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1 17:14:12

教育教学论坛论文

教育教学论坛论文第1篇

--“全国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学习心得

合肥市瑶海实验小学 李亚琼

2013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作为从事体育教学的我有幸参加了在泉城济南举办的“全国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中学)”,观摩了名师的精彩课堂,聆听了专家的精彩报告,目睹了名师的教学风采,感受着专家的独特魅力。短短的几天学习时间让我领略了大师名家们深厚的底蕴,感受着他们的博学和睿智,让我痛快淋漓地品尝到了一场精神和智慧的盛宴,接受了一次理念和思想的洗礼,让我从体育学科的纵向看教学到开阔眼界的横向看教育,也让我作为教学管理者真正感受到了人文教育的魅力。这次济南之行将成为我不断积淀厚重的教书育人素养的精彩之旅。

本次高端论坛真可谓名家相约、大师云集,有福建师大博导孙绍振教授、青岛名校即墨市28中李志刚校长、齐鲁名师刘建宇老师、用论语打造精神特区的张斌利、做生活美学家的老咪等教育名家为与会老师做了精彩的报告;韩军、余映潮、孙鸿、飞程翔、王岱、王君等当代教育名师为大家展示了精彩的课堂。大师们的娓娓道来,或语言犀利、或风趣幽默、或逻辑严密、或理论丰厚,或实践超强,虽然他们观点不同,性情各异,但是他们都是那么坦坦荡荡,挥洒自如,各领风骚,各具特色!听名师讲课,如同与大师对话,带着这份厚重的人文关怀,让我们感悟名师灵动的课堂:

韩军老师对《雷雨》文本解读透彻深刻,对文中姓氏姓名的解读独具匠心,达到了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周”,周而复始,周,即是周朴园,又是命运锁链,剧中所有人无一不在锁链中;“萍”,无根飘零,命不由己,即是鲁侍萍,又是命运锁链中无根的浮萍,真乃大师的视角,大师的思想。在《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课的教学中,韩军老师以作者艾青的身份导入深情诵读,荡气回肠,声情并茂,读到动情处,伴着舒缓、悠扬的音乐,饱含深情地朗读着,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急缓起伏、感情的含露收放,无不把握得恰到好处。全诗读完,全场唏嘘一片,热泪盈眶,掌声雷动。韩老师对文字深挖细品,他强调“文字素养,是回归语文教育‘文字’之本”,“化意为字,是回归语文教育‘生活’之本”。韩军老师课堂效率很高,主要得益于他的教学思想,研讨两三,然后直奔语言学习,关注言语学习,因为他认为“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课,永不过时,围绕文字进行激烈辩论形成波澜的语文课,才是最精彩的语文课。”后来知道语文界一直对韩军老师持褒贬不一的态度,但我每每细品他的课,从中都会得到很多新的启示。

王岱老师执教的《项链》,导入提问“生活中你摔倒后第一反应是什么?”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紧扣文本,设置两个非常有高度的问题,给人的感觉是凌空而下。问题一: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丢项链前的马蒂尔德,还是丢项链之后的玛蒂尔德?问题二: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说一说,你能理解玛蒂尔德吗?这样的提问直击人性,尖锐深刻,非深思不能做答,而学生的回答又是非大师无法驾驭的。同情也好,讽刺也罢,都是同一个玛蒂尔德。我们身上就有着玛蒂尔德的影子,何苦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苛责别人?当王老师总结:“哪个男生不想在女生面前耍耍酷?哪个人又不想买件假耐克穿在身上。”时,我为王老师敏锐锋利的洞察力暗暗叫绝,王老师总结说,作者莫泊桑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我倒更觉得,只有具备悲天悯人情怀的人才能读懂作者的悲天悯人!在王老师的《项链》这条美丽清澈的小河面前,我照见了自己的影子。王岱老师用一节课让我如此沉静的审视自己,反思自我,可见王岱老师有着高人一等的心胸,见解。

王君老师两节经典课《散步》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让我没想到的是《散步》的作者莫怀戚竟然是王君老师的大学老师。所以王君老师的导入是从对莫怀戚的印象开始:以为的风流名士,实则不拘小节。这个不拘小节甚至有些乡村气息的学者却有一大批崇拜者,每到他的公开课,就有好多学生连夜排队占座,场面蔚为壮观。这样的教学资源独一无二,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一个人的作品会是怎样的,他与家人散步的场景又是怎样的?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一条根本原则是适合学生的需要。这些新颖独特的资源的背后是教师丰厚的阅历、博大的情怀、细腻的情思。

王君老师的《散步》从在黑板上板书“我们在田野散步”几个字简笔画式的布局开始,画面感极强。随后是一段师生合作,表演式配乐诵读课文,学生们很快入情入境。学生们也很快概括出四个人物的形象:母慈,子孝,媳贤,孙慧。并板书在黑板上“我们在田野散步”的“我们”两个字周围,构图极为巧妙。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概括归纳的时候,王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立足文中的关键字词,深入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所理解到的情感。四个人物中刻画最少的是妻子,要分析这个人物有一定难度,王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我说:“走大路”;儿子说:“小路,小路有意思”,妻子说:“……”,这个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仔细品味“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句话。由此老师带领学生们走进“田野”,引导学生朗读描写田野的语句: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咚咕咚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回到文章的结束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问学生:“这幅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生命、责任”,“今天这节课让你想到了生命中的什么?”意犹未尽的一堂课。“慢慢地,稳稳地”这本来就应该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在这堂课上我看见了一种生活的智慧和态度,也深切的感受到了陶继新老师说的:“学习,绝对不是心力交瘁的一场又一场的苦役,而应当成为生命个体探索未知、生成思想与智慧的快乐之旅。”

教育教学论坛论文第2篇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李桐海,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江宏,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李家强,党委副书记阎桂芝,装备学院政治委员巩树林,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主任胡利民、副主任王保顺出席论坛。来自地方科协及所属办学机构负责人,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者,军队院校、总装基地继续教育的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及所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者的81家单位150余名代表参加论坛。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李桐海主持大会主题报告与交流发言,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李家强作了题为《信息化环境下继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的大会主题报告,阎桂芝副书记代表主办单位作大会总结发言,巩树林政委代表论坛主办致开幕词,并于闭幕式上宣读优秀论文及作者名单,胡利民主任主持论坛开、闭幕式并作题为《突出任职教育的军队院校科学发展》的大会主题报告。本届论坛特邀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郭作了题为《21世纪终身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对策》的主题报告。

本届论坛以“信息化条件下继续教育发展”为主题,共同探究信息化条件下继续教育的发展问题,聚焦人才培养特点,探索交流和研讨继续教育的新理念、新政策、新形势和新经验,大会论坛共收到论文230篇,经专家评审,录用论文105篇,并由论坛主办方组织专家评审出30篇优秀论文。

本次论坛设科协系统、高校、军队学历教育和军队任职教育及四个分论坛,与会代表分别就论坛主题结合本职工作对新形势下继续教育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

研讨。

科协系统分论坛由浙江省科技教育中心主任刘立东主持,郭副教授针对“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网络课程设计”作了研讨,优秀论文获奖者上海市业余科技学院院长宋洪波、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任程春均等5位代表做了发言,李桐海在科协分论坛作了总结。

教育教学论坛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中青年职教论坛;十届;学术;交流

作者简介:李梦卿(1969-),男,安徽滁州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比较职业教育;安培(1990-),女,河北衡水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重点资助研究项目“中职‘双师型’卓越教师培养研究”(编号:2015A100),主持人:李梦卿。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8-0069-06

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作为非营利性职业教育学术交流会议,其本质是提供职业教育学术交流平台,因职业教育科研发展需求驱动而不断发展壮大。从第一届即2004年举办的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开始,到2015年已成功举办十届,回顾这十届论坛,规模在不断扩大、运行机制逐渐成熟、学术影响愈加广泛。

一、发起与导向:增进交流,服务发展

(一)论坛举办情况

1990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成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作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内设机构,于2004年开始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首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以后基本上是每年举办一次(2006年、2012年除外),至2015年已经成功举办十届。论坛由主题发言、自由论坛和学术沙龙等板块构成,为每个参会者提供平等的发言机会与平台,实现观点表达与自由讨论的统一,达到启发智慧、创新观点的效果。如下表1所示,十年来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承办机构主要由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承办,承办机构涉及地域范围广阔,扩宽了论坛的可能参与面。参会人数规模持续增加,由首届论坛70余人参会到第十届已形成由百家单位380余人参加的规模,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的社会影响力逐步增强,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品牌学术会议。

(二)论坛价值导向

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以“加强职教科研队伍建设”和“推动职教科研水平提高”为两大举办宗旨,以“学术自由,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兼容并蓄”为举办基本原则,不向硕士、博士研究生收取会务费,吸引大批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参加论坛。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以培养中青年职业教育科研队伍为己任,以推动职业教育科研水平提高为目标,注重职业教育科研理论创新,注重为职业教育科研学者提供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表现出浓郁的提携后辈情怀,表现出对自由平等学术交流的大力崇尚,表现出论坛对职业教育科研水平提升的执着追求,表现出对服务职业院校实践发展的高度重视。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的学术性、政策性、创新性价值导向明显,这些价值导向成为规范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举办的思想指南,引领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守本求新与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主题:问题意识,关注热点

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共举办十届,论坛主题丰富多样,体现职业教育发展阶段重点任务,紧扣国家职业教育的时政热点,紧抓职业教育发展关键问题,积极服务经济社会。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主题议题的变化是近十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缩影,也记载着职业技术教育科研历程。根据表2内容可将十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主题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政策研究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印发,2010年第六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主题。2014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第九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以“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科学建O现代职业教育”为主题,2008年第四届中青年职教论坛也有职业教育政策回顾相关的议题,可以看出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主题设计紧扣国家时政,深入学习并贯彻落实国家政策与会议精神,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特征。第六届与第九届中青年职教论坛主要讨论如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以及校企合作等职业院校办学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符合国家大规模多类型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加强政府履行职责统筹规划,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保障。《纲要》首次规划了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及其配套制度建设的综合型战略目标,[1]论坛从增投资、扩规模、强制度、建体系等方面提出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的举措。建设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需要,论坛提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将成为职业教育新的增长点。《纲要》首次明确要求“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使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成为政策化、规范化的新常态。随着职业院校改革成熟发展,“双主体办学”、“混合所有制”、“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新形式扩大了校企合作内涵,各省市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制定与实施,使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更加成熟完善。

(二)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研究

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是职业院校的存在依据,是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其发展始终受外部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因此加强对职业教育与社会互动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就业质量是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第一直接表现,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是职业院校的功能导向,2004年第一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以“职业教育与就业”为主题,探讨就业导向与职业教育发展、劳动力市场就业趋势、沟通职业教育与就业的保障机制等问题,提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职业教育不等于就业教育,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准入制度良性互动以促进职业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新时期“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新政策出台,职业教育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结构变革等新环境,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紧抓时代脉搏,为增强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2015年第十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以“面向产业升级、社会变革的现代职业教育”为主题,讨论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制造2025”、利用“互联网+”创新职业教育发展、应用技术本科高校发展等问题。论坛提出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2025”的最佳结合点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需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技术生存能力、构建情景化、共享化学习过程、运用“隐喻”等非符号化和情景化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创造技术知识转化条件等。[4]“互联网+”使职业教育服务主体从职业院校单元服务向多元主体服务转变、服务对象从服务于适龄青少年向社会大众转变、服务重点从服务于就业转向服务就业与创业并举、服务方式从线下服务向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转变。[5]新时代新环境下职业院校认知发展机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获得更新更强的发展。

(三)职业教育课程与人才培养研究

课程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最重要的载体,关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教授怎样的课程,如何开发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论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每一所职业院校都要面临的现实任务。作为持续渐进性研究课题,2005年第二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以“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为主题,2008年第四届、2015年第十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都将职业教育课程作为议题来讨论,职业教育课程备受重视。在2005年第二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石伟平教授提出项目课程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要突出普通文化的服务性,建立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6]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徐涵教授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形成职业能力,技术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是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加大课程开发投入,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运行机制。[7]会议探讨了上海市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等地方课程开发实施典型案例。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经验传播,职业教育课程理念、课程开发方法逐渐为职业院校教师所理解认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逐渐走向成熟。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闹懈咧跋谓印⒅耙到逃体系提出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实施,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经历了一段时间。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正式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与实施规划。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2011年第七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以“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为主题议题,2013年第八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以“创新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内涵”为主题,2014年第九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与发展策略”为议题。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贾F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是普职融通,江苏师范大学陈鹏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应基于大职教观的视野,全面考察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内部延展性与内“外”互通性。[8]现阶段很多省份通过制定个性化政策措施促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对提高中国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以及终身学习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五)职业教育时代特征与创新发展研究

教育时代特征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2007年第三届中青年职教论坛以“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为主题,终身学习、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等时代特征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新思路。终身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要求职业教育提升层次、完善体系,扩充职业教育与培训对象,采取灵活方式,完善相关制度,以促进职业教育终身学习的实现。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促进社会公平稳定,建设新农村,改进城乡二元结构,为和谐社会构建奠定基础。2008年第四届中青年职教论坛以“职业教育理论与制度创新”为主题,2009年第五届中青年职教论坛以“职业教育发展新思维”为主题,探讨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职业院校院校发展研究等问题,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匡瑛从职业教育的定位、定性、作用与发展层面解释职业教育本质问题。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全教授提出应以动态系统观厘清学校组织发展机理,加强学校组织系统的能力建设,以系统性关照有效性。[9]另外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作为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应该加强重视与改进。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将职业教育研究与时代特征紧密融合,创新职业教育发展形式与内容,增强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与内部有效性。

三、学术影响与论坛成效:思想交锋,推动创新

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基本功能是提供职业教育学术交流平台。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举办了十届,规模不断扩大、运行机制逐步成熟、功能逐渐多元、影响力逐步扩大,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提供发表学术观点,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

杨金土先生指出,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提供学术争鸣的平台,在自由平等基础上围绕某一学术问题,展开相互对话,自由争论,甚至达到相互交锋的效果,以此提高职业教育学科学术水平,促进学术研究工作日趋繁荣。[10]由此看来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在举办之初,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便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筹办我国首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的中国职教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积极倡导青年学者要有质疑精神,他鼓励从事职业教育学术研究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们要敢于质疑,他希望在中国中青职教论坛上,各位学者尤其是青年学人要有观点的交锋。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举办十届,也都是本着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而办。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发表学术观点,积极展开讨论,激发创新思维,以达到交流学术观点,促进职业教育科研进步的效果。

(二)开阔中青年学者学术视野,培养中青年学者学术自觉

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水平提高关键在人,在研究队伍。论坛举办之初,中国职业教育科研队伍骨干力量欠强,年龄偏大,因此特别注重对年轻学者的培养,促进整个科研队伍年轻化。[11]中国职教学会常务副会长刘来泉先生说,在2004年学会决定举办中青年职教论坛的目的就是为中国职业教育的科研培养中青年人才,使职业教育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12]这是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举办的初衷。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也一直遵循设立初衷,关注中青年职业教育科研学者的发展,为中青年学者提供发展机遇。2009年第九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参会人员包括专家教师代表180人,博士研究生22人,硕士研究生148人,中青年职教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独到的观点,精辟的发言,开阔了中国中青年学者学术视野,增强中青年学者科研信心,激发中青年学者科研动力,培养中青年学者学术自觉。

(三)创新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推进职业教育实践行动

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每届主题不一,议题多样,主要涉及职业教育政策、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课程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时代特征与创新发展等不同方面的内容。中青年职教论坛每次举办都有大批学者提交学术论文,很多学者提出许多创新点,激发思维火花。如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关晶博士提出完善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应具有现代性、服务性、公平性、开放性、衔接性、融通性、终身性等特征,这些都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考虑因素。2010年笔者在第六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上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工士”学位制度思想,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研究探索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同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分别试点实施“工士”学位,2014年笔者在第九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系统性地做了“工士”学位制度报告,引发与会学者热烈讨论,“工士”学位制度成为对国家政策的有益探索,也为国家层面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实施提供样本参考。另外,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很多主题议题都是依据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任务而设计,如建设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论坛产生的学术成果对指导职业院校办学,推进职业教育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促进职业教育科研学者学术合作,扩大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

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举办十届,累计有2000以上人次参加论坛,参会人员主要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中高职院校教师、大学教师与硕博士研究生、企业人员、媒体人员等,参会人员来源广泛。会上会下交流加强了职业教育科研学者之间的了解,增加了职业教育科研学者之间的合作机会,为职业教育科研和学者间的学术合作创造了条件。越碓蕉喔咝:椭耙翟盒2渭拥闹泄中青年职教论坛规模在不断扩大,参会人员背景也愈加多元化,其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加,这种社会影响力也同时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四、论坛发展建议:健全机制,走向国际

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举办十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为与时俱进,为更好发挥论坛效应,建议实施以下四个方面的精进措施。

(一)建设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网站平台

论坛(Forum)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高规格、有长期主办组织、多次召开的研讨会议,另一种是网上的电子公告栏。[13]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作为职业教育界品牌学术会议,应有科学化的网络平台做管理支撑。建议建设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网站,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会务管理,包括会务信息、会议网上报名等一系列会务相关手续,实现会务管理信息化,大数据化。现阶段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每年举办一次,举办时间一般为两天,为持续发扬论坛精神,扩大论坛受益覆盖面,实现论坛线上线下相结合,可通过开发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网站线上平台,使更多职业教育学者可随时在论坛网站上分享职业教育资源,加强职业教育学术交流。还可以通过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网站,记录历年中青年职教论坛会议举办情况,便于论坛相关史料数据化管理。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网站可实现多样化功能整合,便于管理,扩大论坛影响力。

(二)增强论坛举办的区域均衡性

历数十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其承办单位多为普通高校,另有2所高职院校和《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举办机构绝大多数都位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举办论坛机会少,尤其是西部地区参加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人数更少,不利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科研事业发展。为避免论坛举办的不均衡性,可适当增加在西部地区举办论坛的机会,提高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科研学者的参会率,也给更多职业教育科研学者了解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实况的机会,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增强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举办的区域均衡性。

(三)加强论坛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

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在促进职业教育理论创新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使优秀科研成果上升为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和决策服务,服务职业院校管理与发展。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举办十届来,涌现出许多优秀科研成果,很多专家学者提出创新性观点,如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徐国庆教授提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多样化的理论基础归根结底在于知识观的不同,应当整合工作过程、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课程开发。2010年笔者提出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工士”学位以填补高职无学位空白,2011年论坛讨论职教集团建设问题,2015年论坛讨论机器换人等热点问题,许多研究成果具有政策转化的可能。论坛应加强对职业教育优秀创新性科研成果的整理,使具有实践价值的优秀科研成果上升为国家政策,并促进优秀科研成果在职业院校的应用推广,激发职业教育科研学者的科研积极性,增加有效科研成果比例,增加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的存在价值。

(四)促进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走向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职业教育与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走向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国际化表现为网站建设国际化、参会人员国际化、论坛主题议题国际化等。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网站是中国本土甚至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加强建设中青年职教论坛网站建设的同时,加强网站资料的多语言翻译工作,扩大中青年职教论坛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应邀请更多国外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学者参加论坛,使参会人员形成多元异质结构,增强不同背景学者之间的交流。伴随“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国内学者尤其是青年学人需要加强对国外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了解,今后几年,应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推动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主题议题国际化,实现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走向世界。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职业教育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需融合时代特征,理性认知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使命与现实任务,在继续秉持传统做法的同时,加强数据化运行治理、强化成果转化、推进国际进程,以促进职业教育科研更加向好发展,更好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2]韩云鹏.贯彻落实纲要精神,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第六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述要[J].职教论坛,2010(34):54.

[3]刘晓玲.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A].第十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暨2015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5:376.

[4]徐宏伟.技术生存变革的职业教育意蕴――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思考[A].第十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暨2015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5:116-118.

[5]郝天聪.“互联网+”下的职业教育服务新态:内涵、目标与转向[A].第十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暨2015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5:616-617.

[6][7]于志晶.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与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5(36):16-18.

[8]李玉静.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及改革创新的核心关注点――对第九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的评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9):33-35.

[9]颜炳乾.职业教育发展新思维――第五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9(33):63-64.

[10][11]肖称萍.职业教育正进入一个更深刻的转型阶段――访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职教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金土先生[J].职教论坛,2004(13):4-5.

教育教学论坛论文第4篇

一、教师论坛要 瞄准自己

《语文课堂有语文味》《文本解读个性化》《语文课的简约与实效》《作文源于生活》等,以上是我校语文组针对实际举办的教师论坛的几个专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论坛所搜索的“论点”来自哪儿?来自“校本”,也就是将研究的指向对象瞄准“自己”。我们倡导“重心下移”,凸显“草根研究”,将校本研究活动从表面的、外在的、形式的,实实在在地转变到追求本质的、内在的、智慧的本体上来。

教师论坛,就是要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求效的问题。我们鼓励教师敢于暴露自身问题,善于发现差异问题,勤于交流理念与实践结合的难题。我校举办教师论坛的所有“专题”,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学期初,由教科室、教研组、学科小组进行排查,全面真实地了解收集本校教育工作中的存在问题与困惑;新课程教学中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探寻问题;贯彻上级规定的重点工作的预测问题;依据本校工作思路设计需要加强的问题;承担“十二五”科研课题需要集中研究的专题等等。我们认为: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起步。因此,由教科室负责对所有提出的“专题”,进行认真评比并适当奖励。评比的重要条件就是“专题”是不是真正“瞄准自己”,能不能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让大家真心支持校本研究,能真情投入取得收获。

“教师论坛”采用分层管理办法,学期初选出的“专题”分别排入教科室、教研组、学科小组各个工作计划之中,以便让相关老师在“论坛”举办之前一段时间,开展行动研究,并进行反思总结,然后上交一份汇报材料。根据汇报材料,再确定每次 “论坛”的主讲人和主持人,酝酿论坛的实施方案。

二、教师论坛要立足“三研”

我们确定的教师论坛“专题”中,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内容往往分布在“三研”,即研究新课程,研究生态课堂,研究重点课题。

教师论坛立足“三研”,核心是对常态教学的问题研究。它由教科室与教学处协作组织实施,每两周一次活动,主要围绕以下侧重点分层结合进行:①教材研究。如新教材的亮点与难点,新教材的时代性与实践性研究。②教法研究。如新教法与新教材的适用性研究,新教法与传统教法的对比性研究,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实效性的研究。③学法研究。如“合作学习”如何适应“大班额”,如何适应各学科,如何适应纪律状况不良的班级学生。

本学期,赞成率和满意度最高的一次教师论坛是《友善课堂浸润生态智慧》。这次论坛围绕“友善” 展开论述,有的从情感角度谈论构建友好的、亲切的、朋友般的课堂氛围;有的从方法角度谈论实行合适的、恰当的、健康的教学行为;还有的从人文角度谈论营造相容的、和谐的、公平的课堂秩序等等,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能获得最适合的、最充分的训练与发展。本次论坛所研究的内容,既是我校承担的省级“十一五”科研课题的核心问题,又是日常课堂教学渗透新理念的普遍问题,同时还是新课程实施的关注问题,因此得到100%的参与率和100%的满意度。

三、教师论坛要解析“细节”

在举办了一次又一次教师论坛之后,我们发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只是购买几本专著,静听几位专家讲座,或发表几篇论文,完成几个科研课题。还应该从教师常态工作的“小事”做起,创设适合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因此,我们组织的教师论坛,更欢迎从问题入手,解剖“细节”,引起反思,提高认识,融化新理念。

本学期,数学教研组决定举办一次论坛《黄玲现象》。黄玲老师是公认的“教坛新秀”,校内外都称赞她能让每一个孩子学得轻松快乐,能把每一个学生教聪明。她评为毕业班“功勋老师”,许多人都在揣摩她,甚至认为她有许多神奇的“秘诀”。为了增强真实效应,论坛的几个程序都是从“细节”引出的。1.教研组长以黄玲近几年达成的两个“健康成长”,讲述师生双向优化发展的实际成果,引起参与者的高度关注与共同分享。2.主持人邀请黄玲老师生动讲述自己的“快乐时光”,说的是学生由厌学变为爱学,由苦学变为敏学的小故事。3.黄玲老师的工作伙伴介绍日常生活中的黄玲形象,例如冬天和同学一块儿踢毽子,课间和学生一同打球等。这次论坛原计划由数学青年老师参加,后来语文老师及其他学科的青年教师都纷纷参加。这次论坛的“小结”也是“细节”,由参与者即兴用一句话从一个侧面点明自己的收获。归结到一点:她是用智慧在润泽成长之路。

在细微的教育现象中分析出一些大的教育问题,比硬性地提出几句口号更有效。对常态现象的剖析过程,是引领专业成长踏实脚步。人对问题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理念被接受需要一段时间,也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感悟,所以我们在教师论坛上注意从常态观察出发,从细节现象解剖入手,就能找到新理念与教育改革的融合点,认识深刻了,专业发展才找到了源动力。

以校为本的研究,就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教师论坛坚持关注“校本”,收到了良好效果:

1.教师论坛,有利于提高“反思”效度。这种普及性的教师论坛,既是一种理论学习的过程,又是一种实践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一种提高反思能力的手段。它让教师在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反思内化,真正实践了校本教研推进专业成长的目的。

反思,是教师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是教师对教育各种现象的反思,对教师全部行为方式的审视,并且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改进现状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教师论坛上开展的反思具有更强的透明性和即效性,因此教师论坛比教后反思笔记更有效度。

教育教学论坛论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期刊 论坛 互动

[中图分类号] G2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42-02

教育期刊编辑的成长离不开对教育专业理论的研究,而这种研究除了海量阅读教育书籍外,还有一条很关键的途径――参与教育论坛互动。据我了解,国内比较知名的教育论坛包括k12、教育在线以及一些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搜狐网、新华网的教育论坛等,这些网站的论坛往往汇集了国内外的教育经典专著,以及国内知名的教育大家和各学科教学的高手。作为一名教育期刊编辑,如果能经常参与这些网络论坛的互动,就能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的动态,洞悉教育的内涵,对课堂会有更深刻的了解,有利于编辑专业知识的提升。

十多年的教育编辑工作中,笔者发现同时进入单位的同事,有的依然在原地徘徊,有的已经在业内小有名气,这其中的差别显而易见。笔者觉得,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源于编辑是否拥有名师资源,是否深入了解教育的问题,是否与广大教师进行沟通探讨。归根结底,这些外在的差距都指向一个问题――是否经常参与教育论坛的互动。为此,笔者在这里谈谈参与教育论坛互动的积极意义,希望能够对广大教育期刊编辑有所启发。

一、参与教育论坛的互动,与名师近距离接触,挖掘骨干作者,充实作者队伍

许多知名的教育论坛上往往汇集各种层次的教师,有国内知名的教育家,也会有一些教坛新秀,还会有各种善于思考、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的新锐教师。如果编辑能经常到论坛发言、回帖,参与一些重要话题的讨论,就会和各种层次的老师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教育的看法以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编辑在不断的探讨中,逐渐地和老师们成为朋友,进而向他们约稿,挖掘骨干作者,充实自己的作者队伍。

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笔者对教育一无所知,对自己的负责栏目也没有明确的定位,更没有一个得力的作者。这样每逢交稿时,笔者总是拿不出满意的稿件。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在一些读者朋友的建议下,来到了教育在线网站。随着跟帖、回帖的增多,我渐渐地对网站各个版面都有了了解,且因为经常上线,和一些版块的版主也慢慢熟悉起来。在不断的联络中,我能有机会与朱永新、李镇西、王栋生、余映潮等名家交流探讨,并向他们约稿。几番信件往来后,这些名师都成了我的“名师教谭”栏目的作者。

教育在线上还有很多年轻的新锐教师,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或许并不是很成熟,或许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即便这样也无妨,因为他们有不断探索的执著精神,他们善于思考、总结,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我在网站上参与论坛的互动时,有意地搜寻那些文章观点新颖、思考有深度的网友,多次与他们联系,并把我的约稿要求发给他们,让其针对要求写适合栏目发表的文章。几次三番的交谈之后,他们都成了我的骨干作者,如大潮河、铁皮鼓、快乐小荷、马玲等。

二、参与教育论坛的互动,关注教育现实,策划贴近教育一线的选题

一个人周围的环境及其经常讨论的话题决定了他的眼界与思维的高度。对于教育编辑而言,如果他经常参与教育论坛的互动,就会深入了解教育的热点,关注教育现实,思考破解教育难题的方法。这样,他就不再仅仅是一名教育编辑,而成了一位与教育同呼吸、共命运的教育同行者。那么,他就能够轻而易举地策划出贴近教育一线的选题,同时调动教育论坛上的人脉,集思广益,使之深刻、易读。

我在2011年第一期的《河南教育》(上旬)上策划了一期关注课堂教学范式的专题,题目是《让教育拥有生命温度――探寻高效课堂的密码》,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欢迎。我深知,策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缘于我多年来参与教育论坛互动的结果。那是在2010年年末,随着杜郎口中学的教育模式被各大媒体大肆报道之后,全国继而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范式,这引起了一直关注课堂教学的我的注意。

那段时间我有意去教育网站上参与一些教育范式的讨论,并到各大教育网站去搜寻成功的范式,通过在论坛上和一些骨干教师及校长的沟通,我发现所有的教育范式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让教育回归自然,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所以,我和论坛上的网友多次交流探讨这个问题,并深入思考该专题的模块组成。经过历时几个月深入课堂,在多次采访后,我撰写了长篇通讯《从“知识”到“生命”的回归――高效课堂的内涵剖析》,同时我还约请原山东兖州一中校长杜金山、江苏宜兴实验中学校长王俊以及原民权县实验中学校长申宣成分别作为一线名师,发表了各自对建设高效课堂的见解。另外,我还多方联系,约请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周彬教授写了《关注师生关系中的“教学价值”》一文。值得骄傲的是,此策划一经刊发后,立即引起了读者的热烈反响,探讨关于课堂模式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同时,此组文章被收入百度文库,申宣成老师的《参与式学习变课堂为“智慧盛宴”》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2005年第5期《初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

三、参与教育论坛互动,可以随时对读者及作者进行调研,便于开设贴近读者的新栏目,找到合适的作者

通常情况下,编辑如果开设新栏目,必须要深入学校读者中进行调研,甚至要来回跑至少3―5所不同地市的学校,才能得出稍微有代表性的结论。而即便是这样的省内调研,一般也需要两三天的时间。若是经常参与教育论坛互动,就会拥有全国各地教育界的网友。在开设新栏目时,编辑无需走动,在办公桌的电脑前轻点鼠标,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即可完成全国性的调研。在确定出实用性强、关注度高的新栏目后,同时还可以发现合适的作者,找到新栏目的主持,在这样一举几得的情况下,教育编辑何乐而不为呢?

笔者在《河南教育》(上旬)2011年开设的“教学多棱镜”栏目及2012年开设的“问诊新课堂”栏目就是在这样的调研下进行的。那是在2007年,我在教育在线网站上瞎逛时发现了“语文沙龙”板块,认识了版主刘祥。随后经常去该板块,看他们发表的话题,阅读他们发表的帖子,同时参与他们的话题讨论,发现自己的看法并不太成熟。随着时间一点点地流逝,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解也在不断的交流中逐渐提升,逐渐地和全国各地语文教学界的骨干教师都有联系。特别是版主刘祥――他对语文教学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同时他对语言娴熟的驾驭能力也让我欣赏。于是在2011年开设新栏目时,我首先征求各地语文教师的意见,记录他们关注的话题,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多次和刘祥商讨栏目名称,并邀请他做栏目主持。几个月之后,一切如愿以偿。2012年开设的“问诊新课堂”栏目也是在这样调研的基础上和申宣成博士商议后确定的。

四、参与教育论坛讨论,便于搜罗征稿话题,第一时间在网站上公布,扩大影响力,募集优秀文章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论坛的交互性、快捷性越来越明显。经常参与网络论坛发帖的人都会发现,往往刚刚点完“发送”图标,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就会有跟帖进来。当然,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那些经常参与话题讨论的、有大量关注者的网友身上。对于从不上论坛或者很少出现的网友,那他的帖子通常会石沉大海。对于一名教育编辑来讲,如果能够经常参与论坛的互动,深入思考教育问题,发表观点独特的帖子,就会拥有一定量的“粉丝”,那么,他在论坛上的发帖就会引起“粉丝”的关注。这样群策群力,不仅有助于提升人气,更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你要组织活动,就会有很多人为你出谋划策;你要征集教育话题,就会有很多人为你建言献策;你要公布约稿主体,就会有很多优质的稿件雪片似的飞来。

如《河南教育》(上旬)的“班主任谈丛”栏目的征稿过程――编辑提前两个月左右在论坛上征集话题,经过思考、筛选后,确定出适合该栏目的话题,并第一时间在树人网的论坛上公布,让广大的教育者参与话题的互动。读者可以把各自对话题的看法以跟帖的形式发在论坛上,也可以选择以署名文章的形式发表在话题后面,编辑根据大家发帖的文章质量,可直接选择发表,或者让其进行充实修改后再发表。

最后需要提醒各位编辑的是,论坛上鱼龙混杂,教师的能力、水平及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参差不齐。有的教师是真的深入思考过某个问题后,才谨慎发言的,而有的教师却牢骚满腹,把心中的各种消极情绪像垃圾一样往论坛上丢,弄得论坛乌烟瘴气。这就需要教育期刊编辑一定要持一双慧眼,拨开层层迷雾,选择那些有真知灼见的精华文章,与其作者交流探讨,相互学习提升,实现编辑与作者共同成长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教育教学论坛论文第6篇

2006年12月1日至2日,由《艺术教育》杂志主办、江西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江西南昌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类型的30多所艺术院校的80余位专家参加了会议,集中研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特点与策略”的相关问题,创造了艺术教育思考的“峰会”的高度。

2007年9月27日至28日,由《艺术教育》杂志主办、沈阳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辽宁沈阳召开。来自全国50余所各类艺术院校的近百位专家及代表参加了论坛,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艺术教育学会主席和美国麻省艺术学院的专家代表的参与,表明了“论坛”的影响力与所受到的关注。论坛对艺术教育在新形势下从单一的纯粹艺术教育转向保持纯粹艺术教育传统优势、大力发展应用艺术教育并重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2008年11月22日至23日,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艺术教育》杂志主办、上海师范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百余所艺术院校和美国、韩国5所艺术大学的专家、管理者近200名代表参会,就“探索艺术教育特色办学之路”分学科研讨,注重探索性、创新性、前瞻性和整体性。对中国艺术教育的一元价值、二元结构提出结构设想,其规模之大、质量之高,尤受业界关注。

2010年6月25日至26日,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艺术教育》杂志共同主办,大连艺术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辽宁大连召开。论坛主题为“回顾总结建国以来艺术教育发展历程,研讨艺术院校特色建设与创新教育”。全国百余所知名院校的院长、专家、学者等100余名代表参会,此次研讨的话题,进一步说明论坛主题的内涵在不断加深、外延在不断扩大。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办学之路开启了一个新的窗口。

2011年10月28日至31日,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共同主办,《艺术教育》杂志和云南艺术学院承办的“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昆明举办。全国百余所各级各类艺术高校(学院)及英国、韩国、日本、泰国、瑞典多所大学的近200位专家、学者、院(校)长及优秀教师参加了论坛。此届论坛围绕“研讨传统艺术学科改革发展之路,新兴学科创新建设之路,从而更好地建设、完善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促进我国艺术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题,探讨了艺术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未来发展之路。此届论坛在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目标的背景下召开,传达了重要的信息,同时交流了各自的经验,使论坛真正成为艺术院校沟通交流的平台。

2012年11月23日至25日,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共同主办,《艺术教育》杂志和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本届论坛的议题是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与十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艺术学科建设和艺术人才培养;探讨文化强国背景下艺术学科建设的新视野、新思路与新跨越。参会专家及代表对当前艺术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背景下艺术教育如何实施战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学科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艺术教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等进行深入交流,为促进艺术教育管理者拓展视野,增强战略思维和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对十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做出了积极回应。

教育教学论坛论文第7篇

会议首先由101中学程翔副校长致欢迎辞,然后由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姚守梅副校长做区域语文教育专题汇报。姚校长回顾了海淀自2002年进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育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对海淀语文教育既有的优势与尚存的不足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同时也对深综改背景下海淀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积极的展望。

随后进行的是两节针对性极强的现场课:整本书阅读指导课《追风筝的人》,授课教师101中学杨海威;专题教学探索课《唐诗中的传统意象“舟”》,授课教师清华附中赵岩。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精彩表现不时引发现场观摩的专家和老师们的阵阵掌声。

课后,首都师范大学王云峰教授评课并做主旨报告。他指出,这两节课对未来的语文教育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首先是课程安排的时间问题,在阅读整本书的要求下,在以专题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时,应该如何排课。其次是课程资源的问题,没有一本教材可以同时满足如此多元的需求。最后,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挑战也非常大,教师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对话者,要在碰撞中发展、引导学生的思维,教师自己的储备需要达到相当高的境界。

最后,北京市基教研中心李卫东副主任发言。他充分肯定了海淀区首届语文教育论坛的成功,也就总论坛的汇报及现场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名著阅读课程化时需要注意计划、课型、方法、支架及量规五个重要问题,为语文课程教学改进指出了一条路径。

教育教学论坛论文第8篇

【关键词】协作知识构建;教师论坛;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094―04

引言

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高质量的网上交互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网络异步环境中师生间社会互已经成为第三代远程教育区别于前两代远程教育的新的维度。通过对国内文献的调研,发现国内关于在线论坛的研究中很少关注论坛中知识的构建水平及促进高水平知识建构的组织策略,而且这些较少的研究论文中更少有关心教师之间交互的。教师论坛作为贴近一线、贴近教师、贴近课堂的在线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获取最新的教研信息和教学经验,参与的教师还有机会参加学术讨论和教研活动,获取专家的引领等等,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需要借助教师论坛这样的在线交流平台。

同时教师论坛的组织策略影响着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及交互内容和质量,即影响教师学习共同体协作知识构建的水平,进而影响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育教学的发展。了解教师论坛中教师间的交互,从协作知识构建的视角分析高质量教育论坛的组织策略,有助于教师论坛中根据教师需要组织和改进论坛,以更好的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使教师从论坛中能受益,反思教学,收获资源,更好的投身于教育事业。

一 协作知识建构

协作知识建构(Collaborative Knowledge Construction),也称协同知识建构。可以用社会建构主义原理加以解释,即知识是教师与共同体内其他成员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不能独立于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而存在,教师与共同体内其他成员具有共同的学习目的,通过协作、交流而共享成果。协作知识建构所揭示的正是在一个共同体中,如何表达个人的观念并与其他成员进行社会交互的过程[1]。

对于协作知识建构的一般过程,Harasim提出了包括共同探讨观点、相互评价、检验论证、相互质疑、通过协商将不同观点综合为几个阶段。Gunawardena提出四个基本阶段:共享和比较信息;发现、分析观点之间的矛盾或不一致; 通过协商等来实现知识的建构;成员之间达成共识,并运用新建构的知识。这四个阶段递进性的给出了知识建构的水平,只有达到四个阶段的高层次,才是有效的协作知识构建。而促进协作知识建构的方式包括引入共享知识、论证观点、辨识差异、协商分歧、相互激励敦促以促进协作等,建构方式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在线论坛就是很好的协作知识构建平台。[2]

除了上述的知识建构过程的分析,针对在线论坛这样开放性的交互平台,美国学者Roschelle认为,知识建构过程的关键在于“观点收敛”。加拿大学者Harasim认为“观点收敛”可分为三个阶段,(1)提出观点(Divergent Thinking):展示和表达个人的经验、思想和观点;鉴别和讨论彼此的观点;头脑风暴。(2)观点联结(Divergent to Convergent Thinking):对论题的不同层面以及不同的观点进行反思;比较和鉴别各种观点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修正和强化彼此的立场和论据。(3)智能收敛(Convergent Thinking):将论题的讨论过程序列化和结构化;综合和整理。[3]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协作知识的构建首先要有众多可以分享的观点、经验,这就需要有较多的积极参与者;然后有观点的争论、辨析;之后是观点的收敛和总结;最后协作体中的成员达成共识,并能在实践中运用。本文将通过对现有教师论坛个案中的交互情况的分析,得出交互水平所处的阶段,从而分析出距离有效知识建构的差距,对于不足之处提出有效的组织策略。

二 国内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

我国关于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相关的研究论文出现于近几年,相关文献及研究比较少,通过对已有文献分析发现在对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中多是用到个案研究的方法,一般选取一个或两个典型的教师在线交流平台,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样本的选取是经过调研之后得到,拥有较好的教师用户群网站,如:武俊学的硕士论文中选取新教育在线();中国教育在线社区(bbs.省略/);3A教育论坛(bbs.省略/);新思考教育在线(bbs.省略/index.asp?boardid=68);中国教育在线(省略/);中国教育网论坛(省略/bbs1/);K12教师频道(省略/teacher);求师得教育实验室(省略/);中国教师资源网社区-教师论坛(bbs.省略/);教师论坛-中国教师论坛(省略/index.php)等,设计与开发这些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核心思想是构建在线教师学习共同体。

三 教师论坛中协作知识建构现状分析

对于在线交流的内容分析,已有的从利于协作知识建构的角度出发的分析方法有:

(1)Henri[7]的五维分析框架:参与、讨论、认知、元认知、社会。

(2)Gunawardena改进了Henri模型,于1997年提出了一套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线索解析模型。该模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的分享和差异比较。团体成员交流观点、相互提问,描述讨论主题;第二阶段,主要涉及发现、分析观点的差异和分歧。团体成员试图找出观点中的分歧,提问并回答问题,进一步阐述主题; 第三阶段,团体成员协商讨论,或者通过提出新的观点、整合各种观点,实现知识的共同建构; 第四阶段,成员利用个人经验、收集的信息检验和修订新建构的观点;第五阶段,成员达成共识并适当运用新建构的意义和知识 [8] 。

(3)陈丽指出在研究异步交互中学习者教学交互水平时,首先使用Bales的交互过程分析法,分析鉴别各类学习者的交互内容,比较参与者和观望者在学习任务相关和社会情感方面的帖子差异,然后,采用线索解析模型分析学习任务相关的帖子,研究各类学习者在异步讨论组中的教学交互水平。

上述几种方法都是从协作体成员间协作知识构建的角度来分析在线交流的。我们综合上述方法,以教师论坛网(省略/index.php)为例,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教师BBS中的帖子。中国教育论坛开设于2006年3月份,根据教育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研究,处于教育网站的发展阶段。它是定位于中小学教师学习、网上交流的平台,其中的教师BBS开设于2006年5月16日,本次研究取样于2009年3月20日。

在研究中采纳了两类方法:一方面,利用记录的量化数据,例如:注册人数、在线人数、帖子的总数、帖子被回复的数量等,研究教师的参与度,并对帖子进行初步分类统计为:教学类和情感交流类;另一方面,对平台中记录的教学类的交互信息进行内容分析,从而确定交互的水平[9]。在进行内容分析时,参考Gunawardena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线索解析模型对帖子进行分类,设计类目为:信息的分享和提出问题、分析和比较信息、协商讨论、产生新的观点或达成共识、运用新建构的意义。

1 参与度分析

统计数据:注册会员:1922人;总 帖 数:3644条; 话 题 数:2431条。

其中教师专区的话题数为235条,总帖数为669条,其中,教学交流类(主题帖:137条,总发帖:375条)、德育工作(主题帖:35条,总发帖:112条)、学校管理(主题帖:26条,总发帖:57条)、 教师论文(主题帖:27条,总发帖:125条);

休闲特区的话题数为244条,总帖子数为555条。其余为论坛事务区的帖子,包括一些广告信息和其他信息。

从这些数据得到的图表(如图1所示)来看,虽然注册人数很多,但是真正参与交互的并不多;首帖回复率不高;教学任务类帖子和情感交流类帖子数量基本持平;不过教师专区内也有不少情感类帖子,总得来说情感、休闲类帖子数高于教学类帖子数量。而从帖子的浏览次数来看人气更是远远高于回复次数,有的帖子已经被浏览好几百次,但是只有几次回复或者没有回复。也就是说很多注册者仅仅是交互中的观望者,不是显性参与者。

究其原因,有两点:

(1)多数成人学习者受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习惯通过观察他人交互进行学习[10]。

(2)帖子本身的质量。有可能是浏览者对帖子不感兴趣或觉得是不值得讨论的问题。

2 交互水平分析

对教师专区的有效帖子按照所划分的类目进行分类统计: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及对论坛交互内容的其他分析得出:

(1)处于第一阶段的帖子最多,为413条,占总发帖数669条的59%,特别是提出问题的,帖子数为141条,占第一阶段帖子的34%,这说明帖子过于分散,浏览者在浏览帖子目录时不能很好的明白帖子的主题,这也就造成浏览者无目的的进行浏览。

(2)处于最高阶段的帖子寥寥无几,仅有5条,占总发帖数699的0.7%;多数帖子是在前三阶段,为674条,占总发帖数699条的96.4%,这反映了虽然可供交互的话题很多,但是交互的水平不高,对提出的话题缺乏深层次的交互。

总结上述分析结论,在线交互中存在三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

1)“观望者”多于“参与者”。

2)帖子主题分类不明确。

3)帖子多处于知识建构水平的较低阶段,缺乏“观点的收敛”。

四 促进协作知识构建的教师论坛组织策略

虽然影响教师论坛的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网络环境因素、学科因素、课程因素、参与者的个人因素等都对交互质量有一定的制约与影响[11],而针对上面总结的三个问题,笔者仅从协作知识构建的视角提出三个对教师论坛进行改进的组织策略:

(1)促进边缘性参与策略,使“观望者”向“参与者”转化。

与《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提到实践共同体的模式有关,教师共同体的构建也是一种金字塔的形式,一级一级的传递,新手教师要通过从专家教师的知识、经验及集体智慧和文化的交流、分享和传递中逐渐成长,从“边缘参与者”成为“核心成员”[12]。从注册论坛的人数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师论坛很感兴趣,期望从中受益,但种种原因,处于边缘参与者的位置,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从核心参与者的交流中的到交流的经验后会逐渐成为核心参与者。从协作知识构建的角度来看,更多教师成为积极参与者,能产生更多的观点和可以分享、讨论的资源,有利于讨论的深层次和多维度发展。所以在组织教育论坛时,要注意促进边缘性参与者的参与,具体措施有:论坛中有对各种交互工具的指导应用;设置讨论专区组织讨论参与论坛讨论的重要性,改变教师观念;选择的问题要有意义,激发讨论者兴趣;一定的激励体制的建立等。

(2)信息属性分类策略,明确帖子主题。

群体交互过程中的信息是非结构化的,首先每一个人有不同的视角,在信息交互的激发下,观点和态度会随着过程的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另外在任一时间点上的信息状态也比较复杂。这些非结构化信息的关系包括逻辑关系、层级关系、情感关系以及交互过程的态度所形成的关系,具体信息关系可以是“疑问”、“支持”、“反对”、“否定之否定”等等,也就是说信息是有一定属性的,根据信息的属性对帖子分类,可以方便教师在论坛中对帖子的判断,从而为观点收敛做准备。所以在组织教师论坛时,要设计一定的信息属性分类策略,例如在回复帖子时,设计一定的支架观点,首先引导发帖者表明自己的立场,在具体阐述观点,可以作为支架的观点是根据信息属性分类的,包括:赞成、创新或提议性、怀疑、反对或质疑、中性(如起支持作用的资料)、综合分析、质询性、直觉或其他。[13]

(3)观点收敛策略,促进知识建构的高水平。

观点收敛策略,就是强调学习者在经过对话后,一定要进行智能收敛,将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所有观点或看法进行整理,并深入分析和总结,形成有价值的结论。教师在参与教师论坛时,总希望从大量帖子中提取出较为重要的信息,然后再将这些信息进行意义、关系的分析与综合,得出能够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的有用信息,要让教师能从论坛中受益,就必须有一定的观点收敛策略,这是知识建构的关键。首先,将观点收敛策略纳入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规则中,使成员具有观点收敛的意识[6];其次,论坛中有专门人员负责观点收敛这项工作,包括“隐形的助学者”和“显性的专家”,在帖子的回复中及时归纳、总结并引导各个回帖,使讨论有序、深入进行,并对观点收敛的帖子给予肯定。

五 结束语

论文中提出的教师论坛的组织策略有利于教师在在线交流时提高交互质量和知识建构水平,而究竟建设什么样的教师论坛更能反映教师意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结合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更多的了解教师的声音。笔者在后续研究中将关注教师对论坛的需求和教师在线交流平台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魏宁.协作知识建构:教师博客群发展的新视角[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1):52-54.

[2] ,周明全,黄荣怀.面向协同知识建构的小组共识形成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51-54.

[3]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收敛过程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6):29-33.

[4] 武俊学.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6.

[5] 王蕾.在线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6] 徐睿.高校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知识建构[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7] 陈向东,徐锦风.在线交流的内容分析框架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7,(1):87-90.

[8] 曹良亮,陈丽.异步交互中远程学习者教学交互水平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2):12-16.

[9] 陈丽.网络异步交互环境中学生间社会互的质量――远程教师培训在线讨论的案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7).

[10] 陈丽. 远程学习中的教学交互(博士学位论文)[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

[11] 熊秋娥.在线学习中异步社会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教育教学论坛论文第9篇

开幕式上,何东平在讲话中表示,光明日报社将和共同举办论坛的几所大学紧密联系,共同把西北联大的这份精神财富继承好、发挥好,光明日报社将多渠道、多层次弘扬西北联大的精神和历史文化,引导广大知识界读者重新关注西北联大,更好地了解西北联大,把西北联大“公诚勤朴”的精神继续弘扬,让它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现代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高校教师再添一份星光灿烂的追思、多一份回望辉煌的仰望、加一份立足现实的思考、增一份见贤思齐的勇气。

周远清在讲话中指出,在了解西北联大的办学实践中,有这么几点值得重视:一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人才;二是扎根西北,开发西部的高远追求;三是光荣的办学传统。他强调,此次论坛的召开对研究西北联大开了一个好头,但西北联大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西北联大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还值得大家深入思考。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共同来推进这项工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杨希文在讲话中说,西北联大为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石,没有西北联大,就没有今天的西北高等教育,纪念西北联大,是高等教育界的一件盛事。他指出,西北联大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奋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许多重要的启示:一是以成才报国砥砺师生意志;二是以大学精神铸造学校灵魂;三是以人才培养实现教育使命。他最后强调指出,西北联大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成为20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精神传统的生动体现。联大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纪念、传承、弘扬这种精神,对建设高教强省、高教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工作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新业绩。

乔学光在致辞中代表论坛筹备委员会和西北大学,向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嘉宾、学者及各界朋友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说,自2012年4月3日论坛筹备会召开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响和广泛支持,西大校友、国务院副总理特别打来电话,对论坛表示了关心;陕西省政府领导十分重视和关心本次论坛,对论坛的筹备工作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乔学光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明确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如何才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大家都在思考和探索。综观西北联大的发展历史,深刻体会到:没有独特的大学精神,就不可能创建出世界一流的现代大学;大学作为继承和传播优秀文化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培育人才、守护思想、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大学精神不仅是大学兴旺发达、学术昌盛的生命之源,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对西北联大历史的不断探索中,越来越感受到,西北联大孕育出的大学精神在今天弥足珍贵。西北联大的历史说明大学应当是民族精神的自觉发扬者;西北联大的历史说明大学应当是国家战略的自觉实践者;西北联大的历史说明大学应当是民族文化的自觉传承者。他强调,西北联大的研究刚刚起步,但她所取得的办学成就和展现出的大学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衷心希望本次论坛对西北联大的历史脉络、教育思想、学术贡献展开更加深入和充分的讨论,为全面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的光荣传统,培育崇高的大学精神,为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开幕式后,潘懋元、张岂之等著名学者先后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与会专家和学者展开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全面梳理了西北联大的历史脉络、教育思想、学术贡献。同时,论坛还组织与会代表赴汉中考察了西北联大当年的办学旧址,切身感受西北联大艰苦奋斗的办学经历。此次论坛共收到50余篇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论文。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