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思想道德与法治的三理衔接教学实现

时间:2022-11-21 13:44:27

关键词: 思想道德  法治  三理衔接 

摘要:体现课程的学术理性和理论价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思想道德与法治的三理衔接教学实现

一、《思想道德与法治》“三理衔接”教学的必要性

2018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须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2019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三理衔接”教学有利于贯彻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能实现思想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统一。所谓“三理衔接”教学是指为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思想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三者统一,而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采用和教学素材的选择上,有机地把课程的政治理性、学术理性和事实理性三者连贯衔接(以下简称政理、学理、事理)的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法治》)的课程特点决定了教材比较偏重政治理性和价值引导,但又囿于教材篇幅所限,教材的理论阐述学术理性不够深入,教材案例少,可阅读性不强。因此老师在把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三理脱节”的现象:一是政理与学理、事理脱节,片面强调《法治》课的政治理性和思想价值,而忽视学理支撑和事理诠释,不能充分展示《法治》课教学的科学性与现实性,难以提高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二是学理、事理阐释与政理脱节,完全背离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初衷和教学目标,片面强调学术性而淡化政治性,强调知识传授而淡化了价值引领,或者片面突出事理诠释,将《法治》课教学内容庸俗化、娱乐化,强调了现实性但淡化了政治性和学术性,强调现实价值但淡化了价值引领和学理支撑。长此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立德树人的目标难以落到实处,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难以兑现。

二、《思想道德与法治》“三理衔接”教学的实现路径

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三个基本维度,也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法治》课教学中要完全贯彻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必须在《法治》课的教材研究、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重难点、教学素材等方面有机实现政理、学理、事理的“三理衔接”。

(一)教学内容要抓住教材的重难点,保证教学站位的高度

体现课程的政治理性和思想价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法治》课程特点就是突出政治理性和思想价值,为党和国家培养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立大德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时代新人。全国高校都统一使用中央教材编写组统一编写的教材,教材体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最权威、最新的理论成果,教材为了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往往涉及的教学内容多,但因课程的教学课时少,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在教材视域内进行选择,为了不面面俱到但又能突出课程的政治理性,老师必须紧扣教材的重难点,因为重点是课程的核心知识和技能,难点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识或技能,抓住了重难点就能事半功倍,纲举目张。因此,教学内容上要围绕每一章的重难点,确立并阐明一两个核心思想观点和几个重要思想观点,保证教学站位的高度,体现课程的政治理性和思想价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如教材“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的重难点之一是“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这一节的内容是老师必须要讲授的内容,否则就不能保证此章节内容的政治理性和思想价值,因为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脱离爱国主义谈中国精神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同时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有新时代的要求。这一节内容对学生来说也不容易理解,是教学难点。其中既有理论上的理解难度,比如为什么爱国要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又有实践上的操作难度,作为一名渺小的普通公民怎么才能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怎样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怎样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老师不解答学生的这些思想困惑就不能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不能实现,也就不能体现课程的政治理性和思想价值。

(二)教学方式要找准教学的结合点,保证学科理论的深度

体现课程的学术理性和理论价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增强课程的理论性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亲和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教材体系的完整和系统,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但囿于教材篇幅所限,教材的理论阐述往往学术理性不够深入,而且更多使用政治语言或学术语言表述。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思考怎样才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怎样把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生思想的困惑点打通从而找到教学的结合点,从而有效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政治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保证学科理论的深度,体现课程的学术理性和理论价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坚持问题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问题意识是思维活动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决定了教学内容不具有争议性和不同的学术争议,课程教学没有太多的悬念,这种“剧透式”的情境容易导致教学没有吸引力,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而形成“问题链”,来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科学性,因为问题链符合人的思维认知规律。所谓“问题链”,是指老师在认真分析了学情和教材的条件下,为了打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与学生的困惑点、盲点之间的鸿沟,而把教材的重难点设计成主题突出、逻辑严密、逐层递进、既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有机统一的系列问题群。从本质上讲,“问题链”就是将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难度较小的子问题,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和逐层递进的剖析,最终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又轻松地解决了理论问题。如针对“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的重难点之一“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而形成问题链:第一个问题—新时期的“新”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二个问题—经济全球化下为什么还要爱国?第三个问题—为什么爱国既要立足民族又要面向世界?第四个问题—为什么新时期还要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第五个问题—为什么爱国要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世情、国情、党情方面的“新”,回应“爱国是历史的具体的”知识点;第二个问题结合“新”来分析新时代要有国家意识,回应“维护国家发展主体性”和“维护国家安全”知识点;第三个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共同体理念,分析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守孤岛”,回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点;第四个问题结合历史文化是培育爱国主义的重要条件,强调爱国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回应“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知识点;第五个问题结合中共党史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分析三者的统一性,回应“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知识点。通过问题链教学,打破了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教”“老生常谈”印象,分析了爱国主义中的几个理论难点,增强了学科理论的深度,体现课程的学术理性和理论价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

(三)教学素材要紧扣学生的关注点,保证课堂教学的温度

体现课程的事实理性和实践价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法治》教学要服务学生就必须增强其“亲和力”,要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有用性和可接受度。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学内容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抽象性,对学生来说没有吸引力、不容易接受,有用性也不显性、不直接。教学要有亲和力就必须有吸引力,要有吸引力就必须让学生产生认识兴趣,怎样才能有兴趣呢?根据解释学理论,认识兴趣要对主体间共存价值的规范达成共识,这种共识要以传统的前理解(未经反思而直接接受的)观念为媒介,在主体互动中形成合理的共识和规范。换而言之,讲述的内容和学生前期已有的观念产生交集但又不能完全重叠,太易太难都不行。基于这个理论,老师选用的教学素材要尽可能“亲近”学生的“前理解”观念。现在是信息爆炸的年代,学生主动被动都能接触一些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形成“耳虫效应”,这是课程教学的有利因素,也是不利因素,有利因素是学生对一些政治词汇耳熟,有“前理解”;不利因素是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老生常谈的厌烦心理和自己已懂的满足心理。其实学生对政治术语、社会现象都是未经思考、道听途说、碎片化的信息,耳熟但不能详,是“前理解”观念,甚至道听途说的各种信息和书上的理论似乎有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很多的疑惑。老师要以学生“前理解”的新闻、社会现象观念为媒介,通过访谈、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心理需要、情感体验、内心困惑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将价值引导、理论讲授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有用性,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温度,充分体现课程的事实理性和实践价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如讲授“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时可以选择一些和大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素材或学生感兴趣关注的时事新闻,如结合抗疫、撤侨、社会保障等分析个人与祖国休戚与共的关系以及普通人如何爱国;结合时事分析抵制洋货或购买洋货和爱国主义的关系,分析为什么以前抵制洋货是爱国表现,而现在为什么不能把抵制洋货和爱国简单等同;结合孟晚舟的曲折回国经历分析大国崛起和小民尊严的关系。从学生的心理需要、情感体验、内心困惑出发,既要创设认知问题,又要有参与体验,通过情境体验培养学生理性分析,实现精神交流,产生共鸣共情,这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让学生感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事实理性和实践价值,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总之,教学内容上要抓住教材的重难点,保证教学站位的高度,体现课程的政治理性和思想价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教学方式上要找准教学的结合点,保证学科理论的深度,体现课程的学术理性和理论价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教学素材要紧扣学生的关注点,保证课堂教学的温度,体现课程的事实理性和实践价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通过设计问题链,提升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从而实现政治理性、理论理性、事实理性的“三理衔接”教学。

作者:卢先群 单位:豫章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