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应用技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17 02:13:10

应用技术论文

应用技术论文第1篇

我们可以把教育技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件方面,那就是大家熟知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等的硬件配备;另一个就是软件方面,通常可以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网络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以及自身运用现代化教育设施的能力。经过调查,我校多媒体教学设施在2005前,多媒体教学室为38个,2005-2006年为48个,2007-2008年达120个,并设有多媒体教学控制室,全面监控多媒体教学室的使用状况。在硬件资源配备上,最高经费达100余万元/年,在软件资源配备上,最高经费达10余万元/年。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日益强大,在多媒体教学的硬件装备上已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层次。

作为以应用为主的学校管理和教学,我们每天都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开展课余讲座,学术报告等。利用网络进行工作与业余学习,而用得如何,实在是难以用一个简单的或“规范”的标准来衡量,无论从哪个角度,脱离了“用”,什么技术都没有任何意义。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可以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运用图、文、声、像等多感观、多刺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创新性思维。教育技术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创作思维的发展,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推进素质教育,同时,还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缩短教学时间等。目前我们大部分教师都越来越喜欢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越来越自觉地翻阅资料并自制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

二、校园网络

1.对教师:校园网络组建多年,实现了网上办公、数字校园、网络课程、学生寝室上网、学生校园一卡通等一系列网络自动化设施。这无疑为我们的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进行电子备课,资料查询,自身专业发展以及教学科研等。从认知理论来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各种教学媒体与手段融为一体,教学媒体是硬件资源,那么教学手段就是软件资源。教学手段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自身专业水平与教育教学能力同时,通过校园网络,各种网络课程,可以实现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而数字校园、网上办公系统为办公自动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对学生: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信息和环境条件。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能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现代教育技术,不光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方便,也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便利。教师课堂上布置的教学任务,学生可以在寝室利用校园网络进行资料查询,校园图书馆的网络化也给学生查询资料提供便利,学生通过校园网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课外学习,远程学习,不光拓展了自身的知识面,还增进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了解。同时,学校组建的校园一卡通服务系统,为学生的校园学习与生活提供了便捷。

三、教育技术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使用教育技术媒体授课的思想观念不够。这里教师的所指,应该是一小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老的教师,他们认为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就够了,没必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的从来都不上一堂多媒体课,因而他们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也十分溃乏。

2.教师运用媒体的技术不高。尽管我们每年至少会针对教师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多媒体技能培训,但受思想观念的影响,有的不想学,有的认为没必要学,教学与技术脱节。特别是新型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引入,教师对新系统的基本操作不熟练,使得每堂课都需有专业人员为他们纠正操作错误,或者是指导他们操作。严重情况会造成系统罢工而无法上课。

3.学校对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宣传力度不够。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而运用媒体的技术可以由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来完成,这样就造成了教学与技术的脱节,因此教师参不参加教育技术培训、上不上多媒体课都无关紧要,只要能把课上好就行,当然这与学校对此的重视程度有关。

4.教师制作课件的随意性大。我们说课堂教学的课件可以不如比赛课件那么做得精致,你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把每堂课都做得精致。但是我们要懂得一般课件的基本要素,即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选择一个合适的制作软件,课件画面要有一定的视觉效果,不一定要很美,但是要觉得合理。一个课件并不是简单的文字的堆砌,满屏文字的出现与传统黑板教学没有区别。近年来,学校提出要把好课件质量关,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审核,不符合要求的课件不予以在多媒体教学室上课,我想这一举措对提高课件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优化教学信息的组织和管理,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效率与质量,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现代教育技术还可以促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推动教学样式的多样化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先进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运用,校园网络的全面建设与运用,迎合了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为我们实现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了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章献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五个思考.教育信息化,.

[2]许和震.占领现代教育技术制高点.全面推进院校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2001,1.

应用技术论文第2篇

应用电子技术论文2400字(一):电子控制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论文

摘要:受到城市化建设工作的影响,使广大民众在电力能源方面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在电力系统当中,电力电子技术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被运用到很多行业领域当中,获得了良好的运用效果。所以,加大电子控制中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力度可谓至关重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出电力电子技术的良好作用。本文通过说明电子控制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了电子控制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情况,从而有效提升电子控制中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电子控制;电力电子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M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29(2020)05-0024-01

1引言

對于电力电子技术而言,具有显著的应用与实践性特征,以控制电路和电子元件等方面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对电子控制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处于科学技术日益月异的当前环境当中,让电力电子技术与电子控制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电能的优化和利用率提升效率;另一方面,也确保了电子控制的稳定性,加快了电子技术发展的速度。因而,加强对电子控制中电力电子技术应用情况加以探究非常关键。鉴于此,系统思考和分析电子控制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具体应用显得尤为必要,拥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2电子控制中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价值的说明

第一,改善了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在广大民众的整体生活水平得以提升之后,电子控制技术在日常的生活中发挥出很大的作用,凸显出电力电子技术的良好应用功效。从家用电器与不同类型的电子设备角度来说,电力电子技术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使相关电器与电子设备的利用效率获得提高,延长了使用年限,达到日常生活的需要。第二,提升了工业相应的生产效率。从工业领域的角度而言,电力电子技术同样体现出良好的功效,能够减轻了工作任务量,加快了有关机械设备智能化的发展速度,让工业工作效率获得有效提高,同时也确保了相关电子技术工作者的人身安全,降低了安全事故的产生几率[1]。

3电子控制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具体应用

3.1加大电力电子技术在高压直流输电中运用的力度。对于电子控制系统而言,进行供电的时候以交流电形式应用为主,不过,借助交流电输电的时候,易于产生电量耗损太大的情况,并且,具体运用的环节中难以加以管控,造价十分高昂。所以,依靠直流电实施输电存在更大的优势。如果遇到输电的距离很远、电压很大的状况,则能够运用直流电输电形式。利用先进的直流电输电技术,能够使交流电压转变成相应的直流电压,实现把直流电输送至所需的相关用电装置内,体现出直流电的逆变效果,使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让所运用的相关用电设备可以有序运作。除此之外,尽管电子控制当中的电力电子直流电技术存在很多的优点,不过如果碰到一些特殊的状况,应该将交流电作为首选。所以,有关技术工作人员应该细致分析和探究有关问题,以便系统掌握交流电与直流电相应的优点和缺点,增强电子控制中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效果[2]。

3.2确保基于电力电子技术下软开关装置利用的合理性。近些年来,电子技术发展的速度十分快,使电路信息处理、电子控制技术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控制效果非常明显。在此过程中,公众在电气控制系统相应的兼容性、控制性等方面的需求随之提升。面对此种状况,要求有关电力单位应该结合具体的现状,科学改造和优化相关的电力设备,引入新兴的智能化控制技术,达到良好的电气控制效果。而电气控制开关属于电气管控工作当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内容,从前采用的电气开关装置实施电器控制的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大的能量损耗、相应的工作效率也较低等现象,同时容易被电磁所影响,妨碍到电子系统的有效运作。基于电子技术下的软开关控制装置的科学利用,能够发挥出良好的作用,即便为开关频率高于1兆赫的时候,借助相关软开关装置,可以保证电力系统运作的稳定性。并且,采用串并联的形式,使相应的电力系统性能获得进一步提高。所以,一方面,可以尽可能避免或者减少电气控制过程当的过大损耗情况,减小了噪音方面的干扰;另一方面,实现了电气控制系统当中电路的重新组合,保证了电气控制系统运行的稳定、安全性。

3.3注重基于电力电子技术下静止无功补偿装置的科学运用。因为公众在电能方面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所以,不断提升电路系统的输电功率十分必要。从前的输电功率显然难以达到广大民众在用电方面的需求。假如具体运行的时候,电网数次产生变动的情况,将对电网运行的稳定与安全性产生极大的不良危害,并且也使电路系统自身控制低频震荡方面的水平下降。通过将无功补偿装置添加到相应的电子控制系统内,同时加以科学运用,有助于进一步增强电子控制系统不同的性能与承载能力,不但降低了电路电力的损耗量,使电子控制系统性能的稳定性获得有效提高,而且也让故障的发生的几率下降。一般而言,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属于电子控制系统中非常关键的构成部分。借助该装置,可以有效解决电子控制系统当中显现出来的缺陷和不足,避免出现耗电量太高的现象。

4结论

从此次论文的阐述与分析当中,可以获知,系统分析与思考电子控制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具体应用显得尤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施价值。本文通过说明电子控制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了电子控制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情况:加大电力电子技术在高压直流输电中运用的力度、确保基于电力电子技术下软开关装置利用的合理性、注重基于電力电子技术下静止无功补偿装置的科学运用。希望此次研究与分析的内容和结果,能够得到有关技术工作人员的关注与重视,并且从中获取到相应的启发和帮助,以便增强电子控制中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实际效果,进而推动我国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应用电子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与计算机应用的结合研究论文

摘要: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应该要让计算机与其有机的结合应用,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有真实的听课效果,而并非只有空洞的想象,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实行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才可以,也能够可以更早的学习电子技术基础课,能够掌握最为先进实用的有关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并且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的发展与进步。如今的时代已是网络化信息时代,计算机不但在生活中得以应用,在教学的课程中也得以应用;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在当今社会中能否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1强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应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能起到良好的交互性作用,学生在课堂不像以往的那样,只是听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授有关的知识,在遇到问题时也只能是老师通过理解然后讲授给学生听,使学生有一种云山雾罩的感觉。如果让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课程与计算机进行有效的结合,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也可以使学生通过切身体会,去理解该课程所讲的主要内容。如在将有关半导体制作的晶体管其内部载流子运动,以及分配过程等课程内容时,由于载流子的运动是看不清摸不着非常的抽象,而且讲起来是枯燥无味,学生会不仅会感到很难而且也搞不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很难讲明白,因此,学生也就会很难接受其晶体管在其内部载流子流动的情况到底怎样、分配的规律进而进行放大的原理是该怎样理解。如果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不仅可以知道载流子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还可以通过客观的观看视频对分配的原理也有很好的理解,那么老师就可以轻松教学学生也能听得明白[1]。

2应用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如果只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学生就可以很好的汲取有关课程的内容,那么是一定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和学习效果,不仅学生感到了无生趣,而且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难以被调动起来。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只是讲解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只有因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的目的。

因此实验与理论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实验是为了验证理论的弊端,理论也要通过不断的验证;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就一定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模式的教学方式,要理论与实践能够相互有效的结合,如在物理学中自由落体,物体从高空掉下是不受质量的影响,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经验是完全想不通的,要在真空中才可以,如果不走进实验室那么就永远会存在困惑;电路原理只是听老师讲大概能听懂,可是没有通过实验验证心中还是会产生疑惑。

大思想家孔夫子说过“传道受业解惑”没有通过实践的验证总是充满疑问,面对种种,要使用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来解开疑惑,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有很好的汲取有关课堂的知识文化,还可以使学生不在仅有空洞的想象。走进实验室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绘制图,再按照原理进行试验然后得到验证的这样一个过程,还可以使老师的讲课过程更加的生动有趣,从而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要从根本上改变该课程的抽象,了无生趣,难以搞懂的情况发生。

再如在讲授各种基本单元电路以及应用时,在实验室学生可以尝试着通过动手去连接有关的线路,真正的理解课程中原理是否正确,虽然原理都是通过科学家的不断论证得出的结果,但是还是要保持提出问题论证问题的态度,这样学生通过对电路图的理解和各种线路图的搭建和焊接,从实验的过程中归纳总结[2]。

3讲究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子设计自动化方面的快速发展,相关的软件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各种各样的主流软件的逐步形成而同步发生

改革[3]。在当代电子设计的领域中,EDA技术已经成为电子系统设计的主要方式,衡量一个国家电子技术发展的水平EDA技术已然成为一种重要的标志,IT行业的有关工作者如果沒有掌握EDA技术在一定色程度上足以说明其不具备从事这方面职业的资格,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要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课程中与计算机的紧密结合是处在势在必行的趋势,要通过电子基础教学来彻底的改变传统口头的教学方式,要对EDA技术多加以利用。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在学习基本电路,和更为复杂电路原理使所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以及对面包板或印制板焊接组装的利用等,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所应用到的人力、物理以及时间方面的浪费,还有对电路性能分析做出失误的判断等各种因素,以此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出可以满足当今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

应用技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影响提取;道路勘察设计;应用

正文:公路、铁路运输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其建设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勘察技术对复杂地形的勘测区域勘察难度大、误差率高,为了减少误差,确保勘察设计的质量,常常需要反复勘探测量多次,取其平均值来减小误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路工程施工进度及工期。提高勘察设计工作效率、加快勘察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道路勘察有关部门与人员的首要任务。

一、道路勘察重要性分析。

道路施工的勘察测量对于公路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公路工程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勘察测量环境艰苦、地形复杂、测量放线工作困难重重。而勘察测量工作是道路工程方向的指引,必须确保勘察测量准确、周密才能保障公路工程顺利施工。因此,加快公路工程勘察测量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对于公路工程的施工及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道路工程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勘察测量工作新技术的引进,通过计算机技术、GPS技术等的应用加快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工作效率及精准度。

二、计算机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分析

2.1影像提取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道路工程勘察设计的工作难度,解决了许多公路勘测过程的难题。其中以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最具代表性,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二维影像提取三维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只需要的是勘察测量很少的像控点,然后在相控点附近拍摄若干影像数据,就可以放进系统进行量测与重建处理。通过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在公路勘察测量中,利用全站仪只需勘测很少的控制点,而非专业测量数码相机经过检校标定后,也可以当作量测相机使用。通过拍摄工程现场影像进行匹配、定向、空三处理,解算出相片参数,就可以生成所需的正射影像、等高线、DEM等数据。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应用将公路工程勘察测量中的逐点测量简化成为“面”测量,加上自动化的引用,极大的减轻了公路工程勘察测量的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2GPS单机联网试勘测技术的应用。由于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地理条件较差,传统勘察测量需要多次校验来确保勘察测量的精准度。但是随着GPS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GPS在道路工程勘察测量的应用越来越多。GPS系统利用24颗卫星、地面接收装置以及用户接收仪器组成,全天候地连续提供高精度的三维坐标、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等技术参数。道路工程的勘察测量主要利用了GPS的静态功能和动态功能,通过接收到的卫星信息,确定地面某点的三维坐标;通过动态功能把已知的三维坐标点位,实地放样地面上。利用GPS进行道路工程的勘察测量工作极大的提高了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准确性,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GPS测量技术可以实时、有效、精准的对道路工程进行准确的测量,以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2.3计算机设计软件在道路勘察设计中的应用

勘测—设计—成图是道路勘察设计的主题工作思路,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道路勘察设计必须需要通过专业辅助软件来实现。传统的设计、绘图费时费力且不易修改,使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设计与成图可以极大的提高设计、成图的效率。道路设计过程中设计工程师始终以现场勘测数据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寻求最佳的设计方案,通过专业化软件的自动功能可以完成数据采集、整理,为设计工程师提供更加便利的操作。在设计中勘测数据整理编辑采用microsoftexcel表格方式,直观明了,所有有关道路设计的原始数据都让设计师一目了然,给方案的修改带来很大灵活性。而且软件成图过程是高度自动化的过程,原始数据采集编辑完毕,整个设计任务也就完成了90%以上,因为剩下的绘图部分,软件都能自动完成,让设计师从最枯燥无味的绘图工序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寻求最佳的设计和施工方案,从而发挥出设计师最大的潜能。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为设计人员提供快捷的画图工具,尽量减少各种限制。生成的全部图形对象均为autocad的基本类型实体,使用autocad命令画的图可以用软件任意修改。操作步骤清晰明确,选项功能一目了然,应用autocad推荐的定制工具和编程语言开发平面线形设计主要解决道路的中心线形,适用于一般路线设计和复杂的立交线形设计。实际工程设计时,线形设计通常有两种情况:不使用坐标的纯粹线形设计;用测量坐标控制转点和线位的线形设计,平面线形设计程序能够识别处理不同的ucs。实际上线形设计大部分工作量在调整线形上,天正市政软件根据线形设计工作过程,分解为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等几部分,分别在不同的已知条件下进行线形设计,这种方法与道路线形设计工作程序相符。道路平面设计能完成任何复杂道路平面的设计工作,包括道路中各种交叉口接入设计、各种道路出入口设计、任意复杂绿化带设计与编辑、各种已知条件的港湾停靠站设计、以及进行各种方式的道路桩号设计,并可对道路整体平面图进行任意图幅的自动分页。

三、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急速发展,沿海开放地区城市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道路规划设计部门的工作负荷日益繁重。在此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开始加大投入力度以支持新技术在道路规划部门的应用,许多城市的道路规划部门也开始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此时的信息系统仍侧重于规划文档的管理,目标是减轻经办人员处理文档的负担,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透明度,办公系统的实现方法上基本是采用Fox-pro,Dbase等软件作为开发收文、发文、办文的管理系统,而空间信息/图形处理还只是处于较低的应用水乎,更没有考虑到规划文档与规划空间信息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当然,当时的计算机发展水平限制了更多地应用。在90年代中期计算机硬件的性价比得大幅提高,软件的功能不断加强,面向对象枝术、COM/DCOM技术、Internet/Intranet技术、网络技术日趋成熟,为道路规划设计信息系统登上新台阶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现代计算机软件系统对城市各条道路车流量的统计,对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提出基础建议,并由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自动生成功能,设计出符合城市、车流走向的道路。

结论: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于道路勘察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道路勘察设计人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道路勘察设计有关部门必须加快自身人员配备的科学化,通过勘察设计人员的招聘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促进人才结构的优化。通过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及新技术的应用,将道路勘察设计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庭伟《GPS技术在公路勘察测量中的而应用》城市规划2006.3

2.李海《道路勘察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1

3.杨勇《计算机应用研究――勘察测量技术》信息资讯2007.6

应用技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高速切削刀具;数控加工;应用

一、高速切削技术和高速切削刀具

目前,切削加工仍是机械制造行业应用广泛的一种加工方法。其中,集高效、高精度和低成本于一身的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已经成为机械制造领域的新秀和主要加工手段。

“高速切削”的概念首先是由德国的C.S~omom博士提出的,并于1931年4月发表了著名的切削速度与切削温度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在常规的切削速度范围内,切削温度随着切削速度的增大而提高,当到达某一速度极限后,切削温度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反而降低。此后,高速切削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高速切削的设想与理论探索阶段(193l—l971年),高速切削的应用探索阶段(1972-1978年),高速切削实用阶段(1979--1984年),高速切削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高速切削加工与常规的切削加工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第一,生产效率提高3~1O倍。第二,切削力降低30%以上,尤其是径向切削分力大幅度减少,特别有利于提高薄壁件、细长件等刚性差的零件的加工精度。第三,切削热95%被切屑带走,特别适合加工容易热变形的零件。第四,高速切削时,机床的激振频率远离工艺系统的固有频率,工作平稳,振动较小,适合加工精密零件。

高速切削刀具是实现高速加工技术的关键。刀具技术是实现高速切削加工的关键技术之一,不合适的刀具会使复杂、昂贵的机床或加工系统形同虚设,完全不起作用。由于高速切削的切削速度快,而高速加工线速度主要受刀具限制,因为在目前机床所能达到的高速范围内,速度越高,刀具的磨损越快。因此,高速切削对刀具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普通刀具材料的一些基本性能之外,还应突出要求高速切削刀具具备高的耐热性、抗热冲击性、良好的高温力学性能及高的可靠性。高速切削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超硬刀具材料的出现及发展。目前常用的高速切削刀具材料有:聚晶金刚石(PCD)、立方氮化硼(CBN)、陶瓷、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刀具fCVD)~超细晶粒硬质合金等刀具材料。

二、高速切削刀具的发展情况

金刚石刀具材料。金刚石刀具具有硬度高、抗压强度高、导热性及耐磨性好等特性,可在高速切削中获得很高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金刚石刀具分为天然金刚石和人造金刚石刀具。然而,由于天然金刚石价格昂贵,加工焊接非常困难,除少数特殊用途外,很少作为切削工具应用在工业中。近年来开发了多种化学机理研磨金刚石刀具的方法和保护气钎焊金刚石技术,使天然金刚石刀具的制造过程变得比较简单,因此在超精密镜面切削的高技术应用领域,天然金刚石起到了重要作用。

立方氮化硼刀具材料。立方氮化硼(CBN)是纯人工合成的材料,是20世纪50年代末用制造金刚石相似的方法合成的第二种超材料——CBN微粉。立方氮化硼(CBN)是硬度仅次于金刚石的超硬材料。虽然CBN的硬度低于金刚石,但其氧化温度高达1360℃,且与铁磁类材料具有较低的亲和性。因此,虽然目前CBN还是以烧结体形式进行制备,但仍是适合钢类材料切削,具有高耐磨性的优良刀具材料。CBN具有高硬度、高热稳定性、高化学稳定性等优异性能,因此特别适合加工高硬度、高韧性的难加工金属材料。PCBN刀具是能够满足先进切削要求的主要刀具材料,也是国内外公认的用于硬态切削,高速切削以及干式切削加工的理想刀具材料。PCBN刀具主要用于加工淬硬钢、铸铁、高温合金以及表面喷涂材料等。国外的汽车制造业大量使用PCBN刀具切削铸铁材料。PCBN刀具已为国外主要汽车制造厂家各条生产线上使用的新一代刀具。

陶瓷刀具。与硬质合金相比,陶瓷材料具有更高的硬度、红硬性和耐磨性。因此,加工钢材时,陶瓷刀具的耐用度为硬质合金刀具的10~20倍,其红硬性比硬质合金高2~6倍,且化学稳定性、抗氧化能力等均优于硬质合金。陶瓷刀具材料的强度低、韧性差,制约了它的应用推广,而超微粉技术的发展和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为其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陶瓷刀具是最有发展潜力的高速切削刀具,在生产中有美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在德国约70%加工铸件的工序是用陶瓷刀具完成的,而日本陶瓷刀具的年消耗量已占刀具总量的8%~l0%。

涂层刀具。涂层材料的发展,已由最初的单一TiN涂层、TiC涂层,经历了TiC-112o3-TiN复合涂层和TiCN、TiA1N等多元复合涂层的发展阶段,现在最新发展了TiN/NbN、TiN/CN,等多元复合薄膜材料,使刀具涂层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硬质涂层材料中,工艺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是TiN。(氮)化钛基硬质合金(金属陶瓷)金属陶瓷与由WC构成的硬质合金不同,主要由陶瓷颗粒、TiC和TiN、粘结剂Ni、Co、Mo等构成。金属陶瓷的硬度和红硬性高于硬质合金而低于陶瓷材料,横向断裂强度大于陶瓷材料而小于硬质合金,化学稳定性和抗氧化性好,耐剥离磨损,耐氧化和扩散,具有较低的粘结倾向和较高的刀刃强度。

三、高速切削刀具的具体应用情况

理想的刀具材料应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与工件有较小的化学亲和力,高的热传导系数,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理想的刀具使得高速硬切削能够作为代替磨削的最后成型工艺,达到工件表面粗糙度、表面完整性和工件精度的加工要求。硬质合金刀具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断裂韧性,但由于较低的硬度和较差的高温稳定性,使其在高速硬切削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但细晶粒和超细晶粒的硬质合金由于晶粒细化后,硬质相尺寸变小,粘结相更均匀地分布在硬质相的周围,提高了硬质合金的硬度与耐磨性,在硬切削中获得较广泛应用。

陶瓷刀具和CBN刀具是在高速硬车削和端面铣削中最常用的刀具。它们所具有的高硬度和良好的高温稳定性,使其能够承受在硬切削过程中高的机械应力和热应力负荷。与陶瓷刀具相比,CBN刀具拥有更高的断裂韧性,因此更适合断续切削加工。为保证工件较高的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高的热传导率和低的热膨胀系数也应是刀具材料所应具有的重要性质。因此,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CBN刀具是最适合用于高速硬切削的刀具。聚晶金刚石刀具的硬度虽然超过立方氮化硼刀具,但即使在低温下,其对黑色金属中铁的亲和力也很强,易引起化学反应,因此不能用于钢的硬切削。

一般而言,PCD刀具适合于对铝、镁、铜等有色金属材料及其合金和非金属材料的高速加工;而CBN、陶瓷刀具、涂层硬质合金刀具适合于钢铁等黑色金属的高速加工。故在模具加工中,特别是针对淬硬性模具钢等高硬度钢材的加工,CBN刀具性能最好,其次为陶瓷刀具和涂层硬质合金。

结论

高速切削技术的问世改变了人对传统切削加工的思维和方式,极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而高速切削与模具加工的结合,改变了传统模具加工的工序流程。高速切削刀具作为高速切削技术的关键,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将为模具制造带来一次全新的技术革新。

参考文献

[1]韩福庆高速切削刀具材料的开发与选择[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

[2]周纯江叶红朝高速切削刀具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J]机械制造2008

[3]范炳良林朝平基于高速切削刀具锥柄系统的分析与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

[4]马向阳李长河高速切削刀具材料[J]现代零部件2008

应用技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VR);虚拟环境人机交互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交流越来越多的依靠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得到相关的信息资料,但是这些媒体提供的信息往往是经过抽象的,在很大程度上人们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理解吸收,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只能借助于实物模型,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成为可能,虚拟现实(VR)技术就是借助于这个基础上实现了人机交互,操作者可以通过键盘、鼠标、头盔、数据手套等工具与计算机间的交互,真正成为虚拟环境中的一员,较真实的感知和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目的。

二、虚拟现实技术简介

虚拟现实(简称VR),又称灵境技术,是以浸没感、交互性和构想为基本特征的计算机高级人机界面,是迅速发展的一项综合性计算机、图形交互技术。它综合利用了计算机图形学、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和多传感器技术,模拟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功能,使人能够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境界中,并能够通过语言、手势等自然的方式与之进行实时交互,创建了一种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使用者不仅能够通过虚拟现实系统感受到在客观物理世界中所经历的“身临其境”的逼真性,而且能够突破空间、时间以及其他客观限制,感受到在真实世界中无法亲身经历的体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也同样如此,目前虚拟现实系统的研究现状主要涉及到三个研究领域:依靠计算机图形方式建立实时的三维视觉效果、构建对虚拟世界的观察界面和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加强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三、虚拟现实技术特征及其系统的关键技术

从本质上说,虚拟现实就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用户接口,它通过给用户同时提供诸如视、听、触等各种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交互手段、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的操作,从而减轻用户的负担、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因此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以下四个重要特征。

(一)多感知性。所谓多感知性就是指导包括视觉感知外,还包括听觉、力觉、触觉和运动感知、甚至包括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

(二)存在感。又称临场感,它是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模拟环境应该达到使用户难以分辨真假的程度。

(三)交互性。它是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包括实时性)。我们借助与我们8的感觉器官,在虚拟的环境中体验真实的环境。

(四)自主性是指虚拟环境中物体依据物理定律进行动作的程度。虚拟现实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由动态环境建模技术、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应用系统开发工具和系统集成技术等五个方面组成。其中动态环境建模技术的目的是根据应用的需要获取实际环境的三维数据,并利用获取的三维数据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模型。而三维图形的生成技术关键是如何实现“实时”生成。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是虚拟现实中实施交互能力的关键。

四、当今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在娱乐、教育及艺术领域的应用占据主流,其次是军事与航空、医学领域,机器人和商业领域都占有一定比例,另外在可视化计算、制造业等领域也有相当的比重。下面简要介绍其部分应用。

(一)娱乐、艺术与教育领域。丰富的感觉能力与3D显示环境使得VR成为理想的视频游戏工具。如Chicago(芝加哥)开放了关于3025年的一场未来战争的世界上第一台大型可供多人使用的VR娱乐系统;1992年的一台称为“LegealQust”的系统由于增加了人工智能功能,使计算机具备了自学习功能,大大增强了趣味性及难度,使该系统获该年度VR产品奖。作为传输显示信息的媒体,VR所具有的临场参与感与交互能力可以将静态的艺术转化为动态的,可以使观赏者更好地欣赏作者的思想艺术,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

(二)军事与航天工业领域。模拟与练一直是军事与航天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为VR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自80年代起一直致力于研究称为SIMNET的虚拟战场系统,以提供坦克协同训练,该系统可联结200多台模拟器。另外利用VR技术,可模拟零重力环境,以代替现在非标准的水下训练宇航员的方法。

(三)医学领域。VR在医学方面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虚拟环境中,可以建立虚拟的人体模型,借助于跟踪球、HMD、感觉手套,学员们可以很容易了解人体内部各器官结构,这比现有的采用教科书的方式要有效得多。Pieper及Satara等研究者在90年代初基于两个SGI工作站建立了一个虚拟外科手术训练器,用于腿部及腹部外科手术模拟。这个虚拟的环境包括虚拟的手术台与手术灯,虚拟的外科工具(如手术刀、注射器、手术钳等),虚拟的人体模型与器官等。借助于HMD及感觉手套,使用者可以对虚拟的人体模型进行手术。另外,在远距离遥控外科手术,复杂手术的计划安排,手术过程的信息指导,手术后果预测及改善残疾人生恬状况,乃至新型药物的研制等方面,VR技术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管理工程领域。VR在管理工程方面也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如设计一新型建筑物时,可以在建筑物动工之前用VR技术显示一下;当财政发生危机时,可以帮助分析大量的股票、债券等方面的数据以寻找对策等等。以上仅列出虚拟现实的部分应用前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虚拟现实技术将会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观念与习惯,并将深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

应用技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LVDS数据传输PCB阻抗匹配

在被称为信息时代的今天,为适应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高速处理器、多媒体、虚拟现实以及网络技术对信号的带宽要求越来越大,多信道应用日益普及,所需传送的数据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目前存在的点对点物理层接口如RS-422、RS-485、SCSI以及其它数据传输标准,由于其在速度、噪声/EMI、功耗、成本等方面所固有的限制越来越难以胜任此任务。在转达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新体制雷达的出现和普及,如DBF体制雷达、相控阵雷达等,所需处理的信号带宽和信号通道数大幅度增加,同样面临着大数据量的传输问题。因此采用新的技术解决I/O接口总是成为必然趋势,LVDS这种高速低功耗接口标准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提供了可能。目前LVDS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本文结合雷达中的数据传输特点介绍LVDS技术,分析LVDS技术在雷达中的应用前景。

1LVDS技术介绍

LVDS(LOWVOLTAGEDIFFERENTIALSIGNALING)是一种小振幅差分信号技术,使用非常低的幅度信号(约350mV)通过一对差分PCB走线或平衡电缆传输数据。它允许单个信道传输速率达到每秒数百兆比特,其特有的低振幅及恒流源模式驱动只产生极低的噪声,消耗非常小的功率。同时,LVDS也是对高速/低功耗数据传输的一个多任务接口标准,在ANSI/TIA/EIA-644-1995标准中被标准化。

1.1LVDS工作原理

图1为LVDS的原理简图,其驱动器由一个恒流源(通常为3.5mA)驱动一对差分信号线组成。在接收端有一个高的直流输入阻抗(几乎不会消耗电流),所以几乎全部的驱动电流将流经100Ω的终端电阻在接收器输入端产生约350mV的电压。当驱动状态反转时,流经电阻的电流方向改变,于是在接收端产生一个有效的"0"或"1"逻辑状态。

1.2LVDS技术的特点

LVDS技术之所以能够解决目前物理层接口的瓶颈,正是由于其在速度、噪声/EMI、功耗、成本等方面的优点。

1.2.1高速传输能力

LVDS技术的恒流源模式低摆幅输出意味着LVDS能高速驱动,例如:对于点到点的连接,传输速率可达800Mbps;对于多点互连FR4背板,十块卡作为负载插入总线,传输速率可达400Mbps。

1.2.2低噪声/低电磁干扰

LVDS信号是低摆幅的差分信号。众所周知,差分数据传输方式比单线数据传输对共模输入噪声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在两条差分信号线上电流以方向及电压振幅相反,噪声以共模方式同时耦合到两条线上。而接收端只关心两信号的差值,于是噪声被抵消。由于两条信号线周围的电磁场也相互抵消,故比单线信号传输电磁辐射小得多。而且,恒流源驱动模式不易产生振铃和切换尖锋信号,进一步降低了噪声。

1.2.3低功耗

(1)LVDS器件是用CMOS工艺实现的,这就提供了低的静态功耗;

(2)负载(100Ω终端电阻)的功耗仅为1.2mW;

(3)恒流源模式驱动设计降低系统功耗,并极大地降低了Icc的频率成分对功耗的影响。与其相比,TTL/CMOS收发器的动态功耗相对频率呈指数上升。

1.2.4节省成本

(1)经济的COMS工艺实现技术;

(2)低成本实现高性能,对电缆、连接器和PCB材料无荷刻要求;

(3)低能耗;

(4)TTL/CMOS信号能被串行或混合到单个LVDS通道,减少板面、层数、接插件和电缆。

另外,由于是低摆幅差分信号技术,其驱动和接收不依赖于供电电压,如5V;因此,LVDS能比较容易应用于低电压系统中,如3.3V甚至2.5V,保持同样的信号电平和性能。LVDS也易于匹配终端。无论其传输介质是电缆还是PCB走线,都必须与终端匹配,以减少不希望的电磁辐射,提供最佳的信号质量。通常一个尽可能靠近接收输入端的100Ω终端电阻跨在差分线上即可提供良好的匹配。目前LVDS技术在传输距离上其局限性,一般应用在20m以上。

2LVDS的典型结构和常用产品

目前LVDS产品主要有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全系列的LVDS产品和德州仪器半导体司的LVDS产品系列。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这方面更具优势,其产品主要有四种典型结构,是目前数据传输和交换常用的四种方式。

2.1典型结构

(1)点到点结构。基本的发展和接收结构,用于两点间固定方向信号传输;

(2)点到多点结构。广播式总线结构连接多个接收端到一个发送端,常用于数据分配;

(3)多点到多点结构。多点互连总线使点到点之间互连降到最少,同时提供双向,半双工通讯能力,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发送器工作;

(4)矩阵开关结构。通常应用于需要非常高的信号交换通路的系统中,实现全双工通信。

2.2常用产品

对应点到点或点到多点结构,有LVDS线路驱动/接收器和LVDS串行/解串器(Channellink)系列产品。对于多通道、宽带、大动态的数据传输,LVDS串行/解串器将是很好的解决方案。雷达系统中,分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分系统内通过背板的数据传输应用LVDS串行/解串器将大大减少电缆、接插件以及PCB背板的复杂度。这种产品在雷达系统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对应点对多点或多点到多点结构的应用,BusLVDS技术能最好地适应这些应用。BusLVDSjLVDS线路驱动/接收器系列的扩展,为多点应用场合而设计,这时总线两端都终接电阻。BusLVDS驱动器提供约10mA的输出电流,因而能被用于重负载的背板上,那里的等效阻抗低于100Ω,这里驱动器会有30~50Ω范围的负载。在一些大的数据通信系统中,要构造大的高速背板,LVDS技术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

3LVDS的应用

了解LVDS技术的特性后,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设计中应用好LVDS产品充分发挥其技术优点,优化系统设计。这里结合华东电子所某型号雷达系统中LVDS技术的应用来阐述用LVDS做设计的一些原则和技巧。

由于在系统中有几十路接收通道和数字中频接收机,数据线近500路。如应用传统的TTL/CMOS信号用双绞线并行传输,则需近千根导线,势必造成系统和背板都很复杂,其噪声/EMI性能的保证令设计者头痛,功耗也将很大。于是笔者在系统设计中应用了LVDS串行/解串器技术(Channellink产品),将数据线压缩到几十对差分线,完成了数据传输,并在多种型号雷达中成功应用。在选定了产品后,用好LVDS技术关键就在于PCB板的设计。PCB布线总的原则是:阻抗匹配是非常重要的,差分阻抗的不匹配会产生反射,会减弱信号并增加共模噪声,线路上的共模噪声将得不到差分线路磁场抵消的好处而产生电磁辐射。所以要尽量在信号离开IC后控制差分阻抗的走向,尽力保持尾端<12mm。

3.1PCB板差分布线的设计

侧耦合的微带线、侧耦合的带状线、宽边的带状线都可作为很好的差分线。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中选择了侧耦合的微带线,示意如图2。

布线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应用微波传输线理论设计差分阻抗Zdiff或利用以下方程设计:

其中Z0为微带线的特性阻抗;

(2)所布的差分线对一离开IC就尽早尽可能靠近在一起走线,布线越近磁场的抵消就越好,有助于消除反射并保证噪声以共模方式耦合。也即图2中的S越小越好。

(3)对于差分布线不要依赖于自动布线功能,要匹配一对差分线的长度,确保各组差分线间的间隔;并使线上过孔最少;

(4)避免90°转弯(以防造成阻抗不连续),用弧线或45°斜线代替。

3.2PCB板的设计

(1)至少用4层PCB板,将LVDS信号、地、电源、TTL信号分层布局。在实现设计中采用了8层板以尽量满足要求;

(2)将陡的CMOS/TTL信号与LVDS信号隔离,最好能布在不同层上,并用电源和地层隔开;

(3)保持发送器和接收器尽可能靠近接插件,连线长度愈短愈好(<1.5英寸),以保证板上噪声不会被带到差分线上,而且避免电路板及电缆线间的交叉EMI干扰;

(4)旁路每个LVDS器件,分布式散装电容或表贴电容放在尽量靠近电源和地线引脚处;

(5)电源和地线应用宽的布线(低阻抗),并保持地线PCB回路短而宽;

(6)终端负载用100Ω(误差<2%)表贴电阻靠近接收器输入端来匹配传输线的差分阻抗,终端电阻到接收器输入端的距离应小于7mm;

(7)将所有空闲引脚开路(悬空)。

3.3电缆和接插件的选择

应用中选择了双绞线平衡电缆,并在外层加屏蔽;接插件选择标准连接器,在连接器上差分信号通常连接在一行中靠近的两个连接脚上,示意如图3所示。

总之,应用LVDS技术在系统设计之前,应优先考虑以下几点:

(1)必须优先考虑电源和地在系统中的分布;

(2)考虑传输线的结构及其布局布线;

应用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非亲缘性脐血移植;HLA配型;HLA测序技术;HLA-SBT;脐血

ClinicalApplicationofHLASequencinginUnrelatedUmbilicalCordBloodTransplantation

AbstractFromJune1998toJuly2004,Guangzhouumbilicalcordbloodbankprovidedunrelatedumbilicalcordbloodfor54patientstomorethan21transplantationcenters.HLAsequencing-basedtyping(SBT)wasusedtore-analyzetheresultsofHLAantigensandallelessoastoinvestig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HLAallelesandGVHD.Theinformationabout48outof54patientswasobtainedafter6monthsoffollowup.SBTwasusedtoidentifyHLA-A,B,DRB1allelesin48patientsreceivedtheunrelatedumbilicalcordbloodunits,andtheobtainedresultswerecomparedwiththeresultsofHLA-SSPLowResolutionTyping.TheresultsshowedthatthedifferenceofGVHDincidencebetweenlessthan2mismatchedHLAsitesandlessthan3sites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Intheresultsfromsinglefactoranalysisandhigh-resolutiontypingofHLA-A,BandDRB1alleles,themismatchbetweenHLA-BandHLA-DRB1alleleswasfoundtobeasignificantfactorfortheoccurenceofGVHD.ItisconcludedthatSBTplaysanimportantroleinumbilicalcordbloodtransplantation,andtheincidenceofGVHDishigherinthetransplantationwithHLA-DRB1allelesmismatching.

Keywordsunrelatedumbilicalcordbloodtransplantation;HLAmismatch;HLAsequencing;HLAsequencingbasedtyping;umbilicalcordblood

HLA高分辨分型技术不仅可以对HLA血清学配型起到积极的校正作用,对研究哪些HLA等位基因相合可以明显减弱GVHD,哪些等位基因不相合可以耐受等方面以及制定相对个体化的HLA配型策略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在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HLA测序分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在预防GVHD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以测序为基础的HLA分型技术(HLA-sequencingbasedtypingHLA-SBT)对可随访的48例非亲缘性脐血移植病例HLA配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HLA-A/B/DRB1等位基因匹配程度对非亲缘性脐血移植GVHD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脐血来源

脐血样本全部来自广州脐血库,脐血分离、冷冻、保存以及相关检测参考相关文献[2]。

移植供受体选择

54例非亲缘性脐血移植供受者样本及随访资料由国内21家移植中心提供,其中6例待随访,选择48例非亲缘性脐血移植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移植受者一般情况见表1。Table1.Generalcharacteristicsof48UCBTrecipients(略)

急性移植抗宿主病(aGVHD)的预防

48例移植病人均采用环孢霉素甲基强的松龙方案预防aGVHD。

移植供/受体的DNA提取

移植供/受体DNA提取均采用G&TDNA提取试剂盒。

HLA-SSP分型

采用OneLambda公司的HLA-SSP分型试剂盒、PE9700PCR仪进行分型,采用OneLambda公司提供的HLA分型格局表判读结果。

HLA-SBT分型

应用ABIPRISM3100型测序仪进行分型。DNA4μl与PCRMix(Forensic公司提供)16μl混合,再加入金牌酶0.3μl进行扩增反应。PCR条件如下:95℃10分钟;96℃20秒,60℃30秒,72℃3分钟,36个循环;4℃forever。取PCR产物5μl在2%琼脂糖凝胶中电泳,确定是否扩增。向PCR产物中加入3μlExoSAP-IT,进行消化反应:37℃20分钟,80℃15分钟。消化后产物与SequencingMix混合后,进行测序反应:96℃20秒,60℃2分钟,共25个循环。测序反应产物用NaOAc/EDTA去除多余的SequencingMix,并用100%及80%EtOH沉淀和纯化DNA。加入15μl甲酰胺,置于ABTPrism3100测序仪中进行电泳。利用MatchTools及MTNavigator软件对电泳结果进行分析,得出HLA高分辨配型结果。

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行chi-squaretest分析。结果

PCR-SBT技术分型

48例非亲缘性脐血移植供受者HLA-A/B/DR采用PCR-SBT技术分型全部成功,SBT分型结果在低分辨水平(HLA基因型星号后2位数)与SSP分型结果完全一致。48例非亲缘性脐血移植供受者中,HLA等位基因6/6相合4例(8.3%),5/6相合37例(77.1%),4/6相合7例(14.6%);HLA等位基因亚型匹配5/6相合5例(10.4%),4/6相合16例(33.3%),3/6相合19例(39.6%),2/6相合8例(16.7%),未发现HLA等位基因亚型配型全相合病例。

SBT分型结果与GVHD发生率

48例非亲缘性脐血移植供/受者HLA等位基因分型结果中,HLA等位基因匹配6/6、5/6和4/6位点相合的移植受者GVHD分别发生4/4例、18/37例(48.6%)和5/7例(71.4%),统计分析(chi-squaretest),HLA匹配程度与GVHD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8例非亲缘性脐血移植受者中,植入33例,HLA等位基因亚型匹配5/6相合的2例移植病例均未发生GVHD,而4/6、3/6、2/6位点相合的移植病例GVHD发生率分别为54.5%(6/11)、91.7%(11/12)和75.0%(6/8),统计分析(chi-squaretest),HLA等位基因亚型不合位点不多于2个和HLA不合位点不少于3个的病例GVHD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在HLA-A等位基因亚型分型结果中,HLA-A等位基因亚型匹配0/2、1/2和2/2相合病例分别为11、28和9例,GVHD发生率分别为27.3%(3/11)、57.1%(16/28)和55.6%(5/9),统计分析未发现HLA-A等位基因亚型匹配完全相合与不完全相合GVHD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61)(表2)。Table2.RelationshipbetweenHLAmismatchandoccurrenceofGVHDin48UCBTrecifients(略)

在HLA-B等位基因亚型分型结果中,HLA-B等位基因亚型匹配0/2、1/2和2/2位点相合病例分别为11、33、4例,GVHD发生率分别为72.7%(8/11)、45.5%(15/33)和50%(2/4),统计分析未发现HLA-B等位基因亚型匹配完全相合与不完全相合GVHD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00)(表2)。在HLA-DRB1等位基因亚型分型结果中,HLA-DRB1等位基因亚型匹配0/2、1/2和2/2位点相合病例分别为16、25和7个,其GVHD发生率分别为25%(4/16)、64.0%(16/25)和71.4%(5/7)。统计分析发现,HLA-DRB1等位基因亚型相合与否与GVHD发生率具有强相关性(P=0.003)(表2)。在38例HLA-DRB1等位基因全相合病例中,HLA-DRB1等位基因亚型匹配0/2、1/2和2/2位点相合病例分别为16、18和4个,GVHD发生率分别为25%(4/16)、61.1%(11/18)和50%(2/4);经统计学分析,比较HLA-DRB1等位基因亚型相合与不相合与GVHD发生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相关性(P=0.008)。

与GVHD相关的HLA等位基因亚型

在本回顾性研究中,HLA-A常见等位基因型为HLA-A*02、A*11和A*24,HLA-B常见等位基因型为HLA-B*15、B*40和B*46,HLA-DRB1常见等位基因型为HLA-DRB1*09、DRB1*12和DRB1*15(表3)。

Table3.HLA-A/B/DRB1matchingandoccurrenceofGVHDbyPCR-SBT(略)

剔除两点不合的样本,选择受体与供体一个位点相合而另一位点不合的病例,比较其GVHD发生率。HLA-A*02、A*11和A*24基因型分别有19例、21例和13例;HLA-B*15、B*40和B*46基因型分别有20例、13例和14例;HLA-DRB1*09、DRB1*12和DRB1*15基因型分别有11例、10例和13例(表3)。经统计分析,HLA-A*11匹配与不匹配样本GVHD发生率分别为28.6%和64.3%,HLA-B各等位基因型匹配情况GVHD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HLA-DRB1*12相合3例病例均未发生GVHD,而不相合的7例病例中有2例发生了GVHD。经统计分析(chi-squaretests)HLA-A/B/DRB1各个等位基因匹配程度与GVHD发生率未见统计学相关性。

讨论

有研究表明,单个等位基因的不匹配(如白种人HLA-A*0201和HLA-A*0205亚型)可以引起严重的GVHD;也有报道DRB1等位基因不同与GVHD之间存在强相关性,而且DRB1不合与存活期缩短密切相关[2]。但是现在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等位基因不同与它的不相合是一致的,有些HLA等位基因的不相合是可以耐受的。在Nicholson等[3]对HLA-DP抗原的报道中,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ixedlymphocyteculture,MLC)方法观察到最强烈的MLR反应与DPB1*0301和DPB1*0201有关,低MLR与DPB1*0401和DPB1*0402有关。提高HLA基因分型的分辨率,有助于寻找HLA完全相合的造血干细胞供者,也有助于针对供、受间HLA差异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因此,有人提出界定供、受者HLA相合的标准。找出究竟哪些HLA基因座位(及其产物)在决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中起关键作用,哪些HLA(等位基因)型别不相合为临床所容许,甚至可能对病例的预后有益[9]。本研究采用HLA-SBT方法对48例非亲缘性脐血移植供/受体HLA等位基因亚型进行分析,HLA低分辨配型结果中,HLA等位基因匹配程度与GVHD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相关性。对HLA-A、B、DRB1等位基因亚型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发现,HLA-B和HLA-DRB1等位基因亚型完全相合和不相合的病例GVHD发生率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研究结果中,HLA不相合等位基因亚型不多于2个和HLA不相合位点不少于3个的病例GVHD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以上结果从两方面给我们以提示:①HLA等位基因亚型水平的匹配对预防GVHD具有积极的作用;②一定存在某些HLA等位基因亚型,其相合与否对脐血移植病例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耐受的。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HLA高分辨配型结果中,HLA-B和HLA-DRB1等位基因亚型匹配与否与GVHD发生率具有强相关性(P=0.000,P=0.003)。HLA-A等位基因亚型匹配全相合病例GVHD发生率(27.3%)明显低于HLA匹配不全相合病例(59.4%)。这说明在非亲缘性脐血移植中,采用高分辨方法进行HLA-B和HLA-DRB1配型可以明显减弱GVHD的发生率。由于样本数较少,因此对以上结论仍然需要进行随访分析。从本结果中可以推测,HLA等位基因匹配与否对非亲缘性脐血移植者GVHD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脐血移植者GVHD的发生率低,究其原因可能与脐血中免疫细胞的抗原性低有关。因此,非亲缘性脐血移植时对HLA采用高分辨分型是有必要的。本研究的另一个目的是试图寻找出与GVHD发生密切相关的HLA等位基因型,但由于病例数较少,无法对HLA所有等位基因型在非亲缘性脐血移植的作用进一步深入分析。我们选择了HLA-A/B/DRB1位点中比较常见的亚型进行统计分析,从统计结果中我们未发现与GVHD具有明显相关性的等位基因型。在本研究结果中,HLA-A*11等位基因相合病例的GVHD发生率(25%)明显低于不相合病例的GVHD发生率(58.3%),由于病例数少,无法进一步分析HLA-A*11等位基因亚型对GVHD的影响。但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将来在移植前HLA复核时对HLA-A11采用HLA高分辨方法,可能会降低移植后GVHD发生率。虽然我们发现HLA-DRB1等位基因与GVHD发生率具有强相关性,但是我们未能找到与GVHD明显相关的等位基因亚型,其原因也是由于病例数太少的缘故。

致谢:感谢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妇婴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南方医院、暨大华侨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北大深圳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佛山人民医院和广东省117医院给予的支持和协作。

【参考文献】

1SantamariaP,Boyce-JacinoMT,LindstromAL,etal.HLAclassⅡ“typing”:directsequencingofDRB,DQBandDQAgenes.HumImmunol,1992;33:69-81

2PetersdrfEW,LongtonGM,AnasettiC,etal.ThesignificanceofHLA-DRB1matchingonclinicaloutcomeafterHLA-A,B,DRidenticalunrelateddonormarrowtransplantation.Blood,1995;86:1605-1613

3LoiseauP,EsperouH,BussonM,etal.DPB1disparitiescontri-butetosevereGVHDandreducedsurvivalafterunrelateddonor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BoneMarrowTransplant,2002;30:497-502

4杨文莉.HLA配型在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的研究进展.西安医科大学学报,2000;21:611-614

5PetersdorfEW,AnasettiC,MartinPJ,etal.Tissuetypinginsupportofunrelatedhematopoieticcelltransplatation.TissueAntigens,2003;61:1-11

6HurleyCK.HLAdiversity:detectionandimpactonunrelatedhematopoieticstemcelldonorcharacterizationandselection.IntJHematol,2002;76(Suppl2):152-154

7MickelsonEM,PetersdorfE,AnasettiC,etal.HLAmatchinginhematopoieticcelltransplantation.HumImmunol,2000;61:92-100

应用技术论文第8篇

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生艺术素质喜忧参半。喜主要表现在,学生个人艺术专业水平有所提高,这种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是个性的,而是整体学生的层次较大比例的增加。一名学生具有多种特长,不光唱得好、跳得好、奏得好,而且还说得好、画得好。这样多才多艺的学生每年的比例是在增加的。而忧则主要体现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生的文化意识相对浅薄,缺乏艺术底蕴,对艺术的理论及深层次的理解比较模糊,很大一部分学生将艺术教育视为辅助学科,有的甚至认为艺术教育是旁门左道、不入流,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用不到。很多在校的大学生对艺术的认知与理解也较为偏激,其中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不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即使是参加了也是为了应付过人,而没有深层次地理解这些活动的真正意义,更提不上自身通过这些活动所获得的收获以及个人能力的体现和升华了。再者,在当今应用技术型大学快速的社会化发展中,也影响了很多同学主动或是被动地去适应了很多社会非主流文化现象的熏陶,对艺术的理解上出现了偏离正常轨道的迹象,力图在专业水平中短期见效果,而不愿意付出时间花费在专业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上,甚至一部分同学进行盲目的跟从与模仿,只存在于从艺术的表面上做文章,沉迷于非主流文化之中,影响了正常专业与技能的学习和发展进步的空间。

二、应用技术型大学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现状

应用技术型大学在校学生的艺术素质层次不是很高,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缺乏连续性,教学内容还停留在全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基础教学中,只开设了中西方音乐欣赏、中外经典影片赏析、音乐基本理论、艺术美学、合唱学等对艺术简单理解的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不够系统,没有形成规模,艺术教育类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全,学校中从事专业艺术教育的教师很少,甚至每个学校就1~2人,艺术类的专业培训只能缩小到学生艺术团这样一个小的范围,这根本满足不了学校整体的艺术教育的实施,更谈不上学校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了。因为对艺术教育类课程不重视,一部分应用技术型大学出现了艺术类教师的空缺,即使再多的学生有艺术方面的天赋与技能,在这也得不到及时的培养和发挥,所以学生只能凭借自己对音乐、美术的个人理解任其发展,最后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潜能根本没有被挖掘出来反而与原来比又退步了。

三、改善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教育现状的主要对策与做法

首先,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领导和教师要对艺术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和认识,要改变现有的教学理念,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认识到开展艺术教育课程对于大学生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把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艺术教育真正纳入到学校的主流教学体系中去,在师资、课程设置、软硬件、经费等方面应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帮助,重视对艺术类教师的专业培养与鼓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要重视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生的艺术教育工作,对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艺术教育师资给予业务上的培训与指导,不能忽视对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教育的关注与支持。

其次,应认真搞好艺术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在原有的中西方音乐欣赏、音乐基本理论、艺术美学、合唱学等艺术教育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再加大艺术教育理论性的课程,课程细化并逐步向深层次专业领域延伸,争取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开设简单的艺术基本理论的课程,如:音乐作品欣赏与分析、美术作品欣赏与分析、音乐理论与流行音乐创作等专业较强的公共选修课程;在专业技术课程中开设音乐美术的小组课:包括声乐、民间舞、铜管乐、山水画、素描、油画等针对性较强的课程,一对五或一对八的数量对比来进行教学,从而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再有,要提升艺术教育类课程教材的深度,牢牢掌握住艺术教育这个阵地,不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与爱好,传授艺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艺术感觉、理解和鉴赏的能力,提升审美水平,构建扎实的精神阵地。

应用技术论文第9篇

关键词:电视电影论文

近几年,随着《阿凡达》《魔兽》等科幻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人们开始尝试将IMAX、4K等现代技术运用于影视的制作过程中,而技术的更新换代极大地促进了影视行业的发展。其中,VR虚拟技术正成为继3D技术后影视行业的新宠,一些国际知名公司对VR虚拟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也充分地说明了VR虚拟技术光明的发展前景。例如,2014年Facebook公司并购了一家专营VR头显的公司Oculus,我国的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也相继制定规划,希望成为国内VR技术界的领先者,从而使越来越多的资金和人员涌入VR领域,使我们有理由相信,VR虚拟技术必将成为影视艺术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

1、VR虚拟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实际应用

现阶段,我国影视领域运用VR虚拟技术进行拍摄和制作尚处于一个摸索与发展的过程。VR电影和VR电视,不是单纯的技术升级,而是伴随着VR虚拟技术在生活中广泛运用,是影视领域的一次从软件到硬件、从内容到终端的大胆尝试,将对整个影视制作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以VR电影的制作为例。首先,VR虚拟技术的实现需要大量设备支持,机位与GoPro的数量比差不多是1∶6,甚至更多,才能全方位地进行拍摄;其次,所有的机器都必须连接同一个WiFi,才能保证同时开机进行一个片段的拍摄,否则后期画面修补时可能会出现因画面帧率不统一而无法合成画面的情况。除此之外,VR电影的技术要求也十分严苛。拍摄过程中,尽管有超过6台的机器,但是拍摄主体必须只对准其中的一台,才能完整地将摄体的细节记录下来。为了生动地表现动作场景,使其进行得更加流畅,VR电影需要在至少每秒85帧的条件下拍摄,而普通电影一般多为每秒24帧。后期制作之前,需要对前期运用VR虚拟技术拍摄的素材进行整理。由于前期通过6台机器进行拍摄,此时的素材数量随之发生变化,即同时输出6条素材。对于后期制作而言,最重要的是进行画面的缝合,需要用到像Kolor…AutopanoGiga之类的编辑软件进行制作和修改,将其导入输出素材中。此时,电脑会自动编辑,使6个素材的画面在捕捉的某一点上实现声音和画面的同步,基本修改完成以后,我们可以在PRO等软件上开始进一步细致的制作。

2、VR虚拟技术对影视艺术造成的影响

第一,传统导演模式会受到VR虚拟技术的影响。过去的电影由于对沉浸式体验要求不高,一般只需要搭建一个半景棚就可以进行正常拍摄,而在拍摄VR电影时,观众希望看到全方位的视频,获得三维的空间体验,这种二维到三维的转变对导演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具备多维的制作思维,同时还要精通全景棚和露天的画面拍摄。其次,观众在观看VR电影时,可主动改变座位与电影屏幕之间的距离,观看体验的灵活性使观众更容易身临其境,被剧情吸引。为了使观众能够在自己喜欢的视角和位置观影,导演需要作为一个引导者从电影的视角出发,抓住观众的视点,引导观众直至整个故事的结束。需要注意的是,VR电影频繁采用非线性叙事的方法,甚至是多线性叙事,而不同的观众选择的观看视点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导演自身能够熟练地掌握VR虚拟技术与故事整体架构之间的结合。导演为了满足观众对于主要剧情的预设,还需要增加主人公之外非主人公的故事结局,即把握故事主要剧情的同时,也要照顾故事细枝末节的发展。第二,镜头语言也会随着VR虚拟技术的运用发生变化。镜头语言是传统电影制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在VR电影中,镜头语言的作用逐渐淡化。传统电影通过荧幕表现故事,镜头语言是其最主要的辅助工具,而在VR电影的创作过程中,VR机器的位置较为固定,并不存在惯用的推、拉、摇、移等拍摄行为,采集运动镜头时,VR机器会被安置在一个轨道滑板上随着摄体的移动同步拍摄,这里就完全摒弃了传统电影里的远、近、中、特等镜头转变,镜头不再是影片的最小单位,某一空间位置取而代之。第三,演员表演也会受到VR虚拟技术运用的影响。传统的演员表演是按照场次来演出,而VR电影的表演要求是,给定演员一个特定的区域,让演员按照空间形式演出,类似于话剧的表演形式。以VR电影全景拍摄为例,要求导演和工作人员离开现场,导演在摄影棚外用对讲机对现场进行拍摄指挥。并且,传统的录音设备由在场的录音挑杆人员进行录制,而在VR电影拍摄录音环节中,由于现场的工作人员全都退居摄影棚外,录音完全是演员自己来录制。演员表演的自由性使拍摄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意外事故,如忘词、笑场,甚至还包括录音设备损坏,所以VR电影的制作成本相对于传统电影较高。

3、VR虚拟技术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前景

近几年,尽管VR虚拟技术已经成为普通大众口中的热门话题,但是这种“受欢迎”仅限于概念上,影视艺术中并没有广泛地运用VR虚拟技术,甚至国内院线都没有正式上映过一部纯VR虚拟技术制作的电影。科技是一把双刃剑,VR虚拟技术既存在一定的优势,也有着自身的局限。VR技术在提供给观众全方位观看体验的同时,也因设备的局限性,导致影片时长过短,多控制在20分钟以内,并且在增加观众的自由选择之后,VR影视制作难度也随之变大,鉴于这种情况,导演在情节设置上趋于简单化。当然,VR虚拟技术也不尽然都是缺点。现阶段,VR虚拟技术在影视领域的运用主要分为VR影视体验、影视短片及风景类电影制作三个方面。导演经常利用VR自身的技术特点,结合影视的具体需要,进行一些始于VR电影的制作,从而满足新时期人们对于VR虚拟技术的期待。例如,空间密闭类电影,就可以借助VR虚拟技术的力量、密闭的空间、VR的多视角,营造出影片所需要的紧张、刺激氛围。又如,未来恐怖片的制作,必然会用到VR虚拟技术,强烈的沉浸式体验可以让观众处于第一视角经历惊悚的剧情。再如,一些强调空间感的纪录片,如《动物世界》就可以使用VR虚拟技术,使观众既可以站在动物的视角学会自然知识,同时拍摄技术上的创新也会明显增强纪录片的教学效果。

4、结语

VR虚拟技术在影视艺术未来的发展版图中必然会占有一席之地以及拥有光明的应用前景,但前提必须是导演能够充分认识到VR虚拟技术的技术特征与影片自身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将两者结合,从而营造出独特的氛围,给观众带来充分的沉浸式体验。切记不要强行运用VR技术,将VR技术作为影视的噱头,否则影片的内涵和水平将会失去平衡,进而得不偿失,只有合理地融合艺术与技术,VR虚拟技术才能更好地在影视行业中得到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