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时间:2022-12-16 14:47:58

关键词: 工程造价  专业  人才培养 

摘要:提出将课程体系重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希望为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需求、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质量人才,提高学生的行业竞争力。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篇1

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环节。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行进,给中国的工程教育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工程科技人才的竞争力,我国必须致力于成为工程教育大国和工程教育强国,为培养大批高质量的工程科技人才奠定基础[1]。未来新兴产业和经济对新工科人才的定义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新工科工程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新工科工程教育模式以实际工程为主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建虚拟仿真实践平台,将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放在首位,致力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成长。四川师范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服务四川省区域经济进而辐射全国经济发展需求。在新工科背景下,提出以成效为导向进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不断发展专业内涵,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群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和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加快工程造价本科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传统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本科院校中,工程造价专业2003年被设为教育部目录外专业,2012年被调整为基本目录专业。截至2016年底,全国范围内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130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更大[2]。互联网的发展给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达到这些素质要求,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但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我国地方性本科高校在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3]。

1.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工程造价目标是培养具备土木工程相关知识及管理和法律等系统性开放性知识的造价工程师人才,同时培养具有社会适应性强及富有创新创造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领域从事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我国在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现在已经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大多数都还是停留在宏观的层面,虽然企业、学校都已经意识到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4],但学校只遵循优秀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重研究型大学生的培养,没有立足于应用型大学的实际社会培养出与生产实际相对接,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2.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忽略实践教学重理论。各大高校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时安排中,在主干课程安排中都表现得十分明显。实践课也由教师在课堂上展示或者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演示。据部分学者研究发现,虽然部分高校在其课程上增加了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如幻灯片、实物投影,但是并没有改变传统灌输知识的模式,学生的创新性与实操技能无法得到发展[5]。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实践教学的实施必须具备合适的实践场地资源,必须要保证学生安全,需要实习经费作保障以及组织协调要求高。相比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效实施难度大,因此,导致了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出现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通常会出现业务能力生疏、与实际工作接轨较慢的现象[6]。

3.课程体系师资建设不够完善。在本科教育中大部分高校没有做到紧跟潮流、及时更新教材。工程造价专业很需要紧盯形势,与社会保持步调一致,如果教材落实,学生学到的观念陈旧无新意,等同于教育与社会已经脱节,这样直接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教材里的内容如果无法运用到实践上,那么课程完全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不过教材滞后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所以教育部必须开始重视起来,及时修订新版教材[7]。除此之外,教师没有灵活变通,局限于教材进行教学,自己没有进行汇总整理将有新意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高等教师的学历逐年上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很高,但是在实践技能方面还有一定的缺陷,在教学中难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指导,这就导致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脱节;与此同时,高校教师缺乏对现场工程施工的实际经验,难以在教学中在实践能力方面对学生有深入的指导,这种现象必然影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8]。培养外向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首先需拥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配套师资建设是人才培养有力的支撑。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新工科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校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对工程造价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1.新工科背景下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精准定位。分析新工科背景下新形势、新经济对工程造价专业所需专业核心能力的需求,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精准定位。

2.优化课程群建设,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工程造价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有机结合的一个多学科交叉专业,当前高等院校在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上更多的是单纯采用“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四个平台体系之间的有机结合。因此,应当尊重专业特点,积极推进和优化课程群建设,建立各课程群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3.思政入课程,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把握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融入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理念,对课程群中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协同设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方式混合化、教学资源开放化、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以及学习过程可重复化。

4.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以及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最终依靠教师团队来实施。教师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秉承“开放”“共享”的理念,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注重新时代信息化教育能力的提升,进行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更新教学教育方法,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动力。

5.促进校企合作,强化创新创业训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增强工程意识的重要环节,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核心推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引入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训场所和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创业能力。

6.专业考核和实践创新能力考核相结合,建立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评价体系。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实施的是一种服务市场需求、以成效为导向的复合型、应用型特色教育,必须对专业人才实行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核,建立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用评价结果反过来检查教学成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三、结语

在新工科背景下,以成效为导向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工程造价专业发展中最急迫的任务,是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工程造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重要基石,其体系的构建和持续完善在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坚定不移地进行内涵建设,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新时代下有新任务和新要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分别从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

作者:曾思媛 潘桂英 赵雪萍 张维露 吉方慧 霍海娥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篇2

引言

当前,新工科建设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化的驱动下,对学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推动创新教育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充分发挥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作用。一、传统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传统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学生教材、课程考核方式等,不能很好的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以课程为中心,人才培养通过对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最终考核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教师传授知识主要在课堂中完成,属于一种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

(一)行业发展迅速,教学体系难以保障

全球BIM市场规模近年来都在快速增长,中国又是全球BIM技术应用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国家提出的多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要重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企业行业培养更多的具有BIM能力的工程造价创新型人才。许多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依附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和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行业需求还有一些差距,学生在胜任工程造价专业的工作方面能力有待提升。

(二)创新教育理念亟待转变

高校应该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理念,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名利观,不能将创新教育过于功利化。教师要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贯穿于整个专业知识的讲授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目前,我国创新教育的工程行业入行门槛较高,对项目管理协调能力要求高,毕业生在上岗前必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积累经验,才能利用专业知识在行业内有所创新。

(三)缺乏专业实践能力

学生在本科培养阶段,多采用课程内实验、课程设计等,专业实习以认知实习或者以走过场形式完成工程实习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科融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毕业后工作上手难。许多高校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不能及时掌握行业新动态、新技术,比如平法、计价规则更新、BIM技术等,不能迅速融入到教学中,导致学生无法紧跟行业变化,在实践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阻碍。

(四)考核方式单一,教学成效不明显

高校较注重理论考核,轻实践考核,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运用不足,使得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理论部分的考核方式大多以试卷、试题考核的形式进行,而且以闭卷居多,考试内容则以概念性和客观题居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重点。

二、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新工科要求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具备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改变传统人才培养观念,树立正确人才培养理念。工程造价专业贯穿于全过程、全周期的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具有的经济性、实践性、技术性等特点,要求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在新工科理念下,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前的创新意识和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同时兼具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

(一)技能培养目标

技能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毕业后可在设计、施工、咨询等单位从事工程项目招投标代理、工程造价编制与管理、工程审计、成本分析、咨询等相关工作,熟练应用工程造价基本理论、方法和手段,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成本控制、把握项目建设单位工程经济命脉,实现全过程、全周期项目管理的高级应用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

(二)知识培养目标

知识培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工程制图技术、房屋建筑学、工程经济学、建筑设备概论、安装工程施工、建筑与装饰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与装饰工程估价、安装工程估价、项目管理与工程造价软件应用等主干课程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素质培养目标

素质培养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决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实事求是,富有创新精神。同时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自觉维护和履行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应变能力。

三、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为顺应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深化我校办学体制改革,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以学生为中心,将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相融合,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分层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结合我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健全工程造价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建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和专长,制定人才分类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注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打造产教融合基地,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实现人才分类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过程中,邀请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专家或者本校优质毕业生与学校共同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计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根据各阶段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建立分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大一充分挖掘已有课程内容,进行创新创业思维训练;大二通过专业理论课程辅以相关实验实践课程内容,进行专业基础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大三,通过专业课程交叉融合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理论知识、工程意识、专业能力进行进一步梳理。大四,通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进行产教融合,以社会生产需求为导向,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培养满足社会和行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提升专业技能,结合职业教育,进行职业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充分发挥创新潜能。

(二)强化实践环节

新工科背景下,要求高校应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校要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实训基地,根据专业特点创新实践考核标准。根据企业行业需求制定专项教学目标,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将企业需要的知识技能融入教学活动中,在实践过程中灵活应用、大胆创新。让学生真正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共赢的目标。

(三)加强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加强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是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建筑模型的构建以及实践化的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培养与训练。教师需要整合相关专业课与理论基础知识,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方式充分给学生展示,便于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与专业知识的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对与实际不符的知识及案例进行更正,用最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在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培养应用型人才针对传统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予以在整体的教学框架上从教学中的各个层面进行修改与讨论,通过建立立体化课程资源、分层设置课程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等方法,把教与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课程结构体系而言,新工科对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各个课程模块的设置,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比例。从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如力学课程的学习,可以通过结合学科竞赛、工程实践等方式,加深学生的认知。行业软件的学习应与行业并肩,如:CAD、BIM、PKPM等计算机软件类课程。课程体系的重构需要前期广泛调研,充分论证分析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毕业所从事的主要岗位以及岗位业务职责,对学生完成工作业务必备的职业能力深入剖析,依据职业能力重构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有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类课程。通识类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科基础课其目的是为专业课的学习夯实基础;专业课又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类课程分阶段实施,让学生学以致用,扩大知识面,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类课程的设置,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性思维,具备从多视角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课程体系的优化思路:将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课程重构,相通内容交叉融合,合理安排课程学时;对传统的、针对性不强的实践类课程进行创新,通过实际工程项目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认知度;改变传统的单一课程考核方式,考核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让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目标;课程教学方式多元化,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培养。

2.课程内容的规划思路: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开设适应社会需求的核心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行业先进的新技术,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学科发展,为将来就业做好提前规划。五、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一)构建多元化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校企协同育人可以实现学校、企业优质资源共享,通过学校实训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从而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

1.师资共享。高校教师学术研究能力强,但往往缺乏实践,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下,高校需要双师双能型师资力量,企业恰好可以提供师资方面的帮助,从而实现双师双能型教育模式,学生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好地融合。

2.项目共享。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实际项目,让学生参与进来,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学生的项目实操,提出具有创新性、可借鉴的想法,帮助企业完善项目;另一方面,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操,可以提升自己对工程项目的认知,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

3.实训基地和平台共享。校企双方通过合作,可以搭建校内外实践共享平台,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学生则可以获得寒暑假顶岗实习的机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可以共同指导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前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探索与改进“N+1”协同育人模式,即最后一年,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共赢的目标。

(二)依托学科竞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科竞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设计分析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也是促进跨学科学习的载体。鼓励跨学科组队,不同专业背景学生之间通过协调合作,呈现出的作品也会凝聚多学科知识。

六、结束语

结合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构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提出将课程体系重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希望为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需求、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质量人才,提高学生的行业竞争力。

作者:卢荣山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篇3

2016年国家首次提出“新工科”的概念,显而易见国家提出“新工科”的概念不再是出于局部考量,而是新科技革命、新工业革命和新经济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是我国未来工程教育的新思路和新途径。本文立足于新工科战略建设,着眼于工程领域比较热门的工程造价专业。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有着较为广泛的就业领域和良好的就业前景,但随着行业的变革与发展,就业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也随之凸显出来。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突破传统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转型研究[1]。

一、新工科背景下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庞杂,且实践性较强,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我国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断突破传统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距离与国际接轨走在世界前列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2]。

(一)课程设置欠缺合理性

目前建筑行业对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创新性有较高的要求,但由于目前高校培养目标设定不合理,课程设置欠缺合理性,从而限制了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创新性培养,导致建筑行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存在差距,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目前所有的课程几乎都是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工程计量计价,虽然高校引进了企业比较热门的计量计价软件,如广联达、神机妙算等软件,但培训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如何利用软件对工程进行计量计价,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造价员”,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主创新性。

(二)教学模式缺乏多样性,教学方法陈旧

近些年虽然国家一再提倡鼓励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但是部分高校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延续着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3]。导致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来自教师和学生两大教学主体,一是老师多年来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二是学生习惯于上课做一个乖巧的“听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去听,而不需要提出疑问,缺乏课堂积极性和创新性。长此以往导致的结果就是老师课堂教什么,学生会什么,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设备设施滞后发展

很多高校缺乏信息敏感性,不能及时将高校教育与国内外行业新政策、新技术融合起来。在工程造价行业新政策、新技术不断更新时,例如平法图集、计量规则的更新以及BIM技术的兴起,高校仍然抱残守旧在教授学生旧的书本知识,高校教师无法及时的将行业领域中的新变化与教学相结合,导致学生跟行业产生脱节,严重落后于社会先进技术和政策,学生在创新和实践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阻碍,无法站在行业的前列。

二、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探索

“新工科”概念中,“工科”是本质,“新”是取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过程中,既要时刻把握好“新”,同时又不能脱离“工科”,要将两者融合贯通,其转型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解析[4]:一是理念“新”,理念是举措的先导,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应以理念的率先变革带动教育模式的变革;二是要求“新”,新工科作为一种新型工程教育,其育人的本质不会改变,但是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才培养需要结合时代的要求,培养出适应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三是途径“新”,新工科反映了今后工程教育的形态,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型工程教育方案,需要探索新的建设路途,摒弃以往陈旧的改革道路。本文根据上面提到的新工科建设三种内涵的理解,并结合当下高校工程造价专业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转型方向。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对行业变化

针对当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高校应制定新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而在制定新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前首先要准确认识三个概念,即工程造价、工程计价和工程造价管理。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只会利用软件对工程进行计量计价的“造价员”,而应该是一个能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对工程造价进行科学的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评价等工作活动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更好地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加入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课程,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从“造价员”转化为“造价工程师”,从事的工作范围从简单的工程计价过度到工程造价管理,进而上升到工程管理,最终达到培养熟悉技术、掌握经济、擅长管理、能开拓经营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的目标[6]。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学科系统构思示意图如图1所示。

(二)注重新技术、新政策的引入

新工科背景下要求人才与国际先进的技术接轨,高校在注重传统的平法、定额和计算规则的跟进与更新的同时,更要将行业中的新技术、新政策,例如BIM、AI、大数据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引入到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的过程中[7]。BIM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是推动建筑信息化的有利武器,是我国建筑领域信息化革命的必然趋势。所以在工程造价课程中引入BIM和大数据技术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建筑、结构、设备等模型的构建,大大提升了学生对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能力。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是行业热门话题,通过将这些新技术引入到高校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新技术,会给高校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8]。在新工科背景下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首先必须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教师。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社会上的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教师通过一线的实践操作,充分获取行业领域前沿的信息,然后及时的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同时高校应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引入,“双师型”教师既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双师型”专业教学队伍,通过工程实践指导教学,同时通过教学创新实践进行生产、学习和交流。与此同时,高校应多组织青年教师之间进行学习交流,搭建交流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的平台,相互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青年教师能迅速的成长起来。

三、结语

工程造价专业作为工程领域比较重要的专业,其人才的培养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新工科的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应对新一轮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带来的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和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新型的工程造价人才存在比较大的缺口,此时传统的工程造价学科既面临着机遇又遭遇着挑战。本文在总结传统工科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新技术与政策的引入、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这样才能适应行业和未来的变化,培养出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各种复杂工程造价问题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尹小延,卢小玉.“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9).

[2]徐伟,李媛媛.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考[J].工程经济,2019,29(07).

[3]成彦惠.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实训课程体验教学研究[J].知识经济,2019(19).

[4]赵爽,梁广东.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04).

[5]李昂.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5).

[6]徐伟,武春杨.新工科理念下工程造价专业“双创”教育体系建设[J].工程经济,2019,29(11).

[7]姚伟.我国新工科思想和建设路径刍议——基于文献综述的整合性框架[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06).

[8]覃亚伟,孙峻,余群舟,仲景冰.新工科理念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05).

作者:张敏 王昌运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