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8:29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是发扬和传承中国汉语言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满足新课标的要求,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提高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学习课本教材外,还应该适当地结合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实现课堂知识在课外阅读中的灵活应用。

一、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的价值

在语文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中都有一个清晰的主题,因此,在对每一个主题进行学习的时候应当配置一个相同的阅读主题。比如,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教材中,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了八个主题,包括祖国在我心中、感受自然、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人与动物等。这样一来,就有助于教师开展以语文教材为中心的课题学习,以教材的编排为基础提炼出教材阅读的主题,然后将阅读的主题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并适当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引导,最终实现将课堂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中的目标。

二、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的教学策略

1.把握课文主题以及中心思想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无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对课文的无法理解和吸收。因此,在主题式阅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经典文章进行分析和总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主题的课文进行归纳和总结。比如,在教材中,以亲情为主题的课文有《地震中的父与子》《我与地坛》等,以爱国为主题的课文有《我们爱祖国》《狼牙山五壮士》等。通过对不同主题的文章的分类,学生可以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进一步的学习和分析中,学生就可以更好地把握住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通过融合情景挖掘文章的主要情感

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无法理解文章的主要感情和思想,主要是因为学生无法彻底掌握文章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的修辞手法经常会赋予某些词抽象的意义,使其脱离了原本的意思。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营造特殊的情景帮助学生挖掘文章所表达的主要感情。例如,在《草原》这篇文章中,出现了许多描写草原的比喻句。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草原的图片或者教学视频,通过这些教学辅助工具来描述草原的生机勃勃。再比如,当学习《扁鹊治病》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模拟蔡桓公与扁鹊见面的所有场景,把两千年前的故事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文章含义的理解。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模式的运用,一方面提升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高效的阅读方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应用探讨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教育逐渐的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提升学生自身素质能力为基础,开展一些特色的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阅读教学,在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文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该种语文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为此,下文就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教师的主导性过大

小学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基础课程。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以自主阅读学习的方式并不是教师不理会学生学习在文本阅读中所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处理。而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对学生阅读思考的引导,提升学生的阅读经验。但是目前,在众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当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片段,教师只是帮助学生理解,不能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教师以自己的文意理解代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性思考。

2.自主阅读内容不合理

自主阅读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是制约着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很多教师认为,将教学内容无限延伸,增加课堂教学的内容才能够,提升学生能力。教师在文本阅读教学之余向学生布置很多课后阅读文本,这种形式固然很好,但是在实际的课程布置中,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课程布置,盲目的阅读延伸性教学,只能使得学生陷入思考中的困境。课堂延伸并没有错,但是课堂延伸需要以学生文意掌握为基础,逐层深入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不是将学生带入到思维的混乱中,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二、提升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策略

1.自主讨论教学形式

【教学准备】:在进行文本自主讨论之前,首先教师需要在班级中营造轻松的讨论环境,实现自主讨论的主要方式有三个环节,分别为:前期准备、讨论实施、讨论检查以及评估等。讨论环境的营造,关系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以及学习成果,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实现文本情境讨论。

【教学实施】:进行文本自主阅读之前,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所要自主学习的文章题目,并向学生抛出以下问题:1)看到文章标题,你想到了什么?说说看。2)你认为这篇文章会写一些什么?3)你认为文章接下来会发生什么?4)接下来给同学们 10分钟时间,将这个小故事阅读完,然后进行问题讨论。在教师设置出以下问题,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进行文本阅读,在实际的阅读环节中,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实现文本信息的即时性讨论。教师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学生阅读体验的优化,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阅读行为的优势。在实际的讨论环节中,可以以同桌为一组进行问题讨论,然后在班级中进行组与组之间的问题讨论。在学生进行问题讨论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文章细节,并大胆提出文章质疑。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环节中检验学生是否在自主阅读以及阅读讨论中领悟了文章内涵。教师通过教学评价的形式,鼓励学生对文本阅读前对问题的回答,并实现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在学生的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口语叙述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适当的教学评价能够有效增加学生参与自主阅读的活动中,是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之笔。

2.以主题阅读形式实现自主阅读

增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在阅读课堂上实现主题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下文通过开展“感恩父母主题教学”以及“热爱自然”为例,进行文本教学创新。

(1)“感恩父母主题教学”自主阅读教学实例

【课堂导入】:“同学们,感恩是生活中永恒的话题,感恩自然为我们提供生活环境,感恩父母给我们生命。我们都知道最爱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那么问问你自己你学会感恩父母了吗?父母对我们的关爱是世界上最伟大与无私的爱,今天我们以感恩父母主题阅读活动,看看作者笔下的父母之爱”

【课堂实施】:教师通过对主题教学的引入,引入文本《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的阅读教学。在主题活动中,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班级中学生与家长的合影,并引导学生讲述与父母之间的故事。然后给学生时间进行文本阅读,鼓励学生将文本中的内容提炼出来。

(2)“热爱自然”自主阅读教实例

【教学目标】:以热爱自然的主题活动开展,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场景的讨论,拉近学生与自然景观的距离,在作者的思想带动下实现文本自主阅读。

【课堂导入】: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自然中生长着很多种的植物,我们要学会热爱自然,在自然中发现美好的事物。同学们,请问自然界中这么多种类的植物中有没有你喜欢的植物呢?下面我们跟着作者的思路,来看看他喜欢《荷花》是怎么样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文字理解能力的基础环节,但是在很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师不能重视到学生在文本中的自我思考,一味的拓展讲解,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此,本文针对实际教学现状,以文本自主讨论的形式以及文本主题教学形式,提出提升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潇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何晓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讨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第3篇

【关键词】人际功能;语气;情态:评价;专八阅读

作为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阅读理解在专业八级的测试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该部分的得分直接影响到整个考试的成败。阅读理解是指综合运用词汇、语法、语篇、修辞、语用等语言知识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综合知识主动积极的获取信息、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要手段,属于接收、吸纳性的心智技能。

1、人际功能理论的应用

人际功能是功能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语篇分析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本文拟人际功能来分析T酬8的阅读语篇。Hallidq认为,人际功能的主要体现形式是语气(mood)系统和情态(modal时)系统,表现为语言的互动性、评价性和认知性。Manin在Haniday的人际功能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评价系统理论,进一步扩宽了人际功能理论的框架,极大地丰富了人际意义。本文将以HalIid碍的人际功能理论和Martin的评价系统理论为指导来分析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的2009英语专业8级考试全真试卷。

2、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阅读理解简介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4年版),要求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应能读懂一般英美报纸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英语国家出版的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能分析上述题材文章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方法,并能在阅读中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专业八级英语测试阅读部分由数篇涉及社会、文化、科技、经济、日常知识、人物传记等方面的阅读材料组成,每篇材料后面有若干小题;题型采用多项选择题,选一最佳答案;体裁大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描写文、议论文、广告、说明书、图表等形式。测试形式主要包括:词义理解题;理解认定事实题;归纳概括题;推理判断题。

3、影响专业八级阅读理解能力因素

英语阅读水平与阅读解题能力呈正相关关系,TEMS阅读能力代表了英语阅读的高水平。英语阅读水平与英语表达知识、表达能力及相关的母语能力无直接关系,而是受制于英语理解知识及理解技能,并与图式结构有关。在英语理解知识中,领会词汇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充足的词汇量,才有可能读懂文本,词汇量越大,阅读水平就越高。英语领会语篇知识指关于英语语法及词汇衔接与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对阅读理解影响也很大,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上下文的关系与意义,更好地把握文章发展的思路,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意图。语篇知识与阅读理解水平呈正相关。英语领会语法知识指对时态、语态、语法、非谓语动词、一致、倒装、句型结构等影响语义表达的语言形式规律的了解。英语理解技能包括泛读理解技能、评判理解技能,前者指快速捕捉信息的技能,包括达到规定阅读速度所必须掌握的视线移动技巧、快速找到关键词、主题句及上下文线索、确定文段中心等规律;后者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如事实标准、是非标准、语法和篇章规则、修辞原则等,对文本的各方面作出判断和评定。英语理解技能还包括推理与含意理解技能。推理指阅读过程中进行意义探究,包含阅读目标假设、连贯假设、解释假设,阅读过程中的即时推理包括前因推理及主题推理等。含意理解指解读文本中的语句没有明确表达但又确为语言单位的音、形或义所承载的意思,即破解由语句暗示出来的言词之外的意思、含意可寄寓于词、句、篇中,既有语义性含意,也有语用性含意,其产生方式可有跳跃、间接、借代、各种修辞方式及典故等,其解读方法因具体情况而异。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TEMS所选文段体裁多样化,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新闻文体等,难度相当于美国《时代》周刊或《纽约时报》上的社论、政论和书评,或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原著。因此,文本必然涉及到较高难度的语法现象,如多重复句、由词汇或句法引起的岐义句、虚拟语气、地道表达法的非人称主语句等等。阅读者如果只熟悉常规的一般性语法现象,遇到这些难句时必然难以在规定阅读速度下弄懂其意思,影响理解。

4、专业八级阅读理解基本技能

要提高阅读能力,平时不仅要多读,而且内容要广泛。大量阅读是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知识的过程,也是了解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一个人拥有的英语知识和各个领域的知识越丰富,对所读文章的理解就越深刻,阅读的速度也越快。除此之外,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4.1预测的能力。预测是指读者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或提供的线索,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预测文章下文可能出现的内容以及文章可能的发展方向。英语的信号词、文章的标题及内文的小标题都是预测的重要线索。

4.2寻读(scanning)的能力。寻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忽略不相关或次要的内容,目的是在指定的阅读材料中查找出某特定事实或具体细节信息,是做事实题、细节题的主要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阅读考生需首先熟悉问题已明确查找对象,带着问题进行寻读,有的放矢,利用文中有关线索、暗示和关键词,以最快速度寻得所需的某个细节,一旦找到所需信息,应立即停止。在寻找特定信息、寻找具体事实、寻找答题所需内容时都要用到这种方法。

4.3略读(skimming)的能力。略读是指快速浏览特定材料,了解大意,找出中心思想。略读时重点应放在文章的大意上,可忽略各种细节,甚至部分句子和段落。阅读时要善于利用材料中的提示,如文章标题、副标题、以及篇章连接手段和行文中的信息词(signal word)还应特别注意文章的首段、尾段及每段的首句和结尾句。略读的关键是增加眼跳的幅度,高度集中注意力,努力捕捉那些能引起注意或者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在练习中应进行有意识地训练以提高略读速度和效率。

5、结语

英语专业八级测试中的阅读部分因难度高、题量大而成为影响考生八级通过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英语阅读的解题能力由英语阅读水平决定,而英语阅读水平则取决于英语理解知识、理解技能及图式结构。八级阅读的制约因素在于六级以上的词汇童、高层次的阅读策略及背景知识的广泛程度。针对学生现状与八级阅读要求的差距,只有既进行强化答题能力训练,又抓好系统化的全面拓展阅读能力培养,才能真正促进教学、提高八级通过率。

【参考文献】

[1]叶碧霞.英语专业八级阅读水平的制约因素及训练对策[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学;自主阅读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应该处于一个核心位置,传统的阅读越来越不能适应新课改的形势,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来顺应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阅读难度和阅读速度是新课改下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测评的一个标准,也是今后高考考核的方向。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自主阅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帮助很大,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必将成为今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新课改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

新课改实施以来,大多数英语教师已经认识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也在试着对自己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大家都意识到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那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具体如何呢?

1.重语法轻阅读教学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仍存在老师先进行阅读然后详细地、透彻地讲解,尤其是对英语语法的分析可谓面面俱到,唯恐学生不能掌握。这样的课堂学生缺乏主动性,处于被灌输状态,学生的自主性阅读不能引起重视,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抵触心理。

2.面临升学压力时间紧

面对升学压力,很多教师对待阅读材料不是精讲细练就是简单处理答案。英语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本为主,其余的基本是试卷的阅读练习题。为数不少的教师都忽视课外阅读的练习,忽视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慢慢的学生就失去阅读的能力。另外,教师在课堂占用大部分时间讲解,学生阅读时间很少,课下又有大量的练习题需要完成,学生忙于应付这些,根本没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所以,学生的阅读量都少得可怜。

二、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自主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新课改对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促使“自主阅读”教学成为必然

高中英语新课标设定了英语课程目标,即以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难度和阅读速度是新课改下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测评的一个标准,而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所以,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把它作为今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

2.高考方向的改变促使“自主阅读”教学成为必然

此外,笔者对2007年以来的高考试卷中阅读理解题进行了研究,发现该题型的词汇量在增加,难度也在逐渐提高。可见,高考对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阅读速度、阅读量和阅读难度都成为高考考核的方向,这就要求高中学生要增加英语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和增大难度。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自主阅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帮助很大,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必将成为今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

三、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自主阅读”教学实践

笔者在进行高中英语“自主阅读”教学时采用了“先预读―设定问题―细读―自主解决问题―通读全文”的方法。预读就是先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大意,然后教师设定一定问题,学生自己通过一定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了解文章的观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关系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人教版高二(下)“The Merchant Of Venice”一文时,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略读,然后给学生设定疑问:“Isn’t it legal for Shylock to ask Antonio to pay for the money?”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再次阅读,我提示学生可以自由分成两组以辩论的形式解决问题,我给了学生一晚上查找资料的时间,再上课时我发现学生各司其职,有的从网上下载了材料,有的抓住了课文中的细节,甚至还有人把相关的法律条文翻译成英文。辩论时我让几个同学做评委。整堂课双方用英语搏杀十分惨烈,辩论状态极佳,辩论场许多“铁齿铜牙”现身,直到下课精彩辩论还让人回味。通过辩论,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观点、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关系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起来更卖力了。

英语“自主阅读”教学模式只是本人在新课标教学中的实践。如何完善英语“自主阅读”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使之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还有待于今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现。

参考文献:

[1]袁晓峰.阅读是教育的核心[J].人民教育,2009(41):577.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第5篇

关键词:图式理论;kwl 策略;大学泰语;阅读教学

一、引言

随着中泰两国各领域合作的密切加强,社会上也加大了对泰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这种情况下,各所高校都相继开设了泰语教学课程。而在泰语教学中,阅读又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效率的泰语阅读不仅能够有利于学习与教学效果的提升,而且还能够对泰国的人文历史、经济贸易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加强理解。不过,笔者通过对当前大理大学泰语专业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调研后发现,其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存在着一系列明显的问题。因此,在现代大学泰语阅读课上,老师们应吸取教训,转变传统的授课观念,积极改变自己在阅读课中的角色,继而促进大学泰语阅读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当前大学泰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及现状

1.提高泰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泰语阅读是获取相关泰国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泰语学习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在泰语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积累词汇和扩大词汇量的有效途径,是泰语听、说、写、译能力培养必不可缺的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泰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课程,然而,泰语和英语有所不同,英语是在初高中甚至小学就开始接触,有较长的时间学习和巩固,而泰语是在大学时才开始接触,属于泰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对于泰语初学者而言,要想做到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就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传统泰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本文主要基于大理大学泰语专业《泰语阅读》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其采用的传统泰语阅读教学主要存在教学模式问题、词汇问题、理解问题以及阅读速度问题等:

(1)以教师为中心的落后教学模式,互动少。传统泰语阅读教学多数以典型的“自下而上”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模式认为阅读过程应从最小的语言单位入手,如词汇,句子结构,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单词辨识到短语句子理解,乃至最后对阅读内容的判断。而且整个泛读课堂教学泛滥着教师的独裁,没有讨论,很少的信息反馈和师生互动,学生对课文印象不深刻。

(2)词汇问题。泰语阅读中涉及大量词汇,词汇构成了句子与文章,因此,词汇的积累是阅读的保障与基础,词汇的积累要包括拼写、意义、读音与用法,但在高校,学生对泰语的学习处于初级阶段,未曾对其有所了解与掌握,因此作为初学者,学生的词汇基础较弱,词汇量有限,从而不能顺利地开展泰语阅读教学,同时也影响着学生阅读的效果。

(3)理解问题。学生缺乏主动参与阅读材料的语言环境,对词汇及语法记忆也不牢固, 结果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真正提高。具体来说,泰语词汇有着不同的意义,但学生在词汇积累过程中,可能仅是记住了其中一种意义。但在文章阅读时,对词汇意义掌握得不全面,将使学生不能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制约着学生阅读的效果,影响着阅读教学的开展。一方面学生对句子不能有着更好的理解,难以掌握泰语句法的特点,以至于出现了错误的理解;二是学生将目光更多地放在了对单句的理解之上,而忽视了文章的主题思想,难以掌握文章的内部联系;三是,部分学生对泰国的历史、文化、风俗等不了解,也制约着阅读的效果。

(4)阅读问题。高校学生在阅读时有诸多不良习惯,如点读、回读等,制约学生阅读速度的提升,同时教学也不能顺利开展。

三、基于图式理论的kwl 策略相关分析

1.图式理论

KWL策略的理论依据为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康德于1781年提出的图式理论。他认为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用于理解、解释心理活动过程的一种理论模式。人的大脑中存在纯概念的东西,图式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1932年,人工智能学家F.C.Bartlett把图式定义为人们过去的经历在大脑中的动态组织,并将图式概念运用到记忆和知识结构的研究中,图式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80年和1983年,人工智能学家D.E.Rumehart和P.L.Carrel又分别把该理论进一步加以完善并将其运用到外语教学中,用于解释外语学习和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1985年,由于人工智能科学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J.Anderson等人把图式理论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部分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图式理论认为,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是无意义的,它只用于指导听众和读者如何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恢复或构成新的知识。阅读中,或者是因为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不足,致使学生难以激活头脑中的相关图式知识,或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图适量的不足,存在文化差异、学科差异等,还不具备基本的可激活图式。

2.基于图式理论的kwl 策略

图式实际上就是各种各样的知识(语言知识、历史知识或某种专业知识)在大脑中的存储单位,图式的总和即是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即通常所说的背景知识。加强学生的背景知识,建立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图式理论的精髓所在。基于这种理论,Ogle于1986年提出了一种指导阅读的策略,即KWL阅读策略。启发和建立学生的背景知识既是阅读前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是写作活动前的关键环节,它决定着最终阅读理解的质量。

3.大学泰语教学中kwl 策略的应用可行性

KWL 是一种有效的图表阅读策略,通过图表的引导,学生在阅读前,大脑会自动刺激学生已有的关于话题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通过提问等活动,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师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显得更为活跃。此外,KWL 阅读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未知的知识进行展望,结合已知的背景知识进行积极思维,找到明确的学习方向,提高泰语阅读效率。最重要的是,老师很尊重每个学生个体,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解决了许多中国学生在学习泰语时常常羞于开口、担心犯错被老师和同学笑话、保持沉默、不主动参加课堂活动的老大难问题。

四、基于图式理论的kwl 策略在大学泰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在基于图式理论的kwl 策略在大学泰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授课思想,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和诠释,也即是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图示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同时,教师还可以依据图式理论,遵循KWL 图示的指导,帮助学生激活大脑中原有的图式,并试图建立各种不同的新图式。通过传授KWL 这种新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来说,在大学泰语阅读教学中,基于图式理论的kwl 策略的主要实施步骤主要如下所示:

a.创建KWL 图表。教师在黑板或投影屏幕上创建KWL图表,同时向学生解释这张KWL 图表的用途,即K=what I know(已经掌握的主题内容知识),W=what I want to know(希望学习的主题内容),L=what I learned(获得的新知识和新内容)。接着,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空白的KWL 图表或者让学生用一张空白纸画一个KWL 图表,以便记录文章的相关信息。

b. K栏学习。教师要求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大脑风暴”,即讨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词语、术语和短语等,并把这些信息逐一记录在K栏。让学生进一步讨论他们填写在K栏的内容。在这个步骤中,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些提示,如:

提出一些有助于学生进行“大脑风暴”的问题。有时候,学生需要一些提示,教师可以用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如: _________(谈谈与主题相关的现有知识。)

鼓励学生解释这些内容的相关性。对于一些比较陌生或比较难的阅读主题,教师的关联性启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内容。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c.W栏学习。询问学生对学习主题最迫切要了解的是那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把这些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记录在W栏。教师可以换另一种方式来促进学生提出更多的观点问题并记录在W 栏。如果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到困难时,如学生一时回答不出

(关于话题,想获取什么知识?)这个问题时,他们有可能干脆直接回答 ?????(没有),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的方式进行提问,如(预习后你认为能够从话题中学到些什么?)

d.在W栏中适当增加一些与文章主题高度相关的问题。由于受到人生观、知识面和语言能力等原因所限,学生有时候提出的问题可能偏离文章主题,这时需要教师通过呈现问题进行引导,但要注意W 栏中所列的问题大部分应该由学生提出的,教师的提问只是个辅助。

e.让学生通读全文,并在阅读过程中找出W栏所列问题的答案。

f. L栏学习。学生可以在整篇课文阅读过程中或后填写L栏。教师可以:

让学生回答W栏问题,鼓励他们在L 栏中写下感兴趣的内容。为了区分问题的答案和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在L栏中对相关信息做记号以示区分。例如,他们可以在K栏中有关问题的信息打勾,在感兴趣的内容旁打星号。

让学生利用其它信息资源找到W栏所列问题的答案。有时候课文里没有相应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查课外参考书等方式找到答案。

组织学生讨论在L栏中所记录的信息。

鼓励学生对于W栏已经记录,但在课文中没有找到相应答案的问题进行扩展研究。

4.基于图式理论的kwl 策略在大学泰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及保障措施

根据图式理论,把KWL阅读策略引入大学泰语阅读教学中。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较,基于图示理论的KWL,使得学习环境比较轻松,更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信心。最重要的是,老师很尊重每个学生个体,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解决了许多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常常羞于开口、担心犯错被老师和同学笑话、保持沉默、不主动参加课堂活动的老大难问题。实践证明,KWL 的整个读写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围绕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求知欲展开。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启发式思维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快乐地学习,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终身独立学习自自主学习的能力的目的。

五、结语

总之,在大学泰语阅读教学中运用基于图式理论的KWL策略,能够建立和启发学生的背景知识并建立阅读目的,继而促进他们对阅读速度以及全文的把握,以进一步提升泰语教学的水平,值得在同类的高校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Ogle, D.M.. K-W-L: A teaching model that develops active reading of expository text. Reading Teacher, 1986(39):564-570.

[2] Adams M J. Models of Reading [ A] . J Le Ney. Language and Comprehension[ C] . North 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 67.

[3] 李平.从图式论看阅读前导对中国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作用――一份实验报告. 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5).

[4]陈春梅,梁雪婷.非专业学生的泰语教学探析――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04:143-146.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第6篇

近十年经过广大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我国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主要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

(一)论著方面:黄良著的《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2004)、曹明海著的《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2005)、潘纪平著的《语文审美教育概论》(2005)、韦志成著的《语文课程教育学》(2005)、张弛著的《语文教育人文论》(2006)、朱绍禹著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7)、曹明海著的《语文陶冶性教学性》(2007)、王尚文著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2007)、翟京华著的《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与审美教育:走向智慧语文的思考与实践》(2010)、李剑著的《教育审美和教育批判》(2011)等。

(二)论文方面:近十年有关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论文很多,笔者在知网中输入“语文阅读审美教育”检索后有6000篇文章,从2004年到2014年成增长趋势。包括:曹爱明的《中学语文审美式阅读教学探究》(2004)、刘国敏的《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2006)、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7)、张英的《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8)、杨莉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2009)、杨进红的《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2010)、沈云振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施教策略探究》(2011)、贾文娟的《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3)等。此外,各类期刊也刊载了很多有关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四百多篇。包括:任炜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2006)、杨萍的《论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性》(2006)、孙杰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2009)、薛猛和高丰的《审美理智主义视野下审美教育的特性及态度分析——以阅读教学为例》(2011)、雷鹄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11)等。

二、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内容简述

杨进红在《语文阅读审美体验研究》中提出:1.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审美体验视野;2.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生成;3.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多重互动;4.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审美视域的融合。刘卫红在《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中则创造性的提出:审美性阅读的特征即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创造性;审美阅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语音字形层面、语义层面、意蕴层面;在如何设计审美性阅读教学上提出: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感知的获得、审美体验的展开、审美创造的实现。秦春蓉老师曾在《怎样在阅读中感受美》一文中提出审美感受力的前提在于发现美,而发现美就必须具有感受课文的灵敏性和统摄力。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感受作者情感的桥梁和渠道,所以要提高阅读审美感受还须加强美读的训练。文中表明在阅读中把自然、社会、心灵的感受融为一体从而感受到美的观点详尽地阐释了阅读中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审美能力的措施。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问卷得出中学语文阅读课存在的问题有:1.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学习兴趣不高;2.语文阅读课服务高考、重在使用;3.阅读课上老师注重讲解分析,忽视学生的独特感悟;4.教师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忽视阅读能力培养;5.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情调单一等。她也提出了原因:1.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后果;2.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3.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4.对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标准》理解、重视不够。在《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李月梅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有:1.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强化审美能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4.在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思路是:发现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的问题,进而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内容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上即施教者、受教者、教材等主要教学构成要素对自己角色定位不够,没有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从而造成了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三、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缺憾

(一)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很多研究成果仅停留在摘抄、诠释方针政策和新课标层面上,缺乏在实践层面上的实现条件、操作保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开展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首先要深入教育第一线、其次要有层次性,采取实地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真正深入一线的研究并不多,即便深入一线做问卷调查的也仅仅是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一个学校的调查研究,缺乏层次性。

(二)研究内容有待拓展很多研究仍没有摆脱以传授知识和应对考试为中心的目标上,此外研究主体大多在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高考的指挥棒更加显性化。虽然强调“一纲多本”,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有些教学篇目远离学生的生活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审美体验了。

(三)研究体系有待整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脱节,很多理论难以付诸实践,理论建构空洞,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而有些理论研究因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而只能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因而,我们的研究应该突破理论——实践单线条的体系上,整合成理论——实践——理论的三维体系。四、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发展趋势展望语文阅读审美教育,在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有着极为重要的定位,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笔者发现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在语文阅读审美教育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在此笔者对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些许展望:

1.加强对阅读审美教育理论基础的探讨,进一步深化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评价机制。语文阅读审美评价分为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课内评价是指教师多角度、多方位对学生的课堂回答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测验的形式进行课内评价,当然要注意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课外评价是指学生在课外定期参加阅读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鉴赏水平、阅读兴趣进行评价。

2.加强教师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督促教师自觉形成审美教育理念。改变以往教学对教参的依赖,改变讲解式被动阅读方式,教师主动实践审美体验变被动阅读为创造性、主动性阅读,进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模式;3.加强阅读教学主体间交往的多元融合。深入阅读内部,促进师生、文本间的多重审美互动走向理解和交流,进而在对话阅读中形成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审美的火花。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第7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报刊阅读教学 英语报刊特点 报刊阅读方式

一、引言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其熟练掌握英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英语阅读的指导,培养其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他们内在的需求。新课标对高中学生英语学科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篇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具备语篇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逻辑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增强阅读量和扩大记词汇量等;还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贯通。同时,新课标还要求达到高中英语六级水平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8万词以上,七级应达到23万词以上,八级应达到30万词以上。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要达到这样一种课外阅读量光靠英语课本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教学资源,例如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网络资源以及报刊杂志等。相比较而言,英语报刊杂志以其获取便捷、成本低廉、操作使用方便而成为教科书以外的教学资源之首选。笔者在英语教学中辅助使用了《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一版》。

二、英语报刊的特点

英语报刊内容新颖、关注时事热点、紧跟时代步伐。报刊内容广泛,体裁多样,一般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娱乐等方面,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其词汇量、丰富其语言知识。而且英语报刊语言地道,很多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紧扣学生心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英语报刊语言难易适中,大多数的报刊都设立了各种版别,可供不同英语水平层次的人阅读,如《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英语辅导报》等相应地设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各年级的版别,符合了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需求。

三、报刊阅读方式

1. 课堂上集中阅读

每周利用一课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集体阅读。学生刚开始可能不习惯于用英语来获取自己关注的信息,也不熟悉英语报刊文章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因此,在高一起始阶段有必要采用在课堂上集中阅读英语报刊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阅读英文报刊。

以下是笔者使用《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进行英语报刊教学的一些做法。在报刊阅读课上,教师应精心挑选文章,可结合当前所学课文,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并认识到阅读的意义和价值。但同时,所选材料又必须作为课本内容的延伸,以弥补课本材料的不足,进而实现课内外知识的融汇和扩展。然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则是引导者,学生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促进听、说、写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应首先进行报刊阅读策略指导,让学生尽早接受阅读技巧的培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应教会学生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如阅读记叙文时,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等;阅读应用文、说明文及科普文章时,应注意找到文章各段落的主题句、文章的逻辑关系等;阅读议论文则应注意作者的观点、找到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对于一些文章,可指导学生采取整体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只浏览文章的标题和图片,对文章进行粗略和整体的理解。阅读新闻报道时要求学生带着5个W(即,who, what, when, where和how)去阅读,边读边自己回答问题。问题弄清楚了,文章也就基本读懂了。在阅读文章时,要培养学生抓住主题思想的技能,提醒学生在快速浏览全文时,不要因为被个别词句难倒而停顿下来,应该重点关注全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的。

其次,教师还可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阅读指定篇目,并解答老师事先备好的阅读检测题,《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网站也提供了相对应的多媒体课件。这些问题涉及到文章的主题或事实细节,一般是简答题、判断正误、选择题以及任务型阅读。目的是让学生搜索关键信息,找出文章的主题句与关键词。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介绍一些阅读技巧,如:略读、寻读、跳读、预测文章内容、找关键词句(主题句)、理解主旨大意、上下文推理、根据上下文及构词法猜测词义。

教师也可带领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篇目,形式有听原声朗读、学生朗读、老师解读、选句选段翻译、长难句分析等。总之,教师要做一个好的指导者,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大胆实践。教师的作用在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消除学生学习过程的盲目性,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听、说、写的训练。《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上的许多文章网站都配备了地道的原声朗读,教师可选择一些进行听力的训练。《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第3版每期都有“Debate”或“Your words”讨论版块,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对于一些文章,教师也可根据需要采用角色表演、采访、复述故事等其它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仍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则主要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必要时给学生适当的帮助。

2. 学生课外自主阅读

《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第7版“Quiz time”配备了和文章相对应的听、说、读、写各种类型的阅读检测,学生可自主阅读报刊并完成这些练习。

教师应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报刊阅读计划,总结分析自己目前的报刊阅读水平或状况,尤其是阅读速度和对语篇的领悟能力,并及时调整阅读计划和阅读策略。

教师要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例如摘抄精彩的词句、片段、格言和警句等。做读书笔记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还能为后续的语言运用积累素材。

为了提高写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课堂讨论话题课后落实到笔头。口头表达能力强,必然有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要鼓励学生课上说到什么程度,课后就写到什么程度。教师也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为所读文章写纲要或故事大意,培养语篇分析能力。写阅读体会,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鉴赏能力。这一切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树立了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自信心,进一步端正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

四、结束语

总之,进行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内外英语报刊的阅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学生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促进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戴军熔.2007.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报刊阅读教学 [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1).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第8篇

关键词:对话理论 对话型阅读教学 文献综述

国内较早把对话理论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是王尚文教授,他提出对话型语文教学。而探究、试行对话型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则是以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为标志。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知网输入关键词“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从2002-2016年共检索到1123条。

关于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在数量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的同时,也呈现出了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它既有侧重理论的探讨,如钟艳、陈树生《后现代视域下的对话型阅读教学》;也有实践的探索,如:王随仁《语文对话教学及其实施策略》;更有对对话教学的思考,如:黄福艳《关于语文对话教学的再思考》。总的来说,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对话教学的形式、实践策略和模式的建构方面,如韩雪屏的《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王尚文《“对话型”语文教学策略》等等。

本文对近十年来关于对话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果进行研究综述,以期促进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

一.已有研究的内容

(一)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理论层面的研究

1.理论基础研究

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理论基础主要是对话理论。对话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对话理论来源的介绍。从来源看,有哲学方向、文学与语言学方向、心理学方向、社会学方向以及教育学方向等。[1]

哲学视野中的对话。马丁・布伯被认为是对话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其对话主义哲学的本体是关系。马丁・布伯认为个体同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发展关系的方式有两种,即“我一你”关系与“我一它”关系。“我一你”关系是人类应有的真正的基本关系,这种关系与“我一它”关系不同。在“我一它”关系中它(客体)只是我(主体)认识、利用的对象;而在我一你关系中,你是绝对存在者,不再是我的经验物、利用物。

文学视野中的对话。20世纪20年代,巴赫金以文学的眼光来建构对话理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理论,它以人为对象,关心人的主体建构,关心人的存在和命运,关心人的平等和自由。

教育学对话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弗莱雷针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提出了对话式教育。他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尽管对话理论有不同的理论来源和学科背景,却呈现出相似的精神内涵和理论观点:对话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对话是一个互动、合作的过程;对话的方式是心灵的交流;对话的实质是意义的生成;对话以人的精神成长为最终目的。[2]

2.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对话理论的因由研究

在收集的文献中,没有专门谈论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散布在文章的一个环节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教学的本质决定的。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人际交往系统。在教育这个人际交往系统中,师生是交往的主体,经验是交往的内容,语言是交往的主要媒介,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是交往的目的。因而,教学原本就是形形式式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3]

(2)语文教学的对话性质。首先,语文教学的目的具有对话性。“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发展,而是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密切合作,重构原有的知识体系,不断拓宽各自的精神空间,最终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提升和自我解放。显然,精神的成长、自我的实现都是离不开对话的。”[4]其次,语文教学内容具有对话性。语文教学内容的来源主要是文本,而文学文本占大多数。在多重对话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主要的对话形式。再次,语文教学活动的对话性。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活动。听说是最明显的对话活动;阅读,是读者与文本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写作则是与自我对话的过程。

3.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

对语文对话教学的含义的理解,研究者们几乎都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进行阐述。王荣生教授则对新课标的理念进行细致的解读辨析,提出语文新课程改革引进的对话理论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第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也就是说,它混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两个命题。前者,与源于西方的解释学、文学批评理论密切相关;后者,根植于课程与教学研究,是解释学在教育领域、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沿用。[5]这得到学者们的认同,但对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看法。大致有三个研究趋向,可把它概括为:(1)原理性对话,如:张华认为“对话教学是师生基于关系价值和关系认知,整合反思与互动,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合作创造知识和生活的话语实践。该实践旨在发展批判意识、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关心伦理和民主的社区。”[6](2)过程性对话,如:胡国军认为“阅读对话教学,是在阅读教学中以对话为原则,在对话精神支配下读者(教师与学生)与文本主体间合理地‘倾听’和合理地‘言说’的动态的教学过程。”[7](3)功能性对话,如:于虹认为“对话理论视野中的阅读应该是读者与文本在互动中的视域融合,旨在对读者人生意义的建构,对读者认知、情感的改造与重建。”[8]

4.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形式研究

关于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国内研究者的论述有:第一,三种对话教学形式:以言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言语型对话,包括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以人与文本的相互理解与阐释为主要特征的理解型对话,包括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段的反思型对话,包括师、生的自我对话。[9]第二,四种对话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中心”的问答式对话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愤悱式对话教学、“师生关系平等”的交际式对话教学、“突出问题焦点”的辩论式对话教学。[10]另有研究者认为包括如下四种形式:自我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11]第三,五种对话教学形式: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与教学文本的对话、垂直性对话、水平型对话、与教学环境的发散性对话。(韩雪屏)[12]

(二)关于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研究

新课改以来,“对话理论”逐渐为一线教师的接受并付诸于课堂教学中。在实践层面的研究,学者和教师主要集中在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和模式构建三个方面。

1.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对话教学理论缺乏深入的理解,目前阅读教学中出现不少虚假、无效的对话。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总结。第一,对话主体的缺失:一是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二是放弃了教师的话语权;三是剥夺了文本的话语权。[13]第二,对话过程流于形式:问答式对话;预设性对话;脱离文本的对话;非导引性对话。[14]

2.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语文对话教学分为“阅读对话”和“对话教学”两个层面。阅读对话是教学对话的基础,教学对话的目的又是为了提高阅读对话的能力。[15]研究者分别从这两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1)阅读对话策略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多重对话中,读者――文本的对话是其他对话开展的前提。韩雪屏教授通过梳理中外有关接受理论研究的重要论述,总结出与文本一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可从两个切口入手:一是发现文本的创作空白,一是寻找生成意义的对话策略。并总结出创作空白的类型:预设、角色、省略、隐蔽、中断、冗余、陌生化、隐喻化。因此,相应提出寻求生成意义的对话策略有:形成期待、还原语境、补足填充、联想触发、颠覆重建、追本溯源、汇聚比较、动态积储。孙绍振先生则按照皮杰的发生认识论,“人的心理有一种固有的心理图式,外部信息只有与图式一致才能有反应;否则就无动于衷。”[16]认为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调节、丰富、开拓、深化阅读主体的心理认知图式,这是语文课程的最高目标。这也就是说,在教师与文本进行对话之前,需要大幅度地提高教师水平,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这样教师才能与文本真正进行对话。而于虹教授则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与文本对话的问题。她认为学生丰富的经验世界是实现阅读有效对话的基础。“而学生丰富的经验世界主要包括知识、体验,并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其一,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其二,来源于大量的阅读与思考。”[17]

(2)对话教学策略

前面提到韩雪屏教授认为对话教学有五种形式,除对阅读对话提出策略之外,她对其他四种对话教学形式进行解释,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其他研究者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提出对话教学策略,大致有以下方面:(1)对话的角度。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读写听说的活动中树立对话的态度;其次,基本的对话规则是对话得以进行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其三,有效对话也离不开知识的支持;最后,教师要有意识地与学生共享阅读成果。[18](2)阅读教学对话话题确立的角度。首先,确定对话话题和内容的起点:教材分析。可通过通览教材,把握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编排方式和研读各级目标,提高话题的有效性和对话内容的指向性两种方式。其次,阅读教学过程中多重对话话题的确立及教学设计。可通过“读者(师生)与创作文本对话:潜心会文,构建话题;读者(师生)与教学文本的对话:任务引导,预设话题;师生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关注学情,生成话题”[19]四个方法。(3)对话教学的流程角度。首先,搭建民主平等的对话平台;其次,设置适当的对话话题;再次,掌握对话策略,提高对话效果;最后,在对话中智慧引领。[20]大部分研究者的对话策略主要集中在整个对话教学的流程层面。

(3)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随着对对话理论及对话式阅读教学实践的深入,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建构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但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目前研究的有:

杨生春在《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构建》中提出:创设情境,确立话题;阅读理解,自主探究;对话交流,相互切磋;形成认识,拓展运用。

谷珍丽在《对话理论及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现》中认为,问题式阅读教学是实现阅读对话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并提出其操作流程,如下图1所示:

姜欣在其硕士论文《“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与策略探析》中,依据对话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观,尝试构建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如图2所示:

二.关于语文对话教学研究的反思

1.要把对话理论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如前所述,对话理论的来源很广,主要来自西方的哲学思考和文学研究。但把它运用到教学领域中,显然不能简单化的照搬。“因为教学不同于哲学、文化学和文学的研究,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强调它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它与哲学、文化学、文学毫不相干。它们之间的联系决定了对话理论可以适用于教学领域,而教学的特殊性决定着必须对对话理论进行处理和转化。”[21]而现有研究中,人们主要还是对对话理论的简单介绍,很少人用教学的观点对对话理论进行审视和选择,研究对话理论向教学对话理论转变的问题。

2.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要进行区分。在前面提到,语文对话教学包括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王荣生教授提出,“对《标准》的解读,尤其是权威的解读,应该将基于教学对话理论的导向,和阅读对话理论适当分离。”[22]在现有研究中,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往往是混淆的。理论的混淆,也导致教学中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区分不了。因此,在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师放弃“话语权”,无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3.对话教学策略要具体化、可操作化。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对话教学,不少的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主要针对整个教学流程层面。在笔者收集的文献中,除孙绍振、王随仁、郝丽琴分别从“教师”“话题的确立”具体细微的角度对语文对话教学层面进行探讨,其余的都是相对笼统的对话教学策略。在语文对话教学中,有许多具体细小的问题是一线教师经常面临、急需解决的。比如,在语文对话教学中,我们既提倡多元解读,又提出多元解读是有界线的,那么在哪些方面属于“越界”,又如何去预防“越界”,有哪些策略呢?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却很少。

4.要对语文对话教学的效果进行反思。在现有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语文对话教学策略探索层面,但主要是教师的个人经验之谈,缺少实证研究。至于在实践中,课堂中的对话教学对学生究竟起什么作用,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影响的,几乎没有文章提及。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反思,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对话理是从国外引入,许多研究的成果还未本土化,在实践应用以及实施的有效性的方面研究尚且不足。因此,笔者希望通过今后能够通过自身的研究和实践,在这些方面实现突破。

参考文献

[1][2][4]周燕.对话理论引入语文教学的适切性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7,(3).

[3]钟家莲,邓小珠.“对话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4).

[5][22]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理论”[J].语文学习,2002,(11).

[6]张华.对话教学:含义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6).

[7]胡国军.阅读对话教学的特征及策略浅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8).

[8][13][17]于虹.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的有效性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9]张增田,靳玉乐.论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4, (8).

[10]全,王梅.对话教学的模式与策略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 (2).

[11]王玮.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J],人民教育,2004, (15-16).

[12]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14]黄福艳.关于语文对话教学的再思考[J].语文建设,2010,(4).

[15]李震,王尚文. 关于“语文教学对话”的对话[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7).

[16]孙绍振.平等对话和教师心理图式的深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8,(6).

[18]王尚文.“对话型”语文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19]郝丽琴.语文阅读教学中多重对话话题的确立及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

[20]吴新根.语文对话教学实践的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第9篇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也是中考议论文阅读考查的能力要求。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考语文试题中议论文的命题受到重视,笔者统计了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考查课外议论文阅读的占70%左右。考查的内容除议论文的文体阅读能力外,更注重学生综合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考点详解】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对于议论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除了议论文文体所特有的知识点外,还考查非议论文文体的有关考点。议论文文体阅读能力的主要考点有:⒈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⒉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补写;⒊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⒋论证结构的理解;⒌议论文语言风格的体会。非议论文文体阅读能力的主要考点有:⒈考查搜集、提取信息的能力;⒉理解、概括文章的内容;⒊考查把握句子、段落的过渡、衔接、呼应及其作用的能力;⒋考查评价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考向预测】

在今后的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题的设计上,将会更加贯彻新课标理念和精神。“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等理念将进一步在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体现出来。今后,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的命题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文本材料注重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从近年的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题看,其文化内涵已融入到阅读材料中。选文力图反映时代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注重对学生在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等方面的引导。

2.重视基本阅读能力,兼顾文体阅读能力。近年中考议论文阅读题的设计,都注重了对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有的地区议论文阅读设题几乎都是基本阅读能力。可以预见,今后的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对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比重将会加大。考查文体阅读能力,主要是考查运用文体知识阅读议论文的能力,直接考查识记、判断文体知识的题目将会很少出现。

3.更加强化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悟是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突出考查整体阅读能力,有助于改变阅读教学中片面肢解课文和机械训练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心论点,即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持的见解和主张,也包括对文中某个观点的理解。②对文章思路的理解。文章思路是作者运用材料布局谋篇,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议论文的思路理解主要体现在论证方式、方法的考查,论述层次的划分等。

4.试题的开放性将会增加。近几年在中考中不断增加开放性试题。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主题,是教育肩负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开放性试题承载着创新的火花,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开放性试题既有开放的一面,立足于“灵活”,留给考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使考生能够充分张扬个性,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有限制的一面,即关于内容、形式等,提出显性或隐性的要求,成为评定答案的重要依据。总之,随着中考语文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外议论文阅读的考点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复习时,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悟,用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点去解读议论文,用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宽自己的视野。

【解题指导】

1.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在议论文阅读中,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词语:①体现作者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这些关键性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反复琢磨。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其中的语言饱含感情,掷地有声。仔细体味这样的语言,作者的见解、主张就会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同学们在品味词语含义时,容易停留在一般理解的浅层次上,导致词义理解的不完整或表面化。正确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在文中”是关键,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联系语境,从作者的思想倾向、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特点、风格特点等方面揣摩才能准确解释词语的含义。体会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 ?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行不行?”对于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的理解,则需要弄清手法上的特点,进而借助前后文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

2.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关键性语句,就是文中对表述内容、点明(暗示)中心、表达情感起重要作用的语句,如中心句、过渡句、照应句、总结句、抒情句、议论句等。关键语句往往带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找关键语句目的在于找出“画外音”,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

阅读议论文时,孤立地理解语句特别是关键性语句,是不能正确把握句意的,只有将关键语句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深刻含义才会浮出水面。一是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运用分析词义的办法,联系整个句子甚至全文中心,分析词语的作用,说明句子所表达的含义或思想感情。二是根据修辞方法来理解。先弄清楚该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是什么含义,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摘取或归纳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观点,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而中心论点是作者观点的核心。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因文而异,多放在文章开头,但也不尽相同。放在开头的,较易把握,但也要慎重,必须通读全文审读才可确认是不是中心论点。放在结尾的,往往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放在文中的,往往观点的提出有一个过程,经过一番论辩后,再提出中心论点,驳论文、读后感,多采取此法。还有的中心论点隐含在论证中,需要读者很好地研究文章和题目的各种关系,才能归纳出来。很多时候,题目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不管放在何处,只要留心题目、论点的位置、分析议论展开后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心论点是可以找到的。另外,需要注意论点语句的特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它不能以疑问句式、短语、比喻等形式出现。 4.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论据的补写。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事实和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论点和论据是密不可分的,论据应当是典型的,符合科学或事实的,有力量的。论据的补写也是近年常见的议论文考查题型,答题的关键一是把握论点,二是要分析补写的论据与论点是否一致,论据是否能够证明论点,论据的可靠性、正确性如何。

5.论证方法的判定及作用分析。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证的方法较多,其作用都是为了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判定和分析论证方法的前提是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主要特点。论证的方法常见的主要有:演绎论证,先提出中心论点,再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归纳论证,即先摆事实讲道理,再归纳结论。举例论证,即列举事例作为论据来论证论点。引用论证,即引用理论(名言、格言、定理、法则)来论证论点,又叫理论论证。对比论证,就是把相对立的事实或相悖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以证明作者的观点。比喻论证,即以形象的比喻证明观点,从语言上,表现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论述的对象作本体,再设出与这个对象本质上有相似点的喻体,进行阐述。归谬论证,也叫引申法,由反面论点,引申出错误的结论,以推翻对方反面论点。这几种方法在文章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6.文章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框架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三段论证程式”,但不同的文章,根据内容、问题的需要,又往往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比式、综合式,等等。要注意分析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分析结构有两个重点:一是分析段落、层次;二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使用。分析段落层次时,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在分析问题时,还要注意论证方法的使用,如有的段集中使用事实举例的论证方法,有的段则侧重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有的段则集中阐述道理进行论证。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认知。

7.内容探究。

内容探究是议论文阅读的一个重点,概括文章内容(或全文内容,或部分语段内容),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文中寻找表现中心的句子;另一种则是用自己的话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做这类题要从宏观上把握文章,在细微处寻觅答案。从宏观上把握,即从作者的思路出发,进行分析,挖掘其深层含义。在细微处寻觅,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扣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留心文中提示性、暗示性、总结性的词句,要注意文中的议论句、格言、警句等;概括道理要由事及理、由物及理,归宿是“理”,“理”应有普遍性、哲理性、深刻性;答题时,要善于组织文中的词句或者格言、名言、警句等,概括内容一定要扣住文章的主旨进行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