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等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1 17:15:55

高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对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建设作了一些探讨,认为继续搞好高等教育学研究工作需要在观点、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使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一门理论科学在其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一般总要经历积累材料、整理材料和掌握材料这样三个阶段。没有材料的积累固然不能成为一门科学,但若对材料只是作简单的收集而不予以整理,并进而为我们所掌握,也还是不能为建设我们的理论科学服务。“掌握”一词的德文原意是在精神上“占有”、“据为己有”,按照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在思维中“扬弃了与对象之间的对立”,而“把这一内容变为我的”。所以,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我们所积累起来的材料才能为我所有;否则,就很难吸收到我们的思想体系中来,并对建设我们的理论科学真正有所帮助、有所补益。

按照这一认识来审视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的现状,我们认为基本上还只能说是处于材料积累的阶段。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对于国外现代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和发展的现状所知甚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引进了许多当代西方高等教育学理论,而且对传统的西方高等教育学理论,也有了更加全面而完整的介绍,这对于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理论资源,从各个视角和层面来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和特点,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使人感到不满足的是,这个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引进和介绍上,初步的分析、评价、梳理、鉴别的工作还做得不多。所以,若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迅速完成整理材料和掌握材料的工作,妻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理论,恐怕也就无从谈起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恩格斯在谈到近代欧洲自然科学发展和演变历史时的一段话,对我们是很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的。他指出:“虽然十八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在知识上,甚至在材料的整理上高过了希腊古代,但是它在理论地掌握这些材料上,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低于希腊古代。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在我们所考察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家看来,它却是某种僵化的东西、某种不变的东西,而在他们大多数人看来,则是一种一下子造成的东西。科学还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它到处寻找,并且找到了一种不能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的外来的动力作为最后的原因。在这个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的,不是一个自然科学家,而是一个哲学家。1755年出现了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关于第一次推动的问题被取消了;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东西。”他认为.“在康德的发现中包含着一切继续前进的起点”.后来一系列的“进一步的发现使得它最后获得了胜利”。从此,“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正是这个崭新的自然观.推动着19世纪欧洲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段话对于我们的巨大的启发意义在于:它说明了正确的观点在整理和掌握材料、推动科学走向进步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我们认识到,目前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之所以处在材料积累的阶段而没有深入下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至今还没有形成和确立一个足以反映我们时代要求和高等教育精神、并有能力来整合和同化已经积累起来的一切有价值的理论资源的高等教育学观念。因此.尽管我们已积累了一定材料,却无法对其进行整理.更谈不到正确地予以掌握。

高等教育学观念是以感性的形式把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作为一个整体显示在人们面前的。这就决定了一切真正的高等教育学都必然具有以下这样一些特点:首先,它是以高等教育实际为对象的,它总是从现实的高等教育中寻求题材,从现实的高等教育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而发展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向着科学化、民主化的境界迈进。其次.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它必然同时又属于一定的民族。所以.在它的身上必然积淀着一定民族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高等教育.那么.当高等教育学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高教研究者投入研究时也就必然会把这些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意识反映到研究成果上来.从而使高等教育成了一定民族教育的“文化的肖像”。这样.民族性也就成了一切高等教育学论著与生俱来的一种属性。作为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对于高等教育的一种概括的反映形式的高等教育学观念.也就不能不打上这种民族的文化精神的印记。再次.高等教育学面对的是整个的高等教育,所以它能够以感性的形式对之作出反映。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学活动不只是一个抽象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与想象的过程;不只是属于反映的活动.同时还包括着传达的工作。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于高等教育学研究只有通过多学科、多层面、多视角.才能对它加以全面而完整的把握。以往的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虽然未能达到这一步.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从某一层面、某一视角对高等教育学研究所作出的一定贡献。因此,这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无疑是我们高等教育学理论所要吸取的,高等教育学观念应该能对这些理论资源进行整合和同化;否则.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也将是不全面、不完整的。这就是我们主张我们的高等教育学观念必须具有反映我们时代的高等教育的要求、反映本国高等教育精神、能够用以整合和同化已经积累起来的一切理论资源这样三个条件的主要原因。若是我们不能尽快形成和确立这样一种高等教育学观念.并按照这样的观念去整理和掌握我们的理论资源,那么。积累的资料再多,也只是一堆各自独立存在、互不相干的集合体.而不能达到通过对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发现和揭示而使之转化为一个有机体。这样,对这些材料的利用也就不能发生质变,产生飞跃,最终为建设和发展我们的高等教育学理论所用。所以.正确的高等教育学观念的形成和确立.也就成了今天把我们的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推向前进的一个关键环节。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几乎一开始就是与对研究方法的探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先后被引进的有系统论的方法、结构主义的方法等等,但几乎都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都没有在研究中达到过预期的效果。其原因,都是与把方法和观点分割开来,离开了正确的观念的建构,孤立地就方法来谈论方法是分不开的。因为方法作为认识的工具和手段.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是“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方面发生联系的中介”。因此,要使方法在研究中得到卓有成效的运用,首先我们就必须了解客体。而观念,就是反映在意识中人们对客体性质的一种认识。这样,就决定了方法与观念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性:它既是从一定的观念出发,按照一定观念来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思想途径.又通过这一思想途径.使这一观念所包含的内涵在意识中渐次获得全面而完整的展示,从而使人们达到全面认识这一事物的目的。正是由于以往我们不认识观念与方法之间的这种辩证的关系.所以在高等教育学研究中我们在运用“新方法”时难免有些生搬硬套.而不能使之与高等教育学自身的特点加以有机的结合。如系统论的方法.它是根据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要求把事物看作是由诸多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从多种关系和联系中来对事物进行考察和认识的一种充满辩证精神的思维方法.对于我们全面而完整地理解高等教育学的整体特性,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但由于现代系统论作为在生物学、控制论和通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在方法论意义上是属于一般科学的方法.所以,它对于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只具有借鉴意义.而很难简单地加以搬用。只有当它与我们所研究的具体对象高等教育(反映在意识中就是高等教育学观念)达到有机地结合之后,才能转化为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并对我们认识高等教育现象真正有所帮助。而高等教育学按照我们前面所说的就其性质来说既然是知识与价值的统一.那么不同的成分只有通过不同的方法才会对之作出有效的把握。高等教育学的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对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也只有从科学的与人文的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中去探寻。而这种结合也就带有对系统论方法进行具体应用的性质。科学的方法与人文的方法作为在近代社会科学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两种相对独立的研究方法。它们对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视角和途径,所以.即使同一事物,经过这两种不同方法的研究.也会出现两种不同的风貌。这两种方法的差别自然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谈。但在我看来,最主要的似乎有这样两点:

第一.科学的方法所探寻的是知识,是不以主体的存在状态为转移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目的是服务于人的认识。高等教育学理论是以对高等教育的研究为基础的,从科学的视角来看。高等教育学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在的反映,它与社会存在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所以,我们对任何一部高等教育学论著的思想性质和思想倾向性都可以联系当时的高等教育现实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虽然高等教育学不可能像理性意识那样。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超越感性存在直接深入到社会关系的本质领域,而始终以感性的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但是它对高等教育所作的一种未经分解的整体性把握的特点.又使得被理性思维分解和排除了的生活现象唯有在高等教育学研究成果中才能获得丰富而生动的展现。再加上高等教育的历史是不会重复的。所以这些高等教育现象向人们所提供的认识价值也就永远不会因历史的发展而丧失。这就是一切优秀的高教研究论著之所以具有永久魅力的客观原因和文本的依据。这是需要凭借科学的方法才能掌握的。而人文的方法所把握的是价值.价值是一种主体性的事实,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主体的生存条件和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的。

所以作为价值形态之一的高等教育学,我们又不能像对待自然科学那样完全按科学认识的方法去进行研究,同时还必须借助“理解”和“解释”才能对它作出判断。“理解”和“解释”按照当代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的意见就是“在过去中重新发现最好的东西”。它与认识的方法之不同就在于总是带有主体置人的特点.认为只有当对象与主体获得某种经验上的沟通.并“在主体语言中找到表达”之后,才有可能为主体所理解。所以就其性质来说是主客体之间所开展的一种“对话”,并通过这种对话.克服文本历史的疏远性.使得它变得仿佛是现实的、当下的.以致人们阅读这些论著时觉得都好像是特别为他而讲的。这决定了任何理解和解释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个人的思想印记。唯其这样,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优秀论著才会生生不息、历久弥新这是优秀高等教育学论著之所以具有永久魅力的主观原因和接受依据。而要说明这些,不通过人文的方法是难以完成的。:

第二,由于科学的方法所探寻的是知识,知识是事物现象和规律的反映,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所以它具有普遍的有效性的品格。高等教育学作为一种社会的意识形式,它与高等教育存在的关系,以及高等教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不同于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自身特点等等,自然也就成了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些问题对于一切国家的高等教育来说。都是普遍有效的;不论某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如何独特,都不过是这些共同规律的一种个别的、特殊的形态而已。而人文的方法由于面对的是价值。价值既然是一种主体性的事实。它是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所以它也只有通过评价才能把握。因此,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在主体一定趣味标准支配下对于高等教育价值所作的估量和裁决的因素在内.完全不带有任何思想倾向和趣味标准的、价值中立的高等教育学理论是不存在的。趣味标准是因各民族的文化心理背景以及各人的社会教养、性格气质而异的.因此评价也就不可能完全不带有民族和个人的印记。所以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全球一体化”的高等教育学理论。事实上。不仅中西高等教育学理论有着巨大的差别,就是西方各国的高等教育学理论之间,这种差异性也是同样存在的。如同是课程理论。在德国是思辨的、哲学的,而到了美国就变成了经验的、实用的。又如大学的办学观,在英国是保守主义、人文主义的。到了美国是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的,而到了德国则是科学主义的。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历史条件和教育文化心理不同而产生的不同。人文科学内容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对这种个别性和差异性的认可而获得的。

高等教育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中国的高等教育应加强总结,善于积累,坚持好的做法;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不能动摇课堂教学的地位,要客观、全面、实事求是地看待现行教学质量,肯定中国学生潜在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大力度改革体育课。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半个世纪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国初期,我国只有少数高校,在校学生廖廖无几。到199年,全国已有1942所高校,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071所,成人高等学校871所。在校学生数达到742.3万,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为413.4万,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为305.5万,研究生23,4万。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起步晚,并受到等运动的影响,高等教育的规模与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还不相适应。据统计,1995年我国每10万人口中的高校在校学生为461人,仅略高于发展中国家(824人)的半数,不足世界平均数(1434人)的三分之一,与美国和加拿大(5544人)相比,则还不到十分之一。在教育管理和教育观念等方面还值得探索与改革,本文就高等教育领域带有普遍性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中国高等教育需要总结、积累与坚持

建国初期,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较多地沿用了前苏联的一些做法,专业划分比较细,专业知识占的比重较大,人才培养以“专才型”为主。近些年来,我国基本放弃了“苏式”人才培养模式,而又较多地借鉴了欧美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经验,专业趋于淡化,专业知识占的比重较小,人才培养以“通才型”为特征。改革开放,学习国外的经验,洋为中用,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我国自己的成功经验强调不够。半个世纪来,我国自身成功的方面是很多的,是值得总结的。我们应该结合国情,遵重中国与外国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善于积累,,明白哪些方面必须改,哪些东西应该留,而不是一味追求发达国家的东西。一位叫崔润民的作者在《南方都市报》上撰文指出,当我们正在自我否定时,美国人却在悄悄地研究中国的基础教育。当我们砍掉补习班时,克林顿政府则欲加强对暑期班和校外班的投资。我们要避免盲目否定自己,更要避免盲目学习别人。不要等到国外肯定了我们的成绩自己才能认识到。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我国成功的例子均很多。象北京四中的张驰(学生),复旦大学的杨福家(教师),都是震动英国的中国奇才,张驰在英国爱塞克斯(Essex)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直升剑桥大学博士研究生,边攻读博士学位,边指导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做论文。英国广播公司(BBC)将张驰誉为“中国人的骄傲,北京人的光荣”。张驰为中国学生叩开了爱塞克斯大学的门,1997年在该大学留学的中国人仅张驰rl人。1998年该大学专门委派一名代表到北京四中考察,并表示只要像张驰这样的学生,出自北京四中这样的学校,愿意去爱塞克斯大学的,他们全部免试接收。到1999年,在爱塞克斯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已近百人。杨福家原是复旦大学的校长,如今却是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第5任校长,成为英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华人校长。诺丁汉大学宣布此项决定的新闻稿标题为:“诺丁汉推举出一位国际校长”。陈至立部长在祝贺杨福家教授出任英国校长的信中说:“英国著名的诺丁汉大学聘请我国教育家担任校长,这在历史上是首次,这一荣誉是我们教育界同行的骄傲。”对于此事,杨福家校长本人认为:“它说明了20年来,我们中国在科学、教育等领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发展被人所了解,所理解。”确实,中国的教育正在走向国际化,不断为世人所了解和肯定,如荷兰最古老的莱顿(Leiden)大学校长今年2月访华时说,中国学生的英语好得令他吃惊。在今年2月20日北京的新闻会上,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大臣卢克·赫尔曼斯认为中国的教育水平非常高。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我们自己也需要了解自己,理解自己,肯定自己,坚持成功和成熟的东西,不断积累,办出特色,走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之路。

二、论课堂教学的地位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强调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环节正在逐渐加强。然而,加强实践教学并不说明理论教学不重要,要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走向极端。当前,在部分师生中出现了重实践轻理论的苗头,这是十分危险的。理论与实践必须互相结合,互相渗透。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谈理论。因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是重要的,两者不可偏废。目前,我国高校4年制本科学生通常课堂教学为2500学时左右,从时间分配而言,大量的时间仍然花在课堂上,课堂教学仍是教学主战场。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人才培养影响是非常大的,课堂教学不但不能马虎,而且要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社会发展至今,不仅知识越来越多,而且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在高等教育学制不变的情况下,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校园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时间的效益、选择好学习内容、在直接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选择和汲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点上,课堂和教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课堂是教师的重要舞台,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群体,教师在课堂上浪费1分钟,那么如有60个学生听课,就相当于浪费了1个小时。当前,多数学校都制定有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作为系统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可见,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非同小可。

三、怎样看待现行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全社会都关心的大事,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对当前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校园内外似乎都有些消极,相当一部分人认为,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教学质量下降了。对现行高校的教学质量,应该客观地分析和全面地认识。笔者认为,抛开历史背景、脱离时代要求,简单地说“提高”或“下降”是不够科学的。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教育愈来愈重视;社会对教育越来越关注;教育投人逐年增加;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进;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正在加强;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比以往有了提高;办学条件的改善,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教学效率;市场经济的建立促进了学生的经济意识;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观念;学费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些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不仅不会下降,而且正在不断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要求。

当然,高等教育仍存在不少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如投入不充足,教学硬件总体水平不高;部分学生刻苦程度不够,不善于自主学习;部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不够;扩招后使一些学校教学资源更加紧张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待于改善。

少数人认为高校教学质量一直在下滑,这是一种缺乏质量观和时代感的极端说法。局部局时教学质量下降是可能的,但凡事都有度,不可能永久朝一个方向发展,世界上没有永远下坡的路。出于对教育的关心,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表现出忧虑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一定要客观看待,正确认识,全面比较,综合评价,克服消极情绪和负面效应,积极在实践中去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四、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刍议

长期以来,人们将中西方学生作对比时,普遍印象是中国学生动手能力明显比西方学生差。其实,这一印象仅对了一半。从表面上看,中国学生总体动手能力是要比西方学生差一些;但认真分析,中国学生的潜在动手能力并不比西方学生差,甚至比西方学生更强。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长期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观念,中国传统的观念比较固封,不鼓励学生多动。二是条件,我国中小学和高校的实验条件比起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据说西南边疆有所学校开设计算机班,却没有计算机,很多学生连鼠标都没摸过。试想,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动手能力会强吗?然而,中国学生知识比较系统,基础较好,只要转变观念,改善条件,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快就会发挥出来。这一点可在许多中国留学生的身上体现出来。著名科学家丁肇中去美国时打算学理论物理,但后来改学了实验物理,而且获得了巨大成功。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少中国学生到西方不久,很快就展现出较强的动手优势。

杨振宁博士也认为中国人不会动手是一个错觉,认为很多的中国人非常会动手。对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该持乐观态度。

五、对体育教学的思考

高等教育论文第3篇

高等教育大众化让更多的人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问题,诸如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就业率下降、教学质量滑坡等.量的扩张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因此,目前高等教育应审时度势,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多样化、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模式,从而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大众化背景下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领导者和学术研究者,更要为社会输送大批掌握高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显著增加,良莠不齐,学习需求更加多样化,对体育教学最直接的影响是:体育场地设施短缺、教学环境更加复杂,教学时数减少,教学人数增多,教师的工作量和强度加大,风险性加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教师的工作热情都急剧下降,教学质量受到质疑.因此本文重点从学校、学生和教师这3个方面来进行剖析.首先从学校层面进行分析.现阶段高校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学校为了“长足发展”,在教育经费有限的前提下,把工作重心放在抢夺生源、新校区建设、科研项目申报、博硕士点申报、重点学科建设等方面,对教学方面的投入相对减少.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体育场地是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物质条件和保证.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2]表明: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体育场地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高校的体育场地在全国层面来看数量较大,但由于学生基数大,人均体育场地较少,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学生人数的显著增加,体育场地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3](简称《纲要》),要求大一、大二开设4个学期共计144学时的体育课程,平均每学期需要上18周的体育课.而本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在教学时数上各高校差异较大,有29.1%的高校开设14周,43.6%的高校开设16周,27.3%的高校开设18周.再加上体育选修课绝大部分在室外上课,极易受到雨雪等恶劣天气的影响,教学时数根本无法保证.由于高校扩招带来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在体育场地短缺、教师数量有限、排课时段受限制的条件下(体育课一般是上午三、四节,下午一、二节或三、四节),多数学校采取减少教学时数、增加教学人数、增加体育教师工作量的方法来缓解压力.《纲要》[3]明确指出:体育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调查显示,13.8%的高校教学班人数是30人,64.5%的高校是30~40人,17.5%的高校是40~50人,有4.2%的高校甚至达到了50人以上,这种做法无疑确实缓解了排课及其他方面的压力,保证了学校教学的稳定有序开展,但是教学质量依靠什么来保证呢?其次从学生层面进行剖析.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随之带来了学生就业压力过大,很多大学生戏称毕业就等于失业,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大多数人对学习都提不起兴趣,觉得什么都无所谓,对体育教学表现得更为明显.由此也表现出学生选课时功利主义倾向较明显,有的学生选课是为了获得高分数,有的是因为教师好说话容易过,还有的是因为项目本身很舒服,不累不脏不苦.学生这种复杂的选课目的导致部分学生存在应付差事的现象,其结果是让该部分学生不能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还有些学生受到“唯学分论”的影响,上课的目的就是拿学分,60分万岁,多1分浪费的思想比较普遍,只要不被老师挂科就万事大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似乎遥不可及.学生主观认识上的误区再加之理论知识的匮乏,对于体育锻炼的功能和利益相关性认识不足,上课时自然就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偷懒的绝不卖力,运动量稍大点就叫苦连天,殊不知任何体育项目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负荷刺激机体,增强体质的功能根本无法实现,这样将导致体育教学健体的弱化.最后从教师方面进行解析.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学生数量增加,凸显教师数量短缺.导致师生比不合理,教师的授课任务大幅度增加,工作量和强度成倍增长,许多体育教师每周的课时量高达18~22学时,还要负责学生的早操、课外活动和体质测试等工作.此外,体育项目自身的高对抗性导致体育教学的高风险性,学生人数的增加无疑加大了体育课的风险性和复杂性,体育教师的身体和心理都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另一方面,近年来的学生评教制度尚存弊端,而学生的需求又多样化和复杂化,部分学生因为教师严格要求就给教师差评,而一些不负责任善于讨好学生的教师则能获得较高评价,这种评教制度以及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工不同酬的现实也极大地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还有绩效考核的影响,大多教师以绩效考核指标为中心来安排学习和工作.科研成果在职称评聘、考核、职位竞争方面的巨大优势,导致很多教师将大部分业余时间和精力花在跑项目、跑课题上面,教学的核心地位受到挑战,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被口号化和形式化,部分教师对待教学存在应付了事的倾向,教师教改动力不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教学被严重边缘化,只要完成学校的教学工作量就万事大吉.试问现在还有多少教师把课余时间花在钻研教材、教法、研究90后学生的特点上,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们靠什么来提高教学质量?

3大众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路径

3.1以体育教学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4]明确指出,要“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我国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本科教学的核心地位,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起点和中心工作,其他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教学这个中心环节.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各高校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高校工作的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质量上来,把提高教学质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106昆明学院学报2014年12月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由于受传统文化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学一直被边缘化,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体育教学是属于高风险、高投入、低回报、低收益的课程,学校为了自身发展,出于各种利益考虑,对体育教学的投入相对较少.而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设备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载体,是保证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各级各类学校在建设规划中应给予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5]的通知规定,国家要求的基本配备规定标准是:室外场地设施生均为4.7m2,室内场地设施生均为0.3m2.因此,首先应根据在校学生人数来进行场地器材配备,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从而保证体育教学顺利进行.其次,各级高类高校要按照国家及地方对体育教师配备的具体要求,配足、配齐体育教师数量.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6]通知要求:“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min.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学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足18周的体育课,配齐体育教师,将每班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切实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让体育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及科研工作中来.学校应鼓励体育教师响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号召,重视体育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培养策略,让体育教师不断充电,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最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督查与通报,对不符合要求的学校要给予惩罚,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文件的实效性和制度执行力,从而保证体育教学高效率、高质量发展.

3.2以人文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进体育教学理念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7]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路决定出路,因此,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努力构建友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更要以身示范,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要关心爱护学生,争取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需要教师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父辈们的精心呵护下长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于是养成了他们怕苦怕累,自私自利,眼高手低,抗挫折能力和合作意识较差.当我们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后,在教学中就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6~8人的异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让学生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又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发挥他们的特长.在教学中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以达到提高学生练习兴趣的目的.最后,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可在学期初和学期末通过匿名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不可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随意猜测,要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修正教学内容和方法,由单边的灌输传授模式向师生互动模式逐步转变,对于后续教学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在教学中要适度化学生主体地位,现在的学生怕苦怕累,稍微有点强度和运动量就会打退堂鼓,要在学习中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足够的体育运动量和强度,才能更好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好地践行“健康第一”的理念.

3.3教师要与时俱进,推进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

高等教育论文第4篇

(一)教材内容重复或脱节

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教育,进入高校的中学毕业生基础各不相同,高校课程安排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基础,就可能导致大学新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和兴趣参差不齐。例如:大学新生都需要上英语课,学习和考核内容一样,这就导致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吃力;政治课的内容与中学也没有很大差别,有的高校教师甚至不如中学教师讲得精彩,学生自然觉得索然无味;计算机课则要求所有新生都从基础内容学起,而部分学生在中等教育阶段已经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教学内容的这些重复或脱节,造成部分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另一部分学生则因学习基础太差而失去信心。

(二)学生未能及时转变心态

一方面,我国中等教育长期实行统一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兴趣,造成了“千人一面”的局面,而高等教育则比较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进入高校后也需要及时实现心态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状态,但目前,我国高校每年仍有部分新生因为不能及时转变学习观念或生活心态而退学。另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学习社会化和终身学习阶段,中等教育不仅要注重传授学生基础知识,还应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但目前大部分中学生拥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却缺乏相应的学习能力,无法挖掘自身潜力、发挥创新能力,难以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这对学生进入高校后的学习产生了直接影响,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高校未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过渡环境

除了学生自身原因,很多高校也未能为入学新生创造一个有利的过渡环境。中高等教育在学习方法、培养目标、考核标准、教材内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高校应在新生入学后组织安排相应的辅导,对新生进行适当的指引和教导,尤其要针对大学生活所需的基本能力进行引导和培训,从而帮助新生顺利融入大学生活,如:如何自学、如何选课、如何探究、如何使用学校图书馆和自习室等。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对大学新生没有细节指导,只是简单地讲解专业基本情况,忽视了学生在心理和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导致许多学生无法尽快度过过渡期。

二、改善中高等教育衔接的有效途径

上述问题导致中高等教育在衔接中出现了错位或脱节现象,进而出现迟到早退、旷课逃课、甚至休学退学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对我国教育体系系统发展也极为不利。因此,若要实现中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解决中高等教育衔接方式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一)采用分段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都将推动中等教育的多样化进程。中等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顺利进入高校进行深造,还有一部分学生则会直接进入社会就业,因此,我国部分中等院校实施分段教学是完全可能和必要的。所谓的分段教学是指学生在高中前两年可以学习基础知识,第三年则接受大学预科性质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在欧洲许多国家早已实施多年,早在二战前,法国的“大学校”以及德国与英国的高等院校,都已开始招收具有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生。这些中学毕业生在具有预科性质的两年学习时间里,已经学习了部分大学基础理论课程。借鉴这种学习模式,在我国目前实行的高中三年学制的基础上,可以实行2+1分段教学模式:前两年授高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此阶段须具备的学习能力。第三年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考核评价,根据考核标准让部分学生进入大学预科班,另外部分的学生则可以进入职业技能班学习,也可以直接进入社会就业。中等院校可聘请相关学科的大学教师为大学预科班学生进行培训或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大学预科班学生尽早接触大学的最新研究课题。

(二)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为高等院校和社会各行业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和动力。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种严格的统一性选拔考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对中高等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高考制度既是中小学教育的风向标,又关系着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因此,只有科学改革高考制度,改革录取方式和高考内容,扬长避短,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才能改变中等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现状,更好地选拔人才,进而推动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学内部实施分层教学招生制度的改革

使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基础与能力参差不齐,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高校新生的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应在中职毕业生刚入校阶段适时开展入学指导,指引新生及时掌握大学需要的学习方法,例如:讨论探究法、沟通交际法、论文写作方法、图书和参考文献使用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从提升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的指导,让学生尽快适应自发学习、自我管理、自主选择的大学生活。此外,大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都直接进入社会进行择业就业。因此,高校应对其进行学科指导,为学生提供科学的选课咨询,毕业生就业率高对高校的声誉和招生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高校还可以仿效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师制,帮助新生更好地制定学习计划,指引新生避免入学后对选课的盲从。即高校应根据新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合理实施分层教学,并适时引入导师制。

(四)加强中高等院校的沟通合作

当前,我国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教学改革方面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的情况,在教材内容、培养目标、教学观念、课程设置等方面还缺乏应有的共识,中高等院校间的沟通交流还远远不够。因此,为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中高等院校间可以适时举办“合作协商会”,组织中高等院校的相关师生就改革状况、实际学情、高等教育最新研究课题等相互交流,加强彼此间的合作沟通。此外,高等院校也应派遣相关专业教师到中等院校为学生进行讲座,帮助中学生了解大学基础知识,扩大中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中学生的学术兴趣,增加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中等院校也可以安排教师到高等院校参加相关培训和课题研究,及时了解大学的改革方向和发展动向,回到中等院校后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的指导。

三、总结

高等教育论文第5篇

该学会的主要目标是推广、普及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物理教育,现在大概有会员1200余名.日本物理教育学会有定期发行的附属刊物《物理教育》.该刊物创刊于1953年,主要刊发各种新的教育演示实验以及探讨物理教育的论文.到1990年为止,该刊物每年大约发行3卷,1991年开始增为每年4卷.截止到笔者发稿时,《物理教育》从创刊号到2011年共计59卷在网上免费开放[3].从1984年开始,日本物理教育学会每年会在暑假期间召开物理教育研讨会,讨论物理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最新科技成果的普及等.中国和日本的物理教育交流活动开始于1989年夏.首次中-日-美物理教育讨论会在夏威夷举行[4],中方共有大、中学教师9人参加.第二次中-日-美物理教育讨论会由日本物理教育学会主办,1991年在日本富士举行,中方有17人参加.以此类会议为契机,日、美双方得以了解中国物理教育研究中的长处,同时中国代表也及时了解了对方的教学改革动态.近年来,日本国内对高中物理教育质量的下降有了一些批判的声音[5],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日本教育界对新的演示实验的开发以及教学时平行科目的相互影响的研究很活跃,在物理教育学会刊物《物理教育》以及物理教育研讨会中有很多讨论.另外,长期以来日本的教育体制对于物理类竞赛并不热衷,日本全国范围的物理竞赛仅仅始于世界物理年2005年,并于同年才开始派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

2日本高等物理教育的指导方针及模式

自2004年开始实施国立大学法人化以后,日本国立大学虽然由政府出资运营,但是几乎每所国立大学都拥有相应的自治权,因此各个国立大学的教学重点以及方法风格有很大的差别,每个学校都拥有自己的教育体系与理念.以名古屋大学为例,名古屋大学的物理教育方针和核心主要由理学院的物理学教室(即物理系)会议决定.一般来讲研究生和教员都可以申请成为物理学教室的研究员并列席会议(留学生和外国教员亦可参加).会议一般每季度举办一次,每次会议的讨论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科目内容的增减,科目课时与学分的分配,科目构成的比例,毕业条件的变更,新教员的聘用,新研究室的设立以及经费的预算及使用等.每次会议一般会按需讨论多个议题,每个议题以不记名投票方式表决.物理学教室有议长和下属各个分支的负责人,议长及主要负责人每年轮换,以投票选举产生.由于有大量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参与讨论,不仅对于物理学教育的创新与改良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而且使物理系全员参与到物理专业的建设和改良议程中,充分体现了大学法人化法案提出的学术自治所需要达到的要求.

3日本物理本科教育近况

由于国立大学的教学重点以及方法风格有很大的差异,很难对各所大学的教育状况作一全面的论述.以下仅以笔者学习、工作的名古屋大学为例来介绍日本本科教育的一些近况.在名古屋大学,物理类本科教育主要由基础科目、专业科目、实验科目、选修科目、毕业设计等组成.其中选修科目和毕业设计一般相互关联,有高能物理、宇宙物理、凝聚态物理、生物物理4个大的方向.由于大一新生为理学院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个系共同招收,在大一阶段理学院新生需参加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教育形态以大班教学为主.大学一年级的教育目标是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巩固基础知识,主要进行的是通识教育.教学时一般会配合演示实验以增加课堂活跃度并增进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学校配有相应的金属器具加工车间,大四以上学生参加安全使用培训后皆可申请使用.课堂演示实验所需教具一般以教员自己制作为主.二年级开始进入物理专业课学习.教学科目主要由数学物理方法、分析力学、电磁学、热学、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等组成.与专业课程相对应的设置有配套的习题课.习题课由教授等教员负责,有相应的学分,属于必修科目.配套习题课的教学以讨论式教学为主,每个班级大约由15~20人组成,分成3~4个讨论小组.除第一节习题课以外,在每节习题课后一般由教员布置一些问题作业.习题课作业一般由研究生组成的学生助理批改、评分,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会由负责教员分发到研究生助理手中,并由研究生助理作汇总统计后呈报给习题课的负责教员.每次上习题课时,负责教员把作业发还学生,每个小组先进行内部讨论,再由各个小组派学生轮流讲解,遇到讲解不恰当不全面的时候教员会参与讨论,教员起监督指导辅助作用.习题课成绩评价主要由学生讨论活跃度、出勤率、课题作业完成情况决定.每学期期末考试后会举办教育反思会,参会人包括本科学生代表、研究生助教和专业课教员,对教学中的难点和不足之处进行反馈和探讨.大三阶段增加高级热力学、高级统计物理、高级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实验等,并出现多个专业课分支选择,比如高能物理学、宇宙学、固体物理、生物物理等.物理实验以近代物理实验为主,共有14个左右的实验可以选择,每两人一组,一个实验每周一次大约持续一个月,每个学生平均需做3~4个实验才可以获得学分.为了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并且使他们对各个研究室的研究情况有初步了解以便他们进入大四时选择教研室进行毕业研究,从2012年起,大三新增了前沿科学讲座这一环节.讲座由20个左右的研究室进行分担,每周进行一次,每次由一个研究室的主要负责人进行讲解介绍,每次讲座结束后会要求学生提交一个简单的小报告.各个研究室的主要负责人亲自负责本科的课堂教学工作,这对于学生的培养十分有利.大学的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本身的教与学,更重要的是研究方法与经验的传承.将最新的科技前沿信息传递到教室,才能不断保持科技创新的活力.在三年级结束进入大四以前学生会自主选报教研室进行毕业设计研究、设计.随着本科生进入各个教研室,大四的教育方式主要以各个教研室的研讨会形式为主.学生在黑板上讲解课本或者文献或者汇报实验进展,教员和其他同学在下面听讲并共同探讨相关的问题要点.每次研讨会大概持续2~3小时,每周1~2次,每次由1~2个学生进行报告.这种研讨会形式的教学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日本高能物理研究生教育近况

长时间以来,日本物理教育体系发展了一套自己的研究人才培养及传承方法.其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用2年硕士+3年博士的方案,类似于我国的硕-博连读.由于一些研究小组对某些课题,研究方法和手段会几十年持之以恒地进行研究,他们在很多问题的研究上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这样的物理教育体系为其研究思想的传承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例如,名古屋大学的高能物理理论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受其创立者坂田昌一的影响,其主要研究风格与研究思想与坂田昌一一脉相承.在日本的研究生培养中,教学任务主要集中在硕士一年级,主要有大课教学和讨论课教学两种模式.大课模式主要以出勤率和报告决定成绩.专业课的教学基本上以讨论式教学为主.由指导教员指定教科书以后,由学生每次在黑板上讲解.另外,学生也会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参考书或者研究论文,自己组成讨论小组,视情况会有高年级学生或教员参与讨论,每个小组由3~8人组成.讨论小组每周讨论一至两次,具体时间与长度由学生自己决定,是一种自组织形式的自学自助团体.硕士二年级以及博士生的教育基本上以讨论式教学为主,讨论内容可以是教科书、论文等,在互相探讨中学习研究.对于研究材料的理解每个人会有不同之处,这一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取长补短,去粗取精的过程.讨论式教学对于深化对物理现象、概念的理解有很大提高和帮助作用.在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中,除了第一个选题由导师进行稍微具体的指点外,其他的基本是以学生为主.从论文的选题,中间的计算,到结果的分析,论文的书写主要都是由学生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导师主要是作一些点拨性的指导,以及论文的润色.另外,日本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使工作效率大为提高.除了以上提到的学校内部的学生培养活动外,日本国内还有一些有特色的校际间的研究生教育交流活动,下面列举两个活动项目.(1)集中讲义:由于日本的各个大学研究室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比较独立,为了深化各个大学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不同大学的研究室的研究内容有所了解,每年各大学会举办2~4次以硕士生或博士生为听讲对象的集中讲义.集中讲义一般持续2~4天,一般在讲义中间会穿插1个面向低年级研究生水平的2小时左右的报告.集中讲义的选题一般都与近期的研究重点、热点相关.研究生通过参加集中讲义既可以了解相关专题的研究进展并较为系统地学习相关专题的研究方法,又可以获得相应的选修学分.(2)暑期-冬季学校:每年长假期间,依据由日本文部省的预算所开展项目的情况而定,会举办一些暑期-冬季学校进行一些专题讲座.其中传统最悠久的当属从1955年夏天开始,到2013年为止共成功举办59次的YONUPA[6]暑期学校.YONUPA是YOungNUclearandPArticlephys-icistgroupofJapan的缩写,每年暑假期间由与高能物理、原子核物理、高能物理实验相关的各个大学研究生院的学生轮流自发组织、策划、主办并参与.为了降低每个筹备学校的劳动量,筹备学校由管理财务报销的学校、管理事务联络的学校、管理各个所属成员邮件的学校、选取会场并维持秩序的学校4部分组成.另外,与这4个筹备学校相独立的,高能物理、原子核物理以及高能物理实验3个方面由另外的3个学校进行管理,负责邀请讲师、组织学生报告等活动.YONUPA的财政预算主要由日本几个大的研究所出资赞助,另外每个大学的研究室也会按一定比例支付学生交通费用等.YONUPA每次持续4~6天,每年大概有200~300人参加.暑期学校期间,高能物理、原子核物理以及高能物理实验3个研究方向会设置一个共同的集中讲义以及针对每个研究方向的2~3个平行的集中讲义,剩下大约一半的时间是学生相互之间的研究报告.每年从硕士1年级到博士3年级的学生都有一定比例学生参加暑期学校,YONUPA为日本从事高能物理研究的青年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与交流的良好平台.除了YONUPA,日本文部省的许多大的研究项目也有专门的学生培养方面的预算.例如在2009—2014年的重大项目“ElucidationofNewHadronswithaVarietyofFlavors”中,每年都会组织与该项目相关的研究生暑期学校.暑期学校采用教员授课与学生习题课并重的形式.通过教员授课与习题课的方式,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到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并掌握该领域研究的相关方法.

5结语

高等教育论文第6篇

(一)高等教育生态过程研究

1.教育资源的生态学研究由于高等教育出现严重的不公平问题,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难点问题。这些学者大多借鉴生态位的概念,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在外部环境中区域分布不均,中观环境中出现教育层次、教学类型高度重叠和空场,内部环境中存在权力过于集中等问题,重构政府、社会、高校之间的关系。学者邢运凯通过对高等教育生态位的研究中,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当下出现生态位高度重叠的情况,出现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区域覆盖等生态位高度重叠现象。并探索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办学自主性较差,政府的权力过大等诸多矛盾是高等教育生态位高度重叠的根本原因。朱振林不仅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生态位重叠,辩证地分析高等教育中存在大量的生态位空场。一是区域空场,大量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在东中部发达地区;二是层次空场,高职院校较少且覆盖区域狭窄,三是行业空场,高校大规模的合并和综合化,缺乏行业特色的高校。认为解决资源配置问题首先是要调整政府管理高校在资源配置、评价方式、权力分配的模式。其次就是对高校在专业、区域、层次上进行合理布局。赵书山则是从资源配置失衡来解读高等教育生态学现象。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存在主客体失衡,资源配置过程、资源配置方式失衡等现象。

2.人才培养的生态学研究通过国内学者对人才培养的生态学研究成果的归纳、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1)关于创业教育的生态学研究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部分,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创业教育成为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在创业教育生态学研究中,如何构建良好的创业教育体系的相关研究不胜枚举,国内的研究成果很多。综合而言,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视角:其一,有部分学者借鉴国外的创业教育经验,以比较的视角展开研究。刘振亚通过对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培育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结论,中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中存在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少,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创业课程少、社会和政府对创业资金资助缺乏、大学生创业实践科技含量低和时间短、创业积极性弱。并结合美国创业教育经验提出培养合格师资、构建良性高校创业生态系统、整合资金和资源、制定创业鼓励政策等建议。其二,以实证视角进行研究。如,陈少雄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创业教育主体中内部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环境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创业教育主体与各环节因子之间的关系。构建出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培育策略。

(2)关于学科发展的研究胡春蕾、黄文龙以生态学视角对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进行解读,认为学科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学科生态承载力,主要包括学科自我引导能力、学科资源、学科竞争力三要素。这三要素的能力越强,学科生态承载力就越强。并对三要素的发展走向提出建议,分享决策与包容共治是学科自我引导能力有效提升的途径;结构优化和质量先行是学科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多科综合与均衡发展是长期形成学科竞争力的方法。

(3)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教师教育作为教育生态发展的主体因素之一,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研究的内容之一。于海洪以生态哲学的视角阐述了当下教师教育的困境———教育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学术性与师范性对立等问题。强调应优化“教师教育生态环境”,打破学术与教学的樊篱,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途径。马瑞娟认为影响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的主要有外部环境中的自然生存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以及内部生态环境中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知识限度、教学方法等生态因子。

3.学术生态的研究随着我国高校学术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关于如何治理学术生态环境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者从各自的学术角度对高校学术生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关于“学术生态”这一概念的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理解:

(1)环境观。李中赋认为学术生态环境是一个由思想、知识和信息的交换,还有评价体系、学术制度、科研条件与其他因素组成的整体环境。

(2)现象观。栗明伟把当下大学学术界存在的“学术腐败、学术失范”等学术现象称作“学术生态”。通过对于大学学术生态文献的分析归纳,目前对于学术生态的研究就是关于大学学术生态危机的研究,王全林、程东峰认为一是高校追求学术数量而放弃质量,存在学术评价量化;二是由于高校内部行政权力过于强势,学术权力被行政权力所左右;三是学术过于功利化。宋燕、张应强认为我国大学教学学术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面临诸多制度障碍。强调既要构建支持教学学术的外在制度,也要确立教学学术的使命和理念。

(二)高等教育生态策略研究

关于如何促进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发展,国内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建议:第一,大多数学者强调,首先从宏观上构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杨彩玲在《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生态化趋向的策略分析》中提到,强化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生态理念,突破生态理论与生态实践相结合,倡导高等教育生态化经营、确保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生态体系。第二,由于高等教育生态位的错位发展,部分学者强调高等教育资源应该合理配置。彭福扬、邱跃华《生态化理念与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中指出,高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分布上、类别层次上、学科结构上必须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调节等作用进行优化调整。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学者邢运凯。黄志勇《生态管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发展的新境界》一文中在宏观配置上,强调有关资源配置中的政府、社会、高校等职能分布、权责明晰等问题。而陈雯兰、邢运凯《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路径分析与设计》则从微观上解读高校内部权力结构配置,认为应该将高校权力下放,尊重学术权力,弱化行政权力。第三,针对如何缓解目前高校存在的学术生态危机现状,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制度层面改善学术生态。以促进大学学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建立健全的大学保障制度。杨蕊提到重构尊重教师学术权力的保障制度、完善教师人事制度,建立大学的流动机制(即大学师生与学校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自主选择的流动机制)。

二、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中的问题

综合以上国内对高等教育生态的文献研究,可以看出,有关高等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采用不同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生态学,探讨了当下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分析了在教育生态系统中高等教育存在的诸多现象;比较了不同视角下高等教育生态学发展方向和路径,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内容。但总体来看,现有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一)综合研究不够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结构交错、内容复杂的生态系统,因子之间相互关系不可忽视。现有文献大多是以高校内部某一生态因子为研究对象,缺乏对因子之间建构有效联系和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再者,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属于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存在密切的关系。当前过多集中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环境的研究,缺乏内外部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探索。

(二)研究方法有限除个别学者运用了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对高等教育生态学发展中创业教育发展开展研究之外,其他学者都基于现象进行理论分析,缺乏数据支撑,更难以找到质化研究的踪影。例如,在论述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过程研究中,对教师教育生态发展以及学术生态研究仅限于对当下现象描述分析,教师教育发展的主体诉求并未通过量化与质化研究进行深入剖析。

(三)研究对象单一在有关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较为单一,多数集中于国内高校内部生态环境中部分生态因子的研究,全面性还不够。例如,仅有的文本中,以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研究主体对象,大多数是以国内高校本科教育为中心所展开的研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日新月异地发展趋势下,忽视了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的研究。

三、高等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展望

高等教育论文第7篇

教育创新的灵魂在教师。“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因此,造就高水平的高等会计教育教师队伍,是建立和培育高质量的高等会计教育资源、实现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创新、提高高等会计教育水平的关键。

当前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师队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基础学科知识欠缺,体现在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与专业知识脱节;专业知识分工过细,体现在会计教师、审计教师、财务管理教师专业整合不够;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体现在多数从事会计教育的教师没有亲历过会计业务实践,或者实践经验不够丰富;运用外语工具的水平不高,体现在不能很好地利用外语工具进行高层次的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教育教学理论探索和联系实际不够,体现在教学方式方法选择上落后于现代电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水平的高等会计教育教师队伍,除了应具备系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会计业务实践经验外,还应能将会计与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理论和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熟练运用外语进行高层次的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并能不断深入探索会计教育教学理论,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推进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应创造条件,允许高校会计、审计教师有机会通过注册会计师执业得到实践锻炼,丰富其实践经验。同时还应进行政策调整,允许注册会计师和财政、审计部门专业人员到高校从事会计和审计教学工作,让他们丰富的会计实践案例成为高等会计教育中鲜活的培训内容。此外,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应对从事高等会计教育教师进行入门资格限定,注重选拔培养、培训高等会计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促进高等会计教育教师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治国理政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创新驱动靠人才,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同样需要选拔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更是“育”人。21世纪是我国会计事业充满机遇、竞争和挑战的世纪,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要面向国际化的时代背景,始终坚定贯彻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的高层次会计人才队伍这一目标,制定国际化的高等会计教育规划,通过学历教育和后续教育,通过加紧实施会计领军人才战略工程,通过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选拔和培养一大批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职业道德、综合的业务素质、完善的知识结构,还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会计业务人才,促进会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完成时代赋予高等会计教育的历史使命。

三、创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互通渠道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很好地阐明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必然联系。高等会计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其效果如何,最终还是要到会计工作中去,接受会计业务实践的检验。因此,在高等会计教育中,要加快推进渠道创新,开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互通渠道,畅通“请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教学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请进来”,就是除了从事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师外,要创造条件、出台政策,从外部请进来具有丰富会计实践经验的专家,不仅为未来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提供“聆听大师,对话前沿”的机会,也会促使专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进行深入的归纳总结,从丰富的会计实践中提炼出更加符合时代特色的会计教育教学理论,更好地推进高等会计教育深化改革。

“走出去”,就是除了课堂教学外,要创造机会,让从事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师和未来的高层次会计人才能够深入到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机关、会计机构的会计业务现场,通过真实的会计业务,消化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增强对会计实务的感性认识,促进会计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双提升。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互通渠道,实现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业务实践三方面的资源整合,让理论、案例与业务产生碰撞,形成高等会计教育教师和高层次会计人才多思、善学、实际工作能力得以提升的良好局面。

高等教育论文第8篇

摘要高等护理教育对促进一个国家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水平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面临的三大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论述:①分析了国际市场经济对促进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经验,提出发展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是市场经济的需要;②论述了护理素质教育的内涵及途径;③分析了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提出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培养护理人才的要求及建议。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G64

HigherNursingEducationinOurCountryFacesThree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attheTurnoftheCentury

LiShuzhen(TheSecon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ofPLA,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Highernursingeducationplaysanimportantrolebothinthedevelopmentofnursingsubjectandintheimprovementofnursingcare.Three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thathighernursingeducationinourcountryfacedwerediscussed.①Experiencesinthedevelopmentofhighernursingeducationacceleratedbyinternationalmarketeconomywereanalysed.Proposedthattodevelophighernursingeducationbetheneedsofmarketeconomy.②Theconnotationandwaysofnursingqualityeducationwerediscussed.③Themaincharacteristicsofknowledgeeconomywereanalysed.Demandsandsuggestionsoffosteringqualifiednursingpersonnelinthetimesofknowledgeeconomywereputforward.

KeywordsAttheturnofthecenturyNursingeducation,higherOpportunityChallenge

高等护理教育对一个国家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质量的提高以及人民健康的促进,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等护理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等护理人才的重任,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冲击下,正经历着令人瞩目的改革。在世纪之交研究高等护理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市场经济对高等护理教育的影响

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是全球经济加速发展、人类对健康需求提高的年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有关问题的日益严重,如慢性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患病率上升;一些传染病,如肝炎、结核、血吸虫病仍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艾滋病等新的传染病对人们健康又构成新的威胁[1]。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高,医疗费用也在不断增高,特别是昂贵的住院治疗费,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如何进行市场经济改革,控制住院费的支出,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1.1国际市场经济对促进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经验美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层次、规模及结构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需要,其发展和改革的宗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战败国的赔款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培养护理人才、提高护士素质、扩大护士工作范围及工作内容,显示出护理工作的巨大潜力和市场。护士在社区保健中,为社区、家庭、个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定期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咨询活动,提高了人们健康水平,减少了发病率;医院实行整体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日,节省了住院费用;出院后加强家庭康复护理,促进病人早日康复。这些措施成为世界公认的降低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有效措施。日本为加快本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步伐,根据日本护理学会统计,10年前护理本科院校只有10所,至1998年已发展到65所,护理硕士点院校25所,护理博士点院校5所,预计2000年,护理本科院校达80所。为保证研究生教学质量,用高薪聘请美国退休护理教授授课。而仅有2亿多人口的美国,1997年底据美国护理联盟统计,护理本科院校已有800所,准学位护理院校500所,医院证书护理院校250所,护理硕士点院校300所,护理博士点院校90所。而亚洲的泰国、菲律宾、韩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已形成从学士到博士的教育体系。

1.2发展高等护理教育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我国改革开放后,在“三个面向”的政策指导下,高等护理教育得到迅速发展,自1983年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至1997年底,我国已有本科护理院校18所,大专护理院校50所,中专护理院校500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我国12亿人口、120万护士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护士不到1%,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95%;而美国仅有2亿多人口,1997年统计注册护士260万,本科学士学位占32%,准学士学位占34%,医院证书护士占24%,护理硕士占9%,护理博士占1%[2],护士与医生之比为4∶1。我国1997年国家卫生部统计:医生196万,护士119.6万,医护比例呈倒置现象,给医疗卫生带来许多问题。近年来,预防、保健、康复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而提供这种巨大需求的服务者是护士,通过市场经济配置人才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为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降低国家医药费用的过快增长,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培养高等护理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及市场经济的需要,为不同人群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护理服务,是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2素质教育对高等护理教育的促进作用

素质教育问题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大立题[3,4]。近年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2.1护理素质教育的内涵护理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护士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护理技能、身心素质的教育。其特点为:①教育思想观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护士。②教育目标: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强化护理专业素质的培养。③教育方法:确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主源,教师起主导作用。④课程内容: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构建学科课程,对学生进行智能、情感、意志的整体人格教育。⑤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平衡发展的评价体系。

总之,护理素质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空间,有多维的审视角度和思路,有一个经验积累和理性探索的过程。

2.2护理素质教育的途径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套具体的方案,在素质教育思想引导下,护理素质教育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2.1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教学中如果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则教师的任何努力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魅力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学习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呢?从备课做起,一节课如何开头、展开、收尾,如何结合所讲的知识,以鲜明的例子、清晰的解释和基本的知识去吸引学生,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各种激励手段,通过各种刺激,使学生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和智能的有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2.2.2开设人文课要进行“内化教育”开设人文课可增加人文知识,但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质,还必须“内化”为学生稳定的素质和自觉行为,所以开设人文课需要在“内化”上下功夫[4]。可结合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专题教育激发学生对护理科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护理学科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造就一批临床护理专家。

2.2.3专业课要进行素质教育高等护理教育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最受学生们尊重,而每个教师都有教书育人的责任,不论基础课还是护理专业课都可结合传授知识进行素质教育。要善于发现专业课的真善美的内涵,并以科学家及护理专家的奉献精神、科学态度做素质教育的教材。根据各专业课的特点,从入学第一天起培养学生热爱护理专业、热爱病人的深厚感情,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爱心。

2.2.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明行为、生活方式等起着重要的作用。采取切实可行的途径,营造优良的校风,开展多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文娱、体育活动,使学生受到优良校园文化的熏陶[5,6]。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如组织学生植树、清洁卫生、创建文明城市、护理咨询活动等,这些对他们都是难忘的素质教育课。

2.2.5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为人师表的崇高作风,对学生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尽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但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以模范行为引导学生,切实做到身教重于言教。

3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护理教育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护理教育不断改革和创新,以利于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需要、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护理人才。

3.1知识经济的特征

高等教育论文第9篇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生源问题由于近些年普通高校的扩大招生以及近两年普通高校专科注册入学的入学门槛降低等原因,使得本来生源就在下降的成人高等教育资源锐减。生源问题成为成人高等高校的存亡问题。由于生源的萎缩,成人高等教育的选择余地缩小,生源质量的下降,使得教学质量下降。

(二)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对高校来说,成人高等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高校的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普通高等教育中。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投入的精力多显不足。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大多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修改而来,基本是套用普通本专科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模式,没有切实考虑成人的特点,没有一套适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实用性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三)成人高等教育的教材质量目前专门为成人高等教育编写的教材较少,成人高等教育使用的教材基本是从普通高等教育同层级同类别中选取的。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没有考虑到成人的需求及特点,往往是理论知识偏多且内容较深、实践内容较少,不能够满足成人的学习需求,给成人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存在专职教师相对较少,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教师的知识结构较单一,以及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中还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和教育素养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和不熟悉成人高等教育规律等问题。

(五)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基本采用传统的单向灌输方式,教师基本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手段,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双向沟通。教学活动中对成人学员的心里特点考虑不足,学员的学习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积极的调动学员的创造力。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缺乏针对性,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六)教学管理制度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根据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规定制定,其内容、形式基本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规定相同,高校没有真正结合成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缺乏有效的科学管理,对成人学生的管理不严格,虽然有制度,但形同虚设。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不适用性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存在漏洞,直接影响到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七)教学管理人员业务及管理水平目前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人员大多是从学校行政管理或教师等岗位转行而来,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不高,科研能力不强。他们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知识掌握不足,缺乏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经验。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及方法不熟悉。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给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针对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针对生源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社会上从事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他们的文化基础、年龄层级、家庭背景差别较大。大部分的成人高等教育学员已经组织了家庭,他们肩负着工作和家庭双重责任,尤其是大部分学员的文化知识水平不够高,基础较差。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以及现代经济的发展,应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方面进行改革:

1.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组织有成人高等教育经验的优秀教师修订教学大纲,删除不科学、不适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部分,增加和补充最新的科学知识内容。制定一套切合成人高等教育实际需求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组织对成人高等教育有经验的专家针对成教学生的社会性、实用性等特点,在符合专业要求的教学计划基础上对不适合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减少基础课,增加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成人高等教育应认真贯彻执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确保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课程,监督、考核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确保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科学、有效、合理的进行。

(二)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教材建设高校应根据成人高等教育适用教材少、成人高等教育教材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组织编写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适用教材。编写成人高等教育适用教材应考虑:

1.注重教材内容的创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成人学习的特点。要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不断的更新教材的内容、强化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根据新的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重新组合教材的知识结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教材尽可能的满足成人学习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要求。

2.编写成人高等教育教材还应考虑到成人脱产、函授、业余、夜大等不同学习形式的要求,以及高起本、专升本、专科等不同层级的学习需求,建设实用性强、方便自学、适应社会发展的成人高等教育教材。

(三)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成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拥有一支有经验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是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师资力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抓起:

1.增加成人高等教育的专职教师。专职教师能够集中精力根据成人的特点研究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社会调研,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找出适合成人高等教育的新思路。

2.注重对成人高等教育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意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不断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时俱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成人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相对稳定、数量充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确保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质量。进一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根据成人的学习特点,制定科学的成人教学方法

1.成人学习的特点大多是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把学习的知识与工作中实践联系起来,他们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较强,但学习速度和记忆能力下降。成人的学习往往是为了事业进一步的发展、职务的升迁、个人的兴趣、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目的,他们学习的动机非常明确。

2.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应针对成人的学习特点,首先要注意教育培养成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成人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成人学生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把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经验交流、角色变换、实际操作等方式结合起来,满足成人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率。

(五)建立健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科学、有效、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为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首先要依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成人的特点,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成人教学管理制度。

1.根据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符合成人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成人的学生管理规定、学籍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考虑到成人的学习特点、考虑到成人的工学矛盾、学习的动机等诸多因素来制定。使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的合理规范。

2.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目前由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不实用,造成制度执行不到位。有些学校存在对于长期不来学习的成人学生没有做及时的学籍等方面的处理,对于成人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处理不当、对毕业资格审查不够严格等现象。有了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成人的教学管理就有章可循,应该严格的执行。只有严格的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有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才有可能提高教学质量。

(六)努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具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严谨务实的管理作风,将会大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作风应做到:

1.重视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人员的配备。首先学校要重视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人员的配备,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队伍输送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管理”专业教育、具备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

2.重视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和老化的速度加快。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学校要加强对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人员管理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更新、提高科学管理和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知识,使管理人员掌握现代管理技术,懂得运用成人高等教育现代管理技术。努力掌握业务知识,提高管理水平。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