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26 11:23:42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第1篇

1.1休闲农业产业性质界定

“休闲农业”一词源自台湾RecreationalAgri-culture或LeisureAgriculture的概念,引入中国三十多年来,对其准确的概念定义以及内涵的理解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均没能形成一致的观点.文章参考前人关于概念界定与内涵划分的研究成果,结合休闲农业产生的时代背景、资源利用类型、开展范围以及社会功能属性,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的指导,对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如下表述:即休闲农业是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指导下,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发生在农村地区的,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开展以农业观光、农事与文化体验与休闲的新型农业业态.并认为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实质相同,而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都市休闲农业相区别.

1.2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内涵

休闲农业产生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背景之下,是依托农业多功能性理论而开展的新型农业形态.地方通过实施休闲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农民就业压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为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三农”问题提供发展思路.所以文章在进行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时,对休闲农业综合效益概念做了如下界定: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即对于农村、农民与农业所产生的表现在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等多维度的综合效果.

1.3休闲农业综合效益支撑理论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的产生源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为保护国内的稻米市场,增加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话语权,在其“稻米文化”中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观点,即农业除在传统生产中具有经济效应外,还具备生态、环境、社会等效益.休闲农业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遵照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演化出一种新型农业形态,即以农村环境为背景,以农耕文化、农业资源为依托,开展以游览观光、参与体验、科普宣教、休闲度假等多种形态的旅游活动.休闲农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除拥有一般的经济属性外,在促进农村环境改造、吸纳剩余农村劳动力方面也表现出环境、生态等综合效益特征.

1.4休闲农业综合效益作用机理

通过对休闲农业产业性质的界定、内涵和支撑理论的分析。

2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休闲农业作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指导下,演化为以农业资源、农事劳作、农业文化为卖点,集游览观光、参与体验、休闲度假等形式于一体的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形态.不仅丰富了农业产业形式,而且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收入结构,为富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提供了宣传与交流的平台,为传统农业如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为社会主义新农建设中“三农”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文章基于休闲农业的多种功能属性,从农业、农村与农民的“三农”视角,构建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特别要注意的是,为便于清晰的解读休开展休闲农业活动对于“三农”所产生的效益问题,在秉承科学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全面性、代表性与层次性原则的基础上,将休闲农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解为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三个层次.

2.1编制方法

指标体系主要有三种编制方法,分别是系统法、目标法和归纳法.考虑到休闲农业综合效益指标涉及面较广的问题,文章根据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三个层次,选用目标法和德尔菲法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首先,根据文献分析法和实践经验分析构建初级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初级指标打分表,向华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等高校从事农业研究、旅游研究、经济研究的专家征求意见,请他们从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代表性等角度对各指标进行最高分为10,最低分为0的连续性分值评估,并提出补充或修改意见;其次,计算收回的初级指标打分表中每个指标得分,剔除平均分值低于4分的指标,并汇总专家意见以调整现有初级指标;最后,对得分在4分以上但标准差大于均值一半的指标与专家再做沟通和复议,最终构建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2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为休闲农业社会效益,准则层为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指标层为18个评价指标构成。

2.3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阐述

将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定义为目标层,它由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三个准则层组成.以下就各准则层所代表的涵义以及对应的评价指标含义进行解释:

2.3.1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随着时代格局的改变,农业在三产中的地位下降,但其产业经济效益仍关乎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传统农业适应现代社会过程中产生的新型农业,通过开展旅游业促进了地方财政增收和地区农业发展,对农村地区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环境、贫富差距现状、社会就业等问题有深远影响.

2.3.2农村环境效益地方发展休闲农业要注重其核心资源的维护与培育,而其核心资源主要体现在便捷的交通、清晰的空气、安全的人居环境、淳朴的乡土风情和欢乐的农村文化等优秀的农村环境,所以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既是产业发展的需求又是产业生存的条件.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第2篇

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鲜有文献从马克思休闲理论的视角探析休闲农业。从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独特视角来评析休闲农业。马克思的休闲理论不仅仅证明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性,而且为进一步挖掘休闲农业的潜力,完善休闲农业的制度建设,突出休闲农业的产业影响力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马克思;休闲理论;休闲农业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86-03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令全世界瞩目。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交通条件的日渐完善,带薪休假的制度化,以及城市环境的相对恶化,人们渴望体验美好的田园生活,感受心灵的宁静平和,为此,休闲将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据统计,18世纪前,人们可用于休闲的时间只有17%,19世纪为23%,现在则达到了41%,预计2015年将达到50%(闻作祥,2002),生产力的发展解放了劳动力,“休闲时代”的来临指日可待。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了《2013-2020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纲要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正在逐步进入休闲时代,同时,也预示着休闲农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除了规范发展外,高品质的休闲农业将成为建设的重点。

其实,休闲消费需求增加的主要动力之一是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在我国,许多人每年一般可休息160天左右外,退休人员基本赋闲在家,他们的闲暇时间则更多。另外,长假时期的交通拥堵、景区人满为患、环境遭遇破坏等旅游问题都为我们提出了严峻的研究课题,那就是我们该如何渡过闲暇时间?如何过好闲暇时间?关于这些问题,早在150年前,伟大的马克思就已经前瞻性地在他早期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和后期的《资本论》等著作中直接或间接地阐述了他对“自由时间”(free time)的观点。美国出版的《国际社会学科学百科全书》在有关闲暇社会学的相关条目上就有这样的记载:能够预见到休闲在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思想家是马克思。

1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核心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名著中阐述了什么是快乐、幸福、美满和安宁的生活,他认为“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他还把休闲看成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而马克思的休闲思想多少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影响。

1.1 自由时间是休闲的前提

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劳动是突出的问题,所以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他的休闲思想很长时间未被引起关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的休闲和劳动的关系是一种阶级对立的关系,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在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中,休闲并不等于自由时间,但自由时间是休闲的必要条件。他认为:“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一部分用于消费产品,一部分从事自由活动,这种自由活动不像劳动那样由必须实现的外在压力决定,而这种外在目的的实现是自然的必然性,或者说是社会义务”。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就明确指出:“从整个社会来说,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的时间”,他认为,一个国家真正富裕的标志是劳动时间的减少,闲暇时间的增多。

1.2 休闲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在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中,他自始至终都把休闲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是,是人“成为人”的途径之一。马克思心目中的彼岸世界即是自由王国,在这个自由王国里,人们有充裕的休闲时间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一切思想、爱好、兴趣和才能;马克思设想的自由王国是:“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我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在这个自由王国里,人们不需要再为生计发愁,为谋取生活资料而奔波操劳;在这个自由王国里,个人才能在艺术、科学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同时“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马克思在其论述中高度评价了自由时间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作用,他指出,每个人自由时间的获得都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3 雅闲是马克思推崇的高级休闲活动

在马克思的论著中,他倡导积极主动能够发挥人潜能的雅闲;反对因百无聊赖而惹是生非的恶闲。他形象比喻到:“如果音乐很好,听者也懂音乐,那么消费音乐就是比消费香槟酒高尚”。倡导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内在意蕴,也是马克思所推崇的高级休闲活动即雅闲。

当休闲已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今天,有些人批评现代人忽视了休闲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两百年前,德国思想家弗瑞德里希·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就指出:“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肯定是在玩。人只有在玩的时候才是完整的人”。西方休闲学者,莫蒂默·阿德勒说:“我们需要崇高的美德去工作,同样需要崇高的美德去休闲。”因此,人们应珍惜休闲、善待休闲,并开展休闲教育,教导人们树立健康、文明、环保的休闲观,而休闲农业践行了马克思的休闲思想。

2 休闲农业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的休闲思想告诉我们,休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有益于个人健康发展的内心体验;是一种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能力和机会;是一种为了实现自我、追求高尚精神生活而获得的一种畅快心灵体验。休闲不仅仅是工作疲劳之后的休息和娱乐,它更应该成为发展人的潜能的一种方式,它是人“成为人”的过程。休闲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休闲方式正渐渐成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马克思休闲理论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坚实理论基础。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背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以休闲农场为载体,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形态。它又兼具经济功能、游憩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医疗功能、环保功能等产业功能。

2.1 休闲农业促进人的精神与自然交融

从前述的马克思休闲理论中,我们知道休闲本身是一种自由时间里的精神体

验,是人与休闲环境融合的感觉,它意味着人保持的一种平和、宁静的生命态度。它是摆脱了外在义务的人们在自由时间内开展的自由活动,享受愉悦心境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

在许多休闲农业园中,开展了耕种、采摘、垂钓等农事体验活动。人们在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农业园中亲手播下种子,品尝收获的果实,体验丰收的喜悦,从而卸下疲倦、抛开面具、忘却烦忧,置身于美丽大自然中,真正体验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与自然交融的休闲心境,休闲农业为人们实现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获得畅快舒适的心声体验提供了机会。

2.2 休闲农业是人们在自由时间里放松的新方式

近几年,黄金周期间各大景区人满为患,景区不堪负荷的景象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愿意就近选择兼具休闲观光和农事体验的休闲农业旅游。随着我国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家庭车辆保有率的提高,再加上许多的休闲农业园位于城市边缘,驱车一小时左右即可到达目的地,免去长途跋涉、舟车劳顿之苦。休闲农业以突出自然生态,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强调在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在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发展休闲农业。人们在休闲农业园中体验采摘捕捞、品尝农家饭、骑行观赏农村风光、感受与众不同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文化,而且旅游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休闲农业旅游成为许多城市居民周末放松的新选择,也是人们在自由时间里休闲娱乐的新途径。

2.3 休闲农业使人在体验农事活动中增长知识

休闲农业除了注重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外,更关注人在休闲过程中的心灵体验,休闲农业的功能之一是教育功能。它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感受农村景观的户外教学场所。在青山绿水间,花红绿枊下,朴素民风的自然环境中,返璞归真的休闲状态,使人放下面具、放下压力、放下疲惫,获得精神升华的同时,也重新获得工作的能量,进而使人的潜力得到进一步地挖掘。为此,休闲农业是人愉悦、人享受、人发展的生命状态,它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的休闲思想,更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有力践行。

同时,休闲农业还为游客提供学习和艺术创作的自然条件。现代社会中,衣食无忧的人们希望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那么,休闲农业中的闲云野鹤、瓜果蔬菜、民俗风情可以激发人们的创作热情,从而使人们在休闲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4 休闲农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形态

科学技术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闲暇时间的增多成为社会进步的特征之一。爱因斯坦当年就算过一笔账,一个人一生中除了吃喝拉撒睡,大约有13年的工作时间和17年的可支配闲暇时间,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就看他是如何利用这17年的闲暇时间来发展自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发展自我的结果。

马克思思想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潜力的实现,各种才能的充分发挥,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发展的理想状态,永远不会达到发展的顶点。在实现生活中,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休闲活动实现的。休闲是一种在自由时间中人的自由选择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人的活动和活动的时间、空间,通过这一过程,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潜力得以挖掘,从而成就一个新的自我。休闲农业通过为游客提供观光、深度休闲、娱乐和度假的服务理念,为人们在休闲、度假、学习的过程中挖掘自身潜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现了教育发展与生产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内在有机联系的基本途径,因此成为贯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全过程的指导思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崇高的理想,更是长期的实践过程。休闲农业使人们在美丽风景中轻松地体验农事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从而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挖掘自身潜能,促进人的智育提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一种体现。

3 建议与总结

21世纪初以来,中国的休闲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快速发展过程中,

休闲农业开发还存在许多亟待规范发展的问题,从马克思休闲理论的视角,笔者就这些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规范休闲农业发展

休闲农业的引人之处,正是其所倡导的深度休闲体验,人们正是借助原生态

的农业资源,在深度体验和休闲过程中,找寻自己的“自由王国”,放松思想、挖掘潜力,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休闲农业的浅层次开发、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缺乏品牌形象、文化特色和科技含量,使休闲农业出现异化倾向。许多休闲农业是在原来的生产区的基础上升级而成,再加上缺乏规划和设计,因此低水平建设现象严重。有些休闲农业园只是逛一逛、看一看、吃个饭、摘个果、钓下鱼、聊个天的地方,造成了休闲农业市场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也无法体现休闲农业深度体验的特性。

为此,建设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的休闲农业体验价值评估体系

有利用开展休闲农业的等级评估,促进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3.2 保护环境资源,关注休闲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如前所述,休闲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特点和保护环境的功能,是倡导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原因之一。休闲农业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保育、复育相结合,将农业景观欣赏与知识教育相结合,既突出了第一产业在城市化和后工业社会时期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融合,又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目标,这也正体现马克思的休闲思想。

游客在休闲农业旅游中,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享用应该是一种非消耗性的使用,应通过自己活动中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自觉地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原状。但是,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环境破坏问题,即马克思所说的“恶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休闲农业在建设过程中,未能照顾原生态的自然条件而进行合理规划,既破坏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地形地貌、风土人情,也没有把休闲农业的游憩功能融入景观中。另一方面是游客在休闲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破坏,比如,超过环境容量的排污,对休闲农业设施的践踏等。

因此,要想做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根据环境容量,制订相应的休闲农业环境保护措施;另外,制订并出台生态补偿条例,不失为一种保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之一。

3.3 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休闲农业的最重要主体应该是农民,农民应该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实惠。在开发休闲农业时,有些农民在拿到一些土地补偿金后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有些农民不得不离乡,不得不“上楼”。这是与休闲农业发展的初衷相背离的。为此,政府应制订有关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条款,确保休闲农业用工中有一定数量的农民,对聘用农民工的休闲农业工商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鼓励。

除了上述问题外,休闲农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如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行业标准化建设、休闲农业品牌建设和休闲农业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等问题。我们相信随着《中国休闲农业十二五规划》以及《2013-2020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出台,休闲农业会在规范中健康发展,并在发展中更加的规范。

当前,休闲农业因其独特的产业特征,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欢迎,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驱车前往城郊的休闲农园,在青山绿水间放松疲惫身心、感受乡间美景、体验淳朴民俗。休闲农业旅游成为他们在自由时间里的一种休闲选择。马克思休闲思想不仅为休闲农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指导了休闲农业的实践。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因为休闲农业能够在城镇化进程、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越来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健康、环保、文明的休闲方式,成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亚里斯多德全集:第九卷[M].苗力田,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8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2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13-214.

[6]审美教育书简:第15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76-82.

[7]马惠娣.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

[8]张永红.休闲文化观:基于马克思理论视角的解读[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第3篇

【关键词】 体验经济 休闲农业 农业探索

一、休闲农业相关概论

1、休闲农业的具体内涵

休闲农业源起于19世纪的欧洲,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引导着城镇人口探寻返璞归真的脚步,因此,欧洲众多国家兴起了休闲农业模式,来确保城镇人口舒缓压力,重返自然的需求得以被满足。休闲农业的具体定义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向城市民众展现农村风光与农村劳动,来达到城市人口返璞归真的目的。休闲农业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以休闲观光为手段、服务城市人群为方向,最终达到农业生产与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确保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与农业旅游的其他旅游形式尚存在一些差异,这类差异令休闲农业区别于其他旅游产业。其中,休闲农业是以农村劳作为与农村生活为主要卖点,相对的乡村旅游则是更加看重乡土民情、文化历史等内容。相对的,农家乐与休闲农业之间,众多专家学者认为,其二者应为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农家乐应囊括于休闲旅游之中,是确保休闲旅游的趣味性与劳作行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

2、休闲农业的功能特征

休闲农业作为陶冶人们情操,提供人们返璞归真渠道的重要休闲劳作项目,其重要的特征在于其产业集合性强。休闲农业不但融合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同时也将第二产业涵盖其中,从而达到了劳作、产品加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产业类型,有效地推动了三方产业发展。同时,借助我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文化各异的情况,休闲农业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地域性差异,这种差异随文化不同、劳作方式不同、民族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会为参与休闲农业活动群体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另外,休闲农业作为依托于第一生产力的第三产业性质活动,其受季节影响性也较大,因此,在不同季节参与休闲农业活动,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生活体验,同时也确保了休闲农业的丰富性。

休闲农业的特征也注定了其功能性的多样,首先休闲农业的经济功能带动了三项产业的共同发展,其强大的影响力与影响范围,无论是提升社会精神状态还是经济状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其社会功能带动了参与者精神文化建设,从而确保了其精神的健康发展,奠定了社会稳定的基础。第三,休闲农业活动确保了其文化教育传承功能。在参与休闲农业活动的过程中,参与者可以充分体验农村劳动,并且感受农村文化,无论是对休闲农业参与者的身心体验,还是对其接受相关教育,都有着极为有益的帮助,同时也能确保传统农业文化与传统农业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3、休闲农业与体验经济的关联性

体验经济是建立在原有三大产业基础上的全新经济形势,其囊括了众多行业种类,目的在于亲身体验某些事物,从而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当前,体验经济逐渐成为了现行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与休闲农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休闲农业是体验与感受农村劳动与农村生活的重要劳动活动,而这种体验与感受则是体验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建立在体验经济下的休闲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认可,而重视体验、重视弘扬农业文化的休闲农业如何发展,则成为休闲农业开发发展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的课题。探寻体验经济下的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与方向,成为了当前休闲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认知不到位

休闲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尚处于发展阶段,其各项职能与管理方法尚属于试水阶段,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管理人员认知不足,管理方法无法推进休闲农业有效开展,管理结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滞后了休闲农业的前进脚步,影响了休闲农业的正常发展。由于休闲农业本身的新颖性与特殊性,加之人们对体验经济这一全新经济体系认知不全,因此管理没方向、没方法等情况并不可避免。这是新型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需要经济发展组织高度认识,并合理解决,才能有效地促进休闲农业发挥作用,推动市场经济整体发展。

2、休闲产业单一化

当前,休闲农业的试水性导致了其管理人员管理认知不足,管理方法与方向不到位,从而造成了休闲农业产业模式单一,经营方式类同的效果。完全无法凸显地域性与地区特色,无法真正地吸引消费者,没有利用好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未体现休闲农业丰富性的特点,从而桎梏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另外,部分管理者将休闲农业与其他农业旅游项目相混淆,因而导致了农业旅游项目经营方法雷同,经营模式相似,无法很好地发挥各自的旅游特色重点,令消费者产生了审美疲劳。

3、土地供应困难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拥有足够的土地作为活动运营基础,才能实现其农村劳动与农村生活体验的需求。然而,当前社会形势并未给予这类活动足够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支持。多半的休闲农业活动并未拥有足够的土地分配来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同时,无论是植物生长还是动物养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而这些时间的消耗使土地的租借环节产生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传统农业发展来说有一定的影响性,从而使分配给休闲农业的土地更加不足,影响休闲农业整体发展。

4、环境保护方法不科学

环境保护在任何一项经济发展中都是重要的探讨课题,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之下,由于体验农村生活的城市居民本身并没有良好的农业知识,其种植方法不当,思想认知不到位,进而引起当地环境发展与资源维护的不良后果。对此,尚处于发展阶段的休闲农业无法有效应对与处理此类问题,从而造成了环境资源保护方法的不科学,不但影响了当地的环境建设,同时也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造成环境与经济的双重压力,不能及时有效地寻求科学的保护方法,对于休闲农业发挥其本来作用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

5、政府政治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在休闲农业建设中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影响了休闲农业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政府作为执政部门,其本身有一定的指导性与权威性,由其引导的经济建设普遍能受到良好的成效。然而,在休闲农业项目上的认知不足,令其忽视了对休闲农业的扶持与引导,从而导致休闲农业走入误区,无法借由政府的支持达到招商引资或者政策优化建设等结果,不利于其本身发展的同时,也容易误入歧途,最终失去了其原本先进而科学化的存在价值。

三、体验经济下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1、加强管理人员认知培养

加强管理人员认知培养是从根本上改变休闲农业的有效手段,也是确保体现经济与休闲农业相融合并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管理人员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道标与指挥者,其优秀的判断力与精明的决断力可有效的推动整个经济政策的发展,而休闲农业作为新兴经济形式,其需要拥有精明而果断的管理人员指引,才能冲破发展瓶颈,走向完善大关。因此,加强对休闲农业的重要性与特征的认知培养,确保管理人员对休闲农业拥有足够的理解与思想,才能确保休闲农业在体验经济下茁壮成长,不断完善。

2、明确休闲农业功能,丰富休闲农业经营模式

加强管理人员认知培养的同时,要对休闲农业的经营群体灌输休闲农业的具体功能与具体特征,使经营者明确其与其他农业旅游项目的差一点,深化休闲农业的侧重点,确保休闲农业的特征性得以发挥到极致。丰富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并且开拓思路,创造全新的合作理念,保证休闲农业可以成为消费者真正休闲的场所,而不是徒增厌烦的无聊旅游。对此,开展承包果树或田地的方式,促进消费者的季节性消费;或者借由当地特色,组织节日性消费等,都可以很好的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并确保休闲农业多种功能发挥实际作用。

3、土地供应合理化

对于休闲农业用地,各级有关部门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优待与扶持,确保休闲农业可以有效的开展,且达到对外经营的规模。要将休闲农业作为发展该地区经济建设,弘扬该地区文化传承,展示该地区农业风貌为主体,积极配合休闲农业建设,敦促休闲农业带动三产发展,为三产达到实际性创收。与此同时,对该地休闲农业经营人员要进行合理化培养,使其可以优化土地使用,确保土地合理利用,从而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休闲农业的开发价值。

4、确保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并非仅仅存在于休闲农业之中,而是存在于多种形式的经济发展项目之中。然而,休闲农业所倡导的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等理念却要架设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下,由此可见,休闲农业的环境资源保护是不容忽视,且势在必行的。对此,各级有关部门应加强环境宣传与环境建设,其环境宣传与环境建设不能单单针对乡村,同时要拓展到城市社会的各个角落。使每个人了解文明出行的必要性,确保其成为环境资源保护的一份子。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破坏自然环境人员的惩处力度,以规治行,从而确保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政府加大政治扶持力度

经济发展促进我国人群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提升的同时,对于高强度的社会压力也急需相应的排解方式来达到舒缓精神的效果。因此,对于休闲农业的推广与建设,政府应作为最坚实的支撑与最可靠的引导。身为行政职能部门,政府部门内部应高度重视其自身职责,了解休闲农业对整个地区经济的带动以及对全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合理发挥自身领导责任与决策责任,为休闲农业发展大开绿灯,从而确保休闲农业可以有效推动三产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提升。

综上所述,当前人们较为热衷的舒缓压力方式,除了相应的精神爱好培养外,最多的选择均是外出旅游来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就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而言,旅游形式变得多种多样,不但为人们带来了不同的精神体验,同时也为当地有关机构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体验经济下发展休闲农业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潜力的旅游形式,然而正是这种年轻性,促成了休闲农业发展中人员认知的不充分。有效提升人员认知问题,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及政府扶持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保证休闲农业长期有效的发展,从而带动社会整体经济的稳步提升。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第4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景观;生态规划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传统农业景观中生物栖地多样性的降低和自然景观的破坏,使得农业景观的美学和生态效益遭受严重损害。针对各种日趋严重的农业和土地退化的现象,必须重新考虑土地利用与农业结构调整问题,恢复自然合理的生态环境。其中休闲农业以农业经营为基础,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的产业形态,其自身景观特点决定着它的发展要以维持稳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发挥农业特有的自然景观优势和生态效益。

1 休闲农业的特性

1.1 休闲农业与居民收入、消费增长的相关性

休闲旅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伴随国家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发展,它日趋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消费生活。阿尔文・托夫勒认为,人类社会第五次浪潮应是娱乐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密切关系。休闲农业既是农业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休闲旅游的组成部分,农村休闲旅游成为旅游者优先选择内容之一。

1.2 休闲农业定位的可变性

产业定位实质上是涉及产业归属的问题。一般来说,产业归属、核心竞争力和运营模式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中产业归属最为重要。确立休闲农业的产业定位,可以明确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深化休闲农业的内涵。休闲农业属于新兴产业,内涵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产业的积累,功能发生改变。因而,休闲农业的地位具有十分明显的可变性。

1.3 休闲农业的继承性

休闲农业是将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等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将农业生产和旅游业的结合,以乡村为经营空间,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的有机统一。休闲农业中休闲包括了休闲生活、休闲行为和休闲需求等。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规划设计与建设,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农业经营特色的经济区域。

2 休闲农业生态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休闲农业为兼具农业、旅游业及服务业的新型产业,与传统农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休闲农业生态景观的规划不仅应关注景观的开发价值,还应关注景观土地的利用问题以及当地居民的短期利益,更强调其给人类带来的长期效益和可持续性。这决定了休闲农业景观生态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方法论体系,其内容包括景观调查、景观生态分析、景观综合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各个方面。综合有关研究成果,笔者要做好休闲农业生态景观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以坚持绿色环保生态意识为前提

自然的生态系统是休闲农业生态景观所依赖的环境基础,其自然特征应予以充分重视和保护,避免过多的人工改造,而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如连片的农田带可以开发为农田观光、农耕体验等;多种类的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则可开发纪念果林、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等;而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水面则可开发为水上游乐项目、垂钓等。同时还应把绿色环保等生态意识贯彻到景观的规划活动中。如坚持不使用农药、化肥,替代以生物除害、有机肥料等手段,营造纯绿色的生态景观。

2.2 以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为基础

要把休闲农业生态景观作为系统来规划和管理,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无论从观光、休闲功能的角度还是景观生态功能的角度讲,休闲农业生态景观的斑块都应和自然的廊道、基质共同构建景观的整体性和美学功能,以形成良好的旅游景观基础。为此,应建设高效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景观要素,营造具有宜人景观的环境氛围,塑造环境优美、与自然系统相协调的景观作为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休闲等。

2.3 以景观空间配置多样化为准则

休闲农业生态景观可能的组合要素有草地、耕地、林地、道路及水体等,其规划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定的景观空间配置结构的多样化,既要有顾景观的生态功能,又要有美学功能,最终实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旅游观光活动的协调、平衡发展。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存在并与异质的土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旅游景观的美学效果达到最高水平,另外,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并存,才能构成异质性的景观格局,形成具有不同旅游功能的旅游景观,使旅游景观的稳定性达到一定水平,从而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

3 休闲农业生态景观规划的方法

在实践中,景观规划的主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是适应地方物种个体生态需求而对斑块和廊道的设计。基于生态原则的休闲农业景观规划是一种多层次、多目标的整体性规划方法,包含了针对各种目标层次的方法手段,这些方法彼此共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乡村景观规划的方法论体系。

3.1 完善景观结构的方法

通过划分、调整来完善乡村景观的基本结构元素,串联起景观系统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一个稳定的系统。景观结构是景观功能存在的基础,只有保证景观结构的完善才能实现景观功能的高效发挥。但乡村景观结构往往由于人为的影响而显得十分不稳定,因此,相应的景观规划方法就是补充景观结构的薄弱环节,使其更加完善而获得稳定。

3.2 生态工程方法

生态工程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而可以广泛应用于休闲农业景观规划建设的方方面面。生态多样性能形成一种综合的“ 栖息环境”,这种栖息环境具有丰富的层次结构,能自行生长、成熟、演化,并抵御一定程度的外来影响力,即使遭到破坏,也有能力自我更新、复生。建立在这种栖息环境上的景观就是自我设计的景观,它意味着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永续利用。

3.3 景观风貌设计方法

从功能上划分,建筑景观属于文化支持类的景观,是纯人工建造的。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保持亲切的家园感,就要考虑乡村外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创造优美的景观风貌。

相应的规划方法,是根据乡村的地理位置、性质规模、现状条件、美学要求,提出对乡村建设艺术布局的总体构思,确定建设艺术的骨架。设计特别要体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和谐,建筑既要保持本地区特色,还要体现一种群体之间的、统一的总体美。休闲农业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景观的生态特征。在景观整体优化的基础上,进行景观分类,对不同的景观单元按照景观功能进行规划,最后配置出理想的景观格局,最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景观生态格局。

4 结论

综上,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应从地方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各种区域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尤其是休闲农场的景观生态规划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基础,注重景观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实现旅游功能、生态功能的和谐统一,从而培育和形成地方特色。

同时,休闲农场的景观设置还应符合经营休闲农业的目的,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休闲农场有一个美好宁静的田园景色,使游客摆脱城嚣,身心安宁,融入自然,体验农村生活,享受乡村景色之美。

参考文献

[1]吕军,张立明.中外休闲农业研究的比较[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2):67-69.

[2]王仰麟,韩荡.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2):265-269.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第5篇

在中央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下,已有多个大城市把城市农业发展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了由传统生产型城郊农业向具有多功能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

为更好地总结都市农业12年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研究和促进城乡统筹背景下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科学发展,中国农学会拟于*月上旬在*市召开第八届全国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学术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议题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城乡统筹与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

主要议题有:城乡统筹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格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创新发展与典型模式;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科研教学体系建设;政府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影响未来中国都市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休闲农业的理论建设;休闲农业成功案例与典型模式;休闲农业产业的经营与管理;国内外在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进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发展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

二、会议时间和地点

*月*日在*市召开,*月*日报到。

三、组织形式

会议由中国农学会主办,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市农学会承办。

四、主要内容

(一)本次会议将作为第*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与会代表参加中国科协年会主会场活动,参与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学术研讨会的交流,参观*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示范单位。

(二)召开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理事会,并对多年来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理论与实践创新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进行表彰。

(三)商讨建立“城市农学会协作网”,发挥学会体系优势,促进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的发展。

五、会议征文

(一)论文征集

请围绕本次会议的议题撰写相关论文,论文格式详见附件1。

(二)其它资料征集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专著、完成的相关课题、各地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各地推动都市农业的政策和保障措施、各地都市农业的主要模式、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与休闲农业产业(企业)的成功运作模式及相关照片等。

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征文进行遴选、汇编成《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并作为《中国农学通报》(增刊)发行。

(三)征文投送

论文投送截止日期为2009年7月1日(当地邮戳为准)。

1、请通过中国科协通用会议系统网上注册个人信息();

2、征文和报名表的电子版请同时发送至castnh@和castnh@两个邮箱;

3、请将征文及资料的纸质版邮寄至中国农学会学术交流处。

六、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

中国农学会学术交流处100125

联系人:周宪龙、康亚军、王全辉

电话:010-5919449759194487

传真:010-59194449

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第6篇

    休闲农业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生态和环保功能,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休闲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的重要举措。

    2文化功能

    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拯救地方乡土民俗文化,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较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休闲农业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我国农村蕴含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也是培养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3.6社会功能休闲农业开展活动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与沟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耳目一新,促进水、电、路、网等硬、软件条件的改善。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3健康功能

    休闲农业之地不仅可以让人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和开展体育锻炼,更能提供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有些特色药膳等食疗项目的开发,也能增进其健康功能的发挥。

    4城乡交流功能

    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城乡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纽带,有利益城乡一体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5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明确发展思路

    休闲农业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顺应社会需求,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改善民生的民生产业,也是拓展农业功能,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应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选择与定位,按照差异化竞争的策略,提质增效,实现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营运规划化、服务组织化、社会化。尽可能利用和开发当地更加有效的休闲农业资源,策划体验活动、创新产品设计,办出特色和水平,使休闲农业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

    5.2把握发展原则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农业、扎根农村,利用开发农业、农村土地与文化资源,惠及农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要讲究科学发展、合理规划、规范有序的原则。要在结合当地物资、文化的资源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按能力、讲科学、上项目。要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不能破坏资源环境,要始终相信环境越好越值钱、越能做强做大。要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实现休闲与乡村旅游融合,休闲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第7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机制;结论

一、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概念内涵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体系”的概念,它具有横、纵两个方向的发展维度,它通过休闲农业企业与外部关联企业或组织横纵向融合、协作,实现降低资产专有性,减少外部不经济性,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一个高效率综合性系统。

对于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去理解:宏观层面上,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整个区域休闲农业产业的集合;中观层面上,是若干休闲农业企业或企业群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提供休闲旅游服务的各环节中分工协作,形成一个完备的组织运营体系;微观层面上,是一个或几个企业完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提供休闲旅游服务的全过程。

二、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形成机制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二、三产业相互交织和融合的有机系统,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发展维度。

(一)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分析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横向扩展,是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市场需求和休闲农业生产力水平是推动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的重要因素。

1. 休闲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横向扩展

从横向上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是伴随着休闲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使休闲农业产品向多品种、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围绕这些产品和项目的专业化生产经营形成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内部新的产业内容。休闲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更能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和休闲旅游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为企业的成长注入活力。同时,企业多种业务的开展促使企业不断向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信息通讯业、金融等领域扩展,从而增加休闲农业产业幅度。

2. 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分工推动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横向扩展,是在休闲农业产业分工的基础上进行产业融合的结果,是休闲农业企业与外部关联产业在产品、功能、技术、市场等诸多方面渗透、融合发展而形成新的产业分工的过程。

首先,在休闲农业产品产出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对休闲农业的渗透融合促进了休闲农业农产品种类的丰富和休闲旅游服务功能的扩展。休闲农业生产的有机、绿色、健康、优质的农产品,科技含量、附加价值高,通过新品种培育和采用高新农业技术如农业生物技术、设施技术、先进的栽培技术等进行生产,产品种类多样,并在产品生产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科研、教育、示范等多种服务功能的扩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渗透提高了休闲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助于企业增加产品和服务种类,拓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范围,推动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

其次,休闲农业与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实现业务创新,是对休闲农业产业体系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横向扩展。休闲农业将农业生产与农村民俗文化、节庆习俗、文艺表演和会展服务等结合起来,使休闲农业具有文化产业的属性。这既是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扩展过程,也是实现休闲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的过程,综合体现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产业渗透、融合的业务创新和市场创新效应。

3. 休闲农业与外部相关产业交叉、延伸、融合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是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的重要内容

(1)休闲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形成高科技休闲农业产业。高科技休闲农业产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以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和有机农业等为主要生产方式。高科技休闲农业产业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体,集农业高新技术展示、高效农业典型示范、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通过农业高新技术展馆技术辐射,成果示范推广,能有效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科技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主要的产业类型包括高科技农业示范园、高新技术馆、科技教育农业基地等。

(2)休闲农业与教育产业融合,形成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产业。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产业是休闲农业发展的较为高级阶段,主要是为广大旅游消费者提供能够了解农耕文化、学习农业历史、体验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活动和经历,使消费者在休闲放松的时候,获取农业知识、开阔眼界。主要的产业类型包括农耕文化馆、农业博物馆或博览园、农产品特色展览馆、农业科技生态园等,其中出现在我国各地的亲子农场,是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产业的典型产业类型。

(二)产业体系纵向深化分析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纵向深化是指休闲农业产业在休闲农业产品或休闲农业项目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延伸和向后深化产业链的扩展过程,是休闲农业产业内部产品生产经营和休闲服务提供过程中纵向分工深化和协作整合的过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过程,是市场化条件下,围绕休闲农业产品价值创造和实现全过程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而形成的宏观、中观和微观意义上的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和延伸过程。

1.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表现为在宏观层面上产品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中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和延伸

从投入产出的产业关联角度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在宏观层面上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在宏观层面上融合发展的过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纵向深化使休闲农业在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中,不同环节、不同层级,一、二、三产不同产业领域的专业化经营主体之间市场化组织结构和连接方式不断完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休闲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越来越离不开外部关联产业的物质、金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撑,成为离开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就无法独立生存的产业部门。

同时,随着休闲农业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休闲农业部门也越来越成为现代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扩展的重要领域,也成为其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阵地。休闲农业不同产业领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使休闲农业产业链不断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向上游延伸使得休闲农业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中间进入到产品加工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休闲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渗透融合,在产品或休闲农业项目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延伸和向后深化产业链,使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向纵深发展。

2. 从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扩展表现为在中观层面上农业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不同产业之间的协作和整合

随着休闲农业市场的扩大,使产业分工和专业化成为必然,产业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报酬递增能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从中观的产业层面上看,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第一、二、三产业分工在休闲农业内部延伸融合的过程。现代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在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整合不同产业环节和产业组织使其相互协调和合作的价值系统。休闲农业产品价值的最终实现,需要跨越多个产业、多个经济单元,需要这些产业、经济单元之间的整合、合作和协调,以此形成一条具有价值追加性的休闲农业产业链。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和休闲旅游服务提供过程的跨产业的产业链条,构成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不同层次。

3. 从生产经营管理角度看,不同产业领域的生产经营主体在微观层面上围绕特定农业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而展开的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推进了现代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

从微观的生产经营管理角度看,表现为休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围绕具体产品和服务,对具体的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休闲农业产业链在构建过程中的延伸是基于休闲农业产业与外部关联产业的协作、融合。休闲农业产业与加工业的融合,将休闲农业产业链从生产、销售两个环节扩展到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增加了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很大程度延长了休闲农业产业链;与现代服务业的的融合,如技术、咨询服务业和科学研究使休闲农业产业链前向前延伸到技术和品种研发环节,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向后延伸到市场开发,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其中北京爱斐堡葡萄酒庄就是典型的融合现代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休闲农业产业类型。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跨产业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产业链条,构成了农业产业体系的不同层次,在产业分工、融合、协作模式下,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产业链进行构建和整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推进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

三、结论

(一)发展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对推进我国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研究还较少,但北京休闲农业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发展和完善北京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其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内容。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所强调的“体系”概念,强调内部关联企业实现产业协作、产业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强调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构建科学完善的产业体系,是北京休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对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研究为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视角和推进路径。

(二)休闲农业是具有高度产业协作、融合性质的现代农业

现代科学、信息、通讯技术和金融、信贷、中介、政府等服务部门对休闲农业的广泛渗透融合使休闲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已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休闲农业产业与外部关联产业的分工协作实现了休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相关产业的一体化生产经营,休闲农业成为融合第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产业。

(三)休闲农业产业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推进了多功能、多层次、综合性、一体化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从横向看,通过休闲农业产业功能和属性的复合、产业资源的深度利用和市场的重新定位,进一步拓展休闲农业的产业幅度和发展空间,横向上休闲农业产业的渗透融合催生出新的休闲农业产业形态,推动休闲农业建立起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体、涵盖农产品加工、产品销售和休闲娱乐服务提供(包括餐饮、住宿、会议、科普、教育、展示、体验、娱乐等)等内容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功能、宽幅度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从纵向看,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休闲农业关联产业的纵向一体化深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和整合,休闲农业产业链的外延式、内涵式优化使休闲农业的发展空间和盈利重心不断向高附加值的产前和产后环节延伸,从而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

参考文献:

[1]喻江平.基于产业链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及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3(07).

[2]丁力.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对美国农业的观察与思考[J].调研世界,2001(05).

[3]席小丽.产业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4]史亚军、秦远好.休闲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5]李炳坤.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第8篇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为了提升我为农业经济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农业的发展模式,建立新型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当前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农旅双链”发展模式,旨在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把农业和旅游业整合起来,很多地方在休闲农业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农家乐、休闲农庄等,不但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打造了旅游业的特色,实现了经济、社会双重效益,改善了生态环境。但是,在这种“农旅双链”l展模式下,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方说休闲农业欠缺科学规划,管理不够规范,整体服务质量较低,规模不大,品位不高,对当地的特色乡土资源开发不够全面,尚未形成自身的特色等。鉴于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以循环经济理论为依据,探寻当前“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与旅游业的持续良好发展,增强我国农业经济活力,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一、休闲农业和“农旅双链”发展模式简介

(一)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指的是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景观等,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种植、经营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和风土人情等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开发适合人们休闲旅游的产品,为人们提供观光、度假、娱乐、健身、体验等休闲服务,满足人们旅游放松、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的旅游经营形态。从本质上来看,休闲农业是一种旅游业与农业整合的新型产业,以满足游客的休闲体验为目的,为提供各种服务为手段,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体现出教育、文化、环保、医疗等多方面的价值,这种把“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保”集合于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市场前景良好,发展潜力巨大,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出路。追根溯源,我国的休闲农业最早开始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主要形式是以观光为目的的参观性农业旅游。在2000年以后,休闲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发展也面临着优化产业结构的压力,人们也需要更多高品质的农村旅游产品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些农村体验式旅游,更加注意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环保意识,服务质量更高,功能也更加完善。现如今,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新增长点,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

(二)“农旅双链”发展模式

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前时展的主流,涉及面广泛,产业链很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农业景观、农耕文化等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业与农业可以结合起来。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2015]59》,提出要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建立旅游产业链条和农业产业链条,促使两个产业共同发展,实现双赢。旅游业可以借助农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而农业也可以依托旅游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活力,扩大影响力,增加农业收入。“农旅双链”发展模式是借助旅游业能够带动人气的优势,利用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形成品牌宣传效应,开发农业产品和乡土文化资源,打造农业品牌和旅游特色,使农地变成旅游景观,带动农业发展,让农民成为旅游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生力军,从而产生旅游业与农业发展的联动效应,实现两个产业的创新发展。

二、“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休闲农业发展不够重视科学规划

在“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的发展涉及到了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联结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只有真正体现休闲农业的生态特色,才能确保这种新型产业形态保持发展活力。纵观当前我国的休闲农业来说,虽然规范化程度有一定提升,但是,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还是没有结合当地的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缺乏根据当地的乡土资源,发展目标不够明确清晰,基本上还是农民自主开发的方式,在休闲农业开发之前,当地政府缺乏进行科学全面的考察论证,不能从长远出发,只是考虑到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导致整个休闲农业的发展存在着布局不够合理,功能不够全面,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休闲农业的经营存在着很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没有立足当地资源,简单的照搬别人的经验,盲目的模仿,制约了当地休闲农业的长远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二)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比较低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产业链庞大、涉及因素众多的产业形态,管理难度增大,也对于整个产业的监督管理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然而,现在来看,我国的休闲农业管理水平较低,很多地方都是各自为政,缺乏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降低了休闲农业的服务质量。休闲农业开发地区的各种基础设施、道路、卫生、水源等硬件水平较低,不能为当地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相关的管理部门监督和服务意识弱化,缺乏对休闲农业相关的餐饮、娱乐、住宿、农产品开发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管。另外,休闲农业涉及了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旅游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企业等各个方面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密切,也影响了休闲农业的良好发展。

(三)休闲农业产品档次较低规模不大

休闲农业作为“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的一种有益探索,这种以“农业”为基础的新型旅游经营形态,不可避免的需要品质优秀、独具特色的产品做为支撑,扩大在旅游业和农业市场上的影响力。但是,目前来看,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开发的产品在功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品牌意识,休闲农业的产品整体档次较低,缺乏与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农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还处于比较浅的层面,特色不够鲜明,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较低,文化元素的涉及还比较少,缺乏知识和文化内涵,在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还比较弱。休闲农业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不强,知名度较低,加上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也制约了休闲农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尽管当前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由于相关管理与研究工作还比较滞后,从业人员大部分是来源于农村的赋闲人员,这些人原来只是从事农业生产,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能力也比较弱,休闲农业的服务、经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普遍较低。另外,由休闲农业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大部分从业人员都不稳定,缺乏正确的职业培训。即使有些人员参加了一些培训学习,但时间通常都比较短,不够系统和规范,严重影响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自我发展和能力水平的提高,导致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普遍较低。

三、“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休闲农业发展理念,重视产业规划

休闲农业作为旅游业与农业的结合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只有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效益出发,进行全面考量,制定出科学的规划,为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才能从源头上确保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休闲农业开发,首先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开发与保护”结合的理念,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考虑到生态效益,实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的完美结合,做到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布局,打造品牌,突出特色。在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对于当地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市场需求、配套设施、周围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明_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创建主导旅游品牌,制定科学的宣传推广措施,增强市场影响力。另外,制定休闲农业规划,需要强化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结合,真实发挥休闲农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注重休闲农业产品开发,打造产业特色

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对于当前需求越来越旺盛的休闲农业旅游市场来说,打造有特色、高品质的休闲农业产品,才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扩大市场影响力,塑造休闲农业品牌,提升休闲农业开发水平。针对当前休闲农业产品档次不高、品味较低的现状,在进行休闲农业产品开发时,需要结合当前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享受方面的需求,对消费群体进行细分,开发不同层次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注意结合区域文化资源,利用当地的文化活动,打造成系列的休闲农业产品,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避免对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破坏性开发,打造当地休闲农业旅游的特色,实现农业及相关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整合,实现两者相互带动,共同发展,增强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加强政策扶持理论研究,做好管理领导

理论来源于实践,也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为了提升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还需要加强休闲农业相关的理论研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完善休闲农业开发的理论体系,更好的指导我国休闲农业的开发。同时,国家方面也需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对于这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活力。另外,各级政府也需要发挥服务、监督、管理职能,充分认识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当地休闲农业开发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做好相关部分的协调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章流程,提升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积极向国内一些休闲农业开发较早、取得成效明显的地方学习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经验,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四)重视专业人员培训教育,提升服务水平

高素质的人才是提升整个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为了实现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现在急需培养一些具有先进的休闲农业管理经营理念的人才队伍,增强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一方面,国家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需要重视休闲农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针对休闲农业的特点,设置专业课程,重视专业技能的教学。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其做好职业规划,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重视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技能方面的教育,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第9篇

一、休闲观光农业的功能与价值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丰富、景观优美,特色农业资源充裕,产业基础坚实,同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厚的人文资源和多彩的民俗风情,具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条件、市场潜力和开发空间。

有助于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休闲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对于现代农业提升发展层次与质量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对区域农业特色资源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将推动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增强人们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有助于拓宽现代农业功能。休闲观光农业以农业生产经营项目为载体,有效推动农村三次产业有机融合、互生互化,进而趋于同步发展,把农业从原初单一的食物保障功能逐步拓展至休闲观光、乡村旅游、保健养生、就业增收、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诸多方面,有效适应和满足了城乡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休闲观光农业紧密联结着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延长和拓展深化现有农业产业链,促进旅游、餐饮、住宿和商业等各类配套产业的发展进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有效利用和整合资源,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多元化,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休闲观光农业能够促使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回流,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提升当地村容村貌,优化农村社会发展环境,拓展深化农业与农村发展功能。同时,能够促使农民主动学习现代管理知识与科学技能,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效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更加珍惜和爱护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有助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休闲观光农业以农业为基础要素,以农村为发展空间,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可以丰富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内涵,促进城乡居民互动交流与双向融合,推广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衔接与互通,使得城乡之间互为消费市场、互为资源要素、互为发展生态,进而缩小发展差别,提升发展质量。

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新的增长点。然而,在发展壮大中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何提升发展水平成为有待探索的现实命题。

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模式单一雷同。当前,从整体上来看,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层次较低、开发模式单一,项目布局和结构梯度呈现同质化。现有发展层次和建设质量难以满足和对接多元异质的市场消费需求。就项目类型分布来看,观光类项目较多,但很多项目往往集中在形式单一的垂钓、采摘、餐饮等领域;休闲类项目缺乏,而且高层次功能性的体验型、参与型、文化型、疗养型项目则更为稀缺。对本地民俗特色、文化意蕴挖掘不足,乡村特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拓展与延伸,缺乏知识性、趣味性和新奇性,游客参与活动的类型单一雷同,影响和制约了项目的吸引力。

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呈现城市发展偏向。实践中,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丧失“乡土”气息,呈现城市发展偏向,偏重物质资源开发,不注重乡土文化的挖掘和生态美学的塑造,缺乏富于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经营、农民劳动场景、农耕历史文化、地方乡土民风以及以当地独特历史文化底蕴,背离了依托农业产业平台发展的原则与初衷,致使项目趋于城市发展偏向、商业化开发过度和地域特色文化失真的乱象,“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意境与传统被以建设的名义所破坏。

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缺乏规划布局设计。在实践中开发建设过程中,大多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依靠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随意性较强,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①。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缺少规划设计,景点布局往往杂乱无序,与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难以融合,缺乏“农”味、“野”味、“乡土”味、以及大自然的气息,造成不城不乡和不伦不类的感觉,缺乏和谐与美感。

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的文化内涵开发不足。目前,一些休闲观光农业缺乏对特色资源、文化意蕴、乡村民俗的挖掘开发,对农业附加值较高的高品位、功能性、新奇性的项目建设不足,难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根据竞争战略理论,产品差异化能提高消费者的转换成本,提升生产者的议价能力和竞争优势。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产品项目的创意,提高消费者的需求意愿并增强项目的集客水平,也要注重乡土文化的开发、挖掘,进而增加客户多次消费意愿以提高产业链的获利水平。

部分经营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无法满足岗位要求。目前,一些项目的经营管理与服务人员,部分来源于农村当地从事农业生产和加工的居民,部分来源于其他非农行业的经营者,缺乏从事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在经营实践中,主要是凭借过往经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片面性。与传统农业相比,休闲观光农业对经营者和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具有从事多种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能力,不管是对于以往经营非农产业的人员,还是以往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来说,短期内都难以适应这种岗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