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10 18:03:07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第1篇

【关键词】《方案》;语音系统;缺陷

《汉语拼音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使用至今已经有四十多年了。在注音、拼音方面具有极大的实用性,对于推广普通话和汉字简化等工作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幼年时期基本已经通过语言环境掌握了语音,再学习汉语拼音只是为了识别记忆汉字。所以汉语拼音只是学习的辅助工具。

外国人从小接触的语音环境不是汉语语音,所以他们必须先学会汉语语音。汉语拼音就起到了学习汉语的桥梁的作用。《方案》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26个拉丁字母,不再造新字母,与世界各国的使用的拉丁字母的保持了一致性。这便于了对外文化交流,尤其在推广汉语方面更是成效显著。外国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已掌握的母语中的拉丁字母或者英语的字母来学习汉语拼音。外国人完全依赖拼音学习汉语。所以拼音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他们学习汉语的主要工具、入门工具。汉语拼音能够帮助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语音,即使这样《方案》还是存在几个缺陷。

1、抽象与具体的矛盾

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它不是实体,是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使用语言得到的结果,体现在语音上就是实际说出来的、听到的声音。《方案》中给出的是汉语语音的音位系统,是属于语言的,是从具体言语中抽象出来的规则系统。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将发音时不起到区别作用的音归位一个音位,只要能听得懂就忽略它们的差异。作为音位没有什么标准音可言,所有的音位变体既是标准的也不是标准的。我们说出来的话是具体的言语,是多变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时,看到的是音位系统,而听到的说出来的都是具体语音,这就产生了矛盾。所以在掌握的过程中就会有模糊性。

2、相同形式

书写时都使用拉丁字母,既是优点也是缺点。由于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音系统,所以任何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而记录语言的书写工具可以是相同的。书写形式虽然相同,但不同语言的相同字母所代表的语音是有差异的,也就使留学生在学习语音时经常将两种语言的语音混淆。外国留学生已经习惯了母语的语音,所以在学习目的语时,出于经济原则的省力原则,经常习惯性的运用已掌握的语音代替目的语的语音。学习汉语时,汉语e的国际音标读作?],而英语中的e国际音标读作e],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错误,把“乐(le)”读作“累”。汉语u的国际音标是[u],但是由于有的语言中读作[ju],所以在读“去[y]”时,读作“[ju]”。正是因为两种语言用同样的书写体才导致学生学习语音是混淆发音。

3、母语和目的语彼此没有的语音

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不完全一致的另一个表现是“你有的我没有,我有的你没有”。《方案》中有很多读音是其它语言所没有的,例如üy]这个音在很多语言中都没有,所以外国人掌握起来很不容易。尤其汉语拼音拼写规则的特殊规定更是使外国留学生容易出错:制定《方案》时,就规定在和j、q、x相拼时,ü上面的两点省略。这样,“jü”、“qü”、“xü”的汉语拼音形式就是“ju”、“qu”、“xu”。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说话时并不需要特意注意,也不会造成麻烦。但是留学生在学习汉通过先入为主的方法教会基本词语的发音,等完全熟悉了这些词语的正确发音与实际意义,运用自如以后,再让他们去接触完整的汉语拼音音节。

综上所述,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特别对外汉语初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熟练掌握《方案》,并且要了解《方案》中存在的缺陷,针对缺陷运用教学技巧进行补救。

【参考文献】

[1]李开.《汉语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3]丁迪蒙.《汉语拼音方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缺憾及辨正[J].上海大学学报,2007(6).

[4]王玲娟.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语音感教学[J].重庆大学学报,2003(3).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第2篇

词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因为语言总的来说也是由词汇组成的,没有词汇便没有语言。至于语音、语法,也不过是词汇的具体读音和具体用法的总结和概括,所以说,即便学习者掌握了某一语言的语音和语法知识,也不能说他们掌握了这门语言。相反,假如学习者对词汇具体的读音和用法十分了解,那么,即便学习者对语音、语法知识不了解,也可以说出很地道的语言,就像是我们中国人学习汉语这一母语获得经历一样,在潜移默化中便学会了汉语。然而,由于汉语本身的开放性、丰富性以及在初期教学中并不像语音、语法那么难,所以,词汇方面的问题便容易被大家忽略,这就使得词汇教学逐渐变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部分,并且在这其中有三方面的问题使留学生十分头疼,可以说是词汇教学中的难点。

第一大难点便是同义词。同义词,即是指含义上并无太大差别的一对词语。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留学生请老师解释的大部分词语都是同义词,同时也是我们和留学生交流时想要纠正的,觉得搞笑的部分。比如说“妈――娘”二字,它们都是母亲的称谓,是同义词,所以很多留学生便认为凡是带“娘”的词,都可以将“娘”换成“妈”,于是便有了“姑娘”变“姑妈”的闹剧。当然,留学生并不是无法分辨所有的同义词,据调查,留学生不易辨析的同义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类型上:

一、有肯定句和否定句限制的同义词。这一点在副词的使用上较为明显,比如说“一直――从来”这对同义词,“一直”不仅能用在肯定句中,也能用在否定句中,也就是说,“一直”的使用并无肯否界限,但是“从来”一词,则更多的用在否定句中,例如“我从来也不迟到”。此外,还有一些词语在单用时无肯否局限,但是在同别的词语搭配使用时必须是否定的,如“再”和“也”搭配时形成的“再也……”句式(我再也不敢了)。

二、有褒、贬区别的同义词。这里的褒贬不是指词语本身,而是指一个词语同其他词语搭配时说表现的感情色彩,最典型的一组同义词便是“总算――最终”。“总算”后面所接的应该是表示经历困苦后出现的好事的词语,比如“成功了,扑灭了”等,而“最终”一词这没有这样的局限,可接表示好事的词也可接表示坏事的词。可是有许多留学生并不知道“总算”的这种特点,便会说出不合时宜的话,比如“下了这么多天的雨,大桥总算塌了”。

三、适用对象不同的同义词。这里主要指年龄长幼、职务大小以及地位高低的不同。这一类词语是生活中比较常用的,同时也是留学生容易说错的一类词,因为在大部分留学生的母语中对这一方面没有太多要求。就以询问年龄为例,英美等国均以类似于“how old are you?”的统一问法,但是在十分注重“礼”的中国,假如只是使用“你几岁了?”来询问所见到的所有人,是十分不礼貌的。

词汇教学的第二大难点是多义词。网络上曾经流行过这样一个段子,一个外国学习汉语多年,来中国参加HSK考试,其中有这样一道试题是这样的:请解释下面对话中出现的每个“意思”的意思。A给B送礼时,两人的对话很有意思。A:“你这是什么意思?”B:“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A:“你这就不够意思了。”B:“小意思,小意思。”A:“你这个人真有意思。”B:“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A:“那我就不好意思了。”B:“是我不好意思。”老外泪流满面,交白卷回国。我无从考证其真实性,但是它很直观的展现了汉语的一大特点――词义丰富。汉语中有很多词汇,不仅拥有本义、基本义,还有丰富的引申义,我们将这样的词定义为多义词。留学生由于接触汉语的时间短,所以并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和使用多义词,这并无大碍,多义词的学习本来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并没有将多义词的词义学习作为多义词教学中的难点,而且根据调查,对留学生造成困扰的是无法判断哪些词汇是多义词,从而将一些字词错归于多义词的范畴里。

词汇教学的第三大难点是新词。之所以将新词(包括网络语言、字母、方言等)列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一大难点,是因为近年来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新词一直处于缺失状态。随着全球化到来,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系,这就使得各国的文化不可避免的发生碰撞和融合,而在这种碰撞和融合中涌现出大量的新词汇,这些新词汇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语言文化的发展,但是汉语教学界,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此并没有太大的反应,结果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就有一些跟不上时代潮流。这种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状态,对于汉语教学以及汉语国际化推广进程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汉语初学者在刚接触汉语时,会感觉十分新鲜,从而对汉语的学习抱有很大的兴趣和热情,十分乐意同老师、中国学生进行交流,但是由于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词汇跟不上时代潮流,在交流时便经常会出现听不懂“新词”的现象,而当这种情况出现时,虽然会促使小部分的学习者深入学习,但是这种落后更多地会使学习者对于课堂教学失去信任,不再乐于同他人交流,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展开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应该引起教师及教育部门的重视。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第3篇

关键词:《汉语拼音方案》对外汉语语音语音教学注音

一.《方案》规范了汉语的注音系统,是训练汉语口语发音的有效工具

现行《方案》在制定时遵循一个字母只表示一个声母音素的原则,以通用26个拉丁字母和4个双字母zh、ch、sh、ng就可以拼出所有语音,摆脱了以往用汉字注音的局限,规范了汉语注音系统。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首先要从汉语的发音开始。由于学习者在初级语音学习阶段只用习得少量的汉字,主要学习任务是通过多次汉语语音练习达到正确的汉语发音,并能将它运用到实际的汉语语境中,从而满足日常简单交际的需求。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语音教学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音素教学法,即按照语音表的顺序,把汉语的声母、韵母分为若干组分别练习,发音准确后,再将声母和韵母进行拼合练习,从而达到识记汉语拼音的目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也时常出现一些常见的词组或短句,教学时可针对这些词组或短句进行有效地声调练习,以规范正确的发音。第二种语音教学方法是语流教学法,即平常说的通过语流实现教会学习者语音学习的目的。无论何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时都要参照《方案》所规定的汉语注音系统,因此,《方案》也成为众多汉语教师在操练环节中训练学习者汉语发音的有效工具。

二.《方案》使学习者能正确地辨别语音的音和调

众所周知,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音过程中总会出现发音困难的实际问题。汉语语音每个音节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学习者在语音方面的困难也突出表现在这三个方面。学习者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首先学习的是汉语语音,要学习汉语语音就必须能准确地说出汉语语音的每一个音节。为此,学习者必须首先掌握每一个汉语音节的正确读音,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形成识别汉语语音的能力。所以在语音教学的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师会对学习者设计很多有关汉语语音方面辨音、辩调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语音材料或教师口述分别填写声母、韵母和音节的调号,这也是目前培养学习者辨音、辩调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不同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音时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存在差异,故而在实际语音教学中就需要有一个标准做为汉语语音教学的核心参考,《方案》就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不仅如此,由于《方案》规范了汉语语音的注音系统,并在实际教学中成为了学习者学习汉语语音尤其辨音、辩调的参考,继而也就能看出《方案》在普通话学习和推广工作中的所起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方案》采用字母注音,有效帮助学习者克服学习汉语的障碍

语言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文字教学,汉语也是如此。在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和汉字教学贯穿整个汉语教学的始终,而语音教学又是汉字教学的起始和基础。我们皆知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具有难写、难认的特点,汉字本身的形体结构也较为复杂,众多字形音相互脱离,一定程度上不便用于进行汉语语音教学。为帮助外国学习者正确认读汉字、练习汉语发音和交际,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注音符号。在《方案》公布之前,汉语语音教学中所采用的一直是注音字母,但多数学习者反映这套字母不仅在学习中过于耗时,书写上也颇为麻烦,与注音字母相比,《方案》便具有了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所以在方案公布之时,广大教学者便立即采用,而最早采用该方案的教材是1958年编写的《汉语教科书》,之后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各类教材和教辅工具书也大都采用了这一方案。将《方案》用作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材中语音教学的标准,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即《方案》严格遵循一个字母只表示一个声母音素的原则,采用了通用的26个拉丁字母注音。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时感受到了便利,尤其是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学习者,在汉语语音及口语学习中可谓是事半功倍,有效克服了学习汉字时的重重阻碍,同时也缩小了他们学习汉字时的畏难心理,有助于汉语的实际推广和教学。

四.《方案》为电子产品语音输入打下基础,丰富了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形式

《方案》的性质是拼音方案,作用在于通过规范汉字注音系统达到拼写普通话的目的。近些年来,伴随电子产品兴起,多媒体教学应用到教学的各个范围,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值得的思考的是,多媒体视角下语音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电子语音录音软件的播录及分析之所以能帮助外国学习者提高学习汉语的水平,主要原因在于《方案》早先为电子系列产品的语音输入打下了基础,改善了以往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单一形式,大大丰富了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途径,这对国外汉语语音教学来说,不失为一项有利的教辅手段。此外,《方案》中音节在书写时形式也表现得非常整齐,声、韵、调的区别也标注十分清楚,为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语音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效帮助学生识记了正确音节的音调。《方案》中以上这些提及的为汉语语音学习提供的积极作用,在过去50年的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影响深远。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第4篇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实践型培养模式;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4―0124―07

收稿日期:2013-01-05

作者简介:李卫国(1964-),男,河南焦作人,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副教授。

一、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是汉语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研究是汉语国际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机制、体系等方面的问题是学界讨论的重点和热点。崔希亮指出,教师、教材和教学法这三个问题仍然是国内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的基本问题,其中,教师问题是核心。

迄今为止,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研究型”培养模式,培养对外汉语方向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另一种是“应用型”培养模式,这一模式通过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实施“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来培养汉语教学师资。

在学界,对国际汉语教师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培养模式的构建,包括培养理念、培养方式、预期目标、实施方案等方面。吕必松(1989)、张德鑫(2001)等在讨论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时,虽有不同侧重,但他们均认为国际汉语教师应具有较系统的汉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应了解和熟悉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法流派。

应用型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出现的时间较晚,正处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规划和试点实施阶段,但学界对它的研究已逐步走向深入。这一培养模式刚一实施,学界就开展了学理分析和数据验证,例如,徐彩华、程伟民(2007)通过对比定量研究,对应用型培养模式中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然而,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其中的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例如,陈红梅(2010)指出,应用型培养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面面俱到、特色不鲜明的缺陷,没有体现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这两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仍满足不了当前海内外汉语教学对师资队伍的需求。所以,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汉语教学规模的高速扩大对师资的大量需求与事实上师资培养产能较低之间的不相适应。为了突破这一制约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满足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对汉语教师的需求,保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稳定、顺利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整合海内外汉语教学资源,提高师资培养效能,提高汉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培养、培训一大批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这既是学科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笔者紧紧围绕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性强这一特点,通过分析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2007年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的规定,对在不同环境下的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系统描述;立足于学科建设讨论提高师资培养效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构建以影像和文字案例库建设为主的实践型汉语国际教师培养模式。

二、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海内外汉语教学规模的快速拓展,引发了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巨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认识到人才的培养绝非朝夕之功,也难以靠宣传、动员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只有将外部的人才需求问题放到学科内部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全面考察和解决当前师资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新形势下培养模式发展的方向,研究提高师资培养效能的可能性,方能使国际汉语教师队伍建设走上科学、合理、有效的轨道。无疑,这一过程就是对学科建设问题的审视和梳理的过程,也是反思和解决学科内部问题的过程。

(一)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只有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的国际汉语教学性质和新的教师角色定位,需要新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支撑。

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转折点,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有关部委,审议通过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决定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该《方案》明确指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也是为了培养胜任汉语这一第二语言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专门人才。这一专业的设置,是通过学科建设提升师资培养效能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汉语师资的培养方向已经从理论研究型阶段转移到实际应用型阶段。因此,这种培养模式可以称作“应用型”培养模式。

上述《方案》强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为主”,专业的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化知识、熟练的汉语技能、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说,这种模式的构建是以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应用性特点为基础的。

目前,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描述的纲领性文件,是2007年国家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该《标准》借鉴了TESOL等国际第二语言教学和教师研究的新成果,吸取了以往国际汉语教师教育实践的经验,反映了国际汉语教学的特点,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科学和规范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标准和体系,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能力评价和资格认证提供依据。该《标准》采取模块建构的方法,以五大模块统领十个一级标准,一级标准中共包括五十四个二级标准(简示如表1)。

《标准》仅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静态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先后顺序、轻重次序如何却付之阙如。有的学者曾尝试采用对比定量的研究方法对此加以说明,例如,徐彩华、程伟民的研究显示,新手教师首先必须学习组织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技巧和教学法;其次必须学习语言本体知识和语法知识。江新、郝丽霞将新手和熟手国际汉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频率最高的是一般教学知识和语言教学知识,而不是语言学知识和文学知识;事实上,国际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是教学知识,包括一般的教学知识和有关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重视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策略、教学观念等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和获得。

从总体来看,以《标准》为基础的应用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应用型培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培养效能,缩短了汉语教师培养周期,但其师资培养效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培养周期仍然较长,无法兼顾国际汉语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

其次,应用型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面面俱到,形成了简单的“汉语+外语+教育类课程”的学科“拼盘”,课程特色不鲜明,没有体现出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

再次,应用型培养模式,既没有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培养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也没有关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作方式。以课堂为主的汉语教学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定位是,教师应是由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向提升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转化的指导者。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这一核心定位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对国际汉语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不变。在此基础上观察,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整体。但目前《标准》中的规定和对于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探讨,均有不同程度的分析过度、综合不足之弊。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也未理清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没有区分它们的层次,更未对其间的运作过程进行说明。《标准》中各模块所描述的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是均等的,没有轻重、多少的差别。事实上,在汉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些知识和能力既有先后顺序,也有轻重多少的差异,并不是均等的;在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中,也没有区分它们的层次的研究,例如,教师综合素质中的一般教育教学知识是适用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的,是处于较高层级的知识,或者说是属于基础性的知识,不应将其与语言知识、语言教学知识放在一个平面进行比较。

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教学工作、投身教育实践的教师来说,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整体。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主线,就是通过语言项目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能力。教师的素质、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和学习策略、文化和交际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围绕这一主线,并与这一主线加以整合,这种关系类似于圆心和弧面的关系,而非中心和边缘的关系。因此,不结合语言项目训练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抽象的、无应用价值的,仅有语言项目训练而无其他知识和能力的辅助训练是贫乏的,甚至是无法进行的。

(二)培养模式发展的方向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整合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换言之,作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更应掌握能够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实践性知识,即掌握与课堂情景相关的知识。实践性知识隐含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在更多情况下,实践性知识要与教师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保持一种“共生”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教师情景性的、个体化的知识,它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积累和完善。

鉴于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突出实践在师资培养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我提出构建以案例库为主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由于案例展示的是真实的教学情景,具有整体性特点,同一个案例可以适用于说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问题。因此,构建以案例库为主的实践型培养模式,可以弥补当前应用型培养模式之不足。

实践型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反思理性”,其培养目标是要求并训练学生成为“反思型跨文化实践者”。因此,优化课程设置,逐步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体系,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三、以案例库建设为主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

“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既具有起于实践,最终又落实于实践的特征,又具有兼顾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的培养理念。这一理念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目标的实用性、案例的真实性、定位的明确性、文化的兼容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我们培养的国际汉语教师,是具有反思意识的跨文化实践者,也就是说,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既应掌握汉语本体性知识、中华文化知识、第二语言教学技巧,又应具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这一培养模式强调国际汉语教师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实践性,主张打破学科界限,以全面的、系统的、真实的案例库的建设和应用为枢纽,以专题的方式将汉语国际教育可能涉及的教、学等各方面的训练项目全面展示出来,说明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应的运作方式。

(一)案例库建设

案例库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根据《标准》所涵盖的五大模块的分类标准,对语言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进行细化和具体化分类;如何以案例为核心,将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业务能力整合起来。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面搜集海内外不同层次、阶段、课程、环境下的汉语教学案例,以及汉语教学交流的影像和文字资料,按照案例所展现的情景和所在的区域、国别加以整理分类,并进行初步统计分析。以《标准》规定的五大模块为主轴,将案例库分为五个一级子库,即“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库、“文化与交际”库、“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库、“教学方法”库和“教师综合素质”库,加强国内高校与海外孔子学院的联系,创建服务于教学和研究的案例库网络系统,为实施“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搭建平台。

其次,参照《标准》规定的一级和二级标准,对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深入、仔细比对和研究案例中的教师在实际教学和交流情景中,是否准确地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技能。采取任课教师自评与其他教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讨,将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逐一细化,并从语言、文化、教学和技术四个维度加以记录,建立二级子案例库。

案例库的建立,尤其是二级子库的建立应逐一厘定国际汉语教师各类知识和能力所占的比重及其具体细目。但由于在教学实践中,《标准》中各模块及其下设一级、二级标准的价值和作用不是均等的,所以,收集到的案例不可能也没必要照单全收。因此,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充分体现案例的典型性,二级子库的建立应围绕实际教学中涉及较多的项目进行编排,并根据初、中、高三个教学阶段之间的差异作出必要的遴选。

再次,在建立案例库时,还应编制对案例库进行说明和解释的纲要文本。纲要文本包括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培养细则、案例库应用指南等内容。其中,培养细则是文本的主体,它是对国际汉语教师在语言、教学、文化、技术等维度上应具备的结构性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细化、解释。案例库应用指南是对案例库的案例所在的国家、情景、层次的类型和范围的具体描述,也是对案例主要涵盖的问题,以及在教学和研究中如何查询、运用案例库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与案例库不同的是,纲要文本应围绕案例和课堂的实际情景,系统、全面地对《标准》的条文进行细化和具体化阐述。

以案例库为主的实践型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这些知识是围绕直观、真实的案例编排起来的,所以,它具有相当高的实践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实现培养国际汉语教师能力的目标。因此,这一培养模式可以兼顾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

(二)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

案例库内部是有序的。这首先是由于在客观上,国际汉语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层级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有序的。参照《标准》,当国际汉语教师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向提高言语交际能力转化作为核心任务时,他们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可以表示为图1。

这一图示可以从三个方向来观察:

方向一,自上而下观察:为了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从外到内起作用的,教师应具有并能运用教学方法、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具有并能运用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知识。

方向二,自下而上观察:为了有效完成某一语言点的教学任务,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是从内到外逐级递减的。也就是说,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文化和交际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最高,教学方法、第二语言习得和学习策略的知识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次之,教师综合素质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最低。

方向三,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不同教学阶段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对案例的分类整理是按照教学对象的不同级别,即按照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阶段编排的。同时,不同阶段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实践对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有所侧重。

首先,汉语教学从初、中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所涉及的语音、语法项目逐步减少,而词语用法和文化要素则逐步增加。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初、中级阶段是打基础的,语言材料服务于系统的语法习得,其规范性和实用性较强,课程内部前后衔接、课程之间关联密切。所涉及语言点不仅要精讲、多练,举一反三,而且对语言点之间的转换关系也应当详细解释,例如,“把”字句和“被”字句之间的变换,当句中既有宾语又有时量补语时,重动句和话题句之间的转换等就应当详细解释。这就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汉语语言学知识。因此,在建立初、中级教学阶段的案例库时,应以建立一级子库“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主,以建立三级子库“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四级子库“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为辅。

其次,汉语学习到了高级阶段,句法规则已习得完毕,转为以词语用法和篇章学习为主,所涉及的文化要素、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知识逐步增多,这就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应掌握更多的中国文化知识。因此,在建立高级教学阶段的案例库时,应以建立二级子库“文化与交际”为主,以建立三级、四级子库为辅。

再次,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理论上的有序运作,以及案例库的分阶段编排,充分保证了他们所具备的知识、素质与语言项目训练结合起来转化为能力,例如,选取案例库中的“上星期我画了一幅竹子”这句话,就“竹子”一词来说,学生在初级阶段学习句法结构时,教师仅出示竹子的图片或将竹子与熊猫之间的关系作一简单说明即可,无须涉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但到了中级阶段,学生学习复句构造时,教师就可以加以拓展,将文化知识注入其中,对“为什么此处提及的是竹子,而不是其他植物?”“竹子作为文化符号,有什么象征意义?”等问题作出解释;在高级阶段,学生学习章法问题时,不仅可以解答句子中修饰“竹子”的量词为何没有用“根”、“个”而用了“幅”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介绍修辞中的借代手法或转喻等知识。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扩展,不能停留在只对单个文化元素的说明上,而应适当深入介绍多个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上升到文化结构的层面,从竹子引出梅花、兰花、,说明“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文化内涵,将教材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

(三)新模式下教师的定位

任何一种师资培养模式都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预期的培养目标下,如何对教师的角色定位给予准确的描述?笔者提出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强调教师应具有反思意识,应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所设定的师资培养目标和案例库的主线,将国际汉语教师定位为“反思型跨文化实践者”。在案例库建设中,应着重突出“教师综合素质”库和“文化与交际”库中二级子库的建设。

首先,反思性是指国际汉语教师对教学方面的反思,教师应对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进行总结,教师的成长仅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Posner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对案例中的主要观点、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正、反两方面或多角度分析,给出详细、深入的解释,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最终成长为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另一方面,在案例库建设中,应重视教师所做的反思记录。在学校、合作教师和研究者等外部力量支持下,可以将国际汉语教师采用日记、课堂观摩、集体讨论和行动研究等方式,对自己的教学经验所作的反思,以及教师所建立的自身成长的档案进行收集,并将其收录到“教师综合素质”库的“反思记录”重点子库中。

其次,反思性还包括国际汉语教师对课堂内外工作中遇到的涉外交流问题进行反思,这就涉及跨文化交际问题。国际汉语教师无论在国内还是赴海外从事汉语教学,其自身就是跨文化交际者。在国内教学时,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因而,国际汉语教师必须了解多国文化知识、具有多元文化视野,具有对异域文化的理解能力,具有鉴别和处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问题的能力。仅就课堂教学而言,国际汉语教师应当理解和适应课堂上学生的文化多样性,能针对学生的文化的多样性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上加以调整。江新、郝丽霞的研究显示,新手与熟手教师比较明显的不同就表现在跨文化交际知识上,熟手教师比新手教师运用了更多的跨文化知识。这表明,具有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是熟手教师区别于新手教师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国际汉语教师在国外从事汉语教学时,不仅要具有异域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与国外学生家长沟通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国际汉语教师”中的“国际”一词的含义作进一步解释:国际汉语教师是公共外交的一员,是国家外交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担着展示中国形象的任务。这一解释增强了国际汉语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与交际”案例库建设中,应将“跨文化交际”作为重点二级子库来建设,通过搜集课堂内外的跨文化交际的典型案例,系统分析其中的知识重点,采取讲解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对国际汉语教师进行能力训练。

(四)新模式下的教学过程

案例的采集、整理,以及对案例的分析和解释,对国际汉语教师实施情景性课堂教育奠定了基础。实践型培养模式有四个维度,即语言维度、教学维度、文化维度和技术维度。国际汉语教师所具有的学科结构素质与综合能力分化在这四个维度的训练和提升过程中。以案例库建设为主的培养模式,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重新描述,它强调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情感和态度,重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要素的整合,营造一种开放、轻松的教学环境,对外汉语教学是这四个要素之间持续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把国际汉语教师能力培养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尽量为他们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在交际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体现了以国际汉语教师为中心的交际型学习理论。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本培养模式的设计符合“五阶段学习过程”理论,即符合从完全依赖、逐渐摆脱依赖、功能性独立、选择性独立到完全独立的学习过程。根据学生五个阶段的认知心理,顺势利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可以根据国际汉语教师接受的是学历教育还是短期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当教学注重学生知识的系统学习时,就应当逐一地、有条理地、有层次地将知识从案例中分解出来;当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时,就应当结合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讲解。让学生逐渐理解理论和概念,让他们自己试着分析问题的过程,就是使他们慢慢摆脱依赖的过程,模拟练习就是让他们试着走向独立,当他们能够独立完成课件或教案的编排时,他们已进入一个较为独立的阶段。

实践型培养模式的教学过程与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的过程是一致的。微格教学是建立在交际型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的,系统培训国际汉语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师资培训的有效模式。笔者提出的以案例库建设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由真实的案例触发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模拟训练,在模拟训练中,让国际汉语教师有身临其境的体验:首先,使学员对教学有了感性认识;然后,在对他们的教学进行分析、评价时,发现其不足和他人的长处,促使他们在思想上产生质的飞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选取的案例均为海内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例子,教学活动的选择原则,是看所选案例对学员的学习有多大作用、能提供什么样的真实场景,然后,以互动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并让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案例的讲解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这里的“点”指的是重点和难点,既指能够衔接、串联多个训练项目的语言点,也指能够将不同或多种知识和能力整合起来的语例,还指任课教师应关注而事实上却忽略了的教学问题等;这里的“面”,是指由“点”拓展开去,进行横向开拓的语言知识和教学项目。

(五)新模式对地域文化资源的作用

由于案例库包括了海内外的真实的教学案例,因而,以此为主的培养模式应倡导文化的兼容性。一方面,是指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和包容;另一方面,则是指对中国地域文化资源的熟悉和认同。前者是教师定位的原因、基础,这已在本文中讨论过,所以,这里需要探讨的是如何解决地域文化资源的问题。

地域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在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了进一步推广和介绍中国文化,加强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案例库的建设应突出区域特色。在“文化与交际”库的建设中,除了建立通用的、核心的、基本的“中国文化”二级子库之外,各高校还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建立拓展性的“中国地域文化”子库,只有这样,国际汉语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传播中华文化。

笔者以河南省为例对此稍加阐释。河南省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众多的古都名城,星罗棋布的各类文物景点,繁若星辰的历史文化名人等,使河南成为文化大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河南省的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应充分发挥河南地域文化资源的作用,通过开设“河南文化”案例子库,将河南典型的、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体系之中。

(六)新模式应用前景展望

实践型培养模式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应用于学历生的培养和进修师资的培训。其中,学历生的培养主要涉及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课程(包括国内学生和留学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课程,以及涉及本科生层次的对外汉语专业课程。

在尝试应用阶段,新的培养模式可以首先在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的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中实施,在听取专家、学者、师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行修正、调整,进一步扩大案例库、细化纲要文本。在培养模式的推广阶段,在我国,可以依托各校及其合作的相关院校试用新的培养模式;在海外,可以向与我国合作建立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以及公派到其他国家的国际汉语教师进行介绍,推广新模式,扩大应用范围。

由于案例库对《标准》所规定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简化处理,缩短了培养周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培养难度,简化了培养程序,为海外本土师资的培训,尤其是为面向中小学汉语教师的培训、互联网的汉语教师的培训提供了便利。在此基础上,可以探讨培训团队的建设及培训方式的多样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其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际汉语教学规模快速扩展,由此引发了海内外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巨大需求。这使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效能成了汉语国际教育学界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第5篇

摘 要:随着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汉语拼音方案》已成为汉语语音教学与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由于拼音方案制定的考虑与汉语拼音本身的特性,拼音教学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诱发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语音偏误。本文从几个主要方面列举了《汉语拼音方案》及汉语拼音易诱发的语音偏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区别细分法等四种新语音教学法。

关键词: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语音偏误;语音教学法

1.《汉语拼音方案》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作用[1]

《汉语拼音方案》是由联合国国际化标准组织(ISO)确认的作为汉语拼写国际标准的一项准案,也是国际上公认的“语言学上是最完善的”[2]。随着近年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实施,《汉语拼音方案》在世界汉语教学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似乎已成为海内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拼音工具。

据不完全统计,美国至少有5种汉语拼写的方式,其中使用汉语拼音学习的学校占到了92%。[3]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通过拼音学习汉语效率往往比通过汉字学习汉语要高出很多。甚至有德国学者提出将汉语拼音作为汉语学习的第二种文字[4],这种说法未免极端,却进一步印证了汉语拼音的价值。

2.《汉语拼音方案》带给语音教学的困扰

汉语拼音本身就具有特殊性:“汉语拼音的性质跟国际音标不同。它是拼写注音符号,不是记音符号。可以提示发音,不是描述发音”[5]。作为拼音文字和注音工具的结合,汉语拼音中的一个字母常常只代表一个音位,对音位变体缺乏描写力。与中国人实际的汉语音感印象的获得早于汉语拼音工具的掌握不同的是,外国学生是通过利用汉语拼音的拼读获得汉语发音的最早的音感印象,如果表音方式不是“一符一音”的话,一定会误导汉语发音,影响发音的精确与听感的准确[6]。

因此,研究并提高《汉语拼音方案》及汉语拼音在语音教学中的运用,已成为汉语国际推广及汉语语音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3.易引发语音偏误的汉语拼音及拼音规则

3.1一对多关系的字母与音位

《汉语拼音方案》中,以一个拼音字母代表一个音位,取代不同的音位变体。正是这种字母与语音之间的一对多关系,致使不少外国学生会用同一个字母的名称音去拼读不同的读音,导致发音偏误。具体表现如:

1)以i分别代表zhi、chi、shi、ri;zi、ci、si;ji、qi、xi三组音节中的不同音素/i/的发音;

2)以a分别代表ai、ian、a、ao、an、yuan、ia、ang中a的不同发音。虽区别并不大,但学生仍依赖于发音十分标准、教学水平很高的教师的示范与监听,否则容易学得不够纯正的中介语口音[7];

3)以e分别代表ge、wen、bei、jie中e的不同发音。由于没有细分差别,加上单用时有动程的发音要领的省略,加大了/e/的教学和学习难度。

3.2出于简捷的省写方法与规则

《汉语拼音方案》中,为了减轻使用者的负担,对部分拼音字母进行了省写。调查表明[7],《汉语拼音方案》中对某些音节的省略及某些省写规则正是诱发语音偏误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表现如下:

1)ü在与j、q、x、y相拼时,去掉上面两点省写为u,这种省写规则引起了各国学生发ju、qu、xu、yu时的语音偏误,且这种错误十分普遍[8];

2)将iou、uen、uei各自省写为iu、un、ui,这种省写方式是根据这三个韵母在一定条件下中间主要元音的弱化制定的,但学生在拼读过程中,很容易直观地将其成二合元音[7];

3)将buo、puo、muo、fuo省写为bo、po、mo、fo,从拼音的字面形式看就是一个单元音o,实际语音确是带了一个弱化的过渡音u[2]。就连很多中国人也未必能意识到这个省略,发出准确的音来;

3.3便于手写辨认的改写方法[1]

出于字形辨认、手写方便等原因,《汉语拼音方案》中一些韵母的书写符号出现了与音位归纳并不一致的地方。例如:

1)ao、iao、ong、iong中的[o]的发音本来应为[u],但基于方便手写及辨认的考虑而改写,使得学习者不自觉地将ao的韵尾及ong的韵腹念松,开口度放大;

2)将[u]写成ou,本意是为了避免eu与en的太过接近,但将[u]直接读为[ou]从听感上来说并不自然,且由于[u]到[o]动程太短,极易将ou[ou]与uo[uo]相互混淆;

3.4缺乏发音提示的声调及变调

在《汉语拼音方案》中,缺少对声调的实际调型和调值的标注,并且也不能对某些发音变化或者音位变体进行必要提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9]:

1)两个上声相加,很多词典及教材的注音仍然没有反映出前一个上声的变化;上声同其他声调相加,前面的上声变为低降调的半上。这条规则没有在拼音中明示;

2)“一”与“不”变调提示的省缺,需要外国学生特别记忆变调规则。同时,在拼音方案中律表原调的规则,也会误导不少学生,产生不可避免的语音偏误;

3)作为权威的《汉语拼音方案》和正式汉语拼音注音,一般只对轻声做出了标注,但对怎么读轻声却采取了缺省的策略。同时,轻声不标调的规定,没有对不同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后轻声的不同调型予以说明。

3.5规则缺失的特殊发音特征

在拼音方案中,某些反映汉语发音特点的发音特征[10]被忽略,产生规则缺失,使外国学生在发音时出现“洋腔洋调”的口音。比如:

1)圆唇音u和ü是汉语普通话的一大特点,不仅圆唇口型明显,而且唇部紧张度和力度都比较大,特别是在与声母拼读的音节中还会产生各种音位变体。对于这一点,在汉语拼音中没有给出任何提示;

2)单韵母e是外国学生难以掌握的音之一。因为e在实际的发音过程中有一个动程,而非一个固定的发音动作,但是汉语拼音中没有标示出这一发音特点。这个规则若连老师也不清楚,就容易致使整个教学效率的下降;

3)还有在发zhu、chu、shu、ru这几个音时,其中的[u]有一个明显的向下向后移动的动程,然而拼音中无法显示出这一动态发音特征。

4.避免更多偏误诱发的新语音教学法

针对上述《汉语拼音方案》和汉语拼音在语音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了避免汉语拼音引发更多的汉语发音偏误,提高汉语语音教学质量,下面将尝试探讨一些符合语音原理及教学规则、具有可操作性的新语音教学法。

4.1区别细分法解决“一对多”

针对汉语拼音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位,掩藏了不同的音位变体的特点,在汉语拼音教学及汉语语音教学中,可采取区别细分的拼音教学法,特别针对偏误率很高和纯正度不高的学习者。

如以用细分法教授/i/这个单元音时,一开始即把它细分为在三种辅音声母(舌尖后音、舌尖前音和舌面音)结合下生成的三类不同发音,再辅以加强差别和特征的舌位变化的演示和操练,细分其发音特征。

4.2添加还原法针对省写、改写

针对一些拼音项目采取了省写和省略的方法,致使很多重要的发音信息丢失的现象,可以采用添加还原拼音教学法,即在发音教学时把省写或省略的音素都添加上去,将实际的发音展示给学生,同时仍需强调书写与认读时的区分。例如:

1)针对极易诱发偏误的ü的两点省写,可以在语音教学时将两点还原;

2)针对iu、un、ui和bo、po、mo、fo等在汉语拼音中的主要元音的省略,在发音教学阶段,还原成i(o)u、u(e)n、u(e)i和b(u)o、p(u)o、m(u)o、f(u)o;

3)对于一些拼音项目中出现的字母改写造成的发音误导,可采用还原教学法,如将ao、ong还原为au、ung,等。

4.3明示法展现变调规则

针对某些变调项目中有规则无明示的缺憾,可尝试在汉语语音教学中采用明示拼音教学法,即把变调规则通过可视的声调符号直接标示出来,使规则直观化,例如两个上声音节相连,可以符号∨/∨来表示;同理,上声与其他声调如相连,也可根据不同的实际发音情况用符号对音变做出标示。

4.4外显法突显特殊发音

针对那些对正确学习汉语发音影响很大的潜在规则及隐性规律,或者不易被察觉的发音方法和特征[11],在语音教学中可采用外显教学法,即用特殊符号突显上述发音规方法和特征。具体来说:

1)在含有圆唇韵母u或者ü的音节中,辅音声母一般都会产生圆唇变体。如“春”的实际发音不是从辅音声母ch开始,而是从圆唇口型u开始的。那么在语音教学中就可以突显这个发音特点,写为[uchun],示意发音时先要有一个圆唇的预备口型;

2)又如/e/在音节ge中,实际发音时单元音[e]有一个发音动程,则可以在[e]的上面画上一个“”来突显它的动程。同理,对zhu、chu、shu、ru中的[u]也可作此处理。

3)在语音教学过程中,对轻声变调[6]进行标明,如前字为第三声的轻声变调可用∨\符号标示,将代表第四声的\缩写在右上角,表示其由轻声变调而来;同理,前字为其他声调的轻声变调也可作同等处理。

综上,探讨现有《汉语拼音方案》与汉语拼音在汉语国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非对汉语拼音进行批判,也并非对现有方案提出改革。然而,作为汉语国际教学工作者,必须了解并熟知《汉语拼音方案》在汉语国际语音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以此为基础,结合语音教学原理及教学法理论,寻求更好的教学对策。尤其在实际语音教学中,做到权宜变通,引导学生根据实际语音学习汉语拼音,尽可能减少其语音偏误发生的概率。这才是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之下,探讨基于《汉语拼音方案》的新语音教学法的意义所在。(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金铭.《汉语拼音方案》国际汉语教学的基石[J].语言文字应用,2009,(4).

[2] 王理嘉.《汉语拼音方案》与世界汉语语音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5,(2).

[3] 王晓钧.美国中学教学的教学理论与实践[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4] 柯彼德(德).汉语拼音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运用[J].世界汉语教学,2003,(3).

[5] 石峰.汉语语音教学笔记[J].南开语言学刊,2007,(1)

[6] 周奕.汉语拼音对外国学生发音偏误的诱发机制及其教学对策[J].语言文字应用,2005,(9).

[7] 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0(5).

[8] 刘振平.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汉语拼音拼写规则和改革[J].汉语学习,2010,(6).

[9] 王安红.汉语声调特征教学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3).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第6篇

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对外汉语专业开设15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11门,两个专业相同的必修课有7门,都由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任课。相同课程之外,对外汉语的专业必修课还有中国文化概论、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高级英语阅读、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外语等8门课。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还有文学理论、语文教学论、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再看专业必修实践课:对外汉语开设7门,实际施行的有4门,汉语言文学开设8门,实际施行的有8门。根据《目录和介绍》的要求,对外汉语专业最注重语言、教学法及在此基础上中外文学和文化的修养和外语的学习。因此,下面再从语言学及教学法、文学与文化、外语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来观察相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我校对外汉语课程是否符合要求。首先看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及教学法类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汉字教学专题、汉语词汇教学专题、汉语语法教学专题、言语交际学、学术论文写作9门,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汉语修辞、汉语教育改革研究2门。中外文学和文化类开设的专业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中国文化概论、外国文化与礼仪、古代文学作品欣赏、汉语写作8门,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现当代文学作品欣赏、当代西方小说研究、欧美文学专题、东方文学专题、海外华文文学专题、民俗学、岭南文化、东南亚文化与习俗9门。外语类必修和选修课程,有大学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高级英语阅读、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6门课,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英语口译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专业英语3门。再看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及教学法类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语文教学论、学术论文写作、形式逻辑、语文教育实习指导、中学语文教材研究、训诂学、教学案例研究、语文现代文研究、朗读学、修辞学13门。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词汇学、音韵学、社会语言学3门。中外文学和文化类,开设的专业课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民间文学、台港文学、儿童文学、鲁迅研究、新诗研究、女性文学研究、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庄子散文研究、文学理论、西方现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美学、应用文写作、基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19门,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诗经研究、楚辞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东方文学、宗教文化研究、俄罗斯文学研究7门。

二、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一)对外汉语课程结构不合理

李铁范指出:对外汉语专业课程的设置,汉语语言学是主体和核心,教育类和文化类是重要的“两翼”[1]。综合《目录和介绍》的要求及李铁范的观点,对外汉语专业合理的课程结构应为:语言学及教学法为主体课程,文学与文化和外语类是两翼(一体两翼)。表一显示,我校对外汉语的15门必修课中有7门与汉语言文学相同,比例近1/2,其中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门主体课的课时也少于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为两翼课程,课时远远低于汉语言文学。表3更清晰的显示出对外汉语的“一体两翼”比例失调:汉语语言学及教学法课程门数比24.3%、课时比20.2%,都低于汉语言文学同类课程的30.2%和25.1%,未能体现出语言和教学法类课程在对外汉语专业中的主体地位。而文学文化类课程门数比21.6%、课时比21.8%,远远低于汉语言文学同类课程44.2%和47.8%,使作为两翼的文学文化类课程比例过于单薄。再从对外汉语自身看,课程门数上,“一体”比例为24.3%,“两翼”为21.6%、16.2%;从课时比上看,“一体”比例为20.2%,“两翼”为21.8%、31.8%。“一体”远不丰满,“两翼”课时超过“一体”。再看我校方案中对外汉语专业开设而实际未实施的课程中,语言学及教学法有2门,而文学和文化类有9门,外语类有3门。如果加上这些课程,两翼的课程必然太臃肿,超过“一体”。而两翼中外语类开课门数远低于文学文化类,两翼之间的比例也失衡。因此,我校的对外汉语课程未能体现“一体两翼”的框架。

(二)专业实践课程单薄

在培养方案中,对外汉语的专业实践课规定7门,而实际实施的只有4门,为书法、教师口语、专业技能和毕业论文,而专业技能实际上开展的只是对学生普通话的训练,而重要的教学技能、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与对外汉语密切相关的实践课实际上没有开展。学校和学院没有创建相关实践场所、场地,没有统一安排学生进行校内外实践和毕业实习。对外汉语专业大四年级全年没有开设课程,在没有统一组织和安排的情况下,学生很难自行联系到实践资源。目前我校对外汉语专业仅有的实践是越南班学伴,从对外汉语专业中选出部分学生担任越南留学生学友。但是这种部分性参与毕竟不能顾及全部学生,没有普遍意义。表2可见,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实践全部实施,学院专门组织学生到各个单位毕业实习,教学专业技能上则有完备的微格教学等设施和教师配备。

(三)课程设置未体现渐进性和丰富性

对外汉语是汉语和外语的双结合,课程安排应按年级体现出循序渐进性,突出由浅入深的过程。一年级应以开设基础课程为主,如语音、语法、文学史、文化史、普通话口语、写作、英语口语、听力等课程。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后,在二三年级的课程中加入具有深度和对比性、跨越性的课程,如中西文化比较、国外汉学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教育、英汉口译、商务英语等课程,并注意将基础知识和社会实际需要联系起来,辅以种类丰富的实习训练,如授课实操、授课观摩等,而我校的对外汉语基础和实践课的结合未能凸显。学校每年也招录了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的留学生,可以开设日语、越语、韩语等第二外语选修课,丰富英语之外的第二语言,而目前对外汉语专业二外只开设了日语,且只开设一个学期,课时少,且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海外华文专题、民俗学、东南亚文化与习俗等文化类课程更是形同虚设。整体上看课程设置未能体现出循序渐进和丰富性。

(四)师资缺乏

学校目前对外汉语专业的任课教师都是中文专业教师,没有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师,给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授课模式和方法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没有明显区别,语言文学类课程的教材与汉语言专业也几乎一样,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较大的依附性。而外语类课程的教师则全部来自外语系,外语系的老师只强调外语教授,没有站在对外教学视角,缺乏对外教学视野,如不能教给学生使用外语授课技能,用外语来解释一些中外文学文化现象,表述对外汉语专业词汇和术语,使学生很难达到使用外语进行教学的水平,对专业的发展产生限制,造成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不如英语专业学生,而中文专业知识比不上中文专业学生的尴尬处境,自然产生身份的困惑和对未来出路的迷惘。

三、对外汉语专业身份定位和方向发展的途径

(一)突出本专业特点,辨清自身身份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历史、师资、课程等方面都比较成熟,而对外汉语专业只开设三年,各方面都不成熟,师资、教材、课程同汉语言专业多有雷同,有的课程只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外汉语教学法、语言学等课程,有的课程则是汉语加外语的简单叠加,造成了对外汉语学生的身份模糊感。要辨清自身的专业身份,必须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课程比例应凸显“一体两翼”结构,授课内容应区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针对对外汉语学生的需求。对外汉语受众对象是外国人,如在同样讲授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时,应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易出现的语法问题讲授,如外国人多数对虚词的使用易于出现错误,授课就应该多举实例,总结规律,对外国学生在语法、语言学习方面的错误进行归类研究,让学生了解外国人的语法障碍,以便日后教学能有的放矢,使教学理论更好与实践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本专业的独特性和专业实力,明晰专业身份。

(二)培养实践型和社会型人才

我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课程并未实施,没有固定的见习、实习基地,学生得不到实践技能的锻炼。应该加大力度建立一批实习基地,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与外企、公司的联系。扩展学生与留学生接触,给留学生授课的机会,尽量并选派学生到海外实习、交流。结合我校教学方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学术型人才的目标,应在社会型和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上下功夫,构建学生汉语、外语、文化、文学、教育等综合学科知识结构和应用技能的整体性,整合优势资源,让学生既能走向社会实地教学和开展交流,又能承担研究工作,有创新意识。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比较,对外汉语还应突出国际化和对外性视域,增强外向性联系,向着“教学语言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教师资源国际化,服务对象国际化来形成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化竞争力。[2]”这样培养出来的对外汉语人才才能真正成为实践性、社会性、创新型人才。

(三)引进优秀师资

我校对外汉语师资的引进迫在眉睫,师资决定了课程的质量和特色。应该引进和聘请对外汉语专业教师,尤其是高职称教师,以及有实际跨文化交流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学者,开发国内国际资源,增强与国内同类院校的交流,并聘请优秀外教授课。招收更多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授留学生的授课实践中,与留学生多交流。另外,还应结合我校人文和地理历史特征,发掘地方高校特色文化,作为选修课程,如砚文化,潮汕文化,旅游文化,龙母文化,聘请这方面的教师、学者担任对外汉语学生的课外文化指导教师。还应适应世界上汉学热的潮流,开设一些国学、国际汉语学等语言文化类选修课,聘请知名的客座教授来讲座,组织本校的教授博士讲坛,以优秀的师资从语言、文化、教学各方面促进学生的培养。

(四)努力建设双语教学团队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第7篇

关键词:中泰汉语教师;词汇;句型;对比教学法

目前,泰国的汉语教学,大多数汉语教师的教学缺乏科学性,效果也不显著。科学的教学法是确保高质量的对外汉语综合课的理论基础,现有的大部分对外汉语的教学法是吸收了国外第二语言教学法的优点,经过前人长期的不断探索,结合汉语的特点总结出来的一中有鲜明特色语言技能课的教学方法。在泰国,汉语教学正处探索实践的时期,笔者通过中泰汉语教师对汉语词汇、句型教学法的对比及教学效果对比分析,对今后泰国本土汉语教师以及赴泰教学的中国老师在教学上有一定的帮助。

笔者通过对泰国清莱府17所中小学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内容为各校汉语教师在词汇和句型上的教学法对比。

一、词汇教学方面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得出结果:

(一)中泰教师常用的教学法

14名泰国本土汉语教师中有12人使用语法翻译法、5人使用全身反应法、3人使用演示法、2人使用游戏法。由数据可知泰国本土教师在生词教学上倾向于使用语法翻译法。

35名中国籍汉语教师中有32人使用演示法、21人使用游戏法、8人使用自觉对比法,6人使用语法翻译法。由数据可知中国籍教师在生词教学上倾向于使用演示法和游戏法。

(二)案例分析及教学效果对比

1、案例: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的教学

教学对象及人数:小学三年级学生35人

教学课时:20分钟(一个课时50分钟)

泰国教师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步骤:领读―纠正发音―泰语翻译―泰汉对照板书―学生齐读―老师提问,学生作答―学生抄写生词―老师批改。

中国教师的(实物)演示法的教学步骤:学生拼读―老师纠正发音―实物演示方位―老师说方位词,学生摆放实物或者老师摆放实物,学生说出方位词―学生抄写生词―老师批改。

评估:词汇听写测试,6个方位词,老师说出汉语学生写出相应的泰语,或者老师写出泰语,学在作业本上写出汉语并注上拼音。

结果:泰国教师所使用语法翻译法的平均正确率约为2.8个;

中国教师所使用(实物)演示法的平均正确率约为4.3个;

2、教学效果对比

根据案例的情况来看,中国教师所采用的(实物)演示法效果要更好。“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任务是掌握一定数量的汉语词汇音、义、形和基本用法,培养在语言交际中对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汉语词汇存在大量的多音词、近义词等,这些词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较难,要让学生区分这些词语,关键要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理解才是学习词汇的根本。

语法翻译法虽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方法较为传统,机械记忆占较大比重,遗忘率高,重视词汇的“音”和“形”的教学而不利于“义”的正确理解与掌握,此法可辅助教学,不宜占教学法中的主导地位。演示法较为灵活,直观的将知识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词汇意义的记忆,提高词汇的储备量。

二、句型教学方面

(一)中泰教师常用的教学法

14名泰国本土汉语教师中有13人使用情景法、9人使用语法翻译法、4人使用交际法。由数据可知泰国本土汉语教师在生词教学上倾向于使用情景法。

35名中国籍汉语教师中有29人使用归纳演绎法、15人使用交际法,6人使用语法翻译法。由数据可知中国籍汉语教师在生词教学上倾向于使用归纳演绎法。

(二)案例分析及教学效果对比

1、案例:“跟……一样”句型教学

教学对象及人数:初中一年级学生23人

教学课时:50分钟(一个课时50分钟)

泰国教师情景法的教学步骤:导入―例句板书―领读―解释句义―学生齐读―设置情景,老师给出例子让学生仿照练习―两人一组进行情景表演―巩固复习―学生抄写例句。

中国教师的归纳演绎法的教学步骤:导入―例句板书―解释句义―归纳例句公式―改换成分带入替换练习―复习巩固―学生记笔记。

评估:语言运用,理解测试。测试方式为课堂提问,用“跟……一样吗?”要求学生尽量用整句回答。

结果:泰国教师使用情景法教学时能完整回答的有13人,能简单回答的有8人;

中国教师使用归纳演绎法教学时能完整回答的有8人,能简单回答的有3人。

此外,根据课堂观察学生的表现,在泰国汉语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而在中国汉语教师的课堂上,课堂气氛相对较沉闷。

2、教W效果对比

根据案例的情况来看,泰国教师所采用的情景法教学效果要好些。句型教学语法教学的一部分,语法教学应从句型入手,将句型操练与语法知识的归纳相结合。“语法教学是对目的语话语组织规律的教学,用以指导言语技能训练并培养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汉语语法无形态变化,相同的词不同的语序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需要通过一定程度的操练来掌握这些规则。情景法操作比较简单,学生易于接受,调动泰国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句型的操练,且有利于交际能力的训练,适合任何阶段的学习者。归纳演绎法操作起来相对复杂,对于初级学者来说比较难,适合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学习者。

三、对泰汉语词汇、句型教学的建议

(一)词汇教学方面。就本课题词汇教学的案例分析来看,中国教师的教学法更为有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语法翻译法对于泰国教师来说操作方便,学生较易理解,但不利于学生学习汉语的长远发展。其实,词汇教学的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可根据情况使用一种或几种搭配使用,根据本课题的词汇教学分析除了泰国本土教师常实用的语法翻译法和中国教师常使用的实物演示法以外,常用的教学法还有直接法、情景法、比较法、搭配法等等。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累经验找到适合各个阶段,各个年龄的学习者学习的教学法。

(二)句型教学方面。在本课题句型教学的案例分析中,泰国本土汉语教师的情景法是可以适用于整个汉语教学的任何阶段的,且操作方便,学生易于接受,又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轻松且高效。在句型教学这方面,中国教师应该吸取泰国教师的情景法的优点,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也可以结合归纳演绎法来进行教学,通过探索对教学有所帮助。归纳演绎法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使用,且教学内容比较严谨,相应的课堂气氛会比较枯燥,不利于天性活泼的泰国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M].刘.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泰国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D].陈坤源.中央民族大学,2012.5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第8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03-02

1.引言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赵金铭(2004)指出,语音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社会交际能力的首要前提。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发音,为用口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笔者以近年来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有关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文章为参考,对语音教学的内容、特点做一概述。

2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内容研究

2.1 教学工具的研究。《汉语拼音方案》在帮助外国人学汉语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外国人学习语音的重要工具。赵金铭(2009)认为,《汉语拼音方案》具有科学性、权威性、优越性,是国际汉语教学的基石。在实际的教育学习实践中,初学者发现《汉语拼音方案》中的某些注音和实际读音并不完全相同,针对这些疑问,王理嘉(2005)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对《汉语拼音方案》中有些韵母的拼音设计作出解释,并建议汉语教师要开导学生不要把字母拼音和实际读音完全等同。刘振平(2010)从汉语国际推广的背景下对提出对汉语拼音改写规则的改革意见:"一是与辅音声母相拼的iou、uei、uen不必省略为iu、ui、un,二是以ü开头的韵母与j、q、x相拼时不必省掉两点。"在面对汉语拼音方案的问题时,学术界分为两派,一是在教学中由老师引导学生避免发生语音偏误,二是对汉语拼音方案本身进行改革。

2.2 语音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对外汉语语音教学针对汉语语音系统,主要从声韵调、轻声、儿化、重音和语调几个方面进行。

(1)声母教学。对外汉语声母教学的研究采取了国别化对比研究的方法。国别化的研究有利于对不同国家的学生针对性的教学。

傅氏梅、张维佳(2004)对越南留学生的汉语声母发音进行偏误分析。文章对留学生听觉和发音能力进行语音测试。研究发现,汉语声母声学特征的相似性是发生听力偏误的主要原因,发音上受越南语的干扰主要是缺少塞擦音,用塞音来发汉语的塞擦音,用浊音声母发汉语的清音声母。王功平(2008)同样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印尼留学生汉语声母感知,找出印尼学生感知汉语单音节声母的偏误规律,分析原因,提出了针对印尼留学生的声母教学建议:一是科学地确定声母听辨教学难度等级序列,二是声母对比教学网络化,三是考虑韵母的组合情况。

(2)声调教学。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具有表达意义的作用。这对于母语是非声调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大难点。然而声调教学本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关键(2000)指出语音教学计划薄弱,缺乏层次性和有序性,教材薄弱,教学手段薄弱,五度标调法和手势只能描画声调的状态却不能教授怎么发出不同的声调,学生无法理性认识声调。所以应该制定语音教学等级大纲,改进教材。声调教学应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直接感受发四声时声带的松紧变化。

宋益丹(2009)在关键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初期的声调教学没有和现实的语言交际结合起来。建议以交际为原则,分层次教学。初级阶段的练习材料使用简单的日常会话,如"你好""谢谢""再见"。此外,作者还提出使用Praat软件辅助教学。把自己的录音和标准音对比,对调型和调域的错误进行自我纠正。

严彦(2010)用Praat软件测试美国学生习得汉语上声过程中的情境变异情况。对声调教学的意义在于要在课堂教学中贴近生活的情境,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心理环境。

(3)轻声教学。实验语音学对轻声调值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声学特征来看,轻声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综合表现,与音高的关系更为密切。

张艳来(2009)提出轻声教学的改进思路。构词法产生的轻声词的语音教学要结合词汇教学进行,找出其中的规律。另一类习惯上要读轻声的词"伙计、窗户、先生、客气"等,可在教学大纲中制定一个轻声词必读表。听读轻声词的操练要在连续的语流中进行。

(4)语调教学。赵元任(2002)认为:汉语语调不是独立于声调的音高变化,而是声调和语调的复合体。赵元任先生先后提出了声调和语调的"代数和"理论、"大波浪、小波浪"、橡皮带理论。语言学介对语调的本体研究还存在争议。曹建芬(2002)指出汉语的声调和语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语调存在于声调之中,通过声调表现出来,声调又受语调综合旋律的制约。赵春利(2003)称其为语气教学。语调是体现语气的基本手段。他认为语气教学要突出人际交往的意义,语气表现心理状态,教师可以形象的展示,把重音、停顿、语速标注出来,在真实的语境中教学。唐玉萍(2008)注意掌握语调和语义的关系,同样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化,用演示和对比分析的方法,鼓励学生多用汉语语调表达内心情感。

3 现阶段语音教学研究的特点

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和技术拓展了研究的空间。实验语音学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傅氏梅、张维佳(2004)、王功平(2008)、翟燕(2010)都是运用实验的方法做研究。宋益丹(2009)用Praat软件对声调反馈式教学。严彦(2010)也用Praat软件测试美国学生习得汉语上声过程中的情境变异情况。实验语音学研究方法的介入,使语音教学研究更加的严谨和科学。

随着国家对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重视,派出的汉语志愿者,汉语老师增多,使教师接触到各个国家的学生,近年来国别化语音对比研究增多,提出了更加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对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法的研究基本都符合刘提出的语音教学原则:音素教学和语流教学相结合,循序渐进,阶段性教学,声韵调结合,注重在具体的语境中练习,以交际性为目的。

理论范围扩大化。除了对比分析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为基础的二语习得理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还借鉴了心理语言学、生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如桂明超(2003)从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了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时英语语调对汉语声调的影响。王玲娟(2003)从认知心理学角度阐述了语感及语音感教学。

中介语语料库的建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代化手段出现。曹文、张劲松(2009)介绍面向计算机辅助语音/正音学习(CAPL)系统研发的中介语语音库的构建方案和标记体系,旨在为教学服务。

4 语音教学研究的问题

对国别化的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研究主要还是韩国、日本、泰国、印尼、英美等国家,对非洲、拉美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

韵母教学研究和语调教学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语调的本体研究和教学方法研究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可以看到,对于汉语语调的介绍文章较多,讨论声调和语调关系的较多,但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没有很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曹建芬. 汉语声调和语调的关系. 中国语文,2002(3).

[2] 曹文,张劲松. 面向计算机辅助正音的汉语中介语语音语料库的创制与标注. 语言文学应用, 2009(4).

[3] 傅氏梅,张维佳. 越南留学生的汉语声母偏误分析. 世界汉语教学, 2004(2).

[4] 刘振平. 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汉语拼音改写规则的改革. 汉语学习.

[5] 关键. 声调教学改革初探.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0(4).

[6] 唐玉萍.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调教学. 当代教育论坛,2008(6).

[7] 王功平. 印尼留学生汉语声母感知实验研究.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5).

[8] 王理嘉. 汉语拼音方案 与世界汉语语音教学. 世界汉语教学,2005.

[9] 赵金铭. 《汉语拼音方案》:国际汉语教学的基石. 语言文学应用,2009,11,(4).

[10] 张艳来. 对外汉语的轻声教学探讨.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6).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第9篇

【关键词】汉语拼音;对外汉语教学;语音教学;作用

在世界全球化的浪潮里,中国正阔步走向国际大舞台,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密切交流,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并在国际事务和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也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春天,逐渐成为各国学习的热门语言,汉语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在汉语国际推广中,首先要运用的便是汉语拼音。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汉语拼音的重要地位和积极应用,已经为世界各国汉语教学界所认可和接受。汉语拼音具有国际性、易学性等特点,容易为外国留学生接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拼音不可缺少,它的使用贯穿在听、说、读、写等汉语学习的方方面面,并极大的促进了汉语语音、听力口语、汉字及词汇语法的教学,在学习和教授汉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首要地位”。

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语音教学的效率

汉语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汉语发音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汉字四声的变化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加上汉字的难认和难记,对初学汉语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而《汉语拼音方案》是一个很科学的拼音方案,它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拼法音素化,它概括了汉语普通话的全部语音现象,体现了汉语语音的结构特点,对于母语是拼音文字国家的学生来说,汉语拼音更接近于他们的母语思维习惯,能够帮助他们迅速掌握汉语的发音特点和技巧。汉语拼音的音节书写形式非常整齐,声、韵、调的区别也十分清楚。汉语拼音可以弥补方块汉字不能体现汉语语音结构的缺点,汉语拼音声调符号的形与音是一致的,标上声调号后,声、韵、调非常清楚,而且四个声调符号也形象地表示出四个调类,通过汉语拼音能很容易地学好四个声调。留学生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汉语拼音,利于后面词汇、语法和汉字的学习。

二、有利于听力口语教学的开展

由于汉语的语音和汉字不是相应的,且汉字难认、难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听说和读写是一对很突出的矛盾。汉字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汉字的难学,留学生学习汉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这样一定会影响汉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如果在初期完全借助汉字进行教学,难度大且效果不明显,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汉语的信心和积极性。而汉语拼音很容易掌握,借助汉语拼音展开口语教学,同时学习少量汉字,把主要精力用在听说训练上。这样,学生在听力和口语练习中,能方便地扩充词汇,即使在没有掌握太多汉字的情况下,也能够迅速掌握大量的词汇和表达法。这不仅极大地提高口语教学的进度,也满足学生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迫切需要。

三、有利于汉字教学

汉字难认、难写、难记,但汉字教学仍有一定的规律。汉字教学一方面应当从语法简单的、常用的短句会话开始,另一方面应从一些笔画比较少的独体字开始。但是简单的句子中常会包含复杂汉字,而如“一、二、三、人、个”等这样一些简单的汉字,又难以组成连贯常用的句子。而用拼音和汉字互补的形式来编写教材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利用汉语拼音教句子,但先不教比较复杂的汉字的写法。在拼音的帮助下,学生能反复认读一些比较复杂的汉字。再通过汉字笔画的学习,复杂汉字对学生来说就变得容易掌握了。

对外国留学生尤其是刚开始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来说,汉语拼音不只是辅助工具,它还是是具有交际作用的文字。学生使用汉语拼音进行书面交际,在汉字不清楚或时间短促的情况下,用汉语拼音记录汉语,帮助学生查词典和辞书等等。

四、辅助词汇和语法的教学

在留学生熟练掌握汉语语音的基础上进行汉语的词汇教学时,汉语拼音能给留学们提供汉字所不能提供的信息,如分词连写、声调读音、多音字的读音等。在留学生熟练掌握汉语语音的基础上进行汉语的语法教学,用汉语拼音拼写汉语,能开门见山地显示出汉语本身的各种语法形式和结构。通过这种形式留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词”这一汉语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单位,并在此基础上较容易地分析出词与词之间的各种语法关系。

但是,我们也不可忽视,汉语拼音在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带来极大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作用——不利于汉字的学习和推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拼音从一开始就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工具。有调查发现大多数外国留学生对《汉语拼音方案》都掌握得很快,十天左右的语音阶段结束以后,不但能基本掌握汉语的发音,而且能较为熟练地进行拼写,可以用汉语拼音做练习、记笔记。但它只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汉语的文字是汉字。在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并不要求他们会写汉字。由于汉字和语音不对应且汉字难认、难写、难记,留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汉语拼音,同时也发现不会写汉字用拼音同样能够实现交流。因此,在学习书写汉字时,学生会轻视汉字的作用,用拼音代替汉字以避免汉字的书写。可能会出现学习很久汉语,大量最基本的汉字仍然不会书写的情况。这会严重影响到学生汉字读写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中后期汉语的学习。因此,在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不仅仅只是重视汉语拼音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关注其对汉字的消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7.

[2]柯彼德.汉语拼音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运用[J].世界汉语教学,2003(3).

[3]王晶.《汉语拼音方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容易形成的若干误区[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1).

[4]刘涛.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