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3篇

时间:2023-01-10 09:27:07

关键词: 高中  历史  课堂教学 

摘要: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生成个性化认知,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教学的要义所在。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3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篇1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当在课前认真设计课堂导入,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历史、学好历史,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一、创设教学情境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通常只讲解教材内容。这种授课方式过于单一,而且枯燥无味,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以兴趣为支点向外延伸,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课堂更具吸引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可以从课本中找出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有着怎样的影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课堂氛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讨论。创设教学情境的课堂导入方式,能让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教师抓住时机展开教学,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式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能够紧跟时代大潮,喜欢新鲜事物。多媒体具有能够将音频、图像等融为一体的特点,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并灵活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就能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搜集一些资料,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更形象的理解。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结合现实生活

历史学科其实是一门记录的科目。历史事件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但实际上,历史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多联系。实践与理论是密不可分的,不管什么理论都能在实践当中得出,理论也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教师要抓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性设计新课导入,让历史更贴近生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教师要先向学生展示古代的社会生活与习俗,再让学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而使其对这一课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新旧生活的比较,说说自己的感受,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种导入方式,能让学生积极思考本课所讲内容,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这一节课的理解更加深刻,重视历史,保持历史学习的热情。

四、联系新旧知识

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多联系,教师可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内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7课《解放战争》时,可通过复习《抗日战争》的内容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抗战结束后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而指出阶级矛盾取代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从而引发了解放战争。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导入时间不能过长,要做到言简意赅。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设计,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同时,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探索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发挥课堂导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有效提升课堂效果,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历史方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历史。

作者:鲁怀兰 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积石中学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篇2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涌现,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高中历史课堂活动中,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生活化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活动设计,加深历史知识理解和掌握。高中学生年龄比较大,独立意识比较强,对社会有着自身的认知,结合历史知识的体验,感受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将枯燥内容进行形象化展示,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实现学习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设计生活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活动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整个课堂活动开展的重要方向,以此作为基础优化课堂设计。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应当明确课堂教学活动目标,联系学生生活灵活设计教学目标,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历史教学。高中历史课本分成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不同的课本内容和生活有着不同的联系,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设计需要考虑学生个体情况,结合学生共性和特殊性,设计针对性教学目标,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例如,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的教学中,学生刚刚步入高中,刚刚接触高中历史内容,对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之间的不同处于认识阶段,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应当根据知识内容设计生活化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开展。本节的重点内容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难点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理解。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姓氏的由来,帮助学生了解分封制的知识内容。在具体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详细了解自己姓氏的由来和发源地。在此基础上引入班级管理内容,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西周分封制管理,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在西周宗法制的学习中,需要学生掌握血缘在家族维系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家谱、家祠的起源,结合一些拜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在具体教学课堂中,深入分析课堂活动内容,设计生活化教学目标,为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引入生活化教学内容

历史和生活虽然有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但历史也曾在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历史不可复制,但是,通过历史学习对不同时期的生活进行了解,为现在的生活提供参考和服务。由于知识内容复杂性和抽象性的影响,学习和记忆的难度增加,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当考虑学生学习特点,引入相应的生活内容,开展学习和探究活动,让学生融入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利于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实现民族文化素养培养目标。例如,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学中,结合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深入探究其中的影响因素,根据课堂活动目标,引入生活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近代服饰的变化,介绍变化的原因和背景,给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提供便利。由于西方服饰和思想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服饰也逐渐发生变化,如从长袍向西装领带转变。同时,在古时候保留很多的古代传统服饰事物,也有很多的文字记载。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利用互联网展示清朝的长袍马褂和民国的旗袍,组织学生观察和分析,对我国服装演变进行初步了解,加深知识内容的理解。同时,结合中山装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山装造型中蕴藏的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结合生活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接近学生生活实际,拉近学生和知识的距离,开展主动学习和探究,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

三、注重生活化情境创设

高中历史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观念,通过生活化情境的构建,实现知识内容和生活的融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内容。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比较多,如果仅仅通过文字和语言讲解的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排斥心理,不利于历史知识理解。借助生活化教学情境,将抽象知识直观化和形象化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以及影响,向学生介绍相应的内容:在十八世纪中期,中英两国存在频繁的联系,英国将棉布和尼龙等产品输入中国,中国则以茶叶作为主要的输出品。但是,由于闭关锁国以及自然经营的影响,英国商品效益并不好,中国产品受到英国喜欢,挣得大量的白银。英国政府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从各个方面给中国带来危害。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组织学生开展表演活动,让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分别扮演中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借助相应的表演道具开展交换演示。在贸易初期,中国商人手中有着丰富的货物,如药材、茶叶以及丝绸等,中国处于贸易的优势位置。当英国商人走私鸦片之后,中国商人货物逐渐减少消失,最终连钱财也没有了,财富都被英国商人用鸦片换走了。通过这样的生活化场景演示,帮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加深对历史知识内容的理解。

四、开展生活化教学评价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为课堂教学优化提供依据。在生活化教学观念下,开展生活化教学评价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高质量的历史课堂,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师生之间更好地互动和交流,有利于民主性教学环境创设,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思考活动,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师生互动和交流中,评价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借助生活化教学评价,拉近师生距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接受,提高课堂学习质量。例如,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西学东渐”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冲击,向学生介绍西方民主思想,中国社会发生的历史变化,以及不同阶层的反应。如“中体西用”的思想,提倡借助西方的技术,排斥西方的民主制度。在革命派和维新派中尽管所提出的内容并不相同,但是,都有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并且根据当时中国国情做出改造和创新。为了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思维,以课堂教学内容作为基础,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针对西方的民主思想说一说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话题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踊跃表达自己。在学生完成表达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识地渗透生活化方式,开展相应的点评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现在社会的现状,深入思考此问题,指出学生思维中的偏差,保证教学评价的科学合理。通过生活化教学评价活动,让学生处于放松状态,全身心投入课堂活动,更好地接受知识内容。历史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引入生活化教学方式,实现高效课堂构建。借助生活化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活动设计,降低学生学习压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深入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通过生活化教学理念,实现知识内容形象化的转变,将知识和生活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保证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作者:陈旱英 单位:福建省莆田第十五中学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篇3

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生成个性化认知,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教学的要义所在。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要想顺利推进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必须采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文本展开探索分析,并将学生的关键性作用发挥到极致。当学生能够从立体层面感受知识、分析问题时,教学设计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会逐渐提升。

一、立体课堂的内涵

以往的教学形式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固化、单一的教学形式让课堂变得毫无生机,学生不愿意主动思考,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立体课堂是与填鸭式课堂完全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师从教学现实需要出发,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融入多种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和学习资源,旨在激活学生的认知和多向思维,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给予他们学习探索的动力。这样的立体课堂无疑是鲜活的、有趣的,给学生带来的触动也更深刻。历史本身就是多重信息资源的结合,能够给学生带来情感冲击,帮助他们生成独特见解和崭新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教授知识,那么历史学习的价值便无法凸显,学习活动也会变得毫无意义。历史知识往往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但从本质上来看,文字只是传播信息的渠道,丰富可感的历史画面、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学生的个性认知,这些才是教学的重要追求。教师要在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活化历史教学设计,构建立体课堂,让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同时拓展学习视野,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生成个性化解读。

二、构建高中历史立体课堂的策略

(一)呈现动态历史画面

基于文本中的内容,以知识为线索展开细致讲解是部分历史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讲解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但不能固化,它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形式。讲解过程中,部分教师容易越俎代庖,将本来需要学生思考、理解的知识点呈现出来,学生只是作为知识接受者,盲目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开展学习活动,连最基本的思考都没有,课堂教学的价值难以完全凸显。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会受到影响,对历史知识不感兴趣,不愿主动学习探索。革新课堂教学必须从外显的形式着手,高中历史课堂的立体构建应从最基础、最重要的导入形式着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表现功能,呈现动态化的历史画面。一些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认知的差异性很难让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如果没有直观的画面作为依托,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教学高中历史必修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时,教师没有直接导入新课,而是借助多媒体展示画面,让学生找不同:“下面的两个视频资料都是上下班高峰期的情景,请你们看看它们的交通工具有什么不一样。”对比性的画面更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激活他们的感知。学生观察得格外仔细,很快就找出了不同,因为是通过自己观察找到两者的区别,学生显得格外激动和自豪。课堂教学既轻松又愉快,学习氛围逐渐浓厚。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认知的起点,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最好的引线。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找到学生学习兴趣点,借助动态画面展示知识,刺激学生感官,在视觉冲击下,学生学习热情被点燃,迅速进入思索状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全身心投入,感知学习内容,思维引擎得到快速启动,这为后续深度学习探索奠定基础。

(二)融合趣味故事资源

历史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其趣味性不仅体现在历史事件中,而且还隐藏在人物生平经历中。学科特点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资源。教师不妨将故事与文本内容进行有效融合,为课堂注入崭新活力。故事是触动学生思维认知的重要载体,不仅有丰富的情节,而且还包含一定的道理,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故事类型多样,不仅有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历史故事,还有历史小说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等。丰富有趣的故事能够快速引发学生的关注,即使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依然较强,对倾听故事充满期待。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从故事出发,展开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将客观严谨的知识以趣味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给沉闷的课堂注入活力,让历史课堂更有味道。故事是学生思维认知的重要触发力。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认知起点,以学习主题为参考,讲述趣味化的小故事,还可以将故事讲述的任务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在熟悉故事、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激发,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推进。例如教学“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这一内容时,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非常陌生,学习主动性也不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播放了《春天的故事》这首歌,以歌曲为依托讲述故事。歌曲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歌曲很好听,那么大家知道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吗?‘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指的是什么事?这件事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部分高中生对改革开放缺乏深入了解,一时回答不了这些问题。这时教师讲解邓小平视察中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以及其著名的“白猫黑猫论”。有趣的故事瞬间吸引了学生,他们听得格外认真。在教师生动有趣的阐释中,课堂学习氛围逐渐活跃,学生迅速进入状态,求知欲极强。融合趣味故事资源是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为了增强故事的助力效果,教师可以从故事选择和故事呈现这两方面进行切入。选择故事时必须贴合学习主题,并且在贴合主题的前提下选择最优化的故事。呈现故事时要生动阐述,讲述故事过程中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学生对幽默诙谐的故事更感兴趣,也更容易被吸引。

(三)设计跨越时空辩题

立体课堂具有多面性,是人性化、个性化、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堂。教师要想凸显立体课堂特点,不妨引入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历史是史实的积累,然而知识具有多面性,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是不同的。面对这种差异性,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也为了凸显个性思维,教师可以设计跨越时空的辩题,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统一认知。在辩论活动中,学生搜集相关材料,阐释自己的见解,驳斥对方的观点,他们在展示自己观点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有效锻炼,极大地拓展了视野,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此外,教师要在明确辩题的前提下进行有效分组,让学生明确自身观点,进而搜集相关资料,为自己的论点寻找支撑材料。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些任务。在辩论活动中辩题设计、分组是关键。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由组合。教学“开辟新航路”时,教师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学生很快便内化了知识。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我觉得这些航海家就相当于掠夺者,他们开辟新航路根本就是为了以后的掠夺做准备。”教师抓住教学契机,以“评价新航路开辟”为辩题,展开辩论引导:教材中讲述了新航路的开辟,你认为新航路开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纷纷行动起来,自由选择观点,自由组合,辩论赛如火如荼地展开。参与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思维认知在多维碰撞中迈向崭新层级。辩论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量,对于锻炼学生的学科素养,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有积极帮助。当然,辩论的过程就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教师要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思维,确保辩论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四)强化知识关联解析

历史学科知识面较广,复杂零碎的知识点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不愿意主动识记、背诵。如何突破知识学习难点,构建起系统化知识体系,是教师面临的一道难题。知识不是独立的点,它是一个体系,知识与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学生能够由一个知识点想到另一个相似的知识点,教学活动的价值便得以凸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联想记忆法,让学生在体系化学习中感知知识之间的关联,对知识展开深度剖析,为快速识记扫除障碍。知识的关联可以从本节课中的知识点中寻找,也可以根据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梳理,还可以从整册教材的视角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如果学生能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对知识进行梳理,教学效率便得以提升。教师还可以将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对接,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中,单纯的知识学习很容易让学生陷入迷茫、感到枯燥,为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更好地检验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学习效果,教师采用了对比式联想法,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因、经过、成就等方面出发,进行引导。如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时,教师以表格的形式梳理知识,让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更全面的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分别取得了哪些成果?请你根据表格进行简单罗列。”学生顺着教师的指引很快完成了表格填写。知识学习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巧妙设计,将对比式联想法融入学习活动中,学生一边回忆旧知识,一边学习新知识,对知识的理解层次更深。在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没有采用强制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而是将知识进行分解,并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启发学生联想旧知识。学生对于旧知识非常熟悉,以旧带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很快进入思索状态,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很快完成了知识学习,学习思路完全打开。

(五)创建系统阐述场域

立体课堂构建要适当融入学习检验,考量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要想将历史教材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独特的个性认知,必须借助系统梳理活动,让学生在理顺知识点的过程中,结合自身认知,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创建系统阐述场域就显得格外重要。历史检验活动形式众多,让学生做题是常见形式,能很好地完成学习检验和反馈。然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往往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实践检验。这时寻找一种既简单又高效的教学检验形式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不妨从学生的表达上寻找突破。“说”是思维的外显形式,在表达过程中,学生思维逐渐活跃起来,重组知识、系统输出,很快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体系,完成了生本思维与文本思维的对接。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要发挥协调作用。当学生思维活跃时,给他们提供知识阐述场域,帮助他们巩固知识。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要给予积极疏导,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夯实认知。教师要想掌握学情,可以组织开展训练活动,例如教学“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后教师给出思维导图,让学生以填空和复述的形式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这项学习任务看似简单,但要想将整节课的学习内容系统梳理下来,难度系数比较大。很多学生在填写思维导图这一环节就遇到了困难,复述知识的过程中更是错误百出,有的张冠李戴,有的表述不出来。教师及时进行疏导,借助生生互助的形式推进训练任务,创设学习场域。经过实践训练,学生对知识有了崭新认知,学习态度也更加认真。相比于书写性的训练,学生对口语表达型训练更感兴趣,训练效率也更高。教师抓住学生心理,以系统梳理的形式布置检测任务,在系统阐述场域中,学生思维得到强化,更好地吸收知识。立体课堂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进行正确指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融入多重因子,实现学生群体、文本、学习资源的融合。呈现动态历史画面,能够给学生以更直观的视觉冲击,能够为立体课堂构建奠定坚实基础。融合趣味故事资源,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灵活性,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设计跨越时空辩题,对学生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积极作用。强化知识关联解析,将知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构建,让文本之间的思维脉络实现了联通。创建系统阐述场域,则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他们推向学习活动的最前沿,逐渐构建立体课堂。

作者:徐霞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