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师语文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6 18:48:04

高师语文论文

高师语文论文第1篇

关键词 综合素质;语文素质;培养方式;复合型教师

一、语文素质及其特点

新课改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教师的综合素质中尤为重要的是教师的语文素质。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语文素质存在整体水平不高,且参差不齐的情况。那么什么是语文素质?“所谓语文素质是指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平时语文学习中所积淀下来的人文素养而形成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对社会和人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等等。”语文素质这一新概念的产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面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语文素质具有以下特点:

1.语文素质具有整体性与综合性

整体性是语文素质的一种必然趋势,教学工作者首先应坚持从整体的需要出发,选择合适的语文素质,也就是围绕教师工作的要求和目标,来决定吸取哪些语文素质,其次使这些知识整合成一个整体,努力使语文素质能在整体互动中发挥效用。综合性是语文素质的形成原则之一,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语文素质,这是由教师通才特征所决定的。综合性随语文素质的发展而发展,教师要紧盯时代对自己的知识的要求。

2.语文素质具有变化性与发展性

语文素质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师要能随时吸收新的知识,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丰富和发展自己,守旧的封闭的语文素质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教育工作者的语文素质特别是知识理论的学习也要相应的调整,紧跟时代步伐,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语文素质具有中心性

语文素质虽然范围广、内容杂,但它的建设不是盲目的,它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具有明确的中心性。教师的工作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把语文素质连成一体,让所具备的各项语文素质得以串通,相互作用。各方面的语文素质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本身最大的效益,使所学的知识不失去作用。

二、语文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形成教师专业特长的主要知识。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不是专业教学人员,也不可能做好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教育学科类”知识。它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具体可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论、教育管理论等等。新世纪的教师既是一个教育者,又是一个研究者。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虽然每个老师的内容不同,但也是教师知识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有了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做好自己的学科教学,“术业有专攻”,语文老师要熟悉语文学科知识,数学老师就要把握数学知识。教师只有在自己的学科中努力钻研才能做好教学工作。

2.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

如果教师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用题海战术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则不会也没时间去主动探求,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惰性,不积极探索,不积极创新。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不仅仅存课堂宣读教参中的参考答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要共同参与、平等对待、加强合作。

3.职业道德知识

教师可以说是影响学生最多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具有和、友善、理解、负责、有条不紊、富有想象力和热情奔放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在对教学艺求境界的执着追求中而直接表现出来。教师对学生的挚爱与关心,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与责任心,对教学理论的探索与钻研,是职业道德的体现。

三、语文素质的培养策略

1.基本途径:自我教育

素质本身不是能力,它仅提供能力发展的某种可能性,只有经过后天努力,才能使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这种后天努力首先是自身的努力。人的能力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一个人的能力水平与其努力成正比。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熟悉和把握教师工作规律,努力掌握各种技能为出色完成任务创造充分的个人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将要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必须树立强烈的职业意识,不断加强对教师工作的责任感和光荣感。

2.核心:实践锻炼

教师的知识得于实践,运用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素质的提高仅靠学习书本是难以完成的,一个称职的高素质教师人员必须经受实践的锻炼,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种种挑战,实现从新手到成熟的专业人员的转变,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

3.条件:管理监督

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素质,除了自身努力之外,离不开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和管理三方面的影响。在良好的环境中,学到的东西就多,素质也随之提高。因此,要建立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此外,教师要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正确的政治立场,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要有扎实的业务素质、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意识。

在庞大的教师群众中,真正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培训、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就是复合型教师,是通才也是专才,成为复合型教师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提高以语文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所以说提高语文素质 、发展自身素质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关键。由此可见,提高语文素质与做好教师工作的关系之密切。可以说,语文素质的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能否做好工作。

高师语文论文第2篇

目前,据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哲理的理解和关注不足,更多地停留于语文知识的传授,这样一来既难达到教学审美情趣的效果,更谈不上教学语言的哲理性,这便是目前高职语文教学语言方面普遍存在的明显不足。造成这种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客观上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参”过度依赖,往往导致了公式化教学语言的产生,教师失去了阐发教材时的能动性、艺术性和个性;教师缺乏通过语文教学塑造自己、学生人格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从主观上讲,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的应试教育模式,教学目的上过于注重语文知识点的传授;教学方式上过于注重向学生传授死的知识,死记硬背;教学目标上,追求考试高分,高及格率。最后,从当前学术界的认识来看,学界普遍认为高职语文教学哲理化、艺术化仅仅是教学的外化形式要求,形式较之内容并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这样一来,使得大部分高校的大部分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课堂语言美的创造。忽视了人文关怀和人生引导,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变成为单纯一味的知识的授与被授的关系。

二、培养语文教学哲理美的意义

首先,语文教学语言的哲理化、艺术化绝非是可有可无的问题;绝非是可要可不要的问题。高职语文教学哲理化、艺术化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这是由高职语文教学追求真、善、美的目的决定的。高职语文教学是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文化建设和人文教育的深层内涵之一便是培养人们有意识地追求真、善、美,而语文教学的哲理美正是实现这一目的必要途径。目的和途径分离,目的总难实现。(2)这是语文知识传授过程和升华过程的统一,而传授和升华两者本身不可分离,若做到教学语言的哲理化,那么,语文知识传授的过程就是语文知识创新和升华的过程。由此而来,高职语文教学的哲理化就是教学的内容之一。其次,具有深邃哲理美的教学语言,实际上是更能详尽阐述教学内容的更有效的形式。教学语言深邃的哲理美,能使教学内容在多样化的形式中闪耀光彩,发挥效力。能使新鲜的内容在新颖的形式中变成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新信息、新观念;这能使新颖的语言形成为一种活化剂和驱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欣然自觉地投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过程后的人生哲理的思考。最后,富有哲理美的语文教学语言更能切合学生的思维状况、思维能力、思维方式以及学生的思想状况、思想水平的实际,从而更能有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教学任务。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感性的、鲜艳的、明亮的语言色彩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同时,教育心理学还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

三、培养语文教训哲理美的建议

高职语文教学语言是由教学内容所决定的,高职语文教学语言的哲理美来源于教学内容。它是语文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深层次地挖掘与深刻把握的基础上,结合教师人生感悟和高尚的情操,以独特的审美慧眼从课文世界中“开采”出人生的真谛,给予学生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影响。这里对课文的“开采”既可以是对“点”(句或段)的生发,也可以是对“面”(篇)的升华。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要有审美透视力,从中发掘出美的光华,并结合自己深刻的人生体验,提炼出具有深邃哲理性的语言,与学生分享。首先,“点”的生发既很重要,又很必要;这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提炼教学语言的哲理美的开始。况且,在高职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思想营养的篇目也很多,例如,《孟子》节选中那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乡》那深沉隽永的结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生命的意义》中那段激励了几代人的、荡气回肠的名言:“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等等。在这些闪光的词句中,可以说已深刻地阐发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问题在于,教师应该在精心策划的基础上,用极富哲理色彩的教学语言作深刻的阐发与引申,留给学生足供咀嚼和品味的深邃启迪,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奋斗精神,使之为其圆满、充实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奠定坚实的思想情操基础,也为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信念创造条件。其次,教师的语言还应当具有审美性。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应当有文采的,高职语文教师的语言尤其应当如此。教师的语言美,仔细分析起来,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美,一个是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充实而又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形式美则是要求教师在遣词造句和修辞上显示出高超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规范化语言,要锦上添花,努力做到具有“建筑美、色彩美和音乐美”。许多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教师语言范例,都是富于审美性的。

语言因为美丽,所以才动人,“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也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山河,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的姿态。今天我们要学一组文情并茂,描写四季景色的名家散文,来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景”。这段导语通排比、对照、夸张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富于哲理的美学思想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美好情怀,烘托渲染一种美的氛围,正与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相吻合。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国文教学[M].上海:开明书局,1945.

[2]陈先菊.高职语文教育法[M].武汉:华中师范高职出版社,2001.

[3]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4]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3.

[5]赵大鹏.对优化高职语文教学语言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1997.

[6]马月红.语文课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高师语文论文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语文教学论;实施

Abstract:The current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teachers' colleges emphasizes theory, instruction and outer shape but underestimates practice, introspection and inner experience. Case teaching can build a bridge between education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stimulate students' inner study motivation and enduring interest, train their ability to analyze problems and reflect teaching, and form new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refore, case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teachers' colleges. The following should be concerned in case teaching: combine practice when choosing a case, keep the thinking deliberate and flexible, make students as the mainstay, teach in small classes in a gradual and orderly approach, and keep studying to improve quality.

Key words:case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implement

一、 高师语文教学论实效性不高的检视与归因

语文教学论是高师教育专业重要的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承担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效果,同时也深刻影响到他们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反观我国现行的语文教学论课程,主要仍是一种外控的理论传输模式,存在着“三重三轻”的误区,具体表现在:

1.重理论,轻实践

实践是知识的力量体现,知识只有与现实的教育情境发生关联,才容易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而我国现行的语文教学论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过于注重规律原则的教学,从而使课程封闭于固有的理论体系中,远离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实际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本身,导致未来的语文教师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实践性知识和创造性、决策力极其缺乏,教育教学缺乏创新和活力。

2.重传授,轻反思

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我国现行的语文教学论教学却主要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学生成了知识的“受体”。正如专家所说:“长期以来在我们热衷于将各种理论引入、移植到课堂并要求接受时,忽视了教师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而形成的教育智慧的作用,甚至压抑了这种作用的发挥。”[1]

3.重外在塑造,轻内在体验

现有的语文教学论课程,过于强调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漠视了对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淡化了学习者对教育教学情境的体验和感悟环节,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动力未能得到真正唤醒[2]。

究其根源,是语文教学论的教学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学生在课堂上所掌握的语文教学知识将很容易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运用。在这种假设前提下,就形成了一个学习的“怪圈”,一方面教学理论的学习以教师系统的知识讲授为主,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教学论的基本理念、原理和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另一方面,认为已经掌握了语文教学理论知识的学生走进课堂,走上讲台,却发现在教师教育中关于语文教学的近乎“标准答案”的理论学习,并不能使他们应付复杂的、不确定的教育和教学情景,从而就认为教育理论知识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轻视教育理论的学习。事实上,理论与实践乃是两个相互作用的方面,两者之间无法直接一一对应,理论运用于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要求有自己的学习过程。为了解决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相互分离的问题,应加强对教育情景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习者分析、解决问题的教育能力和对教育行为的反思能力,以便学生在教育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 案例教学在高师语文教学论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又称为范例教学法。“范例”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xemplum”,本义为“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所谓案例教学,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实际教育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使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成熟和系统的教学方法,却是187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后来在法学、医学、商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

案例教学法在师范教育中的运用相对较晚。1986年,美国教育司研究协会(ARER)年会中,“教育作为一种职业”工作组提交的报告提出:“教学案例能够阐明种种教学问题,案例教学应成为教育专业的主要教学方法”。这之后,教师教育案例教学方法才进入较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阶段。在我国,案例教学法在师范教育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近些年来,我国的案例教学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人们对语文教学论教学中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有限,加之我国语文教学论案例教学起步较晚、实践经验积累不足等原因,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即使进行案例教学,也只是把它作为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补充和点缀,案例教学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并没有真正凸显出应有的地位。为此,正确认识案例教学在高师语文教学论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1.架设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间的桥梁

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在掌握了教育理论知识之后,通过对隐含着教育理论的真实、典型的案例分析,不仅可以加深对抽象的教育理论的理解,还可以对复杂的教育实践具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去体验实践,迁移知识,使教学理论得以情境化和具体化。这种将教学规律的普遍性与个人体验的特殊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是一种对实践和理论的双重超越,有效地架设起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间的桥梁。

2.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持久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论教学中,教师被置于传授者的地位而显得过于主动,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显得过于被动。由于缺乏与实践的密切融合,学生无法从抽象的概念界定、枯燥的教学原则的讲解、艰涩的教学模式的分析中理解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质和本真。这样的教学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心理总是倾向于对实际的、变换的事件较多的注意力。案例教学法所使用的案例取材于语文教育实践,情境、细节具象逼真,给学生提供了实际体验场景并将他们置于决策者的地位,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中对语文教学论课程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多样、鲜活、富有故事情节的实践描述,不断地刺激学习者的感性,非常有助于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反思教学的能力

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逼真的语文教育教学情景,让学生“身临”各种各样的实际教学情景中,经过不断对比、归纳、思考、领悟,在反复的分析与决策过程中,联系特定的真实情景资料,综合运用所学习的语文教学理论迅速地多角度考察、分析问题,在复杂的情景中清晰地把握关键的问题,并依靠所掌握的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故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现实的语文教育教学问题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步不断反思自己的缺点,借鉴他人之优点,并能够及早发现和检视理论和实践不一致的地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反思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的成长有着强大的持续发展的作用。

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中,讨论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讨论本身是一个互相启迪、互相引发的过程,对挖掘教学智力源泉大有裨益。于教师来说,案例教学的过程,是综合锻炼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艺术、组织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的过程,从中教师也能从学生那里获得启迪。于学生来说,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探讨、研究,各方面能力得以提高。这种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协作、支持的多向互动过程,有利于构建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案例教学能较好地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相互分离的问题,加强学生的内在体验,培养反思能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论教学的有效方法。

三、高师语文教学论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是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高师语文教学论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

1.结合实际,编选案例

编选出适应教学实际需要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案例不是素材的任意堆砌,而应经过仔细筛选,精心编排组织。在编选案例时应注意:(1)针对性。案例要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所要涉及的基本教育教学理论。案例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断,也可以是一节完整的课例,还可以是围绕一个主题的几个相关片断的叠加,其目的是要从案例的分析中导出相应的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或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2)典型性。案例的典型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选取的案例要包含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和观念在内,体现语文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教学目标和特定教学内容展开的双边活动。一是选取的案例要具有语文教学内容上的代表性。(3)真实性。教学案例强调真实、自然,教学案例中的问题往往不是一目了然,而是若隐若现;信息的提供也是含蓄的、零乱的。因为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正是如此,要靠教师自己收集、加工、整理信息,观察、比较、分析、判断问题,从而做出决策。(4)时效性。所选取的案例要能充分体现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尝试。

2.周密灵活,关注思路

要周密安排、灵活组织教学过程。一般说来,案例教学分三个环节:(1)提供、呈现案例。这一过程要做到:一是时机恰当。可在讲解语文教学知识点时呈现,也可在讲解之后呈现。二是方式多样。可印发语文教学案例材料,可教师描述,可以多媒体呈现,也可通过学生表演,模拟再现情景。(2)分析、讨论案例。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语文教学案例的内容与语文教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并注意控制时间。形式要灵活,可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案例的功能,提高教学实效。(3)总结、评价案例。这是对前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概括和提升,可以由教师对语文教学案例讨论作出精练、全面的归纳、总结、评价,指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为后续的语文教学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也可以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弥补性、提高性的讲解。还可以启发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受到更多的锻炼,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课后进行拓展延伸。

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的侧重点在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给出一个所谓正确的答案。要引导学生在案例提供的具体的、全方位的情景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案例分析的结果应是多元的、开放的。答案的不确定性是案例教学法的一大特点。

3.学生主体,重在参与

高度的参与性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确保案例教学的成功。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为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应注意:(1)恰当分组。分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一个小组以5~7人为宜,分组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2)合理组织。教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要将自己定位在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位置上。教师需要的是高屋建瓴地提出切中要害的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应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或能使学生调整视角,注意并发现更重要的问题,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或是随意评价学生的见解影响学生的思路。(3)全面评价。要改变仅期末书面考试单一评价的方式,将评价扩展到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态度、语言表达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是否能从案例的分析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总结出教育教学规律等。

4.小班授课,循序渐进

案例教学宜实行小班授课。教学中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很少使用案例教学。教师仅仅讲授教学论概念和原理,教学效果显然不好;二是过度使用案例教学。如果课堂教学以案例教学为主,学生很难进入案例的情境和角色,案例教学的结果容易停留在“讲故事”的阶段,而不能起到运用相关理论深入分析问题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正确的做法应该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熟练掌握教材的体系和思路,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辅之以相应的案例,而且在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在课程开始阶段,教师要适当地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慢慢过渡到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5.不断学习,提升素质

案例教学所提倡的现实性、互动性和开放性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素质。它既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能够始终站在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掌握最新的语文教育教学动态,并敏锐地洞察现实中的教育问题,提炼出适宜教学的案例。此外,教师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既能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的新问题,也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科学的评判和引导。因此,教师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强化锻炼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走进中小学,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及最新动态,这样才能使案例教学既生动又实用。

[参考文献]

高师语文论文第4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1

1、前言

教育一直是现代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21世纪这个高竞争力的信息全球化社会,我国的教育事业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如何发展出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来加大教育力度,提高教学效率,也是目前教育界关注的一大热点话题。本课题就高师教师在语文教学方面所采用的有效方法做了一个具体的讨论。希望能有利于高师的语文教学的发展与改进。

2、高师语文教学法简介

高师教育即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在其中所有的中文专业里面,最具教育模范的当属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专门是为了高等师范类院校培养优秀的语文老师而特别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这门课程很重要,因为它可以让高师院校在校学生进行由学生到合格的语文老师的转变。这些就对于学生除了大学校门,走向教育岗位非常重要;同时间接地提升教学的综合师资素质,造福于教育事业。

在语文教学中,从语文课程教学发展至今,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当然这些方法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这就需要高师教师通过不断的理论实践的筛选良方。再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的时候,如何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掌握老师表达的信息量十分关键,这也是课堂效率情况的一种体现。好的有效的方法更加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知识的培养;这也是决定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选择有效的高师语文教学法,才能更好地造福广大学子。

3、语文教学法的有效性判断

现在的大多数高师教育都是传统式教育模式,他们重视传授理论知识,不停地着重于外在的塑造但是对于加强实践以及诱使学生反思体验等素质型教育却大大的忽略了。因此在与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上面往往是不太理想的。

那么何为有效性教学方法呢?就语文方面来说,目前我国对于这一点有两种比较精辟的解释。其一是指教师在遵循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使用较少的精力、物力和时间而达到了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它也满足社会与个人的教学价值需求。其二,是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促进定为基本也是根本目标,这也是唯一衡量教育有效性的标准。另外,创造提高良好教学环境以及激发鼓励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等也是促成有效教学的关键内容。

当然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局限在方法的正确选择,当然好的方法也是成功的一般,但是最关键的便是方法的适合程度以及教师将方法的发挥程度。前者是指需要高师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年级段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一个是适合的方法很重要。后者指教师的个人素质以及教师的讲演能力以及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决定着该教师是否可以将教学的有效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因此进行有效性判断不仅需从方法本身,还需要从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环境设施等等综合因素来考虑,并且进行可行性分析以及进行实际调查论证;这样以后才可以衡量一种方法的真实有效性水平。

4、高师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随着基础教学的改革以及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前的灌输法以及填鸭法等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机构的要求了。这些不仅不能满足教学目标,并且教学效率也很低,学生的接受度也不高。因此发展出适合于现代教育的新的有效方法很重要。在语文教学方面,已经陆陆续续出现了很多种新的方法,比如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活动探讨法、辩论模式法、讲座法以及教材模拟编写法等等,这些方法大多都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被不断的优化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

目前较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去学习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就是教授讲座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来刺激以及吸纳一些真正对这门教学感兴趣的学生,然后讲座可以以讨论、带入、合作、提问等多种方式来达到吸引学生主动思考等的能力,这样可以使教学更加具有吸引力同时可以是学生更易介绍和思考当然也更容易记忆吸纳知识了。

另外一种比较有效的语文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历史悠久但是如果引用得当的话一直都非常有效。这是围绕教学目的,将真实场景加以典型化渲染,然后让学生来思索与讨论,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这个过程中的互动和总结,来达到学习知识提升分析等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绝大多数的学生加入到互动之中,从而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学习和提升。

此外还有很多很多的有效方法,本课题不再一一介绍。总之,虽然不断有新的方法出现,但是被不代表原来的方法就会被抛弃。只要是善于运用,也许任何一种普通的方法都会行之有效。总之,不断地与时俱进,了解学生的喜好以及接受类型,结合教学基础设施,获得最适合的方法很重要。没有绝对的无效的方法,只要是最适合的就能成为最有效的。

高师语文论文第5篇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3个不同维度的特点。这些不同维度的特点,要求高职英语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不仅要掌握英语语言教育的规律,更要能够把握并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本身,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为:首先,要求高职英语教师具备良好的科学技术素质。“根据信息科学中对信息过程模型和原理的论述,信息过程可被归纳为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处理、再生、施效等6个方面”[2],高职英语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实际包含了信息过程的所有方面,如果教师不具备良好的科学技术素质,是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英语教育实践高度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备课、上课、日常对学生的辅导,乃至课程作业的批改,都包含了现代信息技术过程的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由此可见,熟练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对英语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其次,要求高职英语教师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及能力。终身学习源于极快的知识更新速度,无论是英语知识,还是教育技术,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和发展。目前,高职英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善于运用网络、个性张扬、目的明确的90后青年学生,稍不注意更新自身的知识及技能,就会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因此,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利用一切的机会提高及更新自身的信息技术技能及英语教育知识,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再次,要求高职英语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强调关注人的生命、意义、价值等精神追求,它与人们的科学素质相对应。高职英语教师之所以要特别的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是由高职教育及信息社会的特点决定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在人文教育方面要逊色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高职英语教师有责任加强自身人文素质,匡正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要求高职英语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平。在信息时代,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手段,获取大量的英语资料,其资讯来源与教师是一样的;随着慕课、网络公开课、在线学习网站的发展,学生甚至能够撇开老师进行自学;而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得到解答。虽然,网络学习平台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知识系统性较差,对学生自觉性要求较高,决定了即使是在信息时代,教师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无可取代的;但是,英语教师专业上的权威性在信息时代下有所削弱是不争的事实。因而,高职英语教师必需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才有可能保持自身对于学生的专业优势。

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我国高职英语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师的素质还无法满足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高职英语教师还无法实现从“传授者”到“学习者”的转变。在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中,教师作为一个语言传授者的角色而存在;但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知识的传播与获取都非常自由而迅速,学生与老师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学生需要向老师学习,老师也需要向包括学生在内的主体学习。因此,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高职英语教师从“传授者”的角色尽快过渡到“学习者”的角色,以谦虚的态度、积极的行动,与学生共同成长,才可能适应信息时展对一名高职英语教师素质的要求;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及理论的影响,我国高职英语教师无论是在心理方面还是具体行动方面,还很难接受这种角色的转变。其次,高职英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还有待提高。网络公开课、MOCC(幕课)、大数据等这一系列网络教育模式已经冲击着传统的语言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运用各种信息技术的技能。但是,我国高职英语教师主要是英语专业出身,以女性为主体;专业上的差异,男女智力结构的差异,影响到了高职英语教师群体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再次,高职英语教师群体无论是在人文素质方面,还是在观念方面,还无法适应从“育分数”到“育人”的转变。在信息时代,工具理性具有替代价值理性的趋势,社会整体出现了过分追求功用,忽略人精神价值追求的趋势;因而,高职英语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还需要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确证“人之所以为人”这一教育的本质。这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哲学、历史、政治学等方面的知识,才可能让自己从知识储备到观念上,促进高职英语教育实现其价值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最后,高职教师将信息技术的工艺流程与高职英语教育结合起来的能力有待提高。信息技术工艺流程对于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师来说依然比较陌生,如何将商业、社会、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与信息工艺流程结合起来,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而言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比如,以制作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网站为例,这绝不是一个网站建设技术的问题,还涉及到网站的界面是否美观有吸引力,网站的链接是否符合人们的心理期待,内容的选择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等一系列的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的问题;即使英语教师无需直接参与到网站的建设,但网站的选择与使用,也体现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另外,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英语教师与学生之间虽然联系方便了,但是师生之间的沟通往往通过课件演示,音频、视频播放,微信,微博,QQ,邮箱等工具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的机会反而减少,信息的堆砌代替了教师的音容笑貌,机器传递的声音代替了教师个性化的声音,这些都将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效果。

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提高我国高职英语教师素质的策略

一般认为素质是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努力、实践而形成的稳定的身心发展品质,它主要是教化的结果,但与自身的努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的素质是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的基础,我们应当针对信息技术条件下我国高职英语教师素质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合适的策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首先,高职英语教师要加强自身教育,让自身能力与时代对接,与高职特色对接,与国际对接。在信息时代,高职英语教师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教育,在学习中充实自我,发展自我,运用好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条件,研究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保持与时代同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如何在英语教育中体现高职的特色,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教育工作,还是一个有待研究与解决的课题。我国很多高职英语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并不具备实际的工作经验,对高职学生面临的职业问题、心理问题等缺乏深层次的了解,这就使得教师加强自身教育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实践中,高职教师自我教育通常可以分两种主要类型:一是,通过攻读学位、参加学术会议、脱产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对于英语语言及英语教育的了解,保持自身知识的时代性;二是,不断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学习网页制作、网站管理、软件制作、办公软件运用等方面的知识,使得高职英语教师具备纯熟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其次,高校应创造条件,将高职英语教师培养为拥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信息时代,不同学科知识之间存在诸多交叉,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反映在高职英语教学上,表现为高职英语教育与其他的专业教育,特别是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高职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往往也会与职业技术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融为一体。因此,高校培养高职英语教师的时候,应当有意识的培养复合型人才。如通过鼓励教师就读或进修英语之外的其他学位来实现;也可以多派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高职英语教师到企业挂职,通过实际锤炼来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再次,高职英语教师要重视人文素质的提升。高职英语教育本身蕴含着生命教育、价值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人文教育的内容;以往的英语教育,教师通常与学生面对面,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形成对学生的感染与教育。而在信息时代,网络、手机、电脑可获得的海量英语信息充斥学生的头脑,高职英语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影响在削弱,已经很难通过英语教育实现对学生的精神的关注、成长的关怀。因此,高职英语教师需要强化自身的人文素质,多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书籍,才有可能在现代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以更强大的“人格魅力”,将人文素质教育贯彻到英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最后,高职英语教师要有奉献精神。英语学习需要老师对于学生的问题能够及时回应,为学生的努力提供正反馈,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信息技术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便捷沟通方式的同时,也给老师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高职英语教师除了必须掌握一些网站制作与维护的基础知识外,对于一些双向交流的网站,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解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而学生通过微信、飞信等通讯方式,可随时随地联系老师,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极大的耐心与爱心,没有奉献精神是无法做到的。

四、结语

高师语文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师 儿童文学 教师素养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儿童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由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在20世纪后半叶出现了分离的状况,这种分离的严重后果影响至今。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影响更甚,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不知儿童文学为何物,在他们的知识系统中没有儿童文学的构成,不知道哪些作家的作品是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更不知道如何向学生推荐儿童文学作品。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关注,20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流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对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回归的热切期盼,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儿童文学的重要性进而重新被语文教育界所“发现”和“接受”。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革新的重要的举措就是使儿童文学重新走进语文教材和校园文化建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并在阶段目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课程标准》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纬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将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基于这一认识,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大量进入小学语文课本。

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出版的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套小学实验教科书和配套的阅读教材,都编选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选择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课文基础文本已经成为共同的趋势。实验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数量相当可观。随着儿童地位的提升,语文课程改革越来越关注儿童自身的需要,体现在教材上,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大幅度提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儿童文学作品已占总篇目的80%以上。其中儿童诗歌(含儿童古诗)68篇,童话寓言66篇,儿童散文有88篇,儿童故事(含神话、传说)92篇,儿童科普文艺19篇。可见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之大。儿童文学逐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意义

面对新的语文教材,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感到语文课难教了,传统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教学方法,几乎行不通了。对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处理,更不应该只停留在字、词、句、意的理解上,也不应该满足于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新编语文教材中这些经过专家从多年来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层层筛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放到教师面前却是一脸的陌生。许多教师不知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真正享受到阅读的自由与快乐。究其原因,是小学语文老师普遍缺失儿童文学素养。通过笔者对四川部分地区从事基础教育的语文老师的调查发现,毕业于中等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师,在校期间,共学过两个单元的儿童文学作品;少数毕业于高等专科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校期间,学习过一学期的儿童文学;毕业于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的语文教师可能在上学期间选修过儿童文学。因此,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教育势在必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更是语文学科的要求。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突出主体精神,关注终身发展。其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人”,如何发掘人的潜力。在教学中要发掘人的潜力,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就要从了解儿童、理解儿童开始。在这方面,儿童文学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是其他学科,如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等所无法取代的。因为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是完整、生动、个性化的生态生命,而实证主义的儿童心理学则往往将儿童分解成诸多可以测量的要素,两者的不同,正可以在我们认识儿童时形成互补。一般来说,儿童对文学的接受有别于成人,他们没有那么多先入为主的思想束缚,而是跟着感觉阅读文学,以玩的态度对待文学,他们以身边的真实评判作品好坏,容易受作品的影响,可塑性很大。由于儿童在能力与兴趣上的这些特殊性,教师的教学既要扎根于学生又要超越学生,既要紧紧把握住儿童审美意识又要升华这种意识。素质教育是一种解放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求同思维不一样。在作品鉴赏时,素质教育是欢迎学生质疑的,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甚至,教师还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诱导学生充分表达各自独特的审美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活动中被激活。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中,教师自身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具备了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更加了解儿童、理解儿童,因而能够及时发现儿童的心理走向,准确捕捉到教育的最佳时机,游刃有余地掌控住整个教学的发展动态。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途径

那么,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呢?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儿童文学的理论学习,提升对儿童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全面认识和理解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参加儿童文学相关的课程培训或通过自学提高儿童文学的理论素养,建立与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相联系的新的儿童文学观,对儿童文学有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儿童文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呈现着其他文学所不具有的“清晰、明确、温和、美丽”的品质,焕发着源自纯洁童心与纯粹人性的理想光辉。儿童文学以陪伴、守护、丰富儿童心灵为指归,教师则是儿童健全人格重要的塑造者和建设者,终日以儿童为伴、以教育儿童为天职的教师,相比起从事其他职业的成年人,具有对儿童文学更天然、更真切的理解和感悟。当教师对儿童文学投入基本的关注,便能建立起和儿童文学之间的直接而深刻的联系。王泉根教授把迄今为止的儿童文学观念归纳为四种:教育主义、稻草人主义、卢梭主义、童心主义。长期以来,富有教育意义的儿童文学显然更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更愿意把儿童文学看作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辅助手段。教师往往低估了儿童的感受力,实际上儿童在他熟悉的领域里的感受力往往是比成年人更强的。教育的意识是把儿童置于更低位置、把作者自己置于更高位置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儿童靠着本能就能感受出来。因此,只有加强对儿童文学的全面认识,积极转变观念,回归儿童文学的童心主义,让儿童文学不再是教育的辅助手段,而是以儿童心理为基础、为前提,是一种心理上的自由的、自然的游弋,它展开的是自己,是自己有趣味的审美感觉,是儿童愿意沉溺其中的一个世界。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丰富自身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困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选择了功利性阅读:读教学案例,读教学技巧的书籍。于是就出现了自身教语文却不阅读文学作品,不关心文学理论,而对关于每篇课文的教学技巧和课例的书籍趋之若鹜。这种阅读的唯一结果,就是窒息教育的精神生命,扼杀教育的生气。语文教师只把语文当作工具,教识字,教写字,教技巧,讲语法,讲修辞,强调训练、训练、再训练,课文中内在意蕴、思想感情、神韵气质等全被忽视了,造成了人文精神的抛弃、教学视野的封闭与狭窄。语文老师的阅读视野狭窄,不利于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语文老师必须有良好的阅读意识。每个人的阅读视野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之中才有进步的。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专心的读书人,在不断阅读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语文教学的质量与阅读是密切相关的,教师的知识结构、阅读鉴赏能力、教学能力等决定着阅读质量。阅读能够使人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宽人的视野,帮助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沟通人与人类的心灵,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发展思维和智慧,接受美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而文本阅读,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完成与作者的精神对话,心灵的交流和撞击。通过阅读、欣赏,将外在的作品中的文学因素内化为阅读者自己的主体感受,激发与培育起自身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培养阅读意识,在阅读中感知文本所赋予的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体会到作者情感世界和作品的艺术世界。体验文中的情感,品味精妙的语言,领悟文本的意义。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体味经典魅力的过程。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的熏陶、浸染中习得的。语文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文化的实践者和开拓者,理应成为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经典的引领者。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标杆。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爱读书的孩子。只有喜欢阅读的教师,才能持续地走在专业发展之路上。“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有一种平静的心态,要克服浮躁不安、急功近利的短视心理,在阅读中力求培养自己的文人气质,树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观。在教学中,系统学习和运用儿童文学的规律,用中外儿童文学经典刷新和拓宽阅读视野,把儿童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提升儿童文学素养。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修养的建设和丰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劳动、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教师情感和心灵的投入。事实上,教师的儿童文学修养的建立构筑在更高的思想基础上,那就是教师对儿童高尚、真挚、热切的爱,对儿童教育的理想、信念、专业精神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2]朱自强.儿童文学新视野[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周晓波主编.当代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M].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高师语文论文第7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引导作用 教师作用

阅读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升华人的心灵,开发人的潜能,增加人的知识。因此,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都受到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教师应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原来的全部大包大揽转变为适当引导、正确引导。

一、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中起引导作用的原因

(一)之前的阅读教学大体是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消极、静态地接受。这种阅读教授模式实际上是在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抹杀学生对于阅读美感的认知。阅读是自己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只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这种感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是把经过教师咀嚼过的美感、认知等再输送给学生,这样,学生对阅读的感觉势必减弱,甚至可能会反感。因此,这种阅读教授模式,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任何学生来到学校学习语文,其基础都不是零起点,高中学生也是如此。他们不是一张空白纸,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社会的观察、思考。很多高中生经常随父母出去旅行,见多识广,如果硬将教师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强加给他们,那么一方面学生不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会抑制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因此,全盘输入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

(三)阅读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但是,高中阶段的学生生活阅历不够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对于理解大部分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时候只会停留在表面意思上,无法获得相符的理解和感受。另外,高中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薄弱,如果完全放任自己学习,则一些学生会无所适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其中的深层次含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四)高中语文阅读的最终目的不是考试,而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自主阅读的能力包括自主选择读物的能力、自主性阅读思维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养成,可以使学生自己选择有益的、适合自己的文本,从而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含义,并对文章进行分析和鉴赏,表达自己的观点,懂得欣赏其中的美。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在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中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由不自主阅读向自主阅读过渡的阶段,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的方法。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中发挥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二、教师怎样发挥在高中语文阅读中的引导作用

要真正做到适当引导、正确引导,使阅读能够真正达到良好效果,教师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一)充分理解阅读教学内容。只有对阅读文本有很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明确的定位和思考,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有很好的把握。并结合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理解水平,科学合理地设计阅读教学课,这样才能指导学生适当的阅读方式,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问题时,教师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

(二)增强对课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讨论的方向出现偏差,课堂节奏或快或慢等,这些都需要阅读教学的组织者进行适当的调控。首先,对课堂教学进度要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不能太快,太快的话,学生有可能跟不上进度,影响阅读心情;不能太慢,否则学生易产生焦躁心理,影响阅读效果。另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准确捕捉学生发出的各种信号,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适当调节教学节奏,安排好学生的讨论主题,掌握阅读教学的时间等。只有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三)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真实能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用在课堂教学上也是非常适用的。要想真正教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阅读能力和水平和兴趣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阅读计划、确定阅读篇目,认真分析学生阅读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遏止,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阅读文本内容过深或过浅,学生不感兴趣等,都会影响阅读教学质量。

(四)提高教师水平和修养。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需要教师自身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因为阅读教学,除了要深入挖掘阅读文本的深意外,还要将之放在整个语文教学的模块上。没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对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作用微小。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文学、历史、哲学等,能够从一个单一的阅读文本中深入发掘其中所蕴含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一个能旁征博引的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因此,在阅读课上会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和好评。相应的,也会促使学生主动、认真、感兴趣地阅读。否则,阅读教学很可能是单调乏味的。

高师语文论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英语新课标

一、引言

为期两天的河南省第七届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于2009年11月在许昌举行,笔者有幸亲历了英语专业组大赛的全过程。通过对英语专业组大赛的分析,笔者发现新课改理念对高校师范生的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师范生在教学技能上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让人深感欣慰。但大赛也暴露出高校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让人深感忧虑。

本次教学技能大赛以说课形式进行,来自河南省各师范院校的24名选手参加了英语组的比赛。总体看来,参赛选手专业基本功扎实,教学能力较强。具体表现在:语音标准,语调自然,口语表达流利;课件制作精美,现代化教具操作熟练;教学理念较新,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较为合理;英语书法美观,板书设计科学;多才多艺,知识面广,综合素质较强,等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选手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以教师为中心,在传授书本知识之外还注重发展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部,2003),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这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的教学原则相吻合(教育部,2003)。依据选手们在大赛中的表现,我们感觉到新课改的理念和新课标的精神已渗透到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在校师范生已基本上具备在未来实际教学工作中实施新课标的能力。

二、说课中体现的新课程概念

依据说课的相关要求,参赛选手在说课过程中共涉及了七个项目,只是呈现顺序稍有不同。选手说课的具体项目内容、各项目涉及的选手人数及其在总参赛人数中的比重如表1所示: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均是说课的重要内容。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每个选手在说课过程中都涉及到了这些方面。但在同样重要的学生分析和教学反思方面,关注到的选手人数则相对少了很多。下面笔者依据说课项目,结合实例分析参赛选手的教学技能对新课标精神的体现程度,同时剖析参赛选手的教学技能与新课标精神不吻合之处,并分析其原因或指出其不良后果,供高校在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过程中参考。

(一)教材分析

在说课过程中,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及其在单元或模块中的地位和功能,同时阐述教材的使用方法。“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育部,2003),理应受到重视,但教材内容的处理应该灵活多样。绝大多数选手在教材分析这一环节中都不同程度地强调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各种方式机动灵活地处理教材,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扩展教学内容和活动步骤,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等。参赛选手对于教材的处理体现在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如:很多选手在说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第七单元Whatdoeshelooklike?时,合弃了书中的图片,而以自身和学生为素材,或者增加一些明星的图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教材使用的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合或调整”(教育部,2003)。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下表显示了24位选手所涉及的各项教学目标、每项教学目标涉及的选手数,以及选手的百分比。

英语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而“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教育部,2003)。由此可见,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同语言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一样,都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因此均应受到关注。而在上表中,参赛者一致重视语言知识和技能,其中大多数也关注到情感态度,但对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关注明显不够,仅占25%和8%。

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教育部,2003)。选手们在说课时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表明目前师范院校对学生在学法指导上仍然重视不够。那么这些师范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也可能会忽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这与新课改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另外,文化意识是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也是得体运用语言的重要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参赛选手在说课时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关注不够,这表明他们自身的文化意识薄弱,这将不利于他们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三)教学用具分析

在说课的教学用具环节,选手们都提到了要运用现代化教具(如录音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并言简意赅地展示了它们的使用时间、方式和目的。如:在warmingup部分,有的选手播放短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在展示内容时播放节奏舒缓的乐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有的利用PPT展示优美的画面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等,充分显示了现代化教具的优越性。这反映出选手们普遍认识到了现代化教具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并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使用这些教具。这也是新课标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教育部,2003)这一原则的体现。

(四)教学方法分析

演示教学方法是说课的主要环节之一。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地选择有效的教法,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参赛选手在说课时主要用到了四种教学方法,其中“任务型教学法”占了71%,这与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不无关系。与其他教学法相比,“任务型教学法”有很多优势,但并不是完美的,应该和其他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事实上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应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而定,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需要为标准。恰当的做法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不同教学法的长处,使它们共同服务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

个别选手虽然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但设计的任务存在不少问题,如:没有明确的目的(先教授表示颜色的单词,后让学生用彩色画笔互画头像等)、缺乏真实意义(先展示听力材料,后让学生分小组背诵对话)、难度大不易完成(先学习有关电脑的单词,后让学生用英语解释某个组件的工作原理)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他们在设计这些任务时没有遵循新课标中的相关原则,没有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出的任务无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因而是不成功的。这种与新课标要求相违背的现象应该引起师范院校教学法教师和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授教学法和指导学生实习时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多次展示实例的同时还应该详细深入地阐述理论知识。

(五)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分析

表3显示了参赛选手所采用的教学活动种类、每种教学活动的使用人数及其在总人数中的比例。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构成了新课标中的语言技能。在说课过程中,选手们普遍比较注重对学生听、读技能的培养,这说明选手们普遍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输入,但对语言输出的关注则明显不够:口语占58%,写作在课堂上仅占8%。这当然与授课内容有关,但也表明选手对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所有选手均布置了作业,且大部分作业的布置较有特色,不是单纯的抄写单词和句子,而是注重自由发挥,突出语言的应用。如:5号选手在结束Whatdoeshelooklike?这一课时,让学生回去画自画像,并用所学内容简单描述自画像;l3号选手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英语句子和周围的人打招呼,以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内容;还有一位选手要求学生给家里的水果和蔬菜贴上英语标签,朗读和识记所学单词。从此可见,选手们注意使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在课外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

新课标提倡“利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教育部,2003)。但在参赛选手的课堂设计中,小组活动、同伴学习所占比例太小。如要达到新课标要求,就必须在课堂上加大这两种活动的比重。

<六)学生分析

在比赛中,只有58%的选手对学生进行了分析,这反映出近半数的选手忽视了分析学生需求这个重要环节,在“备学生”方面有所欠缺。需求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缺乏应有的需求分析就难以保证教学设计的适应性(鲁子问、康淑敏,2008)。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把教材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贾书建,2002)。

近半数参赛者忽视了分析学生需求,这可能会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不够,教学设计不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等后果。这一现象表明,选手们没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没能做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这与选手所在院校教学技能指导上的失误不无关系,且与新课标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教育部,2003)的教学原则相悖。

(七)教学反思分析

参赛选手中仅有33%的人说到教学反思,这表明他们很少有人意识到反思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能够及时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过程、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渐地进行自我调整、不断形成新的教学决策的能力,它能够促进教师的教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刘聪慧、郭高峰,2006)。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反思作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正日益受到重视。新课标建议教师“共同反思”、“共同提高业务素质”(教育部,2003),这也凸显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师范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反思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自觉通过反思行为有效解决教学问题,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为顺利推进新课改和成功实施新课标创造条件。

高师语文论文第9篇

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经过两轮改革之后,学生在英语阅读能力方面,听、说等综合应用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国际化和社会需求正在逐步接轨。为了实现更大的跨越,提升高校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国家制定了新一轮的英语课程改革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通识教育教学理念就是要在教育中培养通才,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全面发展,这与教学改革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在这一背景之下,一些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正在积极谋划通识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思路和课程改革方案。在理论研究方面,一些学者认为高校英语教学应同时注重英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作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英语知识了解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同时,对于西方的核心价值观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批判的思维,在教学内容中相应设置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内容,重点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实践教学方面,一些学者作了突破性探索,对于通识教育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开展和运用开辟了新的模式和思路,为以后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高校英语教师在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发展内容

1.教师自主能力的发展。教师自主能力的提升是高校英语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成为创造型教师的条件之一。教师自主能力的提升包括教师自身学习能力提升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两部分。教师自学能力的提升主要是指教师对自身业务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学习,对自身创新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补充;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不同、教材的不同而开展的个性化教学。当前通识教育理念为高校英语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实现机会,一方面通识教育理念为高校英语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学习的机会,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在教学设计中都是对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这种学习过程是教师发展和提升自主能力的重要过程。另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和课程要求上的灵活形式为高校英语教师的发展提供了空间,高校英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材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材内容也为高校英语教师对学生开展文学、历史、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2.教师知识结构的发展。高校英语教师要正常开展教学,适应通识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形式,就要不断完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这里所说的知识结构包括英语专业知识,人文相关的知识以及较强的逻辑和思维知识。英语专业知识不难理解,就是能够熟练的使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人文相关知识主要是指高校英语教学中可能涉及的文学、历史、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主要是各个学科中关于科普知识和人的观念、思维和行为的研究;逻辑和思维知识主要是指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理解和掌握的分析、判断和推理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专业知识的教学所占比重较大,人文相关知识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对于构建高校学生人文通识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识教育理念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不仅仅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人文知识和素养,只有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并且做到融会贯通,才能提升自己在通识教育理念之下的教育水平。

3.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作为一门综合性教学内容,包含很多影响因素,这无形中对高校英语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识教育理念下开展的高效英语教学,其本质是进行通才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高校英语教师所要求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能力和思辨能力两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对问题的评价、分析、创造、应用、理解以及识记等几个方面。高校英语教师只有在对问题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分析之后才能对问题进行创造,进而产生创造能力,最终形成高校英语教师自己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讲,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了解教材内容,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同时还要了解学生需求,社会对高校学生英语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教学环境和教学技术手段等等方面,在对上述具体情况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分析之后,综合以上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从而实现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英语教师发展之路

1.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支持高校英语教师发展。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推广,离不开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和调整,只有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改革政策和相关的专业指导、规划,才能更好的推动高校英语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通识教育理念下培育的是通才,这就要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相应政策时,通过项目研究和一系列的培训、讲座提升教师的思辨能力,加强对高校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模式方面的培训,以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具体专业方面讲,可以将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分开来列,以不同的指导文件来指导不同专业的英语教学,加强对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途径和方法的研究,提出可行性方案,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将高校英语教师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的发展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2.高校为英语教师发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教师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支持,只有在高校内开展的教学改革才是最终实现高校英语教学差异化和多样化的正确道路。最初的高校英语通识教育仅仅局限于北大和复旦一些高校,具有明显的校本发展的特征,在教学课程设计方面、学生知识结构方面都是完全结合本校发展方向和本校教师发展方向的。具体来讲,对于高校英语教师发展主要有依托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来实现教师的发展、引进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送教师出去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发展模式、由不同教学模块指向提升教师素养的教师发展模式等等。也有些高校引导英语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研究教学经验,对相关教育理念进行讲座和研讨等,促进高校英语教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