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际会计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0 15:04:09

国际会计论文

国际会计论文第1篇

一、会计国际化的涵义探讨会计国际化的涵义,首先应考察和明确“国际化”的涵义。参考目前的文献资料,对“国际化”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通过找寻各国差异之所在,求同存异,以更好地促进国际交往。

1这是会计国际化研究的早期思想,较具有代表性的是1967年缪勒(Mueller.G)的研究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75年出版的《30个国家的会计职业》中所阐述的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国与国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途径寻求出大家认可的一致内容。

2这种观点也就是国际协调化,其目标是寻求各国的共性,尽量减少国家间的差异,消除不必要的分歧,以达到国际间处理有关事务的可比性和同质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982年乔伊和巴维希的研究,此种观点在目前占有主导地位。第三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实行全球一体化、统一化。

3,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差异。这种观点在目前占有较主导的地位,特别是国际性的有关组织更是支持这种观点和以此作为目标。从以上三种观点看出,它们不仅代表国际化的三种观点,而且还表现出国际化产生的历史先后顺序及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同的国际化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环境。沟通是基础,没有沟通,国家之间就不能相互了解;在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自然产生协调的要求;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协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国间所存在的分歧,所以又产生了规范与统一的呼声。

综合上述观点,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交往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处理有关事务上,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协调,从而达到采用国际规范和统一通行做法的行为。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会计界常简称会计国际化,它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

具体而言,会计国际化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1)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动态概念,是某一个国家由于参予国际经贸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等方面的要求而把本国会计惯例逐步转化成国际会计惯例的过程,易言之会计国际化其实就是会计惯例国际化,会计国际化的结果则形成国际会计惯例,这也是我国会计理实界经常提到的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真实涵义;(2)一国的会计国际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沟通阶段,即通过参予交流各国会计惯例,比较异同,促进对国际会计惯例的学习与了解;二是协调阶段,即寻求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异同之处,消除不必要的分歧,尽量减少与国际会计处理等方面的差异,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和有效性,三是规范和统一阶段,即实行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同的标准化会计,使本国会计融入国际行列;(3)会计国际化体现的是一种要求、目标和活动过程,是各国会计惯例通过沟通、协调的一种结果。

2.会计国际化的内容。会计国际化的内容,从会计专业分类角度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政策惯例国际化,亦即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在内容、结构体系、制定方法和程序等方面趋同国际会计政策惯例,其中核心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因为会计准则是会计规范的核心,一国的会计准则在结构、体系和规范的内容及方法上是否与国际会计准则惯例趋同,是影响会计国际需求的主要因素;(2)会计管理体制惯例国际化,主要指会计组织管理体制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两方面趋同国际会计管理惯例;包括本国会计管理机构设置、企业会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模式、民间会计组织设置与运行模式,特别是积极参加国际性会计组织等;(3)会计教育惯例国际化,包括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专业层次的设置、课程体系的编排、教育管理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4)执业会计惯例国际化,包括注册执业人员的认定、考核方法、机构的审批、民间审计的运作和监管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5)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惯例国际化,即建立与国际惯例相同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记录方法和报告体系等,促进所供会计信息满足国际经贸往来和国际资本市场等的需要;(6)积极引进和运用国际上通用的先进会计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7)促使与各国会计事务处理的协调化、标准化和规范化;(8)积极参加国际会计活动,努力促使其他会计事务处理方法趋同国际惯例。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状况

1.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决定因素。决定我国会计必须走国际化道路的因素主要有:

(1)这是我国市场国际化的需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向之一就是市场已突破了时空界限形成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市场国际化的结果要求会计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参予竞争提供真实、公允、可比,能满足国际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因此要求我国会计惯例必须趋同国际会计惯例。(2)这是我国实施跨国经营的需要。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必须了解其他国家的有关政策特别是会计政策;其次母公司为了加强各子公司间的经济联系和实施国际经营,需要了解公司整体及其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这都要求我国的会计国际化;此外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等为维护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3)这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需要。随着我国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我国企业必须按国际惯例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

2.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状况。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早在建国之初吸收前苏联的会计模式就初现端倪,并为早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我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过渡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发展到现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国际化已取得了重大进展。首先,通过“三步曲”使在制定会计政策及其规范内容上与国际惯例接轨。1985年颁发了“两外会计制度”,吸收许多诸如“资产=负债+资本”的会计平衡式,在存货、应收帐款和固定资产计价中偿试运用稳健原则等国际会计惯例;1988年成立会计准则研究组,开始着手研究西方会计准则和制订我国的会计准则;1992年颁发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上接受了西方国家通用的会计惯例,逐渐把国际会计惯例推广入我国一般企业。其次,199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逐步建立了以会计准则为核心,以分行业会计制度为补充的会计规范体系,此后又逐步颁发了若干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1997年5月颁布实施了第一个具体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实现了在会计实践中普遍以会计准则和以之作为依据制定的行业会计制度来操作会计实务,使我国的会计规范惯例趋同国际会计惯例,会计信息更加规范和可比,基本能满足我国参予国际经贸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等的需要。第三,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也加快了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以前的会计分科是按行业分为工业会计、商业会计等,而现在各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大学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方式,即专业主干课程分为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这不仅与国际会计教育惯例接轨,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适应性,培养会计专业上的“通才”。此外,国外会计专业组织和大学,也不断进入我国会计教育界,如英国ACCA,将会员资格考试成功的引入我国,在上海财大等院校举办英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培训班等。第四,建立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注册会计师体系,颁布了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考试逐渐接收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考生,会计师事务及事务所的国际合作也不断加强。第五,逐步树立了与国际趋同的会计思想,如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建立企业税务会计体系,明确会计是旨在向有关利益集团提供可供决策的信息系统,会计是企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是不可协调的矛盾等观念。

3.我国会计惯例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异。在我国的会计惯例中,与国际会计惯例尚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1)与会计准则相配套的有关法规尚未健全。如尚未颁布《证券法》,而《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会计法》等的会计规定与会计准则尚不协调等;(2)未建立与企业会计体系及其准则相配套、相协调的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和准则,行业会计制度在会计实务中仍起主导操作规范作用等;(3)加入和参予诸如IASC、ICA等权威性国际会计组织及其活动不够,阻碍我国与国际会计界的交流及其会计国际化的发展;(4)许多会计实务的处理方法与国际惯例存在差别,如加速折旧法、成本与市价孰低、坏帐备抵法和所有者权益类目的划分等都与国际惯例有差别;(5)会计管理体制尚存在差异:一是会计事务的行政管理过强,二是会计人员的“二重性”地位未能完全转变等;(6)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体系和在实务中推广使用;(7)会计理论发展滞后,研究方法单一,会计教育模式与国际惯例尚有差别等等。

三、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借鉴,走出认识误区。我国会计作为世界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对国际会计惯例的借鉴。这一方面要抛开传统的会计阶级性思想和姓“资”姓“社”的论争,只要有利于我国的发展,与我国客观的经济、法律和教育文化等相适应的,就应该大胆借鉴;另一方面要走出认为国际会计惯例就是美国或英国或其他某一国会计惯例和把之等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误区,同时也要走出国际化就是全球统一化、标准化的误区。

2.处理好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的矛盾国际化是一种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然而由于各国环境的差异,会计的全球统一化、标准化也很难实现,因此会计国际化与国家特色并存将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也正是国际会计协调的主题,只有承认会计的国家化,才能更好的与国际会计相协调,促使本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3.把握好国际化的方法方式国际化是通过不断借鉴国际惯例而实现的,因此把握国际会计惯例的借鉴标准和方法方式则是国际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判断哪些是国际会计惯例,笔者认为应把握两个标准:(1)该项惯例是否在大多数经济和会计发达国家通用?即是否具有国际公认性;(2)是否具有有效性,即运用这一惯例是否能提供清晰、明了的会计信息,同时化费较小的成本。在借鉴的方法方式上,一要通过立法确认,即对那些于我有用的国际惯例,应把之纳入法律规定,以加快推广实施;二是加大民间会计交往力度,加快我国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沟通、协调和统一。

国际会计论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儒家文化;会计文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11-0075-05 收稿日期:2010-07-05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5年来,我国会计模式实现了突破性转变,会计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会计审计国际趋同主张得到广泛认可,我国与欧盟会计趋同等效谈判取得重大成果,为实施做大做强战略、促进我国会计行业“走出去”初步消除了技术障碍。然而,笔者认为,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我国要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施加影响,除了要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还要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软实力的作用,因为会计规章制度与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包括价值观、道德观和商业观念在内的文化观念。文化问题,往往带有本质性、凝聚性,是会计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周易・贲卦》中说:“圣人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论语・雍也》篇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化是国家、民族、社会最深层的精神内涵和外在风貌,是国家形象的展示、民族精神的象征、社会制度的根基(王军,2008)。过去30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作为中国的软实力目前正成为国际国内广泛关注的话题。随着中国持续改革和发展,我国已经把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战略地位。2006年11月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200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会计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和财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部分,探讨我国会计文化建设,对我们继续深化会计改革、顺利实现发展目标具有独特深远和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早在1988年,英国的Gray(1988)就率先将文化理论应用于会计亚文化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四维的会计亚文化观,即职业化/法律管制、统一性,灵活性、稳健主义/乐观主义、保密,透明。之后,西方不少学者应用Hofstede的文化理论和Gray的会计亚文化观剖析了各国的会计准则和惯例,认为文化差异是导致各国会计准则和实务差异的原因之一(Chow等,1995;Askary,2006)。国内对会计文化的研究极少。郭桂杭(2007,2008)通过问卷调查,以实证数据验证了传统文化对我国会计改革进程以及会计国际协调过程产生的影响。在对我国会计发展史的研究过程中,郭桂杭(2010)阐述了儒家文化对我国会计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但对儒家文化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在会计国际化背景下如何构建我国的会计文化没有做出研究。

从会计发展史来看,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曾创造了我国灿烂的会计亚文化。例如,我国道家文化中的阴阳学说强调阴阳平衡,相生相息,这种哲学思想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共同促进了我国记账方法由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的过渡。产生于我国明末清初的“龙门账”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这种簿记方法与产生于我国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天地合账”分别使用道家风水文化中的“龙门”和“天地”作为簿记方法的名称,折射出我国簿记方法中所含的文化烙印。在“天地合账”中,账簿采用垂直书写,直行分为上下两格,上格记收,称为“天”(即阳),下格记付,称为“地”(即阴),上下两格所登记的数额必须相等,即所谓“天地合”。而“龙门账”的“会龙门”也体现了阴阳相合的原理,至今仍然被认为是科学的会计原理之一。据此,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我国古代灿烂的道家哲学思想曾被应用于发展当时的复式簿记方法,孕育了当时先进的会计方法。

法家思想文化主张“以法治国”,对我国古代会计立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已日趋严密,当时颁布的法律有许多关于会计的条款。如“云梦秦简”中的《秦律杂抄》、《法律问答》以及《封诊式》就有涉及到相关的经济法规,其中的会计法规已相当具体。《管子》一书再三强调会计必须“明法审数”。“明法”就是要按照君主颁布的规章制度和法令条文办事,“审数”就是对于各项开支方面的数据做到心中有数(张云,2009)。在法家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初步建立了会计法规,确立了法制观念。虽然当时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但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如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这种锐意改革进取的优良文化,不但有利于推动当时的会计改革与发展,而且对我国现阶段的会计改革与发展也有其积极的传承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及其它思想流派都有可能影响我国会计的发展。鉴于儒家文化对我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着重于探讨儒家文化对我国会计文化可能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据此提出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构建特色鲜明的会计文化之建议。

三、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及其对我国会计文化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儒家文化的思想观念,即等级观念,家族观念,仁义观念和教育观念。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是礼教,即等级观念,这种等级观念被儒家无限拨高,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准则,即以伦理纲常的形式固定下来。具体来讲,就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及“仁、义、礼、智、信”五伦。儒家“三纲五常”最集中的体现便是“忠孝”二字,臣民爱君王为“忠”,子女爱父母为“孝”。忠孝是一切伦理准则的基础和核心,忠教观念也成为小国人道德观念的核心内容(许云龙等,2002)。这种等级观念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高权力距离的特征,权距反映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就是凸显法律管制特性的会计亚文化。

家族观念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儒家文化是孔子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在“立国”方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德治主义管理思想。而在德治思想中,儒家崇尚以家庭为

本位,注重个人的“修身”。把“治同、平天下”构建在家庭本位上,又通过“仁爱”和“贵和”原则,把个人(“修身”)、家庭(“齐家”)和社会(“治国”)j者有机结合起来,这也就是儒家通常讲的“修齐治平”。儒家的家庭主义具体体现在《大学》所讲的“齐家”之中,“齐家”最主要的就是处理好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夫妻关系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这二三个方面的关系能处理好,既能使家业兴旺发达,又能把这种方式推广到整个礼会,促进整个社会关系的改善,即通过“齐家”而“治国”(张震,2001)。在儒家思想中,家庭是一个集体单位,个人要抑制个性,以维护团体的和谐。这种家庭主义观念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文化观念,作为群体的一部分,个人必须依赖群体中的其他人,才能实现自我,个人是人际关系网络中的组成部分,在与其他人的相互关联中存在,必要的时候要牺牲个人以维护集体的利益。我国儒家文化的家庭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体现在会计发展史上就是凸显统一性和保密性特征的会计亚文化观。

与道家崇尚自然的传统不同,儒家的传统是崇尚道德与仁义。儒家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首先,有无德行构成人们人格评价的直接依据。一个人如若没有崇高的道德,即使贵为王侯,也得不到万民敬重;反之,有了崇高道德,即使穷困潦倒,也能得到万民称颂而名垂千古。其次,道德还是人们设身处地的行为准则。儒家认为仁义之心是人之生命的根本,失去仁义之心也就等于丧失生命之根本。因此,他们强调做事要从仁义出发,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哪怕与人相处也要有所选择,要与有仁义之心即有道德的人相处。再次,道德构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儒家重视教育,但他们所论教育主要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伦理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儒家的愿望是通过道德教化以造就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最后,道德也是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与这个国家上至国君、下至百姓的道德状况、道德水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仁义存则存,仁义亡则亡。

中庸思想是贯穿孔子思想的一条主线,被孔子誉为“吾道一而贯之”。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其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过犹不及”是孔子的重要思想。按照这种思想,“过分”和“赶不上”都同样不好。孔子认为,变化是永恒的,因此,人们要时刻准备着对自己的生活做出调整,以维持和谐与平衡。中庸思想在处理不确定性时,采取不偏不倚的中间道路,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高的特征,对我国会计行业的影响是我国会计亚文化呈现出稳健主义特性。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又一大内容。孔孟之后的第一大儒朱熹将中庸思想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其实,将“庸”解释为不易是对中庸之道的误解,儒家经典大多强调力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义者。从我国历史来看,儒家文化体现的务实倾向和刚健自强精神对于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传统、追求真理的传统、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传统的形成,都起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言君子应如天一样,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作为儒家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儒家关于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儒家创始人孑孔十分重视“刚”的品德,他说:“刚毅本讷近仁”(《论语》)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即是刚毅的生动表现。在他看来,刚毅和有为是不可分的,有志有德之人,即要刚毅,又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孔子本人积极提倡并努力实践刚颁有为、努力进取的奋斗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混世态度。儒家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在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上影响非常深远。诸如“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谚语,都反映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许云龙等,2002)。

从上述讨论中不难看出,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缓慢渐变的会计发展史确实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就积极的一面而言,儒家主张的“有为”论在推动我国会计文化向前发展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刚健有为的观点是儒家“有为”论最早、最经典的表达。后来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积极人世、救世,并说“吾道一以贯之”,甚至“明知不可而为之”,并积极用他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和以“礼”为核心的政治哲学来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终其一生。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理论,宋儒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均曾经激励着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的中国文化和会计亚文化。而儒家所崇尚的道德品质修养和诚信,一方面形成了我国巨大的民族向心力,另一方面也为我国会计诚信建设奠定了较强的伦理道德基础。

当然,儒家文化对我国会计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儒家提倡的“中庸”思想虽然在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安定方面起到了稳定性作用,但中庸精神主张做事不偏不倚,正如《中庸》中所提及的“过犹不及”,这对我国会计史上的根本变革又起到了一定阻碍作用。此外,“重义理,轻艺事”的儒家文化氛围以及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想(《论语・述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会计职业化程度,一味追求“尊圣”、“法古”,忽视了对个性的培养,束缚了创造性的发挥,这些都不利于我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

四、会计国际化背景下,对我国会计文化建设的建议

我国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创造了灿烂的会计文化,自然也会给我国的会计准则制订、会计监管和实务烙上一定的独特性。2006版新会计准则虽然已经非常趋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文字表述上的接轨不一定能马上带来实际操作中事实上的趋同,因为要完全改变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是非常困难的。要进一步推进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实现我国会计国际化,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会计文化的基础上,要勇于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变革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缺陷,建设具有传承性、先进性和开放性的会计文化。鉴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设刚健有为、奋发向上的创新会计文化

如上所述,儒家文化中的“尊圣”、“法古”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国会计的革新与发展。

但我国传统文化中也不乏有鼓励奋发向上、积极革新的价值观念。《彖传》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穷困矣。”又云:“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享。”而《周易大传》的“辅相天地之宜”的学说,则要求天人相互协调,这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路(金元浦等,1999)。这种传统观念鼓励“有为”,并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其实,儒家文化也崇尚力行意识和实践品格。在儒家看来,和谐境界的实现,人本精神的高扬,忧患境域的摆脱,道德素养的提升,无一能够离开人们投身现实、奋发进取的努力和作为。因此,儒家经典大多强调力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义者。孔子云:“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意思是说,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当有无穷责任、无穷事业,当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否则,贪图安逸,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是“士”的耻辱,就不配当一个知识分子。道德修养或道德实践即通过修身或自我改造以达其“内圣”目标;社会政治实践即通过事功或社会改造以达其“外王”目标。“内圣”有赖于“立德”,即注重人的自我身心修养以挺立道德人格;“外王”有赖于“立功”,即在社会上成就一番大事业以挺立政治人格。所以《大学》在强调“修身齐家”的同时,紧接着便讲“治国平天下”,认为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废,所以儒家反对空谈,反对坐而论道,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易经》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人们去效仿天地运行的刚健风格,去直面现实,去改造自我和改造社会,而不畏任何艰难险阻;要求人们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奋发进取,依靠主体的力量,通过主体的实践,完善自我,改进社会。在会计国际化日趋明显的当今,中国会计不但要立足国内,还要放眼国外,弘扬我国辉煌的会计文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亚文化时,我们要秉承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奋发向上、勇于创新的会计亚文化。在弘扬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与做法,做到国家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统一。

(二)建设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会计诚信文化

针对本世纪国内外发生的财务舞弊事件和会计诚信缺失现象,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协调好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思想。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同时也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以后,儒家思想在这个问题上又有发展,把信与诚相连,称“诚信”。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从天道诚信来进一步说明人必须诚信的道理。儒家思想中的德与诚信观念都是我们在会计工作中应该继承的优秀文化,然而,过度强调“仁治”和伦理道德,又容易造成“人治”。经过几次革命性变革,我国的法制建设日趋完善,会计管理环境体现出了法制化的亚文化特征,然而,有些会计行为并非靠法律规制的强制实施就能得以规范,在管理中还要注重道德培养。同志在2000年曾指出:“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儒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崇尚道德的传统,而严格说来,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并不矛盾。一个具有高度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的人,也就是一个奉公守法的人,他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自然能做到诚实守信。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儒家所论道德,它的那一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一定都切合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但中国作为文明之邦,在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却万万不能舍弃。因此,在建设我国的会计诚信文化时,我们要发挥传统文化中“德”的柔性优势,同时加强法制建设,克服德治中的刚性不足,做到刚柔并进。

(三)建设和谐发展的会计文化

虽然儒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对我同会计根本性的变革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但中庸精神在历史上起到了维护社会和谐与安定的作用。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这与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是一致的。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将“和”的思想异化为凡事讲求“一团和气”,为达到中和目的的中庸手段也被异化为折中调和、不分是非、不讲原则、赏罚不明,这不仅误解了中庸的意思,也违背了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本意。中庸在儒家学说中,包含有很深刻的哲理,汉代的郑玄在解释《中庸》篇的标题时说:“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这里把中字解释为中和,也就是中正和谐,指万事万物按一定规律运行,生生不息,和谐相处。庸就是中和的作用。按这种解释,也就可以把中庸理解为事物按正确的规律发展所导致的良好的结果,这就是“中和之为用”。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中庸”的解释比较明白易懂,他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又引程子(程颐)的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很清楚,“正道”就是正确之道,正确就是不偏不倚,没有偏差,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致中和”也就是要顺应、适应天地万物自身发展的规律,而不是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在继承我国儒家文化中的中庸精神时,我们要正确诠释其在当今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含义。在吸收国外先进理论和加强我国会计法制建设的进程中,要重视与传统文化的协调。在尊重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同时,也要顺应科学的发展规律,吸纳国外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我国会计的科学发展,建立集传承性、开放性与先进性于一体的和谐发展的会计亚文化。

在建设和谐发展的会计文化时,我们要注意解决权距带来的问题。权力距离较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会计从业人员容易形成畏权心理,对领导言听计从,不敢向违规人问责。张云(2009)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仍有7.91%的会计人员在面对违背会计职业道德行为时认为应该服从领导的指示。另一方面,权距大容易造成“人治”代替“法治”,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以行政命令代替规章制度,强调直接控制,忽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这些都有悖传统文化中的“中和”观念中的真正含义,不利于创造中正、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和谐会计文化。因此,在提高一般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高管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革除传统文化中高权距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建设尊重科学、崇尚专业的会计文化

在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我国的伦理道德文化显然比西方优越。但儒家思想中的“重义理,轻艺事”的偏见使得我国古代会计职业长期不受重视,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低。《易经》中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乐记》中提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观点。这些片面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理论的追求和获取,对我国会计文化的影响是会计职业不受重

视,从业人员地位低微。《孟子・万章》篇中有一句话:“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说明当时会计人员的职责仅仅是保证算账计数的准确性,而现在社会上仍有一些人认为会计工作是一项简单的算账、记账和报账工作,技术含量低,这种观念使得会计行业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洋务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推动了我国会计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会计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在参照苏联会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学科体系,但“”使我国会计领域遭受了一场巨大的浩劫,基本上不存在会计理论的研究,诚信文化受到冲击,会计人员的素养受到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会计行业要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会计从业人员。这就要求我们改革“重义理,轻艺事”的传统思想,吸纳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与知识,将会计职业提高到一个会影响到一国的经济运行与管理的战略层面;同时改革相应的薪酬与激励机制,做到会计从业人员的责、权、利的统一,从而推动会计人员积极学习文化与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实现我国会计亚文化由职业化程度低向职业化程度高的转变。

五、结语

作为“集体心智模式”的文化,其带有的本质性和凝聚性,体现了一国的形象与民族精神。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曾经创造了我国灿烂的古代会计文化,在会计国际趋同日盛的今天,我们不单要吸纳国外优秀会计文化,革除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影响因素,推动会计改革,更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特质,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先进会计文化,充分发挥会计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只有这样,我国会计行业才能真正实现国际化,走出国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进而在会计国际趋同中施加影响。

参考文献:

郭桂杭2007,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的文化制约因素[J]财会月刊(8):5-7

郭桂杭,2008从文化视角看中国会计改革进程[J],财会通讯(3):18-21

郭桂杭,2010,从会计发展史看儒家文化对我国会计发展的影响[J]财会通讯(2):9-11

金元浦等1999,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军,2008,解放思想再铸辉煌[S],全国会计工作座谈会北京

许云龙,刘卫国,2002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谈2008年北京的“人文奥运”[J]l山东体育科技(4):58-59

张震2001,儒家家族主义与日本家族企业[J]凇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1):41-45

国际会计论文第3篇

摘要:文章从5个方面论述了加入WTO后我国会计业面对机遇与挑战应采取的对策。国际上,规范会计行为的标准主要有两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习惯上把两者统称为会计制度。随着会计准则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国际社会对我国会计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加快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已是大势所趋。下面将对我国会计的国际化问题进行探讨。

一、会计业的发展演变纵观近现代会计发展的历史轨迹,会计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每一次飞跃都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关。

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越重要。也可以说,经济越发达,会计水平越先进。11世纪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一些工商业城市出现,为记录复杂的债权和债务关系,金融家逐渐发明掌握了一种“借”、“贷”记账方法。这种方法经过300多年的演变完善,已成为今天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记账原理。18世纪以后,英国通过产业革命,迅速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早期工业化,公司制这一企业组织形式就是在这一时期的英国最早产生的。英国政府于1894年修订《公司法》时规定:社会上的职业会计师可代行监督公司会计事项职能。这一修改使会计师职业合法化。为规范会计师执业,1853年,世界上第一个会计师职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成立,标志着现代注册会计师行业正式诞生。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后,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一经产生,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发展至今,除发达国家外,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有了自己的会计准则。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国际贸易的活跃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加,制定协调和规范各国会计行为的国际会计准则显得十分迫切。1973年6月,澳、加、法、德、日、墨、荷、英、美等9个国的16个主要会计职业团体在伦敦成立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制订和国际会计准则。至90年代末,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加入了这一组织。该组织先后了30多项国际会计准则。严格来说,我国的会计历史还不长,但发展还是较快的,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对会计制度、会计模式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初步建立了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方法体系。

1.在会计师建设方面,1985年正式颁布和实施了较为完整和规范的《会计法》,并在1993年和1999年先后两次进行修订,特别是1999年修订,于2000年7月1日实施的《会计法》,不仅对各企业单位会计核算作出了详细规定,而且进一步明确了会计责任,加大了处罚力度,对规范我国会计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颁布了一系列的会计法规、条例、规范、制度,会计工作的法制化日益加强。

2.在会计事务管理方面,强化了财务部门在我国会计工作中的统一管理权,各级财政部门均设置专门会计管理机构,有些地区还设置独立的会计局。近两年我国各地推行的会计委派、财务总监等做法,加大了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行政事业单位等的财务会计管理力度。

3.在会计职业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条例,明确规定了会计人员的职责和义务,实行了会计任职资格考试和评聘相结合的制度,选拔了一批会计专业人才,在大中型企业设置总会计师岗位,会计人员的地位和工作热情得到了提高。

4.在会计理论研究和方法探讨方面,大兴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理论方法,如管理会计的引进与运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西方会计准则评价和研究,更是为制定我国会计准则提供了理论参考。1992年底我国相继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大大拉近了与国际会计的距离,推动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8年以来,针对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等具体准则。我们相信,通过有关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将为各行业、各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竞争的会计制度环境。

二、加入WTO我国会计业的对策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无疑给我国会计市场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和冲击。

如何应对“入世”给会计市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和研究相应对策,促进我国会计业的大提高、大发展。

1.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创新要直面市场经济最前沿。加入WTO间接地推动各个会计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入世后,会计观念要转变,应重新定位会计职能,摆正会计在市场中的位置,更好地发挥会计为市场经济服务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会计市场的开放,以及建立管理会计的专门机构,会计独立理论研究也将重新启动;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一些技术落后、竞争力差的企业将加速被淘汰出局,这就会推动“兼并会计”、“破产会计”的研究和发展;随着金融资本市场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导致外币业务和投资的增加,这必将加快“金融会计”、“信托投资会计”、“投资基金会计”的研究步伐;随着会计人才市场的开放,国际人才的流动,引进优秀人才和对人力资本的重视,也将促进“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与实践;入世后还会引起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下岗失业不可避免,“社会保险会计”的研究呼之欲出;由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会计人员管理将向所有者独立管理体制演变,将进一步深化会计委派、财会集中核算、财务总监制的理论研究。

2.会计改革要依据国情,使中国特色与国际化相协调。会计的特色问题,不仅中国有,西方国家之间也存在不同差别,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会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服务,会计工作是基于一定的国际背景的,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历史传统,就有什么样的会计,不同的国情孕育不同形式的会计,这是会计改革必须结合国情的基本原因。入世后,我国资本市场范围逐步扩大,跨国筹资与投资日益频繁。各国会计差异越小,就越有利于投资者和管理者评价和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跨国公司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的业务活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要求各国会计尽可能协调,不发达国家要对外开放,吸引跨国的投资,就必须与之相协调;通货膨胀、偷漏税款、环境污染、会计信息失真等会计国际公害需要各国协调行动,共同治理。世界贸易组织不要求其成员要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只要求相互协调,可以保留各自特色。因此,我国会计改革的国际化与中国特色将长期协调,其国际化程度将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程度的加大而逐步加大。

3.改善会计执法环境,建立统一会计制度,完善会计准则控制体系。目前我国在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同时逐步步入以法治国的法制轨道,但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法制体系,另一方面是要与“人治”惯性作长期斗争,因此执法环境好坏是制约法律执行效果的重要因素,要解决好执法环境中的执法队伍的建设、执法者的素质与态度、执法的严肃程度、执法程序的合理程度、执法结果的落实程度、执法客体的配合程度等问题,在完善目前会计法规体系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维护各经济单位的合法权益。推进会计工作步入法制轨道。

国际会计论文第4篇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效果的好坏最终表现为国际会计准则能否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从而降低、减少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国际会计协调的内容包括形式上的协调和实质上的协调。形式上的协调是指会计准则制定的协调,即会计管制与规章的协调,而实质上的协调是指会计准则执行的协调,即会计实务和财务报告的协调。伴随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形式上已基本实现趋同。但是,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关注会计准则实质上的协调,因为只有完成实质上的协调才能提高财务报告的可比性,从而为使用者提供与投资决策有关的会计信息。比如,国际会计准则主要以原则为导向,允许管理者运用主观判断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因而有更多的操纵余地。而在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前,中国会计准则主要以规则为导向,限制了编报者的判断能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新兴经济体来说,证券市场起步晚,金融市场的制度和监管还不完善,所以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可能无法在中国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反,当规则限制了主观判断,投资者可能会认为中国会计准则提供较为明确的判断标准,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质量因而比国际会计准则带来的会计信息质量更加可靠。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在中国目前的转轨经济体制下是否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中国会计准则是否已经与其达到实质上的协调,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会计信息质量包括盈余质量、可比性和透明度等许多方面,而盈余质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迄今为止理论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和检验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来评价协调的效果。盈余质量通俗地讲就是企业盈余预测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能力,如果会计盈余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强,那么将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性,会计盈余相应地表现为高质量,反之亦然。由于盈余质量的含义有许多种解释,所以研究盈余质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目前大多数研究偏重于以股价为标准的计量,但考虑到我国的股票市场还不成熟,其分析对象也仅限于股票投资者,忽视了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今后的研究可着眼于分析现金流量与盈余质量的关系。

二、探索研究路径和对象

总的来看,现有文献主要以股价为标准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自然是从股票市场投资者的角度来分析国际会计准则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因而忽略了财务报告的其他使用者,如债权人和政府。同时,以股价为对象的研究仅反映了会计相关性对股票投资者产生的影响,而忽视了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否利用会计信息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即会计信息质量中的相关性能否得到体现。FASB(1978)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一号文件中指出:财务报告应当提供现在的、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用以评价预期现金流入的数量、时间及不确定性的有用信息。由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现金流量与企业的现金流量有关,所以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评价预期现金流入的数量、时间及不确定性的有用信息。因此,可以换一种研究路径,通过会计盈余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来考核盈余质量,这样可以较好的评价全体信息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从而对当前以投资者为主的研究进行补充并以较全面的视角评价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众所周知,中国的B股市场最初面对的是境外投资者,随着2001年中国证券会对B股市场新规定的颁布,中国境内居民也可以参与投资B股,从而B股市场的投资主体由境内和境外投资者共同组成。根据不同主体的需要,B股公司除了提供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外,还要提供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英文材料。因此,境内投资者主要使用依据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而境外投资者则参考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这样,基于不同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数据对探索国际会计准则在中国运用的效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如果采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公司作为样本,则很可能导致估计结果的不可靠性。因为不同国家的法律和税收体制有很大不同,不同公司的激励水平也分高低,所以诸如这类因素会成为噪音干扰。而选取B股公司做样本则能自然地避免这些干扰因素。

三、总结

国际会计论文第5篇

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会计国际化并非空穴来风,它产生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流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是各国会计走向世界大同的必然要求。经济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朝国际化方向发展。

一、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从哲学角度来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能够孤立地存在。会计国际化是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贸易等各个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均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全球企业兼并的步伐加大,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使得减少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推动各国会计准则的趋同对于提供可比透明的财务信息至关重要,对世界通用商业语言会计的要求也就更为迫切。

二、当今会计国际化面临的困难

(一)各国环境的独特性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致趋势,但各国的会计环境不可能是绝对一致的,必然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深深根植于各国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等社会因素中,因而具有会计国家化的一面。各国政治、经济、法律体系、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等各项因素必然影响和制约其会计的发展。因此,要在各个环境不相同的国家实施统一的会计准则与模式,是当今会计全球化的一大困难。

(二)各国利益的冲突

在国际会计化进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正是一个政治化过程,其实质是各国利益的斗争与碰撞。因为会计准则规范不同的计量实务和信息披露要求,将影响不同的利益团体的利益,它总会或多或少地有利于某些国家,不利于另外一些国家。国际会计准则由谁制定,其内容是更多地体现英、美国家(包括欧洲)会计准则的精神,还是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更多地体现的是英、美国家会计准则的精神,那么英、美国家在这场会计国际化运动中将大受其益,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将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去实现其本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该进程中所发生的大量改革成本和风险也将主要由这些国家来承担。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仍存在着不同的会计模式。因此,推行世界会计的本质是对各国利益的协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甚至在发展中暴露出一些缺点和不足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却是必然的。满腔热情地支持新生事物,为其发展开辟道路是我们对待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会计全球化作为一种新事物其要被所有环境和利益各不相同的国家和地区认可和接受还需要时间的磨合,虽然目前会计全球化困难重重,但会计始终是国际化的会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会计国际化的趋势在不断增强,会计国际化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并在实际中把握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准确路径。

三、我国应对会计国际化的态度

(一)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它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会计国际化过程中,我国要积极吸收国际上有用的准则,以推动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和会计实务的发展。但更主要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我国完整的准则体系,推动我国会计实务的进步。最根本的是要争取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权,维护我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会计国际化应当是双向性的。我国一方面要遵循国际会计惯例,另一方面,我国会计也要成为国际化会计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仅局限于遵守国际会计惯例,而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使得国际会计准则能在一定程序上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为会计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国家利益问题。现在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经过改组,主要为英美国家所控制,这是一个很不利的局面。我们已经获得了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的一个席位,应该把握好这个机会,不仅要针对国际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提出恰当、中肯的意见,而且要建议采用一些有利于我国的做法,争取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出现一些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应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培养一批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会计学家,扩大对国际会计界的影响力。

(二)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各种矛盾的共同点、共同性,或称“共同本质”:矛盾的特殊性是不同事物各自的特点、特性,或称“特殊本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一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括特殊性的普遍性是不存在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分析任何问题都要坚持矛盾分析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面临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存在着很多共同的利益,因此必须要参与到国际化的大趋势中来。但在国际化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重视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定环境。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体系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容量都还较小,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会计传统也与其它国家不一致。故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忽视我国的实际去谈会计国际化只会在国际化过程中迷失方向,

当前我国的会计实务从根本上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对于不同种类的会计实务应采取不同的国际化策略:

国际会计论文第6篇

关键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会计准则国际化,会计环境

一、我国的经济环境及其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影响

我国经济环境的现状是:我国的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完善的市场机制,没有严格的市场监管体系,经济处于落后阶段。

1.1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就目前情况看,我国的市场体系正在发展建设之中,虽然说商品市场己经逐步走向成熟,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尚未成熟,正在建设、发育之中。市场环境的差异,也给会计准则国际化带来一定的难度。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大股东缺位的问题。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来自于国企改制,在股本结构中,国家和法人持有的股份(以下简称国有股)占有大部分比例。这部分股份目前在我国尚不能流通,因此,也称为非流通股。截至2004年5月,我国资本市场中股份总数为6729.33亿股,其中非流通股份为4315.62亿股,占股份总数的64.13%。数据显示,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国家是最大的股东。按道理来讲,大股东应当是公司财务报告的最主要使用者,但是,在中国,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是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其行为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2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不成熟、正在发育中的市场

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可以用两个指标来衡量:一个是证券市场上证券市值占整个金融资产的比例,这个指标越大,证券经济越发达。另一个指标是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这个指标可以说明证券资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显然,这个指标越大,证券经济越发达。通常情况下,以上这两个指标应该同方向变动,就是说,证券资产在整个金融资产中的分量越大,其占GDP的比重也越大。在一般的统计数据中,往往以证券资产价值尤其是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在2001年,我国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含非流通股的价值)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尤其与美国相比,差距更大。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的证券市场还很不发达。

二、我国的政治环境及其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影响

政治上比较集权的国家,成文法律往往比较发达,政治体制的特征与法律体系的特征紧密相连,两者就这样共同制约着会计活动,决定着一个国家会计准则的存在和地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研究—会计环境视角的政治环境具体表现为:

2.1我国的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财政部会计司,它是一个典型的政府机构。从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由财政部会计司制定会计准则,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至今为止,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就一直由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几千年的传统,我国的会计准则形成了由财政部门负责并依赖财政部门的社会定式。因此,我国财政部门的职能较强。

尽管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弱化政府的功能,但目前来看“弱化”影响有限。现阶段,政府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还扮演着主要的角色。政府往往既是投资活动的当事人,又是维持资源配置的政策制定者。同时,我国的会计职业界比较弱小,

1979年才成立的中国会计学会直接隶属于财政部会计司,1988年成立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属于半官方性质,没有能力制定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政府在会计准则国际化方面,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政府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一定是负面的。因为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来看,国际化的需求已经具备,我国的政府在积极推进准则国际化方面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因此构成了会计准则国际化所需要的良好的政治支撑环境。

三、我国的法律环境及其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影响

法律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发展。在多数成文法国家,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往往是法律或法规的组成部分,法律有法律的目标和规则,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作为法律或法规存在的。

3.1我国的会计规范不能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相背离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公司进行监管和评价的主要指标是利润而不是未来的现金流量,强调的是过去的会计信息。比如我国《公司法》较重视利润指标,很多规定涉及利润指标,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下,会计就一定要重视利润表的作用,公司就一定要注重利润指标。当利润成为评价上市公司至关重要的因素时,上市公司会很自然地将注意力转向利润指标。一些公司还可能铤而走险,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利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也自然会偏向利润表,对利润指标较为重视。现行的利润表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由于利润表只体现已经实现的收益,排斥或忽视了其他未实现的价值增值,使当期收益报告不够全面,没有提供对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有用的全部信息。二是价值增值在产生之时不予报告,而必须推迟到实现之时再予以报告,会导致收益确定存在潜在的时间误差,即价值增值发生在某一会计期间,而收益报告却在另一个会计期间。三是对已经发生的价值产值不予报告,为管理者提供操纵收益提供了方便。

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重点是全面收益表,按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这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相符,在此方面法律上的障碍将导致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不能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我国当前对上市公司监管强调利润指标的倾向,使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难以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完全一致,造成相关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

四、我国的文化教育环境及其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影响

文化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会共同的价值和观念,包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等。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特征的财富。一国的政治和法律等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根源,各国会计模式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其价值观的影响。我国的文化教育环境具体表现为:

4.1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高标准要求很难适应

会计准则最终是靠会计人员来执行的,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的好坏。建国以来,会计工作在一段时期一度受到轻视,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培训没能很好地开展,导致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相对低下。而现今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参照国际会计惯例,在会计实务处理方面给予企业会计人员留下了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这对已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统一规定一切的会计人员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所有会计处理都有统一规定,从而导致会计人员对制度的依赖程度相当严重,没有制度规定就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处理,缺乏相应的职业判断能力。就我国会计人员目前的素质来看,还不能很好地进行职业判断,国际会计准则在其他方面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是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很难达到的,这严重影响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

4.2我国的会计教育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普通教育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会计等各方面专业教育发展得也非常快。我国目前拥有的1200万会计人员和13万注册会计师中,拥有高学历的人员多数是近年来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实际经验并不丰富;没有学历的人员多数是历史上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他们缺少的是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我国拥有的真正具备高层学历和现代会计知识、具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人员极少。我国高级会计人才严重匾乏。据统计,我国某沿海经济大省近52万会计人员中,具有高级会计师资格的只有679人,占会计人员总数的0.13%,即便是这些高级会计师,其专业素质与企业发展的需要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这种会计环境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

进程。

五、我国的会计基础环境及其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影响

5.1我国缺乏财务概念框架

国际上通行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forFinancialAccountingandReporting,为了方便,通常简称CF)的作用是指导会计法规的制定、实施,是会计理论体系的指导纲领。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受会计原则或概念框架的指导,我国至今尚未全面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这会影响我国会计准则的质量。从已的基本会计准则来看,其行文较为简单,对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系统的阐述,因而不够严谨,造成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缺乏一个规范性的理论基础。随着会计环境的变迁,构建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势在必行。

5.2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行

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一样,同属于会计标准的范畴,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组成部分。因为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都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的行政法规,都在于确保企业提供真实和完整的会计信息,因此两者的目的以及功用一致,同属会计标准的范畴,两者之间不是“非白即黑”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

会计准则改革既要考虑中国国情,又必须积极与国际惯例协调。这种特殊的会计基础环境制约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发展,我们应该在总结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与国际惯例协调。

参考文献

1邵林.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关系探究[J]。财会研究,2005.2

2梁爽.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的逻辑关系剖析「J]。会计研究,2005.1

3葛家封.实质重于形式,欲速则不达一分两步走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J]。会计研究,2005.6

国际会计论文第7篇

[关键词]中国会计规范国际化进程

近年来,会计国际化在我国倍受关注,在国际上也是一个重要课题。我国会计在国际化的道路上究竟走得多远?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哪些经验教训?今后应当向什么方向努力?这样的努力预期会带来什么样的效益?这些问题一直是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会计学者、会计准则制定者、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以及相关监管机构思考的问题。

根据会计的基本判别法则:一项会计规范或方法的采用与否应当取决于由此而产生的效益是否大于花费,即成本与效益的配比规则。当我们所采用的会计方法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时,这种配比情况基本上能够量化或权衡。但是,针对国家会计规范的改进,尽管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浑然不同的阐释,其成本效益的配比情况却无法准确衡量。因此,与此相关的赞誉和批评也就往往带有基于特定经历、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和社会背景的主观抑或感情的色彩。虽然西方学者已经就会计协调程度的量化评价方法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H、C和I指数的设计和运用),但由于在我国向公众公布财务报表的企业还是少数,企业所公布的财务报表的透明度还不太理想,披露规范也尚在完善之中,加之国内的会计规范在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最近几年会计规范的变动较为频繁,变化

幅度也较大,因而目前还难以借用这样的研究模型来评价我国会计的国际甚至国内协调程度。即使已经有一些国家套用国际会计准则,但中国能否像某些发展中国家那样完全以国际会计准则替代现有的会计规范则是一个需要审慎考虑的问题。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之后、我国加入WTO之前反思这一间题,有助于对我国会计规范的改进做出理智、经济和富有成效的抉择。

一、会计国际化——必然趋势

会计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跨国公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与跨国公司的发展互为作用,从而为会计国际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1.跨国公司的发展与会计的国际协调。20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全球范围内竞争的加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以及市场风险的加大,出于优势互补、节约成本、降低税负和风险、增加利润乃至战略防卫和发展等目的,跨国公司的发展形式也在逐渐演变。当代跨国公司的最基本特征是在国外拥有对企业资产的控制权和企业经营的决策权叫。会计国际协调的初衷就是规范跨国公司的会计与财务报告,这是东道国乃至居住国政府对跨国公司实施监管的必然要求,也是跨国公司内部提高经济和财务决策、管理成本与效率、业绩评价等方面的工作水平的需要。因此,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会计的国际协调。

1973年由主要发达国家的会计职业团体发起创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为建立和发展跨国公司的会计和财务报告准则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贡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也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应当承认,近年来国际资本市场有力地推动了会计的国际协调,而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会计协调成就与跨国公司的会计与财务报告规范之间的关系则是不言而喻的。

2.资本市场国际化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的相关努力。近年来,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等国际性筹资活动日益增多,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使得证券监管面临更多的问题,特别是会计与财务报告问题。有鉴于此,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ofSecuritiesCommissions,IOSCO)自1993年开始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准则建设工作,并在195年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签定了关于制定和推行核心准则的协议,承诺将一套合理完整的会计准则即核心准则(corestanaards)作为企业跨国发行证券和股票上市原则整体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以规范跨国发行证券和股票上市公司的财务揭示。199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完成了核心准则的制定工作,2000年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的技术委员会完成了对核心准则的审查并提出推荐建议,同年,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采纳其技术委员会的建议,向其成员推荐核心准则。由此,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只要遵循其本国的会计要求和国际会计委员会核心准则,或者其本国的会计准则己经符合国际会计核心准则,这家公司就可以在世界各地接受国际会计核心准则的证券交易所上市,而无须重编或调整其财务报表。很显然,这对于减少跨国发行证券和股票上市的成本,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以及跨国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自然会对不接受国际会计核心准则的证券交易所的业务发展构成相应的限制,从而降低有关国家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

3.国际会计准则的认可程度。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得到了来自国际资本市场的强有力的支持,从而获得日益广泛的认可。截至1999年12月,纳人证券交易所国际联盟(FIBV)和欧亚证券交易所联盟(FEAS)统计的62个国家相地区的85个证券交易所中,已有67个证券交易所允许在本国或本地区发行证券的外国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报财务报表,其中包括世界绝大多数著名大证券交易所。会计国际协调己经成为各国政府增强本国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的公司降低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成本和提高筹资效率的重要考虑,也成为各国之间加强会计的理解、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方面。

据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2001)秘书处不完全统计,全球会计年度结束于1999-2000年的公司及主体声明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共209个(包括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100强中有9家公司声称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负责银行监管的巴赛尔委员会(BaselCommitteeonBankingSupervision)于2000年4月完成了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评估,并表示支持IASC的准则及其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欧盟(EU)委员会也于2001年立法要求所有上市公司不迟于2仍5年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报表。此前,世贸组织在1996年新加坡部长级会议、西方财长及央行行长在198年的华盛顿会议上都表示支持国际会计准则。1998年,世界银行还要求石大国际审计事务所只对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的亚洲公司的财务报表签证。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2001)最近的资料显示,纳入其网站统计的132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06个国家的会计职业组织是国际会计师联盟(IASC)的成员。该网站从不同渠道,包括向公众征集各国在会计法规和证券市场规范等方面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情况。但是,由于各国情况千差万别,时滞问题或多或少也会存在,数据来源的官方或职业背景无法完全得到有效保证,因而很难做出有效统计。就现有资料可大体描述如下:有极少数国家的资料全部或部分缺失,有一些国家表示不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有一些国家允许前来上市或发行证券的外国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有一些国家允许前来上市或发行证券的外国公司和本国上市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有一些国家或者在国家准则方面或者在证券监管披露方面基于或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或二者兼而有之,有一些国家虽然单独制定国家准则但其国家准则在大多数情况下基于或类似于国际会计准则(我国属于这种情况),少数国家采纳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国家准则。概括地说,国际会计准则己经为大多数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证券市场监管机构所关注,并对之发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应当指出,各国资本市场财务信息披露要求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情况与国家会计准则的相应情况不尽相同。毕竟,对于证券交易所而言,吸引外国公司前来上市和发行证券的利益动因是易于理解的,而其接受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的外国公司前来上市和发行证券的影响范围也仅此而已。作为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允许前来上市和发行证券的外国公司依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对于一国的资本市场的利弊的衡量,可能与相应的融资潜力、利益及相关风险的控制能力的权衡密切相关。

二、会计国际协调——是技术范畴还是政治程序

会计国际协调尽管主要起因于跨国公司的发展,也得益于并推进了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就证券市场而言,允许前来上市和发行证券的外国公司提供依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对主要通过市场融资且接受上市的外国公司的数量较大的国家的上市披露规范来说,是有较大影响的。但是,目前人们特别关注的似乎是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变更本国现行会计规范,使之趋近或完全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对于趋近国际会计准则,主要发达国家已经难以接受。至于完全接受国际会计准则,虽然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今后的工作重点,但却是目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争论的焦点,而且绝大多数国家还举步不前。因为这不是一个纯粹的会计技术问题。即便70年代针对跨国公司的会计国际协调,也无法排除基于经济管制的政治考虑。迄今为止,我国股票市场尚未接受外国公司上市和发行证券,我国到境外上市的国内公司数量十分有限(约为境内上市公司总量的5%),因而目前我国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对本国企业的会计规范进行国际协调的力度究竟应该多大。为此,需要对国际会计协调及其标准进行深入探讨。

1.主要发达国家的态度及其实际影响。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核心准则制定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背景条件下,会计超级大国——美国握有其本国会计准则最终否定权的政府部门——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起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质疑。当然,这与美国国会敦促SEC尽可能积极参与和支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核心准则的制定有着密切关系。实际上,让美国这样经济发达、会计技术进步的国家采纳另一套未必符合本国环境的会计准则,显然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尽管在这套准则的制定机构(IASC)理事会及其推动和审查机构(IOSCO)申,美国都居于显著地位。但是,现实利益的驱动(美国资本市场跨国融资能力因而所受的影响),使美国又不得不对如何对待国际会计准则加以考虑。

早些时候,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成了4国集团,旨在在准则建设方面开展合作。有人认为叫的活动直接构成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威胁,也有人认为叫试图保持英美会计准则的统治地位(Cairns,1997)。自199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被邀请参加以的讨论以来,虽然这种顾虑逐渐淡化,但最终还是难以避免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方面施加重大影响。

1997年以来,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主要发达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重组后的关键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人员构成,主要来自美英为首的G4+1集团成员等发达国家的证券管理机构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由此可以预示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政策走向。以下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可以有助于我们对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预期。1999年12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IASCBoard)正式同意改组并投票选出7人组成的提名委员会。提名委员会于2000年1月7日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设立19人组成的托管委员会(trustees),并选举美国证券委员会主席ArthurLevitt为提名委员会主席。托管委员会负责实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任命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监督理事会的工作及筹集资金。2000年5月22日,提名委员会宣布选出的托管委员会的19个人选。2000年5月24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组织(IASCmemberbodies)通过重组决定和新章程。2000年6月28日,托管委员会任命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SirDavidTweedie为重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主席(于2001年1月1日起履行职责)。2001年1月25日,托管委员会任命新理事会成员(2001年4月1日起生效)。此外,准则咨询委员会(SAC)和常设解释委员会(SIC)的人员也须重新委任。如此重大的改组,意味着战略上的转移和政策上的重大调整。

果然,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一开始履行职责,立即就委员会的目标、名称、准则名称、准则前言、选题及次序、新旧准则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做出一系列重要决定。这样,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争论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接管而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目前,现有的国际会计准则究竟变数多大实在难以预期。因此,核心准则大局未定,福祸难卜国际性或全球性的会计准则的广泛认可任重而道远,近期被主要发达国家接受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2.西方学者的一种见解。西方学者并不否认会计的国家性。国际会计和跨国企业权威Radedaug和Gray(1997)认为:“必须承认,一国会计的解决办法对于他国未必适用或可行”。“尽管存在某些相似性,现存会计系统至少与现存的国家一样多。这些差异基本上是由环境决定的。各国的会计实务在其现存的环境,例如,私人产权的数量、工业化的程度、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中发展。既然在经济条件方面存在这些差异,在会计实务方面存在差异就不会令人惊讶。正如小型私有制企业的会计需要不同于跨国公司的会计需要一样,欠发达的、农业(agrarian)国的会计需要也就不同于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因此,在国内公司没有重大的国际经营或筹资的情况下,几乎没有理由考虑实行服务于国际目的的世界范围内的准则,因为这样的准则很可能是不相关的或者至多与服务于本国目的的准则相比是不重要的"。

至于发达国家在会计国际协调中的角色,西方会计学者的观点较之我们更为鲜明和尖锐。Radedaug和Gray指出:“许多国家的政府认识到会计协调和揭示可有助于矫正跨国企业与东道国本地公司之间任何竞争的不平衡,并且可以改善东道国政府的谈判地位。自然地,这必将导致跨国企业及其总部所在国的花费。因此,可以预期,作为大多数跨国企业基地的工业化国家的政府,将不会全力支持日益加强的监管(REGULATION)。这一点,己经为经合组织(OECD)较之联合国(un)采取相对温和的方法的事实所证实。”

3.部分国家的做法及可能引发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发展中国家允许国内公司同时遵循国际会计准则和本国会计规范或税收或公司法令编报财务报告。这样,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提供的信息主要为财务信息的国际使用者服务,而国内的信息提供仍然更多地用于经管责任的评价和/或纳税目的,抑或用于投资、信贷或类似决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语言、教育、会计规范的差异、会计职业发展、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等方面的局限,为财务信息的国际使用者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可能存在问题。Xiang(1998)就曾从缺乏独立审计职业的角度提出了这样的质疑。三、国际会计准则的角色

那么,国际会计准则在实践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呢?下面,我们首先分析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特征,然后讨论我国的情形。

1.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特点

处理重要项目是国际会计准则的一项基本原则。国际会计准则前言指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协调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在实现修订现行准则和确定新的准则项目的任务中,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注重主要问题”。“国际会计准则不准备用于非重要项目”。在具体准则中,上述立场多次得到重申或体现。

广阔的备选空间是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个局限。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建设的宗旨是协调各国会计准则和实务,而世界各国的会计环境大相径庭,因此要实现广为接受的目的,就必须对同一交易和事项的处理确定多个备选方案。由于这种做法不但无法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而且可能误导信息使用者,因而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所以,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对所有准则进行格式重排和修订了大量准则的同时,在会计原则、方法和政策的采用方面,采取标明“基准”(benchmark)、“备选”(allowedalternative)处理方法(Treatment)的做法来缩小可选择空间。但是,只要允许采用不同方案,降低信息的可比性或加大分析利用信息的成本就在所难免。

留给企业会计人员以较大的职业判断余地是国际会计准则被滥用的一个重要原因。迄今为止,国际会计准则当属当今世界上最为简明的会计准则了。虽然英国的会计准则也几乎同样简明,但英国的会计实务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公司法来规范的,因而纵的余地较之国际会计准则来说就小多了。由于国际会计准则条文简明,因而为理解、扩展和演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从而使信息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的实践

(1)我国接受国际会计准则的速度和程度。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的实践首先体现在1985年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进而影响到1992年11月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随后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后来修订为《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迄今为止已经的13项具体会计准则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着国际会计准则的深刻烙印,近10年来则表现为发行B股和境外上市公司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的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的取代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企业会计制度》,则在会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具体确认计量方法等方面汇集了我国会计改革的众多成果,在实质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并不存在重大原则性差异,尽管在形式上有倒退之嫌采取了改革前的会计制度的表达形式。总之,自从1985年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问世,我国在会计规范的国际化方面的步伐不断加大,从规模上说是其中的第一大国,而且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世界银行的充分肯定。正如Charles等(1999)所指出的,中国在缩小中国会计规范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2)富有“创意”的对策与揽忱的局面。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的弹性,主要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参照的会计规范就会不可避免地给财务报告编制者留下较大的职业判断余地。目前我国会计职业组织的自律机制尚不健全,市场监管制度尚在完善之中,对虚假陈报、信息误导和违规操作的处罚规章相对欠缺,国家刑法改革相对滞后,加之执法不力,以致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诸如,财政部要求上市公司编报的1999年度财务报表必须计提四项准备。由于对计提的比例没有限定,居然有上市公司按照应收款项全额计提坏帐准备的情况,以此来调节利润,创造大幅度亏损后通过次年冲回而转亏为盈的局面,借以逃避证券监管。总之,我国的一部分会计人员不但在业务素质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而且在会计操纵方面已经相当老练,较大的职业判断余地客观上为会计操纵提供了必要条件。

(3)国外论坛的倾向。我国会计接受国际会计准则的速度和程度,远远出乎西方学者的意料。早在如年代初,美国著名国际会计学家Choi和Mueller教授(1992)间断言:“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绝对的规模,使得她不大可能被外界所支配。会计也不例外”。“中国现行的会计程序和系统过分简单化和程序化”。“但是,具有新世界视野(view)的中国领导人也大刀阔斧地推进会计的现代化。”“中国的会计体系很可能成为在程序和产出方面在世界商业和国际金融(financial市场上是可理解的和合用的(us-able)体系,机会在于它将成为对其本国极好的体系。”

最近的一项经验研究表明,国际会计准则在中国的作用并不比中国当地的准则更大。这是美国会计学者的结论。美国的Eccher教授和Healy教授(2000)运用中国的会计和股票价格数据,对国际会计准则在处于转型经济下的中国的有用性进行了检验。他们选取了同时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和当地更具刚性的准则提供财务报告的公司作为样本,发现:(1)在国际会计准则与当地准则下的应计项目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解释力上两者没有差异;(2)对于只能被国际投资者拥有的股票,国际会计准则下与当地准则下的盈余和应计项目对这种股票的年度回报具有相似的相关性;(3)对于只能被国内投资者拥有的股票,当地准则下的盈余与这种股票的年度回报的相关程度较之国际会计准则下的盈余与之的相关程度更高。从而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生成的信息并不比运用中国准则提供的信息更有用。他们对此给出的解释是:在中国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基础制度,以监控管理者在国际会计准则下进行额外的报告判断。

Xiang:(1998)认为:中国的会计规范设计不应迎合已经(或将要)在境外上市的少数公司的需要,而应服务于中国那些被赋予经营管理自并且所有权和控制权实际上分离的大型工商企业。中国这些企业经营所处的会计环境与国际会计准则所假设的典型的会计环境具有相当大的差异。Ximg认为,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下,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可能是没有根据的。Xing对国际会计准则在审计基础制度尚未发育完全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中的适当角色提出质疑,并建议谨慎对待会计协调问题。

(4)现实难题——留给财务信息提供者的判断余地应该有多大。最近几十年来,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实证会计研究,其命题很多与会计准则直接或间接相关。近年来,盈余管理的研究十分活跃,虽然学者们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研究,但正如HealyandWahlen所言:“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和监管者而言,核心问题是决定允许公司管理当局在编报财务报告时拥有多大程度的职业判断”。Charles等(1999)认为,机会主义地应用中国会计规范是造成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报告收益与采用中国会计规范的报告收益之间的差异的一个原因。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应当借鉴西方学者实证研究的成果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经验,对我国企业管理当局职业判断行为及其规律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便确定相应的对策,进而妥善地把握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四、会计国际标准的发展战略及其应用环境

如前所述,以美国SEC为首发起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重大改组自1997年启动至1999年落下惟幕,致使自1993年6月起苦心经营会计国际协调28年且成就卓著的IASC正式于2001年3月底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重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于2001年4月1日起开始履行职责——负责准则建设,并将国际会计准则(IAS)更名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IASB上任伊始不辱使命,为建立一套单一的(single)、统一的、高质量的、可理解的、全球应用的、可执行的(Enforceable)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已经着手就《国际会计准则前言》的修订、IFRS的选题及顺序、IFRS的首次应用、改进现有IAS等方面开展工作。2001年4月,IASB批准了对现有IAS的处理办法:“所有按先前的章程的准则和解释除非其被修订或被撤消,否则继续应用。”IASB可以修订或撤消按IASC先前章程的IAS及其解释,并按现有章程遵循充分的(due)程序新的准则和解释。”;2001年7月31日,IASB宣布保险合同会计、企业合并、业绩报告等9个技术项目的工作计划,同时开始另外16个旨在辨别一些国家准则与IFRS之间差异问题的研究,以期尽可能快地解决存在的问题,达到建立一套统一的准则的目的。

显而易见,国际会计核心准则的重大修订在所难免。同时,由于欧盟近年来倾向于采用国际会计核心准则,因而没有新的会计指令。G4+1集团的活动及其成果具有典型的发达经济背景的特征,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未必适用,且尚未成体系。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的意见缺乏权威性和公认性。这样,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国际标准从框架到细节的预期在最近三两年内都难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一定的盲目性。

此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1995目标,定位于全球资本市场跨国上市和筹资的财务信息的决策导向。这种定位显然是主要以发达经济为背景条件的,也许是为了弥补这种欠缺,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拟议研究的16个问题之一是“中小企业和新兴经济会计”。

五、结语

会计与财务报告规范,既是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标准,也是相应的监管依据。针对会计规范和监管工作所遇到的种种问题,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什么是最好的会计准则。笔者认为,目前全世界会计学术界和职业界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热烈讨论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不过是一种理想状态,而且这种状态是动态的和多维的。他们所论道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也许是发达资本市场条件下最好的会计准则,但未必是发展中的资本市场条件下最好的会计准则,也未必是转型经济条件下和发展中国家最适宜的会计准则。会计理论和国际会计研究表明,会计系统是从它所服务的外界环境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进,并且反映它所服务的环境的。笔者认为,理论上高深和技术上先进的准则,如果与之所服务的环境不相符合,就不是好的准则。

中国人讲究“量体裁衣”。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二十二年多了,虽然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也不乏这样那样的教训。会计规范的重大改变,如果不基于对自身环境的准确把握,难免导致历史教训。笔者以为,中国会计的环境特征主要在于:(1)面对转型经济环境下的过渡性问题;(2)政府是主要的信息使用者;(3)法制化程度不高;(4)企业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不高,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性较差;(5)市场发育尚未完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程度较低;(6)面临加入WTO的新挑战。因而,应当基于这样的背景条件,逐步完善现行会计规范。相应地,实实在在地从实质上找出现行国际会计准则及其解释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今后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及其解释与我国现行会计规范的差异,给出官方的文本,也许是增强我国会计规范的可理解性和稳妥加速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可取途径和明智的举措。

资本市场作为市场体系的核心,必须坚持公平和效率的原则。为此,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至关重要。不过,上市公司只是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样板,尽管2000年底深沪两市总币值已经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3·8%,但剔除其严重高估部分之后,其经济总量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远没有公众想象的那么高。与此同时,接受外国公司来华上市在认识上、心理上和配套制度上都还需要一段准备时间,加之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的建立还需要时间,因而我国上市公司的披露规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最近两三年同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值得认真商榷。

鉴于国际会计准则在传统上和事实上只能关注重要的项目,我国己有一整套比较合用的会计规范并在会计准则建设方面己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而不必也不宜全盘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目前,在我国,与证券市场的需要相比,国有企业的会计与财务报告问题不但居于主流地位,而且在相当程度上特别是在关联交易操纵方面是上市公司主要问题的症结所在。毫无疑问,我们在发展本国会计规范方面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权衡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协调程度和进度上的利弊得失。但是,无论如何,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实务规范始终是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徐经长、杜胜利、陈轲。国际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IASC.WebsiteofIASC:.uk.2000

3、IASB.WebsiteofIASB:.uk/cmt/0001.Asp.August10,2001/10/9

4、Cairns,David.TheroleofG4+1.FTWorldAccountingReport.April:11.refertoMuller’slecturein1998.1997

5、Redebaug,L.H.andGray,S.J.InternationalAccountingandMultinationalEnterpriese.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97

6、11Xiang,B.InstitrtionalfactorsinfluencingChina’saccountingreformsandstandards.1998

7、IASC.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2000:Prefacetostatementsof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London:IASC.2000

8、13CharlesJ.P.,Gul,FerdinandA.andSu,Xijia.AcomparisonofreportedearningsunderChineseGAAPvsIAS:evidencefromtheShanghaistockexchange.AccountingHorizons.199913(June):91-111

9、Choi,F.D.S.andMueller,G.G.InternatioanlAccounting,2ndEdition.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Inc.1992

10Eccher,E.andHealy,P.M.Theroleof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intransitionaleconomies:astudyofPeople’sRepbulicofChina.Workingpaper.SocialScienceResearchNetworkE-Library.2000

12Healy,P.M.andWahlen,J.M.AreviewoftheearningsmanagementLiteratureanditsimplicationsforstandardsetting.AccountingHorizons199913(Decemeber):365—383

国际会计论文第8篇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经济后果利益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朝国际化方向发展。但是,会计是有经济后果的,在对各国会计进行协调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阻力,会计国际化背后的实质为各国的利益之争,我们在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国情,不能不切实际地、一味地向某个国家的会计标准或者不顾条件地向国际会计标准靠拢,这将会牺牲我们自身的利益而得不偿失。

会计的经济后果

经济后果学说是美国会计学者于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来的,其标志为Zeff(1978)《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的发表。Zeff在该文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

会计的经济后果使人们对制定会计准则的认识有了质的转变,使会计准则的制定理论发生了变革,促使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更加理性和成熟。由于会计政策经济后果的影响,当今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与其说是一项专业技术过程,不如说是一个政治过程。

会计国际化背后的各国利益之争

会计准则制定是一个政治化过程,这一点同样在国际会计化进程中得到体现,尤其表现在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的争夺上。会计准则规范不同的计量实务和信息披露要求,将影响不同的利益团体的利益。受经济实力影响,目前的国际会计协调化偏重于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的需求,未必能保持发展中国家或东道国的利益。此外,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仍存在着不同的会计模式,从而产生必须按何国会计准则为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蓝本的争议。上述这些不同国家或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事实上成为会计国际化的阻力,在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重组前,国际会计准则的制订相当缓慢且缺乏普遍认可,以致有西方会计学者认为,国际会计协调化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幻想。

最能说明会计国际化背后利益之争的例子莫过于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态度的变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制定自己独立的会计标准,认为美国的会计标准是世界上最好的会计标准,所以不认可国际会计准则的地位,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很消极。然而在1996年之后,美国的态度却突然发生了变化。原因是美国会计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复杂、要求最高的,当其他国家的公司争取在美国证券市场上上市融资时,需要作大量的报表调整工作,从而增加了这些公司的筹资成本。这样将导致许多公司畏惧其“门槛”较高而转向欧洲证券市场或者日本等地上市融资,从而损及美国利益。因而美国固守其会计标准的态度开始松动。

1996年10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经过与IASC对话后,发表了一个有条件“支持IASC制定适用于跨国股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所用的会计标准”的声明。显然,美国从不认可国际会计准则到支持IASC制定一套全球通用的、高质量的会计标准,在态度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态度上的转变,实际上是美国的利益驱动所致,因为,建立全球通用的会计标准,促进会计标准的国际化,符合美国的利益。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实际上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利益驱动的结果。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理性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积极的姿态来促进中国会计的国际化,从1985年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到1992年11月参照国际惯例了“两则两制”,以及目前已经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都有国际会计惯例的深深烙印。

我国已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003年的进出口总额有望突破80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历年累计将达5000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与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融合,实行会计国际化将是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现在有人主张我国会计标准的建设直接照搬美国的会计标准或者国际会计准则。但是,如果我国的会计标准在其国际化进程中,片面地向美国会计标准或者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这就意味着我国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编制成本以使其编制的财务报告与美国会计标准或者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相一致,我国财务报告的使用者需要花费大量的学习成本来读懂这些会计信息,而美国的会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却不会发生这些成本,美国的注册会计师也可以凭借着其专业特长和职业技能,直接在全球范围内执业,而其他国家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或者注册会计师则要为此付出较大的代价。

因此,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趋势和益处,又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头脑。我国尚处在转轨经济的特殊背景下,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完善的监管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我们操之过急,片面追求我国会计标准的英美化或国际化,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企业对外融资的成本或者对外贸易的成本,但是可能会出现与我国转轨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出现混乱或者失控,由此所产生的改革成本和风险将是巨大的,对此我们需要有充分的认识。

参考资料:

国际会计论文第9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影响范围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和产业转移的跨地区发展日益加快,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迫切需要我们从深化经贸合作、维护国家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在认真总结我国会计审计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国际通行规则,不断完善会计审计准则,为深入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扩大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供标准趋同、可比互通的统一信息平台。两大准则体系的,架起了密切中外经贸合作的会计审计技术桥梁,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投资环境,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更好更多地“走出去”,有利于稳步推进我国会计审计国际化发展战略,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一、新会计准则对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修改

新准则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革,将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产生较大影响。新准则使得母公司必须承担所有者权益为负公司的债务,并会使一些隐藏的或有债务显现,与此同时,新准则也可以防止一些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手段。

二、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

新准则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定义是指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在1995年2月,财政部制定并颁布了《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中,合并会计报表是指“由母公司编制的,将母公司和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综合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

在《暂行规定》中,“子公司是指被另一公司拥有控制权的被投资公司,包括由母公司自接或间接控制其过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企业和通过其他方式控制的被投资企业。”在新准则中,“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控制的企业,同时被母公司控制的其他被投资单位(如信托基金等)也视同子公司。可以看出,新准则中是基于“控制”概念对子公司进行定义的,当母公司能够统驭一个主体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藉此从该主体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时,该母公司就具有控制权。

既然新准则中合并范围以控制为基准,势必将对合并报表产生较大的影响。原会计制度规定对不重要的子公司(如相关比重小于10%)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特殊业务的子公司,如金融企业,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但新准则规定应纳入合并范围,这样将增加合并报表的资产和权益,收入和利润,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具有较大的影响。

同时,由于新准则使得母公司必须承担所有者权益为负的子公司的债务,并会使一些隐藏的或有债务显现,使得上市公司很难利用股东股权变动为由分合报表,美化财务状况。新准则也可以防止一些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手段。可以说,新准则加强了上市公司合并报表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另外,新准则对合并报表的质量和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更深层次的剥去关联交易对合并报表产生的影响,进一步降低财务风险,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母子公司、各子公司之间往往交易频繁,特别是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企业,往来业务很多。按照新准则的要求报表的往来抵销上,会大幅度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另外,新准则规定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不一致的,应该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对子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者要求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另行编报财务报表。同时取消了旧准则中当子公司与母公司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差异不大,并且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不大时,可直接利用该子公司会计报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规定,再加上特殊行业等,只要在控制范围内也应并入合并范围的规定,鉴于不少集团公司内部涉及多行业的情况,合并报表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三、暂行规定存在的问题

《暂行规定》对合并范围的规定存在诸多问题,在实务中引起了诸多不便和不规则的行为。

(1)形式主义,不以控制为基础

在我国对合并范围的规定中,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不是以控制为基础的,过于形式化,如规定母公司拥有其过半数以上(不包括半数)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企业都要纳入合并范围,但实际上存在这种情况:虽然拥有半数权益性资本但并不具有实质控制权。

《暂行规定》只规定了当拥有的权益性资本低于或等于半数但具有实质控制权的四种情况,并未考虑当拥有的权益性资本过半数但却没有实质控制权的情况。

(2)赋予合并主体过多的自主空间

《暂行规定》赋予了合并主体过多的自主空间,使企业可以人为的调节合并范围,从而将符合集团目标利益的企业或企业组合纳入合并范围,而将不符合集团目标利益的企业或企业组合,利用现有规定的个别条款或漏洞,不纳入合并范围。因此,合并范围的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从而损害了合并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计算间接拥有权益性资本的方法不明确

《暂行规定》只规定了母公司直接、间接或直接和间接共同拥有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企业要纳入合并范围,但并未明确如何计算间接拥有的权益性资本。在实务中企业计算权益性资本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加法原则和乘法原则。选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会对同一股权关系是否拥有过半数的权益性资本产生不同的结论,并且在特定情况下某种方法计算得出的权益性资本比例可能与实际情况是矛盾的。

例如,A.B.C三个公司的持股关系如下:

按照乘法原则,A对C的权益性资本拥有比例是60%×60%=36%,低于50%,所以A不能将C纳入自己的合并范围,但实际情况是,A对B拥有直接的控制权,而B对

C拥有直接的控制权,则A可以通过B拥有对C的间接控制权,所以如果以“控制”作为判断标准的话,C应纳入A的合并范围。那么,按照乘法原则计算的结果就不符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2.“可以不纳入”的规定赋予了合并主体选择的权利

《合并财务报表暂行规定》规定了6种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的情况,《合并财务报表暂行规定》把这6种情况规定为“可以不纳入”,这种非硬性的规定赋予了合并主体在选择合并范围时较大的灵活性,使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并范围,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3)“可以不纳入”的有些规定缺乏合理性

1.小规模企业

按照《关于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请示的复函》(财会二字(1996)2号)的规定,子公司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及当期利润小于母公司与其所有子公司相应指标合计数10%的企业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首先,这个10%的重要性标准值得商榷。其次,如果一个企业拥有很多小规模企业,那么这此小规模企业的总效应将是很巨大的,将这此小规模企业全部排除在合并范围之外将是不合理的。

2.特殊行业企业

按照《关于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请示的复函》(财会二字(1996)2号)的规定,银行和保险业等特殊行业的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我们都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集团的多元化经营越来越普遍,甚至有的集团特殊行业的子公司所占份额很大,那么此时将这此特殊行业的子公司排除在合并范围之外,就会影响合并范围的完整性,不能合理、完整的传达集团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

3.关停并转和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

《暂行规定》规定关停并转和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一方面,规定并未解释什么是“关停并转”,另一方面,“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暗含的意思就是“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正数的子公司”应纳入合并范围,这与“关停”的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是相矛盾的。

4.己宣告破产或清理整顿的子公司

《暂行规定》规定己宣告破产、或按照破产程序己宣告清理整顿的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这好像就是说母公司可以“择优录取”,这样合并财务报表就不能合理的反映整个集团的业绩。

(4)将合营企业纳入合并范围

《企业会计制度》第158条规定,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将合营企业合并在内,并按照比例合并法予以合并。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控制实质上意味着只有一方能够实施控制,按照合同约定同受两方或多方控制的合营企业不完全符合合并财务报表控制的定义,也就是说,按比例合并的这部分被投资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损益和现金流量等,实际上母公司单方面是控制不了的,失去了合并的意义。

(5)未明确租赁、委托等形式的企业是否纳入合并范围

我国企业的经营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以租赁、委托等形式将子公司交由第二方经营等,《暂行规定》中未对这类特殊形式的企业做出规定。

《暂行规定》在以上方面的不合理性会产生极大的后果,一方面企业在实务中有一些问题无章可循,另一方面赋予了企业在实务中很大的自,可以人为调节合并范围,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三、新会计准则对合并范围的规定及改善

新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对下文提到的暂行规定的缺陷进行了改善。

(1)取消了比例合并法

对比例合并法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企业会计制度》第158条中有关合并报表的相关规定中。《企业会计制度》第158条规定,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将合营企业合并在内,并按照比例合并法予以合并。在新准则中,考虑到控制实质上意味着只有一方能够对另一方实施控制,而在联合控制主体中,难找按合同约定同受两方或多方控制的合营企业不完全符合以上对控制的定义,因为母公司方面实际上是控制不了的,如果合并到母公司报表中的话并不具有实际上的意义,因此在新准则中取消了合并比例法的运用,而是规定对合营企业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

(2)合并财务报表的种类

在《暂行规定》中,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损益表、合并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合并利润分配表四个部分;而在新准则中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种类不仅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和合并利润分配表,而且还包括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表和附注三个部分.其中对合并现金流量表编制的规范,及时有效地填补了现行实务当中的理论空白。

(3)少数股东权益的列报

我国《暂行规定》中指出: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中不属于母公司拥有的数额,应当作少数股东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之前单列一类,以总额反映,在合并利润表中作净利润之前的扣减项目。而按照新准则第13条规定,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份额,应当作为非控制权益。非控制权益应当以子公司资产负债表日的股本结构为基础确定,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以“非控制权益”项目单独列示。此外,子公司当期净损益中属于非控制权益的份额,应当以子公司资产负债表日的股本结构为基础确定,在合并利润表“净利润”项目下以“非控制权益损益”项目列示。

(4)新会计准则做出的其它方面的改进

新旧准则对合并范围的规定基本一致。但是,在新准则中进一步强调了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范围的基本理念,这种控制是实际意义上的控制,而不是仅仅法律形式的控制。

新会计准则对合并范围的具体的规定在以下方面做出了改进:

1.由“权益性资本”为判断依据改为以“表决权”为判断依据,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

2.强调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确定子公司是否应纳入合并范围,应以“控制”作为判断标准。

同时,这条规定也弥补了原规定中对虽然拥有过半数权益性资本但并不实质控制的情况的缺失。新会计准则规定,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下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新会计准则也规定“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这与国际会计准则中“母公司直接或通过附属公司间接控制一个企业过半数的表决数,即可认为存在控制权,除非在特殊情况下,能清楚地表明这种所有权并不构成控制”的规定如出一辙。

3.新会计准则考虑了潜在的表决权因素。新会计准则规定,在确定能否控制被投资单位时,应当考虑企业和其他企业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当期可转换的可转换公司债卷、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

4.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合并范围。新会计准则要求,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扩大了合并范围。也就是说小规模子公司、特殊行业子公司、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破产子公司等也要纳入合并范围。这样就使得母公司必须承担所有者权益为负的子公司债务,并会使一些隐藏的债务暴露,这可以防止一些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手段。同时将所有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可以更好的反映企业集团的真实业绩。

5.把子公司分为两种:纳入和不纳入。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子公司分为“纳入”和“可以不纳入”,规定更加明确,赋予了合并主体更少的判断空间,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结束语:

整体来说,新会计准则对合并范围的规定做出了很大改进,进一步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有助于规范我国会计实务,遏制某些公司出于利润操纵的动机而不将某些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这有助于提高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但笔者认为,当前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并未最终完成,市场经济运行环节还存在大量政府干预行为,企业的会计报表合并完全的“拿来主义”尚不可行。我国的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尽量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实际和法律惯例传统,减少一蹴而就的“”,从而稳健地推进会计准则的建设,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本市场状况逐步推进会计准则的完善工作。

参考文献:

[1]米新英、刘胜花,《关于我国应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策略的研究》,《会计之友》2006年第1期。

[2]汪祥耀、李连华,《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路径选择及其借鉴》,《财经论丛》2006年第1期。

[3]赵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分析》,《财会通信》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