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药物制剂实训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15 06:28:15

药物制剂实训总结

药物制剂实训总结第1篇

关键词:药剂学;实验实训;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76-02

《药剂学》(pharmacy,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生产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的学科。药剂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制剂学和调剂学两个方面,是药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由于该课程中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新剂型发展迅速,如何在规定的课程学时内使学生学习掌握现代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已成为药剂学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而实验实训教学是药剂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工作。因此,笔者就如何提高药剂学实验实训教学质量做以下几方面的探讨。

一、首先,制定《药剂学》课程实验实训授课计划

课程教学是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而开展的教学工作。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教育部和卫生部制定的“十二五”全国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在实验课程开设前,应先制定好药剂学实验实训课时授课计划,按照授课计划开展的教学工作。

二、制定出每学期、每次实验实训课的实验内容

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工艺性很强的学科。从课程学时分配比例来看,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比例接近1:1。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药剂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1.药剂学实验实训课的目的在于:①验证已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使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巩固和提高;②使学生掌握常见药物剂型的制备方法,质量控制,以及药物剂型研究的实验设计方法,为今后开展药学科研奠定扎实的专业知识;③培养学生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为达到实验实训课的教学目的,应制定出整门课程每学期每次实验实训课具体的实验内容。其内容应含盖《药剂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称量、溶解、滤过,粉碎、过筛、混合等;临床常见药物剂型的制备,如散剂、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液体制剂、浸出制剂、工艺用水、生产岗位工作着装、灭菌制剂、眼用制剂、软膏剂、膜剂、栓剂等,以及药物制剂稳定性、药代动力学和生物药剂学、药物制剂新技术、处方分析、药学服务等实验实训教学内容。

3.精选出15~20个药物剂型的制剂处方做为实验课中需要制备的药物制剂和实验内容,保证实验实训课的教学质量。制剂处方的确定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验条件而选出;实验实训课常以2学时为一次课,每次课一般可完成1~2个制剂处方的制备内容。如在2学时的真溶液型液体药剂实验中,可完成2个处方薄荷水和樟脑醑的制备,但要注意配制顺序。在2学时的栓剂实验中,只能完成1个处方甘油栓的制备。而在口服核黄素片生物利用度的实验测定中则需要6学时完成。

4.加强药代动力学和生物药剂学的实验实训教学。随着药学学科的发展,以及现代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机构药学工作模式已由单纯供应型逐渐向技术服务型转变,既以患者为中心,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经济为最终目的。同时,2011年3月1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下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规定”中提出,二级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临床药师,并建立起由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士组成的临床治疗团队,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为此,药代动力学和生物药剂学的实验教学就显得更为重要,应加强这一环节的实验实训教学,使培养出的学生适应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

三、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

根据制定的每学期、每次实验课具体需要制备的药物制剂处方或实验内容,列出所需的药品、试剂、器材及仪器设备,应认真细致的进行准备,避免疏漏。保证实验实训课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做好预实验

授课教师可与实验教师一起共同进行预实验。通过做预实验,记录下实验所需的药品、试剂、器材及仪器设备;药物制剂处方的制备方法,操作要点,质量要求,作用与用途,注意事项和操作顺序等。逐渐磨炼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操作技能,才能对学生实验实训课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解答和处理,才能较好的指导和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实训课的教学任务。

五、写好实验实训课时教案,精讲实验

1.实验实训课时教案是为了实现每次实验课的教学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每次实验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安排。教师在课前应认真写好实验实训课时教案。

2.实验实训课前,安排15~20分钟精讲本次实验实训课时目标,制备的药物制剂处方和实验内容,实验所需的药品、试剂、器材及仪器设备,操作方法,操作要点,质量要求,作用与用途,注意事项和操作顺序等内容,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

3.研究设计性实验,则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公共探讨讲述清楚实验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以使学生清楚在实验实训课中所要完成的内容。

六、做好带教

《药剂学》的实验实训课可由2位学生组成一个实验小组,2人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在实验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巡视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耐心指导,严格要求,发现学生错误的操作方法及时纠正;指导和要求学生严格操作规程,周密观察,详细记录,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有分析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七、批改学生实验报告,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实验成绩

学生的实验报告是实验过程的真实反映;教师应认真批阅,评出成绩,并作为学生的平时实验成绩予以记录。学生的实验总成绩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实验报告书写的评分,可占总成绩的50%;二是每次实验课中学生所制备制剂完成的质量情况,可占总成绩的10%;三是实验实训课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可占总成绩的10%;四是期末的实验考核成绩,可占总成绩的30%。

八、写好课后记

课后,教师可记录下实验实训课教学过程中遗漏的事项,新发现的问题,需要改进的方面,以便不断的提高。

九、整理药品器材,做好其请领与采购预算

每次实验课结束后,教师应对每次实验用药品、试剂、器材及仪器设备等进行查点,收放整理,管理有序。并系统的对整门课程中所有开出的每一次实验实训课所需要的药品、试剂、器材及仪器设备等,按照类别、序号、品名、规格、数量、型号等一一进行统计,编制成册,做为本门课程实验实训课所需药品、试剂、器材及仪器设备的请领和采购的一项依据。

十、积极开展药剂学实验实训教学研究和药学科学研究

教师在做好传授知识的职责时,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深入研究《药剂学》的基础理论与生产技术,同时,在院校的支持下,到各医药行业学习,了解药学的前沿知识,掌握新技术、新材料、新剂型、新设备的使用,拓宽知识结构,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药学科学研究,以活跃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真正意义的提升实验实训教学的质量,以提高院校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国杰.药剂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2]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药剂学实验指导[M].第一版.1998.

[3]张琦岩.药剂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龙晓英.流程药剂学[M].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

[5]杨世民.药事管理与法规[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6]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的通知[Z].卫医政发[2011]11号.中国网.2011-03.

.cn.

[7]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Z].中国政府门户网站.2006-02.

药物制剂实训总结第2篇

关键词:创新大赛;专业文化;制药设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145-03

随着职业教育由规模建设转入内涵建设阶段,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关键在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交融,学生在模拟企业的氛围中被企业文化不知不觉熏陶,对企业文化产生认同感,就业时能尽快融入企业文化中。

基于以上考虑,郑家刚通过对职业院校实训文化建设的思考,初步探索职业院校实训文化建设的基本体系,总结了职业院校实训文化建设的内容,明确了职业院校实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并指出实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分支,从内部结构上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庄三舵等人对实训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具有教学实训和职业素养培养的双重功能,这两大功能应该并重。但是绝大多数院校非常重视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训功能,而对其职业素养培养的功能开发程度不够。面对高职院校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企业高素质人才需求的现实以及高职毕业生对就业质量更高的要求,加快高职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成为必然的选择。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各省市纷纷响应,创新大赛就是其中一项。结合创新大赛的特点及药剂设备制造与维修专业特色,发现两者在知识需求上存在多项交集,实训车间以创新大赛为主线,可从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四个方面构建具有特色的制药设备维修车间实训文化。

车间定位与概况

车间定位 制药设备维修实训室是省市创新大赛研发基地,专门负责药剂设备制造与维修、药物制剂技术、中药制药技术三个专业的制药设备、制药工程制图、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并为其他药学类相关专业的见习、调研、实训及校企合作研究工作提供服务平台。制药设备维修实训室不同于药物制剂实训车间,主要侧重于药剂设备制造、工艺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高职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现在“机”、“电”、“药”三个领域群。该实训室培养的高职人才主要面向的就业岗位包括设计辅助岗、工艺与制造岗、设备维修岗、设备操作岗、设备运行与维护岗等。

车间概况 制药设备维修实训车间总面积126平方米,拥有可供调试、维修、拆卸的设备40余台,价值100万元左右。设备涉及固体制剂(包括颗粒剂、片剂、胶囊剂、中药丸剂等)、液体制剂(水针剂、口服液等)及包装设备(颗粒包装机、片剂包装机、铝塑包装机等),品种较为全面。另外,车间现有10套完整工具(包括钢丝钳、活扳手、内六角扳手、螺丝刀等)可供使用,这些均是车间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创新大赛现状

目前,全国创新大赛已经举办了26届,江苏省也已成功举办了5届。大赛对培养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及动手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自2009年开始参加国家、省级创新大赛,先后获得了省级创新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国家创新大赛二等奖等荣誉,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要更好地融入职业教育、融入专业建设,创造出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专业的创新作品,将创新工作室与制药设备维修车间合二为一就成为必然选择。

创新文化融入车间文化

创新大赛与设备维修在知识准备上涉及“机”、“电”、“药”三个领域,车间不仅承担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也是物理课程教学的示范教育基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已经将三个领域融为一体。下面主要从物质、制度、精神、行为四个层面介绍创新大赛与专业文化的融合。

物质文化 以创新工作常用的工具、零件和制药设备常见的机构为基础物质展开布置,总体布局如图1所示。(1)设备按照制剂工艺过程有序摆列在“制药设备系统教学实训平台”,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分列两侧,固体制剂则按照混合、制粒、压片、包装、印字的顺序排列,如图2所示。将现有获奖创新作品如“戴眼镜的饮水机”(省创新大赛一等奖作品)等陈列在“创新大赛作品展示区”,并附有作品介绍展板;10套工具整理好并附工具名称和数量卡片,按序号排列在工具间。(2)挑选一套常用工具在“常用工具”栏展示,并附有工具名称。把即将报废的设备零件和常用机构拆下(需要学生配合完成拆卸、清洗、整理工作),列于“常用零件”和“机械传动机构”栏,附名称。(3)常用工具、零件和机构的详细说明以展板的方式悬挂在西墙壁上,供学生参考学习。

制度文化 (1)成立创新工作小组,采用专人负责制,制定创新工作学生和教师行为手册和假期培训安全责任书,用以规范创新工作,力求成效。(2)实训室管理制度、指导教师职责、学生守则、安全守则以展板的方式悬挂在两根立柱上,用以规范实训室管理。(3)制定制药设备操作与维修岗位制度、标准操作规程,并形成手册供同学们学习。(4)以学校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为蓝本,制作实训室教学、科研、参观记录文本。(5)与企业要求一致,建立设备使用、维护、报废档案,供查验。(6)严把工具领用、外借关,避免工具丢失,建立工具更新档案。

精神文化 (1)在创新大赛作品展示区列出作品创作者(学生)的经历和创作过程,激发创作欲望。(2)在标准操作规程学习手册中整合安全操作注意事项,举例解读重大安全事故,并在实训室立柱和墙壁合适的地方张贴醒目的安全警示语。(3)张贴责任警示语,在上述手册中整合自强拼搏口号并解读。

行为文化 (1)开设创新特色讲堂,传扬创新故事及方法。开设创新技法与训练特色培训班,形成创新团队,参与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创新大赛,并整理比赛资料,形成创新手册。(2)教师、学生及参观人员进入实训室一律穿着白大褂,未经管理员同意不得擅自动用实训室设备、工具等。(3)学生需按照实训室学生守则要求进入实训室。

校内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在秉承传统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吸收优秀企业文化,并以此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质。制药设备维修车间结合创新大赛的要求,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展开布置,体现了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需要、职业岗位的需求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需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望,体验创新快乐。制药设备维修车间的文化建设仍在不断完善之中,相信还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新文化、新思想。

参考文献:

[1]郑家刚.渗透企业文化的职业院校实训文化建设的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6):27-29.

[2]廖跃华,孙怀远,沈力行.培养制药设备高技能人才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J].中国制药装备,2009(23):22-24.

[3]林青,左桂云.校企结合的实训文化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09(24):247-248.

[4]庄三鸵,路军方.高职实训文化建设的现实依据[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2):14-15.

药物制剂实训总结第3篇

关键词:PDCA循环;药剂科管理;管理质量;不合理用药

如今医院管理质量标准逐步提高,大的三甲医院均开始参照国际通行的 JCI 医院评审,用更规范、更严格的要求来提高医院的管理质量。在这种大环境下,提高医院药剂科管理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运用 PDCA 循环管理模式以寻求提高医疗药品管理质量,改善临床使用情况,可以针对影响医疗药品管理质量和使用情况的主要因素制定措施,提出改进计划,并预计其效果,使得医院药剂科医疗药品管理和使用能够得到持续的改进。

PDCA循环概述:PDCA循环是保障某项管理活动得以有效进行的基本管理模式,如今广泛地应用于质量管理工作中,循环包含:P(Plan)计划,包括方针、目标以及实施计划的制定;D(Do)执行,就是实践实施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就是检查落实计划的实施和执行;A(Action)行动,对实践的结果进行处理,肯定成功的经验,并予以标准化,便于指导以后执行工作;总结失败的教训,以免重现。如果问题没有解决,应该提交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近年来,医院药剂科药品管理工作和使用过程中逐步引入了PDCA循环,使医院药剂科的管理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保障了患者用药的合理、安全、有效。

1资料与方法

通过对采样医院的资料统计,选取2012~2013年间所发放的77855件药品为分析样本,将2012年采用PDCA循环前所发放的38798件药品设为对照组,2013年采用PDCA循环后所发放的39057件药品设为试验组并进行比较,统计分析两组药品使用有效率、药品去向明确率和药品不合格报损率。另外,将该医院此间1200份病历分组对比分析。其中2012年600份病历为对照组,分析临床药物使用的医嘱共计21641项;2013年的600份病历为PDCA循环管理干预组,分析临床药物使用的医嘱共计19859项。

主要依据药品说明书,第17版《新编药物学》和2010版《临床用药须知》来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统计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计算资料采用(χ±s)表示,采用t检验,P

2 PDCA循环在药剂科管理中的应用

2.1确定方针和目标并制定计划(P)

2.1.1药库药品管理现状及药物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分析该医院出入库药品现状。调查发现38798件药品中,药品有效使用率为96.9%,药品去向明确率为98.45%,药品不合格报损率为3.10%。同时对600份病例抽样统计,调查应用情况找出存在问题,其调查统计结果见表1。

2.1.2 分析问题,找出主要原因 ①药品往往由临床医师提出申请,然后药库到指定供货商采购。药物的入库出库流程中,药品合理使用、药品档案的建立等存在的问题,均可造成药品进货、出货批次混乱及药品过期失效等[1-5]。②长期以来,医生往往根据临床经验进行治疗,缺乏对药物说明书中适应证、用法用量的学习,随意扩大药物适应症的范围。③药剂科工作者实际工作中往往以调剂为主,缺乏对病区医嘱单的审核意识,缺少临床治疗中的药学参与。临床科室与药剂科之间缺乏及时的反馈与沟通。

2.1.3制定措施,计划,确定工作目标 ①医院药剂科应加强药品准入管理,认真筛选药品采购人员及药品供应商,制订药品采购计划,加强药品入库管理,完善库房管理。措施与计划作出后,先由药剂科主任审批,然后由主管院长审批后执行。②让药剂科室与临床科室共同参与对药物合理应用的监控,适时开展药物的用药教育及宣传,提高临床医师合理正确使用药物的意识和水平,节约医疗资源,避免重复用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③根据现状调查,设定药品有效使用率大于99%、药品去向明确率大于99%、药品不合格报损率小于3%,药物临床不合理使用情况得到改善为管理目标。

2.2 实践实施计划(D) 在执行阶段,组成质量监控小组成员。做好药品准入的管理,合理选择药品采购人员、药品供应商,进行药品的入库出库入档登记,以减少不安全因素。在改善临床药物不合理使用方面,成立药物管理机构,由药剂科及临床医师组成。①高年资的药剂师负责病房药房中医嘱单的审核,对药物的应用进行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及时反馈临床;②积极开展药物合理应用的继续教育,采取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院内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等进行培训;药剂科负责印发药物的宣传材料,定期开展相关讲座。

2.3检查落实阶段(C) 在检查落实阶段,采用定期检查法和不定期抽检法对检查结果做好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检查落实阶段主要是确认实施方案能否达到预期目标。通过检查落实制度,及时反馈,发挥自我完善机制及药剂科人员的专长,使药物的应用质量逐步提高。

2.4总结阶段(A) PDCA循环管理模式总结阶段应包括以下2个步骤:

2.4.1总结成功经验,制定标准化内容,规范药品采购及库房管理制度。药剂科对新进药物的用法用量,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时进行宣传,同时做好新进职工的岗前培训工作,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优化流程,防止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

2.4.2 找出不足之处,转人下一个PDCA循环,完善药剂科药品管理制度,不断优化药物的应用质量,避免重复用药,降低医疗费用,真正优化患者的诊疗过程。

3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的效果统计

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后,该医院药品有效使用率、药品去向明确率、药品不合格报损率变化情况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

医院不合理医嘱造成的不合理用药改善情况见表3。

观察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均有显著降低。

4结论

通过PDCA循环管理流程,医院药剂科药物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制度不断完善。药品去向明确率、药品有效使用率比实施前有显著提高,药品不合格报损率有明显下降。不合理用药情况得到了控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与经济负担,明确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从而有效提高了医院的医疗质量。总而言之,应用PDCA循环管理使药剂科对药品的管理质量呈阶梯式提高,有利于药物应用的规范化发展及药剂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并使医院药物的应用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将来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华育晖,王刚.运用PDCA循环法管理医院药库药品供应的效果分析[J].中国药业,2010.19(11):39-40.

[2]周波波.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门诊药房用药监测中的应用[J].医药导报,2011.30(12):1677-1678.

[3]雷,赵心懋,王少利.PDCA循环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事,2008.12 (7) :56-57.

药物制剂实训总结第4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西药制剂;质量管理;效果

西药制剂是临床使用非常广泛的药物种类之一,西药制剂的品种比较繁杂、药理作用各不相同、规格也比较多,在对其进行质量控制时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临床医学应关注和重视西药制剂的质量管理。如果在西药制剂的质量管理工作中发生疏漏,则可能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的不安全用药因素。为此,笔者分析了风险管理在西药制剂的质量管理中实施的效果。

1西药制剂质量管理的潜在风险分析

1.1内在风险

从药理学角度分析发现,每一种西药制剂都可能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也就是西药制剂存在的内在风险,这种内在风险是西药制剂的天然属性,不可避免的发生[1]。所以,临床使用西药制剂时,应严格遵循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药房人员和临床医生应加强交流和沟通,应充分了解和掌握药物的禁忌证和适应证,进而有效预防和降低西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使临床疗效实现最大化。

1.2外在风险

(一)西药制剂室的设计缺乏科学性。从现阶段医院的西药制剂室设计情况看,大都存在设计不合理的因素,并没有严格遵循相关的规范标准,设计建设不按总体布局、功能划分和工艺布局合理的西药制剂室,就不能有效满足内服制剂和外用制剂分开、人员与物流分流等要求。这样面对临床实际所需的西药制剂的各种数量和规格,西药制剂室就不能有效保证生产制剂。(二)缺乏统一的标准。《中国医院制剂规范》和《中国药典》等规范是国家关于生产西药制剂的强制标准[2]。然而,在生产条件、制备工艺以及检验标准方面,相同西药制剂也可能质量不同,所以在国家颁布的相关强制标准规范中,也存在西药制剂相同,标准规范不同的情况。(三)缺乏完善的管理。《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GPP)是医疗机构开展西药制剂管理工作遵循的主要规范,但是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开,各个医疗结构在理解此规范时存在差异,在制定力度方面也各不相同,存在的问题较多,如:(1)缺乏关键的工作制度;(2)配制时没能严格执行操作规范;(3)配制记录缺乏及时性;(4)没能严格执行留样观察;(5)没能及时维护生产设备;(6)没能定期校定称量器具等的正确性。(四)缺乏雄厚的技术力量。现阶段各级医疗机构的药剂科都存在缺乏西药制剂专业人员的问题,西药制剂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管理意识也不强;缺乏和同行业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医疗机构自身的技术力量不强,不能对新技术进行及时更新,导致产品质量缺乏稳定性。(五)生产设备落后。生产设备的先进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是保证西药制剂管理质量的基础[3]。西药制剂的特点主要为数量少、种类多,西药制剂的生产设备主要为手工操作和容器容具,在生产设备方面很难有效实现半自动化和全自动化生产,进而影响了西药制剂质量,同时也是西药制剂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2实施风险管理制度

2.1严格遵循质量控制的相关标准

对于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来讲,应积极组织西药制剂管理工作及相关工作人员学习西药制剂生产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并加强考核工作,让工作人员能真正领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对于国家关于药品生产标准规范的变化,相关工作人员应及时更新,对西药制剂质量控制的最新发展进行及时了解和追踪,有效提升医疗机构的西药制剂质量标准,提高西药制剂的质量管理水平,最终让西药制剂的质量保持稳定和可靠。

2.2综合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在西药制剂的质量风险控制工作中,应认真执行和落实《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GPP)。在配制西药制剂的实际过程中,应结合潜在风险的程度,制订科学和合理的综合管理体系,如果某岗位存在较多的风险因素,则应结合岗位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岗位工作责任制,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应严格执行自身的岗位职责,认真落实自身的职责,让质量管理体系更加严格,进而提高质量的稳定性,有效降低产品的质量隐患的发生率。

2.3提高制剂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西药制剂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西药制剂的质量管理水平;所以要想提高西药制剂的质量管理水平,就需要提升西药制剂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对于医疗机构的药剂科来讲,应为工作人员努力创造各种培训和学习机会,包括在岗培训、轮训培训、学术交流以及进修学习等机会,让西药制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得以有效提升。不断更新和强化西药制剂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让西药制剂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能自行遵守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保证西药制剂的质量。

3对策与讨论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维权意识和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人们也开始更加关注和重视药品的潜在风险。各类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高,药品不良反应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并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对于医疗机构来讲,应肩负起药品不良反应的识别责任和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的责任,不断强化药物制剂的管理,有效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最终保证患者的医疗和用药安全。笔者通过分析和总结西药制剂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了解和掌握了西药制剂质量管理中的潜在风险,进而制订出科学和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以风险管理制度为准则,分析和总结西药制剂质量管理中的潜在风险,通过提升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严格循证质量控制标准和制订科学的管理体系等措施,开展岗位责任制,严格把关,让西药制剂的质量管理隐患有效减少或避免发生。使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心得以提高;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对西药制剂的先进技术和生产标准进行不断了解和学习;对西药制剂的质量管理标准得以有效提升;让西药制剂的质量管理水平保持稳定;对质量管理的标准进行不断修订和完善,让西药制剂的质量更加可靠和稳定。

作者:吴磊 单位: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务科

参考文献

[1]张鲁明.风险管理在西药制剂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06(17):136-137.

药物制剂实训总结第5篇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教学内容,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剂学》(第七版,崔福德主编)为基础,参考《药剂学》(第六版)、《中药药剂学》等教材,并参考兄弟院校的教学内容,结合本地新安医药学特色。经过多次调整,现理论课共安排48学时,其中绪论2学时,表面活性剂2学时,液体制剂8学时,无菌制剂8学时,固体制剂12学时,半固体制剂2学时,药物制剂稳定性2学时,新技术和新剂型10学时。实验课程共24学时,其中验证性实验5个,综合性实验1个,设计性实验1个。

1.1理论课程在理论课程中,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讲授方式,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运用日常生活的应用和身边的实例,加深同学们对各种药物剂型的认识和理解。如在绪论中介绍药剂学的发展历程的同时,简单介绍新安医药文化的形成过程;介绍药物制剂中原料药可以是中药或西药,就可以导入黄山地区的当地药材以及应用情况;介绍各种剂型时,结合本地药企的产品,如剖析黄山天目药业的养阴清肺糖浆、河车大造胶囊、六味地黄丸、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复方磺胺甲噁唑片等,黄山中皇制药的吲达帕胺缓释片,南京同仁堂黄山精制药业的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复方丹参片、黄连上清片、板蓝根颗粒等品种,以促进同学们认识和掌握各种剂型的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

1.2实验课程药剂学实验的教学,在实验内容上尽量多融入地方特色。我们开设实验学时共24个,验证性6个实验共18个学时:⑴液体制剂的制备(含有养阴清肺糖浆的制备);⑵片剂的制备(含有复方磺胺甲噁唑片的制备);⑶硬胶囊的制备(含有河车大造胶囊的制备);⑷注射剂的制备(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的制备);⑸栓剂的制备;⑹软膏剂的制备。其中4个实验中都包含本地企业上市的品种,沿用“课前预习—课上讲解、提问—课中引导—课后总结”的教学模式。当实验结束后,学生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所用到的原理进行总结,写出实验报告,教师进行评阅。综合性实验开设1个:吲达帕胺缓释片的制备及质量评价,其中包含处方组成的筛选,制备方法、崩解度、脆碎度、溶出度研究、紫外检测等内容,此实验能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将分散的知识点很好的串联起来,促进同学们加深对黄山中皇制药的吲达帕胺缓释片的认识以及对缓释制剂知识的理解。

2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2.1搭建GMP实训仿真平台GMP仿真系统涵盖了国内药品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包括药物制剂生产过程中九条不同的生产流程:胶囊制剂线、颗粒制剂线、摇摆制粒流程、一步制粒流程、空气净化系统、快速搅拌制粒、片剂生产流程、水针剂制剂线、制药用水系统生产流程等的交互式仿真教学。通过仿真实训,能促进学生掌握现代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药物制剂设备、岗位标准化操作(SOP)、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以及车间管理等内容,效果不错。

2.2创建生产实践教学基地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可以让同学们近距离的接触药品生产、检验等环节,了解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与实际生产的真实差距,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制药车间布局、洁净度等方面的要求,药物制剂的生产流程。为满足实验实践教学需求,已经购置多功能提取罐、喷雾干燥设备、摇摆式颗粒剂、小型旋转式压片机、挤出滚圆微丸机等设备,中药提取、制剂实训平台已基本搭建完成,可以初步满足学生的校内实训需要。另外,在周边浙江、江苏等地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同时,特别注重联系本地医药企,分别在黄山盛基药业、黄山天目药业、黄山中皇制药等生产企业建立了生产实习实训基地。

2.3创建销售、监管实践教学基地在新安医药连锁药房、黄山华氏大药房、福美大药房、花园大药房、黄山人大药房等企业建立销售实习基地。通过药房实践环节,可以让同学们融入药品流通环节,更直接的接触药品知识,学习指导用药,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剂型的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还有利于对药物制剂中各种常规辅料的认识。在黄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屯溪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单位建立药品监管实习基地。通过药品监督、检验实践环节,不仅可以让同学们掌握各种剂型常规的质量评价指标,还对药物制剂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加深认识,促进对各种剂型的制备工艺流程的理解。

3开设时间

前几年,我们和兄弟院校一样,药剂学是在第5学期开设,而药剂学实验是包含在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中开设的,时间在第7学期。这样安排是希望能够通过集中实验来训练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是在第7学期,学生开始着手找工作和考研,学习上有所分心,大部分学生都是疲于应付实验,不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深入的思考与解决,就没有好的教学效果,达不到逾期的技能强化效果。所以将药剂实验调整到在第5学期开设,与理论课程同步,并融入地方医药,学生普遍反应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的都不错,也对本地区医药相关知识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使药剂学课程尽早融入地方特色。

4结语

药物制剂实训总结第6篇

一、药学相关专业实验课程的整合

药学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发展的显著特征,对专业课程的整合能保证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完整和接近实际[1]。高职高专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一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线,筛选和编排社会需要的、与学生就业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实验实训教学内容,体现药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去向的基层性等特点。部分高职院校通过药学专业课程实验实训的整合,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能使学生从基础学科的基本操作训练向专业学科应用操作技能循序渐进的转换和提高[2]。

二、药剂学浸出制剂自主设计实验的开展

1.传统的药剂学实验

传统的药剂学实验教学常采用验证型的教学模式,学生按教材上的实验内容和方法验证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教师给予学生的依然是灌输式教学,机械式操作,结论性结果。相对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操作、问题型结果相去甚远;它所带来的后果是:①实验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过程死板,学生缺乏实验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②教师指定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学生缺乏创造、改变实验条件的机会,灵活性严重不足;③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实验,目的性不强,实验技能的培养达不到预期效果;④如此环境下培养出的学生,无法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在操作技能、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药剂学实验课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任务[3]。

2.浸出制剂自主设计实验

我校药剂学教研室在实验教学的改革上不断努力,将药剂学实验设置为三大部分:“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常规综合性实验+自主设计实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常规综合性实验在各高校中普通应用,已经基本成熟。而自主设计实验教学是一种根据学科特点建立的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以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该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出主动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部分本科院校已开始对药剂学自主实验进行了探索[4],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校药剂学教研室在对比总结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选择了浸出制剂作为自主设计实验对象,所谓浸出制剂是指用适当的浸出溶剂和方法从药材(动、植物)中浸出有效成分所制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药物制剂;具体剂型包括颗粒剂、片剂、丸剂、酒剂、酊剂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为5人左右组成一个小团队,每个团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资料后选取一个浸出制剂作为实验课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查阅文献 、选取处方、设计方案、准备实验用药材及原料及提取分离、制剂成型并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均由学生自己完成,指导教师仅参与方案的可行性探讨及操作过程中的技术指导。我校药剂学教研究曾于2011年针对09级药学专业学生展开了初步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结果,于2012年进行了立项研究后,继续对10级、11级、12级药学专业开展浸出制剂的自主设计实验。通过浸出制剂自主设计实验的具体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在药剂学方面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缜密的科研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尤其是对学生在实习前对药学专业课程的整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使学生在即将踏进工作岗位时将药学专业各学科知识贯穿起来应用。

三、药剂学浸出制剂自主设计实验与药学专业相关实验实训课程的整合

1.与药学文献课程的整合

文献检索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科研素养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图书馆有非常丰富的文献资源,亦可通过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查询高质量的信息。可单纯的课堂授课或简单的实践课并不能让学生掌握文献检索的实践技能。通过药剂学浸出制剂自主设计实验的开展,学生对文献的检索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并学会在大量的数据资源和工具书中选择对实验方案设计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这是对文献检索最有价值的体验,是通过简单的课堂学习不能获得的技能。

2.与生药学课程的整合

学生在方案通过可行性论证后,开始选购处方中的原料药材。在这其间,学生需要亲自去药房购买药品,为了保证所制备的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对以饮片为主的原料药材进行品种、品质的鉴定,这使生药学课程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具体的应用,于生药学课程来说,是难得的一次实践体验。

3.与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整合

浸出制剂自主设计实验的开展是以浸出制剂为主要原料进行制剂成型工艺的探索,其中非常重要的工艺设计就是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每个小组根据不同的处方设计不同的提取工艺:其中包括各种不同提取方法的应用,如煎煮法、渗漉法、浸渍法、回流法;亦有提取条件的选择,如溶剂种类的选取、溶剂倍量及提取次数的确定。每个小组的分离提纯工艺设计也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天然药物化学具体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此过程相当于一个系统的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提高天然药物化学的实践技能,并提高了对实验结果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

4.与药物分析课程的整合

药剂学实验的研究内容包含成型工艺和质量控制,而药物的质量控制又是药物分析课程的主要内容,药剂学浸出制剂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设计,始终需以药品的质量特性即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均一性为前提,必须研究所制得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纯度检查及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内容,此过程又相当于药物分析课程一个贯穿课程始终的大型综合性实验的开展,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都不是单一的几个药物分析实验可以取代的。

药物制剂实训总结第7篇

关键词:药物制剂技术 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描述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是根据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药品生产过程,针对药物制剂技术岗位需求而开设的一门综合应用技术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核心技术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各种药物剂型的特点、工艺流程与工艺控制、设备操作与维护、质量检验、解决生产中常见问题等知识与技能。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理念

针对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药品生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分析生物制药技术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药物制剂生产能力为重点,基于药物制剂生产岗位工作过程,开发和设计本课程。

2.思路

(1)校企密切合作开发课程。成立由药品生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学院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参加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小组。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调查分析生物制药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和药物制剂生产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药物制剂工”等高级工的考核标准,明确药品生产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本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模式。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根据药物制剂生产工作过程、企业工作实际和学院教学的具体情况,按照药物制剂生产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药物制剂生产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完成药物制剂生产真实的工作任务为目标,重新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确定了18个工作任务,7个教学项目。

(3)按照药物制剂生产工作过程,设计“项目引领、任务交替的递进式”教学模式。

(4)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与企业规范为一体,开展教学效果评价。

三、课程目标

掌握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主要剂型特点、工艺、制备、质量要求。常见剂型生产设备的操作维护。能操作生产设备,排除常见故障;能按照工艺规程,组织产品的生产;能进行工艺参数、质量控制,生产出合格产品。具备良好的制药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人合作、沟通及协调能力。

四、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全面跟踪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药物制剂岗位(群)20个工种、对应技能涉及12种剂型的制备及质量控制。针对技能要求,设计6个学习单元,21个教学项目,如: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技术、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技术、乳剂型液体药剂的制备技术、口服液的制备技术等。需强调的是为增强学生对行业发展的适应能力,依据“药剂生产新技术单元”,结合药品生产管理的特殊要求,设计了“药品生产管理” 有关内容,结合在各单元内容中。

五、结构与认知设计

将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结构进行重构和序化,以单元、项目代替章、节,每一个单元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工作任务。摒弃深奥理论的分析,以实际产品生产过程作为项目任务,突出制剂生产工序性。将知识、技能、素质训练融于实际产品的生产流程或者项目、任务完成的工作过程中。在整门课程内容编排上,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按药品生产操作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地安排课程内容,实现能力的递进。总体内容编排顺序设计为:药物制剂技术基础、液体类制剂制备技术、其他制剂制备技术、口服固体制剂制备技术、无菌制剂制备技术、药剂生产新技术。

六、教学模式设计

1.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操作性强,并且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的特点,设计“项目引领—任务交替的递进式”教学模式。各项目(如:口服固体制剂制备技术)小组按“任务(如:六味地黄丸、苏合香酯滴丸等)”轮训,每个小组5~6名学生,单位时间完成一个任务,再轮换下一个任务。项目内所有任务训练完成后,进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依此类推,直至所有项目学习完成。每个任务的训练,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新模式,将必备基础理论融入到大量的项目和任务中。边教边做、边学边做,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教师教完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操作,技术学会了,技能也得到加强。

2.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教学手段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反映实际操作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工艺流程图片、PPT、视频等方式将制剂生产过程展现出来。另外可以尝试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项目等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活动开展。

4.实训

按就业岗位环境来构建药物制剂技术实训室,集讲授、信息收集、讨论、实施于一体。校外实训基地,除承担顶岗实习外,承担本课程无菌制剂制备各任务生产性实训以及课程改革、基地建设、教学研究等项目。

5.考核反馈

为了合理考核学生成绩,科学评价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

过程(70%):出勤、学习态度、课堂表现。项目、任务完成情况。(每个任务完成过程中,进行各任务操作技能、产品质量、工作态度、独立完成任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考核合格后进入下一个项目、任务的学习,不合格继续训练,直至合格。)阶段性测试 (必备知识笔试)。

终结(30%):本课程结束后,参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根据教学计划,由学院统一组织考试,此部分不合格者,以本门课程不合格计。

任务结束之后,教师应该让大家共同进行反馈,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平等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提示问题是:什么地方还有待改进?小组中是否存在问题?

通过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整体设计进行的初步探索,完成了课程的目标设计、内容设计、结构设计、教学模式设计,初步实现了课程的整体设计。这将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药物制剂实训总结第8篇

[关键词]能力培养;模块化课程;改革

为了适应新常态下教育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模块化课程建设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尝试。教育部推行和倡导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模块化的课程改革,在安徽合肥学院试行的模块化课程改革已初现成效,我校教务处也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根据这些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药学院在制药工程专业(校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药学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药物制剂专业(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行了模块化改革的探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认真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模块化整合成效显著

2008年,药学院开始基础化学的实验课模块化整合改革,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剥离,打破四大化学实验各自为政的壁垒,构建独立的基础实验化学课程体系。从2008级本科生教学中实施到现在,基础实验化学的模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经验,为推进药学院模块化课程改革开创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1构建完整独立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药学院将四大化学实验整合为基础实验化学,是药学、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为主,强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课程本身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医药领域发展需要,对陈旧、重复内容进行删改和重组,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根据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应用、从传授知识到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实验有机结合的新体系。该课程总学时数为120,其中包含81学时基础性实验,3时综合性实验和2周综合设计性实验技能训练。

1.2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基础实验化学课程的原考核方式为根据平时出勤率、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综合评分,其中实验报告成绩占总评分的比例较高。由于考核方式较笼统,部分学生实验操作马虎,部分实验报告还有相互抄袭的现象;指导老师对部分学生的评分不够客观真实,忽略了实验技能操作,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达不到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目的。改革考核方式后,首先明确考核项目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并大幅度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在总评分中所占比重。把原来的平时出勤率、平时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综合评分组成平时成绩,增加了期末综合考核(卷面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考试的形式),对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以口试方式进行考核,对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过程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现场重点考核,保证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占总评50%以上。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推进基础实验化学教学研究与改革

药学院将基础实验化学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物化在教材中,成功编写了配套适用的教材《药用基础实验化学》,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把传统的四大基础化学实验按照知识体系与教学顺序整合为一体,充分满足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素质,从2008年使用至今教学效果良好,并且很多兄弟院校都在使用。在取得一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药学院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定期组织课程组骨干教师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交流课程教学心得,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革,申报各级教学研究项目、课程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2精准专业定位,明确专业核心课程

在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药学院根据学校进一步推进应用型课程改革的若干意见,在三个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核心课中全面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初步形成了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模块群。结合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知识能力要求,重新梳理专业核心课程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药学类各专业特色凝练和各专业区分度等问题,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明确的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能力,组成体现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体系。药学专业定位为培养能在药物研究所、医院药房、社会药店、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研发、质量分析、营销管理、合理应用和生产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和药事管理法规。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制药工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产品质量意识,能在医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药物制剂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药、化工(化妆品)等行业从事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控制、工艺设计、新剂型开发研究、新制剂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物分析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

3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打造

根据药学类各专业不同定位和核心能力培养特点,将专业核心课程和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优化整合,以必要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前期铺垫,构建核心能力知识体系,形成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以原料药为主线的制药模块,包括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等课程。模块内容包涵了从有机化合物到化学合成单元反应,从药物构效关系到药物合成的关键技术,从制药小试工艺研究到中试放大工艺等整个制药研发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

(2)以药物制剂为中心的制药模块,包括物理化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等课程。内容涵盖了药物剂型的处方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质量控制和新剂型开发等基本知识能力。

(3)以药品质量控制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波谱分析和药物分析等课程,涉及药物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仪器设备等内容。

(4)以药物营销管理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药事管理学、医药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药物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等课程。每个课程模块的组成模仿中医药组方配制的基本原则。按照“君臣佐使”基本理论,“君”和“臣”为该模块专业核心课程,“佐”和“使”为重要的基础课,将课程进行有机的组合,以满足该模块的基本知识能力要求。

4药学类专业“一站五区”实践教学模块化课程改革

2011年,药学院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提出了“一站五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由制药工程专业推广到药学院各专业,展开实验教学体系模块化改革。“一站五区”是以培养卓越制药工程师为目的,设置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站,分五区展开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连续的培养,从基础到综合,从小试试验到中试放大,依次为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和生产实习实训区。根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一站五区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组织各专业教师召开实践教学专题研讨会,邀请企业、研究所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共建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每个区设计开发出切合实际生产和实践需要的实验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组成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的实验项目。基础实验实训区包括80个基础性实验项目,综合实验实训区包括10个综合性实验,中试实验实训区包括原料药中试实验和药物制剂中试实验2个项目。把课程实验对应某一区,分区进行有机整合,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考核要求,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同编写配套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充分利用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办药物研究所,同时结合大学科技创新活动、挑战杯比赛、药学类实验技能大赛和产学研项目等开展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建设,并将本科第六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组成生产实习实训区,使本科生从进校到毕业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以连续、渐进、系统地方式铺开。在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完成第1~3区的学习和训练;在第六学期到第八学期,展开第4~5区的学习和训练。其中第六学期有9周时间集中进行生产实习,保证实践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满足药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改变“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建立学院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五个区不同的实践内容和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评估方式,以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作出考评。一旦学生有一个实验实训区考评未通过,将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5结语

模块化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深化课程改革之路任重道远。首先应根据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应用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特点和对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将模块化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其次要通过修订课程大纲,使各模块内的课程内容衔接具有连贯性和阶梯性,有效发挥模块化课程在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最后要指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实验教学模块群中每个模块的建设负责人,建立各模块教学目标和培养标准,细化每门课程的改革计划和建设方案,提出配套的应用型教材编制计划,逐步落实好模块化课程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蔡敬民.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8-11.

[2]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药物制剂实训总结第9篇

关键词:药剂学 教学方法 改革

药剂学是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是研究药物剂型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既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目前教学中主要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等问题。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的药剂学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即通常所说的(Lecture Based Learning .LBL)这种模式多是采取全程灌输教学,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大部分学生在上课时普遍反映课程内容抽象枯燥,不感兴趣。许多毕业生觉得药剂课所学知识与药厂的实际生产操作和GMP管理有一定的脱节[1]。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填鸭式”教学模式终将被淘汰。

美国许多药学院采取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PBL对我国药学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独自思考、专题讨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均有促进作用[2]。法英两国的药学教育在药剂方面,强调能掌握最新知识并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其实习期穿插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即边学习边实习。这种通过实习将书本和实际联系起来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实际技能[3]。这都对我们开展药剂学教学有一定的启发。

二、改革的具体做法

1.根据职业特点,合理设置课程

据了解,国内同类院校药剂学的总学时数大多不超过100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接近3:1。选用的教材多是孙耀先生编的《药剂学》新版教材,课程总学时数为102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30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接近2:1.学院将整个课程教学分成两部分,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逐渐成长为高级应用型药物制剂专业技术人才。

笔者认为,学院改革课程设置的意义在于:第一,增加总学时数,改变面向基层定位办学只注重普通制剂学习的传统教学思路。第二,增加实验课的学时数,充分体现药剂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模拟生产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上述理念,我医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药剂学将课程内容参照生产实际分为7大模块,实行分段制,跨学期教学。总学时256学时,其中实训课156学时,实验课28学时,理论课72学时,实训课比例占到60%。

2.立足教材,积极探索理论教学模式

在对药剂学教材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教师在讲解药物新剂型、药用辅料的内容时,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真实可信的事例直观的反映剂型的先进性;在讲解剂型制备的内容时,则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录像、图片、动画等形式,使学生对抽象的制药过程能够有真切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与社会实际紧密相连;在讲解具体制剂的内容时,宜采用流程教学法,通过展示每种剂型的工艺流程,使学生全面了解药剂的制作过程。总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降低课堂难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的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采用案例展示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研讨、探究,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方法。如在讲授药用辅料的重要性时,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教师可通过列举震惊全国的安徽华源药业“欣弗”事件,使学生对此产生深刻的印象和进一步的认识。案例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而且能引导他们对课本知识进行思考与延伸。

2.2情境教学法

药剂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它牵涉面广,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而药剂工业生产设备与实验设备相关性较差,教学中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可能有太多的机会到工厂进行实地参观、见习。因此,我们到药厂实地拍摄片剂、注射液的生产过程,并将其做成直观、生动的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同时配以音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3流程教学法

药剂学具有学习内容多而散,叙述性、记忆兴强等特点,学生容易听懂但难以系统掌握。而药剂学课程体系安排是以剂型为主线,每种剂型的制备又是按工艺流程进行的,因此适宜采用流程教学法,犹如一条线,把零散的珠子都串了起来,使学生沿着剂型的制备流程,对药剂学的学习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3.优化实验实训教学内容

目前,药剂学实验的绝大部分是对理论的验证,缺乏创新型;在实验方法上基本是机械模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我院的药剂学安排了13个实训项目2个实验项目。一方面,在典型的普通制剂的基础上,以强化生产实训技能为主;另一方面,开设了一些新剂型实验,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口径。

4.改革实验实训教学模式

在实验课教学中引入问题教学法,教师认真研究实验实训内容,巧设任务情境,课上首先解决生产问题,然后提交生产任务,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点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作为指导者,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才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针对实验课上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学生课前不预习,实验课后交上来的报告数据雷同,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情况没有反馈总结。鉴于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内完成报告,这样,他们必须在课前将有关报告的内容写在实验报告上,思考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实验结束后,当堂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对结果进行讨论,教师及时批改实验报告,交作业(实验成果)时给以评分,使学生在每次实验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当堂完成实验报告有助于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主动发现问题并随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4]。

参考文献:

[1]何群,郭建生等.药物制剂专业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J].药学教育,2006,22(2):472~491

[2]周明芳.PBL在美国药学教育中的研究现状[J].药学教育,2003,19(1):58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