程建设,增添了新的旅游亮点。西山村在去年完成建设“永福人家”农家乐的基础上,今年又完成了“水美”农家乐建设,目前西山村建有10家“星级乡村旅游”农家乐,为建设旅游休闲集镇提供了重要的旅游支撑。二是推进形成乡镇“一板块一主题”,乡村“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格局。永福镇围绕打造“海峡西岸最佳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目标,坚持精品带动战略,全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把休闲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作为当前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按照“一点一景一特色一回味”的思路,全力打造以“大陆阿里山”为代表的永福高山休闲农业旅游区、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中心等项目,不断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如依托上林水库良好的山水自然环境,借鉴“台湾农村管理模式”,从建筑风格、台湾旅游商品销售、台湾同胞生产生活方式展示、台湾地道小吃等方面高品质复制台湾风土人情,注入“台湾元素”,策划台湾风情小镇,让游客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宝岛台湾,打造形神兼具的“大陆阿里山”。地处后盂宝山自然村的“宝山田园生态农庄”,四季如春,风景如画,依托“来福茶业有限公司”种植软枝乌龙茶生产基地,建设集农田保护、观光游览、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居住度假、种养结合、健身锻炼为一体的田园生态农庄和乡村休闲游项目,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走上了特色化经营、精品化发展的道路,成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朝阳产业。近年来,该镇先后建成了一批特色农家乐和台品观景园、鸿鼎观摩茶厂、金兴园艺等特色景点,成功举办“大陆阿里山”旅游推介活动、“金秋万人游大陆阿里山”活动,休闲农业旅游初见成效。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共接待游客57.55万人次,同比增长126.24%,旅游总收入突破1亿元,同比增长36.29%。

3.发挥永福与台湾的人缘以及农业合作优势,打造最具特色、最具效益的海峡两岸农民创业的乐园。永福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 吸引了台湾许多第一流的茶叶人才在这里汇集,镇党委、政府抓住台商投资永福的机遇,以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区为载体,全力服务台资企业的发展,打好台牌:注重引进台湾优良品种、先进农业技术、资金和管理理念为核心,以经营有机生态茶园、观光休闲茶园为目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茶园附加值,促进茶产业的转型、提升,实现永福农业产业与台湾现代农业高位嫁接。永福高山茶产区已成为海峡两岸乌龙茶合作交流的最大、最密集的平台,也是海峡两岸茶业合作交流最具体的平台,也更是最成熟的平台。

(三)传承融合,打造现代社区与保护乡土文化相结合

提升乡村文明乡村之美,形在山水,神在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要呵护好文化之魂,让那一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深沉呼唤不仅是吟叹,更是现实。

1.把建设美丽乡村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现代农村社区。一是城镇新区建设执行更严格的生态标准。在推进美丽乡村与新兴城镇的建设过程中,永福镇更严格地执行生态标准,走“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在总体布局上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优化建设格局;在城镇建筑上强制使用环保材料,注重建筑物周边的绿化建设;严格控制单位土地上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严格执行地表水与空气质量执行Ⅱ级标准;注重提高建筑物节能标准,改变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理念和高碳消费方式,鼓励大众低碳出行、减少资源浪费。二是把改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旧民居改造的核心内容。该镇设置明确的环保标准,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九不十多”原则,即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搞大马路、不过多使用水泥钢筋、不过度硬化、不破坏植被、不影响湖泊和河流走向、不缩小透水地面;多因地制宜、多依山傍水、多搞村庄绿化、多建小型绿地(公园)、多垂直绿化、多建“海绵”路面、多用乡土材料、多搞地方特色建筑,多保护自然景观、多维护原有邻里关系、多传承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式的“乡愁”。三是点面结合,现代农村社区建设有序展开。在优化村庄布局和农村社区布局的基础上,围绕提升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扩大试点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内容和辐射范围,加速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全镇行政村等级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广播实现“村村响”,用电实现了“户户通、城乡同价”,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3%,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97%,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1%,便捷的农技服务圈、教育服务圈、卫生服务圈、文化服务圈逐步建成。

2.培育与传承相结合,保护好农村的文化血脉,彰显乡土特色。在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永福,仅历史文化村落就有12个,包括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永福镇把建设现代人居和保护传统文化合理兼顾,先期启动了3个重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塑造村庄的文化个性和品牌。一是坚持走“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的路子。古村落保护既要充分满足村民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还要调动村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2012年,永福镇全面启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工作,整体推进古建筑与村庄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按照外在风貌与内在文化有机统一、保护传承与改善人居有机统一的原则,结合特色乡土文化和自然禀赋,永福镇对12个历史文化村落的发展定位、主攻方向、保护措施以规划的形式进行固定,确保原有建筑形态、自然环境、传统风貌、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元素的完整。在生活设施上,着力完善古民居的下水道等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在人文景观上,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注入历史文化元素,保持古朴风格;在自然景观上,除了保护既有的生态环境,利用坡地创建具有观赏性的1 000亩玫瑰基地、500亩兰花基地,同时开发集垂钓、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把历史文化村落培育成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二是有序发掘、活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保护修复原生态文化,以田园观光、农耕体验、民俗参与、民宿感受、氏族历史展示、非遗传承等为抓手,做活每个古村落的文化品牌,确保文化的活态延续。注重打造“大陆阿里山”、“农家风情”、“山里人家”等独具特色的农耕文明和民俗文化。注重加大文化艺人的培养力度,建立一支100多人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保护传承队伍;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工作,抢救性实施了“长青楼”修缮工程,因地制宜建设民俗文化馆,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历史文化资料,建立档案和相关数据库。强化文化传播、教化功能,适时开展民俗表演和节庆活动,教育广大农民珍惜先人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乡村文化生活的常态化,确保以乡愁的记忆凝聚流动的人群,确保精神财富和文化载体代代相传。三是彰显特色,光大传统民俗。民俗既是坚韧的,又是脆弱的。永福镇村风、民俗、传统手工技艺等无形的遗存点多面广。该镇通过“虚功实做”,发动相关地人士有规划地挖掘、有组织地研究整理,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民俗发扬光大。永福人供奉妈祖,并称妈祖为妈祖姑婆。为了纪念妈祖诞辰,永福人每年都在农历三月中旬举行三天的妈祖祭礼活动,长达几百米的“迎龙爷”龙,跟随妈祖神像,游遍永福大街小巷、沿河各村庄。民众顶礼膜拜,用脆响的鞭炮声欢迎妈祖与龙爷的到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

3.高处着眼,实处着手,培养良好乡风,筑牢美丽之魂。美丽乡村在注重外在美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在美。文明的乡风是美丽乡村的内在美,是美丽乡村之魂。一是从“高”处着眼,“实”处着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以提高民众文明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为目标,以各种群众性创建活动为载体,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宣传教育,倡导爱党爱国、敬业奉献、睦邻友好的道德品质,弘扬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构建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形式多样,做深做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解决有损乡村文明形象的问题为重点,以为民办实事、好事为着力点,以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道德实践和树立先进典型为突破点,教育引导群众革除旧习,倡树新风,崇尚道德,明礼诚信,开展“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好公婆”、“好媳妇”、“好邻居”评选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群众培养健康的思想情趣,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激发农民群众争当文明人、争做文明事的热情。在全镇形成了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礼让宽容、公平正义的良好社会风尚。组织开展农民文化周、农民运动会、村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陶冶思想情操,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各类休闲文化广场建设,举办“美丽乡村、精致永福”文艺汇演,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大胆创新,政府引导与尊重民意相结合,构建和谐乡村

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建设的主体。为此,该镇党委、政府特别是村级组织始终坚持把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自己手上,尊重民意、维护民利、依靠民资、强化民管。

1.政府引导,规划先行,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方向。一是因地制宜,科学编制规划。科学编制规划,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是建好美丽乡村的前提和保障。永福镇按照规划先行原则,立足乡村特点,兼顾自然生态和产业发展,尊重当地传统、习惯和风俗,体现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高标准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建设,确保建成的功能完备、设施齐全、形象美观。结合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以及旧村改造等工作计划,修订完善《永福镇2012―2020年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及8个专项规划,同时,按照“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原则,修编清源村、大坂村、西山村、古溪村等建设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一起共同形成了以“镇―中心村―基层村”为骨架的规划体系,进一步优化了城乡建设、基本农田、产业聚集、村落分布和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确定各类村庄的发展规模、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做到村庄内的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的合理分区和服务设施的合理布点,目前,全镇12个村已完成整体规划编制纲要和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规划保障。二是分类推进,打造风格各异的美丽乡村。永福地域广阔,各村自然资源禀赋、群众居住习惯差异较大。永福镇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思路,统筹实施新村建设,创造性地把新村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依托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绿色产业;将新村建设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依托花卉文化展示馆、“十里花街”、古民居修复工程,打造文化产业;将新村建设与移民搬迁相结合,整合龙车村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整村搬迁,建设安全美观的新型农村社区,2015年该镇被列入全国第四批“一村一品”示范镇。

2.大胆创新,整合资源,建立完善美丽乡村建设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完善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2013年以来,永福镇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每年都召开工作现场会,每年都把这项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了党政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工作协调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牵头部门综合协调、专业部门紧密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二是整合资源,完善农村治理体系,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纲要、发展规划、建设标准、监督检查、考核验收等一系列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在完善农村治理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强化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全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的10%以上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满足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建立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的资金保障机制。永福镇创新投资模式,加大投入额度,合理捆绑惠农项目,有效破解了“钱从哪里来”的难题。精心策划包装新村建设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力争实现“企业得土地、农民得新居”的双赢目标。灵活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空心村整治、小村庄合并工作,腾出一批建设用地,通过挂牌出让筹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发挥区级财政平台作用,合理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优先向新村建设项目倾斜。近三年,投入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已经超过3.5亿元,其中镇级财政投入资金700万元,各类社会资本投入3亿元;

3.尊重民意,聚集民心,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靠政府大包大揽是不可能实现的。该镇党委、政府意识到,要实现“美丽永福”的战略目标,顶层设计是方向,政府引导是基础,必须大胆创新,大胆实践,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一是聚集民心,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美丽乡村建设,只有广泛动员发动群众参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引导农民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为此,永福镇全面推广村民自治机制建设,规范村民自治制度,明确村民权利和义务、村民会议的召开和权限、村民对村务管理工作的参与途径和方式,鼓励广大农民参与自治制度的政策制定。在“永福在线”上专门制作专题专栏,同时依托相关媒体,将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向群众公示,及时报道有关动态信息。动员全镇27个村,开展村民自治,完善村规民约;将各村“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模范、老工人)组织起来,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赋予他们一定的事权、财权和监督权;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确立了村民投入主体、实施主体和受益主体的地位。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二是聚合民力,引导农民自觉实践。依托村党支部、村委会召开“三会”,即乡风文明理事会会议、党员会和群众会。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召开乡风文明理事会会议共27场次,召开党员和“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情况通报会27场次,强化农民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引导农民自觉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教育农民以讲究卫生为荣、以保护村庄环境为责,形成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的强大力量,自觉地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永福镇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思考

(一)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提高幸福生活指数为目标

提高幸福生活指数的含义,就是充分实现自给自足的食品消费、自我服务的生活消费,使农民充分拥有贴近自然,有利身心健康、怡情养心的生态财富,从而实现低碳而智慧的、富足而有意义、互助而公平的生活,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选择。

(二)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发展、富裕农民为主线

美丽乡村,不但要有美的环境、美的人文,还要有美的经济、美的产业、美的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线,是一种有形之“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山水林园、田园湖泊为特色,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着眼于拓展农民创业领域,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使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创业的重要平台。

(三)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环境保护与整治为抓手

实行最严格的乡村环境保护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美丽乡村,必须立足于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发挥好山水自然生态优势,打造独具魅力、山水相依的田园风光,实现优势发展、永续发展。同时,整治乡村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千家万户农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做好农村环境整治,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激活农村经济,有利于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

(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传承和培育文明乡风为灵魂

文化引领农村风气,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涵。深厚的历史文化、质朴的伦理道德、淳朴的乡风民俗、亲密的邻里关系,构成了看得见、摸得着,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精神力量。美丽乡村建设在突出物质空间的布局与设计的同时,必须将耕读文化、孝廉礼义、书画民俗、饮食起居、休闲养生等文化要素融合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特色,让传统元素与现代因子有机结合,让人们真切感受到历久弥新的文明传承。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生命力与亲和力的重要表征。

(五)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以尊重民意、顺应自然为原则

乡村是农民生产的场所、生活的家园。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立足于“农民是乡村主人”这个基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生活习惯、尊重民风民俗,而不是一味地将城市生活方式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强加给农民,更不是将农村生活环境改造成“城市社区”,而是“美丽升级”,农村依旧是农村,却是更美好的农村。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依据自然肌理、山形水势,进行村庄风貌设计,体现一村一景、一景一特色,让美丽乡村真正成为农民生于斯、长于斯、乐于斯的美丽家园。

(六)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齐抓共建、持续推进为根本

美丽乡村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集中展示,需要社会方方面面齐抓共建、持续推进。要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能动作用,调动党政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保证一定数量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金参与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和服务;要发挥城市在资源、人才、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要通过项目带动、工程联动、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积极吸引群众参与,让群众发挥主人翁作用;要引导农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结语

美丽乡村承载了亿万农民的千年梦想。过去农民关心“有没有”、“够不够”,现在则更在乎“好不好”、“美不美”,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渴望。在追逐伟大中国梦的进程中,建设“美丽、和谐、富裕、文明”的乡村是永不停歇的追求目标,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群众得到美的享受、养成美的德行、过上美的生活,让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更有古道乡愁、更加和谐稳定、更富人文情怀的美丽乡村,就一定能用无数的美丽乡村扮靓美丽中国。

美丽乡村路建设第3篇

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重点

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投资环境,2009年全乡道路建设投资534.5万元。新铺路面5公里,道路改造8公里,新建公路2公里,改造桥梁2座:在河道整治中投资130万元,砌筑河堤挡墙3公里2万余方,建造蓄水坝18条,修复水毁工程1公里5000余方:为加快林区作业道路建设,提高林业效益,投资315万元新建林道18.5公里:为进一步提升集镇总体水平,投资70万元进行集镇道路、给排水工程建设。

着力改善环境面貌。以改善环境面貌、提高环境质量为重点,加快村庄环境建设。今年全乡总投资456.8万元新建、改造休闲公园6个:新建休闲长廊、亭台9个;新建和改造文体活动场地6个(篮球场、广场等);新建乡标、村标(碑、门楼)5个;新植绿化面积1万多平米。建设金钱松大道1条;新装路灯(包括广场灯、景观灯)241只,有4个村路灯实现全覆盖:房屋立面改造、外墙粉刷258户,面积13500平方米,拆除各类违章建筑、破旧房屋51户,2550平方米,改造围墙5500米;新增高档垃圾箱(筒)60只,生活垃圾实行统一清运,环境卫生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完善创新社会事业。结合美丽乡村创建,不断创新和完善公共社会服务功能。全力建设和谐山川。投入资金1225万元加快推进公共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社区服务中心5个,共计建筑面积2870平方米;新建和改造生活污水池10个300平方米,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2个村完成安全饮用水普及工程,使全乡饮用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在大里入口处新建农村公交车站一座,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新建生态公墓l处,完成全乡全覆盖;乡、村相继出台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政策,老有所养得到充分体现。

全面提升产业发展。今年以来,招商引资工作有了较大突破。新签约的休闲农业观光项目有5个:嘉鼎山庄、别院山川、凤凰水榭、东篱农业、得水山庄,总投资近2亿人民币;九亩村省级农家乐特色村通过验收:现代毛竹园区提级升档取得新成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土地流转取得新成效。

美丽乡村建设的四大抓手

抓思想统一。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统一思想认识是关键。3月初召开了由村民小组长及种养大户以上骨干参加的全乡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同时乡政府出台美丽乡村建设奖励扶持政策,会同各村签定责任状,实行美丽乡村工作一票否决制。各村也纷纷组织召开会议,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经验,理清思路,进一步明确创建目标,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建方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参观、考察等活动,思想得到统一,认识有了提高,共建美丽乡村的氛围初步形成。

抓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关系未来科学发展,创建工作必须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科学规划、体现特色。我们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用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在充分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科学的美丽乡村创建规划。

抓项目推进。认真组织实施美丽乡村创建规划,经过认真疏理,全乡在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中确定上报各种建设项目62个,实际投资2700余万元。山川乡在申报建设项目的同时,抓紧与项目主管部门工作对接,争取部门支持,在项目推进中严格按计划实施,实行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乡联村干部联村工作与美丽村创建挂钩,从10月份起乡村干部实行“5+2”工作制,一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中心,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抓督查检查。为确保全乡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开展,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乡三套班子成员全部参加的领导小组,抽调人员建立具体办事机构(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村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实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例会制,每月召开2次各村书记主任例会,联村组长、乡职能办主任参加,及时交流和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中推进情况以及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专门督查工作班子,不定期对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日常督查。

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与亮点

全力建设美丽乡村精品线,突出创建亮点。在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精心制作精品线建设规划,充分利用用地空间,科学打造建设精品,以点穿线,以线连片。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美丽乡村路建设第4篇

(一)强化组织保障,健全工作领导机制。为切实加强对全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领导,及时调整充实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县委书记陈湘飚同志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郑梦英同志及县委、政府相关副职为副组长,县政府相关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政府办,由县政府一名副县长担任办公室主任,专门配备一名专职常务副主任,负责全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日常事务,办公室分别从县交通局、水务局、供电局、财政局、住建局和工科局各抽调一人集中办公,抽调人员一律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年终考评以创建办为主,混编为综合、项目、督导三个组,各施其职、分工协作,为我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以六项行动为抓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我县创建工作以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行动部门协同作战,共同发力,各项行动快速推进,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67994.84万元。其中,小康路完成投资7383万元,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110公里;小康水完成投资5955.14万元,解决农村(包含学校)饮水安全人口29368人,发展农村耕地灌溉面积8839亩,新增地下水机井32口;小康房完成投资119475.18万元,建成小康房300户,保障房8145套,改造农村危房2717户和完成棚户区改造;小康电完成投资1064.07万元,新建中压线路15.877千米、配变34台、配变容量6335千伏安、低压线路47.547千米、无功补偿容量1740千乏;小康讯完成投资9102.81万元,改造农村危旧邮政普遍服务网点2个,建设村级邮件接收场所6个;小康寨完成投资25014.64万元,主要用于美丽乡村道路硬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村寨亮化、生活乐化等“五化八工程”项目建设。

整合“六项行动”牵头单位、发改、国土、农业等部门项目资金93091.3万元,重点围绕者相镇纳孔村、永丰街道必克村、珉谷街道坡旗村等18个州级美丽乡村进行打造。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支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做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分类指导,围绕定位打造。我县按“沿景区、沿高速、沿省道”原则,根据各村不同的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按照“三模式”打造“三型”(示范型、提升型、普及型)美丽乡村,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__发展实际的新路。一是按照镇村联动,村景融合模式打造示范型。我们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和良好区位优势,做到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资源融合,高标准打造,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如纳孔村利用三岔河景区风光,打造成村景融合的旅游景区,坡旗村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打造__后花园,采取政府投资撬动,强化金融支持,吸引民间资本投入,逐步完善休闲广场、乡村客栈、餐饮、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做到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资源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二是按照农旅结合模式打造提升型。在美丽乡村创建中,对产业发展条件较好、具有发展乡村旅游潜力的村落,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两手抓,做美村庄、做美产业,发展山地观光农业。如在连环乡关山村平寨组,抓好106户特色民居改造的同时,不断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借助连环乡优越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仅平寨组就发展砂仁种植500亩、生姜种植500亩、李子种植200亩、板栗种植300亩。三是按完善基础设施模式打造普及型。对于自然环境恶劣、生存环境较差村、把重点主要放在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上,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如鲁贡镇板怀村,该村农户主要散居在贞望

公路两侧,没有相对集中连片发展的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大,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制约。结合该村实际,着力在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上下功夫,近年来逐步安排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财政奖补一事一议、农村饮水工程等项目到该村实施,吸引农户集中连片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四)抢抓机遇强推进,镇村联动同发展。今年9月,全省第四届小城镇观摩大会在者相镇开展观摩,者相镇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依托双乳峰景区,紧紧围绕“水墨者相五彩画廊”打造旅游景观型小城镇建设,深入推进镇村联动建设,分别选择了纳孔村、萝卜寨、新寨三个村作为镇村联动示范点,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纳孔村投资12157.9万元,实施民居风貌整治、生态停车场、湿地污水处理站、布依文化博物馆等项目;新寨村投资50743.3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民居改造、高标准农田整治、者南大道等项目;萝卜寨村投资7656.5万元,实施精品水果、土地整治、通组路硬化、串户路等项目,实现镇村联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五)注重保护建设,让美丽乡村留住乡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突出地域特色、产业特色、民族特色,严禁拆毁古墙、古房等行为。注重村庄整治规划和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特色民居、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传统建筑的保护,注重古路桥涵垣、古井塘树藤的保护,注重珍稀名木、风景林和水源涵养林的保护,注重溪流、湿地、山丘等生态细胞的保护。按照古朴、实用、和谐、自然的原则,改造路、房等设施,防止破坏自然环境,严禁大拆大建。改造民居按照原汁原味、功能现代、设施完善的要求,注入布依族、苗族等民族元素,使现代设施与自然古寨浑然天成,既保留传统风貌,又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六)注重产业培育,向青山绿水要财富。美丽乡村建设,绿水青山先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产业培育,立足因地制宜,坚持“以树为纲、绿色小康”,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观光农业,重点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互助社等,做大做强做美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如在今年建设的示范村中,永丰街道办必克村预计投资800万元建设1000亩智慧精品观光综合项目,投资500万元发展2000亩樱桃示范基地已种1000亩,投资100万元发展500亩玫瑰基地已种200亩;珉谷街道办坡旗村实施蔬菜种植100亩,总投资31万元,经果林种植200余亩,投资60万元,辐射带动产业800余亩,受益人数1600余人。连环乡巧岩村规划在原砂仁面积的基础上实施砂仁种植3000亩,目前已种植的1500亩;龙场镇定塘村总投资249万元,发展生猪养殖30头以上的四个项目,每个示范村均重点发展1~2个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真正实现让百姓富的根本目标。

(七)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为充分展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成果,5月份以来充分利用州、县报刊和门户网点,对创建工作进行宣传报道,截止目前,在州级媒体报道14篇,县级媒体报道15余篇,编发简报28期。10月份我县组织知名摄影人士到必克、纳孔等美丽乡村开展摄影采风活动,县电视台全程跟踪报道,旨在通过各摄影师镜头,从不同角度展现__村庄靓、生态兴、风情浓、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篇章,增强群众建设设美丽家园的信心,以此进一步宣传__、推介__、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有力酝造了我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宣传氛围。

(八)注重规划引领,让美丽乡村更美。美丽乡村建设是否能有序推进,规划引领是关键一环,由县创建办牵头,委托__设计院对全县自然村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已完成,明确村寨打造类型(示范性、提升型、普及型)、建设内容和完成时限,确保实现全县1395个自然村寨全覆盖,让美丽乡村更美。

(九)加强督促检查,推进项目落地生根。为有效推进全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县将创建工作纳入党建约谈范围,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就乡(镇、街道)创建工作部署落实,18个示范村项目推进情况,培育支撑产业,探索村级运行管理模式的等内容开展督查调度,通过督查调度,进一步统一思想,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群众参与度较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实施项目均全部由国家投入。如在民居风貌整治中,群众基本不出一分钱,国家对其房屋改造等变得理所当然,有时群众还不理解。

(二)民居风貌整治无项目支撑。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中,为了更好地突出地域风情、展现民族特色,需对民居风貌进行统一设计,统一改造,但无项目资金作为支撑。

(三)物资采购程序繁琐。小康寨建设需要的路灯、水泥、垃圾桶等物资采购程序繁琐,采购周期长,严重影响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进度。

(四)资金整合存在困难。由于各项目实施部门资金落实时间不统一,项目启动时间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导致部分项目推进缓慢。

(一)加快两路建设,完善人居环境。优先安排“一事一议”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转贷资金项目在贫困村实施,重点建设通组路硬化、串户路硬化、庭院硬化美化、路灯等项目,为贫困村彻底改善村寨人居环境、促进乡村发展奠定基础。

(二)充分用好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在农业农村方面有很多好的政策和指标,根据全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精神,县拟向农发行融资,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旅游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目前总体项目规划已完成,部分融资资金已批准,其余的均已进入与农发行实质对接阶段。

美丽乡村路建设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点上出彩、线上提升、面上改观”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美丽乡镇建设、各级各类中心村建设、村旁屋边环境治理、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快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的战略转换。

二、工作重点

重点围绕“点上出彩、线上提升、面上改观”,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各级各类中心村建设工程”、“村旁屋边环境整治工程”、“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工程”和“农村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工程”四大工程,突出抓好2016年3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和6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吸纳安吉经验,对有旅游基础和发展潜力的村,重点打造,加大投入,倾斜项目,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建成若干个3A至4A级景区。管护提升18个已建省级中心村,推进东、西两条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着力整治100个左右自然村,重点打造龙阁村(株木店至青龙)美丽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生态示范带。扎实抓好农村环境卫生全覆盖常态化管理工作。

(一)各级各类中心村建设工程

1.省、市级中心村建设

(1)合理选点,规划先行。按照“五个优先”和“两个结合”原则,重点围绕“旅游提速年”活动,6个中心村为2016年的市级中心村。立足村形地貌和现有基础设施,尊重群众意愿,编制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省级中心村村庄建设规划。强化规划执行,增强规划的权威性,推行“村口一张图”和“村口一张表”,方便村民知晓和监督村庄规划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探索实行聘任美丽乡村规划师制度。

(2)精心实施,打造精品。参照《市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技术导则》,扎实抓好村庄各类工程建设。重点推进中心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同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抓好农房整治、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沟塘清淤,特别要根据村庄实际,科学合理选择集中或分散等有效的处理方式,突破污水处理这个难点。注重绿化美化,改观村容村貌。

(3)兴业富民,注重功能。推进兴业富民工程,立足区位条件、资源优势以及农民就业等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农民增收。支持引导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经营集体资金,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抓好“一平台两中心”建设和农村计生、卫生设施建设,拓展乡村政务代办和便民服务功能,提升美丽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真正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步路”的问题。

(4)巩固提升,完善管护。依照规划实施要求,全面完成2014、2015年度省级中心村在建工程及迎检软件准备,及早发挥效用,造福农民群众。对照省里验收标准,做好巩固完善工作,提升村庄整体形象。收集整理好建设过程中的各类软件资料。

(5)加强考核,实施奖补。由美丽乡村建设领导组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考核验收办法》,以现场观摩方式对省级和市级中心村进行考核。省级中心村考核根据得分高低分别设置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和鼓励奖三名,分别给予奖励25万、15万、10万元和5万元;市级中心村考核根据得分高低拨付美丽乡村“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对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先进个人给予一定表彰和物质奖励,获得中心村建设一、二、三等奖的乡镇党政正职直接评为美丽乡村建设先进个人。

2.县、乡级中心村建设

(1)加强县级中心村建设。根据三年行动全覆盖文件要求,2016年重点建设9个县级中心村,重点对村庄进行“三清四改五化一推”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

(2)推进乡级中心村建设。2016年重点建设9个乡级中心村,由乡镇自行组织建设,重点进行村庄、庭院、环境和卫生整治。

3.开展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

确定6个乡镇为2016年省级乡镇驻地建成区整治镇,通过两年时间建设,实现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全覆盖。重点开展“治脏、治乱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等整治任务,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在“两治理一加强”的基础上,开展生活污水处理、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环境景观综合整治,保持乡镇特色风貌。用1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整治建设任务,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特色小镇。

(二)村旁屋边环境整治工程

1.突出自然村整治。以“三清四修五化”为主要内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杂物、修整危旧房屋、猪圈、旱厕、院墙,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公共设施配套化,推进村庄整治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至少要整治一个自然村,条件允许的可适当增加整治的自然村数。

2.强化集镇周边整治。以集镇整治为主体,推进集镇周边的环境整治,从整体上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大力开展垃圾污水、建筑材料、广告标牌、绿化改造、亮化改造、提升整体效果等“五治理一提升”行动,全面提升集镇建成区的整治效果和水平。

(三)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工程

围绕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局,依托全市美丽乡村休闲养生旅游发展规划,整合美丽乡村建设资源,打造东、西2条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把精品线路沿线中心村当作景区来规划和建设,注重功能配套完善,引导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提升建设的质量和品位。加快旅游元素培育,结合休闲养生旅游发展,打造乡土田园,挖掘乡土风情,培育休闲养生产品,将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休闲养生度假的体验基地、产业发展的载体,重点打造株木店至龙阁村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

(四)农村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工程

1.强化考核,加强督查。继续采取“2+3+1”方式,即全年开展2次暗访、3次季度明查、1次年终总查方式,对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常态化考核。考核结果按2:4:4比例计算全年考核综合得分,全年考核成绩以综合得分高低为序,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鼓励奖6名,分别奖励15万、10万、8万、5万元;获得环境卫生一、二、三等奖的乡镇(街道)党政正职直接评为先进个人。在季度考核中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分别奖励2万、1.5万、1万元,末位乡镇(街道)在季度通报会上表态发言,全年综合成绩后两位的乡镇(街道)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表态发言。

2.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机制。以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长效常态运行为目标,实行切合本地实际的公司经营或个体经营的市场化方式。加强市场化改革之后日常监管和月度考核,健全乡镇、村、组三级监管考核体系,根据保洁清运绩效按月兑现承包经费和奖惩,确保不因市场化而降低保洁效果。保障企业利润点,提高企业积极性,推进垃圾分类减量。

3.试点推进,全面铺开垃圾分类减量化。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制定简便易操作分类办法,便于组织实施。巩固市级示范乡镇——镇垃圾分类做法,总结推广垃圾分类减量化试点经验,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全面推行农村垃圾源头分类减量,落实农业废弃物、工业品废弃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分类要求,通过分类减量有效降低垃圾清运和终端处理负担。全市所有自然村都要开展垃圾分类减量,扎实开展农村“十星清洁户”评选活动和村旁屋边环境整治。继续在港口镇山门村试点推进源头分类减量,即由专门的清运人员上门回收分类垃圾,对垃圾从源头进行分类处理。

4.加强保洁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明确保洁员职责,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保洁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建立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保障保洁员应有的工资待遇,将工作业绩与工资、聘任相挂钩。广大保洁员既是工作队,又是宣传队,既要用自己的劳动赢得群众信赖,又要向群众宣传垃圾分类处理办法,用自己的言行感化群众,促使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足额收取农户年人均12元的保洁费,将经费保障情况纳入农村环境卫生考核指标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协调机制。各乡镇(街道)要把美丽乡村建设摆上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清洁工程乡镇党委书记负责制和中心村建设乡镇长负责制;分管负责人要抓好组织协调、具体建设等工作。积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切实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美好办要切实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注重研究谋划阶段性重点工作和相关事宜,加强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要继续参与和支持,尤其在资金整合方面继续向重点中心村倾斜。

(二)拓展资金投入机制。拓宽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渠道,通过财政奖补、部门帮扶、社会赞助、企业捐赠、农民自助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美丽乡村逐年增加机制,切实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财政经费。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在乡镇级平台上整合,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确保涉农项目资金有效投放到中心村建设。探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守住不负债这个底线,杜绝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形成新的乡村债务。

(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加强中心村活动场所、道路、水电、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及村庄绿化的管理和维护,强化村民自治,明确责任主体,制定管理措施,确定兼职管护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保证持续、长久使用。探索以乡村投入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管护基金,专门用于村级公共设施管护,健全长效投入机制,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对已建成的省级中心村每年至少检查两次,检查合格的省级中心村支付长效管护专项资金,每村每年5万元。

(四)完善群众参与机制。继续实施党旗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规范村民理事会建设,制定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奖补政策,通过以奖代补,鼓励农民投工投劳,积极参与,建设美丽家园。健全村规民约,设计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十星清洁户”、“小手拉大手”等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塑造和谐文明乡风。大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强化三资管理,巩固和扩大“阳光村务工程”成果。积极开展普法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村,党风廉政、计划生育等工作出现问题的村实行一票否决。

美丽乡村路建设第6篇

“美丽中国”在党的十报告中第一次被确立为中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细胞。建设美丽中国,重点难点在农村,关键还是要看农村。澄迈县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全省各市县中起步早、动作快、标准高、措施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等。在推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澄迈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将澄迈8年多来国内率先进行的生态现代化建设工作,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凝炼和集萃,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有机结合,绘就美丽澄迈新篇章。

1 产业造血带动乡村发展

宽阔整洁的街道,现代时尚的小区,郁郁葱葱的绿化……走进澄迈福山镇向阳村,实在看不出这里曾是茅草屋连片,垃圾随地可见,道路坑洼不平的村落。

“这几年来福山镇的游客越来越多,给我们村也带来的巨大变化。新房一栋接一栋地盖起来了,村民不是打工就是做生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向阳村村民蔡琼花感慨。

向阳村是一个幸运的村庄。2007年,乘着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春风,在当地政府及农垦的大力支持下,向阳村经济收入年年增加,并开始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村民逐渐盖起了小楼房。 2010年,澄迈县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东风,抓住承办第十一届中国海南岛欢乐节的契机,在向阳村的前面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沾风情镇的光,向阳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如今与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融为一体。2013年,澄迈县开始创建3条“美丽乡村带”,向阳村又幸运地成为该县创建的第一个“美丽乡村”。

得益于福山风情小镇的带动,向阳村有许多农民开始建起咖啡手工作坊,边供游客参观体验,边销售咖啡。还有些农民,以咖啡为原料,制作咖啡糕、香草糕等特色小吃销售,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楼房越盖越多。

澄迈认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绝不仅仅是建几条村道,种几株花草就能解决,而是要通过产业“造血”,让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增收致富。

例如3条美丽乡村带中的福桥带,以“美丽乡村”旅游带以咖啡文化为主题,在试点村庄重点建设品牌咖啡文化产品,形成咖啡文化氛围,从而打造成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的休闲度假旅游带,并引领和推进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的以咖啡文化为主题的5A级旅游景区。

2 农旅结合结出致富之果

随着城市化发展加速,澄迈同样也和其他市县一样,面临乡村“空心化”、老幼留守等问题。农村城镇化发展,劳动力是基础,绝对不能让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经过调研与探索,澄迈县委、县政府认为,以县域内小城镇的发展为城乡连接点,实现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共建共享,并依靠乡村的土地、旅游、农业等资源,吸引农村人才回流创建家园。

侯臣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就是澄迈目前正在探索的农旅结合方式之一。以党委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民入股共建,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空心化、农村土地流转发展新模式,实现党委政府、村民、企业多赢。政府美丽乡村专项资金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路网、电网、给水、排水管网、水系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引进优质社会资金投入旧村改,将旧村庄闲置的房屋和宅基地建设为集商铺、家庭旅馆、茶坊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民居,村民获得财产和经营收益,参与新村经营管理获得工资收益;村集体成立管理公司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澄迈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村民生活更舒心更便利,收入更多。”自从咖啡风情小镇开放之后,便吸引了大批游客,毗邻小镇的侯臣村村民摇身一变,成为风情小镇里的保洁员、销售员,甚至是超市老板、农家乐老板。以前的果园菜地也变成可供游客采摘、玩乐的农家田园。

如今,侯臣村规划建设了“美丽乡村”项目,将进一步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业。侯臣村村民蔡亲袖告诉记者,通过引进公司,农民入股的模式进行美丽乡村改造的侯臣村,平均年收入已经超过2万元,部分村民通过搞第三产业(农家乐、饭馆、茶艺馆、特色产品超市等)和现代高效农业(石榴和木瓜种植基地等),年收入轻轻松松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

“收入增加了,幸福感也在增加。”在工作之余,喜欢跳跳舞唱唱歌的梁大姐表示,当她住在花了40多万盖起的自家楼房里,在大枣基地和咖啡作坊里被游客争相邀请合影时,她感觉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2015年4月21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与澄迈县战略合作备忘录暨侯臣村美丽乡村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在澄迈县福山镇举行,海南广电与澄迈县强强联手、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的一次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双方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将“侯臣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成海南“旅游特区”的一个成功范例。

3 绿色低碳创建美丽家园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改善人居环境的战略要求,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澄迈县迅速行动,贯彻落实党的战略要求和部署,以发展“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改善农村生产、生态和生活为抓手,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该县“美丽乡村”建设。

2013年,澄迈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杨思涛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澄迈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体方案》,提出“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到2015年,建成6条美丽乡村带,力争全县99个500人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

美丽源于规划。为了科学有序地开展建设工作, 澄迈县提出了“五个结合”工作原则和“五化”标准,“五个结合”即是建设美丽乡村要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文明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五化”即是环境净化、闲地绿化、村庄美化、村道亮化、布局优化。

为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地城镇化,澄迈依据县、镇、村三级规划,综合考虑各个村庄不同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突出特色,按照“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

例如福桥带中的白堂村、敦茶村,这2个相邻村庄都是以种植香蕉和槟榔为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福山镇政府对2个村庄进行了路面绿化平整、垃圾中转运输、房屋立面改造等工程,2个村庄焕然一新。村民也不乱扔垃圾污染了,房屋全部刷漆以香蕉、槟榔为图标,各有特色。

而不仅仅是白堂村、敦茶村,澄迈县在所有自然村配保洁员、所有镇场配垃圾转运车的基础上,提出了村庄人居环境改造标准,包括布局优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等,采取“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创新性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模式,投入900多万元,健全和完善村镇垃圾池、果皮箱等环卫设施建设。通过改造建设,村庄改变了以往脏乱差局面,变成了如今道路畅通、房屋整洁、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路建设第7篇

【关键词】新时期;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途径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需求与自然资源矛盾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我国先进共产党提出应建设生态和谐的新农村,进而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全国各地共同发展,亟需对乡村进行规划建设。而“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树立低碳节能环保理念、实现乡村统筹规划、创新乡村三大机制等。

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1、国家政策的支持

国家首先在推出新政策的同时要重视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这是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能很好的落实下去最根本的支持。其次,国家除了在政策上的支持之外要加大对这一政策实施的资金支持。可以通过审批专项资金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好最有利的支撑,这样各乡村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才能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全身心投入建设中,才能不害怕,不退缩,积极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最后,新型乡村的建设也离不开专业技术的支持。美丽乡村的建设涉及到交通、生态、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支持,那么政策将很难开展,或者只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根本没有办法达到美丽乡村的目的。国家只有做出最权威的支持,这项政策才能稳步开展,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用户和支持,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才有望达成。

2、其他社会各界的支持

社会各界的支持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来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他们来自各个领域,既不是政策的制定者,也不是政策的实施者,但是他们的支持会让美丽乡村的建设更加充满希望。例如上面提到在新型乡村建设时先进科学技术的加入是必不可少的,那么社会各个领域的专家假如能够相应政策加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那么无疑对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能够进一步推进这一政策的实施。同时有很多企业家若能慷慨解囊,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做一份投资,那么也会减轻一些国家资金的负担,让待建设的乡村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去建设自己。社会各界只有积极加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列,才能为这一建设的实施加油助力,让美丽乡村更快更好地实现。

二、树立低碳节能环保理念

待建乡村的领导们是连接国家和村民、理论和实践的关键桥梁,他们的态度决定了美丽乡村政策能否真正开展,能否实施下去。这就需要领导们对全县的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责任明确,分工详细,责任到人。能够有较高的觉悟,以为广大村民考虑为出发点,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切实贯彻和落实这一政策。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和领导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这样才能做好沟通国家和人民的桥梁。对乡村的垃圾和污水采取措施进行无污染处理。例如垃圾要分类,增添垃圾桶、垃圾回收站等基础设施,有专门负责人员来清理道路,处理垃圾。可以通过填埋,使之经过化学的分解转化,达到既处理了垃圾,也保护了环境的目的。也可以利用先进的垃圾焚烧方法,残渣可以供用做肥料,焚烧产生的热量也可实现垃圾向能源的转化。铺设地下管道,有序的处理生活污水,改善乡村的环境。又如:可从未来发展视角出发,充分利用太阳能、沼气池、风能及秸秆气化生物质能等低碳无污染型能源,并将新能源技术、垃圾无害化利用技术、农村技能技术及无害化农产品的技术都联合在一起,实现魅力乡村。

三、实现乡村统筹规划

对国家和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入做好合理的分配和规划,资金的支持是基础,领导层要好好利用这些不易的资金,坚决打击和惩罚擅自私用专项资金的人员,做到每一分钱都用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去。要经常组织开展活动,对村民进行相关的城乡建设指导,也可以通过发宣传单,开建设指导会,广播等形式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进行大力的宣传。注重现代化科技的学习和引入,除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科技支持,代建乡村自己也要组织村民去学习,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让大家从内在去改变现状。可以定期请专家来开指导会,更新村民的落后思想,让他们有条件接触新的知识,从而更有利于新型美丽乡村的建设。设立民主的村民守则,符合实际,民主公开,让村民的生活安定有序。调整当地落后的生产模式,推进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一些处在特殊地理位置的乡村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发展特色旅游业,推动当地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因地制宜,保留当地传统文化建筑以及风俗民情,在这个基础上对传统村落进行现代化的改善和建设,包括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整顿。注重发展交通,对乡村的道路进行整治和改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硬化道路,增设公路,改善乡村的道路状况。建立较完善的监督机制,在以上这些政策和任务下达之后,要及时做好监督和反馈,明确奖惩制度。要借鉴和学习在全国已经开展并取得一定成绩和效果的美丽乡村,它们的经验和教训对后续代建乡村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结合自己乡村的实际情况,将会让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更快实现美丽乡村的目标。

四、创新乡村三大机制

通过创新乡村三大机制,;落实长效措施,实现长足发展。首先,推进农村环卫保洁市场化,引导市场化意向,将经济实力雄厚、且有一定环卫保洁基础的乡村作为试点,进而推进农村环卫市场化。其次,大力推进农村环卫管理一体化。在有条件的乡村,将河道、绿化及环卫保洁整体打包,进而实现一体化管理,并推行生活垃圾清运一体化,打破村组间的界限,实现生活垃圾一体化清运。最后,推进农村保洁队伍职业化。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道路保洁员,做到统一签订协议、统一考核管理及统一保洁要求,并提高乡村待遇保障,实现乡村的快速发展。

我国在新时期推出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是与时俱进的最好的表现。但是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才能让那些落后的村落逐渐转变成规划合理、整洁有序、经济发展、乡风文明和谐的新型乡村,最终实现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郭涛.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加快美丽乡村建设[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1):118-119.

美丽乡村路建设第8篇

武夷山市美丽乡村建设是按照“秀美村居、和谐家园”和“文化富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的要求持续推进,认真落实“村庄规划好、建筑风貌好、环境卫生好、绿化美化好、自然生态好、管理机制好”的要求,努力把自然村落建筑成宜居、生态、秀美、和谐和文化品位高、道德风尚高的美丽乡村。

一、确定文化主题

每一个自然村落都是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沉淀,有着特色的文化渊源。武夷山市在建设美丽乡村时,根据各自的自然村落确定文化主题,按照文化设计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岚谷乡横墩老区村确定“生态福地、白鹅之乡”文化主题;洋庄乡大安老区村确定“中央苏区、红色首府”文化主题;武夷街道下梅老区村确定“万里茶路、通向欧亚”文化主题;上梅乡茶景老区村确定“柳永故乡、白水荷花”文化主题等。在确定文化主题后,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就得心应手。建设就有章可循。因为文化是永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保护村落风貌

美丽乡村的建设不是大拆大建,只有在保护原有村落风貌的基础上,通过规划美化村落环境,提升生活品味,完善服务设施才能建设出一个美丽乡村。武夷街道下梅老区村是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遗存众多,在建设美丽乡村,全力保护古建筑遗存,结合万里茶路起点,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兴建万里茶路起点码头,让时光倒流舟楫繁忙穿梭的水运码头的繁荣景象。洋庄乡大安老区村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对中央苏区红军街的改造,不是推倒重建,而是保持原有革命遗址原状,按照历史上“路路相通、户户相联”的特点,打通各户、各院之间的堵塞的街巷、门户、院墙,使红军街保留原貌,四环相通,别有洞天。岚谷乡横墩老区村田园风光优美,对旧房屋不搞拆除,只拆除户外零星搭盖及违章建筑,对外墙白漆粉刷,对村中巷道不是简单加宽,而是用石垒铺设慢道,保留“曲径深幽。牧童笛声”的田园景色。

三、衔接农房改造

2013年武夷山市在建设美丽乡村时,迎来一个大好机遇:造福工程农村危房改造。此政策出台非常及时,极大地推动美好乡村建设。农村相对城市发展缓慢,房屋大都破旧,有如危房。武夷山市把美丽乡村建设与造福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相结合,通过外墙粉刷、斜坡挑檐,对座脊、瓦口进行处理,对门窗、檐板进行油漆,对屋内横梁,柱子进行加固等方式开展造福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大大地改善了农村农民居住条件,既体现古朴、庄重的传统气息,又体现科学、美观的现代气息。据统计2013年武夷山市农房改造500户1983人,其中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岚谷乡横墩老区村农房改造106户417人。

四、促进生产发展

美丽乡村路建设第9篇

百兴村持之以恒建设美丽乡村

海伦市联发乡百兴村位于海伦市西部,地处通肯河东侧联合涝区,全村520户、2300人,耕地面积15020亩。近年来,在村“两委”班子的有力带领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将一个典型的涝区村庄打造成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探索出了自我积累、持续投入、渐进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2015年,百兴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

明确“一二三”,村村勇争先

富裕县掀起美丽乡村建设高潮

“确立一个目标,抓住两个关键,突出三个重点”,这是富裕县委县政府为美丽乡村建设精心谋划的“一二三”总体建设思路。确定一个目标:村民富足,村庄富裕。抓住两个关键:乡村书记,资金整合。突出三项重点任务:建设基础设施、发展优势产业、倡导乡风文明。目前,该县已将这一思路转化为实际行动,18个示范村竞相发展,农民群众争相参与,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高潮。全县在建道路25.3公里、边沟3.8万延长米、院墙5.4万延长米、文化广场6个、村党组织活动场所25个,栽植树木12万棵、花卉43.7万株,安装路灯932盏。

肇东市昌五镇

能人引带美丽乡村建设

肇东市昌五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能人引带作用,内用外引,广联能人,全面激活“能人”效应,有力地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该镇充分发挥经济能人的模范带头作用,注重将经济能人充实到村“两委”干部队伍,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基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选用福泰兴酒业公司董事长赵洪礼、福成集团董事长王福成和全国冰雪画研究院昌五分院院长、省农民画创作基地昌五分院院长、商会会长徐居国分别担任昌盛村、金安村和福利村党总支书记。该镇以能人实业为龙头,着力构建“能人+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不断拓宽村集体收入和农民增收途经。

五常市

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五常市紧紧抓住中央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统筹谋划、统筹投入、统筹实施,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多规合一、整合资金、以点带面”的美丽乡村统筹建设新路。

五常市大力推广背荫河镇“富有模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在“五带百村”范围内开展“整洁干净”示范工程和“绿化美化”升级工程攻坚会战,大力整治沿线环境和“五乱”现象,乡村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实施攻坚会战,全市已形成整村、整镇推进态势。牛家镇正在实施整镇推进,旨在打造全国文明乡镇;卫国乡长安村、杜家镇半截河村正在实施整村推进,旨在打造省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佳木斯市郊区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