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城市建筑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23 05:47:56

城市建筑

城市建筑第1篇

城市建筑(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 issn:1673-0232 cn:23-1528/tu 邮发代号:14-23 周期:月刊 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主管单位: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主办单位: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城市建筑期刊简介     本刊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共同主编,中国建筑学会作为支持单位和新生杂志,旨在从城市、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等方面,探讨城市、建筑、城市与建筑问题。

城市建筑第2篇

中西方城市与建筑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中西方城市与建筑的发展历程的比较,反映出混沌与秩序两种方式对城市与建筑发展不同影响。指出了中西文化中思维的混沌性和秩序性的不同发展过程是导致中西城市与建筑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城市与建筑中现实之美、功能之美、生活之美才是真正的美,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展现看似无序实则有序的空间形态。

关键字:

城市与建筑文化混沌秩序

城市与建筑是人类生活的物质载体,必然积淀了人类悠久的文化,由于不同民族在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心理结构、伦理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所以不同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但不同文化的总体倾向都可以归结为两类――混沌与秩序,只是他们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过程。

在西方,城市的发展与建筑文化呈现出由秩序向混沌而最终达到平衡的发展态势。在中国则表现出由混沌与秩序的混合状态。但这里的混沌并不意味着混乱、无序,而是无序中的有序,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非线性过程的内在随机性所具有的特殊规律性。它的出现冲破了确定性和随机性之间不可逾越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得以以一种新的目光来认识和思考世界。

西方城市与建筑文化

从城市发展的过程看,西方城市发展经历了由秩序理性的状态向混沌状态演变的过程。从16世纪的“乌托邦”、18世纪末的“田园城市”、1933年的《雅典》中的“秩序”到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亚历山大的《城市并非树形》中的反叛、民主、关注人的行为活动、反对精英主义和功能理性主义、注重文化与生活环境再到 “混沌”理论,文脉、场所理论,新城市主义,城市的发展趋于人性、活跃向着健康稳定的状态发展。

公元前491年,希波丹姆所作的米利都城重建规划,在西方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格网,各建筑物都布置在格外网内,被公认为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标志着一种新的理论和实用标准的诞生。其后古罗马城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也采用类似的格网布局。16世纪摩尔提出“乌托邦”,18世纪傅立叶、欧文提出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始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1933年的《雅典》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的问题。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在规划方法上往往对传统城市“功能与空间混乱无序”持否定态度,强调功能分区与用途纯化,追求统一的视觉空间秩序等等。二战以后,西方国家的许多城市在上述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但其结果却给城市带来较大的破坏,不仅造成建筑上的“千城一面”,也导致了诸如“内城渗漏”、“钟摆式交通”、“社区瓦解”等一系列城市问题。随着环境概念的不断深化,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着重于“人、社会、历史、文化、环境”。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出“城市多样性”的观点,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简单化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她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把多样性看作意外的、无秩序和无规律可循的不良产物而主张摒弃的作法,实际上是反“城市”的。亚历山大在《城市并非树形》(1965)一文中,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角度对城市的复杂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城市环境的复杂性反映着复杂的需求,也体现着复杂的文化价值。因此,城市并不是一个直线发展的简单的树形结构。而现代“混沌”含义的城市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它的整体性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系统内各个元素之间总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

就建筑而言,可以概括为几个发展阶段的不同流派: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前三者主要表现秩序与理性而后者则表现出了混沌思想模式)。古典主义的三个分支――古典式、哥特式和折衷式,在构件选用合理性的探讨中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有着共同遵守的原则,即按照新确认材料强度的科学,重新评价全部构件的比例;按照使用者的需要,合乎逻辑地进行规划与设计;以更灵活的观点看待古典对称与整齐的概念。著名的古典主义优秀作品是万神庙。

现代主义又被称为功能主义,现性主义的基本原则有,注重建筑目的逻辑性,将房屋与使用者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建筑参与或解决部分社会问题;注重建造过程的逻辑性,系统引进工业技术化、标准化、预制化,提倡建筑形式、结构体系、建造过程如实一致;注重建筑使用的逻辑性,提倡简洁、清晰、明朗的建筑风格,注重空间,应尽可能地满足功能要求。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等被认为是理性主义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新现代主义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意大利,从两本有创新意义的著作开始,即A・罗西的《城市建筑》和G・格拉西的《建筑的逻辑结构》,前者强调已经确定的建筑类型在其发展中对城市形式的形态结构所起的作用,后者则试图为建筑学形成某种必要的组合法则。新理性主义的中心理论体系堪称类型学的方法论。他们强调城市是集体记忆的中心,和历史具有密切的联系,城市更新必须要从历史中寻找范例,引伸出“类似性城市”的思想。

后现代主义有人认为是一个大杂烩,一种是新学院派,另一种是逃避一切规律,把互相矛盾的东西揉在一起,让人难以琢磨。如建筑师该盖里与艾森曼的作品正是这样一种混沌的空间观,表现空间运动过程及其轨迹的设计意图,也蕴涵着一种混沌的思想。

中国城市与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具有“天人合一”的系统整体运动的时空观。“道可道非常道”指出了宇宙的混沌本质,揭示了系统的非线;“小宇宙大宇宙”、“小周天大周天”的同构与重无穷自嵌套呈现出一种分形;“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穷递归表征了系统混沌的演化过程和分形产生的动力学机制。而以河洛周易、阴阳五行八卦为基础的风水理论及其“天地人”三才模式,正是这一哲学思想对古代环境规划、建筑学领域的实践活动所做出的一种前科学的理性认识。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见于《周礼》:“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种规划思想一直是后人建造都城所遵循基本模式,并且随着历史礼制的强化,皇权一统地位的升高,祭祀的繁复,使得规划设计必须按主次布置,礼制序列在空间布局趋于复杂,于是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一切活动被禁锢在规整的大街小巷分成的内向院落之内中国古城很难扩大。 虽然为了体现皇权与礼制使中国的城市建设变得整齐划一,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五行”的 “混沌”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城市的发展。

中国建筑的“混沌”涵义也是丰富的,中国文化是“以理节情”,反映到中国建筑风格是含蓄、温和,奇诡而不狂烈,艳丽而不糜烂,如观赏的空间、尺度、序列与功能的空间、尺度、序列一致,不给人杂乱、超常之感。布局、构造、部件等引发的“混沌”情感并非常规、非常人之感应,有个体与层次的限制,色彩、装饰等的复制、模式弱化了混沌感应,所以,中国建筑内部的“混沌”意象并不突出。相反,中国建筑形态作为文化要素,强化了其生活状态与人生意义,集体意象占有重要地位,如楼台、会馆、亭阁使中国建筑与环境、行为构合成整体,体现人、自然、神关系的无意识、直觉、情感等混沌思想在行为活动中流淌。

结论:

“利希滕贝格:正是,秩序是所有美德的婢女!但是,是什么产生秩序的呢?”城市与建筑的美应为城市与建筑中现实之美、功能之美、生活之美的统一。城市与建筑的现实之美、功能之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生活之美更离不开人类的主观感受。作为城市主角与建筑使用者的人类,其要求和愿望是多元的、异质的。只有混沌多元的城市与建筑才是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其体现出来的看似无序实则有序的空间形态才是城市与建筑美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沈玉麟.外国城建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许力 李道增 薛恩伦. 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金伟. 混沌与秩序――城市规划理论的困惑. 规划师2002年第9期第18卷

袁忠. 理性与非理性的变奏:西方建筑思潮与中国建筑文化.华中建筑2007年第1期第25卷

作者简介:李楠(1984.5.3-)男,2007年7月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现就职于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五设计所,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李楠 电话 13898150239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18号中润国际大厦A座16层邮编110004

城市建筑第3篇

一、重庆发展屋顶绿化的必要性

(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建筑热岛效应

绿化后的屋顶由于受植物和土壤的保护,使其贮热量大大减少,从而使得建筑物吸收的热量减少,降低了热效应,因此有效地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这些对于重庆这座“火炉”城市显得尤为重要。

(二)保护城市建筑,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城市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屋顶构造的损坏,很多时候是由于温度的迅速变化造成的。而有一定覆土厚度的绿化屋顶,其隔热和防渗等性能比一般屋顶要好,其良好的隔热、降温与保温作用使得建筑物的老化程度减缓。因此屋顶绿化的建设不仅改善环境,同时也保护了建筑的寿命。

(三)塑造立体景观,造就生态重庆

屋顶绿化用绿色代替了混凝土和沥青的颜色,使身处高层的人们感受到置身于绿化环抱的自然美景中,充实了城市的景观体系,特别是在重庆这座“山城”,随着建筑物的层层叠叠,也让我们的绿色从平面延伸到立体,从二维拓展到三维,使得整个城市景观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立体感。同时屋顶的绿化的应用和推广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气候,提高绿化率, 还可以有效地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在城市的发展中真正做到了低碳环保。

(四)提高重庆的城市品质

屋顶绿化是缓解热岛效应,节约土地,开拓城市景观空间改善大气环境的有效办法。从人们生活方面而言,对屋顶进行绿化能够使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带来美的享受。通过这些方面,就可以提升重庆的城市品质。

二、对重庆屋顶绿化建设的建议

(一)合理规划、科学设计

在重庆城区的屋顶绿化过程中,我们还要跟据情况的不同进行合理的规划。近年来重庆城市日新月异,对于新建建筑,我们在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就可以对屋顶绿化制定比较严格的建设指标,使项目初期就考虑到屋顶绿化的建设问题;同时,重庆还是一个老的工业基地,城区中还有大量的老建筑,如果是对旧建筑进行改造,我们则应根据建筑的不同现状,特别是必须清楚旧建筑的屋顶载荷状况,合理地进行屋顶绿化设计和改造。

(二)尊重科学、大胆创新

对于城市的屋顶绿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栽培基质和植物,在这两个方面我们要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在屋顶植物栽培基质方面,其现状基本上都是自然土壤的栽培。这种利用自然土壤的栽培方法是有缺陷的,首先是自然土壤单位面积的密度和重量较大;其次是自然土壤不易保存水分,重庆夏天的高温和暴雨很容易造成土壤的板结和水土流失;最后是自然土壤的营养成份有限,不能满足植物后续生长的需要。因而我们必须进行创新,找到一个适合重庆屋顶绿化的植物栽培基质。在植物的选择上我们必须栽培适合重庆地域、气候、人文特点的植物,这些植物要有抗风、抗伏到的性能,还能适应重庆夏季高温和冬季寒冷,只有这样我们的屋顶绿化才能成功。

因此,针对重庆城区目前的一些现状,笔者对屋顶绿化的建设提出以下两个方案 :

1.如图

1方案,其建筑为对称设计,屋顶景观主体为超大观景平台,中央区域为大型景观雕塑;边上辅以仿自然水体,与长江交相辉映;仿自然的断崖设计,既解决了地形的高差,又很好的融合了周边景观;植物栽培上以草本为主,给人们提供了足够的休闲娱乐场所。

2.如图

2方案,其建筑为不规则曲线的退层设计,就像长江的波浪一样;屋顶景观的主体为观景平台,观景平台边的帆影与长江中的船只相互映衬;植物的配置上以乔木和草本为主,在都市的繁华中提高些许宁静。

结语:总之,屋顶绿化是重庆城市绿化一个重要的方向。随着屋顶绿化的深入,人们也会习惯了这种绿化方式,屋顶绿化还会引领重庆城市景观走向一个较成熟的阶段,所以说屋顶绿化有着广阔的前景。屋顶绿化既生态又科学,同时也提倡了绿色科学,绿色生命,绿色建设的主题,扣动人心,符合重庆城市的发展需要。

城市建筑第4篇

哈姆雷特:你看到那边的云了吗,形状像一头骆驼?

波洛涅斯:我发誓,它确实像一头骆驼。

哈姆雷特:我认为,它像一只黄鼠狼。

波洛涅斯:那背像黄鼠狼。

哈姆雷特:或者说像一条鲸鱼吧。

波洛涅斯:很像一条鲸鱼。

——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二幕,在城堡的大厅中

已经投入使用的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受到业内外的诸多关注,原因大致来自于两方面:

是作为大连新的地标建筑,其金属外立面的前卫外观和巨大体量引人驻足;二是建筑设计出自世界知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蓝天组(coopHimmelb(1)au)”。蓝天组的主持人是奥地利建筑师沃尔夫·狄·普瑞克斯(Wolf D.Prix),当今解构主义建筑的领军人物。

沃尔夫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蓝天组”名字的由来:“蓝天组不是一种颜色的表达,而是事务所的设计理念,我们希望建筑能够像云一样变化多端,变化无穷。”

事实上从一开始,我们就想建造可以像云一样变换的建筑和城市。因为我觉得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记》中所说的“但愿能够拥有有形之风”就是对建筑的最好描述。早在1968年,事务所成立之初,我们就想要立刻从根本改变建筑。”

回顾蓝天组的作品,确是以极端和非常规吸引眼球。围绕他们的总是这样些名词:复杂、含混、多元、并置、复合……这些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而逐渐运用于建筑描述上的词汇,极其集中的出现在了蓝天组的身上。

大连国际中心的设计延续了蓝天组“云”设计理念。建筑形体和空间复杂多元,扭动的曲面壳体造型,质感强烈的金属表皮,漂浮的空间。有人说这座建筑像飞碟,也有人说像贝壳。设计师表明:“我们的形式语言不是具象的,而是充满联想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大连是个重要的港口、商贸、旅游城市,目前正经历着对沿海棕色地带和开发区兴建的变革,在未来的十年里,发展的关键是:为游轮建立国际口岸,在复垦土地上建立新的城市发展,为连接特殊经济区域建设跨海大桥。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设计任务是创造一个地标建筑,符合大连城市未来发展。它位于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中轴线的终点上,该中心将被视为向着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大连的精神景观。

建筑的形态是根据建筑正面出现的两个主要城市轴线的方向来进行组织的。封闭的环境进一步区分了会议空间,穿透了外墙和悬挑,从而创造一个空间多向性的建筑。建筑的主要功能为古典戏剧礼堂和灵活的多功能厅。“这与我们的设计哲学不谋而合,与其拥有两座单功能建筑,不如将其融合到一座建筑中,创造新的城市生活。”设计师解释,“城市的未来将是多功能建筑取代单一功能的建筑。因为当建筑对公众开放时,他不仅是投资公司的标志,它还展示城市的附加价值,重新诠释了公共空间的概念。在无个性特征的城市建筑物中它们是极具个性的特点。”

通常在建筑内部空间的营造中,为了达到漂浮的目标,蓝天组删减尽可能多的柱子,追求空间造型的完整。这种漂浮所造成的结果是:建筑的具体功能让位于建筑的城市功能属性,地面被极大的贡献给了城市生活。建筑扮演了城市客厅,像慕尼黑宝马世界、法国里昂汇流博物馆,无一不是如此。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内部空间组织是开放和流动的。在主剧院和会议空间之间,建有

城市建筑第5篇

关键词:符号城市 建筑 标志系统 速度

正文部分:

标志系统与建筑

建筑,道路和绿地等元素一起组成了城市。但是行走在现代城市中,不管是在中国的北京上海,还是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你无法忽视的是城市中的标志系统:指示牌,广告牌,显示器等,如图1所示。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中,文丘里第一次提出了这些标志系统对于城市景观的重要性。他说道:“标志物能主导空间,而建筑则不足以如此,因为标志物比建筑形式更能形成空间关系。在这种景观中,建筑变成了空间中的符号而非空间中的形式。建筑的表意性变得非常小,‘标志物要大而建筑要小’,这才是第66号大道的金科玉律。”在这段话中,文丘里认为在拉斯维加斯这样的商业之都中,标志系统似乎已经凌驾于建筑之上了!

而在现在的建筑学教育中,标志系统一直被认为是建筑和城市的大敌。似乎车站设计的好,就不需要指示牌,商店的立面最好素雅干净,道路两边最好是纯净的绿化带。其实,这样的城市极其缺乏标志性,极其缺乏活力。拿本书中一再提到的商业区为例,如果没有大且醒目的广告牌,又怎么知道哪里是男装区,哪里是女装区,哪里是童装区?又怎么会确定这里是商场而不是政府大楼?

现代社会,标志系统和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这种需求有时会要求建筑与图示、符号做某种结合:立面上出现了大幅的广告牌,或者被大型指示牌遮挡,周围挂上五彩缤纷的霓虹灯。这也许是建筑的失败,却是城市的成功作为一个负责的建筑师,我想合适的做法并不是把标志系统和建筑隔离开来,而是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为这些标志系统留出余地。

在某一次的城市设计,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武汉高校附近是极其缺乏标志性的,于是针对这一问题做了城市标志系统的相关设计。通过将校园特色与图像,文字,景观,¬¬已有标志物,甚至是声音的结合,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图2所示。将华师大门两侧的柱子改成翻版墙,用来张贴广告和学校信息;在华师边界的两边种上桂花树,用气味暗示学校的存在(华师的象征之一是桂树);在武汉理工的浮雕墙上,镶上彩色的瓷砖强调出并不抢眼的浮雕,学生们可以在彩色玻璃上刻画;学校旁边的一段临时围墙被改造成涂鸦墙,庆祝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100周年;在学校围栏的上面挂上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衫,以显示学校氛围;武大周围商铺的铭牌上,附上有樱花图案的半透明薄膜(武大以樱花闻名);武大周边人行道的拼图也改为樱花图案。

¬作为符号的建筑

当传统的标志系统不满足于信息交流时,建筑物有时也会变成一种符号,担负着标志物的角色,引导着人们,吸引着人们。文丘里曾经提出了“作为空间的建筑”和“作为符号的建筑”,引起将空间塑造作为第一要义的现代建筑师们的思考。他说:“蒙蒂塞洛汽车旅馆的标志的外轮廓就像一个巨大的高脚柜橱,使高速公路上的人们在看到汽车旅馆之前先看到它。这种形式化且标志化的建筑物是反空间的,它注重信息交流甚于重视空间。信息交流――作为建筑和景区中的一大要素――支配着这里的空间。”也就是说,在那样特定的环境里,建筑物的外部空间要重于建筑物的内部空间。让别人产生兴趣,明白建筑的功能,吸引人进入,这是最首要的任务。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商业建筑大多形式鲜明,标志性强,如武汉光谷的球形商场和北京的福禄寿大酒店,还有本书中提到的鸭子型的鸭肉店(被人们称为“长岛鸭仔”)。

作为符号的建筑早已存在,“A&P停车场是凡尔赛时代以来巨型空间演进过程中的当地阶段…穿越意大利式市镇广场就要传谣四周高耸的建筑,而穿越这种景区就要穿越宽阔的巨型‘组织结构’…巴洛克式穹顶既是符号又是空间结构,它们的外部尺度比内部尺度大,为的是在其所处的城市地段中居主导地位,并传达其象征意义。”似乎以前的建筑在传达信息时更为优雅更为和谐,而后现代后期的“福禄寿“之流,对于感官的刺激过于粗俗直接,容易带来审美疲劳。

有时建筑本身就是标志。的确,某些建筑在去掉外表的一切装饰之后,仍然可以辨认出它的功能。中国的政府机关大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全国的政府大楼,公安大楼几乎都是一个样,高高的台阶,严整的立面,仿佛出自于一个建筑师之手。但是这样却极具辨认度,也成功的传达了官式建筑的威严,当然,官式建筑是否需要传达这样的信息也是值得讨论的,这里略去不谈。

建筑物作为符号传达信息时,有时并不完全依靠于其形象。书中说:“作为符号,标志物和建筑借助于它们的方位来界定空间“。迎向人群的建筑会让人感受到受强烈的公共性,而背向人群的建筑则显得公共性较弱,似乎不那么”欢迎人进入“。而一个直截了当的入口,一个干净利落的坡道,会很清晰的向人们传达这样的信息:这就是目的地!

速度于城市

现代社会,汽车对于城市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美国被誉为“车轮上的国度“,在很多城市都有汽车博物馆,可见其对于美国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刻和巨大。

以拉斯维加斯为例,拉斯维加斯是一座高速运转的赌城,交通体系发达,不仅人们的运动速度快,生活节奏也很快。这样的速度也带来了城市景观的变化。林奇曾经做过研究,发现,驾车人和行人沿路能看见的物体中,有一大半位于视线正前方并限于路边的物体,就像是戴上了眼罩(这就是为什么标志物要大而且要沿着道路。)……对于驾车人和行人来说,速度是决定视角的决定因素。速度增加时,人的注意力范围会变窄,从细节转移到整体感觉上,转移到有决定性的点上。“总体来说,在汽车引领的速度之下有效的传达信息,有两个办法。一是在视线前方不断直接的重复――如城市主干道上的广告牌。二是从很远距离都能看到的奇特的大尺度的建筑――如盖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图6所示。

慢速路边的建筑可以精致小巧,因为人们可以慢慢观赏,精密的细部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快速路边的建筑如果精致就实在是没什么必要,因为高速之下,是不会有人会注意细节的,有印象的只是总体形象。

除此之外,日益加快的速度也对城市中的标志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人能犹豫的时间变得很短,危险性也增强了。在本书中,文丘里提到:“……驾车人没有时间在危险而复杂的环形路网之中考虑反常的细节。他(或她)要依赖道路的引导标志,才能在快速行驶时识别空旷空间中的巨大标志。“可见,速度的提升对于城市景观的改变,从建筑物到标志系统,是全面而深刻的。

结语――广袤的原野和复杂的城市

在一片原野中的萨伏伊,柯布西耶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力,对住宅的实质进行了探讨,充分实现了“建筑五要素”的设想。正是因为周围环境的单纯,建筑师能集中精力关注建筑本身的逻辑。

城市建筑第6篇

关键词: 城市 建筑 都市化

一.引言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都显出很大的地区差异。以中国为例,建国后几十年,由于种种原因城市化进程一直非常缓慢。1978年,中国结束了其计划经济时代,才开始了一条类似德国和英国在18、19世纪所采取的发展道路,城市化步伐随之加快。1978年,还只有不到1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1995年上升到29%。而今,城市人口比重已上升为31%。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组织预测,今后十年间,中国将迅速发展为一个工业社会,中国的城市人口在未来也将成倍增长。由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1999年中国城市已经达到了666个,比1980年增长了三倍,其大城市和大城市75个,中等城市192个,小城市399个。中小城市进入发展最快时期,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城市将会达到800个左右。根据《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其他国家如印度的城市人口大约是28%、越南是20%、菲律宾是57%、马来西亚是56%、土耳其是61%、中亚地区是66%。韩国由于其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就达到了80%的城市化水平,各地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二、二十世纪的意识形态

领导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在没有指导意识形态的目的下,城市化主要的一个挑战是来打造一个连贯全球化的经济结构和在多样性的原则下实现连通性和公平性。要做到这一点的方法之一是认识到提高城市化的效率不是简单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全球化的资本网络。城市基础设施产业一般具有投资额巨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成本沉淀性强,规模经济显著等特点。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严重滞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已严重不相适应,城市政府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亟需城市基础设施的支撑,而且政府也有责任提供此类公共产品;另一方面由于财力不足,经济效率低下,政府又“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探索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机制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改善,如提供邻里公园和游乐场。对于城市化发展状况,一些人希望通过制定宏伟计划并倡导交通和土地新系统的使用,围绕如何构建优化、适宜于人类居住的栖息地而努力。而有些人强调,城市化应该是主要是关于如何在人类居住区创造出“自然”风景。此外,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不同声音而阻碍我们的改革进展,城市化在社会进程中有一个普遍意义。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中走市场化道路,其核心是打破政府垄断。在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基础上,以经营城市为契机,以“消费者满意”为标准,通过市场化、产业化运作,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离,使政府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中逐步地、有层次地退出,真正地向总体规划、制定规则、引导社会资本、监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质量和效益的方向转变,城市化投入包括基础建设投入和最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实现的投入。这些先决条件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具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或利益的实现。作为最古老和最知名的综合性可持续发展评级系统,多年来评级系统一直受到批评。为了进一步解决能源利用效率的问题,建筑行业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努力开发不同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结语

城市道路一般不得将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合并设置。一般建筑均应设置坡屋顶,建筑空调、太阳能设施等必须同步设计、同步实施,一般建筑限制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用功能和设计风格适宜的低层、多层建筑原则上均应设置坡屋顶,高层建筑要加强顶部造型设计,增强标志性和识别时适当进行屋顶美化。

参考文献

[1]范恒山:《中国城市化进程》 人民出版社 2009-9

[2]甘赛风著《中国城市化理论专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6

[3]赵树枫:关于加快郊区城市化步伐的几点认识.郊区建设,2012(2)

[4]李秀梅:中国东部内陆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趋势分析.人文地理,2005(6)

[5]石忆邵: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城市规划刊2011(3)

[6]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

[7]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2010年城市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张会永:《从信仰的道德到道德的信仰――康德前批判信仰时期道德信仰学说的发展历程》[J],甘肃理论学刊,2009(1):129-130。

[10]赵民,朱志军:《论城市化与流动人口》[J].城市规划汇刊,1988,11(1):8-12.

[11]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 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征探讨,《地理学报》1998.53

[12]王一鸣等:《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问题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

[13]蔡等: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区域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城市建筑第7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的聚居点,它包括居民住宅、学校、商店、医院、广场、公园等设施。而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一个个部件,也可以说城市是由一个个建筑组成的。城市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规划设计,因此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微妙,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取得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良好效果。

一、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内涵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密不可分,欲深知二者的统一关系,必先弄清楚它们各自的内涵。

1.城市规划设计

一般来说,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不同的建成环境特征,使得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策略也会有所不同,若以整体城市规划设计为依据,可以将城市规划设计进一步分为专项设计和局部设计,但建筑设计在每一个分类中都占有一定分量。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例如规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提出规划设计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确定出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系统的布局,科学确定车站、铁路枢纽、机场、港口等交通设施的位置与规模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内容中都隐含着各类建筑的设计与规划。

2.建筑设计

如上所说,建筑设计属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一项,它主要是指设计单项建筑物或一组建筑群要做的所有工作。由随着科学技术的与日创新,各种科学技术成果也越来越被广泛深入地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比如常涉及的建筑结构学、各种管线的自动化控制与管理、建筑声光学、建筑热工学、建筑工程估算等方面的知识。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筑设计,一般通指“建筑学”范围之内的工作。它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合理安排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协调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的和谐统一,达到内外俱美的艺术效果,综合协调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科学运用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同时以最低消耗去的最大效益,达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的综合效果。

二、城市规划设计与四类建筑设计的关系

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主要项目,而建筑设计又包括不同种类的建筑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标志建筑

每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彰显着一座城市的魅力,有时也会成为城市的代名词,从而使得家喻户晓。有些城市标志性建筑是传承历史留下来的建筑,见证了城市的整体变迁,在旧城新建时又发挥了其历史传承功能,例如北京的紫禁城;有些标志性建筑是在后来的规划中新增的,极富现代气息,又能成为经典,例如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诞生于争议中,却最终成为巴黎的标志。城市标志性建筑的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其对城市文化精神的彰显度,以及要规划在交通便利处,以方便人们游览、观赏。

2.历史建筑

城市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建筑是无声的记录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或者建筑群应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得到很好的保存与维护。古建筑凝聚了勤劳的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有些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有些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有些可观民风民俗,有些可赏古典建筑风貌。而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中,更能代表现代建筑事业的“兼容并包”之心。因此,妥善处理历史建筑或特色建筑是促进城市规划设计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手段。

3.居住建筑

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居住问题一直是倍受关注,我们所说的居住建筑一般是指小区,其需要配建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而且各个方面的协调度也是比较高的。

居住建筑设计的主要要求包括一要方便,生活设施齐全;二要居住舒适,功能适宜、设计合理、绿化良好,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觉得舒适;三要卫生,保证充足的室外绿地,活动场地要具备良好的的采光、通风、日照条件;四要安全, 增强防震减灾能力。居住建筑的设计还要遵循发展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共享社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同时优化城市规划设计。

4、正确处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4.1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压德(D・APPLeYard)的观点,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4.2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例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可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至关重要性,二者的和谐与否决定着人类与环境、人类与资源的是否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决定着人类栖居地球家园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高度。深入贯彻绿色理念和人文精神是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统一起来的科学途径。

参考文献:

城市建筑第8篇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市规划;建筑色彩;华阴市

1城市建筑色彩概述

1.1城市色彩与不同功能区的色彩景观

1.1.1城市色彩城市色彩是存在于一个城市内的颜色范围里,它涉及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气候、植被、建筑、产品和文化等。从建筑的角度来细分,城市色彩又包括商业建筑的色彩、居住建筑的色彩、办公建筑的色彩、景观建筑的色彩、和文化建筑的色彩等等,它是一个集中的、完整的建筑色彩生态体系。[1]城市色彩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山脉、河流、湖泊、植被、城市建筑物和城市标识物等。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颜色,例如:巴黎以黑色、白色或灰色的弱顶壁颜色作为基本色;希腊人用色彩去加强大理石神庙的视觉效果,把群像雕塑装饰的扇面正面涂成浅蓝色或朱红色,给城市增添幽深的意境;意大利圣索菲亚大教堂上的马赛克与大理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种色彩效果给人轻快的空间感受[1];我国北方城市惯用暖色调,南方城市惯用冷色调,黄土高原的红砖瓦、黄土坳,江南水乡的青阶、绿墙。所有这些构成了城市的风貌和丰富多彩的外观。城市色彩的规划可以延伸城市历史风貌,体现地域文化,展现地域风情。色彩的感知是个人化的,但人们对色彩的审美却是社会化的,城市色彩的形成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经济、社会色彩价值观及地域建筑材料的影响。[2]城市色彩规划的实质即:塑造城市形象,体现都市魅力。因此,如何通过建筑色彩这一要素,来合理有效地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风貌,提升城市景观品质,形成城市特色,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形象,是项十分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目前,国内许多大城市在城市规划中都将建筑色彩作为规划设计的重点,而占国内城市规模总量大多数的中小城市却在这方面与大城市有很大差距。基于此,对中小城市规划中城市建筑色彩的研究分析,对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地区的经济发展,城市影响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1.1.2城市不同功能区的色彩景观现代城市是具有综合的区域,因此城市中包含有不同的功能区域,有休闲(风景)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办公(行政)区等。不同的功能区需要不同的色彩氛围,于是在各类功能区之间就出现了色彩不同的建筑景观。休闲(风景)区的建筑是根据本地的植被、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修建,更能体现城市的本身的自然风貌,在大城市的休闲区其人文景观更为突出(图1);商业区建筑的色彩就相对更鲜亮。同时,商业区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表现地域文化的特点(图2);住宅区的建筑,色彩温和、温馨(图3);行政(办公)区的建筑色彩则以庄重、严肃的色调为主(图4)。

1.2建筑色彩与文化色彩设计的重要作用

城市中建筑的色彩关系这个城市的整体形象,代表着其特色和品位。老北京的灰墙、灰瓦、老梧桐构成了北京城市色彩的基调,散发出古都浓郁的文化底蕴,衬托出帝王之都的恢弘与霸气。老城青岛的朱红色外墙、碧海、蓝天,也充分显示出这座海滨城市的美丽与浪漫。[3]城市色彩是与当地环境长期融合而形成的,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是城市生活的主体,城市中的各种关系由人创造,同时也在影响人生活的环境。和谐、舒适的建筑色彩对城市化的发展、地区的经济增长、城市影响力的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中小城市建筑色彩概况

我国早在1978年已有学者开始关注城市形象设计的研究,如最早将城市色彩设计的概念引入中国,并提出城市形象概念与构成的著名CI专家何攀华教授。从二十世纪末至今,国内许多城市正在注重色彩规划理论的研究与实际应用,特别是如北京、上海的大城市,城市建筑色彩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已经取得了实际的效果,色彩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越发重要。然而,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大中小城市迅速崛起,使得许多城市在速度中迷失了自己,用心观察便知这其中大都是占中国城市规模多半的中小型城市。对于这些城市来说,城市建筑色彩的设计运用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其理论研究方面发展也不全面。由于缺乏对建筑色彩统一的研究认识,而竞相模仿、相互攀比,造成了建筑上色彩的混乱无序,失去了其城市独有的色彩与韵味,造成“千城一面”的困局[4]。

1.4色彩心理学与色彩体系研究依据

人对于色彩的感知是复杂的,色彩不只是一种现象在人眼中的表达,色彩也有其表情,可以影响人的心理感受,人眼反应色彩,色彩表情也可以作用于人脑,形成不同的色彩感受。例如:个人情绪、记忆的影响因素、色彩的心理感觉等,不同的人会有一些差异,但总体上是相同的[5]。色彩的感觉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包括兴奋、感觉、收缩、平静感、膨胀感和前进后退的感觉沉重感等;此外,颜色也会导致消极的和积极的,舒适和疲劳,和不同的心理感受和焦虑。[6]综合色彩和色彩心理学的特点,孟塞尔(MUNSELL)色彩系统为此提供了研究依据。孟塞尔色彩系统是由美国艺术家A.MUNSELL在1898年发明的一种常用的颜色测量系统。孟塞尔色彩的立体模型类似一个双锥体型,它的中央轴代表无彩色(中性色的明度等级)。其中,孟塞尔值是指价值的顶端的白色到黑色的区域在过渡区的底部,分为11个相等的灰度距离感。其中,孟塞尔彩度是某一个特定的颜色与其中心轴的水平距离为饱和度,它是代表具有相同明度值的色彩离开中性色的程度差[7]。中性色的色度的中心轴0,远离中心轴,色度值越大。中央轴的水平投影角代表色相(图5-6)孟塞尔色立体模型的水平剖面,它代表了10种颜色的中心角,其中有5种主要的颜色:绿(G)、红(R)、黄(Y)、蓝(B)、紫(P)和中间五种的颜色:蓝绿(BG)、黄红(YR)、绿黄(GY)、紫蓝(BP)、红紫(RP),每种颜色又可分为10个等级。孟塞尔将这三种因素命名为:色相、明度、彩度,这三个因素可全方位的定义千百种色彩。

2华阴市建筑色彩现状分析

2.1华阴市简介

华阴市位于陕西关中平原地区,是陕西有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优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华阴市境内有奇险峻秀的西岳华山与素有“陕西小故宫”之称[8]西岳庙,其经济以旅游为基础。在这样一座拥有名山、行宫的历史文化小城中,如何依托自然之美与传统之美将自然、古朴、现代融于一体,使得华阴的城市不失其魅力与灵性。建筑色彩的设计研究在这里就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城市建筑色彩的分区考察

2.2.1休闲(风景)区———华山、西岳庙休闲(风景)区是旅游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人流量最大的地方,游客对风景区建筑的美感会直接影响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华阴市的休闲(风景)区,是以华山—西岳庙为主体,其中自然风光是以华山风景为主,人文风光则是以西岳庙为主,其建筑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风格是以红墙、绿瓦、石雕的木建筑构造为主。在对休闲(风景)区的改造建设中,既要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又要注意新修建筑物的规划设计不破坏原有建筑的美感。为大力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华阴市城建部门于2000年对岳庙步行街进行了重建和修复。这里曾是繁华的集贸市场,每逢历代帝王来西岳庙祭祀华山神等朝会活动时,此段街区的贸易活动繁荣景象便会呈现空前盛况,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古老沧桑的西岳庙街道终于再现了古老街市独特面貌。岳庙仿古街与西岳庙相辅相成,其主要的作用是商业性步行街。对区域内的建筑色彩考察分析得出,风景区内的古建筑大都为深灰色、朱红等传统色调,另外用仿汉白玉的大理石栏杆加以装点,整体给人以安静、祥和的氛围。2.2.2商业区商业区是以商业街、步行街等形式为主体建筑的区域。商业区一般位于市中心,呈现密集、连续分布状态。在商业建筑中,商业广告占据建筑外表面积很大一部分,而大面积得颜色在整个城市是最热情和活泼的视觉导向,所以商业区要有醒目的颜色烘托出热闹、繁华的商业气氛,继而达到吸引消费的目的,所以这一区域的建筑色彩的选择不必拘于城市主基调之内。[9]华阴市是以旅游消费为主体的县级市,因此它的商业区主要是围绕酒店、饭店、超市为主导的区域。首先,酒店主要分布在华山景区附近和华山路,其装修建筑色彩多样,有现代式色彩明亮的快捷酒店,也有富丽堂皇、假山绿地的温泉庄园,同时也有仿古式的酒楼。其次,饭店主要分布在南环路、万象街,以各色涮肉、面店、蛋糕房、酒店、陕西小吃为主。其装修色彩以突出其特色吃食为重点,其中南环路的吃食街由于开发较早,其门店的装饰色彩各异,以红色、黄色的招牌为主;万象街门店的装饰较为统一,多为黑+白或黑+黄等较为古朴的色彩为主。超市,在各个中心地段都有分布,成为各个区域的繁华中心。整体来说,华阴市的商业区是以食宿购物为主导的,开发较早的门店街区建筑色彩都比较花哨,色彩明丽;较晚开发的街区建筑色彩与西岳庙、玉泉古朴的建筑色彩相适应,给人们以强烈的融入感。2.2.3住宅区居住区是城市四大功能之一,居住区的用地比例一般占到城市用地所谓30%以上,其建筑色彩被认为是构建优美城市色彩环境的基石。华阴市属于小型城市,居住区在市区内并不占主要部分,而大多集中于各个乡镇中。但这并不影响对华阴市区建筑色彩的解读。华阴市区内的居住区分布相对分散,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市政府广场附近算是比较早的居住区,色彩以灰白色为主;东方名城、世纪佳缘、邮政小区都是最近几年随着政府对城市的规划开发后崛起的,色彩明丽,以朱红色、明黄色、为主,凸显新城的活力,和城市生活的温馨感。

2.3华阴市建筑色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3.1城市缺乏主色调华阴市是一座迅速发展起来的旅游型城市,新城区正在开发筹备中,老城区也在正常运营当中,但新旧两城区在视觉色彩上会给人产生强烈的反差。而且景区里的古建筑色彩和城区里的现代建筑之间色差太大,容易给人带来突兀的感觉。城市建筑色彩元素可以有很多,但如果不控制色彩的整体规划,很容易出现色调混乱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城市色彩的设计,应着重指引城市整体色彩形成一种统一的风格,即确定城市主色调。在大城市可能各个分区和各个公共空间中建筑的色彩还有更为明细的色调,但小城市的空间范围有限,不必考虑使用过多的色调。因此,对于像华阴这样的以旅游为基点的发展型小城市,更需要在其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确定城市的主色调,形成自己一面独特的旗帜。2.3.2城市各区内均存在用色混乱、过度和广告牌乱置的不和谐现象城市各区建筑色彩混乱,城区广告牌林立乱置,影响市容。原因如下:首先,在老城区里由于开发早,城区规划建设方面缺乏统一的管理,导致建筑色彩用色混乱、各色广告牌乱置,造成城区规划混乱、视觉拥挤的现象。其次,在新城区内住宅楼与商业街混在一起,鲜亮的建筑色彩虽然给商业街增添了活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扰了居住区的安宁。再次,风景区,在西岳庙景区的周围广告牌乱置和用色混乱的现象十分明显,西岳庙处在城乡交接处,其对面就是村落,与古朴庄重的西岳庙显得格格不入,于是城建局就在村子和路面的中间,竖了几个大型的广告牌,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遮羞”的效果,但治标不治本。另外城建和文物保护的相关部门,在对西岳庙修缮和庙宇的重新着色方面,似乎缺乏对建筑色彩研究,使得西岳庙修缮好的色彩鲜艳到几近夸张,使得古建筑整体有一种浮夸、虚造的感觉,失去了其作为“陕西第一行宫”的古朴与庄重。

2.4华阴市城市规划中建筑色彩的重要作用

建筑是城市的代表,城市的建筑色彩体现着这座城市的气质与品位。华阴市是一座快速发展的旅游型城市,城市的形象对其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建筑色彩作为城市形象的“第一代言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城市建筑色彩的规划设计要注意:第一,获取城市建筑色彩总体状况的把握,避免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环境的破坏现象。第二,城市建筑色彩要有其主色调,突出城市特点,丰富建筑层次感,使城市建筑更有主体性。第三,在规划中应依据城市主色调,充分考虑功能区建筑色彩的作用,使其和谐统一。第四,在各个功能区的衔接处,要注重考虑建筑色彩的过度问题。第五,在对古建筑的修缮和墙体着色方面,要注重对古迹的还原,在保护估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修缮,避免因过度用色而对古迹造成的视觉损毁。在古迹保护方面,建筑色彩的设计运用同样重要。综上所述,建筑色彩的设计运用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影响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3中小城市规划中建筑色彩重要性的探索

3.1城市规划意识有待普及

中国的中小城市受到其经济限制,城市规划者建设早期并不会将建筑的色彩设计放入城市整体的规划设计之中,导致部分中小城市出现色彩混乱的局面,这充分说明中国的城市规划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其实,对财政相对薄弱的中小城市来说,规划建筑色彩控制的经济成本,要远比对建筑的规划设计划算得多,且受干扰小,更易于实施。[10]华阴是新兴的旅游城市,以规划城市建筑色彩来提升城市形象,对提高城市影响力和宣传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发展初期的城市规划中,一定要注重城市建筑色彩的研究和设计和色彩意识的普及。

3.2确定符合城市特点的主色调

确定城市色彩的主色调是城市色彩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中有不同功能属性的建筑,若要将城市的形象统一起来,就必须确定相对一致的主色彩。同时,主色调的确定要根据当地具体的自然风貌和人文风情的色彩来确定。华阴市城市主色调的确立要采集自然保护和文化保护的各方意见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样设定的主色调才会给城市中的人营造一种“华山人”的骄傲和归属感。所以中小城市在主色调的确立中要注意把握分寸,做到“地域与文化”的结合,营造一种舒适、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

3.3提高建筑师对建筑色彩作用的认识

中小城市由于发展迟缓,同时也缺乏相关色彩研究的专业型人才,所以在城市的规划设计时,常常陷于“主流”和“被动”之中,缺乏对自己本城市建设设计的主控力。在城市规划中,需要注重培养设计师的色彩意识和乡土意识,因为在具体的城市设计中不仅要拥有专业系统的城市规划色彩建筑知识,更要对这座城市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设计师如果没有去体验过这座城市的生活氛围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其设计就会因缺乏内涵而空洞。只有懂得当地独特的人文与地理条件,才能设计出适合当地生活需求的建筑,营造良好的城市色彩。华阴市在这方面算是个不错的实践者,如华阴市万象饮食街的设计,其古韵的造型,就充分体现了华阴这座拥有浓郁人文历史气息小城的韵味,这为华阴市未来的城市发展和前景更新添了新的动力。

4结语与希冀

西方国家对城市色彩设计和建筑色彩的规划的研究起源很早,所以西方国家的城市独特性很强,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其文化底蕴不输于任何一个国家。城市就像是文化的明信片,能直接反应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品位,提升形象是提升城市品位最直接的表达。而注重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是提升城市形象最简单的方法。对于占据国内城市数量大多数的中小城市来说,重要的更是以注重城市建筑色彩的规划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本文依据这个现实,以陕西省华阴市这一小城市为例,分析了此背景下的中小城市建筑色彩设计的现状,结合已有的成功案例,探讨了中小城市建筑色彩在城市规划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论文的写作,笔者也认识到城市建筑色彩要在城市规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主管部门、设计单位、人民群众等各个环节的共同参与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尹思瑾.城市景观规划设计[M].湖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4-102.

[2]朱静静.基于地域特色西安市长安区城市色彩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05-01.

[3]宋建民.色彩设计在法国[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58-59.

[4]雷姆.库哈斯OAM事务所等著.大师的色彩[M].北京中国李亮,李华,译.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238-239.

[5]曹苇.基于展台色彩设计要点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2014(7).

[6]孙旭刚.基于地域性的城市色彩规划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7]徐海松.颜色技术原理及在印染中的应用(九)第七篇色序系统[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215-216.

[8]庞桂珍,吕艳,蔡冬冬.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7(4).

[9]李晓敏.城市色彩控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城市建筑第9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空间结构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在这里,我试图对城市空间进行解析,以空间为主导因素,讨论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解析城市空间

空间:城市空间是空间的一种,但空间是什么呢?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杰出的现代建筑代表人物赖特曾拿出中国老子的一段话来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这里的“无”赖特以之为空间。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艺术,被认为是一连串联系的空间。

中西异同: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 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北京故宫、江南园林都是铁证!

空间概念: 一直以来,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举四合院的空间为例。

许多前人已给过我们明示。G.尼奇凯(G.Nitsche)为空间提出以下定义:“这个空间有个中心,就是知觉它的人。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具有随人体活动而变化的方向体系,这个空间,绝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换句话说,它是有限、非均质、被主观知觉所决定的……”这是其所谓知觉空间。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间论序论》中讲:“建筑空间是可以作为体验空间来谈的,”还说,“建筑空间同人及其知觉作用联系在一起,所谓空间就是继场所而起的知觉的总和。”海迪加也提出过:“不能把人和空间割裂开来,空间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舒伯格。舒尔兹也在《存在空间建筑》中说:“单纯的现实主义者认为世界对我们一切人来说是共同的、一样的,但我们所知觉道的却不是那样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动机和过去各种体验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世界。”

然而,这关系和空间限定说的是什么?是空间本身吗?不是,它们只是平面的图底和水平面由地面逐步升起的变化,它代表不了空间。空间怎能与平面等同?

建筑空间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因而,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 一样,“辣”不只是一个味道,不只是味觉,而是一种感觉。

空间意识远不止是脑力活动,它占据意识和感觉的全部, 要求整个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应,因而对空间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空间就是某种因场所而产生的人的知觉感受。如同人的听觉,不能用物体振动或声波曲线来概括声音;如同人的色觉,无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谱来描述颜色一样,空间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来概括。空间就是人的一种感觉,人对周围环境场所的感受,对自身定位的感觉。

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德国建筑师Robert Krier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 :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尔兹在《存在空间建筑》中在谈及空间时讲到“如果把知觉心理学所带来的这些基本成果用常见词汇来表示,那就是初期组织化的图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场所(place,近接关系),方向(Direction )亦即路线(Path,连续关系),区域(Area)亦即领域(Domain,闭合关系)的成立而确立。人为了给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这些。”舒尔兹这里把空间用知觉心理学的方法分为了中心、方向、区域三部分。

美国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从领域角度在居住环境中提出了一个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办公共性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的设想,这种构成是从人的行为心理来分类的。

从人的认知意向来研究城市空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归纳了城市形象的五个要素: 路(Paths)、边沿(Edges)、区域(Districts)、结点(Node)、标志(Landmarks) .这个分析是真正从人的认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尽管凯文。林奇本人也许并没有把城市空间当作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种感受,但他的城市五个构成要素恰恰是从城市所提供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即他所谓的人对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发而得出的。

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一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用平面、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费尽心机在设计平面、模型上。习惯性的,当建筑师、规划师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来。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设计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平面与模型,只能表现一种二维的形态,当然,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平面上的建筑符号能代表特殊的涵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由具体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绘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图来。而这一过程是足以耗费许多宝贵时光,且没法保存下来;模型,似乎是对设计对象一个整体直观的表现,但人们观看模型的视角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而建筑设计要解决人的尺度感受、规划也解决的是人走在大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体现不出来。如昌迪加尔城市中心,这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这张精美的总平面图,我们感到它的构图十分严谨,极富现代风格,难怪曾有人评价它:“整体的构图是华丽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尽管图中加了阴影,使人感到其立体的效果,无非是让人看到在高空看这个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几个人能从这个角度欣赏这个伟大杰作呢?人们只能在城市中欣赏和体验,同时城市空间需要人的介入。

巴西利亚新都三权广场及政府建筑群一经问世,震惊全世界,从高空俯瞰十分壮观,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它的设计者奥斯卡。尼迈也尔(Oscar 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视觉艺术是他的创作源泉,无疑这又是一个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从视觉出发,与昌迪加尔类似,他的城市空间需要还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显其美丽,也就是在高空中观察才见其壮观。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当作雕塑来欣赏的。一位曾在那里住过的建筑师这样评价:“住在旅馆里,周围一个孩子也见不到。整个城市没有生气。”城市空间要提供给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觉,不能只是视觉。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干道与母城来联系,用地170公顷,人口2.3万。中心商业区占地700×800米为岛是布局,由两个大型百货商店、70个小型专业商店、咖啡店、饭店等组成。其规划模型使我们得到了极为良好的图形感受,由空中鸟瞰效果如同模型,“从飞机上看,完成的设计给人印象极深,它将观者放在设计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样位置上。然而当一个人实际从地面进入魏林比并在城镇内走动时,他要想找一个统一组织的空间是徒劳的。事实上,从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绝不如在空中那样令人满意。”

因而,我们现在不能再抱着传统方法不放了。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许时上半个世纪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这样的设计典范起了改变,先是雅可布斯(Jane Jacobs),再是林奇(Kevin Lynch),加上克林罗(Colin Rowe)等人的理论,都暗示了一个重返街道生活,有历史感与地点感的全新的城市设计范例的浮现我们应该寻求城市空间的本质以便找到更准确更实际的设计城市空间的方法。

本原问题即第一性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城市空间的本原,也就是探讨城市空间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东西决定城市空间的问题,从而知道城市设计者的任务,知道设计师应该设计的是什么。

城市空间的本原:建筑,就是要人们去亲身体验,不只是看看而已。他吸引我们深入,亲历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动的人们的感受。当水花飞溅,汩汩作声,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飞来时,我真的完全置身其中陶醉了。城市也是,或者说必须这样。设计者的课题并不在于创作建筑立面和体量,而是要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感受,以促成人们的介入。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城市设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什么决定这种感受呢?根据什么来设计呢?城市空间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城市与社会生活,与经济、工程技术;与思想意识;与运动;与时间等都有密切联系。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变化。究其共性,这些全都是“人的行动”——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运动决定了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感受,人们在城市中的行动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变化,“人的行动”即城市空间的本质。

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行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城市设计是为人的,正如J.O.西蒙兹所说:“ 作为计划着,我们不仅要处理地域、空间和素材,不仅要应付本能等属于心灵方面的东西……仅仅适应人是不够的,好的设计必须满足他,取悦他,提高他,并且鼓励他。”从城市空间的本质出发,即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市,从而避免重蹈覆辙。设计城市空间,不再是空空的设计,实际是在设计人的行动,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心理感受;设计在城市中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设计不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这才是设计城市者的任务。中国园林设计师们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甚至中国设计师一直致力于在设计游人的心理、联想及运动中的感受。当今的城市设计师应该向我们的先辈取法,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探究先辈们是如何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情,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而在具体建筑的形体刻画和理论设计上则应该取道于西方的先进内理论设计思潮。

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交通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世界上已经有六大城市密集区,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东京地区、英国伦敦地区、欧洲西北部、中国沪宁地区等。

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文化观念与理想空间: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准则,由此而形成社会空间,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拉普普特(A.Rapopot)在《居住形式与文化》一书中有大量例证阐述。在每一特定的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空间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其空间物质形体积淀和延续了历史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岁居民整体观念和社会文化的边而发展。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以中国古代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中国古人“仰观为天,俯察于地”是观察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天圆地方说”就是中国早期对宇宙万物空间形态的基本看法。“天圆地方说”作为一种整体上的文化观,方形成为人类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它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态。

对中国传统城市而言,天人感应思想也极为重要。它通过与书等表达方式将天人相符引申到田地契合,形成了我过城市空间布局中象征主义传统。所谓“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各类建筑要素如宫室、宗庙、社稷等都与天相对应,同时由星辰的运动显示祸福。

行为活动与空间模式:20世纪50-60年代,人的基本需求以及多种社会使用方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城市空间不仅是一个三维和四维的空间实体,而是包含社会过程的综合场所。这是一个空间观念的更新,这一更新进一步说明了空间形式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行为科学的发展对此产生了强烈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心理学发展经理了两个重大的挫折,首先从传统心理学转向注重行为研究的行为心理学,接着再到注重饮食的认知心理学,它们构成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心理学重视研究意识观念,而忽视了物质与社会环境的作用。而行为心理学注重行为,否认意识观念,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否认存在着本能的心理特征遗传,走入了环境决定论的歧途。后来认知心理学对行为心理学进行了修正,引入了“整体行为”和“中间变量”的概念。“整体行为”是指共同趋向和目的,这种行为带有选择的性质,“中间变量”指行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结果,而和一系列中间变量有关,包括有目的性的认识,以往刺激的情景和经验,它们与观察的反应相联系,构成行为的实际决定因素。环境虽然还是重要的,但已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重要的原因。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

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我国传统城市由于交通形式、营建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细密和均质的空间肌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历史观与旧城更新:对待已有建成环境和城市的不同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果,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历史扩展诡计,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在整体建构上对已有建成环境的不同态度。古代中国的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象征,“从项羽开了一个这样的像消灭敌人一样消灭钱钞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传统,新的王朝兴起就兴筑新的城市,王朝的败亡,就连同作为国都一起毁灭。”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⒈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⒉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⒊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⒋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⒌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⒈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

⒉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包括:

⒈允许的用途。

⒉地段的设计要求(地块的最小面积和面宽、红线退后、容积率等)。

⒊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

⒈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

⒉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建筑设计之我见

起初,做设计时我经常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而且设计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这方面,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在现今紧促的教学制度下,我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功能组织、流线分析、快速设计,

而创意真的难以发挥。即使有,也觉得自己的东西太少。我自己擅长的就是三维想象。在与现今教学环境的结合下,我在透视、空间分析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而这是不够的。前段时间看了些论文书刊杂志,结合规划考虑了设计的做法,逐渐明白建筑更应该怎样做了。

⒈ 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⒉ 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