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22 01:03:57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第1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4-0055-03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颇具特色的课程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和方式虽然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异,但该课程的根本目标却未发生任何改变,即开阔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然而,作为一门颇具时效性的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新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显著的标志是与时俱进”[1]。在此时代背景下,全国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推进“形势与政策”教学,把握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对本校开设该课程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通过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达到改进课程教学的目的。

一、资料来源

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意义、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共15个问题,重点关注学生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的看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有23个学院(系、所、部),其中思政部、国际学院和水土保持研究所不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基于此,在调查过程中,课题研究小组根据专业、年级、性别相对均衡地在20个院系部中发放问卷1300份,占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学生总数的21%,回收有效问卷1251份,回收率达到96%。基于这些问卷,对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进行统计分析(对49份废卷作了适当处理)。

二、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认知的现状与特点

通过对选取样本的统计分析和研究发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本科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

(一)学生对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有充分的认识

就“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的意义,调查问卷从课程作用、对成才的影响以及了解形势与政策的作用等三个方面展开。统计分析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在这个日益联系紧密的世界上,把握我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对于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眼界以及最终的成才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程也是他们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国际形势的主要途径之一,因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极为必要,认为该课程重要的学生占84%,而仅有16%左右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无关紧要,可有可无。至于“形势与政策”对成才的影响以及了解形势与政策作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也表示出相似的立场和认识(见表1)。

表1 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意义的认识(单位:%)

(二)总体教学效果良好,大多数学生表示基本满意

根据问卷涉及的问题,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从课程中教师的总体印象、教师备课情况、教学的信息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作出了回答。从总体来看,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总体印象、教师备课的认真程度、授课水平持非常肯定的态度。具体而言,对教学效果表示很满意的占6.8%,满意的占26.1%,比较满意的占47.8%,不满意的为19.3%。就教师印象来看,7.8%的学生表示十分满意,30.8%的学生表示满意,50.7%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仅有10.7%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就教师备课而言,大多学生认为教师是充分准备的,89.9%的学生表示他们的教师备课认真,只有11.1%的学生认为教师备课不认真。

当问及教学的信息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条件时,被调查的大学生总体持肯定态度。很多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是所有课程中信息量最大的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他们获得了许多根本不了解的知识。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原本对当今的世情和国情并不了解,该课程庞大的信息量增进了他们的知识和思想认识。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认为课程信息量很大、比较大、一般和不大的比例分别为9.4%、26.3%、51.9%和12.4%。对于教学内容,多数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表示,任课教师的内容选择紧扣教育部每半年一次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教学要点,能够使他们获得最新的国内国际政策与形势的分析。对于教学条件,在被问及的大学生中,10.1%的学生表示非常好,51.2%的学生表示好,32.8%的学生表示一般,仅有5.9%的学生表示教学条件较差。

(三)教学方式、教学途径与形式与大学生的期望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形势与政策”教学主要采取专题式大班讲座模式,外加暑期社会调查,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二年级学生,在每个学期的第10―14周内都有两次“形势与政策”课程,思政部与教务处根据学生的上课时间,安排不同的教师就国际与国内热点问题分别举行一次讲座,每次两个小时。此外,学校还在学生第一学年结束时,组织全校一年级学生返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并在暑假结束返校后举行多场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交流会,增进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大多数学生希望“形势与政策”课程能够再多些实践性教学,而非理论性的讲授。当问及“什么是他们所希望的教学形式”时,46%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33%的学生选择多媒体教学,12%的学生选择主题演讲,还有9%的学生主张进行专题讨论。而对于如何进行社会实践教学,40.3%的学生选择社会调查,27.8%的学生认为应该进行基层走访,8%的学生选择听报告会,还有23.9%的选择社会实践。而对于该课程的讲授时数,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太分散,应该集中。对于多少课时比较合适,大学生的看法则存在很大分歧,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 4次(8课时)的学生占32%,3次(6课时)的占29%,2次(4课时)的占30%,1次(2课时)的占9%。毫无疑问的是,“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方式与形式与他们的期望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错位。

(四)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较大问题

虽然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表示“形势与政策”对于开阔视野、增进对世情和国情的了解、把握国际局势和国内政策走向意义重要,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可低估,然而,在实际的“形势与政策”学习中却难以反映这一点。作为一名“形势与政策”教师,在课堂上看到的是,学生上“形势与政策”课迟到的现象很普遍,还有一些学生根本就不来。来上课的学生很多也是什么都不带,更不做笔记,问卷统计结果也反映和佐证了上述现象。就学习态度而言,不少学生表示对该课程兴趣不大,表示很有兴趣的占12.2%,表示一般的占45.4%,不感兴趣的占29.3%,无所谓的占13.1%。对于上“形势与政策”课是否记笔记,5.9%记录非常详细,12.9%的学生比较详细,45.2%的学生表示记笔记,而高达36%的学生表示不记笔记。对于该课程的作业,40.3%的学生表示是独立完成,37.5%的学生表示是网上下载,22.2%的学生表示是简单拼凑。所有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态度令人担忧。

三、影响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认知的因素分析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本身的重要性及其教学的重要性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对该课程的诸多方面持肯定态度。然而大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却出现了明知课程重要,但是却不重视,甚至不愿意去上课的现象。究其原因,以下因素促成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这一认知的出现。

(一)课程设置的特殊性

“形势与政策”是大学生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然而该课程的设置却与其他4门课程有着很大的差异。应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处在不断地改革之中,而变化最大的当属“形势与政策”课程[2]。最近的一次改革当属2004年原有的“两课”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更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据此,四年制本科的“7+1”课程被精简为 “4+1+1”课程,“形势与政策”仍作为必修课,以“1”的形式存在,并按2004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形势与政策’课按每个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3]。这决定了当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设置:在本科一、二年级的每个学期10―14周内,均有2次(4课时)的“形势与政策”课。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任课教师在上课时能够将最新的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纳入教学中。但是由于课程安排的机动性,加上一个学期只有两次,其结果是很多学生要么遗忘了这门课,要么因为这门课的课时少而不重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当问及学生为何缺席“形势与政策”课程,有40%的学生表示忘记了上课的时间和地点,30%的学生认为该课时少不重要而不去上课。

(二)课程的教学途径与考核方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要采取大课堂专题讲座教学,依据教育部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每个学期2次(4课时)由不同教师分别讲授过去半年内国际、国内的形势与政策。由于课时比较有限,每个教师都会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选择某一个方面的重点讲授。而很多学生对纯粹的理论讲授兴趣不高,加上还有部分教师在如此有限的课堂上以放资料片来取代讲授,使学生进一步丧失了对该课程的兴趣。在填写调查问卷的过程中,不少学生表示,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上,放资料片虽然能够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但是由于该课程课时偏少,加上选择恰如其分的资料片相对比较困难,其结果可能影响学生对最新形势与政策的把握。当问及“从形势与政策课程中你获得了什么”时,虽然大多数学生表示该课程增进了他们对最新形势与政策的了解和掌控,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表示,“形势与政策”似乎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因为教师在课上放了几次资料片之后这门课就结束了。基于此,他们认为从开阔视野的角度考虑,他们还是倾向于理论讲授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授课方式。可见,“形势与政策”的教学途径对大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有不小的影响。

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的考核方式也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本科培养方案中属于考查课,即一般情况下该课程不考试。目前来看,虽然这门课时间跨度长,所有在校的学生要学习两年(一、二年级),但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硬性的考核,直到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结束所有的“形势与政策”讲座后才进行考核,考核主要以写论文为主,因此,很多学生把这门课当成相对容易通过和获得学分的课程,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为了能够获得学分,在结课论文中不加引注地抄袭别人论文的现象比较普遍。此外,很多教师在批改学生结课论文时一般不会给学生太低的成绩,尤其不会让学生的结课论文不通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

(三)大学生的总体学风

从总体来看,大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素质,在到课率、课堂秩序上表现相当不错,但在对知识的接受上略显消极。尽管学生的这种态度在客观上与一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是更与学校的整体学风有一定的关系。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大学生一方面坦承自己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对上课热情不高,尤其是大班上课尤其如此,但同时又对任课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学态度等普遍持肯定态度,这也说明整体学风状态对具体课程学习态度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知及其决定因素。应该说,“形势与政策”在大学生的认识中是一门紧扣时展的课程,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门颇具特色的课程。鉴于该课程在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成才中的作用,因而绝大多数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开设的必要性,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因受到课程设置、教学途径与方式、学校总体学风等影响,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重视。基于此,要使“形势与政策”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创新教学方式,解决三大问题是关键:一是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即“形势与政策”如何能够更好地将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实现理论性讲授与实践性体验的有机统一,从而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增进教学的实效。二是教师和学生的矛盾。长期以来,课堂采取的是教师导向的教学,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居高临下,教条地讲授国家的大政方针,脱离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实际。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教师导向和学生导向的均衡把握是值得思考的。三是“行与知”的矛盾。虽然不少大学生认识到“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在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认识方面能力缺乏,使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根本的动力,这不仅是“形势与政策”课程,同时也是其他很多课程面临的问题,需要加以改变。总而言之,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改观以及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我们解决上述三大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

民日报,2007-10-16.

[2]李斌雄等.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述

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第2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网络探究 教学模式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相关的形势和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媒介。作为新兴媒体,网络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如何运用互联网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将海量的网络资源整合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运用网络资源,对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开展探究,形成自己的认知,对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与网络探究式教学

1.1《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强调时效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涉及国家政策、法规,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社会热点、国际热点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无单一、固定性的教材可循,因其以上的诸多特点和内容的广泛性,《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又不及专业科目高,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表现出热情不高、动力不足的情况非常严重。因此,如何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增强教学效果,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所普遍关注的课题。

1.2网络探究式教学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媒介,大学生作为我国最为活跃的网络群体,对网络媒体的使用率明显高于普及率。网络对大学生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海量的网络资源;(2)即时的交互平台。探究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的从“做中学”的理论被认为是探究式学习理论的最初形式。国外学者David S.Jakes等人在Using the Internet to Promote Inquiry-based Learning一文中对探究式学习给出了一个简洁的定义:“从一般意义上讲,我们将基于探究式的学习定义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获取事实信息,然后建构出最后反映他们对最初问题所给出回答的知识体系。”(David S.Jakes)探究式教学还被认为是一系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中心。

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与发展,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已经远远超出了课堂的范围,突破了传统的纸质教材的限制,当前的探究活动已经离不开网络,网络探究已成为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手段。近年来,网络探究突破了学科的限制,成为教学改革过程中所普遍接受的教学模式。可见,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引入网络探究式教学,弥补传统课堂的缺陷和不足,是教学实践中非常必要也是极为有意义的尝试。

2.网络探究式教学实践

在网络探究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引入了网络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自建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立起了《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之外广泛的教学资源,同时,网络平台还将学生与教师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立起了充分互动的网络空间。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2.1建立教学网站

《形势与政策》课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是教学网站,也可以是附属于某个教育教学类网站的网络互动空间和论坛,无论是采取任何一种方式,《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网站都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2.1.1充足的网络存储空间。网络存储空间是开展网络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探究式教学网站只有拥有了足够的网络存储空间,才能够实现探究活动过程中多项交互,实现多媒体资源快捷上传、下载和网络资源的共享。

2.1.2多媒体的网络交互平台。海量的网络多媒体资源(音频、视频、图片、课件)为《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传统的课堂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一一引入,展示给学生,这就要求网络探究式教学网站必须具备多媒体交互平台,将网络中的多媒体资源整合在教学网站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例如:在教学中讲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这一专题时,我将网络中丰富的视频资料整合到网站中,供学生课外学习和探究。

2.1.3一体化的注册、认证、群组体系。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展网络探究式学习,需要对该教学网站进行有力的监督和管理,这就需要建立起网站注册、登录和认证系统。同时,为了以班级和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式学习,网站中还需要具有会员的分组和群组管理的功能。我在网络探究式教学实践中加入了班级群组的功能,在群组中学生还可以自行创建相应的专题探究群组,并自行管理群组成员。

2.1.4便捷的网站监管后台。网站管理后台是对整个网站进行管理的总平台,在探究式教学网站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便捷的网站管理后台,使得教师和网站管理者可以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对学生网络探究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2.2形成探究课题

探究课题的形成有多种方式,按照网络探究的深入程度和提出问题的形式不同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途径。

2.2.1抛砖引玉。

网络探究课题的形成由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而精心准备的一个问题,教师作为网络探究作业的形式提出问题,留给学生课后上网探究,以此激发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2.2头脑风暴。

网络探究课题的形式还可以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头脑风暴的形式产生。学生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通过上网搜索相关专题中自己感兴趣的模块内容,提出问题,形成自己的探究课题,并将课题通过网络平台上报给任课教师,审核通过后,可以开展进一步的网络探究。

2.2.3小组研讨。

小组研讨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形成探究课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前两个过程的提升,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我思考,形成了自己感兴趣的探究课题,对同一专题感兴趣的学生组成探究小组,在头脑风暴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研讨的形式最终确定探究课题,并上报给课题相关的任课老师。

2.3过程简介

2.3.1确定课题。

在探究课题形成之后,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给相应的负责老师,经过审核后,确定探究课题。按照探究课题形成的三种不同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自主探究和小组探究的方式开展网络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参与自主探究和小组探究的成果提出相应的要求。针对自主探究,学生在学期末针对探究课题在网络中发帖子,并提交网络探究学习小结。除此之外,探究小组还需要附上详细的小组分工表和总结汇报PPT。同时,探究课题跟帖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评价的重要因素。

2.3.2搜集资料。

在探究课题确定后,学生通过互联网多媒体资源获取课题相关资料,并组建探究课题资源库,以帖子附件的形式到网站上。教师和学生可以登录网站,下载探究课题资料,实现探究课题资源的共享。

2.3.3内化加工,形成观点。

在资料搜集和上传之后,学生根据各自搜集的资料和网络论坛中其他会员对所探究课题的评价和课题资料的补充,经过认真分析、思考和总结,对探究课题资料进行内化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以小结和课题论文的形式递交探究成果。

2.3.4总结交流。

学生递交了探究成果,并不代表整个网络探究活动的结束,为了通过网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和自学能力,教师需要对网络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相应的总结,并通过网络平台或“总结课”的形式对每位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相应的点评。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对网络探究活动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评选出最佳探究个人和最佳探究小组。并将网络探究论坛中好的探究活动进行归类,做成展示平台,为接下来的网络探究活动提供借鉴。

整个探究活动过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图1 《形式与政策》课网络探究式教学模式流程图

2.4注意事项

在《形势政策》课网络探究式教学中,网络探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度,然而,网络资源犹如大海,学生在网络中畅游的同时,需要教师为之导航。在网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小组探究和班级群组探究的形式搜集网络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通过个别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网络探究互动空间进行管理,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网络探究的积极性。当前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便捷性使得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某一课题的论述观点,如若不加以引导,将与网络探究式教学的本意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地通过网站后台加强对学生网络探究进程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对学生发表的观点进行即时的审核、修正和评价,也正通过如此方式,使得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及时地纠正不良的观点,形成科学的认识,体现网络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3.网络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开展网络探究式教学,将课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强化和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1通过网络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训练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为同类思想政治科目和其他专业科目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2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探究式教学,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建构自己对思想政治方面相关热点问题的认识,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3.3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实时更新。

3.4借助于网络平台,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形势与政策》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兴趣,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3.5通过教学渠道的网络平台实施开放性的探究式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上的不同信息,构建科学的思想道德体系,有利于抵制网上不良信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结语

通过网络探究,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从课上延伸到课下,从传统课堂延伸到虚拟现实的网络空间,调动起网络中一切的可用资源,引导学生构建自己对所关注课题的认识,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问题和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结合起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实时互动和共同探究,增强《形势与政策》课自身的吸引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开展网络探究式教学实践的目标,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David S.Jakes,Mark E.Pennington,Howard A.Knodle.Using the Internet to Promote Inquiry-based Learning.,2007.3.18.

[2]胡成广.浅谈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导刊,2004,(2):68-71.

[3]宁曼荣,李晓衡.讨论时教学法及其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运用.理论界,2006,(8):268-269.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第3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工科院校;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19-03

一、《形势与政策》课问卷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学校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语言文学学院四个院系2010级和2011级的学生中随机选取了33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围绕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和态度,学生对我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情况的评价,学生对课程安排、授课方式、授课重点改进的建议三大块展开,共设置了二十个题目,共发出调查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17份。这次调查的总体印象是: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是有必要的;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合理;但是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态度是“说不上”。

二、《形势与政策》课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关注度和了解渠道。调查表明,81%的学生选择经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66.7%的学生选择经常关注国际国内大事,以上数据表明了学生对时事政治表现出了很高的求知欲望。调查数据还显示,78.5%的学生是通过电视上网了解“形势与政策”知识的,这说明高校开展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很有必要和意义的。

2.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了解和认知程度。调查表明,66.7%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形势与政策”知识的了解只是一般性认识;62.8%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是有必要的;62%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意义在于开拓视野、拓展思维;47.3%的学生认为意义在于“必要的意识形态教育”;38.8%的学生认为意义在于“有益于大学提高自身修养”。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的必要性和意义给予认可的。

3.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态度及看法。调查显示,49%的学生认为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基本合理”,仅有15.2%的学生认为设置合理;在教学内容方面,36.7%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丰富新颖,能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36.3%的学生认为“能够系统有效地传授理论”;28.3%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枯燥无味;31.2%的学生喜欢学习《形势与政策》课;45.1%的学生的态度是“说不上”。可见,由于内容方面的限制,学生难以对课程产生很大的兴趣。

4.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方式与手段的评价。调查显示,47.7%的学生认为我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效果“一般,教学方式与手段单一,不能吸引学生”;30.4%的学生认为授课效果“较好,教学法及手段较丰富”;50.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的案例讨论或要学生课后制作电子课件并在课堂上讲解的方式能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这说明改变、创新授课方式能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大学生对于改善《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效果的建议。调查显示,在影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效果的主要因素中,55.7%的学生认为是“教学手段单一,灌输‘填鸭式’教育”;55.3%的学生选择“大班教学,师生互动不明显”;45.1%的学生选择“实践环节形同虚设”;21.1%的学生选择“整体师资薄弱”。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对理论教学的意义,64.1%的学生认为能够使“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为将来工作积累经验”;48.9%的学生认为“讲座报告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理论结合实践”;40.9%的学生认为“课堂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如何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问题中,67.9%的学生认为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实践,安排社会实践巩固教学成果;54%的学生认为应该“多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43.5%的学生认为应该“完善教学师资评估机制,保证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工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效果提高的对策

1.工科学生特点。理工科学生,作为大学生这个群体,在思维方式、处事原则等方面具有与一般大学生相同的一面,但由于他们终究是相对独立的群体,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同,受教育的方式和层次不同,因而还是具有注重理性、注重现实、机械性等特点,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他们总是容易选择前者,他们不喜欢空泛之谈。

2.以工科学生为本,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根据调查中所反映的工科院校大学生对《形式与政策》课的认知特点,在课程设置和内容方面我们总结出以下改进措施:①课程安排合理得当。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安排,要做到时间间隔合理、课程持续,可以每个月一节课,每学期3~4节课。过于集中会影响学生的听课和接受效果。②以学生为本,恰当选择课程内容,做到“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把对社会形势的分析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相结合,如对于大一的新生,教师在选择内容和主题时,要有意识地将新生教育与形势课教育有效结合,能够通过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使新生了解当前的整体竞争趋势和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促使他们规划大学四年生活,树立人生理想,为自己的发展确定适合的职业和发展方向。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应该侧重对于国家就业政策的解读,还有自主创业的利弊分析,让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找准自己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并自觉把个人成长和国家需求相统一,在现代化建设的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其次,把对“形势和政策”的解读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就业竞争相结合。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和分析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之一。大学生如果能把专业学习和研究与形势政策的热点内容结合起来,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在未来的考研深造或求职面试中,恰当阐述自己对当前“形势与政策”的独到见解,这将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工科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把课程内容设计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这将促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这门课在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摒弃传统方式,建立丰富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开展互动式教学,提高课堂参与。《形势与政策》课不应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来灌输和传授,而应该把授课过程看作是一个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鼓励学生与教师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从而吸取有用的信息,以自身的体会对信息进行甄别、判断和取舍,从而总结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教师对于学生得出的结论加以分析和引导,建议采取课堂小组讨论式,促进大班教学与小班讨论相结合;以时事点评专题辩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对政策的解读要有专业的见解做到活学活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推动社会实践。《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可以适当采取播放记录片、宣传片等影像资料组织观看视频讲座,观看视频可以在创新授课方式的同时节省教育资源的投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举多得。此外,规范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根据调查显示,教师队伍素质亟待提高。针对课程教师管理与保障机制不健全、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工科院校尤其要形成《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规范化建设的思路。工科院校要提高教师队伍规范化建设的认识,从教学工作量核算等方面建立和健全课程保障体制、配备足够数量的教师,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完善教师考核与评价体系,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王平亮,刘振强.把握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知特点?摇巩固课堂教学成果[J].黑龙江教育,2008,(7,8).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第4篇

[关键词]广西高校 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效果 调查思考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4]13号文)(以下简称《意见》),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当年开始在各高校正式开设。广西大学也严格按照有关通知要求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9个学时,学生修满四个学期经考核合格可以获得2个学分。为了解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态度与需求,以利于形式与政策课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笔者针对在校大一、大二年级800余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涵盖了农、林、动、文、管、经、艺术等多个学科门类,问卷内容涉及到课程的多方面,力求能够反映出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和特点。力求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为教学管理提供学生思想的最新变化,形成管理与教学的良性互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

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但是该门课程还存在许多不足。以广西大学为例,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还有很多仍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现状值得肯定之处

根据抽样调查发现,超过88.98%的学生认为在大学里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是有必要的、9.52%的同学认为可有可无、1.5%的同学认为没必要。由此可以知道,大多数学生是认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并且他们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有必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而不是考虑目前这门课程的教学状况。对于“形势与政策课能够给学生带来什么收获”这一问题,有超过85.27%的学生认为可以得到“收获”。可以看出,在大学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对学生是有帮助的,可以使他们获得不同程度的收益。此外,根据调查发现,有近63%的学生是重视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他们认为通过上这门课,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外,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有近2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好”,有近5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教学效果“一般”。可以看到,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并不是很满意,但可以说居于中等偏上水平。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总体评价是肯定的。

(二)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根据调查分析发现,目前的形势与政策课建设还存在几个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是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很多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性质不是很了解,对每个学期开设多少课时也不太清楚。其次,还有部分学生不重视形势与政策课,觉得离自己太远,可有可无,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觉得“是被要求来听课”的,提不起课程兴趣。表明目前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不强,教学过程出现了问题。另外,大多数学生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内容较陈旧,教师照本宣科,因此课堂枯燥无味。此外,调查中也发现,目前负责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教师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既有专任教师、也有学工干部及辅导员这样的兼任教师。部分学生反映,有些老师上课时没有认真备课,连PPT也是别人做好然后自己照着读;有些老师所讲内容与形势与政策课无关。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不喜欢形势与政策课,也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影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

从调查中发现,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管理、拓展教育渠道、教学主题选择、教学方法改革与完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没有得到最好的发挥,该课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作用还存在较大差距,还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该门课程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总结起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以下简称《通知》)指出,“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牵头负责,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活动。”[1]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高校对该课程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弱化了其在高校中的实际地位,使该课程陷于被“边缘化”的生存处境。[2]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只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学生工作部门直接参与,复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的机构以及教务部门则较少参与。因此,导致了目前许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备等方面没有得到必要的支持。此外,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与评优评奖、就业等无挂钩,学与不学差别不大,使得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了,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管理缺乏规范化制度化

对照《通知》的要求,目前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整体水平还比较欠缺,以致该课程的实效性不强。首先,课程管理缺乏规范化:形势与政策课从属思想政治课范畴,涉及到学校的党委、教务处、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有的学校把这门课归由教务部门管理,有的由学工部管理,有的则由上述几个部门共同管理。[3]因此出现交叉、混乱的现象,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以致有的学校不把这门课列入教学计划,不按照要求进行教学,课时缩减、教学考核不重视等问题突出;其次课程管理难以制度化:有些学校为了节省开支,实行大班上课,多则几百人一个班,加之教学设备跟不上,缺乏教学质量监督,不重视教学科研,导致形式与政策课多只是流于形式;此外,有的高校在面临学生不认真听课、敷衍了事的情况下不及时总结、反馈信息,倾听学生的心声,改善教学设备和教学质量,以致教学效果屡屡跟不上。

(三)师资队伍不强,专业化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师资队伍,他们主要由辅导员、高校机关党政干部以及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组成,专业教师队伍少、兼职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大多数兼职教师一般由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从事学校宣传或学生工作的人员组成,由于他们受年龄、知识、结构、阅历等因素制约,加之形式与政策课涉及的领域广、跨度大,以致一些教师对当今复杂形式变化不了解,内容领悟不深,上课生搬硬套,讲解与课程无关的知识,课堂驾驭能力欠缺,无法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形成应付式教学,进而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4]另外,形式与政策课要求的教师队伍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知识与素养,但许多高校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师队伍的培训,也影响了教学效果。最后,由于高校对形式与政策课程不够重视,专业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高校在机构设置、聘请优秀教师、科研经费、教师激励机制等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教师积极性受挫,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陈旧、内容单调

笔者从走访的部分学生中了解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采用的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还是单向灌输,互动性比较差。一些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是就时事论时事,理论性和知识性不足,空话、大话、套话多,关注的只是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内容,不能让学生真正体悟到时事背后的背景、原因以及规律性,致使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学生没有从课堂中真正学会理性地、多维度地分析问题,没能够很好地把握时事的来龙去脉,没有培养好政治分析能力。一些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但仅限于单纯的放录像、看光碟,没有真正把教学内容与影视资料等有机结合。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效果。另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也比较单调。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新、变化快,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在讲课前需要结合最新要求进行选题备课,如果选题不准,学生对选题兴趣淡漠,或者教师对所选题准备不充分,讲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根据前文的论述,结合笔者多年的学生工作与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

《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5]由此可见,高等学校要认识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成才成长中的重要地位。首先,要认识到通过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认识分析能力,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修养;它能使大学生认清国家面临的时代特征、外部条件、发展机遇和挑战,了解、理解并认同党和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它能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趋势,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在国际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从而提升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强化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同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改变他们“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意听,思政课不愿听”的错误思想。

(二)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程管理

高校应该加强对形势政策课的管理,合理安排课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强化考核评价,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效能。广西大学成立了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各主要职能部门(宣传部、学工处、团委、各二级学院)为成员的形势与政策课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设置形势与政策教育教研室,实现统一研究、统一选题、统一备课、统一管理的各相关职能部门及教学院系齐抓共管、横向联系、纵向分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课程的管理上,首先引导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的认识,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抓起,多方面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思想认识;其次在教学安排上,采取少量专题讲座的大班上课,多数小班教学的模式,有利于师生互动;在课程考核上,采用平时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最终考核主要以开卷考试为主、辅以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期末成绩则由上述二者不同的权重计算而成。这样,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课程管理的健全和完善,有利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施和价值的体现,教学效果明显。

(三)加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保障,高校应该投入更多教育资源,落实《通知》相关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有关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教师队伍,组成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应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选题及内容,依托高校的多学科优势、高水平人才资源集中的特点,组建教师班子,并通过“传、帮、带”培养后续年轻教师,从而保证该课程优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不断加强教师的培训,帮助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如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社会考察等等。鼓励教师申报相关科学研究、教学改革项目,并给予资金支持,以科学研究带动理论水平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教学团队的形成,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整体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最后,建立奖评与激励制度,如提高课酬补贴、多样化的年度考核方法,明确职称晋升的优先条件等等,让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得到更多的支持与肯定,有利于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投入更多的热情与精力教学,也有利于引进高水平的教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要优化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时事、分析时事事件之间逻辑联系的能力,为今后在复杂的社会中得以成熟处事。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内容应该以逻辑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为主,在教学中体现政治理论的稳定与发展内容,同时注重与相关学科课程的结合,增加参观、考察等实践教学。比如:选题可尽量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同时,要改进教学方式。把精选教学内容与改进教学方式相结合,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形势与政策课本身具有着时效性和灵活性特点,因此,单一、静止的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应利用现有的教育载体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构建起全方位、多渠道的立体教育平台。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融入网络新媒体的教学手段,不满足传统的教学方法,克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从学生需求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学生欢迎、满意为标准来确定教学方式,将互动式、实践式、研究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投入课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2]高明章.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25-26.

[3]莫军成,许有旁.试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高教论坛,2012(11):28-29.

[4]罗学艳.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探讨[J].电子世界,2012(14):139-140.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第5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定位;课程体系;实现途径

《形势与政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88年算起,它正式走入大学课堂已有26年了。但是,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它目前的发展现状还不相称,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课程建设相对滞后,课程建设的内容没有一个明确的框架体系。笔者在诸多同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框架体系作一简要论析,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引发同人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科学定位

(一)学科定位

《形势与政策》不仅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还是一门特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并不像“原理”课那样是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而“是一门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帮助青年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认识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时代性和实践性是它的重要特征。

(二)目标定位

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可见,高校《形势与政策》不是简单地讲解形势,宣传政策的,它的根本目标是:使大学生一要“认清国内外形势”,二要“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信心投身于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教师队伍建设是前提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因为《形势与政策》是政治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一门课,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国际、外交等,教师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教学就很难产生实效。因此,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基本前提。所谓“专兼结合、以专为主”,是说教师队伍必须要由专职、兼职和专家队伍三支队伍构成。只有这样,才既能深刻挖掘教学内容,又能引入多种教学风格。“结构合理”是指要有优化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职称结构,这样才能满足这门综合性课程建设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骨干教师的课程培训,以便掌握和传递更为全面的教学信息。

(二)教学规划是基础

制定一套周详的教学规划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对象广泛,教学内容多变,教学组织比较困难,因此周详的教学规划是高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主要包括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大纲主要包括制定依据、适用对象、学分学时、课程目的、课程要求、教材教参、课程内容、习题要求、学时分配、实践教学、先修课程等。教学计划包括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组的授课计划,学校的教学计划要对全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工作予以宏观安排,课程组的授课计划又叫学期授课计划,主要依据教育部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对某一学期的授课内容和考核办法作出具体安排。课程组的授课计划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编制依据、教学目标、适用班级、开课时间、学时安排、教学内容、课外作业、考核方法等。

(三)教材体系是依据

完善的教材体系是教学工作赖以开展的重要依据。《形势与政策》由于教学内容的多变性而没有全国统编教材,这为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并为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打开了方便之门。为了规范课程建设,必须建立一套相对合理、稳定的教材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全国统编教材、省编指导教材、学校自编教材和教学辅助参考书。全国统编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是最主要的教材,权威出版物《时事》VCD、《半月谈》等是全国性的重要的教学辅助资料,省编教材应该融入地方性重大形势内容作为高校的一种教材选项,除此之外,各学校也可结合以上两级教材与自己学校的特色,尝试自编具有一定时效性的教材与丰富多彩的教辅资料。

(四)教学方法是关键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乎教学活动的成败和教学效果的大小。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专题讲座法,亦即专题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教学对象容量大、教学内容信息量大、教学主题集中深入,其不足之处是师生互动时间少、学生活动少、教学效果不显著。因此在传统讲座法的基础上,应该积极探索以学生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演讲与评点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新闻评论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教学改革是途径

教学改革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形势与政策》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教学内容不够稳定,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因此《形势与政策》更应该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中完善课程体系,在改革中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课程体系、考核方式等方面,并及时通过教研项目、教研论文把教学改革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实际效果。

(六)教学管理是保障

教学管理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教学管理基本上有三个层次:一是宏观管理,如学期计划、课时设定、课表编排、学生评教等由教务处负责;二是中层管理,教学大纲、计划、教案的检查,备课制度,听课制度,教学质量评估监督,教师的培训进修等由院系组织完成;三是基层管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教研教改活动,集体备课听课活动以及实践教学活动等由教研室和课程组实施。只有这三级教学组织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教学管理才能落到实处。另外,专家讲座、名人讲座应由有资源优势的学校宣传部组织实施,院系予以密切配合。

(七)课程考核是总结

课程考核是对教师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和验证,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因而说是教学活动的阶段性总结。课程考核不仅有总结功能,而且考核方式对学生日常的学习活动也能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关于课程考核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应该统一考核标准,明确考核方式,编制考核说明,进行考试分析。考核标准的统一能体现考试结果的公平性;考核方式合理、考核说明具体详细,如成绩结构的说明:考勤、作业、课堂活动、期末考核各占的分值比例,这对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以及课堂表现等都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考试分析是对考核方式、教学效果、教学经验教训等的综合总结,不仅有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途径

(一)主导与主体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建设必须把握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既要重视教师的素质建设,又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选择性特征,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造成教与学之间的对立。只有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将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形势观和政策观,最后才能化知为智,化智为行。所以,《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须实现 “学生主体”与 “教师主导”的完美结合,由教师主导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方向,让学生成为思考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立教学模式,开设“热点讨论”等专题,利用高校网络平台,实行“网络化教学”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第6篇

关健词:高校 形势与政策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改革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现状分析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学校及任课教师对形势与政策在概念上认识模糊,对课程定位不清,没有意识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计划和具体有效的教学措施,流于形式,使教育目的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如重视专业建设,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学时总量数和学期数大打折扣;时间安排出现“见缝插针”,安排在晚上或者周六、周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学生本身没有意识到形势与政策的社会价值,对之缺乏兴趣,觉得与专业不挂钩、成才不相关,“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听课也是浪费时间,觉得空洞、枯燥无味。

2.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低,流动性大。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常见状况,“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专职教师较少,更多的教学任务普遍由从事行政工作的领导、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兼职教师来承担”。这支教师队伍“杂牌化”,文化背景差异大,对课程的掌握及其有限;而且平时工作繁忙,琐碎的事情多杂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该课程建设。加之,行政、辅导员类教师队伍整体处于年青化,换岗、离职频繁,导致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变动性较大,直接制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

二.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1.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规范教学管理。首先,强化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要求高校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文件精神,摆正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地位,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的学院牵头负责,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直接参与,分工负责,互相协作,共同搞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工作机制。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管理部门要不断总结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借鉴与学习其他教学管理经验,制定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原则,有效地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管理,以制度化建设来规范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必修课,规范其考核制度,纳入学生的总成绩,引起学生重视。

2.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拓展教学课堂。

新现象,新问题,新形势层出不穷,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只有不断更新,以迎合学生们关注的焦点、热点或疑惑,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抓住“90”后大学生思维敏捷,信息畅通,自主意识强烈,自我表现欲强的特点,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引起他们排斥,灵活运用课堂讲授、分组辩论、专题讲座、课外讨论和教育实践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告别理论的“高冷艳”,将马克思主义观融入时事热点或学生关心的政治问题,变得鲜活起来,使理论在实例中得到应用,在实例中升华对理论的理解。另外,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快,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很难跟上发展的步调,利用网络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可以尝试网络创新形势与政治课探索“课堂+实践+网络”“三合一”的新型教学模式,拓展教学课堂。仍然以坚持第一课堂的主渠道地位,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有效结合的教育原则,坚持以社会实践增强形势政策课的实效性,以网络辅助教学。通过新媒体的应用,为学生提供实打实的服务,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疑惑。同时,通过学生喜爱、能黏住学生的方式,将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事件进行互联网改造,编成网络平台的学习素材,润物细无声,深层次服务学生的成长,透过“眼球”直达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王静.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调查―以重庆市某高校为例[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07).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第7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独立学院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48

Abstract In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education courses teaching, the "situation and polic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eaching contents. In the past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teaching process, the main body is the class, however,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practical teaching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link in university courses. Independent colleges of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plays a supplementary role, "situation and policy" teaching should not only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the course, but also b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 and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eaching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Key words situation and policy; Independent college; practice teaching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给予更高的重视。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则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工作者的重视,实践教学的应用,对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概念及重要性

1.1 “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概念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指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标及任务,围绕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时展状况以及学生的思维、思想特征进行考虑,将教学基础定为课堂,在教师的组织领导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其在思想政治活动中的参与,并且应保证该活动的目标、计划以及实施均已得到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各种教学模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政水平以及分析判断能力的提高。所以,实践教学的实施可有效促进预期教学目的的实现,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使学生通过实践寻找问题,并且对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最终使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从而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

1.2 “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在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能够有效实现学生事物分析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了解社会的条件。“形势与政策”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应切实遵循教育及实践的规律,坚持采用科学的理论对社会实践进行指导。所以,教师必须全面坚持马列主义进行实践教育的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创建条件为目的,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及考察中的参与,使其对国际形势具有更多的了解,并且对我国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与方针具有较好的把握,从而能够树立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采用灌输式的情况不在少数,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方面较为缺乏。现阶段高校学生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在这个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十分重要。如果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学生的性格与品质将难以得到提升,不能正确看待当前的形势与政策。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容易遭受外来非主流文化的冲击。因此,教师必须切实做好大学生价值观方面的指导,促进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这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与社会相联系,向学生进行科学理论的传授。所以,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教育的实施,也要促进实践教学的补充与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同时提高其服务社会的意识与水平。

2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1 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的教育体系而言,由于独立学院的性质及地位比较特殊,导致其教学处境比较困难。因为独立学院办学的独立性特征,经费主要由学校自主筹备,所以和其他政府支撑的院校相比,在经费方面存在较大的限制。并且,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是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方面的教学缺乏重视,在教学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严重缺乏资金的投入。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资金投入被削减,使课程教学逐渐趋于形式,未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

类似于其他高校,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缺乏丰富的教学形式,在传授的理论方面也比较落后,造成课程教学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教育部门对高校实践教学具有更高的要求,并且为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逐渐向实践教学转型。

2.2 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首要问题是缺乏活动资金的投入。由于思政教学经费较为缺乏,在目前情况下,实践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方面费用就无法得到保障。其造成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活动的减少,甚至在一个学期之内只有一次活动,教育作用遭到限制的情况显而易见。再者,教师与学生的安全问题难以得到保障。学生实践教学在外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过程中,其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较为严峻,教师人数有限,而相比于教师学生人数明显更多,并且大部分教师缺乏履行安全责任的意愿及能力。最后,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受限。由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其校外社会实践将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产生影响,难以在时间上得到有效协调。

3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实施的策略

结合目前“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应对实践教学的模式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主要有以下有效策略:

3.1 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开展实践教学

该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需要对国内及国际的重大新闻进行关注,加强资料的收集与获取,进行调查研究选题的设计,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选择自己所喜欢的题目。教师结合选题,对班级成员进行分组,将各小组根据选题的不同组建研究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进行实践方案的制定,在教师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小组在开展实践研究前,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方案提供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实践资料获取的途径以及实践报告的写作要求等得到明确。如此一来,可提高教师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把握,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目的性与组织性。

3.2 促进学校第二课堂、志愿活动以及专业实训的结合

学校第二课堂是指,“形势与政策”的实践教学的实施由学校学工部以及宣传部门组织,将学校作为第二课堂,明确实践教学工作的各项分工。宣传部门的责任是制定各学期第二课堂的主题,并且进行实践教学选题的设计。学工部负责结合宣传部制定的选题组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活动的设计不仅要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也要能够较好地体现社会的热点话题,使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的得以实现。例如独立学院的主旨是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以选取“人生目标的制定与实现”等,关于社会话题“可持续发展观”等。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工部应就思政教育活动形式的选择与教师展开探讨,促进学生爱国及民族精神的树立。

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各专业均需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内容,而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主要是由学工部或者教务处进行。相关科目的实践教学为“形势与政策”科目的实践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采取“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与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施效率。例如,在生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进行相关环保问题的适当增加,使学生对该科目的价值具有更多的了解。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也可采用志愿活动的形式进行。就独立学院而言,其志愿活动的开展主要是由学工部以及团委组织。志愿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服务,要使课程的特征及要求得到较好的体现,并且应注意与学生专业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这样一来,在使教学范围得以拓展的基础上,也实现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通过该项活动的开展,可使学生对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及作用具有更多的了解,对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通过感恩节开展孝敬退役老军人的活动,使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更加深入。总之,上述方式的有效应用,对学生实践教学中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加强新媒体的引进,进行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形势与政策”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引入,进行实践教学平台的创新与建设。由于独立学院在校外社会实践方面的限制,可以通过新媒介的引入,促进“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所具有的及时性、开放性以及资源共享性优势,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理论教学进行良好的补充。学校可通过例如校园广播、微博以及电视台等各种媒介的利用,提高实践教学的影响力。例如可以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制定相关网站,就学生关心的话题开展实践教学,可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4 加强与学生组织的合作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通过与学生组织的合作,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主要因为学生组织也是学生的一部分,其对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更为清楚的了解。因此,与学生会、团委以及党支部等学生组织合作开展实践教学,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与这些学生组织合作,加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校园活动的开展,包括主题晚会、演讲、讲座、环保服装设计大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学生实施“形势与政策”的有效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4 结语

总之,独立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创新,才能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效果。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以及今后人生的发展均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文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2] 张雪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 程婧.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

[4] 朱敏.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第8篇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原则课堂教学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而且是区别于其他必修课的一门特殊的必修课。说它特殊,就在于它的设置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1987年国家教委做出在大学生思政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的决定;到1988年和1996年两次专门发文对该课程的具体实施和课程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到1998年、教育部两部委又联合发文《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规定要将该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再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第16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又专门强调了“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紧接着和教育部就出台了专门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党和国家多次就形势与政策课制定文件,足见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为该课程的有效进行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

然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却呈现出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效果堪忧的现状。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社会的、学校的、教师的、学生的等。在此,仅就教师如何提升教学教学效果加以探讨。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教学组织等,使得该门课程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实效性得以提升,这是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的重大课题,更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在几年来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通过借鉴前辈们的经验和自身的琢磨改进,总结出“活色生香”的教学原则,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活色生香”教学原则涵义及其特点

1.教学原则的涵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近期国际国内时事,理解由此制定的方针政策;引导其用从正确的角度、用正确的态度和观点来关注社会、看待世界;提高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分析能力,最终树立科学的形势观、政策观。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综合手段和方法来实现。“活色生香”便是我们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集中概括出来的教学原则。

2.特点

(1)“活”,指内容鲜活,形式灵活

形势与政策课要散发出迷人魅力,需要生动鲜活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长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内容存在滞后现象,教学形式有待拓展丰富。虽然教育部社政司每年都分两次印发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起到了教学大纲的规范作用,然而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定位和特点决定了它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没有也不可能有具体稳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即便是在新学期开学时从出版社购入的教材也是在几个月以前编写的,已经存在较大的时间差。需要根据形势的最新发展对教材内容加以补充更新,避免在课堂上拿已经冷却了的旧闻说事儿的尴尬场面发生。

当前的在校大学生几乎都“90后”,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有一些新特点:价值挂念多元化、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强、视野开阔时代感强、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等。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总是大话、空话和套话,形式和手段枯燥落后的话,势必不能吸引学生,很难让他们接受,能给予学生的实际帮助也不大。需要用更加丰富多样的手段和新颖生动的形式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

(2)“色”指突出特色,富有声色

形势与政策课要拥有强大吸引力,需要形成自身特色,富有声色。尽管有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中的“规定动作”,但每个学校也可以结合具体的省情、地方情,特别是校情和生情创设自己的“自选动作”。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应有不同特色,不同学校从各自校史校情中也能挖掘出不同特色的内容,形成拥有各自特色的形势与政策教育。

要使形势与政策课富有声色,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展教学实践基地,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将课程建设得有声有色。

(3)“生”指贴近生活,充满生气

形势与政策课不应当是理论的说教,而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相贴近,充满生机与活力。无论是哪一门思政课,它的最终落脚点都应当回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最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做出正确选择上来。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要突破一张讲台、一番说教、一种形式的局面,结合学生思想、心理、自我发展等实际情况,结合他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点点滴滴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当前“90后”的青年人从思维到行动都更趋活跃,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若不积极改进,很容易被他们画上“刻板”“无趣”等符号;只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程才能使他们愿意听、愿意学、主动听、主动学,从而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实效性。

(4)“香”指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时事,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提升对形势的辨别分析能力,从而从正确的角度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势与政策课需要从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等多方面加以创新,将贴近生活的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融入学生的各个方面,使之产生思想上的认同和共鸣。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以“授人以渔”,将各种现实问题摆在学生面前,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教会他们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他们完善自我、促进发展留有余香。

二、“活色生香”教学原则的内容

1.教学内容引人入胜

(1)凸显“新”

政策性、动态性、时效性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三个重要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必须在十分有限的准备时间内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不断变化与教学运行规范有序的矛盾。对此,我们的做法是提前制定、适时调整、与时俱进。在每学期开学前根据教育部的教学要点做好基础计划;开学后开课前又根据时事的变化发展对基础计划加以调整,精心选择当前最热点、学生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相关问题,通过邀请专家和资深教师把关,教师集体备课、制作课件;各教师上课前再根据事件进展加以补充完善。比如在讲解“当前经济形势与我们的任务”专题时,在开课前及时加入了四川灾后重建成果、学校周边最新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等新内容,学生往往更有兴趣。

(2)体现“特色”

课程要办出特色,还需要与校史、学校办学特色等紧密结合。比如我校作为元帅的母校,将“精神”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题放进大一新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既使学生强烈体会到伟大校友带来的榜样示范作用,也直观真切地感受到百年老校积淀起的深厚底蕴,还能更深入地领悟学校“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办学特色。再通过纪念园、校史展览馆的参观,乃至帅乡乐至的调研,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调动,为该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教学方法和形式关系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我们在抓好教学内容的同时,要积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一是通过组织教师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搜集图片、视频等资料;二是充分发挥校园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作用,在网上开展讨论、答疑等活动;三是针对当代大学生拥有较强表现欲的特点,开展主题发言、课堂小辩论小演讲等形式的活动,让课堂成为学生提升自我能力、表达个人看法的有效平台。

3.教学手段丰富多元

在课堂教学之外,重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作用,运用丰富多元的教学手段提升课程吸引力和实效性。我校充分运用学生的第二课堂丰富的社团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素质教育“五个一”工程、到企业的专业参观实习、纪念园和校史展览馆等校内教育基地、故乡和郫县法院等校外教育基地等,大力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让形势与政策课理论联系实际,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4.教学语言精彩亲切

“90后”学生追求时尚,时代感强,有着属于他们的话语方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想法、知道他们的喜好、合理运用他们的话语方式。如果能将书面语言转换成他们日常使用的网络语言,自然使学生感到有趣、产生亲切感。这对于拉近师生距离,模糊彼此间的“代沟”,实现师生间的认同、信任,有着巧妙的催化作用。

三、“活色生香”教学原则的应用效果

在几年来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要上好这门思政课,既要讲求科学,还要讲求艺术。“活色生香”的教学原则带来了教学艺术的提升,凸显了思政课的魅力,增强了思政课的实效。

1.受到学生的欢迎

“活色生香”教学原则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思考,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课堂上改变了以往抢占后排座位的现象,大家争相往前坐,生怕错过了精彩内容。大家评价说——“内容很精彩,方法很生动,氛围很活跃”“原来形势与政策课是如此好听,我们爱上这样的课”……

2.得到老师的肯定

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摸索、实践、修改、完善,“活色生香”教学原则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在学校督导组的听课评价和教师相互间听课交流中都被给予了充分认可。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活色生香”教学原则是在追求和谐创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建立起来的,在尊重国家教育部教学要点和相关教材的基础性的同时,更体现了教师教的主导型和学生学的主体性,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

4.为增强思政课实效做出有益探索

“活色生香”教学原则的运用,增强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实效性,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独特效果,为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类理论课的创新提供了值得借鉴之处,为增强思政课实效做出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研[2004]13号.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第9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学生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动态性,因此,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勤,老师总是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费劲不小,收效甚微。面对这种尴尬局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急需更新改革思路,从多方面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形势与政策》课具有良好的实效性。

一、以尊重和喜欢学生为前提,师生关系要融洽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接受情况,许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思想和看法;允许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地与教师探讨和交流。利用一切机会跟学生拉近距离,每节课上课之前,不妨提前到教室,拍拍同学的肩膀,看看他们喜欢的书,唱流行的歌,谈谈NBA,CBA,中超,李宇春,叫他们把书拿出来摆好,把黑板、讲台收拾干净……这样既融洽了关系,又做好了上课的准备,也了解了学生的个性。还可以抽一些问题,检查复习的情况以及知识掌握的情况,为上课打基础!另外在课余时间也可以多和同学在一起,与他们聊天交流,把学生当朋友。学生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他的课

二、突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紧密联系热点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是以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的认同为教学目的。因为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有时也在不断的调整,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富于变化的教学内容使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形势与政策》课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积极把握现实的工作重点、焦点和难点,掌握学生的思想热点、兴奋点,坚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范围的形势,从而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因此,必须紧紧抓住学生对形势与政策发生变化的兴奋点,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思想上存在的误区,及时加以引导和疏通。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还需构建动态的、开放的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富于哲理而又丰富多彩、生动感性。这样才能缓解学生的信息“饥饿”,也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可以开辟新的栏目。课前“时事2分钟”,课前指定学生搜集时事资料,国际的、国内的、当地的、校园内的;体育的,娱乐的,政治的……可以打印,可以手抄,还可以有插图,甚至加上两句自己的评价。对上台的同学还要做语言、神态,效果等方面的要求,表现好的当场表扬,并以A、B、C、D四级进行评价,做记录,作为平时成绩。这样就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以搞专题讲座,这是书本以外的信息;特别是有利于学生当时思想教育的资料。时间是讲课完后的几分钟。如:我曾在《平顶山晚报》上看到一则报道:《谁在为青春买单?》我把文章念给同学们听,然后课堂调查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最多的一个同学一个月花2000元,最少的300元。然后讨论: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花钱?并讲贫困学生的例子,后来调查,学生花钱比以前理智了、有计划了。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改进和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针对性、时效性强,教师认识到位,讲授深刻,剖析精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多样,增加师生互动、课堂讨论等形式,使新鲜的教学内容讲起来有声有色,课堂氛围融洽,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受到学生欢迎。

改变单调的教学手段,《形势政策》教师应该改变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信息量要大,讲解生动,改变教学方式,实现由“单一呆板”向“灵活多样”转变。系统讲授与形势讲授、专题讲座相结合。要抓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系统讲授,每次授课的选题要精心的安排。课堂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正确理解政策,不能离开学生利益的满足,要把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校可以结合学分制,对学生听课、讨论、写报告等进行积分,折算成这门课程学习成绩的一部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势与政策教育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引导学生参与公共教学实践,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访问,让学生从中受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配合课堂教学,认真组织好小组讨论,讨论方式有师生对话,课前拟定正反议题,看录像短片畅谈观点,抓重大节日,纪念日,事件发生时机,开座谈会,研讨会。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按照学生是否欢迎、是否满意来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力求教育生动形象、入情入理、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利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引导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激励式教学等。

改革教学手段,实现由“传统单一化”向“现代多样化”转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影视音像资料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广泛利用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信息量更大,知识面更宽,编写讲义引用材料要新,知识含量大。通过形势与政策课讲授,使大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新信息、新知识、新科技的感染力。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课,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还十分注意思想政治的灌输,在充分讲授知识、讲授形势后,将落脚点归结到党和国家正确的政策上。知识传授是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本,思想政教育寓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入耳入脑。同时还创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体网站和栏目,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动静结合的频道和栏目,开通由高水平教师主讲的网上专家论坛,设立专家网络油箱,适时引导学生在线交流,开展在线答疑,建立网络教学考核评估系统等,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延性,开放性的需求,使教学更加完整、连续、直观、生动,有效。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老师要通过多样化、开放式的灵活性教学,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既有理性的启迪,又有实践的思考;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使学生把《形势与政策》课堂作为一种享受。还要端正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态度,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 坚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力地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改革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