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财经素养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16 13:01:47

财经素养论文

财经素养论文第1篇

此次论坛分为三段。第一段的主题是高端引领,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王小飞主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子季、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王瑶琪、中国银监会公众教育服务中心处长田新宽分别致辞;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顾明远先生、北京大学岳昌君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陈友芳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张男星教授分别从财经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财经素养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实施、财经素养教育的理论思考、财经素养教育的发展方向等不同角度对如何开展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给予方向性指导。

第二段的主题是学术支持与实验组织,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南星主持。来自协同单位的广西财经学院总会计师宁旭初、上海财经大学学科办主任应望江、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桥云、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韩凤芹、东北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记黎艳阳、北京师范大学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苏凇主要从财经素养教育的时代背景、财经素养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高校在财经素养教育中的作为等角度阐述了相关思考与学术探索;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解慧明则从实践角度分享了相关经验,其中汤贞敏首先用2015年底广东居民储蓄存款达5.5万多亿元、全省私募管理人在全国占25%两个案例介绍了广东财经素养教育的社会背景和民众基础,然后从参与“JA中国”项目、广州市开展金融理财专题教育试点、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相关设计三个层面介绍了广东在财经素养教育领域的有关探索,最后从财经素养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交流平台搭建、师资队伍培养三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得到与会专家高度认可。

第三段的主题是实践项目展示与经验分享,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刘文权博士主持。创新中心的协同企业重庆课堂内外杂志有限责任公司、康德集团,以及广州市第十六中学、重庆市巴蜀中学、成都高新区益州小学、北京世纪阳光幼儿园等创新中心实验基地分享了实践经验,其中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副校长黄卫红以“探求金融真知,点亮财智人生”为题,从财经素养教育内容课程化、活动基地化、活动品牌化、活动社团化四个方面充分介绍了学校10多年来财经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财经素养论文第2篇

关键词:理财专业人员;三层双轨制;证券投资;综合素质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路程,既有风雨也有成果,最为世人所瞩目的就是中国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成功。在这30年中,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5%,成为GDP增幅的世界第一,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中产阶级和豪富阶层在中国迅速形成,并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理财观念从激进投资和财富快速积累阶段逐步向稳健保守投资、财务安全和综合理财方向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个人金融业务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各种理财产品、理财服务层出不穷,人们的理财观念有所转变,理财需求日益旺盛,理财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开始发展起来[1]。然而与全民理财大趋势所不协调的是,我国专业理财人员的大量缺失和专业素质的不完善。作为为客户提供全面理财规划的专业人士,理财人员应该是一位知识丰富、工作高效、耐心和蔼、待人诚恳、可以向客户提供全面与建设性意见的咨询专家。从这一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培养的理财专业人员,应该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国金融市场特点,具备实践与理论双轨、道德素养与职业操守兼备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型”主要包含四点要求:一是道德素质,包括对理财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的观念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二是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成功的信心、良好的竞争意识与应变能力等;三是业务素质,包括广博的知识面、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等;四是技能素质,包括资金管理技能、财务分析技能、风险防范技能、产品组合技能、理财建议与规划技能等[2]。

从以上素质能力培养出发,高职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应是一个全面立体的教学过程。

一、课程体系重在突出四大职业模块。

首先,高职院校的理财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地点仍然是校园,主要学习技能的手段也是课堂教学。因此,理论教学要符合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就必须设计合理、计划全面、有的放矢。

所以,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必须构建新的理论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要突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教育;突出专业认知能力、思考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明确综合职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种素质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培养思路;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的全过程,特别体现职业认知、职业准备、就业和创业引导的新理念。

据此理念,新构建的理论课程体系,由四大职业模块所构成:职业素质能力模块(即职业思想道德)、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一)职业思想道德模块。

主要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市场经济理论教育、理财规划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就业择业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

(二)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是学习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使在校学生获得在投资

理财领域内从事第一个工作、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必要知识、必要技能,为在校学生今后工作提供充分专业准备的、形成现实动手能力的知识和技能,如基础会计知识和技能、经济学知识和技能、运筹学知识和技能、财政学知识和技能、经济法知识和技能、商务谈判知识和技能、现代金融学知识和技能、国际金融知识和技能、公共关系学知识和技能,以及为本专业提供基本支撑的大学英语、专业英语、高等数学、财经应用文、计算机基础、数据库、计算机安装维护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

(三)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学习本专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如公司理财知识和技能、个人理财知识和技能、投资学知识和技能、证券投资知识和技能、期货投资知识和技能、理财实务知识和技能、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以及统计与调查预测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

(四)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学习能使在校学生具备在其未来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理财咨询实务、实用合同范例、市场营销实务、公共关系实务、管理心理学、普通话、口语艺术、社交礼仪等[2]。

通过理论课程的四大模块设计、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合理完善的人才培养构架。这就如同建造房屋时,要先搭好脚手架才能平地起高楼,此处的模块理论课程设计就如同脚手架,理财专业学生由此接受培养,犹如高楼一般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技能训练重在构建“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最大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多,为了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尽可能与社会同步、与专业挂钩,校内的技能训练可以采取“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三层双轨制”,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培养新模式。“三层”是指按课程间内容的依存关系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三个阶段;“双轨”是指理财能力训练和投资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第一层:专业基础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学》课程;训练内容主要是理财的基本原理、公司理财和个人理财基础知识。

投资能力训练:基于《投资学》课程;训练内容:投资学概述。

第二层:专业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实务》课程;训练内容为课程单元训练等。

投资能力训练:基于《证券投资》、《期货投资》等课程;训练内容主要为证券投资工具、证券交易流程、证券行情解读,期货交易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

第三层:职业综合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的培训课;训练内容主要是根据风险计量判断风险大小、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个人所得税筹划策略、个人养老规划、个人财产分配与传承、财务计算器的应用等。

投资能力训练训练:基于校内《投资理财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生产实习;实训内容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证券投资工具、证券交易流程、证券行情解读证券交易的各种技巧、证券市场运行、期货交易的操作程序及各种管理条例等。

通过三层双轨制的教学,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明显得到系统地提高。

三、教学方法创新,将课堂教学变为场地教学。

课堂教学是最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老师和学生可以面对面,学生不仅能够听到老师在讲什么,还能够感受到老师肢体、语气、表情等等带来的信息,而且有了问题可以当场提出得到即时的回答,做到了零距离的沟通。然而课堂教学也有它不容忽视的弱点:首先,也是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因人施教,要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经济的。其次,学习内容收到了限制。一些训练特点非常强的课程受到的限制尤其大。

作为实践操作性极强的投资理财学课程,如果一味地在课程教学上下功夫,一来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二来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根据教学课程的要求,有些科目可以采取场地教学的方式,比如设置证券大厅,定制电子显示屏,将股票市场的大盘波动即时显示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理财工具的变化和魅力,更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场地教学既克服了课堂教学的缺点,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优点。也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角色进入,起到了很好的润滑作用。

四、毕业论文强调专业论文学分制。

作为具备专业技能素质的理财人员,对于专业的财经用语表述应该是相当熟练的。然而两年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理财讯息和理财用语还是有些难度的。为了尽快让学生掌握这项技能,以及增强理财专业观念。鼓励学生撰写各类财经论文,通过论文的撰写,一是增强

了学生关于社会经济的关注度,二是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三是为学生的就业申请增添筹码。对于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学校予以承认相应学分,并作为理财专业的重要教学成果。

五、毕业实习要求证书与经验并重。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后能够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还要求专业学习过程应与国家技能考证、国家职业资格考证要求接轨,实行多证书考核管理制度,以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体现综合技能素质。理财专业学生应获取的证书有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英语三级证书(或英语A、B级应用能力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期货从业资格证书和助理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等。

同时,作为理财专业的学生又要注重实际经验的累积,要在毕业实习期间通过专业实践,将所学置于所用,用工作检验理论。投资理财专业所面临的行业局面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更具有变化性和挑战性,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实践经验是对于培养真正的理财专家来说,是必经之路,也是攀岩捷径。

综合素质型理财人员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时期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培养方案。其重点是理论着眼全面、实践落在实处。高职教学应服务于国家全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为中国的金融市场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财经素养论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四维度财务人才培养方案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甄别、应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被认为是一种赖以生存、学习的基本素养而备受关注,这种能力和素质被冠名为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定义源自于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其后,学者们和实务界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了延伸和拓展。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把信息素养定义成“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995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包含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使用信息、探求信息、信息查询等技能和认识信息、履行信息道德规范等信息伦理在内的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对于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由注重信息技能转向更为综合的信息相关基本素养。学者们对于信息素养的内涵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主要有三要素论、四元素论、五元素论和系统论。三要素认为,信息素养由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非认知因素三方面构成,四元素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五元素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心理五大方面。系统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划分不同领域。横向上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而纵向上又可划分为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等三个层次。笔者比较支持四元素论,将信息素养概括为四个维度,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其中,信息意识指个人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与方法;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信息伦理与道德,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应该具备的判断和辨别信息,正确传播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素养对于财务类人才的重要性

21世纪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核算、列报的工具和载体已向信息化发生根本性转变,会计审计职能作用已向价值管理、资本运营、风险控制、决策支持等进行转型。Garg等人(2003)指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环境更为不确定,迫使企业管理者必须更加及时、有效地进行决策”。而及时、有效决策的先决条件则是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得决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因而“现在的企业管理者更加关注财务之外的其他信息,如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组织创新等”。随着管理者对信息需求的变换,会计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开始要求管理会计师将财务数据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来考虑,与关键的非财务计量手段相结合,并联系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战略规划进行分析”。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等更是引发了财务管理环境的极大变化,出现了财务共享等平台的创新。数据的收集和加工越来越被计算机所替代,而会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等高端职能则日益受到重视,也成为管理层对职业会计师最为重要的职业期望。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已经真正具备了从“报告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因此财务类人才必须完成从“核算型”向“决策支持型”的转变才能够具备新常态下的胜任能力。要适应会计师职业角色的这种转变,会计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能力结构,提升自身的通用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个复合型的能力结构,从而适应社会商业环境变革、组织变革和信息技术变革对组织价值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信息化的环境正在改造会计行业,信息素养成为财务类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这对我国的财务类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财务类人才信息素养四维度分析

(一)信息意识

意识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养成。信息意识是信息在人脑中的集中反映,具有信息意识的人能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捕捉、判断、整理、利用信息。财务类人才必须具有强大的信息意识。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作用。整个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中财务会计是对外的信息,管理会计是对内的信息。信息既是会计的产物,也是财务工作的重要工具。其次,要有积极的信息需求意识。财务工作主要是围绕资金的运动展开的。会计核算是反映过去的经济事项带来的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及其变化,其产生受一定的规范约束。内部管理相关的财务信息更多的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尽管其并没有严格的规范,但是,信息源及其处理以获得有用信息的需求更为迫切。属于财务管理范畴的资金的运作及其管理也是建立在前面两种信息的基础之上。其三,要对信息具有敏感性和洞察力。随着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职能与决策职能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得管理人员可以直接获取或加工所需的信息。因此,会计人员要改变自己原有的只对财务信息负责的做法,扩展会计工作的范围,对于非财务信息具有洞察力,使可利用的信息更为丰富。

(二)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也包括人们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就财务人员来说,其需要掌握的信息知识包括:(1)通用信息技术知识。如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编程语言、基本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等。(2)与财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如管理信息系统、财务软件、财务共享系统等。(3)财务信息知识。如企业经济数据来源、数据架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内在联系等等。

(三)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信息能力涵盖了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使用、处理、表达、创造新信息等全过程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这个完整的价值链上的信息流程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能力至少包括包括了;获取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运用财务信息;创造新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相关的知识,还要能够运用各种信息处理工具,如熟练运用检索、统计、分析等软件,共同完成财务信息的价值创造过程。

(四)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服务者和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等。对于财务人员而言,信息道德是其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严格遵守财务信息生成及信息披露规范、不提供虚假的信息、保守企业财务信息秘密、保障企业财务信息安全等。构成信息素养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则保证着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向。

四、财务类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为了解我国目前财务类专业(会计学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育现状,本文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收集了42所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下文的各项数据来源于各高校的网站,并通过手工整理而得。

(二)信息素养在人才规格中的体现

为归纳现有培养规格中对于信息素养的体现,本文通过阅读培养方案的文字说明,主要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总结各个培养方案的财务类人才规格中对信息素养的定性描述现状。具体方法是,对于人才规格中出现的文字,按照信息素养的四个维度内容,进行分析鉴定,符合其中的维度要求的就归入汇总表格中。

(三)信息素养在课程设置中的现状

和前文类似,为归纳现有培养方案中对于信息素养的落实情况,本文也通过阅读课程设置,试图是对其中的具体课程进行分析归类。然而,和前文结果类似,直接关于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课程没有。而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光从课程设置中无法区分。因为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会培育能力,两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无法截然分开。同时,除了信息技能以外,类似于分析能力等会贯穿在各种类别的课程中,无法单独区分。因此,本文后续的统计工作就将相关课程局限在狭义的“信息”类课程,并且不再区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

(四)现状小结

综上,我国财务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比较重视信息知识的传授,不仅在培养规格中明确提出要求,而且较好的落实到了课程设置中。对于财务人才的信息知识覆盖也比较全面,基本上能够满足本科财务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比较忽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在人才规格和课程设置中都是如此。第二,尽管从所有样本角度看信息知识类的课程较为全面,但是具体到不同类别的信息知识,很多学校的培养方案不够全面。有些重要的信息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代表信息获取能力的信息检索类课程,只有1/3样本开设。第三,单科知识课程多,综合性的技能培养课程不够。例如,除了财务软件以外,没有直接将财务知识和信息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五、财务类专业信息素养培育提升措施

(一)建立信息素养培育框架

意识决定行动,导向的提出对于具体课程设置会具有引领作用。建议从培养方案中的人才规格开始,明确提出信息素养概念,增加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方面的素质要求,明晰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四种信息能力:获取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运用财务信息;创造新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这样,即使后续课程不一定完全涵盖,也可以在目标上对老师和学生提纲挈领,对于学生的培养过程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最好能够有一定的体现。例如可以设置1个学分的信息素养概论的课程,其中可以涵盖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以强化信息素养的基本框架。

(二)完善信息技能培育课程体系

首先,建议按照前文的财务人员信息知识的三个方面,即通用信息技术知识、与财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财务信息知识,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其次,从已有的培养方案看,分析和运用财务信息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涵盖范围较广,如信息技术基础、基本财务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软件等,而获取财务信息的课程较少,约有2/3的学校缺乏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方面的课程。信息化时代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信息意识、发现有用信息并有效处理的能力,因此,各高校应该开设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开采工具或知识发现技术等课程。

(三)创新融合财务和信息的跨界课程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培养方案也要创新。现有的课程尽管涵盖各个方面较为全面,但是各自泾渭分明,缺少融合财务知识和信息工具的跨学科课程。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的结合完全要靠学生自己去摸索,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结合财务专业和信息技术,建议至少可以创新两门课程。第一,开设“财务分析与计算机应用”课程,内容涵盖获取财务信息、输入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应用信息做出财务决策等,将网络资源或者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操作、会计软件、财务分析工具等知识有机结合,最终完成规范的研究报告。第二,开设“财务数据与统计应用”,内容涵盖获取财务信息、选择经济指标、建立经济模型、输入财务数据、统计分析等,将高等数学、统计学、统计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资源或者数据库等有机结合,最终完成规范的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张亚莉:《信息素养内涵的建构》,《图书馆论坛》2005年第5期。

[2]郭红霞:《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养成》,《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第5期。

[3]郭朝明:《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财经素养论文第4篇

关键词 基础财经素养;高级财经素养;自信水平;股市参与

1.引言

在当代的金融市场中,人们变得日益活跃,同时各类新型金融产品和理财服务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参与股票市场的积极性。然而,一些金融产品对人们来讲过于复杂且难以理解,尤其对于那些对金融知R毫无所知的投资者。伴随着市场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和不断的结构改革,社会保障的养老金政策都将经济决策权从政府转向个体(Van,Lusardi,&Alessie,2011)。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财务健康承担更多的责任,更需要有一定的经济知识储备。个体对经济、财务知识的了解程度就是个体的财经素养(finicial literacy)。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将财经素养定义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体理解和把握财经概念和金融产品,意识到金融风险和机遇,并做出正确财务决定以改善财务状况和实现财富增值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能力(阴祖宝,倪胜利,2013)。而过去的研究却发现人们的财务知识普遍处于匮乏状态,甚至完全不了解最基础的经济原则(Hilgert,Hogarth,&Bevedy,2003;Lusardi&Mitchell,2007)。同时,缺乏财务相关知识使得个体不能够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Lusardi&Tufano,2009),很容易产生高利息抵押贷款(Moore,2003),并且会出现更多的债务问题,也不能够为退休后的生活积累足够的财富(Campbell,2006;Lusardi&Mitchell,2007)。

财经素养确实对一些经济决策造成重要影响,那么财经素养也会影响一个重要的经济决策――股市参与行为吗?如果有影响,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发生机制?这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只有Van,Lusardi和Alessie(2011)对财经素养和股市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过调查,得出高级的财经素养与股市参与度正相关的结论,但并没有进一步揭示二者的中间机制。其他研究集中在考察人们的财经素养水平,及其与其他经济决策(如储蓄行为、投资组合选择、退休养老金计划)之间关系:Lusardi和Mitchell(2008)在2004年的美国健康与退休计划调查(HRS,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中加入了一个测量财经素养的模块,该模块包括一些非常基础的财经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复利、通货膨胀、风险分散等等,结果发现人们的财经素养普遍不高,特别是女人、老人和受教育水平低的个体。同时研究被试年龄均50岁以上,并且大部分都有支票、信用卡,或者曾经使用过抵押贷款,但结果却普遍呈现出较低的财经素养。同样地,Hilgert和Hogarth(2002)曾经通过国家经济教育委员会(NCEE,NationalCouncilon Economic Education)的问卷对各年龄的大学生和成年人的财经素养状况进行了调查,也发现这些人的财经素养不高。此外,对于更小样本和特殊群体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人们普遍缺乏财经素养(Agnew&Szykman,2005;Bernheim,1998;Mandell,2004;Moore,2003)。经合组织(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Development)的研究报告也显示在许多发达国家,如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等,低财经素养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Bernheim和Garrett(2003)的结果表明,在大学或者工作单位接受过财经素养教育的个体会储蓄更多,而那些财经素养较低的个体并不会计划好退休,也不会积累较多的财富(Hilgert,Hogarth,&Beverly,2003)。进一步研究发现,青少年和老年人最容易出现财政问题,同时这两类人的财经知识处于最低水平(Agarwal,Driscoll,Gabaix&Laibson,2009)。一项瑞典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贫穷、受教育程度、移民等人口学因素与财经素养高度相关(Calvet,Campbell,&Sodini,2009)。

目前的研究都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的财经素养不高,而那些财经素养高的个体往往会有积极的财务结果和良好的投资理财行为。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财经素养对股市参与行为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同时,现有的测量财经素养的方法大多较为粗糙。Lusardi和Mitchell(2007)使用了三个问题来测量财经素养。Stango和Zinman(2009)仅使用一道题目来判断财经素养的高低。此外,这些测量方法大多仅针对财经知识,并没有对财富、储蓄或者一些其他的经济决策结果进行测量。本研究克服了前人在测量方法上的缺点,借鉴Van等(2011)在研究中设计的方法来测量财经素养,即根据财经知识的复杂专业程度将财经素养区分为基础财经素养和高级财经素养,并在这里引入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决策结果:股市参与行为。

虽然关于股市参与行为已有许多研究,但是我们仍然好奇在当前充满机遇的股票市场中,为何还有许多人不持有股票。已经有一些研究结果给出了答案,如卖空限制、收入危机、偏离预期效用最大化等等(Haliassos&Beaaut,1995)。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年轻人不能借钱,因此就没有钱来投资于股市(Constantinides,Donaldson,&Mehra,2002)。这些结果似乎为人们不参与股市的行为提供了一些解释,但是并不充分,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大比例的人群不持有股票。近期一些研究已经考虑了其他相关因素,比如个体的信任水平越高,越相信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和证券监督机构的监管水平,越容易参与股市(Guiso,Sapienza,&Zingales,2008),那些身边邻居和同伴参与股市的个体也往往会参与股市(Brown,Ivkovic,Smith,&Weisbenner,2008;Hong,Kubik,&Stein,2004)。还有一些研究者考虑到了计算能力、智商、认知水平和资产意识,认为这些变量与股市参与有正相关关系(Chfistdis,Jappelli,&Padula,2010;Guiso&Jappelli,2005;Kezdi&WilIis,2008)。

本研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更精细的测量方法,引入了自信水平这一变量,进一步探讨个体财经素养水平与股市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自信包括了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态度,自信的人往往更加肯定自己的价值,也往往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方式(谈文娟,2009)。同时,个体财经素养水平会影响到对自己财经素养的自信水平,而自信水平会影响行为变量。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2:自信水平在高级财经素养与股市参与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2.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从十余所高校选取了非财经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105人,完成财经素养与股市参与情况调查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44人,女生61人,平均年龄23.38±1.78岁。被试分布于心理学、自动化、法律、医学、机械、电信、文物与博物馆学等近30个专业,且这些专业不涉及任何经济、财经知识的学习,避免了由于后天专业学习导致个体财经素养偏高的情况。

2.2研究工具

2.2.1财经素养测量

本研究采用了Van,Lusardi和Alessie(2011)研发的财经素养测量问卷。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财经素养,第二部分包括更高级的财经素养,一共16道题。在本研究中,基础财经素养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3,高级财经素养Cronbach's a系数为0.89,总的Cronbach's a系数为0.92。

基础财经素养一共包括5道题,主要测量基本运算能力(基础题目1),对复利的理解和计算(基础题目2),对通货膨胀效应的理解(基础题目3),同时还考察了被试对时间价值(基础题目4)和货币知觉(基础题目5)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些题目涉及到的概念主要涵盖基础金融运算、财务规划和一些日常的财务决策。

高级财经素养一共包括11道题目,高级财经素养所涉及到的题目比基础财经素养的问题更为专业且复杂,其目的在于测量一些与投资组合、风险决策相关的更高级的金融知识。这些题目涉及到的概念有:金融工具(如股票、基金、债券)、不同资产的风险与收益率、风险分散投资、股票市场的作用等等。

除了对客观的财经素养水平进行测量以外,本文同时测量了被试对自身财经素养状况的主观评价――自信水平,要求被试在5点量表上对自己掌握的财经知识水平进行打分,为了避免财经素养测试影响被试的自信水平,该题目放在问卷开始要求被试填答。

此外,本研究加入了Lusardi和Mitchell(2007)在研究中使用的三道计算题目来测量被试的数学运算能力。

2.2.2股市参与行为的测量

本研究自行设计两道题目来测量被试参与股市的情况。第一道题目询问被试现在是否持有股票或者基金。考虑到被试为学生群体,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为了排除经济因素对股市参与度的影响,研究测量了被试的未来持股意愿,即对于那些选择未持有股票的被试,设置了对应的题目:假如你现在拥有充足的资金,你是否会持有股票或者基金?本研究中将实际持有股票和实际虽不持有股票但有充足资金后会持有股票的被试两种情况均作为参与股市处理,将真实不持有股票且有充足资金后也不持有股票的被试作为不参与股市处理。

2.2.3研究程序

本研究通过两种方式招募被试:一是通过网络平台“问卷星”电子版问卷,二是通过纸质版问卷要求被试填答,两种方式均采用单独施测的方式进行调查。完成整个问卷大概需要20分钟。

3.结果

3.1大学生财经素养水平

被试在基础财经素养各道题目的正确率如表1所示。被试在简单的数字运算和通货膨胀这两道题上的正确率较高,均超过了80%。同时,对时间价值的理解水平也较高,76%的被试能准确把握时间价值的内涵。但是当涉及到复利和货币知觉时,被试的知识储备就略显不足,正确率均达不到70%。结果表明被试掌握一定的财经概念,但是被试对基础财经知识的理解能力欠佳。

被试在高级财经素养量表上各题目的正确率如表2所示。很明显,被试在高级财经素养上的表现与在基础财经素养上差异很大。高级财经素养一共涉及11道题目,其中7道题目的正确率都在50%以下。正确率最高的题目考察了不同金融工具的风险程度,这反映出被试对股票、基金和银行存款的风险有一定了解。但是当题目涉及到具体金融工具的作用和内涵、以及他们与利率的关系时,仅仅有30%左右的被试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许多金融学的投资组合模型中,他们都假设人们都富有财经知识并能良好运用,而我们的研究结果却显示被试总体上匮乏财经素养,特别是对高级财经知识的了解和理解能力非常糟糕。这与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出现了一致性结果,进一步质疑了投资组合模型的可信性(Van,Lusardi,&Alessie,2011)。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高级财经素养、自信水平与股市参与行为两两之间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级财经素养与基础财经素养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数学运算能力与财经素养的各个指标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3.3财经素养对股市参与行为的影响:自信水平的中介作用

在本文中,对于中介的效应检验按照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和刘红云(2004)提出的分步程序进行。

本研究将性别、年龄这两个人口学因素在回归分析中作为控制变量,又考虑到被试在基础财经素养上表现差异不大,因此将该变量也作为本研究的控制变量,同时数学运算能力不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因此也将它作为控制变量。

第一步,构建一个以股市参与为因变量,高级财经素养为自变量,性别、年龄、数学运算能力、基础财经素养作为控制变量,且回归系数为c的回归方程M1。结果表明,高级财经素养对股市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c=0.24,p

第二步,构建以自信水平为因变量,高级财经素养为自变量,性别、年龄、数学运算能力、基础财经素养作为控制变量,回归系数为。的方程M2。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高级财经素养对财经素养自评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a=0.23,p

第三步,构建以股市参与为因变量,高级财经素养与自信水平为自变量,性别、年龄、数学运算能力、基础财经素养作为控制变量回归系数分别为c’和6的回归方程M2。结果显示,a、b作为回归系数均显著,且c’=0.16,p>0.05,这表明,当模型中纳入自信水平这一变量时,高级财经素养对股市参与行为的回归系数不再显著,说明自信水平在高级财经素养对股市参与的预测中出现了完全中介效应。

回归结果表明,高级财经素养对股市参与行为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这验证了假设H1,同时,自信水平在高级财经素养与股市参与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验证了假设H2。中介模型见下图。

4.讨论

4.1财经素养的普遍水平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在基础财经素养题目上表现一般,有中等偏上水平正确率,而在高级财经素养题目上表现糟糕,正确率偏低。这一结果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大体一致,个体的财经素养普遍处于较低水平(Agnew&Szykman,2005;Bernheim,1995,1998;Mandell,2004;Moore,2003)。

同时研究发现,不仅基础财经素养与数学运算能力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高级财经素养也与数学运算能力无相关关系。这与前人的研究出现了一定分歧,如朱小虎,杨玉冬和陆Z(2015)通过对2012年PISA财经素养测试数据分析发现,上海学生的财经素养与数学成绩显著相关。本研究并未支持这一结果,我们认为数学运算能力并不能迁移到对财经知识的理解应用中,特别是当高级财经素养涉及股票、债券等较为专业的金融知识时,数学运算能力的迁移作用就大大削弱。而本文的结论证明,高级财经素养对经济决策行为(如股市参与)存在显著影响,而非基础财经素养。可见,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更重点培养个体的高级财经素养,如@种专业类的教育尤其在大学及以后的教育中得到重视,而非通过培养青少年的数学能力能够实现。

4.2自信水平的中介作用

在前人已经证实高级财经素养对股市参与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后(Van,Lusardi,&Alessie,2011),本文引入了自信水平这一中介变量,对高级财经素养起作用的具体过程或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自信水平在高级财经素养与股市参与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因此,拥有较高的高级财经素养,可以提升个体财经素养的自信水平,而良好的自信水平促进了个体更积极地参与股市。自信水平分数本质上是个体对自己在财经素养方面的自我评价和认知,而早有研究证实自我评价与许多行为变量高度相关(黎建斌,聂衍刚,2010),如良好的自我评价可以减少工作倦怠(Wanberg,Glomb,Song&Sorenson,2005)和学业倦怠(甘怡群,奚庄庄,胡月琴,张轶文,2007),增加求职行为(Wanberg,Glomb,Song&Sorenson,2005)等等,而在本研究中,在财经素养上的良好自我评价可以增加参与股市的行为。本研究结论进一步丰富了自信水平方面的相关研究,也进一步解释了高级财经素养影响股市参与行为的中间机制。

4.3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尽管本研究在财经素养与股市参与的内在机制方面有了一些发现,但是仍然存在某些不足之处。首先,本文采用的是问卷法,虽然通过回归检验揭示了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略显薄弱,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考虑使用实验研究,更好地检验本研究的假设。其次,本研究只考察了个体自信水平的中介作用,而个体的股市参与行为可能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自我效能感、同伴影响等等,未来研究可以考察更多变量的作用。

5.结论

财经素养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正在成为财经类高职教育发展的热点和关键点。人们最为关注的是,财经类高职教育必须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视角出发,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创新,构建既符合财经类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又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为高素质的财贸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全国财经类高职院校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出发,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解决高素质财贸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但从实践过程看,人才培养模式在其内涵、结构、功能和运行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财经类高职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教育部文件指出,应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指导下,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能财会商”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财贸特色的“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内容是:育人两系统、毕业三证书、课程四类型、职业能力培养四形式、财贸素质教育五板块。“两系统”是指实施教育、教学两个系统合力培养人才的育人模式;“三证书”是指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能够取得毕业证书,还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财贸素质证书;“四类型”是指设置财贸人才培养四种类型的课程——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职业能力课及财贸素质课;“四形式”是指财贸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四种形式——专业技能训练、岗位业务模拟、一条街岗位体验及企业顶岗实习;“五板块”是指财贸素质教育设置的“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五个板块。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首都服务业的行业特性,满足了首都服务业对高素质财贸人才的需求,使“能财会商”成为财贸人才进入首都服务业的“品牌”。目前,在就业成为社会难题之际,我院以98%以上的高就业率验证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理论基础

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基础之上的。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石,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以财贸素质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以“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能财会商”财贸人才的培养为特色,对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一)有机整体论

“任何思维方式的运用都离不开相应的研究方法,因为不同的思维观念和方式需要不同的表达形式和研究手段来实现。”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应该首先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路线。只有在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引导下,才能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由于工业化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们往往“试图用确定性的、或创造出确定性的存在物去消弭不确定性的问题,试图在一切复杂的问题中找出简单的可操作的条理。”机械简单性的思维方式体现在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

要正确有效地构建具备有机整体性的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要用有机整体性的思维代替机械简单性的思维。“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有机整体性思维的实践成果。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育人“两系统”是处于互动状态中的主体系统,体现了主客体间的相互转换和相互作用;毕业“三证书”满足了合作企业及行业特点和对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突出了财经类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体现了整体系统中多教育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和系统整体目标的实现;课程“四类型”体现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素质教育之间的具体互动过程,也是系统内部运作的具体要求,规定着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方向;财贸素质教育“五板块”则标识着财经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财贸特色。所以,从主客体间互动、主体间合作、系统目标的定位到具体的互动过程,最后完成整体目标,展现了“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结构特征。

(二)交互主体论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代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关系成为人们探索和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正如张康之教授所指出的:“工业化打破了地域界限,社会开始走向开放,社会的流动性开始出现并迅速地增强,结果,人们被置入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中,人们间的同质性被迅速地消解,以同质性为基础并以相互认同为保证的群体也日益消损,此时,社会已经变成为由异质的人们所构成的生活和交往空间。”交往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开始的根基。西方哲学流派现象学的代表人物胡塞尔也强调了人们之间交往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的交往是主体间的交往,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交互主体性”,它既反映主体间的互识,又反映主体间的共识,并强调主体间的互识与共识是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交互主体论”成为现代主体性教学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是以“交互主体论”为理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活动的规律逐渐展开的。“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跳出了传统的非此即彼的简单化的思维模式,把人才培养活动看成是一个系统过程,其中,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是作为整体培养系统中互动的子系统而存在的,既重视了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的独立性特征,同时又注意到了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整体性特征。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围绕共同的“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以系统目标——“三证书”的达成为归依,以一种主体性身份积极参与和推动能力训练“四形式”和素质教育“五板块” 的运行,并通过系统间互动和互补的方式,及时进行各系统自身结构体系的调整和完善。

(三)实践过程论

实践过程论是建立在对牛顿经典科学决定论范式批判基础之上的,它已经成为现代过程性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从行业、企业和职业的实践过程中吸取养分,注重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关系,与职业岗位的变化相适应、相协调,并且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从而凸显其实践的过程性。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育人“两系统”是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整个社会系统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教师系统中,包括专业建设体系、课程设置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及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等,都体现了社会适应性,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学生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场所、方法、组织形式也具有社会适应性特征,根据不同的社会要求采取不同的运行方式;“三证书”制度走出了单纯的学校教育的“象牙塔”,将育人课堂从封闭性的学校教室搬到开放性的企业职场,拓宽了学生的理论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把教师系统、学生系统、学校系统、企业系统及社会系统联结起来,使主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进行充分互动。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性要求

(一)要科学展现人才培养系统的全过程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科学地揭示了财贸人才培养系统的全过程。育人“两系统”是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主体系统;“三证书”制度标识了整体系统目标的实现;财贸课程“四类型”规定了主体系统间互动和主体间合作的具体途径和过程;能力训练“四形式”和财贸素质教育“五板块”则突显了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重点。也就是说,“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特点,从主体间互动、主体间合作、培养目标的定位到具体的互动过程,最后完成整体目标,不仅体现了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而且展示出一个有机系统的相互关联性和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科学地演示了财经类人才培养系统的全过程。

(二)要科学揭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在“二三四四五”这个“主体—客体—主体”的主客体互动模式中,客体不再是教育活动的终点,而是通过客体再回到主体系统的一个中介环节。人才培养活动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活动,也不是教师、学生各自孤立的活动,而是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辩证运动过程,使教师和学生在不断的互动中共同发展。

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体现了人才培养活动中主体间的合作关系。由于财贸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打破传统的单纯在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格局,积极寻找企业作为合作教育的伙伴,开辟新的育人课堂——企业课堂。企业课堂不仅能够为学校拓展教育资源,而且能够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为学生开辟新的就业路径。可以说,“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财经类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关系。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活动模式,又包含诸种理论内核;其建构既以人才培养活动为原型,又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本身就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要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又强调人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育人“两系统”既突出了教学和教育系统的通力合作精神,又把学生系统作为育人的一个主体系统对待,激发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热情和动力,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开辟了自由、自主的空间;“三证书”制度既顾及了学生发展的普遍性,又突出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财贸课程“四类型”提供了学生知识理论学习、职业能力训练和财贸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五板块”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实现搭建了现实平台,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充分发展个体的差异性,从而有利于锻炼和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特色人才和创造型人才。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要求

(一)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财经类高职教育必须紧扣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就业形势的特点,明确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是对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指导方针的具体贯彻和落实,以培养应用型的“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确立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素质教育的“五板块”,把基础知识的掌握、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培育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走产学结合的合作教育之路;积极推行“三证书”制度,赋予“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以可操作性的特征,促进了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二)必须坚持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从发展区域经济的视角出发,立足于本地经济发展和建设,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市场发展规律与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的有机结合。“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学院“立足首都、面向服务业、突出财贸、发展高职”的办学指导思想,针对首都财贸行业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结合的合作办学模式。目前,学院与50多家商业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教育,培养了首都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学历教育学生4万余人,为首都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输送了新鲜血液,推动了首都人才结构的动态与和谐发展。不仅如此,学院还开展了各类在职教育培训,累计达15万余人次,及时为置身首都市场经济大潮中奋进拼搏的弄潮儿充电。现在学院培养出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正在各自岗位上积极奋进,不断创新,推动了首都经济的繁荣发展。

财经素养论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正在成为财经类高职教育发展的热点和关键点。人们最为关注的是,财经类高职教育必须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视角出发,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创新,构建既符合财经类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又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为高素质的财贸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全国财经类高职院校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出发,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解决高素质财贸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但从实践过程看,人才培养模式在其内涵、结构、功能和运行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财经类高职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教育部文件指出,应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指导下,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能财会商”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财贸特色的“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内容是:育人两系统、毕业三证书、课程四类型、职业能力培养四形式、财贸素质教育五板块。“两系统”是指实施教育、教学两个系统合力培养人才的育人模式;“三证书”是指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能够取得毕业证书,还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财贸素质证书;“四类型”是指设置财贸人才培养四种类型的课程——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职业能力课及财贸素质课;“四形式”是指财贸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四种形式——专业技能训练、岗位业务模拟、一条街岗位体验及企业顶岗实习;“五板块”是指财贸素质教育设置的“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五个板块。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首都服务业的行业特性,满足了首都服务业对高素质财贸人才的需求,使“能财会商”成为财贸人才进入首都服务业的“品牌”。目前,在就业成为社会难题之际,我院以98%以上的高就业率验证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理论基础 

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基础之上的。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石,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以财贸素质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以“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能财会商”财贸人才的培养为特色,对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一)有机整体论 

“任何思维方式的运用都离不开相应的研究方法,因为不同的思维观念和方式需要不同的表达形式和研究手段来实现。”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应该首先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路线。只有在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引导下,才能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由于工业化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们往往“试图用确定性的、或创造出确定性的存在物去消弭不确定性的问题,试图在一切复杂的问题中找出简单的可操作的条理。”机械简单性的思维方式体现在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 

要正确有效地构建具备有机整体性的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要用有机整体性的思维代替机械简单性的思维。“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有机整体性思维的实践成果。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育人“两系统”是处于互动状态中的主体系统,体现了主客体间的相互转换和相互作用;毕业“三证书”满足了合作企业及行业特点和对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突出了财经类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体现了整体系统中多教育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和系统整体目标的实现;课程“四类型”体现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素质教育之间的具体互动过程,也是系统内部运作的具体要求,规定着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方向;财贸素质教育“五板块”则标识着财经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财贸特色。所以,从主客体间互动、主体间合作、系统目标的定位到具体的互动过程,最后完成整体目标,展现了“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结构特征。 

(二)交互主体论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代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关系成为人们探索和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正如张康之教授所指出的:“工业化打破了地域界限,社会开始走向开放,社会的流动性开始出现并迅速地增强,结果,人们被置入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中,人们间的同质性被迅速地消解,以同质性为基础并以相互认同为保证的群体也日益消损,此时,社会已经变成为由异质的人们所构成的生活和交往空间。”交往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开始的根基。西方哲学流派现象学的代表人物胡塞尔也强调了人们之间交往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的交往是主体间的交往,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交互主体性”,它既反映主体间的互识,又反映主体间的共识,并强调主体间的互识与共识是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交互主体论”成为现代主体性教学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是以“交互主体论”为理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活动的规律逐渐展开的。“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跳出了传统的非此即彼的简单化的思维模式,把人才培养活动看成是一个系统过程,其中,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是作为整体培养系统中互动的子系统而存在的,既重视了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的独立性特征,同时又注意到了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整体性特征。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围绕共同的“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以系统目标——“三证书”的达成为归依,以一种主体性身份积极参与和推动能力训练“四形式”和素质教育“五板块”的运行,并通过系统间互动和互补的方式,及时进行各系统自身结构体系的调整和完善。 

(三)实践过程论 

实践过程论是建立在对牛顿经典科学决定论范式批判基础之上的,它已经成为现代过程性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从行业、企业和职业的实践过程中吸取养分,注重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关系,与职业岗位的变化相适应、相协调,并且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从而凸显其实践的过程性。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育人“两系统”是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整个社会系统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教师系统中,包括专业建设体系、课程设置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及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等,都体现了社会适应性,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学生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场所、方法、组织形式也具有社会适应性特征,根据不同的社会要求采取不同的运行方式;“三证书”制度走出了单纯的学校教育的“象牙塔”,将育人课堂从封闭性的学校教室搬到开放性的企业职场,拓宽了学生的理论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把教师系统、学生系统、学校系统、企业系统及社会系统联结起来,使主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进行充分互动。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性要求 

(一)要科学展现人才培养系统的全过程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科学地揭示了财贸人才培养系统的全过程。育人“两系统”是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主体系统;“三证书”制度标识了整体系统目标的实现;财贸课程“四类型”规定了主体系统间互动和主体间合作的具体途径和过程;能力训练“四形式”和财贸素质教育“五板块”则突显了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重点。也就是说,“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特点,从主体间互动、主体间合作、培养目标的定位到具体的互动过程,最后完成整体目标,不仅体现了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而且展示出一个有机系统的相互关联性和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科学地演示了财经类人才培养系统的全过程。 

(二)要科学揭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在“二三四四五”这个“主体—客体—主体”的主客体互动模式中,客体不再是教育活动的终点,而是通过客体再回到主体系统的一个中介环节。人才培养活动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活动,也不是教师、学生各自孤立的活动,而是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辩证运动过程,使教师和学生在不断的互动中共同发展。 

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体现了人才培养活动中主体间的合作关系。由于财贸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打破传统的单纯在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格局,积极寻找企业作为合作教育的伙伴,开辟新的育人课堂——企业课堂。企业课堂不仅能够为学校拓展教育资源,而且能够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为学生开辟新的就业路径。可以说,“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财经类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关系。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活动模式,又包含诸种理论内核;其建构既以人才培养活动为原型,又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本身就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要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又强调人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育人“两系统”既突出了教学和教育系统的通力合作精神,又把学生系统作为育人的一个主体系统对待,激发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热情和动力,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开辟了自由、自主的空间;“三证书”制度既顾及了学生发展的普遍性,又突出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财贸课程“四类型”提供了学生知识理论学习、职业能力训练和财贸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五板块”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实现搭建了现实平台,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充分发展个体的差异性,从而有利于锻炼和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特色人才和创造型人才。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要求 

(一)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财经类高职教育必须紧扣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就业形势的特点,明确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是对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指导方针的具体贯彻和落实,以培养应用型的“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确立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素质教育的“五板块”,把基础知识的掌握、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培育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走产学结合的合作教育之路;积极推行“三证书”制度,赋予“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以可操作性的特征,促进了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二)必须坚持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从发展区域经济的视角出发,立足于本地经济发展和建设,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市场发展规律与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的有机结合。“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学院“立足首都、面向服务业、突出财贸、发展高职”的办学指导思想,针对首都财贸行业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结合的合作办学模式。目前,学院与50多家商业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教育,培养了首都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学历教育学生4万余人,为首都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输送了新鲜血液,推动了首都人才结构的动态与和谐发展。不仅如此,学院还开展了各类在职教育培训,累计达15万余人次,及时为置身首都市场经济大潮中奋进拼搏的弄潮儿充电。现在学院培养出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正在各自岗位上积极奋进,不断创新,推动了首都经济的繁荣发展。 

财经素养论文第7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55-02

一、构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及基本原则

1.总体目标。构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导向,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其总体目标是:构建完整的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设计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2.基本原则。构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按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要求,把握以下基本原则:(1)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形成不同阶段的特点,按照认识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设计,促进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机制的有机统一。(2)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建立集教与学、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及运行模式,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3)改革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紧跟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教育技术革新的潮流,努力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4)探索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性技术人才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和完善校企双向推动、双向管理、产学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产学双方共同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的深层次合作。

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构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坚持高起点,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将产、学、研结合作为主线贯穿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本学科专业对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围绕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框架以及各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着力构建“四层次、五模块”创新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的层次。实践教学“四层次”包括基本素质层次、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训练层次。基本素质层次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为主,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创业意识;基础技能层次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专业技能层次以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为主;综合训练层次以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及科研训练为主,突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性思维。

2.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五模块”即构建素质拓展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论文设计模块、科研创新模块。素质拓展模块重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军训、“两课”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等环节;实验教学模块是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安排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基础性、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实习实训模块是根据学科、专业方向,安排学生在实验室、教学基地等完成课程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训、专业实习或调查等,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论文设计模块是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在学生参加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创新模块是根据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内涵,安排学生在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包括学生科研立项、开放实验项目、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会计知识大赛、财务建模、证券模拟投资大赛)等环节,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训练。

三、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及内容设计

1.实验教学。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财务管理专业要构建以基础、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等为主的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在保持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调整实验项目,改变实验内容陈旧、实验项目少、因人因设备设置实验项目的状况,精选经典内容,增加现代财务内容,减少演示型、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实验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实验。财务管理所需的各种基本技能离不开对企业会计、财务、金融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实验内容应该包括基础会计、财务管理原理、金融市场等相关课程的实验内容。如会计凭证处理、账簿登记、报表编制;企业融资、投资和收益分配;金融市场结构与运行等。(2)业务实验。针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环节及其主要内容可分别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如财务管理目标测定、资金需要量预测、企业融资方案设计、企业资本预算编制、企业收益分配方案设计、财务政策制定、最佳现金余额制定、存货最佳经济订货量制定、财务报告分析、模拟证券(外汇、期货)操作等。通过财务管理业务实验,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业务操作的程序和技巧。(3)综合实验。为了使学生熟悉财务管理、会计及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和具体操作方法,可以设计企业财务管理软件系统和会计软件系统的操作实验以及ERP沙盘模拟实验。通过具体操作,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利用计算机处理业务的技巧,模拟企业环境学会经营决策。特别是ERP沙盘模拟实验,它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对抗性于一体的企业管理技能训练课程。实验中,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由若干个学生组成,每个学生将担任总经理、营销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供应总监等。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内容涉及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游戏般的实验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增强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2.实习实训。强化课程实习及课程设计环节,选取有一定工程或社会实际背景,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的课题,加强多门课程之间联系,形成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实习,强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开放实习的途径,改善实习的效果;以校内商学实验中心和相关专业实验室为依托,充分利用硬件资源向学生开设生产实训和仿真训练等实训项目。

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可在组织学生到有关企业进行实习,使学生对要学的专业有所认识和了解;也可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机会,围绕某些专业或专业相关问题开展社会调查,了解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如企业的采购流程、生产流程、工艺流程、营销渠道、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运营环境等,要求学生撰写专题调查报告。通过调查,使学生把握企业系统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熟悉财务管理的各环节及财务活动,为学生解决分析与解决财务专业问题奠定基础。

在专业实习方面,根据有关课程设计相关专业实习,学生在财务管理原理课程开设之后的假期,在教师指导下到企业事业等单位,了解实习单位财务管理过程,加深对财务管理全面认识,如,企业理财环境变化对财务管理影响、企业如何制定财务战略、如何设立财务岗位、如何进行业绩评价、如何设定理财目标、如何融资、如何选择投资项目、如何实施对相关利益者的回报、如何强化日常财务管理等。通过专业见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外,还可培养学生的沟通、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及团结协作能力。

在毕业实习方面,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参加财务管理实务实践。毕业实习是综合性能力的培养,涉及的财务相关业务主要有:会计核算、资金管理、资本运营、银行、审计、税务等。通过毕业实习,不仅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对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也是个极好的锻炼与培养。

财经素养论文第8篇

    关键词:理财专业人员;三层双轨制;证券投资;综合素质

    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路程,既有风雨也有成果,最为世人所瞩目的就是中国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成功。在这30年中,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5%,成为GDP增幅的世界第一,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中产阶级和豪富阶层在中国迅速形成,并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理财观念从激进投资和财富快速积累阶段逐步向稳健保守投资、财务安全和综合理财方向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个人金融业务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各种理财产品、理财服务层出不穷,人们的理财观念有所转变,理财需求日益旺盛,理财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开始发展起来[1]。然而与全民理财大趋势所不协调的是,我国专业理财人员的大量缺失和专业素质的不完善。作为为客户提供全面理财规划的专业人士,理财人员应该是一位知识丰富、工作高效、耐心和蔼、待人诚恳、可以向客户提供全面与建设性意见的咨询专家。从这一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培养的理财专业人员,应该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国金融市场特点,具备实践与理论双轨、道德素养与职业操守兼备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型”主要包含四点要求:一是道德素质,包括对理财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的观念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二是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成功的信心、良好的竞争意识与应变能力等;三是业务素质,包括广博的知识面、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等;四是技能素质,包括资金管理技能、财务分析技能、风险防范技能、产品组合技能、理财建议与规划技能等[2]。

    从以上素质能力培养出发,高职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应是一个全面立体的教学过程。

    一、课程体系重在突出四大职业模块。

    首先,高职院校的理财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地点仍然是校园,主要学习技能的手段也是课堂教学。因此,理论教学要符合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就必须设计合理、计划全面、有的放矢。

    所以,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必须构建新的理论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要突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教育;突出专业认知能力、思考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明确综合职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种素质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培养思路;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的全过程,特别体现职业认知、职业准备、就业和创业引导的新理念。

    据此理念,新构建的理论课程体系,由四大职业模块所构成:职业素质能力模块(即职业思想道德)、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一)职业思想道德模块。

    主要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市场经济理论教育、理财规划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就业择业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

    (二)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是学习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使在校学生获得在投资

    理财领域内从事第一个工作、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必要知识、必要技能,为在校学生今后工作提供充分专业准备的、形成现实动手能力的知识和技能,如基础会计知识和技能、经济学知识和技能、运筹学知识和技能、财政学知识和技能、经济法知识和技能、商务谈判知识和技能、现代金融学知识和技能、国际金融知识和技能、公共关系学知识和技能,以及为本专业提供基本支撑的大学英语、专业英语、高等数学、财经应用文、计算机基础、数据库、计算机安装维护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

    (三)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学习本专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如公司理财知识和技能、个人理财知识和技能、投资学知识和技能、证券投资知识和技能、期货投资知识和技能、理财实务知识和技能、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以及统计与调查预测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

    (四)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学习能使在校学生具备在其未来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理财咨询实务、实用合同范例、市场营销实务、公共关系实务、管理心理学、普通话、口语艺术、社交礼仪等[2]。公务员之家

    通过理论课程的四大模块设计、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合理完善的人才培养构架。这就如同建造房屋时,要先搭好脚手架才能平地起高楼,此处的模块理论课程设计就如同脚手架,理财专业学生由此接受培养,犹如高楼一般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技能训练重在构建“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最大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多,为了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尽可能与社会同步、与专业挂钩,校内的技能训练可以采取“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三层双轨制”,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培养新模式。“三层”是指按课程间内容的依存关系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三个阶段;“双轨”是指理财能力训练和投资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第一层:专业基础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学》课程;训练内容主要是理财的基本原理、公司理财和个人理财基础知识。

    投资能力训练:基于《投资学》课程;训练内容:投资学概述。

    第二层:专业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实务》课程;训练内容为课程单元训练等。

    投资能力训练:基于《证券投资》、《期货投资》等课程;训练内容主要为证券投资工具、证券交易流程、证券行情解读,期货交易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

    第三层:职业综合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的培训课;训练内容主要是根据风险计量判断风险大小、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个人所得税筹划策略、个人养老规划、个人财产分配与传承、财务计算器的应用等。

    投资能力训练训练:基于校内《投资理财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生产实习;实训内容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证券投资工具、证券交易流程、证券行情解读证券交易的各种技巧、证券市场运行、期货交易的操作程序及各种管理条例等。

    通过三层双轨制的教学,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明显得到系统地提高。

    三、教学方法创新,将课堂教学变为场地教学。

    课堂教学是最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老师和学生可以面对面,学生不仅能够听到老师在讲什么,还能够感受到老师肢体、语气、表情等等带来的信息,而且有了问题可以当场提出得到即时的回答,做到了零距离的沟通。然而课堂教学也有它不容忽视的弱点:首先,也是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因人施教,要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经济的。其次,学习内容收到了限制。一些训练特点非常强的课程受到的限制尤其大。公务员之家

    作为实践操作性极强的投资理财学课程,如果一味地在课程教学上下功夫,一来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二来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根据教学课程的要求,有些科目可以采取场地教学的方式,比如设置证券大厅,定制电子显示屏,将股票市场的大盘波动即时显示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理财工具的变化和魅力,更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场地教学既克服了课堂教学的缺点,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优点。也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角色进入,起到了很好的润滑作用。

    四、毕业论文强调专业论文学分制。

    作为具备专业技能素质的理财人员,对于专业的财经用语表述应该是相当熟练的。然而两年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理财讯息和理财用语还是有些难度的。为了尽快让学生掌握这项技能,以及增强理财专业观念。鼓励学生撰写各类财经论文,通过论文的撰写,一是增强

    了学生关于社会经济的关注度,二是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三是为学生的就业申请增添筹码。对于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学校予以承认相应学分,并作为理财专业的重要教学成果。

财经素养论文第9篇

[摘 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清晰的培养目标定位、知识结构定位和能力结构定位是关键。在市场定位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具体特点和优势,构建“平台”加“模块”的课程体系,拓宽选修课的范围,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有效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 财务管理专业 市场定位 课程设置

一、引言

财务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专业,至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开始招生以来,已经有十几年了。十几年来,各个高校陆续开设财务管理专业,据2011年高校专业排名,全国高校现有财务管理专业点315个,若加上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点至少超过500个,是增速最快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增加较快原因在于社会需求较大,办学条件要求较低。但是,随着办学规模的增大,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与会计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去向上差异不大,在基本的技能的掌握上甚至不如会计人才;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很难到岗位直接上手等,这些问题主要源于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课程体系不规范、课程内容存在较差、教学方法落后等原因导致培养的财务管理人才不满足市场的需求,不适应环境的变化,本文拟根据市场需求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满足市场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市场定位

市场需求的变化实际上是一定时期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面对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剧,人才的培养方案必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接轨,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质量。葛文雷(2007)调查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后,得出结论:综合分析能力和专业知识是财务管理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内容。此外,组织策划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是财务经理比较看重的素质。温素彬(2009)经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发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广泛;岗位分工更加明细;资金管理仍然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工作,并逐渐向多领域转变;市场对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和法律知识的要求在提高;市场更加需要理论和实践能力并重的高水平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老师也先后调研了各大企业和高校,发现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资本运作、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增加的趋势,但该专业对“经验”的要求很高,目前制造性企业一般是从优秀的会计人才中遴选。证券、投资和期货等金融性企业和外资公司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呈稳定增长的趋势。

根据市场需求,本文对本科财务管理人才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市场定位:

1.培养目标定位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清晰准确,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办学较晚,大多数院校是从会计专业中分离出来,所以在培养目标定位上接近会计专业,也有一些院校与金融学专业类似。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导致后期的课程设置上与会计或金融存在交叉或重复现象。因此,培养目标应在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基础上,突出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的专业特色。

针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实业界和实务界的应用型高级财务人员,学生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在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财务总监为主要目标。具体可描述为:财务管理专业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财务管理和金融管理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财务管理、金融、会计等方面工作的能力,能在国际或国内工商业、金融业、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税务事务所等领域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或金融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知识结构定位

从设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财务管理人才的就业面比较宽泛,为适应各个行业的环境和要求,学生要掌握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和财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的大政方针、经济政策、财务法规以及国际相关法规和惯例,又要接受财务管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严格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实际能力。

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1)管理学知识。该部分内容主要是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各项管理内容与财务的关系及在财务中的应用,包括管理学基本原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内容。

(2)会计学知识。会计学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因此,会计学的相关知识是财务管理专业不可忽视重要内容,包括会计的流程和处理方法,会计基本技能,涉及的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成本会计等。

(3)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与财务管理密切相关的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委托理论等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是应掌握的重点内容;金融学中的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等都是财务管理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

(4)财务管理知识。这是财务管理专业区别去其他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知识,是体系人才培养效果的知识体系,包括资金管理、风险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等内容,涉及的课程包括:初、中、高级财务管理、并购、价值管理、财务战略等。

3.能力结构定位

从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来看,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语言沟通、文字表达、人际交往、信息获取及分析的能力,还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求新求变的热情。

具体能力结构:

(1)业务能力。财务管理的人才在业务方面应具备“会算、会说、会写”的能力,“会算”就是能熟练地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并能对资本运作等财务活动进行准确的决策;“会说”就是能用“专业普通话”将财务工作向领导或外专业人士解释清楚;“会写”就是能够准确并流畅地撰写财务调研报告、分析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2)适应能力。毕业生应具备适应单位的工作环境、工程特点和业务特点的能力,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单位的文化气氛,熟悉产品生产的工艺和流程,掌握企业发展战略和财务工作重点,较为熟练地从事岗位工作。

(3) 组织能力。强调分析、决策能力及其有效的分配和组织协调能力,即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实施和校内外各种教学平台实现的。课程是学校为学生所开设的,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各种教学科目。学生学完所有的课程应该具备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系统的、整体的,形成一个规范的学科体系。同时,还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应用能力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形成一个以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基本技能和应用性为目的的课程体系。设置原则包括:

(1)注重课程设置的前瞻性。以往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更新常常是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学生还未走出校门所学知识早已过时的情况。鉴于此,财务专业课程设置时要有广阔的视野和超前的意识,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研究和预测,尽量使设置的课程体系能够与时俱进,并保持适度超前,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而保持专业良好的声誉和旺盛的生命力。

(2)课程设置特色化。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均有交叉的综合叉学科,可以设置的课程很多,要突出特色,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分析,并根据各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及所依托的教学资源等来设置课程。

(3)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强调的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而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多的强调理论的传授,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要解决该问题,必须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增加实践课和实训课的比例,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践环境,促使学生提高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4)提供丰富的专业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应围绕拓展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适应性方面来考虑。

四、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根据市场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一定要满足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按照这一要求,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根据其学科范畴,按照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原则构建。本文以黑龙江科技学院为例,来设置该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黑龙江科技学院是以工为主的学校,秉承大工程、大实践、大德育的教育理念,所有专业都要求工程意识,根据该特点,采取“平台”加“模块”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包含4大平台11个模块、由必修课和多方向动态选修课群有机构成、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完整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平台

该平台的培养要求和目标是落实大德育教育理念,实现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品德,包括国防与安全教育模块、思想政治教育模块、体育与健康教育模块三个模块。设置的主要课程有:军训、军事理论、安全教育、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德育实践、健康教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2.公共基础教育平台

该平台重点落实大工程教育理念,实现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进行专业教育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包括工程通识教育模块和通用基础教育模块两个模块。其中工程通识教育模块以工程技术发展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现代工程观;通用基础教育模块以工程为背景,将工程教育、自然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融合,使学生掌握专业学习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基本技能,为专业学习做好准备。该平台的课程包括工程教育、工程训练、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

3.专业教育平台

该平台的培养要求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包括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能力模块,每个模块都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体系。

专业基础模块以财务管理专业培养为根本;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和会计学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和阅读能力。该模块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管理学原理、计算技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初级会计学、运筹学、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国际贸易;选修课: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专业外语、税务管理、审计学基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等。

专业方向模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开展专业教育,体现专业特色。该模块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税法、中级财务管理、税收筹划、资产评估、财务分析、证券投资学、计算机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项目评价等;选修课:财务制度设计、资本运营、公司理财案例、税收相关法规、价值评估、投资组合规划、企业财务战略等。

专业能力模块结合专业语言能力和专业管理能力培养的要求,开展会计模拟实训、金融模拟实训、理财综合实训等课程实践,同时分学期到企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着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该模块的课程设置包括:财务基本技能训练、纳税筹划模拟实训、理财综合能力实训、金融模拟实训、跨专业综合实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

4.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平台

该平台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包括公共选修课模块、课外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模块、执业技能拓展与科技创新模块三大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学生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内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课外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模块主要为了丰富广大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执业技能拓展与科技创新模块通过开展各种技能大赛,ERP沙盘大赛,国际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大赛,参与大学生科技立项,或和老师一起合作等,同时,鼓励学生考取国际理财规划师、注册税务师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课程和实践环节设置科学合理,能鲜明体现能力培养的需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业教育与课外素质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相结合,并且多方向选修课群的设计可以有效应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财务管理人才建设的市场需求分析与培养设想.华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291-297

[2]温素彬,彭敏,王碧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会计之友,2009,(12下):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