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1 17:14:12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第1篇

1.1共同的管理基础———信息管理

高校数字资产同时具备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含义。从本质上看,高校数字资产就是高校数字信息资源的资产化。也就是说,对高校数字资产的管理过程实际上是实现高校信息资源向数字资产转化的过程。因此,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和利用的信息管理过程是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基础。信息管理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了以印刷型文献为管理对象的文献管理时期、以管理信息系统为象征的技术管理时期、以信息资源为对象的信息资源管理时期和以知识创新为出发点的知识管理时期。信息管理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而知识管理综合了信息管理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说知识管理是对信息管理的升华与发展,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

1.2管理的客体都聚焦于有价值的智力资产

高校数字资产是数字信息和其知识产权的组合。高校数字资产以教学和研究内容为主体,其中蕴含的文字、图像和符号等内容是高校成员智慧和知识的具体体现。这些数字信息资源之所以被称为资产,不仅因为它们的所有权归属于高校和其成员,或能够被其控制,而且高校数字资产能够给相关主体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即具有价值。尽管由于高等教育的性质和规律,决定了高校的资产一般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且不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因此高校的数字资产并不一定像会计学中资产定义的那样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它同其他的有形资产一样能够产生价值。这种间接性的经济利益并不影响高校信息资源作为资产的本质属性。高校数字资产的价值实现主要通过用户使用数字资产所得到收益。例如可用它来支持高校的管理控制和科学决策;高校师生通过使用数字资产得到知识的增加等。认为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力资产,这并不新鲜。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知识具有价值。但是由于创造知识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与它们所产生的服务的价值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因此,知识的价值限度并不明确。但在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知识资产本身已经被当作经济产品,例如能够带来收益的智力资产或业务活动产品如版权、知识产权或专利。

1.3管理的实施都对信息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由于数字资产是以二进制格式存储、人们有权使用的任何文本或媒体条目[4],是存储在电子计算机中,并能通过网络传播的文字、图像、声音、色彩等事物的概括性描述和表达[5]。因此,只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地对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才能为高校信息资源的向数字资产的转化创造条件。高校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过程、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构建、数字资产的传播与共享都对信息技术有较高的要求。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是密切相关的,虽然知识管理不是一项技术活动,或者不只是能通过信息技术解决,但是知识管理的实施通常是以机构拥有的信息基础设施为前提。知识循环的各个环节———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交流和共享以及知识使用和创新中涉及的数据挖掘、智能、知识库、知识地图等技术使得个人和团体的知识能够被提取和结构化,进而被高校中其他成员甚至是外部人员应用。

2高校数字资产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差异性

2.1管理的目的不同

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高校信息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分散的校园数字资源亟待有序的管理。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机构,所产生的信息资源是高校教学、科研等活动成果的重要载体,一旦转化为数字资产,其作用和价值将会更加突出。通过数字资产管理这一管理活动,一方面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存储平台将这些数字资产集中的组织并管理;另一方面,能够为高校科研成果等智力资产的共享创造良好的条件,具有提高学校声望,促进成果传播等一系列优势,进而实现数字资产的增值。知识管理是基于“知识具有价值,知识能够创造价值”的认识而产生,目的是为了通过对知识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个人或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6],即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动创新。这里说的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高校及其成员想把一种好的想法变成其教学或科研成果产出,新的知识就产生了,通过对这些知识进一步研究开发从而产出更多的知识。这一过程就是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就是要加强知识的流动和共享,为高校的知识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2.2管理的范围不同

高校数字资产按照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来划分,可分为信息、知识、数据、文件、档案等类型,其中知识资产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按照文献类型划分,可将高校数字资产分为电子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件、工作文档、演示文稿、设计图纸、预印本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数字资产是由文字、图形、符号等方式表达的文献,这些文献记录的是对显性知识的记录。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且还包括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也就是说,知识管理还包括对存在于人脑中的,未能用文字、图形、符号等方式表达的隐性知识的管理。对于高校这个特定的组织来说,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的管理,还包括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他们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知识的使用者和创新者。知识存在于人脑中,知识通过人的工作得以体现。

2.3解决方案的不同

由于高校数字资产通常以数字信息的形式体现,因此,数字资产管理的解决方案通常是以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形式呈现。按照开源程度可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分为两大阵营:商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和开源软件。商业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有:AssetBank、CorporateGraphics、TheDigitalAssetLab、FilmFlip、WebDAMSolutions等。开源软件有:①基于网络的开源软件,例如Activae、EnterMedia;②企业内容管理系统中具有数字资产管理模块的软件,例如Alfresco、Cynapse、Nux-eoDAM;③面向保存的数字资产管理软件,例如Concerto、DSpace、FedoraCommons。目前,大部分国外高校数字资产管理使用的系统是开源软件,是对机构知识库及其服务的扩展,也有少数的高校采用商业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的解决方案包括管理显性知识的知识管理系统和管理隐性知识的实践社区。知识管理系统本质上是一个软件的框架,其中蕴含着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创新的整个过程,包含存储显性知识的知识库,对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挖掘的知识地图等。实践社区最早是由布朗和杜规德对施乐公司的知识管理所提出的,专指企业成员间的非正式工作群体,充分利用这些社区去激发人们共享知识的热情、降低知识的难度,从而最终促进知识管理价值的体系。除了施乐公司之外,许多跨国组织机构,如世界银行、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均采取实践社区的组织形式,成功地实现了组织战略、提高员工专业技能、解决难题、迅速传播最佳实践、开创组织新业务,并在帮助公司招聘和留住人才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7]。实践社区在于为隐性知识显性化建立一个环境,降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难度。同知识地图、知识库等信息技术相比,实践社区能够更有效的把人、知识以及过程三个要素结合起来,通过人们之间的交流、问答、碰撞,人们更容易整理自己的思路、激发创新、从而能够整理自己的想法,产生出有价值的内容。因此,由实践社区产生的内容也是知识库内容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也可以建立机构的专业地图和人物黄页等知识库的基础功能。

3高校数字资产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3.1高校数字资产对知识管理的促进作用

3.1.1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有助于知识的积累、传播和交流知识资产是高校数字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高校数字资产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服务。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数字资产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只有通过一个统一的存储平台,才能将这些数字资产集中的组织并管理。另一方面,只有实现数字资产的共享才能为数字资产的再利用创造条件。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为高校的知识交流提供了平台。为了避免数字资产提交和录入的过程中出现的信息重复问题,高校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通常需要实现与高校其他部门和管理活动系统的信息交互,如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位论文系统、档案系统等。系统之间信息的交互与共享摆脱了时空的限制和高校各部门之间的隔阂。同时,论坛、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手段使高校机构和成员间的知识探讨和交流成为可能。数字资产的共享不仅有利于高校成员共享教学科研中产生的知识成果,同时数字资产在高校之间以及互联网的共享还有助于展示高校科研水平,提高学校声望,促进成果传播等一系列的优势。3.1.2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有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信息资源和知识共享的一个棘手问题,因信息传播政策和机制的不完善引起的版权纠纷屡见不鲜。高校数字资产同时具备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含义。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数字资产的内容和其所有权的归属组合表现为一种资产。因此数字资产表现为数字化形式存在的内容及其知识产权的组合,其资产性质由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来体现。因此,知识产权管理是数字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区别于数字资源管理的一个主要特征。在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知识产权管理的经验和技术。通过电子签名技术、电子认证技术、数字水印技术等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可以控制数字资产的访问及其使用。同时,一些较为成熟的期刊版权管理措施,也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例如,美国HathiTrus项目[8]采取了严格的版权管理措施,建立了专门的期刊版权数据库。同样,SHERPA/RoMEO项目[9]是英国联合资讯系统委员会(JISC)为了解决机构知识库自存储的版权问题所成立的项目,该项目供期刊论文的作者查询全世界范围内各个出版商的版权转让协议的相关信息。我国台湾地区国立清华大学也在其机构典藏库的基础上建立了学术期刊出版社著作权查询系统[10]。

3.2高校知识管理对数字资产管理的作用

3.2.1高校知识管理可以为数字资产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与知识管理相比,数字资产管理产生较晚,高校数字资产管理这一术语的产生,是当机构知识库的存储内容由学术预印本扩展到能够容纳高校产生的一系列的格式和资源时,于是有学者采用“数字资产管理”这个概念来包含高校范围内产生的任何格式数字内容的管理活动,是对机构知识库内容和服务的扩展。且其相关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实践方面,理论研究尚未完善,尤其是在高校环境下的实施可参考借鉴的理论更是少之又少。相比而言,知识管理的理论则已经比较成熟。因此,知识管理理论能够为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提供指导。其中,知识共享的理念对高校数字资产的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知识组织、知识地图以及知识挖掘等技术也应用于高校数字资产管理。3.2.2高校知识管理可以扩展数字资产管理的领域知识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在管理文字、图像、音频等信息的基础上把知识的创造者———人,纳入到管理的内容之中。而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是对已产生的文献资源进行管理,但是这种管理忽略了对存在于高校成员脑中的隐性知识的挖掘,然而这些隐性知识往往在促进科研进步、推动知识创新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知识管理理念中,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恰恰弥补了数字资产管理目前的这种不足,能够大大丰富高校的知识交流体系。本文认为在当前的高校数字资产管理中应当充分融入知识管理的进步和精华,借助网络虚拟知识实践社区已有的技术和平台,促进高校数字资产中知识的生产和利用。目前的网络虚拟社区并非局限于简单的论坛形式,可以包括以下多个功能:论坛(BBS):信息交流工具,特点是围绕问题展开;博客(blog):简单的信息和知识出版工具,特点是围绕人展开;维基(wiki):轻量级的机构知识库,特点是围绕知识展开;社会性书签(SocialBookmarks):共享对信息和知识的评价,信息和知识评价工具;掘客(digg):信息和知识的挖掘功能,信息和知识评价工具;RSS:简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信息和知识获取工具;SNS:社会化网络系统,集成的人际交流环境,涉及信息流、知识流等,促进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建立。3.2.3高校知识管理可以促进高校信息资源向数字资产的转化高校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机构,高校开展其职能活动既需要大量的知识资产提供支撑,同时从各项活动中也产出知识资产。知识资产作为生产力增长的一个内生变量,是市场价值增值的根本动因和知识经济形态下价值形成的基本要素[11]。由此可见,高校数字资产中很大一部分是知识资产,对高校数字知识资产的管理尤为重要。高校信息资源向数字资产的转化是将高校拥有的数字资源进行加工、提炼、析出和重组,使其产生价值增值的过程,称为“资产化”过程。资产化的过程是对数字资源“内容”的重新“组合”,以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由于这种“组合”体现了对数字资源的“创意”,因此具有其特殊意义,可以视为“资产”,需要加以保护和控制。而这一资产化过程可以通过信息化、知识化、数据化和档案化来实现[12]。其中知识化过程就是通过对高校数字信息资源的知识管理,从而体现信息资源的资产价值。

4结语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第2篇

1.1高校资产管理的职责与内容

高校的资产管理职责必须要依托资产管理队伍实施,因此在构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时必须要确定资产管理的职责。虽然每所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设置具有多样性,但是资产管理的职责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一是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根据我国政府部门对高校资产管理工作明确提出的指导办法,对资产管理工作者须提出相应的要求;二是高校发展对资产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资产是高校从事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高校的自我发展性质决定了对高校资产管理者提出了相应的职责。高校资产管理者的职责必须要符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才能构建高水平的资产管理队伍;三是资产是高校办学的必要资源,资产管理水平决定了高校的管理水平,其本质上是高校对资产经营的过程体现,因而高校资产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实现高校资产效益的最大化,资产效益最大化成为资产管理的目标。

1.2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岗位的设置

高校资产管理具有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管理的复合特点,因此要针对高校资产管理的工作性质,设定相应的工作岗位,并且明确岗位要求以及工作职能:一是行政管理岗,行政管理岗主要是负责资产使用过程中的行政事务;二是专业技术岗,完成资产管理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工作,比如贵重设备的使用、政府采购标书的编制等,该岗位以专职岗为主;三是技术服务岗,主要是负责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使用和有效维护的技术岗位,比如对高校资产设备的维修、设备试验等;四是一般服务岗,该岗位是从事资产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繁琐事务,主要由基层保管人员和勤工俭学的学生担任。

2高校资产管理队伍的现状

笔者从事高校资产管理工作数年,在主持学校下达的《借助网络管理平台推动全员参与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课题中,深切感受到资产管理队伍提升的重要性。当前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队伍整体水平虽较以往有所提升,但面对地方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不断深入建设,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状况仍不理想,主要表现在:

2.1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高校主要资产来源于政府财政拨付,因此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在潜意识中也就没有盈亏概念,在管理过程中不计提折旧,同时也没有增值保值的意识,主要体现在:一是高校资产管理者重视高校的资产采购工作,而忽视对资产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他们将工作重心放在如何争取财政资金采购更多的资产,导致高校的资产浪费现象比较普遍;二是忽视对科研成果、无形资产的管理。在高校办学过程中,高校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效益层面上,也就是如何购置大量的资产,从而在社会中有较大影响,比如有些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通过购置大量资产,比如增加高校建设面积、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新建大量的教学楼、学生宿舍等来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而对于高校的无形资产却常常忽视,结果导致高校的许多科研成果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转化为市场产品,影响其价值的发挥。

2.2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具有行政性和专业性,因此高校资产管理工作比较繁琐,也就是说资产管理人员从事的工作不易被别人所认可,具体到实践中,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属于高校管理中容易出成绩的工作,资产管理的良好是属于本职工作,而一旦出现失误就会给高校造成巨大损失,在此习惯认识下,难以对资产管理人员量化考核和评价,因而这些人员较难获得表彰和晋升,影响了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管理机构和人员缺乏保障

由于高校资产管理工作比较繁琐,导致高校管理者对于高校资产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为此出现了高校资产管理职能被不同部门划分的现象,没有实质上统一的高校资产管理机构,即使设置有资产管理机构的高校,其工作内容也没有任何实质决策权,导致高校资产管理人员从事资产管理的动力不足。高校资产管理机构与人员得不到保障具体表现为:一是高校资产管理权被赋予给不同的部门,形成三权分离的状态,即资产所有权归国家、管理以及使用权归国资、财务、教务、后勤和其它二级单位,这样的运行模式必然导致高校资产没有相对统一的部门行使对资产的统一管理职能;二是从事资产管理的人员具有多重身份。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的资产规模越来越大,为此需要二级学院设置资产管理员岗位,但是基于高校人力资源限制的影响,高校资产管理员的身份具有多重性,在负责教学或其它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兼具高校资产管理职责。

2.4责任与创新精神有待提高

高校资产是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等活动而服务的,高校资产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高校的这些工作而开展,脱离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支持,高校资产管理的意义就缺乏实效性,因此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本质就是为教学科研这些工作服务,但是在实践中,高校资产管理者往往缺乏为教学科研服务主动性的理念,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资产管理者不能主动为教学活动需要的相应仪器设备提供服务;二是高校资产管理者日常工作纪律需要加强和考核;三是只从事自己岗位最低要求的工作,缺乏创新精神,对于高校资产的绩效管理时常没有落实,导致国有资产没有任何增值。

3提升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的措施

3.1转变传统高校资产管理理念,树立以服务教学为中心的意识

高校资产管理者要改变传统的资产管理习惯,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同时要具有奉献精神。资产管理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高校其它工作的物质基础,因此资产管理人员在面对教学科研一线人员时必须保持良好的服务意识,积极为教学科研人员排忧解难,同时资产管理人员还要具有主动性,要主动与基层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了解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且及时提供服务,在招标、采购仪器设备时一定要充分尊重基层工作者的意见,并且将他们的意见作为资产采购的重要依据。

3.2完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资产管理工作者

完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是保证资产管理工作者行为的重要依据,同时是能够预防资产管理人员出现重大错误乃至犯罪的重要保障。资产管理工作者从事高校的物资采购、设备维护、报废出售等经营管理工作,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加以约束资产管理者的行为,必然会导致资产管理者出现重大失误和犯罪,比如近些年我国一些高校所发生的经济犯罪,相当一部分集中在高校资产管理领域内,因此高校要构建完善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并且要严格约束资产管理者的行为,将资产管理工作置于“阳光”下运行。

3.3推动高校领导对资产管理队伍的重视和支持

高校资产管理队伍素质的提升,离不开高校领导的支持,因此要取得高校领导对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一是要设置相应的资产管理岗位。高校资产管理岗位要符合内部控制规范,实现不相容岗位分离,并且根据资产管理工作的不同环节设置独立的岗位,将预算编制、采购执行、验收以及付款等工作实施岗位分离,杜绝出现各种经济犯罪和腐败行为,同时还要根据不同部门的资产管理形式,建立岗位工作衔接制度,实现不同职能岗位资产管理工作的无缝对接,实现对资产价值的最优管理;二是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高校要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再教育培训,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水平,尤其是在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资产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的情景下,需要资产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熟练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资产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避免违规犯法行为;三是要采取适当激励机制,提高基层资产管理人员的待遇,缩小同单位不同人员间差距,以减少基层资产管理人员的心理反差。

3.4构建资产管理人员工作绩效考核制度

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且重复性较多的工作,考虑到资产管理工作者晋级、评聘职称等较难的现实,各高校要构建以绩效考核的工作制度,加快激励制度改革。在此方面,首先高校要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岗位晋升制度,解决从事资产管理的基层人员难以获得晋升机会的困惑;其次对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评价标准也要改变,实施绩效考核制度,科学评价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精神。

3.5强化竞争观念,实行“择优录用、竞聘上岗”的选人用人制度

高校要充分重视资产管理工作,优化资产管理队伍的结构,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实施竞聘上岗,强化岗位责任意识,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高校要积极吸引优秀管理人员从事资产管理工作。当前资产管理工作对人员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具有相应的财务知识,还要具有资产经营知识、资产招投标知识和法律知识等,因此高校要加强对综合素质较高人员的引进力度;其次在高校内部实施竞聘上岗制度,改变传统的以工作年限排资论辈的上岗制度,将真正有能力、有才华、有激情的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带动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4结论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第3篇

根据二零一二年四月一号开始实行的财政部令第六十八号《事业单位财政规则》,得知:当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一千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一千五百元以上),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被称为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管理则为单位价值虽未符合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1年之上的大部分同类物资。固定资产一般指的是以下几类:1)房屋以及构筑物;2)专用设备;3)通用设备;4)文物与陈列品;5)图书及档案;6)家具、用具、装具与动植物等。在高校固定资产中有五个特点,如:一为价值高,二为数量多,三为使用周期长,四为使用地点不集中,五为管理难度系数大。由于高校实施扩招政策,高校所占有以及使用的固定资产规模逐渐增大,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增加了难度、复杂度。过去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学校采取的都是较为传统的方式,像条形码编码,主要是以人工为主,每年往往清查固定资产时,都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且在清查期间会有管理混乱、资产使用效率低及资产流失等现象出现,对学校教学与科研会有极大地影响。而引入RFID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可将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活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以致让实物信息、系统信息实时同步,故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RFID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运用

2.1为提升工作效率对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

为了让资产全生命周期过程实现智能化全程跟踪管理(全生命周期包含有采购、验收、入库、领用、使用变动及报废),且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不需要任一人工,这就要对RFID技术进行利用。在校园网络的基础上,整合RFID技术,可将资产管理拓展到校园的角角落落,将分散的资产统一起来,集合到资产管理平台上,致使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与具体使用部门能够实时核对固定资产账目,对资产使用部门的使用职责加以强化,让其功能尽可能的发挥。

2.2为优化固定资产的监控对固定资产实现动态管理

日常工作所进行的监控资产数量、质量、流向等信息,对工作流程进行有效地实时记录监控与记录,皆为系统实时的,它让管理员在办公室内就可轻松及时的掌握资产的调拨与使用,对管理流程有所简化,且对资产日常管理的压力减轻不少,让繁琐的人工记录工程得以避免,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加以提升。

2.3为加强管理意识、明确管理责任,实施多级管理

资产管理在各所高校中成为了综合性、系统性、操作性都较强的系统工程。在资产管理系统中引进RFID技术,将会考虑到每一个资产管理者的不同职责,从而制定不同的操作权限为每一个资产管理者,在登录操作时可以采取用户的身份、密码来分别识别。比如:资产管理部门在对负责的日常工作进行组织、协调与实施时,需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设备、行政办公设备、房屋、土地等进行一级管理和监督;财务部门为了对一级核算进行强化,需侧重掌握固定资产总值,实行总量控制;各使用部门要负责资产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工作。

2.4为提升资产使用效率强化资产的日常管理

资产日常管理工作中,由于财务部门、实物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的)缺乏业务联系以及沟通,导致账面不能反映出资产的存在;有的单位即使拥有许多的贵重资产,却无集成的信息系统,无有价值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致使固定资产管理难,工作效率低;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资产卡片与资产实物不相符;对于固定资产流失很难有效控制;资产清查费时、费力,效果不佳,经常出现前清后乱的现象;不能及时、准确的核算运营成本,时间一长,也就出现了财务固定资产账、设备台账、固定资产实物账之间的分离,也导致了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若是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引入RFID技术,可以大大提升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效率。利用反馈的信息及时查清资产使用情况,对资产的监控有所强化,学校闲置的资产也可以进行合理的配置,资产使用效率得到提高。

3结论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建议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高校固定资产的数量越来越多,资产价值越来越大。据统计,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固定资产总值581.59亿元,到2007年高校的账面固定资产大约为5000亿元。7年时间,固定资产总值增长了近7.6倍。如何将这些资产管好用好,越发显得重要。随着2006年5月《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公布实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不仅明确了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还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从物资的采购、验收,到账、卡、物的管理都进行了规范。但是,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加上其数量大、规格品种繁多、涉及人员范围广等因素,发展到今天,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仍需进一步深化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已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是,校内各二级单位及广大教职工的意识仍有待加强。由于高校的固定资产特别是仪器设备大多分布在各二级单位,具体使用又归各位教职工,管理工作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与合作。但是,部分人员认为,教职工应做好教学与科研工作,对资产管理工作态度不认真、不积极,如“资产效益考核”或“资产使用情况统计”,认为统计了也没用,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还有的存在利己主义、本位主义,认为用科研经费购置的设备就是本部门的设备,很难实现资源共享,宁愿让资产闲置,也不允许其他部门使用,造成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因此,强化全体教职工的资产管理意识非常重要。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待健全

(1)未建立固定资产交接制度和报表制度。各高校按照国家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纷纷制定了校级管理制度,从物资的采购、验收、使用、保养,到报废、处置,均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未涉及固定资产的交接制度和报表制度。伴随我国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人员流动性越来越大,为了避免人去财空或人去财乱现象的发生,建立固定资产交接制度,及时明确资产保管接替人员尤为重要。另外,资产部门应每月编制资产月结表,反映当月资产变动情况,为校院两级资产管理人员进行资产核对及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进行定期对账提供基础信息。

(2)管理制度各环节有待细化。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大多停留在校级层面,只涉及到管理原则和框架,对学院及职能处室等二级单位来说,没有明确具体的操作办法及步骤,造成各二级单位遇到具体问题时无章可循。

(3)管理制度中责任不明确。尽管管理原则规定为分级管理、层层负责,但对各级别层次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权限责任没有明确规定,互相推卸责任或敷衍了事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很多人认为,资产管理完全是设备管理员的事情,设备负责人只管使用,结果造成管理者不了解设备的状况,使用者不提供设备的信息,造成管理脱节。

3.组织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应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部门相互配合的综合管理体系。从横向来说,实验室与固定资产管理处、财务处、人事处、保卫处、后勤管理处等职能处室,都应从不同角度担负起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能。比如,资产管理处与财务处应协调做好资产的对账工作;人事处应确认离职人员所负责的资产已办完交接手续,再为其办理离职手续;保卫处应核实资产的出校手续是否完备等。从纵向来说,各高校目前已建立起校院两级资产管理组织体系,但并未落实到底,只停留在设备管理员一级,未深入到设备负责人。

4.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有待改进

(1)随着固定资产数量的快速上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当期资产变动统计报表汇总功能,报表应包括上期资产存量、当期资产增加量(购置增加量、转入增加量、增值增加量)、当期资产减少量(报废减少量、转出减少量、减值减少量)、当期期末资产存量等信息。一方面使各部门管理人员随时掌握其资产增减变动及存量信息,与本部门实际资产变动情况进行核对,另一方面为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对账提供必要信息,这是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的基础。

(2)目前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仅能提供时点数据,反映的是查看时间这一时点的现存固定资产信息,统计时期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无法反映,所以不能反映历史时期资产情况。忽视了这个问题,将影响某些固定资产指标的核算结果,不利于固定资产的考核。比如,2007年固定资产增长率=2007年固定资产增长量/2006年末固定资产存量,2006年末固定资产存量=(1)2007年末查询期间为2006年12月31日前的资产存量+(2)2007年度报废的资产总量。在这里,如果单纯用(1)作为2006年末资产存量、而舍去(2)部分,一旦当期资产报废量较大时,就会产生较大误差。

(3)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查看人员范围应放宽。目前的信息系统查看、修改等权限仅局限于二级部门设备管理员和校级资产管理部门人员,某些高校虽然已经网上公布大型仪器设备情况,但毕竟只是少量设备,还有很多小型公用设备信息不能被大家了解,更谈不上跨部门、跨学校的资产信息公开。这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固定资产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要求,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首先要实现信息公开,放宽信息系统的使用人员范围。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1.强化全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提高总体管理水平

资产管理不仅学校、学院等各级领导重视,全体教职工都要重视,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政策法规等的宣传、培训和学习,使全体教职工认识到,资产管理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是每一个人的义务,牢固树立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只有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和前提下,各部门才能加强协作、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将固定资产管好、用好。

2.完善组织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高效的资产管理责任机制

建立由主管副校长统一领导的、多部门相互配合、层层分解、逐级负责、落实到人的多级管理制度。明确每一级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加强从资产的购置到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制度细化工作,堵住资产流失的漏洞,使资产管理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

3.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增加报表统计功能。在目前的资产明细表、资产变动表、资产报废清单等功能外,还应具备资产变动平衡表的功能,定期提供各部门、各种类的资产变动、结存等信息,既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基层管理者提供对账依据。表格可采用如下格式:

(2)完善信息系统的历史信息记录、查询、统计功能。资产的来源与去向等动态信息要记录完整、清晰明确,使其拥有手工记账的优势,使资产管理者能够了解资产的来龙去脉,保证资产管理的延续性。

(3)开发类似图书管理系统的信息查询功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促进高校固定资产在校内各部门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顺畅流动,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互通有无、物尽其用、资源共享、提高效率,充分发挥高校资产的更多作用。

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在实践工作中,应努力探索、不断完善,逐步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道路,从而提高其使用效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赵炳起.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创新[J].教育评论,2004,(5):15-18.

[2]沈国丰.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167):56-58.

[3]范俊麟.浅谈高校国有资产管理[J].新西部,2007,(22):52.

[4]刘仲芳,周基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安徽水利财会,2007,(1):28-30.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第5篇

目前,各地高校都对校园绿化用地的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以确保校园园林景观的别具匠心、夺人眼球。但绿化工程不同于其他建设项目的是,绿化工程的竣工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结束,更是后期浩大管养工作的开始。但由于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许多高校面临着绿化资产管理不到位的现状。

1.1绿化用苗存在“以次充好”现象

校园绿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一个高校的文化底蕴,点缀了校园的艺术气息。一些高校在建设新校区绿地时,为创造更好的园林效果,趋向于做精品的园林景观,以达到形成亮点、吸引眼球的目的。因此,有些高校在选择园林设计方案时,偏向于用精品苗木堆砌而成“大制作”,认为有名贵的绿化树种,便能凸显学校的景观品质。而不少绿化公司便是利用了建设方这一心理,在设计图纸上夸大精品苗木的景观效果,但在实际施工中却“偷梁换柱”,在苗木蓬径、干径等指标上“缩水”,更有甚者,用其他品种替代,最常见的便是用四季桂替代金桂。虽然这些所谓的“精品苗木”孤植在校园一角后很难看出和原本设计方案的差距,但是就是地径、干径几厘米之差,或者品种上的小小差异,就能造成建设资金的巨大流失,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缩水。

1.2绿化资产账目不清

绿化资产与其他固定资产不同的是,它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流动性。在前期建设过程中,便可以根据建设方的要求,改动绿化的品种或者种植地点,特别是小型乔木及灌木,起苗与种植都无需动用太多的人力,可以较轻易地完成,因此即使是绿化建成后,也可根据管理者的个人喜好或者其他原因随意变动其种植地。另外,区别于办公家具等固定资产,绿化资产是有生命的,冷暖、干湿等气候因素以及管理养护等人为因素都会导致绿化的死亡,造成国有资产的折损;或者一些绿化在一定年限后自然老化而死亡,为不影响景观需进行换植,造成绿化资产的变动。存放地及数量的不稳定性就给资产管理带来了很大麻烦,如在绿化资产发生变动时不及时登记、上报,资产管理员盘查绿化资产时就很难追溯其来源及去向,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绿化资产账目无法清理。

1.3绿化资产后期管养不到位

自21世纪初的扩建大潮至今,大部分新建校区已有10年左右的历史,早已超出绿化建设单位的管养年限,为保证绿化的存活,学校会选择外包给绿化管养单位,或者自己组建绿化管养队伍。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条件的限制,除农林类高校外,大多数学校对绿化管养仍属于粗放型和自我封闭型,管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造成苗木的生长不良及死亡,再加上苗木的自然老化,每年学校都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投入绿化环境建设中,无形中占据了一部分教育资金。

1.4绿化资产无法体现其附加意义

优美的校园环境能给师生带来愉悦的心情,有助于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但高校有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因此高校绿化景观的作用不应局限于净化空气、供人欣赏,而应更多地体现其教育意义,如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品位,提供园林景观配置信息,普及植物知识等。现今大部分高校对其投入大量资金的绿化资产没有进行充分利用,而是任其不断地自然损耗、流失,无法像其他固定资产一样做到“盘盈”,可以说,这是对绿化资产极大的浪费。

2造成高校绿化资产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2.1绿化资产管理制度不严,方法不新

就目前高校资产管理现状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对家具、电器、实验设备等与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严格,制度规范,标准齐全,有完整的资产入库、原值变动、调拨、报废等一套程序,有明确的归属部门及责任人,并且能在各省市的资产管理网络体系中得以体现,便于每一件资产的跟踪和追查。而绿化资产虽然在固定资产管理网络中有专门的一项,但是却很少有高校将其作为固定资产录入系统。大多数高校对于绿化资产的管理没有建立严格的制度体系,责任到人,定期盘查苗木数量及生长情况,对植物配置、园林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和修缮,而是仅仅停留在维持绿化生长的基本需要,发现有死亡苗木就更换,没有完整的计划和方案。再加之绿化资产与其他固定资产不同,没有具体的生产厂家、出厂号、保质期等,即使录入系统也信息不全,更无法将打印出的固定资产标签号贴上,种种问题都给绿化资产的管理带来不小的困难。

2.2管理者对绿化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高校对绿化资产管理的重要作用没有准确的认识,认为投入了大量资金,绿化景观得以顺利竣工,便完成了任务,殊不知这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大多数高校目前还没有将绿化资产纳入固定资产的范畴,所以不会要求有专门的绿化资产管理员,不会特别留意绿化资产的数目及存放地是否属实,对于绿地的新增和改造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思考,绿化死亡后也没有认识到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当然更不会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绿化资产,配合教学科研,使其盘盈增值。管理者的不重视从根源上导致了绿化资源的账目不清,变动不明,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笔“糊涂账”。并且因为没有专人负责,也没有要求建立单独的数据库,往往绿化资产在发生变动后,仅只有具体经办人清楚详细过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调动,这些变更资料和依据也因缺乏记录而无从追查,有时甚至导致学校资金的严重浪费。

2.3管理者缺乏绿化资产管理专业知识

俗话说“三分靠栽,七分靠养”,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固然重要,但后期的养护才是管理好绿化资产的根本。合理的养护计划、及时的病虫害治理、定期的造型修剪等养护手段能使绿化苗木健康生长,体现校园绿化景观的美感,提升校园景观品质。但由于目前高校的岗位设置,很少会配备专业的绿化养护专员,且大多数高校会选择将校内绿化管养工作外包给其他绿化单位,学校本身缺乏专业队伍,对绿化的养护工作也仅仅停留在“干了浇水,有虫打药,枯了就修,死了就拔”的状态,没有一套专业、完整、详细的管养计划,导致绿化苗木生长不良,没有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更有甚者,由于缺乏对苗木识别的专业知识,在绿化工程建设时,无法辨别以次充好的苗木,或者绿化建设单位擅自更换绿化品种也无从得知,在计量时,对于乔灌木的计量方式也没有足够的知识,以上种种都可能导致绿化建设单位浑水摸鱼,从中牟利,绿化景观不能达到要求,学校资金也不知不觉大量流失。

3提高高校绿化资产管理实效的几点建议

绿化景观自身的环境作用、教育意义,使其相较于其他固定资产而言,更多了层衍生意义,因此,如果在校园建设后管理好园内绿化资产,并将这种特殊资产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做到物尽其用,是一个需要全面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严把检验关,杜绝不合格苗木进场

为保证建成后校园内的绿化景观达到设计要求,并确保高校建设资金利用的最大化,必须从一开始就严把质量关。绿化工程进行期间,每一批进场苗木都要有专人严格把关,对苗木品种仔细确认,认真清点苗木数量,并按照合同要求,对乔灌木的干径、地径、蓬径、高度等进行详细测量并记录,对不达标的苗木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进行更换或退货。对整批进场苗木的数量、质量都无异议后,甲方、乙方、监理方三方签字确认,才允许种植。这样既能够从根源上保证校园绿化建设用苗符合要求,杜绝不合格苗木进场,保证建成后绿地的景观效果,保护学校的利益,又能促使管理人员增强责任心,为建成后绿化资产管理打好基础。

3.2完善绿化工程竣工验收程序,建立绿化资产原始台账

绿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尽量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如确有需要变动的,须及时在图纸上予以体现,整个施工过程甲方人员必须全程跟踪,每一个改动方案也应记录在册。项目竣工后,绿化建设单位须以最终建设的方案为准,出具详细、精准的竣工图,标明苗木品种、数量、面积大小、种植地点等。不出具最终竣工图纸的,或者出具的图纸与实际施工情况不符的,甲方不予验收。高校绿化资产管理人员应以已验收合格的绿化工程竣工图纸为基础,分地块进行统计归类,建立绿化资产原始台账,这样能相对减少绿化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能清楚地体现每一个绿化用地上苗木的具体情况。在后期管养过程中,如有苗木的更换、增减,应及时在图纸以及绿化资产台账中详细记录,以便于日后资产的跟踪和管理。

3.3加强绿化资产专业学习,打造专业管理队伍

绿化专业知识的匮乏无疑是绿化资产管理的一大障碍,因此,高校应组织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绿化知识培训,以达到能辨别苗木品种,清楚绿化生长规律,掌握绿化养护要领,并对校园内日后绿化配置的规划做到心中有数。绿化资产管理人员应和校园信息化专业团队合作,制作符合高校自身情况的绿化资产管理台账和系统,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录入。专业管理队伍的打造有助于绿化的生长,减少死亡率,维护校园绿化景观,避免绿化资金的浪费;信息化管理能直观体现绿化资产的变动情况,帮助管理人员监控绿化资产的盈亏。定期盘点绿化资产,组织人员分地块对绿化资产进行清查,摸清绿化生长状况,每次盘查后,对于数量上的变动及时录入系统,并对因其他原因导致的资产变动添加备注,可以使得绿化资产管理人员掌握全校绿化资产变化发展的总体过程,脉络清晰,账目清明。

3.4师生共建,实现高校绿化资产增值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第6篇

高校的资产想要对存量进行盘活与调控,就可以运用新的增量来进行,增量会受到存量的制约,增量能够对存量进行激活。能够公平的对高校的资产进行配置,科学的高校预算工作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和喜欢能够使高校的资产结构得到有效的优化,确保能够及时的发现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并及时的进行纠正。想要有效的对高校的资产进行管理,就必须要选择最优化的方式来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所以,高校的资产管理工作能够与预算管理工作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二、明确高校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有效的结合

(一)对绩效审计、资产配置、预算编报管理工作进行强化,确保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结合

第一,在年初对预算进行编报之前,必须要对高校的国有资产的收益情况以及资产的存量进行编报。将资产管理中重要的内容与相关部门的预算进行结合,使预算管理工作与资产管理工作相结合的目的得到实现。第二,在对高校的发展规划进行预算时必须要与年度预算进行有效的结合,使中、长期的预算与年度预算互相印证、互相促进,以此来使年度预算的准确性得到保证。第三,以高校的资产配置为突破点,找到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的结合点,使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能够进行结合。第四,必须要构建一个良好的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制度。

(二)建立资产信息化和管理平台,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结合

对高校的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其中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构建一个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这也是保证预算管理工作与资产管理进行有效结合的一种方法。对符合当前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的信息化管理软件进行开发,对资产信息的共享以及这个过程进行实时的跟踪与控制,这样就能够确保实现动态化的资产管理以及精细化的预算编制。将摸清资产的存量系统作为基础,提供大量有效的信息来支撑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采购以及部门预算等工作。此外,还必须要提供动态、细化、准确的信息来为资产的日常管理以及预算的编审工作进行服务,这样就能够对高校的国有资产监管方法起到促进的作用,使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管理的成本得到降低。

(三)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核实清理,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结合

对高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核实与清点,就可以使高校管理部门对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了解,要使资产的账面价值可以准确的反映出来,以此来使高校固定资产的账目能够与实际相符,为相关部门的预算提供准确的依据。此外,在对高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与核实的过程中,如果在清查结果中发现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可以及时的对问题进行解决。所以,资产清查工作其实就是对预算管理工作的结果以及高校的资产管理工作结果进行验收,是预算管理工作与资产管理工作互相结合对资产存量进行夯实的重要基础。

三、结语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第7篇

1.1无形资产占比较大

高校在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的比重中,无形资产占了很大一部分份额。高校的无形资产(包括科研成果、专利技术以及良好的学校声誉等)是高校经营性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没有实物形态,只表明拥有的一种法定权利,或者拥有获得高于一般收益水平的能力。

1.2高校拥有资产产权和受益权

高校的高新技术成果大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经过进一步的孵化是可以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的,且能产生很不错的效益。高校通过经营性资产获得到收益都归于学校安排使用。

1.3高校经营性资产的作用

1.3.1弥补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

高校在保证学校教育事业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资产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并取得一定的资本收益,可用于改善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改善教职员工福利待遇,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起了很大作用。

1.3.2盘活资产存量,确保保值增值

将可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国有资产投入到市场中去,使其由封闭、闲置状态变成开放、循环状态,并在市场流动中通过兼并、收购等形式进行重组,让原本无法创造效益的国有资产创造出大量价值,高校利用创造的价值进一步优化高校的资产配置,从而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质量和使用效益。

1.3.3加速科技发展,促进经济进步

高校将其研究的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采用对外投资、作价入股等形式创办校办企业或者与第三方企业合作,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进一步转化,使转化的科研成果投放到市场中去,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经济市场建设竞争,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现状

从我国高校经营性资产的使用现状来看.大多数是用于置办校办产业,一小部分用于与社会上其他企业合作。高校校办产业的发展.为各高校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办学经费的不足的缺陷。但是,目前高校对经营性资产管理还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监管,存在诸多问题。

2.1缺少专门的管理部门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缺少专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部门,高校的财务、设备、后勤等部门都对学校的国有资产负有管理义务,但实际上没有真正对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负责的部门。

2.2管理意识淡薄导致资产流失

大部门高校由于没有进行资产产权登记,大量的对外投资、入股、出租、出借的资产去向不能完全掌握,导致学校资产的大量流失,损失严重。同时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很多资产没有通过正规的评估单位进行评估作价就对外投资,更没有在学校账面上反映。

2.3高校内部审计未充分发挥作用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高校日常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经济活动的结果承担着审查、监管和要求整改的职责.审计部门对经营性资产从投入到运作的审查程度不够,审计部门未能发挥其职能,导致了学校无法真正掌握经营性资产的运作和效益状况,导致学校的投入和收益不相匹配,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2.4管理人员素质不够高

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和经营在高校属于比较新型的工作,高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经营运作经验往往比较缺乏。目前就经营性资产的管理者来看,多数是原学校的行政管理岗位的人员兼职管理,真正精通经营管理的并不多,很多管理者盲目进行资产投资,造成决策失误,资产流失,严重亏顺。

3.加强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的途径及对策

有效管理高校国有资产、良好运作的经营性资产是高校加快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减少高校财政压力,增加高校收益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及对策。

3.1完善高校经营性资产监管体系

高校必须要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管和运作机制。首先,要明确高校经营性赍产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要设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其次,高校需要成立资产经营公司,由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学校持有投资企业的股权,高校投资其他企业所持有的股权必须划转到资产经营公司的名下,由资产经营公司承担有限责任。最后,高校应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结合本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国有资产管理细则。

3.2做好产权界定工作

产权界定是一项强度高,难度大的工作,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还是处于摸索阶段。首先,要建立经常化的清产核资制度。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共同参与,在清查工作中碰到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整,明确资产归属,做好清查登记工作。其次,要对经营性资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经营性资产要对外投资,必须要明确资产价值,应由第三方正规的资产评估机构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最后,要对资产所有权进行界定。按照一定的法律原则和方法,科学地界定财产的所有权归属,明确产权界限和范围。

3.3建立健全经营性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高校经营性资产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管理与监督。第一建立非经营资产转化为经营资产的审批制度,按照经营资产的属性及特征对需要转化的国有资产进行严格审核,确定经营性资产的可转化率和收益率。第二建立健全经营性资产的收益考核制度,将投资企业的经营业绩与企业管理者、经营者的工资薪酬相挂钩,以激发管理者和经营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建立经营性资产有偿使用制度,资产经营者需向投资者缴纳经营收益利润,投资者向学校缴纳一定的资产使用管理费等,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

3.4推进专业队伍建设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第8篇

高校为了统筹管理资产问题也都相应的建立了资产管理部门,使其资产管理工作有秩有序的开展进行。但就目前各高校整体资产管理情况来看,加强资产管理的力度和速度还不够。特别是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推行“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反”等规定。新形势下又为高校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站在新的起点上,高校必须提高认识,认清高校资产是高校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展示高校办学实力的有力保障。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并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用,对高校资产管理及自身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高校资产的主要特征

与其他国有资产相比,高校资产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高校资产的主要特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资产来源渠道多元化。高校资产的来源渠道是多元的,可以是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可以是自主知识产权购置的资产、可以是商业贷款购置的资产、还可以是各种社会资源及杰出校友的捐赠资产,等等。第二,资产存在形态的多样性。高校的资产概念比较广泛,按照资产的存在形态可以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其中有形资产指那些以一定实物体现出的资产,譬如房屋建筑、科研设备等;无形资产指那些不具实物形态,但可以为高校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资产,譬如校名校徽、自主知识产权等。第三,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并存。高校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主要区别就是,经营性资产具有资本性,要实现资产价值的增值,而非经营性资产是非资本性,不需要实现价值的增值。

3高校资产管理体制的深入探讨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第9篇

(一)资产配置缺乏有效控制机制

由于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校资产管理工作难以获得全方位的开展。一方面是当前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普遍存在基础数据差、管理程序不畅、资产账实不符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虽然已将高校资产的购置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但实际编制部门预算时,往往只强调预算经费的控制分配,而对学校固定资产的存量、资产分布以及使用状况缺少管理信息。因此资产管理难以实现资产的全面管理,也难以对开展资产合理投入和资金有效使用形成相互制衡。

(二)资产核算缺乏健全财务制度

目前,高校固定资产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核算不全面、管理不规范导致财务预算工作难于满足资产管理的需要。首先,学校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资金筹集、预决算普遍较为重视,但缺乏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资金使用效益受到一定影响;其次,资产入账和销账不及时,入账价值不准确,形成大量帐外资产,没有定期盘点核对制度,学校资产有物无账或有账无物,账实不符现象严重。另外,固定资产一直惯例不需要进行累计折旧,因此容易造成虚增资产价值、成本核算失真等系列资产价值反映不实的问题。

(三)资产管理缺乏系列创新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项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对资产的管理模式也应随时而变。但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意识上存在的不良问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一直是高校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在管理机构设置、责任划分、产权关系、管理理念、内控制度等方面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这些都是涉及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手段创新和机制创新等问题。

(四)资产处理缺乏审计监督机制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处置房屋建筑物、土地及单位价值在一定范围以上的仪器设备需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处置。由于目前高校资产管理基本脱离了预算管理的范畴,管理工作脱节严重,导致有些部门擅自处置国有资产,资产处置行为随意性大;常常存在不按规定办理资产“非转经”核准转移申报审批手续,需要评估的资产而不聘请评估机构开展评估,低价出租或低价处置给关系人等等,使单位资产的调拨、报废、减少等过程不仅脱离了资产自身管理,甚至成为腐败的根源。

(五)资产预算管理缺乏统筹执行力

虽然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进行了一定的工作衔接,但大多数高校只是强调资产购置行为的预算管理,“重结果、轻过程”,“重投入、轻管理”和“重增量、轻存量”现象严重,而对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两者的相互关系和长效机制结合缺少一定的认识,缺乏两者之间的统筹执行力,没有真正做到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调剂和处置等变动过程的动态管理,更缺乏资产日常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过程的有效结合。

二、构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预算创新模式

(一)优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运行机制

高校固定资产主要由学校预算分配形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预算管理影响资产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行为选择,而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资产状况会对预算收支产生影响。因此高校资产管理必须创新管理运作体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高校固定管理运作体制至少包括机构服务保障、资产信息共享和管理监督控制等三方面工作机制。

(1)机构服务保障机制。

优化资产管理的组织结构,通过分管业务部门的校领导牵头,统一由学校财经领导小组统筹和管理固定资产,实行统一规范管理,避免交叉和多头管理;同时强调财务、资产和审计部门分别对固定资产行驶不同的职能,确保高校固定资产经费保障、资产管理、绩效管理监督运作机制的顺利进行。

(2)资产信息共享机制。

该机制内容要体现出共享系统平台和信息分类报告两个部分;其中,共享系统平台可分为内部共享和外部共享,内部共享主要是集合校内各部门的资产,进行内部服务共享;外部共享是通过横向单位之间沟通协商,实现外部资源共享,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资产信息共享;资产报告具体包含资产期末存量、性能分布状况、增减变动情况以及相关原因分析等内容。

(3)管理监督控制机制。

主要涉及监察审计和内部控制,是对学校资产的计划配置、使用管理和处置流程等工作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资产管理系列行为进行监控,相关监察审计是对资产管理结果进行检查,检查资产的使用效益,存在形态和人为流失等方面问题。

(二)构建高校固定资产预算管理模式

固定资产作为高校事业支出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形势下高校事业发展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不断深入,高校应当构建以管理目标为具体导向,职能部门为服务基础,财务预算为工作主线,绩效评价为管理核心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全面实现以固定资产的综合绩效为抓手,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绩效管理和日常管理相结合,并完善资产管理体制,细化日常管理活动,通过一个完整的资产管理运作系统,从资产需求到绩效控制各过程的协助和支持,最终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

(三)建立资产预算评价绩效管理目标

固定资产绩效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优化单位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西方国家总结的绩效评价理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3E”原则,高校固定资产预算评价绩效管理目标可以从固定资产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来反映,从而实现资金投入的经济性、资产管理的有效性、资产使用的效率性以及资产运作的发展性。

(1)定性指标。

定性指标考核对象为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考核部门对固定资产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例如可以通过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设置情况,考核高校管理机制运行状况;通过固定资产的投入依据,考核资产采购程序是否合理;通过固定资产账实相符情况,考核资产管理的账实相符情况,掌握日常管理效果等等。

(2)定量指标。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评价指标可以为:可用固定资产率=已使用或即将使用的固定资产总额/全部固定资产总金额,该比率越大,表明可用的固定资产越多,反映固定资产的性能状况和效益情况;固定资产率=固定资产总额/全部资产总额,该比率越大,说明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率越大,反映固定资产在学校各个使用部门的具体分布情况;部门资产占有率=各个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数额/单位所有固定资产数额,通过该比例可以对资产使用部门的占有率进行分析,了解固定资产在部门的分布情况是否合理,便于及时做出资源调整;仪器设备利用率=本年实际使用工时数/核定年度适应工时数,是指单个仪器设备的使用频率在所有仪器设备中的使用比例,依据这个指标可以处置闲置淘汰的资产,避免资源浪费;固定资产共享率=已调拨共享的固定资产数额/可共享的固定资产数额,反映使用部门之间共享固定资产的状况,通过该比例调节资产使用效益,尽可能实现效用最大化。当然由于各高校实际情况不同,如何应用定性和定量指标开展绩效考核,定量指标的数值为多少合理,因校而异。

三、加强新时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一)完善预算编制内容,建立固定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加强资产预算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固定资产配备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存量资产和使用效率的报告信息,导致部门预算只是简单地经费分配,浪费现象严重。因此,资产管理部门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资产配备和使用年限等标准体系;资产使用部门依据相应标准杜绝超标、重复购置资产的闲置浪费现象;财务部门编制部门预算时,应在全面摸清资产“家底”,合理安排资产购置和维护的预算经费,并建立存量资产与增量预算的挂钩机制,使预算分配和资产价值在管理环节协调一致,真正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

(二)强化预算执行控制,建立固定资产监察管理机制

为了增强资产预算的导向和约束,单位应要加强资产预算的执行控制,注重跟踪资产预算执行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执行管理机制。实行部门预算后,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资产使用部门可根据现有存量资产状况,结合工作需要提出资产的增减计划;资产管理部门要综合资产总体情况,在合理调配资产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经费预算进行资产配置,如有需要调整资产预算的,应按规定程序报批,强化预算执行约束力;财务部门要对资产预算把关审核,管好用好专项资金,尤其是把握好资产购置过程中的资金动向以及资产购置、调配及处置的账务处理;审计监察部门要从事前、事中和事前对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资产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发挥预算管理效能,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