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10 07:22:59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第1篇

与山有关的妖怪:传说山姥是居住在山中的妖怪,会扮成年轻美貌的女子将投宿的旅人吃掉;天狗则被认为是山神的化身。居住在山中的妖怪还有山灵、山男、山姬、山彦等。值得一提的是,麻雀、狐狸、熊、蜘蛛等生活在山里的动物,也被日本人视为妖怪。如入内雀、姑获鸟、狐火、鬼熊、女郎蜘蛛等都是山中妖怪的代表。与植物有关的妖怪:彭侯生活在树龄一千年以上的树木中,脸型酷似狗,日本动漫《火影忍者》中就有关于彭侯的描述;木灵是生活中树木中的精灵,传说可以在山中自由地跑动。此外还有人面树、木娘、柳女等寄居在树木中的妖怪。除上述之外,在日本与风、雨、雷、电、野火等自然现象有关的妖怪故事也不胜枚举。例如:风伯、雨女、降雨小僧、雷神、雷兽、鬼火等。由此可见,日本的妖怪形象与河流山川、植物、风雨雷电等自然或自然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的自然环境对妖怪文化的产生、发展有何影响,笔者将进一步进行探讨。

二、日本的自然环境对妖怪文化的影响

(一)妖怪文化形成的原因

原本来说,妖怪的产生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猛兽或者植物的敬畏之心,人们往往把超越自己认知范围的现象当做妖怪。而日本特定的自然环境恰恰为妖怪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岛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使得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时有发生。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对日本百姓来说,自然界是恐怖而神秘的。因此,不仅是河流山川、风云雷电,就连树木发芽、庄稼生长都被人们奉为一种超越人力的神奇现象。在古代,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灾害、生老病死等诸多现象,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妖怪”一说。这就是妖怪文化产生的最初原因。

(二)顺应自然的世界观与妖怪种类的多样化

日本属于农耕文化圈,自古以来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的农耕生活。日本自然灾害频发,夏季台风肆虐,冬季大雪纷飞,地震等灾害也屡见不鲜。即便如此,日本人并没有试图去征服自然,而是努力顺应这种自然环境。韩立红在《日本文化概论》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生活在如此多变的自然环境中的日本人,并未想过与大自然对立,而是采取与自然融合、顺应自然的生存方式,这可以称为日本人对自然的顺应性。笔者认为,正是这种顺应自然的世界观,才形成了日本妖怪文化的多样化。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哪怕是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在日本人心中都是神圣的存在。据世界妖怪协会会长、日本妖怪博士水木茂所著的《图说日本妖怪大全》介绍,日本的妖怪种类已达七百种以上。其中,与大自然有关的妖怪占相当大的比例。

(三)稻作文化与生动的妖怪世界

上文提到,日本属于农耕文化圈。具体来讲,日本属于中国东南部的稻作文化圈。稻作栽培带给了日本人细腻的性格特点。因为农业与季节和天气变化密切相关,为了准确把握季节变化,人们需要仔细地观察自然。寺田寅彦认为,日本人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在有意识无意识地努力观察环境,形成了细致而敏锐的性格。这种细腻的性格,对日本的艺术、文学、宗教及日常生活各领域都产生了影响,妖怪文化亦是如此。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和细致的感知,带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力。正因为如此,日本的妖怪才具有了和人类一样的喜怒哀乐,其形象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三、妖怪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一)妖怪文化对日本民俗的影响

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来看,各种民俗活动都是基于民间信仰展开的,而妖怪文化就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传统节日大多与祖先、神灵、妖怪有关。而且在日本的民间信仰中,神灵与妖怪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神灵也好妖怪也好都积极地影响着日本民众的生活。在新年第一天人们会去神社进行初参拜,祈求神灵保佑全家一年的平安;在节分(立春前一天)的当晚几乎每家都会举行“撒豆子”的活动,嘴里喊着“鬼出去,福进来”,驱鬼迎福;“百物语”也是日本夏季传统的召唤妖怪的活动,参加者以组为单位在房间里讲与妖怪有关的故事,讲完一百个故事后,真正的妖怪就会现身。该活动至今仍然十分流行。

(二)妖怪文化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日本的妖怪文化自古以来就与文学、戏曲、绘画等融为一体,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平安时代初期,日本首部妖怪故事集《日本灵异记》诞生,同时期的妖怪文学作品还有《今昔物语集》。之后日本的妖怪文学不断发展,江户时代后期《雨月物语》、《南总里见八犬传》等作品广泛流传。近代,由小泉八云所著的、被誉为日本版《聊斋志异》的《怪谈》问世。即便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妖怪文学的发展势头也并未衰退,而是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诞生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都市传说。此外,能乐谣曲、净琉璃、歌舞伎等传统戏曲中能看到妖怪元素。《黑冢》、《酒吞童子》、《安珍清姬传说》等曲目都有颇高的知名度。妖怪画在日本绘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百鬼夜行绘卷》、《今昔百鬼拾遗》等作品中,都将妖怪形象展示得栩栩如生。

(三)妖怪文化对日本宗教的影响

在古代由于对自然认知的局限性,日本人认为河流山川、风云雷电等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恐怖而神秘的存在。这一切都成了日本人敬畏和崇拜的对象。在古代,人们经常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种活动没有特定的教义,但可以从中看到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的雏形。如今日本各处都有规模不一的神社,孩子出生、七五三、升学等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都要去神社参拜,这已经深深融入了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四、总结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第2篇

关键词:妖怪;自然神信仰;河童;亲和萌化

妖怪文化是一窥独特的日本民俗文化的途径。浪漫如樱、残酷如魅的妖怪形象不仅在小泉八云的《怪谈》中呈现出华丽绚烂的妖兽世界,更是如今众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创作源泉。

1 日本妖怪与妖怪文化

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在《民俗学辞典》中对妖怪如下定义,妖怪是“失去人的信仰的,堕落的神”。诹访春雄《日本的幽灵》中也曾将妖怪的定义为广义的精灵。曾经是精灵,失去了人的祭祀而妖怪化。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同时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古时人无法用科学知识解释自己所看到的自然变化。于是,将这一切归结于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并心怀敬畏,这就是“自然神信仰”论,也是“妖怪”现象最初的来源。柳田国男曾将民俗分为有形文化、语言艺术和心意现象三个方面,妖怪属于心意现象。所谓心意,就是指妖怪是人们意想出来的形象。故妖怪大都外形奇特,形象千变万化。其次拥有特殊法力。

平安时代是日本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日本妖怪文化不断壮大的强盛期。妖怪的种类也从最初的寥寥数十种发展到几百种。之后,《百鬼夜行》《画图讲百鬼》《妖怪物语》等奠定了日本传统妖怪的造型基础。柳田国男认为,日本妖怪文化具有两面性,善恶可以互换。既是妖怪,在受到祭后又可以转为保护神。但是就如《雨夜物语》一般,日本妖怪的形象大都冷酷、残忍、丑陋、恐怖,可以说更多的是“妖性”,以邪恶的形象出现。又例如有名的“雪女”,诱惑上山的行人,凡对其动情的人便会冻死。

2 河童的经典形象

但有别于妖化形象,河童却是一个特例。河童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妖怪,与狸、天狗并称为“日本的三大妖怪”。据记载有关河童最早的记录可能出现在《日本书纪》里,但河童真正的活跃期则是在进入江户时代以后。上述的《百鬼夜行》《画图讲百鬼》等民间故事和传说都有详细的记载和描绘。

河童居住于河中,长得像人也像猿。身高一般一公尺,呈小孩模样,故称为“童”。长着鸟嘴,眼睛圆圆的会发光。背上有龟壳,指间有蹼,游泳迅速。手脚可以缩进龟壳中。童花头造型,奇特的是头顶有一个圆盘形状的凹陷处(或直接为碟子),盛满水后力大无比,把水倒掉法力就会消失。河童外形上像孩子,性格也类顽童。在日本的民间故事中,河童喜欢使坏捉弄人。它会故意毁坏农田及庄稼,把河边的马或人拖入水中淹死。或者从厕所下面伸出手来摸女人的屁股等。当然有时候河童会帮助农民种田除草,打鱼捞虾,受到恩惠还懂得知恩图报。比如河童秘药故事讲的是河童得到一名医生归还的断臂而馈赠秘药配方。又如河童吃饭传说就是说在肥后的河童,教附近的孩子游泳被邀请去吃饭的故事。

河童虽然有超能力,但人只要略施小计就可战胜它。在和河童比赛前,人把头向下甩几下,河童也会学着甩头.这样.河童头顶碟子的水被甩掉了,法力消失,人就可以轻易地战胜它。河童输了就会气得头脑发昏。由此可见,多数的民间故事中,河童已经从最初的邪恶妖怪,逐渐演变为使些小坏搞些恶作剧的可爱妖怪。河童不是高高在上的水神,也不是恶毒心肠的水怪,只是智商不高喜恶作剧的妖怪。但却懂得知恩图报,与人大多和谐相处。套用中村祯里的妖怪分作,河童属于“调皮鬼”。 日本人在想象的空间里赋予河童调皮捣蛋、天真可爱,甚至为人类造福的形象。这种对河童的美化,体现出了日本人内心对大自然给予的感谢。同时日本人从最初的敬畏和恐惧心,到亲近喜爱河童,也能看出希望能够实现人与万物(神、怪)平等和睦相处的愿望。

3 河童形象的升华

大正时期,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河童》,不仅使民间文化中的河童步入文学领域,还使河童形象深入人心。河童从水怪形象,变身为一个幽默风趣、思想澄澈的使者角色,引领人们进入一个神奇的乌托邦世界。

而现代日本大众文化中,《西游记》中的沙悟净形象成为了河童的新代言。中国《西游记》的人物形象早已被人熟知,但是日本版《西游记》等影视作品中, “女性化”的三藏法师,和“河童化”的沙悟净式是最大的区别。沙悟净被表现为日本的河童,头顶碟子,头脑聪明,知识渊博,讨人喜欢。但是他羞于露出头上的碟子,总是用头巾遮住头。碟子被视为是河童生命力的象征,法力的源泉。

作为中国人,很难理解为何沙悟净到了日本成为了河童?首先笔者能想到是,如上所述河童对日本人来说是具有亲和力的妖怪。特别是河童身材如儿童般瘦小,又天真可爱,具有调皮捣蛋的性格。将西游记之类的国外作品介绍给日本国内时,需要将同本大众可能产生的文化差异感最小化故而选择了亲近感的河童。其次或许就是河童和沙悟净一样,都原本属于水中的妖怪吧。只是平心而论“河童化”沙悟净似乎比沙僧更具有鲜明的人物特色。

4 总结

日本的妖怪,大多属于“邪恶”一族的。但是河童却属异类妖怪,对于小孩大人都具有亲和力,是极具人气的形象。作为神道之国的日本信奉各种各样的神,在如此之多的神和妖怪中,唯独河童受欢迎的事实使我们感到好奇。我想唯一最好的解释就是河童的“亲和萌化”形象让人对其情有独钟吧。对于河童形象的再诠释与理解,亦是对日本整个文化范畴的新理解吧。

参考文献

[1]柳田国男.妖怪学谈x[M].v谈社,1977 年

[2]罗宏,杜小安.有关日本河童故事的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5)

[3]水木茂. 图解日本妖怪大全[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第3篇

古代神怪形象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动物类、植物类、无生命类及衍生物类。而自明朝开始,妖怪数量、种类急剧增多,而且有了鲜明的文化背景与地域特色。神怪开始带上了人的七情六欲,诞生了一批爱财、好色等具有鲜明人类特色的妖怪。神怪小说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许多作家借妖神之口表述自己的观点,劝善惩恶,教化民众。这个时期的神怪文化具有浓重的封建文化特色,受道教佛教影响,文学中常带有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得到成仙等元素,是那个时代人民内心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长期熏陶,直至今日都能看出明显的中原文化影子。而在日本,神怪文化不仅传承已久,更是日本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艺术还是历史来看,他对日本民族的文化都有着深厚的影响力。神怪学说是日本民俗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专门的学者把它作为一个学科来研究,还著有《日本妖怪物语》《日本妖怪大全》等图书。而作为世界级的动漫大国,日本也是将自己的妖怪文化发扬到了极致,以神怪为题材的动漫影视产品和游戏产品比比皆是。其中,非常著名的有《百鬼夜行抄》、《最游记》、《犬夜叉》……等等。可以说,日本的神怪类动漫产品已经形成了专门的门类,这一点在确实比中国动漫行业走的靠前很多。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志怪小说有很长的历史。自战国时期就有了很多的鬼怪书籍,例如《黄帝说》《山海经》等,两汉有《十洲记》、《虞初周说》等等,到了明代神魔小说盛行,著名的《四游记》《西游记》都出现在这个时代。《西游记》《聊斋志异》《子不语》《山海经》等,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志怪小说。在《山海图》中,更是有了具体的图片记载。

多是由非人类生命形态以外的物种构成,如植物类、动物类等等,而每一种的妖怪,都会带有其原始特征。最简单的例子,如鱼型神怪,会带有鱼尾、鳍、鱼鳞等;鸟型神怪往往会带有羽毛、翅膀或者鸟爪,神怪的造型或多或少都会保留一部分原型的特征。而在这个基础上,神怪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拟人,从最初级的超越原物种的能力和思考力,到具备人格化,到最后具有人的外形。前文也说过,神怪都是人们主观意识中创造出来的,迎合时代特征下的产物。因此,神怪的造型除了符合本身的物种之外,也会带有人们的主观审美需求。

在文学世界五彩缤纷的人物长廊中,妖怪形象是个性鲜明、可爱可憎的重要角色,具有多重的审美价值。妖怪形象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美与丑的融合、“幻中追奇”、“幻中寓真”,具有愉悦人心的审美功能。例如,在明代末期,风气蔓延的时代下,作家们陛下的精怪多为俊美无双的少男少女,妖怪也没有多余的特性人格描写,他们出现的唯一作用便是与作者笔下人物交合。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不同的文学中,哪怕是同一种神怪,也会因为作者的需求而有不同形态的变化。以中日作品中非常常见的狐妖、猫妖为例:

狐妖是中日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妖怪之一。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非常著名的狐妖有妲己、阿紫等,日本动漫中的狐妖作品更是比比皆是。同样是狐妖,在不同作品中的不同立场也让他们有了不同的造型。

以祸国殃民、魅惑众生的立场出现的狐妖,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作为色情的象征,魅惑异性。(因而民间将性感迷人的女性詈为狐狸精,古代则谓之“狐媚子”)这一类型的狐妖,造型往往以凸显第二性征,外表成熟丰润,倾国倾城的美貌女子(也有少量青年)形象为主。

而早在先秦两汉时期,狐狸地位非常高,是四大祥瑞之一。那个时代,狐妖的造型多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在如今的日本,狐仙多作为农业神稻荷神的使者出现,作品中的狐仙也多有护佑平安,镇守一方的意味,所以在很多日本的影视作品中,狐仙常常会穿着祭祀服,以庄重、威严的形象出现。

猫妖在中国自古就有不详的意味,更有九命猫妖的传说。不管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有被猫爬过的尸体或坟会发生尸变的忌讳,时至今日也。深信不疑宫闱之中多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传说中的黑猫能通灵,有时更是作为施放邪恶巫术的媒介而存在。猫又作为日本三大国妖之一,有非常多的传说,但归结为一点,都是吃人、化人。在对猫妖的影视造型里,多爱用明暗强烈的对比手法、糅合恐怖,神秘的元素进行塑造,以衬托猫的邪恶。而《龙猫》动画中的猫则集合了可爱(如身体柔软,与身形庞大而相悖的温和性格,对人类社会的某一事物钟情等元素)神秘、温和等人格化特征,加上整个动漫明亮而欢快的色调,将猫塑造成了吉祥而和平的动物。

在我看来,影响神怪造型变化的主要有3个原因。1:文化背景影响。简而言之,神怪造型会随着当时文化潮流下,朝人们所需求方向变化。2:文化的融合。例如龙,就可以简单的看成是文化融合背景下的产物。3:时代的造型水平。简而言之,没有见过鱼的人是无法想象出鱼形神怪的,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了解很少,所能创造出的妖怪也非常有限。古人更常使用的描绘方法是比喻,如《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可以看到,古人描写妖怪时喜欢加入已知种类的特征,从而让神怪的形象更具体。

根据审美客体的性质,我们将审美客体划分为美与丑两类。美是内容上的真善、高尚与形式上的健全、完美的和谐而宜人的统一体;丑的绝对形态是内容上的假恶、卑劣与形式上的畸形、残缺的统一体。丑的更多形态是内容或形式中的真假、善恶、健全与残缺的矛盾对立物,与美处于两极。艺术领域中的丑“是对生活中具有否定意义的事物的反映”可见,美与丑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体现在妖怪造型上,往往体现在同一妖怪身上同时具备美与丑的特质,艺术家有意把精神与形体的美丑放在同一形象中,使其在尖锐的对比中,收到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

奇幻风格是神幻类小说最为典型、最具特色的审美价值之一,同时也是人们在阅读这类作品时追求的审美之一。人们本能的好奇心和追求刺激的心里使得神怪的造型越发的诡橘幻诞,如《广艳异编》卷二十六・兽部一《陈丰》写二鼠相斗时的几度变化:“俄化为两老翁,长可五六寸,对坐剧谈,声如小儿,合复为鼠,分复为老翁,如此者四三遍。既而,由两而四,由四而八,由八而十六,合坐对饮。”可见,为了追求神怪的神秘诡异,作家们想尽了办法。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妖怪文化;反派;动漫1中国动漫作品中的妖怪形象

说到“妖怪”,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妖”的说法。《左传·宣公十五年》里说:“地反物为妖。”《说文》解说“妖”为地反物也,从示,和神同类。《庄子》解释:“人物妖孽曰怪。”《搜神记》中有记载:“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由此可见在古文中妖与怪是相通的。在中国的动漫作品中,常有妖怪类型的角色出现,但多半被定义为反派角色。(1)蛇身人面——人与动物结合的异形妖怪。《葫芦兄弟》里的蛇精,虽有着人的面孔,却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这和《山海经》中的“蛇身人面神”的形象不谋而合。从文化源流上说,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蛇通常是灵异魔力的象征。蛇,平素给人冷酷无情的感觉,诡异的眼睛加上频频吐信的舌头,给人留下可怕的印象,动漫作品中的蛇精也往往是以反面角色出现的。《葫芦兄弟》中的蛇精是一个典型的反派角色,有着三角形的脸、向上斜的眼,给人一种恶毒的感觉。《西游记》里可谓是千奇百怪的妖怪大集合,其中的很多妖怪的形象都是人与动物的结合体。(2)狐妖——物久成精。中国古时有物久成精的说法,动物或是植物经过多年的修炼,幻化成妖,如《天书奇谈》《封神榜传奇》中得狐狸精就是狐狸变化而成的妖怪,只是这类妖怪不同于人与动物相结合的异形妖怪,其外表已完全是人形。妖狐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汉代,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中说:“狐,妖兽也,换所乘之。”传奇及小说中的妖狐,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多数幻化成美貌女子,能摄取财物,预卜人之祸福。最主要的特征是以美色魅惑异性。因而民间将性感迷人的女性称为狐狸精,古代则谓之“狐媚子”。当然,在这两部动漫中,狐狸精也是作为反派角色登场,白皙的皮肤,三角形的脸和眼睛,狡邪的表情,毫无疑问的反派角色。

2日本动漫作品中的妖怪

关于日本妖怪的起源,常见的说法是:70%的原型来自中国,20%来自印度,而剩下10%才是其本土的妖怪。这种说法并不只是中国人自己的看法。著名的妖怪学大师水木茂曾经说过:“如果要考证日本妖怪的‘起源’,我相信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来自中国,不过,这并不代表井上圆了的看法。此外,还有各种咒语、迷信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几乎会让人觉得中国的确是日本的兄弟之邦。我们小时候经常被长辈告诫,夜晚不可吹口哨,否则可能会引来妖怪,乍听之下,这很像地道的中国秘术。所谓的‘啸’似乎是一种奇妙的口哨(学者似乎也不甚了解),一直流传至清朝,据说是一种‘呼唤妖怪的声音’。”水木茂先生的这段话清楚的向人们表明了日本的妖怪文化与中国的密切关系。日本动漫中有着数量众多的妖怪,在这里我们将列举几个较为典型的妖怪。(1)座敷童子——守护的使者。在《我家有个狐仙大人》中有一集出现了一个娃娃头的乖巧女孩,就是传说中的座敷童子。据记载,座敷童子通常会以几岁的女孩儿模样出现,有时则会是男孩的样子。传说中,有座敷童子寄居的家庭,一定会人丁兴旺,日子过得富足平安,如果是不幸的家庭,座敷童子的到来也能扫除一切噩运;然而座敷童子的离开却会让原本幸福的家庭家道中落。座敷童子出现在众多的动漫作品中,如《守护猫粮绯鞠》中的守护猫娘;《爱的魔怪》中的座敷童子是在女生宿舍中呆了100多年的小瞳;《河童之夏》中的座敷童子住在远野的旅店里;《鬼太郎》中的座敷童子和人类的小孩生活在一起;《绝望先生小森雾》中的座敷童子是个闭门不出的少女。(2)河童——异形妖怪。传说中的河童是一种水陆两栖的妖怪,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它们皮肤黏滑,喜欢住在靠近河边的洞穴中,河童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自己皮肤的颜色,但大部分时间它们是保持绿色的,尖尖的嘴巴,背上有个硬壳,手和脚趾间有蹼。河童的发型则是日本传统的“童花头”,头顶有个盛水的盘子,如果水

失掉,河童就会失去神通。最喜欢吃的食物是小黄瓜,在日本的一些地方,至今还保持着祭拜河童的传统,祭品就是河童最爱吃的小黄瓜。“河童卷”的得名则是因为这种寿司使用寿司饭卷着小黄瓜做成的。《荒川爆笑团》《滑头鬼之孙》《夏目友人帐》等动画中都出现过河童的形象。(3)狐妖——动物类妖怪。在日本的民间传说中,狐狸是最常见的妖怪之一,因为狐狸可以捕食田鼠、保护庄稼,人们将狐狸当作农耕神的使者来祭拜。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之间的文化相互影响,狐狸的形象也变得复杂起来,在动漫作品中也是亦正亦邪。《我家有个狐仙大人》中的天狐空幻以守护神的身份出现,空幻大人可男可女,可帅可萌,受到众多动漫迷的喜爱。《狐妖x仆ss》中凛凛蝶的ss,对凛凛蝶有着像忠犬一样的忠诚,通常文质彬彬,有着不同颜色的眼睛,会长出九条尾巴,武器是日本刀。《犬夜叉》中的七宝,是一只外表十分可爱的小狐狸。《元气少女缘结神》中的巴卫,则是一只相貌俊美的狐妖。(4)付丧神——物久成精。付丧神是日本传统妖家族中的一个大的种群。指器物放置不理一百年,吸收天地精华、积聚怨念或感受佛性、灵力而得到灵魂化成妖怪。概念类似中国的物久成精。基于江户时代日本画师鸟山石燕等的妖怪画,付丧神的形象大致确立。付丧神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日本江户时代,由于海外贸易的兴盛,人们开始不懂得珍惜东西,被人们丢弃的物品成群结队地在夜晚的街道游行——这就是日本非常有名的“百鬼夜行”。虽然不是什么法力高强的妖怪,但付丧神也丰富了妖怪家族,很多浮世绘画家都以百鬼夜行为题材作画,同时这些妖怪也被运用在动漫作品的创作中。《鬼太郎》第四集中出现在鬼太郎身边的妖怪——“一反木棉”,是日本传说中的付丧神,据说是一个会袭击人类的妖怪,但是在《鬼太郎》中,心地却很善良,和其怪物原型有着极大的差别。《守护猫娘绯鞠》中的莉兹利特·l·查尔斯是一个古典英国茶杯的付丧神,从英国漂流岛日本,杯灵还顺势在咖啡厅里当起了外场服务生。

3总结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发现关于动漫作品中妖怪资料的收集,日本动漫比中国动漫要容易得多,一方面是由于日本庞大的动漫市场,让资料的收集相对容易许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日本动漫中的妖怪已成体系,比较容易归类,而中国动漫作品中的妖怪类型比较散,且比较老套,大都是动物身子加上人的脸,或是人的身子加上动物的脸, 且对于妖怪来说,修炼不够就只能做妖怪、当反派。在形象塑造上,外形和性格都比较单一。笔者认为,通过对中、日本动漫作品中妖怪文化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后的创作来说,有两个关键点需要把握:首先,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可谓是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只是重视动漫创作的技法、形式,而对于传统的民俗、历史等知识漠不关心,这必然会导致创作源泉的枯竭。其次,重视传统文化并不是照搬照抄,也不是完全的颠覆原型,而是应该融入更多的时代性。如上文中总结的狐妖形象,有可爱的萌系形象,也有着美艳型的形象。这些形象塑造能够准确地抓住现代人的感官,毕竟,动漫作品最终是要推向市场,其受众群体也是有着新思想、新理念的现代人。参考文献: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文章试着从这些不同的象征意义中梳理出孤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流程。

从先秦时期的典籍到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再到后来的笔记小说、文言小说以及民间的信仰里,都有着各具风格、面貌迥异的狐形象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狐形象的转变一方面映射出特定时期民间信仰的特点以及时代思潮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及信仰的变化。本文从狐在时代变迁中的三种形态出发,对其意象作出具体的阐释。

一、原生态的狐意象—狐图腾崇拜

图腾是动物的一种形式,是人的祖先,图腾神大多都是以动物的形式出现的。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处于文明的蒙昧阶段,“万物有灵”的观念显示万事万物与人类的区别在人类意识中是模糊的,人类往往以自己的形象特征来比照外界事务,从而对狐的认识带着半好奇半恐惧的朴素心态。在先秦典籍中已有多处提及,如:

狐死首丘(《礼记·檀弓上》)

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一》)

有亢者狐,率彼幽草。(《诗经·小雅·何草不黄》)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诗经·小雅·都人士》)

这些典籍中的狐是作为普通的动物性狐出现的。

有关狐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和《山海经》。这里注意的是狐不同于人而长成的那条毛茸茸的大尾巴,也就出现了九尾狐的传说:

《山海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郭璞注:即九尾狐),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南山首经》)

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曰撇撇。见则天下大旱。(《东次二经》)撇撇,狐属也。

又南五百里,曰尧丽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篇石。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鳌侄。其音如婴儿,是食人。(《东次二经》)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大荒东经》)

此类记载中的狐已具有了一些“怪异”的特征,但形象上还只是“蠢然一兽”,仅在兽形上较普通的狐多了一些东西(如头或尾或翼之类),显得狰狞一点、异样一点而已。若论狐怪作为一种能魅惑人的妖魅、灵物出现,则不能不提及先秦典籍中的这类“始祖型”的狐怪,即上古时期,有狐之图腾祟拜,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均属狐图腾族。

自汉代始,这种一致的狐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九尾狐作为原始狐图腾的一种遗存,被汉代经学家视为纬之言的载体,由吉兽升格为象征君德国运的瑞应之兽—这是狐在符命文化系统中的定位;而自然狐却由吉兽坠为“鬼所乘之”(许慎《说文解字·犬部》)的妖兽—这时狐所传达的兽性特征仍然没有改变。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先民们在与禽兽杂处的居住环境中认识最早最多的动物大概就是老鼠和狐狸了,但有庐舍丘墓之所便有它们的踪迹,“城狐社鼠”一词从某个侧面看正反映了狐鼠在人居环境中与人的关系之密切。由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狐的活动,故而往往引起他们特别的兴趣,把这些狐的活动和习性加以总结而反映在他们的谣谚和生活认识中。

二、次生态的狐意象—狐的怪化、妖化、神性化

狐在先秦两汉时期,与龙、麒麟、凤凰一起并列四大祥瑞之一。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也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蛛、青鸟并列于西王母座旁,表示祯祥。这些都显现出了狐的一种神性。但当东汉许慎以“妖兽”释狐时,狐瑞观念尚在盛行的时候,狐妖观念同时也在流行,至少一部分狐已经从图腾神、祥兽、瑞兽的神圣地位跌落下来,进人了精怪的行列。

瑞兽之为妖兽,神灵之为妖精,是狐文化内部的一个根本性的转移。狐为妖兽之说从此延续下去,三国吴虞翻《周易注·未济》云:“狐,野兽之妖者。”南宋朱熹《诗集传》注《邺风·北风》:“狐,兽名,似犬。黄赤色。·一皆不详之物,人所恶见者也。”

九尾狐被妖化后,同中国历史上商纷的王妃—姐己紧密的联系了起来。姐己是九尾狐精,最早的资料是日本《本朝继文粹》卷一一江大府卿《狐媚记》中记载的:“殷之姐己为九尾狐。” 《狐媚记》记康和三年事,相当于中国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说明至迟在北宋末年已有姐己为九尾狐之说,并流传至日本。这种说法的流传结果,实在元代出现了讲史话本《武王伐封书》(又称《武王伐封平话》),通过小说形式把姐己为九尾狐之说非常明确地确定了下来。姐己被说成是九尾妖狐并不是偶然的,这是女色亡国观念和狐媚观念结合的产物。狐化为媚人,姐己之流贵为后妃而媚主亡国,乃是之尤,也只能用狐妖之尤的九尾狐来配她。古人的观念,大凡亡国之君总有个坏女人伴随,夏粱之妹喜,商封之姐己,周幽之褒姐就是如此。

狐在这种情况下,既是美女的象征,也是恶毒女子的一种象征。

中国的民间信仰一大特点是“万物有灵观”,山川大地、龙凤龟鹤、神鬼仙怪都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对象。先秦三代至春秋战国的民间信仰是以天地风雨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和上帝崇拜为主要内容的,狐很少进入民间信仰的视野。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上一批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志怪小说的集中出现,民间流传的有关狐的故事也被大量收录在内,此时的狐形象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一)怪化、妖化的狐形象

中国古人对狐的特别关注及附会诊释,为后世狐怪传说的广泛流传伏下了引线。狐怪,古又称“狐魅”、“狐妖”,或简称为“狐”、“老狐”。其“怪”字之含义,按照《白虎通德论》的说法:异之言怪也。凡行之诡异日怪。看来,狐怪形象的出现与人们平时印象中狐活动的诡异感有关。在先民的眼里,狐的活动是十分诡异、神秘的,这种印象使人们把狐当作了一种“悖正逆常”的“妖”或是“怪”。“怪”在秦汉以后多指“物怪”,即各种动植物或日常用物年深日久所成之“精”。扬雄《太玄经》说:怪分青、赤、白、黑、黄,皆物怪也。中国历代所传的狐怪即属“物怪”之次。狐怪印象之出现,至迟在先秦的部分典籍中已有表现:

《庄子·庚桑楚》:步初之丘陵,巨兽无所隐其躯,而孽狐为之祥。

《战国策·秦策》:鬼神狐祥无所食。鲍彪注:狐祥,狐之为妖者。

《庄子》、《战国策》中“狐祥”诸语说明当时狐已经在人的印象里形成了“能为妖祥”的观念,这与后世志怪中的各类狐怪、狐魅便十分接近了。此二则材料似可视为中国狐怪传说的滥筋所在。以后秦汉之际的“簧火狐鸣”一案,大概也多受了先秦时代这种俗说的影响。在汉代,或许是与这一时期俄纬之学的盛行有关系,其民间也巫风大畅、鬼道颇炽,各种关于狐怪及物怪的传言在这一时期也大畅其说,并且广有人信。

《周礼·春官宗伯·神仕》: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犹鬼神示之居,辨其名物。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物魅。以国之凶荒、民之礼丧。

《史记》中: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封禅书》)

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留侯世家》)

王充《论衡》:物之老者,其精为人。亦有未老,性能变化,象人之形。(《订鬼》)

《焦氏易林》:

三足狐鸣,灵鸣督邮,思过罚恶,自贼其家。(《小畜》之《未济》)

老狐屈尾,东西为鬼,病我长女,哭涕拙指。《睽》之《升》)

老狐多态,行为蛊怪,为魅为妖,惊我王母。(《萃》之《既济》)

《焦氏易林》中的几则卦词显示出:狐“善为妖魅”的说法在汉代已经非常流行了,《说文》中给狐下的“妖兽”的定义可充分证明这一点;《焦氏易林》中“老狐屈尾,东西为鬼”一条则昭示了至迟在西汉末,狐魅惑人的说法已获认同,这预示着,狐怪很快将以人的形象在俗说中出现。王充《论衡·订鬼》中“物之老者,其精为人”一节就似乎已为魏晋六朝志怪诸说开了先河。

(二)神性化的狐形象

远古时期,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一些超乎常人的本领强制的加到动物身上去,强迫它成为“神”。人们对狐有着一种敬畏的心理,在古代,人们相信见到狐预示着某种征兆,或许是喜事,或许大难临头。如果狐跑到家中,全家人奉若神明,任其自由活动,不能伤害。路途中看见狐会立即双手合十向它膜拜,祈求狐保佑平安。就连日常言语中避免直呼狐名,多以“大仙”、“胡三爷”、“胡仙姑”等代替。另外人们对狐的信仰里也包含着一种功利的心理。许多研究者认为中国人信仰神灵的基本目的和态度,就是避灾祈福,功利性非常明显。中国古代低下的生产力,残酷的自然环境,使民众对自然界产生了一种敬畏感和神秘感。人们观念中认为人自身是无法主宰和安排周围一切的。要得到什么,实现什么,只有借助神和祟拜物才能实现。中国人如此广泛热衷地信仰狐,而且历久不衰,目的也在于此。狐在人们眼中,是法力高强,通天人地,无所不能的神仙。记载中的九尾狐能给国家带来繁荣昌盛:“必九尾者何?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龄尾者何?明后当盛也,’;“德至鸟兽,则凤凰翔,莺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

小说中的狐能够随意变幻外形,修道成仙,“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狐女,为神巫,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狐的生命力很强,人们由此认为祭祀狐可以免除灾难疾病困扰,如:“各家于小儿种痘时,祀狐最虔,称之为花老太。据之稍有不敬,小儿必无幸免者。”人们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信仰狐,期望借助狐的高超法术逢凶化吉,降福免灾。

明清时期,民间对狐的信仰达到顶峰,不仅众多行业把狐作为本行业保护神供奉,清朝县衙内的金库、粮仓供奉狐来驱鬼防盗,清代各官衙为防官印被盗,常把狐作为“守印大仙’,供奉。

三、再生态的狐意象—狐妖的人性化

狐形象由魏晋时期的“狐怪”发展到中唐小说《广异记》中的“狐精”,对狐的描写渐渐抛开了民间信仰的视角,狐形象也逐步具有了人性化特点。当唐代人性化狐故事的最高代表《任氏传》出现后,狐故事演变为文学化的“人”故事。从而,志怪小说中的狐怪形象出现了新的内容—狐正式以人的形象出现,“狐幻人形”的说法从此开始畅行。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第6篇

关键词:妖怪文化;中国河伯;河童;形象变迁

妖怪文化是日本民俗文化的瑰宝。柳田国男认为妖怪属于心意现象,即妖怪是人们意想出来的形象。正因为如此,妖怪才给人一种心理真实感,一直为人所惧怕。古典妖怪大都外形奇特,形象千变万化,拥有特殊的法力。但从江户时代起鸟山石燕的《画图百鬼夜行》、《今昔百鬼拾遗》到现代水木茂的《图解日本妖怪大全》等,画师们绘出妖怪的具体形象,使其逐渐具有“可视性”。“妖怪图鉴”的形式使妖怪逐渐褪去畏惧感,而被赋予某种角色形象。其次妖怪文化成为众多小说、绘画以及动漫影视作品等大众文化的创作源泉,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受到广泛喜爱。甚至被赋予时代与地域的各种因素、价值观与愿望,具有极高的人气。本文以河童为例,考察河童的形象变迁,从水神到妖怪,再到现代的亲和萌化形象,分析这些形象被赋予了什么新的时代特色。

1 河童的由来

民间妖怪故事大多取材于实际生活。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全国还遍布了大大小小的河川湖泊,由此产生了许多水域妖怪的传说。河童是其中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与狸、天狗并称为三大妖怪。

古时人无法用科学知识解释自己所看到的自然变化。于是,将这一切归结于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并心怀敬畏,这就是“自然神信仰”论,也是妖怪现象最初的来源。河童的来由有本土妖怪一说,九州熊本的八代、茨城的牛久沼和岩手县远野为河童三大圣地。此外,日本的大多数地区也流传着河童的传说和故事,有的地方叫河太郎.水灵、猿猴、或水虎等等。也有河童来自中国“水猴子”“河伯”一说。在《庄子》《水经注》《搜神记》中,河伯被中国人视为河神。而传入日本后,与“水虎”相同,成了河童的同义语。作为河童研究的先驱者柳田国男指出,河童是从古代水神堕落而来成为妖怪的。河童最初被当作水神而膜拜的这一论点是有据可循的。据河上一雄考察,在日本津轻地区的河童,是日莲宗的祈祷僧将河童神化,并开始以“水虎大明神”为名进行供奉。所以,河童作为水神被日本人所膜拜,在初期具有可怕的形象,之后由于人们对水神信仰的怀疑和丧失,逐渐零落为妖怪。可以说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河童形象一直在不断变化。有关河童最早的记录可能出现在《日本书纪》里,但河童真正的活跃期则是在进入江户时代以后,此时已沦为妖怪形象。这在《百鬼夜行》等民间故事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和描绘。

2 妖怪形象的两面性

河童居住于河中,身高一般一公尺,呈小孩模样,故称为“童”。长着鸟嘴,眼睛圆圆的会发光。背上有龟壳,指间有蹼,游泳迅速。手脚可以缩进龟壳中。童花头造型,奇特的是头顶有一个圆盘形状的凹陷处(或碟子),盛满水后力大无比,把水倒掉法力就会消失。河童外形上像孩子,性格也类顽童。在日本的传说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河童戏人、河童的报恩、河童的妙药等故事。据说河童喜欢使坏捉弄人。它会故意毁坏农田及庄稼,从厕所下面伸出手来摸女人的屁股,把河边的马或人拖入水中淹死,对路过河边的人或孩童有很强的危害性。当然有时候河童也会帮助农民种田除草,打鱼捞虾,受到恩惠还懂得知恩图报。比如河童秘药故事讲的是河童得到一名医生归还的断臂而馈赠秘药配方。

妖怪通常具有超能力,普通凡人奈何不了它。从各种版本的故事来看,与其它妖怪相比,河童的所作所为,更像是一个顽童,虽然也有超能力,但人只要略施小计就可以战胜它。例如,在和河童比赛前,人把头向下甩几下,河童也会学着甩头。这样河童头顶碟子的水被甩掉了,法力消失,人就可以轻易地战胜它,河童输了就会气得头脑发昏。由此可见,多数的民间故事中,河童已经从最初的邪恶妖怪,逐渐演变为使些小坏搞些恶作剧的妖怪,多了善良的一面。河童不是高高在上的水神,也不是恶毒心肠的水怪,只是智商不高喜鹤骶绲难怪。但却懂得知恩图报,与人大多和谐相处。套用中村祯里的妖怪分作,河童属于“调皮鬼”。从感情上来说,人们对它的喜爱多于恐惧。

河童的脸有绿色和红色两种。柳田国男的《远野物语》中河童的脸是红色的,2010年水木茂推出的漫画版《远野物语》,也将脸部和躯干描绘成红色。红色的河童形象一般认为是北方河童。然而,远野市的河童形象代言“小卡林”却被设计成绿脸形象,由远野市旅游协会发行的捕捉河童许可证中河童的卡通形象也是绿色。绿色由此流传于全国,因而如今大家看到的河童形象,包括电影《河童之夏》中的小酷基本为绿脸这一特征。

3 河童的形象变迁

明治后期,河童逐渐成为众多小说、绘画以及动漫影视作品等大众文化的创作源泉,其形象也有着一点一滴的变化。文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河童》,河童从水怪形象,变身为一个幽默风趣、思想澄澈的使者角色,引领人们进入一个神奇的乌托邦世界,理想者河童形象深入人心。小说的最后芥川表达出对河童世界的某种憧憬,这是芥川从小耳濡目染而积累的对河童亲近感的体现,也是其构建河童国的源泉所在。河童国也因而成为“理想国”的代名词。

2007年电影《河童之夏》讲述了一只名为小酷的河童寻找自己同伴的故事,电影中讲述的是河童赖以生存的环境已遭到破坏的事实,小酷的父母都是被人类所害,他们的生存也因为人类不断受到挤压。小酷是一个现代文明破坏的受害者形象。随着剧情的推进,小酷的河童特性逐渐被淡化,它身上所具有的甚至是人类都缺失的人性越来越明显,其可爱纯真善良的本性感染了观众。河童小酷演化为呼吁人们回归传统,与自然共生的环保者形象。

此外,一些与河童有着历史渊源的城市和区域将河童作为地方振兴的主角,一方面希望借此号召人们回归传统的自然观,保护日益严重的环境。另一方面则希望借用河童的人气来缓解经济的不景气。作为河童三大圣地之一的远野,不仅以河童为旅游形象代言人,更创造了“安全太郎”,河童被赋予了新的保佑交通安全的使命。又例如,东京合羽桥商业街的中心建有全身呈金色的“河童河太郎像”,它作为保佑生意兴隆的神明为当地人所喜爱,视为神明供奉。宫城县加美郡的矶良神社把“御河童大人”当作神明供奉,它被当作在祛除腰腿疾病、免去水难灾祸、安产结缘方面都十分灵验的神明所信奉。以上事例都是以地方传说为基础将河童作为神明供奉的例子。至于与河童有关的礼品,“幸运挂件”“河童护身符”类礼品也较为多见。护身符上都注明“河童是幸运之神”“放在身边万事顺利”等字样,可见河童被大家认为是能够带来幸运的保护神。河童被时代所赋予的“可爱亲和幸运”的形象至此深入人心。

4 总结

河童传说是艺术形象创造的历史根源,河童的形象变迁来源于生活。他的形象变迁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具有日本自然环境的烙印,也映射出群体生活的样貌、思想信仰等。从最初的令人敬畏恐惧的水神,到异类妖怪调皮鬼形象,再到都市振兴计划的一份子,成为幸运吉保护神或环保代言人。这种对河童形象的美化,体现出了日本人内心对大自然给予的感谢,也能看出希望能够实现人与万物平等和睦相处的愿望。河童这一形象的变迁是多种因素糅合在一起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而人们的改造是不容忽视的。河童的新时代特征是从日本的传说中经过选择与取舍、并增加人们的许多愿望与需求而创造出来的。这样的河童形象有许多让人产生共鸣之处,也是其广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柳田国男.妖怪学谈x[M].v谈社,1977 年

[2]罗宏,杜小安.有关日本河童故事的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5)

[3]陆薇薇.日本河童的中国元素[J].民俗艺术,2010(4)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第7篇

【关键词】姑获鸟;产女;妖怪

中图分类号:I313.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89-01

“姑获鸟”与“产女”分别是中国与日本民间传说中的鬼怪,江户时代,“姑获鸟”的称呼和传说从中国传到日本①,因两者皆被认为是死后的产妇所化,“产女”与“姑获鸟”便逐渐被视为同一种妖怪,两者的传说也相互交融。

关于姑获鸟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晋郭璞所著的《玄中记》中: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车类。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鸟无子,喜取养为子。小儿不可露其衣,此鸟度即取儿子也,以血点其衣为验,故世人名为鬼鸟。

《玄中记》中所记载的姑获鸟与日本“产女”的形象还没有共通之处。直到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才有了姑获鸟是“产死者所化”的说法,姑获鸟的形象也增加了新的要素,如“毛落衣中,当为鸟祟”②,姑获鸟不仅会偷取孩子,还会给人们带来祸患和灾难。明朝《本草纲目》中,关于姑获鸟的记载进一步丰富:昔人言此鸟产妇所化,阴慝为妖,故有诸名。《玄中记》云:姑获鸟,鬼神类也。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云是产妇死后化作,故胸前有两乳,喜取人子养为己子。凡有小儿家,不可夜露衣物。此B夜飞,以血点之为志。儿辄病惊痫及疳疾,谓之无辜疳也……时珍曰:此鸟纯雌无雄,七八月夜飞害人尤毒。

至此,姑获鸟的形象基本趋于定型――因生产而死亡的产妇所化成的恶妖,行踪诡异,爱偷取人们的孩子,还会给人招来祸患和疾病,“害人尤毒”。日本传说中的“产女”能与“姑获鸟”混为一谈,应该是缘于两者皆是产妇死后所化,但在日本的志怪小说中,产女并不像姑获鸟那般诡异可怖,她们的形象是凄楚哀怨的,笼罩了一层凄美的色彩,“生产死去之女人,由于怨念,变成此物。其形自腰以下染血,其声欧巴雷、欧巴雷地鸣叫”③。产女也并不像姑获鸟那般作恶,她们只是不断在道路上徘徊,恳求路人帮她抱孩子,只要路人能够坚持抱住怀中变得越来越沉的孩子,产女甚至愿意给予人们帮助和谢礼。相比中国传入的姑获鸟,产女的形象更近人情,这与日本民族“物哀”的审美意识有着极大的联系。“物哀”是日本学者本居宣长提出的关于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概念。“物哀”就是对“世上万事万物,形形,不论是目之所及,抑或耳之所闻,抑或身之所触,都收纳于心,加以体味,加以理解”④,即他认为日本民族文化中的独特之处便在于日本民族能够充分地从人性与人情的角度出发,用敏感而细腻的心灵和感情去体察一切自然的事物,并设身处地感受事物,以至与该事物融为一体,并赋之以“包容、理解、同情与共鸣,尤其是对思恋、哀怨、寂寞、忧愁、悲伤等使人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心理情绪有充分的共感力”⑤。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日本志怪小说中的妖怪大多都不是面目可憎的,而是有着凄美的故事,容易牵引起读者细腻的感情。

顾颉刚先生曾说:“一件故事虽是微小,但一样地随顺了文化中心而迁流,承受了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借了民众的情感和想像而发展。”姑获鸟与产女的故事反映的是两个民族看待世界的不同态度。姑获鸟的形象是作恶多端的,其背后所显示的是中国人民对于子嗣的疼爱和重视,她的故事更趋向于对父母养育子女方面的警示。而产女的故事,浸透着人们对于不幸的产妇的惋惜与哀怜,是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物哀”的体现。“任何事物,所以如此,莫不有很深远的原因在内;深求其故,无不可以追溯至极远之世”,每一个民族的神话、传说都蕴含着该民族独特且丰富的文化意蕴,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

注释:

①[日]水木茂著.图解日本妖怪大全第五册[M].霍芬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65。此页提及姑获鸟在江户时代传入日本,并与产女被视为同一种妖怪。另外,《姑获鸟之夏》中的“凭物”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13(1).提及:“当时日本正兴起‘名物学’……学者把中文中‘姑获鸟’一词列到日文的‘产女’条目下,将两者等同。”

②唐段成式.酉阳杂俎[M].中华书局,1981,12(1):156.

③京极夏彦.姑获鸟之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1):4.

④[日]本居宣长著.日本物哀[M].王向远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10(1):66.

⑤王向远.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审美概念的形成流变及语义分析[J].江淮论坛,2012(5).

参考文献:

[1][日]水木茂著.图解日本妖怪大全第五册[M].霍芬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陆薇薇.《姑获鸟之夏》中的“凭物”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13(1).

[3]京极夏彦.姑获鸟之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

[4][日]多田克己著.日本神妖博物志[M].欧凯宁译.(台湾)商周出版社.

[5][日]本居宣长著.日本物哀[M].王向远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10.

[6]王向远.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审美概念的形成流变及语义分析[J].江淮论坛,2012(5).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第8篇

关键词:神魔;对立;心性善恶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20-01

一、神魔形象

在《西游记》中,神与仙不分。其实严格说来,最初的神与仙是有区别的。《释名・释长幼》:“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神与仙至少有三点区别:神出于天生,仙是人为修炼而成;神担负重要职守,仙则自由自在;神的法力比仙大。所以,仙介于神与人之间,又被称为“仙人”。后来,“神”与“仙”的界限日益模糊,二者统称为“神仙”。《西游记》中的神仙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天仙,即在天宫任职的各路神仙;地仙,即在人间活动的神仙;散仙,即天上人间飘忽不定的神仙。

“妖”是中国自古就有的说法,《左传・宣公十五年》云:“地反物为妖。”《庄子》解释:“人物妖孽日怪。”《说文》解说“妖”:“地反物也,从示,和神同类。”妖的性质侧重于反常、怪异、荒诞,是有别于正常事物的,妖与怪是相通的。 “魔”是梵文“魔罗”之略,其义为“扰乱、破坏、障碍”。魔的性质侧重于破坏、作乱。“妖魔”在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合二为一,是指那些奇异荒邪、破坏作乱的物孽精怪。人死为鬼,不死为仙;人以外的其他物质则由动物、植物、器物等幻化成妖魔。《西游记》中妖魔主要有动物怪、植物怪等。

二、从神魔形象的不同点看神魔关系

首先,神仙在本质上是真与善的代表,而妖魔则是恶的化身。神仙虽然有时候会做一些不通情理的事,但在本质上他们都是慈悲为怀。有些妖精看起来并不那么可恶,但那不是主体,邪恶才是魔的本性。也正因如此,魔不能“永生”,他们的生命要进入无穷无尽的六道轮回之中,除非他们能修炼成神仙;而神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脱离了六道轮回,除非他们犯了原则性的错误。

其次,在对待西天取经的态度上,二者立场不同。

西天取经是神佛发起的以“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为宗旨的宗教活动。西天佛祖为了给世人“超脱烦恼,解释灾愆”,亲手造了三藏真经。与此相反,西天路上的妖魔却是百般阻挠、极力破坏,无疑是处于作为取经的组织者、保护者的神佛的对立面。

再次,宗教态度不同。

在天宫里,佛、道两大宗教系统在保护西天取经中密切配合。但西天路上的妖魔在宗教政策上往往是扬道抑佛,甚至崇道灭佛,这说明了神佛和妖魔之间的对立倾向。

这些不同点直接导致了神仙与妖魔之间最根本的一个关系――对立关系。虽然在表面上,神与魔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很多神魔是老相识。有些妖魔被打败后,为神佛所宽待,仍旧做天神,各归本位。但是,我们不能据此认为神魔是一体的。从根本上说,妖魔是神佛中的“异己”,是从神佛中分化出来而处于根本对立面的势力。

三、神魔对立的象征寓意

首先,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是第一层象征。

前文已经分析过,《西游记》中,神代表正义,魔代表邪恶。神魔的对立,就是正与邪的斗争。而在此斗争中,邪不胜正,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妖魔鬼怪不管如何强大,到了最后,有的灰飞烟灭,有的被收服,还有的被斩尽杀绝,暗示了神长魔消的基本规律。

其次,象征着原始自然与文明秩序的对立。魔是原始自然的代表,虽然其内部也有各种统治秩序,但在本质上它们与神的文明秩序是矛盾的,直接威胁着神的至高权威;神是文明秩序的维护者,决不允许妖魔去破坏它。这样就形成了自然与文明的对立。

最后,最深层次的寓意,是人性内部善与恶的斗争。

善与恶是人性存在的两种状态,善性与恶性的表现取决于个人内心这两种倾向的起伏消长。也就是说,神与魔不过是心性结构中善与恶对立的两极。《西游记》第十三回中唐僧对法门寺众僧议论的回答,说明的正是神魔与心性善恶的对应关系:

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对佛设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论回转,愿圣主皇图永固。

这一段道出了神魔与心性的联系。取经路上,妖魔鬼怪横行,他们不过是人性恶欲的人格具体化、邪念的物态化。

四、结语

总之,《西游记》塑造了众多神魔形象,他们在本质上是一种对立关系,象征着正邪斗争、原始自然与文明秩序的冲突以及人性内部的善恶冲突。一切魔,无不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贼”膨胀的结果,魔即人的本能欲望的外化。只有降伏“心魔”,“破心中贼”,达到“六根清净”,才能取得真经,上升到仙佛的世界。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第9篇

《西游记》对日本文学、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延续到了日本当代的流行文化之中。以动漫作品为例,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西游记》影响的动漫作品不胜枚举,这些作品或直接以《西游记》为题材,如手冢治虫的《我的孙悟空》,或者利用《西游记》中的人物、剧情等进行全新创作,如鸟山明的《七龙珠》、峰仓和也的《最游记》等。还有一些作品虽没有直接借用《西游记》的内容,但故事结构、情节安排上有着很深的《西游记》烙印,本文以日本人气动画《犬夜叉》为例进行分析。

《犬夜叉》是日本漫画家高桥留美子于1996年开始在《少年sunday》杂志连载的长篇漫画。故事讲述的是初三女生日暮戈薇由家中神社的古井穿越到了500年前的战国时代,出于机缘巧合解开了半妖犬夜叉的封印。犬夜叉为了成为真正的妖怪而一直在寻找能增强妖力的“四魂之玉”。戈薇失手将玉击碎,碎片飞散四处,犬夜叉与戈薇便由此踏上了寻找四魂之玉,与妖怪战斗的旅程。

漫画连载历时12年,发行56册单行本。动画版167集由2000年开始在日本电视台播放,2009年又推出了26集的结局篇,还推出过四部剧场版电影,还曾被改编为舞台剧,是一部大受欢迎的热门动画。

《犬夜叉》包含了穿越、玄幻、格斗、爱情等诸多元素,但主线还是犬夜叉一行人收集四魂之玉,与邪恶妖怪奈落战斗的故事。虽然披着日本“战国童话”的外衣,但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这部动画之中也可以看到《西游记》的影子。

一、故事情节的相似性

故事的主线都是斩妖除魔的冒险旅程,《西游记》中唐僧一行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普度众生的真经;而犬夜叉一行人的目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则是寻找法力强大的四魂之玉。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一路上遇到了无数挡路的妖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而《犬夜叉》的故事框架与此大同小异,戈薇、犬夜叉及其伙伴们周游全国去寻找四魂之玉的碎片,遇到以恶魔奈落为首的无数的妖魔鬼怪,不断地与之战斗。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招来祸害的罪魁,各路妖怪都想吃他的肉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而在《犬夜叉》中,招来祸端的是能让妖怪增强力量的“四魂之玉”。二者的相似之处是都可以让妖怪功力倍增,四魂之玉还有起死回生的功效,与长生不老的唐僧肉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事都以单元剧的形式展开,基本都是沿着“遇到妖怪——迎战妖怪——打败妖怪”的套路进行的。虽貌似单调,但因为遇到的妖怪不同,解决的方法各异,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设定出秉性各异的妖怪,赋予它们丰富多彩的性格、身世、能力,来增强作品的可看性。同时着力于描写主人公团队内部的感情,也让作品增色不少。当然由于《西游记》弘扬佛法的主题,故事的发展局限于惩恶扬善的教条。《犬夜叉》则加入了更多的流行元素,如角色的插科打诨,人与妖,妖与妖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等,让故事更加贴近人心。

而故事的结局都是大团圆。《西游记》中师徒四人最终取得真经,得道升仙;而《犬夜叉》的结尾是众人打败了奈落,四魂之玉消失,众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二、人物设定的相似性

在角色设定上,《犬夜叉》中的犬夜叉一行与《西游记》的唐僧师徒也有颇多雷同之处。

1.戈薇——唐三藏

二人都是团队的领袖,被保护的对象,都是转世之人(唐僧为金蝉子转世,戈薇为巫女桔梗之转世),都心地善良。戈薇解除了犬夜叉50年的封印,正如唐僧将孙悟空由五行山中解救出来。戈薇可以用咒语“坐下”制服犬夜叉,正如唐僧会念紧箍咒制服孙悟空。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动漫和影视作品中,唐僧经常以女性的形象出现。日本电视台和富士电视台拍摄的几部《西游记》电视剧、漫画《悟空道》、《patalliro西游记》中的唐僧都是女性。据说这是由于第一部《西游记》电视剧(1978年10月-1980年5月播出)中由夏目雅子扮演的女性唐三藏过于深入人心,因此温柔美丽的女唐僧形象就在日本人头脑中定型了。特别是93版宫泽理惠扮演的唐三藏与悟空死去的恋人长得非常相似,悟空因此与她坠入爱河。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犬夜叉》中戈薇为桔梗的转世,又与桔梗同时爱上犬夜叉的情节。

2.犬夜叉——孙悟空

都是动物类妖怪,都是团队里的主力,对团队领袖都很忠心,总是以身相救,都使用威力无比的兵器。

犬夜叉是一只半妖,性格单纯、勇猛、冲动、好战,找到对手就跃跃欲试,崇尚以武力解决问题。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总是屡败屡战,从不退缩,对于所谓的权威,包括他自己的父亲,他也毫不崇拜,真是无法无天。这跟上天入地,大闹天宫,又敢跟如来叫板的孙猴子简直是如出一辙。但正如孙悟空被如来的五行山压在山脚下五百年一样,犬夜叉也被巫女桔梗用一支箭封印了五十年,最后由桔梗转世的戈薇救出。

再说犬夜叉的兵器——妖刀“铁碎牙”。此刀是其父斗牙王的獠牙所制成,威力无比,一挥刀就能杀死几百只妖怪。却又只能为犬夜叉所用,其他人连碰一下也不可能。这与孙悟空的金箍棒类似——金箍棒没到孙悟空手里的时候,只是“定海神针”,而一入孙悟空之手,就变成神通广大的如意金箍棒了。

3.弥勒、七宝——猪八戒

弥勒是云游四方的法师,由于妖怪奈落的诅咒,右手上有一个能吞噬一切的“风穴”,为解开诅咒与犬夜叉一起踏上寻找奈落的旅程。他与八戒一样有爱占小便宜和好色的特点,每每见到漂亮的女子都会上前搭讪说“你愿不愿意为我生孩子?”而《犬夜叉》里杜撰出来的妖怪“猪九戒”,正好跟弥勒有一模一样的口头禅,可以看出弥勒代表了八戒好色贪财的一面。

七宝是只可爱的小狐妖,在团队里虽法力最弱,但关键时刻总能发挥作用。它天真、善良、单纯又非常具有童真,总是给观众带来欢笑,可以说它代表了八戒纯真可爱的一面。也有人指出“七宝”和“八戒”在名本文由收集整理称上的相似实际上是漫画作者的一种文字游戏。

4.珊瑚——沙悟净

驱魔师珊瑚全家被奈落杀害,她作为唯一的幸存者与犬夜叉团队一起踏上了讨伐奈落的征程。珊瑚性格独立、坚强,为人不张扬却又十分可靠,很有些类似任劳任怨的沙僧。此外,珊瑚的日语发音“さんご”与沙悟净“さごじょう”十分相似,或许又是漫画作者的一次文字游戏。

5.云母——白龙马

云母是珊瑚身边的双尾妖怪猫,平时乖巧可爱,遇到敌情就会变身,可以驮着人在天空中飞行,也可以用利齿撕咬对手,既是交通工具又具有一定的战斗力,这与《西游记》中的白龙马十分类似。

6.其他人物

在《西游记》中的观音等人相当于唐僧师徒的后援团,孙悟空但凡有什么困难,通常要向观音求救。另外还有土地、值日功曹等等,也会在紧要时刻告知敌方妖怪的底细,助悟空等人一臂之力。同样的《犬夜叉》里也有这样的角色,那就是刀刀斋、冥加爷爷、枫婆婆等人,这几个老人见多识广,可以解答犬夜叉的各种疑难问题。从修炼功力,到斩除妖魔,到了解敌人底细和江湖旧事,都少不了这几个人的指引。

三、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作者高桥留美子本身对中国文化就十分喜爱,在她的其它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中国元素。如《乱马1/2》中,将神秘的“咒泉乡”设定在了中国青海省,作品中还出现了穿旗袍的中国姑娘珊璞和身着长袍的中国男孩沐丝,两人都是功夫高手。同样在《犬夜叉》中也随处可见中国文化元素。如动画第57集出现的妖怪桃果人,用妖法将抓来的人类禁锢在一个盆景中,名曰世外桃源。他还拥有一个葫芦法器,可以把人吸到里面化成浆水,这跟《西游记》里银角大仙的宝葫芦如出一辙。

动画版129集“猪九戒与抢来的新娘”中,出现了猪八戒的后代猪九戒,他为效仿祖先遗风抢人类女孩做新娘。他的法宝是一个类似紧箍咒的发箍,只要戴到少女头上,少女就会失去理智而爱上他。与他在一起的还有孙悟空、沙僧的后代——一只猴子和一只河童,但法力低下,最终被犬夜叉不费吹灰之力制服。

动画138集中出现的妖忍四人组,分别名为月之青龙、雪之白虎、花之朱雀、暗之玄武,借鉴了中国古代的四圣兽形象。此外,在2005年的剧场版电影《红莲之蓬莱岛》中,50年浮现一次的蓬莱岛明显出自中国蓬莱仙山的传说。而在占领了蓬莱仙山的妖怪四斗神身上,同样有四圣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影子。

综上所述,《犬夜叉》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人物性格上都能看到《西游记》的影响痕迹。当然除了中国元素之外,《犬夜叉》的故事还借鉴了如《竹取物语》、《八犬传》等本国的民俗传说和文学作品,并在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流行元素,这些都是大众文化与时俱进的要求,也是作者根据市场心理需求而调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