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技论文科技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0 15:04:10

科技论文科技论文

科技论文科技论文第1篇

论文主题:放大镜的改良

谈到放大镜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视角。视角愈大,像也愈大,越能分辨物的细节。移近物体可增大视角,但受到眼睛调焦能力的限制。使用放大镜,令其紧靠眼睛,并把物放在它的焦点以内,成正立虚像。放大镜起放大视角的作用。

早于几千多年前,人们已把透明的水晶或透明的宝石磨成“透镜”,这些透镜可放大影像。也成为凸透镜。

放大镜主要是由固态镜柄和可视性透镜构造而成的,玻璃——一种透明的固体物质。广泛应用于建筑物,隔风透光,属于混合物,且不可回收。此次的论文就是围绕玻璃进行的。

众所周知,放大镜所用的可视性透镜一般是由玻璃做成的。玻璃不仅造价高,而且废弃的玻璃作为世界各国环保部门共同的难题之一,废玻璃本身就是固体垃圾,也是对人类的一项威胁。制造放大镜难免会有废弃的玻璃,而那些废弃的玻璃也不可回收,我觉得这是一笔极大的浪费。何不换一种方向思考:把玻璃调换成另一种材质——平滑的高透明度薄塑胶。

塑料——可回收再利用,且造价低,价格实惠。

有人会说:把玻璃调换成塑料会妨碍放大镜的使用,达到反效果。这样虽然节省了材料,却改变大大地改变了放大镜本身的用途。

但是,我还没说完:虽然把玻璃调换成平滑的塑料会改变放大镜的用途,但是我也想出了对策——往两片镜片间的隔层里注满水,水可以起到放大物的作用,于是——我便有了这个大胆的想法。

这个想法源自我的生活中偶然的一个小发现。

记得那是在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酷暑难耐,有很多同学爱买那种进口矿泉水,我也不例外。瓶身的形状不同于康师傅矿泉水有凹凸不平的花纹,它是完完全全的和医用吊瓶一样的平平整整,透过水瓶可以看见上面的营养成分表,而且字体又大又清晰,手捏在水瓶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出指纹。而把水倒出来后,看到的事物便与平常无异,这是为什么呢?我做了个简单的小实验:A组:把同一个矿泉水瓶剪下一部分,然后滴一滴清水进去,往下面垫一张报纸,看看报纸的字体有没有变化,是否清晰。B组:同样的把同一个矿泉水瓶剪下一部分,直接放在报纸上,看字体有没有变化。而得到的结果却是:A组的字体确实放大了,但是却因为水是液体而摇曳不定,看的不是十分清楚。B组的字体没有变化。我想:如果水没有摇曳不定的话,那么是否可以将报纸的字体看得更加清晰?说做就做,我拿出了一个0。5厘米高的正方形的固体封口透明模具,注满水,把盖子盖上。果然,水没有摇曳了,把模具放到报纸上,报纸的字体不仅被放大了,而且十分清晰。

综上所述,说明了用塑胶代替玻璃成为放大镜的可视性透镜这个想法是可行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想法可以实现,

科技论文科技论文第2篇

最近这几年,大家觉得天气一下子就变热了,原本凉爽的秋天现在几乎要到10月下旬才开始,8月份最热的天居然达到了40度以上。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人类自己惹的祸。

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

主要危害有以下几条:

(1)低地被淹:(2)海岸被冲蚀(3)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4)地下水位升高。全球变暖对人类有很大危害,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首先是人类要树立环保意识,在没有这种意识的前提下做什么都是无用的。

第一,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来看主要是臭氧层空洞所造成的,那么人类就应该减少使用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品。

第二,就是多植树造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让自然的天平更加倾向大自然。

科技论文科技论文第3篇

1.高校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高校的科研力量在近几年显著增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每年都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其中部分科技成果具有产业化的应用前景,是我国专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期间,高校研究开发人员总数保持在25万左右。作为我国科研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有所提高,但对于大学生的科技成果保护,在转化为专利方面亟待加强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转化的速度。

2.国家政策法律情况

我国虽然颁布了与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知识产权的保护法规制度立法的时间较迟、发展缓慢,尤其在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方面的保护措施更有待提高和加强。高校作为知识产权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主体,对学生本身就是一项重大考验。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架构,对知识产权的归属及制度问题几乎没有辨别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转化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最终导致成果转化效果的亏损,学生逐渐失去了创新的热情。

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

高校向社会机构和企业的技术转移所做的工作不够,高校的管理机构的效率低下,不能有效推动知识产权向社会扩散,阻碍了扩散的速度和影响力;同时,全国各高校的科研评价制度普遍存在以科研课题申报、数量作为科研评价的重点,对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不重视,缺乏知识产权战略导向。

二、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1.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不强

根据高校的相关抽样调查,虽然对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在内的知识产权了解的人员占45%,但是能进一步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执法过程,以及利用法律武器和手段保护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发明创造和合法权益的不足10%。这种淡薄的知识产权意识致使目前高校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流失已成为普遍现象。另外,大学生对专利保护的申请认识不足,高校对大学生的新发明和新创造向来都是重视奖励,但是却忽视了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的保护。

2.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成本较高

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成本是多方面的,它主要有知识产权的开发、取得、交易、使用和诉讼等方面的活动给个人或单位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在我国,尤其是高校,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取得的成本较高,知识产权的所有人若对产权进行相关的处理,则需要支付相当高的经济成本以及相当长的时间成本。若要在我国申请相关的专利,申请的过程较为繁琐,而且每个过程都会花费一定的费用,另外,科技创新成果的专利审批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少则一年,多则三年。专利的过高专利费用及过长申请时间抑制了科研人员从事技术发明和创造的积极性。

3.知识产权权属不清

知识产权控制的核心是权利人控制他人利用其成果的保护。在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环节中,激励作用是否充分发挥,直接影响科技成果产出的数量、质量及转化进程。我国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创新成果的专利权利归属于雇主,这不仅使得职务发明创新成果的专利归属于雇主,而且发明创新成果专利的申请人也是雇主。虽然职务发明创新成果的发明人也能享受到专利效益的分配权利,但是在实际中,各高校都在强调专利是归属于高校单位所有,而没用相应的激励制度以回应专利发明人。仅强调专利的归属权而不注重专利利益的分配权,其结果导致发明人将职务发明非职务化,以规避法律的约束,使得高校非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远高于职务发明专利申请的比例,造成重大发明少、专利的技术层次和实施率、高校职务发明比率都较低的现象。

三、对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1.政府层面

(1)发展高校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事业

要想将大学生科技成果中的知识产权进行很好的转化,就要在高校中搭建相应的转化平台,建立一系列严格的资产评估体系。有了这种评估系统,才能有效地保护大学生的知识产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2)加大专利保护的投入力度

目前,我国企业赞助的高校科研经费比例很少,绝大多数经费是由政府赞助的,而且经费的额度也有限。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科研投入经费的额度已超过了3%,而我国的科研经费的比例不到2%,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其本质上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动力的保护,其结果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是把科技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主要途径,使得科研成果的价值能够得到应有的体现。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专利保护的投入力度。

2.高校层面高校的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存在巨大的浪费和损失。高校作为专利知识产权管理的主体,承担着社会服务的功能,有责任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高校应加快知识产权向生产力的转化,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1)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核心

高校在知识产权管理中,针对老师涉及对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科技成果的考核。对大学生知识产权成果科研管理来说,应将专利的转化环节纳入高校科研管理的职能中。

(2)培养知识产权全过程的保护理念

在高校的科研过程中,学校的相关领导、项目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都应有较强的保护意识。一项科研从申请立项到完成计划直至转化到实际生产后,中间的每一个过程都应纳入知识产权的范畴,因此,高校应将知识产权管理的理念贯穿于科技管理的各个环节。

3.学生层面

(1)将知识产权教育融入教学体系中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高校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在教育方法和内容上有所侧重。理工科类的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活动较多,社会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对专业科技数据和知识产权数字化的保护进行教授;文科类的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较多,因此,在教授过程中多涉及著作权保护、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同时应将知识产权作为课程管理纳入教学体系中,切实提高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2)建立专门服务于学生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科技论文科技论文第4篇

卢 亭 利

六十班

说起科技小论文,我便回想起以前做过的许多小实验和许多奇特的想象,突然会出现在我的大脑里。如做过的液体实验——芦荟酿药的实验;热胀冷缩的实验……。在未来的世界里,我们能否长出一双能飞的翅膀;能否让鱼在天空中遨游;能否发明一个不让我们的手脚起硬茧的机器呢?……。等等。总之,奇思妙想和我做过的补给都在我的头脑中再次出现,特别是水的实验使我记忆犹新。

回到家,我先拿起一个透明的玻璃杯,然后在杯中倒入一些开水,我轻轻的拧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的倒到水中,我想:哈哈!第一步就这么顺利,那么下几步不就跟顺利了!接着我打开青油将瓶子斜着让油一点点的倒在杯中,便用筷子把它们搅拌起来,水和油就渐渐的融合在一起了,可是过了一会儿就又会分开,变成了两层:第一层是青油,第二层是开水;我想了想:咦!要不,我再到一些酱油,看看会发生什么?我又在杯子里到了一些酱油,搅拌了一下,酱油和开水便溶合在一起了,可是青油仍然在第一层。我想:蜂蜜?如果我到一些蜂蜜又会怎样呢?然后,我取出一些蜂蜜和这些液体混合在一起搅拌,虽然开始和在一起了,但是多了一会儿还是变成了三层:第一层仍然是青油,第二层是酱油和开说,第三层是蜂蜜。

我不禁思忖:不同的液体混合在一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想叫人琢磨不透,为弄明白这样的道理,我便拿到爸爸跟前好奇的问到:“爸爸,你瞧,我不管怎样搅拌这些液体,始终保持三层现象呢?”爸爸仔细瞧了瞧这些液体,然后充满着神秘感对我说:“乖女儿,你好好想一想这些液体的重量有什么不同呢?”

科技论文科技论文第5篇

【摘要】科技文章因为其用词严肃,造句严谨枯燥,所以大家认为科技文章的翻译,就要追求/词对词,句对句的对等翻译。这些看法有些误解。事实上,科技文章的遣词也讲究文采,造句也应具有美学特质。本文欲从翻译遣词的方法以及造句中的美学追求来讨论科技文章的翻译。

【关键词】科技文 翻译 技巧

一、科技文章的遣词

科技文章的遣词也可以生动活泼,细究之下,似有三类:借、转、破。它们给可能单调的行文平添几分亮色,使科技文章的沉滞之风,为之一扫,于是阅读便成为享受,翻译也充满兴趣。现举例说明:

1. The furthest we have been is the Moon. If we want to travel into deep space,beyond our backyard,the Solar System,we.ll need a new breed of spacecraft.

译文:我们人类迄今所到过的最远的地方是月球。要想穿越地球的后院――太阳系,进入外层空间,我们需要一种新型的宇宙飞船。

2. Space is the most hostile environment we will ev-er explore. Even a single five-hour spacewalk requires months of training,and a vast technical backup to keep it safe.

译文:太空是人类探索所进入的最恶劣的环境。即便是一趟5小时的太空行走,也需要数月的强化训练,以及庞大的技术支持来确保其安全。

3. Down here on earth we are protected by the at-mosphere and by our planet.s magnetic field(磁场),but in space long haul astronauts suffer gradual but irrevers-ible radiation sickness unless they are carefully shielded.

译文:在地球上,我们受到大气层及地球磁场的保护,而在太空中,长时间逗留的宇航员会逐渐患上无法根治的辐射病,除非他们全身都能保护得滴水不漏。

遣词分析:例(1)中deep space,乃借来的专业术语。Deep + space一旦成为航天术语,便不能从普通词汇的视角去解释,应译作外层空间。例(2)中的hostile(本义:充满敌意的)文学色彩浓厚,它又体现了/转字,其转义之一是:unfavorable to health and life(不利于健康及生活的)。另如:a hostile climate恶劣气候。因此翻译the most hostile environment中的hostile,却不能守其本义,而必须以其转义译之。当然,科技英语中体现转的意境的词汇,翻译时到底如何处理,是译其本义,还是译其转义,要视汉语的表达习惯而定,语言的奥妙与魅力,也许就在于此。而例(3)中long haul的使用,充分体现了科技文章遣词的第三类:美国传统词典对longhaul释义为:informal:a long period of time。词典添加这个informal不可小视,科技文章使用如此informal的词组,很明显属于打/破常规。

(2)In the chilly month of November,most U.S production areas don.t harvest fruit. But a team of University of Florida scientists is trying to help growers in Northern Florida produce a crop by tricking strawberry plants into thinking it.s springtime.

译文:寒风凛洌的11月对美国大多数水果产地来说不是收获季节,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却正在尝试让佛罗里达北部果农在这时候也有收成――方法是对草莓进行欺骗,让它们觉得春天已经来临了。(赋予草莓以生命)

以上两种译文使用了拟人化的语言,拟人赋予各事物以人的特征、思想或活动,或带上人的属性,形象解释科技知识,使内涵化虚为实,格调轻松,明朗自然。这样使得译文明确爽洁,直截了当,产生异曲同工之妙,也增加其审美想象力。

二、科技文章造句的美学追求

科技文章的造句也讲究文采,细细品味科技文章,主要体现了三种美,即逻辑美、人性美、练达美。如果读者,译者能体验到这些美,那么无论是阅读还是翻译,都会提升到一种美的境界。以下是对这三种美依次作分析。

1.辑美。科技英语最具特色的美就是逻辑美,因为科技英语是表达科技事实、概念、原理的,和解释自然现象的,因此逻辑缜密,推导合理,无懈可击。如下面一段关于石油成因的论述,推导严密,一环扣一环,丝丝入扣,极具说服力和逻辑美。如:

There are cases of oil accumulations in small sandstone lenses enclosed by clays,and for these it is difficult to visualize much movement of the oil; it must have been formed in the sandstone or in the adjacent clays. If it was formed in the sandstone,it must have been formed after the sandstone was covered by clay,otherwise it might have escaped. If it was formed in the clay below the sandstone,its passage to the sandstone must have been delayed until the sandstone had its clay cover,or again it might have escaped.

译文:有一些例证表明,石油聚积在被黏土封闭的不大的透镜形沙岩矿体内。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设想石油会有很大的流动,它一定是在沙岩内或是附近的黏土内生成的。

三、结论

人们普遍认为科技英语用词准确、语义单一、句子结构严谨,的确科技英语的语言表现形式不如文学语言那么富于美的感染力,那么丰富多彩,但这并非说明科技英语没有任何审美价值。事实上,科技英语大量使用修辞手段,在措词、句法、篇章等方面不乏美的表现。

参考文献:

[1]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Eng-land:Pergamon Press Ltd,1981.

科技论文科技论文第6篇

2011年的世界学生运动会的脚步声越来越大了,证明大运会要来临了。做为居住在龙岗区的一员,应该为大运会做一点贡献。正好我最近发明了一个叫毛巾自动风干器的东西。

在大运会时有一个项目‘‘游泳”在游泳后必须要用毛巾擦一擦,不过参加大运会的大学生太多了,总不能买太多毛巾了,所以我发明了毛巾自动风干器,当一名运动员把毛巾擦完后,毛巾已变湿了,这时我们可以把毛巾洗干净然后拿去晒,不过要过很久后才干,这时毛巾自动风干器就派上用场了。

把“仪器”装在通风的地方,加上风向计可随风转动,所以不管风从哪个方向吹来,漏斗口总能对准风向,确保有足够的风进入漏斗。风进入漏斗后就顺着管子吹向毛巾。做法十分简单,先准备;漏斗、风向计、管子、剪刀。我们先把一个漏斗安装在风向计上,然后用管子和软管把漏斗和毛巾的不锈钢连起来,最后把不锈钢上钻上一些小孔。这样一个毛巾自动风干器就做好了。由于每个小孔都是对着毛巾的,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吹干

嘘,让我们倾听第26届世界大运会的脚步声。

科技论文科技论文第7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科技交流日益频繁。为了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我国公开出版的科技刊物大多要求作者附上外文摘要(主要是英文摘要)。有些社会科学刊物和内部发行刊物也要求作者附上英文摘要或英文篇名。因此,英文摘要已成为我国科技论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对外科技交流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常常看到,在相当数量的科技工作者和专业教师的英文摘要中的错误或不妥之处随处可见。有鉴于此,论述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写作方法的论文也不时见诸于报端,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之文。然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仍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下去。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对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写作的一些常见技巧作一探讨,并附带谈及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特点以及我国一些科技工作者的论文英文摘要中的常见错误和不妥之处。我国科技工作者大都是先用汉语写好论文摘要,然后再译成英文,因此我们的探讨也围绕汉译英进行。

1 如何选词

正确选词是保证译文质量的重要前提。选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原文的词义

词的正确选择首先取决于对原文词义的确切理解解而对原文词义的确切理解又取决于对原文上下文的推敲,英译汉如此,汉译英也如此。

例1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Anewcomputer-aideddesignmethodispresented(inthispaper).

说到“提出”我们往往首先想到putfor¬wardraise,advance或make等词,如“提出建议”,英语为putforwardaproposal。但本例中的“提出,,指“叙述”、“讨论”或‘介绍'故用pre¬sent„当然,本例也可说成Thispaperpre¬sents...method,只不过英文摘要中人们更倾向于用被动语态。

例2本文建立了柔轮原始曲线的数学模型。

Theexpressionsoftheoriginalcurveoftheflexsplinearederivedinthispaper.

原文中的“建立,并非指“建立,某个机构(如学校、公司等),而是指“推导出”即“推导出数学模型’,,故选用derive(推导)比estab-lish(建立)更为贴切。“数学模型”不同于“飞机模型,、“汽车模型,等,其本身是以函数关系式表达的,实质含义即“表达式”因此,“数学模型,,译成expressions比译成mathematicalmodel更符合原文的本义。

1.2注意使用书面词语

科技英语除了大量使用各学科的专门术语夕卜,还喜欢用一些日常语言中不怎么使用的书面词汇(有人称之为bigwords),以体现科技英语正式、庄重的语体特征。例如,科技英语多用many,少用alotof或lotsof;多用obtain,少用get;多用finally,少用atlast或intheend;多用正式动词(如performinvent等),少用短语动词(如carryout,makeup等)

例3本文主要研究平面机构的可动性。Thispaperprincipallystudiesthemovabilityofplanecomponents.

“主要(地)”最常见的对应词是mainly,这里用mainly当然也可以,但用principally更能体现科技英语正式、庄重的语体特征。

 1.3注意使用名词来表示动作

这类名词通常为表示动作的名词,如anal¬ysiscomparisonstudy,introduction等,常见的结构为“make(give等)+名词(analysis等)+介词’,意义上相当于相应的动词,如makeastudyof相当于study,makeananalysisof相当于analyse,giveanintroductionto相当于intro¬duce等等。

例4本文研究了电容对频率响应的影响。

Astudyoftheeffectofcapacitanceonfre¬quencyresponseismade.(比较:Theeffectofca¬pacitanceonfrequencyresponseisstudied.)

1.4注意词的搭配

由于语言习惯的差异,汉英两种语言在词的搭配方面不尽相同,如“开机器”,英语为startamachine;“开车”,英语为driveacar。汉译英时应注意其不同之处,切勿生搬硬套。关于这个问题,请看关于词语搭配的论述。

2 如何搭配

汉英两种语言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固定词组和搭配用法。这些比较固定的表达,有时可以逐词译出,有时则不行,勉强译出,不是词不达意,就是不符合英语的习惯。因此,翻译时尤其要注意两者的不同。请看下面几种情况。

2.1定语和中心词的搭配例5硬水hardwater

汉语中同一个‘硬”字,由于中心词不同,英译文要使用不同的词:

hard与water搭配,high则与steel搭配。

例7本文认为,这一定义具有重要意义。

原译:Theauthorholdsthatthisdefinitionhasimportantmeaning.

汉语可以说“重要意义”,但英语通常不说importantmeaning。英语的习惯说法是great(或important)significance(注意meaning指“意思”、“含义”,而significance则指“意义”、“重要性

改译:Thisdefinitionisofgreatsignifi¬cance.

2. 2主语和谓语的搭配

例8本文所讲的内容对通讯工程师来说是很感兴趣的。

原译:Thecontentthatthispapertalksaboutisofgreatinteresttocommunicationsen¬gineers.

汉语的“本文”可以与“讲”搭配使用,但直译成英语thispapertalksabout则不符合英语习惯,属于汉语式英语,即Chinglish。英语中talkabout的主语通常为人,而不是物。本例中“讲”的实际含义为“叙述”、“描述”或“讨论”,因此应该用describe,discuss或present等。此外,content一词虽然可以表示汉语“内容”的含义,但如果谓语动词为describe,discuss或present等时,英美人更倾向于使用what一词。这种用法值得我们注意。

改译:Whatthispaperdescribesisofgreatinteresttocommunicationsengineers.

2. 3谓语和宾语的搭配

例9本文对提高打印速度的印字质量提供了一种机辅设计手段。

原译:ThispaperpresentsaCADmethodforincreasingtheprintingspeedandtheprintingquality.

汉语既可说“提高速度”,也可说“提高质量”;但英语increase只能与speed搭配,而不能与quality搭配,“提高质量”英语要说improvequality。

改译:ThispaperpresentsaCADmethodforincreasingtheprintingspeedandimprovingtheprintingquality.

例10本文强调指出了光强随圆柱直径变化的正弦规律。

原译:Thesinelawofthevariationofthelightintensitywiththecylinderdiameterhasbeenpointedoutemphatically.

汉语的“强调指出”译成英语的pointoutemphatically从字面上看,似乎完全对等,但用法上存在差异。英语的pointoutemphatically常用在普通英语和政治文章中,在科技文章中一般用动词emphasize而且即使在普通英语和政治文章中,英语也倾向于用emphasize。

改译:Thesinelawofthevariationofthelightintensitywiththecylinderdiameterhasbeenemphasized.

B哪些词可以不译

汉语里有些名词,如“工作,、“问题,、“条件,、“状况”、“情况”等,有时有具体含义,有时没有具体含义,或具体含义不多。如‘我提个问题,中的“问题”一词,有具体含义,汉译英时必须译出,译成MayIaskaquestion;而“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中的“问题,一词,则无具体含义,不必译出,只需译成Contradictionsamongthepeople。这种无具体含义的词,人们称之为“范畴词,(categorywords)。我们在写英文摘要时,或者将论文的汉语摘要译成英文时,这类范畴词通常不需要写出或译出。例如:

例11论公关工作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FunctionofPublicRelationinTotalQualityContral.(比较:“工作服,译成clothes)

“公关工作,等于“公关”(公共关系),故“工作,不必译出,只译成publicrelation即可。

例12关于建筑产品质量问题的法律思考

AConsiderationfromtheAngleofLawontheQualityofBuildingProducts.(比较:“关键的问题,译成akeyproblem)

本例中“产品质量问题,即“产品质量”故“问题,一词无需译出。

例13论劳动力市场需求约束条件下的经济模式未译。(比较:“自然条件,译成naturalcondi¬tions)

总之,遇到“工作’,、“问题”等词时,是否需要译出,关键是看这些词是否具有实际含义,或者说是否属于范畴词。我们应该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以使译文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原文含义。

此外,我们中国人写论文时,常常在论文的标题中加上“探讨,、“初探,、“试论,、“浅谈,“研究’等词,以示作者行文谦逊以及在学术上留有余地,这类词语英、美作者过去也常使用,但目前使用的人已越来越少。目前英语科技论文标题的趋势是简洁、醒目、突出主题。因此,将这类词语译成英语时,尤其是在投往国外科技期刊的稿件中,除非强调,最好省略不译,以符合科技论文标题的发展趋势。下列英译文中括号内的词语通常可以省略不译:

例14过滤常数确定方法初探

(PreliminaryStudyof)MethodsofDeter¬miningFiltrationConstants

例15现代机械系统可靠性设计探讨

(Discussionon)ReliabilityDesignofMod¬emMechanicalSystem

例16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研究

(Researchon)NaturalResourcesandEnvi¬ronment

例17论建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

(On)ArchitectureandModemScientificTechniques

3 如何断句和并句

汉译英时,一个汉语句子通常译为一个英语句子。但是,由于两种语言习惯的差异,有时一个汉语句子需要译成两个或更多的英语句子,这种情况称为断句,又称分译;或者反过来两个或更多的汉语句子需要译成一个英语句子,这种译法称为并句,又称合译。下面我们分别讨论。

3.1断句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方法是在接近句首的地方断句,第二种方法是在接近句末的地方断句,第三种方法是在中间断句。

3.1.1在接近句首的地方断句

这种断句方法通常用于“总提一详述”的句型中,即开头部分先用几个字概括地提一下,然后再详细地加以说明。概述部分通常断开译例18本文介绍了在IBM—PC机上开发的一种功能卡,将它直接插入主机的I/O扩展槽就可在CRT上直接显示出转速、扭矩的瞬时值及转动方向。

InthispaperafunctionalcarispresentedforIBM_PC.IfthecarispluggedintheI/Oex¬tensionslotofthemanframeorextensionbusofPC,theinstantaneousvalueoftorqueturnspeedandturndirectioncanbevieweddirectlyon

本例原文中句首的“本文……功能卡”属于“总提”译文译成一句;其余部分为“详述”译文另外译成一句。

3.1.2在接近句末的地方断句

这种断句方法多用于“详述一总结”的句型中,即先详细地把事情说清楚,然后再简单地加以概括,也可能是一种评论或得出的结论,总结部分常常断句。例如:

例19本工艺具有造型速度快、生产效率高、工艺性能优良等优点,引起世界铸造工作者的关注。

Thistechnologyhastheadvantagesofgreatmouldingspeed,highproductionefficiencyandfinetechnologicalperformances.Therefore,ithasbeentakennoticeofbyfoundrybusinessesallovertheworld.

原文“本工艺……优点,为“详述’,“引起……关注”为“总结'故译文在两者之间断句。

3.1.3在中间断句

在中间断句的句子,大都是前半句叙述一方面的情况,后半句说明另一方面的情况。这样断句,译文更清晰、明快。例如:

例20本文扼要地叙述了用来制造单块电路的各种工艺及其优缺点。

Thevariousprocesseswhichmaybeusedinfabricatingamonolithiccircuitarebrieflyre¬viewed.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eachprocessareenumerated.

本例汉语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用来制造单块电路的各种工艺’,,二是“这些工艺的优缺点’,,英文分开译出,意思更加明确。

以上的例子都是一句译成两句。当句子的层次比较多时,一个句子还可以根据意思的层时,句首、句末和中间都可能断句。例如:

例21本文对去污工艺的化学、物理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氧化去污机理是6种化学反应的联合进行,还提出了去污剂选择的理论依据。

Theauthorofthispaperhasanalyzedtheo¬reticallythechemicalandphysicalprocessofde¬contamination.Theauthorholdsthatmechanismofdecontaminationconsistsincombinationofsixchemicalreactors.Thescientificbasisforselect¬ingdecontaminantsareproposedaswellinthispaper.

本例原文有三层含义:“对……过程进行……分析’,、“认为……进行,和“提出……依据’,,故译文译成三句。

3.2 并句

并句通常是由于两个句子的内容联系非常紧密,而且两个句子都不长。这种联系包括因果关系、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及后句修饰前句中的某个成分等等。例如:

例22本文比较了STM和ATM。结果表明ATM是BISDN的基础。

AcomparisonbetweenSTMandATMshowsthatATMwillbethebasisofBISDN.

在上例原文中的两个句子含有因果关系,故译文译成一个句子。

例23本文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方法。这种方法简单而又切实可行。

Anewmethodforsolvingthisproblemispresented,whichissimpleandpracticable.

本例汉语原句中“方法,是两句内容所共有的,即后句修饰前句中的“方法’,,所以可以用定语从句来合并两个句子。

科技论文科技论文第8篇

最近几年,我国政府的责任问题已经倍受媒体与群众关注,在政治学、伦理学和法学等领域,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长期专注于这一问题。但不足的是,其中仍处于对西方学者观点译介阶段的占据了他们所有研究的很大一部分。到目前为止,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和研究成果有:国内较早研究责任问题学者之一的张成福教授,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在他的《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等文章中关注到责任问题,后来又在《责任政府论》一文中较为详细地探讨了责任政府的性质与政府应承担的有关责任。张教授认为,在实质意义角度来讲,政府只有在真正能够保障社会利益、真正能够履行责任时,才具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同时还把政府责任视为政府社会回应力、政府的义务和法律责任的整体概念,包括道德责任、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政府的侵权赔偿责任和政府的诉讼责任五个方面。他认为,责任政府既是当今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之一,又是一种对政府的公共行政在进行民主控制上的制度安排。对责任问题也高度关注,在他的《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一书中可以看到,他从对公共行政中的信念观点和责任辨析切入,指出了官僚制作为责任中心体系的局限性,认为信念与责任是有机统一的,公共行政是交换正义的供给者,提供社会正义是其道德责任。《论政治责任》是我国当前较为系统研究政治责任的一部著作。作者从政治责任的主体、内容结构、范围三个方面为政治责任的内涵做了界定,认为政治责任即为政治官员履行制定符合民意之公共政策与推动符合民意之公共政策执行的职责,以及在这些职责没有履行到位时,依照有关法规所应该承担的谴责和制裁。的《政府责任论》,是目前我国关于政府责任开展总论性研究有且仅有的著作。作者理清政府责任涵义,详细介绍了在不同视野(控权论、管理论、平衡论)中行政法律责任的特点与内涵。作者看来,政府行政责任有三个方面,一是与行政赔偿责任,一是合法性审查与行政违法责任,一是行政机关的刑事责任。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政府责任的逻辑前提,认为委托关系是政府责任能够存在的基础、权责一致原是政府责任能够存在的主要要求。理论方面较详细地分析了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缺失这一问题,认为改革开放后,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某些缺失,一些地方政府只追求眼前政绩,因行政行为不当,损害了当地群众的权益。由此,他们主张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委托理论,来促进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的提升。从公共行政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和经济学等方面对政府责任的特征、内涵与要义进行了分析。但到目前为止,真正能够从实践层面,尤其农村科技服务供给方面深入研究政府责任的文章仍不多。

二、关于农村科技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责任的研究

从作者搜集文献来看,目前对政府于农村科技服务供给中的责任研究尚未涉及,只是有少量关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责任研究。少有的研究,也没有把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责任加以提炼。少数专家学者从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层面对政府的责任做了分析,较为具体地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中政府责任问题,认为根本弊端是政府责任边界不清,他们提出在把握我国现有养老保障特性的基础之上,使政府责任的边界清晰和法制化。)在统筹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政府责任研究中,指出了农村公共服务由谁提供,关系到政府、市场及多元主体的选择,但是政府在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起关键作用,负最主要的责任。他提出我国农村的科技服务供给不足症结,是政府的责任与范围不清,上至中央政府供给责任不到位;中间地方政府供给责任移位;下至乡镇政府供给责任缺失。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他提出要建立和营造各级政府间合理的合作格局:各级政府要合理分担农村的公共服务总成本;各级政府责任的划分与财政筹资能力相协调;明确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各级政府的具体责任。中国农大教授认为我国目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相当的不足,供给责任与供给主体划分不明确;乡镇公共产品供给依然主要依赖制度外的筹资;乡镇政府之财权难于保证其事权;政府,尤其中央政府,应该承担起更多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责任等。这些问题,既是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不够重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现实体现,也是我国政府在新农村建设初期,功能不全的内在原因。同时,这也是本文选择这一命题,力争解决这一问题之意义所在。

三、简评

科技论文科技论文第9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现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法制建设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切入,对于科技法制建设的时代需求、科技法学与科技法制建设的关系、我国科技法制建设和科技法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指出科技法制建设是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科技法学是一个同当代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交叉学科,需要科技界与法学界共同予以关注。 论文关键词:科技法制;科技法学 刚刚过去的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不断扩大为代表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科技创新能力为重要支撑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关注科技创新与发展,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共识。在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研究探讨科技法学和健全科技法制的有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科技法制——时代与发展的呼唤 面对国际上科技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竞争进一步加剧的总体态势,我们不论是对科技进步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关系的认识,还是对于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解,都应该比过去更加深刻。这些认识和理解,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从总体上来看,知识经济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知识经济之所以从最发达国家先形成气候,其原因即在于此。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知识经济是无国界的,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或核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不竭的动力,并非发达国家的专利。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人类已经历了数千年的农业经济和200余年的工业经济发展阶段。近半个世纪来,计算机、晶体管、集成电路、个人电脑、全球网络、多媒体通讯等相继出现并迅速发展。一般认为,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已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以微电子与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人类文明的基石和动力,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 显然,导致知识经济的产生这种革命性变革的,不是别的,正是以科技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新技术革命。科技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核心,没有科技创新,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知识经济。然而,创新是具有风险的,知识是可以为社会所共享的。没有国家的扶持,没有相应的法律机制确保这种扶持,并建立相应的知识产出与收益回报机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社会运行,是难以为继的。 2、科技创新呼唤科技法制建设。在以竞争性和法制化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法律环境,对于知识与科技的创新活动及其成效,影响极大。科技创新,呼唤科技法制建设。 随着科技进步和科技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经济运行中的科技、知识含量也在不断增加,知识经济也在相伴而生。相应的科技法律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 首先,科技知识的社会共享化属性,要求政府对科技工作尤其是基础科技工作的扶持,必须有相应的 法律保障。众所周知,今天所享有的有线通讯、无线通讯等许多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科技创新成果,其基本原型和原理知识,就是贝尔、麦克斯韦尔等早年的发明和创新成果。①基础科学知识和其他公用性科技知识,是一个国家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础,需要国家长期稳定的投入与扶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重大基础研究计划(攀登计划)和正在实施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正是这种投入与扶持的具体体现。基础性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周期较长,其效果的显现所需时间更长,需要长期稳定的支持。为了确保国家在某些重大基础科学领域处于主动地位,为了使全社会科技进步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平台,必须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确保政府的扶持和科技投入。 其次,科技创新的与知识经济的社会运作,呼唤顺应科技发展规律、公平有序的科技法制环境。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产权关系的明晰是对市场竞争主体间关系的基本要求,投入的市场回报和价值的实现,是市场竞争主体的基本权利。而这些,都有赖于法律的确认和界定。按照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少数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机构以外,其他研究开发机构一律推向市场。2000年,242个原国家行业部门所属研究开发机构整体进行战略性改组,分别改制为企业或企业集团,或者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科技服务机构或中介机构。这些机构连同其它科技先导型企业,将以其适应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成果开拓市场、并在市场上取得其研究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条件。而要使科技创新能够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是不可设想的。有人评判,如果没有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没有长达200多年的知识产权保护历史(美国1790年、英国1632年、法国1792年分别颁布实施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的专利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也许不会发生在今天的这些发达国家。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的许多新的法律问题,如基因专利的问题、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互联网上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其它法律问题等,都有待法学研究和立法做出相应的回答。 第三,科技创新需要一种适宜创新的文化氛围,更需要一种适宜创新的法律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不仅应成为法律所确认的原则,而且应为具体的法律规范所体现。科技人员权益保护制度、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科技奖励制度等具体法律制度的确立,正是构建适宜科技创新的法律环境的具体工作。 另外,某些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也需要通过法律的手段予以适当的限制。早在1986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就邀请联合国大学就科学和技术发展对人权与基本自由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研究,试图通过此项研究提出相应的法律方面的建议。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里的许多重大进展如基因工程与技术、克隆技术的应用等,也正在面临许多新的法律问题。 3、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离不开科技法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是知识的表达,知识的传播与转移,完全可以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方式来实现。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更是为知识的传播与转移插上了翅膀。今天,人们通过因特网,即可以完成计算机软件类商品的交易和有关知识产权的 许可贸易。如果说,传统的海关,还可以对作为知识产权载体的有形产品的贸易实施监管,那么,对于主要依赖信息传播方式实现的知识产权贸易这种知识经济运作的中心环节,如何实现监管,建立什 么样的运作规则等,都有待相应的立法做出相应的回答。 二、健全科技法制——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 依法治国,首先就是要依法管理各项国家事务,使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注意力的转移而转移,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当家作主根本利益的实现。科技事业,作为国家政府的一项重要事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在国家管理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健全科技法制,正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内在要求。 (一)科技法制的渊源与背景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当今世界,科技活动已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整这部分社会关系的科技法律规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相当久外远的时期。纵观当今世界,科技进步速度较快、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其科技立法也较为完备,科技法体系已经建成。如日本的《科技六法》收录科技法律、法规222件,另有科技条约31件,我国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文译本长达134万字,其中大部分颁行于五、六十年代。近几年,有关信息高速公路方面的科技立法,不论是各国国内立法,还是国际立法,其速度都在加快。科技法在保障和促进科技进步,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正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科技立法也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 (二)我国科技法制建设的历程与阶段 我国的科技法制建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949年10月至1976年12月为我国科技法制建设的初萌期,50年代初,60年代初期分别颁布了一批科技法规,1966年至1976年陷于停顿状态。 1977年1月至1984年12月,全国科学大会后颁行了四个科技奖励条例和一些科技法规规章,科技法制的春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春天同时到来,科技立法处于复萌期,其特征是,这时期较为零散,还不是有意识地进行系统的科技立法。 1985年1月至1993年1月间,我国《专利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技术合同法》等重大单行科技法律和有关法规相继出台实施,并对专利法等进行了修改,有关智力劳动成果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成,标志着我国科技法制建设已正式起步,并开始取得成效。在此期间,全国第一次、第二次科技立法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中国科技法学会正式成立并召开首届学术年会;科技立法作为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正式列入国家研究发展计划。由于科技法学及相关软科学研究的兴起,系统构建科技法制体系的任务已明确提出,并体现在国家科委发布的《科学技术政策指南(科技白皮书)》上。 自1993年以来,我国科技法制建设在“七五”工作的基础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其主要标志是,具有科技基本法性质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已经正式颁布实施(1993年7月2日通过,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科技法制建设开始走向主动性、预见性、系统性立法阶段。科技进步法的配套法规,陆续出台并开始实施。 (三)科技法体系的建设与科技法学研究 综观世界各主要国家科技法制建设的情况,大多也经历了从零散的科技法规范的制定、到单行或专门科技立法、再到系统化法制建设的过程。60年代以前,除了旨在保护智力成果权益的知识产权法以外,各国的专门科技立法较少 ,大都散见于其他立法之中。“60年代以后,各国开始制定科技基本法。这一工作是从实行判例法传统的英国和美国开始的。英国于1965年制定了《科学技术法》,规定了国家的科技发展目标、组织形式等,成为英国科技活动的基本准则。美国于1976年在制定了《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组织和重点法》,确定了美国科技政策制定的准则、实施范围与步骤、政府职责、重点领域及科技计划实施的组织形式等。此后,法国等欧洲国家、日、韩等亚洲国家、墨西哥等第三世界国家以及俄罗斯等国都先后制定了本国的科技基本法,并加紧各方面的配套立法,走上专门化、体系化的发展道路。” 我国的科技立法,随着科技进步法作为科技基本法的颁布实施,开始进入有规划、系统性、着眼于科技法体系的建设阶段。相应地科技法学研究,也已不再拘泥于某个单行法的研究或者某个专门法律问题的研究,而将研究领域扩展到整个科技法体系的研究。 作为健全我国科技法体系的初步构想,笔者认为,除了宪法的有关法律规范外,我国的科技法体系应当是由科技基本法和15个方面的专门科技立法以及相应的配套法规规章组成的、多层次的科技法体系。这15个方面与科技进步法相配套的科技法律分别是:国家科技管理法,农业科技进步法,企业科技进步法,科技促进社会发展法,国防科技进步法,科技教育普及法(科普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法,基础研究与科学基金法,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合同法(已被吸收到合同法之中),研究开发机构法,科技工作者法,科技保障法(或科技投入法),科技奖励法,国际科技合作法,科技审议监督法。在科技法体系中,除了国家科技法律、科技行政法规、规章、有效的司法解释以外,地方性科技法规规章,也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 广义的科技法与科技法研究包括知识产权在内,是我们应有的共识。这一点,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们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台湾地区一年一度的智慧产权法研讨会,2000年改为“科技法研讨会”,其内容包括许多知识产权问题的研讨,许多新的知识产权问题也的确都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三、科技法学—— 一个亟待发展的交叉学科 法学理论的研究与学科发展,是法制建设的基础,也是铸就法治精神、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科技发展、技术创新需要加强科技法治,科技法治是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科技法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与学科建设,亟待加强。 (一)法学科的整合与分化中科技法学的地位 80年代,在我国随着科技与法律的历史性联姻,科技法在中国诞生,科技法学作为一个新兴 交叉学科业被学术界接受,中国科技法学会和一批科技法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科技法学开始登上大学的课堂,一些全国性和国际性科技法方面的学术会议相继召开。然而,其在中国大学的发展却不那么顺利。在大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同学科点的设置密切相关的。许多大学关心的是能否能他增加高层次学位学科授权点,至于该学科研究与发展真正的意义和价值等专业性问题,则很少考虑。另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同学位授权点的设置的关系在大学里的表现,也直接影响到社会对学科的认可。这已经成为受“名正则言顺”训导的人们的思维习惯。随着法学科的调整,科技法学作为19 88年新增加的研究生学位授权点专业被取消,研究生的培养也只能作为一个方向,有的放在法理学,有的放在经济法学。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对于科技法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淡化作用,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以及科技工作特殊的内在规律性、科技法律关系的复杂性等,都对建设和发展科技法学科提出了急迫的需求,即从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来看,科技法学科的建设与科技法学研究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或者说“只能强化,不能淡化。” 近年来,随着台湾地区科技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科技法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科技法学在台湾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除了半官方性质的资讯科技策进会所属科技法律中心以外,台湾的交通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也设有科技法研究机构,承担科技法的研究工作,培养科技法学研究生。从2001年开始,东吴大学法学院也开始招收科技法的研究生。科技法学在台湾已经成为一门显学。 (二)法学科传统的分类方法及其对科技法学的影响 部门法的分类方法主要的可以表述为:依据调整对象的和调整方法的不同而将法律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同时又要考虑到现有的法律学科的划分和现有立法的实际情况划分为不同的法学科。然而,在实际的划分过程中,每位学者则各自又有自己的划分标准和方法。而这种划分标准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又同该学者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 另外,学科的划分与认可,本来也应当是各个学科(含原本还没有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学科)自由发展的结果。许多原来并不被认为是一个学科专业的,现在已经成为非常热门的学科专业。如计算机及其软件、网络工程、信息管理等学科专业的设立,大都是随着社会的需要和研究工作的开展而兴起的。原本搞数学和计算数学的部分人转来研究计算机及其软件;原本搞计算机或者通讯或其他专业的转来搞网络工程;原本搞计算机、管理学和其他学科的人转来搞信息管理等等。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创立了这些原本没有的许多新学科。这是科学发展的一种常态,一种趋势。 然而,这种情况在习惯势力和其他非科学因素影响较多的学术领域(请注意,这是事实而非应然)却表现得非常难以“容忍”。先是经济法学遭受“诘难”,后有科技法学学科点被取消,都是这种习惯势力和非科学因素的影响。 作为科技基本法的科技进步法,通过立法程序将我国推进科技进步的基本方针、基本准则、基本经验、基本政策和目标体制、上升为国家法律制度,同时,就科技工作的主要方面和基本制度做出规定,从而,为建立科学合理、协调有序的科技法体系确立框架、奠定了基础。这部科技基本法的出台并实施,为科技法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也为科技法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法律上的基础。 (三)科技法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思路 国家发展战略及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实施,对于科技法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当代自然科学发展与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我们也是完全可以借鉴的。因此,对中国科技法学界来说,理清发展思路,顺应社会实际需要,努力建设与发展科技法学学科,才是正确的选择。 1、既定学科专业目录的“限制”,不应成为学科建设的根本性障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不断提高,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产权法学在国际上格外被受到重视。联合国设专门法律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来管理和协调各国的知识产权问题,世界贸易组织将知识产权问题作为其重要的谈判议题并成为其重要的法律规则,近年来的纠缠不清的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所产生的 影响也是尽人皆知,知识产权法学科专业发展的社会需求也是清楚的。尽管知识产权法学也没有被正式列入研究生的专业目录,但其学科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北京大学、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设立与发展均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支持和肯定。 2、重视和支持科技法学基本理论的研究。结合深入研究科技发展与科技法治的实际,探讨科技法治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尽快确立起科技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社会实际需求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具备独立的学科特点和基本理论也是极其重要的条件。近年来,科技法学在科技立法和科技法的实施方面,国家和地方确立了一些应用性研究课题,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为我国科技法治建设做出了实际的贡献。但在科技法学理论的研究方面相对较弱。建议在这方面予以关注,国家科技管理部门也应当给以适当的经费支持。 3、重视和支持科技法学教学与研究机构的建设,是建设与发展科技法学学科的基础。在大学设立科技法研究机构,并开展相应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对于科技法学的发展与科技法制建设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学科专业目录的限制,常规的经费和其他支持条件同“本子上”有的学科点难以相提并论,给这类研究机构的工作造成实际的困难,而他们的工作又是直接服务与科技工作与科技法制建设的,因此,对于这类研究机构的建设,科技与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予以支持。 4、注重科技法学的教学研究工作。科技法学的教学,事关培养具有科技法律意识的新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管理者队伍,也是科技法学学科建设的应有之意。但是,由于缺乏科技法教学方面的研究,使得教学与教材建设工作存在不少问题,诸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 5、注重科技法学队伍的建设。由于科技法的研究毕竟涉及许多科技知识和科技管理问题,是许多原有的法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者所不熟悉的,而加盟科技法学队伍的研究人员,由于其学科背景的关系,尚未得到传统法学界的认可。其结果是,一方面从原法学研究队伍中进入的较少(远不如经济法兴起的时候民法和其他法律部门研究人员加入的多);另一方面,原本已有科技法基础的,也开始转向其他学科。因此,必须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稳定并发展这支队伍,这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 献: 路甬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N] 科技日报,1999 1 1(1)。 罗玉中·科技进步与法制建设[A] 司法部 中共中央法制讲座汇编[C]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59-272。 C.G.威拉曼特里·人权与科学技术发展[M].张新宝等译 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 《科技六法》翻译组。(日)科学技术厅 科学技术六法[Z].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方明伦·中国科技法制建设的进程及沿革[A].段瑞春·科技进步的法律调节[C] 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2.344-351。 & nbsp;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白皮书第3号[Z].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211-242。 刘尚志·全国科技法律研讨会论文集[M].台湾:2000 11。 倪正茂·科技法学导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赵震江·科技法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郭庆存·科技法学在台湾的兴起[J].科技与法律,2001,(1):108-111。 郭庆存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