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工程训练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9 09:26:18

工程训练论文

工程训练论文第1篇

针对以上问题,长沙理工大学于2009年成立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其建设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大学生科技立项和学科竞赛为载体,以学生课内外科学研究及发明创造活动为主线,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方法、模式、机制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探索与试验,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土木类创新人才培养示范体系。经过近5年的建设,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并于2014年正式立项成为湖南省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土木工程创新训练中心的建设主要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训练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训练模式、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一是建设一支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科研和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二是扩大创新训练覆盖面,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训练方法。三是建立大学生科技交流平台和网络管理平台,形成创新实践资源开放共享的有效机制和学生自主学习与自由探索的有利环境。四是构建土木类创新人才培养支持与奖励体系。五是创新训练中心完善运行与管理模式,确保创新训练中心持续健康发展。六是建立与兄弟院校长期交流合作的平台。

二、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具体建设内容

(一)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加大创新训练师资队伍的建设经费投入,不断吸纳优秀人才加入,提高土木工程创新训练专职教师比例,确保创新培训稳步、有序地开展。加强双师型指导教师的培养,选送指导教师到企业培训;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通过传帮带等优良传统指导培养年轻教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即一个老教师指导一个年轻教师,在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聘请优秀企业人才加入指导教师团队,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高水平的创新辅导课或专题讲座。构建一支以专业教师、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术工人组成的优势互补的创新训练指导教师团队。

(二)扩大创新训练覆盖面,改革大学生创新训练方法

1.在土木工程专业试点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在2014版培养计划的夏季学期设立“创新学习与实践”环节,在创新训练中心实施。针对该环节,编写特色培训教材。2.创新训练中心对创新能力分阶段培养,骨干创新人才与普及人才共同发展。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分层次、不间断递进式培养。初级创新训练阶段:以一、二年级学生为主,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吸引有创新积极性的学生,通过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力学理论水平,初步了解结构设计,结构模型的制作方法,同时结合工程实践了解工程管理、成本分析和安全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中级创新训练阶段:以二、三年级学生为主,以大学生科技立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设计院或施工企业技术革新技术改造项目等为依托,以综合设计和自主创新能力训练为目标。高级创新训练阶段:以三、四年级学生和一年级研究生为主,以教师科研项目和企业工程技术项目为依托,如大型桥梁的施工监控项目、合作企业的施工技术难题、设计院的创新结构设计和工程结构的改造加固研究等,并及时将这些工程实践融入到本科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中去,以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三)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支持体系

1.建设力学理论与工程结构相结合、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中心的训练课程与内容将注重力学理论与工程结构结合。对初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基础性的力学理论专题培训,夯实其基本理论与基础,提高学生学习力学理论课程的积极性与兴趣。对中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有限元软件分析等专题培训,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对高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大团队创新项目训练,以企业的施工技术研究、设计院的创新结构设计项目、工程结构的改造加固项目以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为依托,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训练课程体系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向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的实践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让力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更为紧密。2.加大软硬件投入通过加大创新训练中心软硬件投入,共享学科专业平台资源,进一步扩大学生受益面,建设一个能够同时容纳200人以上的完全开放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每年吸引超过800名本科学生进入创新中心,力争累计训练学生数达15000人天/年。训练项目来源多样化,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转化项目、企业技术革新和改造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中心招标项目,支持学生的科学研究、创新结构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3.构建大学生学科竞赛支撑平台中心组织开展系列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如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周培源全国力学综合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结构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组织宣讲会、成果展览会,调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扩大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的人数,确保每年各类赛事参赛的学生人数在300人以上。以学科竞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改善了学风。4.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科技的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拓展和申报。创新训练中心每年寻求多家设计院或施工企业进行合作,吸引企业深度介入大学生创新训练的全过程,培养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突出的土木特质人才;鼓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促进土木工程教育回归实际工程。一是积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促进科技成果尽快向生产力转化;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深入到企业中去,了解、发现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在生产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兴趣。5.建设院校交流与合作管道以创新培训为主题,通过与湖南省人力资源协会协调,建立与省内兄弟院校长期交流与合作的管道,吸收和接纳兄弟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到创新中心开展实习和专题培训,中心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中心定期派出业务专精的教师深入兄弟院校进行现场指导,积极参加土木工程各类教学实践研讨会议,学习有效的创新教育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同时积极申请承办中南地区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和湖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增强与省内外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6.完善网络管理和创新学习平台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交流平台,完善土木工程创新训练网站,公布创新训练基地的全部实践活动,包括培训时间、内容、各类创新项目申报情况、学术研讨活动、仪器设备使用现状等。创新项目申报,各类科技竞赛活动的组织等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具体由创新训练中心办公室完成。

三、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运行与管理模式

中心成立跨学科、跨部门的创新训练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发展、学术交流、日常运行进行指导和监督。建立校内学生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创新训练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凡对土木工程相关结构的创新设计或结构模型制作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以团队形式申请,经考核批准后进入中心,可参加中心学期培训及暑期培训,有资格选修中心的专有课程,可使用中心会议室进行会议或者学习活动;中心采取项目管理制模式进行运作,学生可以自带项目,经评审批准后进入中心;中心也可以设立项目面向学生进行招标,获准立项的学生进入中心;省级以上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团队、学科竞赛决赛团队,经申请批准后进入中心。中心将为学生提供开展创新活动所必须的场地、仪器设备条件,并配备指导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项目要求或未取得实质进展的应作相应处理。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合理利用学校的学科竞赛经费,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对学生正常开展的创新活动一律不收取任何费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自主申报工作,争取教育厅和学校的项目和经费支持;建立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机制,扩大创新项目经费来源;与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争取企业的创新基金,解决资金投入与发展的瓶颈问题,做到专款专用。构建训练目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创新训练目标管理指标体系,研究主要观测点及评价办法,体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以激励为主的原则,重在培养学生的结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工程训练论文第2篇

[内容]

                一

    20世纪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在继承中国几千年教育的优秀传统,借鉴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探索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客观规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涉及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上获得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不可能在这里一一罗列,只能选主要的列举如下:

    (一)语文是工具,是交际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工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具。

    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上达成共识,应当说是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语文教学界取得的重要成果。

    语文既然是交际的工具,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那么,语文这个工具的运用必然伴随着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思想性。

    近年来有人提出了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论断。笔者认为,“人文性”只是“工具性”的自然延伸,并不能否定工具性。因为,所谓“人文性”,是指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在传播人类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实,如果语文不是工具,它就不可能充当文化的载体,也就不可能起到传播人类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二)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掌握语文这个工具的标志是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

    关于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本世纪曾有过多次大的争论。进入80年代以后,这种争论基本上停息。因为大家已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或曰“特有的任务”)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要进行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训练。

    “训练”的思想,是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个重要思想。早在三四十年代,他在谈到语文教学时,就多次使用过“训练”这个概念。六十年代初,他更明确地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可见,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就是一个训练的过程。

    语文训练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文字符号的训练过程。无论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训练,还是积累语言的训练,都必然是把语言形式和它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当做一个整体进行的。语言训练一旦离开思想光辉的辐射,学生面对的只能是一堆苍白、冰冷的符号。

    近年来提出的“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它所针对的是削弱听说读写训练的两种倾向:一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讲解、分析毫无意义的问答上,挤掉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二是只重视内容的分析,忽视了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四)语文训练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辩证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语言和思维统一发展的过程。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过程借助语言进行,思维的结果借助语言表达。因此,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统一,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五)语文训练是教师的“训”和学生的“练”相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训练成败的关键。

    语文训练中的“训”指的是教师的设计、指导、启发、示范和必要的讲解;“练”指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训”的目的是使学生想练、会练、练好。离开学生的“练”,“训”就毫无意义。因此,必须坚持以“训”导“练”,以“练”为主,“训”、“练”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六)语文训练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语文训练既要根据不同的阶段,突出不同的重点,又要注意许多最基本的内容(如字词)在任何一个训练阶段都是不能忽视的。

工程训练论文第3篇

【关键词】水面舰艇部队;训练管理;成熟度;实施方法;评估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training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 in surface ship force

HE Yao1,2 LI Hai-lin1

(1.Dept. of Management Engineering, Naval Univ. of Engineering,Wuhan Hubei 430033,China;2.Center of Equipment Acquisition, Naval Dept. of Equipment, Beijing 100071,China)

【Abstract】In the training activities of surface ship, training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military training,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military training, making the military training close to the combat training. The level of training management plays a direct impact on combat effectiveness. In this paper, the theories of management maturity are referenced, the training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 of surface ship is established, a methods of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on train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is explored. Which contributes to assess the training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for naval troops, and find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various stages of training management, besides, it also contributes to fully realize the actual management situation for the higher authorities, and provide a clear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training management.

【Key words】Surface ship force;Training management;Maturity;Implement method;Assessment

0 引言

海军水面舰艇部队训练,是指水面舰艇部队为掌握水面舰艇及其武器装备、技术器材的操纵使用,熟练水面舰艇单独或协同其他兵种遂行海上作战任务,全面提高水面舰艇部队海上作战能力所进行的技术、战术训练[1]。海军水面舰艇部队训练管理,是指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管理者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和海上综合作战能力,依据海军军事训练法规、制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军事训练实施科学计划、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正确指导、有效调控,使水面舰艇部队训练的各种资源发挥恰当的作用,不断提高部队军事训练质量和效益的管理活动[2]。以美军为代表的军事强国,在军事训练的管理活动中,大量借鉴了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3-5],起到了明显的管理效果。目前,在我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的训练管理活动中,缺乏一种能够有效评价部队训练管理水平的工具。部队管理人员很难直观的从全局上掌握部队总体的管理水平和各个管理阶段的管理状况。造成了水面舰艇部队对于自身管理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及薄弱环节难以及时发现和改进。一旦问题出现,通常的解决方式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一个可量化的、阶段性的改进目标来全面的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训练管理人员“施训方”的主导地位难以有效发挥,部分受训对象训练积极性不高,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阻碍了训练质量效益的提高。

1 管理成熟度概念

在管理领域,成熟度模型是一个热门话题。1987年,位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SEI),首先在软件行业从软件过程能力的角度提出了软件过程成熟度模型(CMM)。经过该研究所反复修订,成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模型[6]。SEI将软件过程成熟度模型定义为:用于定义、实施、测量、控制和改进其软件过程的一种阶段性描述[7]。该模型可以使得对现有过程能力的确定,以及对软件质量和过程改进的重要问题的识别变得方便,从而为选择过程改进策略提供指南[8]。自CMM面世以来,在各国软件界中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其在解决软件过程存在问题方面较为成功,使得其它相关领域也纷纷采纳并效仿其模式,出现了许多基于CMM的模型,比如人员能力(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K-PMMM)、系统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 (SE-MM)等等[9]。

为了掌握水面舰艇部队训练管理水平,并对训练管理水平进行量化评价。本文借鉴并引入“训练管理成熟度”的概念。通过对训练管理成熟度研究,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分析水面舰艇部队训练管理中存在的短板问题,提出提升管理水平的建设性建议。为达到这一研究目的,本文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成熟度理论是否适用于水面舰艇训练管理?二是应用成熟度理论进行水面舰艇训练管理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在解决这两个问题后,我们可应用成熟度理论,针对水面舰艇部队训练的具体内容,进行管理的成熟度评价,并给出提高训练管理成熟度的有效措施。

2 水面舰艇训练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建立

军事训练活动也可看作特殊的项目管理活动[10],对舰员的训练也与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有共通之处。因此,运用成熟度理论解决训练管理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合理的运用成熟度理论的经验及方法,可以帮助水面舰艇部队改善训练管理能力和水平,取得水面舰艇部队内部和外部的训练管理人员以及有关领导机构对训练管理能力状况的信任,及时发现管理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持续不断的改进,最终起到提高部队训练管理水平的目的。

在水面舰艇训练管理中运用管理成熟度理论有以下三方面意义:

一是对水面舰艇部队当前训练管理水平有总体的把握和认知,为下一步水面舰艇部队训练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指明了方向。

二是可以对训练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与分析,找到训练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短板,为训练管理水平的改进提供支撑和依据。

三是有利于训练管理实施者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及时掌握改进后的训练管理水平,为新的管理优化提供支撑和依据。

根据水面舰艇训练管理的特点,结合现有管理成熟度的相关理论,可以建立一个水面舰艇部队训练管理的成熟度模型。该训练管理成熟度模型应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初始级、管理级、量化级和优化级。如图1所示。

3 水面舰艇训练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实施步骤

成熟度模型的具体实施过程是成熟度理论应用于水面舰艇训练管理的重点。水面舰艇训练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4个阶段:模型的建立阶段、评估阶段、改进阶段和继承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及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水面舰艇训练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实施过程

3.1 模型的建立阶段

模型的建立阶段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建立模型实施团队和模型实施培训。在该阶段,水面舰艇部队训练管理部门需要使部队人员了解训练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开展水面舰艇训练管理成熟度模型工作的意义。“成熟度意识”的建立是做好训练管理成熟度工作的前提,应在部队内部建立训练管理人员和相关受训人员初步的“成熟度意识”,形成全员重视训练管理工作和开展成熟度模型工作的良好氛围,为后期开展成熟度模型应用打下基础。同时,训练管理部门应建立成熟度模型实施团队,模型实施团队应由水面舰艇部队主管训练的相关领导、部队机关有关专业的业务长、资深的高等级舰艇长、教练舰长和训练管理部门抽调相应兼职参谋人员共同组成,其成员组成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水面舰艇训练管理成熟度模型实施团队人员组成结构

模型团队负责人(可由水面舰艇部队主管训练的有关领导担任)领导模型实施团队开展相关工作,总体把控模型实施团队的工作进度。模型实施全过程的具体工作,由训练管理部门的兼职人员负责。模型建立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见表1。

表1 模型建立阶段工作汇总表

3.2 评估阶段

评估阶段是模型实施的关键阶段。在该阶段中,模型实施团队利用问卷调查法或者专家评分法得到相应的评估数据。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获得水面舰艇训练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建立相应的成熟度评估模型或评价指标体系。在应用评估模型分析并得出部队训练管理成熟度所处的阶段和初步的短板问题后,应根据需要进一步以访谈的方式,详细了解处于该阶段的训练管理重要的短板问题所在,形成水面舰艇部队训练管理成熟度诊断报告,并交由训练管理部门审核。该阶段模型实施团队需要进行的主要工作包括:确定评估模型中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成熟度评估分析,分析结果的沟通和形成管理成熟度诊断报告。评估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见表2。

表2 评估阶段工作汇总表

在采用调查问卷法进行评估分析时,由于训练管理涉及到部队的所有层级,问卷的发放也应覆盖到部队内的所有层级,尤其是舰艇上的官兵等普通受训人员。因为普通受训人员是训练管理活动的具体行动者,其对部队训练管理水平的认识最为直观。在回收问卷后,模型实施团队可视情运用一些定量化的方法,对训练管理成熟度水平做出初步评价,并获得部队现阶段训练管理的短板所在。

在采用专家评分法进行评估分析时,可根据需要成立相应的专家评分团队。评分指标和标准的确立应符合成熟度模型的评估需要,从训练实践和管理的角度综合考量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使专家的评分结论为模型的顺利实施服务。应重点考虑吸纳舰队级的训练管理决策人员、水面舰艇部队中主管训练以及训练安全的军事和政工领导、资深的高等级舰艇长和部队有关专业的业务长共同组成评分团队。获得专家对各项指标的评判数据后,得出部队目前训练管理成熟度阶段和短板问题。

在条件允许时,以上两种方法可结合使用。

通过以上两个方法获得的结论只作为对部队训练管理成熟度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通过与部队各层级人员的进一步沟通,了解成熟度水平和管理问题短板存在的具体原因、具体方式。本次沟通的层级应包括水面舰艇部队机关的领导,司、政、后、装等部门下属的相关科室领导及人员,部队各舰艇的舰艇长、舰艇相应的部门长以及舰艇普通受训人员。

最后,模型实施团队应形成诊断报告。诊断报告在报经训练管理部门审核后,形成最终诊断报告。诊断报告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诊断结论。包括水面舰艇部队现阶段所处的管理成熟度等级、训练管理的短板所在。二是对诊断结论的说明。包括水面舰艇部队成熟度水平的具体表现,以及各评价指标的具体得分和相应分析;在管理短板问题上,需要通过具体事例说明情况。三是解决方案的简要描述。模型实施团队需要对管理短板提出简要的解决方案,为下一阶段的改进工作打下基础。

3.3 改进阶段

在改进阶段中,模型实施团队需要依据诊断报告,结合部队实际情况选择改进方向、确定改进内容,制定改进方案,在改进方案中应同时考虑改进相关的配套管理体系。

成熟度诊断报告中包括了水面舰艇部队训练管理中存在的许多短板问题,但是部队和模型实施团队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解决所有的问题。模型实施团队需要从众多的短板问题中判断并选择出部队最为迫切且较为容易进行改进的方向。在训练管理部门进行诊断报告审核时,也应着重分析报告中改进方向的合理性。改进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见表3。

表3 改进阶段工作汇总表

根据明确后的改进方向,模型实施团队需要进一步确定改进内容,并制定改进方案。改进方案中,应该明确改进目标、内容、方法、节点和责任人。在制定方案的同时,模型实施团队还需要与模型实施中可能涉及到的水面舰艇部队有关部门、科室等人员进行充分沟通,使相关部门了解模型实施情况并获得其一定的支持和理解。改进方案在获得水面舰艇部队的广泛认可后,便可实施改进。改进过程中,模型实施团队还需要对方案进行有效管控,以便达到预期效果。

一般情况下,对于水面舰艇训练管理的改进,都会涉及到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配套管理体系的相应改进。因此,在改进训练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对配套管理体系进行改进。

3.4 继承阶段

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工作,水面舰艇部队的训练管理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出现的管理问题也会得到相应的解决,但模型实施团队的工作并未结束。在模型实施的继承阶段,模型实施团队还需要对本次模型实施工作进行总结和继承,并制定模型的再次实施计划,使水面舰艇部队的训练管理问题的处理形成闭环,以便促进部队训练管理的持续改进。

模型实施团队在模型的实施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实施资料,包括文档类资料和一些非文档类的信息,如模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这些原始的文档需要由模型实施团队进行相应的整理、分析和加工,使之成为对以后的模型实施活动产生重要的价值的资料。在对实施资料整理分析后,模型实施团队还应按照一定的规范将资料进行归档入库,以便于实施后评估和再次进行模型实施时查阅使用。继承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方法见表4。

表4 继承阶段工作汇总表

模型实施后的评估,在工作程序上应与评估阶段相同,但可相对简化,只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估。通过对比前后的评估得分并结合改进方案,模型实施团队便可直观的发现改进效果是否明显,进一步可以分析并得到改进后的水面舰艇训练管理成熟度水平较以前有较大提高的结论。

水面舰艇训练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实施是一个持续不断并循环往复的过程。模型实施团队在实施后评估结束后,水面舰艇部队应该根据实施后评估的结论,结合部队实际,制定水面舰艇训练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再次实施计划,从而保证水面舰艇训练管理成熟度水平不断提升。

4 结语

本文以水面舰艇部队训练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运用管理成熟度理论,建立了一套水面舰艇训练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实施步骤和流程,使水面舰艇训练管理活动形成了一套合理的评价、改进、再评价的总体方案,并且将训练管理中出现的短板问题形成闭环。通过训练管理成熟度评价,训练管理人员可以清晰的了解到目前部队所处的管理成熟度等级,使训练管理人员和部队上级单位清晰的把握训练管理改进的目标,为水面舰艇训练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永义.海军军事训练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2]刘杭军,戴生斌.海军军事训练信息化管理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0,03:4-5.

[3]伍敏,刘德增.借鉴美军管理经验做好我军人力资源规划[J].军事经济研究,2006,09:58-60.

[4]王瑞.美军院校开展管理案例教学的理论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02:68-71.

[5]王永彪.外军管理概论[M].北京:出版社,2007.

[6]乔华.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理论研究综述[J].科协论坛,2009(2):143-144.

[7]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The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and the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D],USA: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2002.

[8]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软件过程改进指南[M].刘孟任,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工程训练论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科研人员;教练员;运动训练

随着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科学的指导理论、训练方法,以及先进的科技产品越来越多的介入到了运动训练的过程当中。仅仅依靠教练员的经验和运动员的汗水来提高运动成绩的时代已经结束,依靠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知识体育时代”已经来临。[]如何进行科学的训练也已成为现代运动训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几年来,我国训练实践中的体育科研人员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对于我国竞技运动训练来说,体育科研人员的工作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运动训练实践中体育科研人员的主要工作有哪些?体育科研人员怎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价值?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完善体育科研保障体系

陈小平认为:“科学训练”是一个运用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手段对运动训练进行指导的过程。它的实现并非是科学与体育训练的简单相加, 而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过程[2]。徐本力认为: “科学化训练”是一个体系,是以科学理论与科学原理为指导, 在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下, 广泛运用现代科技成果, 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对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实施最佳化控制,以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和创造最优异运动成绩的过程[3]。可以看出科学化的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作为训练实践中体育科研人员,就必须配合教练员,充分发挥自身所长,将系统论、控制论、以及信息论运用的到训练实践之中,完善训练体系,增加体育科研保障力度。完善的体育科研保障工作主要有以下八方面(见图1)。主要内容包括对运动员成长过程的家庭背景、外在环境、及各生理心理特征进行分析评估,为科学选材提供参考;对运动员比赛和训练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各种机能指标评定运动员体能状况、疲劳恢复及运动损伤情况;通过各种训练、恢复和康复手段促进运动员体能恢复,对运动损伤进行预测、预防并组织损伤后的康复训练;合理安排运动员膳食,帮助运动员科学饮食;通过心理辅导和训练,解决运动员心理障碍问题,消除不良情绪,树立信心;收集和分析比赛、训练相关情报,为教练员、运动员提供各类有益信息;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训练器材、比赛器材以及测试器材。

二、深入训练实践,跟踪服务

一方面,真正将科研工作深入到训练实践之中,了解并解决训练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训练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组织力量进行重点攻关、有的放矢地进行科研保障工作。使整个科研活动切实围绕训练过程中的实际需要进行计划和安排,并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手段展开工作,提高科研工作的实效性,最终使科研工作成果能够转化成为实际的运动成绩,真正起到对科学训练的指导作用。

另一方面,提倡科研人员对运动队进行长期的跟踪式服务。运动训练不但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坚持提供全程式的科研服务工作,制定长远的、细致的科研工作目标和计划,才能真正地切合训练需要服务于教练员和运动员。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工作中即要尽可能地注重细节,让科研工作渗透到训练中的每一个方面,又使科研工作管窜于整个训练始末,至始至终地服务于训练。实践也证明,在不少的运动队建立起的直接参加训练实践的科研课题组确实为运动队发现并解决了一些重要的技术难题,极大地提高了运动队的训练水平。

三、加强体育科研人员与教练员、运动员之间的沟通配合

体育科研人员与教练员、运动员都要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运动训练实践与体育科学研究两者是竞技体育训练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方面。脱离了训练实践的科学研究必定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理论,最终会失去它向前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离开了体育科技支持的训练实践也绝不会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出的力流的汗最后都会变成无用功。作为一名体育科研工作者应当加强体育科研人员与教练员、运动员之间的沟通配合,通过之间良好的互相合作使训练实践和科研工作两者更好地促进和融合,以助于竞技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

首先,体育科研人员要对教练员训练目标、训练计划、训练方法、训练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了解教练员的执教风格及其执教习惯,判断教练员所要面临的技术难题。以教练员为中心,急教练之所急,想教练之所想,培养训练中与教练员的共同语言,建立共同认识,使教练员了解彼此在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从中得到所需要的帮助,更好地组织安排训练工作。

其次,在我国,一些教练员与科研人员的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隔阂”。前者关心“如何提高运动成绩”,侧重于凭借经验开展训练,训练中缺少一定的科学理论和体育科技的运用,训练科学化程度不高。而后者更注重“理论上解决某一方面的难题”,缺少训练中的实践经验,甚至有些科研人员脱离了训练实践,躲进小楼“闭门造车”。所以作为一名体育科研人员,一方面需要在工作中避免“教条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开展工作,特别是在训练经验方面要多向教练员和运动员虚心请教,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科研人员要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抛弃“经验主义”式的训练和“不搞科研照样拿冠军”的错误想法,提倡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态度,不断提高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促进“科训一体化”。

再次,重视教练员和运动员体育理论和文化知识学习的工作,可以通过举办学习班、培训班的形式,也可以通过提供学习参考资料的形式,不断丰富强教练员和运动员知识理论水平。近年来, 国家体委和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各级运动队教练员、运动员理论知识学习,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但是在开展工作中一定要避免“ 形式主义”,要讲求实效。

最后,科研人员应该积极探索并建立起科研人员与教练员协同工作的合理机制,详细分工、明确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四、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体育科研人员所应提供的训练保障涵盖内容丰富,包含了多个学科的高度结合,需要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也就成为了科研教练展开工作的基础。所以,体育科研人员需要坚持的学习来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结构,提升自身各方面素养,提高科研工作的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萍.试论奥运会带给体育科研人员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体育科技,1995,7(9).

[2] 陈小平,于芬.我国普通高校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构想――以清华大学跳水队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

工程训练论文第5篇

20世纪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在继承中国几千年教育的优秀传统,借鉴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探索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客观规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涉及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上获得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不可能在这里一一罗列,只能选主要的列举如下:

(一)语文是工具,是交际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工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具。

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上达成共识,应当说是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语文教学界取得的重要成果。

语文既然是交际的工具,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那么,语文这个工具的运用必然伴随着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思想性。

近年来有人提出了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论断。笔者认为,“人文性”只是“工具性”的自然延伸,并不能否定工具性。因为,所谓“人文性”,是指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在传播人类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实,如果语文不是工具,它就不可能充当文化的载体,也就不可能起到传播人类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二)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掌握语文这个工具的标志是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

关于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本世纪曾有过多次大的争论。进入80年代以后,这种争论基本上停息。因为大家已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或曰“特有的任务”)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要进行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训练。

“训练”的思想,是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个重要思想。早在三四十年代,他在谈到语文教学时,就多次使用过“训练”这个概念。六十年代初,他更明确地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可见,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就是一个训练的过程。

语文训练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文字符号的训练过程。无论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训练,还是积累语言的训练,都必然是把语言形式和它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当做一个整体进行的。语言训练一旦离开思想光辉的辐射,学生面对的只能是一堆苍白、冰冷的符号。

近年来提出的“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它所针对的是削弱听说读写训练的两种倾向:一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讲解、分析毫无意义的问答上,挤掉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二是只重视内容的分析,忽视了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四)语文训练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辩证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语言和思维统一发展的过程。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过程借助语言进行,思维的结果借助语言表达。因此,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统一,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五)语文训练是教师的“训”和学生的“练”相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训练成败的关键。

语文训练中的“训”指的是教师的设计、指导、启发、示范和必要的讲解;“练”指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训”的目的是使学生想练、会练、练好。离开学生的“练”,“训”就毫无意义。因此,必须坚持以“训”导“练”,以“练”为主,“训”、“练”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六)语文训练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语文训练既要根据不同的阶段,突出不同的重点,又要注意许多最基本的内容(如字词)在任何一个训练阶段都是不能忽视的。

这是语文训练的一个重要特点。不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语文基础,简单划分若干阶段,每个阶段突出一两个重点,是不足取的;一旦划分阶段,就把每个阶段的训练重点绝对化,也会严重影响语文训练的成效。

(七)语文训练的最终目标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这种能力就是语文学科的自学能力。最终目标,不是到“最终”才培养,必须从语文学科的启蒙阶段就要开始。可见,培养自学能力,既是语文训练的落脚点,也是语文训练的出发点。

语文这门学科是最适宜于自学的一门学科,语文这个工具也必须靠自学才能真正掌握。当然,自学的要求随年级的不同可以有所不同,自学的因素随年级的升高应当逐步增加。即使是一年级学生,只要学会了拼音,就可以借助拼音阅读,借助拼音识字。

(八)语文训练的主渠道是课堂,但课堂不是语文训练唯一的渠道。以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九)发挥汉语拼音在语文训练中的多种功能,在学生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利用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发展学生语言,是语文训练启蒙阶段的一项创造。

学汉语和识汉字的矛盾,是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的难题之一。利用拼音帮助阅读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当然,这对拼音教学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如何在不增加学生的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尽快过拼音关,成了一个新的难题。不过,在没有更理想的办法之前,这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十)语文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学生的作文。小学生作文是一种练习,它不同于成人的写作,更不同于文艺创作。因此,对小学生的作文,一不能要求过高,二要敢于放手,三要培植兴趣,四要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解脱出来。

既然我们在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完成任务的基本途径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已经获得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而且将这些认识写入国家的法规性文件教学大纲之中,那么,为什么教学中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仍比比皆是,而语文教学总是处于效率低下的状态呢?

原因很多,也很复杂,这里只能列举几个方面。

(一)理论研究的成果尚未转化为广大教师的认识。

教学“大纲”是教学理论研究成果中已被实践反复证明并在理论界基本形成共识的内容的概括,它基本上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按道理讲,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十分熟悉教学“大纲”,透彻理解教学“大纲”的内容,但事实上,真正熟悉教学“大纲”的为数不多,比较深透地理解“大纲’精神的为数更少。因此,目前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组织广大语文教师认真学习“大纲”,使“大纲”的基本观点、重要规定植根于教师的头脑之中。

(二)应试教育机制严重制约着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实践。

这是长期以来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钱梦龙先生曾慨叹:“现在语文课内教的一些东西,对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基本上不起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当前不少教师处处注意与考试对口,而现在某些颇为风行的试题模式又不能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因此,学生在语文课上花了大量时间学到的东西,除了用于对付考试外,实际上都是些基本无用的“应考语文”。(参见《人民教育》1997年第2期《飞红点翠写春光——访特级教师钱梦龙》)这里主要是针对中学语文讲的,可小学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一种状况呢?能把责任仅仅推到老师们头上吗?我认为不能。老师们之所以处处注意与考试对口,是应试教育的机制迫使他们做出的选择。因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燃眉之急。

(三)在某些理论问题上,我们还没有作过深入的、实事求是的探讨,而理论上的哪怕一丝一毫的偏差,都会导致实践中的巨大失误。

无论从宏观上看,还是从微观上看,语文教学中都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这里仅列举几点,作为引玉之砖,以期引起理论界的深入研究。

1.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关系问题。

在这方面,流行的说法是: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如果这里的语文知识,指的是识字、积词,记住了若干句子、片段或诗文等,那我们可以赞同“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的诊断;但如果这里的语文知识指的是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等学科的知识,就值得商榷了。因为,“迄今为止,编入课本的那些语修逻文的知识,基本上是语言学家、文章学家研究出来的属于原理定则、常识概念的东西,是一种静态描述的学科知识。这类知识对语文有用,但无大用,可是我们却一直说它是基础。说一个学生基础没打好,就是指的这些知识没学好吗?我们要求学生具备的所有语文能力都是建立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吗?显然不是”。(引自1996年第1期《课程.教材.教法》陈日亮先生的文章)

那么,语文能力是怎样培养的呢?“获得运用工具的技能,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知识为基础,由知识到技能;另一种是直接传授,由技能到技能,知识起辅助作用。我认为语文属于后者。”(引自1996年第7期《课程.教材.教法》刘国正《我的语文工具观》)“学生学习本民族语文,多数情况是‘能力在先,知识在后’,而不是相反。就拿幼儿园儿童来说,别看他们年龄小,他们已经会说不少互相连贯的话,具有相当可观的口头表达能力了。这种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当然是不断实践、不断学说话的结果,而不是先学习知识再转化能力的结果。”(引自《文汇报》1996年12月9日孙光萱等《能力在先,知识在后——语文学习规律谈》)

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用一些同志的论述,并不是要全面否定语文知识的积极作用,只是想从中引出下述结论:

第一,笼统地讲“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是不符合学习语文的客观规律的。

第二,有些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但到底具体有哪些语文知识是基础,尚需认真研究。

第三,语文的有些理论知识并不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但它对语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章知识等。

第四,有些语文知识,既不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没有指导语言实践的作用。如文学常识等。

作这样的分析,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现在教学中的不少微效劳动就是由于大讲一些无用或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造成的。

本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不讲语法、修辞的理论知识,不涉及名词术语、可我们不少老师却在课堂上大讲这些知识,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地区还在考这些知识。

2.语文教学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

我这里说的课堂教学,指的是课本的教学。

工程训练论文第6篇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为检索数据库,以“关键词”为检索项,以“高等工程实践教育、工程训练、工程训练中心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检索内容,“2000―2013年”为研究时间段,检索到相关文献共计1127篇。

2. 研究方法

本文综合文献计量法、科学知识图谱识别及文献法,对我国2000―2013年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且系统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揭示我国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研究热点及其变迁情况。首先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主要是通过统计研究文献发表数量的时间变化,确定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研究变化趋势;其次,进行科学知识图谱识别,主要运用科学计量学的Citespace软件对所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实现对2000年以来研究热点主题的可视化分析;运用文献法对筛选出的代表性文献进行全文解读,深入了解并揭示信息载体中所包含的关键内容。

二、文献计量分析

通过绘制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研究文献发表时间分布表,能够对近14年的研究文献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直观的比较。如表1所示,2000―2013年,我国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研究文献,虽然在部分年度略微波动,但是从整体上看,明显呈现递增趋势。其中,2004年文献发表数量为62篇,增长率为113.79%;2008年文献发表数量为108篇,增长率为33.75%;2013年文献发表数量为166篇,增长率为22.06%,都出现了大幅度增长。这一时期,正值我国实施“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了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政策文件,推动了这一时期相关研究成果的产出。

表1 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研究文献发表时间分布表

2007―2013年,这一阶段的研究文献占全部检索文献的77.54%,是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研究成果的高产时期,也是稳步增长时期,这不仅仅是国家政策的导向所致,也是理论界对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研究不断加深的结果。

三、研究热点分类

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相关的1127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绘制出关键词共现变迁的时区图谱(略)。在此基础上,利用这一软件的词频统计功能,以2007年为分界线,将2000―2013年分为两个阶段,选取核心关键词,考察这两个阶段关键词词频的变化情况(如表2);对关键词所代表的宏观领域进行聚类,可以将我国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研究热点分为工程训练、工程能力、工程素质、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而比较研究热点的变迁情况。

表2 高等工程实践教育关键词词频变化比较表

主要聚类 关键词 2001―2006年 2007―2013年 比较结果

词频 词频

工程训练 工程实践 10 26 16

工程训练 59 363 304

工程训练中心 35 135 100

金工实习 12 37 25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0 8 8

工程能力 实践能力 5 26 21

创新能力 10 52 42

综合能力 0 14 14

能力培养 0 9 9

工程实践能力 7 16 9

工程素质 工程素质 12 36 24

工程意识 2 9 7

创新意识 5 12 7

素质教育 5 6 1

创新教育 3 14 9

大工程观 0 12 12

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 0 38 38

教学模式 0 23 23

教学质量 0 15 15

教学方法 0 14 14

课程体系 0 9 9

实训教学 0 7 7

教学改革 0 61 61

教育认证 0 2 2

实验教学 0 15 15

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5 7 2

培养模式 0 22 22

校企合作 0 13 13

产学研合作 0 3 3

人才培养 7 23 16

以上述两个阶段的变迁结果为标准,不难发现,2000年以来,教育界对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研究热情不断高涨,研究视野逐渐开阔,研究范围稳步扩大。在工程训练这一主题聚类中,从对金工实习的初步探索演变到对工程训练中心和工程训练教学的大规模研究;在工程能力这一主题聚类中,随着对工程技术人才期望值的提升,教育界更加关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工程素质这一主题聚类中,随着工程实践教育的开展,以全面的工程素质培养引领工程实践教育和教学发展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出来;在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主题聚类中,2007年之前基本处于空白阶段,但是随着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权重日益扩大,教育界开始积极探索如何以健全的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来促进高等工程人才质量提升的问题。

四、研究热点变迁分析

1. 工程训练

通过表2可以看出,2007―2013年工程训练和工程训练中心两个关键词词频变化量最大,这说明了教育界对工程训练与工程训练中心的关注度一直在提高。从20世纪的金工实习到21世纪的工程训练,随着高等工程实践教育主要表现方式的转变[1],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开展工程实践教育及教学的校内平台,在高等工程实践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1―2012学年每个部级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年均服务本校学生人数为7203人,受益学生专业数平均达到46.94个,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工程训练是以工程训练中心为平台,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学习工艺知识,亲身感受制造过程的系统化实践教育方式[2]。通过工程训练,学习者能够获取工程技术知识,接受工程文化的熏陶,提高工程素质,同时发现利用常规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激发自身的实践热情与创造灵感[3]。鉴于工程训练的优越性,教育理论界提出应该充分挖掘工程训练“训练情景的真实性、训练体系的先进性、能力开发的个性化、发展模式的开放性” [4],将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成为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培育场所、优质教师的培训基地、创新实验室、工程项目发源地 [5],促进工程训练中心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2. 工程能力

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整个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入门基础层、专业技术层、综合应用和创新研究层三个实践体系[6],培养学习者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实践、设计开发与综合创新的能力,为从事工程与技术行业做准备。这些能力不仅仅是教师指导学习者开展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标准,更是衡量学习者学习效果,检验高等工程实践教育输出质量的指标。从表2可以看出,理论界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在实践能力研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更加看重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将研究的重点一步步向创新能力的养成倾斜。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核心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维系高等工程教育长期发展的灵魂,是改善工程实践教育和教学的着力点,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开展工程实践。

高等工程实践教育涉及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学习者的工程能力的养成也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可以从创新开放运行机制、教学师资队伍、日常经费规章制度、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管理监督机制等方面着手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其中,加强跨学科间的交流,构建跨学科平台是基础;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把握学科发展现状和要求是前提;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是关键[7]。

3. 工程素质

高等工程教育以其严格性、规范性,为高等教育树立了学科教育的典范。但是高等工程实践教育在严谨规范的基础上,不能忽略了人文情怀与伦理道德的渗透,不能忽视现代工程文化的熏陶。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成熟,不仅仅要求学习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工程技术,更要有健康的工程意识、高水平的工程素质,遵循工程伦理,科学规范地运用知识与技术。

基于“大工程观”的理念,有学者提出工程素质既包括宏大、复杂、多学科的工程视野与科学基础素养,又隐含了人文情怀与工程组织素养[8]。全面的工程素质是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的意识先导与精神保障[9]。但是,工程素质的提高需要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双管齐下。因此,应该从改善工程训练中心软环境、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更新工程实践教学观念、重视渗透工程意识、调整教学计划与考核标准中工程素质的比重等方面着手培养学习者全面的工程素质。

4. 教学体系

高等工程实践教育注重发挥学习者主体的动手实践能力,但并不忽视教学的作用,而是将教学更适切地为学习者的实践操作提供基础服务与引导。表2提供的统计信息表明,2007年以后,高校开始明显关注提高高等工程实践教育与教学的科学性问题,更加注重把握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

2011―2012学年,部级工程训练示范中心提供的工程训练课程受众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平均比例达到49.33%[10],工程训练教学体系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仍然缺乏系统理论指导,教师梯队不合理,队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等制约工程实践教育整体发展的问题[11]。针对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学者们提出贯彻“素质、综合与创新”三注重的教学理念[12];建设“学历、经验与年龄”结构均衡的“三师型”教师队伍[13];开发适合不同学习对象与学习阶段的“工程认知训练、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创新训练”的模块化教学内容[14];实行“启发、自学与讨论”三结合的教学方法[15];借鉴“双证制”认证模式,将工程训练与职业技能挂钩,在培养学习者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为学习者提供资质证明 [16]。

5. 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具体开展,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开展服务于工程人才的培养。由表2可知,虽然2007以前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有了少量研究,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工程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工程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开始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探索顺应时代变化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既要符合现代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趋势,又要体现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功能定位与校本特色 [17]。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合作模式在高校、企业、科研单位的教育资源共享基础上,将教育与生产、科研、实验有机结合[18],能够为工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工程环境,实现人才优势的充分挖掘,提升高校工程教育的质量;同时,企业可以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中获得经济利益,达到教育效益与经济利益的双赢。因此,在工程人才的培养中,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被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接受。此外,CDIO工程教育模式作为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成果,为学习者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塑造个人能力、构建团队关系、养成工程系统能力提供了参考,也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 。

五、当前工程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工程训练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现的高等工程实践教育教学的新模式,较好地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工程教育国情,也符合全球“教育回归工程,教学回归实践”的发展趋势。对应这种新模式快速发展起来的工程训练中心已成为我国工科或有工科专业高校的重要教育资源,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由于对工程实践教育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前期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改革进程,以及工程人才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工程训练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明显的甚至是很突出的。例如“工科教育理科化和实践教育狭隘化”的问题[19];如何准确把握高校综合性工程训练资源教育、教学功能定位问题;如何改革现有的工程训练课程使之与理论课程教学更好地结合的问题;如何推进在校学生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训练,以及如何将校内的工程训练与在企业的工程实践有机结合的问题;如何改革现有的高校人事制度,解决高校工程训练教学队伍的人员引进和提升培训问题等。对于高校工程实践教育和教学的发展而言,这些既是当前的重要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理论研究不能滞后于改革实践的步伐,希望这些难点问题能够尽快成为相关理论研究的热点课题。

标准是尺度,规范是底线,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是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高”战略的重要一环。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工程训练学科组正在积极推进该项工作,将分别从工程训练的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展开。新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规范是否能够真正对工程实践教育和教学的发展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前提是我们对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能否在更深层次上有所认识和把握,我们的理论层面上的研究是否能跟得上。

六、结语与展望

工程训练论文第7篇

【关键词】疗养院;非现役文职护士;急救技能;训练

2005年6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布《中国人民文职人员条例》,标志着中国人民文职人员制度的正式建立。建立和实行文职人员制度,是中央军委在新时期推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1]。近三年随着非现役文职人员的陆续聘用上岗,针对此类人员的特点而开展的集训,是以“训练与实践相结合、救治与军事技能相结合”为目标,使非现役文职人员尽快完成由地方向军队任职的角色转变。《条例》也明确规定,文职护士根据军队需要参加作战、军事演习、军事训练和处置突发事件,因此,文职护士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军事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2]。为达到上述目标,我院于2009年4月对非现役文职护理人员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战地急救技能集训,参训的护理人员共89人。在战伤救护技能训练中,突出了战场背景条件下的救治,采用了“三步训练,一项考核”(简称“三训一考”训练法),“三步训练”即教室精讲示教、实验室分组练习、训练场综合训练;“一项考核”即战场背景条件下的救治考核,以强化实战救治能力[3]。现将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训练对象非现役文职护理人员89人,其中男1人,女88人;年龄跨度22~27岁;学历构成:本科10人(11.24%),大专79人(88.76%)。

1.2训练方法

1.2.1精讲理论及示教结合非现役文职人员的特点及实践的要求,编写了专题讲义,制定了训练实施计划,并制作多媒体课件,组织具有丰富战地救治理论和经验的医护人员精讲理论知识,着重讲透重点内容及操作要点,明确避免训练误区,增强训练效果。

1.2.2实验室分组练习①分解练习。按照重点、难点或操作程序,分别进行触摸颈动脉方法、仰面抬颈法、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分解练习,实施逐次递进训练方法,在分解练习的基础上,便于强化训练现场救治操作程序。②程序练习。现场救治操作程序的训练,是在分解练习完成的基础上进行训练[4]。最先进行单人程序救治,重点训练操作动作规范性、有效性和程序的连贯性;再根据参训者的素质进行合理配对,进行双人救治程序训练,训练中重点训练配合的协调性及技术操作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参训者现场救治的能力。

1.2.3训练场综合训练针对非现役文职护士未接受过任何的军事技能战术动作的实际情况,模拟在真实战场的背景条件下,如何对伤员进行有效、可靠的紧急救治是训练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1.2.4战场背景条件下的救治考核根据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完全模拟战地实际情景,按操作流程中的每一步骤进行严格考核。

2训练结果与讨论

2.1提高了战地救治的训练效果战地基础训练过程,采用了“三训一考”训练法,配合多媒体教学技术,引进“苏醒安妮”标准教具,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训练,使训练过程更具科学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强调师生互动,缩短了训练周期,减少了训练时间。同时,激发了参训者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训练效果,使文职护士真正体验军人生活,提高了文职护士对军队的认识,从思想上实现最初角色的转变,并尽快融入其中,适应军队疗养院工作的需要[5]。通过对89人的考核,通过率100%,优良成绩者76人,优良率达85.39%。

2.2针对性训练特点突出非现役文职人员无实战经历和战伤救治的经验,也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故缺乏了军事素质[6]。如何使非现役文职人员尽快掌握战地急救技术,达到《条例》中应有的基本军事素质和救治技能,此专项训练设计就应紧紧围绕参训者的实际需要和对技术掌握的规律来进行,做到符合实际,贴近实战[7]。训练中应抓住文职人员无实战经历和战伤救治经验这一特点开展训练,以强化实战救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晓丽.努力建设高素质军队文职护士队伍的思考[J].护理杂志,2007,24(1):1-2.

[2]黄咏梅,窦红梅,等.聘用护士到文职护士角色转变的实施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7,7(6):51-53.

[3]李巍,朱京慈.现代野战护理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269-373.

[4]王蕾,李武平,宋向阳,等.战伤救护五项技术演示及互动模拟训练系统的设计[J].护理杂志,2008,25(2):67-68.

[5]杨明,刘香杰,吴迪.军队医院聘用文职护士试点工作的做法和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7,7(4):53-54.

[6]王莹,王茜,潘霞.军队疗养院非现役文职护士管理的难点和对策[J].护理杂志,2007,24(4):81-82.

工程训练论文第8篇

0绪论

高等工程院校培养的面向21世纪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知识、创新精神和大工程意识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工程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因此,建设一个具有相当规模、设备先进、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并且能基本涵盖现代工业体系内容、适应现代工程技术发展需要的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成为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办学基本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

1发展现状

近年来,实践教学的发展引起了国家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我国许多高等工科院校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极为重视工程实践教学,相继成立了校内工程训练中心。从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国内各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均是在原有金工教研室、金工实验室、校机械工厂和电子厂或电工、电子工艺实习中心的基础上,通过添加先进的加工设备、教学手段和引进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后整合组建而成。

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于2007年元月将原机电总厂下属的教学培训中心与挂靠教务处的电子实习培训中心合并组建而成,目前是我校大学生开展工程设计、工程制造、工程管理及创新设计竞赛的实践教学基地。“中心”大楼的建筑面积达到2.1万余平方米,按教学内容划分为先进制造技术、切削加工技术、热成型技术、电子技术实践、大学生竞赛专题、大学生团队项目、工业工程实践、工业设计实践、教学研究及运行管理等九大功能区域。“中心”拥有各类教学设备和仪器1074台套,固定资产6476万元,主要承担全校57个本科专业以及一定数量的外校学生的工程训练教学任务,同时承担开放性实验实训项目以及高层次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的实践指导和制作任务。“中心”年接待各类训练学生6500名,年完成训练任务55万人时数。

2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目标

工程训练中心应建成达标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具有优异的教学水平,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成为我国理工科大学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质量工程和进行创新实践教育的重要基地。积极贯彻工程实践教学新的课程教学目标: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校工程训练中心近期建设目标为:

(1)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展综合工程实践教育,使学生在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等多方面都得到训练和提高。

(2)承担部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教学任务。

(3)服务于学科建设,积极争取科研项目,为科研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硬件支持。

(4)训练中心要全方位开放,为学生提供比较宽阔的大工程背景,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5)使训练中心建设成为本地区的实践教学研究中心、师资培训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

3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理念

工程训练中心倡导“体验教学”的理念,遵循“过程”就是“结果”的评价原则,教学建设取得了丰富的建设成果。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中心的各层次项目训练,使学生获得对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的基本认识,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础技能和实践知识,初步建立起“大工程”意识,同时要求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投入,使工程训练中心处在历史上最佳的发展时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以内涵建设为新时期的工作重点,实施以能力为本的文化建设战略,以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科学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致力于以能力为本的体验教学建设,基于未来工程师能力的需求来打造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大平台,开展大学生团队项目训练,组织专题设计竞赛,支持未来工程师协会,加强技能培训服务,开发实习、实训课程以及产学研合作教学项目等,不断丰富体验教学形式,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4工程训练教学体系改革

以工程训练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工程实践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改革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工程训练教学的新模式。

(1)建立一整套先进、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系列化、模块化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及大工程实践环境。

(2)制订教学大纲、教案、实习指导书、实习报告册、实习图纸、工艺卡及考核规范等教学文件。

(3)自编并出版发行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实习》、《机床数控技术及编程》等。

(4)制订并完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指导人员岗位职责文件及各项管理制度。对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指导人员要有培训规划和培训措施,建成一支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5)对理论教学、实习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增加理论教学学时,使其能满足我校办学目标及专业特色。

(6)合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配置齐全的挂图、模型、教具、陈列品、投影仪、录像机等,要有一定数量适用的CAI多媒体课件及电教设备。

(7)精选、完善传统制造技术,强化基本操作技能,增加对制造工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拓展了注塑成型、线切割、冲压、陶艺、钳工装配等训练项目。

(8)增加先进制造技术训练内容及时间:非机类专业在工程训练课程中达到10%以上,机类、近机类专业达到20-35%,为本校及社会学生职业技能数控培训百余人次。

(9)改革优化实践环节。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实验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

(10)作为大学生创新设计制作比赛基地,机械系同学利用工程训练中心设计制作的产品参加2009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制作大赛,获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一个。

(11)正在开发机械制造训练多媒体课件,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利用此系统自主研发开设的“金工实习”课程荣获“江苏省优秀精品课程”称号,目前正准备积极申报部级示范精品课程。

5今后工作目标

(1)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工程训练中心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2)开发网络教学平台,逐步办成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3)不断增加现代技术实践训练项目,如激光加工、快速成形等,增加数控机床,使传统技术实践项目与现代技术实践项目的时间比达到1:1。

(4)精心设计综合训练、创新训练项目及研究性教学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工程训练论文第9篇

关键词:组训方法;高校军训;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姜宁(197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武装部,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选修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Y13-2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146-02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观要求,是为国防和军队提供高素质后备力量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各高校已基本开展了大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但发展层次参差不齐,如何提高大学生军训工作的整体水平,真正发挥普通高等学校军训工作的优势和作用,是各高校全体军训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军训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普通高等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新生军事训练的有利时机,积极探索有效的组训方法,构建科学的高校军训运行机制,努力推动大学生军训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必将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军训工作面临着训练人数多、工作任务重、组织协调复杂等困难,做好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组织领导至关重要,我们要坚持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是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出现责权不符、程序不畅的矛盾,严重影响管理效率。在大学生军事训练过程中实行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旨在建立一个职权清晰、权责明确、流程顺畅的管理机制,为保障学生军事训练质量提供组织领导条件。

1985年,我国开始在部分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军训试点工作。多年来,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着眼点,紧紧围绕我国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要求,依法组织实施。经历近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普通高等学校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学生军训运行管理模式,取得了明显效果。我国高校大学生军事训练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由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统一领导,由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军事领导机关、各普通高等学校进行分级管理,实行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高校大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涉及军地双方诸多部门,协调工作难度大,需要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我们要注重发挥分级管理部门的职能,理顺工作关系,严格按照学生军训计划和要求,拟制本级的实施计划,并负责组织施训和考核验收。同时,各级学生军训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工作协调,统筹研究、协调解决学生军训中的有关问题,确保各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集中训练与分散教学相结合

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受时间、内容、场地、对象、教员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训练方法上仅采用单一形式,很难完成训练任务,取得预期训练效果。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应采取集中训练与分散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1.集中训练就是军事技能训练的集中

学生军事技能训练的内容和科目很多,如果采用分散训练,既不便于实施,也很难提高训练质量。把条令条例教育、轻武器射击、战术等科目训练集中安排,可以在集中学校教学力量的同时,又能给全体参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从而提高训练质量。同时,集中训练时间,有利于巩固训练成果和解决重点、难点课题。具体时间上应视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高等院校学生集中训练的时间要保证2~3周,避免训练时间过短不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2.分散教学就是军事理论教学的分散

要分散安排军事理论课授课内容,摆脱在军事技能训练过程中以讲座形式集中安排军事理论教学,这样既较好地解决了训学矛盾,同时又保障了理论课授课质量。各普通高等学校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军事理论教学课目分散安排在军训之后各周进行,保证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在进一步巩固军训成果的同时,为学生逐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学生军事训练过程中,集中训练和分散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舍弃其一都将会影响训练的效果。另外,高校在组织训练过程中,要严密组织,精心安排,真正做到分散而不松散,集中而不“统死”。

三、技能训练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德育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军训过程中技能训练是基础,德育工作是核心。要想使短期的军事训练发挥长期的教育效果,就要做到技能训练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1.令行禁止的军队素养与严于律己的行为规范相结合

在学生军事训练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开展文明行为规范教育,是高校军事训练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军事训练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准军事化的管理,以军人的规范要求学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军人气质;同时,以严明的纪律和条令条例约束学生,培养学生形成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具有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纪律观念。教官在日常的队列训练中,要求参训学生必须听从指挥,严格按照要求准确完成全部动作,学生通过反复严格的练习,真正形成“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的仪表,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可见,只有严格的行为规范训练,才能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服从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养成雷厉风行、严谨细致的行事作风。

2.整齐划一的队列训练与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相结合

集体主义是人们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学生军事训练过程中,不仅要进行整齐划一的队列训练,更重要的是在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集体主义观念,要让学生懂得没有彼此的照应、互相的协作,就不会有整支队伍的动作一致、整齐划一。弘扬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不单单是说教,还要通过军训会操评比、军歌合唱比赛、寝室文化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训练实践中理性感悟集体主义的深刻内涵,进而使这种理性感悟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素质。同时,经过集中队列训练形成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也将会深深地根植在学生心中,成为学生一生永久的精神财富。

3.耳濡目染的军队管理与传统美德培养相结合

学生军事训练的内容是学军,其核心是学习军人之德、军人之品、军人之美。在军事训练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军旅生活,切实感受军营威严,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对全体参训学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通过教官的言传身教和准军营的耳濡目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当代革命军人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部队的优良传统、军人的高风亮节逐渐成为了学生的道德准则。同时,学生们在接受严格的管理之余,还能亲身经历艰苦的训练,既练身更练心,真正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毅力,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严格训练与心理调试相结合

我国国情导致现阶段的适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经历了一个完全舒适放松的暑期生活后,带着紧张兴奋的心情进入到陌生的环境,并开始了艰苦的军训生活,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在进行严格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否则,在抵触情绪下进行的军训不仅事倍功半,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出现极端情况。因此,在学生军事训练过程中,要做到严格训练与心理调试相结合。

1.做好军训的动员工作

军训前要召开动员会,使学生在思想上真正做好吃苦的准备。通过对学校军训历史和卓越成绩的介绍,通过军队优良传统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使学生清楚高校军训的目的和意义,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艰苦的训练之中。同时,要强化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学生独立生活和适应艰苦环境的信心与勇气。

2.做好军训的激励工作

在经历军训开始的兴奋期后,学生会进入疲惫期,这时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激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定战胜挫折的信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消除学生因疲劳、想家等原因引起的消极情绪,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军训生活。

五、短期训练与跟踪问效相结合

大学生军事训练通常是在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进行。军事训练后,学生在思想觉悟、组织纪律、军事技能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短期的训练成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消磨掉。因此,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深入挖掘大学生军训的育人功能,打好“持久战”,实现形式、环境变了,但军训教书育人的宗旨不变的目标。

1.抓好军事理论的课程深化

各高校要认真对待军事理论教学工作,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落实教学任务,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延续和巩固学生军事训练成果。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广大学生不断深化对军事知识的掌握,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始终保持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奋发向上的奋斗精神。

2.抓好军训制度的贯通融合

把部队管理的好经验、好传统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融入到学生在校生活的全过程,坚持请销假、开会整队入场、上课考勤、定期出早操、定期检查内务等各项制度。抓好以教室和宿舍为重点的规范化管理,把巩固军训成果与创建文明宿舍、文明教室等活动结合起来,与校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与评优、评奖结合起来,使学生始终保持军训养成的好习惯。

3.抓好军事活动的组织引导

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馆和革命旧址,纪念缅怀革命先辈,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五四”青年节、“八一”建军节等节日,组织国防知识讲座、军事图片展、军歌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军事知识,拓宽学生的军事视野。通过这些军事活动的组织引导,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巩固和延伸了军训成果,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军事训练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意志品质的磨练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学校德育教育的大环境中,放到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大视野中,放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大使命中,才能深刻体会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大学生军训的规律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组训方法,努力构建科学的高校军训运行机制,真正实现高校学生军事训练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