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美育课程发展研究

时间:2022-08-02 08:55:34

关键词: 高校  美育课程  发展 

摘要:信息化教学是指教师以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为指导,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实施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讲授法,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一系列设计与创新,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教学环节的主导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点在高职院校尤为重要。本文将以美育课程:“南音艺术”为例,探讨在信息化教育普及的大背景下,高校美育课程应如何应对与发展。

高校美育课程发展研究

一、美育与南音艺术教育

(一)什么是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以培养学生的“三美”(认识美、爱好美和发现美)素养为主要目标,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审美教育有3个能力目标:分别是审美感知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3个目标循序渐进、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其一,审美感知能力。艺术作品只有被人们主动的感受到,才能引发大众一系列审美活动的进行,它是艺术审美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美育的基本能力目标。其二,情感体验能力。情感体验是深一层的审美意识。可以说,没有情感的艺术体验绝对不算是真正的艺术体验,这不仅对于专业的艺术家如此,对于任何一位普通的欣赏者更是如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让学生能够进入到艺术创作情境中,将自己与创作者结合为一体,从而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其三,审美评价能力。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判断,是艺术审美过程中的最高层次。美育的终极目标则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评价技巧,并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南音艺术与美育

泉州南音,也称“弦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随着2009年10月1日,福建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音逐渐走出闽台地区,走向大众的视野。南音历史悠久,旋律优美动听,极具审美价值,十分适合选作美育课程供学生们欣赏、学习。将南音课程搬进高校,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高雅艺术之美,增强其审美能力与艺术情感体验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形成本校美育的特色和传统,更有利于南音的发展与传承。但一直以来,南音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很难向闽南以外的地区推广、普及,南音课程在高校开设亦困难重重。只有正确地分析南音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并合理解决,才能让南音艺术真正走进各大高校。

二、南音作为美育课程向全国推广的困难与风险

(一)南音的教学资源高度集中,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目前来看,大部分南音艺术的表演家、民间艺人或者研究南音的学者专家,较多的集中于福建省厦漳泉地区,尤以泉州为甚,开设南音专业的本科高校也只有泉州师范学院一所。不用说全国,单就福建省来看,南音的教学资源也显得极不平衡,师资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南音向外推广教育的重要阻因。

(二)南音艺术实践性较强,作为美育类课程教授难度较大,对老师要求高

南音的学习包括三大部分:识谱(工乂谱),演奏(南音乐器,如洞箫、南琶等)和演唱(南音唱词与唱法)。如果学校开设的是倾向于南音表演的课程,那么将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例如,从识谱环节来看,工乂谱和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所学的简谱、五线谱差距较大,有知识断层,学习难度高,学生初次接受时会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如不先学习工乂谱,则无法顺利完成南音后续课程的学习。此外,南音传统教学一般采取“口传心授”法,教师示范(演奏乐器或演唱唱词),学生模仿,教师纠正学生错误,再重新示范,学生继续模仿。但这种教学方法只适合小班化的科班教学,并不适合大班美育通识类课程采用。

(三)传统艺术与大众流行文化“矛盾”重重,学生对“南音”兴趣不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最基本的文化要素。青少年所偏爱的更多是以现代传媒为手段,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市民大众为对象,以文化产业为基础,批量生产出来的大众流行文化。南音虽然曾作为大众文化流行于闽台两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变迁,它在很大程度上已与当代大众文化相悖。南音因其通俗性和娱乐性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年轻人主动接受(欣赏或学习)的积极性;且仪式感较强,非闽南地区的人们往往不了解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较难对南音产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南音和当今的大众流行文化相悖,这也导致南音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但笔者认为,南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和大众流行文化相结合,在通俗性、商品性和娱乐性上进行合理化改造:将非闽南地区受众难以理解的闽南语唱词进行适当修改,以汉语普通话的形式演唱出来;另外,结合当下流行的“二次元”,打造具有南音标签的动漫、手游等文化周边产业,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被更多的受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群体)所了解。

三、“南音艺术”课程的信息化策略

正是由于南音等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特殊性,所以高校在开设此类美育通识课程时,须量身打造一套符合本校实际与课程特点的授课方案。在此,笔者结合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出了几点课改策略。

(一)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需校际、校企合作,共建一整套资源完善南音资源共享平台,包括(不限于)微课、试题库、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工乂谱和视音频素材库等。共享平台的建立有助于从网络空间上打破资源失衡的局面,满足不同院校的教学需求,减轻教师的备课难度。此外,亦可以泉州师院、厦大、福建师大或部分台湾高校为龙头,开发出一套完整的南音精品在线课程(包括授课视频、电子课件和课后练习),其他高校可选用其作为本校网络公选课,供感兴趣的学生选修。

(二)开发南音信息化学习程序

南音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单靠理论的讲授是无法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故我们应该开发相应的学习程序,弥补部分高校学习用具和教具(如南音乐器)短缺所带来的问题。

1.“数字器乐”软件和器乐学习程序。目前专门针对南音开发的软件尚无,但有部分软件可以起到一定的学习参考作用。以手机移动端为例,“库乐队”软件可以模拟部分民乐器的演奏,亦可用MIDI合成功能合成音乐。此外,“洞箫学习教程”“南琶学习教程”也可满足学生基础学习需求。

2.闽南语学习软件。南音采用闽南语(泉州腔)演唱,想要听懂南音,深入了解南音的内涵,掌握一定的闽南语是必需的。目前移动端已有“学说闽南语”“爱说闽南语”“福佬语/台湾闽南语”等程序,学生可选择下载使用。

3.南音演唱“纠音”程序。它能通过算法,给学生的南音演唱录音打分,并给出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代替教师纠正学生的音调与节奏,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不过需注意的是:虽然以上软件能满足学生基础的学习需求(演奏、方音学习或南音演唱),但由于并非为南音学习专门制作,故针对性不强,南音信息化学习程序的开发仍是信息化教学教改的重点。

(三)与VR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制作南音表演(或南音仪式活动)的全景视频

由于南音主要分布在闽台地区,很多外地学生很难通过理论学习了解到南音表演的活动细节;观看视频这一形式也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实地现场,了解南音的表演精髓之处。VR技术的诞生,则弥补了以上的不足:借助于手头的VR眼镜和全景视频,学生可以不出校门,就置身于虚拟的表演现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以及自主学习的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完善课程成果的在线分享机制

以主流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优酷等)、音乐App(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和各位短视频手机App(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为载体,完善课程成果的在线分享机制。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器乐演奏视频、演唱视频或音频)到各类平台上,便于不同院校的师生作品展示与分享。同时,我们也可借助于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将优秀的作品成果进行再传播,从而重新激活南音艺术的娱乐属性,提升南音的社会曝光度,扩大关注人群数量,让南音艺术真正意义上走出闽南、走向全国,被大众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