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2 17:45:33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第1篇

郑钦仁、李明仁编译,台北:稻乡出版社,1999年初版,2002年再版

我们今天约定俗成作为“中华民族”政权通称的“中国”指称,与“历史上的中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前者是在晚清遭遇西方时,“中国”被迫开始从“天下”逐渐演变为国际体系中的一个“国家”的进程中产生的。民族国家观念中所具有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内涵,需要确立一种一体化、同质化的民族认同,政治家和学者们不约而同地到历史中去寻找构建民族的元件,从而产生了以“炎黄子孙”为代表的“始祖”论和血统论,“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并对应了一个国家实体:“中国”。曾几何时,历史上是否存在这样一个同一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成为了一个问题。“征服王朝论”即为众多质疑之一,它从北方民族的立场出发,对同一性“中国”的历史叙述方式提出挑战。

“历史上的中国”之双重民族性

就纯学理而言,征服王朝论有其产生的正当性。此前,在构建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语境下,中国近现代学者所叙述的是一部部汉族本位的“中国史”。如,傅斯年先生将中国史分为上世、中世、近世、现世四个阶段。其中,自南朝陈以上的上世为“第一中国”,即“纯粹汉族之中国”。自隋迄宋的中世则为“第二中国”,其划断依据是:自公元4世纪西晋为胡人所占据后,汉族遂为胡人所挟,传至隋唐,风俗政教胡汉相杂,直至宋朝才胡气渐消,因而需要将唐宋之中国与“纯粹汉族之中国”分别看待。而宋亡之后至清帝退位为近世阶段,“全为胡虏之运,虽其间明代光复故物,而为运终不长矣”。这其实在暗示民国之后的现世为“第三中国”。显然,这一分期法是“皆依汉族之变化与升降以立论”。

傅斯年先生的观点在近现代学者中颇具代表性,他们多强调中国民族发展的汉族同质性,认为其他入主中原的民族对中国没有什么贡献,往往被汉族所消融、同化了。梁启超先生就认为,虽然汉人常常遭受北方异族的武力征服,但在精神与文化上,汉人实现了对其反征服。在此类历史叙述中,北方民族被消解于汉族史中,其“中国性”也因之成为疑问。一个典型的现象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激发国民的爱国意识,宋代的抗金将领岳飞被诠释为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

1949年,美国汉学家魏特夫在《中国社会史·辽(907—1125)》一书序言中正式提出征服王朝论,他把近两千年的“中国帝制史”划分为十大时期,两种类型:

一、典型中国朝代

1.秦汉(B.C.221-A.D.220)

2.分崩离析时期之汉族王朝(220—581)

4.隋唐(581—907)

5.宋(960—1279)

6.明(1368—1644)

二、征服与渗透王朝

3.拓拔魏(386—556)及在其先后之其他北方异族所建立的王朝

5.辽[契丹](907—1225)

6.金[女真](1115—1234)

7.元[蒙古](1206—1368)

10.清[满洲](1616—1912)

其中,秦汉隋唐代表典型的中国帝制;北魏则是渗透型王朝的代表,该类王朝侵入汉地的方式是半和平的渗透式,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忘记本民族特征甚至民族本身;而作为征服型王朝的辽、金、元、清则在很短的时间里以武力征服方式将部分或整个汉地纳入自己的版图,同时始终把“祖宗根本之地”视为本政权领土构成中的重要部分,这类王朝的统治民族对汉化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始终维持着部分本民族特征。

征服王朝论的核心在于否认所有外来民族都被汉族“同化”的观点,其所借用的理论武器是1935年以来美国人类学家Redfied等提出的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理论。所谓涵化,是指包括各种不同文化的群众在不断接触中所产生的现象,以及原有各种文化在接触中所产生的变化。同化理论所说的两种文化的完全合并只是涵化的很多历史可能性之一,而只要完全的社会融合无法办到,文化的差异将继续存在。在某种条件下,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两种相互适应文化的共生,其结果可能产生与其母文化相异形态的第三文化。魏特夫认为在征服王朝中就存在着农耕、游牧文明共生下的第三文化形态。但与此同时,他也注重从游牧社会对汉文化的吸收方面去分析征服王朝游牧、农耕二元性格的成因,认为辽、金分别代表了征服王朝形态的两大类,辽是文化抵抗型,金是文化让步型,清介于两者之间。

最终,魏特夫并没有将北方民族社会从中国政体中分离出来。相反,他认为辽、金、元、清等应属于中国帝制史的组成部分。他通过对辽代社会史的研究,率先揭示出北方民族政权所具有的二元特性,并赋予其与汉族政权对等的中国征服王朝地位,从而揭示出“历史上中国”北方民族与汉族共存的双重民族性,及北方民族对汉族的反影响。此为征服王朝论之精髓所在,在学理上有极大的借鉴价值。魏特夫的征服王朝论后经由田村实造等人有系统地介绍到日本,引起日本学界的广泛讨论,该理论遂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与特色。

征服王朝论在日本学界的演变

日本学界将是否存在二元统治特征作为衡量征服王朝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也承认当征服王朝进入汉地时即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对魏特夫理论的沿袭。他们主要批判魏特夫完全没有从征服主体的北方民族方面去分析征服王朝建立的主要原因,并认为征服王朝所具有的农耕·牧畜社会的二元性格是北亚历史自身发展的结果,其中,突厥、回鹘的兴起可视为从匈奴、柔然等纯粹的游牧帝国过渡到辽、金等征服王朝的中间环节。

经由日本学界改造,征服王朝成为独立于中国农耕社会之外的北亚世界的自我孕育,这与魏特夫立足于中国农耕、游牧社会文化共生的视角有极大的不同。立论基础的不同造就了两者在征服王朝界定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日本学界内部也存在,大致有以下三类现象:

其一,村上正二主张将金、清朝排除于征服王朝之外。这是因为辽、元建立者契丹与蒙古族为游牧民族,而金、清则为狩猎、农耕民族之女真、满洲族所建立,两者在生产体系和文化性格上存在某些差异,将它们集中在同一路线上去论证北亚发展道路的一元性有一定的障碍。但田村实造、护雅夫、吉田顺一等人认为,辽、元与金、清朝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应视为北亚世界内部历史与传统的差异,且两者达到的征服目的是相当的,因而金、清与辽、元一样,都可以置于征服王朝之列。

其二,田村实造、谷川道雄等将魏特夫所界定的渗透王朝———北魏看做征服王朝的“前史”,江上波夫则在《骑马民族国家》一书中将北魏看做最早出现的征服王朝。江上波夫还将征服王朝论与骑马民族论相结合,提出古代北方民族的国家形态经历了由“骑马民族———游牧帝国———征服王朝”三个演进阶段,将征服王朝论扩张成包括日本及整个欧亚大陆游牧和其他民族在内的历史理论体系。

其三,岛田正郎在《辽代社会史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契丹族政权在社会组织、宗教、祭祀等方面具有很强烈的北亚民族意识,不当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征服王朝,而应从中国史的系列中排除,是与中国并立的“胡族国家”。

日本学者的以上认知有其自身的学术背景。至明治20年代以来,特别是甲午战争后,日本学者民族自信心强化,逐渐意识到日本作为亚洲民族,代表了与西洋文明相对的东洋文明的趋势,在史学领域开创了以“东洋史”代替“中国学”的研究范式。这一方面破除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叙述,把东洋史研究领域从“中国”扩大到周边包括东洋诸国、东洋诸民族的历史;另一方面破除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观念,取东洋各民族完全没有差别的平等立场。在此背景下,日本中国学研究者不再把中原王朝与边疆异族政权看成是一个同一体,宋史属于“东亚史”,辽、金则被归于“北亚史”的研究范畴,而两者都被统一在东洋史的研究视角下。葛兆光先生称这一学术取向是以“大”涵盖“小”,以东洋史、亚洲史等更大的研究论述单位,淡化了“历史上的中国”的特殊性与同一性。

而自20世纪初白鸟库吉开创北亚史研究以来,日本学界对于中国王朝中非汉族政权性质的研究已颇为留意,先后出现的理论有“南北对立论”、“异民族统治中国论”等,都强调中国南北地区差异、汉族与非汉族的对立。当魏特夫的征服王朝论传入后,日本学者普遍认为用征服王朝或渗透王朝比用异民族王朝更能体现出北亚民族的统治性格,并接受了这一概念。在他们看来,这些征服王朝在进入汉地之时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但在此前及撤离汉地之后则恢复了自身独立发展的状态。显然,梁启超先生所说的汉人对北方民族精神与文化上的反征服在这里是不存在的,从精神到武力上,北方民族都是作为纯粹的征服者的姿态出现。此种意识若达到一定程度,将割裂“中国”的同一性。在岛田正郎那里,辽朝的“中国”身份就成了一个很大的疑问。日本学界还倾向认为,当元朝撤离中原之后,北亚世界又进入了独立发展道路,今天的东北地区是满清带给中国的“礼物”。考虑到征服王朝论在日本盛行的时代政治背景,此类认识显然有为日本侵华张目的嫌疑。

北方民族与“历史上的中国”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文化的发展,其中也包括服装的流行趋势,经济发展态势、社会治安状况尤其会直接地影响青少年的服饰流行。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文化的发展,其中也包括服装的流行趋势。服装的流行趋势以主流服装为主,年轻人的流行风潮也是其中不可小视的一部分。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从他们身上所反映出来的流行风潮往往能更加直接地折射出社会的经济状况,也会对一个国家未来的时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当这一代青少年成长起来以后,他们的品味与欣赏倾向将会成为社会最主流的思想力量。 

就青少年服饰流行趋势发源地而言,日本是很有代表性的。自二战以后,日本开始大力投资教育、发展科技,使得受战争重创的国家经济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扭转,同时也大量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人才以及流行文化。例如,二战后,美国的r&b就被邀请到日本;1947年,西方的时装开始在日本流行; 1948年,日本首次进行时装表演 ;20世纪50年代出现时装杂志《美国样式》和《十七英寸》; 1955年,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发行《装苑》杂志; 1957年,在日本境内,西餐馆占餐馆总数的40%,日本餐馆占39%,中餐馆占14%,其他占17%; 1970年,日本出现第一家汉堡店;迪斯尼东京乐园是迪斯尼公司在海外建设的第一个游乐园;到2001年为止,全球著名快餐连锁店肯德基在日本已经拥有800家分销店;可口可乐目前在日本市场众多饮料品牌中销量排名第一。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文化也在向全世界大范围扩张,在美国、法国等很多欧美国家都开设有日本的艺术展厅以及寿司店。在经济蒸蒸日上的时候,日本国内的中小学以及大学的教育形式也在平稳上升,水准不断提高。日本的中小学生制服以其优良品质以及高水准的设计独树一帜,青少年着装力求整齐、健康、统一,强调团队合作,这与日本企业重视团队合作精神是十分一致的。在这里,应该看到无论日本如何引进西方文化、技术,但是从民族精神层面上来讲,他们从来没有丢掉“和魂本位”的思想传统。这种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深深植根于每个日本人心中,从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就能够体现出来。这种有些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的思想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但是,在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不断进步的同时,新生的文化形态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也在日益升级,这种冲突表现在服装上就形成多种形式并存的状态。如果传统民族文化占据优势,整体趋势就相对比较传统; 如果新生文化占优,服装流行趋势就比较激进一些。 

在一系列海外扩张的同时,逐渐在亚洲失势的日本也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重视这片市场,确保不丢掉亚洲的投资份额。但是,随后爆发的亚洲经济危机却给日本以致命的打击。首先是日本几家大银行的倒闭使日元贬值,然后是近十年的经济疲软,连著名企业丰田公司也于1995年首次大规模裁员。日本的社会状况亦在20世纪末的时候发生了一些重要转变。以教育为例,有一种说法就是“日本失去的十年”①,阐述了日本在这十年中教育水准下滑以及前景堪忧的青少年成长现状。首先是从教育立国到教育误国的转变,日本学校教育状况十分混乱,课堂崩溃,校园失控,青少年犯罪的势头激增,学生无心学习,能力普遍下降,缺乏生气的日本大学被称为“小学十三年级”。青少年的着装这时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大量引进欧美文化的时候,伴随其它流行文化一起传入日本的服饰文化也发展迅速,从街头文化发展起来的hip-hop风格着装——宽大的上衣和肥大的裤子以及运动鞋。这些原本是美国贫民区的黑人少年因为经济困难的原因穿兄长剩下的大号衣服而流行起来的服饰,后来因为结合了音乐、滑板等多种因素而在青少年群体或者更广的范围里风靡开来。日本年轻一代又结合本国特色,将其发展演变成为有日本特色的前卫着装,如紧身的金属质感服装、厚底娃娃鞋、短裙长裤搭配的稚嫩扮相、晒黑皮肤、涂橄榄油并且画艳丽的彩妆、男孩的极度女性化造成性别错位等。日本的音乐作品也有相当一部分在极力渲染性别错位所造成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这种风潮并没有因为日本经济在21世纪伊始的好转而有所消退,以至于波及到了周边的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韩国的情况没有日本那么典型,但是也同日本有很大相似性。在日本受到亚洲经济危机困扰的同时,韩国经济也一度由于政府官员乃至总统的贪污腐败行为而受到影响。在经济危机期间,同样难逃一劫,韩币也在大幅地贬值。韩国青少年的激进态度愈演愈烈,就服饰而言,大有赶超日本之势。以青年乐队为例,韩国的h.o.t是上世纪90年代末一个十分有影响力的流行组合,他们的服装、化妆造型、行为举止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韩国的一代青少年。染彩色头发、男孩的女妆造型、阴柔妩媚的举止等成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典范。同样,黑色或者银色的瘦长风衣也在舞台上大展风采,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超级肥大的印有卡通图案和文字的上衣和裤子,上衣要长至膝盖,裤腰的肥度要求扎皮带有三分之一余量后刚好卡在胯上,再配以金属链条或者耳环鼻环一类的饰品。由此可见,以日本、韩国为例,也可以看到青少年的服饰发展趋向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当经济发展越是不景气的时候,服装的流行风格就越是前卫和叛逆,反之则趋缓。 

无论是发达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亚洲国家,青少年服饰的流行趋向总是与本国或者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亚洲的代表国家——日本的青少年们则是在用另一种民族化强一些的语言反映他们的心声。在经济发展良好的时候,整齐划一的民族精神占据主导地位,个性化的服饰语言比较弱。当经济发展不乐观的时候,反叛、暴力风格的服装涌上街头,他们用夸张的色彩、性别互换的款式来装扮自己,配合反常规的行为方式来宣扬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总体来说,青少年的服饰潮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得上是社会发展状态的晴雨表,他们会十分敏感地捕捉到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态、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势。 

从以上分析我们基本可以了解到,经济发展良好、社会稳定的时期,青少年的服饰流行风格会比较自然、健康、平和,并会在有限的范围内做一些个性化的调整。而当经济发展状况恶化的时候,反社会的前卫、激进的服装就会伴随着一定的社会思潮大量出现,并且其流行范围相当广泛。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第3篇

7日上午,年会开幕式在上海浦东世博会议中心举行。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长周和平,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浦东新区区长姜和国际图书联合管理委员会委员严立初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巡视员刘小琴主持,姜区长、严立初委员、周和平馆长、杨志今副部长等领导分别致辞。

开幕式上宣布了“2013中国图书馆榜样人物”评选结果并进行颁奖。医学图书馆馆长陈锐、贵州省正安县图书馆馆长冯康、藏医学院图书馆馆长朗东・多吉卓嘎、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李俊国、广东省东莞市图书馆馆长李东来、上海浦东图书馆馆长张伟、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李致忠7人获得“2013中国图书馆榜样人物”荣誉称号。榜样人物的评选展现和宣传了当代图书馆人的职业精神与道德风范,彰显和弘扬了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

8日下午,年会闭幕式在上海浦东世博会议中心举行。闭幕式以文化学者余秋雨题为《生命因阅读而宁静》的演讲开场,之后揭晓了年会各大奖项归属,《图书馆发展浦东共识》,宣布2014年的中国图书馆年会将移师北京市东城区举办并举行会旗交接仪式。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长周和平致闭幕辞。

年会学会会议包括大会学术报告、主题论坛、分会场、卫星会议等内容。年会开幕式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先生作了题为《文化中心,精神客厅,心灵牧场――我心目中理想的图书馆》的大会学术报告。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主持了报告。朱先生从一个读者、一个教育家的角度,从六个方面描述了他心目中理想的图书馆的模样。他认为:第一理想的图书馆,它应该是文化中心、精神客厅和心灵牧场;第二理想的图书馆应该有最经典最美好的书籍,基本藏书;第三理想的图书馆应该有用心推荐好书的专业馆员;第四,理想的图书馆应该面向未来培养读者;第五,理想的图书馆应该快捷、方便没有门槛;第六理想的图书馆要成为推动阅读的枢纽;报告既是对理想中图书馆的赞美,同时也带给每一位图书馆员对现实图书馆服务深深的思考。

本届年会组织策划了5场主题论坛和29个分会场,分别于11月7日下午、8日上午和下午三个时段展开。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办的“知识给人力量 阅读引领未来”主题论坛,以案例分享和专家点评的方式展现了图书馆阅读服务的风采。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上海浦东图书馆主办的“阅读的未来――生态重塑与阅读复兴”主题论坛交流和探讨了未来图书馆阅读服务的生态发展。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和医院图书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战略转型和最佳实践”,针对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发展进行了分享和交流。图书馆报主办的“融合与机遇:数字时代的馆社对话”,对数字时代图书馆和出版社携手共进做了积极的探索。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期刊传播研究中心主办针对“公众移动阅读服务”主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本次分会场的策划和申办进一步面向业界开放,宏观规划精细组织。分会场更加注重对各图书馆优秀经验的鼓励和推介,分别针对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图书馆法律法规、图书馆多元化服务、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图书馆资源建设、绿色图书馆建设、图书馆用户教育、民族图书馆事业、古籍整理与保护、地方文献工作、机构知识库建设等方面设立,通过相互介绍和交流学术成果、实践经验和发展设想,促进今后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学术会议体系,挖掘年会内涵,本次年会借鉴国际图联大会卫星会议的成功经验,首次策划组织卫星会议,以“会前会”和“会后会”的形式组织交流研讨会和图书馆实地考察。11月3日至5日,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和“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和服务效能”为主题的会前会分别在苏州市和常熟市举行。11月9日至12日,题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第二届总分馆建设论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心馆、总分馆及专业主题分馆服务实践”“数字时代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实践”的会后会分别在嘉兴市、杭州市、南京市举行。卫星会议为业界同仁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图书馆进行考察观摩、工作交流及学术研讨提供了便利。

按照惯例,中国图书馆学会每年都会围绕年会主题和若干分主题面向全国图书馆界组织征文,并成立“论文评审委员会”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论文予以表彰和推介。据了解,本次年会征集论文数量1 559篇,参与作者近2 000名,体现年会对全国图书馆界的巨大影响力。年会期间,一等奖论文结集出版并向参会代表发放。同时,评出征文活动组织奖19个,在年会闭幕式上进行了表彰。

年会期间还召开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会议和全国公共图书馆工作会议。工作会议对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定级工作进行总结,并向上等级图书馆颁牌。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和服的发展史;和服的色彩图案;人体包装;日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G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61-02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由于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又由于日本文化中的“和”的观念,所以被命名为和服。和服作为日本的传统服装,我们能够从中看到其体现的日本文化。下面从和服的发展史、和服的种类及和服的色彩、图案特征等方面论述从中体现的日本文化,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一、和服的发展史

提起和服,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左右,据《魏志・倭人传》中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这便是和服的雏形了。大和时代,日倭王派遣使节先后三次前往中国,把中国的服饰风格传入日本。至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就是中国的隋唐时期,日本才真正地引入汉服的精髓。此时期,日本政府派使节到中国带回大量唐王赠送的朝服,这些朝服就是日本和服的原形。由于中国朝服的华丽、精美,受到日本人的喜爱和欢迎,日本天皇于次年下令,全国上下模仿中国隋唐时期的服饰样式。平安时代是日本的“国风时代”,日本在全盘消化唐文化后,又有了自己的特色。此时的服装也逐渐地摆脱外来的影响,形成独有的精致与奢美的特色。镰仓时代,相对精干、简易的武家文化,日本人的服装回归素朴。桃山时代,人们开始讲究不同场所穿着不同的服饰,当时出现了参加婚宴、茶会时穿的“访问装”和参加各种庆典、宴会等时穿的“留袖装”。江户时期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的时期,现在所见的和服大多是延续了江户时期的服装特色,之后几百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以前都穿和服,但明治维新后,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日本上层社会中,男士开始流行穿西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洋服”。直至1923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中,很多妇女因穿和服行动不便而遭致不幸或身留残伤,之后,日本妇女才逐渐改穿套裙和其他服装。不过,时至今日,和服仍然深受日本人的喜爱。无论是庆祝儿童成长的“七五三”节,还是入学典礼、毕业典礼、婚礼、葬礼以及节日庆典等重大节日及场合,随处可见身穿和服的人们。另外在日本,艺妓和高级宾馆的服务员都以和服为职业装,在举行花道、茶道等文化活动以及进行传统艺术表演中也离不开和服。

二、和服的种类及和服的色彩、图案特征

(一)和服的种类

和服的种类很多,根据其穿着场合的不同可分为礼服和便服。男式和服款式较少,色彩相对单调,多用深色,腰带细,穿戴比较方便。与男式和服相比,女性的和服款式多样,色彩艳丽,腰带较宽,穿戴繁琐。

男式和服:以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为正式礼装,除黑色以外其它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也可作为简易礼装随意进行服装搭配。

振袖和服:有色彩斑斓的图案和纹理,是未婚女性穿着的和服。它根据袖的长短分为大振袖、中振袖及小振袖,袖长大约在39至42之间。振袖是当今未婚女性最正式的服饰,是未婚女性参加成人礼或亲友的婚礼时常穿的服饰。

留袖和服:留袖和服分为黑留袖和色留袖两种。黑留袖以黑色为底色,染有五个花纹,在和服前身下摆两端印有图案。黑留袖和服通常是已婚女性参加正式的典礼、仪式或是参加亲戚的婚礼时穿的礼服。色留袖是在其他颜色的面料上印有三个或一个花纹,且下摆有图案。已婚和未婚女性在上述场合均可穿着色留袖。

花嫁衣裳:是结婚时穿的礼服。花嫁衣裳是神前婚礼穿着的礼服(日本的婚礼形式分为传统的神前婚礼和西洋婚礼),也是和服中最为华丽的服饰,色调以红白为主。

浴衣:是一种简单的棉质材料的和服,它是流行于安土桃山时代浴后穿着的“汤帷子”。因其质地轻便凉快,比较适合室内、浴后、夏季炎热时穿着,所以很受平民的喜爱而演变成现在的“浴衣”。

(二)和服的色彩、图案特征

日本的和服在选用颜色上是很有讲究的。在1945年之前,日本在和服的颜色上曾有这样的规定: 太上皇、天皇、皇太子、和亲王的礼服用色分别为深红色、青色、桔黄色、深紫色,这些颜色限制他人使用。尤其是不准皇室以外的人使用深红色和深紫色。

直到现在,在日本的一些地方,非隆重仪式和服一般不选用代表神圣、纯洁的白色和象征着魔力的红色。

日本现代和服在色彩上以黑色为最上。如已婚女性以黑留袖为正式礼服出席各种喜庆场合。青色较为稳重,常作为外出服的颜色,而比较雅致的茶色等色彩也常作为外出访友的服装的颜色,年轻人则喜欢穿比较鲜艳的色彩。

日本和服的色彩和图案很明显的表现在与一年中的各个季节的关系上。春天万物复苏、草木发芽、白花盛开,因此嫩绿的草色和浅葱色成为和服的主色调,樱花和菜花则是这一季节和服的主要图案。初夏时节和服的颜色主要是棣棠色和藤色等,到了盛夏人们为了感受到凉意,一般喜欢选择蓝色或绀色等深色的单衣。这一季节和服的图案除了朝霞和百合之外,波和水流也是人们所喜爱的。秋天和服的颜色多选用金茶色、暗茶色、古代紫藤等色彩,红叶、秋草、则是最适合这个季节的图案。到了严寒的冬天,暖暖的小豆色或是绯色是最适合的颜色了,它能够给给人带来浓浓的暖意。由于冬天是一个相对缺乏色彩的季节,所以华丽的更纱和唐草图案可以为此增色,尤其是新年,以莲红色为主调的吉祥图案成为主旋律。

三、日本和服中体现的日本文化

(一)“和服”这个名称体现了日本人以和为贵的文化

由于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又由于日本文化中的“和”的观念,所以把其传统服装命名为“和服”。日本是一个重视人际关系,以和为贵的社会,集体意识很强,注重协调精神。

日本自古以来是个农耕民族,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人们生活在比较封闭狭小的环境中,这种环境要求人与人之间必须通过集体合作、相互配合来完成农作物的生产过程。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日本人之间就形成了“以和为贵”的文化。圣德太子颁布的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法律――《宪法17条》中的第一条就是“以和为贵”,可见其在日本文化中的久远历史和重要地位。

日常生活中,“和”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人们之间善于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不用直白、开门见山的说话方式。同时还常见于日本人之间的寒暄以及寒暄时的点头、鞠躬等肢体语言。“和”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人们之间彬彬有礼、和睦相处。

(二)和服的发展史体现了日本人善于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并使其具有本国特色

唐朝时期中国的唐装传入日本之后,天皇命令全国上下模仿中国这一时期的服饰样式。引进唐装之后,日本人便根据自己的需要进一步对唐装进行改造、加工,后来日本人逐渐把本国的气候特点、本国人的形体特征以及审美情趣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和服改良成了最具日本民族风格的服装。

日本文化是混杂的文化,也是不同系列文化并存的文化。日本是个善于吸收、改造并消化别国文化的国家。日本从弥生时代起就开始大量地吸收中国文化,后来又吸收了欧洲及美国文化并使这些文化逐步日本化。例如在日本文字方面,日本根据中国汉字的草书创造了平假名,根据汉字的楷书偏旁创造了片假名,根据英语、法语、荷兰语等创造了外来语。

(三)和服的色彩和图案体现了日本人热爱自然,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

日本姑娘穿着的和服的绚丽多彩常常是西方著书者们称赞的对象。日本姑娘们将美丽的自然景色绣染在和服上,利用大自然之美来装饰自己。从和服到与之搭配的腰带、木屐等都装饰着自然界的花草等图案。即便是颜色的名字也都和大自然有关,例如樱色、桃色、棣棠色和、藤色、葡萄色、木兰色等等。日本和服的色彩和图案根据季节选择与此季节息息相关的色彩和图案,把大自然的色彩和图案融入到日常生活必须的服饰当中,体现着人们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之间的亲近,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日本人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不仅仅体现在和服上,还体现在食品、居住环境、艺术等方面。如日式最有名气的点心牡丹饼、御楸以植物为名,日本的名酒“樱正宗”“菊正宗”“山川”等也取名于大自然。在日式庭院中的路径、盆栽等无不使人感到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日本的山水盆景、插花等别具一格,尽量追求自然的真实性,保持大自然之美。

(四)和服的设计之美和穿戴繁琐体现了日本的包装文化

和服在日本的根深蒂固与流行,和日本人的爱好和习惯是分不开的。有人说,“日本文化是包装文化”。确实,日本是非常喜爱和重视包装的民族,他们认为包装包含着自己对对方的“体贴”和“款待”的心情。在商场购物时,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商品,商家也会在包装上大下功夫,他们耐心仔细地对商品进行一层层的包装,甚至连一块小小的糖果也不放过。

对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女性来说,和服也是一种精美绝伦的独具日本特色的人体包装。日本和服种类繁多、设计精美而且穿戴繁琐,即使貌不出众的女性,穿上一层又一层且设计精美的和服也能变得光彩照人,让人眼前一亮。

以上从和服的发展史、和服的种类及和服的色彩图案特征等方面论述了从和服中体现的日本文化,希望本文能够对对和服和日本文化感兴趣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笑明.日本国家概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武心波.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佐岛・群巳.日本文化社会风土[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4〕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多田道太郎.身边的日本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外来语,日本文化,兼容性

 

一、引言

所谓外来语就是从外国吸收而来的语言。日语的外来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日语当中的汉语词汇也属于外来语。狭义上讲,日语外来语主要指来自于欧美语言,并且由片假名来书写的词。所以,无论在日本还是在日语学习者当中,提到外来语,首先想到的就是片假名形式的外来语,而忽略了汉字外来语。前者当然是现代日语中最具代表性的外来语,但后者在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将主要从汉字外来语,欧美语系外来语两方面分析日本对汉文化及欧美文化的吸收。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展示日本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时的兼容性。金田一京助曾说:“每一个词语都是民族文化的种子。一个个的外来语就是吸收外国文化的种子,外来语是研究如何吸收外国文化的重要资料。”[1]让我们看看洒落于日本各个领域的种子是如何一点点一步步地把各国的先进文化吸收囊括到本国文化中的。

二、日本文化中的唐风汉韵

(一)日语中的汉字

公元四世纪人文历史论文,大和朝廷建立统一的国家,与邻国朝鲜,中国等的交流也频繁起来。在频繁的交流中大陆文化源源不断的传入到日本,汉字就是在这个时候传到扶桑之邦的。自此,日本从无文字时代进入了文字时代龙源期刊。到了平安时期,日本才创造出片假名和平假名,慢慢有了本民族自己的文字。日语中的平假名,片假名都是由汉字这个“真名”假借而来的,所以称作假名。平假名是借汉字的草书字体而成的。据说是因为当时的日本的文人墨客推崇晋朝文化,于是临摹草书而来的。而片假名则主要借汉字楷书的偏旁而形成的。据说是汉唐佛教文化传入日本时,僧侣们抄习经文创制而成的。 [3]日本人经过不断努力,不断探索终于创造了自己的一套由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组成的文字体系。日本民族在短短的时间内从无文字时代到了拥有表音,表意文字完整文字体系的时代,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绝无仅有的,让人感叹日本民族吸收外来文化之包容。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以汉字为载体的汉文化,已然随着中日两国的交流,交往,漂洋过海,抵达扶桑之国,并发展,繁衍开来。可以说汉字为日本民族送去了文明开化之灯人文历史论文,照亮了其漫长的文化发展之路。

(二)日本对汉文化的吸收

日本最早吸收的外国文化应该就是汉文化。主要是因为在当时世界上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日本民族又是一个擅于吸收学习先进国文化的民族。而事实上先进的汉文化确实对当时相对落后的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催化作用。正如一位日本汉学家所说:日本文化与汉文化接触之前是一锅豆浆,汉文化就像碱水,日本文化一与汉文化融合就成了豆腐。道出了汉文化在日本文化当中所扮演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角色。

隋唐时期,日本对大陆文化的吸收达到了鼎盛。彼时的先进汉文化影响着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

政治体制方面,仿照中国实行年号制。根据遣唐归来的高向玄理等改新国博士制定的新政策,设置了二官,八省的中央官制和国,郡,里三级的地方行政体系。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这种焕然一新的政体制可以说几乎是把隋唐封建集权制的核心移植到了日本。

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也仿照唐朝,设置了大学僚,以中国儒家经典《孝经》《论语》《礼记》《左传》等为教材。文学方面,可以说唐诗的影响是最大的,在当时从天皇到贵族几乎人人都会作唐诗,奈良时代到平安初期编纂而成的有名的汉诗集《怀风藻》《凌云集》等可以说是最好的证明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是当时日本人最喜欢吟诵,模仿的了。比如,成书于十一世纪,日本文学中伟大的古典名著《源氏物语》,该书之中就引用了大量的白居易的诗。[4]文化艺术方面,我们所熟知的日本的茶道,也是由唐朝传入的。作为宗主国的我们对其不甚重视,而日本人却把这种文化发扬到了极致。再次,书法,唐朝时候书法艺术可谓百花齐放人文历史论文,登峰造极,日本人最推崇的是王羲之父子的作品龙源期刊。以至于现在日本还有几百家专门的书道学院。最后,日本的绘画也深受唐朝影响,具有明显的唐风。以至于学者称这个时代的日本文化为唐风文化。可见,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之深远,之广泛。[5]

行文至此,不得不感叹于日本对汉文化如饥似渴地吸收。汉文化已经随着汉字这个文化之种扎根于邻国日本,并与异邦本土文化交织融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日本文化。日本文化中可以说是处处可见汉文化的影子,上至政经制度,下至文娱生活无不充盈着汉文化的映象。

三、日本文化中西方色彩

(一)日语中的欧美外来语

在现代日本,使用片假名表示的外来语俨然成为了一种时髦,时尚的行为。有时候明明有些日语固有词完全可以表达,却非要用一些蹩脚的外来语。而对于听者,就算对说话人讲的有些外来语的意思不明所以,也不好意思直说,以免让人笑话。由此可见,外来语在日本社会的应用已然达到了泛滥的程度。外来语的输入与日本的历史进程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吸收某国外来语的多寡,则反映出当时日本与该国交往,交流的深浅与长短。让我们随着日本历史进程的长河,看一下日本民族是如何一步步一点点地编织起这规模庞大,种类繁多的西洋文字体系的。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日本与英美两国交往的频繁,输入日语的英美词语大量增加。经过大正,昭和到近现代的继承人文历史论文,发展,现在英语已经占日语现代外来语的百分之八十,成为欧美语系中最大的外来语。当然,大规模的美式英语输入日本是在二战之后。当时,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对美国的“一边倒”,加上作为占领军的美军在日本驻扎多年,使得美语对日语和日本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随着日本锁国政策的结束,除了英美外,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等西方国家也开始了与日本的贸易往来。长期闭关自守造成的文化匮乏与社会落后局面,使得整个日本民族对滚滚而来的西方文化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欧美文化很快覆盖了整个日本社会。相应的日语中的各国外来语也猛增起来。代表这些国家特点或某方面文化优势的语言随着国家间的交流进入日本。来自法语的主要是服装,文艺,料理等方面的外来语,比如バレエ(芭蕾)、ルージュ(口红);来自德语的主要是医学,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外来语,比如:ウイルス(病毒)、イデオルギー(意识形态)、ザイン(存在);来自俄语的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外来语,比如:ソビエト(苏维埃)。

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近现代文化是借助于吸收人文历史论文,融合发达的西方文明才得以取得迅速发展的。日本政府借助这些发达的西方文明进行了诸多方面的改革。

(二)日本文化中的欧美风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实行欧化政策,全面吸收西洋文化。日本是一个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所以首要的就是把西方发达的近代教育制度移植到日本,使得全民教育急速发展,二十世纪初日本成为世界上教育水平最发达的国家,为日本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即使是在二战失败后,也以“国破教育在”的精神重建教育龙源期刊。福泽谕吉等把天赋人权论等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带到了日本。又大批聘请外国教师前来讲授和派遣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方面,实行“文明开化”政策。跟当时学习汉文化一样,主要表现在衣食住。服装从天皇皇后的礼服到学生的校服全部采用西服的样式。吃的方面,以吃素为主的日本人为了学习西方增强国民体质天皇带头喝牛奶,吃牛肉,甚至僧侣也可以吃肉食,并娶妻生子。ワイン、ビール、ウイスキー等也开始进入日本社会。建筑方面,西式建筑多了起来,著名的国际社交场—鹿鸣馆就是由英国人设计的。

二战后,日本开始大规模的吸收美国文化。这时,除了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受占领军的控制进行了各项改革外,美国的生活方式也在战后通过报纸,电影等展示在了日本人的眼前,对日本人的衣食住带去了巨大的影响。衣着方面,战前日本女性穿和服的居多人文历史论文,战后基本上都穿西服,到了现代,和服也只是在特别的日子才穿;吃的方面,战前,早饭是传统的米饭和味增汤,而战后面包,奶酪,咖啡,牛奶等西式早餐普及开来;住的方面,被称作“老鼠小屋”狭小的日本人的房屋在战后开始引入美式的住宅建筑方式,布局使用2dk,3dk这样的西式结构。在榻榻米上吃饭的传统的吃住一体的生活方式渐渐淡出了日本人的生活。可以说生活方式的美国化是战后日本人所追求的目标。

四、结语

如果说日本的古代文明是传承于中国,那么日本的现代文明就归功于西方,可以说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中西融合的产物。正是因为日本文化的这种混杂性,兼并性,日本文化也被称作混血文化,杂种文化等。也正是因为日本文化对外国文化的这种兼容性才使得日本文化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总是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参考文献:

[1]王曰和.外来语辞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68.

[2]王勇.日本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25.

[3]唐磊.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4]李光泽,卜庆霞.日本文学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0-25.

[5]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33.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第6篇

1. 独创12部服务文化系列专著,提供培训教材,繁荣发展服务文化新科学,填补理论空白,丰富了中国文化宝库。其中《服务文化决胜未来》(获石家庄社科成果一等奖)、《服务文化理论与实践》(中国政研重点课题并获二等奖)、《现代企业服务文化》(获中国企业文化理论创新奖)、《快乐服务的心灵智慧》《成败大扫描》《文化使者的职业化修炼》等专著已被多家企业单位作为教材。

2. 在多家媒体发表400多篇文章,传播服务文化理论。中国电力报、《金融学报》《公关世界》和《中国有色金属》等报刊相继开辟服务文化专栏;主流媒体《企业文明》杂志独家策划《服务文化制胜》《服务转型》专刊。

3. 智力服务数百家企业。咨询设计组织策划训练宣传,解疑释惑指点迷津,撞击反射点评提升,指导推进企业服务文化建设。先后与建设部、国网公司,中国电信、中国烟草、建总行、工总行、开发银行总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珠海交行、首旅集团、中国全聚德集团、深圳金蝶软件集团、东风公司、上汽集团、上海地铁、塔里木油田、胜利油田采院、辽河油田、齐鲁证券、平安保险、深圳人寿、中铁十七局、湖南三一重工、东方航空、河北机场、成都置信集团等客户撞击分享服务文化。

4. 点评提升推广服务品牌,提出品牌集群现象,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总结点评宣传推介数十个文化服务贡献度较高的企业品牌、服务品牌、服务明星和文化专家、艺术家。对服务品牌的内涵外延塑造等作了科学解析,对“情满旅途”(交运集团)“情传万家”“亮出精彩”“诚信彩虹”“上海相机王震”“李向党工作站”“春天服务”“家园服务”“尊荣体验宅急修(上汽集团服务品牌)”“心力管理(江苏黑松林公司)”“快乐服务(威商银行)”以及“制造业更应建设服务文化(宝钢、三一重工)”等数十个全国知名品牌进行咨询点评定位提升推广。总结提出的五大服务品牌集群现象(上海、青岛、新疆、本溪、大连现象)在业内产生强烈共鸣。

5. 文化使者奔走呼号,传播理念互动提升。陈步峰教授多次参加大型文化论坛沙龙会议和公益文化活动,接受央视华人频道、中国电力报、《公关世界》《中外企业文化》《新领袖》《中国餐饮》《中国邮政》《思维与智慧》和中国物业网、石家庄日报等10多家媒体专访,撞击反射传播服务文化理念;多次组织由专家、企业家、书画家、艺术家等参加的不同形式的研讨会和论坛,为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助力添彩献策献宝。其中,《河北省白鹿温泉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研讨会》《河北省吾行道自然健康研讨会》《河北省“偏偏就爱石家庄歌曲”研讨会》先后由中华网、新华网、凤凰网和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石家庄日报等多家媒体通篇报道,引起强烈反响。

6. 研发系列课程。聚焦于客户的挑战诉求,提供完美服务方案,提供可选择的菜单,撞击反射开发出《服务文化决胜未来》《快乐服务的美德智慧》《职业服务人的八项修炼》《打造卓越服务力》等15门服务文化系列课程。

7. 创建中国服务文化网。提供撞击传播服务文化理论与实践及其经验信息共享的平台纽带。

8. 适时策划组织参与服务文化研讨会,不断加快服务文化建设进程。1998年11月27日成功组织《河北省服务文化研讨会》,与会专家有:宋连生、梁勇、朱红亮、王彤、肖力、张梦庭、牛兰东、李梦雄等;2005年7月9日中国首届服务文化经验交流会暨理论研讨会在山东日照召开,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原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原商业部部长、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孟凡驰、文化力创始人贾春峰等专家学者企业家到场作重要讲话。陈步峰教授就服务文化的内涵外延科学体系作了深度解析。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第7篇

第五届中国国际家居博览会(4月6―9日)

中国国际家居博览会(家博会)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重点培育的三大会展之一,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目前已是世界第五大、中国第一大的家居产业旗舰展。是集家居产业展、贸、销、评、会、赛、演多元形式于一体,是中央、行业和地方联合打造的部级国际性会展品牌,在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

本届家博会在总结往届家博会经验的基础上,定位科学,全面展示了家居产业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主要活动内容分为贸易展览、论坛活动、评选推荐和综合人文四个板块,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务实,重点更加突出,各项活动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第六届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6月8―12日)

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简称“消博会”)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商务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中国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第六届消博会分家纺服装、电子家电、办公文体家具、日用品、装饰礼品、食品和游艇等七大展区及境外/贸易服务区。展会汇集了国内外的名企、名品、新品参展,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带来众多日用消费品贸易商机。作为消博会的网络延伸,“网上消博会”常年在线,为日用消费品领域的采购商和供应商提供专业、优质的贸易服务。

第九届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6月8―12日)

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浙洽会)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是浙江省一次综合性对外经济贸易交流活动,本届洽谈会精心安排了双向投资对接洽谈、浙江开放论坛和人才科技交流三大板块的内容。双向投资对接洽谈安排产业对接洽谈专场、国家(地区)投资环境推介会、项目签约仪式等活动;浙江开放论坛围绕浙江特色优势和特定参会对象,安排若干场互动性强、实效性好的专题论坛;人才科技合作交流会同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引进国(境)外人才智力和科技成果交流洽谈。

第七届宁波国际汽车博览会(8月27―9月2日)

宁波汽车博览会是“中国百佳优秀品牌展会”、“宁波十佳展览会”、宁波市政府重点培育展览。本次展会共启动了1、2、4、6四个展馆,展览面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增加了2000平方米,达到了30,000万平方米,吸引了90余家单位参展,近500款车型亮相,厂方的布展率达87%,立足宁波,覆盖慈溪、奉化、余姚、宁海、象山、北仑、舟山等地;辐射台州、绍兴、上虞;影响湖州、杭州、金华、丽水、温州,并在当地媒体的支持下,吸引了5.2万人次参观车博会,共成交2036辆汽车,累计成交额达3.2亿。

第四届中国国际机电工业博览会(9月7―10日)

中国国际机电工业博览会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路甬祥同志和宁波市领导的共同倡议,在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中国机床总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组织。本届展会以“产业、贸易、科技”为主题,旨在打造中国境内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成交活跃的品牌展会。

第三届中国(宁波)国际电子产品暨家用电器展览会(9月15―17日)

中国(宁波)国际电子产品暨家用电器展览会定位为“出口主导型国际性专业展会”,以雄厚的家电电子产业基础为依托,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平台。经过两年多的培育,已成为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家电类专业展会,荣获“中国百佳展会”和“宁波市十佳展会”称号。本届家电展共设国际标准展位1700个,展示面积4万平方米。展品分为家用电器、家电零配件及信息技术产品三大类。本届报名参展的市外企业比上届大大增加,同时有1万名潜在外商、3750家经过精心挑选的欧美家电电子类进出口公司接受组委会邀请参会。

2007中国宁波人才科技周(9月21―25日)

举办人才科技周是宁波市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创新人才开发的重要抓手。今年宁波人才科技周,首次把人才科技教育整体纳入,突出以高层次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高科技创新创业创意成果转化和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为重点,展会期间,还同时举办了人才高洽会、科技高交会、教育高峰会、创新设计展览会、科技创业计划大赛、海外人才创业行、国际人才论坛、人才科技宣传周八项主题活动,近50项分体活动。人才科技周期间还举办了院士企业行、科技专家企业行、留学人才企业行等专项对接洽谈会。共有10名以上高校校长和科研院所院长,300名以上科技专家、教育专家、设计专家和理论专家参会。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交易会(10月22―25日)

中国国际服装服饰交易会是宁波市人民政府会同中国贸促会、中国服装协会等权威机构,联合打造的经典会展品牌,集服装产业展、评、会、赛、演多元形式于一体,是中央、行业和地方联合打造的国际性会展品牌,在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本届服交会总展览面积4.5万平方米,设展位2200个,共举行了创业投资、科技成果、服装交易等15项活动,参观观众近7万人次,国内外专业采购商2万余名,其中境外采购商6150名。通过服交会实施品牌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战略,把城市、产业、文化及展会相结合,加强服装产业发达地区和集散地的合作,力求服装行业上、中、下产业链的升级。

第九届中国塑料博览会(11月6―9日)

中国塑料博览会现已成为全国塑料行业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经贸盛会和合作交流平台,余姚也逐步成为饮誉海内外的“塑料王国”和“模具之乡”。据统计,前八届中国塑料博览会,累计共有3937家中外企业参展,参展中外客商88.25万人次,成交总额186.8亿元。展会上还累计签订了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项目276个,外资总投资20.95亿美元,协议外资9.73亿美元。第九届中国塑料博览会以“机遇、交流、合作、共赢”为主题,以打造国内“塑料行业第一展”品牌为目标,着力构建国内外“互利共赢、竞争开放”的长期互动平台,推动区域、行业信息共享和协作沟通,促进国内外塑料及相关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本届塑博会设贸易展览、招商引资洽谈、科技研讨交流等三大主要板块,展馆总面积4.2万平方米、展位1800只、参展企业554家。与往届相比,本届塑博会更加注重国际化、市场化、组织化、科技化,在办展形式和内容上有了新的突破,在展会规模和科技含量上有了新的提高。

2007中国食品博览会(11月9―12日)

有着“中国食品第一展”的中国食品博览会现已连续三年选择在甬举办。本届食博会由商务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宁波市人民政府等承办,宁波市贸易局执行承办,以“食品安全与行业和谐发展”为主题,是历史上组团省市、海内外大型采购商参加级别最高、团体最多的一届。本届食博会围绕十大

目标,在规模档次、招商组团、参展人数、食品安全、品牌推介、经贸洽谈、成交金额、载体创新、高峰论坛、形象宣传等各个方面又实现了新的突破,彰显了宁波市的办展实力,牢牢一确立了中国食品行业第一展的地位。在食博会期间,共安排了21项采购洽谈、供需对接、产品推介等活动,为参展商和采购商搭建了有效的合作桥梁和交易平台,加大了国际大型采购商和国内客商的合作力度。

2007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11月16―17日)

本次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是继05、06年两次成功举办全国性展会后宁波再次成为主办地。2007旅洽会由国家旅游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宁波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旅游局为承办单位,由宁波市旅游局具体执行承办。本届旅洽会继续以“为美丽寻找资本,让智慧创造财富,给要素搭建平台”为宗旨,重点突出展、洽两大内容。在共推出的1000余个展位中分五个主题区,分别为序厅、招商项目馆、智慧馆、新业态馆、旅游装备(商品)馆,其中新业态馆是今年旅洽会推出的一个全新展区,主要展示以休闲度假类产品为主的旅游新业态,如航空旅游、海洋旅游、温泉、滑雪、高尔夫、自驾车等。本届旅洽会在积淀了前两届的成功经验后,比往年更显成熟,它已不再简单满足为投资商和旅游项目“牵线搭桥”,而开始日益发挥出其导向功能,引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潮流。

第二十三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11月25―27日)

第二十三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由农业部批准,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委托,由浙江省农业厅承办,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宁波市农业局及厦门凤凰创意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执行承办。参会人数达8万人以上,参展的企业近千家,落实特展展位125个,标准展位1 275个,展位面积1 7700平方米,正式组团注册代表3000多人。大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创新植保、和谐发展”的主题,突出为现代农业服务的宗旨,突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广泛交流植保新技术、新经验、新信息,充分展示农药新产品、新制剂及药械新机型,为国内外科研、教学、推广部门及农药械企业和广大的经销商提供一个合作、交流、联谊、创新的平台,从而加速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促进和谐发展,为控制病虫危害、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更多的技术、产品支撑和服务。

重要节庆

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4月28―5月20日)

自2002年举办首届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以来,徐霞客开游节已成为促进宁海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大舞台”,成为宁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精美名片”。第五届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活动丰富多彩,规模盛况空前。包括中华游圣开游大典、“百团万人”宁海氧吧之旅启动仪式、“和谐新宁海”城乡演出活动、第二届“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评选、中国首届“徐霞客旅游带”旅游合作峰会、2007宁海国际投资洽谈会、“吃在宁海”生态食品特色小吃展示、《欢乐中国行一魅力宁海》大型演唱会、“十大名校名所专家宁海行”、大型音乐激光焰火晚会在内的十大活动吸引到了数万名客商和游客光临宁海,并引起了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第十届中国(象山)开渔节(9月5―16日)

2007年第十届中国(象山)开渔节将定于9月5日―16日举行。本届开渔节以休闲象山建设为目标,以感恩海洋为主题,以渔文化为主线,突出群众性、特色性、国际性,努力办成全国知名的渔民节庆、渔文化节庆、滨海旅游节庆。整个开渔节活动由主体、配套两大系列12个项目组成。其中,由浙、沪、苏三省市体育局主办的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2007年长三角体育圈“大目湾新城杯”海洋体育大展示,将有六省一市的数百名选手参加。主体活动板块还包括开渔节开幕式暨祭海仪式、青年志愿者护海,海洋论坛、大型演唱会、妈祖巡安暨烟火大会、开船仪式等开渔节的保留节目。

第四届中国梁祝爱情节(10月19―21日)

第四届中国梁祝爱情节今年10月19日至21日将在宁波市梁祝文化公园举行。为扩大宁波作为“梁祝”爱情故事发源地的影响,在第四届中国梁祝爱情节上,还将同时举行朱丽叶铜像揭幕仪式、“中国梁祝文化之乡”和“中国梁祝博物馆”授牌仪式、68对新人“百合婚典”、第四届梁祝万人相亲会暨祈福游园灯会、宁波婚嫁产业博览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万里行启动仪式、《梁祝文库》首发式等活动,届时,“梁祝故里”宁波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意大利维罗纳市作为东西方两大爱情圣地,将互递国家的爱情名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邮票,互赠本国的爱神雕塑――“梁祝化蝶”汉白玉雕塑和朱丽叶铜像,共同唱响东西方经典爱情之歌。

第十一届宁波国际服装节(10月22日―25日)

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宁波国际服装节是该市综合性大型文化经贸活动。依托宁波市这一中国最大的服装产业集聚基地,通过举办系列的服装文化、服装经贸和艺术交流等活动,扩大对外影响,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至今,宁波国际服装节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并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之一,在全国各类服装节中唯一获得这一殊荣。本届服装节以“大众时尚 国际色彩”为主题凸现人民节日。行业盛会、贸易平台、友谊桥梁的办节理念。期间举办了系列服装服饰经贸和文化活动,通过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交易会、2007中国服装论坛、2008中国春夏流行趋势和品牌、品牌评选、德国文化周等系列活动,来推动宁波市服装产业的成功转型和升级,同时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品位,打造时尚之都。

重要论坛

APEC港口服务网络研讨会(6月7日)

APEC港口服务网络研讨会是今年浙江投资洽谈会的主论坛。此国际研讨会源自2006年11月举行的第十四届APEC领导人会议,会上,各国(地区)领导人签署了由主席提出的成立APEC港口服务网络倡议,以推动APEC地区港口业及相关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一个完全国际化的研讨会。论坛由国家交通部为主办单位:中国外交部和宁波市政府作为协办单位,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及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彰显承办层次和规格的突破和提高。论坛围绕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拟以“加强跨行业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特邀APEC地区国家有关官员,港口、物流、航运、贸易等港口相关领域的业内人士,围绕APEC地区港口行业发展和跨行业合作、运输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等议题和APEC港口服务网络的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中国城市会展合作与发展论坛(6月9日)

中国城市会展合作与发展论坛是第九届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暨第六届中国日用消费品博览会主论坛之一。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城市会展合作与发展”,发表了《宁波宣言》。论坛邀请到了国内各主要会展城市会展管理部门、会展行业协会、政府主导型展会负责人、会展创意策划机构、会展科研院校专家学者及会展专业媒体参加,围绕城市间会展业的合作与发展、常年展示与短期展览的互动关系、会展活动对城市经济的带动系数研究、城市会展业管理服务模式探讨、会展活动策划与创意、媒体宣传与城市会展业发展及宁波会展经济等议题,深入研讨会展城市间利用各自优势,加强互利合作的相关问题,为各会展城市探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中国城市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第8篇

9月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一)

尊敬的党组织:

在三个月前我还是个对党不是很了解的一个人,但是,入党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之后,我对党知道的越来越多,对党和一些优秀的老党员更加崇拜,为人民服务的心更加坚入党申请书范文定了。为祖国以后的繁荣富强伟大复兴更加有信心了!

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我认为创建和谐社会的时态不是一种过去时,而永远是一种现在进行时。它不是一项突击一阵子就可以完成的短期任务,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是不断地在建设中的一种社会状态,需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创新。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全球化背景下的转型。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应贯穿一种具有世界眼光的积极有为的创新思维。

当代世界并不平静,和平与发展、对话与对抗的世界格局一波三折,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诸如,强权政治在以不同方式干预、颠覆别国政权,霸权主义以强凌弱用战争的形式推行它的国家利益,超级大国以文化为软实力把它的价值观进行世界普适性的包装在全球兜售,而它的理论家又以世界级言论论证它在世界热点地区进行战争的合理性。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冲突应对冲突,而应进入更高更新的思想层面,提出和谐文化的理念,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和创新发展。

总之,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底蕴。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的实现。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智慧的结晶。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所在,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

频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归依,也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它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观念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作用。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要克服浮躁心态,避免急功近利。

对于政府来说,要狠抓民生之本:就业问题。要打牢民生之基:就学问题。要解决民生之急:就医问题。要筑造民生之盾:社会保障问题。对于公民来说,要时时体谅政府的困难,不要总是跟发达地区攀比,所提出来的要求不能超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太多,否则是空谈。再就是要依法办事,遇事要冷静,不能超越法律的界线。其次要将创建和谐社会与各项社会生活和工作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观念,一种习惯。

千万不要搞成形式主义的活动比赛,必须是全民皆兵,众志成城,而且是持久战。比如说xx对和谐社会所作的概述中讲到的: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只有社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按照去做,才能让社会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有和谐这个整体观念,不能为了部入党申请书范文门利益或地方局部的利益而伤害全国的整体利益,不能各敲各的锣,各唱各的戏。要在和谐这个总观念的指挥下,奏响一部和美的交响乐。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日期:xx年x月x日

9月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二)

尊敬的党组织:

任何政党都是代表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政治组织,每一个组织在它成立的时候都会有其宗旨,即目的和意图,都会有一个为谁服务的问题。党的宗旨是党的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意图,是党组织每一个成员一切言论和行为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是由党的根本性质和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所决定的,是党的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它贯穿与党的全部活动之中,是党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深厚根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每一个入党积极分子都应该自觉的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努力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然,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必须吃得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树立服务理念。树立这个理念,我们就必须搞清楚为什么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出发,认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在弄清楚这些知识后,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处处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处处想着人民的利益,用实际行动去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其次,我们要践行服务职责。不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挂在嘴上,而不去行动,那样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我们必须通过实践来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在日常的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服务的职责,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吃亏。在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找到快乐,提升自己的人身价值。

再次,我们应该提升服务能力。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出现在人民群众需要我们的地方,我们就必须拥有各个方面的能力。不然,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什么都不会,而只有一颗想为他们服务的心,那是完全没有用的,只是会更加的影响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我们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去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

最后,我们要规范服务行为。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按规则行事。要时刻维护好中国共产的优秀形象,不能做出有损党的形象的事情。当然,在为人民服务时,我们还得制定高效快捷的工作程序,而不要拖拖拉拉,耽误人民群众的时间。

虽然,要做到以上的这些方面而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有难度的。但是,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这些困难是不能击退我的。我一定会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处处为人民服务。用最严格的要求来使自己能够践行党的宗旨,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努力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日期:xx年x月x日

9月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三)

敬爱的党组织:

经过近一段时间的自己学习和党员的帮助,本人在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在工作中向党员同志看齐,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现将本人近期思想情况汇报如下:

第一,要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是规定的共产党员义务的第一条。共产党员必须懂得: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有些同志在重大问题上政治不敏锐,甚至失去辨别能力,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上贫乏,政治上就不清醒。只有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永远保持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共产主义纯洁性。

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原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最重要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主观世界,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为人民谋福利的自觉性。评价一个共产党员重要的是看他做的怎么样,看他能不能在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实现学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

第三,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中把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作为共产党员的一项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当即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对社会,对经济影响愈来愈大。因此,我们要把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提高到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增强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共产党员要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一靠学习,二靠实践。要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精通一行,努力成为本职岗位上的内行和能手。

总之,共产党员应该成为学习的模范和又红又专的模范,不但要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在工作中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懂得干好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定要加倍认真负责,努力向党员同志看齐,缩小同党员同志的差距,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此致

敬礼!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第9篇

[关键词] 腐女;文化;女性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001-3

腐女作为一种亚文化群体,在御宅文化中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圈群,其形象与声音开始在时代中浮出水面,也日益被世人所关注。但是,当要正视、了解这一文化现象时,其群体的复杂性与话题的禁忌性却让人难以认清这一文化现象的全貌。

所谓复杂性,首先是因为这一现象虽然显现于当下的社会文化之中,却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传统,无论在欧洲还是亚洲的历史中,都可以随处发现这类文化的影子,单从腐女文化的直接发源国――日本来看,日本近代文学中的“耽美”文学,就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40年代的文坛,从包括日本文坛巨匠三岛由纪夫在内的大量作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方面的创作特征,而其生活经历也为当下的腐女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其次,这一文化现象又有具有一定的“跨界性”,即要跨越到诸多的研究领域之中,不仅存在于社会文化中,而且在文学、艺术、动漫、商业消费等各种领域中,都有所展示,就像文学上的精神领袖王尔德、艺术上的精神领袖拉斐尔、唯美主义创作倾向、耽美小说,BL动漫等,都成为需要了解的知识储备,因此,要了解它,必须把这些领域都整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认清其全貌。再次,腐女们虽然同属于一个亚文化群体,但是在现实中却于常人无异,她们的爱好往往存在于精神领域,与现实生活往往泾渭分明,迥异于我们平常所认知的同性恋文化,而且御宅文化的封闭性使外在的观照变得异常困难。

所谓禁忌性,自然是指即使在现代相对开放的全球文化氛围中,展示自我的腐女特征或者谈论这个话题,都需要相当的勇气,无论是在欧美、中国亦或腐女文化最为集中的日本,腐女大都只在圈群内部交流,在日常中,则有意识地回避自己的这一兴趣爱好,尤其是在中国,这更是一个敏感话题。而无论是在源发地的日本还是引进国的中国,腐女既是一种禁忌又是一种时尚;既是一种私密的爱好,又有一种反叛的,如何真正的认识呢?

我想,如果要进入这一文化现象,可以从三个问题快速引入:为什么是日本?为什么是BL?为什么是动漫?

曾经有学者用“和服”作为一种象征意象来形容日本文化:外部层层包裹,内部却是真空,意味着内在的狂放与外在的内敛。各国的研究者早就关注了日本文化的这种矛盾性,就像著名的《菊与刀》一书中这样说:“所有这些矛盾的论述都是关于日本的书籍的核心。……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有礼,既顽固又能适应,既驯顺又恼怒于被人推来推去,既忠诚又背叛,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好新。”用“和服”做意象来了解这种矛盾性的确很传神,最经典的和服――尤其是女性的和服――往往里外好几层,就像新娘的传统和服打扮,据说有八层之多,整个穿着下来,包括头饰、化妆等,要花3、4个小时,重的头饰可能要2、3公斤重,但是,在这种外部的层层包裹之下,在传统上是不穿内衣的,即使夏季俗称“浴衣”的简易和服,也是不穿内衣。这种内与外的差异,很好地象征了日本文化的矛盾性。在日常交往中,日本人比较含蓄、内敛,从不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让人看不透心中的真实想法。东京的涩谷据说就是少女的发源地,而新宿则有着亚洲最大的红灯区。一直到当代,日本文化依然固守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但又强烈的渴望着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又竭力让两者保持泾渭分明的姿态,避免融合,于是创造性的用平假名、片假名来区分本土与外来的差别。

“和服”的意象在日本女性身上展示得最为明显,外在的柔情似水与内在的狂放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我们又知道,日本直到现在,依然是一个男权社会,女性在社会中还是难以获得一个主体性的社会地位。虽然男女权利的不平等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即使在欧美各国女权主义运动相对发达、民主化进程相对完善的国家中,也还是依然存在,只是日本等亚洲国家更加严重。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之中,女性永远处于“被观看”与“被消费”的地位,在社会的大舞台中,男性是看客,女性是演员,这同古罗马大斗技场中角斗士的表演无异,看客是罗马的公民,生死搏杀的是奴隶。这即是权利不平等社会状态下的常态。就像世界各国任何的正式场合,女性的正装如何暴露,都可以当做正式礼服,而男人的正装则必须包裹严实,无论是多么炎热,男性的西装永远不能暴露;而即使是冬季的严寒中,女性的礼服则又必然是以露为美;甚至像是美国英雄漫画中的形象,在装扮上也是如此,超人、蝙蝠侠则是全身包裹,而神奇女侠则是能露就露,所有这些,也正是在于女性的“被观看”地位使然。尤其是当日本女性处于一种极端化的两极矛盾文化之中的时候,这种压抑与反叛的强烈程度也就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