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22 12:41:17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第1篇

关键词:《秋颂》;美学价值;赏析

中图分类号:I56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1.前言

诗歌《秋颂》是英国诗人济慈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其向读者描述了一个丰收、温暖的季节。在济慈所创作的众多诗歌当中,大部分诗歌得到人们的赞赏和肯定,《秋颂》就是其中一首,广受人们的喜爱,济慈笔下的秋天,显得格外温暖、可爱,堪称不朽之作。

2.《秋颂》诗歌鉴赏

诗歌《秋颂》是诗人济慈留下的最后一首诗,该诗的创作正是诗人生病期间,当诗人走进庭院,秋日夕阳余晖洒在田野之上,显得格外温暖,此时,身患重病的诗人也感觉到一丝丝温暖,不禁提笔描绘如此动人的秋色。诗人笔下的秋色主要以喜悦、温暖的色调为主,对秋季早晨雾气缭绕的景象,和黄昏时分暮霭笼罩着整个大地的景象,进行生动的描绘,将秋天具有的特色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1]。秋天是成熟、丰收的季节,诗人在诗歌的第一节当中就突出了这一点,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因此,诗人将求和太阳这两者比喻成密友,生动形象,引人无限联想。诗人在诗歌中描写道“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好塞进甜核”将秋天独有的特色渲染纸上,把秋天的景色传递给读者。在诗歌中,诗人不仅仅在于描写秋的景色,还对太阳进行描绘,将太阳和秋做生动形象的比喻,展现给读者一副动感的画面,当人们阅读诗歌时,眼前不经浮现出一副热闹、充满活力的画面,令人陶醉。

3.《秋颂》的美学价值赏析

英国诗人济慈的《秋颂》堪称佳作,在诗坛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对《秋颂》的美学价值进行赏析,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例如韵律美的角度、意象美的角度以及修辞美的角度,从这三个角度进行细细赏析,可了解到《秋颂》美学价值所在。

3.1韵律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英文诗歌多采用抑扬格五音步的书写方式,凸显出发音规律,《秋颂》也不例外,诗人在书写诗歌《秋颂》时,巧妙的采用了抑扬格五音步。在诗歌的第一节就对秋色进行大胆的描写,诗歌一开头就写到“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将秋天硕果累累的景象描绘了出来,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秋和太阳比喻成为密友,富有活力,接着,诗人的笔墨转向了藤蔓的屋檐,从布满青苔的老树转向了一派秋意盎然的田野,一幅幅秋景图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诗歌的第二节中,诗人主要对人们丰收时的热闹场面进行描写,展现出一幅喜悦、欢乐的景象,画面生动又温暖,尤其是在人物的刻画上,诗人对人们劳动的景象进行生动的刻画,通过人物形象来突出秋天特有的丰收景象。在诗歌的第三节当中,主要是通过声音来表现秋天的景色,将人与大自然的声音相结合,表现了”秋的声音”,表面上传递给读者的虽是一副热闹的景象,但是映入耳帘的却是阵阵凄凉[2]。

诗歌《秋颂》灵活的运用了抑扬格五音步的书写方式,在每一节的书写中都表现出了秋天不同景色,使诗人的笔墨带动着读者的眼睛不停转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深深感受到诗人传达的情感。

3.2修辞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每一首成功的诗作都离不开修辞手法,诗歌《秋颂》也不例外,在诗歌当中大量采用修辞手法,将秋的景色描写的生动唯美,充分表现出了诗歌的美学价值,与诗人对秋的喜爱之情。在诗歌中,首先巧妙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将毫不相关的事物相互结合,例如,将秋和太阳比喻成密友,原本秋这一词对读者来说具有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感觉,但是诗歌这样一写,使得秋立即成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诗歌更加温暖、亲切[3]。在诗歌的第二节,诗人灵活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如,弥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等等,诗歌将秋的景象拟人化之后,使诗歌更加独有情趣美。最后,诗人还运用了疑问句式,即“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似乎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正在和秋窃窃私语,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的不舍和希望得到秋的回答的急切心理。

修辞手法是诗歌《秋颂》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本诗正因为多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那个修辞手法,才表现出诗歌的生动形象,令读者感受到秋的独特之美,更为陶醉。

3.3意象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从意向美的角度对诗歌《秋颂》的美学价值进行赏析,可从嗅觉意象、声音意象以及触觉意象上最赏析。在本诗当中,不仅仅是韵律美和修辞美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影响,意象美更是令读者难以忘怀,意象美是本诗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西方诗歌多偏重于细致方面,但是《秋颂》一诗则与其他西方诗歌不同,其将嗅觉、听觉以及触觉三者结合于一体,对景色进行描绘,不但将西方文化的特点展现了出来,而且还传递给读者视觉意象的效果[4]。在诗歌当中,嗅觉意象主要体现在第二节当中,诗人在诗中写到“Drows’dwiththe fume of poppies”,当读者看到这一句话时,眼前自然而然出现罂粟花的画面,并从田间飘来一阵阵花香,嗅觉意象油然而生。声音意象主要体现在第三节当中,诗歌第三节中描写了羊群、蟋蟀、燕子以及蠓蚋等,动物的叫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立即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羊群、飞虫、知更鸟、燕子以及蟋蟀等众多动物声音的聚集,在秋日的阳光中相互鸣叫,勾勒出一幅热闹的秋景图,但是人们隐约感受到鸟儿悲伤的鸣叫声,似乎在叹息着秋日时光即将逝去,迎来寒冷的冬季。动物叫声相互交错,营造了一个具有色彩美和意境美的秋天景色。

至于触觉意象,则是贯穿于整首诗歌当中,在诗歌当中,诗人济慈多处采用触觉短语和触觉词汇,例如:winnowing wind、load and bless、sound asleep,borne aloft等多个触觉性词语和短语,当读者阅读到此处时,有身临其境之感,秋天不再是抽象化的秋天,而是可看得见、摸得着的秋天,加深了读书对诗歌的印象,并且诗歌的价值在此得到进一步提升[5]。此外,在诗歌《秋颂》当中,诗人济慈还巧妙的营造了味觉意象,在诗歌的第一节当中就体现出这一点,“ripeness to the core”这个短语的使用使读者似乎品尝到秋天成熟水果的甘甜,读者似乎在一边品尝着水果,一边欣赏着硕果累累的秋色,在这些味觉意象的作用下,使读者顿时产生了秋天的渴望。

意象美是诗歌《秋颂》最大的特点,诗人为读者打造了嗅觉意象、声音意象以及触觉意象等多个意象,使读者在阅读中深深享受到秋天的美景,尽情陶醉在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当中,突出了本诗歌的艺术价值。

4.讨论

诗歌《秋颂》作为英国诗人济慈成功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将秋的景色生动形象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表现出了本诗的韵律美、意象美以及修辞美,从而充分体现出了《秋颂》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J].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9(07):380-384.

[2]刘炳善等.英国文字简史[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5(11):35-36.

[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J].周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6(12):129-130.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第2篇

一、看题目。有时,题目会为我们提供诸多信息,譬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例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晚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再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这类题目就表明内容是关于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可以猜想诗歌孕育的思想感情应该是离愁别绪方面的。再如看到《秋词》、《天净沙,秋思》之类的题目,就可以断定诗歌内容是写诗人由眼前秋色引发出自己内心的许多感慨等。

二、看作者。“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诗人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创作风格。例如,杜甫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时期,关心民生疾苦是他诗作的主要内容:而李白主要生活于唐朝鼎盛时期,他的诗歌多富于浪漫气息。想象夸张是他诗歌的主旋律。再如李清照,她前期生活富足安逸,喜爱大自然,向往纯真的爱情生活,词作风格自然清新,后期漂泊流离,孤苦伶仃,词风婉约低沉。

三、看注释。看注释,可以了解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有时细小的一个细节。却是诗词主旨的集中体现。例如:唐朝朱庆馀的《近试献张水部》:“洞房昨夜罢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初看是写一个新娘子新婚第二天清早拜见公婆的紧张与不安,但结合诗题仔细分析却不是这么简单。诗的题目暗示诗歌的思想内容。委婉含蓄。这首诗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通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个考生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把他比作新嫁娘等待见公婆的惶恐和希望自己的丈夫帮自己过关的心情表现的贴切生动。如果不分析题目鉴赏诗歌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四、关注细节。关注细节在诗歌鉴赏中也很重要。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常言道“一叶知秋”,关注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许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例如张籍《秋思》写到:“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心理细节(复恐)和行动细节(临发又开封)。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把诗人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具有典型意义;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_的精神。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里评价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清代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推崇“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可见在这首诗中就是细节描写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并且很恰切的传达出了诗人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腻情感。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第3篇

师:当第一片树叶落下的时候,秋天悄然而至。在摄影爱好者眼里,秋天是一张张美丽的照片;在画家笔下,秋天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在诗人眼里,秋天是优美的文字串成的美好图画。这节课,我们将跟随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王宜振爷爷,走进他笔下的――秋天。

(生开火车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

二、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诗里的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从哪里看出来的?(句式说话:“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

生:秋天是一个芳香的季节,我从“野香了田间羊肠小路”“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看出来的。

生:秋天是一个五彩的季节,果园里有红通通的苹果、紫莹莹的葡萄,田野里有金黄的向日葵……这么多颜色,所以秋天是五彩的。

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的果园硕果累累,秋天的田野庄稼都成熟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师:王宜振爷爷把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用文字串成秋天的长卷。

三、 走进文本,领略秋天

师: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远远地凝望了秋天,对秋天有了一点点粗浅的印象。下面,我们再次走进诗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诗句,边读边想,把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

(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随机点拨指导)

四、 集体交流,品味秋天

师:谁来说说看,你最喜欢的是哪一节诗句?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顺序,顺势而导。

1. 学习第1小节,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生:我喜欢第一小节诗句,喜欢秋天红红的太阳。

师:秋天到了,秋高气爽,太阳显得更红更远也更美了!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生有感情读第一节)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那一轮红红的秋阳。

生:我也喜欢第1小节,这一小节一共四行,两句重复,中间用分号隔开,读起来很有节奏感。

师:请你读一读,读出诗歌的节奏感。(生朗读)

师:诗歌不仅有节奏感,请大家观察一下读音,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娇”和“好”押韵。

师:诗歌不仅有节奏感,还押韵,这就是诗歌的“音韵美”。请你读一读。(生朗读)

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太阳像一个荷包蛋,平静地挂在天上;我仿佛闻到了桂花的香味。

生:我仿佛走进了果园,看到一个个红苹果,像一个个小太阳一样挂在枝上;我仿佛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生:我仿佛看到了桂花开了,一朵朵桂花就像一颗颗黄色的小米粒;我仿佛闻到了浓浓的桂花香。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节诗句。

生:(读)走在秋天/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走在秋天/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

2. 学习第2小节,感受诗歌的形象美

生:我喜欢顽皮的秋风,它会在田野里打滚,在小路上奔跑,还会抓桂花的香气,我觉得很好玩。

师:哪些词让你感受到它的顽皮?

生:打滚、奔跑、抓、轻轻涂掉。

师:我们看这几个词,都是描写人动作的词语,这里却用来写秋风,把秋风当成了活泼可爱的娃娃。看,这是王宜振爷爷的另一首儿童诗《秋风娃娃》(出示),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请男女各一位代表合作朗读《秋风娃娃》)

师:多有趣啊,秋风在我们眼里就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你看,这写得多形象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2小节,感受它的顽皮可爱。(生读)

3. 学习第3小节,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生:我觉得田间小路上还开着野菊,特别美。

师:那你美美地读一读。(生朗读第3小节)

师:走在这样的小路上,闻着野菊的清香,你是什么心情?

生:愉快,舒畅。

师:秋天到了,稻穗都成熟了,向日葵也成熟了,成熟的稻穗和向日葵沉甸甸的。在田间的羊肠小路边,野像星星一样散落在草丛里。肥壮的牛羊在悠闲地吃草。(出示相应图片)美美的文字、美美的音乐,为我们营造出了美美的意境。(生读第3小节)

4. 学习第4小节,体味诗歌的色彩美

师:水果们真的冷吗?

生:不,他们想早早成熟,穿上更漂亮的衣服。

师:果园里可不止这两种水果,走,我们一起到果园看看,认识它们吗?跟它们打个招呼。

生:你好,橘子,你橘黄的外套可真美!

生:你好,梨子,你金黄的披风真是威风啊!

生:哎呀,柿子,你红红的战袍别提多帅气啦!

师:走进丰收的果园,你们听见欢笑了吗?所有的果子都成熟了,红的、紫的、绿的、黄的;胖的、圆的、扁的,大的、小的,甜的、酸的……它们在枝头笑着,摇着,调皮地在农人的指间滑来滑去,嘻嘻哈哈地滚进果筐里……

师:嘻嘻哈哈的真的只是这些果子吗?

生:嘻嘻哈哈的还有开心的果农们。

师:看到硕果累累的枝头,能不令人喜悦吗?(生朗读第4小节)

5. 学习第5小节,领悟诗歌蕴含的童趣

师:考考你们,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哪个是玉米?哪个是高粱?红缨在哪里?(生上黑板指认)

师:老师现在就来到了秋天的山坡上,看到成片成片的玉米。(教师指着学生)这是一株玉米,这也是一株玉米,那还是一株玉米。这边是成片成片的玉米,那边是成片成片的高粱。这株玉米,你乐什么呀?

生:我终于要成熟了,很开心。

生:秋天很凉快,终于不像夏天那样热了,不被蚊虫叮咬了,很高兴。

生: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植我们,终于可以有饱满的玉米可以回报给农民伯伯了。

师:瞧,你们一个个乐的,难怪人家说“乐而忘忧”呢!你们把夏天的烦恼忘掉了吧。那株高粱,你在笑什么?

生:我可以酿出美酒给农民伯伯们喝啦!

生:终于可以酿出甘甜的美酒给农民伯伯庆祝丰收了。

师:我们一起快乐着玉米的快乐,幸福着高粱的幸福。这些高粱、玉米酒像我们这些孩童一样有趣!(生读第5小节)

6. 学习第6小节,领会文字背后的诗情

师:秋天的田野,高低错落,色彩分明,让人赏心悦目,显得井井有条。真的是秋风的功劳吗?

生:是农民伯伯辛勤耕耘的结果。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从“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这句里看出来的,这里的“汗珠”其实就是农民伯伯在田间劳作洒下的汗水。

师:你真了不起,从文字中领悟到了文字背后的深意。你来读读这节诗句。(生读第6小节)

师:正因为农民伯伯的辛劳,田野才耕耘得井井有条,庄稼才长得蓬蓬勃勃。诗、歌本是一家,有一首歌唱的就是我们的田野。(生齐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师:诗让我们感受到了田野的蓬蓬勃勃,歌让我们感受到农民丰收的喜悦,我们的心也跟着澎湃起来。

五、回溯全文,走出秋天

师:王宜振爷爷的《秋天》不仅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还描绘出秋天一派丰收的景象。这样美好的文字值得我们永远珍藏,我们配着音乐完整地把整首诗读一读。(生配乐诵读全文)

师:今天,我们读了《秋天》的诗句,感受到了诗歌的音韵美,想象了《秋天》的画面,这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就构成了美妙的意境;我们还从文字中感悟了诗情,体会了诗歌中蕴含的童趣。相信这美好的一切会永远珍藏在同学们的心底。

【评析】2007年,我在“南京市现代诗主题教学研讨会”上进行过《秋天》的主题教学,今天再听熊梅老师执教的《秋天》,颇感欣喜。这节课很好地呈现了执教者对诗歌教学的理想追求:

1. 基于“儿童立场”。儿童诗,是现代诗的一个分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是写给儿童看和读给儿童听的,歌咏儿童的立场,书写儿童的心灵,表现儿童的生活,具有童真、童趣和童味。在教学中,熊梅老师以“情”为经,基于“儿童立场”,通过生动的语言、动听的音乐、美丽的画面,把学生带入秋天的童话世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以学定教的基础上,通过生动活泼的角色转换促进移情体验,从而努力让课堂呈现出生机和活力。

2. 坚持“言意兼得”。关于诗歌的教育意义,丘科夫斯基说:“教育者应该利用年幼的孩子们在生活中的这一‘诗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诗歌作用于儿童的思考和感情,成为强有力的一种教育的手段。诗歌能帮助儿童感知周围世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形成。”整节课,熊梅老师通过“读”“想”“悟”,让学生诵读出诗歌的音韵之美,想象出诗歌的意境之美,体悟出诗歌的意趣之美。在此过程中,不仅领略了秋天美丽的景色和丰收景象,还悄然无痕地进行了观察、思维、表达等方面的言语训练。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第4篇

学习重点: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学习难点:揣摩、品味重点语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反复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

1.说一说自己眼中的“秋”――你是独特的!

(提示:可以采用“在我的眼中,秋是_______________ ”的形式;也可以运用词语或者短句,最好能用修辞表述。)

2.搜集作者的相关材料,准备交流――你是充实的!

3.根据拼音写出词语或者按字注音――你的字是最美的!

qī_____息 乌jiù_____ 梦mèi_______ 清liè_________

丁丁__________ 青鳊________鱼 枯涸______寥_______阔

4.释义(至少选用三个词编写一段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你是善于思考的!

丁丁 肥硕 栖息 寥阔 枯涸 清冽 梦寐

二、初读感知

读“秋”――你的感情很丰富!

指导:①听读诗歌。②朗读:要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要有感情等。

(提示:朗读的时候,其他学生想象优美的画面,在头脑中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并创造新的形象。)

三、自主探究

品“秋”――你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独到的见解!

指导:“品”就是从诗中找出自己喜爱的诗句,读一读,赏一赏。

自主探究:①品评、欣赏自己喜爱的诗句,然后美读。②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③给自己最喜爱的一节诗命名。④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合作、交流、展示

赞“秋”――你的展示是最棒的!

指导: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赞美“秋”呢?例如:画画,展示秋的图片,用文字描述(散文或者优美的片断),背诵自己喜爱的有关赞美秋的古诗词,甚至还可以用歌声来唱秋。

①学生准备(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也可以独自完成)。②交流展示,欣赏评价。

五、课堂检测

(略)

六、自我评价

本节课我学会了

本节课我懂得了

还有哪些疑问?

七、写作演艺厅

从“春的畅想”、“夏雨”、“秋风” 、“冬雪”(也可以是一季中的任何一景)中选取你感兴趣的题目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1.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2.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运用的修辞、写作方法、好词好句等。

八、预习

1.熟读15课诗歌。2.搜集相关资料,完成15课的学案。

九、课堂检测

一、我努力、我积累、我快乐(必答题)――你能得三颗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寥阔( )

枯涸( ) 清洌( ) 梦寐( )

2.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3.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语

(1)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肥硕:___________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梦寐:___________

二、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1.下列关于课文的理解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改正――你很善于辨别!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相对比,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笔下秋天的沉积、荒凉的特点。

2.读艾青的诗《盼望》,回答问题(选答题)――你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间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看得见的图景融入了对盼望的哲理思索,构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B.两位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出他们不同的追求,暗示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第5篇

毋庸讳言,当下的很多课堂或已有了较浓的“学”的意识,但远没有抓住“学”的本质,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被极大挤压。刘坚教授在阐述核心素养的内涵时表述:语言素养为核心素养的基础认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与问题解决力等则为核心素养的高阶认知。核心素养时代的阅读教学,更应着力于借助言语运用,让学生自主思考、同伴交锋、多维对话,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让思维力得以唤醒、激活与生长,这也为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推开了一扇窗。笔者以诗歌《秋天》的教学为例,探寻诗歌教学的理性,展开思维生长的过程。

一、学习概括,生长求异思维

“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2011版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事实上,当下的课堂不少老师已经关注到文本内容的概括,但在让学生学习概括内容方面却不容乐观,要么在教学中被淡化,要么被教得机械。甚至不少人误认为,小说、记叙文尚可学习概括内容,而诗歌、散文语言的跳跃,让我们很难把握概括内容的规律,于是便以“形散”而搪塞文本内容的概括学习。其实,所有文本都有聚焦,即所谓的“文心”,围绕文心所展开的内容,必以一定方式的呈现,诗歌亦有其内容的独特组合。以下是诗歌《秋天》教学中学习概括内容的教学片段: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走向秋天,我们看――(出示)

师:横线上可以是诗中的语句,也可用自己的语言。先自己练说,然后同座相互说。

(生自由读,同桌交流)

师:读出了怎样的秋天,来交流交流。

生:这是一个开心的秋天,“秋风在田野里打滚。秋天在小路上奔跑。”

师:真好,从诗句中读出了秋天的开心。孩子,奖励你把“开心的”三个字写到黑板上。

生:这是一个快乐的秋天,“玉米举着……”(生板演“快乐的”)

生:这是一个调皮的秋天,“秋风在田野里打滚,秋天在小路上奔跑。”(生板演)

……

(学生先后写上“丰收的”“迷人的”“明亮的”“多彩的”“物产丰富的”等词语)

师:这就叫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他的收获是――(生齐:不一样的)我们看看,咱们都读出怎样的秋天了?(对照板书,生齐读)

概括内容不同于学生从语言表象来认识事物,他需要学生有抽象概括能力,对语言的组织有很高的要求。概括时需要从自我感受中提炼,避免表述嗦不清。阅读《秋天》一诗,每个人都会有不同收获或者多个收获。让学生驰骋于全诗,随机捕捉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达。教学中,不仅在初读诗歌时试着用专用句式练说感受,将读出的诗歌感情与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感觉不到在进行概括练习;在教学接近尾声时,又一次让学生“再回首2-6小节,我们会珍藏些什么”,让学生对全诗进行归纳,整理脑中的记忆,有效提升学生阅读感受的个性思维力。

二、品赏语式,生长敏感思维

语文教学中,比较品赏言语的方式,往往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思维,厘清言语的内在感情,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诗人的情感常常在用词与断句的“在意”表达中浓浓溢出。《秋天》一诗的教学中,让学生品读第二小节,学生们很快地把“打滚”“奔跑”“抓”“抹”这些词语标出,从动作的拟人角度加以品味,体会用词之精准,从而让敏感思维生长。尤其是对一句不平常的断行诗句进行了慢嚼细品:

师:发现第二小节跟其他小节不一样之处了吗?

生:其他的每节都是四行,这一小节却是五行。

师:倒也是啊,这儿明明是一句话,作者偏偏分成了两行。(出示)

师:我们比较着读读,一行与两行,一定是不样的感觉。(生练读,比较)

生:我觉得“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应该读得慢一点,换吸一口气,读得特别舒服。

生:这样分行,突出了“脚印儿”,这样子停顿一下,就更有诗的感觉了。

生:这样子分行,秋风更调皮了。

生:我读出了夏天到秋天渐渐过渡的过程,是悄悄进行的。秋风正在很心细地,一点点抹掉夏天的烦恼。

诗,当以最简洁的文字、最动感的形式去表现诗人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平日里,学生对诗歌字词的品读、情境的再现或有较多接触,有了一些语言的敏感。但对于诗句意分行表达,显然是少见的,缺乏语言的敏感。于是,教学中,让学生自我发现表达的特异之处,再自我品赏,感受分行的微妙感觉:“朗读时可以换吸一口气”“强调了夏天渐渐过渡到秋天的过程”“秋风更调皮了”“更有诗的感觉了”……对比赏读中,学生们斟酌细微,对诗中的描述、表达节奏的处理、表达意蕴的强调等均进行了点滴捕捉,有效生长了敏感思维力。

三、聚焦画面,生长逻辑思维

审美的本质是思维的运行。阅读中,内心的情感生活总是主动地期待着,捕捉着。诗歌聚焦画面,形象性思维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作品情感的感染力量。《秋天》一诗教学伊始,便关注到不同人走在秋天的不同感觉,从而读出不同的味道。

师:走在秋天呀,不同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走得悠闲自在,也有的人走得欢快跳跃,有怎样的走法,就应该有怎样的朗读。谁来读?

(生自读――交流读)

师:听出她在怎样走吗?

生:我觉得她走得很舒服的。

生:她在悠闲地走。

师:你是不是这么走的?(生点头)

师:这就叫会读又会听,三(4)班的孩子真是不容易。有没有不是这么悠闲地走的?(又一生读)

师:咦,她在怎样子走?

生:她在欢快地走。

师:嗯,像小白兔一样地走。

生:她似乎在蹦蹦跳跳地走。

师:是的,我们似乎看到那小辫子一晃一晃的。再读一遍,大家注意她的小辫子。(生读,其余生看)

师:同学们,大家看,同样一段诗,怎么读全根据你的心境。

有怎样的走法,其内心一定有着怎样的想法,遵循的是读者内在的心理逻辑。在看似随心所欲的朗读中,呈现出的是走在秋天里的不同状态,或逗留,或漫步,或快走,或蹦跳,每一种状态必与心境相吻合,必然是合情合理合境的。

语文学习,需要逻辑的训练,更多时候还反映在符合规律的文学意象的品味中。意象,诗歌的主角。诗歌《秋天》中的意象构造亦有其用心之处。诗中主角――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等农作物的一一出场,让秋天有了收获感;田间羊肠小路上的肥壮牛羊、秋风乍起夜里渐弱的蝉声,秋天特色的动物生活场景的次第铺呈,让秋天有了生机感;玉米、高粱的颜色、姿态对比,让秋天有了温情感……

四、融合视角,生长创造思维

阅读的真正发生,必然是将自己与文本、诗人的精神融合,真正走进文本,这本身也是一种阅读的沟通创造力。学习《秋天》一诗时,跟随作者走在秋天的路上,感受到顽皮的秋天、丰收的秋天、绚烂的秋天、热闹的秋天、劳作的秋天……表面上,是在读懂诗歌内容,其实质是与诗歌文本的视角融合。

品读诗歌的各小节时,推开思维之窗,实现由言到意的打通:秋天的美好、秋天的热情、秋天的勤劳、秋天的奉献等,在读透诗歌的过程中,实现了诗歌的精神生长,其实质是与诗心的融合。

小学阶段,一般性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让学生初步运用再现性形象思维来模仿诗句进行练习,其实质是实现了与作者的表达视角和思维的再度融合。

师:田野上,成熟的何止这些,还有――(出示画面)

生齐:稻子、棉花、豆荚、南瓜、红薯……

师:选一种农作物,学着第五小节的句式,同桌练着说说。(出示,生练说,互改)

( ) , ;

生:棉花穿上了雪白的棉袄。

师:谁再给他加一行。

生:棉花咧开嘴笑了,穿上雪白的衣裳。

生:花生抱在一起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

生:棉花穿着雪白的棉袄,在秋风中翩翩起舞。

生:水稻甩着辫子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

师:“甩着辫子”用得真好。

生:水稻举着金链笑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

师:“举金链”真形象。

生:紫薯披着紫袍,乐呵呵地笑了。

生:豆荚咧着嘴笑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

……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相互说,相互改,一直练说得可以把第五小节全换掉,就是我们的真本领了。

感知诗歌内容、走进诗心、实践表达,实现了读者、诗人、文本三方视域的有机融合。由诗中实物,到脑中实物,这是一个阅读后的再现与联想过程;继而模仿诗中语句,表达脑中的联想,实现了由意到言的再创造过程,亦是生长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五、斟酌字句,生长批判思维

一提及批判,往往与否定、质疑、发现差异……联系一起。其实,批判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挑战,挑战读者自我存在的一种方式。需要提及的是,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的“否定”与“说不”,更多的是饱含着慢慢的理智,对教材文本更为立体的审视。

《秋天》第三小节:“稻穗儿熟,蝉声儿消,成熟的向日葵在低头弯腰;野香了田间羊肠小路,牛儿羊儿都长了肥膘。”这一小节,节奏感鲜明,教学中让学生们拍着节奏斟词酌句,读好诗,改好诗。学生们兴致盎然,很快发现“在”“田间”“都”几处可删去,不仅仅为了节奏的顺畅,更从内容本身出发,有理有据。言语操练中学生们收获甚多:“在”这个字,是多余的,删去后,诗句不仅意思明晰且更简练;同是删去两个字,删“田间”不删“羊肠”,只因“羊肠”比“田间”更形象,不仅说明小路的崎岖,更有诗的味道;“都”字的去掉非但不影响诗句表达,且更干净,更有诗的感觉……向真、向善、向美,是批判思维的底线。

由此,学生们恍悟:名家的作品不仅可以学习,还可以修改。在学生们思维酣畅之际,教者话锋一转“有没有同学不需要删去字词,也能读出原诗句的节奏的?”教室内顿时寂静,继而又打起了节奏,研读起来。不多时,竟有好几位学生读出了原有诗句的节奏,甚为兴奋。读出了自己的节奏,也读出了作者的节奏,这般教学旨在让学生明悟诗歌节奏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悟的是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节奏:读者有读者的言语节奏,诗人有诗人的言语节奏。回顾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遇上朗读节奏的障碍,继而产生修改诗句的意愿并付诸操练,就在大家满以为学习有成就之时,再反其道而斟酌起作者自身的语言节奏,整个教学峰回路转,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言语的推敲修改,更是对诗歌节奏的不同把握。整体性、立体感地把握诗句表达,这是批判思维生长的美好境地。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第6篇

关键词:悲秋 唐诗 气象现象 心情影响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以景寄情,而景物的意象也多因诗人的情绪而变幻无穷,在简单的意象之中夹杂多种情感[1]。季节之交替,花草之凋零,千变万化的气象特征在诗人笔下也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情。政治失意,凭栏而悲秋;客居异地,望月而思乡;纵情山水,怀古而言志。不同季节的天气现象,也因诗人的情怀而展现出别样的姿态。气象与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气候的冷暖寒暑不仅仅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且影响着人们文化观念的形成[2,3]。古诗中古人无意识的气象描述也是研究古代气候的重要资料[4,5]。本文主要通过对唐诗三百首中不同类别的诗歌的分析,来阐释唐诗中秋季各种气象现象对诗人主观情绪关系变化的影响,从而从气象角度寻求古人为何悲秋的解释。

一.唐诗悲秋的主要类型

本文主要查阅了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其中有67首诗歌写到了秋天的气象现象,有49首涉及到了不同的悲秋情怀,从写作主题来分:写女子悲秋,表达宫怨与思念的有8首,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长相思》等;写客子悲秋,表达无限乡愁的有14首,例如韦应物的《夕次盱眙县》、李颀的《琴歌》等;写边塞将士悲秋,表达战争辛苦、征夫思人的诗歌有6首,例如王昌龄的《塞下曲》、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写离人悲秋,表达送别友人的离愁别绪的有3首,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温庭筠的《送人东游》等。悲秋的情怀有很多种,仔细揣摩每一首有关悲秋情怀的诗歌,发现气象现象对诗人情感的变化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每一首悲秋诗歌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气象描写,并且,“悲秋”之“悲”很大程度上是由秋天的清冷天气所引发的,天气的清寒,气候的多变,物候的萧条,让诗人的情绪染上了更加浓郁的悲凉与孤寂。

二.悲秋诗中的气象现象分析

为探寻悲秋情怀的唐诗中记录的天气现象与诗人情绪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对其气象现象进行详细分析,以此为基础研究这种气候环境作用于诗人的感受。下面将通过对边塞诗、羁旅送别诗和女子思怨诗三大类别的诗歌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边塞诗中的气象记录

《唐诗三百首》中,写到悲秋情怀的边塞诗有6首。这6首诗歌分别涉及到了宁夏、甘肃、新疆、东北等塞外地区的秋日气象[6]。塞外苦寒,集中体现在大风天气和雨雪天气上。边塞地区的秋日的疾风如刀是著名的,风就像刀口一样割拭着征人的面庞,让人感受到将士们守边的艰辛,如《塞下曲》中的“水寒风似刀”,《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轮台九月风夜吼”、“风头如刀面如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燕歌行》中的“边风飘摇那可度”。如吼似刀的风中常常会带来漫天的黄沙或碎石,更给将士们的行军带来了更多的阻碍,如“平沙莽莽黄入天”,“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金山西见烟尘飞”,“行人刁斗风沙暗”。除了疾风,边塞地区的雨雪伴着侵入骨髓的寒冷,给边塞的将士们一个更加凄苦的秋日。“马毛带雪汗气蒸”雪花里飘扬着无尽的寒意;“胡天八月即飞雪”,“纷纷暮雪下辕门”,“去时雪满天山路”,“雨雪纷纷连大漠”,纷纷大雪更显天气寒意;“胡骑凭陵杂风雨”表现出了风雨交加的天气,更加重了天寒。

除了直接的天气描述,边塞诗中还有对植物凋落的描写,以物候现象来表现寒苦气候。由于边塞地处大陆腹地,气候较为干旱,少树多草,因而边塞诗中秋日的物候现象多表现为“衰草”,如《塞下曲》的“处处黄芦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匈奴草黄马正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北风卷地白草折”,《燕歌行》的“大漠穷秋塞草腓”都勾勒出漫漫衰草带来的悲凉肃杀之感。

2.羁旅诗中的气象记录

在《唐诗三百首》中,明确描写秋天的羁旅诗有14首,这些诗歌表达了客子羁旅他乡的思乡愁。秋日比较特殊的气象现象就是“霜寒露重”,如这些羁旅诗中写的“霜凄万树风入衣”(《琴歌》李颀),“露草泣寒虫”(《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空园白露滴”(《灞上秋居》马戴),“月落乌啼霜满天”(《枫桥夜泊》韦应物)。秋霜与秋露那入骨的凉意就是悲伤与思念的催化剂,客子如是,游人亦如是。

此外,秋季也有很多物候现象,在羁旅他乡的诗人笔下成为表达愁思的事物。大雁是古人常用的寄托乡愁的候鸟,在秋季进行季节性迁徙,雁飞是秋天的标志,大雁向南飞的状态恰似客子羁旅他乡的漂泊,掉队的孤雁那份凄凉正是漂泊的诗人心中最深的共鸣。如“阳月南飞雁”(《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木落雁南渡”(《早寒有怀》孟浩然),“晚见雁行频”(《灞上秋居》马戴),“孤飞自可疑”(《孤雁》崔涂),“江上月明胡雁过”(《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刘长卿)。孤雁南飞,让客子深感旅途况味,感到秋来寂寞,情景萧瑟。

植物凋零也给羁旅他乡的游子带来更深的乡愁,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落叶”,如“木落雁南渡”(《早寒有怀》孟浩然),“红叶晚萧萧”(《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落叶他乡树”(《灞上秋居》马戴),“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杜甫),“淮南木落楚山多”(《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刘长卿),落叶萧萧就像是客子的浮萍般聚散离合的人生。此外,还有“芦洲白”(《夕次盱眙县》韦应物),“陇头梅”(《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井梧寒”(《宿府》杜甫)也是勾起诗人思乡的重要意象,这些季节更替的植物变化,尤其让人触景生情。

3.女子思怨诗中的气象记录

秋天不仅是思乡怀人的季节,亦是深闺宫院内徘徊缱绻的无限愁思。在《唐诗三百首》的悲秋诗中,有7首唐诗主要表达了女子思愁。

在这些关于秋天的宫怨闺怨诗里,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8首当中有7首都写到了秋夜之景,秋季多晴朗天气,秋夜是赏月的好时候,空对逐渐变圆的明月,有无限的缠绵与思念徘徊在心头,如“行宫见月伤心色”白居易的《长恨歌》;白居易的《琵琶行》“别时茫茫江浸月”;“卷帷望月空长叹”(《长相思・其一》李白);“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李白)。

与羁旅诗相似,落叶这一秋日的物候现象,也会勾起女子的感伤。李白《长干行》里有“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的描写;白居易的“秋雨梧桐叶落时”渲染了一种冷寂湿寒的氛围;“九月寒砧催木叶”(《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沈全期)中,落叶的败落是时光流转的象征,在一年一年秋日的落叶里,一位思妇看到了时光的渐行渐远,因而引起了她更加迫切更加浓烈的对丈夫的思念。

三.结语

凄清萧瑟的秋日气象在唐朝诗人笔下勾勒出绵绵长长的情丝,从上述诗歌分析中发现唐诗中悲秋情怀的诗,可以分为边塞诗、羁旅诗和女子思怨诗,各个类型的唐诗均有对秋天各种气象现象和物候现象的描述。诗人身处秋天天际空旷、万物衰败、天气渐寒之时,满目秋景触动诗人伤感情怀,由此诗人借助对秋风、衰草、落叶、流萤、雨雪的描述,抒发了悲秋情怀。如是种种,在不同诗人的眼中呈现出不一样的情韵,大漠边塞,那里疾风吹着边塞将士的悲秋情丝;路途漫漫,那里大雁带走游士的浮萍失意;深院宫墙,那里空寂秋夜闪烁着女子的自哀自怜。气象现象影响着人的思绪与情感,古人的伤春悲秋里包含着着他们的多愁善感,也包含着变化万千的气象现象记录,由此还需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注 释

[1]唐永泽.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2).

[2]李忠明,朱秋娟.气候灾异与吴嘉纪诗歌风格的形成[J].阅江学刊,2009(3).

[3]王东.气象书写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中的意义[J].名作欣赏,2012(11).

[4]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5]竺可桢.中国过去在气象学上的成就[J].气象学报,1951,22(1).

[6]雒海宁."盛唐气象"与盛唐边塞诗[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2).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第7篇

一、活动目的:

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走近中秋,感受中秋佳节的思乡之情和祝福团圆的美好情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二、活动主题:月儿圆圆话中秋

三、活动时间:x月x日--x月x日

四、活动内容

1、“中秋月圆知多少”十分钟队会

让学生收集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习俗、美食等知识、图片等,通过十分钟队会,在交流、讨论、展示中走近中秋文化。

2、赏月品月话月饼

中秋月圆夜,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赏月品月饼,三代人从品种、味道、价格、包装等方面话一话、比一比各自童年的月饼。

3、小小歌谣传情意(一年级)

利用音乐课学唱歌谣《爷爷为我打月饼》,激发学生怀念红军爷爷的情感,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知道老人曾为我们祖国,为我们大家,为自己的家里做了很多事,吃了很多的苦。

4、佳节感恩送祝福(二年级)

用自己喜欢的制作形式和材料,自制一张精美的爱心卡,写上一句祝福的话语,送给自己最亲近的人,传达感恩祝福之情。

5、追根溯源话中秋故事会(三年级)

收集中秋由来的传说,组织开展最根溯源话中秋故事会。

6、情满中秋诗词吟诵比赛(四年级)

通过诗词吟诵,让学生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懂得感恩的思想,营造诗意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

要求:内容不拘,自己作品、唐诗宋词、中外诗歌、儿歌童谣等皆可,形式力求新颖,每班不少于10人参加,时间不少于2分钟。

7、同享中秋明月,共建绿色家园(五年级)

月饼盒的过度包装浪费了宝贵的木材、纸张和金属材料,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善用资源,倡议队员们巧用月饼盒,开展变废为宝小制作,并可用来布置教室。

关于中秋节的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为契机,以“我们的节日·中秋”为主题,让学生知道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为什么叫中秋节;中秋节民间的传说、民间庆祝方式;了解民族的风俗。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在校园内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使“我们的节日”深入人心,推进学校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二、活动时间

201X年9月上旬

三、活动内容

(一)加强宣传

1、周一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以“我们的节日·南京中秋”为主题进行演讲,宣传;

2、利用主题班队会、校园网开设专栏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讲述与中秋有关的民间故事。

(二)分阶段活动:

第一阶段:佳节思月——主题阅读

1.活动内容:

(1)搜集与中秋节相关的知识,并在班内交流,让同学们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与含义,并从中解读传统节日在生活中的韵味。

(2)搜集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诗歌、书籍,各班开展有关的晨读

(3)组织同学们开展中秋节有关的诗歌背诵活动。

(4)开展诗词赏析讲座

2、参加对象:1——6年级的学生

3、活动负责人:各班班主任

第二阶段:佳节赏月——实践活动

活动一:每逢佳节倍思亲----家庭欢度中秋节

活动二:共看明月皆如此---以“美好传统节日,多彩民俗风情”为主题写文章,可以是观察日记,节日游记,阅读体验,精彩创意等。

活动三:利用福建文明风、福清新闻网等网站,组织学生开展网上过中秋活动,开展学生与远在异地打工的父母进行网上对话活动,引导学生向家长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共度中秋佳节。

活动三:开展文明礼仪我示范宣传活动,学习文明常识,践行文明礼仪规范。

活动四:创意抒情。在校内设一面“寄情”墙,学生可以把对同学、亲人、老师、长辈想说想表达的情义写纸上并贴在墙上。

活动五:“快乐体验”活动。少先队员向社区的孤寡老人和贫困者送月饼,送温暖。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第8篇

什么是意象?一言以蔽之,意象就是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首先,它跟客观物象构成了一对反义词,也就是说,凡是被诗人所思、所触、所观、所感的才是意象,否则就是客观物象。比如说一朵花,开得很美,但它没有被诗人所感知,它就只能是客观物象,而不能成为诗人笔下的意象。其次,意象必须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载体。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其实就是意象在诗歌中作用的一种体现。意象是主观的、唯心的,它也只能是诗人思想情感的产物。再次,体现为意象的事物,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人物(既可以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也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其他人物),也可以是其他物象(比如日月星辰、花鸟鱼虫、风云雷电等)。

我们阅读古代诗歌时,首先要做到读懂诗歌中的意象,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是我们解读诗歌的突破口。

解题金钥匙

对古代诗歌意象的鉴赏,初中阶段考查的重点主要有识辨意象,把握意象特征,感知象征意义和体会诗人情感等。

一、识辨意象

题型:1.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2.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

解读:这是对诗歌意象把握的基本题型,其考查点主要在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意象的含义,答题时应细心读诗,不放过一字一词,因为古代诗歌中基本都是单音节词,基本上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的意思。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短短的5句诗,就写出了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充分体现出秋思的意境。

答题要点:先用文句对译的形式把握意象内涵,再梳理、归纳意象内容,找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字词等。

二、把握意象特征

题型:1.这首诗中的意象体现了哪个季节的特征?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2.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诗歌题目的特点?3.本诗中的人(景)物形象跟另一首诗相比有何异同?4.诗中描绘出怎样的一个诗人的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5.从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形成一个整体,相互关联、彰显主题,其景物描写往往体现在诗人的身世感怀上,或与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其人物形象常常自抒其志,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例如,杜甫的《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从“白头”和“簪”中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诗人悲凉的心境。

答题要点:如果诗歌中意象较多,就要对意象中的人、事、物、景进行归类,找出其中具有相同性的地方,总结诗歌意象的总体特征;对景物描写从远近、虚实、动静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归纳出意象特点;思考该意象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对诗歌意境的拓展作用等。

三、感知象征意义、体会诗人情感

题型:1.这首诗的某一意象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倾向?2.古诗中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请就这首诗中的某个意象具体谈谈它象征了什么?3.同样是写秋天,有的诗人悲秋,有的诗人赞秋,如果是悲秋,请找出其中悲秋的意象,并说说悲的具体情感内容是什么;如果是赞秋,请找出其中赞秋的意象,并说出赞美了秋的什么精神?

解读:本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在直观了解诗歌意象特征的基础上,进入到对意象内涵的领悟。我们首先要留心识记一些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梅、兰、竹、菊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柳、酒、月、雁等涉及离别相思之情,杜鹃、寒蝉、鹧鸪等代表离愁别绪与悲凉情感。然后根据诗歌意象所奠定的情感基调,体会诗人的具体情感等。此外,有些诗歌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因此,还要注意对诗歌中的理趣加以分析。

答题要点:整体感知,确定诗歌情感基调;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感知其象征意义;挖掘字词,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内涵;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模拟训练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词的上片写出了夏夜的哪些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词的下片是如何写“星”和“雨”的?体现出词人怎样的心情?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对“巴山夜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B.“巴山夜雨”是离情的代用词。

C.诗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寄托了诗人对友人(或妻子)的深沉情谊,构成了诗歌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

D.诗中两处“巴山夜雨”都是实指。

3.试从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比较下面两首诗中“风雨”的异同。

(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第9篇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歌;美学特征

在唐代,我国的山水诗歌创作进入鼎盛时期,而著名诗人王维则是田园山水诗的佼佼者。他的作品往往就是运用一个山水田园场景,由此展开对诗歌的创作,并且把自己所希望表现的情感寄托于山水景物之中。并生动详实地针对自然风景进行描写,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王维的山水诗歌在意境、风光等多个方面均表现出其特有的美学特征。

一、意境美

知名学者王国维谈到,所谓意境创作,就是文学中把自己的情感与景观交织在一起的一门艺术,而在唐代山水诗歌当中,王维的诗歌作品含有大量的意境描写,无论是风景中涵盖自己的感情,还是风景感情并驾齐驱,在王维的山水诗歌中都有大量的存在。同时,在这些山水诗歌所使用的修辞当中,王维都极少采用华丽的辞藻,而是采用朴实温和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山水特有的动人意境。例如,在王维的代表作品《山居秋暝》当中,读者可以清楚的发现,全诗整篇几乎没有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平和的描述,给读者提供了一幅秋夜山景图。在这首诗当中,王维描绘出了在初秋时节的雨后,天气凉爽,月色穿过松林映射,溪水流过石隙,一叶轻舟驶过湖面引起荷塘之上的莲花微微颤动,而正在此时,浣女成群结队含笑而归的意境,让读者在这短短几十个字当中,感受到山水间的别样情趣,令人心驰神往。同时,王维还是一名禅学造诣极高的诗人,在他的山水诗歌中常常带有丰富的禅趣,例如“独坐幽篁里,明月来相照”。这些山水诗歌之中,王维描绘出了一副夜晚特有的幽静的深林山水意境,让人不由得引发思考,王维在自己的山水诗歌当中引入大量“静、好”等禅学词汇,也表现了王维对于禅学的一种向往与寄托。

二、田园风光美

在王维的山水诗歌当中,涵盖而大量的乡村农舍、鸡鸣狗叫的描写,表现了出了王维对于这种“桃源生活”的向往。例如,王维的诗歌作品《渭川田家》当中,单纯描写了作者所遇见的田园农家生活场景。尤其是“斜阳照墟落...相见语依依”当中,作者王维向读者生动展示了一副别样的田园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对于这样生活的神往。并通过乡间不同人群的活动,将农村特有的“慢生活节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三、景观美

针对花草树木展开描写是所有山水诗歌中的一大重要元素,对花草树木进行的描写不但可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是作者对于美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向往与寄托。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歌之中,几乎都有针对花草树木的详实描绘,王维通过其独特的美感找到在山水当中的花草树木,并依靠诗歌的形式,赋予了这些草木独特的意义。

例如,在王维的山水诗歌《辋川别业》当中的草色、桃花,《田园乐》之中的桃花、绿柳等。王维在其诗歌当中通过这些景观之间的有机融合,形成了其特有感官,在阅读王维山水诗歌的过程当中,通过草和桃花、柳树与桃花这种景观之间的结合,通过对环境场景的描述,让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到,在霏霏细雨之中所产生的特有景观。

又例如在王维的作品《鹿柴》当中,作者通过对整座空山之中弥漫着的凋落桂花的特有香味这一景观进行描写,向读者表现出一副深秋时节所特有的山水景观场景。在《清溪》当中,作者又通过溪水、乱石、空山、芦苇以及作者垂钓的场景,让读者对作者的闲情逸致心驰神往。为什么这样一些场景会让王维如此迷恋。究其原因就在于山水之中的一草一木在王维的心中都有一番别样的趣味,表现了王维对于乡间宁静生活的无比向往,同时也与王维所精通的禅学里的“素静”思想不谋而合。

四、色彩意象美

在王维的山水诗歌当中,也具有浓淡描写,相得益彰的色彩描绘,在王维的作品当中既有“柳色青山映”这样的春季时节,鸟语花香的青山美景描绘,也有“开洼分白水、间柳发红桃”这样对春季生机盎然,红白描写相辅相成的田间农舍的描绘。在王维的诗歌之中,所描绘的画面颜色丰厚细腻,但却不过分的浓妆艳抹。

例如,在王维的山水诗歌《山中》前两句“荆溪白石出...空翠湿衣人”中,作者依靠这短短十个字,就向读者展示出了一副常见的秋季冷清萧条的景色,并使用“稀”字指出红色的枫叶仅仅是在深秋时节对于山间景色的一点描绘罢了。在文中最后一句,作者又使用翠让整个山间的色调转向浓郁,同时加之深秋场景,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深深的凉意。作者通过颜色直观地将温度的概念展现给了读者,可见王维的诗歌当中色彩的应用是极为合理与巧妙的。

同时,在王维的诗歌作品之中,对自然界所发出的种种意象均有通灵的描绘,在色彩丰富细腻的同时,还向读者传递着声音带来的独有意境,颜色的静态,声音的动态,一动一静,浑然天成。

例如,在对风声进行描述时,王维有“庭槐北风响”向读者描绘出了深秋时节,凛冽的北风将庭院中的槐树吹的吱吱作响,表现出深秋时节,秋风凛冽的肃杀场景。王维使用听觉和视觉之间的有机结合,并巧妙安插相关情境,声画组合巧妙,让读者能够切实欣赏这一幅幅动态的山水画。

五、结束语

通过实例分析,从多个方面探讨了王维诗歌所特有的美学特征。笔者认为,王维的山水诗歌在唐代山水诗歌鼎盛时期能够自成一派,其主要原因在于他的诗歌没有过重的辞藻修饰,生动详实,符合百姓当时的审美理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