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05 14:08:43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篇

商丘市第二十中学于2019年5月28日接商丘市教育体育局关于转发《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9年修订)的通知》的通知后,积极行动,认真开展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措施和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1、商丘市第二十中学于6月1日前制作《河南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9年修订)》版面7张,分别悬挂于学校显著位置如教学区走廊、男生住宿区走廊和女生住宿区走廊,并每班下发一张,悬挂于教室显著位置,提供学习条件,营造学习氛围,为学生学习日常行为规范创造条件。

2、各班于2019年6月2日召开学习《河南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9年修订)》主题班会,教师认真讲解,学生仔细研读,掌握了新的《河南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9年修订)》主要内涵和主旨,起到极好的宣传教育作用,效果显著。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2篇

■原《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 ■新增加了有关诚实守信、加强实践、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网络文明、安全自护、心理健康等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记者 赵小雅 教育部日前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原来沿用了二十多年的《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及沿用了十几年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出了调减与补充,修订后的《守则》与《规范》将于2004年9月1日起执行。为此,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认真组织干部、教师及中小学生学习,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实施。 据了解,原来的《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别是1981年、1991年、1994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原来的中小学生《守则》和《规范》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为此,教育部组织专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原来的中小学生《守则》和《规范》进行了首次修订。 修订后,原来的《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合并成为《中小学生守则》,共10条。合并后的《中小学生守则》仍然保留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内容;增加了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珍爱生命、注意安全、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等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同时调整了部分内容,如将“遵守公共秩序”调整为“遵守社会公德”,将“遵守国家法律”改为“遵守法律法规”,将“诚实谦虚”改为“诚实守信”等。同时,为了突出《守则》的原则性,将一些具体的行为要求列到了《规范》中去。 修订后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仍为20条,《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仍为40条,与《守则》相比,《规范》更加注重具体性和可操作性。除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外,对照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增加了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如对中小学生在诚实守信、加强实践、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网络文明、安全自护、远离、心理健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小学生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见二版)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3篇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不仅仅应该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而且也应该来关注教师在课外的行为举止,应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认识小学教师的行为举止。最后就是从小学教育教育管理来看,可以看到当前小学教师存在惩罚学生的行为,有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不够认真,听讲的时候开小差,就给予了惩罚。这种惩罚往往不是对学生的具体的体罚,而是对学生的言行所进行的一种人身攻击。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无地自容。教师惩罚学生的行为,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也容易使其丧失自信心。

二、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行为的策略

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应该从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开展。首先就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制度和文件,以进行规范和完善小学教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的准则,这样就能够使其对照这种行为规范进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从这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对教师的行为形成一定的威慑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行为的规范和完善。其次对于学校而言,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不仅仅对于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考核验证,更多地是对不断提升小学教育管理中教师行为的一种规范。教师的行为表现就是小学生行为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体现在教师言行的规范过程中,更多地是体现在教师的行为的自我约束过程。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让自己的行为规范更加符合教师行为的规范和标准。从教育的主体角度进行分析,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还需要小学生在期中发挥监督的重要作用;从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来看,小学生是和教师接触时间最长,他们在一起不仅能够看到教师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和不文明的举止,还可以让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自身的行为规范,从自身角度不断完善和更新行为规范,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行为的规范。小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师日常行为管理的主体。从这个角度看,小学生正是促进小学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行为的规范和约束的群体。最后,学校也要从制度层面或者是从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角度,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完善,让教师能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教师行为在小学日常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4篇

范文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正直青春年少,意气风发,难免"活泼过头".为了使中学生们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政府部门就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要求新修订了上海《中学生守则》。内容不多,一共十条。但阅读完以后你会发现,这短短的十条却包含了我们中学生从进校到上课再到课间,从作业到会风,从衣着打扮到内在思想的各个内容。不仅如此,它还记载了中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许多基本的做人准则和行为规范,真可谓是面面俱到啊。

现代城市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特别是在家里动手能力较差,爸妈从吃穿用行各方面包揽,我们这些独生子女当"小姐" 、"少爷",家务活从来不要去做。我就是个例子。三年级才学会用电饭煲蒸饭,就是为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才要求妈妈教我的。平常妈妈叫我去干家务,我还要讨价还价,被妈妈说服了才去做,做的时候还和妈妈斤斤计较,一脸不情愿的样子。

记得有一次,我心血来潮,想帮妈妈减轻一些负担。心想:爸爸妈妈一定会很高兴的。想着想着就干了起来。我先把桌子擦干净,还把缝隙也擦干净了。然后开始扫地,我扫得又快又干净。可是,还留下一些扫不了的黑块,我就用拖把拖。但我一看桌子的时候,我傻眼了:桌子怎么还脏呢?哦,原来是我做家务的时候顺序错了,只好又重新擦了一遍桌子。这既浪费时间又耗费精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九条要求 "自己的事自己做",如果我经常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能熟能生巧,就不会做无用功了!

学习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懂得: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我们必须从点点滴滴中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每个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和活动规范,是每个小学生都必须遵守的。

自从学习这20条《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后,我觉得自己有很多条已经做到,但做的还不够好,还有许多做不好的地方。比如说,第2条我没有做到外出或回家要主动打招呼,因为我是经常着偷着出去玩的,现在知道了这样的习惯非常不好 ,必须改正了。还有第五条,到他人房间先敲门,我以前是直接就开门进去的,现在知道了,那样做是多么的没礼貌啊。还有第11条,上课专心听讲,我就没有做到,而且有时贪玩,不记作业,自负地认为自己都记住了,可是回家后却发现,我光想着玩,把作业给忘记了,为这事我没少挨妈妈的训斥,现在明白了,这样做是极其错误的,不但违反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而且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通过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决心要努力改正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铭记在心,落实到行动上。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自觉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现在做起,互相学习,互相监督,争做合格、优秀的小学生。

范文二

前几天,老师在班上给我们读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20条,并且每一条都为我们做了细细的讲解,这使我们更加铭记在心。

一、胸怀祖国,心系人民,树立远大志向。我们在祖国和人民的呵护下成长,应当立志回报祖国,服务人民。要以对祖国最真挚的情感,自觉把个人理想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时刻维护国家利益,绝不做危害国家或有损国家尊严的事。从孝敬长辈做起,从尊敬老师做起,从帮助同学做起,树立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使自己的言行有益于他人、有益于学校、有益于社会。

二、勤奋学习,追求真知,培养科学精神。学习是我们成长的最大动力,科学是我们打开未来之门的金钥匙。每一个有理想的中学生都应当把宝贵的时间投入到探求知识奥秘当中,把美好的时光用于攀登科学的高峰,勤学博习,修身利行,崇尚科学,抵制迷信,弘扬文明,克服愚昧,努力掌握各种有益知识和劳动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

三、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增强集体观念。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每一个人的进步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有了长辈的关爱,我们得以健康地成长;有了老师的启蒙,我们找到了人生的航标;有了同学的帮助,我们懂得了友情的珍贵。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一个中学生都应当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团队精神,团结同学,善于合作,与人为善,特别是热情关心和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在帮助他人中收获快乐。

四、遵纪守法,崇尚节俭,弘扬传统美德。和谐社会离不开法律和道德,任何一个公民都必须恪守法律的约束和道德的规范。对于成长中的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什么都更为重要。我们中学生应当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做到知法守法,并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我们的所食所用都是父母劳动的成果,都是社会创造的财富,对于我们中学生,特别要注重养成节俭的习惯,崇尚节约,反对浪费,在生活上不追求奢侈和攀比,努力以良好的品行、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回馈社会。

同学们,《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标杆。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把学习的收获落实到行动上,在促进精神文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展现当代中学生的良好形象!

最近,学校开展了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结合这次活动,我认真阅读了这次学校发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发现我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做不好的地方。

有一次,我到老家去玩,发现那儿有黄色的稻谷,有红色的花,还有绿色的叶。我刚要去摘,又想: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我一玩就没有了,还是不摘了。这点遵守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4条"爱护花草树木和庄稼".

还有一次,妈妈给我讲一道奥数题,妈妈让我先看一下题目,我看完后,妈妈正准备讲解,我却大叫:"太难了,我才不学!"这点违反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听从父母的教导".

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学习,姿势也很重要。我每天学习时,腰弯弯的,手指也越过了界。这点违反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3条"坐、立、行、读书、学字姿势正确".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良好的习惯属于人们的道德资本,这个道德资本是不断增值的。对于人们的现实生存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们只是依靠理性进行支配,还要受到思维和行为的制约,使规范的期待可以变成稳定的习惯。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阶段最有利于习惯的养成。如果只是利用传统的方式,就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结合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点,找到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实效性策略。

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问题

小学生思想道德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过程中,其中的制约因素是比较对应的,存在以下几个制约因素:教育者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和家长没有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过于重视读书的分数,规范只是一些表面性的工作。教育的方法也比较陈旧,缺乏一定的实效性,教师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缺乏有效的科学方法,在学生资产行为规范养成的过程中,发挥出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当前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我国正在不断的社会转型,存在很多诚信缺失和假冒伪劣等行为,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影响。社会中不良的环境削弱了学校的教育作用,很多的学校都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利用传统评价方法,无法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没有促进作用。

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

1.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将学校的人文环境进行优化,让学生在和谐环境下受到影响,养成行为规范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各个方面需要进行有效的配合,学校中的教师和校园环境需要进行协调统一,形成一股合力,让学生可以在人文环境当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需要创造出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使管理呈现出规范化,引导学生正确的生活和做人。例如:某农村小学,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创办文明角,张贴各种励志宣传语言,利用各种夸张又强烈的背景和图片,吸引学生前来观看,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成长。

2.将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进行渗透,习惯主要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的。通过积累,就会在各个方面形成良好的习惯。针对习惯的养成教育,需要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有机的渗透,使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效的联系,并且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进行教育。先进思想的主要载体就是知识,在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有效的渗透各种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容易的接受。教师需要以学科教学的特点为基础,将教育的目标确定下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目标进行细化,小学生心理和身体的发展属于一个渐进的过程,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提高其道德认知,需要符合心理成长的规律,养成过程的设计需要具有阶段性和层递性。

3.健全监督机制。在各个班级活动当中融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养成教育的主要渠道就是少先队活动,利用大型的校队活动,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训练。在活动开始之后,学生要以排队的形式入场,并且按照一定的次序就坐,要求他们认真的听讲,给予礼貌的故障,严格规定队员的敬礼和站立等行为,使学生可以集体活动当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明确遵守规范的意义,结束了互动,需要让每个学生对活动给予反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融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校的生活要具有规范化和序列化。

4.优化乡镇德育环境。利用乡镇德育,可以有效的延伸和补充学校德育,德育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自身具有辐射力和渗透性。社会环境对于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具有直接的影响,属于一种社会外部控制,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建设出良好的环境氛围,培养社会文明风尚。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对策进行全面的论述,提出具体的措施,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当代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将我国的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可以更好的做人。

参考文献:

[1]杨献南,鹿志海,张传昌,张盼.习惯教育视野下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与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80-85.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6篇

关键词:小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138-01

随着中国的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家庭成分的特殊原因,使得中国的家庭在教育支出方面不断加大,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使得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幼儿园教育成为了家长关注的新焦点,作为重要的组成阶段小班教学在幼儿形成基本的生活行为规范上具有很明显的教育引导意义,因此在具体落实小班幼儿教育的时候,应该积极的关注强化幼儿的日常行为规划的辅导,建立起恰当正确的培养策略,正确及时引导幼儿形成良好准确的日常行为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小班教学过程,也才能实现小班教学过程的学习任务以及指导目标。

一、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掌握每一个幼儿的家庭基本信息

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幼儿的基本情况的掌握以及分析,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先决条件,只有充分的了解掌握了每一个幼儿的基本情况,才可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最大多数幼儿的基本情况开展教学过程,也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个性化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工作。对于幼儿来说,基本的生活习惯以及基本禁忌甚至是过敏的情况,老师应该全面的掌握,针对幼儿的不同的实际情况合理有效的开展培养教学工作。同时还需要掌握幼儿的家庭基本情况,通过与幼儿家长的协同教学的方式,使得教学过程具有一致性与连贯性。

二、积极利用老师的榜样作用,引导幼儿进行一致化的规范学习

由于幼儿在园内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都是与幼儿接触时间最长的,由于幼儿在此阶段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以模仿为主,因此对于老师的日常行为表现,幼儿会积极的进行模仿学习。因此老师应该积极的加强自身的习惯行为的规范性,加强相关的日常行为准则以及行为道德规范的学习,使得幼儿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掌握正确的行为范本,同时老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鼓励幼儿模仿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让幼儿形成全面的日常行为习惯。

三、通过生活游戏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通过一致性的方式方法进行巩固强化

由于幼儿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因此在幼儿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幼儿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的适应这样的行为规范习惯,在组织幼儿的日常行为培养的时候,老师应该将学习的内容结合成游戏的形式,让幼儿通过参加游戏就能够更好的学习巩固行为规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帮助幼儿进行运用。同时老师还应该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对于行为规范的一致性要求,使得幼儿的日常行为规范保持高度的准确性。

四、积极使用玩具、动画片等现代小班教育的方式方法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玩具的不断开发拓展,使得在进行现代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借助越来越多的教学工具,老师应该积极的收集与幼儿的日常行为规范习惯相关的视频资料、图书资料、故事资料以及玩具资料,充分的扩展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教育资源,让幼儿在自己能够理解的资料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要求,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让幼儿将自己的故事、复述故事书里的故事的方式,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五、与幼儿家庭协调一致,积极保障幼儿在园内以及家庭中的日常行为规范的一致性

现代教育过程是学校与家庭的协调教育教学的过程,尤其是幼儿阶段的幼儿,更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形成错误的行为规范以及思维方式,因此在加强园内教育力度的同时,园方还应该积极的与幼儿家长取得合作,不仅要保证幼儿在园内学到的行为规范在家庭环境中保持一致,还需要对家长在家庭中的行为规范制定一定的细致要求,保障幼儿可以接受到正确的行为规范教育,也可以保障幼儿在家庭环境中接受到具有一致性、正确性、规范性的教育过程。

现代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集中在对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并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自理能力、思维能力,只有正确有效的培养了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也才能更好的保障幼儿可以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生活过程,是幼儿学习生活的基础,更是现代教育体系教育过程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余丽红《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浅谈小班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 2013

[2] 董小霞《浅谈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J]速读旬刊 2016

[3] 杨丽霞《浅谈日常生活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杂文月刊 教育世界 2015

[4] 梁春华《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教师版 2014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7篇

一创设环境形成氛围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而小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无论是正确还是不正确,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教育才学会的。所以,要让学生做到《规范》,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一,校长牵头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要重视《规范》的贯彻落实。带头学习《规范》内容,领会实质,及时召开班主任、科任教师会议,组织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对《规范》教育工作的思想认识,调动教师员工的积极性,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的《规范》教育氛围,为实施《规范》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好规范,我们将《规范》挂图挂在教室前边的墙上,利用晨检时间,组织学生逐条学习;我们还将《规范》内容扩展,在红领巾广播站中广播。为了提高学生对《规范》的认识,我们举行了《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和《日常行为规范》表演赛。只有让学生对某种行为越深刻,他们的行为就越正确、越主动。

第三,教师要起表率作用。在学校里,教师是促进学生正确行为的养成和不良行为转变的最合适的人,教师的言谈举止都能成为学生行为的效仿榜样。因此,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师不仅要重视《规范》的教育和训练,使他们逐步养成,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自身的良好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去模仿、去学习。所以,我校由校长率先垂范,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细则,要求做到,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校长、教师必须首先做到,教师要为人师表。

第四,优化学校环境,创设氛围。我校挖掘校园环境的内在教育因素,让校园整洁干净,四季有花,教室悬挂国旗,悬挂名人画像,办好走廊厨窗,对学生进行无声的约束和熏陶。

二狠抓三个落实形成制度化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贯穿在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规范训练。因此,我们通过狠抓“三个落实”,使规范训练形成制度。

第一,抓队伍落实。校长在学校工作计划中,有《规范》的活动内容。政教主任具体抓《规范》的实施考核。我们重点抓四支队伍建设:一是要求党支部、工会、共青团工作、少先队密切配合,积极参与《规范》实施考核活动;二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规范》行为养成教育;思品教师教学中要结合《规范》进行教学;三是加强大、中、小队干部的队伍建设,让每一个小干部都能背《规范》、讲《规范》、做《规范》,并督促检查学生,评选出《规范》做得好的学生。第四,校外辅导员配合学校搞好《规范》的实施。这四支队伍工作中要有《规范》的内容,寓《规范》于各项活动之中。

第二,抓时间的落实。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都将《规范》做得好的同学当升旗手,给予表扬;周一的晨会时间,班主任都组织学生学习《规范》内容;班、队会,都要有《规范》的内容,每月召开一次《规范》的总结会。

第三,抓阵地落实。一是课堂教学,每一个教师、每一门学科的教学中都要适度地进行规范行为的养成训练,寓《规范》训练于教学之中;二是利用宣传阵地加强行为训练。如:利用图书、校报、广播宣传《规范》;三是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加强行为养成训练;四是利用校外活动基地,如:敬老院、校田地、皮装大厅、军烈属等,让学生在校外的活动中受到良好的行为训练。

三广辟教育途径注重针对性、实效性

学生的行为习惯,从知出发。只有经过不断强化训练,良好的品质才能形成。所以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使品行受到强化训练。这里仅举几例:

如:《规范》要求学生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我们每年都组织学生看《开国大典》电影,看《敬礼!五星红旗》升旗仪式录相;观看国旗班战士怎样升国旗,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升国旗时该怎么做。然后组织学生参加升旗仪式的训练,使学生动力定型。经过训练,我校代表灯塔市参加辽阳市升旗仪式比赛,并获得流动红旗。

再如:每年的三月八日,都搞孝敬父母的活动。低年级以“我给妈妈敬杯茶”为题,中年级以“今天我当家”为题,高年级以“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少年”为主题开展活动。使小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行为训练。

《规范》要求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就请交警做交通法规知识讲座,然后举行“交通法规的知识、行为表演赛,开展遵守交通规则活动。几年来,在交通车辆拥护状况下,我校师生没有出现交通事故。

《规范》要求学生艰苦朴素,针对我校学生乱花钱现象严重,我们举行了“母的钱怎样挣来”的小调查,然后召开队会,讨论“应该怎样花钱。”“压岁钱怎么办”。通过讨论,学生乱花钱现象明显减少,有十几名同学还把压岁钱捐给希望工程。

四树立典型加强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利用各种手段,树立身边的《规范》典型,号召学生向他们学习,如:我们开展的“争当升旗手,在国旗下照相,戴红花,在广播中介绍他们的事迹,使他们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8篇

一、知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版有20多条规定,要小学生逐条逐句背记下来是不可能的,教育小学生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学校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途径。俗语说:“学好三年,学坏三日”。这是一项长期化、科学化、系列化的工作。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中要与各种教育方法?Y合起来,并应注意选择学生愿意接受的教育方法。学校班风评比活动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主渠道,在学校集体活动中,学生需要排队,在校园内外,讲卫生不乱扔纸屑,集队开会时仔细倾听,平时见到老师要有礼貌地问好等。所有这些行为习惯都要求小学生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去做,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了详细的班风评比方案,将班风评比内容分为礼仪、学习、纪律、卫生等四大块作评分细则,对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评分评比,由少先队大队部队委员每天执行评分,以班为单位将每天每班的得分情况在少先队班风评比栏公布,每月进行一次“文明班”评奖。例如:学生放学排队,这是每天要做的再简单不过的件事,有的学生拖拉,有的学生打冲锋,还有的学生在排队乱丢纸屑时,学校因此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严抓排队放学的规范,通过学校班风评比小组督查扣分,一个星期下来,学生排队有序,地上无纸屑。另一个例子:学生带零食回校,造成零食包装袋遍地都是,学校先要求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再通过少先队大队部班风评比组巡查,这样杜绝了学生带零食回校现象。

除了有效的管理手段,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还要靠长期的道德教育熏陶影响[1]。例如:每天早读前,午读前,在学校广播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歌》和《厚德裁》,在校园内的宣传栏、班风评比栏等布置“学行为规范”的氛围教育,开展《学行为规范,做规范学生》的征文比赛活动。家庭教育是行为规范教育的辅助手段,家庭教育是小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保障。学校定期召开了班主任及家长会议, 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希望在行为规范教育措施上得到支持与配合。并向家长发放《家庭学校联系手册》,要求家长监督孩子在家中行为规范教育的实施情况。要班主任利用校讯通、打电话、家长会等方式,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行为习惯,同时也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 使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都要受到严格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二、知榜样的感召力,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树立榜样的感召力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一种正面教育方式。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通过表扬榜样,生成榜样感召力。可以激励学生朝着正能量的方向努力前进。俗语说“有样学样,无样学和尚。”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期,喜欢模仿,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言行举止到思想行为,学生都会仿效。因此,老师要做好表率作用[2]。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事,给学生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在学生面前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在与学生的谈话中“谢谢”、“对不起”、“请原谅”等文明用语要经常张口。老师在教室发现地面有纸屑时,弯腰伸手把它捡起丢到垃圾桶里。扫帚倒在地上时,老师捡起摆放好。这些看似细节微小的动作,会给予学生强大的心灵感召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在老师的榜样影响下形成了。

除了老师的榜样作用,以学生作为榜样也是常用的正面教育方法。小学生思想单纯,看重奖励。例如:在每周的主题班会上,班主任表扬进步的学生,给予他们真正的掌声和鼓励,目的就是给学生们树立榜样,明确的努力的方向。在学校里,结合市、区等展的科体艺比赛活动,学校相应开展了一系列的四驱车模型比赛、纸飞机比赛、无线电测向比赛、绘画现场赛、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等活动,并选派对了大部分学生参加市、区级的比赛,不管有没有获奖,学校将这些参加比赛活动的学生,树立“榜样”,大张旗鼓的给予表彰,这些学生中有部分是纪律表现比较差的学生,他们通过参加这些比赛活动后,行为习惯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少先队大队部表扬校内一周的“好人好事”。这些都给学生产生感召力,学生在“榜样”的感召下,慢慢地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也形成了文明有礼、遵规守纪、学习勤奋的校风。

三、知集体的荣誉感,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在学校里,集体荣誉感包括班集体荣誉感、学校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是一种道德情感。集体荣誉感又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表现。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表现在愿意为集体作奉献、尽义务、争荣誉、甚至作牺牲等。班级是参与学校日常活动的一个基本单位,学校开展“文明班评比”活动、各类比赛活动、各种评比活动等都是以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争活动,“第一名”、“文明班”等集体荣誉称号都需要全班学生努力争取,班集体的荣誉感来自每一个学生[3]。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力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当一个班获得“第一名”、“文明班”等集体荣誉称号时,除了奖状之外,学校都会给予一定的奖品或奖金,班主任就将这些奖品分发给全班学生,如果是奖金,班主任就用这些奖金在班内开一次“大食会”。勇争“第一”、“文明班”等荣誉激励着学生,所以,学生在自己班集体受到表扬和奖励时,就会表现出高兴,充满自豪感。心里想,我们下次一定继续努力。当自己班集体受到损害和批评时,学生就会表现不高兴,甚至羞愧的表情,心里想,我们下次一定要争取。同样,学校集体的荣誉感是由班集体荣誉组成的,需要全体师生共同维护。所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以“知行教育”为特色的校本活动,如:结合“主题课外阅读”活动的国学经典诵读评比活动,体育科的花样跳绳节活动,手抄报评比活动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促进师生集体荣誉感的形成,学校的集体荣誉感也在这些教育活动中生成了,校园内悄悄的形成了一种做坏事有人管,做好事人人赞,大小事都有人管的良好风气,在这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集体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自然会慢慢的养成。

每天,各班级的值日生认真打扫包干区,学生自觉保持教室和校园整洁。爱护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等。不做损害集体荣誉的事,大家互相尊重,学会合作。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园里不追逐,不打闹,看到老师主动向行礼问好,衣服整洁,戴好红领巾,集会的专心聆听,放学排队有序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是在集体荣誉感的精神影响下,学生自觉遵守的表现。集体荣誉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动力。

四、知评价的内化力,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日常教学中,学校不再将学业成绩作为唯一评价学生优劣的指标,在知行教育理念引领下建立具有激励、教育、评价功能的《学生成长记录册》[4]。将学生的学业成绩、特长发展、行为规范等作为评价范围,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力争客观全面的评价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指导学生认识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例如:选派一些纪律性、顽皮的学生参加市、?^举办的科体艺比赛、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区小学生跳绳比赛、电脑绘画比赛等,让他们参加这些比赛,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通过比赛前的特长训练,产生内化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学生的在各类比赛中获奖情况写入《学生成长记录册》,由单一的学习成绩评价转变为多样化评价。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9篇

1981年,我国颁布了“”后的第一个《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1991年,颁发了《小学生行为规范》;1994年,颁发了《中学生行为规范》。日前,教育部又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实施了20年的《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以及实施了十几年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了调整、补充与修改。 这种产生与变化的背景是什么?就此记者日前采访了教育部参与此次修改工作的有关专家。 据专家介绍,“”前,中小学是不设德育课的,那时讲“文道统一”,把那些能激发爱国热情,让学生懂得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文章都选编在语文教材中。如《囚歌》、《的扁担》、《小英雄雨来》等具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课文;另外还有那些非常感人的、文采很好的、也能使学生受到教育的文章,比如《司马光砸缸》,就是告诉学生要机智、勇敢。除了通过语文课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还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少年队的活动和寓教于乐的课外、校外活动,比如军事游戏,请参加过革命的前辈做报告等等。 而“”十年,却完全扭曲了少年儿童的心灵。那时的中小学生是不学为好,认为知识多了就是“臭老九”,反对智育第一,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教育。单独突出政治教育,实际上是全面否定了培育人的基本要求,德育变成了极左的东西,让孩子接受不了的东西。因而他们不仅没学到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这种左的方法、左的内容让孩子们内心空了。那时不说与别人的关系,不说孝敬父母,不说尊敬老师,也不说怎么说话,怎么做、立、走,就是会打、砸、抢,会打人就是有革命意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时仍然是思想比较混乱的时候,制定中小学生《守则》,对中小学生提出一些基本的规范要求显得非常迫切和需要。所以,1981年,我国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这在当时是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的。同时,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认识上还有许多不明确的地方,所以只能搞一个原则性的守则。但是太原则了又没法操作,所以当时的《守则》也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如“按时上学,不随便缺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虽然是短短的十几个字,对稳定和恢复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又如“锻炼身体,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讲究卫生,服装整洁,不随地吐痰”,“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打人,不骂人”等都是针对“”中给学生思想和行为造成的不好影响而提出的。 1981年就制定了中小学生《守则》,为什么到1991年才开始制定《规范》呢?据有关专家介绍,因为认识要有一个过程。经过“七五”、“八五”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课题研究,反复讨论,到1991年原国家教委了《小学生行为规范》。《规范》中又增加了一些内容,如《守则》中没有“孝敬父母”这一条,因为当时很多人认为“孝”是封建的,经过专题研究,统一了认识,即“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例子说明,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走出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这次修改守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少年儿童的要求与行为规范也要与时俱进。针对当年的实际,审视我们原来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有必要对此进行修订。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