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制造业发展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7 16:20:43

制造业发展分析

制造业发展分析第1篇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中国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传统制造业相对于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来说,发展的动力和后劲都有所欠缺,特别是近年来,欧债危机的不断恶化造成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不景气,也使得作为“世界工厂”的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只有对现状不断的做深入细致的分析,才能有助于我们更早的走出困境,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纵观我国近年来制造业的发展,虽然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在2008年PMI创下了该指数设立以来的最低点,但是在全球一揽子救市计划的带动下,我国制造业市场也不断回暖,对应的经济指数也稳步回升。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行业大发展形势还是相对良好,不管是生产能力、产业规模、还是出口增长等都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同时,在我国人力资源价格相对便宜,各地招商引资政策不断开放的背景下,很多大规模的外商投资企业也不断涌入我国的市场,整个制造业市场呈现欣欣向荣的一面。但是,我们也该清醒的意识到,不能光鲜的外表所迷惑,经过深入的调查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还呈现出如下一些不足:自主研发的能力比较低,品牌意识不强,总体上还是采用粗放式的劳动密集型模式,虽然这些在一定时间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这些不足也会制约我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规模及速度来看,我国的工业增加值一直保持着较为稳步的上升,特别是2009年以前,一直保持着10% 的增长速度,虽然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2009的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也达到了3.4%,其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贡献是不可动摇的,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除了上述影响以外,我国工业增加值在整个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2009的比重份额一度达到了15.6%,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的19%。

从进出口的情况来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改革开放时的世界排名32位,直到2009年的一跃成为世界排名第一位,出口额也在2009年达到了1.2万亿美元,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占国内出口总额的比重上,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制成品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如表2所示:

从制造能力上来看,我国很多商品的产量都居于世界首位,很多产品如造纸、皮革、照明和电池等,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洗涤行业的技术也达到或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出口的商品,不管是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此外,从引进外资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采纳积极的开放政策,劳动力的成本价格较低,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制造企业,如三星、摩托罗拉和索尼等世界品牌入驻中国市场建立企业,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

二、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思考

尽管从上述数据指标上来看,我国的制造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繁荣的背后有着令人无法轻视的问题,虽然我们制造业的产值目前已经位居世界首位,但是产品的附加值非常低,绝大部分企业生产的商品,没有自己的品牌,主要从事的是贴牌生产活动,以纺织为例来看,我们占据了世界纺织业24%的市场份额,自主品牌却不足1%,整个制造业行业的生产活动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并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以这种状况为主。主要靠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来促进整个出口贸易的增长,很多技术密集型的产生活动还需要进口外国的技术来满足生产需求,在技术上的受控于世界先进国家,导致我国的很多制造企业沦为国外跨国公司的加工和组装基地,虽然有着“世界工厂”的美誉,却不能制造具备世界最先进技术的产品。

三、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从上文的数据分不难看出,我国制造业为了更加健康长远的发展,必须做出积极的调整,抓住自身“世界工厂”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展开开展工作,打造现代化的建造基地。对此,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相关工作。首先,进行准确的定位,目前的经济是由信息推动的全球化,制造业的技术已经向集成化、虚拟化、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而产业形态也向网络和全球化方向发展,对此,我们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做出明确选择,要注重发展和服务好好国内市场,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向国际市场渗透和发展,切忌一哄而起都去搞高、精、尖,都去抢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其次,进行技术的创新,发展技术密集型性的制造业,就需要不断加大对新技术的投入研究。当前中国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差,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实施创新战略,一方面要制定部级大型高技术计划,另一方面也要坚持采取技术引进,自我创新的策略,发挥产学相结合的模式。再次,人才和资金是关键,推进企业进步,关键是人才,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才也越发成为更加宝贵的资源,而具备了上述了因素,如若没有资金的也是巧妇无米之炊,因此需要努力吸引和融合各方面的资金的力量。

结语

本文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发展的建议措施,希望能借此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健康的发展,并为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一些积极的参考和借鉴。(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国军,李保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现代管理科学[J],2009/11.

制造业发展分析第2篇

[关键词]制造业复兴;美国创新战略;先进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8-0083-02

2009年奥巴马政府的上台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中”,面对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大衰退,反思美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解决就业和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提高有所下降的世界经济领导地位,成为新一届政府面临的核心问题。

为此,奥巴马政府近几年密集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围绕着三个词展开:制造业、创新、投资。以2009年2月签署的《复兴法案》(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Recovery Act))为基础,奥巴马为自己的经济振兴计划提供大量的政府投资支持。

1 美国制造业复兴政策的出台背景及有关争议

在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美国反思最近两次经济衰退的原因,认识到,没有实体经济为基础的泡沫式增长(1995―2000年以纳斯达克为代表的高科技泡沫,2008年前的房地产和金融泡沫)是不健康、不可持续的[ZW(]见《美国创新战略2009》。[ZW)]。因此,作为一系列经济复苏政策之一,美国提出了振兴制造业政策,主要出于两个基本目的:创造就业机会、刺激经济。美国劳动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0―2010年的十年间,美国制造业消失了570万个(约1/3)工作岗位。

美国政府并不是在奥巴马上台以后才看到制造业的问题,比如2004年年初小布什的第一个任期即将结束时,商务部就了一份题为“政府如何帮助美国制造业走出困境”的报告,而在此之前,美国制造业已经消失了240万个工作岗[ZW(]“美国将出台旨在振兴国内制造业的新计划”,国际在线2004-1-16,http:///321/2004/01/16/。[ZW)]。同年,商务部成立了“制造业委员会”(Manufacturing Council),隶属于商务部下属的国际贸易署,主要用意是促进制造业投资和产品出口,以带动就业。

此后,美国政府始终关注制造业的保持,出台了不少减税和投资政策,但收效甚微,面对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竞争,其制造业持续外迁,在全球制造业产品中的占比持续下降,直到2008年下降到20%左右,之后得以保持。而同一时期,欧盟制造业的全球地位下降并不明显,直到金融危机后的2008年开始才出现明显下降(见图1)。

图1 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的全球地位Source: Haver Analytics and World Bank Development Indicators.1/Values for 2011 and 2012 are staff estimates based on IP growth rates of each country.

注:IP,Industrial Production index

引自:Oya Celasun,et al.(2014),The U.S.Manufacturing Recovery:Uptick or Renaissance?,IMF Working Paper WP/14/28

奥巴马政府上任以来,将制造业看作创造就业机会和推动经济复苏的关键机会之一,并连续推动一系列重大政策,2009年12月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0年8月签署《2010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等,致力于制造业复兴,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的约三年间,美国新增52万个制造业岗位,其中5万来自海外企业回迁(及海外的制造业投资)[ZW(]Brad Plumer,Is U.S.manufacturing making a comeback ― or is it just hype?http:///blogs/wonkblog/wp/2013/05/01[ZW)],但相对于前十年消失的600万个岗位来说仍显得微不足道,因此也被认为仅仅是2008年经济衰退以来的周期性反弹。

当前困扰发达经济体的主要经济问题之一是就业,美国对制造业的关注一直以来也都是基于创造就业的目的,因此对于制造业支持政策的国内争议很大。反对者的论点主要有两个,一方面,美国经济已不再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经济形态,这是市场演进的自然结果,制造业已不能代表经济的未来,任何人为的干预只能使制造业在国内获得不公平竞争优势,造成效率损失;另一方面,多年的制造业扶持政策带来的就业效果并不明显。

但是,这种关于制造业政策的争议主要还是对于制造业就业创造能力的质疑,而对提升美国制造业的全球地位以及制造业生产能力的作用却争议不大,所以有媒体发出“Manufacturing is back ― but where are the jobs?”[ZW(]Rana Foroohar,How ‘Made in the USA is Making a Comeback,http:///2013/04/11/[ZW)]的感叹。美国制造业增速不仅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故如图1所示,其全球地位出现上升),而且也高于本国GDP增长速度(见下表),其制造业增加值与GDP之比也一改2009年之前持续下降的势头,连续三年上升。但2013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出现大幅下滑,GDP增速也出现较大下降。

2 美国对制造业的基本观点和美国制造业的结构性增长

在世界经济论坛2012年4月与德勤联合的《The Future of Manufacturing:Opportunities to Drive Economic Growth》、麦肯锡公司在2012年11月的《Manufacturing the Future:The Next Era of Global Growth and Innovation》以及美国制造业者联合会连续的《当代制造业现实》等报告中,一致认为,制造业虽然在现代经济中占比重不大(部分因为消费品价格持续下降以及对服务业需求的上升,以及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乘数效应),但对于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却始终发挥关键作用,比如对新工作的创造力,对生产率的贡献,对整个社会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尤其2008―2009年大衰退之后,世界经济仍没有走出困境的当下,制造业对经济的基础作用被各类世界性经济组织和重要制造业国家给予了很大关注。

美国各界也注意到,由于技术进步,美国制造业已发生了本质变化,技术对劳动的替代越来越明显[ZW(]http:///blogs/wonkblog/wp/2013/05/01/is-u-s-manufacturing-set-for-a-comeback-or-is-it-all-hype/. [ZW)],美国增长明显的高附加值制造业在创造就业方面已经不可能和传统制造业相提并论;而低附加值制造业也不是美国劳动力的就业目标,同时也不可能在美国得到重新繁荣。因此,美国制造业的振兴最重要的价值恐怕还是在促进经济增长以及保持美国在技术和创新上的世界领导地位等方面。

总的来说,美国对复兴制造业尤其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视,一方面基于变化了的全球形势。主要包括,新兴制造业大国(主要是中国)的工资持续上升,相对于美国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相对工资水平来说美国仍保持了很高的制造业生产率;弱势美元政策;美国制造业更临近其服务的北美市场等[ZW(]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2011),Made in American,Again-Why Manufacturing Will Return to the U.S.[ZW)]。另一方面,美国发展制造业还基于美国制造业的现实。虽然其增加值的全球占比始终下降,但相对其他发达国家来说,其制造业产出增长还是较快的;美国制造业者的R&D支出相对其他国家来说高得多,且大部分R&D支出发生在高技术部门(尤其是制药和电子仪表制造),而其他国家制造业的大部分R&D支出发生于中等技术部门(比如汽车和机械制造)[ZW(]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2014),U.S.Manufacturing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crs.gov.[ZW)]。美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确具备很好的基础。

同时,美国制造业在2008―2009年大衰退之后的确也经历了制造业增加值份额的显著恢复(相比较于20世纪80年代及之后三次衰退来说),但这种恢复呈现了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即主要集中在耐用品部门,且主要是三个部门――计算机和电子产品、汽车、机械,而且增加值增长和就业增长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电子产品部门;非耐用品部门仍在经历衰退或缓慢回升[ZW(]Oya Celasun,et al.(2014),The U.S.Manufacturing Recovery:Uptick or Renaissance?,IMF Working Paper WP/14/28.[ZW)]。因此,制造业能否真的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

3 美国国家创新战略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及其最新进展

2012年3月12日,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帕多安(Pier Carlo Padoan)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要防止盲目、片面推进再工业化。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不应以增加工业产出为目标,而应致力于促进创新,理顺服务业和工业的关系。创新与知识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ZW(]转引自张向晨,《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动向及影响》。[ZW)]

事实上,奥巴马非常重视创新,作为奥巴马政府推动经济复苏的“组合拳”,在《复兴法案》决定从提供政府资金和进行政府管制创新两方面进行支持的基础上,2009年9月《美国创新战略(2009)》,2011年2月又公布了新版的《美国创新战略(2011)》。该战略回顾最近两次美国经济衰退的原因,认为创新是美国一直以来取得世界领先经济成就的关键。结合两个版本看,该战略提出了振兴美国的世界经济地位的策略框架和一系列行动方案(见图2),并提出了具体目标,比如教育上使美国本科毕业率重回世界第一。该战略还提出“私营机构是美国创新的发动机”,而“政府是创新推动者”(其作用发挥领域是那些正外部性很大的研发领域以及保护创新权益的制度设立上),首先就政府管理提出五项行动计划。在创新战略中,“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被视为“推进国内优先领域的重大突破”之一。

因此,从战略制定的逻辑联系看,美国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是基于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国家创新战略”而非制造业发展目标提出的。美国政策制定者认为,要保持在创新上的世界领导地位,必须有相应的制造业实践活动,因为技术创新与制造知识紧密相关。在支持政策上,仅靠产业政策(政府投资于特定企业或产业部门)也是不够的,而必须制定内在一致的创新政策(Innovation Policy)。[ZW(]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Report To the President On Ensuring American Leadership in Advanced Manufacturing.[ZW)]

图2 美国创新战略和行动方案

为发展先进制造业,2011年6月美国总统办公室提交《给总统的关于确保美国先进制造业的领导地位的报告》,最终于2012年2月总统办公室联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制订了《先进制造业的国家战略计划》(A National Strategic Plan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标志着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发展战略的形成。此后,便开始了有关方案的实施,比如“先进制造伙伴关系”的展开。2013年2月又公布《制造业创新的国家网络:初步设计》(National Network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A Preliminary Design),同年4月《2013先进制造业创新法案》。

总体上来看,同样基于就业创造,但相比于制造业复兴政策,创新战略和先进制造业战略在美国国内没有引起太大争议,因为此战略根本上是基于为未来提供高质量就业和提高美国在创新上的世界领导地位。因此,美国国内很多研究者也主要将其视为对整个经济溢出效应很大的经济成分,是整个经济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不再仅仅静态地看其经济贡献(主要是就业贡献)[ZW(]Whats next for U.S.manufacturing? http:///sites/rebeccabagley/2013/08/01/.[ZW)]。

4 结 论

制造业发展分析第3篇

关键词:生产业;制造业;联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7—06 —0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生产业逐渐成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太仓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如今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制造业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的投入,而生产业则是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制造业的“飞轮”。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配套的、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制造业越发达,生产业就越发达;制造业越落后,生产业也越落后;而反过来生产业又支撑着制造业的发展,它贯穿于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为此,明确太仓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状况,通过促进制造业和生产业联动发展,从而构建良好的生态经济群落,才能有效实现太仓制造业的转型和太仓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太仓经济的竞争力。

近年来,苏州和太仓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使不同产业间的联动发展。2007年,苏州市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业的实施意见》,2010年苏州市印发《关于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将产业结构升级列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作为结构调整、增强城市功能的战略重点。太仓市出台了《服务业三年倍增计划》,并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服务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合理调整内部结构,加快构建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与城市现代化相协调、与经济国际化相接轨、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一、太仓生产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许多行业融合互动发展,制造业部门的功能也日趋服务化,生产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成为二、三产业加速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太仓市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发展领域不断扩展,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服务业的影响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强化。但受政策性因素、现行管理体制的限制、市场发育不成熟、竞争不充分等影响,太仓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仍然不尽协调:

(一)服务业与制造业产值比重相对稳定

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高达60%以上,农业占5%左右,工业占34%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太仓工业化进程和服务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太仓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迅速扩大。2010年太仓服务增加值284.38亿元,占GDP总量的38.9%。随着服务业增加值的不断上升,其对经济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增加,已成为推动太仓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尽管服务业增加值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有了很大提高,但从表中可以清楚看出,服务业产值比重徘徊不前,2006—2010年产值比重基本维持在36%左右,与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甚至与国际上中低收入组的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当前太仓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是由“二、三、一”结构向“三、二、一”结构转变,而服务业产值比重的徘徊不前显然不利于实现太仓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标。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但生产业的发展仍然滞后

从太仓市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一直是太仓服务业的主要构成部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交通运输、仓储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左右,与美国、日本的不足30%相比明显偏高。金融保险与房地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30%以上相比明显偏低。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差距更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原有的一些传统服务业也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运输、仓储、邮政企业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逐步向货运、商业配送、社会化储运等现代物流方向转变。2010年太仓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62.3亿元,比上年增长78.3%;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太仓港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21万标箱、货物吞吐量8058万吨,分别增长46.1%和56.1%。太仓服务业内部结构虽然在进一步优化,但结构升级还不够快,现代流通和新兴业态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现代物流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还处于成长发展阶段。生产业发展不够,软件与信息服务、证券、咨询、科技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这些都说明太仓由于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而导致生产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制造业发展分析第4篇

[关键词] 山东省 制造业 发展 演进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山东省在2003年实施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战略以来,山东省制造业产业发展较快,经济总产值攀升迅速,其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所起的作用日渐显著。目前,山东省制造业产值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的76.86%,制造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63.01%。因此,对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的山东省来说,研究近几年制造业产业演进的基本过程,进而对相关制造业产业部门发展进行合理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利用殷醒民对制造业产业分类的标准,把制造业产业部门共分为消费品、轻工业中间产品、重工业中间品、资本品四个大的部门,尝试从制造业部门产值、利税增长率、劳动力、资本规模四个方面分析近几年山东省制造业发展演进过程。

一、山东省制造业各部门产值变动分析

在2000年~2005年间,山东省制造业整体的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9.1%,制造业各部门中增长率高于整体年平均增长率的部门有(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共10个部门,属于轻工业中间品和重工业中间品的部门有4个,属于资本品的部门也有4个,而属于消费品部门有2个。轻工业中间产品、重工业中间产品以及资本品的产值年均增长率都超过了29.1%,是近几年发展速度比较快的部门如图所示。

消费品部门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9.98%,低于整体年均增长率。除化学纤维制造业部门的年均增长率有稍微的降低之外,其他各生产部门产值年均增长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家具制造业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值增长突出,超过30%,结合其原有规模较小的特点看,在现阶段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起主流作用。这类制造业部门是在社会总需求扩大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带来销售扩大的条件下才显示出较强的增长趋势;纺织、服装和食品制造业的产值以超过20%的年增长率发展,结合其产值基数很大的特点可以看出,山东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消费品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山东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重工业中间品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部门在2000年的产值规模最大,达到12,909,821万元,在这个基础上以33.5%的年增长率速度发展,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比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部门在产值上低一个数量级,均以较高的年增长率发展,将会对促进山东国民经济增长起作用。石油加工和炼焦业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低于制造业整体年均增长率,根据原有产值规模,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产值处于同一个量级,仍会以主流的作用促进山东经济的发展。

资料来源:数据根据2000年~2005年《山东省统计年鉴》整理

资本品门类中,年均增长率超过整体增长率的部门有四个,分别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部门的产值规模、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类产业部门原有产值基数相对较小,随着发展的提速,将会对山东经济的拉动起重要作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较大产值规模和相对快的发展速度继续对山东的经济增长起作用。

二、山东省制造业各部门利税变动分析

2000年~2005年期间,制造业整体税收年均增长率为32.98%,除消费品门类的利税年均增长率低于32.98%以外,其他三大门类的利税年均增长率均大于整体平均值。

制造业部门中利税年均增长率大于整体平均值的部门有(由大到小):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共10个部门,其中属于消费品门类的制造业部门有3个,属于轻工业中间品的部门有1个,属于重工业中间品的部门有3个,而资本品门类包括3个部门。

在消费品门类中,饮料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年均利税增长率较小,低于10%;烟草加工业的增长率也相对较低,为12.7%,产值规模较小、产值增长率不高,但就利税绝对值而言,烟草加工业部门对山东的利税贡献显然处理主流行列,显示出对山东财政收入的重要保证作用。

三、山东省制造业各部门劳动力变化分析

自2000年以来,山东省制造业产业内从业人员的结构和数量均在发生变化,其整体劳动力年均增长率表现出缓慢增加的趋势,甚至一些行业出现了从业人数减小的局面,如: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金属制品业等,其中消费品门类有3个部门,轻工业中间品有1个部门,重工业中间品有1个部门,资本品门类有1个部门。而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和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从业人数仍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行业从业人数年均增长率均超过10%,是制造业中从业人数增长最快的行业。如图所示。

四、山东省制造业各部门资本总量变化分析

2000年~2005年间,山东省制造业产业的资本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如消费品门类中的饮料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说明这两种产业发展后劲已不足,其可能的原因包括两点:其一,这两个部门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其二,两部门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处于产业链的下端。如图所示,各部门整体的资本年均增长率为16.06%,资本年均增长率高于整体年均增长率的部门有(按由大到小顺序):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共10个部门,其中消费品门类有4个部门,轻工业中间品门类有1个部门,重工业中间品门类有3个部门,资本品门类有2个部门。从这个排序中也可以看出,投资的重点逐渐偏好于中间品部门和资本品部门,但是在具有竞争力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投资仍然强劲。

五、结论

山东省制造业产值整体年均增长率为29.1%,远远超过了劳动力数量年均增长率为4.35%的水平,也超过了资本数量的年均增长率(其值为16.06%),由此说明:山东制造业部门产值整体的增长是依赖于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技术进步等因素。自2000年以来,导致等值产出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固定资产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劳动力投入增长幅度还将带来从业人员人均资本的上升,导致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在工业增加值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与就业人数成反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劳动需求量的减小,从而造成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挤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这说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本的投入的偏好,显示了我省制造业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不断的资本深化过程。

对于资本品门类,尽管其处于产业发展上升阶段,但是由于其利税基数较小,因此可以认为对利税贡献较大的部门仍然集中在消费品部门和中间品部门,分析其原因:其一,山东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各种出口加工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具有较强的企业竞争力,甚至有时候这种竞争力仍然体现为一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其二,与近几年对中间品投资力度加大有关。由此可见,在近几年甚至“十一五”期间,尽管要继续加大对资本品产品的发展力度,但是消费品门类中服装、纺织等行业在吸纳劳动力、促进山东经济发展方面将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具有高附加值的中间产品制造业发展也有利的推动山东制造业内部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山东省制造业产业内结构在近几年有着较快的调整速度。

参考文献:

[1]2002年~2005年山东省统计年鉴

制造业发展分析第5篇

关键词:河南;制造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3日

一、“河南制造”的界定

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靠优势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河南省“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做大做强食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及零配件工业、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等六大优势产业。这些优势产业多是依靠本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但是区域优势产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已转变为知识管理、创新能力之上的竞争,可以认为,区域优势产业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之一。因此,只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提升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和壮大优势产业,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缩短河南与东部发达地区间的差距。(表1)

概括来讲,“河南制造”的概念应从以下几点来考虑:一是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的路径;二是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三是营造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环境;四是培养优秀的企业家群体和创新团队。由于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将“河南制造”界定为河南的装备制造业(这里的装备制造业按照上节所确定的“三次产业划分方法辅以具体行业”的方法进行界定)。

本文中所提及的“河南制造”涵盖机械及电子制造业当中的七大类:金属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各大类当中包含的具体类别产品如表2所示。(表2)

二、“河南制造”在全国的地位

(一)河南省总体发展水平评价。从总量来看,2010年河南省生产总值为18,407.78亿元,其中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10,477.92亿元,占河南当年GDP的56.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但是,2010年河南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绝对数偏低,仅占全国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7.1%,远远低于广东、江苏等发达省份水平。(图1)河南省的人均GDP和国内发达省份的差距更加悬殊,是上海市人均GDP的1/4。(图2)因此,河南省要想改变现在的相对发达省份的落后局面,就要发展本省的优势产业,特别是本文所着重研究的河南省的装备制造业,即“河南制造”。

“十一五”期间着力培育打造的食品、有色、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六大优势行业实现增加值3,726.77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4%,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62.32亿元,增长23.3%。煤炭、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3,247.92亿元,增长13.9%,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低5.9个百分点。

从增长速度来看,2010年河南省第二产业比上年增长了14.9%,远远高出一产和三产的增长速度,与全国平均9.3%的增长速度相比高出5.6个百分点,也高出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表3)

从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来看,2010年河南省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达57.00%,是农业产业贡献率的4倍和第三产业贡献率的近2倍,与全国第二产业的平均贡献率50.60%相比高出6.4个百分点,比广东省高出5个百分点,比浙江省高出3个百分点。(表4)

从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看,从2003年的48.2%到2010年的56.9%,上升了8.7个百分点,而且上升势头明显。(表5)

就从业人员而言,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不斷增加,从2003年的1,084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564万人,六年内就业比重从19.58%增加到26.80%。但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总数远低于农业,正逐步接近超过第三产业水平。由此可见,河南省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不可动摇,产业呈现快速稳定发展的态势。(表6)

(二)河南省行业评价。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制造业无论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还是规模、吸纳劳动力数量等指标值均名列前茅,远远高出其他行业。采矿业的销售收入、利税总额较高,但吸纳劳动力数量有限,而且该行业受资源约束较大,在建设节能型社会的指导思想下,也不宜扩大规模。建筑业虽然利润水平较低,但是单位数多。能够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有助于改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社会居住水平,属于发展旺盛产业,应给予一定的支持。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属于基础性、公益性行业,其发展应与以制造业为主的其他行业配套发展。(表7)

第二产业中科技投入产出的重点领域还是制造业,其投入占全省第二产业科技经费支出的78.1%,其中研发经费占二产研发经费的82.8%,新产品的产值占整个第二产业新产品产值的98.4%。此外,从申请专利数、科技活动人数和科研单位数上也可以看出河南省对制造业的重视,形成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科学发展观。(表8)

三、结论

本文对“河南制造”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讨论,主要结论如下:

(一)“河南制造”具体包含的内容与装备制造业基本吻合,涵盖机械及电子制造业当中的七大类:金属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但是,由于装备制造业当中的武器弹药制造业其特殊的地位和统计数据的难以获得的现实,本文中的相关研究,不包括装备制造业当中的军工装备制造业。

(二)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现实来看,一方面河南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其总量规模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发达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度却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也超过了广州、浙江等发达省份。同时,第二产业吸收劳动力的人数不斷增加,反映出河南省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不可动摇,产业呈现快速稳定发展的态势。

主要参考文献:

[1].制造业仍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2010年8月19日.东方新闻网:http://.

[2]邓伟根.产业经济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制造业发展分析第6篇

关键词:双林公司;汽车零部件;财务分析

一、引言

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汽车整车行业的顶端,可以说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整车消费市场与服务维修市场的迅猛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不但发展迅速,而且发展趋势良好,不断转型升级,向专业化方向转变。本文主要通过对浙江省宁波市模具的龙头企业宁波双林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财务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双林公司存在家族式管理弊端、偿还能力下降以及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增长趋势减缓等问题。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相应的改进建议:双林公司应该淡化家族制、合理把握股权集中度以便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

二、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汽车市场在普及化消费需求的带动下迅速成长,成为了吸引全球汽车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为本土零部件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增长较快,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加入WTO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更是迅猛扩大,2001至2010年汽车零部件工业产值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5.07%,高于汽车工业总产值21.17%的年均增速。然而,我国零部件工业产值占汽车工业总产值比重只有3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70%。这与我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制造产品更多地集中在低附加值产品领域有很大关系,因为在关键零部件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工艺水平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我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制造的产品还难以达到跨国汽车企业对整车匹配的较高要求。

三、宁波双林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现状分析

1.公司简介。宁波双林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属于股份制企业,成立于1987年,总部设在宁波,是以经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公司。目前,公司厂区占地面积600余亩,现有员工3000余人,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12个生产基地及4个代表处。

2.企业基本情况调查及分析。(1)企业股权分析。宁波双林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典型的家族式企业,公司控股股东为双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本公司股份58.75%。双林汽车实际控制人是邬建斌家庭成员,包括邬建斌、邬维静、邬晓静,分别拥有90%,5%,5%的控制权,并由邬建斌出任公司的董事长一职。除了双林集团持有的58.75%外,在双林汽车的十大股东中,只有邬建斌的股份超过1%,达到了6.42%,其余股东都不足1%。邬氏家族通过双林集团和邬建斌直接持有的股份比例高达65.17%。(2)企业财务分析。浙江宁波双林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上半年财务状况:2014年1-6月份业绩稳中有升,实现营业收入722,671,536.22元,同比增长27.83%,营业利润为74,028,486.50元,同比增长8.08%,利润总额为76,716,411.71元,同比增长9.08%,实现净利润(归属母公司)64,342,199.77元,同比增长11.43%。

而从2011年到2013年期间,分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得出,虽然双林股份的总资产从184,329万元上升到203,856万元,上升幅度为10.59%;但是负债也由81,971万元上升至98,397万元,上升幅度为20.03%;同时,所有者权益也上升了4.49%。通过计算发现双林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上升了39%。由此可见,公司总资产规模的上升主要是由负债增加引起,也就是说,公司在这几年间增加了对外借款,减少了自己的资金持有量。负债的较大幅度上升以及所有者权益小幅的上升,直接导致了公司财务风险加大,资金成本升高,财务费用增加,财务杠杆效应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发现,代表短期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从2011年的2.27%下降至2013年的1.33%,且一直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不仅如此,现金比率从2011年的95.46%跌至2013年的37.21%,下降幅度竟然高达61%。不能不说,这与双林公司资本的支出逐年增加以及流动负债的大幅度增加有着直接关系,且不仅不利于公司调度资金,还会加大资产风险。

此外,除了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比率和盈利能力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双林公司的股东权益比率从2011年的67.2%下跌至2013年的54.42%。作为长期偿债能力保证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股东权益比率指标的降低说明双林公司资产中由投资者投资所形成的资产增加幅度减少,偿还债务的保证能力降低。其实,该项指标一直以来颇受投资者的关注,因为它能够显示一个企业对债权人的保护程度,指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的信心。同时,虽然资产或所有者权益是对企业债务的最终保障,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企业很少靠出售资产或者股权来偿还债务,企业平时的盈利才是偿还本金和利息最稳定也是最可靠的的来源,因此,企业盈利能力也是影响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过分析发现,受汽车产业格局变化及汽车零配件行业竞争日渐激烈的影响,双林的盈利能力有一定的下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代表公司资本经营能力的主要指标加权净资产收益率从2011年的16.23%下降至2013年的10.64%,下降幅度达到34.44%,这表示公司投入资本经营而取得利润的能力、资本的增值能力和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均在下降。其次,代表商品经营能力的销售净利率2011年到2013年期间从14.58%下跌至8%,下降幅度达到41.15%。除此之外,三项期间费用比率一直在12%以上,其中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在2012和2013年都有较大的支出,尤其是财务费用。数据显示,2013年双林公司的财务费用为1450.49万,增幅高达65.54%,且主要用于短期借款;而管理费用的增加则主要是因为工资及研发费用的增加。最后,双林公司所享受的所得税、增值税税收优惠在2011年、2012年两年间已陆续到期。而从2013年开始,双林公司获得的财政补贴支持较前两年有大幅度下降,从而对该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加权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润增长幅度的减缓、期间费用的逐年增加以及政府补助减少是净利润减少的主要原因。

除了盈利能力,双林公司的成长能力同样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都有所下降。虽然双林公司每年净利润都为正数,但净利润增长率从31.83%的正增长变成了现在-8.14%的负增长,而且年度之间的差异较大。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从2011年的25.75%下降了约13%,虽然销售规模仍在增加,但是收入增长的速度有较大幅度减缓。同时,总资产增长率从2011年的16.13%下跌至2013年的23.37%。一般来说,判断一个企业在销售方面是否有良好的成长性,必须分析销售增长是否具有效益性。但从2011年到2013年的数据来看,2013年双林公司营业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于资产的相应增加,也就是说收入增长率低于资产增长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销售增长不具有效益性,公司在销售方面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相比较于其他几项能力的降低,双林的营运能力则相对稳定。一方面,虽然近几年双林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略有下降趋势,平均账期也从2011年的72.89天上升到了2013年的91.04天,但在存货管理方面,双林公司的周转天数从101天缩减为了96天。另一方面,作为衡量企业营运效率的主要指标总资产周转率虽然从2011年开始有略微下降,但仍一直保持在72.25%以上,对于企业的营运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资产使用效率也变化不大。

四、双林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家族式管理的弊端。作为邬氏家族企业的双林公司,邬氏成员不仅拥有大多股份,而且掌握了全部的控制权。一家独大的状况使得邬氏家族在公司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同时对公司的经营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这将会带来以下弊端:(1)对其余的中小股东而言,毫无话语权也就抑制了他们参与公司管理的积极性,同时一家独大的模式,也容易侵害其余中小股东的应得利益;(2)对投资者而言,他们会认为双林公司中家族影响过大,公司极有可能更注重自身利益,而漠视投资者利益,从而减弱他们投资的信心和积极性;(3)对公司而言,如果一个公司做出的重大经营决策一直靠的是经营者的主观经验和常识,而非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就极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上的失败;(4)在管理上,企业核心管理成员不是邬氏家族成员就是亲属故交一类,这种“唯亲是举”的做法显然不利于人才的提拔与成长,不仅降低了人才竞争机制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发展动力的不足。

2.偿债能力下降。一个企业如果资金链断裂,资不抵债则有可能会面临倒闭,因此,偿债能力也应当作为企业经营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影响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内部因素主要有:流动资产结构、流动负债结构以及企业的融资能力。而流动比率则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相比。双林公司的应付股利和应交税费的增加导致流动比率降低,偿付能力降低,短期流动性风险加大。偿还能力的下降还将使双林公司在今后的生产经营中可能会面临现金不足、短期债务偿还能力欠缺的问题。同时,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和股东权益比率不同程度的下降,又将使双林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少,企业长期偿债能力下降。

3.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增长趋势减缓。在宏观经济波动中,汽车业增速趋缓使得零部件公司业绩下降,双林股份的盈利能力下降也在意料之中。汽车零部件产品的价格与整车价格有较大关联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整车制造商。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国内汽车产量逐年增加,虽然这两年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整车市场的竞争依旧十分激烈。一般而言,新车型刚上市时价格较高,以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作为汽车产业链顶端的汽车整车制造商对零部件厂商具有较强的谈判实力,因此可以将降价部分传导给上游的汽车零部件厂商。汽车行业虽然也会遭受成本冲击,但由于产业链较长,各级供应商能够消化掉部分成本的上涨,表现在毛利率的变化上就是整车厂商毛利率较高,损失不是很大;而零部件企业毛利率相对较低,损失较大。

对于双林公司内部而言,在加权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和收入增长率等各项指标的降低,三项期间费用比重上升,主营业务成本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主营业务利润率下降主要是由产品价格下降和费用的增加引起的。虽然产品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经济,无法由公司决定。但是费用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短期借款利息以及研发费、人工费增加造成的,如果不加以解决,日渐增长的费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利润。

由以上数据可知,双林公司的销售增长不具有效益性,可持续发展不强。对于一个销售汽车配件占据94.32%收入的公司来说,销售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不强无疑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在销售利润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只有更大的销售规模才能保持现有利润或更高利润。

五、对双林公司未来发展的建议

1.淡化家族制,把握股权集中度。首先,双林公司有必要进行股份制改造,合理确定股权结构。在避免股权过于分散,难以决策的基础上,合理降低邬氏家族的股权和控制权,使股权结构相对集中,这能够使各股东之间的权利相互制衡,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其次,淡化家族制,完善双林公司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使企业管理由家族化转型为企业现代制度社会化。双林公司可以适当降低邬氏家族成员在公司中担任重要岗位的比例,引进人才,完善人才竞争机制,更好地推动公司发展。在管理上可选择委托“管理团队”来管理家族企业,建立“管理团队”既可以使能力不足的家族成员主动放弃管理权又能使企业管理结构呈现多元化。同时,还有必要设立监督机制,监督权可以交给社会机构,如审计事务所等。总之,由管理团队来管理和社会机构来监督的家族企业,才有长远的发展可能和潜力。最后,尽量做到产权和经营权分离,避免“一言堂”的做法。双林公司可以在集权的基础上适当分权,将经营权交给更多有能力的人,让企业规范化,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集思广益,尽最大可能减少决策失误。

制造业发展分析第7篇

关键词:制造业 发展状况 困境

1、中国制造业总体发展状况

1.1、制造业是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30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据统计,2011年制造业的投资额达到102594亿元,比上年增长31.8%,是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制造业的许多产品在世界产品产销量中占据首位,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据统计,中国制造业占中国工业总产值40%的比重,从某种程度上说,制造业创造了大多数的社会财富,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中有升,必然将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1.2、制造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在世界出口份额中我国位居世界前列,根据统计数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4715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205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8%,继续位居三大产业之首。工业增加值实现188572亿元,同比增长10.7%,中国的制造业的产值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我国有一百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的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几乎遍布于世界的每个角落,且规模和数量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1.3、制造业更倾向于高新技术制造产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产业主体和物质基础,是振兴强国之本,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1]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是以信息化带动和加速工业化的主导产业,也是发挥后发优势、实施跨越战略的中坚力量;制造业的进步依靠着科技的进步,同时,制造业的发展进步又推动着科技的创新和发展。目前我国企业虽然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十分薄弱,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不高,但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的问题,其中2011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5%,表明中国的制造业正向着高新技术方向发展。

另外,我国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增加了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活力,营造了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并且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为制造业的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氛围和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60多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产业体系。然而,相对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核心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优势主要还是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量做大上,主要发挥国内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的优势发展制造业,缺少科技投入,制造业的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我国制造业对外技术依赖度达50%,60%以上的高科技装备需要进口,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发明专利只占世界发明专利总量的1.8%。[2]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外来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支撑,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的装配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

2.2、企业组织结构较小而且松散,产业集中度比较低,规模效益差

制造业是规模效益最为明显的产业,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合理产业集中度的生产体制,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散乱的状况仍然十分突出。我国至今尚未形成一批占有较大市场份额、能够代表行业的先进水平、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也尚未形成有自己技术特色、高质量的专业化合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格局,缺乏一流的跨国企业公司。[3]

2.3、发展方式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

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和低效益的发展模式,一直以来,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低下,能源资源消耗过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制造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约为0.425(万美元/人年),美国则为 10.63(万美元/人年),日本为11.05(万美元/人年)。可见,我国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制造业的生产率亟待提高。

2.4、目前我国关于制造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缺乏合理的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划,与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知识产权法规体系不完善,管理不到位,跨国公司的市场垄断行为与反垄断法规的不完善并存等问题,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和压力,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2.5、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尚不完善,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缺失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人才”的错误理解,使得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与企业需求状况不相适应,技能水平、年龄结构与企业需求不适应,技能员工总体水平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制造业企业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劳动力短缺情况。

参考文献:

[1]柳纯.浅析中国制造业的改革[J].中国电子商务,2011(9).

制造业发展分析第8篇

一、环保机械制造业的产品发展方向

1.1.机械产品标准化

机械产品的标准化是产业专业户的基础,机械产品的标准化主要表现在生产的标准化与产品参数的标准,该发展方向能够很大程度地改善我国目前机械生产混乱无规矩的现状。产品生产规范化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改善相关法规,做到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质量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的内容,最终达到提升环保机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1.2.提升产品设计水平

在我国环保机械的生产过程中,因为设计问题而导致报废的产品还是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的,因此,提升产品的设计水平对于资源的利用与环境的改善具有其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优化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完善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对部分企业的机械设计进行规范的指导以及更新产品的设计程序等,产品设计水平的提升能够很大程度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1.3.机械可持续发展

机械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循环使用,伴随着我国经济与技术的高速提升,其机械的生产方式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我国对于机械的生产从之前的大量消耗资源的豪放派生产到现在的精细化发展,力求做到消耗尽可能少的资源达到生产的目的,同时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减小机械生产对于环境的污染程度,维护我国人们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

1.4.设备单元化

设备单元化是解决我国污染种类多样化的重要手段,设备的单元化能够很大程度提升设备的质量水平与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在环保机械制造业未来的发展里,企业要对自身的管理与生产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整与重组,利用相近原则对部分结构与技术类似的生产要素进行必要的组合,使得企业的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同时,对于已经进行大量生产的设备进行择优,对于较好的设备进行大量的专业化生产。

二、环保机械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分析

2.1.水污染防治技术

防治水污染的技术主要包括城市污水热解处理技术、海水淡化技术以及污水碳氮硫同步技术。城市污水的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燃烧法对污水厂的泥垢进行加热分解。海水淡化技术主要利用了半透膜以及全透膜的特性对海水内的固体颗粒以及氯化钠分子等进行过滤。而污水碳氮硫同步技术则是利用微生物对污水进行脱硫提取单质硫等物质,该技术主要针对工业废水的处理。

2.2.气体的脱销除尘技术

气体的脱销除尘技术主要包括工业煤炉废气的脱销技术、催化氧化净化技术以及静电除尘技术与挥发性物质的吸附技术。工业煤炉废气的脱销技术主要处理工厂废气,其目的在于使得废气的颗粒物溶度江堤至原来的0.2%并同时低于30mg/m3,而除了工业煤炉废气的脱销技术之外的其他三项废气处理技术则只需要做到废气净化率达到原来的5%即可。

2.3.固体废弃物降解技术

固体废弃物降解技术主要利用对于城市不可回收垃圾的热分解处理以及对于工业废渣的热解回炉处理,固体废弃物降解技术主要是利用焚烧手段进行的,主要适用于危险物体的加热分解回收。

2.4.核利用技术

核利用技术主要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报废的电子产品以及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废物的提纯与回收,该技术主要分为分解技术与回收技术,该技术可以对电子产品中较昂贵的元素进行提取,有利于国家稀缺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环保机械制造业的设备介绍

3.1.旋风除尘器

旋风除尘器是使用率较高的除尘产品之一,然而旋风除尘器却具有清洁率较低等不足,因此,提升旋风除尘器的清洁效率是发展该产品的重要手段,目前旋风除尘器的清洁率低主要因为厂家的过多以及生产水平与质量不高等,所以政府应该对于该问题给予及时的处理。

3.2.袋式除尘器

袋式除尘器主要是针对部分耐高温、耐腐蚀以及柔韧性较高的顽固性材料,目前以发展为每个小时能够处理10万立方米以上的高效污染处理工具,该产品需要耐高温、质量高以及寿命较长等性能,并解决零部件的规范化生产,同时大力推广除尘检漏系统在环保机械生产中的利用。3.3.废气脱硫装置废气脱硫装置主要是在我国九五时期对于大型的重工业工厂配置的,我国的废气脱硫装置的发展方向需要参考该产品在我国试验工厂的试用情况以及国外最新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性设计出适合我国的废气脱硫装置。

制造业发展分析第9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特点;发展前景;绿色制造

一、我国机械制造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发展情况特殊,机械加工与制造行业开展时间较晚,存在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欧洲,美国等国家地区技术封锁等困难,中国的制造业与其他国家相比优势并不明显,主要体现在几个环节:

1.基础加工环节落后

在加工制造过程中,机床,夹具,刀具等设备对加工精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加工过程中,许多核心部件我国目前无法生产,相当依赖从国外引进,客观上延迟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制造技术与工艺环节十分不符合当今潮流,企业没有掌握核心科技,高新技术含量过低。

2.制造技术及工艺环节薄弱

当今科技发展十分迅猛,高新技术应用十分广泛。精密加工与超精密加工,微型机械与微米纳米技术,电磁加工等技术在先进工业国家日益成为主流。但我国在此方面意识不够,仍处在研究阶段,这使得我国制造水平难以提高。

3.自动化程度较低

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刚性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理念在工业发达国家流传十分广泛。而我国的自动化理念仍处于研究与试验阶段,很多制造业内的大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此仍不以为意。

4.制造与管理技术落后

计算机应用的推广,思想与制度的不断更新,帮助了合适的管理理念与更为实用的技术出现萌芽。我国由于企业数量过多,企业部门规模分散等原因,大多未形成科学化的管理制度,没有科学安排管理计划,只重视相关技术的应用,却忽略了管理效率底下的情况。

5.自主技术研发程度不高

我国大规模推广工业化之后,为提升产品质量,积极从国外购买相关仪器与设备,却不重视自主研发核心科技。根据机械工业联合会的调查报告,我国的自主产品应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中国社会,具有完全自产能力的产品市场表现低迷,仿制产品销路广,这样做除了会降低自主科研能力,还容易被外来企业指控,例如中国自主生产的”“CM1海豚”机车技术,就被一些资本记者指责为创意抄袭。

6.产品回收再利用程度低

一直以来,我国的加工模式都是按照“生产--流通--废弃”的开式循环循环模式进行的。整个制造链中,是没有废弃产品再利用环节的。除此之外,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升,相关加工设备如加工中心,数控机床的改造问题也日益成为我们关心的重点。

7.加工过程产生的废料不能有效处理

在现代企业的产品加工过程中,企业的首要目的是以最廉价的投入获取最高额的利润,却从不关心加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由于中国在科技领域表现沉默,我国的制造业仍未彻底改变粗糙发展这种方式,高污染,高排放,低收入仍是我国制造业的一个标签,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难以忽略。

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自1978年来,我国制造业飞速发展,无论是从生产加工数量还是产品加工质量上来说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企业的加工设备,产品研发与制造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但大都摆脱不了对外资企业技术的依靠。例如:东南,哈弗,比亚迪等企业也是国内企业的佼佼者,但是当消费者购买车辆时,导购仍会告诉你变速箱,发动机是日本的。基于对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与相关问题的研究,界内有一个广泛的观点,我们国家的机械制造工业比世界发达国家至少落后30年。进入2000年后,我国制造行业有以下情况要注意。

1.国外企业的技术入侵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加强我国的自主技术,中国喊出了已市场换取技术的愿望,积极地从国外引进外资企业进行投资建厂与购买设备,这一举动确实使我们的制造业有了巨大的进步,但也为我们埋下了危机。2005年春,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机械设备制造商卡特彼勒公司以不可思议的低价买下山东重工近半的股份,充满心机的卡特彼勒公司是否已制定了详尽的方案,以实现其蚕食中国工程机械的目的。1990年来,世界大型跨国公司无一例外在中国投资建厂,活跃在汽车,电器,通用机械和重型机械等领域并始终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近年来,跨国企业还悄无声息地收购各优势领域内的潜力型企业,以便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

除了外资企业的威胁,我国制造业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不仅是外国来的企业在中国大行其道,诸多企业内部的进口设备也成为了卖点,例如现在的各大汽车企业厂商,都已使用国外的技术设备为荣,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国人也都在一片惊叹声中纷纷点头并到处宣扬:“只有外国进口的生产设备与产品的质量是有保障的,我们国家自己造的产品质量不好。”后来,振兴中华民族企业这一口号响起之后,我国涌现出一批民族品牌例如长安,长城,海尔等,品牌虽是中国原创,但核心部件却大多来自国外,这也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的一大特色,其集中表现为对外来技术过于依靠,这表现了我国制造工艺的脆弱。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心脏,如果一个国家的自主制造技术不强,那么这个国家便不能健康生长。

2我国制造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可忽视

机械制造行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全球工业的转型速度,也引发了能源,环境等领域的事故。我国现仍处于发展的阶段,因此我国企业大都应用高输入式粗犷型的发展模式,有资源与能源消耗大,生产率低,废物排量大的特点。传统制造以经济利益为中心,以产品的功能与制造效率为基本点,以达到最优的效果。同时,根据市场上不定时更新的生产技术为契机,不断优化加工过程,并且同时进行产品的升级与淘汰,这也意味着会废料的处理需要我们操心,我们生活的环境也会因此而遭到破坏,会破坏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展望

回望过去,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取得了惊喜的成就。虽然成长过程过程困难不断,但不可反对的是,其确实对中国特色社会做出了非凡的推动。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中国制造占领世界制造的比例已经显现出显著地攀升势头,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因此传统制造也逐渐融合机械,信息,电器,能源与产品营销等成果,将其整合后表现在产品设计,生产直至销售,使用的全过程,以实现生产高效,低损,清洁的目的,这种制造技术被称为先进制造技术,毫无疑问,先进制造技术为机械制造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思路,它具有以下6个特点:

1.以思想或人为核心,发挥个体特长,树立公司态度

不要单项追求过高的产量,要树立自身品牌的影响力,加强品牌效应与自身意识,形成自身企业风格,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形成自有的发展方式与理论。

2.大力扶持一专多能式人才培养,使人才最大程度发挥自身优势

随着人类消费观点的改变,个性化已成为产品的卖点。例如早期福特公司的流水线制造系统,其生产效率在当时被广为称赞,而日本佳能相机在日后的生产中发现圆桌生产线更加适合这个个性化的时代,因而得到更高的产能,因此,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才更适合现代市场的需求。

3.改变我国制造业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

我国现阶段的管理模式具有层次分明,逐层递进的特点,整体结构偏向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的信息传递环节过于复杂,不利于企业有效地处理信息。因此,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批判的接收国外优秀的管理模式,改变原先“重技术,轻协调”的理念,建立符合我国管理机制,提升企业的潜在实力。

4.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绿色制造模式

进入21世纪来,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成为世界潮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破坏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绿色制造主要包括绿色材料选择,绿色设计,绿色管理几个方面,其中的绿色设计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着眼于发展的持续性,改变原先高成本,高排放的制造方式,将重点放到环境友好,有效利用资源的领域内。绿色制造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它还代表了人类对工业发展的反思与改进,这不仅关乎企业,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四、结语

中国的机械制造业在过去的几十年内飞速发展,在国际社会上影响力日益巨大,这无疑给了我们值得期盼的未来。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我们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早日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

参考文献:

[1]苏生荣.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与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信息.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