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继续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4:20

继续教育论文

继续教育论文第1篇

顾客时代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定位

作为一个在大学从事继续教育工作多年的老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忙碌和困惑。因为在以往,我们只要舒舒服服在办公室里一如往昔般向各教学中心分配招生指标、等待各式各样的学生上门报名就是了,而今天,我们不仅早早地对招生专业进行评估与规划,适时地在各大网络、报纸等媒体做招生广告,而且还在不同场合做招生说明会、频繁参加各种教育展销会,还要回答不同潜在学生群体的各种疑问,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心理变化。正如市场的需求变化一样,学生们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正是我们要面对的事实。今天的学生需求明显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善变性、体验性等特征。按照一般的习惯,我们会简单地把消费者分为高、中、低3个层级,但是今天的学生,他们可能既需要感受到的综合支出(包括学习时间、金钱、心理成本等)“低档”,同时又要求感受到的综合收益(包括高校品牌、专业设计、教育质量、服务态度等)要求达到“高档”。他们通常依据自己的个人偏见、专长、喜好、期望和财务能力等选择就读学校和专业,甚至穿梭于各大学校园,比较各教育项目的优劣,还要亲自体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他们既希望能够拿到找工作需要的毕业文凭和各种证书,也希望学到能够真正帮助就业谋生的一技之长。即使走进了你的学校,选择了某个专业,学习过程中如果感受到满意度偏低,他们也会选择退学另觅他校或者提出转专业、更换授课教师等不同程度的要求。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该轮到对自己的经营管理做出变化的时候了。我们需要全新的市场竞争能力,更需要全新地认识消费者需求及其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谁赢得顾客,谁就赢得市场”已成为了一种共识。今天你做产品的理由也就是顾客购买的理由。我们不是看业务部门能够提供什么东西,而是看学生真正需要什么,能够扎扎实实地为学生创造什么他们真正想要的顾客价值。顾客价值理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由西方营销学者提出来的,它随着相关市场理论的发展而完善,市场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将之视为“市场营销的基石”。顾客价值是指顾客认知利益与其认知价格之间的比或差。认知利益是指顾客在购买、消费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感觉到的收益总和,具体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等,而顾客认知价格是指顾客在购买、消费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感觉到的支出总和,它不仅包括支付的商品价格,还包括顾客在整个消费过程中涉及的时间、金钱、心理感受等成本,它包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心理成本等。[2]这两者之比或差越大,则顾客价值也越大。其理论核心是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今天的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希冀能够获得在职业生涯中必需的成长力量,包括成功品质、生存技能技巧、为人处事能力等,这些恰恰是他们极力追求的顾客核心价值所在。因此,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业务部门战略思维模式应该契合消费者的思维模式,要把拓展办学空间、获得市场份额的立足点定位在创造学生更多的顾客价值、回报学生的知识投资上,真正让学生花了钱学有回报,对其职业发展直接受益。创造较高的顾客价值是学生驰骋职场、为母校树立良好“口碑”的基础,也是普通高校吸引未来学生顾客的源泉。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与顾客需求不相适应的因素

继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业务部门创新力不足,专业设置虽有涵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但偏重学术型居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虽经继续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但委员会成员多由各专业学院的主管教学副院长组成,他们对全日制普通教育具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而对继续教育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并不一定有深入、详尽的了解和研究。因此导致教学内容通常过于陈旧,未能及时反映新技术革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课程改革的趋势和方向也并不一定适合成人学习的特性和市场发展的现实需求。继续教育表现出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亦步亦趋、简单模仿,因此常常只好通过降低教学难度,减少课时,降低考试要求的普遍做法来保证学生的毕业率,这又完全违背了继续教育的办学初衷,也失去了通过继续教育扩展大学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各高校之间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同质。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业务部门往往不管是否具备条件,都一窝蜂大量发展市场亟需专业。只要查阅一下各校的招生网页便可发现,计算机应用、会计学、英语等专业几乎每个学校都开设,文史类的专业多,理工类的专业少,结果造成千校一面,毫无特色。学校很少真正地去考虑它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也不会考虑它所提供的教育如何去迎合社会的需求,这就导致了传统的继续教育发展机制很难适应今天的市场需求和社会的飞速变化。学习内容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学而无用的教育教学不能为学习者提供职业发展急需的新知识和新思路,难以增强学习者的应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而继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往往反应滞后,牢牢抓住招生指标的控制和分配权力不放,在继续教育战略发展、行业指导和专业建设等方面缺乏作为。继续教育招生营销模式同质。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业务部门在宣传和经营自己的教育项目时,无一例外地只着眼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招生简章中通常可以看到对学校概况、专业名称、学历层次、学习形式、修学年限、学习费用、缴费方式和联系方式,以及学校所有硬件设施的详尽介绍,这是典型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宣传中很少甚至没有确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观念,缺乏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和职业发展,缺乏关注学生的感觉、追求和梦想。学生通常很难从各校的招生宣传中体验到这些教育产品能够真正为自己创造多少顾客价值,他们关注的品牌优势、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办学政策和大学文化往往被忽略,个性化、差异化和特色化的招生宣传更是无从谈起。

继续教育论文第2篇

上述三方面的特点表明教师继续教育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且有规律可循。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种:一种是自主参与方式,包括根据自我职业生涯设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也包括自主选择函授、自学考试等。第二种是参与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方式,包括进修学校组织的培训、高校组织的培训及校本培训等。第三种是远程培训,包括“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

二、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间在继续教育的内容、目的方面各有所侧重,同时也反映着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但作为三种教师继续教育形式的全面参与者,笔者感到它们都存在着自身的弱点和问题,这些弱点和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从第一种形式即函授和自学考试看,这两种继续教育形式虽然已经不是主体形式,但在整个教师继续教育中仍占据相当的比例。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两种继续教育形式作为主体,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为目的而盛极一时,并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进入21世纪以后,在以提升教师素质为目的的教师继续教育中,函授和自学考试作为提高学历层次的补充,虽说仍然具有其价值和意义,但是它也将20世纪长期运行中积累的问题带到新世纪,并对以提高教师素养为目的的继续教育产生影响。其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观念滞后。许多教师以提高学历为目的参与函授和自学考试的培训,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往往选择容易过关的专业,而不是自己教学所从事的专业。“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是普遍现象,极大地浪费了教学资源。观念滞后还表现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内容陈旧、讲授淘汰知识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地存在。学科课程教学论是中小学教师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但是一些函授和自学考试中,这些课程的内容滞后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在某省的自学考试中《语文课程论》的教材竟是1995年的版本,它不仅无法容纳2001年以后才颁布和实施的新课标的内容和理念,且早已经不再出版,学员只能用翻印的老版本学习。接受这样的继续教育,不仅无法提高教师的素质,而且会扰乱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是管理混乱。函授和自学考试虽然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因此,长期运行中积累下来的问题,在管理松动的情况下便大行其道。首先是教材使用混乱,函授教材完全由主考学校选定。主考学校的这种自主性导致自编教材泛滥,这些教材不仅缺少规范性,许多知识和观念也都存在问题,将其作为学习的依据,其对教师的误导是不可避免的。其次是抄袭严重。函授考试和自学考试中的考试,抄袭是一种普遍现象。这里既有学员的原因,更有办学单位笼络生源的原因。这就进一步导致了这两种继续教育方式效果不佳。第二种培训方式是培训机构培训,包括进修学校组织的培训、高校组织的培训及校本培训等。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普遍对继续教育缺少内在需要,而这种方式的培训又往往安排在假期或休息时间,因而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讲授的内容往往是一些宏观理论,缺少教师解决具体问题的对应性,尤其是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对中小学的现状并不十分了解,只是空谈,无法真正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第三种培训方式即远程培训,包括“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是目前和今后教师继续教育的主体和发展方向。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的特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培训活动。但由于远程继续教育仍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所以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以最具影响力的“国培计划”为例,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系统设计需进一步完善,学习情况没有及时准确的记录,学习者和没学者无法区别。缺少严格有效的监控机制,教育评价存在片面性。二是以高师院校为主体实施“国培计划”,师资质量和办学条件基本上能够得到保障。但针对性强、适应性高的培训课程和研修资源却极其匮乏,与中小学教师的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三是由于以上两种方面的原因,教师缺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许多人为获得继续教育学分而参加培训,作业的抄袭率非常高,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效率。

三、解决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上述对于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只是对现象的罗列,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以深入挖掘其成因为前提,透过前面所列举的一系列现象,我们将其成因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管理方面的问题。管理观念滞后极其混乱不仅造成了函授、自学考试等非主体教师继续教育出现一系列问题,而且也造成了培训机构培训和远程培训的诸多问题。因此,以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继续教育效率为目的的改革势在必行。第二是培训目标与教师参与培训目的的矛盾。为提高学历而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仍然是函授和自学考试的主体。为获得培训分数而被动参与“国培”“省培”“地培”的普遍性,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主动性参与,使提高教师素质的目标无法充分完成。第三是监督、评价和验收机制不够健全,使继续教育过程怠慢,结果造假现象普遍存在。根据上述对存在问题现象的原因分析获得的解决策略也有三个方面:第一,继续教育主管部门与用人单位对继续教育进行统筹和规范。根据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进行整体设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具体方案是,根据教师继续教育终身性特点,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成为从业需要的自觉行为。根据教师继续教育的阶段性特点,建立与教师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继续教育目标和方式。根据教师继续教育非系统性特点,建立与知识更新、技术进步同步的培训内容调整机制。使已有的系统在不断地吸纳新因素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和创新。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管理系统,形成上下一体、左右联系的教师继续教育实施网络。所谓“上下一体”是指教师继续教育的主管部门与具体实施部门一体化,避免上下脱节造成的混乱,使“国培”“省培”“地陪”“校培”行动统一,目标一致。“左右联系”是指教师继续教育具体实施部门与接受培训的教师所在学校进行密切联系,统筹培训计划,规范培训内容和方式,改变目前存在的教师继续教育实施部门,不顾中小学校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盲目的或一刀切式的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效率。第二,教师继续教育要紧紧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展开。教师继续教育实施中目标的模糊和错位是造成教师继续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前和今后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影响这个目标实现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应试。

继续教育论文第3篇

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我院专门成立继续医学教育部,工作重心主要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全院领导、质量监控以及管理,进而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的整体管理。就我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进行,实施具有科学性的工作方案,在实践中还要加强监督,真正将计划落实到位,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明确每个部门的职责,让每个人都意识到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的工作管理的重要性。各个科室应将医护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情况与职位的聘任、晋升、年终考核以及执业再注册等进行挂钩,充分落实继续医学教育的要求。

2丰富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

开展多样的继续医学教育形式继续医院教育的形式包含了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以及教育项目的管理和申报。前者主要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在全院进行远程教育、学术活动、讲座、著作、论文、获奖以及课题等形式的教育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医院特色进行其他不同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如案例分析、疑难病例讨论会、医院信息化论坛等。也可以根据卫生行政部门要求进行禽流感、艾滋病、非典等重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处理进行知识普及。每年年初根据医院教育进程制定学术讲座计划,做到每周的继续医学教育安排,并将一览表进行公布。通常讲座以新方法、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为主要内容,要求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先进行。积极申报部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是评价医院医疗教学水平、医院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为保证项目申报工作的顺利进行,医学教育部需及时组织院内专家进行项目的审核和修改,从而保证项目的质量。通常每年年初需公布全年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地点、时间以及其他内容安排,方便医务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了解和选择。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为保证教学质量,我院不定期聘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授课,并坚持对专家讲课进行评估,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每期学习班均制订配套资料教材,采用手术演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学,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我院通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授课等工作,提升了科室的专业水平,在客观上对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学术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

3规范、科学的继续医学教育

继续教育论文第4篇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动因;需求;经济学。

一、新问题的提出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在我国开展已有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新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新问题。现在有许多观点认为,一些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熟悉不够及培训方所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新问题是导致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动因有偏差的重要原因。然而,笔者以为,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这一活动。我们知道,教育具有鲜明的经济属性,它会生产劳动力,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消费性产品,更是一种生产性投资。作为新的教育实践形式的继续教育,虽然行政属性浓厚,不能以市场行为视之。但仍然具有经济属性,是一种经济活动。中学教师则是这种经济活动的主体,作为经济主体,他们具有完全的理性,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是由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决定的。需求程度越高,内在动因越明显;反之,则外在动因越明显。经济学中,需求既包括消费需求也包括投资需求,故本文拟运用一般消费需求规律和投资需求规律,对我国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做出经济学分析。

二、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消费需求的分析

经济学上,消费需求简称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由此可见,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影响需求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摘要:1.消费者偏好(即购买愿望)。“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相反。而消费者的偏好取决于商品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程度或商品对于消费者效用的大小。某种商品越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其效用就越大,则消费者偏好越强,对该商品需求就越旺。2.消费者支付能力。所谓消费者支付能力是指消费者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之差。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越高,商品价格越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就越强,对商品的需求越大,反之则相反。对中学教师而言,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摘要:

第一,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和高等教育相比,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学历教育,它虽然使受训者的知识得到更新,技能得到增强,但并不能给受训者带来高学历。在当前文凭主义还盛行的条件下,继续教育并不能给中学教师带来社会地位的明显提升,也不能给中学教师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同时,由于平时工作紧张,压力大,对中学教师而言,参加继续教育不仅不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反而成为一种心理上的负担。正因为如此,有些教师才会发出“继续教育是给教师增负”的慨叹。而且,假如培训方所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不过硬,使中学教师参训后并无获益,还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当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是有差别的。来自于城市的大多数教师,由于他们面临的竞争更激烈,教育教学改革的压力也更大,危机意识浓厚,因此有着较为强烈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需要。继续教育对他们而言,有着更大的效用,他们对继续教育的偏好也就强烈一些。相反,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相对较弱,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教师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就弱一些。高级中学的教师和初级中学的教师相比,中级职称的教师和初级职称的教师相比,由于其处境、素质不同,前者比后者对继续教育的偏好更强烈一些。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是缺乏强烈偏好的。

第二,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支付能力有差异。继续教育的收费可能不算高,但加上食宿和交通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需要中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继续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它具有竞争性,即继续教育提供服务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并不为零,每增加一个教师来培训,培训方就要多负担一笔费用,这说明它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但它能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即社会效益,表现为通过继续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了中学的师资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在经济学中,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产品提供者,须由政府部门付费予以补偿。但在实践中,绝大部分教师是自费或负担大部分费用的。如据对杭州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次调查中得知,有40.5%的教师经费完全或基本自理,只有5.5%的教师全部报销,其余的报销一部分。杭州还是经济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就可想而知了。这时,支付能力就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收入了。而不同地区教师收入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城市中学教师比农村中学教师的收入(包括工资和福利)一般高出三分之一;经济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的中学教师收入差距更悬殊,有些边远地区甚至还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新问题。并且前者比后者的培训费用往往更有可能得到报销。因此,支付能力的差异就更加凸显出来,不同地区的教师对参和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就大为不同了。

三、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投资需求的分析

众所周知,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需求,更是一种投资需求,即消费者不仅从这种消费中得到享受,同时也以此作为一种投资手段。投资是为了赢利,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投资需求主要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越高,投资需求就越旺,反之则相反。假定投资成本为c,投资收益为y,投资预期收益率为R,则R=(y-c)/c×100%。

可见,投资预期收益率和投资收益成正相关,和投资成本成负相关,投资成本越小,投资收益越大,投资预期收益率就越高,投资需求就越旺。同样,继续教育是中学教师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中学教师对其投资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继续教育的收益率,或者说其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首先,我们来考查一下中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成本。其成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摘要:一是实际成本,包括继续教育的学费、各种资料费、住宿费和交通费;二是机会成本,即假如不来参加继续教育而能挣到的额外收入。虽然,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工资和基本福利照发,但是某些补贴可能会失去。同时,继续教育大都放在双休日或寒暑假,有些中学教师本来可能会在此期间挣一些额外收入,如给学生补习、兼课,甚至带学生;还有一些农村教师,平时要兼顾家里的农活现在也兼顾不上了。三是心理成本,由于中学教师平时工作量大,心理压力重,一周工作下来,都希望能好好休息一下。现在要去参加继续教育,就得以牺牲闲暇为代价。即使继续教育放在工作日,但学校里落下的工作,照样要在空余时间补上,所以这个代价无论如何都是要付出的。此外,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在实际成本的支付上也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培训地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导致后者在住宿费和交通费的支出上明显高于前者。因此,正如有些农村教师提出来的那样,在参加继续教育的经济负担上,二者是不平等的。这也是导致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如城市教师积极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们来考查接受继续教育所获得的收益。按理说,中学教师参加了继续教育,其人力资本增值了,收益必然会提高。但实际上,在我国存在着一个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低下的新问题。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邹庄教授等人的实证分析,中国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在城镇及农村地区各为3.29%和4.12%,总体教育收益率为3.34%,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教育收益率分别为2.78%和4.46%,低于台湾的8.4%和16.1%。同样,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也不可能很高。我们假设培训方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相当高,态度积极的中学教师明显地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教学中如鱼得水,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可能在教育教学改革上有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即使这样,教师最多早一点评上职称,比别的老师多一点工资收益。据笔者了解,同一所学校中学教师之间收入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即使有差异,也主要是由于教师所带的班级考入重点高中或大学的学生人数不同,因而获得的奖金数额不同而导致。也就是说,对初中教师而言,所教的学生考取重点高中的越多,其所获得的奖励就越多;对于高中教师而言,谁教的学生考入大学的人数越多谁的收入就越多。因此,在目前应试教育、整个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未有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衡量教师水平的标准仍然是学生的分数,而学生的分数靠大量的辅导材料及教师和学生大量时间的投入也能获得。因此,那些态度消极的教师、甚至不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强化练习、题海战术照样能提高学生的分数,照样能获取高额的奖励。因此,惟一迫使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理由就是行政压力、评职称。假若培训方提供的培训质量不尽如人意,则教师从中获得的收益就更小了。

综上所述,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总体上是低下的,有时甚至是负的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投资需求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策略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目前继续教育尚未由中学教师外在被动的需求转化为其内在自觉的需求,是由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支付能力及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所决定的。要促进这一动因的转化,也须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具体策略如下摘要:

1.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确保并增加对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据笔者了解,继续教育的经费原则上是由政府部门调拨一点,中学教师所在学校负担一点,教师自负一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政府部门负担的那一块经费不到位,更不用说增加了。然而,充足的培训经费是确保继续教育顺利开展并真正吸引教师自觉参加的重要保证。因为只有培训经费充裕,才有可能降低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成本,才有可能改善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从而增强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

2.在教师这一行业引入市场机制并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不二法门。虽然我国教师这一行业早已实行聘任制,但只是流于形式,很少有教师因不能胜任教学工作而遭解聘,除非其有违法犯罪行为。因此要切实引入竞争机制,实施真正的聘任制,合格者留用,不合格者下岗。同时,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定期对中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考核,以此为据,不仅从精神上,更从物质上奖优罚劣,拉开不同水平教师的收入差距。只有这样,才会大大增加中学教师不参加继续教育的成本,从而增加参加继续教育的收益。为此,须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并全面推进教师资格证制度,让更多的人愿意并有机会参和教师岗位的竞争,迫使现任教师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而自觉地参加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论文第5篇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而课程体系的建设则要遵循教育目标的实现,即我们想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用什么方式可以完成教育目标,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如何组织,如何评价教育目标实现的效果。这里不仅要考虑作为个人发展的内在追求价值,还要考虑社会需求的外在价值,同时要符合学科知识的实践价值。作为高等继续教育,其面向的对象大多为谋求职业发展、提升个人职业价值、有一定基础或者对某个行业感兴趣的教育对象。普及化的教育已使继续教育的学历追求价值和目标被贬值,也使普通高等学校中的继续教育的学历化教育模式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从目前全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课程实施来看,相当一部分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普遍存在办学定位不清晰、课程布局学科化、内容老龄化,课程类型单一化,课程开发与设计个人化,教学计划沿用普高模式、师资来源大多为普高兼职教师,致使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学历文凭认可度不高,非学历教育实效性差的现状。2011年,陕西停办了138个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点,主要原因就是培养模式单一重复、办学条件差导致。传统的课程设置遵循的是学科知识分类的原则,而这恰恰与成人继续教育追求的目标价值偏离,严格意义讲,成人教育更重视其以职业定位的工作任务完成和超越发展,并以此进行课程设置,即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技术性与发展性,是个人、社会、学科价值目标的综合体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要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清华大学于2001年首先将继续教育从学历教育全部转变为非学历教育,随后各个大学根据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和市场需要,在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宁波大学成人高教学历+技能的采访报道,引发了成人继续教育改革的浪潮。上海市提出了高等继续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方针,打开了非学历的高等继续教育的国际合作。据统计,2012年,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394.84万人次,当年已结业778.53万人次。部分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相继成立了迎合市场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培训项目。高等继续教育的课程建构开始以实践性、技术性和发展性为特色。随着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联动效应的增强,这种非学历教育将会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同时对于高等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其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多重结构的动态课程组合模式将成为高等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

很多高职院校和专科学校升格后,其人才培养方案基本遵循我国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课程建设,在其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大量的以学术为导向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理论基础课程,而将自己本来应该拓展和深化的职业技能却丢弃了。虽然从其形式上似乎完成升格,但在教学中由于缺乏一定实践操作和谋生技能,而导致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就业不受欢迎的尴尬现状。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文化的传统观念导致低层学校为了提升自身知名度一味模仿高层学校,而忽略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生未来发展;二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与产业界联系不是很紧密,依附于政府体制的拨款制度,对于服务社会的主动性不够强烈,大多数教师多是学院派出身,自身职业技能缺乏实践应用性,而我国此类学校在聘用教师这方面依然沿袭的学历本位,也导致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无法进入此类高校教师系统。职业教育和高等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学科特征和学术倾向,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个体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影响了社会对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价值的认同。因此,很多全日制高校附属的继续教育体系逐渐失去其市场的吸引力,而社会中大量短期的职业培训却受到相当的青睐,但基于市场化的短期培训又缺乏个体职业发展的延续性,从某种方面又不能够满足个体对继续教育的需要。据有关调查,很多应届本科生为了谋求更好的工作,纷纷通过社会中再培训机构获得一定职业技术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就业。这一现象不仅仅值得我们学历教育机构的反思,也为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带来一定的启示。因此对于高等继续教育机构来说,如何迎合市场、保证个体职业发展的延续性,关键在于合理优化其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需要从教育者个体需要、职业发展空间、学科发展趋势等三个方面来考虑设置动态的课程群。目前,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学历补偿性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发的行业项目培训课程。通过15家地方本科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课程结构进行调研,发现其学历补偿性课程体系大多是对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计划的压缩,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这个问题目前也得到重视,一部分继续教育学院开始根据市场需要,除了对招生计划进行调整,也开始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和教育者需要,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课程结构优化,即将以理论为主导的课程结构转变为以应用为主导的课程体系,积极委派教师去企业学习,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在学历教育中适当将项目课程纳入其培养体系,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理论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体系要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三、优化课程结构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继续教育论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

上世纪90年代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1条规定:国家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这就确立了终身教育在我国的法律地位。而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也是对终身教育的另一种诠释和解读。而进入新世纪的高校图书馆是全国图书馆中最重要的一支队伍,他们在高校的师生读者与信息资源之间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这就更需要我们图书馆馆员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挖掘自身潜能,提升自身素质,增强业务能力,进而才能为读者提供更优质,贴心,到位的服务。

一、加强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对其的外在要求,更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馆员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应通过各种方式自发进行自我学习,以满足岗位的需求。同时作为高校图书馆来说,其主要任务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阅读学习,和老师的教学科研服务。而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的发展,读者对图书馆馆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馆员如果只靠单一的图书馆、情报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一些上网技能,是远远不能满足师生读者对信息索取要求的。这样一来,继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积极了解本院校的各方面情况及重点学科,加快更新知识结构,扩展知识的广度和深高,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这些都是为学校的师生读者及学校教学科研提供高质量、高标准服务所必须的。

二、实施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向

(一)补充图书馆、情报学以外的其他学科知识。我们在工作中,在专业技术方面,自己总有相对于别人欠缺的地方;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也会吸收各种新的理念和元素,这些都是我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完善地方,需要我们继续学习。(二)拓展知识面。现代职业人员的知识面应该都是多元化的,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计算机基本知识技术,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和自我实践的能力,如观察力、判断力、人际关系沟通及处理能力等。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也应注重知识面的多元化,加强管理学、社会学、科学发展观等知识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三)图书馆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图书馆馆员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除了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外,应该进行各项职业道德教育,使馆员树立“以馆为家”、“以读者为本”的服务意识,培养其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

三、实施继续教育的渠道和方式

(一)实施继续教育的渠道。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还有电视教育、互联网课程,以及国家、省、市图书馆及其它部门组织的学习班、知识讲座等,或是本馆组织的研讨会、业务培训等活动,都是有效的渠道。(二)实施继续教育的形式。可以根据馆内和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如就学习时间来说,可以是长、中、短期培训,或业余、脱产及在职培训;就组织方式来说,可以是单位统一组织的,也可以是个人自行安排的学习;就教学方式来说,可以是系统的讲授,也可以是专题讲座或是现场实践学习等。

四、实施继续教育的障碍

虽说继续教育各行各业都在提,一般也都作为业绩或职称考核的一个内容,但普遍效果不明显,图书馆也是。一般都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图书馆的日常运转一般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图书馆整个部门和馆员本身都无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之外去继续学习。因此,工学的时矛盾成了继续教育的一大障碍。除非正常工作开展不了,图书馆一般很少派馆员去学习。而大多数馆员也都是处在一些借还图书及简单的一些相关管理,即使是一些技术强点的工作,如计算机硬件及专业软件系统维护等,一般也都是一些重复性强的工作,时间久了,会缺少工作和学习的激情,这从而又会加大继续教育实施的困难,从而形成一个慢性的恶性循环。

五、实施继续教育的意义

(一)继续教育是图书馆发展的先决条件。图书馆员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然后运用到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能够保证图书馆先进的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二)继续教育是图书馆潜在社会价值转化为现实社会价值的前提。只有馆员通过继续教育,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有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将图书馆潜在的社会价值转变为现实社会价值。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要发展,离不开现在科技的进步和图书馆馆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在知识经济大潮中,图书馆馆员开展继续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和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作者:徐慧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继续教育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继续教育是指在接受了一定程度正规教育后的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的持续性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日益显现出巨大作用,本文将从继续教育的意义、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知识的急剧膨胀和衰退周期加速。社会劳动者一生只接受一次教育,远不够终身享用,知识经济社会迫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观念。劳动者在一生中可能会从事多种不同的职业,只有不断地接受适应新工作的知识,迅速掌握新技术,才能在市场经济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胜。

(二)提高社会适应性的需要

为提高社会适应性,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应确定为是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补充、更新、拓展和提高上,促使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和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不断给劳动者以新的知识与技能,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竞争环境,这就要求继续教育的内容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以要满足各阶层社会人员的需求。

(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我国的继续教育缺乏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主观能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成本核算概念还没有形成、市场导向机制还没有建立,学校办学与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脱节现象。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化和规范化经济,主张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公平竞争,自主经营,效率优先。就举办继续教育而言,就是要建立市场营销的理念和市场开发的意识。

二、继续教育的现状

(一)对继续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对继续教育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建立有规划、有制度、有组织、有经费、有考核及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的体系,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培训原则。

(二)形成了较完善的管理格局

逐渐形成了以各行业、系统为主管,以高等院校为主体,以各企事业单位和党政、群团体机构为主阵地的继续教育体制,依据有关政策和法规,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改革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三、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不顺

目前,政府统筹、部门负责、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继续教育体制尚未形成,行业或专门协会的参与度不高,企业、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缺乏有效合作,各行业也缺乏对继续教育的明确要求和政策导向、保障措施。这些都客观上造成了继续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二)部分领导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

企事业是继续教育的主体,但一些地区和单位对继续教育仍然存在模糊认识,缺乏应有的敏感性,更缺乏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足够重视,直接导致了继续教育工作的严重滞后。一些领导只重视届内政绩、届内工程,忽视了事业发展的持续性,特别是有的企业领导,为降低近期成本,采取撤并继续教育机构,挤占继续教育基地,压缩继续教育经费的违规行为来提高单位的短期效益,在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只注重人才量的积累,忽视人才质的升华;注重前期学历,轻视后期培训,造成一些人才长期的智力透支,以至于现有知识与能力无法满足事业发展所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三)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对继续教育缺乏认识

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尚未真正树立终身教育、终生学习的观念,对单位安排的培训只是被动应付,存在为了培训而培训的心理。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下部观念还比较陈旧,接受继续教育仅仅是为完成组织培训或轮训任务,完成继续教育的规定学分,以便能评优晋级,他们大多数缺乏对继续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真学习,对继续教育重要性和本人应承担的责任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从主观上导致了继续教育流于形式、收获甚微的后果。

(四)许多人是受机构改革和评职称等外因的影响,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在这种因素的支配下,所学专业跟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不一致现象非常严重,因而就出现了所学非学用。

(五)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继续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

按照有关规定,“继续教育经费由国家、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多渠道解决”。许多地区受财政收入的影响,通常情况F培训费用由单位承担或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甚至有的部门或单位不承担任何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从而加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经济负担,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三、应对措施

(一)企业真正成为继续教育主体

企业是继续教育的主要阵地,是主战场。要围绕企业科研、开发、技术进步、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开展继续教育,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技术创新人才、高素质的营销人才,为企业服务;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开展继续教育。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决定着企业的成败。通过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培训,促进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要围绕企业再就业工程,开展继续教育。再就业工程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继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和职工个人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

(二)积极推进企校结合

企校结合,产学研融合,这是国际继续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充分依靠大学科研条件也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捷径。企校结合、产学研协同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进步,也可使高校在合作中得到发展。要通过各种形式、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攻关,做好重大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工作;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突出高新技术和高技术产业;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使继续教育成为企业生产、科研、教育的结合点。要认真总结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继续教育经验,下大力气研究具体形式和途径,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三)确立继续教育是竞争手段思想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使得当今世界各国间的竞争,演变为以人才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才开发利用的较量。经济竞争,说到底的人才、智力的竞争,学习的竞争。在国外,已把学习培训放在了在世界经济中保持竞争力的高度。在国内,培训开发人才资源已成为国家兴旺发达,生产力高度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对个人来说,继续教育是使自己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原动力,是适应竞争的学习竞赛。谁先学到,谁先掌握,谁就具有赢得胜利的可能,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站得住脚。

(四)加大投入

各级人事部门及各行业主管部门都要积极争取更多的财政投入,同时支持鼓励各企事业单位增加培训经费。在经费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优先保证重点行业、重点产业的培训经费的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不失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

继续教育论文第8篇

(一)继续教育的内涵、意义与特征

继续教育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在终身教育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教育领域,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称:“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根据这一定义和我国国情,我国《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1987)、《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1992)、《国家人事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1995)等正式法规比较一致地认为,继续教育是指以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对象的再教育活动,其实质是对已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在职人员所进行的一种延续性教育。她是面向已结束了初始的学校教育之后走上社会的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导向的教育和非职业导向(即以丰富精神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我国有7.69亿从业劳动者,有2亿左右农村富余劳动者需要逐年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每年还有数以千万计新增和需再就业的劳动者,有1.44亿的老龄人口。为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及社会成员自身发展的要求,广大社会成员对接受一定阶段学校教育后的继续学习有着强烈的需求。这就使得继续教育的任务在我国尤为复杂和艰巨。大力加强和发展继续教育是广大社会成员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素。对于个人来说,继续教育可能是在一个崭新领域内探求技术,或是在某个特殊领域内更新知识或提高技能,还可能是为提高其职业能力而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高层次、追加型的教育。它是指已经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专业及管理人员,为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术水平、创业能力和管理能力,适应本职工作需要、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所进行的、连续性的、各种各样的、非学历教育的总和。继续教育的特征如下:教育对象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育内容具有实用性、教育形式多样性、教育周期短时性、教育时限终身性等。

(二)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

1.继续教育的自身建设亟待加强。随着高校扩招计划的推进,可以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员数量正迅速扩大。由于我国的教育主体为正规教育,继续教育在内部层次的建构、教育目标的设计以及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管理考核、资格认证等自身建设方面多数还处于教学部门自我摸索的阶段,各学校和培训机构在教学方案、课程配置和师资配置中还存在普遍的随机性。此外,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我国对继续教育的投入还比较有限,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经费等多数为自行安排。

2.继续教育的综合评价体系不够完备。当前,教育普遍作为人力资源投资的这种观念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但是我国继续教育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继续教育中名不副实甚至“变相卖证书”的情况时有发生。教育评价是检验和保证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性环节,它的质量控制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授课水平。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继续教育合理有序地竞争,是促进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环节。

3.多样化继续教育格局已经形成,非学历教育培训愈来愈占主导地位。当前,继续教育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从工程技术领域和工程技术人员,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实行分类培训,提高工作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是国外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继续教育的对象广泛、学员所学专业、所在行业、学习内容和办学方式的需求不同,必然要求继续教育朝着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方向发展。教育培训的办学方式设有脱产、半脱产、业余学习或结合课题学习和研究等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学期限也灵活多样。我国教育培训的办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即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专题研讨、专业进修、研究生课程进修、访问学者和科研进修等。实践证明,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机制,为教育培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是改善继续教育效率的重要发展方向。

4.多领域、开放式的合作办学已成大势所趋。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是我国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一个突出优点是企业与高校合作,采取委托、联合、进修、聘请讲授等多种途径,向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事业单位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合作,培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由之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组织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在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经常广泛的相互交流,实行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教育领域发展的主要动向之一,国际继续教育合作是适应当前由国别经济、地区经济向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在当前形势下,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提高阶段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补充,将会率先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5.加强理论研究、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继续教育国际化有效手段。继续教育在世界上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在我国也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对于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无论是国际或国内均很不够。从理论上研究继续教育与政治、经济、科技、学校教育、社会发展的关系,为继续教育的立法、发展规划、课程建设、经济来源、师资建设、执行和组织方式、国际交流等提供依据,使继续教育工作更有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是当前国际继续教育的重要趋向。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已设立国际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杭州站,该站由中国科协和浙江大学及有关企业组成,这是国际继续教育为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服务起点。

(三)英、美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情况

本文选取英、美四所著名高校的继续教育情况做以简要介绍。

1.各所高校都十分重视继续教育和培训,都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和理念。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MIT),其招生录取工作分为三个层次,即本科生(Undergraduate)、研究生(Graduate)和职业高级培训(Professional)。在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定位上,MIT将其锁定在职业培训、高端培训、实用性培训等三个层面,并将培训内容划分为技术、工程和管理等三大领域,旨在促进受培训者在领导力(leader-ship)、实务(practice)和创新(innovation)等方面获得提升。继续教育培训的理念是MIT要使学校的职业培训成为21世纪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让职业人士获得终身教育的机会,同时,要让MIT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用MIT的前沿知识和教学科研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哈佛大学在不断提升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同时,各专业院系积极面向社会开展多层次、多学科的继续教育项目,使哈佛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项目充分满足社会在职人士的需求。斯坦福大学的继续教育定位和理念是:继续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继续教育学生(远程教育学生)与全日制学生具有同等的权利与责任。英国牛津大学的继续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一起被列为英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备受关注。牛津大学继续教育部是该校最大的院系,每年都吸引着15000多人从世界各地前来就读。

2.都有较完备的实施和管理制度及措施。如哈佛大学继续教育管理采用的是以学院为单位的独立管理运营模式,10个学院几乎都有自己的继续教育项目,实行自主管理。斯坦福大学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传输系统,建立与工业、企业紧密结合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会员公司协议制)。牛津大学继续教育部的授课方式采用导师制,倡导辩论式教学;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和远程网上教育模式。课程设置灵活,既有1天学时的短期课程,又有寄宿制的长期课程(时间从2天到10周不等)。

3.各高校对待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重视程度和处理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高校将继续教育看作学校自身办学有机体系的组成部分,如斯坦福大学继续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并赋予继续教育学生(远程教育学生)与全日制学生具有同等的权利与责任。牛津大学专门设立继续教育部,为个人、行业组织和公司提供数百个短期或非全日制课程,以适应个人或社会发展以及职业和技术更新。有的大学则将继续教育当作各个学院的衍生物,由各学院自行处理,例如,MIT职业培训学院(MIT’sProfessionInstitute)并未列在学校的院系设置组织框架表上,其目的是将各院系分散的培训资源整合,便于推广培训项目,同时也便于与其他组织进行培训方面的合作。对于那些开展培训已形成一定规模和自身品牌的院系,则不把其培训项目纳入职业培训学院,而是让其自主开展、自主管理。

(四)我国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情况

1.我国对继续教育的定位。(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继续教育”的内容:一是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二是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三是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化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四是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2)党的“十”报告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2.国内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情况。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于2013年3月11-22日对上海及江苏、浙江、北京等地部分“985”、“211”高校继续(网络)教育学院进行了调研,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根据对各高校走访调研情况,就各高校发展定位、目标等归纳总结如下:(1)各高校均将继续教育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2)各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目标均与大学发展定位相适应。如复旦大学将继续教育工作列入“十二五”规划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逐渐由学历教育为主转向非学历教育为主”。上海交通大学在《大学章程》(讨论稿)中确定“以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适度培养各类在职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要求继续教育学院建设为“与学校地位相符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浙江大学要建设“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一流继续教育学院”。清华大学将继续教育作为“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大学人才培养的三个层次之一”。(3)除了清华大学,各高校均要求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稳定发展学历教育,拓展非学历教育。(4)各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均重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5)部分高校将国家部委、地方设在大学的培训基地由继续教育学院承担。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的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均挂牌在继续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部“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教师远程培训基地设在开放教育学院。(6)非学历教育规模较大的继续教育学院均采用了市场化的发展机制。(7)各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或非学历继续教育均有合作办学存在,如学历教育设立校外办学点,非学历教育进行项目合作等。上述调研的部分高校在继续教育的办学管理体制上,对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都分别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也有设立统一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如清华大学设立教育培训管理处,浙江大学设立继续教育管理处,北京交通大学设立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二、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现状

(一)同济大学非学历教育基本情况

1.培训机构情况。2012年10月,人事处重新整理登记了学校历年发文批准设立的各级组织机构名录,在此基础上,高教研究所整理了其中具有培训功能的机构共27个,同时,经过进一步调研,了解到这些培训机构中由校外部门批准或授权设立的机构共13个,一个过期,一个停办。2.培训情况。2012年全校开办各类培训班233个、培训学员14086人、发放结业证书4841份。按照培训内容的不同,将全部培训班分为干部培训(政府部门委托的培训项目)、技术培训(职业考证、技术课程培训)、涉外培训(由校外办、留学生办批准的项目)、语言培训(外语培训)、其他培训(成人高复班、研究生课程班等)等五大类,全校共有22个单位开展了以上培训工作,各培训单位开展各类培训班的办班统计情况见表1。3.存在的不足。(1)开展培训面不均。全校仅有22个单位开展培训工作,还有相当多的单位没有开展此项工作。且在开展培训的单位中继续教育学院、出国培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德国学术中心,这五个单位培训量占全校总培训人数的74%以上。(2)学科不均。目前,全校开展的干部培训、技术培训主要集中在土木建筑、经济管理类学科,机械、电子、医学、人文学科培训项目较少。(3)高层次人才培训不多,优势学科发挥不明显。

(二)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学基本情况

1.师资方面:目前,同济大学夜大、函授师资450余人,其中:同济大学教师以及从学校相关院系聘请的专业教师314人,外聘教师137人(包括学校退休教师及外校教师)。2.招生方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包括夜大学、函授教育)在校生12000余人。同济大学每年招收的夜大及函授生4500人,网络学院2007年招生12582人,2008年招生11802人,2009年招生9323人,但自2010年2月起网络学院停止招生,如恢复网院招生,计划招生规模控制在每年5000人左右。3.管理方面:学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基本为院系合作模式,即专业课程由专业院系选派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此外,学院在上海地区设有成人教育夜大教学点6个、函授站1个(上海铁路局),在外省市设有函授站4个(南昌、厦门、无锡、银川)。非学历培训教育由学院自行承担,根据培训内容,自主设计培训课程,联系培训师资,组织实施培训过程。4.专业方面:从学院夜大、函授招生专业情况来看,近三年来,专升本招生专业24个,高起本招生专业5个,高起专招生专业11个。其中,本科招生人数占总计划数的88.89%。5.教学资源与形式方面:网络教育主要采用网上课件点播、网上直播、网上答疑、网上作业提交、在线考试等混合教学模式。学院已建设有符合成人教育特点、较为完善的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课程资源库。并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深化改造传统夜大教育和函授教育,在解决学生“工学矛盾”的同时,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传递,为更多、更广的学习者提供便捷、优质的教育资源。目前,学院函授教育基本采用网络教育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夜大教学已采用25门网络教育课件进行教学活动。6.资源建设情况:学院已建成网络教育课件750门,涉及经管类、土建类、机械类、电信类等专业。荣获部级精品课程(网络教育)9门(列全国第一)。2007年:大学物理、高层建筑施工、信息管理2008年:钢结构、建筑结构抗震、工程造价管理2009年:理论力学、动画运动规律2010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另外,社会免费开放课件资源有34门。7.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建设情况:学院以门户网站的形式,面向学院现代远程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所有学生及教师,通过学生学习平台、教学平台、事务处理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即时通信系统以及系统管理平台,提供信息、网上学习环境、网上直播授课、音视频交互答疑、学习状况跟踪、课程资源中心、手机短信教学辅助、教学评估以及学籍管理、教务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教材管理、毕业设计、毕业管理、缴费管理、行政事务流程等管理功能,是学院开展教学与管理活动的重要平台。为便于学生学习、答疑、考试、师生交流等,学院建设了基于3G的移动教学平台、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直播授课系统、基于互联网的实时答疑系统、基于互联网的作业提交系统、基于互联网的在线考试系统、基于互联网的毕业论文(设计)视频答辩系统。

(三)同济大学在职研究生办学情况

据统计,在2010-2012年期间,同济大学在职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其中,单证招生数稳步增长,双证招生数基本持平。办学点逐步扩大,招生专业逐年递增。但各学院发展不平衡。招生总数比较靠前的是经管学院、软件学院、电信学院、汽车学院、土木学院等。其中,在职双证生招生培养方面,经管学院每年稳居第一,占全校双证生招生总数的86%以上。软件学院、汽车学院发展速度较快,在全校的排名逐年上升(见表3)。文科类的院校,法学院比较突出,招收人数逐年递增。但有的学院或部门招生情况很不乐观,有的处于萎缩或零招生状态,绝大部分招生部门为开办双证教育班。

三、继续教育发展战略定位

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是“走市场化道路、创设同济品牌、高端人才服务”。第一,走市场化道路,就是要面向社会的需求,大力发展社会急需的人才培训工作,如职业技能资格培训、职称课程考前辅导、在职硕士学位教育、企事业及政府部门业务培训等。第二,创设同济品牌,就是要充分发挥同济大学的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学科专业资源等优势,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口碑,打造高质量的“同济效应”。第三,高端人才服务,就是要重点开展社会高层次人才的培训,为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提供最新的专门知识研讨、新的管理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与研讨、学科前沿探究等的机会,如行业高级管理人才的短期培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组织出国学习与考察等。

四、继续教育发展目标及规划(2013-2015,2015-2020)

(一)总目标

2012年,同济大学在校接受各级各类继续教育人员总数为21994人,开设继续教育的专业共有40个。到2015年,接受同济大学继续教育的人才数量在2012年的基数上增长40%,举办继续教育的学科或专业数量增加40%;到2020年,接受同济大学继续教育的人才数量力争翻两番,全校举办继续教育的学科或专业达到90%以上,同时形成一套独立、完备、科学的继续教育教学、培训与管理体系。

(二)非学历教育目标

1.扩大招生数量。同济大学2012年开班数233班次,培训人数达14086人,计划到2015年,培训人数增长40%,达到19700多人,到2020年培训人数达到28000多人。2.鼓励学院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目前,同济大学只有22个学院开展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计划到2015年,争取全校35个学院80%以上开办非学历教育培训。到2020年,力争达到全校95%以上的学院开办非学历教育培训。3.技术培训(包括职业考证、技术课程培训)项目占上海市考试院的职称及资格考试项目的95%以上。目前,上海市职业能力技能资格考试项目多达150多种,包括职称考试、职(执)业资格考试、水平认证考试、公务员考试以及其他考试。其中,95%左右的职业技能都与同济大学的学科或专业直接相关,各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或实力开展相关培训。4.策略措施:着重开发市场资源,需要在五大类别(即:干部培训为政府部门委托的培训项目,技术培训为职业考证、技术课程培训,涉外培训为由校外办、留学生办批准的项目,语言培训为外语培训,其他培训为成人高复班、研究生课程班等)的项目培训方面加大对外(上海地区或外省市的企事业及政府部门)宣传、联系、沟通与合作,拓展渠道,尽量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

(三)在职本科学历教育目标

1.稳步扩大招生数量。目前,每年招收夜大及函授生4500人,在校的夜大函授生总数为12000多人。计划到2015年,在校生数达到17000人左右;2020年总数达到34000人。2.稳步扩张和增加教学站点。目前,同济大学在上海地区设有成人教育夜大教学点6个、函授站1个(上海铁路局),在外省市设有函授站4个(南昌、厦门、无锡、银川)。计划上海的教学点向新城区布点,每年新增2个以上。到2015年上海地区达到10个以上,2020年达到30个以上,覆盖全上海市区。在外省市增设函授站,每年递增2个以上,2015年达到10个左右,到2020年达到30个以上,形成一个完善的同济大学函授网络系统。3.扩大招生专业领域。目前,同济大学共设有10大学科门类、35个学院、有74个专业。夜大、函授招生专业共40个(其中:专升本招生专业24个,高起本招生专业5个,高起专招生专业11个),其中,本科招生人数占总计划数的88.89%。为配合同济大学发展“高端”继续教育的战略,今后着重发展本科学历教育。计划到2015年招生专业数增加40%以上,达到40-45个,到2020年增加到95%以上,达到60-70个。4.持续加强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尽快恢复网络学院招生,为保证教学质量、树立同济品牌,适度控制招生人数,第一年招生5000人,计划到2015年招生数增加40%以上,达到7000人左右,到2020年招生数翻两番,达到15000人左右。目前,同济大学网络学院开设了4个本科专业,即“建筑工程与信息技术”、“交通工程与信息技术”、“信息工程”、“法学”,已建成网络教育课件750门,涉及经管类、土建类、机械类、电信类等专业,荣获部级精品课程(网络教育)9门(列全国第一)。计划到2015年,网络学院开设的本科专业达到10个,到2020年,达到35个以上。5.策略措施:着重创设和树立同济品牌。首先,加大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力度;其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同时加强对外宣传、联络与合作。(四)在职研究生发展目标1.积极扩大招生数量。自2010年到2012年三年间,同济大学在职研究生数量分别为2845人、2952人、3408人,每年递增将近10%。其中,双证研究生数量分别为888人、860人、889人。为实现同济大学继续教育“高端”的发展战略,必须大力扩招在职研究生数量。计划到2015年,在职研究生招生数量比2012年增加40%,2015年达到4800人左右;到2020年增加的数量比2012年翻两番,达到6800多人。同时,研究扩大双证研究生数量,计划到2015年,在职双证研究生招生数量比2012年增加40%,达到1200人多人;到2020年达到1800人左右。2.稳步扩大招生专业。目前,同济大学有资格招收在职研究生的专业已经招生的有116个,2010年-2012年实际招生的专业分别为81个、85个、89个,每年递增率达到5%以上。计划自2013年始,每年递增5%,到2015年达到102个专业;到2020年争取达到129个专业。3.策略措施:着力开发高端教育资源。加强和扩大硕士学位的单证教育招生与培训力度,同时积极扩大双证教育。

五、发展举措

(一)聚合学校内外资源,联手打造同济大学继续教育的协作平台

聚合内外资源,积极打造协作平台,主动拓展办学空间,以合作求生存,走多元化、全方位的合作发展之路,需要从五个方面努力:

1.加强同政府部门的合作。切实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主动承接政府推出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为提高党政机关管理效能服务。当前部分高校参与的干部培训(政府项目),就是高校继续教育主动作为政府培训基地,自觉落实政府培养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了自身发展的活力。

2.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对接。深入企事业单位,主动了解它们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大学后继续教育项目,为校企深度合作以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创造条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还能锻炼高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加强与行业协会的接洽。社会对大学后继续教育的需求渐趋理性,对其培训项目逐步从通用型、大众型向行业型、专业型转移,高校继续教育要主动出击,借力行业协会的专业化资源和业内权威,适时开展行业、企业急需的岗位、职业资格培训。

4.加强与其他高校的联姻。不同高校各具特色,通过联合举办大学后继续教育项目,建立起继续教育合作战略联盟,不仅可以取长补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还可以为建设学分的累积与转换、“学分银行”等学习型社会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5.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我国入世后,继续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逆抗的潮流。部分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项目,要主动与国际教育机构合作,有计划地安排学员赴国外进行考察培训,拓宽人才的国际化视野,积累继续教育合作办学的国际经验,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势。

(二)健全机构,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目前,同济大学关于在职继续教育的管理部门或机构分属于三个管理部门,即多管办、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分别管理非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资格培训、学历教育(脱产和函授,本科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了健全同济大学继续教育管理体系,需要对已有的管理部门进行整合,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为此,需把握以下关键因素:

1.根据办学规律,不失时机地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校内政策扶持的力度,从办学实际出发,在内部资源整合、岗位机构设置、办学收入分配等方面进行实质性改革,构筑起机构合理、权责分明、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

2.结合学习特点,坚持不懈地推进特色发展战略。要坚持特色办学吸引生源,甚至根据受训者实际量身定制个性化培训项目,方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受到学习者的青睐。要坚持从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办学理念、师资队伍、体制创新等方面推进特色发展战略,形成本校鲜明的品牌,走特色化办学之路,以特色谋求更大的发展。

3.瞄准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灵活的激励制度。学校要紧盯市场需求,引入市场机制,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对灵活的财务政策,建立相应合理的激励制度,鼓励按实绩和贡献分配,逐步建构起一套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开明开放,更加有利于转型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办学机制。

4.确保质量,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和监督。教育教学质量是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同济大学在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公认的优良成效,可以将这些成果、经验和教训,运用到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结合继续教育的特点,建立具有同济大学特色的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和管理体系。这是创设同济品牌的关键环节。

(三)紧扣市场需求,科学设置继续教育的项目,创造同济品牌效益

建立和创设同济继续教育的品牌,目的就是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这种效益的取得,依赖于社会和市场的接受与认可。而衡量和评价社会与市场认可与接受的评判尺度,就是源源不断的生源。因此,我们应当面向市场,积极开设社会或市场广泛需求的培训班。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1.发挥优势和扶持弱势并举,积极扩展培训面。同时鼓励和扶持弱势学科开展培训工作,努力扩大培训面。全校仅有22个单位开展培训工作,还有相当多的单位没有开展此项工作,机械、电子、医学、人文学科培训项目较少。鼓励通过科研项目带动培训工作。这就需要同济大学出台系列政策,并对弱势学科加以倾斜。

2.引入职业技能资格考证点,扩大学校的知名度。目前,国家或上海市职业技能资格考试项目有150多种,这是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为此,可以选择具有市场认可度高,且同济大学具有学科背景的职业资格考试,积极争取在校设立考试点,并据此开展系列培训工作,既可以拓展市场空间,又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3.对现有优势培训项目,如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同济大学城市建设干部培训中心(建筑与城规学院)所开设“全国城建领导干部培训班”,开展培训课程建设,使培训课程系列化、标准化,进一步凸显同济大学的品牌特色。

(四)搞好服务,举办多种形式干部培训班,积极拓展高端人才培训工作

1.积极做好干部培训及服务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走出去了解外面的情况、学习先进理论和经验,逐渐成为干部培养和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全国各地各行业、各层次的干部培训需求巨大,而且这些人员的背后往往蕴藏着巨大的资源或市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同济大学的教学、就业、声誉等。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或强势专业,如土木建筑、环境、汽车等,鼓励做大、做强,为社会上有需求的干部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争取中央部委在同济大学设立干部培训中心。同时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让他们感到来同济大学学习培训既安心、舒心,又学有所获、不虚此行。

2.努力做好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由于工作竞争、就业压力等因素,专业学位的在职研究生教育的社会需求十分旺盛。同时,希望攻读专业学位的人士,通常都具有几年的工作和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和技能,渴望再次进入高等学府进一步深造,既期望在理论方面有所提升,又希望在解决工作或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得到更好的答案。为此,我们需要提供适用的专业、优良的教学质量,以及优质的教育服务,使广大攻读专业学位的人士觉得学有所获、物有所值,经过几年的再次进入高校接受教育,对于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事业的发展等都有所帮助。

继续教育论文第9篇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经济发展“两个转变”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现代会计必须随之转轨变型,由报账型向管理型、决策性转变;由事后型向事前型、事中、事后全过程转变;由被动型向能动型、自主型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高科技、网络化、规范化转变。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不断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是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企业改革、会计主体变化对提高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的必然要求。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其基本思路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形式多样化,会计主体多元化,在企业错综复杂、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①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对时局变化的高度敏锐性,感悟时局变化对企业财会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及程序,要加强学习,坚持方向,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②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市场经济综尚超前和创机关报、竞争和法制,更体现了风险与效益对等的根本法则,归根到底市场竞争是产品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这一些均有赖于国民教育和不断学习。

③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新技术知识,较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④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刻苦学习,廉洁奉公,团结协作。

3.扭转我国会计队伍落后状况的现实要求。财政部长项怀诚指出,当前会计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二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三是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整体素质,实行强制的定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的不利局面。

4.深化会计教育改革,与国际会计教育接轨的时代要求。利用现代科技的远程继续教育形式,能扩大教育规模,甚至形成教育产业,减少国家投资,解决工学矛盾;实现的人智能最大化,使高科技技术手段成为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的自我奋斗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使学习成为不断探索的动力源泉。更利于教育普遍化,如持续教育、终身教育、持续专业教育、教育深化、非传统教育、成人教育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教育为基础,扩大人才培训的贡献率,实现劳动者知识化和学习终身化。

二、会计继续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严要求。财政部颁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学习内容、学时由财政部会计司拟订,具体实施由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批准认可的学校、单位组织开展,其运作格局是由培训单位培训,由各级财政部门发证,每个会计人员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若连续二、三年未参加,将在资格考试、会计证年检、评先表模等方面予以惩诫,直至吊销会计证,清理出会计队伍。

2.在职性,层次性。会计继续教育,根据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职称)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按文化学习、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划分。

3.大量性,大规模。我国有1200万会计人员,一个县一般也有一千多名会计人员,要在两三年之内全部轮训一遍,无论是会计人员数还是培训工作量都是大规模性的,是史无前例的。

4.长期性,循环性。会计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循环性工作,不但在工作上要循序渐进,循环往复,持之以恒,而且在培训师资、教材、场地、质量、制度及管理,应长计划,短安排,综合配套。

5.新颖性、专业化。一是工作新和专,继续教育在西方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却是一项新工作,尚无经验可寻。一是内容新和专,要向会计知识更新为主内容的技能操作方向转化。

6.开放性,实用性。会计继续教育以自学为主,培训为辅;以专门培训为主,其他学习形式为辅。既可以是读学位拿文凭,也可以为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既可以是拿会计证、会计电算证,也可以搞会计学术课题研究,还可以为考注册会计师;既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半工半读,长期性与短时性相结合,属于开放型学习模式7.社会性、服务性。坚持以属地原则为主,级别管理为辅的原则。一般地,高级培训权限在中央、省里,中级培训权限在地市一级,初级培训在县里,按财政、财务管理体制的属地原则培训。在培训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咨询,解决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会计服务水平。

8.现代性、多形式。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一般有:

①函授学习;

②电话会议形式学习;

③有线电视形式的学习;

④电教录像形式学习;

⑤卫星传授电视接收形式的学习;

⑥计算机为主的学习;

⑦网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

尤其是“以网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标志。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艰巨性和紧迫性,树立为广大会计人员服务的思想,立足基层,筹划未来,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检查督促,保证质量。

1.大力宣传,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入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

2.明确主体,形式多样。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的机关是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培训以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为依托,发挥其它部门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学习,有自学、有培训;可自己组织,也可委托办班;有函授、电教、录像,也可课堂讲授、网络查询、实地演练;可集中上来,也可分片下去等等。

3.分别层次,分清职能。分期分批,分行业分系统,区别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会计部门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提出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规划和培训要求;

②制定培训单位的资格审查标准;

③会同具体培训单位,制定教救灾计划、收费标准,并指定教材;

④检查和监督培训单位的培训质量。

4.围绕主题,规划目标。

5.坚持原则,加强管理。

①严格许可证制。

②坚守师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