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31 12:33:56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第1篇

【关键词】辅导员 突发事件 应对办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变迁的不断加剧,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连接学生与学校直接的桥梁。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并保证高校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是高校辅导员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问题。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并可能迅速演变或激化为较大规模和影响并将危及社会安定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指高校中由于偶发性因素引起,突然爆发的紧急事件,并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威胁到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强烈的冲击性和影响力的重大事件。比如学生的群架斗殴、食物中毒、突发性病情、学生加入传销组织、学生自杀自残、宿舍失窃等事件。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来说,如何处理应对突发事件显得尤为重要。

一、 加强预防工作做到未雨绸缪

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不固定的,发生时出乎人的意料,让人措手不及。但是高校种种突发事件表明,相当多的突发事件是可防的,所以辅导员树立危机意识是高校突发事件得以预防的立足点。首先辅导员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通过经常性地深入到学生课堂、走访宿舍、指导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和任课教师、宿管老师沟通等,可以及时、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言所想,从他们的思想行为轨迹中了解他们的专业学习的动向,理解他们感情体验的定向,判断他们人生价值的取向,为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平时做好防范工作,尽量防止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这就需要辅导员深入细致地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引导他们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教导他们努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使大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历史责任,从而减少盲动,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二、完善对大学生应急培训工作

辅导员在开展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活动过程中,更应该要加大应急教育的培训力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辅导员一方面应该要经常性地给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应急培训活动,提高大学生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能力,增强他们对频繁突发公共事件的认识程度,把握群体突发事件的规律和特点,以此来达到用和谐方式来处置公共突发事件。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要加强应急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培训,只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加强辅导员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一)加强自身学习

要预防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辅导员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辅导员应该广泛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己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辅导员还应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等能力。

(二)创新工作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辅导员工作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辅导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信息,做到信息渠道的畅通。辅导员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指挥学生,应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及思想动态,还要经常与任课老师多联系、多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辅导员要经常与家长联系,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思想动态,并建立档案。辅导员还应培育和壮大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主的先进群体,建立信息网络,让他们充当学生动态的信息员,及时迅速地将学生的动态信息反馈上来。

四、辅导员应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一)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高校突发事件事发突然,有些突发事件根本没有预兆性。辅导员必须24小时保持手机开机,一旦突发事件发生,辅导员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情况,得到上级领导的指示,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妥善做好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

突发事件平息后,辅导员不能就因此万事大吉,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发生衍生事件。比如要及时消除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对当事人进行进一步的教育和引导,从中吸取深刻的经验教训等等。

(三)深刻反思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

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之后,辅导员还应有必要对突发事件进行总结反思,总结突发事件处理的经验教训,进而对日后管理突发事件进行指导。一是要及时通报处置结果,公布事件真相。二是认真汲取教训,查找工作漏洞。三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平,尹跃进.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5).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第2篇

在互联网盛极的今天,信息传播的方式、速度、广度,都是过去任何一个时期所无法比拟的。网络媒体、手机短信、即时聊天工具、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形式花样百出,给受众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对网络突发事件的报道也相应地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如何适应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认识其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全新的突发事件新闻应对机制等课题,已然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重要话题。

一、突发事件网上传播的特点

一是传播速度更快。互联网所引发的网络突发事件,突破了以前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实现了非线性的多点传播,以网络舆论为推手,不仅可以把社会中的突发性事件第一时间展现给受众,也可以使受众更加容易了解到以往难以获知的局部性突发事件,并迅速地将其扩散和放大,使舆论发酵,转瞬间成为全国甚至全球关注的热点。同时,随着手机网络、网络移动媒介的不断出现和发展,信息得以更快地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突破了传统的信息形式和传播形式。人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媒介,即时眼前的随见所闻、所感所想,利用互联网络平台,第一时间把事件呈现在大家面前。在传统媒体参与报道之前,信息已经在互联网上播发、泛滥了。各类网络媒体借助互联网络的非线性传播,使得社会上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快速扩散,并产生极其广泛的影响。

二是传播范围更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随着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这不仅使互联网络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也为网络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基础。换言之,他们也为网络突发事件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这个巨大的群体为网络突发事件的快速扩散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三是产生影响更广泛。相比互联网中的普通信息,互联网络突发事件的传播更容易“引燃”整个网络,并且影响到人们现实生活之中。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类网络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和认可。它的互联网络非线性的多点式传播得到了更为深刻的体现,信息的飞速增殖,其传播形式也呈现为裂变式传播,传播速度和范围将呈几何数增长。另外,民众的社会参与意识越来越强,他们乐于参与一些与自身或社会关系重要的信息传播。

四是更容易引发“社会次生灾害”。相对于传统突发事件的报道,互联网络突发事件更容易引发“社会次生灾害”。因为互联网络的把关人缺失,人人都充当自己的信息把关人,那么这就需要靠自己去判定信息的真伪。由于广大民众通常对突发事件缺乏一定的认知,则他们在阅读信息的时候就容易产生误读和误解。加之突发事件更能引起广大民众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广大民众的参与意识,当误读和误解在网络平台上经过多次广泛传播之后,就会慢慢形成了谣言,给社会带来“次生灾害”。

二、突发事件在互联网传播中表现出来的规律特征

一是“口水”效应。由于网民的从众心理,许多言论在一个很短的时间段里会迅速成为舆论热点,俗称“口水”。在不当言论和负面舆论“先发制人”的情况下,网民中正义的声音会淹没在“口水”中,正面引导的舆论力量显得很是弱小。

二是“眼球效应”。平静地呈现远没有对立、冲突有看点,舆论喜欢矛盾,喜欢冲突,这种眼球效应让舆论冲动,矛盾性事件愈发引起受众关注。

三是局部事件放大效应。而网上舆情也往往容易被少数人操控,一个舆情主体可以反复不断地以不同网名发表相似看法,这就导致网上关注的热点被误认为是群众的声音,煽动不满情绪,引发事件升级,从而造成局部事件放大效应。

四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为作用效应。很多新闻都是平面媒体首先报道的,网络却使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成为可能,并互为推动,最终使局部问题被不断地层级“放大”。又由于网络论坛中铺天盖地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媒体设置了报道议题,将网上舆论加以概括和集中集中报道,将网上较为分散的讨论,形成集中了社会舆论。

三、网络舆论应该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要把好“四关”。

第一,要把好舆情收集关,为正确应对打下扎实基础。要做到及时处置网络突发事件,主管部门、新闻媒体每天都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引导,对于网民的歪曲报道和误导性言论,要通过网络对话的形式,讲明事件真相,积极做好解释疏导工作,防止事态升级,为下一步的处置工作创造条件。

第二,要把好信息公开关,积极消除社会负面影响。及时有效地化解舆论危机,迅速平息事态,是应对网络舆论突发事件的基本要求。网络舆论之所以能够快速形成并扩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民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及时、客观、透明的信息公开,能最大程度消除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促进事态向良性方面发展;而一旦对信息进行隐瞒或迟缓公布,容易造成虚假信息流行,导致事态扩大升级,危及社会稳定。

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信息公开原则,做好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工作,要注重信息公开的制度化建设,做到信息公开、内容规范、形式完善、及时高效,提高突发事件及处置工作的透明度,做到既不抵制公开,又不乱公开,对信息公开的程序、公开的内部审批权限、责任部门、责任人等作出明确规定,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其次,要认真策划信息方案。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不策划信息方案,就不能形成相应的舆论引导力,就会导致以讹传讹的谣言满天飞,引发波及整个地域的公共危机。突发事件发生后虽说要坚持“快报事实”,但也要注意“慎报原因”,精心谋划,掌握方法,把握技巧。要有专门的领导把关,统一协调和把握口径。在信息上,要注意避免激发矛盾。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第3篇

Geng Li

(西安体育学院,西安 710068)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Xi'an 710068,China)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各类突发事件逐渐增多,影响了高校校园的稳定和和谐发展。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辅导员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提出几点建议。

Abstract: Recent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various types of emergencies are gradually increasing, impact on the stabil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Emergencies treatment of counsell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 counselors make a few suggestions to deal with emergencies.

关键词: 高校 突发事件 辅导员

Key words: college;emergency;counselor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29-02

1突发事件的定义及种类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1月8日)》中,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性质和机理,将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性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

高校内突发事件主要有:第一类是自然灾害,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等。

第二类是公共性事件,如食物中毒和流行性疾病,如2003年非典事件,2009年甲型H1N1流感事件。

第三类是人为灾害事件,包括火灾、校园交通事故、漏电事故、建筑事故等。

第四类是,如非法集会、游行、罢餐,张贴散发煽动,利用网络传播煽动师生参与群众性事件,冲击党政机关要害部门。

第五类是校园伤害事件,如学生自杀自伤事件、群体斗殴、师生冲突、劫持等暴力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会直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如果处理不及时,还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和师生生活秩序,影响校园稳定和发展,甚至会危害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

2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

2.1 自然灾害,流行性疾病等不可抗拒事件的发生。如当地震、水灾、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由于高校人员相对集中,不能在最短时间疏散,容易造成大面积死伤事件。这些事件具有不可遇见及破坏性大等特点。流行性疾病也是自然因素引发的对高校产生负面影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它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并且给高校的正常工作秩序带来较大影响。流行性疾病发生时,高校纷纷停课,对学生进行隔离,调整教学计划,教师组织学生自学。

2.2 大学生容易受不良环境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时期,缺乏解决复杂问题和应对危险的能力,此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信仰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差等情况,所以他们在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时容易冲动,容易采取比较偏激的方式。

2.3 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学生,由于学生思想单纯,当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容易采取过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如集会、游行等,这时,境内外敌对势力就会乘机进行煽动,导致事态扩大,还会制造暴力事件,嫁祸于学生。

3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

辅导员要具备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掌握相应的处理问题的技巧和策略,这样,在事件发生时就不会手足无措,延误控制事态发展的时机。

3.1 加强预警预报工作,建立信息报送制度要本着预防为主,教育为先的原则加强预警预报工作,指导、督促好应急工作,做到对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辅导员要及时获取信息,第一时间赶到事件现场,并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如何获取信息至关重要。辅导员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建立信息报送制度,班团干部、党员积极分子、寝室长等都可以成为信息源,当然,要想获取信息,就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而这种信任关系是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辅导员要真心爱护学生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对学生汇报的一些不良倾向,虽未造成危害,辅导员也应高度警惕,防范于未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同时,辅导员要保护提供信息的学生。

3.2 坚定立场,提高自身政治素质辅导员必须时刻关注国际政治形势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密切关注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还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在发生公共性中,才能说服引导学生,化解危机。

同时,要加强形式政策教育的力度,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国家大事,分清是非,提高警惕性,不要受网络上一些不良信息的干扰,明确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就要求辅导员善于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走进学生宿舍、课堂,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正面信息,摒弃负面信息。

3.3 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日常行为管理者,在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防盗、防火、防特、防病、防事故等,针对不同特点的教育内容,可以采取理论教育、模拟演练、预案制订等不同的教育形式妥善处理好意外事件,不仅可以降低事故损失,还可以对学生产生教育和警示作用。

由于高校扩招,致使校园各种资源相对紧张,人员相对复杂,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大,为了更好的管理学生,辅导员就要仔细观察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尤其要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抓住一切机会向学生灌输安全意识,提醒学生在校内外都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在自然灾害及传染性疾病发生时,要使用正确方法保护自己,将人身伤害降到最低限度。在寝室要注意用电安全,禁止私接电源,禁止使用违章电器,禁止使用明火。

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往往都懊悔自己不懂法,以至于触犯法律,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还有的学生在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此外,由于纳入教学计划的法制教育课程相对较少,辅导员就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利用法制讲座、观看法制教育纪录片、发放法制教育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学生讲解法律知识,教育他们在做一个守法公民的同时,能正确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所以,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3.4 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思想波动明显,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辅导员平时要耐心细致地观察学生,多到学生宿舍及其他学习、生活场所,了解学生的生活需求及身心状况,尤其要关注存在特殊困难的学生群体,如贫困生、单亲家庭学生及后进学生,及时发现不良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生活。

在突发事件发生前,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工作的力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危机应急意识,可以通过讲座、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对同学们灌输危机意识,并可以通过危机演习来加强效果。另一方面,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能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已经发生时,要做好当事人的心理辅导工作,让学生正确看待事件,减少恐慌情绪,因此,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掌握心理咨询方法,如宣泄法、阻断法、控制呼吸法等,教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同时,要以朋友的身份来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在信任辅导员的前提下才能接受帮助,从而化解危机。同时,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把握心理情绪,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避免产生盲目从众性过激行为,此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威慑,让其意识到某些不良行为行为的产生所付出的代价。

参考文献:

[1]吴粲,张利先.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的作用[J].法制与经济,2009(12):121-122.

[2]赵晶晶,侯硕知.论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作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10):104.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第4篇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4-0604-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院前急救部门包括各级急救中心、急救站以及受急救指挥中心调度的医院急救部门等。院前急救力量是有限的,而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受伤人数往往是不可预料的,因此目前多数城市的院前急救部门值班力量往往不能完全应对造成多人伤亡的重大突发事件。

笔者结合十多年的院前急救工作经验,提出院前医疗急救部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系列应对措施。

1树立危机意识,增强防范意识,做好随时出动的准备

1.1制订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常见、多发及很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制订应急处置预案。重预案应包括重大突发事件分级实施方案、应急处理流程和重大突发事件调度、医生、驾驶员、后勤保障各岗位工作流程。将处置预案制作成为手册或图片上墙,便于平时学习,一旦发生,不至于慌乱,可对照执行。

1.2加强急救分站建设,完善急救网络,缩短急救半径:重大突发事件非人所料,时间急,伤情重,急救人员应在短时间内到达现场。一个城市应根据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合理设置急救分站,缩短急救半径,将急救半径控制在3公里左右,到达现场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另外在突发事故多发地区如高速公路、飞机场、工业园区、交通事故多发地段可设置急救分站或急救点。

急救分站建设不是急救中心自身能够完成的工作,必需要政府投入资金建设和运行。以无锡急救中心为例,无锡市急救中心目前在无锡市区已建立急救分站7个,白天10辆值班车,晚上8辆值班车,承担无锡城区和乡镇院前急救任务,基本达到市区5~10分钟、郊区10~20分钟到达现场。

1.3加强院前急救装备和设备。

1.3.1配备先进的各种急救车辆:如急救监护车、急救指挥车、急救装备车、普通急救车。尽可能达到每5万人配1辆车和每10万人配1辆值班车的标准。

1.3.2配备先进的通信设备:建立120急救调度指挥系统,有线通讯、无线通讯。特别是无线电车载电台和无线电手机,具有群呼功能,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时非常方便,急救单元与调度中心之间、各急救单元之间信息传送非常快。

1.3.3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除按照救护车器械设备配备标准外,还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特种设备,如防护服,防毒面具等。应对大型事故多人受伤时还需要配备一定数量担架。

1.4加强急救队伍建设,经常性进行急救演练:(1)根据急救岗位要求进行急救业务培训。(2)以急救小组为单位进行急救业务培训。(3)定期进行多个急救小组合成演练。(4)模拟不同性质的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急救演练。(5)与不同应急单位协同进行急救演练。

1.5加强对市民急救知识的普及: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现有的急救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市民对重大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知识相对于发达国家市民比较贫乏,因此必须加强对市民急救知识的普及,可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普及。同时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急救技能培训,如警察、保安、司机、服务员、社区干部、中学生等。我中心近年来,通过与多种媒体合作积极开展急救知识宣传和急救技能普及工作,一方面提高了120急救电话的公众知晓率,呼救量逐年上升;另一方面,市民自救互救意识明显加强,降低了现场伤员的死亡率。

2快速反应

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到达现场,要求所有急救人员随时保持通讯设备畅通,随叫随到;要求值班人员达到“一分钟调度、一分钟出动”;要求非值班人员在接到指令后以最快速度到达指定地点。节假日加强急救值班力量,有重大活动时急救车辆和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医疗保障。

3提高急救人员现场处置能力

3.1现场初步分诊:成批伤员的处理,要求在现场分诊,一般由现场最高级别的医务人员担任分诊医生。根据伤情轻重进行分类:轻伤(绿色标记):基本生命体征正常,可以走路、症状较轻,如一般性的擦伤、挫伤;较重(黄色标记):只要短时间内得到及时处理,一般不会危及生命,否则伤情会很快恶化,如骨折、出血、眼伤等;重伤(红色标记):危及生命体征者,出现窒息、昏迷、大出血、多发性创伤、严重中毒、休克等;死亡(黑色标记):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散大。

在实际工作中,现场分诊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当急救人员无法到达第一现场时,只能在外围对已发现伤员进行处理;当第一辆车到达现场后,要决定是现场分诊还是立即对某个重病号进行现场急救,作为现场急救人员,要有全局观念,先简要分类然后处理。

3.2应遵循的现场急救原则:先排险后施救,先救命后治病(伤),先救后送或边救边送,先重伤后轻伤。

3.3现场急救处理措施:要求快速、及时、有效、安全。包括解救伤员、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止血、包扎伤口、固定骨折、保存器官、搬运伤员、预防再次损伤、对症处理等。

3.4分流后送:重伤员先在现场急救,维持生命,然后送三级医院或专科医院;较重伤员先应急处理,对症处理后送三级或二级综合性医院;轻伤员一般处理后送二级医院观察;死亡者原则上要做心电图检查,尸体移交有关部门善后处理,检查医务人员要及时补记急救记录。

4加强与其他应急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

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急救中心必须加强与公安、消防、疾控、安监、接收医院等多个部门、单位的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

4.1平时与各应急单位建立联系,熟悉对方工作流程,建立联动机制,确定联系人,建立通讯联系表。

4.2平时与各医院加强联系,了解各家医院情况,建立通讯联系表,建立热线电话,便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第5篇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越来越能吸引电视观众的眼球,地方媒体要积极面对在突发事件中挖掘积极的社会舆论,降低甚至消除消极影响,推动新闻报道,更好地为社会和谐发展的服务的问题。2015年5月1日鹤岗市峻德路派出所突发枪击事件,本人作为地方媒体的一名记者参与了这一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在整个报道过程中,地方媒体在整合媒体资源满足受众知情权,安抚受众情绪,保持社会的稳定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树立了地方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一、面对突发事件地方主流媒体要及时发声,避免谣言四起

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考验着地方主流媒体的理性和成熟性。面对全国以至于世界的众多新闻媒体会蜂拥而至,“要新闻”、“等新闻”的媒体数不胜数,地方主流媒体的及时发声,避免外来媒体发挥性的想象报道,与事实不一致,说出的声音不统一等,同时也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

2015年5月1日,鹤岗市公安局兴安分局峻德路派出所辖区发生枪击案件,副所长陈首杰在抓捕持枪犯罪嫌疑人赵国刚的时候,身负重伤,在鹤岗市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抢救。鹤岗电视台《百姓百事》栏目组从接到这个新闻线索,当天下午栏目记者分两组,在案发现场和医院抢救室进行相关报道。栏目正赶上小长假期停播期间,百姓之间的传言版本一个接着一个。5月4日栏目恢复播出就以新闻特写《牵挂你的人是我》,报道以全市各界群众到市人民医院看望受伤民警陈首杰;新闻现场《生死关头冲在前》“5.01”案件受害人、目击者讲述陈首杰在生死关头说出“我是警察冲我来”的最后的遗言;新闻回顾《民警讲述围捕罪犯嫌疑人的经过》三条新闻,用客观事实的权威性、面对受众的真诚性、事件发展的责任性发出了声音,每篇报道都用大量的现场,针对受众所要了解的信息和最想知道的事情进行解惑答疑,渐起的谣言慢慢解除,安抚了受众情绪,保持了突发事件期间的社会稳定。

二、面对突发事件地方媒体与时俱进策划应急机制

突发事件的突然性、破坏性往往突然来临,来不及准备,要做到临阵不乱,鹤岗2015年“5.01”枪击案件新闻报道,坚持“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跟进”的原则,在一张一弛中使地方主流媒体与公众民意不断的互动,真相与谣言在突发事件发展中不断的赛跑,提高了地方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在鹤岗2015年“5.01”枪击案件新闻报道中,鹤岗电视台《百姓百事》栏目面对社会上各种谣言四起,百姓想要了解枪击案件的发生、发展的信息,在速报事实的新闻现场《生死关头冲在前》、新闻回顾《民警讲述围捕罪犯嫌疑人的经过》的新闻、新闻特写《牵挂你的人是我》的三篇报道,受众对整个案件的经过基本了解,但是各界群众自发到医院看望受伤陈首杰一批接着一批,到底陈首杰的病情如何,牵动着各界群众的心。栏目的针对受众所要了解的信息播出了记者见闻:《大爱鹤岗?情暖英雄》;新闻现场:《记者探访医护人员抢救陈首杰生命情况》;新闻特写:《感动瞬间显情怀》;新闻特写:《护理英雄我在岗》等报道,一个个特色创新的报道使栏目既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成了人民的耳目喉舌。

鹤岗电视台与时俱进创新的应急机制,既坚持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也创新了应急事件多角度、全方位信息链接,提高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

三、应急机制建立需媒体统一组织协调

由于每一个媒体的出发点不同,很难形成统一的行动,媒体的各个环节自检相互脱节,无法形成统一的目标和运转机制,如果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地方媒体必须建立统一的应急配置。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第6篇

港口应急物流需常态化

一般认为,港口应急物流是指突发性事件影响到港口甚至港区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时,以提供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其中,港口经常会遇到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台风、海啸、飓风、水灾、轮船触礁、污染物泄漏、进出口物资数量剧变及海上战争等。

港口应急物流实际上是当危机发生时,港口对物资、人员、资金、设施设备等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港口应急物流其实和普通物流一样,都是由流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的,具有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不同的地方在于港口应急物流更强调物流效率的实现,而普通物流是把物流的效率和物流的效益看得同等重要。

目前,我国沿海港口多数已建立了港口应急物流体系,但多数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区域内港口共同组成应急物流系统,如河北省沿海港口应急物流系统,实体组织由应急物流指挥机构、应急物流节点和应急物流信息系统三部分组成。应急指挥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判断应急物资需求、制定应急物流方案、应急物流综合调度等。应急物流节点包括各级政府物资储备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应急配送中心等。各物流节点分别负责采购、仓储、运输、配送、回收等。应急物流信息系统贯穿所有物流环节,主要功能是实时监控、基础数据库、辅助决策等。

由于港口应急物流的公共特征和弱经济性,政府牵头的应急物流指挥机构应该能够统一调配资源,将常规供应链上的各参与主体重新编排。港口应急物流指挥机构应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季节等因素,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应急方案,确定物流节点并启动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在港口应急物流实施过程中,将应急指挥机构工作中产生的信息和物流节点收集的信息都输入到应急物流信息系统中,经处理后反馈给指挥机构用来辅助决策。港口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各阶段独立的功能有效整合,提供统一的信息服务窗口,化解信息孤岛的存在并且减少重复投资。

港口应急物流体系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运作来看,由于港口应急物流系统更加强调行政指导,所以一般由政府部门成立港口应急物流指挥系统,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协调各方工作,并起到统筹全局的作用,港口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处于整个系统的核心地位;港口应急物流运作系统是具体的实施部门,主要负责港口应急物流活动的运作实施;港口应急物流信息系统从信息的角度为整个系统提供支持;港口应急物流辅助决策系统从方法的角度指挥调度及处置实施系统;港口应急物流资源保障系统从资源的角度支撑整个系统。

国内应急物流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港口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应急管理决策不同于一般的决策,突发性事件的紧迫性决定了应急管理决策者所能控制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一个决策系统是否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是对决策系统最大的考验。因此,决策系统在整个应急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决策系统首先要对突发事件做出准确的评估和正确的反应。

港口应急物流运作系统。港口应急物流运作系统是一个执行系统,是港口应急物流预案的直接实施机构。港口应急物流运作系统由下属的专项物资主管部门、交通应急管理部门、物流中心等组成。

港口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港口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是整个体系的信息交流平台。它运用多种手段采集、管理和信息,对港口应急物流运作的各个环节和节点进行全方位监视,对港口应急物流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视,同时收集、信息,以保证信息在系统内部安全、畅通地传递,从而提高系统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加强系统的整体性和联动性。

港口应急物流辅助决策系统。港口应急物流辅助决策系统服从于指挥系统,是由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的参谋机构。平时,专家对各类港口突发事件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关的预案;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专家帮助决策者在时间和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做出有效及正确的选择。

港口应急物流资源保障系统。港口应急物流资源保障系统是整个应急物流体系的支撑,指挥系统、运作系统、信息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如果没有充分的资源支持和保障是不可能实现其既定功能的。港口应急物流资源保障系统可以看作是人、财、物等诸多资源的集合,主要负责整合港口内外各方面的资源。

港口应急物流的流程

在运作方面,港口应急物流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对运作流程的效率和协调有很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每个子系统自身协调迅速地联动,而且还需要与其他子系统保持及时的信息交流,从而使整个运作过程更加紧凑。

由上图可以看出,该流程主要环节为港口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港口应急物流运作中心、港口应急供给端、港口应急需求端。这四个环节的功能如下:

港口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港口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相当于港口应急物流系统的大脑,是整个流程的核心,所有的指挥调度命令都是从指挥中心发出去的。指挥中心的主要工作是决策,负责对港口应急物流预案和计划进行选择,并且根据反馈信息对选择的方案进行完善及修正,以确保港口应急物流的最佳效果。除此之外,指挥中心还要对其他系统的活动进行统筹安排,确保港口应急方案得到贯彻实施。

港口应急物流运作中心。港口应急物流运作中心主要负责运作层面的工作。指挥层下达任务后,运作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对整个运作过程进行调度和控制,并且及时向指挥层反馈信息和运作状态。运作中心由下属的专项物资主管部门、交通应急管理部门、物流中心等组成。运作中心需要快速响应系统的应急需求,完成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流通加工、仓储、配送及回收,并对各个环节进行协调控制,以确保整个应急物流系统高效运转。

港口应急供给端。应急状态下港口对应急物资的采购要求很高。第一,港口应急物流对时间性要求很高,需求量也很大,而且具有不确定性;其次,遇到突发事件时,港口的供应商也有可能受到影响。所以,应急物资的采购不仅仅是根据需求下订单这么简单,而且需要对供应商进行选择,以保证供应商可以满足港口的需求。

港口应急需求端。港口应急物流是拉动式结构,对物资的需求直接拉动了各个环节的活动。当受到突发事件影响时,涉及物资需求的三个环节是:第一,评估突发事件的影响程度,预测应急需求,启动港口应急物流系统;第二,系统运行时,指挥中心时刻注意评估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系统的运行状态;第三,当应急需求得到满足时,指挥中心需要再次评估需求情况,以确定是否继续系统的应急状态。

秦皇岛港煤炭应急物流

事实上,每个地区的港口需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相应的港口应急物流系统的整体框架,如河北省三大沿海港口均为我国重要的煤炭输出港,仅秦皇岛港即占据5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我国煤炭物流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煤炭应急物流系统中,河北省港口部门在应急物流中所做工作包括:

加强与煤炭供应链各环节的应急合作。强化与铁路、煤矿、电厂等环节的信息沟通,确保从发煤、火车运输、翻车卸煤、装船作业、船舶靠离等各环节的畅通。根据预案启动紧急状态,特别是与铁路共同组成联合调度室,统一指挥电煤进车装运,督导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煤炭集港通道畅通。海事局安排巡逻船对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加强监管,做好进出港船舶的签证工作,降低封航、船舶走靠限制造成的影响,为煤炭应急物流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科学安排生产组织。提高装船效率,充分挖掘泊位的最大能力,实现均衡作业。对告急电厂的运煤船舶,争得相关客户的理解和支持后,按照应急方案优先安排靠泊装船,以保证电煤供应。协调船舶进港待泊,压缩辅助作业时间,减少船舶在港停时。统筹考虑各煤炭作业泊位情况,综合利用业主泊位的闲置通过能力。开通绿色通道,便利煤炭过港手续,从港口生产组织上做到“船到即靠、装完即离”。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第7篇

学校 突发 应对

【中图分类号】B84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063-02

1本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1理论依据:

因此,校园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也受到了国务院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学校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安全法制课程进入学生课堂,并且由教育部门开展了“四落实”活动。《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中强调指出:“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1.2应用价值:

我国大部分小学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学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经历了“SARS”、冰雪灾害、地震及甲流等重大突发事件后,部分学校也积累了一定的应急管理经验。但是学校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仍存在很多实际问题,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开展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应对能力研究,价值就在于可以为更加强大地凝聚和提高教育者和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力量,更好地做到保护未成年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更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供推动力,为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1.3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应急体系。把学校突发事件作为国家公共危机的一部分进行管理,政府、企业、社团和公民个人的权力、职责和义务分工明确,应急管理工作依法、有序地开展,在应对学校各类突发事件中发挥了很好的效用。我国的邻国日本从小学生抓起,把防灾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大纲。除了学校开设防灾课程外,政府还常常派防灾指导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防灾知识教育,组织各种防灾活动。因而在相关方面的研究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国内对如何提高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应对能力的研究,多从整体的角度去设计,仅限于宏观政策方面的研究。因此,研究学校如何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建立和完善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危机管理的体系,细化学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改变过去粗放管理的现状,已经成为当前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事件的迫切任务,也是当前学校安全管理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4本课题的创新突破:

本课题从符合小学校园的实际出发,具体在加强“人防、物防、技防”能力上进行充分实践,并且收集相关有利信息,把切实提高校园应对危机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是一个切入口小,操作性强的课题。

2研究目标、内容

2.1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小学校园面对危机事件分类处理、权益保护、归责承担制度的完善。

危机事件分类包括自然灾害、学生意外伤害、教育冲突、学生违规、社会外来侵害等几大类别。危机应对以预防为主,需要校园内部具有敏锐的觉察能力。无论管理层、师生、家长和社会辅助机构,都必须齐抓共管才能尽量减少危机危害的发生,而危机一旦发生掌握正确的处理程序既有利于控制伤害的加重和扩大,又有利于保护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设,加强归责制度,对于处理危机事件的突发性、严重性、紧迫性,均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和客观效应。提高学校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处理能力,目标就是使校园管理得到社会的理解,扭转和提升学校的公众形象。

2.2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2.1危机应对模拟练习作为“小学生必修课”的必要性。

对于危机事件的知识培训和演练,目前小学校园均缺乏完整的知识范本和系统的模拟演练。地震、洪灾、火灾、疾病、交通、恐怖袭击等危机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绝大多数师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样做才正确。例如在5.12地震中,多数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紧急避险常识也自救知识,而做不到有效地的自我保护。防踩踏措施虽然已经在各校严令布置,但是学生踩踏事件依旧接连发生了,这说明措施即便有,也要看执行能力如何。社会人员闯入校园袭击学生的事件之所以能酿出惨剧,不仅仅是事发突然、猝不及防,而是小学校园危机应对能力上的严重欠缺。小学生没有掌握回避陌生人侵害的常识,在惨案发生之际,惊慌失措,完全没有躲避和寻求保护,甚至吓得原地不动,造成被犯罪嫌疑人残忍伤害的惨剧。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第8篇

关键词:护士;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流程

护理突发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范畴内突然发生的意外情况,基层医院由于医院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停电、火灾时有发生;还有患者由于不堪忍受病痛折磨,心情抑郁,自杀行为防不胜防[1]。还有如患者摔伤、坠床、醉酒后暴力事件、媒体突如其来的采访等随时有可能发生。一旦出现突发事件,需立即正确应急处理,否则不仅会增加医疗纠纷的隐患,甚至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文献[2]报道显示,在我国各级医院不断增加的医疗纠纷中,护理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涉及护士在对临床突发事件的应急应变方面的问题占了较大的比例。如何有效地应对护理突发事件,笔者参考近年相关文献[3],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护理应急预案处理流程,做好防备准备,一旦发生,即刻启动,最大限度保护患者安全,保证护理措施有效落实,将负面影响和损失降至最低。

1意外停电

1.1流程意外停电了解危重患者及仪器运转情况安抚患者和家属情绪启用电力仪器替代方法或简易呼吸气囊通知总值班组织抢修增加人力,加强巡视做好解释注意防火防盗。

1.2操作要点

1.2.1病区通道内有应急照明设施,应急灯和电筒电量充足。带有蓄电池的仪器,平时应定期充电,使蓄电池处于饱和状态。

1.2.2意外停电后,及时了解危重患者及各种仪器运转情况,启用电力仪器替代方法,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立即将呼吸机脱开,连接简易呼吸机维持呼吸。

1.2.3及时汇报总值班组织抢修。

1.2.4加强巡视,确保安全,告诫患者减少活动,尽量卧床休息,安抚患者和家属情绪,做好解释,同时注意防火防盗。

2突发火灾

2.1流程发现失火火势小针对起火原因,利用消防器材或就近取水灭火,并切断电源报告保卫科。火势较大119报警,通知总值班调动在岗人员疏散患者切断电源消防车到达时配合灭火保护贵重仪器及资料。

2.2操作要点

2.2.1加强病房安全管理,发现隐患及时通知有关科室维修。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消防知识培训,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

2.2.2发现火情立即呼叫周围人员,组织人力开展自救,如火势大、无法扑灭时,马上拨打119报警,告知准确方位。

2.2.3确保安全通道的畅通,有计划疏散患者,优先疏散老、小、重症患者及离火源最近的患者。

2.2.4疏散时不能乘坐电梯,要走安全通道,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最低的姿势摸墙,快速从安全通道撤离。

2.2.5灭火时首先要确保人员安全,并尽可能切断电源,抢救贵重仪器设备、资料等财物。将火灾引发的损失降至最低。

3 意外跌倒、坠床

3.1流程发现患者意外跌倒、坠床就地处置安慰患者,评估伤情妥善安置患者汇报医生、护士长通知家属必要时通知医务科、护理部协助医生处置患者执行医嘱病情观察记录做好安抚解释适当照顾安全指导避免矛盾激化。

3.2操作要点

3.2.1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及时制定护理安全防范措施,鞋底防滑、使用有护栏的病床、保持地面干燥、平坦,提示标识明显。

3.2.2发现患者意外跌倒、坠床后,立即就地处理,倾听主诉,先检查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四肢活动度,再根据病情妥善安置患者,严重的应积极配合医生协助抢救,吸氧、建立静脉通道。

3.2.3通知主管医生,正确及时执行医嘱,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记录发生经过、受伤部位、伴随症状及体征及相关处理措施等情况。

3.2.4给予患者必要的照顾,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安慰、解释工作,避免矛盾激化和冲突发生。

4发现患者自杀

4.1流程发现患者自杀通知医生,备急救物品赶赴现场实施现场急救有生命迹象,将患者安置在安全环境及时正确执行医嘱,积极配合抢救观察病情,详细记录稳定患者情绪,24h专人陪护。已死亡,保护现场通知院行政总值班、保卫科、医务科、护理部、通知家属由值班医生、科室领导解释事件发生原因详细记录事件经过安抚其他患者,维护病区秩序,保证工作正常进行。

4.2操作要点

4.2.1发现患者有自杀倾向时,立即报告护士长和床位医生,并通知家属,针对性的做好心理疏导,加强看护,做好交接班。

4.2.2联谊室友间的交流,检查病房、病床,尽可能消除自杀隐患。

4.2.3发现患者自杀应立即通知医生,携带急救物品及药品,一同奔赴现场,评估患者的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并立即现场急救。

4.2.4通知院行政总值班、保卫科、医务科、护理部、通知家属,将患者安置在安全环境,及时正确执行医嘱,积极配合抢救,观察病情,详细记录。

4.2.5稳定患者情绪,24h专人陪护,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避免医患纠纷,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患者再次自杀。

4.2.6安抚其他患者,保证病区工作正常进行。

4.2.7如已死亡应保护现场。

5其它

5.1发生醉酒暴力行为

5.1.1流程发生醉酒暴力行为联系保安,汇报总值班,必要时报110控制局面治疗护理不中断言语不过激做好自我保护。

5.1.2操作说明 醉酒有暴力行为者,不听劝阻时,避开暴力行为者,及时与保安或110联系,避免局面失控,造成医务人员受伤。急需的治疗护理不中断,及时采取有效、可行的治疗手段,给予留置针输液,妥善固定,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理智。在患者失去理智时,尽量少说话,不要言语刺激,避免激将,做好自我保护。加强看护,保证患者安全。

5.2新闻媒体采访

5.2.1 流程有记者突然来访礼貌接待,安排适宜地点稍等报告护士长,夜间报告总值班报院领导由医院新闻发言人接受采访。

5.2.2 操作说明 有媒体来访,以礼相待。维护医院声誉,不讲假话,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言多必失。严格执行汇报制度。单位有指定的新闻发言人接受媒体的采访,护士应婉拒媒体的采访要求。

6 结论

提高护士对临床护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水平和技能是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率和医患纠纷的根本[4],建议护理部根据医院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或应急流程,组织学习、培训,并可根据流程组织情景演示和模拟训练,以锻炼护士在突发事件情况下,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积累应急经验[5-6]。同时,还应加强护士“三基”知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并实施强有力的业务学习考核与奖惩制度,以全面促进护士对临床护理突发事件的应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能力的提高,使其成为具有快速、敏捷的应急应变能力和水平的高素质护士。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避免医患纠纷,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

参考文献:

[1] Haggerty J L, Roberge D, Freeman G K, et al. Experienced continuity of care when patients see multiple clinicians: a qualitative metasummary[J]. The Annals of Family Medicine, 2013, 11(3): 262-271.

[2]徐同巧.强化急诊护士法律与服务意识,避免护理纠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2):65-66.

[3]施雁,唐玲玲.护理安全路径与应急处理流程.[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4]吴晓莲.护士掌握临床护理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现状与对策[J].护理杂志,2008,25(3):14―16.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第9篇

突如其来的暴雨,就像发给北京市政府的一张严峻考卷。从暴雨降临到现在已有半个多月,我们也可以基本看清地方政府在这场考试中的表现。

暴雨到来之前,北京市政府在媒体上了暴雨来袭信息,建议公众不要出门。14时,北京市气象台黄色暴雨预警。18时30分,黄色暴雨预警升级为橙色;这是北京自2005年建立天气预警制度以来的第一个暴雨橙色预警,当时预计这场降雨将持续20小时。但这些信息并没有引起太多公众的重视,在暴雨夜北京还是有数以万计的民众去观看体育比赛以及一位歌星的演唱会。众多出行的人也没有因暴雨信息取消或者推迟出行。虽然北京市政府进入了应急防汛状态,出动了交通、公安、消防、防汛、急救等部门,但暴雨预警信息的缺乏,公众和官方的双重准备不足,城市地下管道排水不畅等多重因素,最终使暴雨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暴雨之后,北京市政府以及相关媒体的应对表现,相较之前有一些明显的进步,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央媒体首次公布遇难者名单。这在中国新闻史上可谓破天荒举动。7月26日晚,中央电视台公布了遇难者名单,包括了遇难者姓名和死亡原因,意在让公众不仅要记住遇难者,更要吸取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教训。7月27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也刊登了66位遇难者名单。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逝去的生命不再只是符号。对遇难者的尊重,往往被视作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它不仅体现出政府的信息公开透明,更重要的是它使平凡而普通的个体得到了生命中最后的、也是应有的尊重。[1]

与此同时,政府和媒体在应对此类突发事件中的不足也显而易见。

第一,缺乏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

自然灾害作为突发事件的一种类型,其中有很多是可以预警的,如台风、海啸、暴雨等。面对这些现代科技可以预报的自然灾害,当地政府一旦发现有可能发生就应立即做出反应。如香港、新加坡等地,一旦遇到台风,马上会预警信息,并通知取消各种公共活动,如体育比赛、演出,并要求学校停课,警示公众如非必要,不要外出。北京市在这次暴雨到来之时,在电视上做了预报,并发出了相关信息。但这些信息很容易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暴雨过后,公众和媒体一起质疑政府为何没有利用手机短信进行预警通知。因为这种预警方式几乎可以实现人口的全覆盖,可算最为有效和快捷的方式。7月26日,北京市政府利用手机短信发出了当日的暴雨信息,收到信息的公众几乎都没有出门,尽管当天的暴雨没有降临。这证明了预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也是其他城市可以学习和效仿的。

第二,政府在暴雨中应对不力。

尽管北京市政府在暴雨中投入了十多万人应对,但效果不佳。有媒体尖锐责问:为什么在暴雨中没有免费的公共场所向大众开放,为什么地铁和公交等没有延长时间去疏散公众等。这方面,凤凰卫视的今日谈节目请到了哈佛大学公共管理专家丁兆林,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在于北京市政府应对暴雨存在疏漏。如几万人滞留机场,一旦出现这种大规模的人群滞留的情况,一定要开放周围的体育场、公园或者一些其他公共设施包括教室,让这些受灾人群可以有临时躲避的地方;面对天灾,政府和民间一定要携手解决问题,各自为战则会分散力量。在这个问题上,政府管理一定要跨越到公共管理这样一个境界,要在平时涵养一些社会管理机构,如民间互助团体、搭顺风车等这样一些机构。一旦出现灾害性天气,这些平时做好准备的民间机构,就可以瞬间产生一种受过训练的集体的力量,这与临时号召几个人去组织一个团队大不相同。[2]

第三,灾后政府信息不透明。

一场大的灾难过后,媒体和公众最为关心的就是灾难的损失情况,特别是人员的伤亡情况。但长期以来中国地方政府对因灾遇难人数讳莫如深,虚假数字屡屡见报,使政府诚信备受质疑。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首都,北京一场暴雨的遇难人数自然会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强烈关注。但北京市政府第一次公布的遇难人数为37人。7月25日晚举行了第二次新闻会,率先发言的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新闻发言人潘安君通报灾情时,也对“全市因灾伤亡”人数避而不谈。会后,众媒体纷纷责问获得提问机会的几位记者为何不当场发问死亡人数。一位记者无奈表示,组织者事前称这个问题比较尖锐,要留给凤凰卫视来提问,而凤凰卫视压根没有获得提问机会。此后,7月22日晚间公布的遇难人数37人一直未见更新,由此引发公众强烈质疑。[3]

这一反面教案提醒政府,对于公众需要知道的真相,地方政府应积极主动地回应。即便没有最新数据,也可以直言正在统计中。一味的回避和缄默,只会坐实网上流传的暴雨中死亡数百甚至数千人的不实谎言。

第四,媒体灾后应多谈反思与改进。

灾难中当然可以看到公众的奉献和牺牲,感人事迹当然值得彰显。但如果过多过滥,时机选择不当,可能不但不会感动人,反而会引发反感。在这次暴雨中,一些平面媒体和新闻网站除了报道最新灾情,侧重突出了北京市民在灾难中发挥守望相助的精神,官员指挥救灾的及时反应。新闻和评论文章打出标题如“大雨无情、全城有爱”、“从北京精神到北京力量” 、“北京10万干部参与救灾”、“北京最雨中的‘最美精神’”,引导读者从积极一面看待暴雨所带来的启示。

与之对比的是,不少网民继续在微博上批评当局只顾地上、不顾地下,只顾面子、不顾里子,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个“城市的良心”又何在?不少网民对这些所谓“精神”表示不满和鄙视,认为此时的报道有“丧事当喜事报”的嫌疑。《环球时报》的社评不客气地指出:“这场大暴雨致使37人遇难,是全北京的悲哀,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污点”,“深刻的反思是必须的,它应从政府开始,一直向全社会延伸”。《人民日报》在7月26日发表评论指出,北京“7.21”特大暴雨伤亡人数不是“敏感话题”。对生命的关切乃人之常情。正因为生命无价牵动人心,作为权威者,政府自然要对伤亡人数的统计格外审慎,相关情况的核实也必须更加严肃。但与此同时,面对公众的“数字敏感”,甚至出现的一些“数字猜想”,我们也需要同时思考:这种审慎和严肃,如何与公众的关切与焦虑对接?又如何更好地彰显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7月31日,《人民日报》继续发表评论:怎样使坏事变成好事。面对出现的问题、发生的差错,勇于认错、敢于担当,才是积极的态度、正确的做法。如是,才有可能从失误中明确方向,从错误中找到方法,从灾难中总结经验。

海内外媒体的众多反思确实具有较大的价值。凤凰卫视节目指出,暴雨造成的严重损失说明,中国救灾反应机制的僵化,急需改进。同时在灾难发生时,政府不能单独作战,而应该和公众合作,一起面对危机。《联合早报》指出,暴雨造成的危害说明了很多地方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畸形的经济发展观和政绩观,而这种经济发展观是不可持续的,需要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青年报》则提出,要为下水道立一部法。必须将防治城市内涝纳入法治轨道,治理类似“7.21”这种城市水灾,还是要从为下水道立一部管用的法开始,切实重视依法治水工作,依法解决城市排水的问题,依法加强治水部门的协调和资金监管问题,依法规范洪涝预警机制的建设。

在国内外舆论场的影响下,北京地方政府也积极进行了改进。7月26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北京”表示,北京市交管部门将对全市易积水的下凹式立交桥、公路等点段标出水位警戒标线。其中,黄色警示线距地面最低点20厘米,提示水面在警示线以下,就可以通行;红色警戒线距地面最低点27厘米,提示水面到警戒线时,不能通行;一旦道路积水超过30厘米时,将禁止车辆通过。“北京”还表示,“7.21”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北京市气象部门已和三大电信运营商制定了预警短信预案,对应不同等级的极端天气,将设置不同范围、等级的标准。北京气象部门称,面向全市的预警短信,主要侧重于对生命财产威胁程度较大的极端灾害性天气。[4]

注释:

[1] 《人民日报首次公布7.21水灾遇难者姓名》,《东方今报》2012年7月28日

[2] 《从北京暴雨看政府管理的疏漏与改进》,凤凰卫视《新闻今日谈》2012年7月23日

[3] 《北京召开7.21暴雨通报会 发言人念到伤亡人数时改口》, 《长江日报》2012年7月26日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