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民收入调查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30 19:19:05

农民收入调查

农民收入调查第1篇

关键词:农民生活;收入状况;消费特点

中图分类号:F32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045-02

一、农民收入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文通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运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操作,对山西省大同市1000名农民进行了调查,并深入农户,取得了可靠的数据,同时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来考察和探讨农民的生活现状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制度的构建。

1 农民收入现状。在对农民收入来源的调查中,76%的农户务农,有16%的农户外出打工挣取家用,可见农户的收入来源较为狭窄,大部分还是靠辛苦劳作维持家用。有80%的农民受教育程度是中学文凭,也就是说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凭借多年娴熟的种植技术稍获薄利。在调查中,我发现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是呈正相关的,充足的知识和技术储备可以引导农民更好地利用新技术、新品种,能找到良好的销售信息和渠道获得更多收入。

2 农民支出现状。农民在消费方面主要还是侧重于基本的生活消费,消费集中在衣食住行。家中有子女的农户负担会很重。因为子女的教育费用在农户眼中也是一笔不可小看的数目。但是很多辛勤劳作的农民由于种种原因还是无法满足家庭支出,部分农民背上债务负担,而这其中以子女教育支出比重稍大,“看病贵”的问题也依然困扰着农民们。

3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影响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是农民对政府的惠农政策十分拥护,其中减免农业税占了76%,可见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农民缺乏创新意识,不易接受新兴事物。在调查中,56%的农民认为缺乏资金,20%的农民选择缺乏劳动力,由此可见,中国农业仍然是一个劳动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

4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查。农民对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的推广较为拥护,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治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在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满意度的调查数据显示,82%的农民表示较为满意,这说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得以逐步推广。

在多天的调查走访中,我为农民算了这样一笔账,农作物以玉米为例,家庭平均种植面积15亩,以去年为例,在种植初期,玉米种子21元/亩,播种价格是18元,亩,地膜800元,在作物生长期,玉米至少要灌溉两次才能成熟,每度电费用为0.68元,化肥(主要是二氨)一袋100斤价值200元,耕地每亩18元,合计270元,玉米平均收获1300斤/亩,去年玉米收购价格为0.78元,斤,这样算下来,在去除运输费等等,农民收入年仅万元。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1 农资价格的上涨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也带动了农资需求,使得农资价格不断上涨,这其中化肥价格上涨最为引人注目。在走访中,一位农民告诉我,化肥二氨的价格连年上涨,今年更有可能达到250元,袋,国家重视三农千方百计为农民谋利益,但是农资价格一涨再涨,将农民从惠农政策中得到的实惠被农资涨价所抵消。此外,通过全国种子市场观察点信息分析,2008年全国杂交玉米种子市场价格比2007年涨6%―8%,平均每公斤涨0.6~0.8元。

2 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但农民人均耕地严重不足,使得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明显偏高。

3 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观念因素的限制。在调查中,反映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同收入状况是有密切关系的。农民具有高素质,观念开放有远见,容易接受新兴事物及观点,开拓创新,引进新品种,掌握新技术提高产量,增加收入。而思想保守传统的农民仅仅是凭借多年种植经验挣钱养家糊口。

4 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负担过重。“上有老,下有小”是很多农民家庭负担过重的原因,其中子女教育费用支出最多。农村一直以来都是国家计划生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加上重男轻女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村家庭平均至少两个孩子,这无形中加重了家庭负担,根据曾经的调查数据中,在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在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2.6%;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25.9%和23.3%。再者,农村老人不像城市退休工人一样可以在老年按月领取养老金,保障晚年生活,农村老人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年轻时劳动积攒下来的钱和儿女的赡养,而且老年人体弱多病,更是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但是令人振奋的是,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发出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决定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这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子女上学难、负担重的问题,让农民的孩子也上得起学,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

三、农民消费状况

1 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较大。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1200多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一半以上。这种消费比例特征预示农民生活消费支出费用有一半是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上,离小康水平基础性消费还有一定的距离。

2 医疗消费负担中。虽然现今农村中正在普及农村医疗合作社,为农民就医治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对于本身经济基础底子薄的农民来说,一旦家里有人生大病,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因病还贫、因病致贫的社会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3 农民子女教育费用高。教育花费一直被广大农民视为头号家庭开支,尤其是家中子女众多或是子女就读于高中、大学花费更是高昂,这无疑成为了农民头顶的一座大山。

4 人情消费重。农村人情风历来是比较严重的,名目繁多,无论是喜事、丧事,大大小小都要宴请众人,收红包,而且礼金的数额也是有增无减。而很多家庭并不富裕的农民也要打肿脸充胖子,不堪重负。

5 消费也占到一定比例。部分农民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并且农村缺乏一定的娱乐基础,所以总是在闲暇时聚在一起,加之人们普遍存在侥幸心理,甚至不惜血本投身。

我所走访的几个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人均收入仅仅

3000元左右,消费仅仅集中于生活必需品,简单来说,较高的收入和较轻的负担以及对未来支出的轻松期望是促进农民消费的主要原因,相反较低的收入和较重的负担以及对未来支出的紧张期望是引起农民消费不旺的主要原因。

四、对农民增收的思考和建议

1 增加财政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农民增收要加大对中国农村公共品的投入,让农村也能享受到公共财政的实惠,这对于缓解三农困境中农民最迫切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困难具有重要作用,农民负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在减轻负担后,便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生产,进一步增加收入。

2 发展乡镇企业,提供致富信息,增强农民致富本领。乡镇企业一直以来都是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只要充分的结合当地实际,总结成功经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导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政府帮助提品信息和有关销售情况,帮农民早日找到致富道路。

3 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已经实行的农村医疗合作社与农村养老保险等保障措施切实的解决了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但由于制度不完善,国家对农村的支出只有少数用于农村扶贫和救济,而且在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中,国家几乎没有承担什么责任,在去年发生的上海市社保基金一案曾轰动一时,不仅仅因为其挪用数额巨大,主要是案件的背后给我们以启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这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可以安享晚年。

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问题引起了一系列的农村社会问题,地方不仅生产靠老人妇女,而且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家庭内部矛盾难以协调,再加上农民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问题造成负担沉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缓慢。因此,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以免变成一纸空文。使农民收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农民收入调查第2篇

农民收入增长现状及特点

一、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近五年渭滨区农民收入增长情况

(一)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渭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为2818元,年达到5679元,是年的2倍,年平均增速19.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了291元、591元、811元和1168元,增幅分别为10.3%、19%、21.9%、25.9%。(单位:元/人)

(二)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工资性收入也就是劳动报酬收入。包括了农民参加农村集体组织、各类企业与单位、外出务工等所得的工资性的货币收入,直接构成农民纯收入。年,渭滨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024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6%;比上年增加了434元,增长27.3%。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从年的1065元起每年以17.4%的平均速度递增。工资性收入的稳定增长,成为农民纯收入稳步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财产性收入总量占比较大,转移性收入增速平稳

渭滨区城市化进程由不断加快到目前趋于平稳,农村居民以租赁房屋和土地补偿为主的财产性收入大幅度增加。年,渭滨区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到97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2%,比年增长1.4倍,年均递增23.9%。其中,租金收入421元,占财产性收入的43%,比年增长90%。以各项惠农政策为主的转移性收入逐年增加,年,渭滨区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28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比年增长68%。年均递增13.9%。其中:救济金、报销医疗费、退耕还林还草、扶贫款、粮食等补贴人均171元,占转移性收入的59%,比年增长2.6倍。

(四)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呈多元化,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经营意识不断转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年,渭滨区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达到2390元,比上年增长22%,年-年年均增长19.6%。其中,人均从第一、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分别为745元、731元、914元,分别占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的10%、45%和17%。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非农产业收入已成为主要来源。由于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大量农民走出土地,加入到二、三产业行列。年,渭滨区农民家庭从非农产业得到的收入人均为1645元,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69%。其中,人均交通运输业收入达到621元,人均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经营收入为828元,两项合计占家庭经营收入的61%,是5年前的3.9倍。

二、“举措到户”全面调查数据分析近两年渭滨区农民收入增长情况

(一)以培养创业型农户,增加劳务型农户,发展种养型农户和兼业型农户,消灭贫困型农户为目标,实现农民全面增收。年创业型、劳务型、种养型、兼业型、贫困型农户户数分别为990户、8278户、2355户、3923户、293户,同比分别增长0.4%、2.1%、-2.6%、-2.6%、-4.3%。人口变动情况如下:

(二)-年五种类型农户纯收入增长情况

年五种类型农户中创业型农户纯收入与其他类型农户纯收入之间的差距较大,与贫困型农户纯收入的差距继续增大,年差距是6倍到年达8倍之多;劳务型、种养型以及兼业型农户发展比较均衡,但其增收方式单一,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从年预计数据看,劳务型和种养型农户纯收入增速超过10%,较快增长;创业型和贫困型型农户纯收入增速9%,增速稳健;兼业性农户纯收入增速7%,增速平缓。

(三)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6824元,比年增加995元,增长17%。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2491元,增长14%,家庭经营性收入人均3133元,增长18%,财产性收入人均724元,增长21%,转移性收入人均426元,增长19%。

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综观过去的五年,渭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贡献。农民收入尽管有了增长,且收入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市其他区县比较,人均收入还不高。按总量看:年渭滨区的5679元在全省名列第八位,与第一位雁塔区的7948元人均相差2269元,差距较大。按增速看:前三位分别是榆阳区27.1%、渭滨区25.9%、金台区25.2%,比第三位的金台区仅高出0.7个百分点,形势不容乐观。分析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与城市居民比较,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年,渭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679元,净增1168元,增长2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口径略小于纯收入)为16612元,同比增长23.2%。(二者的区别在于从形态构成上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一种形态,即价值形态。它只是反映城镇居民的现金收入情况。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形态有两种,一种是价值形态,另一种是实物形态,主要是指农民自留的粮食、食油、蔬菜、肉禽蛋等。它不但反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情况,也反映了农民的实物收入情况。)前者总量仅相当于后者的34.2%。也就是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可见,农民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市民,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城乡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二)财产性收入对纯收入的贡献不容忽视

年以来,财产性收入在纯收入中的比重以15.5%的速度逐年增加。其中: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人均由年的74元增加到年的243元,年平均增长34.6%,成为财产性收入中的“重头戏”;租金收入由年的人均222元增加到年的421元,年平均增长17.3%,是财产性收入的又一大项;相应的利息收入也由年的人均28元增长到年的人均221元,以每年平均68%的速度快速增长。这“三大项收入”构成财产性收入的支柱。但是,财产性收入中的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属突发和偶然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它的快速增长从某一方面来说,将使农民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减少,使农民增收发展后劲不足,影响农民增收的潜力。因此,农民收入的增加应主要靠生产性收入来实现。

(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人的发展潜力值得关注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调查显现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调查共涉及224人160个劳动力,突出表现为:一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绝大部分。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是:11%为小学及以下,55%为初中,25%为高中,9%为大中专以上。二是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劳动力掌握较为复杂的劳动技能,且技能较为单一。由于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和劳动技能的单一,许多农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科学、准确地判断市场变化规律,在生产经营中出现负效应或微效应后,便心灰意冷,感到增收无门。

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重要位置。但是,因为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掌握先进技术能力较差,成为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一个制约因素。其一,掌握先进技术能力与城市下岗职工比较,没有技术优势。与城市待业青年比较,没有文化优势。与远郊县农民比较,没有吃苦精神和心里承受能力优势。其二,在已转移劳动力中,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应对劳动力市场能力较差,而他们的劳动报酬低,收入增长缓慢是不争的事实。其三,鉴于前两种情况,相当一部分思想保守、满足于有吃有穿、生活过得去就行的农民,尤其是靠房租过日子的人,干脆呆在家里什么也不干,土地变现得到的补偿金也被他们当成了消费资金。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农业效益低下

渭滨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企业相对较少,农民出售的只是最原始的初级产品,缺乏精细加工产品,使得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环节相脱离,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形成的高额利润不能向农业回流,形成了农业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

农民增收的对策及建议

当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千方百计采取综合性措施,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

1、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将传统的种粮转变为附加值高的种养业和深加工并举。渭滨区年末实有耕地面积76690亩,人均1.3亩,在这有限的土地上,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绿色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壮大优势产业。以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带动农业链的延伸,带动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同时,鼓励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的发展,加强同农业科研机构的联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的服务力度。围绕城市需要,大力发展城郊型生态农业。

二是发展以农业生态旅游,休闲游为特色的旅游服务行业。休闲观光农业把单一经营农业的农民变成经营特色产品、旅游、房地产项目投资的商人,把资源优势地理优势变成了产品优势、文化优势、经济优势。渭滨区要进一步重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给这个朝阳产业以更多扶持:一是税收,在起步阶段,前三年给予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的农户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二是信贷,建立休闲观光农业信贷扶持基金,确定一批区级重点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建设项目,加大信贷帮助;三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扶持跟农民增收密切相关的农家乐等项目的发展;四是建立专门协调机构,整合农林、旅游等相关部门资源,通过专门协调或指导机构,协调处理农家乐、休闲农庄等发展的矛盾问题,从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特色项目等方面,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行为的规范管理,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突出“三抓”:一抓规模化,即龙头企业发展。通过扶一批、引一批、靠一批、“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培育壮大渭滨区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和完善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建成几个新兴蔬菜瓜果卫星批发市场,加快农产品流通。二抓标准化,打造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既要加快现有品牌企业发展,还要培育新的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并使其由区域性品牌向全省、全国性知名品牌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三抓信息化,即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是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抓好农产品检验、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业信息网络三大体系建设。强化区、镇、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建立乡镇农业信息网站,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推广良种良法,搞好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

3、加大农民经营二、三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服务。改变过去那种小打小闹,以家庭作坊式为主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增加二、三产业经营企业的技术含量,要有叫的响的品牌、叫的响的产品、叫的响的技术。市场服务,要有专业性市场建设,产品销售网络建设。

4、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能素质与诚信。

一是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着重抓好外出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加强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使培训内容与岗位需要紧密结合,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适应市场的能力。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政府应当在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诚信的培训,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素质低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二是开展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根据劳动力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培训规模和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探索和完善“订单”、“定向”、“储备”等培训模式,努力争取使培训与用工单位和就业市场的需求相一致,以需求定培训,以就业带培训。

三是开展“树先进,找差距,改变落后观念”教育。争取在每个镇树立1-2个就业典型,以点带面。并有计划地组织部分有条件的村到发达地区去参观,开阔眼界,让群众亲身体会与发达地区农民在生活、收入、就业观念上的差距。通过培训和宣传,变农民“以农为本”、“以土立业”的守旧观念为“敢想、敢闯、敢试、敢干”的现代农民观念,教育农民克服“小富即安”宁愿守旧摊,不愿闯新路的思想观念,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向现代农业过渡,向非农产业的广阔领域进军,向城市加速流动,谋求自身更大发展。

5、壮大就业载体,拓展劳务转移空间

一是努力整合城乡资源,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将本市城市建筑业、运输业、饮食业、社区服务业、休闲娱乐业等行业发展中的辐射影响通过有关组织与零散相结合的方式作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点领域;二是全面清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为城乡劳动力就业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要规范有序地组织劳务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务输出与就业服务政策,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和信息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工作,不断扩大输出规模。切实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新的产业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政府还应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管体制和法律体系,使农民外出从业的就业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促使更多的人外出就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6、增加财产性收入,以财生财

农民收入调查第3篇

一、调查源起

县农民收入多年来一直存在两个指标。一个是国家统计局调查队通过120户抽样调查的指标,截止20__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2017元;一个是由调查队提供,县统计局上报市统计局的农民收入指标,截止20__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1929元。两个指标长期并存,虽然差距只有几十元,但对外形成了很大的误导。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剩余劳动力转移较多,农民家庭收入情况到底怎样?根据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的指示,该局组织人员对农民家庭现金收入开展了调查。调查工作为期一周,于20__年7月26日至8月日进行。

二、调查经过

这次总共调查乡镇17个,它们是罗卜田、晓坪、禾梨坳、罗旧、岩桥、大洪山、杨公庙、土桥、洞下场、碧涌、大垅、板山、罗岩、麻缨塘、竹坪铺、木叶溪、五郎溪,包括21个村、84家农户、302口人。调查按照上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人员根据预先设计的表格所设计的问题提问。

根据统计口径,农民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具体内容附表)。根据这四项包含的具体内容,逐一向被调查农户提问,把农户的回答记入表格相应的栏目中,通过电脑录入汇总数据,得出调查结果。

三、调查显示的农民收入的特点

据调查统计汇总显示,今年1-7月份,被调查302户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总收入人均达5306元,比今年同期预计的全县农民现金收入2241元多3065元,增长了136.8%;比今年同期的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828元多848元,增长了17.6%;是今年同期预计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396元的36.9%。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为4193元,占现金总收入79%;家庭经营性收入人均为950元,占现金总收入17.9%;转移性收入人均为163元,占现金总收入3.1%。农民现金收入呈现的特点:

1、工资性收入中,打工收入为主,而打工收入又主要以外出打工(本乡以外)收入为主。乡内打零工人均收入61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14.6%;乡以外从业收入人均3548元,占工资性收入84.6%。

2、家庭经营收入中,主要以粮食蔬菜瓜果销售为主。粮食蔬菜瓜果销售收入人均660元,占家庭经营收入69.5%;畜牧家禽销售收入人均209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22%;渔业收入人均5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5.6%;林业收入人均28元,占家庭经营收入2.9%。

3、转移性收入中,主要以各种政策性补贴为主。粮食补贴人均100元,占转移性收入的61.4%;报销医疗费补贴人均47元,占转移性收入28.8%;亲友赠送(人情往来)人均8元,占转移性收入4.9%;养老金收人均4元,占转移性收入2.5%。

从上述情况看,被调查农户的现金收入主要是工资性收入,这块收入占到了农民现金总收入的78.4%。家庭经营收入只占到总收入的12.5%,其他占9%左右。这表明,当前农民收入主要以打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

四、调查数据的可信性及对全县农民现金收入推算结果

这次调查采取进村入户面对面提问的方式进行,数据来源是真实可靠的。所调查的17个乡镇中,一类乡镇4个,二类乡镇7个,三类乡镇6个,农民外出务工数和收入数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根据302人占全县32万农村人口的比重,除去城镇人口和贫困人口数进行推算,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大致在4477元左右。

五、建议

1、加速推进城市化,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本县打工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一方面为农民开辟更广泛的就业门路,另一方面方便农民工照料家庭。

2、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集约经济。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灵活有效的流转机制,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集约经济,培育粮食蔬菜瓜果、畜牧家禽、林业、渔业大户。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研发短平快项目,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短期完成农村原始资本积累。

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

5、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

农民收入调查第4篇

二、调查经过

根据统计口径,农民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具体内容附表)。根据这四项包含的具体内容,逐一向被调查农户提问,把农户的回答记入表格相应的栏目中,通过电脑录入汇总数据,得出调查结果。

三、调查显示的农民收入的特点

1、工资性收入中,打工收入为主,而打工收入又主要以外出打工(本乡以外)收入为主。乡内打零工人均收入61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14.6%;乡以外从业收入人均3548元,占工资性收入84.6%。

2、家庭经营收入中,主要以粮食蔬菜瓜果销售为主。粮食蔬菜瓜果销售收入人均660元,占家庭经营收入69.5%;畜牧家禽销售收入人均209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22%;渔业收入人均5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5.6%;林业收入人均28元,占家庭经营收入2.9%。

从上述情况看,被调查农户的现金收入主要是工资性收入,这块收入占到了农民现金总收入的78.4%。家庭经营收入只占到总收入的12.5%,其他占9%左右。这表明,当前农民收入主要以打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

四、调查数据的可信性及对全县农民现金收入推算结果

五、合理建议

1、加速推进城市化,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本县打工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一方面为农民开辟更广泛的就业门路,另一方面方便农民工照料家庭。

2、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集约经济。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灵活有效的流转机制,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集约经济,培育粮食蔬菜瓜果、畜牧家禽、林业、渔业大户。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研发短平快项目,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短期完成农村原始资本积累。

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

5、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

农民收入调查第5篇

=月=日至==日,我到xx村驻点,认真开展“七个一”活动。在此期间,我进农家门,听农家言,知农家情,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重点对xx村==户农民的生产和收入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抽查。目前,农民最盼的是增收致富,最缺的是科学技术和生产资金,最怕的是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和自然灾害,最怨的是加重负担。现将有关调查情况综合反映如下:

一、关于xx村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xx村滨临长江,有===户农家,总人口====人,总劳力为===人,旱地面积====亩,全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品种有玉米、黄豆、棉花、辣椒、梨子。全村去年人均纯收入====元,其中人均纯收入====—====元之间的户数为==户;====—====元之间的户数为==户;====—====元之间的户数为===户;====元以下的户数为===户。

在调查的==户农民中,人口总数为==人,去年人均纯收入为====.=元。总劳力数为==人,其中务农劳力为==人,占==%,常年务工劳力为=人,占==%;在校学生为==人;老人为=人。人均纯收入====—====元之间的户数为=户;====—====元之间的户数为=户;====元以下的户数为=户。

从调查的情况看,xx村农民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农民收入水平低。==户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元。如果除去日常生活、小孩读书、生病就医费用,加上婚丧嫁娶等人情世故,农户所剩无几,甚至入不敷出。大咀乡长江村一农户去年家庭纯收入====元,仅用于=个孩子读书的费用就得====元,占家庭纯收入的==%

=、农民增收渠道变窄,难度加大。xx村大部分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传统的粮、棉、油等产品,卖难问题时有发生;区直企业下岗职工的增加影响了农户通过劳务输出获取现金收入的出路;乡村大部分企业经营亏损甚至关闭也制约了农户收入的增加。

=、农户货币收入比重低。在调查的==户农民中,人均纯收入====元以下的农民,其卖不掉的农产品占了其收入的==—==%,即使全部卖掉,也是亏本贱卖。部分农民收入中以实物为主,货币收入相对较少。为了生产和生活,部分农民常将农产品换取部分生产资料和必需的生活用品。

=、农户收入不平衡。少数农户的高收入掩盖了不少农户收入下降的真相。长江村一农户年均纯收入万余元,而在同村的有些农户已到赊米、赊油度日的地步。

二、制约农户增收的原因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加上现阶段商品率低,部分农产品价格下滑,农户增产不增收。从调查的情况看,制约农户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结构调整滞后。受市场信息、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许多农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适应,对种植、养殖产品的取舍只能盲从于市场短期的价格波动,不能科学地、准确地判断市场规律,“村看村、户看户”的生产经营现象,导致一哄而上——恶性竞争——收入减少——纷纷下马,造成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和滞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许多农民因此发出“谁能告诉我,到底种什么?”的无奈叹息。

=、商品流通不畅。近年来,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价格大幅下滑,农民收入下降。被迫闯市场的农民一年四季忙种忙收,顾了田里这一头,顾不了市场那一头。农产品大多以乡村为单位组织销售,每到上市盛期,各单位各自为阵,四面出击,不断增加了费用,而且易使区内产品聚集到同一地方,相互杀价,造成内耗,一些农户只好忍痛低价甚至亏本倾销,满载而去,负债而归。

=、科技含量偏低。在==户农民中,大多为初中、小学毕业,文化素质偏低,有的年龄偏大,观念偏旧,对科技成果接受慢,对市场信息捕捉不准,粗放经营,产品档次低,收入增长受到很大制约。

=、农业投入不足。xx村以旱地为主,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适于统一抗旱排涝,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农户自主经营,耕作粗放,农作物不再连片种植,原有的漫灌方式已不适应。由于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的严重滞后,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抗灾能力差,农户增产增收缺乏保障。

=、增收难度加大。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而提价的空间和可能均已很小。二是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依然存在,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且有假冒伪劣产品,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利益流失,收入下降。三是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从事第三产业等获取收入的渠道变窄。四是农户欠款的数额和户数在不断扩大。

=、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仍然是一个弱质产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仍起着决定性作用,风调雨顺即丰年,天旱雨涝就减产,对农民收入增减的影响不言而喻。大咀乡长江村连续五年四灾,旱、涝、虫交替,灾害频发,经常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收甚至绝收,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带来严重影响。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从调查的情况看,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主要有: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重点解决连片干旱、渍涝问题,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调优产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忌一哄而上,要热中有冷;忌一成不变,要勤于调整;忌一触即溃,要“把根留住”;忌一盘散沙,要形成“拳头”。

=、健全市场体系。一是尽快筹建大型农产品集散地,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要。二是要健全服务体系,按照“以区级为引导,以乡村为主体,以民间为补充”的发展思路,通过建立中介组织、组织营销队伍、完善信息网络、强化科技指导等,为农民产前提供种什么最好的信息,产中联系好销售渠道,不能让农民一家一户闯市场,为农业产、供、销提供全方位服务,以保证农产品价值和农民收入顺利实现。三要切实整顿农资市场,严厉打击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坑农害农行为,真正保护农民利益。四是要积极探索“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的新路子,做到让农民只思生产,不愁销路。

=、实施科技兴农。要通过多种形式如电视讲座、农民夜校、田间指导等,大力推行农科教结合,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从而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向科技进步要收入。

农民收入调查第6篇

【关键词】 那石村 农民收入 农业结构 非农产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高收入特殊利益群体正在形成,而处于包括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的收入增长越趋缓慢,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据研究显示,我国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国,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由改革开放初期的0.2左右提高到了2008年的0.48,已突破0.40的“国际警戒线”。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容易引起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不满,影响社会稳定。2004年以来,尽管这一问题已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且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民增收的文件,实施了一系列农民增收的重大优惠政策和措施,农民收入状况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其收入偏低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尤其是地处西部边疆地区的云南,由于受自然、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民还很贫困,其收入状况与全国还有很大差距,基于此,本文以云南文山富宁县洞波乡那石村农民为样本对象,对其2011年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来源结构、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针对目前农民收入的状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调整农民收入结构、拓宽农民收入途径的建议。

一、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

那石村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洞波乡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西部边穷少数民族村寨,全村群众均为壮族,有土地面积2.35平方公里,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4℃,年均降雨量1199.4毫米,适宜种植油茶、甘蔗、水果等经济作物,盛产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全村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经商和外出务工为主。2011年全村有43户206人,其中主要劳动力有141人,占总人口的68.4%。有耕地181.11亩(其中水田88.04亩、旱地93.07亩),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879亩,低于全乡1.07亩的水平。2005年已实现硬化道路建设,目前全村已实现了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工程。全村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率为13.21%,小学文化水平占60.08%,初中文化水平占20.51%,高中文化及以上水平占6.2%。

二、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1、样本描述

本次调查对象包括云南文山富宁县洞波乡那石村全部住户。为了准确、具体掌握那石村农民的收入结构和增长情况,本次调查将问卷调查和访谈同时进行。调查问卷由3个部分20个问题构成,第一部分包括调查对象2011年的基本情况、农户的劳动力情况、收入来源、人均收入水平、收入变化、收入结构等14个问题;第二部分包括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相关因素,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共5个问题;第三部分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经商收入、工资性收入、务工收入、其他收入共7个方面成本—收益统计。调查采取入户方式,问卷发放以户为单位,每户发放一份,共43份,最后收回问卷43份,有效问卷43份,问卷回收率为100%。访谈对象为农户中的主要劳动力。

2、收入状况分布

(1)总收入分布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那石村全村总收入为1233346元,人均家庭总收入为28682.47元。在全村43户中,有29户认为家庭收入增加了,占67.44%,有4户认为家庭收入减少了,占9.3%,有10户认为家庭收入没有发生变化,占23.26%。从农户家庭收入分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收入在1—2万元、2—3万元、3—4万元的农户分别占全村总户数的20.9%、20.9%、37.2%,5万元以上占9.3%,1万元以下的占2.3%(见表1)。

(2)人均纯收入分布状况。表1显示,6组中人均收入分别为1690元、4044元、5679元、6674、7769元、7961元,其中最低的是第一组,为1690元,最高的是第六组,为7961元;年人均纯收入均在3300—4300元之间。另据那石村所在洞洪村村委会的统计结果显示,在2002—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金额从2002年的805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3757元,11年增长了4.7倍,年均增速达到15.4%%,除2007年、2008年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都有较快增长,如图1所示。

(3)收入结构分布状况。我们知道,农民的收入与其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相连。调查发现,全村43户农户中,大多数都从事种植业活动,同时还兼有畜牧、外出打工、经商等活动。其中种植户38家,占全村住户的88.4%,养殖户34家,占79.1%,经商的8家,占18.6%,外出务工的32家,占74.4%。生产经营等活动的多样化决定了收入来源结构的多样化,从图2可以看出,在收入来源结构中,种植业收入占21%,畜牧业收入12%,林业3%,经商收入13%,外出务工收入43%,乡镇企业工资性收入1%,政府各类补贴4%,其他3%,其中比例最高的是外出务工收入,最低的是乡镇企业工资性收入。

农民收入调查第7篇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局部村庄进行调查。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呈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水平肯定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民素质偏低。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水平占90%以上,高中文化水平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激进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缺乏15%三是思想观念。县农民思想观念激进,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3.生产力低下。改革初期,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只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4.村官选举问题重重。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5.城乡教育差别继续扩大。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示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呈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辅导、教育乏力,呈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效果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6.社会保证措施不力。农民生产和生活保证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单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接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证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局部,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7.农民工地位低。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乡村居民的医疗、养老平安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二.对策与建议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从上述可以看出。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需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1.立足农业特色。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发明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2.整合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达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3.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本钱,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4.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呈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通过上述措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演讲

中央和地方不时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证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不只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不由要问: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外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协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局部村庄进行调查。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呈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水平肯定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2.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农民素质方面,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水平占90%以上,高中文化水平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激进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缺乏15%三是思想观念。县农民思想观念激进,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3.生产力低下。改革初期,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只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4.村官选举问题重重。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5.城乡教育差别继续扩大。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示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呈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辅导、教育乏力,呈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效果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6.社会保证措施不力。农民生产和生活保证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单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接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证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局部,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7.农民工地位低。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乡村居民的医疗、养老平安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二.对策与建议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从上述可以看出。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需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1.立足农业特色。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发明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2.整合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达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3.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本钱,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4.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呈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通过上述措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5.加大师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6.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证农民生产和生活,减轻农民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规范制度体系,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7.多管齐下。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权益,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平安等,协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劳有所得。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5.加大师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农民收入调查第8篇

调研组选择我区东、西、南、北、中(华新、金泽、练塘、赵屯、盈浦街道)五个点为情况采集点,共发放《问卷调查表》913份(回收568份,回收率为62.2%);召开了由区、镇职能部门,村干部和村民参加的座谈会7次;考察了上海鹤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通过调查和分析,掌握了较多的信息,形成了如下基本看法:

1、我区农民近几年的收入总体上呈缓增趋势。据统计资料反映,2000年我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6%,2001年增长4.7%,2002年增长6.2%,2003年增长7.3%。

2、我区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2003年我区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已达到19091元,是农民人均收入6602元的2.89倍。

3、农民收入的平均数不代表大多数。据对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农民人均收入为4911元,在调查中,对6602元这个平均数,有相当多的农民反映:“实际达不到这个水平。”

4、我区农民的收入差异很大。既有青东和青西之间的地区差异,也有同一地区之间的个体差异。高的年收入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低的收入几千元甚至只有几百元。

5、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不靠农业。除赵屯和练塘部分农民在农业上的收入占较大比例外,全区农民在农业上的收入比例平均已不到20%。

6、农民的保障水平普遍较低。全区参加农保的农民(退休老人)每月领取的保障金,每人平均为61.6元,最低的镇每人平均不到41元(练塘镇),最高的镇每人平均也仅有123元(徐泾镇)。

此外,隐性失业的农民(富余劳动力)约有4万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相当部分的农民生活质量较低。

一、当前我区部分农民的收支、生活、保障和生产现状

1、收入、支出。据五个点的问卷调查获知,平均每个家庭为3.4人,劳动力2.4个,承包土地2.22亩(有的只承包土地,有的既承包土地又承包鱼塘),2003年家庭平均收入1.6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不到20%),人均4911元;2003年家庭平均支出1.27万元(生活费4422元,学杂费4016元,医疗费686元,其他费用3576元),结余4000元。被调查农户中有5.7%的农民认为近几年收入“增加”;有32.4%的农民认为收入“略有增加”;有35.7%的农民认为收入“不增加”;有26.2%的农民认为收入“减少”了;有83.6%的农户表示,没有计划(能力)买商品房;有30%的家庭对孩子的学杂费无法承受。

2、家庭生活。被调查农户中,有57.8%的家庭安装了有线电视;有84.2%的家庭安装了电话;有89.8%的家庭用上了液化气;有7.6%的家庭购置了电脑;有62.3%的家庭购买了电冰箱;有19%的家庭安装了空调;生活用水主要以自来水为主的占92.6%;以河水为主的占2.1%;以井水为主的占5.3%。据我们了解,与子女分居的老人,很少有人安装有线电视。他们收入来源少,一年到头省吃俭用,最怕生病花钱。特别是缺少子女关心的部分老人,生活质量很低,有的甚至十分可怜。

3、社会保障。被调查农户中有90%的人参加了“农保”。在医疗保障方面,虽然绝大部分农民都参加了“医保”,但由于保障水平较低,机制不尽完善,只能保小病,对患大病的家庭来说,不能起到保障作用。许多家庭由于经济原因而无法正常就医。在调查中,有12.6%的家庭在家人生病后不上医院,农民普遍反映看不起病。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医生“小病大药方,看病当体检”的治疗方式,对贫困的农民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

4、生产状况。由于土地分散承包经营,因而农民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致使多数农民对农业科技态度比较冷漠,不重视采用优良种苗,不了解使用有机肥对农业生态的修复作用,不知道农业措施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在生产过程中,有20.4%的农户使用的种苗都是自产自用的,只有19%的农户表示愿意参加农业行业协会。

另外,农民普遍对居住地的村干部不太满意,问卷统计的满意率仅为42.1%;对村级财务情况,有68.2%的农民表示不了解;有39.6%的农户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增加非农就业。

二、影响我区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社会的、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因素,更与当地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科技文化等综合因素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认为,影响我区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效农业没有形成规模,设施农业难于广泛应用。农业尽管是一个弱质产业,但相对来说也有高效益的产品。如荷兰农业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我区,赵屯草莓加西红柿的耕作方式每亩也可产出万元以上的效益,如果用控温、控湿的菇房种植白灵菇,其产出更为可观,每年亩产值可达一、二十万元。然而,高效农业多具“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的特点,这三高就是横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高效设施农业难于广泛应用的关键。政府应引导和帮助农民下大力气抓投入、闯市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2、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偏低,先进农业技术难于接受。青浦在历史上曾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地区,目前的农村人口仍然占70%,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青浦总人口的文盲比例仍高达10.4%,文盲率列全市各区县的第二位;高中以上本科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仅有16.9%,本科以上的仅有1%,分别在上海郊区9个区县中排第七、第八位。可想而知,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更低。在本次被调查的537份有效问卷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9.7%,大专文化程度的仅有1人,占0.2%。不提高这些人的科技文化素质,他们将难于接受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知识。调查中,多数农民反映对采用优良种苗不重视,有20.4%的农户用的种苗都是自产自用、以粮代种的,对科技部门推广的新技术接受和掌握较慢,即使将来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业企业发达了,他们也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他们的新要求。他们将被“边缘化”,本来应该是他们的工作岗位也可能被外来有知识、能吃苦、不计岗位鄙贱的人员所占领。

3、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信息不灵。农业,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在当前农产品大流通格局下,只有搞产业化经营,不断扩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才有可能从土地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然而,我区目前的农业产业化程度并不高。据有关部门统计,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农业企业在青浦只有100余个,2003年经青浦区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认定的农业龙头企业仅有13家(其中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仅有3家),带动的当地农户数仅有17000户,不足20%。而我们这次调查的农户中,也仅有19%的农户表示愿意参加农业行业协会。可见,青浦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远远不如江浙一带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高。自产自食仍然是我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流,自产自销仍然是我区农民的主要经营方式。这样千家万户的“提蓝小卖”如何去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呢?不是为了产品进市场交换而进行生产和信息不灵通是我区农民的通病,组织化程度不高导致标准化程度低是我区的农产品缺少竞争力的根源,互相排斥、竞相压价是我区农产品效益低下的必然结果。

4、农民占有的资源所形成的产出与农业人口不成比例。从表面上看,农民占有着大量最宝贵的资源---土地。但他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而且只能使用于生产农产品,其附加值是不可能高的。2003年,我区的农业增加值仅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7%,但农业人口却占70%,这么少的农业GDP怎么能满足这么多农业人口的分配需要呢?正如商榻一位农民所说“人均守着一亩田,我们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9.6%的农户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增加非农就业。由此可见,解决“三农”问题要跳出“三农”圈子,增加农民收入不能光在“农”字上找出路。

5、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最根本途径。但现实情况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有不少农民工在向我区流动,而我区的大量农民工却在向农村“回流”。据我区国民经济统计报表的数据显示,1997年我区外出农民工有26026人,1999年剩16359人,2002年仅剩7546人,不到1997年的1/3。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原先大量的乡镇企业经过市场经济的检验,许多被淘汰出局,剩下的也转制成民营中小企业,使大量的农民工失去了就业岗位;二是我区近几年涌入了大量的既年轻能吃苦又对工钱要价较低的外来民工,从而使我区农民工在上岗就业方面明显缺乏竞争力,不少农民只好“打道回府”,返回农村;三是这几年发展工业和市政道路建设等占去了大量的农村土地,使本来人均土地占有量不多的我区农民,滞留在越来越少的土地上而无法从农村转移出去。

农民收入调查第9篇

一、领导重视,统筹安排。我们参加省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统计监测工作会议回来后,及时将会议的精神和要求向有关领导作了详细汇报,统一思想认识,对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收入抽样工作做了统筹安排。并成立了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收入抽样调查工作协调小组,建立了联系制度,各调查乡镇确定一名分管领导、一名负责调查的统计人员和若干名督导员,从组织上确保了欠发达乡镇调查工作的有序开展。在调查中局领导、市农办领导和乡镇领导都至始至终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分管局长还放弃双休日下调查一线指导工作,及时解决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各乡镇领导在督导员、调查员的选配、业务培训及调查网点的维护等工作中给予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二、精心组织,认真落实。根据方案的要求,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农办、财政、统计三部门积极配合,召开了由调查乡镇分管领导、综合统计参加的工作会议,落实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收入抽样调查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做好调查网点的维护和管理。根据省实施细则的要求,20*年的抽样调查按原来确定的样本村、样本户进行。因此,在开展调查前我们对全部调查样本进行核实确认,以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充实调查员队伍,确保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调查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调查质量。我们在保证调查员稳定的基础上对个别样本村的调查员进行了调整补充,组成了一支以村会计为主体的,具有良好素质的调查员队伍,保证了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是做好调查员的培训工作。对调查员的培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级培训。负责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收入抽样调查的乡镇工作人员由市里集中培训,村级调查员由所在乡镇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使调查员明确了调查的任务和要求,领会了开展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提高了调查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为顺利完成调查任务奠定了基础。

四是做好与农办、财政局的沟通,发挥联合文件的作用。在这次调查中,我局及时做好与市农办、财政局的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市农办还提供了补增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收入抽样调查的培训费用。

三、加强考核,明确责任。建立健全的调查队伍和制度是做好这次调查工作的基础。我们除了按要求配备一支好的调查队伍外,还根据《*省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收入抽样调查工作考核办法》制定《*市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收入抽样调查工作达标考评办法》,明确了乡镇对调查工作的责任和要求,对考评分达到90分以上的乡镇,评为达标单位并给予表彰和奖励,调动他们做好调查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审核,确保质量。在调查工作中我们始终把质量贯穿于全过程,认真做好调查的督查和报表的审核、录入工作。在调查员上门调查中,我们还组织人员到调查一线进行督查指导,督促调查员严格按调查方案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及时解决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在调查表上来后,我们按照省里的要求扎扎实实做好调查表有关指标的审核,严把质量关。对调查表中出现的错误,严加核实,据实纠正,确保调查表数据的真实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