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12 11:07:59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第1篇

在家长和学生的传统认识中,“考大学才是唯一出路”。很多高职院校舞蹈老师在为学生准备教学素材的时候,常常被局限在大纲要求的范围。在传统的高职舞蹈课堂上,师生关系主要以授课的形式开展,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呆板沉重,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却不能主动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来,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在这种形式下,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也只是把教学思想和任务机械的做了一个罗列,未加入自己的心得体会,课堂上也几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内容乏善可陈,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自主能力薄弱。而由此同时,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舞蹈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也显得越来越严峻,尤其是还有很多专业舞蹈院校甚至是名牌院校的舞蹈专业毕业生,这更是在无形当中给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高职舞蹈院校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二、师生互动模式的类型

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学习的效果。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成功的互动,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舞蹈课程的热爱程度,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舞蹈是一种美的展现,是一种人体艺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在舞蹈中,则是用形体动作代替了语言,成为了感染观众的工具。因此,高职舞蹈教学师生互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正确的交流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比较,然后评出不同学生的优点和劣势,这时候老师可以对学生们的看法进行总结,纠正学生认识的不足,帮助她们提出修改的方法。或者是根据不同学生的训练项目以及基础程度,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旋律起伏自编舞蹈动作,最后对学生的合作作品进行互动点评。以这种直观的授课方式,让学生顺利地进入自己的角色定位,激发她们的创新能力和感官体会。或者是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先用摄像机将学生训练的内容拍摄下来,再采用回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舞蹈动作进行评价,并与课堂所学内容相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借助多媒体手段来拓展高职舞蹈专业学生的能力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颇受广大教师和同学的好评。它增加了接触舞蹈不同类型的机会,开阔了学生对舞动的视野,也对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了强大的帮助。

三、师生互动模式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从高职舞蹈教育的长远发展,还是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说,都必须强调高职舞蹈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具体来说,师生互动模式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让学生置身于学习的主动状态。在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应该多注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多让学生自主回答问题,调动课堂的积极性,主动的学习比被动的学习,收到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而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舞蹈专业知识,练习舞蹈动作外,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如义务演出、排练节目、参加比赛等。通过各种各样的锻炼机会,找出自身舞蹈知识的不足,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解决不明白的地方。这样,高职舞蹈学生就可以不断地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能力,努力成长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综合型人才。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第2篇

近十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审美教育的不断深入,作为其不可缺少的舞蹈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这期间,舞蹈教育已从单纯的职业教育,进入了舞蹈启蒙考级类教育,综合大学舞蹈特长生教育,高等师范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一个个舞蹈盛事也从舞蹈界的圈子逐步融入了社会文化大市场,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及青睐,舞蹈被作为一种文化得以传播,交流和推广。而高师舞蹈教育作为一支新的生力军,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从本世纪初开始,全国各高等师范都纷纷成立舞蹈教育,舞蹈学与舞蹈编导专业,它们培养的人才已经直接进入了舞蹈普及教育和文化市场的第一线,辐射面之广毋庸置疑,他们对中国舞蹈文化的传播,对全民舞蹈教育的推动作用也显而易见,高师舞蹈教育已初具规模。从全国性及省及地区级的重大舞蹈赛事中高师学生的积极加入与骄人成绩足以见得高师舞蹈教育的成果,高师舞蹈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向职业舞者靠拢。然而与此同时,参加论文评比或寻求更高学位并立志投身舞蹈研究的却寥寥无几,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仍然很普遍。

一、文化积淀:高师舞蹈教育之根

(一)“大舞蹈文化”是高师舞蹈教育的理念

许多师范院校在成立舞蹈专业时,都确立了自己的培养目标,无论是舞蹈普及教育的师资还是群众舞蹈的推广者,都希望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科学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十分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与丰富。除了舞蹈专业技术课程之外,既有舞蹈基础理论,舞蹈人体运动,舞蹈心理学,舞蹈形态学等舞蹈科学,也有音乐,美术,文学等相关艺术学科,充满了人文色彩。而事实是,这些课程在高师学生的学习中更象是些副课,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身体技术就是舞蹈的全部,即使他们知道舞蹈是心灵与肢体的共鸣,仍热忠于技巧,追求技术精湛是他们的目标,学校也缺乏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与研究的良好氛围,而更加倾向技术水平的评价标准。这似乎等同与职业舞蹈教育。究起原由,是因为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来源绝大多数是来自各地区的中专舞蹈学校,这些学生年龄小,文化基础弱,知识结构单一,又习惯于被动的“被雕刻”式的学习方式,对自己将来的发展目标缺乏思考,面对高校丰富的文化资源却不知如何是从。

而当今世界舞蹈高等教育的理念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即研究性的学习。美国犹它大学舞蹈系主任当娜•怀特提出:本科教育要发展艺术表现力,身体表现力,批判性思维,实践经验,自尊,协作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葡萄牙里斯本技术大学则重视舞蹈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的教育与研究。如:运动科学,体育,卫生教育,运动管理,人类工程学和舞蹈,涵盖了学科的多样性以及交叉性,利用解剖学,生理学,肌肉运动以及舞蹈历史和人类学,培养学生具有人体活动方面的高水平知识,将其应用到以后对不同的人群教授不同的舞蹈技巧。甚至把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把舞蹈艺术尽可能多的与其他行业建立联系,寻求相互合作作为舞蹈高等教育的重点。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之下,作为中国的高等舞蹈教育,尤其是高师舞蹈教育,更应该抓住舞蹈的本体,挖掘舞蹈文化的内涵,传播舞蹈艺术的精髓。

要实现“大舞蹈文化”的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的舞蹈文化人才,高师舞蹈教育应以深厚的民族文化为根基,积极吸收世界舞蹈文化艺术的理念,以舞蹈本体为特色,拓展与舞蹈文化相关的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甚至其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然而,高师舞蹈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提供一个文化的平台上,应首先帮助弥补中专职业舞蹈教育与作为完全教育的高等教育在文化上的脱节和断层,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基础,然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高师其他相关艺术学科及人文科学的资源优势,丰富信息储备,创造舞蹈学术研究气氛。

二、“本土舞蹈文化”的研究与教学是高师舞蹈教育的特色

在“大舞蹈文化”的背景下,全国各高师舞蹈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所在地区的文化及地方舞蹈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各地区民间舞学习的优势,各地方文化活动的参与机会。无论是教学还是艺术实践这些影响都是停留在对已有地方文化的接受与继承上,而忽视了对本土舞蹈文化这块肥沃土地的挖掘和利用。对于有着良好人文环境的高师院校,只有充分利用地方文化丰厚的资源,投身地方舞蹈历史,人文形态,艺术特征的研究,丰富教材建设,开发地方艺术作品创作,构建出蕴涵本土文化的课程体系,才能显现出高师舞蹈教育的特色。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在这方面已经开始了新的尝试。我们申报了江苏民间舞蹈的研究课题,旨在依托江苏文化大省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江苏民间舞蹈的传承为突破口,较完整地展现江苏民间舞蹈的古老历史、地域特征、风土民情,较全面真实地反映江苏民间舞各品种的现有状况,发展趋势及其艺术特点和价值,并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师舞蹈艺术教育体系。同时也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艺术教育和文化决策提供新材料、新观点。

江苏民间舞有着丰厚的历史和现实资源。但除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殷亚昭等学者编写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以及近年来著名舞蹈家马家钦正在进行与江苏民间舞蹈有关联的昆舞研究以外,整体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江苏民间舞蹈应用研究更加薄弱。也没有系统的资源应用建设项目,特别是符合时展的可应用项目。而作为这一方水土养育下的高等教育有责任去认识和分析江苏民间舞蹈的历史及审美特点,深入研究当代江苏民间舞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更有责任在高等教育中建立本土文化的传承基地,将江苏民间舞蹈引进高校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课堂,完善高师舞蹈教育的学科建设,实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这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该课题既包含了结合地域、人文形态的富有时代特征的理论研究,又包含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应用研究,将丰厚的江苏民间舞蹈资源运用于高校艺术教育领域,为高师舞蹈艺术教育及素质教育增添了新内容。既能填补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空白,改变江苏民间舞相对滞后于我国其它少数民族民间舞的现象,又能通过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应用,通过教材的整理建设、教学内容的丰富、课程体系的完善,构建本土舞蹈文化的学习、研究、创作基地,建立高师舞蹈教育的特色。江苏民间舞蹈教育在江苏高校专业艺术教育及普通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中将大有可为。

随着大众对舞蹈认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需要高品味高艺术的舞蹈演出。而担负着培养未来舞蹈施教者与舞蹈传播者的高师舞蹈教育,更需要用文化作为舞蹈教育的基础,用丰富的文化积淀去诠释舞蹈。有许多人认为舞蹈是一种天分,而事实上,舞蹈更需要对生活的积累,对文化的理解,高师舞蹈教育应启发学生的心灵感悟,用更深更广的文化内涵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高师舞蹈教育还应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以科学的发展继承观,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顺应时代的步伐,发展新的民族文化。当学生装满了知识,学会思考,并用文化的钥匙去开启舞蹈艺术的真谛之门时,舞蹈本体将在高师舞蹈教育中彰显其无比的魅力。

三、人文渗透:高师舞蹈训练之本

高师舞蹈教育中的训练体系几乎都沿袭了职业教育的路子,但却不具备职业教育时间上量上的保证,教材搬舞院,作品搬精品,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技术不扎实,发展不均衡。笔者在这里不是要反对借鉴地学习,事实上职业教育能给高师舞蹈教育许多理论与方法上的指导,这里要指出的是,且不说高师与职业教育对象上的差异,目标的不同使得高师应有适合自己的教材与教法,当职业舞蹈教育在反思教育理念,回归舞蹈本体时,高师舞蹈教育却又走上了职业教育的老路,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浪费。

高师舞蹈教育仍以身体训练为主要内容,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身体训练并不等于技术训练,如果仅仅追求跳多高,转多少圈,搬了多少度的极限突破,它似乎与体育竞技没有多少区别,舞蹈的身体是在一种意韵状态下的运动,技术也是具有舞蹈美学意义的技术,如今对于舞台上层出不穷的高难度技巧已不足为奇,但笔者却对首届电视舞蹈大赛中山的一个旁腿控制记忆忧新,或许她的高度已被众多的后起之秀突破,但她的那如流水般慢慢撩起,意致脚尖的过程,象是在诉说一份悠然,淡定和沉着。而这种艺术状态的人体技术,似乎在高师训练中被遗忘了。

人是舞蹈的主体,高师的舞蹈训练应以人为本,将学生作为主体。高师的学生来自各地区,其各自接受的初,中级舞蹈训练有着很大的差异,在高师的这个集体中首先要面对的是规范整理的问题,这一点无论是其接受进一步的训练,还是今后作为施教者的可能性都尤为重要,因为科学的训练方法对其自身与今后的教育观都起着直接的作用。其次技术的训练还受着学生自身条件与开发阶段的限制,教师的主观意愿与量的积累未必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何况在高师丰富的教学内容背景下,也给量的积累与技巧的突破带来了难度,这就更需要从学生自身出发,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使其在原有的基本能力基础上有所提高。高师舞蹈教育不仅要从理论上,也要在训练中探索形态与文化,形态与美学的关系,将舞蹈技能与文化理解与思辨能力相结合,挖掘更深入的训练价值。而舞蹈训练教学法的研究,直接影响到训练价值的体现。

1、“人体修养”的开发

建立一种新的舞蹈训练意识,当一个个个性鲜明,光彩照人的学生走进训练课堂时,如果教学仍停留在“依样画瓢”的简单模仿上,是无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只有挖掘学生由内而外的自发动力,以感觉状态,协调状态,表现状态及综合的“人体修养”,心理与生理之和的人体艺术状态,才能使他们更加鲜活,只有以意韵作为先驱的舞蹈训练,强调内心与外形的统一,技术与韵律的融合,抓住细节,才能品味出更广阔的文化内涵。

2、“人体思辩”的挖掘

要注重技术科学的互通性与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训练中不能就动作而动作,就技巧而技巧的评论,而应把它放到科学的依据中去寻找科学规律,用一种开放、互动、会话的教学方法,探索不同的途径,选择最佳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对于纠错,规范及提高的训练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应该将训练与舞蹈解释,分析与大文化紧紧相扣,与万事万物紧密相贴,培养思辨的思维。

人文渗透下的舞蹈训练,将塑造具有人文精神的艺术形体,这使得高师舞蹈训练不再是技术技巧的攀比与炫耀,不再是留于外表的自我欣赏,而是一种充满情感与意绪的文化。

四、品质提升:高师舞蹈教育之脉

1、“和谐发展”是高师舞蹈教育品质的保证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质量标准在不断提高,社会更加需要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需要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便是对教育的需求,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就要有人的素质结构教育理论下的现代素质教育。高师舞蹈教育同样肩负着素质教育的任务,而其自身因具备素质教育的功能,又承担着培养未来素质教育实施者的重任。对于今天的受教者,将来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而言,“素质”便尤为重要。

高师舞蹈教育对于实现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在其教育过程中不需要枯燥的理论,也不需要抽象的说教,只要在舞蹈审美感知与体验中,就能被艺术的力量所感染与征服,产生心灵的共振。必须通过认真严谨,团结协作,克服困难,刻苦努力才能实现审美目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而这些思想与品质既符合社会的需求,又能推动高师教育自身的发展。因此和谐发展应象血脉一般渗透到高师舞蹈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

2、“良性循环”是提升高师舞蹈教育的关键

深圳高级中学的教育思路率先做出了榜样,从这所普通高中走出来的一支舞蹈队伍,不仅在历届全国中小学舞蹈大赛中获得骄人成绩,更以高素质的形象展现了当代学生的风貌。凡是见过他们的人无不被他们舞台上准专业化的鲜活灵动,与舞台下的整齐纪律所感动。了解其教育过程,会发现在每天仅有的一个半小时训练中渗透着极其严格的管理。对训练的自觉主动,对专业的刻苦求精,对人与人的团结合作,甚至对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及精神面貌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 舞蹈教学 舞蹈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07-01

在我国现代艺术类专业教学中,舞蹈教育是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舞蹈表现力的重要活动,是我国各类舞蹈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艺术类学生的舞蹈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及气质,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针对艺术类专业舞蹈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现代艺术类院校舞蹈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舞蹈艺术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分析,以此为基础掌握教学发展方向与基本原则。并针对舞蹈教育工作需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以此推动现代艺术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促进艺术类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现代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工作需求,教学工作者应加快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分析,运用舞蹈教育方式的创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 现代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现状及问题

在我国现代艺术类院校舞蹈教学研究中发现,我国舞蹈教学活动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舞蹈教学工作的开展。目前,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问题、理论教学方式及实践教学模式问题、课程教学内容问题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我国现代艺术类人才培养中,应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根据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工作需求,艺术类专业院校舞蹈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及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同时,根据我国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活动课程要求及规范,开展教学配备等方方面面工作的改进与完善,促进舞蹈教学目标的实现。

2 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方式的探讨

2.1 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中理论基础教学方式的分析

根据舞蹈理论及实训教学活动教学需求的不同,艺术类专业舞蹈理论教学中应注重理论教学方式的运用。根据教学对象年龄、心理特点及舞蹈教材内容需求,艺术类专业舞蹈理论教学活动应创新理论教学方式。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重点讲解所教授舞蹈形式的具体动作要点、基础知识以及文化背景。通过舞蹈形式的文化背景、所表达中心思想,使学生深刻理解舞蹈形式特点及表演含义。

理论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将舞蹈形式所代表的地域特点、文化风俗、舞蹈动作特点等以视频片段等方式进行播放,以此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舞蹈教师还应对舞蹈教学理论中的解剖学、力学、物理学等内容知识进行讲解与分析。并通过乐理、乐感的培训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舞蹈基础知识,促进学生舞蹈表现能力的培养。

2.2 舞蹈动态形象示范教学的分析

作为现代舞蹈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舞蹈形象示范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点。根据舞蹈教学内容与方法,舞蹈教师应通过全面示范及分解简化动作教学进行学生舞蹈动作的教学。全面示范教学是通过舞蹈动作与音乐的全面配合,表现舞蹈内容及音乐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对整套舞蹈有所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节奏及相关信息。分解简化动作教学是通过教师对舞蹈各动作的分解,开展舞蹈教学,以此使学生能够通过分解动作掌握舞蹈要点及方法,促进学生舞蹈作品演绎能力的培养。

2.3 艺术类专业舞蹈基础教学方式的分析

在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中,舞蹈基本训练是培养学生舞蹈基础表演能力的关键。针对舞蹈基本训练的重要性,舞蹈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与教学,并通过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励学生训练参与积极性、避免枯燥的基础训练影响学生舞蹈兴趣。首先,在进行基础训练过程中,加强训练趣味性的引入。通过游戏式、活动式训练方法使学生从自然身体素质向舞蹈专业素质方向发展。并以融入舞蹈动作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健美的体态及舞蹈表演所需饱满的情绪。

另外,教师在训练活动中还应对工作要领、身体力量、柔韧性及协调性等进行专项训练。运用体育运动方式与游戏方式提高训练活动趣味性,调动学生训练积极性,尽快实现学生舞蹈基础素养的构建。

2.4 日常训练方式的分析

在现代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活动中,日常训练是保持学生体态形体、柔韧性与灵活性的重要内容。为了保持学生训练积极性,舞蹈教师应在日常训练的方式及内容上进行创新。以保障各项训练目标为基础,改变传统训练枯燥的方法,运用现代游戏教学方法等开展日常基础训练,避免枯燥训练方法影响学生舞蹈兴趣。

2.5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方案的创新,促进现代艺术类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生作为受教者,其对教学方式有着切身的感受。而且,艺术类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其对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存在较强的排斥。针对这一问题,现代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案编制、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编制活动。从学生角度出发,以训练大纲及教学目的为中心编制教学方案及训练计划。通过学生的参与,使教学方案及训练方法更加贴近艺术类专业学生需求,为提高教学效果、提高训练效果奠定基础。

3 加强对现代舞蹈教学方法的关注,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现代教育研究中,教学方法及教学理论不断发展。针对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的特点,教师应加强对国际舞蹈教学研究的关注。通过先进的教学理论的应用、训练方法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舞蹈类教师还应通过网络平台、教研活动等对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分享不同教学方式的效果与成绩,以此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与研讨,促进舞蹈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引用。艺术类院校舞蹈教研组也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经验总结与探讨,确定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提高舞蹈教学有效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艺术类舞蹈教学活动中,教育方式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活动中,教研组应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与研讨。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加快舞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以此提高学生舞蹈素养及基础表演能力、提高学生舞蹈技能。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及科学应用,避免传统舞蹈基础训练过于枯燥影响学生训练效果,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雷彤.艺术类舞蹈训练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艺术教育信息,2012(10).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 高师舞蹈教学 师范性 舞蹈组合 舞蹈创编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舞蹈教育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此状况下,我国大部分高师院校均开设了舞蹈教育学专业。由于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在我国开设时间相对较短,目前更多的高师院校在舞蹈教学中仍旧采用着传统的舞蹈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与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的中小学舞蹈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探索高师舞蹈专业的教学方法,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是从事高师舞蹈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重视理论课教学、技能教学要突出师范性、授课方式的转变等几个方面,对改革高师舞蹈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抛砖引玉,促进我国高师舞蹈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为了培养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高师院校的舞蹈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理论课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师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将来从事舞蹈教学的中小学教师,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而且必须掌握舞蹈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教学方法。掌握舞蹈编创、中外舞蹈史、舞蹈欣赏、舞蹈教学法等理论知识,并能熟练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舞蹈教学、舞蹈编排中的基本问题。但由于高校扩招,艺术类专业重技能、轻理论等因素的影响,本来入学时文化课水平相对较差的舞蹈专业学生放弃了理论课的学习,导致很多学生毕业之后无法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由于舞蹈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比如基训软开度的训练、腰的训练、跳跃训练、重心感觉的训练等舞蹈中的重要元素,都只能在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得以把握,而作品内涵的分析、处理也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因此必须加强理论课的学习。在学分制培养方案下,应将艺术理论、舞蹈概论、舞蹈教学法、舞蹈美学、舞蹈编导理论等理论课程全部规定为必修课并加大学分,学位课程也应该确定为理论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引起师生对理论课的重视。

二、在舞蹈技能训练上应降低难度,以突出师范性特点

高师院校的舞蹈教学目标是培养满足基础教育对舞蹈教师的需求,这与专业院校培养舞蹈演员有着本质的区别。又由于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主要来源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专业程度参差不齐,给正常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同时,高师舞蹈专业师资普遍缺乏,一般都采取集体课授课的方式,所以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课堂教学就必须针对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身体发育已基本定型,而舞蹈训练时间相比专业院校授课课时又少很多的特点,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不能沿袭传统的舞蹈训练模式,可以将基本训练中的软开度的训练、控制能力的训练、跳转翻等技巧方面的难度要求降低,以避开学生生理条件的局限,突出师范性质,重点在课堂上讲解技能训练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具体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为了不降低教学要求,可以在基本训练中借鉴现代舞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尽可能使学生达到肢体灵活、动作协调的目的。这样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舞蹈的信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增强对舞蹈学习的兴趣。改变舞蹈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技术难度训练的教学思维模式,应该是当今高师舞蹈课堂教学的重要思路。

三、采取小组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高师院校的舞蹈课应把技能训练同理论指导活动结合起来,既要重视舞蹈技巧又要强化育人能力,培养学生既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同时又具备教学的能力,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集体课授课方式,以小组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上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舞蹈基础的差异,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一般每个小组由五六位同学组成,由一位舞蹈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然后根据各小组的基础情况进行授课,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小组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并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这样,学生就能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将来的双人舞、三人舞等学习和教学打下基础。

在舞蹈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属于技巧性的内容,从理论上讲学生较容易接受,但在实践中由于学生专业水平差而不易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创造多样化的实践环境,以集体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既练习了动作又看到了同学的动作,因而能够加深对舞蹈教学的理解和体验。安排集体课教学活动,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在实际教学中学习教学法的机会,通过对不同教师的教学经历和教学手法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博采众长,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舞蹈课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四、以民族民间舞蹈组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高师舞蹈课程的教学,要改变以往长期以基础训练的技能技巧动作为主,以民族民间舞蹈组合为辅的状况,将民族民间舞蹈组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舞蹈教学的组合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训练性,二是表演性,尤其是表演性民族民间舞蹈组合是前人舞蹈艺术的成就,是我国舞蹈艺术的经典,极具欣赏性和实用性。舞蹈组合动作丰富,连贯性强,便于记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之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传授给学生,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舞蹈语汇,为舞蹈编创和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舞蹈感觉和对舞蹈美的感受。通过对舞蹈组合的反复练习,学生可以提高自身各部位的灵活程度,加强四肢密切的配合,使舞蹈动作更加协调统一,提高学生在表演中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高师舞蹈教师可以将院校所在地的民族、区域风格比较明显的地方舞蹈编创成舞蹈组合,并将之作为教学内容,既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民族艺术和区域艺术的保存和传播。

五、加强舞蹈编创能力的培养

舞蹈编创能力是中小学舞蹈教师必备的重要知识和能力。根据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中小学生对校园文艺活动的热情也日益高涨,这也就要求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舞蹈创编能力。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舞蹈创编课,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第一,向学生系统讲授舞蹈创编的理论,使学生明确编舞的基本知识。第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编舞各个环节的练习。这阶段,除了注意对“形象捕捉、主题动作选择、队列变化”这些编舞技法的指导外,教师还需指导学生在与姊妹艺术相连接与生活相连接中进行多维的创编。比如,在选材方面,可启发学生不仅从生活中选材,还可以从姊妹艺术中选材;在结构方面,可指导学生选择与音乐的曲式结构相对应的结构处理方式;在编舞寻找动作素材方面,可指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等;在舞蹈构图设计方面,可指导学生学习美术多维空间设计和在建筑大型群体空间组合的设计中进行创编等。第三,在以上基础上,由学生独立或分小组进行创编,由此一步步地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

总之,高师舞蹈专业教学应该坚持科学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程度,改变传统的专业学院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高师舞蹈教学的新思想、新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我国的素质教育培养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庞迪蓉.加强高师舞蹈教学的师范性[M].德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3).

[2]杨羽燕.谈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舞蹈教学[M].中国成人教育,2009,(22).

[3]刘静.高师舞蹈教学改革初探邢台学院学报[M].2008,(2).

[4]赵容芳.高师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M].文教资料,2008,(31).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高师舞蹈 舞蹈专业 课程改革

目前在高师舞蹈专业的教材体系中,没有形成较为全面科学的教材体系,大部分课程都是沿用专业院校的课程,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针对性较差。高师舞蹈专业课程应紧密结合现代教育特点,根据生源素质的特点,明确培养目标,强调实用性,建立具有师范性特点的课程。

一、 提高生源素质和质量

高师舞蹈专业一直面临着生源基础差、舞蹈素质低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舞蹈训练,而是在高中时期通过舞蹈强化班短短几个月的学习,考入高师舞蹈专业。由于艺校舞蹈生的文化素质和水平较低,因此在招生过程中,一些舞蹈基础、水平较好的艺校学生因为文化课分数线的限制,只有较少部分艺校学生能够考入高师舞蹈专业。进入高师舞蹈专业后,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学生在接受专业系统的舞蹈课训练时显得非常吃力,而艺校学生的专业提高则非常快,这给老师的施教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学生舞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舞蹈人才的培养。如何改革旧的教育体制,对于改革舞蹈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舞蹈人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和基础。舞蹈对生理、形体等自然条件有较高的要求,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发育生长的最佳时期,无论在身体的柔韧性还是在动作协调性的培养上,都是舞蹈教育的最佳时期。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上,加入舞蹈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全民的素质教育,同时也能提高舞蹈生源的文化素质和专业质量。因为这种舞蹈的学习是与文化课同步进行的,而不是与整体的教育断裂开的,同时这种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能够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形势和社会的需求。

二、大纲设定要具有师范特点

科学系统的教学必须有科学系统的教材作为前提条件。拓展与舞蹈文化相关的专业与学科,增加舞蹈教学法、舞蹈史论、舞蹈欣赏及创作技能的比重,加强舞蹈教育教学中的文化素养成分,使舞蹈教育的教材更加丰富和系统,突出高师舞蹈教育的师范性。

1、大纲的设定要体现师范特点

大纲的设定要体现因材施教、师范性。根据高师舞蹈专业学生舞蹈知识技能有欠缺,但理解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将舞蹈基本理论常识、作品鉴赏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通过对一些经典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们对舞蹈艺术的审美情趣、舞蹈修养和鉴别能力。根据大部分高师舞蹈学生舞蹈素质偏低的特点,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要适度淡化或删减专业性较高的难度动作,使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完成规定的基本动作。从二、三年级开始,应逐步加入《舞蹈教学法》和《编舞技法》课。通过学习《舞蹈教学法》课程,使学生能够完整备课、书写教案、了解各年级的教学任务、系统科学的编排课程。《编舞技法》是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舞蹈专业课。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理论教学环节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文字撰写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编创能力。另外,将视唱练耳与音乐欣赏纳入正常的专业教学计划,提高他们的专业综合能力。

2.大纲内容的编排要有明确的计划性和目标性

如何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需认真思考。例如第一学年开设的舞蹈基础必修课需要根据多数学生入校年龄、性别、基础条件来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这样才能使教学获得实效。力求培养全体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基本能力,通过进一步的古典舞、现代舞基训,解放自己的身体从而加强表演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优化与完善是培养高师复合型舞蹈人才的前提。我们只有采用合理的教育模式并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对症下药,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的舞蹈人才。

三、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1.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文化基础课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增设一门文学经典作品或优秀文学作品欣赏课,通过文化教师对名著的剖析、讲解、促进舞蹈专业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生活和感之不同的生活形式,并在促进舞蹈学生吸取文化精髓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获得艺术品位的提高和心理智慧的发展。文化教师与舞蹈教师能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为学习舞蹈的学生们培养出更好的创造力、想象力。

2.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个舞蹈表演、基本功好的毕业生,却不能正确地运用舞蹈语汇,对舞蹈教学的基本内容、形式、特点与教法,特别是舞蹈教材及创编的基本原则不十分了解和掌握,只是机械地模仿、传授,没有扎实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在教学上很难取得优异成绩。只有在学习中将形体与健美、美术、音乐、卫生、文学等学科知识掌握牢固,在应用中紧密联系起来,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通过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与综合能力。舞蹈汇报演出等一系列的艺术实践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舞蹈技能的提升。艺术实践注重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获得感性到理性认识体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编排能力和创新意识,并根据作品的需要,独立设计服装、道具、灯光等舞台形象。通过独立设计的环节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掌握艺术实践活动的规律。这样做还能增加学生的舞台经验,锻炼心理素质,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从而提高班级凝聚力,真正体现学有所成、学为我用的价值。

面对新时期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表演人才的需要,对高校舞蹈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已成为当前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具体而重要的内容.因此在明确高师舞蹈专业学生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加大对课程设置改革的力度,培养出业务硬、素质强的复合型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永明.芭蕾舞及教学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10.

(2)拉乌尔・格拉伯特著,朱立人译.舞蹈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高师教育;舞蹈专业;音乐理论课;艺术素养;综合能力

面对新时期社会对基础教育综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的舞蹈专业,如何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优化改革,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以培养符合教育实践需要的合格的舞蹈学科师资作为自身教育教学的目标,都成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现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细致而重要的系统工程。

高师舞蹈专业是以培养基础教育的舞蹈师资为主导,有别于专业舞蹈院校的教育机制。而过去针对高师舞蹈专业的教学,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大多沿用专业院校的办学模式,侧重于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舞台表演经验的积累,以及系统掌握舞蹈基本理论和研究舞蹈作品的方法等方面,忽略了对学生“师范性”的培养,也与基础教育实践的要求相背离,从而导致了学生就业后不能适应针对中小学学生的舞蹈教学,违背了高师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基于高师舞蹈专业所培养的教学师资要求具有较强师范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学特点,通过合理、适当地开设音乐理论课程,以及开展适合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课教育,重视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1]、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教育前提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思路的不断发展,逐渐完善高师舞蹈专业的教育体系。

1 针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加强音乐理论课程的重要性

针对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应区别于对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具备了解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的内涵、演绎不同形式的舞蹈作品的能力,以及对本专业及其相关艺术形式的内在联系与发展动态能够有所认识。

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曾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戏剧、文学、电影等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同为表现艺术的音乐学科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音乐在舞蹈艺术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原始的舞蹈通过身体的律动与敲打的节拍相伴和;还是经典舞剧在管弦乐的配合和衬托下意境得到深化;抑或是现代舞蹈在音乐的帮助下更准确地传递情绪和烘托气氛。舞蹈都需要通过音乐的伴奏来表现美感、交流思想、深化主题,因此,音乐在舞蹈艺术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

在高师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音乐理论课的比重,强调音乐理论课不仅是高师舞蹈专业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而且通过音乐理论课中的音乐训练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舞蹈表演的能力[2],增强对舞蹈作品的表达和艺术感染力,从而避免因单一的模仿舞蹈动作、追求高难度技巧而造成缺乏对舞蹈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无法完整地展现艺术意境,以及过于专业化倾向等问题。所以,加强高师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理论课的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提高,增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从而更好地表现舞蹈作品、提升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能力和艺术素养,为将来的基础教育教学打好坚实基础的有效途径。

2 通过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提高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

舞蹈一般有音乐伴奏,是一种以有节奏的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也是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人体运动表达艺术。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通常在如何与音乐衔接、配合,以及如何准确地表现舞蹈作品的情绪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归其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缺乏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就是“乐感”,以及对音乐基础技能的训练,尤其是对“节奏感”的培养。对于高师舞蹈专业学生所开设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实际操作与运用,意在通过加强学生的乐感与节奏感,达到提高音乐与舞蹈的协调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教学目标。

2.1 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在对我院舞蹈专业学生的调查中显示,93%的学生在进校前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技能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识五线谱、没有音高概念,音准和节奏感也较差。普遍存在着因缺乏音乐基础知识和对音乐学科的基本认识,而不具备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听觉能力和思维能力等问题。因此,面对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应与其他音乐专业所开设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在授课方法、教学要求上相区别,应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特点,将各种教学手段灵活运用。

以《视唱练耳》课程为例,在教学中应避免强调单纯的听音练习、重复机械的技能训练,以及一味要求严格的记谱等。而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力为出发点,让掌握对音乐要素听、读(唱)、写的实践技能[3],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运用。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听、唱、写的过程中全面感受音乐的表现作用,掌握和积累音乐语言[4],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时代、风格迥异的各种音乐作品的特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尤其对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通过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增强舞蹈表现力和展现舞蹈作品的内涵,是实现自我升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为适应基础教育中灵活多样的舞蹈教学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有的放矢,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舞蹈是一种有音乐伴奏的、以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能力,但这种技巧动作本身并不是舞蹈艺术表现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如果在表现舞蹈作品时,学生只是单纯的运用舞蹈动作技巧,不考虑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重要性、不具备良好的节奏感,那样,舞蹈就会缺乏美感、表现力和艺术的完整性,从而丧失了舞蹈所具有丰富感染力的艺术特性。

对于高师舞蹈专业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更应强调节奏训练的重要性。一方面,学生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如果缺乏节奏感,无论是舞蹈队形、动作、速度、幅度,还是在舞蹈姿态、造型等舞台效果上都会大打折扣,不但舞蹈画面会非常的凌乱,而且也体现不出舞蹈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2];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加强节奏训练,让学生更好地将身体的律动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让他们的舞蹈创编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具备一定的舞蹈编排能力,这也是成为一名优秀舞蹈教师的重要前提。在有关“节奏训练与强化”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设置时,可将《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这两门课程进行综合与整合,在一年级开设学时均为一学期(共18周,36学时)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并列为专业必修课程。采用因材施教、分类训练、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基础理论与音乐训练相结合,在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通过音乐理论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提高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

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舞蹈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艺术学科的内在联系和艺术特性,且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上也有一定的修养[5],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和要求。在针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理论课的教学中,应探索如何从丰富学生相关学科知识着手,培养其艺术修养,加强审美能力和提高综合能力,从而起到让学生全面发展、“专业性”与“师范性”并重的作用,这也是提高中小学舞蹈师资培养质量的关键。适当开设针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理论专业选修课,如:《艺术概论》、《中国戏曲赏析》、《音乐与文学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表演艺术鉴赏》、《艺术美学》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与舞蹈、音乐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的内容和特点,并对“学科综合”有所认识,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感受、思考、理解这些互相渗透的艺术材料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加他们的艺术素养,提高其人文素质的综合发展[6]。

总之,针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开展的音乐理论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在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同时,将掌握音乐及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作为提升艺术修养、增强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并充分考虑高师教育的教学规律及特性,明确教育方向,始终以培养具备一定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作为高师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常娟娟.论高师舞蹈专业中艺术实践课的教育价值[J].西昌学院学报,2010.

[2] 唐可.试论音乐课在舞蹈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0.

[3] 钱今帼.视唱练耳教学的多元化趋向[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

[4] 文剑.对少数民族地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职高幼师;舞蹈教学;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14-0103-01

我国的职高幼师舞蹈教学虽然也是强调学生对舞蹈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法的学习,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其他舞蹈专业的学习,有其独特性和专业性。我国目前对职高幼师的舞蹈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适用于这一课程的独特性。因此,我们要通过分析当前我国职高幼师舞蹈教学的现状,探索出适合职高幼师舞蹈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职高幼师舞蹈教学的现状分析

舞蹈课是我国职高幼师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基础课,在整个幼师教学体系中占有着重要地位。职高幼师的舞蹈教学分为舞蹈的基础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和幼儿舞蹈三个部分,其中幼儿舞蹈是舞蹈教学中的重点和核心。我国职高幼师舞蹈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法,即教师在课堂讲授舞蹈基本理论知识,在学生进行舞蹈实践技法的训练时,进行现场指导,手把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最快地掌握舞蹈的标准动作,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这种教学方法方便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安排。但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这种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老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只重视对老师的模仿而不愿独立思考,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二、对职高幼师舞蹈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想做好职高幼师舞蹈教学工作,首先就要努力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就要让学生认识到舞蹈的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舞蹈的理论知识,强调舞蹈动作的标准,就会无形之中加大舞蹈的难度,让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失去信心,同时会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感到枯燥无聊。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赏文艺演出中的舞蹈节目、舞蹈视频、亲身示范等方式让学生领会到舞蹈的美。如某职高的教师组织低年级的学生观看毕业班学生的汇报演出。在学生观看舞蹈演出后,教师会组织学生对舞蹈节目的主题构思、动作设计、灯光、音乐等方面进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舞蹈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新媒体技术也逐渐普遍应用于各类教学中,在职高幼师舞蹈教学中应用新媒体技术可以促进教学的发展。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手把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最快地掌握舞蹈的动作,但是关于舞蹈的风格、情感等学生很难有直观的把握。采用多媒体技术放映舞蹈视频,可以让学生对舞蹈的风格、情感获得生动直观的感知,有利于对舞蹈的学习。如某职高教师在进行蒙古族舞蹈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播放蒙古族的舞蹈视频,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蒙古族舞蹈热情奔放的风格特点,教师还播放了一些展示蒙古族风土人情的视频,视频中的蓝天、草原、牛羊及其蒙古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蒙古族舞蹈的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这位教师的教学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蒙古族舞蹈的时候不仅能够做到动作标准,也能掌握蒙古族舞蹈的神韵,做到了形神兼备。除此之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到许多不同种类的舞蹈作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舞蹈之美,从而提高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舞蹈的相关知识。

(三)在实践中学习

我们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舞蹈技法之后,就要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如某职高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参加文艺演出或舞蹈比赛,在学生参加这些舞蹈活动的时候,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舞蹈的主题构思、动作设计、背景、灯光、音乐等方面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而老师只是从旁指导。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锻炼了学生编排舞蹈和现场演出的能力。同时在这些舞蹈实践活动中学生也会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舞蹈理论、舞蹈技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会促进学生在以后的舞蹈学习中有目的地学习,在实践中取得进步。我国的职高幼师舞蹈教学还在不断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可能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要立足于实际,认真分析并解决问题,为我国职高幼师舞蹈教学探索出一条独特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赵敏.论职高幼师舞蹈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1(15).

[2]刘佳.浅谈职业高中幼师舞蹈的创新教学[J].科技致富向导,2013(14).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高师 音乐学专业 少儿舞蹈创编

少儿舞蹈编导课程是高师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能较好地创编少儿舞蹈是每个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是舞蹈教学能力中的高级行为方式。

作为舞蹈编导不仅要会编舞,还要会导演。少儿舞蹈编导就是根据舞蹈编导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少年儿童的角度出发,来探究适合具体人群的编排方式。少儿舞蹈创编虽然是面向儿童,但它也有自己的创作规律、理论体系、表现对象、社会作用和美学价值,从而构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艺术学科。从整个社会主义的舞蹈事业发展来看,少儿舞蹈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它在多姿多彩的舞蹈世界中起着其他任何舞种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要求在掌握舞蹈基础专业知识(包括基训、幼儿舞蹈、风格性民族民间舞的训练)的基础上,1、通过舞蹈理论的讲授与舞蹈实践的编排,学习少儿舞蹈不同形式的创编技巧,运用不同创编方法与各种技术技能,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少儿舞蹈形式、结构,区分并研究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在编排上的不同。还要让基础技能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鼓励他们大胆的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掌握各种儿童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把握童心、童趣等特征。2、学习少儿舞蹈教学法,向学生传授教学经验和现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教学能力,将学习过程与少儿舞蹈教育需要的实际联系起来【1】,毕业后能自如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胜任中小学各类节日和活动的舞蹈编排,将来可以满怀信心地走上工作岗位。

一、现行教学大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导向缺失,创编意识培养、创编实践和课外延续学习不足。课堂上很少安排创编,只是一味的灌输舞蹈动作、组合,造成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实践力都得不到开发,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

2、师范性质突出不够,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培养中小学音乐舞蹈教师脱节。没有通过实际调研,不了解当地基础音乐教育的需求,而盲目制定教学内容,教学计划,造成培养出的学生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育。

3、照搬舞蹈专业院校的舞蹈创编教材,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称,没有明显区分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在编排上的不同,针对性不强,带有盲目性。

4、对学生的实际创编能力培养不够,学时分配不科学。有些地方高校很少甚至没有安排少儿舞蹈编导课程,有的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合理科学的安排好教学内容。

因此,教学大纲的修订势在必行。

二、修订计划

1、通过调研,明确教学目标,建构符合中小学教育实际的教材体系。仔细研究《中小学教育纲要》、《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生艺术教育的要求;在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中小学对舞蹈教学的需求;考察借鉴各兄弟院校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2、利用课堂实验教学对本课程进行实践探索,不断改进、不断更新。

3、根据调研结果和实践教学研究,再进行分析、讨论,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案。

结合我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创编有针对性的、具有自主特色的少儿舞蹈编导教材,同时,密切关注少儿舞蹈教学领域的最新动态。

三、教学改革设想及实施途径

1、合理分配学时,着重实践部分

对与本课程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实践部分。本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各种舞台实践中,因此多举办各种演出,或进行创作比赛等教学实践,通过这些实训和舞台实践活动,让基础创编技能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

还可以大胆地把学生拉到大自然中,通过实地环境的认识,动作与情景相结合,引导学生找出动作的元素,通过与自然环境的情景交融来发展动作,编排动作组合。

还应组织学生到幼儿园、中小学观摩舞蹈教学过程,参与幼儿园、中小学的舞蹈创作与教学实践,教师也要多给学生提出指导性的建议,从备课到授课再到课外辅导,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各方面存在的差距,并加以弥补,不断提高他们少儿舞蹈创编和指导舞蹈实践的能力,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成为合格的中小学艺术人才。

2、加强即兴创编练习

通过即兴舞蹈创编训练灌输学生舞蹈动作的求异与创新理念,将成人舞蹈创编的某些表现手法灵活运用于少儿舞蹈作品创作之中,强化学生对少儿舞蹈作品结构、空间、时间、力等概念的把握,使学生在即兴创编中不断掌握和理解少儿舞蹈创编的方法和技巧。

3、遵循少儿舞蹈创编原则,体现少儿舞蹈特点

从儿童的心理出发,从形象性动作出发,体现童心、童趣、童真,根据教授对象的不同年龄特征实施有效的创编,区分少儿舞蹈不同年龄段在编排上的区别,以及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在编排上的不同。

4、扎根地域文化,弘扬民族民间舞蹈

教材的选择要突出地域特色,应该将本省本地区最优秀的传统舞蹈编进教材,地方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将传统舞蹈引入少儿舞蹈创编中,让地域文化为少儿舞蹈定位文化坐标,预设文化传统特性,提供文化生态资源,指明文化传承方向。地域文化对少儿舞蹈创作的影响表现出了文化层面的理论意义和与技术层面的实践意义,【2】如将淮河流域的传统舞蹈花鼓灯的动作元素融入创编中,使少儿舞蹈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创作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推动当地民间文艺的繁荣发展,服务地方文化产业。

5、改良考核方式

考核与评定的结构分五项,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分,评分标准:平时30%,期末70%。

舞蹈能力的考核:创编少儿舞蹈的能力占60%;幼儿舞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教材的理解,基本动作结构特点的分析与运用、讲解示范、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占25%;表演占15%。

考试形式:以舞蹈表演的形式,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以集体考试、公开课考试、即兴创编的方式等进行考试。

总之,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怎样开设好少儿舞蹈编导课程,需要根据地方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努力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新模式,这是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高师舞蹈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畅.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大舞台

[2]张海丽、杨传中.地域文化对少儿舞蹈创作的影响[J]北方音乐

[3]刘斌.高师舞蹈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科学教育家

[4]赵丽.论少儿舞蹈创编及其艺术风格——以安徽省淮南市少儿舞蹈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5]李婷.对高师少儿舞蹈师资生创编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第9篇

【关键词】大理市;体育舞蹈;发展现状

0 前言

体育舞蹈是随着社会与艺术的发展而进步的,我国体育舞蹈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技术水平还是略显逊色。体育舞蹈起源于英国,自1986年传入我国之后,以它特有的魅力传遍全国,不少体育爱好者与艺术爱好者都被深深吸引。为了促进大理市体育舞蹈的开展,对大理市体育舞蹈的现状较全面的分析,从中找出影响该项目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有效的措施与理论依据,为大理市的体育舞蹈发展做出贡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体育舞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中文体育核心期刊、排球教材、体育舞蹈专著、历年各体育院校博硕论文为主要参考文献,为文章的论述提供理论前提和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对体育舞蹈教练、专家学者、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体育舞蹈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的看法。

1.2.3 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的有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本文的论证支持。

1.2.4 问卷调查法

此问卷的整个发放是在大理市2个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和大理大学进行发放,共发放100份,回收问卷 100 份,有效问卷 100份,回收率 100%,有效问卷 100%。已符合了统计学要求。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体育舞蹈开展现状

体育舞蹈这几年来对社区体育文化开展一直是主角,研究者开始关注社区体育舞蹈的发展。袁晟慧在研究结论中表明:在社区的健身活动中,体育舞蹈已成为居民选择的主要项目之一。自北京舞蹈学院开设国标舞(体育舞蹈)专业至今,开设了体育舞蹈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 100 所,全国有超过半数的高校开设体育舞蹈的相关课程。体育舞蹈在高校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一些研究者从体育舞蹈在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也提出了一些见解。中的来说我国体育舞蹈在高校当中体育舞蹈已经开展的相当丰富了。

2.2 大理市体育舞蹈开展现状

2.2.1 大理市体育舞蹈教师参加培训情况

体育舞蹈教师的培训次数反映了,教师在该项目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更新程度。根据调查我们得知,参加过体育舞蹈培训班的体育舞蹈教师占总数的40%,并且其中一半都是高校教师;在攻读学位期间培训的教师占到15%。而从未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占到45%.可见,经过专业培训体育舞蹈教师大理市非常紧缺,呈现出大学教师居多。因此,建议除体育舞蹈协会培训机构开设培训班以为,大理市高校也开设培训班,这些培训班不仅对在校学生与教师进行培训,而且也对外培训,以便体育舞蹈的技术与教学内容得以快速更新与发展。

2.2.2 大理市体育舞蹈场地现状

体育舞蹈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硬件设施支撑,如:场地、音响等设备,硬件设施是开展体育舞蹈的物质基础。开展体育舞蹈的教学必须有形体房、标准场、音响设备等。通过调查我们得知,2所培训机构和1所高校,没有一块标准的形体房,都是受到场地设施的影响,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不得不经常改变教学地点,除场地外音响设备配备齐全,高校都是用多媒体与音响教学。由此可见大理市体育舞蹈开展的物质条件基本不能够满足,阻碍了体育舞蹈的发展。

2.2.3 大理市育舞蹈参与者参与动机

参与动机体现参与者对爱运动参与程度与理解程度。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强身健体是体育舞蹈参与者的主要动机,占70%排第一;塑造良好的体型,培养个人的气质排第二,占总2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舞蹈参与者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为主,但是对于真正的对体育舞蹈技术与训练并不了解,也影响了体育舞蹈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大体育舞蹈全面有深度的宣传是有必要的,从中提高体育舞蹈的参与人口。

2.3 当前大理市体育舞蹈发展面临的影响因素

首先,大理市参加过体育舞蹈培训班的体育舞蹈教师占总数的40%,并且其中一半都是高校教师;在攻读学位期间培训的教师占到15%。而从未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占到45%,可见,经过专业培训体育舞蹈教师大理市非常紧缺,呈现出大学教师居多。其次,目前大理市2所培训机构和1所高校,没有一块标准的形体房,都是受到场地设施的影响,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不得不经常改变教学地点。

2.4 促进大理市体育舞蹈的发展对策研究

2.4.1 提高体育舞蹈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

加快大理市体育舞蹈教师专业能力培养,首先对当地健身活动点的骨干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领导能力,做到持证上岗;其次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尤其是高校专业人才使用,同时利用专业教练员和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业余时间进行体育舞蹈健身活动指导,以此弥补体育舞蹈健身教练员和指导员的不足。

2.4.2 合理利用体育舞蹈场地与设施

健身场地是健身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其直接影响着健身人群活动的积极性和健身效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关注。政府部门加大体育舞蹈场地投资力度并且协调高校或者学校场地,利用当地资源,也就是学校的专业场地与学校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在当地体育舞蹈领域知名度也比较高,让体育舞蹈的场地与教师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更好的发展曲靖市少儿体育舞蹈。

3 结论

3.1 大理市经过专业培训体育舞蹈教师大理市非常紧缺,呈现出大学教师居多。

3.2 大理市体育舞蹈参与者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为主,但是对于真正的对体育舞蹈技术与训练并不了解。

3.3 大理市体育舞蹈2所培训机构和1所高校,没有一块标准的形体房,都是受到场地设施的影响,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不得不经常改变教学地点,除场地外音响设备配备齐全,高校都是用多媒体与音响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倩.我国高校舞蹈课程的推广与普及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6.

[2]郭慧.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