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法治乡村调研工作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25 09:42:24

法治乡村调研工作计划

法治乡村调研工作计划第1篇

一、以“六五”普法验收之年为契机,加强依法治乡工作的机制建设

1、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年初,重新调整普法领导机构,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乡依法治乡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由分管的副书记担任办公室主任,建立了有4名干部为主的法治宣讲团,各单位相应建立了民调、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领导组和社区矫正工作站,各村(社区)建立健全了职责制度,切实把学法用法列入政府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与此同时村(社区)和各单位签订了依法治乡目标管理责任书。

2、制定计划,落实措施。在广泛听取意见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年度依法治乡工作计划,而且在三月份和七月份专门召开党委会,研究部署依法治乡工作,重在宣传发动,真正做到依法治乡。

3、经费落实,专款专用。年初召开人代会,将法治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做到经费落实,专款专用。

二、以法制宣传教育为基础,提升干部法律素质

1、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狠抓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是普法教育的重中之重。乡党委中心组有学法计划和学法制度,具有较详细的学法记录。依法治乡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法制培训、法制讲座,培训有计划、训后有考核,学习了《行政诉讼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和《条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条例》,提高了干部的法治水平。

2、注重全民的法制教育。举办了各企业和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为期一天的法制教育培训班,使大家懂得如何合法经营,合法办企业,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今年初根据实际情况,对各校的教职员工和青少年进行法制宣传,主要内容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安全交通法》及禁毒方面的内容和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的有关规定。同时利用广播和有线电视,每月不少于一次对全乡村民进行普法宣传,提高了全民整体的法制意识。

3、落实法制宣传阵地。乡上有固定的法制宣传专栏,每一个季度更换一次内容,利用黑板报及时报道遵纪守法的典型,每两个月更换一次。各村(社区)、学校都有布置法制教育内容的专栏、标语和警言。各单位征订了法制教育挂图。

三、依法治理,稳定社会

1、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年初乡政府建立健全了依法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管理公示制,行政评议考核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等各项制度,并严格执行,未有越权行政、执法程序违法等不良行为,做到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真正在开展的工作中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

2、规范民调工作,注重调解效果。乡调处中心人员有,“硬件”过硬,“软件”规范。首先抓建设,到目前为止,成立了11个调委会,共有调解员40人。其次抓调解质量,全乡共调处矛盾纠纷62起,调解成功率为97.2。

3.依法治乡,及时妥善处置群众反映的问题。一方面,定期组织村(社区)和单位负责人对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进行摸排并及时消除隐患;另一方面对“12345”热线,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研究,安排调查处理,按照政策进行落实。

四、存在的问题

1.部分群众不依法办事,比如,胜天村寇子均无理上访。

2.部分群众,无理取闹,比如,村双柏树冯光裕,年近八十,在信用社取钱,有监控显示都不认账,无理进行胡搅蛮缠,派出所干警都没办法处理。

法治乡村调研工作计划第2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好总书记考察xx重要讲话精神,推动《xx省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xx—20xx年)》和《xx州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xx—20xx年)》的深入落实,全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按照州政协年度协商重点工作安排,x月x日—x日,州政协组织由政协委员和州住建局、州农办等部门参加的调研组,先后到xx、xx、xx、xx四个县市x个乡镇、xx个村(组),对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开展了专题调研。在调研中,调研组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实地查看,调研座谈等形式深入了解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围绕州委州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做了大量工作,城乡人居环境得到了切实改善,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高位推动格局已经形成。为全面贯彻落实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全省城市工作暨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推进会议、全省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等重要会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形成了以书记、州长为“双组长”,州级相关领导为副组长,州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主要职责,细化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并结合州情实际,研究制定了《xx州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xx-20xx)》和《xx州城市“四治”实施方案》等x个工作方案,于20xx年x月x日召开了全州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动员会暨棚户区改造工作推进会议,之后又x次召开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推进会,全面研究部署、跟踪督促、安排落实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工作,对各县市工作进展情况实行一月一通报。特别是年初以来,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在州委常委会、州委中心组学习会等各种重要会议上反复强调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形成了高位推动的工作格局。

(二)上下联动机制初步建立。省州党委、政府作出安排部署后,各县市积极行动,相继成立了由县市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双组长”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推进会,设立了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各县市实际制定了行动计划及相应的工作方案,围绕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农村“七改三清”,积极组织开展了相关工作。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村社区积极行动,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截至今年x月底,全州开展整治占道经营xx件、乱摆乱放xx件、乱涂乱画xx件、乱吐乱扔xx件、乱排乱倒xx件、乱搭乱建xx件,整治重点区域脏迹xx件。全州xx县市城市建成区及规划区查处违法违规建筑用地面积x万平方米、建筑面积xx万平方米;乡镇集镇建成区及规划区查处违法占地x万平方米、违法建筑xx万平方米。城镇、乡村脏乱差情况得到改善,违法违规用地及建筑得到一定的遏制。

(三)项目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围绕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计划,各县市、州级各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步伐。截止目前,全州融资城乡人居环境贷款xx亿元,建成污水管网xx公里、城市垃圾处理厂xx座,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xx、垃圾处理厂渗滤液处理项目已完工投入试运营;xx市已投资xx万元,完成了主体工程,正进行设备安装;南华已完成项目招标,牟定、元谋等县启动前期工作。同时,xx市总投资x亿元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将进行设备安装。全州已启动旧住宅区改造项目xx个,正在改造xx个,完成改造面积x万余平方米。xx个乡镇镇区建成公厕xx座,覆盖率xx%;xx个行政村建成公厕xx座,覆盖率xx%。

(四)制度机制建设逐步完善。围绕扩大和巩固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成果的目标,坚持整治结合,建立长效机制。各县市都分别建立了村庄规划土地建设专管员制度,配备专管员xx人;建立了农村土地规划建设专管员制度,配备专管员xx人;全州xx个自然村建立了保洁员制度,xx个自然村建立了垃圾收费制度。各地在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中也积极进行了一些体制机制上的探索实践,一些村组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监督制度、保障机制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了提升城乡人居环境长效机制。xx县草海彝村作为一个移民村,通过建立《村规民约》,制定收费标准(户均100元/年,养牛养羊户户均150元/年);xx县赵家店乡对公路沿群众实行每人每月收费1元、政府补2元。通过建立正常合理的收费制度,使城乡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提升。

(五)人居环境提升成效初显。通过20xx以来xx州城乡人居环境提升3年行动计划和xx州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州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成效初步显现。xx、xx、xx、xx四个县城被命名为第八批省级园林县城;全州除县城镇外的xx个乡镇中xx个乡镇集镇实现自来水设施供水、xx个乡镇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xx个乡镇实现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全州xx个建制村有xx个村实现污水有效治理,xx个自然村有xx个村实现垃圾有效治理。xx县法脿镇李方村以部级重点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村容村貌的彻底改变。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州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工作开展较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对标我州的工作目标任务,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五个不到位: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长期性的工作,工作任务重、难度大,需要整合各种力量、用好各种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来合力推进。从此次调研了解的情况看,虽然州委、州政府对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总体部署,明确了具体要求,但个别县市和部门及少数领导干部仍把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当作一项常规工作来做,工作中缺乏主动作为和敢于碰硬的精神,上级督促紧、考核严就抓得紧,容易开展的工作就做得好一些。部门之间联动不够、协调配合不紧密,部分单位和干部思想还停留在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是住建部门和人居办的工作这一认识上,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工作,如拆违治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棚户区改造等工作存在畏难情绪,怕引起上访,怕担当责任,讲主观、讲条件,被动应付,等待观望。

(二)工作措施不到位。提升城乡人民环境工作责任重,任务多,压力大,而乡镇缺编严重,一人多岗,“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而农民群众思想意识不高,对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乡镇干部为应付上级名目繁多的考核检查与乡镇日常工作,加班加点、节假日不休息是常事,导致身心疲乏,力不从心,工作热情低,缺乏冲劲,得过且过,不能按时按质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例如,在对“两违”的治理以及乡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设等困难大、任务重、矛盾集中的工作,有效的办法措施不多、工作进展缓慢,虽然这些工作与基层队伍力量薄弱、资金不足有较大的关系。但一些难度较小的工作,如在省对州市1月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工作通报中,我州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庄生活垃圾保洁收费制度建立等工作在全省排名后五位,而在州对县的通报中,一些县市部分工作指标统计为零,甚至一些指标出现负增长,这些都与重视不够,落实不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责任落实不到位。在此次调研中,调研组还了解到,一些部门对在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中的职责任务不清楚、不明确,没有进行认真研究和落实。如我州1月份被省人居办通报的排名靠后的一些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各部门都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一些部门和单位在思想上重视不够,没有深入调查,没有认真研究领会文件精神,把握好统计口径,对上报的统计数据没有认真进行审核把关,导致在数据的调查、统计和上报过程中,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应统尽统,该统计的没有统计、该上报的没有上报,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

(四)基础投入不到位。由于各级财政困难,而项目建设和发展任务都比较重,对城乡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基础设施薄弱,特别在农村更加突出。垃圾处理方式单一,目前普遍采取填埋式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难度大,留下较大隐患。投资渠道单一、缺乏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已成为制约我州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的最大短板。如按照省州的统一部署和要求,20xx年底xx%以上的乡镇应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xx%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应得到有效治理。但截止目前,全州除城关镇外的92个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平均覆盖率为xx%,村庄平均覆盖率仅为xx%;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仅为xx%,xx个行政村污水有效治理平均覆盖率仅为xx%。现有资金投入与资金需求差距较大,城乡人居环境设施建设任务艰巨。

(五)制度建设不到位。提升城乡人居环境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来保障和巩固。当前,我州在工作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制度机制不够完善,一些政策措施不够明确等问题。在管理机制方面,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农村还没有建立切实可行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及环保设施的维护管理运营制度,导致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巩固提升难,环保基础设施维护运营难,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同时,涉及林业部门的改灶、农业部门的改厩任务指标不明朗,落实项目难。

三、对策建议

(一)深化认识,压实责任。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全州上下要强化“四个意识”,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政治上考量,从大局上行动,围绕核心聚力,充分认识新一轮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把这项工作放在“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来思考,放到实现我州与全国、全省全面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实践中来落实,把人民的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高位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是要进一步明确目标。紧紧围绕《xx省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xx—20xx年)》和《xx州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xx-20xx)》的总体部署和目标要求,进一步细化、完善工作方案、工作措施,做到时间倒排、任务倒排,确保按期完成各项工作和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加大业务工作培训力度,让各地各部门准确领会,全面把握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的具体内容、工作要求以及各项指标的统计报送口径。

     三是要进一步压实责任。在进一步强化落实好各级党委政府及各牵头部门、相关职能部门责任的同时,要围绕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层层压紧压实责任,把压力传导到神经末梢,让每一名干部职工都有压力有责任、每一位群众都有认识有行动,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创新举措,合力攻坚。

       一是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工作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要进一步加强规划统筹,合理布局,尽可能实行城乡垃圾统一收集处理,同时,针对我州大部分农村地区山高路远,长距离运输垃圾成本高,建设垃圾填埋场投资大,选址困难等问题,应积极推广应用技术较先进的小型焚烧炉等方法,处理农村垃圾,降低成本,减少二次污染。其它各项工作也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搞“一刀切”。

       二是要合力攻坚,突破难点。在不违法违规的前提下,各地要积极探索一些符合各地实际的“土办法”,认真研究,精心筛选出各地在工作推进中的难点,集中力量进行合力攻坚,以难点的突破打开工作局面。建议在县城和集镇以“两违”建筑治理和治堵治乱为主进行合力攻坚突破,要严控增量,处理存量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农村以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和建立落实《村规民约》,完善村民自我约束管理制度为重点进行合力攻坚突破。棚户区改造应抓住难得的政策机遇,统一思想,加快推进。

      三是要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在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这项工作中,城郊结合部,公路交通沿线是重点。在“两违”拆除上,要出台政府规章,细化工作方案,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动员和教育党员干部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主动拆除违法违规建筑。辅之以党纪、政纪和法律手段,对不主动拆除的,由组织人事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对相关人员进行约谈;对通过约谈还拒不拆除的,采取严惩严治措施强制拆除,对违反纪律的给予当事人党纪政纪处分。要加大舆论宣传监督力度,设立举报电话,采取电视曝光通报等方式,对违法违建行为快查快处,杜绝增量。

(三)狠抓项目,补齐短板。

       一是全面排查,摸清底数。结合此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各地要对现有环保基础设施数量,运营情况以及到20xx年前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数量进行全面的调查,摸清底数,做到家底清、底数明、目标准。对需要新建的基础设施,要列出建设计划,对已经建成但没有发挥作用或者运营管理不善,作用发挥不明显的,要认真研究,让其及时发挥作用。同时,建议州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资金补助配套等方面进一步明确政策措施,以便相应项目尽快落实。

      二是多措并举,突破瓶颈。在此次调研中,资金问题是各地反映最多的问题,由于州县各级财政都比较困难,加之发展任务重,需要建设的项目多,使资金成为制约我州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的重大瓶颈。针对这一问题,各地要不等不靠,积极想办法、找对策、出主意,在融资方面,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整合资源,扩大融资的规模和途径;在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代建制、委托建设、合作建设等多种模式,千方百计补齐项目短板;在运营方面,要围绕市场化运营的目标,积极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实践。财政在资金补助上要严格坚持“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的原则,切实发挥好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

     三是对标对表,挂图作战。要紧紧围绕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xx项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认真对照每一项工作的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实现时间倒排、任务倒排、责任倒查。继续坚持按月点名通报工作进度制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建议适当改进通报的方式,增加在电视、报纸上的通报,进一步施加压力,促进工作落实。

(四)久久为功,持续用力。

      一是要树立持久战思想。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专项行动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各地各部门要树立久久为功抓提升的思想认识,把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一项经常性重点工作,坚持抓提升与重巩固相结合,做到抓经常、经常抓,持之以恒,形成常态,避免工作中“一时冷一时热”。

    二是要激发群众主体意识。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继续加大“以奖促治”、“以奖代补”力度,积极鼓励镇、村两级加大筹资力度,凡是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环境综合治理,按照镇村两级筹资、投资比例,州县市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一事一议”,引导、发动受益群众积极出资和投工投劳;大力倡议、广泛发动社会各界踊跃捐资、捐建相关设施设备,为美化农村环境做贡献。

     三是要强化经常性宣传教育。当前,我州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环境意识较差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危害健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突出。建议各地进一步加大电视、报刊、网络的宣传力度。采取宣传与教育相结合,对一些在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中与工作要求不相符的比较突出的个人和行为,通过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曝光,督促警示更多的人增强环境意识、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四是要进一步治理创新模式。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创新治理模式,完善市场机制,提升整治效率。农村垃圾污水治理要注重整县整乡或以区域为单位整体推进,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探索ppp等模式,激励社会资本参与,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基于人居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的“以效付费”机制,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服务供给质量。

(五)积极探索,健全机制。

       一是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将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综合绩效考核,并适当加大考核比重,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引导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重视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的思想认识和责任意识。同时,通过定期召开流动现场会、公开通报、以奖促治等方式,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督促各县市、乡镇抓好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实现全州城乡人居环境大变样,人民群众文明程度大提升。

    二是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在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这项工作中,畏难情绪,不敢作为等思想认识在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为解决这一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建议州委、州政府进一步健全完善和落实好以容错纠错为重点的鼓励干部大胆干事创业机制,对在干事中产生失误的干部要给予包容和改正的机会。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重用想干事、会干事的干部,着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导向。

   三是健立长效管理机制。针对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难,巩固更难的实际,要立足实际,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既要在项目建设期努力保证建设资金投入,更要在项目建成后维持运营费用的保障上形成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按照“作业市场化、运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产业化”的总体思路和“政企、事企”分开的原则,逐步推行管养分离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探索引进专业公司、企业或承包单位,逐步将环卫保洁、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工作推向市场,建立开放式、竞争性的建设与运营格局。通过市场化运作,切实消除以往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中由政府大包大揽、责权不分、监管不力等弊端。村庄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要坚持财政和村集体补贴、住户付费的原则,加快建立村庄生活垃圾保洁收费制度和土地规划建设专管员制度。农村环保设施运行维护要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一系列符合各地实际的制度机制,通过制度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实现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工作长效化。

法治乡村调研工作计划第3篇

今天,我们在*市固始县召开全省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现场会。这是继20*年5月新县、固始县现场会之后的又一次现场会。会议将在学习推广*市、固始县经验的同时,研究如何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意见》,扎实稳步地推进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市、固始县推进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的经验值得借鉴

今天上午,我们对固始县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城乡风貌异彩纷呈,大家看了很受鼓舞。刚才,*市规划局长罗荣国同志、固始县政府县长方波同志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经验,我听了深受启发。

*市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引导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凝聚村镇规划建设合力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市委市政府对村镇规划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市、县成立了规划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抽调精干人员,具体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市政府下发文件,连续三年把村镇规划编制列入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实施目标管理。二是加强政策指导,提供资金保障。从20*年起,市财政每年投入200万元,县区财政各投入100万元,专项用于村镇规划编制,不足部分由乡镇财政解决。同时动员市、县(区)直单位对口帮扶村镇规划建设。去年全市共投入专项经费2000多万元,保证了村镇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市、县(区)和乡镇召开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会议进行动员,市和县分别举办新农村规划建设知识培训班,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为顺利推进村镇规划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坚持标准,提高村镇规划编制水平

一是加强技术力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媒体村镇规划编制招标公告,面向省内外公开招聘了17家乙级以上规划设计单位。各县区把规划、国土、房管、水利等部门的设计人员进行整合培训,全力投入村镇规划编制。全市共投入规划设计人员320多人。二是严把规划质量关。为防止“另起炉灶”,拆旧村、建新村的简单化倾向,坚持严把“五关”,即:调查摸底关、征求意见关、方案编制关、技术评审关和依法报批关,有效保证了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三是规划建设特色村镇。强调村镇规划应结合当地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情况,分别规划建设生态庄园式、城郊社区式、平原集中式、丘陵放射式、山区分散式等不同空间形态的村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引导建设商贸型、工矿型、文化型、旅游型、沿边型、生态型等不同产业支撑的特色小城镇,避免了“千镇一面、千村一面”问题。四是严格规划审批。各县区成立了由规划、建设、发改、交通、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参加的村镇规划评审委员会,乡镇规划和村庄规划成果分别由市和县区新农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组织评审,凡达不到规定标准和规范深度要求的不予通过评审。邀请省、市规划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评选出15个乡镇、30个村庄优秀成果。

(三)规范管理,保证村镇规划有效实施

一是规范村镇建设程序。认真落实村镇建设项目“一书两证”和“一书一证”制度,凡不符合村镇规划要求的不予审批。*市中心城区内村镇建设,由市规划局统一审批;乡镇人民政府所地和沿国道、省道、县乡公路两侧的村镇建设由县规划主管部门统一审批;其它村庄建设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批,报县(区)规划主管部门备案。二是开展村镇规划效能监察。由市规划局、监察局组成联合检查组,深入县区乡村检查村镇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有效防止乡村领导违法违纪干预村镇规划实施现象。三是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指导。市和县区村镇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深入乡村监督指导规划实施。市、县规划监察机构认真履行职能,及时查处村镇违法建设行为,保证了村镇规划的有效实施。

(四)示范带动,打造村镇规划建设亮点

全市确定了5种类型20个乡镇、100个村作为村镇规划建设和整治示范点。去年示范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16亿元,这些示范点已成了村镇建设的亮点。一是就地整理型。平桥区洋河乡、固始县郭陆滩镇和往流镇、淮滨县邓湾乡、商城县上石桥镇积极开发新街区,整治老街区,改善了乡镇整体形象。潢川县付店镇新胜村、商城县上石桥镇黄楼村大力开展“三清、五改”,改善了村容村貌;二是整体迁建型。淮滨县邓湾乡徐门村通过淮河滩区土地整理项目、平桥区邢集镇桑园村利用高速公路拆迁安置、固始县段集镇小畈村利用灾后重建项目,分别建成了高标准的农民新村;三是“城中村”改造型。新县新集镇坚持改旧村、建新村、出新貌,规划建设了2.5平方公里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金水新村。光山县城关镇上官岗村、潢川县老城区爱国村等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实现了农民生活城市化、管理社区化;四是产业支撑型。罗山县青山镇发展非金属和建材加工业,固始县三河尖乡发展柳编业,浉河区浉河港乡龙潭村等发展茶产业,增强了村镇经济实力,提升了村镇整体形象;五是交通带动型。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小庙村、潢川县仁和镇亚港村发挥交通优势,推进物流市场和农民新村建设,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亮点。

(五)创新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创新资源整合机制。加大协调力度,整合各部门力量,促进扶贫、交通、农业、水利等方面的支农项目、支农资金向完成规划的村镇集中捆绑投放,防止了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提高了项目资金的投资效益。二是创新村镇建设投资机制。全面放开村镇基础设施投资市场,通过以地换路、以地换城,盘活了村镇存量土地。鼓励外出务工精英“回归”投资村镇建设,房地产投资热点已从中心城区、县城逐步向乡镇和中心村延伸。三是引导农民自主建设家园。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引导、农民主体建设新农村。鼓励经济实力强的村组集体投资建设农民新村,按需要分配给村组居民;鼓励村组对集体土地、房屋进行置换经营,所得赢利用于建设农民新村;鼓励群众依照规划“自修门前路,自通院前水,自栽门前树,自保门前洁”,调动了广大群众自主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固始县统筹城乡规划,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协调发展的经验突出反映在这几个方面:

(一)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科学引导新农村建设

县委、县政府立足固始县情,把新农村建设列入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完善领导机构,为村镇规划提供组织保障。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为政委和指挥长的村镇规划建设指挥部,设立了办公室和专业工作组。出台了《固始县关于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年度责任目标和推进措施。二是统筹城乡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一方面,做好村镇规划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衔接,优化县城功能布局,合理引导城市发展方向与时序。明确2020年县城建设“双50”目标,并明确“东引、西聚、北控、南进”的城市发展方向,“四轴、两心、五片区”和“两环、八线、六区”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态,进一步理清了城镇发展思路。另一方面,根据村镇规模、区位和地理环境条件,分类编制各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引导村镇区域特色和产业发展方向。组织各专业工作组深入试点村镇,配合郑州大学规划设计院完成了11个乡镇、1*年村庄的规划编制任务。三是抓住关键环节,保证村镇规划的顺利实施。建立健全规划审议审查、公示和效能监察机制,规范村镇建设程序。把城乡规划纳入目标管理,严格建设项目审批,认真落实“一书两证”和“一书一证”制度,加强规划监察执法,从制度上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同时,依据规划,积极开展镇容村貌整治。对县城规划区内的城中村、隔夜楼进行集中整治,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沿县城、乡镇周边和沿铁道、国道、省道的100多个村庄开展以“三清五改”为主要内容的整治工作,提升了村镇的整体形象。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梯次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城市、小城镇、村庄“三头并举”方针,梯次推进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支撑,以乡集镇和村庄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是加快中心城区建设。突出抓好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仅20*年就建设城市主次干道17条,新增道路21.7公里,城区道路总长达120多公里,城市框架拉大到35平方公里。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加快功能园区和市场建设。城南新区行政中心正进行主体施工,13家单位已建成或正加快建设;香樟苑、水云居等大型住宅小区正加快建设,将有效改善市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居住条件;信合集美建材市场等5个大型专业市场相继建成,逐步形成豫东南区域物流中心。二是加快特色城镇建设。推进陈淋子史河湾试验区建设,提升沿边城镇竞争力;加快段集火车站新区开发建设,完善物流仓储设施,打造固始南部次中心;打好“中国柳编之乡”品牌,把三河尖建成淮河上游商贸重镇;推动胡族、黎集、方集、往流、郭陆滩、陈集等重点乡镇建设,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往流镇以镇带村联动发展,建成淮河明珠花园和移民新村,并同时启动6个村庄规划与建设;方集镇小畈村筹措200万元,建设了规划先进、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新村,受到省委徐书记充分肯定;黎集镇南园村、张老埠乡薜桥村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全县已建成文明村庄127个。

(三)科学引导“三个集中”,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三个集中”,有效破解土地利用、人口流动、产业发展的“三大难题”。一是引导土地集约利用,解决村镇建设用地问题。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强化“三项整治”和“五统一”管理,建立了符合法律规定且适合县情的多元化有偿供地模式,通过国有土地年租制、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或入股、国有土地置换、集体土地农用地转用、整治空心村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潜和市场化运化,实现了占补平衡,充实了土地储备,满足了城镇建设需要,十年间累计实现土地资产收益7亿元。二是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创业,解决农民进城问题。一方面实施“金桥工程”,让更多的人出去创业,一方面实施“回归工程”,让更多外出的人回来发展。50多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年收入近40亿元,他们回乡投资创办企业或进行城镇基础与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20多亿元,提供城镇就业岗位6.5万个,劳务大军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中坚力量。三是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解决城镇经济支撑问题。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民营工业园区已开发面积3.1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50多家。全县重点工业企业达到80多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8家,产值5000万元至1亿元的10家。全县已形成五大产业集群,其中,以三河尖乡为主产区的柳编产业集群,产品远销86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郭陆滩镇、南大桥乡两个水暖城为依托的水暖器材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9000万元,成为中国第四大水暖洁具生产销售基地;以张广庙乡为中心,辐射周边4乡镇的医用银针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近8000万元,利税近500万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通过“三个集中”促进了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也有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县乡加大财政投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引导农民自主投资和吸引社会资金,积极推进村庄建设和治理。20*年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公交车,全县已建成农村沼气示范户11036户,显著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总结*经验,研究“固始现象”,我觉得至少可以带来三点启示:

一是思路决定出路。*市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固始县缺少资源和区位优势,市县领导和城乡规划建设部门立足市情、县情谋发展,理清了工作思路。思路新则出路广,才能开创出城乡建设的一片新天地。二是创新激发活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如何整合力量,*市成立新农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及常设办公室,创新领导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保证了责任目标的落实。固始县通过规划引导土地集约利用、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破解制约发展的“三大难题”,创造了具有标本意义的“固始模式”。三是人气成就事业。来到*、固始,除了山水美景,大家感受最深的是这里人气旺。人气旺则事业兴。正是这种艰苦创业的豪迈之气,开拓创新的锐进之气,乐于奉献的浩然之气,描绘了*经验、“固始现象”的多姿多彩。

二、从中原崛起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视察*时明确要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总理在参加*人大代表团讨论时强调,一定要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发展。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这是中央领导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大局出发,给*提出的新的希望与目标。我们一定要悉心领会并从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实现新跨越的现实任务和中原崛起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增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走出了一条在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子,并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省来说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一方面,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村人口大省、第一产粮大省,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全国的大局。另一方面,目前我省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一些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未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农村规划建设方面虽然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一是部分领导对村镇规划重视不够。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规划、重单个项目轻统筹安排、重城镇轻乡村的倾向。由于村镇规划滞后,导致无序建设严重,环境状况欠佳。二是政策保障不到位。村镇规划编制和村庄治理试点经费不落实,村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总体水平仍然很低。三是工作推进机制不完善。对各部门涉农项目缺乏有效的协调整合,个别地方缺乏统筹城乡的思路,忽视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使命,正视工作差距,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为实现跨越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从中原崛起的大背景下审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机遇

一是国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政府投资方向由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为农业大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财政支持。二是中央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措施,支持中部建设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有利于我省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增强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能力。三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千亿元,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中原崛起正当时,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难得机遇,使其变成促进中原崛起的发展资本,变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助力。

(三)从新农村建设总的目标准确把握村镇规划的地位作用

一是完整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中央明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字方针,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要求。“生产发展”就是要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生活宽裕”就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乡风文明”,就是要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村容整洁”,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生产生活条件;“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农村建设的乡村治理机制。

二是充分认识“村容整洁”在全面建设新农村中的重要性。从“生产发展”来讲,村容整洁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安居才能乐业、创业,农村同样需要良好的创业条件和安居环境;从“生活宽裕”来讲,村容整洁是农民生活富裕的基本体现。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让农民直接感受生活质量的富裕;从“乡风文明”来讲,村容整洁是乡风文明的有效载体。抓乡风文明,应该从农民看得见、得实惠的环境改善抓起才能见实效;从“管理民主”来讲,村容治理是农村民主建设的一种实践。村庄规划与实施充分体现了农民主体、群众意愿、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的过程。

三是准确把握村镇规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首先,村镇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和法规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依据。科学合理编制并经法定程序批准实施的村镇规划,具有配置空间资源、保护公共利益和协调社会利益的重要职能,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影响作用。只有依据规划安排村镇建设与治理,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其次,村镇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先导。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统一的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引导村庄合理布局,要有科学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引导村庄整体发展和各项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事业,为农村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第三,严格实施村镇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村镇规划的实施,既要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改善村容村貌,又要着眼于长远和全局,注重长期和整体效果;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又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三、统筹城乡规划,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2007年我省村镇建设工作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意见》,按照厅党组“贯彻省委精神更加自觉、工作重点更加突出、分类指导更加有针对性、管理服务更加精细化”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思路,以村镇规划为先导,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示范带动,注重发展特色,强化服务协调,扎实稳步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做出积极贡献。

(二)统筹城乡发展,科学编制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计划

一是科学编制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总体规划。2007年全面启动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每个省辖市确定一个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工作试点,并至少完成一个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建制镇、乡集镇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修编完成40%以上,国家和省级重点镇全部完成。要贯彻执行建设部印发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科学制定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构建以县(市)城区为中心、以中心镇为支撑、以一般乡镇和中心村为基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并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土地集约利用,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合理确定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事业的空间布局与职能分工,推进城乡区域共建共享,科学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是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和治理计划。认真贯彻《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在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指导下,根据村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条件,区分山区、丘岭地区、平原地区及河流滩区、采矿塌陷区等情况,综合预测人口自然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合理编制村庄规划,统筹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布局,保护乡村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风貌,塑造凸现新农村发展特色的村庄空间形态。2007年村庄建设规划完成10%以上,各类村庄治理试点在编制村庄规划的同时制定环境治理计划。

2007年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必须在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基础上,完成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

三是优化新农村建筑设计。在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农村自然与人文环境条件及传统习俗,合理规划宅基地和公共用地。农村民居建筑设计要注重传统与现念相结合,外观与内部功能结构相统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突出地方特色,体现乡村风情,方便生产生活,反映现代文明。免费为农民设计安全经济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不同户型住宅,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农民的建房需要。

(三)狠抓落实,扎实稳步地推进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

思路已经理清,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要振奋精神,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

突出工作重点。一是突出重点部位。重点抓好处于郑开大道等重要交通线、旅游线、产业带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涉及地区的村镇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工作,并与区域功能相衔接,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突出重点乡镇。以国家和省级重点镇为基础,努力把一批基础较好、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建设成规划科学、规模适度、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优化,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三是突出重点内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重点解决农民在路、水、气、电等方面的困难和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等问题,指导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积极开展以“五改”(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乱搭乱建)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治理,确保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卫生厕等基本需求,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注重发展特色。一是村镇规划设计要有特色。立足各个村镇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人文特点,积极探索特色化、个性化的规划建设和整治模式。村庄布局和住宅设计应结合当地自然与传统特点,推广具有乡村特色的民居设计,体现聚形相宜、错落有致的新农村风貌。二是发展村镇特色经济。立足资源环境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引导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休闲服务和乡村旅游等,推进特色经济产业化发展,为村镇建设与村庄治理奠定经济基础。三是搞好特色治理。注重保护农村自然生态和文化风貌,力求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保持了乡村原本具有的生态优势。注重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和自然遗存,对具有特色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和纪念性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彰显乡村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着力发展一批具有特殊自然人文价值的特色村镇。拟于适当时机召开村镇“特色规划和治理”现场会,推广特色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分类指导。根据各地城乡自然环境与发展状况和各类村庄的不同特点,区分就地整理、整体迁建、古村保护、“空心村”治理、“城中村”改造等不同类型,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村庄规划建设与治理模式。对基础条件较好且经济实力强的村镇、村庄,通过规划引导,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典型示范效应;对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以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完善公共环卫设施,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庄,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引导群众在庭院和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果树,修缮、粉刷破旧房舍,搞好小环境美化,组织农民投工投劳整修村庄道路、沟渠,建设垃圾收集池等,逐步改善环境条件和村容村貌。工作推进要体现关注民生,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不盲目攀比,不贪大求洋,防止出现不顾客观条件、不尊重群众意愿强行实施现象。

坚持试点先行。一是积极做好各类省级试点工作。深入鹤壁、济源、巩义、义马、新郑、武钢等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县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镇规划的编制,积极探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认真落实省文明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配合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积极指导省委省政府“十县百镇千村”试点,帮助做好驻爱滋病村对口帮扶工作。二是切实抓好建设系统的试点工作。以600个康居示范村为重点,抓好不同发展类型、不同层次的村镇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试点,总结推广各类典型经验。三是指导市县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努力使一部分试点村率先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加大服务协调。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做好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一是继续开展规划、设计技术下乡服务活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为农民建房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服务。组织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和《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指导手册》,推广《*省新农村住宅示范图集》,向农村普及规划建设和整治及建房方面的基本常识。二是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开展规划设计业务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村镇规划设计水平和农村住宅的设计与建设水平。建立农民住房建筑工匠资格认证制度,研究制定资格认证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取得农民住房建筑工匠资格认证的工匠个人或由其组成的农民住房建筑施工队伍优先承接农民住房建设工程。三是指导有条件的县(市)组建农村建设技术服务单位。研究制定农村建设技术服务单位管理办法,多渠道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农民住房设计与建设、监理工作。严格依据规划指导农民住宅建设,对村庄各项建设把好规划选址关、施工许可关和建设过程的监督关,确保农民住房建设选址与设计建设的安全。

法治乡村调研工作计划第4篇

今年以来,我乡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县人口计生委的大力指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这一主要任务,扎实抓好“一法三规一条例”和市、县《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精神的贯彻落实,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新的工作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的计生干部队伍,积极探索高标准的优质服务模式,科学规范高效率的运行机制,全面提升高质量的工作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全乡计划生育率98 %;出生人口自然增长率5 ‰;全乡已婚育龄妇女总人口比24 %。以下是一年来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一、狠抓落实,“三到位”扎实有效

明确目标责任到位。年初,乡党委、政府出台了《XX年计生工作意见》、《明确各部门履行计划生育职责的通知》、《三结合工作意见》等一系列加强计生工作的文件,做到目标明、责任清。

党政重视领导到位。乡党委、政府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专题听取计生工作汇报,研究计划生育工作,书记和乡长经常深入到村、组,对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调查研究、现场办公,解决具体问题。

严格考核奖惩到位。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将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纳入各级干部年度考核,并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对计生工作前三名的村予以表彰奖励,后三名的村予以经济、政治处罚,倒数第一名的村主要负责人实行职务戒免,驻村乡干部扣发一个月的年度奖金。

二、做好计划生育工作计划,强化宣传,婚育新风扑面来

村文化大院建设进一步加强。购置文化娱乐用品,更新宣传版面,做到既科技含量高、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新安装计划生育宣传牌12块,沿各村主干道刷写标语25条。

宣传渠道不断拓展。一是把宣传教育融入到干部队伍建设之中。定期组织乡、村计生干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一法三规一条例”等内容。二是把宣传教育融入到优质服务之中。组织宣传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宣传科普知识、政策法规、避孕节育知识和致富信息;为已婚育龄妇女开展妇科病普查普治服务,共普查妇科病1500余人次,面对面培训育龄群众1.2万余人次,发放婚育新风宣传资料3500份。三是把宣传教育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之中。乡党委、政府组织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宣传致富典型,传播致富信息,宣传致富经验,引导群众自觉少生快富奔小康。目前全乡共有独生子女家庭领办的个体企业12个,种植、养殖专业户350余户,全乡850 多个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掌握了1—2门致富技术。四是把宣传教育融入到“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之中。广泛宣传“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 “实行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等新型生育文化,使广大育龄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

三、精心组织,奖扶对象底子清

我们按照县计生委统一部署,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抽调精干力量投入到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调查登记工作中。坚持不漏报一人,也不错报一人的工作原则,做到宣传发动广泛深入,调查摸底周密细致,审核把关严谨认真。调查登记信息准确,效果理想,群众满意。一是强化领导,乡成立了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亲自挂帅,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各司其职,全方位开展。二是制定实施方案,使调查登记工作有章可循,为顺利完成调查摸底工作提供了保证。三是及时印发表格,搞好培训,确保质量。对乡、村调查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使调查人员全面掌握了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程序、原则及要求,提高了对标准的界定和把握能力,为顺利完成调查摸底工作奠定了基础。四是广泛宣传发动,确保调查登记工作家喻户晓。乡先后召开由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计生专干参加的动员会两次,出动宣传车17台(次),张贴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的通告150余份,刷写标语300余条,进村入户发放宣传单4500余份。各村也分别利用院户会、群众会、张贴公告、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使广大群众全面了解了奖励扶助制度的内容、对象、范围及目的,使这次调查摸底工作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五是严格程序,坚持原则,严把标准。首先把好奖励扶助对象登记关,采取个人提出书面申请,村委会调查摸底的办法,初步排查出符合奖励扶助条件对象,同时召开村民代表会对符合条件的对象逐人进行讨论,对讨论通过的申报人员名单在所在自然村张榜公布,对张榜公布后,有异议的认真加以复核,无异议后上报乡计生办。其次把好村首次公示关,在村张榜公布期间,乡计生办注重做好督促检查工作,组织专门人员对公示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并逐村对公示情况进行现场照相。第三把好入户调查关。以各村上报的首次调查摸底名单为依据,逐户逐人进行现场核查登记,严格按要求确定符合条件的调查登记对象。在入户调查时,调查员认真查看调查对象的户口薄、身份证、结婚证、生育情况等有关证件,以确认调查对象回答的真实性。在对本户搞好调查的同时,还分别对符合条件对象户四周邻居进行暗访,重点询问符合条件对象的婚姻状况,生育状况和现存子女状况,进一步提高了登记对象信息的准确度。第四把好资料审核关。乡计生办、派出所、民政办紧密配合,将户籍资料、婚育资料以及计生各类档案资料信息与现场调查情况逐一进行核对。重点核实调查对象的年龄、生育史、所生子女是否符合政策以及户口性质是否真实。保证了调查登记对象信息的质量。第五把好二次公示关。对调查核实后的申报对象,乡计生办统一按要求格式,分别在各行政村政务公开栏以及符合条件对象所在自然村进行二次公示。同时公布举报联系电话、举报地址、举报联系人,设立了举报箱。明确专人负责接受群众举报,保证对举报问题及时受理、及时调查、及时回复。

四、 严格标准,台帐资料信息准

我们注重加强台帐资料建设,做到内容变更及时,信息准确无误、档案规范整洁。为保证质量,计生办包村人员负责所包村,责任到人,明确任务,限期完成。乡计生办按照台帐资料的具体内容,设计了台帐资料验收表,各村台帐资料整好后,由乡计生办对照标准,一项一项验收,哪一项台帐资料合格,由计生办包村人员和村计生专干签字通过;哪一项不合格,严格按照标准,继续整理,直至合格,有效保证了台帐资料的质量。整理结束后,按照台帐资料规范化建设标准,将计生户口及各种档案资料全部输入微机,建立了计生服务信息的微机管理系统,分类建立了已婚育龄妇女数据库。把已婚育龄妇女的婚情、孕情、育情、节育情况、保健情况、户籍情况等全部纳入微机管理。

五、依法行政,法制管理上轨道

一是搞好法制宣传,深入宣传“一法三规一条例”。今年,我们在坚持宣传教育的同时,不断加强法制建设,既强调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又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对所有的执法人员、进行了培训,主要培训《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的相关规定。通过不断的学习,使执法人员的工作方法发生了转变,由过去的强制执行转为说服教育。一年内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该落实补救措施的,全部落实,为落实人口指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中,严格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实行依法管理,严格执法程序,对生育证发放、流动人口管理、节育措施落实、都实行合同化管理,建立档案。在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中,严格法律程序,按要求书写询问笔录、征收决定、完善还款计划等各项法律文书,并逐人装订归档。同时开展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活动。做到执法人员懂法,处理问题依法、解决问题合法。

六、健全网络,流动管理成效显

健全了乡、村、组、出租房户的四级管理网络,完善了一套乡政府、乡直各单位、各村委会、私营企业的四层负责体系。对各级管理网络全面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半年一测评,年底总考核,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机制。三是认真搞好“四方结合”,做到齐抓共管,全方位服务。即充分利用公安部门严密的治安防控体系,对流动人口实行旅栈式管理,各片负责人对本辖区流动人口情况随时掌握;与工商部门结合,对模范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流动人员优先安排摊位、办理营业执照等;与民政部门结合,对计划生育户优先进行帮扶,与企业办联系优先安排独生子女就业;与教育部门结合,对手续齐全、服从管理的流动人口,其子女优先安排入托入学。同时加强现居住地和户籍地、流动人口与家人之间的联系,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计生状况。

七、党政重视,计生协会建设强

按照县计生协会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情况,乡计生协会提出了“健全组织、落实经费、加大宣传、强化服务”的工作思路,把协会活动定位于协助党委政府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在全社会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新风尚。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亲切关怀,由政府副职担任会长,亲自主持协会工作,使计生协会工作得到有效开展,为计生协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全乡共有16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6400人,已婚育龄妇女2900人,现有计划生育协会组织16个,协会会员1800多人。

八、措施有力,五清五落实效果好

为认真落实省市县人口与计划生育会议精神,根据南委办发[XX]30号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自今年6月以来,乡党委、政府在全乡范围内扎实开展了以 “五清理五落实”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法制宣传活动,通过对全乡进行计划生育法规宣传、违法怀孕及生育排查,取得了一定效果。一是加强对出生人口的清理。通过宣传教育,违法怀孕的对象自觉去落实了补救措施,在家的违法生育对象70%自觉接受了处理,并上缴了社会抚养费。二是对公民知情选择避孕节育措施落实了及时告知制度,并坚持开展了环、孕、病情普查,落实了免费施术,综合节育率达87%。三是生育政策执行中,无违反法定条件、程序、时限审批再生育、混淆生育政策类别和违法生育行为不及时立案,不按规定标准、程序处理等人和事。四是社会抚养费坚持依法征收,无随意降低标准的行为,应征总额清楚,交纳时间、金额、结案情况清楚及时。乡村干部无违法代收情况,无贪污、挪用行为。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及奖励扶助严格按政策规定落实,无一例因此上访引起的不稳定因素。

九、合同管理结硕果,村民自治见实效

今年以来,我乡全面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积极推行合同化管理。到目前,全乡已出台《村民自治章程》16个,共签订《村民自治合同书》4200份,签定已婚青年和未婚青年计划生育合同2350份,签字率达100 %。通过积极实行合同化管理,实现了计划生育由“官治”向“民治”的转变,群众由受控对象变成了计划生育的主人,极大的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全乡妇检率较往年上升了十个百分点,节育率上升了十五个百分点,出生婴儿性别比下降了二十六个百分点,促使全乡计划生育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在新的一年里,我会做好2010年个人工作计划,争取使各项工作开展得更好。

法治乡村调研工作计划第5篇

2005年,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乡党委、政府全面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创建“生态××、平安××、和谐××”,认真贯彻落实计生、土地管理、环保、安全生产、、综治等六大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内容,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开拓创新,团结一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现汇报如下: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确保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全面完成。

人口计划执行和四项手术完成情况。1至11月全乡共出生73人,其中一孩56人,二孩16人,计外出生1人,计生率为98.6%。女性初婚66人,实施放环55人(其中一孩45人),结扎7人,引流产40例。

1、加强领导,落实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变,分管领导具体抓,把计划生育工作列入了本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并纳入《××乡2005年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坚决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确保人口计划的全面完成。乡政府与各村签订了《××乡2005年度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制》,计生办与各村计生管理员签订了《村级计生管理员考核细则》,切实做到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继续落实××乡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规范了各村计划生育规章制度,做到上墙公示。

2、加大宣传力度,深化优质服务,营造计划生育良好氛围。切实做好育龄妇女的春秋两季普查工作。全乡共有育龄已婚妇女2064人(其中有一孩妇女1015人),应普查育龄妇女1069人,秋季育龄妇女已普查人次1037人,普查率97.1%。充分利用乡村两级人口学校、计生服务室、政务、原创:村务公开栏等阵地及春秋两季育龄妇女普查之机,大力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3月5日,邀请市计生指导站站长何秋霞,为广大育龄妇女生殖健康、妇科常见病的自我鉴定和防治等知识的讲座,播放生殖健康、保健vcd,向广大育龄妇女进行面对面宣传、发放计生宣传资料1000余份。6月30日举办了“7.11”世界日有奖知识竞猜,建立了赔销坞、下唐两个“生育文化村”。

3、加强了基础台账建设,提高统计质量。做好基础台帐的全面核对工作,以各行政村的户口薄为基准,对49周岁之内的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反复核对,防止错报、漏报、漏管。同时,对全乡15周岁以上未婚女青年进行核对,进行信息化管理工作。

4、完善村民自治,加强依法行政。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合同管理,1至11月份新婚的58对夫妇全部与村里签订了«计划生育合同»。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对当年可审批二胎及当年新婚、怀孕、出生的对象全面予以公示,建立并健全计划生育民主监督制度。1至11月共办理一孩生殖健康服务证52本,二孩生殖健康服务证23本。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外来人员稽查工作,规范发证、验证,对外出人员进行跟踪服务,规范《计划生育管理函》发放使用。1-11月共办理外出育龄人员《流动人口婚育证明》187本,签订计划生育合同40份,办理外来人员《流动人口婚育证明》11本,查证302人次,现有外来人口144人。依法兑现对计划外生育对象的处罚。处理计划外出生4件,实结3件,已兑现541元,有1件已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金额17500元,法院已受理,立案率为100%,结案率90%,兑现率为83%。

5、健全网络,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作用。发挥协会“带头、宣传、服务、监督、交流”的职能。定期组织会员活动,提供“三生”服务。建立了徐家坞村计生协会的300亩中草药基地,上唐村的计生协会400亩杨梅基地,云二村的计生协会120亩竹笋基地,下唐村的计生协会500亩茶叶基地。

二、土地管理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稳定耕地面积为基础,强化土地管理力度,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积极支持乡、村、企业用地,严格控制农村私房用地。使我乡的土地管理工作完全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公开化的轨道。

1、加强土地法制宣传。面向基层和群众,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尤其结合今年的法制下乡、土地宣传月、4.22地球日活动,大张旗鼓地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地管理法办法》的宣传。一年来,刷新永久性标语30条,张贴横幅2条,举办了土地法培训班1期。通过宣传,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保护耕地、依法用地的自觉性。

2、做好土地利用规划,掌握政策,严把审批关。在土地审批和土地规划中,始终坚持土地一家管,批地一支笔。踏勘、定点放样、批中、批后竣工到场,实行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的建设方针,实行用地批前踏勘,批中跟踪审查,批后放样验收措施。今年以来我们对符合审批条件的95户建房户进行审批上报,审核上报总用地面积为12965平方米。今年共上报建设项目4个,总用地面积50亩,在上报过程中做到手续规范化。

3、加强领导,严格保护耕地。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的土地整理工作领导小组,与各村签订了“土地管理目标责任书”,把土地管理工作作为对各村年终考核内容之一,并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11个行政村都配备了土地管理监督员,做到人员与职责两落实。乡党委、政府在年初进行明确分工落实。及时调整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区定界工作,做到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落实、田块落实、措施到位,并进行了上图工作。全乡耕地面积7551亩,已签订农保责任书的土地面积7992亩(包括近期的造地新增面积),在农保范围内打好桩、立好牌。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率达到100%,并做到档案健全,图件、资料统一保管。一年来,我乡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没有出现荒芜和乱占滥用耕地的事件。

4、及时调处各类土地纠纷和市长受理电话。虽然土地纠纷问题越来越多,但只要群众有呼声,干部有要求,我们就立即组织力量到现场进行调处、跟踪,直到纠纷解决为止。全年共受理市长电话交办事项9起,群众反映的土地问题都较好的得到了解决。

5、认真做好土地整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盘活我乡的土地存量,提高耕地质量,今年搞好了军田畈土地整理1500亩,铁坎宅基地整理15亩,11月14日经杭州市土管局验收通过。年初,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小组,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网络管理成员,地质灾害点有专人负责监测,及时处理安全隐患。

三、环境保护工作

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年初乡党委政府召开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专题会议,并成立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由工业副乡长分管全乡环保、生态建设工作,落实了劳企中心成员专职负责,做到职责到位、目标明确,同时与辖区工业企业、各行政村签订好目标责任书,并逐项落实乡、村、企业三方面的责任管理工作。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深入宣传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以创建生态乡、生态村为契机,充分利用多种橱窗、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同时按季度不少于一次召开工业企业负责人会议,不断提高生态建设和环保意识。对企业、学校等有关单位积极宣传绿色企业创建活动。

3、落实制度、加强整改,严格执行环保责任制。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预警机制,认真处理本乡辖区内的环境污染纠纷,今年1—11月份无发生因环境污染所引发的事件,同时切实加强对危险化学物品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初审关,今年园区新批项目全部按环评影响报告执行落户,同时提高“环评”执行率。严格执行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配合辖区工业企业申报排污许可证,目前已完成富阳选矿厂、上俞铅锌厂等3家企业的环境统计工作及申领排污许可证。切实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上半年已二次开展对辖区企业的环境污染大检查,同时提出对二家塑料粒子加工厂进行转和限期治理的整改通知书,并以书面形式向环保局汇报,目前上唐塑料粒子加工厂正边整治、边生产,下唐塑料粒子厂已搬迁,同时对废水进行逐步回用。对其它排污企业实行督查和不定期的检查,确保企业“三废”正常排放。2004年全乡已有下唐、赔销坞、尖山3个行政村编制生态建设规划,2005年6月30日通过富阳市环保局等专家组的评审,报××乡人民政府批复后实施。今年申报上唐村为生态村创建单位。

4、“生态××”创建工作深入开展。2005年,结合生态乡、生态村的创建工作,全乡11个行政村已建好垃圾箱(房)共235只,其中今年新建32只。并建立了各村保洁员长效管理机制。为切实改变各村的卫生面貌,落实了生活垃圾运管措施及工作计划的签订。继续推行生态树葬,11个行政村在年底前将全部建立起生态公墓区。对低、小、散的造纸企业做好清理工作,目前我乡有2家造纸企业生产正常,污染物达标排放,其中徐家坞造纸厂已于今年3月份停止生产。从尖山村源头开始对整个××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年初与各行政村、企业以及各单位签订好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责任书,乡政府对照责任书和区域地段进行不定期检查,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上游的企业污染源进行定期督查,落实辖区专职人员工作职责,确保××溪河道畅通,水质清晰,达到功能区的要求。

四、“平安××”创建工作

2005年,我乡广泛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加大对乡、村干部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力度,强化村级治保、调解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人民来信来访及市长公开电话承办工作,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充分发挥村委会和综治组织的群防群治作用,努力消除重大和。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矿山、造纸、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环保意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立预警、疏导和化解制度,营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

(一)、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工作。

今年,我乡以“平安××、和谐××”创建工作为载体,狠抓社会政治稳定工作,通过各部门齐抓共管,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我乡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治安状况良好,无重大恶性案件、无重大灾害事故、无民转刑案件发生。

1、加强领导、组织健全、措施落实。乡党委政府年初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我乡全年的综治工作,并拟定了今年的综治工作目标和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并把综治工作列入党委议事日程。健全村级治调组织,结合村、支两委换届选举,今年新调整治保调解村干部12名。与各村、单位签订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认真执行综治工作一票否决制,工作业绩与年终考核相挂钩。综治委今年召开全体会议达四次以上,每月召开综治例会,总结和布置综治工作。每月及时上报报表、信息,完成“浙江法制报、长安杂志”征订任务。综治工作和创平安经费(人均十元)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2、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通过几年来的综合治理,我乡辖区内无黑、恶势力犯罪团伙,无重特大恶性案件发生,禁毒工作落到实处,无一人非法种植原植物,盗、抢等多发财案件得到了有效控制。610工作到位、监控有力。全年安全生产创建活动扎实开展,事故发生率下降,流动人口“五统一”体系健全,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上级要求指标。归正人员安置帮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工作网络健全,暂住人口底数清、情况明、登记发证率都在98%以上,归正人员帮教率达100%,安置率达98%以上,重新犯罪率低于2%,辖区内的治安形势良好,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通增强。今年我乡成立了专职治安巡逻队,在下高巧溪村口和赔销坞村咸康岭建了两只治安岗亭,全天候的开展护巡逻、守候,大大增强了打击现行犯罪的力度。

3、进一步深化“枫桥经验”,强化防范疏导机制,促进依法行政。健全社会治安长效管理机制,坚持每月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每季一次集中排查调处工作,各项工作环节操作规范、责任落实。乡村两级共调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67件,成功66件,调解成功率98.5%。广泛开展“平安村、平安校园、平安单位”的创建活动,同时做好民主法制村的创建工作,11个村均已达标。

坚持依法行政,政务、村务按季公开,有效防止各类发生。做到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公开。严格依法办事,全年未发生因调解不当引起的和民转刑案件。

4、大力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在派出所的配合下,一年来,我们共进行了八次大的排查,同时对全乡范围内的外来人口、出租私房、矿山开采等突击清理达十五余次。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严打整治活动。特别是开展了禁毒、禁赌、反专项治理活动,深入开展创建道路交通安全乡镇活动。常住人口犯罪率控制在总人口的0.32%,全乡和单位内部没有发生万元以上的盗窃案件,没有发现“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没有发生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实现“零进京”、“零滋事”。16周岁以上居民身份证发放率达90%以上。

5.积极开展“四五”普法活动。乡村两级干部进行了《行政许可法》法制培训,上半年对小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反警示教育活动,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标语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交通安全、森林防火、防盗等宣传教育。在学校开设了法制教育专题课,由乡综治专职付主任担任××中小法制付校长,多次开设法制讲座。健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为中小学生开展法制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今年我乡“四五”普法考核达标。

6、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乡综治工作中心成立以来,我们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同时在硬件、软件上的投入也是最大、最多的,今年共投入资金9万余元。乡综治委由党委书记兼任主任,有分管领导1名,专职副主任1名,配备了相应的工作人员,对全乡基层治调干部队伍进行了培训,配备村治安信息员11名,法制宣传员11名。今年我们在开展综治工作中心三个延伸工作中,特别加强了中心向村延伸工作。全乡11个村都建立了村综治工作协调室。同时我们也做好了向民企延伸工作,建好了杭州源泰锌业综治工作协调室。

(二)、安全生产工作

2005年,我乡全面推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监督和专项整治力度,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查隐堵源,使安全工作措施更加规范、日趋完善。

1、领导重视,责任明确,保证安全生产。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劳企服务中心成员组成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乡安全生产工作。根据市有关部门的要求还成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各村、各企业都设立专职安全员,做到管生产必须管安全。与11个行政村、9家矿山和22家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签订面达到100%。同时进一步明确各企业负责人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事故负总责。做到安全生产工作年初有计划,平时有检查、有监督,年终有总结、有考核。乡党政班子每年不少于二次专题研究,分析本乡安全生产工作,领导亲自参与重大安全生产管理活动。每季度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牵头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专题会议,分析、布置、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并形成会议纪要,乡政府专门下发文件,明确了各村、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并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经费落实,从而使我乡的安全生产更趋制度化、规范化。

2、注重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与培训,规范制度建设。以“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运用广播、电视、板报等形式,开展安全生产科普教育,加强宣传和监督力度,确保安全生产。2005年,乡政府及各村、企事业单位召开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会议13次,张贴宣传标语300多张,发放宣传资料500多份,黑板报20块,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宣传3次,受教育人数2000多人,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消防法》,营造安全生产氛围。通过各种培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保证安全生产有序进行,今年全乡举办各种安全生产知识培训3期,参加培训220人,积极组织矿山、造纸、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以及特种作业人员参加培训,持证率达到100%。企业自行组织职工安全生产培训数次,参加人员近千人。完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包括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例会制、安全生产建设培训制、安全生产检查制、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安全生产事故统计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全面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分解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完善的考核奖罚办法和考核记录。与辖区内小学的师生接送车主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签订率达到100%,并在学校出口设立了安全警示牌和斑马线,确保学生交通安全。

3、勤检查、严监督,消除事故隐患。定期排大事故隐患,对确定的重大事故隐患实行“三定”(定计划、定措施、定责任人)。采取平时每季对口检查与矿山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加大监督力度,原创:提高检查质量。检查中做到有内容、有记录、有整改意见、有督办措施。1—11月共开展全乡性的安全生产检查10次,其中发现安全隐患33条,整改33条,纠正违章作业现象15起。整改率达到100%。

4、积极配合上级部门搞好专项整治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部署今年的消防安全工作。同时,组建义务消防队,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并配合市消防大队进行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隐患大排查,查出消防隐患3条,整改3条。今年我乡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火灾责任事故,未发生一起死亡事故及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未发生一起重大交通安全事故。

(三)、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工作会议精神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内容,进一步加大对工作的领导力度和工作力度,逐步进行落实。

1、领导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乡党委政府把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在班子会议上研究加强工作的措施,落实了工作“一把手”责任制,主要领导多次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及社会稳定工作,乡分管领导积极参与、协调、处理重要案件。

严格执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与各村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责任书的要求,履行责职,工作到位,狠抓落实,提高了工作的办案效率和质量。今年以来,我乡1—11月共承办市长公开电话52件,反馈率100%,满意率100%。共承接市领导交办件2起,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3人次3件,调解上唐村承包茶园纠纷一起,无杭州市级以上群体性上访事件。

法治乡村调研工作计划第6篇

20*年上半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较好地推进了一些重点项目的实施,开创了规划工作的新局面。今年1-6月份,城区共办理工程审批11项,总建筑面积15.28万M2,办理用地审批13项,总面积18.33万M2,办理私房审批236户,用地面积2.29万M2,总建筑面积5.73万M2。村镇私人建房共发放《选址意见书》11*件,占地面积10.84万M2,审批核发《村镇规划建设许可证》802件,面积17.17万M2,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41项,建筑面积11.54万M2。回顾半年来的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

(一)按照“工业立县”战略要求,加强工业园区空间拓展研究,为工业发展搭建良好平台。近年来,随着我县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推进,工业发展用地已明显不足,为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及时启动并委托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院开展了*县工业发展空间拓展研究,为*工业园区和城南工业区块拓展规划编制提供理论依据。目前,该项研究经过调查摸底和资料收集,已经完成了规划研究中期成果,预计于今年7月完成研究编制。配合*工业园区做好路网、管线规划设计,拆迁农居点规划方案设计与调整,为工业园区配套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

(二)深化规划编制,完善城市功能,为“*”期间城市新一轮发展打好基础。完成《*县域总体规划》、《第五轮*县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并经规划委员会讨论通过,已进入深化编制阶段。同时基本完成了《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县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东北部滨江地块开发详细规划》、《方门街局部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城市功能性的规划编制,城市规划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村镇规划编制,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做好溪口、塔石、横山、沐尘等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对接,着手开展了溪口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及占家镇区块、小南海镇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完成了今年度44个整治村规划方案的编制,并提交各乡镇村讨论。与同济大学合作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调研,通过对具体村庄的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调查,总结形成对整个浙西地区或相似经济地域具有普遍意义的新农村综合规划建设和发展模式。继续实行村镇规划管理目标责任制,县政府与乡镇(街道)签订了村镇规划管理工作责任书,确保村镇规划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到位。

(四)加强规划行政执法,推进规划精细管理。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规划管理行为。完成了《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送审稿,起草了《*县规划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等相关制度,规划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二是严格审批管理,简化审批程序。为推进规划行政效能建设,优化规划审批程序,自我加压,将村镇建房审批从原来15个工作日缩减到7个工作日,办理时限在去年压缩40%的基础上再压缩30%,并将规划区内近郊村农民建房审批纳入行政服务中心统一运行,将村镇农民建房审批纳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三是加强规划控制,理顺“堵”“疏”关系。继续强化巡查监督,实行分层管理,强化建房的审批及批后管理,着重抓好城市近郊村与经济开发区控制范围的农民建设和白地圩等重点工程拆迁安置小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坚决制止未批先建、乱搭乱建现象。同时加强近郊村危旧房改建,落实住房困难户建房政策,努力解决农民建房问题。四是加大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1至6月份共查违法建设218起,计违法建筑面积2.49万平方米,其中拆除违法建筑34起,计建筑面积0.21万平方米。为巩固去年违法建设集中整治工作成果,对去年违法建设专项整治以来至今年5月期间的全县建房批后管理情况展开自查,对查出的200余起违法建设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五)加强测绘人防管理,促进测绘人防事业的发展。为优化城区人防结建工程的布局,组织开展了《*县人防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为人防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继续抓好人防结建工程施工质量与专用设备安装管理,确保人防工程质量。贯彻省测绘局关于测绘成果保密检查文件精神,会同县保密局、工商局等部门开展了测绘成果保密检查工作,保证测绘成果保密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全面完成了今年示范村、整治村的地形图测绘任务。着手开展了*县旅游交通图和行政区域图的制作。

(六)积极开展规划效能监察,深入推进“阳光规划”,着力提高规划服务水平。一是强化规划宣传,制定了《20*年度规划宣传教育活动方案》,按照工作计划,做好规划宣传工作,举办了“*新天地——*城市规划回顾与展望”规划展,发放规划宣传资料5000多份,接受咨询1200余人次,收到《规划意见征询表》895份,为进一步改进规划工作提供了依据。多次开展“送规划下乡、进社区”活动,努力提高广大市民和群众的规划意识。二是全力推进“阳光规划”,进一步完善规划公示制度,对规划网站进行了改版,新增了“阳光规划”公示栏。对农民建房审批进行阳光公示,通过设立规划公示栏,将规划管理人员联系方式、建房审批须知、建房申请人情况、建房审批情况等内容在村级办公场所进行公布,推进阳光审批,方便群众办事。免费发放通用图,并结合实际,对现有的6个系列的农居通用图进行调整,以满足群众建房需要。三是深化效能监察,制订了《*县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方案》,对近两年来全县范围房地产开发项目、公建项目、企业项目以及私人建房情况进行自查,同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清理规划许可事项。

(七)狠抓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深入开展“干净干事优作风、务实奋进促发展”干部作风建设活动,通过召开经济主体和乡镇社区座谈会等形式,征求收集意见、建议和问题等4大类计21条,并制定了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确保活动成效,推进了规划工作的开展。同时结合商业贿赂专项整治工作,启动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与县检察院协同做好宣传教育、对策研究、案件查处等工作,推进勤政廉政建设。深化机关效能建设,转变管理机制,完善目标考核责任制,优化管理模式,不断提高规划队伍服务意识,实现工作重心再下移,努力打造服务型规划、阳光型规划、活力型规划。

当然,半年来,我局在工作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1、规划管理力量不足。规划工作点多面广战线长,规划管理工作要求高,尤其是规划员既要履行规划审批职能又要履行建设管理职责,既要查处违章又要解决建房纠纷等,因此,管理力量呈现明显不足。

2、规划管理和执法体制尚不健全,难以形成执法合力。农村临时性建设管理不到位、农民建房土地周转困难、审批时间拖沓等问题日趋明显。

3、规划管理人员政治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群众法律意识、规划意识的增强,规划管理工作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对规划管理人员政治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下半年工作重点

1、加快规划编制进度。加强与规划编制单位的衔接,争取9月份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域总体规划编制,并按法定程序报批。加快工业园区空间拓展研究编制,在完成研究的基础上启动工业园区拓展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工业空间拓展,促进工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尽快完成相关城市功能性和控制性规划、分区规划等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为城市发展提供依据。

2、指导新农村建设。一是抓好村镇规划的编制。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全面完成今年列入示范整治计划的52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为示范整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督促协助乡镇政府做好村镇规划修编。二是着重抓好村镇建设管理工作。一方面着手开展农村住房困难救助试点工作,另一方面抓好农村“赤膊屋”整治管理,协助乡镇出台整治“赤膊屋”配套管理办法,采取措施从源头上控制“赤膊屋”的产生。三是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做好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工作。重点抓好白地圩、石亘、灵山等拆迁安置新村建设管理,保证房屋的立面、色彩统一,提高新农村建设形象。四是抓好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的村镇目标责任书监督考核,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

3、强化规划控制。认真贯彻《关于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内城郊村住房困难农户建房管理的暂行办法》和《*经济开发区规划控制区范围内农民建房管理的暂行办法》文件精神,妥善处理城乡农民建房“堵”与“疏”的关系,重点突出中心镇、中心村、示范(整治)村及公路沿线两侧、风景区、工业区等区块的规划控制,引导农民按规划建设。

4、推进测绘人防工作开展。完成省测绘局在我县开展永久性测量标志保护管理试点工作与课题研究,组织完成城区10平方公里地形图测量工作,完成1台新增警报器的安装与警报试鸣工作。

法治乡村调研工作计划第7篇

人口控制思想并不是现代社会独有的专利。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中就曾描述过20世纪30年代江苏江村村民们自发进行人口控制的情景。在江村,尽管“结成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传宗接代”,但是“必须要有足够的劳动对象来利用这些劳动力。由于拥有土地面积有限,能养多少人也有限度,家里多余的成员成了沉重的负担”:“按照当地的习惯,孩子长大后就要分家产。有限的土地如果一分为二,就意味着两个儿子都要贫困”:“通常的办法是溺婴或流产……杀害女婴就更为经常”:“从儿童的总数就可以看到这个结果:16岁以下的儿童总共只有47名,平均每家1.3个”{1}.

费孝通先生描述的江村是中国农村即将面临重大社会变革前的真实写照。自民国南京政府成立后,就一直致力于将农村纳入国家政权的直接管辖范围。这在《江村经济》中国民政府推行保甲制可以反映出来。按照国家-社会二分法,这是国家权力不断深入到乡村生活、干预乡村现代化进程的表现,也是杜赞奇所认为的国家政权内卷化的进程。但是,这种体制在江村遇到了抵抗,并没有被村民认同。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江村仍处在传统的村民自治中。

不过,这种村民自治与封建社会时期的村民自治已有了根本性的不同,宗族势力已逐渐走向衰败,但是新的国家-社会关系的建立尚待时日。这一结论对我们认识当前村民自治状态下计划生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意在从制度层面剖析村民自治与计划生育之间的关系,并对今后计划生育工作提出制度性建设意见。

二、村民自治下的村庄与村民

村民自治是作为一种草根民主显现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的。《宪法》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组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学者由此推导出村民自治的定义:“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人民群众自治,即村民通过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物,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2}

作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村民自治,与改革开放以前以人民公社为代表的政社合一的管理方式相比,它是在国家政权逐步退出农村过程中,在传统的国家-社会二分中加入了法的因素。这必将对村庄与乡镇政权、村庄与村民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村庄与乡镇政权的关系上,依《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从法的意义上讲,村民委员会依法只需对村民及村民大会负责,村民委员会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只对本村村民有效力。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村庄与乡镇政权由此却开始了新一轮的权力博弈。此中类型繁多,不再列举。但是如何处理乡镇政权与村庄的关系却已不再是可以回避的话题。

从乡镇一方来看,随着乡镇政府对农村社会管理的职责和权能的增多,需要村民委员会的直接参与,这必然导致对村委会工作的干预,如计划生育政策、教育普九计划等等。乡镇政府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法律规定相悖,在自己的潜意识中仍认为村委会是乡镇政府的“腿”,是自己的行政下属,和过去的隶属关系没有什么不一样,只是叫法不同罢了。徐勇认为,这种现象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有关:从宏观层面看,人民公社解体后,实行“政社分开”,乡政府不再直接管理经济、组织生产,村组织的行政化色彩也较浓,所以乡政管理较为顺利。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宏观环境有所改变,乡政管理的职能迅速增多;从中观层面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制定贯彻与分权式改革有关。这种分权除了国家与社会分权外,还包括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分权。各个地方和各个部门在获得自主权的同时,也有其相对独立的利益和意志;从微观层面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贯彻之际正处于市场经济初步发育之时。人民公社解体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和向市场经济过渡,农村基层干部的谋利意识和行为迅速增长,且得不到相应的约制。分权式改革赋予农村基层干部更大权限,但分权没有与制约相匹配,以致于不少农村基层干部运用其权力获取不正当利益。其重要方式就是“搭便车”行为{3}.

在村庄与村民的关系方面,焦点在于村民对村民自治的态度及对村内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客观地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贯彻实施,使得村民的民主意识增强,要求通过村民委员会这一群众自治组织维护其合法权益。这也是近几年来村民委员会能够迅速被广大村民认可的根本原因。但是在参与的热情和如何参与等问题上,村民们之间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存在很多研究者所诟病的农民参与意识不强问题。村民在村庄治理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呈现出阶层分化的趋势:一部分掌握村庄社会资源的群体,成为影响村民自治的最直接力量,这些成员包括村庄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村民、在任或者已卸任的村干部和党员等;另一部分是普通村民,村级公共事务参与少。有研究者举例某乡的选举情况说:“一位原乡党委书记说:”如果我们通知一万个农民到指定的投票点投票,实际到达的最多只有一千人,多数农民对选举抱无所谓的、事不关己的态度。‘几位村党支部书记谈到,为了确保大多数选民能够参加选举大会,他们不得不给每一个参加会议的农民发一天工资。有时候,村里的几个主要干部还得拿着投票箱分片跑到农民家中,’请‘他们在选票上划几个圈。“{4}

三、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的政策推动进程

当前我国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的实施主要是由政府起推动作用。所以本文所分析的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基于当前广大村庄的一种实践行为,而不仅仅局限于学者们基于法理等观念所提出的理想型。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基层还必须要依靠一套专门的计划生育干部队伍来做工作。理想中的“三结合”的状态即“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小家庭相结合”,在农业近几年来增产不增收的现实生活中处境难免有些尴尬。而村民自治在处理乡镇政权、村民之间的关系时,其优势尚待观察,这些都是我们在考察制度时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不过,从村民自治与计划生育的推动进程来看,二者都是我国由政府出面,由上至下逐步推行的。但是,计划生育虽历经坎坷,却因中央的高度重视,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独立的工作体制。村民自治由于对村民委员会的定位等问题未能合理解决,离村民们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有待于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的深化,似乎仍然处在“普及”阶段。

从发展历史来看,计划生育制度的实行要早于村民自治制度。以196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为标志,“计划生育”一词正式推向社会。1971年以国发51号文件为标志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晚、稀、少”的政策要求。

1978年把“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列入了新宪法。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要求全国人民为民族的未来、国家的未来着想,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党员、团员和各级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响应这一号召{5}.1981年,国家设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其职责包括拟定计划生育工作的方针、政策;组织起草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草案;协助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治理等等。从计划生育政策来看,经历了下列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3年,鼓励生育政策阶段。第二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阶段。第三阶段,1960~当今,实施限制生育阶段。其中1980年秋~1984年春,由“晚、稀、少”政策调整为“晚、一孩”政策;1984年春~1991年,完善生育政策,形成地方计划生育条例;1991~当今,是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阶段{6}.当前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7}.中国计划生育工作体制可以说已经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但是应该注意到,尽管人们的生育行为大多能与法律和政策相吻合,但是人们的生育意愿距离政策要求尚有距离。如有学者1997年在广西资源县和浙江温岭市农村对计划生育户中的育龄妇女做调查时,发现资源县被调查的计划生育户家庭认为“二孩为最理想数”的比例为82.5%,温岭市为69.7%{8}.性别偏好在农村依然普遍存在,计划生育率还有可能出现反弹。弄不好,还会出现80年代初计划生育的强烈反弹事态。

村民自治在理论上并不是新鲜事物,在农村实际生活中更是一直存在。有人就认为,我国村民自治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元明时期{9}.建国后,我国村民自治的起点应该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总结了各地农村的实践经验,确认了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才正式宣告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人民公社制的终结。1987年1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并规定自1988年6月1日起正式生效。1998年11月4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法律意义上完成了村民自治的立法进程。村民自治的实施若以村民委员会选举为标准来算,那么按民政部有关官员的说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启动阶段,可以说是“普及胜于规范”的阶段。这个阶段从1988年到1992年,不管是真选举还是假选举,村民代表选举还是户代表选举,定下村委会任期开展选举,比说什么都重要。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1995年,是“边普及边提高”阶段,到1995年、1996年,程序性的、比较规范的选举在全国就推开了。1996年以后,村委会选举进入第三个阶段。在全国出现了闻名于世的“海选”{10}.但是村民委员会开展民主选举并不能代表一切,也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村民选举的制度建设、农村两委的关系(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与乡镇政权的关系、村民委员会的功能等问题,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都没能说清楚,这种模糊化的处理方式必将对村民自治带来负面影响。

四、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制度融合

经过对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的历程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计划生育工作虽然曾被视为“天下第一难”,但是由于较好地考虑了城乡差别,尊重了农民的利益和意愿,还是能得到村民们的理解和支持。越来越多的调查资料显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青年受教育水平越高,理想子女数愈呈下降趋势。村民自治在我国虽然有史可寻,但是受建国后土地改革、建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等因素的冲击,传统村民自治的基础已基本消失殆尽,村民自治已没有更多的历史资源可以借鉴,广大农村基本上还处于村民自治道路探索之中。

笔者在此借用两个对立的概念来描述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制度间的融合关系:亲和机制与张力机制。亲和机制类似于根本利益与特殊利益之间的利益关系,反映了制度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面;张力机制主要反映在制度的功能上。任何社会制度都既存在正功能,也存在负功能,张力机制反映的是制度间相互冲突、相互斗争的一面。

从亲和机制的角度来看,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存在以下共同点:

第一,法律日益成为调节国家、集体与个人的主要手段,是村民根本利益的体现。从人口控制角度来看,当前我国仍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农民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现象仍然存在。依照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零时的11336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11}.人口再生产类型在实现历史性的转变后,人口控制仍然任重而道远,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从村民自治方面看,自1983年起撤销人民公社制后,农村家庭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由此引发了村民自治及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需求。村民委员会直选和实行村民自治,一方面坚持了党的政府对农村的领导,维护了政治权威,同时,由村民直接选举村领导的形式,满足了村民管理自己的要求,因而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广大村民的支持。这些政策都体现了农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

第二,尊重文化传统,重视农民利益。这个也是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的共同点,但在当前工作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有许多研究者对当前农村地区超生现象严重、重男轻女的思想困惑不解,总以农民思想落后等观念来解释。但是如果考虑到农村社区封闭性强的特征,考虑到传统习俗的影响仍然存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养老体系尚未建立的事实,那么,对农民来说多生育一个孩子,确实能减轻养老的负担,确实能够增加农业生产力水平。

相信这些都是80年代计划生育实行“堵大口、开小口”的原因。从管理成本来说,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相结合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村民自治要求农村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其中就包括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方案,这必将增强计划生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三为主”方针的落实(即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这将减少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暗箱操作,减少寻租行为,有利于农民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从张力机制来看,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的结合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的时间差问题。计划生育若以1971年国发51号文件为标志开始算起已有30年的历史。村民自治若从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开始实施算起也有13年的历史。但是二者在农村的落实情况不可同日而语。计划生育工作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系统的体系,得到上从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百姓的关注和拥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关于人口发展问题的座谈会,研究分析重大问题,制定重大决策和措施{12},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制。但是村民自治从其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激烈的争议。时至今日,对村民自治仍有很多地方领导并不支持。当前推行的村民自治问题也不少,最关键的是村民对村民自治的评价并不高,三农问题突出。有研究者指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参与的实践进程明显滞后。对于村级事务,村民缺乏参与感,对于村级干部,村民缺乏信任感,而且村民评价的趋势性变化是越来越低。

这是当前村级组织面临的重要困境。有些村民自治只是走走形式。从长远来看,这将进一步导致村民对村委会不信任,将有害于村民自治的进程,这种情况下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也不可能真正实现。

第二,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容忍度问题。尽管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主要由政府来推动,但是,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视计划生育为硬控制——每年基层都要向上级汇报计划生育工作,申请生育指标,编制人口计划,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村民要予以相关处罚。而村民自治则可以视为一种软控制——村民是村民自治的主体,村民委员会依法处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包括计划生育工作。那么这两种控制手段应该如何结合在一起呢?是通过村委会与村民签订协议书,由此来约束村民的生育行为?还是像以前一样,通过简单划一的工作方式来解决?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究竟是计划生育管理程序上的一种调整还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这恐怕还有待于对村庄集体的再定义与土地所有制的改革的进行程度。要实行二者完全的融合,恐怕需要等到户籍制度被打破,城乡一体化才可能实现。

五、村民自治下人口控制的基本设想

应该说,现行的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尚有潜力可挖。本文所说的基本设想基于在村民自治环境下国家的可能作为,并将人口控制与社区发展结合起来,进而将人口控制转到社区控制上来。对社区控制而言,一方面,社区控制具有硬控制和外控制的特性,代表政府完成计划生育的“政务”;另一方面,社区是基层群众共同利益的代表,具有“软控制”和“内控制”的特性,能够唤醒大家的自觉性、责任心和参与感,可以成为村民自治环境下计划生育工作思路。

第一,重视村庄生育文化的建设。对于村民自治环境下的村民而言,他们实际上是生活在农村这样一个特定的文化场内,在这个场内,村民们的生育行为有很强的趋同心理。村内文化观念是村民生育选择的重要坐标。与费孝通描述的30年代江村的人口控制不同的是,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已经摆脱了贫困,正步入小康生活,生儿育女并非完全是经济上的追求,而是村庄文化氛围的影响。新型生育观念按照国家计生委宣传司所说,即“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男性参与,计划生育,丈夫有责”。

在村落生育文化的建设中,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妇女的参与;一是对外来信息的引入。妇女参与有助于改善妇女在农村生活中的地位,有提高对女性价值的认识,改变以前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外来信息的引入有助于开阔村民的视野,有助于更新生育价值观。

第二,消除影响人口控制的政策因素的影响,将个人的生育行为转变为可预期的理性行为。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村民生育的特点是无直接受害人,这极易触发村民的搭便车行为。

特别是在土地集体所有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此,就必须增强村民生育选择中的理性选择观念。除了加大对计划生育进行利益导向,还必须提高生育行为的机会成本。当前我国一些政策性的因素事实上是起着刺激人口增长的作用的。有学者就曾分析过当代中国土地制度对人口生育的影响,认为传统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刺激人口增长;而改革开放以来集体所有的包干到户土地制度,使得人口增长的机制得以保留{13}.贵州湄潭试验区为了利于分配固定的耕地给农户,定期重新分配耕地的做法于1987年停止,代之以“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新的土地制度,使得多数家庭降低了生育意愿。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采用的是家庭养老为主体,社会养老为辅。事实上起到了鼓励农民多生的效应,对人口的控制极为不利。这也是我们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其他诸如城乡间社会保障的差异等都影响了人口从农村往城市迁移,使得农村流动人口的控制加大了难度。使得城市化进程减慢,计划生育也随之受影响。但是,这些都是人口控制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并非单单依靠村民自治就能解决的,值得我们今后在村民自治中重视。

注:

1费孝通:《江村经济》第44~47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徐勇:“论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机衔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4张乐天:“公社制度终结后的浙北农村政治与经济——浙北农村调查引发的思考”,《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3期。

5赵德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考”,《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6“中国人口政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人口研究》2000年第4期。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2000年3月2日)。

8周长洪、徐长醒:“农民生育意愿与动机及其成因的调查分析”,《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6期。

9张军:“关于村民自治的思考”,《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1期。

10王振耀:“中国的村民自治与民主化发展道路”,《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2期。

11“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人民日报》2001年3月29日。

法治乡村调研工作计划第8篇

一、具体工作内容

(一)城乡风貌改造的范围。城乡风貌改造范围覆盖全区城乡,具体包括各市、县(市、区)、乡镇,以及沿我区主要交通干道(含高速公路、二级公路、铁路、水路)两侧的村屯、旅游景区景点周边的村屯等。

(二)城乡风貌改造的重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改造“竹筒房”和对改造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具体包括:

1.城市主要交通出入口两侧的建筑物外立面改造;

2.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可视范围的村庄房屋外立面改造;

3.建制镇以上城市临街而建的“竹筒房”改造;

4.城市主干道可视范围城中村的“竹筒房”改造;

5.改造区域的城镇基础设施、市政公共设施配套和环境综合整治。

(三)城乡风貌改造的工作内容。

1.建筑物的改造。一是对建筑构造具备改造条件的“竹筒房”,采取局部改造的方式,以改善通风、采光条件,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对其外立面进行改造。二是对具备整体拆除新建条件的“竹筒房”,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的建设方式,建设具有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的新街区。三是对不具备整体拆除新建条件的“竹筒房”,着重对其外立面进行“穿衣戴帽式”的改造。

2.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主要是结合“竹筒房”外立面改造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铺砌沿街路面,实施管线下地工程,种植行道树及绿地,配套和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等,改善居住环境。

3.规范户外设施。主要是拆除建筑临街面外置防护栏,拆除、改造和规范设置建筑临街面各类雨篷,对商铺的店招、店牌、灯箱、广告、电话亭、书报亭、果屑桶以及城市家俱等进行统一设计、科学设置、规范管理。

4.改造城市景观。重点是研究、提炼具有地方、民族和文化特色的元素,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小品,形成极具多样性、地方性和观赏性的特有的城镇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5.推出一批富有壮乡特色的民族村镇。重点是对交通沿线、旅游景点周边的村镇,根据不同地域、民族、民俗、景观的特点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富有××特色的民族村镇。

二、时间安排和工作步骤

结合我区实际,全区城乡风貌改造工作从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用三年时间分四期工程组织实施。

(一)工程分期及改造范围。

一期工程(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抓好××—百色高速公路沿线村镇、右江河谷走廊沿线村镇的城乡风貌改造试点(含建筑立面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园林绿化和广场、小品的建设,下同)。

二期工程(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完成各市(含县级市)主要出入口、主要街道和重要节点,全区各高速公路和西江、柳江、红水河、钦江、南流江等主要江河沿线城镇、村庄以及各旅游景区景点所在村屯的风貌改造。

三期工程(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完成全区所有县城、建制镇主要交通出入口和主要干道两侧、重要街道节点,一、二级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乡镇、村庄以及自治区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风貌改造。

四期工程(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完成1万个左右的自然村风貌改造。

(二)一期工程的工作步骤。

一期工程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1年9月):大力宣传,广泛动员。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开展城乡风貌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标要求、进展情况、工作成效以及先进典型,切实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城乡风貌改造工作,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全区城乡风貌改造的浓厚氛围。

第二阶段(2011年9—10月上旬):制定规划,分步实施。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实施”的原则,组织编制城乡风貌改造规划和年度计划,按法定程序批准后组织实施。同时,以县为单位制定实施方案,报自治区城乡风貌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已编制了城乡风貌改造规划的地区,要与相关总体规划要求相衔接,不够完善的要进一步修订;未编制城乡风貌改造规划的地区,必须按要求完成城乡风貌改造规划的编制。在城乡风貌改造规划的指导下,对每栋建筑的改造进行设计,绘制效果图,编制施工方案和工程预算。

第三阶段(2011年10月中旬至l2月上旬):申报项目,组织实施。建设项目实行分级负责,设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改造项目,由各市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工作进度,指导做好规划设计,核准建设内容、工程量和单位造价,并安排补助资金。县(市)、乡镇、村范围的改造项目,原则上由所在县(市)负责。自治区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工作进度,指导做好规划设计、核准建设内容、安排补助资金。项目一经核准,要尽快实施,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第四阶段(2011年12月中旬):考核验收。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结合城乡风貌改造的目标考核体系和相关制度,对改造项目进行考核验收。

第五阶段(2011年12月下旬):总结表彰。对城乡风貌改造一期工程进行总结,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

各地在组织实施中可根据实际灵活确定各阶段的工作计划,并参照安排好二、三、四期工程的具体工作计划。

三、工作措施

(一)成立工作机构。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自治区城乡风貌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陈际瓦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高雄 自治区副主席

副组长:张振东 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宋继东 自治区建设厅厅长

成员:张红伟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巡视员

邱祖强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李杰云 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

张文军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韦力平 自治区建设厅副厅长

李小林 自治区交通厅总工程师

陆斌 自治区审计厅副厅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自治区建设厅,办公室主任由韦力平同志兼任。各市、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城乡风貌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明确职责分工。要完善协调机制,形成各方齐抓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分工明确,落实责任,做到任务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1.自治区城乡风貌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职责:负责对城乡风貌改造工作进行组织、指导和协调,制订政策措施,审定改造方案,确定改造范围,督查工作进度,并对改造实施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决策。

2.自治区城乡风貌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全区城乡风貌改造的日常工作。贯彻落实领导小组有关决议,督办领导小组决定事项,定期汇报改造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请示改造实施中的有关问题,组织改造成果各阶

段验收,统筹协调各部门整体推进,掌握动态、总结经验。

3.自治区城乡风貌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自治区建设厅牵头负责项目实施的指导和协调,并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城乡风貌改造实施方案;制定改造的标准、范围和技术规范,审定各市制定的城乡风貌改造方案、范围和标准;对城乡风貌改造试点工程进行技术指导,统筹协调补助资金,跟踪检查各市、县(市、区)项目开展情况,在各地竣工验收后组织抽查验收;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负责城乡风貌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等的审批、核准工作,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检查指导。自治区财政厅负责筹措和拨付自治区本级财政资金,监督指导财政性资金的规范使用,并对口争取中央资金支持。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负责协调城乡风貌改造中的项目用地问题,查处违反规定审批“竹筒房”建设用地的行为。自治区审计厅负责对政府投资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组织对改造项目的建设进程、决算实施专项审计。自治区交通厅负责对城乡风貌改造涉及公路、水路相关设施的改造完善工作。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负责协调做好城乡风貌改造中的舆论宣传工作。

4.相关市人民政府的职责:组织协调辖区各县(市、区)开展城乡风貌改造工作,指导制定工作方案和项目计划,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整合落实市本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统筹工作进度,加强督促检查。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参照自治区有关单位的职责确定。

5.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的职责:承担城乡风貌改造试点工作的直接组织领导责任,组织实施工作方案,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整合落实县财政专项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统筹工作进度,加强督促检查,开展工程质量监督,组织竣工验收。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参照自治区有关单位的职责确定。

(三)加大投入力度。2011年,自治区安排一定额度的城乡风貌改造前期工作经费和试点补助经费。2011-2012年,自治区财政按照城乡风貌改造规划确定的改造计划,安排占年度改造计划财政补助额度约30%的专项经费,专门用于规划设计补助、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其余70%的财政补助额度,由市、县两级财政承担。通过贷款贴息、财政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在贷款方式、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各市、县(市、区)也要把城乡风貌改造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相应的城乡风貌改造财政专项资金,确保城乡风貌改造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各市要建立专门的融资平台,积极争取发行企业债券;加大融资开发力度,将房地产开发与城乡风貌改造结合起来,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社会捐助、个人捐赠等民间资本投入,利用信托、债券等金融工具,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推进城乡风貌改造工作。

法治乡村调研工作计划第9篇

为精简会议,提高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市“两会”期间穿插召开全市万名农民素质工程暨今冬明春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布置会。在年终岁末之际,组织召开这次会议,主要目的是,对今冬明春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进行专题部署,积极动员各地各部门及早谋划,充分利用今冬明春外出农民返乡时机和农闲时节,尽早尽快启动各项重点工程建设,为新一年的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前段时间,徐大清副市长已经对农民饮用水工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冬种生产、森林防火等重点工作作了专题部署,希望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徐市长的布置要求,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重点部署8项工作:

1、加快推进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今年,我市农民素质培训要完成1.8万人,其中技能培训5000人(培训后转移3000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000人,其他素质提升培训7000人。各地各职能部门要积极行动,务求实效,把推进农民素质培训与学习贯彻*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兴起冬春时节农民素质培训的新热潮。重点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各乡镇、街道要在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三个一”活动,即组织一次外出务工代表座谈会、开展一次农民培训意愿和外出务工意向调查、组织一次集中宣传发动。教育部门要在1月份做好预备劳动力(应届生)培训的宣传发动和登记报名工作,春节后马上开始组织培训,确保全覆盖。要做好培训计划与项目的申报。从今年起,省里对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实行项目管理,各乡镇、街道和培训机构要按照项目管理实施的要求,及时做好年度农民培训计划的制定和项目申报,在2月底前上报市农办。二是要抢抓时机组织培训。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企业停产限产,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面临着重新就业问题。各乡镇、街道和市级农民培训基地要把返乡农民的培训作为当前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来抓。乡镇、街道要负责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培训基地要负责做好组织实施和就业推荐工作;劳动部门要免收培训的发证费用;农办、财政部门要优先保障培训经费的有效落实。同时,要在今冬明春积极抓好本地用工需求培训、创业人才培训、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和低收入农户的培训等各类培训工作。三是要全力做好转移就业服务。要抓住节后劳务输出的时机,召开劳务交流大会,组织好培训后的劳务输出。特别是今年本地用工需求量较大,各地要高度重视,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农办和人劳局要切实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检查指导,全面掌握面上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培训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认真做好农民培训后的就业服务工作,确保今冬明春农民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2、加快推进村庄整治工程。今年重点是完成72个省整治村和17个省污水处理村的建设任务,冬春时节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制定整治方案。各乡镇、街道要组织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对建设村的环境现状进行逐户调查,切实把情况摸清搞透。整个调查工作要在2月上旬前完成,并将调查情况报市农办。在调查基础上,要制订各建设村的整治方案,村道硬化、垃圾处理、户厕改造、污水治理和村庄绿化等5大项目建设方案要尽量详细可行,明确建设内容和补助政策等,改厕、污水处理等建设项目要明确到户。村庄整建办要组织专家指导组成员,对各建设村的整治方案进行审核。各专家指导组成员单位,要结合本部门职能,制订年度村庄环境整治指导方案。这项工作要在2月底前完成。二是组织业务培训。重点办好两个培训班:一个是乡镇分管领导和村书记培训班,通过培训提高对村庄整治工程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能力。另一个是施工人员培训班。每个乡镇要在2月10日前挑选2-3名泥水工,把姓名、住址、电话等情况报市农办。有条件的乡镇可以组建专业施工队,按统一价格、统一标准,实行统一施工。同时,市农办计划在2月底3月初,组织各乡镇分管领导到村庄整治工作先进地区学习取经。培训工作要在3月中旬前完成。三是抓紧启动项目建设。一季度是各部门包装、安排项目的重要时间段,各重点职能部门在安排项目、资金、农村工作指导员时,要注重资源整合,相关项目要重点向整治村倾斜。各乡镇、街道要立即启动项目建设,特别是要动员外出务工的人员利用春节返乡时机,先行完成户厕改造和污水处理等整治工作。农办、财政局要将项目启动资金尽快拨付各建设村,每村先预拨5万。市里将在3月底组织开展一次村庄整治动工督查。

3、加快推进农民下山脱贫工程。今年要按照“整体搬迁,安居乐业”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高深山区、偏远地区、重点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的困难群众下山搬迁工作,全年计划集中安置2000人以上。当前,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回家过年,各乡镇要充分抓住这个时机,加大宣传力度。要利用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快,头脑灵活的特点,多宣传早搬迁早致富的典型,发动更多的山区农民下山脱贫。二是要明确计划。搬迁地乡镇要在前期普查的基础上,以自然村和行政村整体搬迁为重点,及早明确今年拟下山搬迁的区域和对象。具体要明确到哪些行政村和自然村要启动整体搬迁,便于全市统筹安排。安置地乡镇要明确每个小区的安置计划和进度,在春节前后争取多提供宅基地安置下山搬迁农户。市扶贫办要负责衔接和统筹协调,确保做到下山搬迁的有序安置。三是要加快小区建设。各安置地乡镇要按照规划设计和承诺,加快安置小区路、水、电、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配套,满足搬迁农民生活需求。特别是在春节前,要帮助在下山脱贫新区过新年的农户解决好必要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让他们在新居过上欢乐祥和的春节。公安、民政、国土等相关部门要按要求做好门牌证的发放,户口迁移、建房报批等各项服务工作。四是要加强安全管理。各安置地和搬迁地乡镇要在春节前组织力量分别到各下山脱贫小区和整体搬迁村进行安全检查。在下山脱贫新村重点检查电力线路、道路施工、建筑工地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在整体搬迁村重点检查未搬迁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老年是否分居等情况。

4、加快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今年要力争使低收入农户增收15%以上,低收入农户总量比去年减少20%左右。当前要做好四件事:一是要开展调查。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要结合年底走访,开展低收入集中村发展情况调查。针对一年来各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开展情况,探索适合各村发展的路子,为下一步深入实施工程打下基础。二是要明确重点扶持村。今年要重点扶持30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特色种养业。各乡镇、街道和市扶贫办要根据各村实际,筛选确定重点扶持村,帮助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做好项目实施计划。同时,市扶贫办要做好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村的备选工作,适时启动试点。三是要加强低收入农户培训。要结合农民素质工程,加强对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努力提高低收入农户的综合素质,提高转移就业能力和农业经营能力。力争培训低收入农户5000人以上,转移就业2000人以上。四是要加大结对帮扶力度。要加强与省级、衢州市级结对帮扶单位的沟通联系,帮助做好项目筛选、包装和实施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注入活力。要完善市级部门单位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制度,各乡镇、街道要帮助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落实结对帮扶单位,春节前要开展一次干部“送温暖”帮扶活动。

5、加快推进农村洁化运动。农村洁化运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一步,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是要深化提升“四级联评”制度。要进一步细化完善考评内容和办法,重点是在镇评村、村评组、组评户上下功夫。今年要在集镇环境卫生评比的基础上,开展行政村环境卫生每月检查评比工作,评比结果在《今日*》登报公开,每季评出十个卫生先进村,年底前评选出一批卫生示范镇(乡)、卫生示范村。目前已经制定好初步方案,各乡镇、街道要根据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春节前,市卫生局要组织开展一次集镇环境卫生评比。二是要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各乡镇、街道要在春节前组织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集中力量,突击开展农村垃圾清运、环境美化、乱堆乱放整治等工作,重点清理历年积存垃圾、卫生死角、河沟渠塘。同时,要加大宣传引导,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明卫生意识,巩固和扩大农村环境整治成果,确保干干净净迎新年。

6、加快推进“312”新农村绿化运动。春季是绿化植树的黄金季节,也是全面完成“312”绿化任务的关键阶段。错过一季,将贻误一年。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强化保障,强力推进,确保在4月底前全面完成绿化造林任务。一是要强化宣传。各乡镇、街道要抓紧制定各行政村绿化规划,把绿化任务分解明确到点。要召开一次绿化动员会,对绿化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充分利用“312”植树节这一活动载体,加快推进绿化运动。继续大张旗鼓的开展宣传,确保每个村要有固定标语1条以上,临时标语3条以上,做到家喻户晓,着力形成新农村绿化的浓厚氛围。二是要落实资金。林业、建设、国土、交通、水利等5个牵头部门要确保各自职责范围内的资金落实到位,各乡镇、街道要适当增加新农村绿化经费安排,落实好苗木经费。同时,各乡镇、街道要积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绿化建设,坚持谁栽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绿化的积极性。三是要强化检查管护。各乡镇、街道要开展一次绿化管护检查,对部分缺株断带地段,适时进行补植加绿,巩固前阶段绿化成果。要明确管护人员,建立管护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人,管理到位,做到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活一片。市绿委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深入细致地开展新农村绿化交叉检查工作。

7、加快推进深化殡葬改革、规范墓葬秩序工作。这项工作是节约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改变城乡面貌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年的一项重点、难点工作。市委、市政府已把殡葬改革工作列入对乡镇、街道的年度综合考核,并将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召开动员会专题部署。当前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各乡镇、街道要通过广播会、标语、村干部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殡葬政策法规。民政部门要在春节期间安排宣传车深入集镇乡村宣传。文化部门要制作宣传片随电影下乡。各新闻媒体要开辟殡葬改革宣传专栏。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宣传殡葬改革政策,自觉执行殡葬法律法规。要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大张旗鼓地宣传,提升广大群众的殡葬改革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使移风易俗、厚养薄葬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下一步墓葬秩序规范、生态葬法有效推进营造氛围。二是要调查摸底,制定规划。各乡镇、街道要积极开展前期摸底调研,根据各地实际,对乡村公益性墓地进行重新规划。要因地制宜推进生态葬法,每个乡镇要规划建设2个以上生态墓地。对符合条件的原有公益性墓地,要结合“312”绿化运动进行绿化改造,确保墓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80%。对不符合条件的,要重新规划,在符合乡镇、街道的总体规划前提下,利用荒山瘠地,避开“三沿五区”(沿铁路、公路、沿通航河道两侧视野范围和耕种区、风景区、开发区、住宅区、森林保护区)和农民群众的居住点,另行选址。三是要健全机制,强化管理。各乡镇、街道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对联村干部和村干部实行专项考核。要设立乡镇殡葬管理员和村协管员(分别由民政助理员、村级民政联络员兼任),并开展业务培训,确保责任到人。要加强对风水先生队伍的管理,组织开展殡葬法律法规培训。在今冬明春,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殡葬管理,严格禁止乱葬滥埋和超标准建坟,严肃查处违规建坟事件,为下一步实施墓葬整治打好基础。民政、公安、工商、林业、土管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及时有效的查处违法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