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浅谈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7-18 08:57:29

关键词: 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完善,能够让心里健康教育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和积极心理学当中的教育理念,在多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下引导大学生塑造和培养他们本身积极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和自我调节,在面对困难时,提高受挫折的能力和处理能力,完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培养层面,即让大学生学会自我提高的能力。

浅谈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多以少数防治为主,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促进和实现其健康心理发展和塑造,而非防治。本文从积极心理学出发,探讨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构想,为以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1.明确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确立是规范和鼓励大学生行动的基础,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的制定要明确、组织要严密、计划要周到。总体目标必须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和科学性,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理论基础上的。此外,总体目标的建立应该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需要考虑到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范围。基于这种背景,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可表达为: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强化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2)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目标

在总目标的框架内,高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习进程制定分目标,包括发展性目标、适应性目标和矫治性目标三个层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解决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所面临的各种发展性问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在发展目标价阶段,重点需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能力,开发他们的潜能,避免出现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在校期间能够充分发挥潜能和完善人格。适应性目标是指通过高校积极心理性健康教育,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培养他们各种社会适应能力和现实适应能力,掌握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适应性目标是目前我国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矫治性目标是,在部分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或疾病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矫治性目标面向的学生是小众,但其却是最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组成部分之一。

2.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包括积极性原则、价值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三个方面。积极性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积极的价值观;关注和演技人行的积极方面,发现和培养人的积极品质;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作出恰当的解释。心理健康的最直观变现是对幸福的追求、感受和满足,因此幸福是健康的内涵之一,价值性原则则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其核心价值是健康、和谐、幸福。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涉及到多个学科,渗透到德育、美育、体育、智育之中。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系统性、大学生发展环节和过程的系统性、高校环境和氛围与大学生成长关系的系统性。

3.丰富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在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助于学生消除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建立幸福、愉悦、乐观的心理状态。积极情绪体验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据有重要作用,积极情绪体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增加积极情绪体验相当于拓展了大学生的心理资源;足够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在大学生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其建立健康的人格;增加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发展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2)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的特有的一种统合模式,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在成长过程中,自身总是存在各种潜质和能力,这些潜质和能力有时候需要外界的激发才能发挥出来作用。当外界的激发手段达到一定程度或时间时,个体内在的能力和潜力将变为一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这种习惯就形成了个性化的人格特质。因此,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或者积极的心理教育来激发。从这个视觉来看,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4.拓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的普及带来极其丰富的信息,进而对当前大学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冲击作用。网络中的多元化价值观和多样化思想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教育提出了诸多难题,也提供了众多的教育资源。因此科学合理的使用网络资源能够为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从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倾向、普及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与积极预防,因此大量的网络信息成为重要教育资源。常用的网络资源有:网络博客、QQ等在线沟通工具、主题论坛、专业网站等。

(2)科学设计教育课程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模式来看,多以矫治和疏导为主,是基于消极心理学基础的,这种教育方式对于消除障碍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足以达到开发潜能和积极体验的高度,因此需要在原有教育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革。首先,开设《幸福心理学》课程,培养大学生获得幸福的方法,以及培养他们保持长久幸福的心理状态;其次,开设《积极人格》课程,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构建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最后,开设《潜能开发》课程,大学生潜能开发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层次目标。

(3)创新活动方式,改进干预策略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课堂式的理论教学,还需要更多的活动模式的教学。为了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活动方式上进行拓展,比如开展以下后动:积极心理联想活动、对比心理联想活动、因果联想活动、成功故事讲演活动、快乐体验活动、放飞梦想活动等。打破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方式,采用积极干预策略来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

浅谈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现代大学生的教育已经不再限制在知识教育当中,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受到相当大的关注。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了解学生需求,分析现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保证。积极心理学是现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坚韧品质和乐观情绪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就积极心理学进行分析,阐述积极心理学在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定义;观念;情绪;意义

社会经济的过快发展会引发社会当中的各类问题。其中,大学生由于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前列,更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对于现代大学生的教育更要注意到心理健康方面,努力培养现代大学生正常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保留人性中的真善美品质,努力不要被现阶段社会的不良现象所影响。将积极心理学当中的全新理论和正能量渗透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的双向成长,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实行积极心理学对于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1.营造积极观念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培养人的积极品质,旨在发现和发展人性当中的闪光点,这不仅是对人性的肯定和赞扬,也是符合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局思想。现代人类更多关注在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方面并且寻求解决,是一种消极式的心理模式。积极心理学则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处事方法,对未发生的事情进行预防,能够更好地处理生活当中的困难。

2.预防负面情绪

积极心理学通过倡导个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来达到克服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有着防范负面情绪的作用。积极心理学让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通过自身的力量预防和治疗负面情绪。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升华教学目标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希望大学生不要遇到相关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单纯地将这门课程归类到病理式教育当中,对于发展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并不看重。而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运用能够让教师明白现代大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到底是什么,努力培养大学生本身的优秀品质。这样也就升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为目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2.丰富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还起到了丰富教学内容的成效。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使教育陷入瓶颈。在失去了病例讲解之后就会陷入到没有素材可讲的尴尬境界。而积极心理学能够丰富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入手,丰富了教学内容,让教师有物可讲,让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单调。

3.拓展教学途径

积极心理学在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还起到了拓展教学途径的作用。积极心理学对于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品质发展有着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积极心理学能够从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成长。教师在其中能够运用多种手段来引导学生完成自身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也就达到了拓展教学途径的目的。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树立积极理念

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相反,前者关注人类本身的优良品质,强调人类自身的价值和人文情怀,为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全新的诠释,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培养人类本身具有的积极信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积极心理学能够为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理念,努力开发大学生本身的优良品质并不断发展。积极面对大学生心中的消极情绪,保证心理健康的发展。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还能让大学生有着健康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是和某种需要满足的情绪并且伴随着愉悦心理的主观体验。对于提高人类积极活动能力和积极性都有着显著的成效。积极心理学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认知的成长,提高应对消极事物的能力,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效果,而这也就是一个情绪体验完成的过程。

3.完善大学生人格培养教育

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完善,能够让心里健康教育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和积极心理学当中的教育理念,在多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下引导大学生塑造和培养他们本身积极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和自我调节,在面对困难时,提高受挫折的能力和处理能力,完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培养层面,即让大学生学会自我提高的能力。

浅谈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否良好,不仅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还影响着整体国民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深入研究就成为现阶段高校乃至教育界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文章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高校中贫困大学生真实的心理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促使其各方面得到提升,以期为大学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校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校中,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受到自身贫困心理的干扰,使得他们自身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而高校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对他们的消极心理过于关注,一味地使用修复问题的方式来推动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的发展。而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心理问题得到缓解,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能有效解决其心理问题。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着手,能够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新思路和途径。

一、现阶段大学生自身心理困境的实际表现

(一)自卑心理

一般情况下,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以及理性地对自身经济贫困情况进行认知,单纯地认为贫困是一件十分不体面的事情,进而在其心理形成较为消极的心理暗示,加之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自信心缺失,产生严重的心理自卑感,严重的会对自我进行否定[1]。

(二)焦虑心理

现阶段不少贫困大学生都会受到生活费用以及学费的困扰,长时间处在担忧的状态下,他们不仅需要面对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压力和挑战,还需要承担经济方面的压力。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不仅会使他们适应性下降,还会产生一定的迷茫和焦虑。

(三)压抑苦闷

通常,贫困大学生都不太主动和其他人进行交往,加之经济压力较大,人际关系比较紧张,使得他们在发展过程中较为迷茫,进而出现压抑、空虚、烦扰等情况,导致压抑苦闷的情绪出现。这种情绪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宣泄,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困境出现,进而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正确引导贫困学生对贫困进行认知

积极心理学充分鼓励人们从积极的角度对各类不好的遭遇和问题进行解读,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评价,并使用积极的方式来实现对相应事件的认知。所以,要尽可能地对贫困学生自我认知方式进行改善,完善他们自身的理性想法,进而实现对贫困大学生的良好教育。而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要让他们真正地接受自身贫困的现实,然后正确对贫困进行认知,同时还要让他们知道贫困只是短暂的,只要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够改善未来的生活,使贫困真正远离自己,因此贫困学生一定要用正确的眼光来认知贫困。从学校角度来看,高校一定要加强对学生逆境的教育,进而对贫困学生自身的思维认知进行优化,给贫困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正确且理性地对贫困进行认知。然而还需注意的就是,很多情况下我们过多地将目光集中在消极的方面上,却没有认识到贫困中存在的教育契机[2]。因此,从教育工作人员方面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贫困遭遇进行认知,有效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建立起积极且良好的人际关系

完善且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使贫困大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的温暖,然后提升他们自身的归属感,进而有效地缓解他们自身的情绪压力,从而使学生各方面水平得到提升。在高校学习过程中,贫困大学生要积极地融入集体中去,使自身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搞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让自己在交流互动中体会到成长过程中的真、善、美,使其获得更多的帮助。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良好能够使他们获得更多帮助,让自身人格性格更加完善,使其心态得到良好优化,为后续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让贫困学生学会对自我的有效激励

决定贫困大学生个体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其是否掌握了自我激励的能力。在不同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势必会面对一些困难和困境,甚至是更加严重的事件和创伤,这样一来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增加个人负面的情绪。在此种背景下,贫困大学生一定要具备自我鼓励的能力,通过对自身不断且积极的暗示,学会面对困境,提升应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自我激励不仅会让个体向着成功迈进,还会化作个体的内在动力,进而为个体提供源源不竭的成长动力。因此,高校贫困大学生要学会对自身进行激励,制定努力目标,通过自身努力和实践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同时还要相信,困难和贫困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改善的。此外,贫困大学生要善于总结和挖掘自身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尽可能地对自己进行鼓励,进而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3]。

三、结论

总而言之,高校贫困大学生是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高校一定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重视,通过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端正态度,对自身进行良好的认知,进而推动贫困大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

浅谈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摘 要】积极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学科领域的一种新的研究理论,它的提出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开阔了视野和提供了方向。合理地、科学地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用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领域的一个新的理论,是由当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于2000年1月份在其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中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倡导“以人为本”,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人类心理或行为的发展,通过有效地、不断地激发人的自身积极性从而塑造良好品质,从而使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

1 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核心理念解析

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学研究的悲观人性观转为重视并培养人性的积极观,它并不是以解决和去除人们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为主,而是致力于帮助人们养成或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2]具体来讲,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提倡人的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主张个体主观上以满意的态度去回忆过去,用快乐的心态面对现在并乐观的展望未来的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主观上采取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往往能舒畅心情,排除焦郁,从而易于获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健康,使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更有耐心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也更容易获得良好的、融洽的人际关系交往,从而促进个体在某一方面的成功。

1.2 通过对个体自我能力和潜力的挖掘来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倡导通过对个体自我能力和潜力的挖掘来塑造积极人格特质。具体来说,即在个体自我认识、管理和对生活目标的追求的过程中,来提高个体自身的对外能力和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以此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去面对来自生活中外界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1.3 以积极社会环境来培养个体的积极情感和行为

积极心理学还认为,积极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发育,例如,当人们遭遇某方面的挫折时,如果父母、教师、同学或朋友能对此提供支持,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相对个体的外界)环境时,将大大有利于个体的积极情感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2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从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出发,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着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处世心态和增加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体验以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充分挖掘大学生自我管理、导向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自身潜力,以培育其形成积极的、优秀的心理品质,特别对于心理健康素养较差的大学生,要致力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和优化发展环境。具体运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 深入学生生活,鼓励学生采用积极心态体验生活

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深入大学生实际生活中,感同身受,合理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来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采用积极的心态来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启发于生活,以培植并养成其积极情绪心理和行为模式。

2.2 注重学生个体能力的提高和自身潜力的挖掘,培养其积极人格特质

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导向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在强化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会伴随的激发自身潜力。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学生个体能力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挖掘大学生自身潜力,而当强化大学生自身某种现实能力和激发潜力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生活、学习方式时,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积极人格特质。

2.3 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和社会环境,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情感和行为

根据马斯洛、罗杰斯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当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能在其遭遇挫折或人生低谷时直接的或简介的给予同情并帮助或支持时,学生就最有可能获得积极情感和产生积极行为,从而易于健康成长和实现自我。[3]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打造积极的社会环境,时刻关注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适时接受并及时处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反馈的隐性的或显性的心理健康信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行为。

3 结语

积极心理学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理论,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开阔了视野和提供了方向。然而由于其理论基础较为单薄,理论体系尚不完整,其应用也有很大局限性。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合理、科学地去运用,需要实践的验证。

浅谈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摘要】作为当代新兴的心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认为应着重关注于人类自身的积极社会环境、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情绪体验,即人类本身的积极品质。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重要,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我国心理学方面研究的重要方向,为加强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尝试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不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人学生心理素质;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观

何为积极心理学?谢尔顿和劳拉金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塞里格曼则认为:心理科学原本就应有三项历史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人类生活更加允实,富有意义;鉴别并培养有天赋的人。由此,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积极观

积极心理学注重于对人本身积极品质的发扬,这不但是对人性的赞美和应有的尊重,更是对人类社会的的理智客观理解。与传统主流的心理学模式过于关注那些当前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不同,积极心理学的中心主要在积极两个字上,提倡用一种积极的理念和眼光去看待人类本身及社会,改变当前人类本身并没有随着世界物质的日益丰富同时感受到更多的快乐的局面,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

1.2幸福观

幸福指数是近年来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积极心理学对积极情绪的研究,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因而注重从积极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问题,把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1.3预防观

积极心理学不但关注心理问题其负性层面,同时注重于引导发掘出个体的潜能,让人能够在不借外力的情况下独立预防和治疗产生的各类相关问题。从个体干预方法的选择来看,积极心理治疗着重于提升个人的积极品质,增强个人的积极力量来应对各种问题。积极心理治疗的核心便是引导病人不断加强累积自身已有的积极品质或积极力量来抵抗解决各种问题,通过利用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倡导采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心理问题或对问题做出新的解决方法。积极心理治疗是以增强人的积极品质或积极力量对人自身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的集中体现。(改)

2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是从研究人白身的积极因素入手,通过不断地激发人白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白己的潜力而获得良好的生活。这为我们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注重预防,心理咨询与辅导作为辅助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着重于挖掘出潜藏在那些处于心理困境之中的大学生们身上的积极品质。比如说,一个人因为自身外貌方面的某个部分遭到他人嘲笑而自卑,此时我们可以引导他重点关注到比他本身的外貌更为重要的某些内在优良品质上,如诚实、责任心和善良等;一个苦恼于自己个性较为内向,不擅长处理人际交往的学生往往具有他人所不及的那些深刻且能独立思考的敏锐洞察力。东施效颦的典故众人皆知,大学生如果能够更加注重关注到自身的优良品质,适当忽视掉自身的弱项,就能够极为有效的避免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将着重于对人内在积极品质的发掘,使大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塑造良好的心理,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有效预防,心理辅导与咨询作为一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辅助手段,将对有心理疾病或障碍的个体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方向应放在通过对积极品质的关注,形成大学生白身完善功能,进而实现有效的预防。

2.2长远发展,确定学生终身幸福的教育目标

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人对自身生活的感受和看法,而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在于个人自身的目标和价值观如果有效的在生活质量和外部世界之间进行协调。同时积极心理学得出了人们对于事情的看法和解释决定了人自身的幸福感而并不是发生在人身上的事情决定他们是否觉得幸福的结论。此种结论和一位叫埃利斯的心理学家曾经提出的合理情绪疗法颇为相近,在他经过长期临床实验之后,总结概括出三大不合理的观念所共有的特征:第一绝对化的要求,第二过分概括化,第三糟糕至极。由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使大学生对白己所经历的过去事件的清理,认真分析目前的心理状况,确定哪些是由于对过去事件的不合理认知而导致的,并代之以合理的、恰当的认知理念。这一过程就是重新评价过去,形成积极情感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大学生对过去产生满足感,促进其心理健康的过程。

2.3正向关注,致力于大学生优秀品质的培养

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改变传统方法过多关注于对心理疾病和问题的矫治和疏导的情况,更多的注重于培养大学生们身上积极的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在关于自我的研究当中曾得出结论,人类的三种需要包括,胜任的需要,自主的需要以及归属的需要同时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将会有一片光明的前景,个体本身在满足三种需要之后受到内在激励,将充分挖掘出自身潜能并追求更大的挑战。平时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和各种各样富有活力的积极活动互相结合,让大学生们发挥自身才能满足他们的胜任需要,对大学生们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帮助和指导满足他们的归属需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及平等民主的管理风格满足大学生们的自主需要。当大学生们得到此三类需要后,将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出他们的内在潜能并且逐渐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保持好自己的心理健康。

2.4课堂实践,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里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挖掘内在潜能并且形成积极的人类经验。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该努力构建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们能够勇敢且愉快地表达自己,以一种开放自由无拘束的姿态融于课堂环境,学生们处于这种课堂环境之下,将体验到被人尊重,和谐愉快且和同伴们快乐着他人的快乐,幸福着彼此的幸福,在经历着幸福感的同时于不知不觉之中悄然改善着学生们的心理健康。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