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1 17:13:47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第1篇

语文教师要多组织课外活动,以多样化的、有效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教育需要与学生的班会活动和团队活动相联系。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来提高创新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文章有新的理解,产生新的想法。语文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其群众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由于课外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因此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课中,学生能够逐渐加深对生活的认识,逐步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如在诗歌朗诵、作品讨论、艺术演出、影视欣赏等活动中,他们主动体验种种情感,认识各种生活现象,提高了审美能力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此外,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掌握许多再现美与创造美的方法,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才能。再如,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学生辩论会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教师及其他外请人员地位平等,大家随意交流、热烈辩论,这种自由宽松的思想交流氛围,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提出新观点和想法,即使有些观点和想法还显得幼稚,但对他们来说已属难能可贵。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能拓宽思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能够产生创新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一)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为了有效地实施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需根据现有条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比如,教师可根据时节组织不同的活动,春天让学生去郊外踏青,冬天下雪的时候,让学生去打雪仗、堆雪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与情感体验以后再去学习课文,思维会更加活跃,理解将更加深刻。此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进具有时代性与教育意义的时事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有益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使学生享受创造之美,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积极评价,激励创新

学生的知识、技能需要得到表现与认可,从而体验成就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者学习活动作出评价,或指导学生相互评价。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就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发展给予评价。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与活动,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与标新立异。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能增强学生创新的决心。如此,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与提高。

三、结语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第2篇

很多语文教师还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降低课堂效率,而且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让语文课堂没有语文味,枯燥无力。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充实自己理论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善于寻找更先进的教学方法,更合理的教学理念,更正确的教学思想,取其精髓,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要有远大的目光,不应该只注重眼前。在以往很多成功经验中,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宝贵的学习资源,关键是我们是否愿意去尝试接受新的东西,肯不肯去学习,善不善于应用的问题。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浓郁的文化底蕴

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要有高度解读课文内容的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俯视,立足于课文最高点对内容进行深层次的释义,做到这些必须要教师具备浓郁的文化底蕴做基础。然后根据小学生实对知识认知的实际程度,恰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的深入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形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这些过程是非常必要的。若语文老师自身比较传统化,一般就只能进行阐述式的阅读方式,之间不会加以释义。部分语文老师,由于对必要环节的疏忽,还会造成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误解和误读。要作为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应该是综合素质很高,知识很丰富的。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有“文”,但很多语文教师缺乏“文”的味道,此“文”就是文化底蕴。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深刻的领悟到:小学语文教学要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为目的,还要在整个语文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加强自己的文化素养,充实的自己的文化知识。在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放弃读书,甚至不写作,已经是很平常的事。由于文化时代的不断进步,教师队伍所蕴含的文化成分也越来越少,逐渐被外界说成“没文化”一族。所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修养是势在必行的,应该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的细节上,力求做到真写、真读、真做。

三、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名副其实的真人形象

小学语文教师应属于性情中人,不会过多的做作,不会虚伪的掩饰,不欺骗、不矫情,由于文化底蕴的支持,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社会风气会有不正之分进入学校之内,部分教师会过多的受到社会的市侩风气的影响,忽视教学质量,弄虚作假,愧对语文教学的本质精神。作为教师自己都没有做好,没有净化灵魂,如何能去做好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要有原则,人品要正,思想素质要高,具备先进的专业职业修养。这样才能保持底气十足。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应用现代的教育方法,熟练的掌握实际的操作手法,比如课文制作、信息筛选、个性阅读等技能都非常重要。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样才会受到学生的拥戴、尊重、得到社会的肯定,就会从自己的事业中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乐趣。根据实践证明,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才能教好学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如果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体主义观,首先教师一定要是爱国主义者、一位高职业修养者。其实道理很简单,语文教育工作是育人、造就人、培养人的过程。无论在什么时候,启蒙老师对学生都十分重要。在义务教育的阶段下,一名人民教师,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很直观的、形象的表现在他的教育工作上,热爱自己的失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教师的事业心和工作热情的程度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把好教育质量关,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没有爱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人民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之情是进行教学感情的基础。特别是对小学生,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希望得到教师和长辈的关爱,教师对学生的倾心付出,亲切关怀和耐心知道,能让学生在心灵成长的阶段体会到人世间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热爱学生,以生为本,诲人不倦,小学语文教师在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以自己的真情和爱心去熏陶学生、感化学生,通过教材中的内容以及语言文字的训练,不断的渗透思想素质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第3篇

(一)由于不同人人性之间存在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文章中某些人物的经历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些人性间相通的地方来帮助学生们通过语文学习深刻感受自己的人生,更好地领悟出作品中人物形象所蕴含的寓意,进而深入地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的人性之美。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借助历史文化的印迹来引发学生们的文化体验

由于我国存在大量的历史文化印迹,通过这些历史文化印迹,我们可以对古人的生活模式进行了解,也可深入感受古人的生活状况。这样可以更好地对作品中的人物深入了解,并通过这些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认识语文中蕴含的文化之美。例如谈到婆媳关系,教师可以借助“焦母”和“刘兰芝”之间矛盾的时代特点这个历史文化印迹来帮助学生们理解东汉时代的婆媳关系。

(三)以演讲或辩论的方式,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层体验

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适合辩论的文言文。教师在课堂上首先疏通课文的语义,对课文本身的内容进行讲解,来引发学生的审美体验,进而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演讲或辩论,使学生在口语论辩中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体验古文的语言表达之美,进而对文言文产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叙述描写

声情并茂的朗诵以及恰到好处的体态语等等方式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意境之美进行体验。例如教师在讲解《春江花月夜》这篇作品时,由于该作品本身就带有一种迷离、空灵、忧伤、轻盈的情感,教师如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场景,把文章的意境用精心组织的语言解析出来,学生们就会迅速沉浸在这种忧伤迷离的意境之中,增强对古典诗歌的意境美的理解。

(五)借助相关故事引发学生的美学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高难度的、不好直接进行讲解的课文内容,可以尝试借助某些比较简单、通俗易懂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简化之美或浅化之美。

二、拓展中深化美

(一)开展课外学习汇报活动也可帮助学生发现挖掘语文的美

语文美育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开展学习汇报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语文的方式,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的前10分钟由一个或者几个同学在课堂进行汇报活动,当然也可一个星期集中在班级汇报一次,内容可以是对课本文章的感受,或者是对自己在课外读的文章的感悟,也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些触动自己的细节。

(二)开展文学改编和创作训练

语文美育的价值所在是创造,而幼儿文学上的创造,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创作幼儿文学作品,丰富幼儿文学的库存,二是对儿童或者作品进行改编,简化为幼儿可以欣赏理解的幼儿文学作品。从教学实践上看,改编是幼师语文教学训练的重点所在。在改编过程中,由于需要对原作进行深入解读,学生往往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体会到原文的语言之美,并开发出改编作品的新的语言之美。其次可以指导学生创作一些幼儿诗、儿歌、幼儿故事之类的文学作品。在作品写作过程的各个组成环节中,学生可以体验到语文的创作之美。

(三)在幼师语文教学中

多开展课文朗读、朗诵以及表演之类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口语之美。

三、结语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第4篇

(一)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戴炜栋、王雪梅(2011)提出,现代信息化环境赋予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新的内涵,包括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网络元评价能力以及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从宏观来看,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和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了新内涵和高要求。就微观而言,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随着微博、微信、微课、慕课(MOOC)等网络新名词的出现,学习者似乎不用中规中矩地坐在教室就可以听课,可以获得知识,于是学习习惯趋于碎片化、泛在化,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平板等便携上网设备,短暂的时间内就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文秋芳教授称这种泛在化的学习方式为4A学习(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在颠覆传统的学习模式变革之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应该借助网络,利用叙事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和记录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超脱故事本身,获得隐含在故事中的教育规律和价值,最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可行性和优势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相对年轻,因专业特点经常接受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熏陶,多有出国接受教育或进修的经历,因此网络媒介素养较高,网络媒体使用频繁,多媒体操作能力强,更易于借用网络媒介帮助教学和科研,这是他们的自身优势,也为他们进修网络叙事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线wifi等的快速普及,使得网络教育叙事较之传统的教育叙事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的教育叙事研究往往是教师通过纸和笔记录下有关的校园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及其反思,花费时间较长,易受时空限制,局限在个人经验中难以共享和互评,且随着量的增多,难以管理和查阅。而高校外语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已非常繁重,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反映每周平均课时可达16节,忙碌的工作生活往往会让他们疲于奔命,很难有时间静下来专门撰写教育故事,等到终于抽出空来,留在脑海中的教学问题和冲突细节又寻不到踪迹,而有了网络,教师则可以摆脱时空限制,及时记录(或录制)现场文本,即时,即时更新,具有强大的云存储功能,可以时间为轴自动归档,便于查阅,更容易交流和分享,相互促进。

(三)提倡基于微视频的网络教育叙事研究

目前,网络教育叙事研究主要通过文字方式进行记录。张仙、黎加厚(2004)总结了基于网络博客教育叙事的特点:开放型、共享型、动态型、发展型、展示型。笔者认为,教师研究者们可以借助影音方式来记录,通过微视频等方式直接录制现场“文本”。在高像素手机等便捷设备普及之下,微视频相比文字记录而言,更加快捷、直观、真实且生动地反映当时当地的教学细节、思维变化等过程。学术界对叙事当中的教育故事虚实问题有过很多讨论,例如刘良华(2007)认为,叙事研究并不拒绝虚构的叙事,也没有必要否认虚构的叙事。而鲍道宏(2007)则强调教育叙事研究不宜虚构教育之事。笔者以为,文学叙事适用的虚构手法不能否认教育叙事研究“求真”的态度,所以视频录制的方式避免了叙述者在文字符号转码过程中偏离了研究对象的第一本意,主观歪曲也好,客观误解也罢,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一定的“失真”,而视频录制则尽最大可能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失真”。因此,微视频应该作为一种更为有效的网络教育叙事手段被研究者们广泛使用。好莱坞生化大片里经常有这样一幕:一位生物学家用视频录制自己试验进程,汇报试验数据、重大调整、研究突破等,这个过程就是客观、理性的记录和分析,以备后续跟踪研究。只是在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环境中,镜头里的叙事者不是生物学家,而是描述教育故事、试图掌握教育价值和规律的教师科研者,研究对象不是某种新型药物对大猩猩智力提升的影响,而是通过对教育问题和冲突的描述、分析和解释,得出对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成果的促进效果。视频录制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对一门系统且严谨的科学研究而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有助于构建生态化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

教师叙事研究对象可以是教师自己本人,也可以是其他教师,还可以是你的学生。例如某教师对一位年轻教师或者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教学行为的叙事研究,抑或是对某一种类型学生学习特点的叙事研究,抑或是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在科研意识觉醒、科研理论和方法掌握、科研成长和进步质变过程的研究。简言之,一切与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专业成长有关的故事、反思、评价都可以作为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而教师、学生、同行、教与学、教学与科研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复杂的共同体。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教育叙事平台,试图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授课、信息共享、经验交流、网络叙事教学反思、师生互评、同行互评与指导的生态网络环境。包括教学科研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教学科研专业领域创新平台、教学科研专业成长交流平台。

(五)局限性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教育理论储备不足。高校青年教师立足于高等学校教育环境中,而高等教育学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研究方法和范式还需要教育学者们的不断探索,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要注意弥补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用于指导教学和科研实践。其次,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应系统学习教育叙事研究理论。从发现教学问题、检索前人教学研究成果、设计研究方案、执行和调整方案、收集分析数据到撰写叙事研究报告,这是一个教师本人亲身参与的完整过程。虽然叙事研究注重个人经验和参与,但绝不等于日常教学活动的流水账,需要系统严谨的理论指导。苗洪霞、徐瑞(2007)指出,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厚重的,研究视野是宽阔的。后现代哲学、现象学、解释学、文学叙事理论、现代知识论、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理论为叙事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近年来,高校教师招聘往往注重高学历,而忽略了教育教学和科研理论方面的储备,青年外语教师往往学历较高,语言专业知识基础牢固,但是教育教学科研理论不足,需要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主动培养和加强教育叙事研究方面的理论素养和指导。例如补充年代学方法和理论,因为叙事的基本因素就是以时间为线索追踪丰满的教育故事,这必然涉及年代学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又如学习多种叙事结构,掌握如何对原始故事(现场文本)进行编码和转录,使其再现(retell-ing)。关于叙事结构,可以借鉴目前比较权威的基本叙事结构,一种是Creswell(2002)提出的组织故事元素成为问题解决的叙事结构,将故事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分解为:背景、人物、活动、问题和解答五个方面;另一种是Clandinin与Connelly(2003)提出的三维空间叙事结构:相互作用、连续性和情境。限于篇幅,笔者不在此赘述。另外,要特别注意教育叙事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区别。既是研究,就要体现其科学性。目前教育叙事研究的困境在于,教师(研究者们)由于缺乏叙事研究理论指导,容易将叙事流于形式,变成了单纯的记流水账,这不是叙事研究,仅止于叙事而已。教育叙事研究固然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但是在叙事过程中更应该记录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思维变化过程,并对这些过程做出分析、解释和评价,企图找到理论依据,发现教育规律和价值。卜玉华(2003)在纵观西方教育学领域的叙事研究之后指出,“在叙事研究中,研究者必须以对话者、倾听者的身份同时与三种声音(至少)进行交流:叙事者的声音(包括录音带或文本作者的声音)、理论框架(为解释提供概念和思考的工具)以及对解释与阅读的反思性批判(即对材料所作结论的自我评价与反思)”,笔者以为这是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要求。所以教育叙事的本质是教师的反思,没有反思、没有总结和评价,即使视频制作再精彩,教育故事描述得再丰满,也很难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结语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第5篇

新课改,新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努力探索生本教育的实践途径,把生本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一、 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生本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本,而且在整个体系上探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认为“教育的要义,最终不是着眼于自己如何聪明,而是着眼于教师的职业本质――让别人变得更为智慧”,进一步强调了教育职能和学生本体两者的高度统一。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语文教师作为传承文明、讲授知识、提高能力的教育主体,就更应该摆脱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的束缚,把生本教育理念纳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生本教育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流“平等中的首席”。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将由权威者变成合作者,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育教学不再过分注重“死”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活的知识”的运用,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建立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转变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更新教学理念的情况下才能适应生本教育的需要。

二、 坚持以学生为本,确立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那就是:学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师的成功发掘、积极引导,通过“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张扬其天性,完美其人生。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现代文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仅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更丧失了理解文章的能力。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的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研究、讨论,全面发展。语文教师要更好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就应该积极转变角色,变“传授者”为“引导者”,把教师的所有活动变成学生“天性学习”的辅导力量,不做“执鞭”的“耕民”,而成为真正的“生命的牧者”。教师要痛下决心,从根本上走出旧的教学模式,用“生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为学生打造天性张扬的平台,既革新更要革心,做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发掘者、操作者。不要“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角色,才能实现教师的解放,学生的解放,教育的解放,才能体验到“阵痛后的快乐”。

三、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固然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决不能理解为教师就可以完全不讲了。如教授《永遇乐》,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元宵节上你分别读出了怎样的李清照,请大家按如下形式展开思路,组织语言:“我读出了的李清照,是通过词中的(句)看出来的,尤其是此句中的 (字、词)更能表现她的心境,因为……”。这样的问题既有教师的精心“预设”,又能让学生有主动的“生成”,可见教师不是不“讲”,而是重在研习思路的梳理,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方法,养成良好习惯。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多下功夫,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教”和“导”相得益彰。

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生本教育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突出探究,突出合作。突出探究体现了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合作体现了教学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需要构建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还是教授《永遇乐》:“在对文本内容探究后,对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了解后,如果让你选择一种花,一种颜色,一支乐曲来形容李清照,你分别会选择什么,请简要描述。”这个问题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又可以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既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注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和谐的气氛中圆满结束教学。

学生学习语文,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而教又是为学而存在,为学而服务的,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树立以学生为核心的平等意识,变“教师权威者”为“师生共同提高”,努力使“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①周艳玲、邵琛琛著《“生本教育”理念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3期

②《生本教育的概念和特点》[EB/OL].省略/List.asp?ID=933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第6篇

1.1过分注重实习成绩

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因此一些在实习期间的师范生将各项考核成绩当做日后找工作的决胜法宝,无论在校考核还是实习期间的考核都是每分必争。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没有注重发现问题的过程,注重的是怎样提高自己在实习期间的综合考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对教学方法和现实情况进行探究,而是注重短期利益,通过一些不科学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导致的结果就是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师范生自己也为从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语文教育实习失去其原本意义。

1.2缺教学乏创新意识

语文教育实习的目的就是让师范生认识到当今教育现状,为以后更好的教学奠定基础。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尤其是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其观念。师范生是新生代的教师,其新课改观念培养简单得多。长江后浪推前浪,当代师范生必将成为未来教学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创新理念十分重要。实习过程中,很多师范生并未注重对自身创新理念的培养,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实习任务,很多师范生都是照搬原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师范生并未做过多的课前准备,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

2完善师范生语文教育实习的路径

2.1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

正确的实习观念是师范生取得良好实习效果的前提。实习作为师范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重要一环对其整个职业生涯都有重要影响。师范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并未养成正确的职业观,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仍旧很模糊。通过实习不仅能够让师范生在实践中了解自己日后即将从事的职业,形成初步职业体验,并在实习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日后的学习中针对性改善。在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应该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在实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学习者的态度,在实习中积极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到目前的教学方法存在的利弊,找出一些不良教学向现象的原因,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该怎样做。

2.2通过实习锻炼自己的基本功教学

是一项复杂的互动过程,尤其是对于缺乏经验的师范生来说,实习过程中将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只有具备多项基本功才能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良好掌控,在根本上实现教学的发扬光大。由于缺乏必要的经历,师范生的教学经验基本为零,而语文教育实习给了师范生一个学习经验的平台。在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应该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例如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并在教学中找到提升个人魅力的方法。新课标要求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示范生应该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把握能力,避免受到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并做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2.3在教学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第7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这使得他们对于美感的追求显得犹为突出。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假如将美育融入中学教学中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其学习效率。通过阶段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事实证明在教学中适当并恰当地渗透对美的品味和追求,能使我们的学生更敬爱我们语文老师,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更有乐趣。我们的中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来上好语文课,就应力求提高自身的美育素质。下面就从五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美育素质:

一、仪表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你要想让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就必须先让他们喜欢上你这个语文教师。教师的仪表具有较强的外显性,最易为学生所感知,并由此对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自身的仪表要成为学生学习效法的榜样,才有力量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达到育人的目的。一个教师无论多忙,一定要干净、整洁、端庄、和蔼地出现在学生面前,绝不能蓬头垢面或者袒胸露背地面对学生。依据教师性别和年龄的差异,男青年教师宜穿轻松、休闲的服装,颜色不要太夸张,让学生易接近;女青年教师应该多穿红色、绿色、黄色衣服,让学生觉得你朝气蓬勃;成年男女教师可以多穿咖啡色和黑色衣服,使学生觉得你端庄大方、稳重、可亲可敬。实践证明,教师的衣着仪表足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行为方式和对教师本人的态度。教师美好的形态,能够增强教师的威信和影响力。教师高尚文明的仪表风度,既是教师素养的体现,又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是树立教师良好形象的首要条件。

二、情感美

做任何事情,如果投入情感地去做,效果会完全不同,比如做一道菜,如果那是厨师精心地,十分有情感地为客人做的菜,想必一定比经过一般工序做的菜来得可口。同样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教师投入自己的情感去教,融入爱于其中,效果一定会更好。况且,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实在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尤其需要用美好的情感去滋润。语文也是一门艺术,我们需要像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一般,投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这样,教书才会成为我们的事业,而不只是职业。我们对事业的这种热情,才会引发我们的专研之心,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思考揣摩,使我们的创造更加完善,创作出的艺术品更趋于完美。这种热情,最终将升华为一种责任心,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有情感才会有爱,才会有快乐,让我们所做的一切变得心甘情愿,并继续产生着源源不绝的动力。作为语文老师,对学生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影响实在是非同小可。语文在各门功课中是比较特殊的一门学科,涉及情感、生活的内容要比其他功课多得多,可以说除了班主任之外。语文老师对学生是最有影响力的。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也许听不懂数、理、化,也许对英语也全然陌生,但至少他会听懂语文,看得懂汉字,所以在语文课上,他不得不参与,在这种被动、被迫中,也就造就了主动接受与感受。他也许同样不喜欢上语文课,不喜欢语文,但语文与他的生活如此亲密,他想要逃避都做不到。何况,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互通的,天长日久,教师的爱,学生是可以感受到的,哪怕他一时半刻感悟不到,甚至还产生误解,但在他的有生之年,我相信,他终有感悟的一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因此,教师应将教学常识竭力以情感化,做到身教于情、导之以行。

三、语言美

语文学科是学习基础语言的学科,语言美对语文教师尤其重要。雨果在谈到艺术家的创造性时说:没有风格的作家,尽管有可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却达不到真正的胜利。同样的道理,语文教师若不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也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也就不可能走出一条留下美的轨迹的教学之路。因此,要使教学具有美的魅力,形成生机勃勃、洋溢着美的气息的过程,就必须精心追求教学语言美。那么如何塑造教学语言美呢?

首先,语言的美是语言机智、幽默、得体地有机运用,这也是教师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现代的学生不太喜欢一本正经的老师,他们倒乐意接近幽默的老师。因为幽默给人平易、给人轻松、给人开心、更给人智慧。当年,幽默的钱玄同教授在北师大讲传统音韵学,讲到“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区别时,就能利用幽默的语言对话作为例证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其实,讲究课堂语言的幽默之美,不仅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驱除疲劳,保持并不断刺激其旺盛的学习热情。由于在语言上不断变换刺激,还有助于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庄于谐。”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其次,语言的美也是情感的运用。语言之美,情化知识。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体验到强烈的审美愉悦,并在有一点独特的感受之后,往往会产生一种与人谈谈这种体会的欲望,这就是审美情感的交流功能。教师的语言美还需要各种情感的运用,讲授不同感彩的课文时应运用不同的情感语言感染学生,调动起了学生的情感细胞、学习兴趣和交流的欲望,有效地引导其展开想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每节课教师都应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或深沉凝重,或重炮似的排比,或雨丝般的描述,娓娓道来,使学生们的情绪随教师的语调而变化。

四、手段美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如教学郦道元《三峡》一文,在介绍三峡美丽、壮观的风光时让学生看录像,使他们真正的领略山之奇: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缠绕;水之急:江水在群山中七拐八弯,左冲右撞;船之险:大轮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浪花飘。同时让学生听配音朗读,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诗的境界,陶醉在美的氛围中,达到审美的目的。又如教学《钱塘潮》一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亲眼看到“江面上涨潮的时候,波涛汹涌澎湃的奇妙景象,亲耳听到“雷霆万钧”声响。学生的兴趣一定十分高涨,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起来就饶有兴趣。

五、组织美

一位语文教师应有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营造出组织美。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它是一堂课顺利进行的保证,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下面本人结合实例,从教学内容安排和处理好动静的关系两方面,浅谈课堂教学得组织美。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第8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定位;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领域被广泛应用,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例如:信息丰富、图文并茂、传输迅速、声音、视频等信息载体多样化,因此成为学生学习外语的重要认知工具。而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和课本是学生获取外语知识的唯一源泉,面对新技术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开始寻找自己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中的合适角色。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普遍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四、六级通过率是教学评价的标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中心角色,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围绕着四、六级的题型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来源,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的进程必须根据计划按部就班,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收体,学习的步调必须与课堂保持一致,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中等以上的学生可以跟上课程的进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基本放弃英语学习。而社会对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英语教师的传统角色在新的形势下正面临挑战,必须更新观念,在新的理论指导下转换教师角色。

二、现代教育技术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定位

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是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教师借助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工作质量和教学效果,克服单纯使用传统教学媒体的局限性。互联网等网络资源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相互学习,学生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个别化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英语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从教学过程的中心变成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评价者。

教师要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首先要做好课程的设计,包括课程的学习目标、各章节的知识点、学习策略的制定、学习媒体的选用、学习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学习进程的安排、各学习主题的确定等。其次,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进度、学习效果等。

作为指导者,教师要向学生阐明学习目标、介绍学习内容、指明学习途径、指导学习方法,尤其是要加强在信息技术下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执行这一任务,要求教师掌握本课程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的知识分布和结构及其学习方法;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相应有效的学习途径,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教师利用网上批改作业和网上专题讨论,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网上求助分别给予帮助。在大学体验英语课程教学中,针对学生现有的实际情况,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做了改革。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认识到自己是认知的主体

学生明确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要求和目标,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学生借助多媒体、网络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通过教师的指导和与学习伙伴的交流、讨论、协作,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创新和信息表达的能力,培养自己协作、创新的精神。

2、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传授给学生各种一般性和具体的学习策略,结合教学内容多提供范例,讲明策略运用的范围和条件,给予学生充分的策略练习的机会,熟练运用,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目的。

3、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化环境中学习工具的应用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自如地开展学习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大学体验英语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所需的各种学习工具应用的要求,帮助学生逐项掌握各种认知工具并达到熟练运用,使他们顺利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新生入学时,对其进行为期一周的体验英语自主学习系统的培训。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下,我们采取学习者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学习评价。对学生的作业,教师评定后再定期在网上,让学生互相公开评价。对小组完成的作业成绩取集体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平均分。这样全方位、多因素的开放式评价,使评定结果相对客观,而且使评价的作用得到了延伸和扩大。学生参与学习评价,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评定,还能从学习伙伴那里获得好的学习经验,吸取同伴学习欠缺方面的教训,用来改进自己的学习。

三、信息技术指导的教学模式中情感的交流

语言与情感天然地联系在一起,情感交流在语言学习中有重要的意义。语言心理学理论指出:学生处于焦虑、压抑、过度的自我封闭和保护以及兴趣不高时,会严重地影响和阻碍外语学习的效率,而当学生处于自信、专心、并不断得到教师的鼓励的情况下,学习的潜力会得到发挥,甚至放大。多媒体教学利用计算机和各种音视频设备呈现教学内容,有的教师埋头操作电脑,把自己降格成了“电脑操作员”,忽视了自己在课堂主持、导演情感交流的身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要加强“感情投入”,把握适度、适时的运用原则,在时间和内容方面把握分寸,做到运用多媒体技术既不喧宾夺主使用过分,也不因噎废食,不敢大胆使用。每节课起码要用1/3的时间跟学生交流互动,从时间上保证有情感交流的可能性。围绕课文内容,布置题目,分配任务,让学生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资料,写出东西,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和讨论。教师指点、辅助和鼓励学生写出“作品”。而大量的语言输入学习就交给学生自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心或通过局域网,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师的布置,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水平进行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突破了课堂时间的限制,适应不同水平、不同学习要求和目的的学习者,体现了个性化的教学原则。教师还可介绍网络资源或互联网的网址,推荐参考书目。帮助学生培养自学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时,通过提问、小组表演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熟悉和掌握情况,发现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英语教学模式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外语提供了宽广的、有弹性的且极具创意的学习空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开拓创新,学习最新的外语习得理论和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协调者、帮助者、引导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3]罗秋明,董翠芳,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的角色转换[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7):146-147.

[4]毛慧娟,毛文娟.多媒体课程整合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换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1).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第9篇

论文摘要:美国小学语文教师纳西的教育智慧体现在诸多方面,如相信学生潜能、鼓励经典阅读、创设自由空间、优化教室布局、善用图书馆藏、支持个性阅读、成立特殊小组、渗透文学教育、转变故事形式、坚持日常写作、重视多元评价、践行理性反思等。从中可获得几点启示,如科学艺术皆注重、阅读写作共提升、教学评价互促进、理论实践相结合等。

一、走近纳西老师

纳西大学毕业后从教已近三年,目前正在教小学二年级。纳西所在的学校坐落于一个小镇上,她的班级共有23个学生——10个女孩,13个男孩。纳西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并善于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

二、教育智慧从何而来

1.相信学生潜能。教师理应将学生看作是能够学习且渴望了解生活和所处环境的个体。纳西认为,父母和她一样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相信他们的潜能,并十分乐意协助教师完成学习任务。当然,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应当基于其实际的能力水平,要避免思维定势(如女孩比男孩更擅长阅读),否则就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鼓励经典阅读。如果孩子成为阅读者,他们应该有阅读世界经典读物的机会。纳西对学生积极的阅读态度感到满意。她说:“他们很喜欢阅读。实际上,我们的书还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有专家认为,教室的图书馆至少应保证人均十本书。此外,这些书的涉及面要尽量广,以适应学生各种不同的阅读喜好和阅读水平。与此同时,学校的图书管理员也可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书籍。

3.创设自由空间。自由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交流。纳西所在的教室建于1881年,是曾经的女子学院,它既不现代,也不陈旧。教室的墙上、空中悬挂的装饰物都是学生的艺术作品,这种非正式的空间更加灵活多变,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随时随地变换位置,移动物品和桌椅等,这样一来,学习的形式更加多样,学生或独立学习,或两两互助,或小组合作。

4.优化教室布局。一些教师自行设计教室,如建立学习站,开发图书角等,但可能造成混乱局面。实际上,有效的教室布局也应当根据教学计划予以实行。纳西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她逐步引入各种学习中心,旨在让学生明白他们应该做什么,如听力中心包括录音机、磁带、空白的录音带灯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有序地进行合作和独立学习,其他中心都以类似的方式引入。

5.善用图书馆藏。一项好的阅读计划应该指向图书馆。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图书查阅的相关技能,还可以学会使用书籍报刊等参考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图书馆应该包括丰富的阅读和视听资料。纳西会帮助学生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范围涉及基础学科到金融贸易等各个领域。学生既可以在班级图书角看(纳西会有规律地更新图书角的内容),也可以从学校图书馆借书。

6.支持个性阅读。儿童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且个体间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其阅读兴趣。纳西认为,通过横向而非纵向的个性阅读方法,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兴趣和需要。横向阅读为不同儿童提供了合适水平的训练。一些根据中等或以下水平选择阅读材料,还有一些凭借教师对学生文学素养的了解来满足其阅读兴趣,发展其阅读能力。

7.成立特殊小组。需要训练特殊技能的学生应该组织在一起,寻找合适的学习材料,并根据他们的喜好向同学汇报。一旦学生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小组中,他们在学业上不良的自我认识就会降到最低程度。纳西举了一个关于特殊兴趣小组的例子。一些学生观看了航天飞机发射的节目后,对太空探索产生了兴趣,他们满脑子都是问题,怎样才能解答疑惑?结果是,感兴趣的学生结成小组,走进图书馆,有的浏览报纸,有的访谈成人。当他们再回到教室的时候,不仅增加了很多关于听说读写的信息,还参与了有效的语言艺术训练。

8.渗透文学教育。美国大多数小学虽然没有文学项目,但教师们会记录下他们为学生读的书,并与新老师分享这样的阅读清单,以避免学生听到重复的内容。研究表明,学生应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以增强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纳西每天至少为孩子做两次有声阅读,每周伊始,她会制定一个本周阅读计划,有时聚焦一个特定话题,有时关注某个作家或诗人。

9.转变故事形式。故事一旦被儿童的创意表演转变成不同的角色和情景,它往往就会更加真实。创意表演促使学生回到课本,进而对故事中的角色更加敏感。既然没有现成的脚本,学生就要凭借自己的理解,结合以往的经历,加以表达。纳西的学生们非常喜欢《五个中国兄弟》的故事,他们不仅会认真听纳西讲这个故事,还会讲给其他人听。

10.坚持日常写作。在小学阶段,写作当成为持续的、日常的活动。很多学生从未经历过与真实读者的交流,而没有读者的写作会成为一种勉强的训练,且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应腾出时间让真实的读者与他们交流,让家长和一些重要人物阅读学生的文章,这样有利于促使写作成为一个沟通的过程。纳西班上的学生有许多机会展示写作成果,一些学生会编辑自己的书,她特别为其中一本关于火箭的书感到自豪,这本书还被作者设计成火箭的样子。

11.重视多元评价。评价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一环,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以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不同的评价满足不同的目标。标准化测试反映一个班或一所学校的学习情况;诊断性测试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步调;谈话等非正式评价手段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口头表达和创意写作等方面的才能;学生平时的创作也是评价其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纳西通常会综合学生在标准化测试中的表现及日常观察所得信息进行评价,她始终相信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更有效。至少两周一次,她会让学生将所有试卷带回家。与此同时,她还会写下学生做过的有趣的事情,与家长分享。

12.践行理性反思。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毋庸置疑,教师都希望学生学习,但其效果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应该乐于检查自己的行为,并让他人观察其课堂教学,以便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相应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纳西热衷于通过反思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一次,她录下了自己和学生的讨论,在回放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的嗓音温柔而悦耳,但自己说得太多。从那时起,她在讨论中总是尽量让自己少说。

三、启示与总结

从纳西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对工作的热爱和对专业发展的追求可知,工作对她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让她实现生命价值、享受成功快乐的事业。正因为如此,她的教育智慧才会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1.科学艺术皆注重。关于教育智慧,叶澜老师这样总结道:“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 从纳西老师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她不仅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也谙熟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力水平、心理需求及个体差异,并通过优化教室布局、创设自由空间、故事创意表演、以及多元评价等方式给予学习支持。

2.阅读写作共提升。虽然纳西老师面对的只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她却将阅读和写作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方面,纳西老师尤其青睐经典读物,并通过各种途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了帮助学生将阅读落到实处,她采取成立特殊小组、支持个性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开展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长期实践表明:同样的时间和努力程度,大孩子的阅读水平、阅读热情及感悟能力远不及小孩子,由此可见,低年级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关键期。

在写作方面,纳西老师不仅善于借助家长的力量,让他们成为学生的读者,促进持续性的沟通,还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发表的欲望,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文章编辑成书。在这个过程中,她始终抱着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品。相关研究证明:提早起步,满足学生的“发表欲”,对于优化写作心理、树立写作信心、提高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3.教学评价互促进。教学和评价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同等重要。纳西老师也致力于两者的有效结合,她不仅灵活地运用教学艺术,还善于进行多元评价。

在教学上,纳西老师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定期为孩子们做有声阅读,用创意表演的方式解读故事,有意识地渗透文学教育等,归根到底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低年级的孩子擅长形象思维,想象力丰富,因此,用表演的方式让他们理解故事无疑是一种好办法,这样,学生不仅对其中的人物、情节及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还可以融入自己的独特理解,进而用语言或动作加以表现,实现从理解走向表达。

从评价来看,纳西老师的目的很明确,即了解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以帮助他们制定切实的学习计划。在操作层面上,她不仅根据不同的目标实施评价,还引入了谈话等非正式评价手段,将日常观察所得的信息纳入评价范围。为了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与家长的沟通,她还在反馈考试成绩的同时,与家长分享学生做过的有趣的事情。

4.理论实践相结合。具有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达到成熟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教师的个性则在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得到张扬。因此,教师对教育智慧的追求,就是在个体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撞击中实现着动态的发展。纳西老师尽管是一线教师,却不断将自己所学付诸实践,通过反思等方式,改进自己的教学,她努力提升专业水平,在充满诗意的教育土壤中尽情撒播希望的种子,辛勤地耕耘着,且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张梅.教育智慧与教师的专业成长[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9,(1).

[2]刘创.教育智慧: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构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3]朱晓斌.写作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7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