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应用推广方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18 17:56:36

应用推广方案

应用推广方案第1篇

为进一步做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落实和加快质量追溯推广应用工作,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一、工作目标

以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全面落实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同时鼓励小农户参与试行。

以区级以上农业农头企业、区级以上合作社示范社、区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以及“两品一标”生产企业为主,全部纳入追溯体系管理。同时提高追溯标识加贴率,对追溯系统内,有包装农产品的质量追溯“二维码”标识加贴率达100%。

二、职责分工

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由全区统一样式,统一印制。区农业农村局负责日常宣传、培训,负责辖区内生产企业的开具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各涉农镇办负责做好发放备案和检查等工作;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负主体责任,按照企业生产实际,如实填写出具。

质量追溯应用,区农业农村局负责平台的完善和维护,企业纳入平台的审核,辖区内企业的宣传培训,信息现场核查,清理“问题”企业等;各涉农镇办负责使用指导和现场检查,加强平台内企业管理;企业对其录入追溯平台企业简介、检测信息、生产过程记录的真实性负责。

三、重点任务

(一)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工作

1.加强宣传和培训指导。各涉农镇办要充分调动一切力量,将一图看懂合格证、合格证制度告知书等宣传资料发放给辖区内所有生产经营主体;做好对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开具主体的指导服务,推动合格证制度全面试行;积极组织生产经营主体参加合格证制度宣讲和业务培训,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服务、农产品认证等相关业务与合格证工作相结合,全面提升生产主体质量意识。

2.开展辖区内生产者调查。各涉农镇办要对辖区内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将生产主体名单报区农产品质检中心,由区农产品质检中心建立健全辖区生产者名录数据库,包括生产者名称、地址、类型、生产品种等信息,确保试行范围规定的主体全面覆盖。

3.强化监督检查。将开具并出具合格证纳入日常巡查检查内容,对生产者是否按要求开具并出具合格证、合格证的真实性进行检查,严防虚假开具合格证、承诺与抽检结果不符等行为。严格产地准出,推动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追溯码、“两品一标”标识等作为农产品外销的必要条件。对未能开展合格证管理的生产经营主体,加大质量抽检力度,防范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对于承诺合格而抽检不合格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要依法严肃查处,加大联合惩戒力度;对于虚假开具合格证的,将移交农业执法部门,并纳入诚信管理。(“两品一标”农产品,有效的食用农产品质量追溯、耳标,以及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章同合格证证明,不必重复开具)。

(二)质量追溯推广应用工作

1.扩大追溯范围。各涉农镇办在开展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摸底调查的基础上,争取把规模化以上的生产者(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区级以上合作社示范社、区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以及“两品一标”企业)纳入进来,实现追溯全覆盖。同时积极督促和支持有包装农产品的生产者,做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二维码”标识加贴率达100%。

2.落实挂钩机制。加大《关于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业农村重大创建认定、农业品牌推选、农产品认证、农业展会等工作挂钩的通知》的宣传力度,严格执行“四挂钩”工作机制以行政推动和挂钩倒逼等手段推动追溯应用。

3.做好追溯应用服务指导。各涉农镇办要组织辖区内生产者参加追溯应用培训。深入生产者实地,指导督促生产者如实填报主体名称、产品名称、生产记录、认证情况等基本信息。积极通过系统培训、到点指导、远程协作等方式整体推进追溯系统应用能力。

4.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借助各类博览会、推介会等展销活动,宣传展示追溯产品,促进优质优价,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主要大力宣传追溯理念,提高追溯影响,推动形成关心追溯、支持追溯的社会氛围。

四、工作安排

(一)培训宣传阶段(2021年1-3月)。

各涉农镇办要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和种植、养殖大户参加追溯系统推广应用培训,利用科技之春、3.15等活动,借助网络、短消息等平台,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和追溯应用宣传。

(二)全面落实阶段(2021年4一10月)。

各涉农镇办要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合格证制度开具和追溯应用指导服务。

(三)总结归纳阶段(2021年11月一12月)。

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各涉农镇办11月底前将总结报区农业农村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落实力度。

落实合格证制度,加快追溯推广应用目标已明确,工作方法和路径清晰,各涉农镇办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人员,确定时间进度,落实职责分工及进度安排,确保任务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目的。

(二)健全奖罚机制。

各涉农镇办要建立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落实“挂钩”机制,对于虚假开具合格证的、填报追溯信息不真实的生产经营主体,根据有关规定予以通报。对于承诺合格而抽检不合格的农产品,要追根溯源,找出原因,进行整改。区级今年将对各涉农镇办进行督查指导,对于工作滞后的涉农镇办将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应用推广方案第2篇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方案(2021-2025年)

 

为加快促进深圳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新格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国办发〔2020〕39号)和《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20〕593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深圳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注册汽车(不包含置换更新)中新能源汽车比重达到60%左右,至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累计建成公共和专用网络快速充电桩4.3万个左右,基础网络慢速充电桩79万个左右,规范化、常态化新能源汽车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运行稳定、智慧安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

二、重点任务

(一)持续提升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比重。巩固公交车和巡游出租车全面电动化成果,在物流配送、环卫、工程建设、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等公共领域进一步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尽快实现网约车、轻型物流车和环卫车全面纯电动化。至2025年,新能源网约车达到5.5万辆,新能源物流车达到11.3万辆,新能源环卫、泥头车达到0.8万辆,新能源公务(含警车)、国企用车达到0.5万辆。(市交通运输局、城管和综合执法局、机关事务局、国资委、公安局、公安交警局、财政局分别负责)

(二)积极鼓励私人自用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市民绿色出行意识,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多种手段鼓励引导私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至2025年,全市新能源私家车保有量达到78万辆左右。提升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层级,完善新能源乘用车产品矩阵,从产品安全性、技术先进性和智能网联化等方面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度,匹配私家车市场不断升级的新型消费需求。健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流通机制,培育发展新能源二手车专业交易市场及鉴定估价机构,壮大市场交易能级。(市发展改革委、商务局、交通运输局分别负责)

(三)大力建设新型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加大土地、电力供应保障力度,推广应用柔性充电等新型智能化充电技术,加快规划布局建设一批新型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推动原有设施提质增效。在公共服务领域,加快完善公交、物流、环卫、泥头车辆运营、停放、充电一体化保障体系,构建车辆可持续运行模式;在社会公用领域,实现市域平均充电服务半径小于0.9公里,城际高速公路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私人自用和公务用车领域,以按需并适度超前的原则推进住宅小区和公共单位停车场配建慢速充电设施,保障新能源私家车和公务车日常基础充电需求,基本实现新能源汽车“桩随车布”“一车一桩”。依法依规实施消防设计审查、消防验收及备案抽查,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场所消防安全综合监管。[市发展改革委统筹,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建设局、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国资委、消防救援支队,深圳供电局分别负责]

(四)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常态化安全监管机制。健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日常监督管理机制(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完善公交车、出租车、物流车、旅游包车和租赁汽车等营运车辆安全监控体系(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严格实施新能源汽车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加强对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以及充电设备等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市市场监管局负责)。制定新能源汽车整车以及关键零部件检测标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负责)。建立与新能源车辆特点相适应的安全技术年度检验制度(市公安交警局负责)。加强新能源汽车报废回收管理,督促指导新能源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做好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市商务局、国资委负责)。制定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和故障应急处理办法,及时处置消防、救灾和人员疏散等重大应急事故(市消防救援支队负责)。推进湾区(深圳)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信息化监管水平(市发展改革委、国资委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各部门要在全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形成多方合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推广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重要事项和问题要及时向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领导小组报告。

(二)加大财政支持。采用直接资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多元化扶持手段,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点企业组织实施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研发创新、产业化、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研究制定新能源小汽车综合使用和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激励政策。(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负责)

(三)加强政策保障。完善小汽车增量调控管理政策,根据新能源小汽车推广情况,适时出台放宽个人新能源小汽车增量指标申请条件、扩大个人增购新能源小汽车车型范围、动态调整燃油车指标总额等政策。推动落实新能源汽车免限行、停车优惠等支持政策。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绿色交通基金,调动全社会支持、参与绿色交通积极性。(市交通运输局、公安交警局、地方金融监管局、深圳银保监局分别负责)

(四)保障用电用地。逐步提高新建住宅小区(含城市更新)停车场充电设施配建比例,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停车场应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依法落实新增公交、出租、物流、环卫、工程等领域充电设施配套用地和空间预留。在符合国家安全技术规范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环境和电力容量需求科学制定供配电保障方案,进一步简化规范用电报装手续,为充电设施建设提供便利高效的用电保障服务。(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供电局分别负责)

应用推广方案第3篇

按照和省委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各项工作部署以及省委书记巴音朝鲁批示要求,按照“全党办、大家办”“全党学、大家学”原则,市委把建好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纳入全市宣传思想工作要点,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标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现就全面推进“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全市“每个党支部、每个党员”中迅速推广使用,倡导鼓励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学习平台开展学习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下载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PC端用户可登陆网址www.xuexi.cn或通过搜索引擎搜索浏览,手机用户可通过各手机应用商店免费下载安装APP.各部门各单位要迅速动员、层层组织推动,确保本部门本单位所属各级党组织“每个党支部,每个党员”全部下载安装、学习使用。动员鼓励社会各界人士下载使用学习平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党员带动身边、个体带动家庭,不断扩大学习平台覆盖面。

应用推广方案第4篇

1 Living Lab简介

1.1 Living Lab相关概念与特征

Living Lab又称为生活实验室、情境实验室。Bergvall Karebornetal等认为,Living Lab整合了公共领域与私有企业的联系,通过这种方式,企业、研究人员、政府和市民共同协作,在真实生活环境下对新服务、企业经营思路、市场和技术进行创新、验证和测试。欧洲Living Lab协会ENOLL认为,Living Lab既是一种用户驱动创新方法论,又是使用该方法的一种组织形式。Leon从技术角度对Living Lab进行了定义,认为其除具备现实性和以用户为中心等特征外,还着重强调无线和移动服务、计算机技术应用,是整合用户、应用环境、技术与基础设施、组织和方法、专家体系等的一个服务体系。可见,Living Lab与真实实验室不同,它是一种开放式创新模式、组织方式、服务体系和方法论。

Living Lab期望依托于真实生活环境,根据具体创新问题,建立各利益相关者合作机制。通过对现有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本文认为Living Lab具有如下特征:①强调用户作用,以用户为中心,由用户参与设计、创造,实现用户驱动②强调真实情境,要求各方在一个真实开放的情境中进行合作;③作为一个组织结构,能够将利益相关方有效结合在一起,强调利益相关者的协同作用;④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技术来达到目的。

Living Lab目前在欧洲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服务、交通、医疗、农业、媒体、先进制造、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尤其是在服务领域,其理念和方法已得到广泛认可,规模和应用效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关于Living Lab的研究在我国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其在欧洲的影响已经引起我国科技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1.2 Living Lab发展历程

Living Lab相关概念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William Mitchell教授于1995年提出,随后被欧洲学者引进,并在欧洲得以蓬勃发展。2000年3月,欧盟领导人齐聚欧盟主席国葡萄牙,讨论如何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期间提出了“里斯本战略”。欧盟各国希望通过鼓励创新、大力推动信息通讯技术应用与发展等措施,至2010年将欧盟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知识型经济体。欧盟于2006年11月发起了Living Labs网络,为构建欧洲创新平台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Living Lab在欧洲已经发展了3代,且已形成了一个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和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由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

2 用户参与Living Lab创新的方式和阶段

本文将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过程分为4个阶段:推广方案设计阶段、方案建设阶段、推广方案实施阶段和企业应用阶段,这4个阶段不是线性顺序关系,而是一个循环,一轮循环完成后还要补充内容、改进工作进入下一轮循环,不同阶段还可嵌套多个内循环。以用户为中心,用户驱动是Living Lab的核心内容,在Living Lab模式下,用户不再是创新活动的被动客体,而是创新的主动参与者。用户参与涉及推广应用的整个过程,但本文着重讨论推广方案设计和实施阶段,因为这两个阶段是当前推广模式中最容易忽视用户参与的阶段。

Reichert等认为,用户对创新的贡献分为3类,分别是决策类贡献、信息类贡献和创造类贡献。在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中,最终用户可定义为使用创新方法的企业和具体的创新人员,另外科研机构、高校和中介机构也是其中的用户。用户参与各阶段的贡献具体表现为:①方案评估阶段:决策类贡献。用户通过对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行评估,提出自己的意见。②信息收集阶段:信息类贡献。在一个真实情境中,企业用各种方法激发用户表达出自己的真实需求,广泛收集用户信息,为方案制定、完善和执行服务。③方案创造阶段:创造类贡献。在Living Lab模式中,用户扮演着共同创造的角色,用户直接参与推广应用方案设计,并将自己的创意和需求融入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方案中。具体分析如下。

(1)创意设计阶段。在Living Lab模式下,用户成为创新的驱动力,因此要注意收集用户特征信息和需求信息,主动邀请企业参与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方案设计工作。如可以通过企业访谈、创意竞赛和网上调查反馈等手段收集企业真实需求,根据这些需求信息设计创新方法推广内容。在方案设计阶段,要使最终用户成为共同创造者,直接参与方案设计工作。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各主体如协会、中介、高校和企业应共同协作,以企业需求为中心,利用头脑风暴、采访、问卷调查、方案比较、网络搜索等方法,尽可能收集针对最终用户而产生的各种创意、模型和操作方案,在最终用户协助下,形成多种方案。设计方案初步成型后应交由企业进行评估,确定方案是否可行,并选择最优方案,进一步对其进行整理和优化,形成完善的推行方案。

(2)方案建设阶段。此阶段具体包括服务场景构建、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内容落实等,同时还要对推广应用方案的时间、资金和设备投入进行估算,合理设定目标。在方案建设过程中,要把方案设计理念和技术实现手段同用户反复沟通,把交流结果应用到服务场景的搭建过程中,使企业在理解相应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贡献出自己的特征信息和需求信息,同时直接参与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方案的制定过程。推广应用方案构建后,可组织部分企业试用,体会方案是否符合当初的设计理念,根据企业意见快速实施,以便及时对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方案进行修订。

(3)推广与应用阶段。经过用户驱动的方案设计阶段和方案建设阶段为方案的实施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推广与应用阶段,用户仍然保持一个焦点位置,此阶段用户的主要工作是学习、应用和反馈。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过程见图1。

3 Living Lab的重要特征

3.1 真实情境,促进知识交流

真实情境意味着一个自然和开放的环境,Living Lab强调真实情境,并具备如下优点:①在十分开放和轻松的环境中,有利于收集用户真实需求。对用户信息的收集,不仅要用各种交流手段,还要用现场观察测量等方法。②可以激发各方灵感,包括内部和外部灵感,为方案设计服务,从而避免某些机构或某部分人员的“闭门造车”。③有利于隐形知识的学习和共享。创新方法也属于知识范畴,包括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无论哪种创新方法的应用,都离不开隐形知识的传播。由于隐形知识无法进行编码,因而其传播更多依赖于工作过程中的学习,而真实情境为隐形知识的学习和传播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环境。

创新方法推广和应用要发挥实效,真实情境必不可少。真实情境构建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深入企业内部,在企业实际生产环境、科研环境中进行创新方法推广和应用。这种方法情境真实度高,但实际工作范围有限、资源利用率低,影响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效率;另一种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服务平台,使之与企业内部环境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流,模拟一个真实环境,在这一平台上开展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从Living Lab的特征来看,后一种方法更符合要求。如航天一院组建的3D虚拟长征学院,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真实情境,学习者能在任何地点以真人形式进入系统,并利用3D替身在一个与实体学院完全一致的3D环境内同老师、同学、专家、同事一起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学习。3D虚拟长征学院还集合现有学习方式,将线上、线下、虚拟、真实、e―Learning、面授、模拟、实践等融合成无缝式学习体系,目前长征学院两个月完成的培训任务,用传统手段需要两年才能完成。

3.2 基于共同愿景的多方合作组织

Living Lab作为一种组织模式,强调多方协作,如由研究者、管理者、生产者、最终用户等在真实环境中共同进行设计、创新、体验、测试、市场开拓等活动,以实现协作创新,多方参与能有效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分享。Living Lab提供了一种多方合作机制,这种组织模式基于合作各方的共同愿景,参与Living Lab的各方拥有共同目标,设定了合理的利益与风险分担机制。在组织形成路径上,虽然欧洲很多Living Lab背后都有政府的影子,并接受政府资助,但其更强调组织形成的自发性,发起人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生产者或科研单位,甚至还可以是最终用户。Living Lab将各方深深融入组织之中,将传统模式下的链式结合转化为网络结合。

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还需要政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和共同协作。借鉴Living Lab理念,首先政产学研各方要有一个共同愿景,在这个共同愿景下协同工作,努力实现一个共同目标,使创新方法能够在企业最终应用并发挥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如果把政产学研结合体看成是一艘前行的船,这个共同愿景就是一面风帆。Living Lab模式协调各方在基于真实情境下的平台工作,企业(用户)作为创新链的驱动力量,有利于创新文化和协作精神的形成。其次,政产学研的结合应该是自发的、基于自组织模式的。自发性和具体发起人并不矛盾,这个联盟可以由政府发起,也可以由联盟任何一方发起,但要强调联盟各方的自愿性,不能由政府出面搞强制性的“拉郎配”。再次,政产学研的结合应当基于公平合理、自主协商达成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保持联盟的有效协作并避免联盟破裂。最后,在Living Lab模式下,联盟是开放的和动态的,任何时间都可以有新主体加入,原有成员也可以在适当时候选择退出。

在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过程中,Living Lab理念强调整合政府部门、专家体系、应用环境、技术与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不仅要发动大量用户参与,还要把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立以政府、企业网络、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开放平台,并且拥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基于共同愿景的政产学研结合模式见图2。

3.3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创新方法服务平台

Living Lab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涉及用户信息收集、与用户进行交流和反馈、真实情境搭建、合作各方的组织管理、方案(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Living Lab本身即为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创新服务平台。

在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过程中,必须注重信息技术和服务平台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各方合作和知识共享,收集用户需求信息,完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服务平台。具体可以建立基于“云计算”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辅助平台,在不侵犯现有辅助创新软件知识产权的前提下,由政府出面与这些软件开发商合作,构建基于SOA技术的辅助创新系统集成平台,使软件开发商成为第三方服务提供者,其身份由软件出售者转变为出租者(租户),集成平台的最终用户通过浏览器方式调用相关系统,并根据调用情况支付一定费用。通过基于“云计算”模式的辅助创新系统集成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创新方法辅助软件费用高、功能过剩、适用范围有限的问题。自创新方法工作开展以来,很多省份都探索建立了一些创新服务平台,目前这些平台一方面内容有限,另一方面相互分割,在Living Lab模式下,这些平台可以有效进行对接和扩展,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见图3)。

4 我国目前创新工作中可以用Living Lab解决的问题

创新大师Michael Schrage指出:“创新的关键不在于创新者做什么,而在于用户选择什么。”可见,用户在创新活动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就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的用户,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是否有效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掌握创新方法并有效应用创新方法。目前,我国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还存在如下问题:

(1)创新方法推广与企业结合不够紧密,企业参与度不足。我国创新方法工作开展时间不长,由于此前很多企业对创新方法了解不够,创新方法推广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宣传普及阶段。在政府推动下,目前创新方法工作的承担者主要还是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工作重心还放在创新方法推广方面,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创新方法的应用主体。从全国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现状来看,推广模式还是以政府主导为主,即“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在已有培训基地和推广基地中,培训机构与企业没有紧密结合,培训内容受培训机构知识范围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基本上是由培训机构决定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过程,在推广创意、创新方法内容选择、教材编写、培训方案设计乃至创新方法的应用方案等环节普遍缺乏企业及创新人员的广泛参与,推广方案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差很远,严重制约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还有一些企业反映第三方培训机构商业味太浓,培训机构与企业目的不一致,严重削弱了企业学习的积极性。虽然有些推广机构深入到企业进行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较短、企业生产任务紧张等原因,导致培训过程很难与企业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结构、发展战略以及企业原有的创新体系相结合,企业基本上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状态。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创新方法推广工作还是重推广、轻应用,企业创新方法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自我学习模式。

(2)线性推广模式不适应现代创新要求,没有找到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目前,已经实施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过程大多呈线性特征,即遵循“创新方法研究―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开展―应用人员学习―创新方法应用”这样一个顺序,但近年来创新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创新行为呈现出全球化、民主化、网络化和多学科交叉等时代特征,各类创新方法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些特征决定了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过程应是一个多向、网络化、有反馈机制的复杂过程,线性推广模式不适应现代创新要求,影响了创新效果的发挥。从推广应用组织模式来看,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基本上还是以政府为中心,靠政府力量把各方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一个链式结构,这和现代社会创新网络特征不符。在推广过程中,还没有建成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没有找到实现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3)创新辅助软件费用高,创新方法服务平台不完善。目前,虽然有些公司、高校和科研机构已经开发了一些创新方法辅助软件,并辅之于其它知识库和案例库作为创新方法学习和应用的工具。但市场上的软件费用普遍较高,一套软件安装后,在使用人数和使用地点上存在很多限制,且不太适合进行培训。国内动辄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计算机辅助创新系统超出了企业预期支付成本,对目前很多创新积极性很高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负担比较沉重,在实际应用中又不需要使用软件的全部功能,严重制约了创新方法在市场环境中的推广和应用。同时,虽然各地在创新方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但这些平台分布广泛、信息量不足,特别是对TRIZ以外创新方法的介绍和推广不成系统,没有形成创新方法集成体系,知识库和案例库比较欠缺,服务平台结构和内容很不完善。

5 我国应用Living Lab需要开展的工作

Living Lab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创新系统、方法论和组织架构,在欧洲很多领域特别是公共服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其理念给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以很多启示。要构建有效的Living Lab模式,需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构建多方合作框架。政产学研各方协同是推进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的有效途径,借鉴Living Lab理念,合作各方应当基于共同战略目标,自发组建合作组织,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可由政府出面进行引导,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制定良好的科技政策,鼓励企业和群众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通过政策和机制建设,引导合作各方更多地着眼未来的长期效益,建立共同愿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政府仍然是这样一个组织最合适的发起人,但组织发展应符合自组织性,依靠市场机制和组织间的合作规则实现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

(2)以企业为中心,构建由企业驱动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企业是创新方法的最终用户,创新方法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企业能否对其正确应用。在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过程中,应以企业为中心,由企业参与全过程,共同设计和改进方案,构建由企业驱动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另外,还应充分发挥市场拉动作用。

(3)继续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区域合作,构建创新服务大平台。我国要继续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信息技术在创新方法工作中的应用。鼓励地方和行业组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对各服务平台进行整合和扩展,最终形成国家层面的创新服务体系,以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应用推广方案第5篇

一、领导重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省局统计电子台帐推广应用培训班结束后,各单位综合统计人员把会议精神及时向局领导进行了汇报,并组织单位统计人员进行了传达。各单位领导都能够充分认识推广应用电子台帐的必要性,把思想统一到省局的要求上来,并给予了大力支持。有的单位成立了领导小组,把推广使用统计电子台帐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调度,确保顺利实施。

电子台帐的应用,对人员素质和计算机配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工作需要,各单位在组织人员参加省局、市局组织的培训外,自己也组织了电子台帐应用的培训班。各单位综合统计人员还加强了对业务科室和工商所应用电子台帐的指导,提高了各统计人员应用电子表格工作的能力。结合推进电子台帐应用和网上传输报表的需求,把统计人员的计算机等设施的配备进行了更新,为全面推广应用电子台帐奠定了基础。

二、结合实际抓落实,成效明显

根据省局现有各项业务软件使用情况和电子台帐数据源头应用为主的实际,结合我市工商系统统计工作现状,坚持实用和操作简便的原则,召开了各业务科室统计人员座谈会,对电子台帐进行了修改,并制定了《××市工商局推广应用电子台帐工作方案》和《日常使用电子台帐报送制度》,对电子台帐的推广使用进行了规范。要求各级单位,严格按照《××市工商局推广应用电子台帐工作方案》把电子台帐的推广使用工作落到实处。

随着工商监管工作的深入开展,案件统计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复杂。为此,我局在推广应用电子台帐工作中,以案件查办业务统计为重点,将案件类的统计台帐推广应用到工商所,其它数据量小的业务台帐安排在局机关各业务口的思路进行电子台帐的推广。这样既保证了敏感数据的采集准确,又确保了电子台帐落到实处。通过调研发现,基层工商所法制案件电子台帐的推广应用效果尤为明显,使简易程序案件得到了及时的掌握,案件分类非常的明确,抑制了案件重复上报现象。

通过调研发现,各单位在推广应用电子台帐时,创造了一些好的做法,促进了工作的开展。如河口分局将生产经营情况的电子台帐,由企业注册局落实,跟着年检和变更来做,既取得了数据又节省了人力物力。将法制、公平交易及查处无照经营电子台帐推行到六个基层工商所。经过三个月的使用已经将_月份以来所有结案的案件进行了由纸质台帐向电子台帐的过渡。法制科、公平交易局及各工商所反应良好。

自_月份,推广应用电子台帐以来,大部分单位按照市局的工作安排在_月底前已将今年以来的统计数据录入到了相应的台帐中。这不仅保证了统计数据的连续性,也促进了统计工作开展。如××分局公平交易人员在做_月月报的时候发现罚没款数据,与入库数存在出入,经电子台帐校对很快发现是数据输入的错误,及时进行了改正,使统计人员体验到了应用电子台帐的便捷。

三、结合岗位练兵,以应用促学习,统计队伍水平不断提高

结合今年的岗位大练兵,以推广应用电子台帐为契机,各单位都组织、采取各种方式加强了对统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各单位统计人员均参加了_月_日—_日由市局和市统计局联合组织举办的统计电子台帐使用及统计继续教育培训班,多数单位还自行组织了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和考级。到目前,全市工商系统在岗统计人员均获得计算机应用能力初级以上证书,都能熟练使用excel和word软件,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大有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

系统各单位通过应用电子台帐,促进了统计工作的规范化,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各单位推广应用电子台帐工作开展的不平衡。有的单位领导重视,推广应用范围全、效果好;有的单位仅仅是应付市局检查,数据录入不全,电子台帐应用的不规范。

二是有些案件电子台帐由于量小效果不明显,象商标广告、消保、市场和合同。

三是电子台帐有些操作不够方便,如法制案件电子台帐,数据较多且使用频繁,但在进行多单位汇总时,操作不方便容易出错。

应用推广方案第6篇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农业推广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59-03

《农业推广学》的教学内容广泛,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农业推广学的教学目标既要让学生懂得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更要对学生进行推广方法和推广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所学知识能适应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传统的《农业推广学》教学中,往往存在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技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原理与技术连接不紧密、教师与学生沟通不紧密的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形成广泛的互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农业推广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讲授与提问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理论教学与角色扮演相结合,等等。其中研讨式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研讨式教学改变了课程理论知识由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做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预先布置研讨主题,学生根据要求收集资料,结合学习教材拟定讨论稿或计划、方案等,通过讨论或辩论,最终达成共识或完善计划、方案,从而掌握《农业推广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农业推广原理和方法的认识。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介绍我们在《农业推广学》教学中运用专题研讨式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研讨形式与过程的设计

1.讨论形式的设计。传统的课堂讨论往往是老师根据讲授内容布置讨论题,由单个学生自愿或由老师点名上台陈述观点,老师点评。这种方式在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学生事前未进行充分准备,讨论时部分同学可能无话可说,表现消极;台上同学陈述时,其他同学较少集中精力聆听他人观点等。我们根据大学生其实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意见领袖的心理特征,在讨论课前只布置讨论内容,不分组,要求每一个同学各自准备发言稿并计入课程考核成绩。正式讨论课进行时,讨论小组临时划分,这样,学生在准备时就不会有依赖思想,每个人都必须充分准备。在小组讨论中形成自然的意见领袖,代表本小组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而此时其余同学担当观众和评委的角色,对各小组意见领袖们的表现做出评价,并通过提问等方式互动。这种讨论形式既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2.研讨过程的设计。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提前2~4周布置研讨内容,一般是典型农业推广案例或推广试验方案或推广计划设计,所有学生根据给定的讨论题各自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写出讨论提纲或计划、方案。正式讨论时分步进行。第一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每人先在组内陈述自己的观点,经过交流和充分的讨论,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或设计方案。第二步,每组选1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对于推广案例和原理的讨论,如“改变农民行为的方法”等,小组代表在陈述各小组观点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讨论或辩论,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由1人进行全班研讨结果的总结。对于“试验方案”或“推广计划设计”的讨论内容,通过代表陈述和小组答疑,形成比较完善的方案或计划。其余同学作为评委,通过聆听、观察、提问、质疑等,从讨论论据的有效性、语言表达能力、仪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等方面对各位讨论代表的表现做出综合评价。最后,由教师做简短的总结。

二、精心设置专题讨论的内容

研讨式教学的主旨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学习,牢固掌握课程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根据学生专业特点,精心设置研讨内容对提高研讨式教学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1.选择经典案例用于说明问题和原理。一些经典的案例在说明原理时是很有效的,如教师为了说明不同人对于创新采用的行为差异,常用的是美国1934—1941年推广玉米杂交种的案例,通过不同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的开始年度、历年采用人数和历年杂交种种植面积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变动情况来分析不同的创新采用者人数分布和行为差异。这些经典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可以让学生得出很明确的结论,即可以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如除草剂推广案例中,费用从上缴提留中扣除、生活贷款优惠等手段使用的条件早已不复存在;而美国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的案例由于时空差异太大,与当代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环境条件有很大差异。因此,这些经典案例可用于说明问题和原理的短时间讨论分析,而作为专题的研讨内容,则更宜选用更加贴近现实的问题和推广案例。

2.选择当代和本地区的典型推广案例用于课程研讨内容。研讨式教学不仅是教学形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我组织和沟通协调能力、推广演讲技能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内容的设置要多联系中国和本地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既可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又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现代农业推广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农业推广学的理论。如在创新采用与扩散教学中,我们针对农学专业学生,选择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推广案例让学生讨论:早在1955年,当时的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就对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已在长江流域广泛示范,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在长江流域棉区普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棉花科研工作者一直在进行棉花轻简化育苗技术的研究,但当前营养钵育苗移栽仍占主导地位。学生通过学习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的原理,搜集、分析棉花育苗技术推广应用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创新扩散的周期性、影响创新采用率的因素等。这种案例讨论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没有标准答案。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使农民行为自愿改变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我们选择水稻两种育秧技术的推广实例:“双两大”育秧技术和抛秧技术的推广,教师事先并不对技术做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查资料,理解这两种育秧技术的特点和推广应用情况,结合农业推广学教材中的原理,分析改变农民行为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对技术采用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选择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湖南苎麻生产发展的案例,让学生讨论我国承包制、农民自主小规模经营条件下,农民行为的特点和导致不同创新采用者的行为差异的原因,以及不同采用者的风险与效益。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选择试验示范与大面积生产产量差异大的事实,让学生讨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及缩小差异的对策措施。事实上,对于案例的分析本来就很难有标准答案。

3.试验示范方案及农业推广计划的设计与讨论。针对农业推广基本技能和农业推广计划等教学内容,教师提供一些备选题目,如超级杂交稻新品种的推广、水稻“三定”栽培技术的推广等,学生也可自选题,撰写农业推广计划书或试验示范方案。讨论课时,根据学生选题情况,将选题相同的学生每5-6人作为一个推广小组,经过小组讨论完善计划或方案,再选派代表在全班展示,小组集体回答“评委”或“农民”的质疑。同学们一方面担任项目评委的角色,对计划或方案提出质疑、建议和意见,并根据计划书或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陈述和答疑表达能力等对各小组成员进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又担任推广对象的角色,推广小组通过宣传、演讲、示范等,想方设法说服“农民”接受其计划、方案或技术。

三、研讨式教学在农业推广学中运用的效果

农业推广具有生产性、实践性、社会性、教育性等特点,因此,农业推广学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农业推广技能,包括沟通技能、写作技能、演讲技能、试验示范技能等。讨论式教学通过让学生事先准备、课堂交流,既训练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写作、演讲能力,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在讨论中的管理、控制和协调能力,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特别适合在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中运用。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总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往往消极被动地接收,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研讨式教学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教学活动中信息传递途径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化,每个学生都是主角,其观点和措施以及包括肢体语言在内的表达能力都要接受其他同学的品评,因此,学习的主动性增强,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提高。

2.学生对农业推广学原理的掌握更加牢固和深刻。学生对照农业推广学原理,分析和讨论具体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变为具体的实例分析,使理论更加鲜活生动,也使学生对自己讨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掌握更加牢固和深刻。如通过对“双两大”育秧和抛秧技术的推广案例分析,学生认识到,尽管“双两大”育秧技术经过多方试验示范证明能够增加水稻产量,但由于费工费力,农民不愿意接受,即使采取行政命令的措施,当时达到一定的推广规模,应用时间短,一旦没有强制措施,农民很快放弃,成为典型的短效型农业创新;而水稻抛秧技术省工省力,农民看到水稻移栽“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示范效果,很快自发采用,推广部门只需提供足够的配套物资如抛秧盘等供农民购买,推广速度快、规模大,应用时间长,成为典型的高效型和长效型农业创新。学生通过这一对比案例的讨论,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示范,推广农民愿意接受的新技术,才是引导农民行为自愿改变的途径和措施。同时,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学生也认识到创新本身的特性是影响创新采用率的最主要因素。再如,通过自己拟定推广计划方案,学生首先要掌握农业推广的各种方法及其特点,并还需根据不同的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在新技术推广的不同时期选择适当的方法推广,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通过这种拟定计划、方案的训练,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理论知识,还深刻认识到针对不同的科技成果应选用不同的推广方法、针对不同的采用阶段采用不同的推广方法的道理。

3.学生推广技能得到很好的训练,有利于将来开展工作。讨论准备过程训练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小组讨论中训练了沟通、协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全班交流和回答质疑过程训练了演讲和快速反应能力,并锻炼了胆量,有的学生甚至是第一次上讲台。通过讨论式教学,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训练,同时也认识到作为农业推广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这对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大有裨益。

四、几点体会

1.讨论式教学的课时分配要恰当,保证课程教学体系的完整性。每一门课程都要求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既有基本理论和原理知识,也有方法和技能知识,课程教学任务首先是完成这些基本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首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这是毋庸置疑的。讨论可以加深对原理的理解、训练基本技能,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主要还是依靠教师课堂讲授。因此,在当前宽口径人才培养专业课学时减少的大背景下,要保证课程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讨论式教学课时占课程总学时的比例不能太多,一般安排课程总计划学时的1/3左右比较恰当。

2.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科学设置专题讨论式教学的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专题讨论的内容尽可能与其专业相结合。如针对农学专业的学生,我们设置的一般是与大田作物生产技术相关的内容;而针对非农专业学生,就应该选择比较宏观或者经典的案例,讨论的是一种发展概念或方向,不涉及具体的农业技术措施。另外,讨论题的设置尽量紧密联系当前实际,以国内和本地的推广实例作为讨论题,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或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3.配套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平时成绩权重。当前必修课考核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且考题要求有标准答案,平时成绩不超过30%,这给少部分“考前背笔记、应付考试拿学分”的学生提供了方便。讨论式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学生在讨论前收集、整理资料,在讨论中的仪态、表达以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无法在闭卷考试中表现出来。为了使课程成绩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应该增加平时成绩比例,用于考核学生准备和参与讨论的情况。这样,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会更高,讨论式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张仲威.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2]高启杰.农业推广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3]赵洪亮,刘恩才,侯立白,等.农业院校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207-210.

[4]黄旭明,梁雅梨.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3,6(6):58-60.

[5]高雪莲,高启杰.互动式教学模式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8,3(3):64-66.

[6]王贵彦,陶佩君,王慧军,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3(3):22-23.

[7]任晋阳.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8]汪若海,李秀兰.中国棉史纪事[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

应用推广方案第7篇

这次全省交通综合执法信息系统推广会议,是去年“肇庆执法信息系统建设现场会”后省厅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主要内容是:总结前一阶段交通综合执法信息系统建设推广工作的情况,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全省执法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的任务。刚才,我们观看了执法信息系统介绍和功能演示视频;清远和惠州市就推广应用执法信息系统作了经验介绍,讲得很好,值得全省学习。会议尽管时间短,但方式灵活,内容丰富,必将推动全省交通执法信息化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积极探索,强化措施,执法信息系统建设推广取得一定成效

一年多以来,各有关市(区)按照省厅部署,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积极推进交通综合执法信息系统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执法信息系统建设不断完善。一是完成了系统一期(公路执法)和二期(水路执法)的软件开发建设,实现与省道路运政系统、电子纪检监察系统有效对接。在系统推广中,广大执法人员提出不少好的建议,软件开发公司及时改进系统功能,使系统具备更强的实用性、操作性。二是逐步配置系统硬件设备。在厅机房部署了大型刀片服务器,依托省交通数据中心,实现了系统内、外网之间数据的及时安全传输。完成了网络连接及设备安装工作。省厅采购了一批硬件设备,并根据各市推广系统应用的情况进行分配;东莞、顺德等地积极自筹资金购置了系统配套设备。三是开发了车辆动态信息公共服务子系统,对进入我省“两客一危”重点营运车辆(客运班车、旅游包车、危险品运输车辆)进行实时检查。四是建立了广东省交通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公众网站,设置了法律法规、执法动态、行政公告、违章信息查询等多个服务栏目,方便广大行政管理相对人,又树立了交通综合执法机构的良好形象。

(二)执法信息系统推广稳步实施。省厅印发了系统建设方案、推广实施方案和《关于做好交通综合行政执法信息系统全省运行工作的通知》,成立了系统建设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省执法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厅执法局、档案信息中心等组织项目组,多次到有关地市调研,指导推进系统应用工作。各市非常重视,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为系统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人员和经费等保障。清远和惠州市制定了执法信息系统推广运行工作考核标准,适时对各县(区)系统建设推广工作进行检查和评比,调动了各单位推广应用系统的积极性。目前,清远市及辖区7个县级交通综合执法机构已全部使用系统办理案件,其他各市(区)都在逐步使用系统办理案件。

(三)执法信息系统应用效果良好。系统运行一年多来,各单位普遍反映良好。办案过程中,各执法机构依托系统网络实时监控,统一了办案程序,规范了办案行为,提升了办案效率和质量,促进了执法水平上台阶。同时,也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更加规范、程序更加严谨、职责更加明确、流转更加顺畅,有效地控制了随意执法、重复执法等现象的发生。另外,执法信息系统实现了与省运政系统的数据共享,建立了执法业务与相关许可业务协作机制,解决了违法当事人通过重新办理许可逃避行政处罚的“漏洞”。

总的来说,交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这是全省各级交通部门开拓创新、努力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交通运输厅,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大家,向积极参与全省执法信息系统建设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执法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肯定成绩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执法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普及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当前执法信息系统推广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些地方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系统推广进展缓慢;一些地方使用执法信息系统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认真解决。这里我重点讲一下执法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快执法信息系统应用,能够促进依法行政。信息化本身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在管理上的科学性、规范性,是传统管理手段无法比拟的。省厅统一开发的系统应用软件,是依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开发的,推广应用后,可使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形成流程科学、简洁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大大提高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水平。案件管理功能使办案的整个流程环环相扣、相互制约,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执法办案的随意性,规范自由裁量权。执法信息系统软件的推广应用,使工作中的过错能够及时被发现,责任追究关口前移,真正实现预防性管理,从而有效地规范每个干部职工的行为,促进廉政、勤政建设。

(二)加快执法信息系统应用,能够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信息化建设,对工作提速提效、增强执法监督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执法信息系统的应用,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网上办案功能的应用,使基层案件实现网上录入、网上流转、网上核审、网上结案,大大减少了书面文档往来传送的时间。执法信息化应用的效果良好,可节省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

(三)加快执法信息系统应用,能够提高执法队伍素质。信息化应用使掌握计算机和软件操作技能成为执法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衡量执法人员现代化办公能力的重要标准。通过信息化应用,有利于增强广大执法人员学习信息技术和业务知识的自觉性、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促进执法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我们一定要提高对执法信息系统应用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真正把信息化建设工作摆到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三、明确目标,扎实推进,确保执法信息系统全面推广取得成功

根据系统建设方案,执法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交通综合执法机构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全省交通综合执法信息数据库,建设高效、快速、通畅的执法信息网络,提升我省交通执法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

有关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具体实施工作,省厅去年印发的“两个方案”和“一个通知”中都有详细的安排,这次会议专门编印成册,方便大家学习和贯彻落实。

今年是系统推广应用的关键年,任务十分繁重,为确保实现今年内全省每个地市、县级交通综合执法机构都启用执法信息系统的预期目标,我在这里提几点要求:

广度表。二是成立相应组织,保证人员到位。要按照总局要求,抽调税收(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这次系统全面推广工作落实得好不好,领导重视是关键。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推广工作领导责任制,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一级抓好一级,层层抓好落实。各单位在推广过程中,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总体思路。这次会议结束后,各单位要尽快拿出系统推广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标准、实施步骤,制定详细的进度表。二是成立相应组织,保证人员到位。要抽调懂业务、懂技术、责任心强的人员,做好系统推广的业务和技术的支持工作。三是强化培训,掌握操作技能。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抓好执法人员操作系统的培训。使相关业务岗位和人员熟练掌握系统操作技能,确保人人会操作,个个懂应用。四是按照系统环境要求,完成软硬件设备的调试和系统安装等工作。各单位要制定系统运行的软、硬件及网络环境的相应配置方案,确保按期完成系统运行的软、硬件准备工作,为全面上线奠定基础。

(二)落实资金,保障运行。执法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硬件配备、软件推广运用、信息网络的运行维护和升级改造,以及工作人员的操作培训和应用等,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根据系统建设方案,系统投资包括省财政安排和各市、县(区)自筹资金两块。省里主要负责系统的基本建设、运行经费,各地要负担系统建设推广的配套经费。因此,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当地财政部门,落实好配套资金,确保系统应用需要。

(三)健全制度,发挥实效。要确保系统顺利运行和发挥系统执法监督的作用,必须依靠严密的制度来约束和管理。因此,建立健全执法信息系统的配套制度、办法,要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好。各单位要根据实际,建立执法信息系统的操作办法、数据采集更新办法、运行维护办法、监管办法等内部配套制度,确保系统有效运行。

应用推广方案第8篇

文章标题:房地产全程策划合同

房地产全程策划合同

委托方:以下简称甲方

地址:

电话:

方:()以下称乙方

地址:

电话:

根据《合同法》和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为加快商品房预售,回收资金。甲、乙双方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经友好协商就甲方正式聘请乙方为甲方开发的项目进行全程策划之事宜,特签定本合同,双方共同遵守执行。

一、工作范围及内容

(一)整合推广策略服务范围:

1、项目整合营销推广策略制定

2、项目整体宣传包装设计

3、分阶段营销推广策略制定

(二)整合推广策略服务内容:

第一部分:整合营销推广策略

市场调研分析/项目SWOT分析/项目营销推广定位与总战略制定

第二部分:基础VI

项目标志/销售名片/销售胸卡/销售标准表格(如客户登记表、按揭计算表等)/看楼车车身/手袋设计

第三部分:现场包装

围板/楼体招示布/楼层进度牌/导示牌/欢迎标牌/看楼专车/工地指示牌(如配套设施方向说明、景观说明、道路名等)/停车场指示牌

第四部分:卖场包装

形象墙设计/实体展板/规划、园林景观说明牌/室内挂旗

第五部分:宣传广告

售楼书/招商折页/户型单页/销售单张/主要城市干道路牌/公交车车身/道路立柱挂旗/报纸平面广告

第六部分:阶段营销推广方案

1、第一阶段推广的策略计划(开盘前)

2、第二阶段推广的策略计划(开盘期)

3、第三阶段推广的策略计划(跟进期)

4、第四阶段推广的策略计划(跃进期)

5、第五阶段推广的策略计划(跟进期)

二、工作时间计划

本合同共分五个阶段工作。具体如下:

1、第一阶段为合同签定至开盘前一个星期。具体递交及执行时间如下:

Ø整合推广策略报告的递交;

Ø项目基本包装设计(标志、现场、卖场、楼书、单张)的递交。注:自项目定位及名称确定后起;

Ø第一阶段策略执行计划的(自整合推广策略报告确定后)递交;

Ø项目第一阶段宣传推广执行自第一阶段策略执行计划确定及项目基本包装设计完成后开始,预计在合同签定后月展开,即月旬开始执行。

2、第二阶段开盘开始至开盘后一月

Ø项目推广设计(活动现场、广告)开盘前一月递交;

Ø第二阶段策略执行计划开盘前一个半月递交;

Ø项目第二阶段宣传推广执行自开盘起至开盘后一月内执行。

3、第三阶段开盘一月后至裙楼封顶

Ø项目推广设计(活动现场、广告)开盘前后递交;

Ø第三阶段策略执行计划开盘前后递交;

Ø项目第三阶段宣传推广执行自开盘起至开盘后一月开始执行。

4、第四阶段自主体封顶起一月

Ø项目推广设计(活动现场、广告)自项目主体封顶前15天递交;

Ø第四阶段策略执行计划自项目主体封顶前15天递交;

Ø项目第四阶段宣传推广执行自主体封顶前一周开始执行。

5、第五阶段自项目主体封顶后一月开始

Ø项目推广设计(活动现场、广告)自项目主体封顶后递交;

Ø第五阶段策略执行计划自项目主体封顶后递交;

Ø项目第五阶段宣传推广执行自主体封顶一月后执行。

三、关于成果的界定

1、关于整体策划报告的界定:以甲方认可签字为标准

2、关于设计的界定:以甲方认可签字为标准

3、关于广告、活动的界定:以入线率、到场率为标准

四、费用及付款方式

本合同所涉及整体营销推广策划服务费为项目总标底的3‰。其具体付款方式如下:

Ø合同签定后,乙方即向甲方收取策划服务费总额的30,即万元(万元整);

Ø在完成项目第一阶段工作后,乙方向甲方收取策划服务费总额的20,即万元(万元整);

Ø在 完成项目第二阶段工作后,乙方向甲方收取策划服务费总额的20,即万元(万元整);

Ø在完成项目第三阶段工作后,乙方向甲方收取策划服务费总额的20,即万元(万元整);

Ø在完成项目第四阶段工作后,乙方向甲方收取策划服务费总额的10,即万元(万元整)。

注意:策划服务费不含以下费用:

(1)影视、广播音带等广告制作费;模特费用、歌曲版权费用;

(2)广告费;

(3)各项公关、促销实施费(含记者编辑费、招待费等);

(4)印刷品、菲林制作费;

(5)调研礼品费、调研人工费、印刷费等。

五、甲方权利与义务

1、向乙方提供该项目合法的售楼详细图纸资料(包括项目鸟瞰图、沙盘等)、文件,并承担所提供的一切资料的合法性与准确性的法律责任。

2、甲方对乙方的所有提案具有否决权、审定权、修改权,并有权要求乙方修正。

3、双方商定认可的任何方案,甲乙双方均不得有单方擅自改动,否则引起的问题由改动方负责。

4、甲方采纳的乙方方案或设计都应签字认可并严格执行,如执行中需要修改也应相互通报,经双方认可方可执行。

5、甲方应及时提供乙方企划所需的合理资料,乙方必须对甲方的资料进行保密。

6、甲方单方制定的方案,实施责任与乙方无关,但经双方认可的方案双方都应承担责任。

7、甲方采用乙方的方案及设计即归甲方所有,乙方不得挪作其它可能侵害甲方利益的用途。

8、合作内容与具体操作方式乙方根据甲方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可进行调整和改动。

9、提供该项目进行广告宣传所需的费用。

六、乙方权利和义务

1.乙方向甲方提供一系列设计策划方案,并收取策划设计费,甲方应及时向乙方付费。

2.乙方负责该项目的整合营销策划及广告设计。

3.乙方为甲方提供咨询服务,并根据工作进展,及甲方要求,经双方协商后提供相应文本和服务。

4.乙方应及时提供完整的市场分析及市场推广建议。

5.乙方向甲方提供项目整合营销策划文本,主要内容包括:

Ø促销执行文本:内容包括促销思路、促销主题、促销活动内容、促销活动执行计划以及费用预算。

Ø广告策划:内容包括广告思路、广告主题、广告诉求点以及广告文案写作、设计。

6.销售策划:内容包括销售战略战术及实施要点

7.乙方经甲方采纳后的提案可用于案例分析及其它不侵害甲方利益的用途,未经甲方采纳的提案不可做此用途。

8.乙方采取专案小组的工作方式为甲方提供系列服务,专案小组包括市场调研人员、策划人员,创意文案人员以及设计人员,集体向甲方提供服务。

9.合同期内或合同中止后,乙方不可泄露甲方商业机密,因此造成的损失由乙方承担,乙方将甲方产品的策划案用于案例分析时,须征得甲方的同意。

七、违约责任

1.当甲方发现乙方工作不力,或双方意见难以沟通与协调时,甲方有权单方面终止协议。

2.当乙方发现甲方因产品质量或销售管理等方面出现问题时,乙方屡次建议,甲方不予以配合,乙方有权单方面终止协议。

八、其它

3.本合同所涉及服务内容的服务时间为一年,具体自年月日开始至年月日结束。

4.本合同一式四份,自双方签字盖章时生效,双方各持两份。

5.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根据具体情况友好协商解决。

6.合同签定后,甲乙双方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违约,否则,违约造成的经济损失由违约方承担。

甲方:乙方: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应用推广方案第9篇

[关键词]SQL2008;.NET框架;Web技术

[中图分类号]:TU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133-02

1 推广的背景

档案是集团公司的重要知识资产和核心信息资源,档案工作是集团公司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对档案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集团公司“十一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中安排了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E6系统)项目。

2002年中油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提高了档案管理水平,但是这些系统分散部署,与集团公司信息化工作集中统一原则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档案管理系统。同时,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取得一系列成果,已建信息系统应用成效日益显现,各信息系统产生大量需要归档的电子文件,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迫切需要建立档案管理系统对各类电子文件进行统一管理。随着信息化的推进,用户对信息的利用方式、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工作迫切需要一个先进适用的档案管理系统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对各项业务的信息支撑作用。

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项目的目标是建立起中国石油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和以档案信息资源为核心的知识管理平台。目的是实现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与现代化管理,提升档案管理与服务水平,逐步达到档案资源集约化、馆藏数字化、应用网络化、人员专业化、管理现代化,全面提升档案工作水平,使档案工作真正体现“珍存企业记忆、提升公司价值、构建知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的作用,为打造绿色、国际、可持续的中石油,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提供信息资源保障。

2 推广的必要性

档案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工作之一。企业档案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它为企业各项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从企业档案的广度看,它涵盖了企业生产建设、科学研究、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价值的材料;从企业档案的深度看,它涵盖了企业各个时期,各项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价值的材料。它珍存着企业的记忆,同时又珍存着企业的知识资源,是企业科学技术资源储备的重要形式,也是企业的核心信息资源,它将为促进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和效率、增强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勘探开发档案,是巨额投资换来的宝贵财富,是勘探开发研究人员智慧的结晶,在油田产能建设、增储上产及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整体上讲,中国石油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管理标准、信息化管理模式及质量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是中国石油档案管理方面: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大量应归档信息未能纳入归档范围;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差距很大;缺乏统一完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规范和标准;文档一体化程度较低;档案开发、利用处于较低水平。

二是中国石油档案管理信息化方面:档案数字化程度较低,档案借阅的方式是以借阅档案原件或复印件为主,不便于档案的利用和保护;与办公系统、专业系统缺乏成熟接口,数据整合存在困难,使数据共享和共享平台建设留下了许多问题;在利用和搜索方面,部分单位实现了目录查询,极少数单位实现了全文查询,随着数据量的增大,很多现存系统的查询十分缓慢;系统缺少灵活的统计功能和报表展现功能;各单位自建档案系统功能简单,安全性、适用性弱,多数系统无法控制被借阅电子文件的安全性。

因此,建设统一、专业的企业级档案管理系统势在必行。建成的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应与集团公司管理业务系统有效集成,实现档案的自动收集归档和科学保管,整体提升档案管理能力;通过电子文件集中存放和智能检索提供多种形式的电子文件利用方法,推动员工对档案的加工利用;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快企业对相似问题的响应和解决速度。

吐哈油田档案管理系统虽搭建了网络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但是信息安全管理手段受到严重限制。推广应用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油商密以下的所有档案可以通过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系统严格按照保密管理规定,通过采用先进的加密管理手段,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推广应用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可实现与吐哈档案管理系统的有效集成,建立起与中国石油统一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共享平台,从技术角度实现由档案实体管理向内容管理的过渡,从应用角度逐步实现由档案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最终建立起吐哈油田的知识中心。

3 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3.1 吐哈油田档案工作现状

吐哈油田档案工作自1992年以来,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年-1995年)是传统档案管理阶段。吐哈油田档案管理完全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采用手工记录各类档案目录,档案管理人员通过纸质目录为用户提供各类档案的检索利用。在此阶段,编制各类档案目录工作量大,查全查准率低,服务效率低。

第二阶段(1996年-2006年)是计算机管理的初级阶段。计算机逐步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中,各类档案目录和档案工作基础资料由计算机进行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可利用计算机为用户检索、查询各类档案目录。在此阶段,档案管理水平有所提高,查全查准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明显提高。

第三阶段(2007年之后)是计算机管理的发展阶段。2007年以来,吐哈油田档案管理工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吐哈油田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在2007年-2011年间,共完成了馆藏文书、科研、勘探开发、基建工程等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开发搭建了公司统一的档案管理系统硬件平台和软件应用平台,实现了档案管理网络化、服务利用远程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从业务范围看,吐哈油田档案工作业务主要涉及公司在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油气勘探开发、科研、井下作业、油田建设等过程中形成的纸质、声像、实物等不同载体的各类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和档案编研等。

3.2 技术保障

在系统软件选择上,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库采用SQL2008,SQL Server 2008是一个可信任的、高效的、智能的数据平台,增强了数据的安全特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开发软件采用.NET技术,.NET框架是一种新的计算平台,它简化了在高度分布式Internet环境中的应用程序开发。采用.NET发技术,使得开发人员可以开发强大的下一代数据库应用程序。离线客户端采用Silverfight。微软silverlight是一个跨浏览器、跨客户平台的技术,能够设计、开发和有多媒体体验与富交互(RIA,Rich Interface Appfication)的网络交互程序。

在技术支持团队选择上,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选择了微软公司和兰州石化公司自动化研究院。微软公司是世界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先导,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

3.3 可行性分析结论

通过吐哈油田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的应用,吐哈油田档案中心及二级单位的所有历史档案数据已经通过网络共享平台,实现了油田内部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各二级单位的档案数据可以由技术人员集中进行整理和迁移工作。并且吐哈油田档案的档号结构、管理方式与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管理要求相似,数据整理和迁移工作不存在兼容方面的问题。

按照集团公司档案管理原则,吐哈油田已基本具备推广应用的各项条件。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必将使吐哈油田的档案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更高的目标,真正实现档案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

根据吐哈油田档案工作现状和发展要求,通过对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设计和安全保障的分析研究和充分认识,我们认为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在吐哈油田公司全面推广应用完全可行。

4 推广实施

2011年3月,吐哈油田公司正式启动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成立了由主管信息化公司领导担任主任,档案、信息、勘探和开发等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的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推广领导小组,并抽调档案业务骨干、信息技术人员共同组成项目经理部,按照“业务主导、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系统推广各项工作。

档案中心作为吐哈油田责任单位,及时编制了“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推广应用实施方案”。推广应用工作分准备阶段、培训阶段、试运行阶段和正式上线四个阶段。

4.1 准备阶段

4.1.1 基础数据整理

对吐哈油田公司机关各处室、直属附属单位,基层各单位组织机构设置情况进行表述、整理和汇总,对各单位、各部门文件归档、审核、管理及利用等环节相关人员权限设置、操作流程及业务数据等基础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提交整理样表报集团公司总部项目部审核。

4.1.2 关键用户培训

公司派出项目经理部部分人员,参加了集团公司在兰州举办的关键用户培训班,对系统软硬件配置、用户角色分配、系统架构以及系统各模块功能、流程进行了全面学习。参加培训的关键用户承担油田内部最终用户的培训和系统推广应用的技术运维工作。

4.1.3 历史档案数据整理

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档案中心分批对历史档案数据导出、校验和补充,对校验通过的数据进行迁移测试;同时,对已经完成密级清理标定的档案进行汇总,填写《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历史档案迁移备案表》,经吐哈油田公司保密部门审核、公司主要领导审批盖章后上报集团公司办公厅备案。

4.1.4 基层单位档案整理

基层各单位严格按照《关于开展清理核定档案密级工作的通知》(吐哈油办字(2010316号文件)要求,结合《集团公司保密管理规定》和《集团公司商业秘密分级保护目录》,启动以定密与标密为核心的历史档案整理工作,原始档案由形成部门负责对历史档案数据的密级进行了清理和重新标定。

4.2 培训阶段

为了做好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推广应用工作,吐哈油田项目经理部对参加集团公司培训的关键用户进行培训任务分工,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对公司最终用户的培训范围、人员、要求、时间、地点、课件进行了认真准备。4月25日-5月31日期间,共举办9批次最终用户培训班,来自机关各处室、直属附属单位、基层各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归档人员以及油田主要勘探开发、工程建设外协施工单位归档人员共385人参加了培训,所有培训人员都顺利通过了专门组织的理论和上机操作考试,综合优秀率达78%,合格率达100%,培训学员系统流程掌握情况良好,取得了预期效果和培训目的。

4.3 系统试运行阶段

最终用户完成培训后,根据系统管理员设定的用户权限,要求所有参加培训人员在系统生产环境中,对工作环境、用户角色、系统功能进行试运行。同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及时调整用户角色和权限设置,最大限度满足工作需求,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利用,由各单位保密部门负责,与所有开通E6系统使用权限的用户,签订了《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用户保密承诺书》。

4.4 系统正式上线阶段

根据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上线准备及系统试运行情况,档案中心提前收集、汇总机关各部门、基层各单位的系统使用用户,及时完成油田1395个系统用户的收集、权限授予、USBKEY的申请和用户映射工作。对完成密级核查并通过系统校验的数据,经公司档案中心、机要保密处审核、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后上报集团公司办公厅备案。通过备案、审批的数据按规定程序陆续进行数据条目及电子文件的迁移。7月14日经总部项目经理部审批,正式批准吐哈油田使用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生产环境,标志着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在吐哈油田公司的正式上线运行。

5 系统功能概要

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共有工作助理、收集整理、档案保管、档案利用、应用管理、系统管理六大模块。

5.1 工作助理

工作助理涉及的用户角色表见表1。

工作助理模块有工作提示、个人信息维护、软件下载、系统通知四大功能,主要协助用户使用档案管理系统,提供工作项管理、软件下载等。

5.2 收集整理

收集整理模块有预归档、归档整理、档案整理、档案接收、离线客户端管理五大功能,主要协助归档部门和档案部门的用户将电子和实体档案在档案管理系统中进行归档、整理。

5.3 档案保管

档案保管模块有档案管理、库架信息维护、档案鉴定申请、档案鉴定管理、鉴定状态查询、档案移交六大功能。主要是对已归档档案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并通过鉴定档案的价值确定其保管期限以便销毁失去价值的档案。

5.4 档案利用

档案利用模块有我的借阅、借阅办理、借阅审批、固定报表、档案编研、自定义报表、自定义报表模板等七大功能,主要是协助用户进行电子文件和实体档案的搜索、借阅,以及报表查询等。

5.5 应用管理

应用管理模块有档案类型管理、著录项字典管理、档号编制规则定义、档案汇交单位设置、个性化配置、打印模板管理、流程模板管理七个功能。

5.6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模块有数据授权功能。系统管理所涉及到的用户角色表见表1。

针对档案管理系统中参与系统管理的人员进行操作性指导,使用者主要是各级单位的系统管理员。管理的主要是系统监控、系统页面、系统日志等模块。管理员对模块中的用户、角色、菜单、字典等信息进行统一集中管理,以达到方便维护、管理统一等目的。

5.7 历史数据迁移

历史数据迁移模块有档案类型配置、机构映射、档案字段映射、档案数据导入、导入情况查看、著录项值转换、档案附件上传七个功能。

6 推广应用成果及效益

经过8个月时间的推广应用工作,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在吐哈油田开始全面推广应用,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截止2011年12月30日,吐哈油田公司所有机关处室、直属附属部门及基层各单位全部推广应用了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

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的全面应用,实现了电子文件的集中管理,信息系统产生的各类电子文件实现了自动归档,通过采取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确保了电子文件安全,珍存了企业记忆。

通过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实现各类档案的统一管理,增强了档案的整体管控能力和档案信息的安全风险防范能力,不仅能快捷有效提供勘探开发、油田建设等各类档案的利用,而且为油田节约了大量资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信息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的有效集成,建立起统一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共享平台,促进档案工作者由实体保管员向知识提供者转变,实现档案工作的专业化管理,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提供有效的档案信息支持。